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

2024-12-20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共12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 篇1

众所周知,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 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那么面对新课程, 政治教师该如何备课呢?下面谈谈笔者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实施备课的几点看法:

一、要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备课观

传统的备课从“应试”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 备课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常常局限于认知方面的目标, 忽视了情感方面的目标;往往只重视教学的结果 (教学目标的掌握) , 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体验。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上课不再是“执行教案者”, 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 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 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 鼓励学生的个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提出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要做到“以人为本”, 政治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备课时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课标 四者的关系, 避免备课的单一化

新颁发和新修订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知识结构的编选和例证的选择上进行了改革。例如, 七年级思想政治设心理教育课题系列, 符合这一阶段青少年的人文教育实际情况,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心理教育, 把心理教育与心理调适和思维方法教育有机统一, 并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统一, 引导着教师钻研“以人为本”的教学行为。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习方法、自身基础等不同, 处于同一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认识到学习主体的差异性。政治教师授课的班级较多, 有时一个政治教师可能要面对一个年段的学生。不同的班级授课要考虑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准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2.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把学生当做一本活教材, 让学生参与备 课, 师生共同建构教材

在传统教学理论中, 课程 (包括教材) 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情, 教师无须过问, 教师的任务是“以本为本, 以纲为纲”。而新课程倡导教师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向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转变。政治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扩充教学内容, 使课堂教学内容丰满生动。

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初中政治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 同时政治课堂又是德育的主阵地, 所以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程度。而且, 教师的备课要考虑学生的兴趣, 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例如笔者在备七下第五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中“挫折与人和相伴”这一观点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我放手让学生搜集名人的成才故事、父母的创业经历、个人的挫折经历等, 在课堂中让学生以讲故事、谈体会的形式进行交流, 教师也参与讲自身的挫折经历并适时进行引导。这种师生共建教材的方法大大丰富了课堂, 师生容易产生知识碰撞, 各有收获。

二、把握备课的生活性原则, 让学生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

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 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强调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与体验, 在实践的矛盾中探究、感悟和内化。因此教师在备课考虑知识固有的逻辑性、系统性时, 必须考虑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 考虑如何将新的问题、课题的学习同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关联起来, 使抽象的知识活化为具体的、现实的及生活的内容, 为学生真正理解。

三、有意识地多“充电”, 正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 形成“互 动生成”的备课观

新课程理论指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学而言, 交往意味着参与, 意味着对话, 即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与教材的对话, 与教师的对话;教师的备课, 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交往的平台。笔者在备“隐私受保护”这一知识点时, 设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让合作小组的学生共同讨论话题:“未经同意, 老师拆看学生的信件, 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 拆看信件者均认为自己有教育或者管理的权利。上述行为是否合法?”讨论后分为正反方举行辩论会, 最后教师归纳。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 平时有意识地多“充电”, 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 凸显教师的教学机智。

四、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情境, 赋予思想品德课堂美感, 激发学习 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恰当的情境设置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 我在备八下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这一部分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及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我收集了著名歌手韩红创作歌曲《天亮了》的背景材料, 设计由一位学生朗读:“那是一个秋天。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去旅游, 在乘坐高山缆车的时候, 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由于缆车的经营者并没有许可证, 缆车本身存在着质量问题, 缆车运行到中途突然坠落, 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 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地托起, 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 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 由于力的缓冲作用, 孩子得救了。”朗读完毕, 教室里响起了轻柔幽婉的《天亮了》的歌曲:“那是一个秋天, 风儿那么缠绵, 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 就是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 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 再看不到爸爸的脸……”当歌曲终了, 教室里寂静无语, 从学生的表情上, 看得出歌曲深深震撼了他们的心灵。由于在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精心设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美,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节课也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总之, 备课是一个生成的、动态的过程, 也是在实践新课程理念。在思想品德课程备课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备课观, 把握备课的生活性原则, 形成“互动生成”的备课观, 精心设计情境, 赋予政治课堂美感, 不断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 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备课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 篇2

新世纪高中矫 彬

摘要:备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科备课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新课程的精神及实践需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合作的时代要求。集体备课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提高备课的质量;另一方面,以课题研究来入手,全面探讨课堂教学的建构。确实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本文从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新思维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备课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学设计效果、实施的效果及问题等方面对备好新课程高中历史课作了初步的探索.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历史 ;备课新思维

近几年来,我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这改革潮流面前,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那么,如何备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呢?我们历史教研组在学校倡导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教学备课新思维的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新思维的理解

备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科备课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新课程的精神及实践需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合作的时代要求。集体备课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提高备课的质量;另一方面,以课题研究来入手,全面探讨课堂教学的建构。确实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一次到友校听课,听高一历史课,4位教师上的都是《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听课老师听到的4节课几乎是一个样:一样设计,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听课老师不觉有点纳闷:为什么4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4位老师事前集体备课了。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这实际走上了教学极端——思维抄袭,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最终失去自我。怎样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呢?我们历史组在备课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集体备课’的方法在一些学校早已得到广泛运用,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几大益处:集思广益、发挥个体优势、资源共享、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等,集体备课的形式很丰富。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二、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备课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学设计效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体现这一思想。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新课程教学结构,要做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要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向导,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集体备课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以上要求我们历史组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贯彻新课标精神,落实三维目标,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我们所提倡的备课中的学生观。了解学生是备课的基础.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了解学生:一是了解学生已有的历史基础;二是了解学生的历史常识;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基础。“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备课是教学“预设”的过程。高中历史教材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历史课程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国家意识、国际意识、民族意识、公民意识等,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历史教材要把三个层面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知识学习中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改革:预设是为了生成的有效.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教学过程不是预设不变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也很想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即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定格在教案中,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主宰地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预设方案,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真正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寻找与本节相关的内容。在学习的一开始,教师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如在学习宋辽、宋金、宋夏、宋元关系之前,让学生浏览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通过阅读了解相关的背景及内容有助于提高兴趣帮助学习;另外可通过网络等手段了解这部知识。兴趣提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安排课代表讲要求了解的内容可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故事、列表格、画图表等)来表达自己对这段知识的理解,这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逐步改变从原来的不喜欢到喜欢,不热爱到热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进而感悟历史,理解历史,与历史对话。

