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物科学的殿堂

2024-06-09

走进生物科学的殿堂(精选12篇)

走进生物科学的殿堂 篇1

摘要:兴趣能使学生对化学保持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诱导探究;开设课外活动等。

关键词:化学课堂,情境创设,诱导探究,课外活动,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对知识的猎取活动的成功、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没有兴趣学生就失去了求知的原动力,没有兴趣发明创造也就失去了精神源泉。初中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老师如果能从学生刚接触化学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经久不衰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事半功倍。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情境诱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上《绪言》一课,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顶上,上系一标语:“祝同学们学好化学。”此时,教室中议论声不止,同学们一阵激动,课堂气氛欢乐愉快。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同学们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嘴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对于这些疑问,老师可不作答,继而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食物为什么会腐烂?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天热时鱼为什么会浮上水面?……恰当地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催化”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加速”他们主动地学习,从而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永不满足。

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诱导探究激兴趣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节时,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可口可乐均可),其他仪器有:酒精灯、火柴、小木条、两支小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毛玻璃片)、两支高低不一蜡烛的小烧杯等;药品有: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前一天布置时,学生就很惊奇:“上化学课要带汽水?”上课一开始,出示的课题“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就让学生情绪高涨。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手了。这时老师应及时地强调探究内容:“你准备探究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究。通过自由发言、补充,归纳出副标题:该气体的物理性质:(1)颜色、状态、气味;(2)密度;(3)溶解性。化学性质:(1)可燃性或助燃性;(2)能否与石灰水反应?(3)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开始实验,学生打开瓶盖,静止于观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有气体产生,气泡冒出,发出丝丝响声,泡沫溢出瓶口等。“这些观察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观察到本质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喝掉一些,用已有的仪器设计收集一瓶气体(可适当摇动瓶口)。有的学生用向上排气法,有的用向下排气法,有的拿着集气瓶不知所措(个别提醒一下)。一分钟后,把收集的气体倒入燃有高低不一蜡烛的烧杯中。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讨论加争论后得出结论: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最后,用适当的方法收集两试管气体,并验证气体的其他性质,推断气体的名称。结论一出来,有的学生就嚷到:“二氧化碳也可以吃呀?”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课外活动增兴趣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习活动的主要渠道,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课堂的延伸,是学习化学的有益的补充。课外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激情,大胆地去想象,勇敢地去探索,可以说课外活动是展示学生自我的大舞台。作为老师,我们就是要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启迪他们大胆地去创新、实践,达到自我的升华。例如,在学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后,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可否用硫磺、蜡烛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同学们一时难以解答。正当他们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老师显示一课外活动:将一蜡烛固定在木板上,放入水盆中,点燃,用粗细均匀的玻璃杯罩住蜡烛,观察火焰熄灭后水的进入情况,并分析原因。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原来在家中也可以做化学实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实验。再比如:学习空气的污染后,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以文章、图画、板报等不同形式展示他们对空气污染的认识。另外,老师还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或村庄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下“化学晚会”设计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相声、谜语、魔术,等等。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而且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让他们步入成功的殿堂,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走进生物科学的殿堂 篇2

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王红,上海市七宝中学

我的一点教学经验大多源于一个个鲜活的师生故事。每一个故事的发生都让我明白:语文是语言的艺术, 教学是对人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记得有一次,我在批阅作文时,发现了一位男生的作文流露出些才气。于是在作文讲评课上,我点名让这 位男生上讲台朗读。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位男生有轻微口吃的毛病,即使平时也不愿多与人交谈,此 时更是手足无措、面红耳赤。我看看他忸怩地挪步上讲台,我开始后悔了,甚至有些自责。他越不自在,讲话 就越发紧张。一张口,便卡住了。台下终于哄笑起来。男生深深地低下头,手不断地摆弄着衣角。我止住学生 ,可男生再也不开口了。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 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 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 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 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 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轻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 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 他已渐渐进入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 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只是给予这篇 作文的。我仿佛已看到了这位男生长大后,在大学的演讲台上慷慨激昂、挥洒自如;也看到了他在家中客厅里 与朋友们神聊胡侃、谈吐自如;我甚至可以看到了他在咖啡厅里正同自己心爱的女孩絮絮耳语。我心里涌起一 阵感动。我相信这堂课对于他的意义。

我总在想:语文教学绝不仅仅靠嘴和粉笔,它更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用情感去灌溉、去融合,奇 迹往往诞生于其中。我还在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绝不仅仅是看书写字,它更应是贯穿于学生全部生活中 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我一直在想:要让我的学生成为一个个能够溶入社会、并能 够在此中展现个人魅力的`高素质的人。

又有一次语文课上,我正在讲解《荷塘月色》中历来被奉为通感手法经典之作的那一句,“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话中朱自清先生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本来是嗅觉的清香,大胆新奇地比作了听觉感受的歌声, 充分表现了荷香的似有若无、丝丝缕缕、断断续续,达到了通常修辞手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当我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地讲解完一段后,一位学生举手,试探着说:“老师,我觉得朱自清把荷香比作 歌声似乎并不最好,文章通篇的意境都极为宁谧,除了作者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如果用‘歌声’有点儿破坏 整体效果,照我看来,改成‘笛声’更好,既无人声掺杂,也符合当时的意境。”

听罢学生的话,我不禁为之一震,这一句通感多少年来被无数人奉之为经典,从未有过疑问,一个高一的 学生竟会对此提出异议――或许也只有一个高一的学生才敢提出这样的一个异议。这是我在备课中根本无法预 见的,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于是我在愣了几秒钟之后,先表扬了那个学生的“独特发 现”,然后推翻了原先准备好讲解“通感”的教案,当即决定让学生来唱主角:改写这句经典名句。同学们一 下子变得兴奋起来,经过斟酌、品味、比较,不断地推举出大家公认的佳句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地抚拍似的”;“微 风过处,

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语文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教授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基本的工具。

