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

2024-05-30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共11篇)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 篇1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

摘要: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正式出版。9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展开试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拉开序幕,我南海区生物科使用新教材,转眼间已有五年的时间了。面对生物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该采用新教法,以促使学生开展新学法。同时还应该灵活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关键词:走进

新课程

用好

新教材

一、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新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有利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教师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例如,旧教材中的腔肠动物、扁行动物等,在新教材中就没有再出现,教师就不能在课堂再讲。

新课程强调关照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因此,教师教学中就不要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一竿子插到底。

二、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新教材中大都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有的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 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例如,观察蚂蚁的通讯这个探究活动,就要求学生亲自去设计实验,解决遇到的困难,从而最终完成探究活动。

当然,尽管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也不要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要防止不必要、不应该的指导,以免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也要防止不够充分的指导,以免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这些,都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

三、新课程强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

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首先拿出5分时间介绍一下什么,然后用10分讲解什么,接下来的25分应该如何练习,最后用5分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地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因为讲解式教学教案中主要确定的是课堂上教师的言语和动作行为,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教案中又只能预先设计教师的行为,因而很难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先设计,只能是有一个大致的估计,更多地还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

例如,我在上《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操作使用显微镜,其余同学找错处的。有可能在一个班这个环节一会儿就完 2 成了,而另一个班却怎么都完成不了,这时我会灵活变动,请一位愿意而且有自信的同学上台帮助该同学,并且让那两个同学都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表扬,让课堂继续走向圆满。

另外,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思考。通过倾听学生,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分析深人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

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探讨式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相互作用过程中,“视界”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对话“现场”.而不要只盯着预定的教学内容。

四、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

第一,新教材中有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材料,大多短小精悍,生动浅显,应主要让学生自学,少数内容也可根据需要在课堂上有选择地涉及,不必每处必讲。

另外,也不是教科书上所有的字句都要求学生学懂、学会。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文本,并非都是读者能够完全理解的,也常常出现几处甚至多处读不懂的地方,因此才对人的自学能力提出了要求。新教材中有的阅读材料有意安排了这样的内容并不加解释,如教材七年级上册第96页在农业技术员和绿色证书中出现了“绿色农业”“工厂化农业”,这些概念和名词都是还没有学到的知识。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现实:现实生活中,不知道的,甚至永远不可能弄懂的东西太多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许多不懂的材料中找到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并加以利用;三是引导学生对部分自己不懂又很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想办法(如查找资料或工具书,向专家或其他成人询问)来弄懂它。

第二,新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全国大 3 多数地区的国情制定的国家基本要求,可以说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一线教师最了解自己所处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状况,因此,一线教师最有权力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决定在这一最低标准之外,本班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实际上,新教材在根据课程标准这一最低要求编制时,也已根据情况适当补充了一些内容。如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探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此书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对于像这样的标准中不做要求的知识,上述教材不给出科学结论,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参与及程序的正确。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是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的,至于结论是否完整,表达是否严谨,在其他场合能否运用,并不是这次探究活动所强调的。

五、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一次课程改革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问题也不是靠教育内部自身能够解决的,另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耐心等到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到一定阶段后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歇,进步的脚步永不止息。所以有人说,一切都在变,变是唯一的永恒,稳定性都只能是暂时的。甚至有些变化还没有来得及稳固下来就又被新的事物所代替。的确,我们正处于一个川流不息、变化不止、日新月异的社会。企望一劳永逸,一次到位,或者固守城池,惧怕变革,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教师要在改革的大潮中搏击长空,做时代的弄潮儿,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反思,不断重建。企望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有个人论文的学术研究者不符合实际。但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永远向前、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行进者,而不是一位原地踏步的、机械重复的教书匠。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专业化实践的水平才可能不断提升、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

参考资料:

任长松著:《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网址:

http:///search? 5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 篇2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 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二、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做出来的, 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三、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 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 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用好高中生物新教材之我见 篇3