其次、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课堂必须依靠教师营造有一个充满情趣、充满适宜、充满张力的环境,使师生的身心都得以自由舒展,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个性得以自然地张扬。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就是创设一个个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提供探究的空间。如何创设历史情境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途径:联系生活展现情景,运用实物演示情景,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诗歌渲染气氛,扮演角色体会情景,锤炼语言描绘情景,提出问题任务等如在学习《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一节时,上课伊始播放李白的《蜀道难》,进行渲染气氛,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接着进行唐诗比赛,通过比赛教师指出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接着通过幻灯片展示唐朝的科技艺术的成就,体会它的辉煌,并且深化展开讨论,对唐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讨论意识,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始终以一个普通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以他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丰富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在暗中适时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更加焦点化。课堂呈现浓厚的民主氛围。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交流,质疑问难,互问互议,各抒已见,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再次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感。历史课堂教学要消除学生的“距离感”,保持学生的参与性,教师首先的关注时事,关心学生,而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如讲 元朝对西藏和台湾有效管辖,可结合当前的热点西藏分裂势力和台独以及中美关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在学习儒家思想时引用一些相关的国外信息,说明儒学在世界的影响。还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内容与现实进行联系,有学生上课积极说出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要及时表扬,学生有了成功感对历史的兴趣大增。其他同学也不程度不同地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参与意识与主动意识明显起来了。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以和蔼、赞赏的微笑面对着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正确的语音、语调和音量

及时地评价、热情地鼓励,帮助发言者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恐惧的心理。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议、表达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

(三)作业试题的设计: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封闭僵化,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作业。关键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种单

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怎样创新作业的设置,值得深入细致的研究,它既可以为教师减负,更能为学生的发展寻找新路。因此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根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我组对作业的布置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性,针对性,内容精练。布置什么的作业教师要心中有数。教师须要合理把握重难点内容精练,这样才能进行科学安排布置作业。在数量上要有弹性,难易上、数量上要合理的的调控,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有效缓解差生的心理压力,也能提高优等生探求能力。

2.趣味性,开放性。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的作业,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完成,在练习中感受乐趣。可采取画图、列表、画路线、上网查资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设一些开放性试题,紧密结合现实,兴趣增强,质量也会提高,通过作业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能力,同时扩大了视野,提高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知识延伸到课外,激励学生探索更多的知识,并且结合现实,使学生的思维时代性强

3.合作性。“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这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实施的效果及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集体备课我组在近期的教学取得一些效果具体有以下四方面的成果。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经过合作教学初步实验后,我们发觉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同学,增进了同学友谊,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智力能力的发展。在合作、互动教学中,学生都想使自己成为合作中的主动者,因而大家都积极地自觉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他

们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查找、搜集文献资料,写读书笔记,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因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合作 互动教学中,由于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题,学生都是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来完成任务。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这就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的全方位合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家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材料引用的科学性。历史资料良莠不齐,课堂教学所使用时必须慎重选择。就目前我们备课经验看,历史材料主要来源于:网络资源;不同版本教材;引用的历史材料;乡土资料。

2、备课组成员合作的诚信度。集体备课能否落到实处并产生效益,关键是教师的认识是否到位。教师应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向自己的同伴、学生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惟有如此,备课组成员才能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感,集体备课也才能落到实处。

3、多媒体制作的实效性。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产生了兴趣,最主要的是想利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与质量。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多媒体制作的过于精致,实效性不强,花费时间过多;一是多媒体内容过多,频率过快,致使学生跟不上,课堂效果不好。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认为多媒体只要达到辅助教学功能即可,不要太多的花架子,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是越多就越好。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备课 篇3

关键词:数学备课;有效;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备课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当前有些教师的课跟教材本来的意图多少有一些距离;课堂上出现教师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左右学生的学习,而没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身规律来开展教学的现象。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刻领悟教材的本来意图,遵循学生数学认知的规律,找准学生认知的实际起点,真实动态地展现学生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发生与形成过程,并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有针对性的灵活施教,从而促使数学建构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做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发生,有必要对教学的首要环节——传统的备课进行深入的探讨,应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要准确深刻地理解教材的本来意图,这是数学有效教学发生的前提。由于没有吃透编者意图,或者对所教内容的在本质理解上有偏差,不少教师上出的课出现越位或不到位的现象,使课堂丢失了本真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只有遵循学生数学认知的规律,找准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才能正确判断出教师“教”的实际起点。

三、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怎样教和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而过去只教师教,却忽视了学生如何去学。

四、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的延伸,它可以将数学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冷静思考,发现有什么成功之举、不足之处,从而矫正日后的教学行为。反思中可以悟出教学方法的千变万化,又能总结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教学专业的水平,还可以为自己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教学论文提供

题材。

总之,备课是上课前对课堂上的教学程序和内容的连贯性安排构思,需要精心准备,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心中有目标;要遵循规律,又要大胆创新、勤奋学习,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要走到学生中去,走到集体中去沟通思想、协商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课 篇4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呢?教师要树立备课观,解放思想,挑战传统,大胆创新,扬弃“五环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挖掘教材、创新教材,利用一切有效资源,搭建有效教学平台,实现多维度备课。多维度备课主要是从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备课,在此基础上,创建新教师文件夹,对备课过程进行一次系统、完整的清理,也是上课前的最后一次准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新课程备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吃不准”,二是“放不开”,三是“欠工夫”。因此,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搭台让学生唱戏”

树立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留思考;确立服务意识———走下神圣的讲坛,零距离接触;确立对话意识———建立对话系统,创造和谐氛围;确立发展意识———全面、持续、和谐、健康发展。

2. 备学生,备全体

要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主要备需要:尊重差异,就是要知道学生的外在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环境,学习环境,家庭环境。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指导预习,发现问题,填写《问题评价表》。要知道学生的“双基”水平,包括学生的先前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技能水平,还包括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能力等。激发兴趣和学习动力,调整到高涨情绪状态。