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能够使这种统一得以完美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体验,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用艺术的教学语言将学生领进语言艺术的殿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课堂上要讲普通话,注重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避免教学语言出现“方言土语”,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如孔乙己一样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甚至可笑。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而为语音的不标准烦恼。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自己要讲普通话,也要教会学生说普通话,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语言要生动简洁,注重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变具体、深奥的变浅显、枯燥的变风趣。在讲词《望江南》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一幅优美的山水小轴:盛装女子,凭栏远眺,烟水迷蒙,千帆驶过,斜晖脉脉,江水悠悠,白蘋沙洲,水鸟纷飞……通过对情与景的描绘,生动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体会出主人公的心情。语文课就是这样,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深刻。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在注重语言形象性的同时,不能忽视语言的简洁精炼,没有哪个学生喜欢讲话唠唠叨叨、拖泥带水的老师。因此教师讲课时应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三、形式多样,注重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准确又有逻辑、庄重又有情趣,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感染和熏陶。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其学习兴趣,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多收集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佳联、警句、成语、顺口溜、歇后语、古诗词、外来语等均可引入课堂,或塑造形象,或增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鲜有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迅速而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学到的知识。

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等,都会使语文课新颖有趣。

四、适时鼓励和引导,增强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的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简单的一句激励性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卑的学生。课堂上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学生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以后上课更加紧张和害怕,形成恶性循环;而激励的语言可以使被提问的学生有进一步思考的信心。激励性的语言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们健康地学习成长!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语言的逻辑性,要条理清晰、井然有序;要重视语言的启发性,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重视语言的音乐性,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兴趣盎然,听得津津有味,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玑,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走进儿童画欣赏的艺术殿堂 篇4

对于美术教师而言, 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 更多的是要把他们当作一幅幅艺术品进行欣赏, 由此发现学生的绘画特点, 继而通过作品走进他们的心灵。那么, 我们如何来欣赏儿童美术作品呢?以下几点是我的观点。

一、要看儿童画的稚气

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很多美的形象, 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他们获得的是成人所不能体验的生活情趣。儿童画总是强烈地透着一股浪漫天真的稚气, 所以评价儿童画不能以成人的框框和要求去对待, 只要理解儿童, 怀着一颗童心, 才能正确评价儿童画。

二、是否较好地表现了作品的美感效果

儿童画出的线条、色彩、形象等绘画构成因素有着自己的特点。对于绘画的效果也有着自己的审美态度。不同的儿童画, 画面的形式语言是否统一, 是否表现独特的视觉效果。可以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审美规律来看看不同作品的差别。比如:色彩的构成、韵律、范画等。作品的表现应该是与儿童的年龄相适应的, 和谐成长有利于儿童绘画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儿童的绘画水平的提高也不仅是绘画技巧的提高, 其他方面的整体能力没有提高, 技巧的学习也是会受到限制, 特别是创作水平是难以提高的。从儿童绘画中可以体察到儿童的洞察力、想象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等等能力的强弱。儿童绘画的发展就是自身的整体发展。

三、看儿童画是否表现出儿童情趣

绘画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 当学生填写兴趣爱好的时候, 很多都填写画画, 儿童画自古以来, 就引起了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和重视, 儿童画不管在成人眼里看来多么滑稽可笑, 不合逻辑, 但这是儿童心灵的真实写照。儿童画作品要单纯、稚拙, 充满感情, 表现出浓厚有趣的生活气息和儿童天性, 大胆无顾忌, 与成人画截然不同。

很多的儿童画表现的内容是有一定的主题和情节的。儿童在作画的时候身心很投入, 不断地去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 绘画成为儿童心灵的一面镜子。这样的绘画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能使儿童在心理、情感、智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

四、看看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

绘画学习是儿童素质培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其中, 想象力的培养又是儿童绘画学习中的主要方面, 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能力。在绘画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这种活动锻炼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于儿童学习绘画过程中的习作也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看看是否完成了学习的要求, 否大胆地尝试, 是否有求异、求新的好习惯。发现好的地方给予积极的评价, 好的部分也应说得具体;不足部分应建议孩子重新观察、思考和尝试, 而不应笼统地给予消极的批评。

很多次作业点评的时候, 我都发现我认为优秀的学生作品, 并不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 其实也有很多错误的标准, 比如以下几种:

一、以“像不像”来评价儿童画

人们赞扬一幅画时, 常常用“画得真像!”“简直和真的一样”之类的话, 以为是对画作者的最高褒奖。许多人在看到儿童绘画时同样以“像不像”来评价, 画得比较“像”的自然是好的, 不太“像”的自然是不好的了。其实, 用“像”与“不像”来评价一件作品的好坏是片面的, 无法全面、深入地诠释作品的含义。

所以, 我们不要用成人的眼光解释儿童画, 一般家长普遍认为能称为技巧和专长的都要有基础作铺垫的, 但儿童美术却不是这个样子, 儿童画画跟儿童认知能力有密切关系。比如画一个热水瓶, 认知能力高且有绘画经验的孩子除了能画准基本的比例外, 还能画一些热水瓶上的花纹图案等, 使之造型更具体、更细致。我们要求孩子是能画出热水瓶, 而不是能画像热水瓶, 画得像与不像在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上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

二、以“合理不合理”来评价儿童画

“合理不合理”是指儿童画中的事物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儿童由于自身知识、经验不足, 认识水平不高, 他们描绘的事物往往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他们会把人的头画得很大, 手却画得很小;上山的人的身体垂直于山的坡面;人在太空与外星人游戏;在森林里与动物们联欢……如果要找一找儿童画中不合理的地方, 几乎是俯拾即是。于是大人们“热心”地为儿童寻找画中的错误, 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地解释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直到儿童的画符合自己的意愿。

三、片面以“拙”来评价儿童画

儿童画中的“拙”是在无意中产生的, 是因为儿童的生理、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时无意识的行为, 或者受自身技能的限制, 还不能如实再现客观事物的缘故, 并非是其有意追求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拙”的味道也将慢慢消失。而艺术家的“拙”是历经数十年的追求和艰苦练习才达到的境界, 是大巧若拙,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因此欣赏儿童画, 其实不得要领, 就算你给小孩评了个金奖, 可能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这样的评价, 仍旧脱不了技法的框框。

