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2024-09-14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通用11篇)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1

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站在三尺讲台,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思想的生命体,每位学生的内心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他们班主任面前不敢自由、大胆地发表个人意见,更不敢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因而,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缺乏真诚而全面的交流和沟通,无形中形成一层隔膜。班主任整天“发号施令”,学生只有“唯命是从”。进而,学生与教师之间失去了情谊,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感,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机械的、冷漠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违背了教育原则和教学目的。 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笔者从最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得到了两点感悟。 一、巧对错误,因势利导 大多数班主任心里都希望:一个班级若不出半点情况,整日和谐平安无事就好。每次的班会上,有些班主任总是三番五次地强调学生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从来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提出的要求学生能否接受。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压抑,学生怕自己稍不留神就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责骂,以至于有些学生对学习会产生逆反心理。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班主任过分地压制学生,必然会使得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死气沉沉,犹如一潭死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面对学生的过失或者错误,班主任应该表现出宽容与理解,要掌握好处理班级管理危机时的技巧,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错误、在行动中改正错误,健康地成长。 某日,笔者所带的班级肖同学由于受了风寒,两腿突然发软无力倒在地上,团支书急匆匆地跑到教师办公室告诉笔者事发情况。当笔者赶到教室时,看见许多同学站在旁边围观,甚至班干部也“傻呆呆”地站在旁边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在以往的班会中,也不知曾多少次讲过,同学之间要互助互爱,可是遇到问题怎么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笔者感到自己作为一位班主任真是失败。当把肖同学送到医院后,笔者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对学生大发脾气。首先严厉批评了班干部,指责他们没有采取行动及时送同学上医院;然后又批评那些围观的学生,批评他们没有同学情,没有爱心,不懂得互敬互助;最后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当天晚自习,班长递给笔者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斜斜地写了几行话语:“老师,今天的事让你很伤心,真是对不起。离期末考试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我们班干部一致向你提个建议:由于我们与其他同学相处时间长,接触的机会多,我们想把班上的同学分成八大组,由班干部分别负责,在班上形成一种互助互爱,又有竞争的学习气氛,争取期末考试每位同学能考出理想的成绩。”看完这张纸条,笔者感到心里轻松了许多。 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班主任不能情绪化地胡乱处理。如果以上事例,笔者没有及时处理,而是事过多天后再给学生讲“互助互爱”,那么对学生来说只是“隔靴搔痒”。因此,班主任不能过分压制学生,应给他们一块自由空间,因为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教师善于“趁热打铁”,抓住契机,在事件的情境中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换位思索,以诚相待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特别是犯了错误的孩子,他们更渴望得到教师与同学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面对这些孩子,班主任应该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多替他们考虑,切勿划伤了他们稚嫩的心灵。笔者相信,只要教师耐心地教导,爱的力量会把学生的错误融化掉。 前段时间,笔者班中的刘同学,由于平时特爱吃零食,一日在小卖部想买零食而身上又没钱,于是从柜台上悄悄地偷了几粒糖,刚好被店老板抓住。当店老板告诉笔者说:“你们班的那位同学经常来我这里偷东西,今天终于撞到枪口上,真没教养。”当时,笔者感到莫大的耻辱。事后,笔者找到了刘同学,但没有用恶语相对,而是耐心地分析事情的性质和错误的严重性,还私下要求班上其他同学不要排挤她、轻视她,努力用一份真挚的温情去感化她。在后来与她的谈话中,她表示以前没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经过这件事后,她将认真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果然,自那以后,刘同学对笔者心存一份感激,并对笔者产生了信任,而她也开始变了,变得更听教师的话,学习也比以前努力多了。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智慧与爱心走进他们的这个世界,传递世间的真、善、美。 责任编辑:刘 林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2

一、审读题目为解读之基

《鼎湖山听泉》是著名作家谢大光创作的一篇优秀散文, 文中详细介绍了鼎湖山的奇妙泉声以及听泉时的微妙感受。在聆听泉声的时候, 作者认识到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 其中又获得了对生命、历史以及人生的体悟。听和视的过程就是作者心灵和山的触碰过程, 谢大光在聆听中完成了一次心灵之旅。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 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 课前导入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课文的题目是《鼎湖山听泉》, 但文中真正提到的听泉却很少, 那么同学们想想看, 作者所拟的题目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问题提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从题目来看“听”字支配着“泉”字, 所以文章的重点在于“听”。纵观全文, 听是一种认识, 是一个过程, 只为揭示泉的作用。进而学生分析出问题的结果:听只是认识的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歌颂泉。学生理清了这一问题, 我引导学生做出小结:听泉的过程就是内心自我净化的过程, 鼎湖山的旅程就是心灵放飞之旅。

