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确立新理念

2024-06-23

走进新课程确立新理念(共10篇)

走进新课程确立新理念 篇1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它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它使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需要重新去探索, 去定位。其中, 最为重要的就是新课程需要怎样的新理念, 才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 才能产生新的教育效果。作为教师, 要积极理解新课程改革, 研究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中体现的人文性理念

新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表现在通过提供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教师, 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增强课外活动的辅助功能等方法来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首先, 教师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的人文素质集中体现在自身的人格魅力上, 无论是高尚的师德、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还是为人处事的修养, 所有这些榜样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影响更深远。其次, 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 学生便不会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再次, 新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实践展开的, 这就将教学环境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 强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

二、新课程注重塑造健康心理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并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在生活中, 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 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学生应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 学会理解他人, 体谅他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三、新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新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必须打破单科知识体系的封闭性, 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学科内容进行整合, 从而形成与各学科领域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 我们只有边教边学, 建立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才能满足新课程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需求, 才能胜任新的角色和职责。

四、新课程注重营造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的推行中, 需要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是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 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新知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思维, 挖掘学生的健康情感,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走进新课程确立新理念 篇2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究其实质而言,是标志着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语文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即将结束和语文新课程的诞生。这无疑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改革,是对语文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次真正解放。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力图将新的教育理念溶解于新课程里边,渴望早日从传统的旧课程中脱离出来,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先行者。让语文课成为百花集会的花圃,成为情感交流的磁场,成为童心飞翔的天堂。

正确把握新课程的“新”特点,是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适应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发展新课程的起点,是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本人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转换教师角色,把学生请上讲台

通常,在课堂上教师始终处于主宰地位,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样的师生角色下,尽管一堂课教师讲的面面俱到,而学生却总是表现的无精打采,教学效果和教师的付出不能够成正比。学生被教师驯化成一群忠实的奴隶,其幼小的心灵上被烙上了“我是在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学习”。让妙趣横生的课堂变成了流水线,学生成了容器。把学生请上讲台,给他们一次表现自我的空间,这是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推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即让学生一个一个走上讲台,向老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或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4课《画家乡》为例,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美丽的家乡。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个女同学问:什么是家乡?我笑而不答,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书本中和现实生活中寻找答案。很快学生就明白了家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我于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列举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这下,几十张小嘴都派上了用场。他一言你一语把一个在外人看来荒凉贫困的山乡,描述的有形有色。课文中的家乡和生活中的家乡融为一体,让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家乡赞家乡的教育。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着

迪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的教学方式就应该冲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拓宽“开放型”教学的广阔天地。在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我专门安排了一节课堂活动课。我让学生把这个极富教育意义的故事排练成一个节目,用以表达诚信。我参与其中,让大家选出一个小导演,挑选了剧中的主要角色,被挑选的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按照小导演的意图表演起来。在小演员的互相配合下,一幕课堂剧表演的惟妙惟肖,生动活泼,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诚信的种子,也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要接纳学生的“七嘴八舌”,给孩子张扬个性的机会 镜头1:《三月的桃花水》

师:春姑娘来了,溪水唱起歌儿——叮咚,叮咚,向她奔去,谁

来读一读?(指名)读得真清脆,真响亮。读这一句时,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小溪流被冬爷爷禁锢了很久,现在看见美丽的春姑娘,高兴地唱起歌来。

生:小溪敲着鼓点,请春姑娘伴舞,它们在阳光下欢笑着,一起奔向远方。

生:小溪像一串清脆的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镜头2:《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师:由这双大眼睛你想到了什么? 生:联想到还有许许多多儿童渴望读书。生:我们应该帮助这些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生: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生: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

更新教学理念,走进教学新课程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观念:教法:更新

数学课堂教学要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教材转变为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的课程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内容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运用”:具体目标增加了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内容。新教材中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积极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想转变为新理念