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 篇5

姓名:周毓春

工作单位:门源县第二寄宿制中学 联系电话:***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最美丽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古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以极为凝练的语句,表现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内容和情感。而且在部分诗词都是诗画结合,音韵和谐优美,营造出或优美、或幽深、或凄清、或磅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得到情操的陶冶。一直以来,古诗词都深受人们喜爱,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 主义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审美教育,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 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上,忽视了古诗词应有的整体美教学。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那么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又与审美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些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无论从内容到 形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学精品。语文古诗词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因此,古诗词为实施美育提供了极有趣、有价值的审美源泉。作为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注重 进行美育渗透,善于唤起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审美、鉴 别和判断能力,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思维锻炼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品味语言美,赋予学生美的感知

古诗词的美总离不开语言美。语言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 韵律美,是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古诗词中作者善于运用朴素优美、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性语言,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唤起读者对自己所展示出的生活形象与所描绘出的景象引发美感,从而让读者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开掘文学作品中美的源泉是语文审美教学的有效措施。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语文课中的美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美,在培养学生具有美好思想感情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理解课文所用的精妙的语言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生动优美、精炼含蓄的语言塑造深邃优美的意境,尤其是古诗词往往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内容。

如曹操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气势磅礴,突出了诗人的宏大抱负和博大胸怀;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自信、执着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陶渊明的“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蕴含了不要在那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更是妙趣横生。这首诗的前三句诗选取了九种事物,用“枯”、“老”、“昏”、“瘦”等字点染,使景物抹上了浓重的悲凉、色彩,让读者感受到羁旅之人的凄苦寂寥,使人肝 肠寸断。情景交融,天衣无缝。再者,本句景物搭 配动静结合,奇妙无穷。

又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意韵深厚,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天然浑成;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恬淡安宁与山水花鸟的勃勃生机。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律动着强有力的脉搏,回旋着令人向往的音律,震荡着动人心弦的灵魂,大自然已完全被人格化了。此时,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恬淡的心情。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的熏陶,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愫,从而促使其深切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及其表现力,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鉴赏意象美,激发学生美的想象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要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 学生的美感去鉴赏美。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又如: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可见,意象是创作者在作品创作的过 程中运用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出的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的统 一,是读者在阅读接受中通过语言文字所感受到的客观物象和 主观情意的统一。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刻意去引导学生进行一种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审美想象,这一点很重要。因为,“ 没有审美想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审美实践活动”。只有进行这种再造想象,才能再现形象、激发情感,也才能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可见有了意象意义的深层潜伏,才使得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咀嚼不尽、欣赏不完。意象的蕴意也许就是中国古典诗词魅 力无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富有艺术魅力的美的意境,对学生的理智、情感和整个精神世界的健康塑造,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挖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感悟到作品中的真、善、美;善于指导学生去充分理解课文中的美的形象,将学生带 进作者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充分感 知蕴含在课文中的人物美; 善于抓住课文中人物的灵魂美陶冶学生的心灵,指出作品中人物的美丑,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通过培养学生鉴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促成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形成。

三、感悟人格美,塑造学生美的人格 古代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我们用心体会就会被其无限魅力所吸引,情感受到无限感染和激发,心灵受到涤荡和震撼。因 此,我们在分析古诗词时,不但要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中的意象美,还要引导学生跳出诗词意象,由景理情,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接受作者情感的熏陶,培植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情趣、优秀的道德品质、高雅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建构健全的人格。

如:亲情是人间至情,这种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情感是最难割舍的。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慈爱,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客居他乡,对兄弟,亲人深深思念溢于言表。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当只是传授知识,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努力地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美好的思想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是教学古诗词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是因为凝结在文章里的高尚思想,通过教师的激发,可以点燃学生脑海中的思想火花;倾注在课文里的美好情感,通过教师的情感陶冶,也能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心弦。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殿堂,聆听古代优秀诗人们的足音;带领学生漫步古诗林,认识、了解诗人,与他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体验他们的情感美,就能探寻到他们的灵魂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引领学生走进自主学习的殿堂 篇6

关键词:生物;自主学习;观念;教学环节;方法和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笔者就如何在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想学生完成“学会”“会学”的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是要听从教师指挥的,教师的教学观点不改变,学生是无法改变学习方法的。传统灌输式教学,确实能快速生成漂亮的成绩单,但数年后,学生会习惯于教师给答案,习惯于背诵记住答案,结果,脑中知识是一个个孤立的记忆点,无法跟应用联系起来,催生了“大学毕业即失业”的怪象。所以,需要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1 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和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背景,防止学生认知脱节,难以自主学习。例如显微镜的学习,学生只有熟知显微镜的结构及作用,使用注意事项,才能在实验探究中运用自如。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互动过程,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追寻知识的积极性。

2 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掌握它们。”这个观点就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在“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鼠妇,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问题:鼠妇喜欢黑暗,喜欢潮湿?让学生易于得到假设并设计出对照实验,把生命活力相当的鼠妇分为相同的两组,有的小组设计为一组放在光下,一组放在黑暗中;有的小组设计则都放在黑暗环境中,但一组放在干燥的疏松土壤,另一组放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就能明白光、湿度等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无须教师讲解。

二、优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优化教学各环节可减负、增效、提质。

1 优化师生关系

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如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会在心里建筑一道厚厚的“墙”,再“强的光”也无法射进去,更谈不上学习了;情感上,师生可以是朋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产生学习动力,养成学习兴趣,形成学习能力。

2 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案设计和教学模式设计。在教案设计方面,既要落实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样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模式设计方面,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一种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法作用举足轻重。设计实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来确定,但实效性的前提是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是什么?教师直接讲授,不需五分钟就能完成任务,但学生会有许多疑问,食物中明明有蛋白质、脂肪,为什么光合作用的产物只有淀粉?为什么光合作用需在叶绿体中进行,明明看到有些植物不是绿色的。用发展的眼光看,让学生实地去做这个实验,如缺少某原料或条件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产物到底是什么,实证胜过雄辩。这样虽费时间,但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中学知识,在探索中有新的发现。