二、理清线索为解读之重

讲课伊始, 我先让学生听一段泉水流淌的音乐, 让学生用心去感知并伴随泉声朗读课文。在这种幽静的氛围下, 所朗读出来的不仅是天籁之音更是心灵的净化之音,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也能不知不觉地走进作者的内心, 与作者的灵魂融为一体。文中作者进入鼎湖山的时候正值暮色, 加上蒙蒙细雨心情不禁有些惆怅。当作者登上桥, 闻见泉水声音时, 却生发雀跃之心。随后, 由泉水想到了女儿, 并心生爱意。进而从普通的欣赏转换成好奇心驱使下的爱意, 并用心去领悟和感受泉水的声音, 作者不仅行文流畅还做到了浑然天成。

鼎湖山的古老却因为如天籁般存在的泉声变得年轻了, 还透漏着童稚的生气。这些不仅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也让作者的灵魂融入到了清澈透明的境界。当写到“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飞瀑落下深潭……”可以想象, 作者的心此时已经完全被泉水的声音所打动并陶醉于其中, 从而因势利导地指出了泉水才真正是鼎湖山的灵魂。从观看不得到听中所感、所悟、所愿, 之所以一切自然, 就在于一个“听”字。当学生带着感动朗读到此, 我让学生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是什么?学生说:“是优美的自然环境, 朗读过程就如行走其间。感受到水流在周围环绕, 舒适又温暖, 而胸中似乎有激情在涌动。”由此可见, 这时的学生已经深入到文本之中, 学生情感、文本内蕴以及作者的内心融三为一了, 只有解读文本达到这样的境界, 学生才能感受到文本所传达出来的岁月、历史、自然、生命的变化。文章不是无情物, 理清了文本的思路自然就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紧扣内容为解读之本

解读文本就是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 充分理解文本内容, 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使学生披文入情, 首先要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并让情感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让学生深刻体悟到作者的情感,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一起显现。

文章用词有其独到之处, 如文中“入夜, 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用了“传送”而不是“传”, 词汇虽然使用的有些抽象, 却能让学生感受到鼎湖山的亲切, 它将天籁之音送到游人枕边, 因此, “传送”比“传”相对生动准确且富含情趣。为了让学生领悟到文中不一样的“用心”, 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 如果我们只是用耳朵去听泉声就行了吗?能欣赏到泉声的美妙吗?学生就会明白, 仅用耳朵或眼睛, 是不能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美的, 就会与美的魅力失之交臂。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 还要让学生掌握表达的技巧。如, 在读到庭院漫步时, 我问学生, 这里没有写泉声, 是不是偏离了主题呢?学生回答, 作者之所以这么写就是为了突出鼎湖山的历史变迁, 也是为写听泉做出有效铺垫, 并突出文章的核心。从上述不难看出, 让学生深入文本, 就是采用不同的解读技巧, 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文本中, 并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3

当时,石家庄市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石家庄一北京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咨询研讨班”,一直重视学生思想工作的学校领导几经磋商,最终确定当时任高一班主任、兼12个班生物课的我参加培训,这便成了我日后从事心理教育的起点。

研讨班期间,一大批心理学家如郑日昌、樊富珉、许又新、金盛华等教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专题讲座。在短短20天的培训中,我初步了解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弄清了心理咨询在新时期中学教育中的位置,知道了心理测试、智力量表及其使用、心理咨询面谈的操作过程和技术后,突然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于是我每天第一个走进教室,拼命填充自己。课下针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我总是抓住教授问个不停,弄得他们直说:“你这个中学老师真不好对付。”通过20天“填鸭”似的“恶补”,我终于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萌发了走进学生心里、终生做心理教师的念头。

回到单位,我把学习情况详细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在教师配备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毅然把我抽调到科研室任专职心理教师。这在1996年,在河北省,都是一个大胆的创举。正是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使我成了文革后河北省中学的第一个专职心理教师。