《标准》提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有别于传统意义上老师的内涵,具体地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组织者与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圣人转化为平等的合作者。这就是老师角色的转换,意味着教师教育学行为与教学方式要发生彻底的变化。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1)把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怎样让学生学知识:

(2)把集体教学转变为个体教学:

(3)管理与控制转变为引导与促进:

(4)把批评与谴责转变为表扬与赞美:

(5)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科学的教学方式:

(6)自身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的对话者。

三、教学方法变为新教法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采取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研究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是新课程观下学生的内涵。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关注这些问题,就是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而不是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我们主张学生的主动学习,就是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使发现式学习、探索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入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1.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课程改革并非只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对新生事物的挑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学校日常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以新的视觉在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2.改革传统的教训方式,走进新课程

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散失了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的品格,遏制了学生的兴趣和力量,新课标不仅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也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实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教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

(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教学。我们过去强调比较多的是课堂环境的整齐性、权威性与规范性,忽视了建立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观下的课程教学环境讲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环境。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建构知识有帮助者。而一些设置过多的铺垫性提问或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圈定在一个小范围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以往的复习提问,大多数是无效的,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应该抛弃。

(2)以活动为主,实施教学过程。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建构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以此为出发点,则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

(3)走进生活,创设情境。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或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只要我们教师留心,就可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出很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开放性练习题。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生活中的数学既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4)利用磨具、设备,辅助教学。新课程中,数学教材不是唯一的数学工具,这一观念是课程观的重要内容。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把教科书奉为圣旨,要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教材由原来的“控制”和“规范”功能转向为“为教学服务”的功能。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去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只要有利于教学的课程资源都可利用。充分发掘数学教学资源以济教材之不足,是当前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凡是同教学内容相关的数据、图表、图形、现象,都要尽可能地运用到教学中,以丰富课堂教学。

总之,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对教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必须彻底的更新观念,不断“洗脑”和“充电”,不断地超越。

参考文献:

[1]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

[2]吕世虎,石永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江兴代.中学数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M].中学数学编委会出版.

以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 篇4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将课改理念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 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在学习生物课核心基础内容的过程中形成的,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理解生物学基本原理与应用; (2) 解释常见生物学现象; (3) 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4) 相关技能的掌握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5) 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对生物科学的共性、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生命科学的本质, 逐渐养成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从而能较好地把握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最基本的含义是生物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 教师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生物科学的机会, 并在课程目标指引的方向上有所进步。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这就要求教师要承认差距, 因材施教。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 还要使那些在生物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 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 达到基本要求。同时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课堂交流模式, 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 并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 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 并在这个过程中, 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它通过教师的指导, 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经验, 掌握基本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落实知识的建构。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对于探究的问题、变量、实验设计、数据以及结论的理解应建立在对于相关问题的了解之上, 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知识或者没有联系已有的相关背景信息, 他们很可能无法完成探究活动。

对于生物课程来说, 它不再仅限于过去“文本课程”的规范性教学内容, 还包括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体验性教学内容, 其课堂教学应充满生命的活力, 应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带给学生更多的人性化关怀。

走进新课程确立新理念 篇5

确立和准确把握人文民政的理念

首先,人文的核心是以人

为本,这也是民政工作的核心理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这就需要在民政的各项工作中,更多地蕴含人性化的内容。民政工作涉及的对象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大病救助、社会福利等等事业无不联系着千千万万的百姓家庭。所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是人文民政理念的核心和基础,民政一切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民政一切工作的得失必须用这个基础来检验,民政一切工作的成就都是对这一基础的科学和人性化的注释。其次,要提高民政事业的文化品位,注入文化内涵。我们许多人头脑中对民政部门有一种思维的定式,以为民政工作就是拜拜年、发发钱,做些让广大群众兴高采烈的事,理论含量低,文化层次浅。许多民政工作者自身在过来的工作中似乎也陷入这种思路,大量地、辛苦地、默默无闻地做着孺子牛的工作,只问耕耘,很少对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深层探索和构建,既使是理论调研大多都是业务工作的实践堆积,具有强烈地现实地工作指导意义,但缺乏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缺乏一般性、普遍性的概括和总结。翻开每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较多的是工作进展情况的报道,或上级领导的深入基层的新闻风采,很少有对民政工作特别是存在问题和矛盾的理性思考。所以要树立人文民政的理念,还需要我们在提高民政工作的文化品位、丰富民政工作的文化内涵上下更大的气力。