3. 备目标、知识、技能

主要是全面理解新“课标”,清楚学科学习目标;掌握文本呈现的基本知识,同时要创新知识,运用知识,以及如何发展学生智力;掌握文本呈现技能和技巧,了解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深刻挖掘文本所蕴涵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成新的意义;借助各种可供利用的一切资源,丰富内涵,拓宽外延,提高效益。

4. 备多种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备课时要备多种教学情境。备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备思维情境,激发思维火花;备活动情境,提高学习乐趣;备媒体情境,提供现代学习平台;备环境情境,创设最有效的教学情境。

5. 备自己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放飞激情,张扬个性,展示魅力。激情是创新的直觉思维,激情是情感的直接表象。有激情就显活力,有激情就能滋润每一颗心灵,有激情就能迸发出智慧的浪花。个性是一个教师教学经验、教学特色和灵性的折射。有个性就显灵性,就有特色,就有创新。魅力是一个教师人格、道德、知识、智能等品位的综合体现。有魅力就显形象,就有气质和风度,就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就能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因此,教师应手段多元,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弘扬个性,培养机智,塑造特色;认识自我,长善救失,追求双赢;面向全体,充满信心,追求高质量;调整情绪,完整课程,有效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教学,提高艺术性,追求美的境界。

6. 备设计

新课程条件下的备课与教案创新 篇5

一、正确理解新课程条件下的备课

课程改革之前,教师的备课写教案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应付学校教学管理的检查,大多数教师奉行“拿来主义”抄写现成的教案;二是在每学期开学前,为赶任务,先集中写出部分教案(许多学校也这样要求教师);三是有的学校年级组之间分任务,每位教师负责几课并写出教案,然后把几位教师教案统一成一套该年级学科备课组共同使用的教案,实现备课“资源”的集体共享。我们倡导多年的备课首先要备学生的备课理念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落实。教师的备课完全是从教者的角度并没有或很少考虑学生的男女智力差异和年龄差异(特点),不分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甚至从备课内容看,有许多东西是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会遇到哪些问题?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谁去解决?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应该起什么作用? 充当什么角色?等等,许多教师都是盲目的,心中无数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师大的庞丽娟教授在她主持的一项调查中发现,75%的教师存在教育能力的不足和欠缺,包括教育内容的残缺。如不知从哪些方面去教育学生,教学内容难度的把握,年龄特性,教育教学方法、策略的适应性,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教育时机的把握,管与放的度,怎样调动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怎样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学习和交往能力的提高等。教师教育能力的不足在备课上的表现也很突出:教案中没有知识内容,没有学习方法的设计,备“教”不备“学”;教学目标机械罗列,没有“三维目标”如何和谐统一、自然渗透的设计;没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个案预设、课后反思。这种下载教参上资料的所谓“备”课是准备在课堂上将现成的知识装载给学生,这样的备课是平面的。教师拿着这样的教案去上,不可能有宽度和厚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有关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由学生走向知识。前者表现为在细致地“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将单位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递作为头等大事,即“教教材”;后者表现为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出上,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最终拥有者,即“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的教师具备研究型的教师素质。在新课程条件下,研究型教师应进行“研究型备课”,即在熟悉教材、课标、学生、学校和教具的同时,把这些作为资源,作为研究的对象,对题目作出各种程度的独立解释,形成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性思考。研究型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科知识,而且应跨学科了解一些知识,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从整体上和多角度把握学科知识体系,要能够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将“书本是学生的世界”变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将生活知识看作是书本知识的起源。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备课,其教学思想应实现三个转变:

1.变只懂书本知识、只会解题的单一教学目标为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综合素质教育目标。

2.变只重知识积累、只重学习结果的质量体系为反映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效果评价。

3.变陈旧、落后、传统的教学手段为先进、快捷、激趣式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教师的教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体现出有效的师生双边互动,生生多向互动,教师充满激情,学生能学得主动;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到胸有成竹,整体把握,游刃有余;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标能自然铺就、水到渠成,教学方法自由发散,教师能巧用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新课程条件下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心中有新课程标准1

新课程标准是各学科教师备课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练习、考核成绩提供了基本依据。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到心中有新课程的学科“课程标准”,要吃准、吃透课程标准,严格按课程标准备课,准备教案。

(二)头脑里有教材内容

对教材的熟悉(了解内容,把握内在联系)是教师施教的前提。所以拿到新教材后,教师应在较短时间内通读完教材内容,并在认真思考分析新教材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入备课程序。备课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微之处,吃透教材各章节内容。既要把握教材知识点、知识结构,又要弄清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楚各章节之间、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与教材知识相关联的学科知识进行基本的了解,力求知识的科学性、整体性、结构性、全面性。

(三)眼睛里有学生

教师的备课内容要与实际相联系,特别是要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历程,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备课的内容、选择使用的教法与学法都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活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使用要能激励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能动的学习主体。

(四)手中有丰富的材料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生动有趣,便于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前,应该注意收集、整理和研究与教学相关的社会、自然科学知识,语言逻辑知识等。特别要关注社会上的、身边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并为学生所接受。备课时,要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善于取舍,要特别选用有典型意义的材料。选用材料不在多,在精妙与恰当。

(五)既备教更备学

教学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备课既要认真思考教法,怎样引入教学,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设置教学情境,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同时也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学法设计,如怎样组织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引导学生开展问题争鸣,学生该怎样有效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等。就一般情形而言,实际的教学活动还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去调整教学的方向。所以只有灵活选用教法、学法,才能使学生学习有兴趣、有主动性,才能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课堂结构也才会真正趋于合理,教学整体效果也才会更趋于优化。