一、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一改老教材内容难、繁、偏、旧等弊端,从学生生活和经验出发,紧密跟进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一,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新教材共有六个模块,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模块化的教学使知识在教材中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在,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抓主线,把握好模块之间,以及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掌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注重其有机统一性。

第二,内容选取的原则。

新教材在内容选取上注重基础陛,同时又体现了时代性。教材重视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在教材中均以黑体字体现。同时,教材又以丰富、有趣,且贴近生活的内容,以及精美、鲜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拓展性阅读(如科学家的故事、人们比较关注的前沿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来体现教材与社会乃至科学技术发展的密切联系。

第三,强化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新教材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以多种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如以观察、实验、调查、模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观感觉、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方法等方式,让学生获取经验性材料和理性思维,尤其是获取构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方法,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教材对科学家故事和科学发展历程的介绍,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新教材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如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教材还注重学科间的综合与迁移,涉及语文、数学、历史、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新教材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握和应用好新教材,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勇于探索、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二、对新教材如何应用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有了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性地运用好新教材,在具体的课改中提速教育生产力。

第一,立足教材,创新思维。

教师要通读六个模块的内容,了解全套教材的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意图,并通过学习相关资料吃透教材。当然,教师的教学也不应局限于教材,因为新教材打破了以往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和系统性,难度降低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教材内容为立足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与文本课程融会贯通,重新整合、塑造课程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改革。

课程的实际生成是动态的。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有时会偏离已有的教学设计,对此,教师要会巧妙应对,善于发现和挖掘各种课程因素,将问题转变为新的课程资源。教师除了预先设计好的目标外,还要以教学过程的展开性和学生在教育情景中的各种表现性为目标,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参与。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组织能力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所以,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包括结合实际学习教育心理学,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参与学校课本研修,注重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等环节。

第二。重视教材中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如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实验、调查、模拟制作、技能训练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有效地开展好这些活动,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准备材料,并随时结合学生的动态需求来开设若干活动项目。事实证明,新课程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动态,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其生物学科的科学素养,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

当然,要开展好教材中的各项活动,完全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这需要—个艰难的过程。教师要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第三,落实教材三维目标,面向全体学生。

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支持、有机整合、融为一体。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与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与应用;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要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实践与体验的内在生成,才能实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因此,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过程,总结、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从而丰富自己的学习内涵与情感体验。

教师则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除了要在课堂上重点体现外,还应贯穿于广义的学习过程中,包括课前准备(如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实验材料等)、课堂上(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探究等活动)、课后(根据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做一些课后实践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以发挥好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常规实践来看,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讨论、探究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并具有开放性,其来源也不一定都是教材内容。只有这样的课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教师要发挥好组织教学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虽然强调的是学习的独立性,但教师要组织好讨论过程中学生间的合作关系,组织好学生分组、分工,如一个小组要有一个组长和负责记录与代表小组发言的同学等。教师强调评价的自主性,可教师本身也要适当参与评价。自主评价可以是小组自评,也可以是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可见,这些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协调职能。

总之,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而教师作为课程和教学的具体实施者,需要大力加强自身学习,用新课改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充分理解新教材编写的特点、意图,掌握和利用好教材,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转变教学模式,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 篇4

教师进修学院生物教研员

张华

我于2008年8月8日~11日参加了生物学科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会议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举办,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承办,会议地点为哈尔滨大方培训中心。省高中生物教研员郭玉华主持会议,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张晓明副院长参加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全省大约400多名生物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我区每个高中至少选派一名教师,共有1名教研员和10名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