1996年暑假结束,学校领导决定让我给96级高一新生开设一门学习心理指导课。

我至今清楚记得第一次上心理课时的情景。当时新高一正在30里外的军营分校集训。那是一个星期天,因为六点准时发车,我不到五点就赶忙起床准备。车到后我不顾严重的晕车反应,稍微调整一下情绪就精神抖擞地走进课堂。当时两个班在一起上大课,120多名学生挤得满满当当,好奇、新鲜使得学生长时间安静不下来。但是当我对课程刚刚做了简短的介绍后,120多双眼睛便紧紧地粘在我的身上。下课铃声一响,学生呼啦一下把我围个水泄不通。几名女生甚至不避讳周围的同学,流着眼泪向我述说她们的苦恼。我走时学生们竟依依不舍地送出好远,恳求我一定再来。在学生那里,我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996—1997一年的教学实验结束后,我精心设计了一份问卷,在问卷上我诚恳地写道:“如果你流泪,湿的是我的脸;如果你痛苦,伤的是我的心。我真想走到你们心里,做你们真正的朋友。请大家如实写出你对学习心理指导课的真实感受,以便我今后加以改进。学生对学习心理指导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强调“特别必要”:因为学习心理指导课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是自己“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具体体现在能够使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会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和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能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对自己能进行客观的评价;克服了考试焦虑的心理;明白了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高一1班的米怡说:“通过学习,使我在开学之初就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生活,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3班的赵楠说:“我非常感谢学校为 我们开设了这门有百益而无一害的课(程),从中我解开了许多在青春期遇到的疑惑,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对我将来走向社会是绝对有帮助的。”

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我力求将课上得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基于此,我特别留心收集学生中间的例子,因为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讲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易于学生接受。

开设学习心理指导课不长时间,就有学生来找我咨询。学生们信任我,把我当作他们的知心朋友,渴望在我这里寻求帮助。可是当时因为我缺乏个别咨询的理论与技巧,仅限于做个合格的听众。学生在我这里充分宣泄后,我只能安慰他(她)却不知怎样加以调治。一次,一位患有强迫症的学生乘兴而来,失望地离去。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很是内疚,我发誓要补上这一课。于是,1997年暑假期间,我报名参加了河北师大教育系心理专业在职研究生的进修,利用一切节假日,加班加点充实自己。无论是严冬,还是酷夏;无论是自己身体不适还是孩子卧病,我从未误过一节课。按规定每人只能选8门课,可是我却选了10门,而且门门成绩优秀。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自费上千元购买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如《心理门诊》、《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等,我认真进行钻研,很快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接着我又对专家、学者大量的咨询手记进行剖析,从中寻找普遍规律和可借鉴之处,加以学习、整合。我虚心向有经验的心理工作者请教,成了省教科所心理室和河北师大教育系的老师们面询和热线咨询的“常客”。我还参加了全国学校心理辅导学会,定期进行交流。有了这些理论、经验和专家们作后盾,再进行个别咨询时,我就显得较为得心应手了,不仅能够准确发现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够及时选择合适的心理疗法。

杨岑是97级高一的一名男生,他的妈妈原本在一家国营企业上班,刚40岁就下岗了。妈妈心情非常抑郁,天天告诫他要好好学习,不要向妈妈那样没文化、没技术。杨岑特别想考第一为妈妈争口气,因此内心压力很大,对自己的要求开始脱离实际,成绩反而迅速下降。为此他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结果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他神情颓丧地来到心理咨询室,我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他进行了耐心的辅导,帮助他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和切合他实际的目标。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现趸现卖,回家后又把这些讲给妈妈,在他的帮助下,妈妈终于振作起来,最后在一家家政公司重新找回了自我。

虽然晓晴是我的学生,但是由于授课班级较多的缘故,我并没有注意到她。真正认识她是在中高考咨询会上。她不顾周围人的不满,硬是拨开众人挤到我的身边,她浑身颤抖,流着眼泪对我说: “老师您救救我吧。”原来她有严重的考试焦虑症,平时成绩很好,一进考场大脑就一片空白。我采用系统脱敏法对她进行放松训练,3个疗程后她明显好转。去年她考出了570分的优秀成绩(同年的大本录取线是 517分)。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选择了某师大心理系,还说一定要做个像赵老师那样的心理教师。