三、教师要带着问题备课

一次去听一位心理学老师上课,课题是《早恋:苦涩的青苹》,在讲了两个活生生的事例之后,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为么早开的花不结果?没红的苹果为什么是苦涩的?早恋对青少年生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危害?但讨论中令老师意想不到的情形发生了:一男生举手发言,说在他上初三年级时,班里两位同学谈恋爱,他们相互鼓励、帮助,结果双双考上了同一所省重点中学,“现在他还在恋着呢”。所以,“我不同意老师的观点,难道早开的花都不结果了吗?水果店里的青苹果都是苦涩的吗?”这位男生的发言赢得不少掌声和哄堂大笑,上课的老师不知如何是好,楞了一会儿只说:“你说的情况是个例外,不具有普遍性。”由于老师没有抓住学生所举的相反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指出那两位同学是怎样正确地处理好了情感与理智、交往与学习等关系的,结果导致学生不满意,对接下来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还有一次,一位老师上《蝙蝠和雷达》一课,在讲到蝙蝠是嘴和耳朵探路寻物时,一名学生忽然举手提问:“老师,蝙蝠的眼有什么作用?”讲兴正浓的教师楞了一下,脸上露出一片茫然,为了使课堂不被这“节外生枝”的一问所打断,上课老师旋即说道:“别开小差,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蝙蝠的嘴和耳朵,老师要求不要走神”。学生提问,却被老师批评了一通,心里很不舒服,后半堂课就没有了兴致,索性趴在桌上睡觉。“蝙蝠的眼睛有什么作用”的提

问,看来是该老师始料未及的,所以就以压制的办法来对付学生,老师害怕深究起来不好收场,影响自己的形象,影响既定教学目标的完成。

两堂课,两名学生分别提出了令上课教师“难堪的、甚至下不了台”的问题,由于教师备课时无充分准备,所以就临时以不同理由将学生思维的头颅给硬挡了回去。其实,并非学生为难教师,更不是学生在“开小差”,不管老师怎么想,怎么看,两位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应该肯定的。孩子们在积极地思考而非单纯被动地充当听的接受器,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所以他们想得更多、更深更透,如果老师善于因势利导,他们会学得有所乐、有所趣,更所识,得他人之所未得。

两堂课上两名学生和两位教师的表现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的问题:教师应当怎么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即怎样备课?

教师应当带着问题备课。因为,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发现,就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更谈不上创造了。所以,问题是认识知识的开始。教师备课也是如此!带着问题备课,以探索和研究的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就会在备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好办法,就会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拓对未知世界和新事物产生敏锐的触觉。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备课?首先,教师应带着未知的知识性问题备课。这里指的知识并不是指教学内容本身的,而是与教材内容有联系但却是课本之外的知识。弄清课本知识仍然是备课的主要任务,但决不是唯一的任务。备课,教师决不能唯书唯教材是尊。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不做书本的奴隶,而要通过书本去思索发现,那么教师又怎么能够只在书本里打转呢?教师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知识越丰富,教学就越是得心应手,效果也就越好。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也才能树立起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才会越大。带着未知的知识性问题备课,能扩大教师上课的知识储备和问题储备,同样,教师上课时就会少出现窘态,不会因一时卡壳而手忙脚乱。如备《蝙蝠和雷达》这课的教师,如果在备课中想到一般的动物都是靠眼睛识路的,那么,“蝙蝠的眼睛有什么作用”就应该成为教师想向的问题,课前就应该带着这一问题去查阅有关资料,把它搞清楚。如此下去,教师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会得到满足。

其次,教师应带着对教材知识的疑问备课。尤其是知识内容,教材之于学生,有可能会出现太难、太偏、太陈旧等问题,甚至不可避免会有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带着疑问备课,即备教材知识时认真思考,这个概念这样表述科学吗?这个例题的展示过程是否太繁琐了?教材上的这个事例是不是己经太“古老”“太滞后了”,并及时查问最新的相关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有位老师在备《汇畔独步寻花》时,发现“自在娇鸳恰恰啼”中的“恰恰”一词教师解释不准确,于是,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认为应解释为“频繁”“重”“繁忙”„„。后来,他把自己的见解撰写成文章发表,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同。

最后,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带着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备课。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备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备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所要教学的内容,其备课才会有针对性,上课时才不会出现学生提问导致教师因答不上来而难堪的课堂情景。备课时,教师应该考虑一下: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学生出的问题是可以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的,那么我该如何设计学生活动?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材的这部分知识没有直接关系该如何回答?怎样引导?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是我掌握的知识所难以正确回答的,我该怎么办?等等,只有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教师的备课才会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才具活力,更有实效。《早恋:苦涩的青苹果》一课的教学还提醒我们:只有深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才能了解学生之间的交往情况,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考,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备课也才具有针对性。

四、集体备课应解决的问题

集体备课是目前中小学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集中同学科同年级教师的力量,整合信息资源,相互取长补短,掘自身智慧潜能,使教学设计更科学、完整和符合实际。但集体备课之前,应该先有教师的个人备课,在此基础上,年级该学科老师再坐下来

讨论研究,展示各自的教案,听取其它教师的意见,充实和修改自己的教案设计。集体备课应弄清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教材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其一是所教学的内容,老师是否已把握,有没有理解错误,如果有,应通过集体备课给以解决;其二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甚至其他学科知识,老师是否清楚,是否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如果不清楚、不了解,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弥补,必要时,还可向其他学科老师了解或个别请教。

2.对所教学生的认识。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应对学生情况十分认真分析。其一,从生理心理方面去研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接受程度,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可能之所想,与学生共同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惑;其二,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的课堂活动,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提问、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研讨如何根据课堂上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如学习状态、偶发事件、纪律、学生提出老师预先没想到的问题等等),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3.对发挥集体作用与体现个体特征之间关系的辩证理解。集体备课中,老师们可以资源共享,也可以产生思维碰撞。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教法与学法的把握与指导,拓展教学思路。但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提高认识、资源共享,不是让他们失去自我,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位老师的教学特色。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年轻老师思维活跃,信息储备多,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小,易于沟通;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工作作风严谨,教学方法成熟系统。新老教师都各有特点,又都可以相互学习。但集体备课之后,每位执教者都应根据自己特长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去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集体备课的收获。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 篇6