会上,广东省深圳市教学研究室的专家颜培辉做了题为《选修课程的总体把握》的讲座,重点介绍深圳高中生物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做法及对一些典型问题的处理,供我们借鉴。张晓明副院长做了《高中课改的全国态势与我省进展》的讲座,对全国高中课改总体进程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加以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化解对策。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包春莹老师做了《模块课程选修教材解析》的讲座。重点对选修1的每一个实验专题进行了分析。深圳外国语学校的肖什源给我们讲了他自己选修模块的教学感悟。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刘庆华教授做了题为《胚胎工程》的讲座。简要介绍了胚胎工程的生物学基础及最新动态。会上,哈三中的张彩波老师给我们讲了对今年高考“理综合”试卷生物部分的评析和学生答卷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这对高中教师指导学生高考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会后感悟

1、实施新课程,学习是关键

通过几位专家对选修模块的分析,使我们对选修模块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我们地区开设选修模块所面临的困难。新课程涉及到的许多内容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全新的,尤其是新增的许多实验,对于先期进行课改实验省份的教师,他们虽然经过了实验操作的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仍有一些困难,对于我们地区这些平时都很少动手操作的教师来说困难可想而知。面对同样的困难,有些地区的教师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也很有效,比如,他们可以去高校与大学老师共同探讨,也可以通过校本教研的方式解决,我们地区的教师就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没有高校,一个年段只有一个任课教师。也因为如此,去省里参加培训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教师来说是很珍贵的学习机会。对于全省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实验教学,省教研室初步打算今年寒假进行培训。

2、实施新课程,基础设施要跟上

生物学科选修1模块侧重于实验操作,是由六个专题十六个课题组成。从我们去九所高中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看,理、化、生新课程所需的实验室设备还没有到位,生物新课程选修1很难开设。在此,我希望尽快完善基础设施,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三、今后打算

1、坚持集体备课,群策群力。

高中还要坚持集体备课,我们地区每个年段基本上一个学校就

一、两个生物教师,我们可以把全区同年段的生物老师集合在一起,利用集体备课或网络教研的机会,共同探讨,以最佳方式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在年段之间进行校本教研,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资源共享,智慧共享。

2、深入研究课标、教材。

一线教师关注教材但很少研究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所以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才能作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张弛有度,而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添加教学内容完不成任务挤占课时。

3、结合我区高中现状开设选修课

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九所高中都没有专职生物实验员,而且实验室设备陈旧,选修1侧重于实验操作,而且每一个课题都需要较长时间,这样,没有具备专业知识的专职实验员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开课也只能是更多的讲实验,教学效果不好还会影响高考成绩。鉴于这种情况,我觉得我们地区以开设选修3模块为主。等人员配齐、实验室设备到位了再开设选修1模块。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 篇5

朔北乡中心学校罗永胜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及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处理知识能力高技术人才,其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开放的头脑。作为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新课标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下面就学习新课标谈一点体会。

一、新课标新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和对这种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理论,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充分体现着人类智慧的经济,它以不断创新为特色,这种创新过程又是快捷异常,没有终止的。

新课标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根除“灌输式”这一过分偏重讲授、分析、演绎、推理,轻视综合、归纳、渗透的教学方法体系。在这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尽管讲得很精彩,头头是道,分析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但由于忽视了综合、归纳、渗透,结果造成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新教材删除了“繁、难、旧”的知识内容,精选了一些反映生命科学最新进展并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息息相关的内容,尽可能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

例如“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通过分组做饲养和观察的实验,再分组讲出由学生自己归纳的关于蚯蚓的生存环境、外部形态和运动情况: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昼伏夜出。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异体受精。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大气中的氧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深层潮湿的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同时,请学生注意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通过探究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试验的周期长为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新课标强调注重知识发生过程的分析,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新课标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今社会的各种转变对教育的要求就是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一切束缚学生个体智慧,压抑个体潜能,限制个体自主创造性发展的做法都应坚决摒弃。生物学教学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积极采用计算机等先进媒体,使生物学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及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的精神。