基于强烈的责任心,我还经常主动找学生咨询。晓梦是高一的学生,坐在靠墙的最后一排。上课时她总是低着头,课间同学们三五成群在教室外嬉笑打闹,只有她坐在那里望着窗外发呆。我上课时曾刻意提问她,结果她回答问题时总垂着头,声细如蚊。她的发型也挺怪,齐颈的短发三七分开,其中七分耷拉下来挡住半张脸,只剩下一只空洞而无神的大眼睛孤零零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一次我走到她的面前,“你这头发不碍事吗”?她立刻惊恐地把头扭开,右手顺势护住乌发,原来她的脸上有道疤痕。我把她约到心理咨询室,一个小时的疏导使她心情有了好转。很快她把头发剪短,男孩似的特别精神,整个人都变了个样。

有的家长从孩子那里听说了我,于是找到学校。我常常为学生家长提供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明确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发展脉络和应对策略,为他们提供有关教育的技能、技巧,理解他们的感受,分担他们的压力。

为了强化咨询效果,我和每一个找我咨询的人都建立了联系,尤其是那些考试焦虑的学生。1998年高考的头天晚上(7月6日),我给 40多名学生分别打去了或安慰、或鼓励的电话。当夜11点多,一位在省银行工作的学生家长打来电话,她激动地说: “谢谢你赵老师。你打电话前孩子正闹肚子,听了你的电话他全好了。”这名学生最后考上了河北医科大学。1999年5月 30日,在石家庄专家咨询团主办的中高考咨询会上,我又接待了十几位考试高度焦虑的校外学生。从那时起直到高考结束,我一直利用电话和他们保持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为此,我家的电话成了名副其实的“心理热线”。

做心理教师这么多年,其中有苦趣也有乐趣。每当在咨询中碰到学生有心理难题而一时解不开时,我常常着急得睡不好觉,努力寻求为他们化解的办法;每当学生因为我的咨询而卸下心理上的重担、生活得更好时,我常常笑得比他们还要开心。

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篇4

据一次权威调查表明,10-18岁孩子的家长竟有四分之三喜欢未经允许翻阅儿女的日记与信件,为防备来自父母的“袭击”,许多孩子不得不在日记里也学着写起假话来。

其实家长也有家长的难处,眼下两代人之间谈谈家常、说说心里话的机会越来越少。父母子女间交往日益减少,必然导致父母得不到孩子足够的信息。可父母的担心并不因沟通的减少而减少,特别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或者进入毕业阶段时更是如此,父母非常想了解子女每阶段的真实想法与内心的渴望,因此当孩子神秘兮兮地写些什么,他们便满怀担心与焦虑。要知道一个没有隐私权的孩子从发展角度看是很难形成自己独立人格的,况且父母的“窥视”一旦被孩子发现,往往会产生信任危机。为此建议父母注意如下几点:

(一)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父母子女间加强思想上的交流不仅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真正动机,也可使孩子体谅父母的疾苦,逐步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学会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

(二)学会观察子女。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为心声„„孩子的语态动作或多或少都可以反映出孩子一定的思想;同时子女的课本、作业本、听课笔记本上的涂涂划划也是他们心灵的独白,父母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少信息。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观察孩子经常交往的朋友。

(三)扩大信息来源。经常到学校去走走,向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怎样,与同学相处怎样,能不能接受老师的教育等等,这些信息通常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思想状况。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5

李江波1 杨亚东2

(山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内容摘要:山西师范大学236爱心社同学基于在临汾市红丝带学校的爱心实践,了解目前中国艾滋病儿童的生存实况,探寻艾滋病儿童内心世界,思考进一步关注艾滋病儿童的各种可能方式。

关键词:艾滋病儿童;红丝带学校;内心世界

12李江波:(1991—),男,陕西渭南人,山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1002班学生。杨亚东:(1979—),男,甘肃和政人,山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德育教育。

一、基本情况

临汾红丝带学校坐落在山西省临汾市东郊,位于山西临汾市传染病医院“绿色港湾”艾滋病治疗病区,2012年在联合国艾滋病亲善大使彭丽媛的关怀下获得合法手续,成为中国内地首家艾滋病患儿学校。

学校处在临汾市郊区一片郁郁葱葱的花木丛林之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目前,学校共有23名艾滋病患儿,他们常年居住在在病区,在此接受治疗和学习。他们每个人都是通过母婴传播的方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是社会上无辜的受害者。这些艾滋病患者儿童都已失去了母亲,只有父亲,有的孩子甚至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艾滋病病毒带给孩子们的影响除了病痛的折磨,更为沉重的是在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理解和歧视。他们遭受孤立,没有玩伴,无法与自己的伙伴在一起上学读书,这一切都成了他们共同的境遇。