三、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会自主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萨克雷说:“播種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每节课都发导学单,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先理一遍,课堂重点是解决预习中的问题,共识不再重复,提高课堂效率。

2 培养学生课上做笔记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节课记录知识要点,抓住每一章节的核心概念,理清知识的脉络,构建知识系统。

3 培养学生当堂复习巩固的习惯

趁热打铁,能防止学习之后快速地遗忘。及时复习既省时又高效。

4 培养学生善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教学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玩”,对观察材料走马观花,对现象的观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思考,不善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可通过大胆质疑和设置矛盾的情景等手段,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地观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例如,探究各种鱼鳍在鱼游泳中所起的作用。设问:各种鱼鳍的作用一样吗?马上就有学生把鱼鳍全剪掉,也有学生用绳绑住鱼鳍,观察鱼的游泳,设问:这种做法行吗?能知道不同的鳍对鱼游泳起什么作用吗?有的没有设计对照组,那么怎样设计实验更为合理?还有鱼的活力问题,有意给同学一些活力差的鱼,看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使其乐学,才能焕发课堂蓬勃的活力,赋予教育生命的价值。

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文殿堂 篇7

一、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方法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有一定的过程, 作文也不例外, 学生学习作文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的作文进程会少走很多弯路, 能较快地进入作文的状态, 摸到作文的门路。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作文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思路, 发挥学生智慧写好作文, 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

具体来说, 作文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收集材料。

写一些叙事类、景物类的作文, 就需要学生进行观察。观察是搜集写作材料不可逾越的第一步, 缺少观察, 就等同于“无米之炊”, 就是胡编乱造, 没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作文”。观察时要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做生活的“有心人”, 也许别人看不到其中的值得观察的成分, 但是你自己却可以看到、想到, 就等于学会了基本的观察。如果再从所观察到的事物中, 想到与众不同的想法, 获得别于他人的情感, 就等于已经进入了观察的殿堂, 当然就会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基础。高中生因为年龄和所受过的作文训练, 应该具备学会观察的能力, 当然就更应该从观察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并在作文中予以体现,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2. 指导学生学会审题。

在一些考试和命题作文中, 弄清作文的题目和要求是写好作文的根本所在。在实际教学中, 经常会有学生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 文字不算不优美, 语言不算不漂亮, 结构也很合理, 但是却“文不对题”, 不符合题目要求, 也因此而失去了较高的评价, 这是写作文的一大忌讳。所以, 教师就要在写作文以前, 进行题目要求解释, 写作范围讲解, 使学生作文时做到“有的放矢”, 不再跑题万里。

3. 教给学生作文要有感而发。

“文”自诞生之日起, 就是文人墨客表达心声、表达感情的方式。所谓“文由心生”“有感而发“, 就是说文章都是因为有所感, 才会为其文, 这样作文才会写的比较顺畅, 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感动自己, 感动别人。作文也才有作文的价值。当然还要教育学生作文不要“无病呻吟”“为有闲情又发声。”写作文要写真情实感, 用自己最真的情感去写、去表达, 这才是写作文的基本情感基础。

4. 指导学生怎样立意选材。

学生收集了材料之后, 往往不会进行选择。因为作文当中不可能把所收集的材料全部都用上, 材料还需要进行先后的排序, 轻重详略的安排。但是多数学生不具备对材料的选择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使学生逐渐学会筛选材料的方法。

二、作文入门的基本方法

学生学习写作文刚开始的时候, 根据经验, 我总结了一些学生入门的基本方法。

1. 自由写作法。

虽然高中生经过几年的作文训练, 有了一定的作文经验, 但是因为高中作文和小学、初中有一定的差别, 所以还是有一些不知所措的感觉。这时候进行作文教学, 就可以对学生不限定作文题目和内容, 让学生率性而为, 随着自己的感觉走, 但是一定要表达自己最真的情感, 说出最想说的话。随着次数的增加, 学生作文就会逐渐积累一定的经验, 也就有了作文的愿望和兴趣。

2. 照抄照搬式写作法。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训练目标, 设定写作题目, 然后让学生自己找这样的范文, 照抄照搬,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改编。而且随着时间的加长, 学生会改编的越来越多, 从中积累学习一定的作文基本知识。这就像是临摹名家字帖, 学写毛笔字一样, 时间久了, 就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3. 体验式写作法。

许多学生不知如何写作, 或者拿起笔却不知道写什么, 总是感觉无话可说。原因就是学生对于要写的东西没有切身的体会, 没有真实的感觉, 所以不知从何下手。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认为最紧要的就是使学生对于要写的东西, 首先让他们去亲身体会, 有了体会与感受, 才会有写作的材料。

4. 仿写式写作法。

一个人学习任何事物, 都是首先从模仿开始, 经过练习就会逐渐掌握并且熟练。写作文也不例外, 高中生因为受作文水平的限制, 所以对作文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为了降低作文入门的难度, 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就可以让学生模仿一些简洁易懂的名品, 进行模仿写作。这样做时, 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写出学生易于理解和仿照的项目, 让学生明白作文动笔应该写什么, 怎么写。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拓展思路,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另辟蹊径, 自行构思, 进行创造性的模仿写作, 争取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从模仿到创造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重要步骤。

5. 续写写作法。

所谓续写, 就是指提供一定的故事情境, 但是却不说明故事的结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 设想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结局, 并且用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感到作文非常有意思, 并且也不难, 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间接地会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携着童话的手,走进小学英语殿堂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童话,趣味教学

如今小学英语教学已轰轰烈烈地展开, 并且日益得到重视。孩子们刚接触英语时, 觉得很神秘, 所以很感兴趣。他们愉快地歌唱, 尽情地游戏, 乐此不疲。但当教师要求他们保持安静, 真的进行英语学习时, 他们的兴奋点就被抑制了, 失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如何保持学生刚开始时的那份热情与兴趣?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如果将童话引入小学英语课堂辅助教学, 往往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一、利用童话情境进行英语教学