三、新课标和新教材大力倡导“开放式”教学

作为主要经济资源的知识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可供许多人同时共享,较少受时空的限制。另外,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未来的经济将转变为网络形态,知识经济的产业发展日益全球化和网络化。知识经济的这些特点呼唤“开放式”教育,以培养一大批具有广博知识,有较强摄取知识能力和具有开放思想的人才。新课标适当引进了合作式教学,加大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力度,实现了生物学课堂的开放性。探究“蚯蚓的刚毛在运动中的作用”的实验,课前教师讲明本节课的任务和学习方式后,学生就相互协作,分小组学习,学生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热烈地议论,相互鼓励和帮助,课堂的知识信息多向传递,热点此起彼伏,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协作,学会了在和他人交流中获得信息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 篇6

摘 要: 生物教材中的插图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 具有直观形象、简明生动的特点, 能表达出丰富的生物学信息, 是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运用插图,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渗透 “生物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的观念;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关键词: 插图 教学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优点之一就是提供了更大量的插图, 包括照片、图表、结构图、演示图、示意图、模式图等。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人脑对于图片等形象信息的记忆能力是语言文字记忆的 1000 多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这些插图, 把握了这把钥匙, 并以此为载体, 可以突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综合、迁移、创造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兴趣, 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一、运用插图,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新教材中配有大量形式多样、画面清晰的插图, 这正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而精心设计的, 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必修 2 中插图 3-15 “色盲测试图” , 教师问: 同学们以往在体检的时候有没有看过这样的图呀? 图中的数字是几呀?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有人不能准确识别这类图的情况呀?通过这样的插图帮助他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会患者遇到的问题, 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运用插图, 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不少, 其中有生物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新教材必修 1 插图 1-3 “正确使用量筒” 一幅插图就把如何正确读数解释得清清楚楚了, 起到了以图代文的作用。总之,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直观、形象, 一目了然, 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好资料。

三、运用插图, 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的插图有的形象地表示结构的组成, 有的生动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 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 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 必修 1 插图 2-11 就直观地解释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插图 2-13 形象地显示了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变化过程。插图 4-12 “光合作用图解” 是光合作用这节课的关键, 在教学时课本的文字内容要通过这幅图解释清楚, 在学生脑子中将抽象的内容以这幅图的形式形象记忆, 课后也可以将这幅图进行加工给学生做填图训练。

四、运用插图, 重视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配合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 刊印了很多位科学家的肖像。必修 1 就有罗宾·沃伦、巴里·马歇尔、施莱登、施旺、列文虎克等 10 位。结合教材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内容, 并用生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例如, 必修 1 图 1-2, 100 多年前斯巴兰扎尼研究生命发生所用的装置可以帮助我们领会科学家当时的实验思路。在当时实验成功但是仍有质疑的情况下, 斯巴兰扎尼不怕失败不怕挫折, 设计了更加有说服力的实验器材, 最终让所有的人认可了自己的设想。通过这类插图进行教学, 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树立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 有着重要作用。

五、运用插图,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运用插图, 可以将这些材料呈现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 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例如, 以新教材必

修 2 中插图 5-7 “袁隆平在培育杂交水稻” 为媒介介绍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培育过程、杂交水稻的优势, 让学生了解他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 强调此项科研成果在世界农业史中的地位,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运用插图, 渗透 “生物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的观念 “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提倡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并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物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 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是本次课改提出的新理念。生物教材中的插图紧扣了这一新理念。如必修 2 插图 1-1 “转基因番茄和普通番茄” 等等, 这些图片中的实物都源于生活, 用之于生活。通过这些图片,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生物学科的重要性, 了解生物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而广泛的联系, 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生物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运用插图,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观认为: 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 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能保护环境, 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和以往的教材相比, 必修 3 《稳态与环境》 中新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 其间配以相应的插图 5-8, 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总体策略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时时刻刻都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行为, 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自然资源, 逐步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与习惯, 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 篇7