2005年,临汾市传染病医院院长郭小平决定腾出一间病房来,给孩子们做教室,老师则由绿色港湾的医生和护士们抽空担任,这就是红丝带学校的前身——“爱心小课堂”,当时只有4名患儿上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绿色港湾病区住院治疗的儿童增加到了23名。在2012年12月1日,建立了全国首家艾滋病患者儿童上学读书的“临汾红丝带小学”。

“临汾红丝带小学”有学生宿舍占地500平方米,每个宿舍住两名学生;宿舍配有空调,卫生间。教学用地1000余平方米,图书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琴,电脑等各种硬件设施一应俱全,藏书3000余册;学生餐厅200平方米,餐厅配有专门的厨师,每天饭后都有水果;活动场地3000平方米并配有各类体育设施。郭小平院长兼任“临汾红丝带小学”的校长。现在给孩子们教授文化课的老师姓李,已经在红丝带小学工作三年。音乐舞蹈由刘老师负责,主要教授孩子们学习乐器、舞蹈、唱歌。心理学教师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系,老师除了负责孩子们的心理疏导,还承担一些文化课辅导、英语教学等工作。专任生活老师刘老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照顾孩子们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负责督导孩子们按时服药。

2009年,著名表演艺术家、全国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濮存昕老师,来绿色港湾慰问,在郭小平院长的邀请下,担任红丝带小学的荣誉校长。第二年,濮 存昕老师与著名歌唱家、全国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李丹阳老师同来绿色港湾看望孩子们,李丹阳应邀担任红丝带小学的荣誉老师。2009年、2010年,红丝带学校的孩子们,两次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参加“12.1”防治艾滋病文艺汇演,彭丽媛、濮存昕、蒋雯丽、李丹阳等艺术家与孩子们同台演出,同桌就餐。红丝带小学的胡泽涛同学和生活老师刘丽萍还被顾长卫导演邀请参加了电影《最爱》和纪录片《在一起》的拍摄,他们同电影组的部分主创人员一起受邀到香港参加了香港国际电影节。2011年,著名导演顾长卫携电影《最爱》剧组来到绿色港湾,章子怡、蒋雯丽、濮存昕等著名演员一同前来,与孩子们同台演出,和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六一”儿童节。2011年12月1日,临汾红丝带小学走过了她六年艰难的历程后,终于正式挂牌成立了。成为中国内地首家艾滋病患儿学校。

二、艾滋病儿童脆弱的内心世界

种种的歧视让艾滋病儿童产生了极其自卑的心理,他们大多都关闭自己的内心不愿意与外人的交流,他们害怕与人群接触。“我渴望有人可以来家里玩。”这是艾滋病孤儿韩玉心里最的的愿望。有一同学的父母因为艾滋病都已不幸去世,两个哥哥是她唯一的亲人,但是由于她感染了艾滋病,两个哥哥都不来看她,平时她都是一个人在家里,她很孤独,很害怕,渴望能有伙伴来家里玩。还有一个同学,她曾在村小学上一年级。同学们知道她有艾滋病,都叫她“小艾滋”。有的躲她,有的骂她,还有的往她身上吐口水。老师为了不影响全班学习,把她的课桌挪到了最后一排的角落。在这样的环境中,翠翠出现了精神异常,不仅害怕见人,而且常常哭闹不止,很快就辍学了。

236爱心社一直关心着红丝带学校的每一位孩子,一位社员回忆道:“当我们刚开始来到绿色港湾时,孩子们很懂礼貌,跑出来迎接,并主动帮助我们拿包裹。但是,孩子们习惯跟所有人保持距离的孩子们,时时不忘为自己划一道心理隔离线,在他们的稚嫩的心灵里,不接近就能不受伤。”所以主动帮人提行李,与其说是一种礼貌,倒不如说是因为这里不断有媒体采访等社会活动,他们只是在“履行”着像吃饭一样正常的程序。艾滋病儿童原本就是比一般儿童缺少父母和亲人的关爱,但是社会的不理解,社会歧视的目光,压垮了他们那小小的脊背,内心封闭的他们,一直害怕受伤,小小的心灵难以承受承受更大更多的伤害。