关键词:集体备课;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42

集体备课不能简单理解为写教案或统一教案,而是教师学习、构想、反思、研讨、教学设计和教师研修历练的必要过程。良好的集体备课组织形式,对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不少专家学者涉足集体备课教学基本理论研究,均有独到的见解。余文森教授从教学论的视野,在优质教学观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个人潜能。经过三年的探索尝试,我校已形成了集体备课的固定运作程序,即主备人备课、主讲人说课、集体研讨、课堂实施、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流程。全体教师熟练掌握了这种校本教研的方式,也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集体备课模式。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落实教学常规

有了好的过程,才有好的结果。过程的高效要靠制度来约束,以常规为本,常规的有效落实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制度基础。开学初,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备课组成员的理论学习,注重集体研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法交流与学法交流相结合,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相结合,课堂练习与书面作业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学期末,教师要分类收集整理集体备课教研记载、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及活动资料,便于积累经验。

二、规范备课程序

注重备课环节:个人初备→共同研讨→课堂实施→教后反思。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必须要突出备课组长的核心地位。备课组长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备课计划、分配备课任务、提出备课要求,既要起到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又要及时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研讨,注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研讨中要做到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对主备人教案提出修改意见,补充完善,并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只有这样,集体备课活动才能成为真正的源头活水,才能不断吐旧纳新,充电换血,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使老教师的观念得以更新,年轻教师也得以迅速成长,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我们还要结合学校实际及教研重点,找出集体备课存在的误区及成因,梳理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存在的困惑,按计划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规范集体备课程序。

三、注重经验积累

集体备课教案是经过主备人精心备写,集体讨论中融入集体智慧定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优秀教案,是适合学情的。教案付诸课堂实践后,教师个人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时间进行教材的再钻研,进行理论学习、听课等,通过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学随笔的方式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创新思维和反思。可以是肯定思维反思,也可以是质疑和否定思维反思,亦或是创新发现和选择思维反思。目的是通过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行为,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将这些反思、随笔等整理成册,以指导集体备课工作。

四、改进评价方法

目前集体备课中对教师个人教案的评价比较单一,基本上看教师对教案批注的多少。为了应付考核,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注教案,有的甚至将课文的中心思想抄到了教案上当批注,使得本来清晰整洁的教案变得密密麻麻,难以辨认。实质上,教师教案的评价可以依据教学反思的深刻性、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和主备教案任务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教师挖掘教材的深浅程度,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驾驭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方法,教学程序的编写能力和水平可通过教案设计比赛等方式来评定,真可谓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整理备课组成员集体备课经验,形成语文集体备课策略体系,撰写相关论文,使集体备课真正服务于课堂。

五、讲求活动实效

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从旧知识中自然迁移,自主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挥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教师而言,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做到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相统一。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还可以从研究者的视角来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及时梳理自己的所感所悟,寻求弥补不足的方法与途径,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和体系,从根本上破除以往教师备课程式化、肤浅化的陋习。此外,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不论是主备教师,还是“旁备者”都能够正视课堂教学的“事实本身”,在预设与教学的冲突中发现问题,为完善教案开辟创新和发展之路。

集体备课成为常态后,不论是主备教师还是“旁备”教师将课前备课、课堂观察、课后反思三者融为一体。这样,既能关注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又能同时关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和培养;既能关注教师完成教学预案的情况,又能同时关注教师的应变能力;既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能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准度,又能同时关注学生课堂思想火花的绽放程度;既能关注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又能同时关注学生参与有效学习的人数,使参与备课的教师有“备”而听,有“例”而思。长此以往,就能形成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集体备课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不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还使部分教师从一般走向优秀,从普通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集体备课基于学科,来自于实践,服务于课堂,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显俊.新课程下如何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J].文理导航:中旬,2014(10).

[2] 黄颜章.课改后如何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J].中学生阅读:高中教研版,2008(7).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备课策略 篇7

教学备课策略, 主要指课堂教学前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 (如教案) 时所要做的工作。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备好数学课, 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备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教师全面了解中学数学的基本要求, 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模块对各条“标准”的要求, 才能把握教学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 做到详略得当, 提高教学效率, 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数学课程标准对“二次函数”的要求: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 能从图像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会根据公式确定图像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注意在此不要设置难题和偏题, 用公式描述二次函数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抽象、准确等特点, 感受数学方法的奇妙, 认识数学在研究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 要求学生会用图像描述二次函数, 从而认识图像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即与数学公式相比, 图像法显得直观、形象、生动,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让人一目了然。

二、备数学教材

备数学教材, 首先要通读教材, 把握课程结构。初中数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 如《数学》第三学段 (7~9年级) “数与代数”模块旨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 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 发展符号感,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增强应用意识, 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要细读教材, 确定“五点”。 (1) 知识点, 即教材中数学知识的要点。 (2) 重点, 指课文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 (3) 难点, 指学生难以理解把握, 容易出错、容易混淆或思想难以接受的内容。比如, 新教材中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难点。 (4) 能力点, 指课文中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所体现的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这也是新教材高度重视的部分。 (5) 思想点, 指课文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并能提高思想认识、升华价值观的内容。

再次, 要精读教材, 协调好“七个”关系。 (1) 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关系, 即知识目标、能力培养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结合起来。 (2) 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操的关系。即要以传递知识为基础, 以发展能力为重点,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 数学事实与数学原理的关系。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数学事实材料和数学原理, 它们是统一的。在教学中, 做到数学原理统率数学事实材料, 数学事实材料说明数学原理, 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4)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 在初中数学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能不断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5) 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既要突出重点, 也要兼顾非重点, 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6) 适度和非适度的关系。即教学必须有适当的难度、广度、深度和一定的高度, 做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实”,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 教法和学法的关系。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学”“想学”, 会思考, 会做人。

教师在备数学教材时, 既要钻研教材, 更要超越教材, 灵活运用, 随时关注生活, 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 并及时整理, 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 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 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三、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的需要、经验、爱好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 (2) 学生有什么数学学习的“需要”?这些需要与知识之间有何联系?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它们? (3) 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4) 学生有哪些数学兴趣、爱好亟待激发, 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 (5) 学生对哪些数学知识能够自己学会?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 (6) 学生具有了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 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总之, 在新课程备课过程中, 真正做到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学生的发展, 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 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四、备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数学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 包括数学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数学课程目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在备课过程中, 要认真准备、广泛利用一下数学课程资源。