一、讨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生物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社会的变迁,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中学生的学习毅力变得越来越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参与问题讨论,认真钻研,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当求得知识后,学生的好胜心理就会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讨论过程实际上就是应用生物知识及方法解释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直接领悟到生物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学生只要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学习兴趣就会倍增。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和采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效地诱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关键在于设计“发散点”,新教材中的“讨论”题目是在众多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挖掘出来的,具有优选性、广联性、密集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合理使用这些“讨论”,不仅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在讨论中,教师和学生都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互相切磋甚至是争论,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 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教材中的“讨论”所设计的题目虽然是单一的,但学习内容并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有许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在讨论时教师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这样,研究性学习就水到渠成了。在讨论时,学生可以体验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他们还可以从教师和其他同学身上学到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讨论还能增强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在多数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讨论总会留下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课外时间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习时间就不一定完全局限在课堂45分钟,有的学生上网去延伸学习空间,有的学生深入社会扩展生活的空间。

总之,完成新教材中“讨论”的教学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被动走向主动、从理性走向感性、从接受型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在讨论中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1. 正确处理好教师“导”与学生“学”的关系。

教师“导”与学生“学”的关系就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学生思维活跃,不受传统的定势思维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在讨论时,他们随时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不要急于表态,应让他们主动补充或争论。教师还要注意培养讨论的骨干力量,让学生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去带动学生,让学生去激励学生。但教师绝不能放手不管,要仔细聆听,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一些新的哪怕是错误的信息,给予及时的评判和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主动性。

2. 正确处理好培养发散能力和突出主题的关系。

突出主题是由教学特殊任务所决定的。不可否认,开展研究式、探究性的讨论对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探索生物运动的本质规律有其重要的作用。但讨论还必须有一个问题中心,那就是教材中的“讨论”题目。在组织讨论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运用教学艺术,抓住主要矛盾,启发学生思维,防止学生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或漫无边际、海阔天空地讨论。教师还要抓住有利时机,诱发学生联想,开拓讨论的思路。

3. 正确处理好讨论过程与讨论结果的关系。

对于课本中的绝大多数讨论问题,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方法。教师要“宽容”,不能过分地要求讨论的结果全面性、正确性,解题方法也不一定要最优化,要允许学生讨论时缺乏一些科学性和条理性。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讨论的过程,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掌握了终身受益的方法。新教材中一系列讨论题,有的是为了加强概念的辨析,有的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实验设计思路及目的,还有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师可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每个讨论问题的意图、功能和学生的思维状况进行点拨、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思考,参与讨论,共同感受讨论的成功。同时教师还要从讨论过程中不断抓住信息,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和灵感,激发其创新意识,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形成。这样也许会使教师教学任务加大,但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上也不失为一种创新。

4. 正确处理好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都习惯于学生安静地听课,独立地思考,即使让学生进行讨论,也是流于形式,使得学生的思维缺乏主动性和动态性,不能得到真正的启迪,因而无法进入主动、开放和发展的状态。而集体动态式的讨论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考动力不足的缺陷,弥补思考的内容单一、思考深度较浅、思考效果不明显等不足。同时,学生在集体讨论发言时相互影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扩大学习内容的覆盖面,从而更全面、更周到地考虑问题。在讨论中学生互相启发和共勉,得出的结论和方法会更深刻、更有条理、更有深度和广度。在集体动态式的讨论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若受到集体的激励,就会刺激大脑皮层,从而使讨论的内容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5. 正确处理好学生归纳与教师总结的关系。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反思

随着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时刻思索的现实问题。本人认为,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更应该是教师本人置身于生物教学的整体情境中,从教学设计、观念、方法等多个方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与教学实践相适合,不断反思教学目的是什么、课堂该准备什么教具、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生物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如对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我们面向的教学重点对象,也是教学发展的最终对象。只有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及时地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决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还可以对新教材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自己要通览新教材的四个模块,俯瞰全局;其次,要做到细读教材,把握两个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各种课外教材,多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对教材内外的内容胸有成竹,才能透彻地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与实际教学的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通过这样的反思,生物教学才能更有序地进行。