确立和准确把握数字民政的理念

学数学能使人精确,精确就是我们数学计算中的每一个数字必须是准确无误的,否则得出的答案就是错误的,以此描绘的轨迹就是偏向的,就会把我们的思路引向错误的航线。科学发展观,在民政工作中的体现之一,我想就是民政的工作都要用数字并且是准确的数字说话,去掉空洞无物又臭又长的八股文章和客套多余的研究讨论。比如城乡低保工作中,低保标准的测算、人均纯收入的核算,都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通过科学评估体系测算出近似于准确的数字,同时又通过近似准确的数字的实际运用来表达这种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不断地修正其不科学、不完善的成份。社会科学的数字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数字,它带有更多的模糊数学的概念,它的数值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多次地、反复地趋近于精确地计算,而这种动态的趋近于精确的答案的获得需要不断地实践的演算。但具体工作中有两个数字是一定要准确的:一是人数,二是钱数。这人数也有很多讲究,有总人数、有低保对象人数、有保障比例数、有低保标准数等等,这钱数有上级补助资金、有地方配套资金、有上年结转资金、有当年预算和自然增长资金,这些数字都必须要弄得清清楚楚,不能含糊,不能大概,要通过这些数字的研究比照,找出自己本地区城乡低保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不断校正发展思路,构建出反映群众心声、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框架。如果提供的数字不准确甚至于是错误的,就无法研究出本地区城乡低保工作的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矛盾的有力措施。我们在分配城乡低保补助资金的时候,所采取的系数法,就较科学地克服了许多随意的人为的因素。又如区划地名工作中,地名信息是经常使用的基本信息,社会对它的需求的形式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开始运行的较为粗放的地名数据库和数量有限的、布局还不尽科学的地名公共服务信息亭和触摸屏,是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数字地名上的重大突破,为降低公共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树立政府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尽管这种基础相对来讲是滞后的、粗放的,是还需要夯实的,还需要在开发、运用、服务、管理上有实质性地突破,但它是地名信息实现数字化的科学发展方向。我们要加强地名服务的综合研究,探索整合地名服务、完善地名服务体系的新形式,充分吸收社会力量投入地名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创新地名服务运行机制。

确立和准确把握强势民政的理念

改善民生问题,特别是改善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是民政工作的重点,也是困难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突出抓好这一工作,从根本上、从制度上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也是民政工作的亮点。如何抓出成效?必须埋下头来、用上心来、鼓足劲来,实实在在地把民政工作做大做强,打造强势民政,帮助弱势群体。这种强势体现在哪里?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做强干部队伍的素质。主要应包含四个基本的元素:政治素质元素。民政、特别是基层民政部门是从事实际工作的部门,不是政策理论研究部门,不能苛求理论素质要如何

强,但政治素质要强,要忠于人民,坚于职守。没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忠于人民、坚于职守、严于律己的团队,强势民政无从谈起。业务素质元素。民政工作领域、工作对象都涉及民生的基础、民主的基础、社会的基础、管理的基础,民政所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居于基础位置,发挥基础作用。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领域还在不断扩大。因此没有一支过硬的民政干部队伍,要想把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采取培训、自学、深入第一线等多种形式,刻苦钻研新知识,不断增长新本领。道德素质元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人们面临多种道德选择,这势必导致道德关系的复杂化。复杂的道德关系和道德意识,一方面容易使人们产生道德困惑,发生道德冲突,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一些人的道德行为失范。同时,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道德意识腐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要做到“大公无私”的选择是艰难的,需要长期地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这种自觉自为地道德修炼并使之一以贯之地更具理性、更具稳定性和坚定性,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用不断提高的文化理论水平,夯实自我道德修养的基础,防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畸变和扭曲,从而在复杂的道德关系选择面前做出正确的抉择。作风素质元素。民政工作者的核心作风要求就是默默无闻、埋头耕耘、不计名利的“孺子牛”精神,这一优良的传统作风需要在新时期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政部门是党委、政府亲民、爱民、为民的窗口,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民政对象大多是最可爱的人和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民政工作者要富有更多的同情心和善心,要更多的换位思考,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耐心倾听他们的疾苦和呼声,用心体察民情,注意对弱势群众的细节关怀,以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把社会的温情送到弱势百姓的心中。