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英语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而童话情景则是有关童话的一系列人物景物、场景和环境。在小学英语情景教学时, 我们加入了一些童话人物和童话景物, 创设了一个个童话环境。让学生在喜爱的环境中大胆地说、演, 在情景中用英语, 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 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素质。

例如, 在教学现在进行时be doing时, 笔者见过有一位教师设计了"Alice奇遇记"的情境。先是播放"Alice奇遇记"片段, 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 眼睛睁得大大的, 盯着屏幕不放。主人公Alice睡着了, 梦里掉进了一个奇怪的世界, 那里的Pig正在flying, 从而引出The pig is flying.那里的fish正在walking, 从而引出The fish is walking.就这样, 现在进行时be doing教学是那么自然, 那么水到渠成。

二、利用童话表演进行英语教学

表演活动是小学英语教学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和发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独特的心理和年龄特征, 决定了表演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童话剧表演则以其趣味性、简单性, 牢牢占据了儿童表演的主导地位。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扩展了语言的深度, 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还使他们理解了异国风俗和异国文化, 从而培养国际意识。

例如, 在教完Animales那一单元后, 笔者充分利用“Story time”中的童话故事, Zoom跟小动物们说:Hello, pig, follow me! Hello, dog , follow me !..最后Zip说“Don'tfollow Zoom! Follow me, please.”这个故事颇具趣味性, 学生们很感兴趣。教师准备各种小动物头饰, 一生表演Zoom, 一生表演Zip, 其他几生表演pig之类的小动物, 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无形中巩固了单词。

三、利用童话影片进行英语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是一种以视听为主的教学手段, 它是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而看童话片则是视听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小学生喜欢童话, 更喜欢看童话影片, 学习主动性强。二是童话影片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 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交际时, 能依据影片的对话和环境, 选择合适的节奏和语调。根据这些, 我们经常给学生看一些英文版的童话影片, 学生对影片熟悉了之后, 逐渐了解了普通的对白, 并能简单地模仿, 久而久之, 学生便获得了影片中英语对话的节奏、语感和语调。真正提高了英语水平。

四、利用童话歌曲进行英语教学

通过听英语歌, 唱英语歌学习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方法。因为音乐能给人以智慧, 悦耳的音乐对神经系统起良好的刺激作用, 用英语歌曲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相对稳定的特点, 易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 在无意识状态下, 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在众多歌曲类型中, 童话歌曲以其趣味性、通俗性牢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中, 加入一定的童话歌谣, 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得到训练, 这样, 既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 在教学“rain”一词时, 可通过一首有童话性的歌曲〈Rain, rain, go away〉来完成。“Rain, rain, go away, come againanother day.Little Johnny, little Johnny, little Johnny wantsto play.”这样, 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了“Rain”一词, 而且从歌曲中体会到了英语的语感和语调。

五、利用童话阅读补充英语教学

小学英语课本的内容是有限的, 就算全掌握了也没多少。其实,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童话阅读。有些老师可能担心, 学生本来英语知识就不多, 词汇量少, 无法阅读。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孩子们的悟性可高了。看不懂语言也没事, 他们可以借助图片和上下文理解。反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获得新知。例如, 在教学Chrismas时, 让学生去阅读关于Chrismas man, Chrismas tree, ChrismasEve等小故事。由于这些小故事生动有趣, 学生打心底里喜欢, 所以就不用费太多脑子, 可以轻轻松松地熟悉好多英语单词和句式, 并了解了西方文化。

走进生物科学的殿堂 篇9

只有对马克 · 罗斯科的生平有了基本的了解才能真正理解他作品的思想内涵, 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

马克 · 罗斯科 (Mark Rothko) 1903年9月25日出生在沙俄时代的拉脱维拉, 这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犹太家庭, 他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 在他十岁时全家移民美国俄勒冈。不幸的是父亲不久病故, 年少的罗斯科不得不卖报补贴学费。后来他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不过大三时突然辍学, 直到次年才又去了纽约大学学生协会学习美术, 同时兼职在附近百老汇做灯光师、制作舞台背景, 有时也在剧院扮演一些小角色。

1929年罗斯科在布鲁克林中央美术学院做了兼职教师, 次年他与爱迪丝步入婚姻。妻子爱迪丝在从事的首饰设计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不过她对于罗斯科的那些艺术家朋友和他们的作品却不以为然, 经常说一些冒犯的话, 这让罗斯科大为关火。罗斯科鄙视实用美术、对流行文化不屑一顾的缘由可能就来源于此。

罗斯科三十年的作品造型带有故意的夸张变形, 显然受到了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这一时期他结识了德 · 库宁、 阿西尔 · 高尔基、杰克逊 · 波洛克等艺术家, 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最为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1938年罗斯科加入美国国籍, 此后一段时间里他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开始符号化, 出现了抽象表现主义的征兆。《水中戏》便是这一时期典型代表。罗斯科在二战期间与第一任妻子离异, 很快再婚, 娶了玛丽 · 艾丽斯, 这是一位儿童书籍插图画家。1945年罗斯科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过一次获得业界好评的个展, 不过他还是不断尝试新的绘画风格。他开始放弃既有的造型习惯, 画面中出现了巨大的矩形, 边缘模模糊、朦胧柔和、色彩重叠, 悬浮在画布上, 这已经是他鼎盛时期的风格特征了。

罗斯科的性格固执, 为人处事僵硬执拗, 由于与同事关系紧张在1954年不得不辞去布鲁克林学院的教师工作。他与艺术同行也难以相处, 他就曾宣称是他本人教会了纽曼 “怎样去画画”, 这当然极大地损害了他与纽曼之间的友谊。 同样他与波洛克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紧张。罗斯科甚至将惠特尼博物馆称为“废品店”, 断然拒绝将自己的两幅作品出售给这个重要的艺术博物馆。1958年罗斯科被选为威尼斯国际博览会美国团的代表, 不过不多久他患了严重的抑郁症, 越发消沉而神经敏感。他时常彻夜不眠, 孤独地作画, 作品完成前绝不示人, 他这种宗教祭典似的作画方式成就了他深邃而神秘的“灵魂”绘画。1961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罗斯科在这里的这个个展惊动了肯尼迪总统前来捧场, 他迎来了艺术事业的巅峰。