二、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指导教学实践。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1)从一个实例(或现象)入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2)每组学生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提出可行性的设计方案。(3)各小组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或实验,然后小组得出结论。(4)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结论进行分析,最后探究出结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生长素发现》一节的教学,可以窗台上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交流结果。这样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完全摈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首先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教学方式多样化。与此同时,老师除了可以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这些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够在时间、空间上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多年来的的生物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优,踢自己之短,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开阔了理论视野,促成了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通过不断地进行反思,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就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与相关实践上升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高中生物新课程培训总结 篇9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部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改革的重大举措。课程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第二、课程实施是学生主动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学生是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创造的对象。第三、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收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基本存在方式。新课程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新课改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具体目标”,均体现了新课程在目标设计上,是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这一特点的。第一,新课程重新定位知识技能的作用,不再把知识定性,即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第二,新课程重新定位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第三,新课程重新定位了课程与生活的关系。新课程认为,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新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综合化。第一,各学科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综合,课程向儿童经验与生活回归。第二,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尽可能地反映社会生活实际本质,如新设“综合”学科: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历史与社会、艺术。第三,新课程设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课程内容:倡导“新、活、宽”。课程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或发现式学习方式转变。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面对课改的必然趋势,我们高中生物教师要正确对待课改。

一、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转变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的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四、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平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作为新高一生物的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简单地把课改理解为变教材。这次课改不仅是换换教材,而是通过教材内容改变,实现包括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体系等的根本转变,真正实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过去由老师传授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为主。

走出“错误地认为进行课程改革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弱化,影响以后的升学考试”的误区。过去我们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现在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以前关注更多的是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这次课改立足于三维目标的统一,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因此,不仅不会带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弱化,相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更灵活地运用知识

2.新课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没有兴趣,尤其感到高中生物课枯燥乏味,师生之间也缺乏合作与交流。教学过程实际上则是师生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统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高中生物课的枯燥乏味,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素质。3.要改变学生过去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使学生学习变得富有个性,并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

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总结 篇10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在今后的课堂上,我急于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我们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二、经过细细研读新课标,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生物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生物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

整体把握高中生物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生物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生物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生物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生物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高中生物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生物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生物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生物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我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

五、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力求将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台阶!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 篇11

一、新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在我市音乐教研员与教研组员的支持配合下, 笔者对我市新教材的使用现状做了以下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一) 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各年级选抽了一个班级, 调查总人数为289人, 调查方法为问卷法。调查数据显示表示喜欢的占54.7%, 有点喜欢的占38.1%, 不喜欢的仅占7.3%。

学生对新教材基本认可, 满意度比较高。

(二) 教师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接受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市教研大组的各位成员, 每个年级总受查人数为15人, 都为音乐专职教师, 调查方法是问卷法。调查数据显示, 教师对新教材的平均满意度为68%, 认为可以凑合的平均为14.7%, 不喜欢的平均为19.1%。

(三) 教材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此项调查对象是我市所有专职音乐教师及兼课8节以上的音乐兼职教师, 人数为69人, 调查方法是现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能较好完成教材所有教学内容的仅占1.5%, 基本完成教材所有教学内容占18.7%, 只能完成部分教材教学内容占79.8%。调查表明,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落实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

(四) 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

为了解实施新教材试用以后, 我市中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情况, 2007~2008年度, 我市音乐教研室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两次音乐抽测活动。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 以上两次抽测结果并不理想。对此, 本课题组也对我校五年级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进行了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

至于创作教学, 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最薄弱环节, 它的调查结果就更不尽人意了。100名被调查对象中, 表示会简单作曲的只有18%, 也就是说有82%的学生都缺乏音乐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当前学生的审美品位与音乐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能力较差。在新教材实施了几年以后, 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并未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新教材使用中的思考与分析

(一) 关于“用七个唱名编唱旋律”

在二年级第四册第七课的教学目标中提出:用七个唱名编唱旋律。

思考:创编活动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其中第二类内容与音乐创作有关, 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学习。在一年级的创造领域内容中, 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对节奏的编创, 也只是一种简单的尝试。可在初学创编, 刚认识七个唱名后的小学二年级, 即要求让学生“用七个唱名编唱旋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接受吗?