二是做强帮困救弱的资金实力。说一千道一万,经济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要解决弱势人群的“生活难、治病难、住房难、上学难”等等问题,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民生保障目标,没有资金的支撑是不行的。近年来,国家投入资金的大幅度增加,为帮困救弱、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地资金支持,从而使城市低保对象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对象的保障面在不断地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湘西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的面相对还比较宽,需救助的弱势人群的贫困程度也比较深,在本级财政比较困难的环境下做强资金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这些年来各级地方财政用于帮困救弱的资金支出不断增多,但与需求相比还不够足、不够强。在救助弱势人群的过程中,往往受资金的制约,显得措施有余而落实不足。解决救助资金瓶颈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争取上级支持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本级财政支持的力度。同时要建立起救助资金预算自然增长机制,即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救助资金的投入,为做强帮困救弱的资金实力寻求制度支持和保证。

走进新课改,感悟新理念 篇6

关键词:新课程;转变观念;教学方式;全面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结构、功能、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与创新,新课改积极倡导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与方式,努力适应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更应该明确当前的教育形式,把政治课堂看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阵地,使自己的课堂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采取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喜悦。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推进政治课堂改革的前提,过去的教学理念就是为了考试。但是,新教材与新课改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不单纯是为了选拔少数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关爱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尊严与权利,相信自己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与进步。对于学生的缺点与过失,则进行耐心的教育,等待他们的转变,不对学生的思维与行为做无谓的限制。实践证明,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越高,他们对学习、对人生充满愉悦感与成功感。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方式是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先决

条件。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假如一节政治课,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没有积极地参与整个探索过程,或者是只有一部分同学参与,另一部分当观众,那么这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常常把教材中的一些分析题、议论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或打在电脑屏幕上,对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让小组代表展示小组的成果,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个别有争议的老师稍作指导就可以了。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是新课改的要求,在整个探讨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了组织、指导作用,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所以,这样的探究学习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了他们的智力,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了进一步地提高。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应该积极践行新课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增强驾驭新课改的能力,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而继续努力。

转变理念 走进高中化学新课程 篇7

新课程力求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 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 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新课程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突出特长, 彰显个性,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着眼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体系。本文就新课程下教师如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

课程为什么要改革, 归根到底是因为现行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时代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欠缺。新课程要求化学老师在传授化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化学意识、化学爱好和科学素养, 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为将来学习化学专业的学生构建一个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 也必须留给那些将来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必要的化学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二、正确处理教改与考试的关系

现今高考注重的是全面素质的考核, 而并非只是单纯的知识考核。知识只是作为培养能力, 提高素养的载体。讲知识并非是为了某个具体的知识, 而是为了培养某种能力, 所以方法的掌握甚于知识的掌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在自备教案的基础之上吸取、借鉴同伴的经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或许传统的“高明”老师可以把高考的考点毫无遗漏地灌输给学生, 但是新形式下的高考, 岂止是纯粹的知识考核?我们不妨看看每一年高考的有机题, 学生如果不具备较强的观察力, 不能对复杂的有机分子进行有效拆分, 找出相应官能团, 又如何能解题呢?高考是一个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的过程, 这与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又怎会相悖呢?高考在改革, 并且是随着课改的步骤在改革, 课改与高考本身并不矛盾, 课改只会促进高考, 而不会影响高考。