1. 媒体信息

媒体信息主要来源于电视、互联网、报纸、图书馆等方面。媒体信息具有直观、快捷、丰富、生动等特点, 易于收集和整理, 是数学教学中比较活跃的因素, 广泛收集和利用数学媒体信息资源, 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2. 生活信息

重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 重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实践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如展现细胞分裂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幂的概念等。

3. 人力资源

第一, 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 教师在注意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 还要充分挖掘同事、备课组、教研组的人力资源, 智慧共享, 提高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 做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二, 学生在人力资源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应该成为数学课程资源的主体和数学学习的主人。在信息社会的今天, 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相同的信息源, 教师应该把过去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借助现代网络等现代媒体参与备课,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

五、备数学教学方法

备方法是数学备课的重要环节, 主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并使之整合为有效的教学。

1. 备方法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选择和使用, 都应该建立在深入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数学思维的激活, 有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和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等, 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 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备方法要注意学习方法

新课程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以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探究分析,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1)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 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 (2) 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 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 (3) 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 探究分析———指导学生学; (4) 学生独立学习困难的, 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

备课时, 教师要重视数学自身的特点与内容, 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价值取向和基本模式。根据其特性和具体的数学学习任务, 吸收其合理成分, 正确选择, 合理搭配, 整合多种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

3. 备方法要灵活开放

课堂有许多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 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 恰当地采用讲授、实践、讨论等方法, 做到兼容并蓄, 取长补短。同时, 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 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使师生积极互动, 发挥出创造性来。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只有充分把握课程标准, 精研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贴近社会生活, 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摘要: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备课, 从备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课程资源及教学方法五个方面予以论述。

关键词:备课策略,课程标准,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文哲.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问题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浅谈新课程下的语文备课 篇8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备课观念

备课理念决定着教师教学设计的方向, 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 教师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备课观念。既着眼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又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要关注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 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学。不难发现, , 学生的情绪受到教学内容的感染, 激情振奋, 各抒己见。这才是一堂精彩的课。因此, 备课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学,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整好课堂的教师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 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判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器, 而是学习的主人。备课时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不能再以知识的占有者、课堂的主导者自居, 教师应是一个求知者, 是“平等对话”中的一员,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确定学生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选择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 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重要任务。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第一, 目标设计要做到“三个并重”, 即保底目标和开放性目标并重, 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 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课文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性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第二, 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合作、交流等开放性、隐性、长期性目标,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正确的价值观。

四、改变课堂结构, 凸显师生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互动, 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 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 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练习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 直截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四人一组交流“生难字词”“对文章的理解”“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等, 充分使学生自主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和练习内涵, 灵活设计活动, 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根据课文和课题设计“家乡风俗调查”、“诗歌朗诵会”等。第三, 咬文嚼字, 多向思维。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思考问题, 促进新知生成。

五、做好组织引导, 落实合作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 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 教师的组织、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 实现合作学习, 如基础知识复习课, 就可以分工合作, 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收集整理工作。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 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参与合作交流, 因此, 小组学习要分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为若干人, 保证每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 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 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层次是师生评价, 进一步强化正确信息。这三个梯度实现了交流的“网状”覆盖, 既保证了每个学生的交流学习, 又保证了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教师备课时要精心安排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 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任务, 倾听和选拔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

六、设计教学过程, 实现教学优化

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含义是:教师有目的地选定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对过程中各因素进行优化调控, 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课型。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适应性, 有不同的内部结构, 重点环节各有侧重。可以单独以一种课型安排组织教学, 也可以将两种以上课型因素优化在一个课时内进行。

课型的选择最终要服从于教学目的的需要, 教师要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过程和时间。课堂教学应是由教师组织学生群体自觉地为实现预期目的主动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科学的管理。课堂上, 教师应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 要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觉能动学习的目标, 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思维、小组交流、班级合作的各种训练活动, 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体验成功。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 篇9

随着国家新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改变原有的备课方式。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缺少关注。很多教师大都强调基础的重要性, 而忽视了学习过程, 从而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叠加, 而是在课堂上师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教学互动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时, 积极主动地转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每位教师都要注重自己角色的转换, 使自己由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做学生成长的推手。在课堂上, 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鼓励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都对自己有自信心, 感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活跃的事, 而不是一项艰苦的任务。教师快乐地教, 学生快乐地学, 此时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否则, 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没有活力, 甚至消沉、忧虑、紧张, 在这样的情形下打造高效的课堂只能是空谈。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 切实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 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 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规律, 设计高效的学习思路和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 构建明确的知识结构,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培养完善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创建和谐氛围, 打造高效课堂。可见, 只有深刻领悟并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有的教学大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需要教师认真领会, 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责任意识, 把有效备课同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 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自觉地渗透在自己平日的教学之中。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 有效备课已成为教师积累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业务再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 提高备课的精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关键。那么,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精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的备课呢?

首先, 教师对备课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备课是教师最基础的教学活动, 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事, 不论是简案还是详案, 都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一定的把握。

其次, 教师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分配备课的精力。据有关调查表明:用80%的精力和时间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0%的精力和时间来整理教案, 是最科学、最有成效的。真正优秀的教师在准备新课程的教案时不仅仅钻研教材, 更会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 不能以文字多少的备课数量来衡量教师的备课是否完成, 而应该以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否能从容地面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来作为衡量和评价标准。

再次是学会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巧妙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 可以使课堂因此而丰厚起来, 实现最大的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每位教师的教学年限、学科专长、业务水平和教学经验等存在很大的不同, 这样势必会导致不同的教学实际效果。在新课程不断推向深入的今天, 集体备课的积极作用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应用。通过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积极讨论, 教师可以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 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加强交流, 充分发表意见, 是集体备课的关键环节。集体备课可以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分享与积累课程资源, 发扬团队的协作精神, 使学校的教研氛围更加浓厚。