很难讲是罗斯科性格的偏执造成了他一生的坎坷还是坎坷的一生塑造了他性格的缺陷。不久, 波普艺术粉墨登场, 抽象表现主义失去了昔日的光环, 另外罗斯科极不善于处理婚姻关系以致与妻子关系每况愈下, 这些都促使原本就有抑郁症的他情绪更加恶化, 酒精与精神上的双重影响让艺术家的健康状况愈来愈恶劣。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 罗斯科独自搬到画室生活。他原本朋友就不多, 仅有的一些朋友一个个自杀或者暴毙而亡, 在他最后的岁月里更是生活在孤独与自闭中。终于, 1970年2月25日, 他以割腕的方式在工作室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在艺术史或艺术批评的论述中, 惯常将罗斯科的绘画称为色域绘画或色彩抽象绘画, 尽管色域绘画囊括在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范畴, 但罗斯科的艺术风格与波洛克或纽曼等人截然不同。他的作品不管是早期的《地铁》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 都极富个性、有着厚重的精神内涵。由于他犹太裔身份以及对犹太- 基督教思想的敬仰, 使得它的作品笼罩着浓郁的宗教神秘感。他的抽象作品是情绪化的, 看似简单的矩形色块是对形状、面积、尺度、深度、色彩等等因素考量后的结果, 视觉感官与精神世界的贯通在作品里得以实现。罗斯科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 悲剧的, 狂喜的, 毁灭的等等, 许多人能在我的画前悲极而泣的事实表明, 我的确传达出了人类的基本感情, 能在我的画前落泪的人就会有和我在作画时所具有的同样的宗教体验。如果你只是被画上的色彩关系感动的话, 你就没有抓住我艺术的核心。” 正因为如此, 罗斯科反对将他的作品进行风格的归类, 更不愿意被人看做色彩画家。

《蓝色中的白色和绿色》是罗斯科一件重要的代表作。 白色与绿色的矩形色块并置在蓝色的底子上, 稀薄的颜料渗透融合, 使得矩形的边界模糊柔和, 似乎两块有生命的形体慢慢从蓝色的背景里升腾而起。你能从中体验到某种节奏与韵律, 还有某种温情的东西流淌在你的心底, 舒缓且深邃, 直指人心。在这些情感体验的背后仿佛还有种神秘的悲剧性的东西油然而生, 再加上那扑面而来的巨大尺幅绝对让观众的内心受到难以言表的震撼。

罗斯科说过他要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今天西方文明的根。他认为尽管现代社会渐行渐远, 但人的内心体验却从未离开传统, 所以要想表现精神内涵务必回归希腊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古希腊文明里的悲剧意识。他的这种文化观念也不断进化, 为了让情绪、思想表达更为清晰, 他将一切与观念不相干的东西统统去掉, 最后发展出了一种全黑的画面, 似乎此时的罗斯科才真正找到了与之悲剧意识全然吻合的形式。

罗斯科的艺术深刻而晦涩。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 由于杰姆斯.B· 布鲁斯林 (Jemese.B.Breslin) 的《罗斯科传》 和罗斯科的理论著作《艺术哲学:艺术家的真实》的出版才让世人重新去审视这位杰出的艺术家, 确立了罗斯科的大师地位。今天, 他的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以他名字命名的罗斯科教堂 (ROTHKO CHAMPEL) 也正成为关心自由与社会公正的人们热切向往的地方。

摘要:罗斯科是现代艺术史中一位非常杰出的艺术家。他的早期艺术受原始艺术、希腊神话以及宗教悲剧等传统题材的影响, 作品带有显著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五十年代以后他创造了一种与其他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 他的这种极富个性的、情绪性的抽象绘画奠定了他不可撼动的大师地位。

关键词:马克·罗斯科,色域绘画,抽象表现主义

参考文献

[1]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研究:15分钟的永恒[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走进生物科学的殿堂 篇10

一、教师要熟悉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求音乐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音乐欣赏课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再加上现在孩子音乐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 因此对于音乐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要求也就更高了些。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 随着课程的变化, 教师不可能对每首音乐作品都了如指掌, 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备课时要狠下功夫, 熟悉教材。 对于音乐作品要反复聆听, 仔细推敲, 认真研读教参,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胸有成竹地进课堂, 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引人入胜, 从而巧妙的让学生随着老师架起的音乐桥梁走入美妙的音乐殿堂。

在欣赏课中我教学的过程一般都采用:创设情境导入———初听感知音乐———分段体验交流———熟悉表现音乐———重组创造音乐。

1.创设情境导入

如何让音乐欣赏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导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的环节。 教师要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 创设特定的场景、情境, 把原本抽象的音乐化成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形象、以自己的智慧情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也可以联系与本堂课内容相关联的素材、创设氛围、师生角色定位以及教室的环境变化等,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提升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初听感知音乐

在欣赏音乐前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富有思维性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积极设计出有价值, 学生感兴趣, 画龙点睛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得以积极有效地进行, 传递思想、沟通师生感情, 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及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初听后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自己对音乐有初步的感悟, 发表自己的想法,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3.分段体验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兴趣也是在教师不断启发、训练、体验、表现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段欣赏音乐时, 必须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动作和想象相结合的欣赏方法, 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进入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中来体验音乐, 表现音乐, 丰富学生的想象, 唤起学生对所学音乐知识的兴趣,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4.熟悉表现音乐

2011 版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表现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与音乐实践过程, 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喜爱的方式, 如:演唱、演奏、图画、舞蹈、小品等艺术实践活动来体现, 才能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这样既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也感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5.重组创造音乐