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 善于使用新的教科书

阅读新教材, 我们会发现它确实不是所谓的“换汤不换药”了。首先, 与传统的教材相比较, 新教材设置了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栏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史话、科学视野、学与问。这些精心设计的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指导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其次, 旧教材重视知识内容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与知识本位, 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新教材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中, 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我们的任务不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是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自己得出结论。在推导分析、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只有善于利用教材, 才能创造性地设计每一堂课。

四、深刻反思传统教学的误区, 认真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学生被圈定在无边无际的“题海中”, 教学也走入了不断循环的“误区”。我们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勤奋与刻苦等方面占尽了优势, 考试自然不在话下, 而在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自尊自信、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却十分薄弱。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到:“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必须彻底摆脱传统的“三点一测”应试教学, 逐渐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因此, 实际教学中“多讲少做, 事事包办”的习惯一定要避免, 多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 在“做中学”, 在自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悦。

走进新课程确立新理念 篇8

一、突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 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 人们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信息, 尤其是数字信息, 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而统计与概率主要就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 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统计与概率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今年有许多省份都突出了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考查.

例1 (宁波市2008年中考) 2008年8月8日, 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现在, 奥运会门票已在世界各地开始销售, 下图是奥运会部分项目的门票价格:

(1) 从以上统计图可知, 同一项目门票价格相差很大, 分别求出篮球项目门票价格的极差和跳水项目门票价格的极差.

(2) 求出这6个奥运会项目门票最高价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 田径比赛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 “鸟巢”内共有观众座位9.1万个.从安全角度考虑, 正式比赛时将留出0.6万个座位.某场田径赛, 组委会决定向奥运赞助商和相关部门赠送1.5万张门票, 其余门票全部售出.若售出的门票中最高价门票占10%至15%, 其他门票的平均价格是300元, 你估计这场比赛售出的门票收入约是多少万元?请说明理由.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 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 感受数的意义, 初步建立数感.通过概率统计这类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即对数学的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 从一个复杂的问题中提出问题, 找出数学模型, 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学生要在遇到具体问题时, 自觉主动地与数学知识和技能建立起联系, 这样才有可能建构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具备一定的数感是完成这类任务的重要条件”.

二、加强操作实验, 培养动手能力

数学既是思维科学, 也是实验科学.第八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实验数学”这一崭新概念, 操作实验题也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数学学习的新思想、新理念.欧、美等国提倡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课程标准下的新课程也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 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 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强、容量大等特征.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在多样化的操作实验中体验数学, 感受数学, 培养动手能力.

例2 (山西太原2008年中考题) 将一张透明的平行四边形胶片沿对角线剪开, 得到图1中的两张三角形胶片△ABC和△DEF.将这两张三角形胶片的顶点B与顶点E重合, 把△DEF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 这时AC与DF相交于点O.

(1) 当△DEF旋转至如图2位置, 点B (E) , C, D在同一直线上时, ∠AFD与∠DCA的数量关系是___.

(2) 当△DEF继续旋转至如图3位置时, (1) 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 在图3中, 连接BO, AD, 探索BO与AD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

众所周知,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应用于实践.突出操作实验题的考查, 有利于加深对理论与实践, 数学与实践、运动与静止等辩证关系的认识, 尤其是能够表现出勤于动手、动脑、手脑和谐一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以及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加强操作实验题的考查, 对今后学生如何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将是有力的推动和正确的导向, 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操作题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贴近生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探索等活动, 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以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

例3 (福建福州2008年中考题) 今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 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我市锦华中学全体师生积极捐款, 其中九年级的3个班学生的捐款金额如下表:

吴老师统计时不小心把墨水滴到了其中两个班级的捐款金额上, 但他知道下面三条信息:

信息一:这三个班的捐款总金额是7700元;

信息二: (2) 班的捐款金额比 (3) 班的捐款金额多300元;

信息三: (1) 班学生平均每人捐款的金额大于48元, 小于51元.