集体备课的过程, 是大家奉献教育智慧、群策群力完善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有位专家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相互交换, 大家都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观点, 我有一个观点, 大家相互交流, 就有两个观点, 甚至产生更新的观点。”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 促进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偏远学校, 集体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 也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 篇10

一、含义

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特定的场合, 经过认真备课或上课, 面对同行 (同伴) 或专家,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 将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践, 以及对教学的反思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实施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简言之, 主要是说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什么 (What to do) , 怎样做 (How to do) , 为什么这样做 (Why to do) 。然后由听课者评议、说课者答疑, 达到相互交流、同伴互助的目的, 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 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二、意义

说课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生成与表达的重要手段, 它是教师转型成长过程中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重要途径。它能集中、简练地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 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它能强化教师教学的理性因素, 督促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它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教学行为, 有效地把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它能强化教师同行之间的双向和多项交流, 更能体现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活动主体元素。它促使教师备课的隐性内涵显性化, 使得教学研究更加开放, 课堂教学设计日趋完善。

经过几年的说课活动实践, 我们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收益:一是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 钻研教学业务的积极性, 使学习教育理论, 研究教法, 切磋教艺之风日渐浓厚。二是改变了教研组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方式, 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效率, 有效避免了教与研脱节现象。三是激活了“同伴互助”校本教研的核心元素之一, 有效地改变和制约了部分教师备课马虎, 上课敷衍了事的现象, 大面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类型

根据说课的不同目的和性质, 说课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基础型说课、检查型说课、研究型说课、评价型说课、示范型说课、艺术型说课”等。[1]

(一) 基础型说课

主要指教师初步了解说课, 从能模仿性地参与说课活动到基本掌握说课的方式、方法, 从而规范其课堂教学行为, 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它主要用于常规校本教研活动。

(二) 检查型说课

主要指教学领导为了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 规范教师的备课行为开展的说课活动, 主要用于课堂教学检查。

(三) 研究型说课

主要指教师间切磋教法, 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反思, 并以此促进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和学生全面、主动、个性的发展, 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 评价型说课

主要指教师参与区域范围内开展的教师课堂教学评比、竞赛说课活动, 它比其他比赛形式更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

(五) 示范型说课

主要指为了给教师树立说课的样板, 供教师们进行效仿和学习, 最终达到全员能够掌握说的方法和规律所进行的说课。

(六) 艺术型说课

指教师能准确地把握说课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 能够驾轻就熟, 灵活恰当地运用说课的方式和方法, 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展示个人教学魅力, 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呈现较高的教学艺术成分。

四、原则

说课和备课一样, 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好说课的每一个环节。

(一)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原则是指说课时对教材的分析要正确、透彻, 对学情的分析要客观、准确, 符合学生实际, 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对教学程序和教法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 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可操作性强。

(二) 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说课, 都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指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习兴趣。

(三) 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是指说课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科学合理, 不能生搬硬套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术语, 要真实地反映教师的设计意图。哪怕是并非科学、完整的做法和想法, 也要如实地说出来, 以引起听者的思考。通过相互切磋, 形成共识, 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说课中的一招一式, 每一环节都应具有可操作性, 避免仅仅是为说课而说课。

(四)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该原则是指说课要将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等作为说课设计的理论基础。说课中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对教法的设计应以教学论和学科教学方法论为指导, 力求所说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说课的理论依据, 要随说课的进展逐层提出, 理论指导要与学情、考情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用例要有典型性, 要联系生活实际, 关注社会热点, 做到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统一。

五、内容

说课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对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从而证明自己的备课是有序的, 而不是盲目的, 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说课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 说教材

说教材是指说课者对教材进行分析。教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 简明扼要地说出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指讲清本课包括哪些知识内容, 这些知识点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 对教材内容处理和安排进行说明。

第二,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要素。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是课程标准的规定, 二是单元章节的要求, 三是课时教学任务的要求, 四是教学对象的实际。要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对象实际,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及语言能力培养目标”[3]几个维度确立。同时还要说出本课题或章节内容的教学目标, 因为它体现着教学的方向, 预示着教学应达到的目的。

第三, 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指教师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指导用书规定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应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三个方面。分重点的处理要讲究实效, 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较为困难的知识内容和方法, 难点的形成主要有教材本身的因素, 也有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等因素。难点的处理要有策略, 要通盘考虑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另外, 在“说教材”的内容中, 也可以增添教师个人的思维闪光点。如对教材内容的重组、调整等创新设计思路。

(二) 说教法

说教法是指说课教师说出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可以理解为说教学方法, 或者说教学方法中某个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选择及应用。这需要教师要熟悉各种教学方法, 要吃透教材内容, 掌握学生实际。具体讲是说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 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陈述不能太笼统, 应重点阐述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 将怎样采用这种方法等。

第二, 选用什么样的教具和学具。教具和学具的选用是辅助说明教学方法的重要部分。在说课中不但要说清楚, 还要说明怎么运用,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现场进行演示。

第三, 选择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一堂课上有时要运用几种教学方法, 要介绍选择这种教法的理论依据。例如, 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为突出重点和难点所采用的手段及其理由;为处理某个习题所采用的策略及其措施等。选择何种教学方法, 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 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都要始终贯彻启发性、主体性、语言实践性等课堂教学原则。[1]

(三) 说学法

说学法是指教师说出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从宏观层面, 说出如何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过程。如, 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完成作业→小结, 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与自己实际相适应的预习方法、听课方法、阅读方法、总结方法等。从微观层面, 要说清楚学法操作程序的设计, 以及要帮助学生总结分析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 逐步形成学习策略。

设计学法时教师要转变角色, 换位思考, 尽可能从学生思维及其生活、知识、经验的角度作出预先的思考。不能只停留在介绍学习方法的层面上, 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说如何实施学法指导上。就目前教学实际而言, 学法指导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采用“主动参与, 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四) 说程序

说教学程序是指说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 即说课的主题内容。教师要说清楚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 说清楚每个教学环节要做什么,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What to do”。课堂结构要有过渡自然的教学环节和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学环节要层层推进;教师要说清楚突破教学难点的主要环节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How to do”;教师要说清楚师生双边活动的具体安排及学情依据, 说清楚课题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 说清楚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训练意图,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Why to do”。从教师的整个说课过程来讲, 这部分是说课过程的主题、精华和高潮所在。