(二) 关于“自由创作4-8小节自己的歌”

在三年级第六册第九课的教学目标中提出:自由创作4-8小节自己的歌。

思考:在课标分学段内容标准中, 3-6年级要求能够创作2-4小节的节奏短句, 能够创作2-4小节旋律。而在三年级六册教材中, 却出现了“自由创作4-8小节自己的歌”的要求, 此项目标明显超过标准要求。

(三) 关于“竖笛练习吐音、长音, 进行二声部吹奏”

在四年级第七册的教学目标中提出:竖笛练习吐音、长音, 进行二声部吹奏。

思考:自二年级开始学习口风琴, 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确立音准。在教材中, 也很少有具体的演奏练习和指导内容出现, 课题组以为编者本意口风琴教学应该是选学内容。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让口风琴进课堂也确实存在困难。那么, 作为比较理想的课堂乐器——竖笛, 为什么不能更早一些出现在教学内容中。第七册教材已经出现比较多的二声部教学内容, 在这个时候才初学竖笛, 要利用竖笛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 是否有些为时过晚。倘若部分教师在二年级时选学了口风琴, 那么到四年级时是同时学两种乐器?还是换学竖笛?继续学习口风琴, 很明显缺少进一步的教学指导。换学竖笛, 两年的口风琴学习就显得有些随意和浪费。

(四) 关于重组、开发教材的初探

1. 客观依据

教师具体实施教材的授课时间是教材重组、开发的现实依据。一个学期, 具体有多少课时可以实施新教材教学内容呢?本课题对授课时间也做了一次清算:小学每一个学期平均约为二十周, 去掉法定假日与最后复习考察所需的部分时间, 实际授课约为十六周。我市多数学校音乐学科周课时为两节, 那么16×2=32课时。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除国家课程外, 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 其余的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据此, 学校每学期实际教学课标教材的总课时数约为二十六课时。

2. 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

本次调查各年级选抽了一个班级, 接受调查的总人数为286人, 调查方法为现场统计法。调查数据显示喜欢唱歌的占19.9%, 喜欢聆听的占60.3%, 喜欢乐器的占30.1%。这样的结果也许会让许多音乐教师始料不及。音乐课上通常歌曲学唱的时间和分量最多, 然而实际上学生对唱歌的兴趣并不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致使学生不喜欢唱歌的原因主要是唱太累、嗓子不好、怕走调唱不好、不好听、太难等。新课改理念强调审美为核心, 以生为本, 那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材重组时, 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需要及兴趣, 在音乐教学四个领域的比例分配上灵活调整, 对教材的重组、二次开发要勇于创新。

总之, 教材是落实音乐教学目标的中介, 我们要辨证地对待教材, 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新教材, 用积极的态度认识问题寻找对策。我们要把“编者”的理论与“教者”的实践相融合相验证, 才能使新教材日臻完善, 日趋完美, 才能大力提高新教材的实施效益, 使小学音乐走上健康发展的大路。

摘要:教材是教师实施新课改的主要载体。本文以新教材试行一个轮回后, 教材使用主体的实际感受为基础, 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论文首先以问卷、抽测、实验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师生满意度、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分析, 得出结论:新教材的师生满意度都比较高, 但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并不理想, 学生学习效果也普遍较差。其后, 通过资料查阅、统计、观察等方法, 对现行人音版小学音乐新教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人音版,新教材,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1]吴斌主编.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生用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2]曹理等主编.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生用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3]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寒假行记作文下一篇:校长接待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