请根据以上信息, 帮助吴老师解决下列问题:

(1) 求出 (2) 班与 (3) 班的捐款金额各是多少元;

(2) 求出 (1) 班的学生人数.

这类题型主要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注重学生的心路历程, 协助学生体验由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也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利用探究性问题, 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性试题是新课标的一个闪光点, 也是中考考查的热点.探究开放性试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 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探究学习首先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究的时机, 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顺应自己的认知图适, 认知过程特点, 从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 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去建构知识, 从不同的路径达到学习目标.

例4 (武汉市2008年中考题) 正方形ABCD中, 点O是对角线AC的中点, P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 过点P作PF⊥CD于点F.如图1, 当点P与点O重合时, 显然有DF=CF.

(1) 如图2, 若点P在线段AO上 (不与点A, O重合) , PE⊥PB且PE交CD于点E.

(1) 求证:DF=EF; (2) 写出线段PC, PA, CE之间的一个等量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2) 若点P在线段OC上 (不与点O, C重合) , PE⊥PB且PE交直线CD于点E.请完成图3并判断 (1) 中的结论 (1) , (2) 是否分别成立?若不成立, 写出相应的结论 (所写结论均不必证明) .

这类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索、猜想、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正符合了国际数学教育家[美]G·波利亚建立的合情推理模式.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有大量的机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基础, 选择适合自己的认识事物的角度,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对于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可低估的.

五、注重跨学科综合, 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适应, 强调科技联系, 要求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的趋势, 这是20年来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研究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问题, 不仅要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 而且要注意加强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打破传统的学科限制, 允许在数学课程内容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他问题.综合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数学与科学、语文、人文等许多学科有关, 是学习这些学科的基础, 也是为了积极接轨高中的大综合、小综合, 打下基础.

例5 (兰州市2008年中考题) 如图所示, 有一电路AB是由图示的开关控制, 闭合a, b, c, d, e五个开关中的任意两个开关, 使电路形成通路.则使电路形成通路的概率是____.

该题十分巧妙地将数学中的概率知识与物理学中的电路学知识相融合.在物理中渗透数学知识, 对于学生的文理科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为今后的中考命题指明了方向, 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 中考也将会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 重视新课标、新课程, 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获取知识.我们广大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 不断转变教学观念, 努力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 更新教育观念, 正确认识自我,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何江卫.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4:1-2.

走进新课程确立新理念 篇9

一、生活观———变课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课本中的数学也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这样课本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数学搭起了一座平台。它说明了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儿童生活的素质,都可能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比如,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后,向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四年级准备租车外出春游,老师和学生共328人。客运公司告知:大客车限坐60人,每辆租金1000元;小客车限坐乘客30人,每辆租金600元。面对丰富的信息,教师请学生从节约经费的角度,讨论这几种租车方案,并思考:你认为哪种租车方案最好?学生读材料,看表格,再选择相关信息展开了评价、质疑,有的学生发现了原方案表中“每增加一辆大客车就减少两辆小客车”的规律,有的学生发现“租大客车按座位计算便宜些”,于是他们设计出多种租车方案:

(a)3辆大客车,5辆小客车,坐330人,租金6000元;

(b)4辆大客车,3辆小客车,坐330人,租金5800元;

(c)5辆大客车,1辆小客车,坐330人,租金5600元;

(d)6辆大客车,0辆小客车,坐360人,租金6000元。

得出方案(c)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创新并不神秘,对于学生来说,每一种新的方案就是一种创新。

二、人文观———变理性数学为人文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应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理念。这就从根本上摒弃了传统的“数学只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片面认识,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目标,走向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掌握数学工具,感受文化魅力,形成健全人格,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如何使我们数学教育更富有人情味一点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操作。