六、注意事项

(一) 说课不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 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 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 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而说课稿虽然也包括教案中的精要部分, 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简单地说, 它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角度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此外, 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 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所以说课不能是简单的复述教案。

(二) 说课不是再现上课过程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 说教学方案的设计意图, 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 如此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但说课绝不是上课, 二者在对象、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 是不能等同的。

(三) 说教学方法要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有些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往往一言以蔽之, 如有些教师只提及在教学中运用的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采用的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学习方法。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 怎样操作, 却没有详细的陈述, 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理解为对学生疑问的解答、习惯的养成、简单技能的训练, 这些都是不规范的做法。

新课程赋予了说课新的内涵和使命, 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对待说课活动, 处理好与其他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关系。此外, 说课形式的创新, 不仅在于形式的变化, 更是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于勇.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学英语[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1.5.

[2]徐世贵.怎样听评课[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0.4.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 篇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人员和广大数学教师积极提倡集体备课,实行“电脑联网、资源共享”,但从具体实施和实际效果来看,多数学校对于集体备课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在操作上流于形式,使集体备课成了轮流备课、集中备课或网络抄袭,非但没有达到优化教学资源、发挥名师效应、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反而使少数教师养成依赖、懒散、机械、抄袭的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所谓的集体备课还不如传统的“单兵作战”。然而,基于模块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与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相比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结构的系统化、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也是笔者将集体备课改为合作备课的用意所在。

二、合作备课的主要内容

1.设置科学、合理的选修课程是合作备课的重要任务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高中数学课程采取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应保证开设5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选修课程由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等组成,系列1是为那些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系列2则是为那些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系列1、系列2内容是选修系列课程中的基础性内容。而对于系列3、系列4应创造条件尽快开设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修。系列3、系列4是为对数学有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的学生而设置的,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某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应用意识,有利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评价、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换言之,仅凭高中数学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知识难以适应如此众多的知识模块。学科融合以及学科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是今后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巧妙分解新课程“三维”目标是合作备课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3.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合作备课的核心内容

模块教学是数学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最显性的特征之一。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即一个模块的整体内容对应的若干课时需要作出相对的时间划分,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实施。其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删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策略的培养应成为合作备课的核心内容。

4.研究性听课、评课是合作备课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我们在合作备课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讨论和预设,特别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以及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如何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等,都必须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检验,通过专题听课、评课进行修改、调整和完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合作备课的成果,才能真正体现合作备课的价值,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合作备课的原则

1.独立备课是合作备课的基础

合作备课不能等同于备课,只是每位教师个人备课的一个环节,从宏观上对教师的个人备课活动起着参考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进行独立备课,带着“空壳”去参加合作备课,这样的合作备课则无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只会养成教师的偷懒习惯。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独立备课基础上的合作备课,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2.鼓励名师引领,群策群力

名师是合作备课的灵魂。在合作备课中,要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没有专家和名师引领,教研水平就会囿于同一水平的重复,出现“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的现象,合作备课就会失去持久的动力。

3.要求目标适当,讲究实效,不强调完全统一

传统的“集体备课”过分强调“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考试”。这样做,既不符合学生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的差异,也不符合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色。事实上,这也是集体备课易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新课程背景下的合作备课,要求将备课的重点放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方法的选用和研究性听课和评课上,更注重合作备课的实效,不强调完全统一,因而更具有实用价值。

4.主张共同发展,淡化个人竞争

合作备课的出发点是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调动所有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集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讨论、解决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全体教师在合作中共同发展。为此,学校的考评和奖惩制度也应鼓励教师间加强合作,淡化个人竞争,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5.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12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快乐写作

“兴趣”是指一种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内在动机,属于非智力因素。兴趣是引导学生写作的起点,如果学生对写作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想写和爱写作文。教师在出作文题目的时候,宜新不宜旧。旧的作文题目会使他们对作文产生讨厌的情绪。而有特色的作文题目,会使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产生兴趣,思维会活跃,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就会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来。比如当学生为班级参加唱歌比赛获得第一名的时候欢呼雀跃,我就及时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我们班级获奖了》的作文,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写出了我们班级因为大家一起努力而获奖的高兴心情,从而增强了写作兴趣。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认识事物都是由直观再到抽象,由感性再到理性,他们对于比较直观的形象或者鲜明的事物就会很感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枯燥的文字资料变为生动的、具体的彩色图画,通过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小学生心中的表达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快乐地写作,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思维尽情驰骋

叶圣陶说:“生活就像源泉,文章就像溪水,源泉源源不断、不枯竭,溪水当然就会流个不停。”此话具体而形象地道出了生活和作文的联系。教师要抓住习作之“流”,就必须抓住生活之“源”。《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进一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实的感情。教师要让学生的作文生活化,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驰骋。”

(1)走进生活,真实体验。我们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要使小学生的习作流出“真实”的水来,教师就应该把学生从过重的语文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大自然,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体验生活的乐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让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通过作文真实地表达出来。

(2)再现生活,大胆想象。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各异,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别,所以他们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会与众不同。因此,要鼓励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真实地想象。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经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一旦进入学生作文,会让学生的习作更加丰富多彩。”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其习作的真实性。因为想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思维宽了,习作的内容就绚丽多彩了。这是他们灵活丰富的思维成果,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童真童趣的美好再现!一次,班上的一个同学写《二十年后的聚会》,里面想象了二十年后师生相聚的情景,不仅大胆想象大家的变化,还写出了老师和同学玩游戏的开心快乐。

三、注重个性发展,让创新之花绽放

21世纪是个充满幻想和创造的时代,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作文教学也必须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打开学生思维的暗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学生在考虑某一个问题的思路相对狭窄就是必然的,要改变如此现象,教师就应该从思维训练入手,以此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与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具有多向、反向、外向、交叉和变形等多种特点。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小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必然是多维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激励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想象,打开学生思维的暗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上一篇:新闻的审美传播研究下一篇:新型墙体材料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