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 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 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 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 音乐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使他们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印象能够回想并表现出来呢? 我认为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以引起学生的联想。 还可根据诗歌、散文或小故事寻找音乐进行编配。这样,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难度上又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升创造兴趣。

二、教师要引领学生认识、熟悉主旋律

新课标中对于乐谱是这样要求的:“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 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 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欣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要以音乐为载体。 ”在乐曲中, 主旋律是核心, 是支架, 是乐曲的灵魂。 但是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 很多学生在上完一堂音乐欣赏课后, 觉得对乐曲本身没有什么记忆, 只不过是玩耍了一番而已。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听与说, 以及对乐曲的表现和再创造, 忽视了主旋律在乐曲中的重要性, 没有及时引领学生认识学习主旋律。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正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 溜冰圆舞曲》 时, 在初听阶段学生听了一会儿便开始交头接耳起来, 于是乐曲结束后, 我马上引导孩子们认识学习主旋律, 在学习时加上不同的方法 ( 用打击乐为主旋律伴奏、模仿溜冰的动作等) 来记忆主旋律, 在复听时我要求学生注意主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这时我发现每位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而且投入。 乐曲结束后许多同学都高高举起了小手, 自信而准确地回答了问题。 因此,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领学生认识学习主旋律。 让学生对乐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以便学生一听到音乐就知道是什么乐曲。 从而增强欣赏乐曲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积累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经验。

三、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及生动的评价语言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 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 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环境不同, 所以表现出来情感反应也是不同的, 有时候达不到教师设定的目标, 有时候却会超出教师的预想, 有些情感反应是教师在备课中预想不到的, 因而, 教师应时刻以“ 学生为主体”, 关注每一位学生, 以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构思为基础, 但不能被其局限。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机智、巧妙具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使学生心无芥蒂、各抒己见, 更能让课堂入情入境、妙趣横生。 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问题, 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 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 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在一次教学中, 在欣赏完《 我是人民小骑兵》 的引子部分后, 我问同学们: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时。 大部分同学都说从音乐中听了马奔跑的声音, 仿佛看到了马群由远及近飞奔而来的场景。 我正想表扬大家听得很仔细时, 有个同学举手回答说:他听到了大象奔跑的声音。 他的回答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哄堂大笑:“ 怎么会是大象奔跑的声音呢, 耳朵有毛病吧。 ”那位同学在大家的嘲笑声中慢慢地低下了头。 这时我走到那位同学的身旁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又对他赞许地笑了笑, 然后对大家说:“ 同学们, 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的想象力和胆量。 音乐本来就没有特定性, 只要你想得有道理, 你的回答就不是错误的。 ”经过我的一番言语, 那位同学又自信地昂起了头, 这样机智有趣的评价是根据教学进程随机生成的, 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 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气。 还有一次在引导学生学习欣赏《 森林狂想曲》 时, 由于学生表现特别出色, 我用开心且带有幽默感的语气给了孩子们一个“ 赞”字, 当时学生们都乐了, 这种与时俱进的评价顿时使课堂变得轻松且和谐。 学生们之后的表现更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们的孩子们是一群多么可爱且充满活力的下一代啊。 当然教师的评价应该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 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诚恳地提出改进方法, 切忌嘲笑和批评发言的学生,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 音乐教师应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势与特点, 不但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 而且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和具有一定品味的欣赏能力, 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引领他们在老师精心架起的音乐桥梁上走入美妙的音乐殿堂, 使学生们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摘要: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并培养他们养成正确的聆听习惯, 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音乐欣赏习惯和一定品味的音乐欣赏者。教师要熟悉教材精心设计, 引领学生认识乐曲主旋律, 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生动的评价语言。

关键词:音乐欣赏,主旋律,评价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1年版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反思的殿堂 篇11

一、高中数学学习中需要反思的内容

反思一:“新旧之交”。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反思二:“万众之要”。“万众之要”就是要会从众多的知识与如海题目中寻找规律,把握规律,并达到以不变应万变、以一总万的目的。反思是自觉追寻、归纳、总结并进行灵活运用的有效手段和必经过程。反思就要关注解题过程中的知识联系及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将课本学薄,将所有知识变成结晶。反思三:“反三之机”。“举一反三”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境界,是灵活变通的思维表征。“反三”既是对旧知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对新问题的深邃理解,“反三”是训练数学思维敏捷性与能动性的最好途径。反思四:“反思之反思”。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志向、意志、习惯也决定了学习动机以及学习行为,因此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耐力尤为重要。让学生关注点滴的进步,欣赏局部的成功,将己导入快乐学习的碧海蓝天。反思是一架促使学生对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分析的推进机。

二、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做法

1. 利用“还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听课进行反思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许多数学知识仅凭课堂专心听讲是难以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的,还必须经过反思这一环节得以消化、吸收。课堂笔记则是反思性学习的基础,学生课后通过阅读笔记,再沿着教师讲解的内容、思路或方法对其反思,认真消化,把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对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反思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用“还课”的方式讲给老师、同学、家长或自己听。

笔者认为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能够听懂别人的讲述是一个层次,属浅层次;能够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讲出来使别人听得懂,属一个较高的层次;能够用多种方式讲解以使别人听懂,则属最高的层次。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讲课的形式,将上一节课或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讲解给同学或老师听,并力求用各种方法讲解以求达到使他们听懂的目的,即为“还课”。“还课”可以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的内涵,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有效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策略,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进一步促进数学学习。同时“还课”不仅要求学生向老师、同伴讲解,而且还要求学生接受老师与同伴的质疑,这些都督促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发生与交流。因此“还课”融合了多种学习方式于一体,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优化,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2. 利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对解题进行反思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对数学解题划分为四个阶段: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其中“回顾”就是解题后的反思,它是解题思维过程中的深化和提高。解题过程的反思,实际是解题学习的信息反馈调控阶段,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的建构。

3. 利用“数学周记”的形式在单元小结中进行反思

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数学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引导学生对一单元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性总结,让学生自行编制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对单元中隐含的思维特征予以反思,理清思路。反思自己对这一单元中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所要求的程度,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之处,这种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果需要补救必须及时进行。