1. 数学的活动化———“做”数学

数学新教材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例如《10的加减法》一课中,让学生抛10个1元硬币,然后根据正反面情况写出算式,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中“创造”出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又如教学《十几减九》时,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从13个苹果里卖出9个,在操作和交流中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得出了多种计算“13-9”的方法。

2. 数学的情趣化———“玩”数学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二是学生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三是学生过程和策略的知识形态。其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时,课始我创设“森林运动会”场景:动物们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奔跑进行比赛。让学生猜测谁跑不快,引发学生求知欲,然后教师组织了“滚一滚”、“摸一摸”、“猜一猜”(学生编谜语说形体特征)、“堆一堆”、“数一数”、“搭一搭”等学生喜爱的游戏性活动贯穿全课。

3. 数学的问题化———“问”数学

“问”数学并非通过教师问,学生答,在满堂问的过程中把知识一一问出来,而应以问题意识为核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中的问题应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使学生心理形成一种悬而未决的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因为创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圆片有的是硬纸板做的,有的是用布料做的,有的直接画在一张纸上不剪下来,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去探索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让学生以问题意识为线索地“做”数学活动。这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于学生探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硬纸做的圆用滚动或绕绳的方法可测,但软布做的圆不能这样量,怎么办?”方法局限性的矛盾不断激活、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相互启发,得出用折叠方法:“先量出圆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周长,再推算整个圆的周长。”但面对纸上画的圆,这种方法又受到了挑战。这时学生便会自然转入更周密的探索之中。这样整个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体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综合观———变单科数学为综合数学

确立新理念用好新教材 篇10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前提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师生之间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 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 需要有相互的尊重与理解, 需要有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因此需要教师营造真诚、友善、亲切、和谐的氛围。

2.优化教学环节,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 要改革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综合性学习的引进, 已使现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遇到了挑战。整本书的阅读、专题性学习、口语交际的各种活动, 经常需要突破课堂时空的束缚。原先的一些课外活动, 如:角色扮演、演课本剧等也被引进课堂, 故而, 开放、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势在必行。其主要措施有: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课堂与节假日, 合理安排学习的各个环节;以项目、活动、专题、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 不以40分钟为单位组织教学;适当调度课时, 以应特别的需要;引进课题研究、“长作业”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不必要求作业都当堂完成。

其次, 要主动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其关键在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每个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思考、讨论, 发挥聪明才智。应该说, 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并非技术问题, 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与教师的水平有关, 更与教师的人格有关。另外, 应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和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遇到了许多具体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 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力求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具体问题。

1.汉语拼音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拦路虎”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们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 拉近小学生与教材情境图、语境歌以及表音表图的距离, 拉近汉语拼音与小学生生活的距离, 变枯燥为趣味。对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 虽然a、o、e、b、p、m、f等字母他们从未见过, 但是用这些字母标识的语音却是在他们口语中经常出现的。只要我们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 使之与所学的字母接通、匹配, 就能够化难为易。如:将字母寓于一个小故事当中进行教学, 并辅以朗朗上口的语境歌, 也能化难为易, 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学龄初期的儿童长于形象思维, 又比较好动, 我们应顺应他们的这些特点来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可采用图片、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 以歌谣、游戏、活动、故事等为主, 化抽象为形象, 使学生在情境中读准音, 在探讨中认清形, 在游戏中巩固练习, 从而顺利完成拼音教学的任务。

2. 如何贯彻“认一认”是用好新教材、完成识字任务的一个难点

我们按照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一边教拼音一边教汉字, “学”和“认”同步, 并坚持认写分流、多认少写的原则, 使学生轻轻松松学汉字。为了贯彻拼识同步、双线并进的“认一认”, 我们通过看图识字、拼读音节识字、运用卡片识字、联系语境识字、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识字以及看实物、配合动作演示或列举句子的方式, 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识字情境, 寓识字于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3. 在教学口语交际时, 我们应尽可能做到准确理解、体会和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要求

上一篇:儿童道德下一篇:感悟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