4. 利用“错题集”的形式对测试进行反思

每次考试后,教师与学生都有一大堆遗憾,许多题目讲过了、考过了,有的还不只考过一遍,最终还是错了,拿不到分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知识结构的残缺和认识上的盲点造成的。要克服这一弊病,最佳的方法就是建立一本错题集。所谓“错题集”就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较厚的笔记本,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做错的典型性错误找出来,把错误的习题从讲义或试卷上“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编辑在笔记本上。它既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宝库,又是教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研究学生的重要依据,更是提高考试质量的有效措施。

走进生物科学的殿堂 篇12

大学的一个潜在的功能就是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体的自我导航。笔者在这里提出“走进大学殿堂的第一堂课——自我导航”,正是要警示那些大一新生,大学不再是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单向的起导航作用,更多的是突出个体的自我导航。笔者在文中界定的自我导航的含义是个体在既定目标的驱使下引领自己去实现目标的正确的向导。本文着重突出个体的自我导航,就是希望能引起大一新生的重视,使他们在入学之前充分认清自己进入大学究竟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1 真正理解读大学的意义。

用科学知识和人类智慧结晶充实自己,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提升能力、磨练意志,从学生时代过渡到真正成为社会人。

2 了解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

通过大学学习能够形成一套合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生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更能透过事物表面看到问题的本质,大学生在博览群书后能够为今后解决问题找到理论支撑,并且理直气壮的去实践。而没有经过大学教育经历的人只是具备一些基础知识,缺乏经过大学教育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缺乏更高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读什么?

(1)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等等。

(2)多听讲座。会了解为人处事的准则,找到最好的思维方式,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提高个人文化素质,积累可贵的思想财富,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丰富知识层面积累经验。

(3)多和老师沟通。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及时得到老师对自己的的反馈意见,发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

(4)多和同学交流。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缓解压力,通过交流获得不同层面不同专业的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处事能力。

4 要力图使自己的人生完整,“人生规划”是必经之路

所谓人生规划就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人生规划使我们在规划人生的同时可以更理性的思考自己的未来,初步尝试性的选择未来适合自己从事的事业和生活,尽早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自己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在制定人生规划时应突出体现:学习动机、扎实的基本功、自我价值的实现、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又要符合以下特点: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切合实际符合自身特点;具体明确、有挑战性;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有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目标是平衡和谐的,制定的目标可能同时有多个,相互间不能冲突。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因此,学生在投入学习之前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将来在学习中取得更好成绩的前提。

(2)扎实的基本功。在所学专业方面,扎实的基本功不仅是个体学习的目标,更是将来求职、应聘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师范类毕业生,起码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的基本方法,学历和成绩只是一个参考!据相关部门反映,招聘方除比较注重毕业生所学专业方面扎实的基本功外,也很重视综合能力素质,尤其是面对问题时的灵活应变能力、诚信意识和对工作本身的态度。

(3)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体在社会大舞台中承担公众公共责任,寻求机会与角色来体现自我的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也成为了个体发展的一个目标。从承担公众公共责任到成为个人的发展目标,由此来实现的自我价值,一个从公众回归本我的一个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和道路。

(4)适应社会需要。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需注意三点:第一,熟练相关专业技能,不断创新,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保持良好心态,以笑容面对生活。第三,主动向他人学习,兼容并收。

5 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

(1)冷门专业,热门前途。冷门:赚钱没商量。正所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确实学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中国有位心理学家发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学算是一个热门的专业,可是中国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大学毕业的时候,他试图去做心理医生,可是没有做起来。后来他发现了一个市场机遇:目前中国每年有100多万对夫妇离异,面对离婚带来的心理阴影、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各种问题,婚姻咨询师的专业服务显得很有必要。于是,他尝试去做一名婚姻咨询师,顺利地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每天来找他的客户络绎不绝,他每天都只能接待7~8对夫妇,很多需要咨询的人只能提前预约、每小时收费为200元,按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22天计算,他每个月的收入就超过了3.5万元。

(2)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的努力和自信是最重要的,最合适自己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目标自己去设计和尝试。

(3)具备“一专多能”。我国就业指导中心对千余家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做出统计显示:“一专多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专业操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的大学生最受欢迎。”

6 学会利用时间

时间,给予了我们做任何事的可能。假如一个人一生活70岁那么他就有60万个小时的时间。除去睡觉、吃饭、上学等等一系列的时间真正属于我们做事的时间是相当少的。人是在时间中成长,在时间中前进;惟有时间才能使智力、想象力及知识转化为成果。可见学会利用时间对人的一身是多么的重要。

7 勤工俭学辩证法

开源节流,自食其力。对于家境困难的同学来说,要想顺利地完成学业,一方面需要勤俭节约,另一方面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免除义务或获得收入,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相结合。

搞清自己的第一要务,不要沦为兼职学生。要明确读大学的目标,第一要务是学习。

8 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

做事主要指自身的工作能力、专业能力,而做人一方面指内在的人格和人品,另一方面指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能力。人的交际能力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沟通表达、交际应酬、察言观色等方面的能力,第二种是拓展、维护交际圈并整合人脉资源的能力。?学问好不如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会说话,就能减少奋斗三十年,要想会做事先学会做人。在当今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时代,每个人的能力往往都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是某个有限的领域里。一个思维敏捷巧舌如簧的律师可能疏于业务能力,一个善于管理的企业家可能不懂融资技巧,一个技术精湛的专家型商人可能缺乏商业思维,一个能力出众的公务员可能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要学会利用别人的能力来弥补自已不足的地方,这样才能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9 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不断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

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毕业要求的任务前提下合理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努力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得到自主发展,才会具有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创新意识。

1 0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作为大学生要明确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不能因为其他的事而影响学业。要克服空虚、无聊、爱慕虚荣、盲目、欲望、单纯的好感等因素的困扰。要以平等、真诚、现实、成熟、尊重的正确心态使自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参考文献

上一篇:默顿的失范理论下一篇:田径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