由于人们对艾滋病的误解,以及我国艾滋病预防知识普及程度不高,艾滋病 患儿在上学等问题上常常遭受歧视。他们从小就缺少同龄伙伴,陷入了空前的孤独。有的孩子父母去世后,亲戚们也不愿领养,使他们彻底沦为孤儿。每个艾滋病患儿都渴望拥有一个像其他孩子一样幸福快乐的童年。然而每个艾滋病儿童受到的歧视都来源于身边的成年人,一般儿童的家长往往在知道涉艾儿童的身份后,大多数都会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与他们接触,同样有很多的家长会直接拒绝涉艾儿童与自己的子女同校,要求学校把涉艾儿童退学。

三、从“心”开始帮助艾滋病儿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读书梦,艾滋病患儿也不例外,背着书包上学是每个艾滋病患儿心里的梦想,读书也是让他们融入同龄人的生活,是打开他们内心的第一步。因此红丝带学校的成立意义重大,在这里,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平等的对待,他们可以自由的获取知识,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和自己的伙伴打闹,嬉戏。

除了上课之外,经常参与一些社会活动也是打开他们内心的一个重要方法,许多艾滋病患儿在失去父母疼爱的天空下,在贫穷的环境中,在冷漠与歧视的目光里,使得他们的童年有着常人不曾体会的苦涩,他们理应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活动,让更多的艾滋病患儿走进并学会融入社会,打开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也拥有和普通儿童旅游一样玩乐的机会;近几年,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红丝带学校的孩子分别前往北京和青岛,在北京孩子们除了到天安门、长城、颐和园等名胜景区游览外,还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孩子们曾两次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参加“12.1”防治艾滋病文艺汇演,濮存昕、彭丽媛、蒋雯丽、李丹阳等艺术家与孩子们同台演出,同桌就餐。在青岛,孩子们除过参观购书军训游玩外,最重要的是安排了“会心工作坊”“心能课程”、“思维导图”等学习和锻炼能力的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孩子们的心理、学习、职业选择做全面的引导。通过活动,使得孩子们有了属于他们不曾有过的经历和快乐,也是这样的活动,让没有人生方向的艾滋病儿童们有了自己的梦想,有了自己的目标。一个活动的时间虽然是很短,但是这不仅抚慰了艾滋病儿童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不是社会累赘,他们也是有自身的价值,社会也没有遗忘他们。社会的大家庭里面有属于他们的位置,社会也期待他们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表示,艾滋病儿童与所有的 儿童一样,是振兴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脊梁,同时他们也需要我们的接纳和包容。

因而,我们每个人该做的不仅仅是不歧视艾滋病儿童,而是关注艾滋病儿童的内心世界,关爱艾滋病儿童的生活,并且向周围的人宣传,凝聚更多的力量去帮助艾滋病儿童。

参考文献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6

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其实就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都有共性,那就是人人都需要真感情,人人都希望别人能真心对待自己。班级是由五十多位学生和老师组成的一个大集体。要建设一个好的班级,班主任是组织者,是领头羊,所以班主任的作用十分重要,要能团结全班同学,形成凝聚力,具有向心力。因此,班主任要和所有的同学搞好关系,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和他们建立起真正的感情。

班主任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呢?

首先班主任要和学生多接触,和学生打成一片。早上七点十分有学生到校,我就到校了。我利用早到的时间和个别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也可从学生早晨的表情、行为举止中推测他的内心,适时的做些教育、疏导工作。晚上放学后,我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课室。因为有个别学生走得比较迟,这也是班主任很好的接触学生、与个别学生相处的时间,可以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想法告诉学生。可以说无话不谈,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学生之所做:有的活动,学生参与,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这便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比如我班每天的公共区打扫,因为我每天到校早,所以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打扫一阵子,在打扫的过程中,我会和学生随意交流。体锻课时,学生先要热身,围绕跑道跑两圈。我坚持带跑,是想让学生知道:凡是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力争做到。当然这也是接触学生的机会。今年4月份的班际合唱比赛,我坚持和学生一起练习,一起上台比赛。这些时候,我认为都是接触学生的好机会。班主任只有和学生接触多了,才会更了解学生,所做的教育工作才会更有针对性。也让学生更了解自己,让学生觉得班主任也是平常人,觉得班主任容易接近,也更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教育。班主任和学生的心就贴近了。

其次,班主任心里要多想着学生,想学生之所想。虽然班主任年龄肯定比学生大,有的还大很多,但如果班主任关心学生、经常想着学生,也就肯定能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班主任知道后应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学生理解和支持。

贪玩好动是小孩的天性,班主任要理解。有时是体育课、体锻课时间,但因刚下过雨,场地湿,体育老师出于安全考虑,总是希望学生留在教室自习。但我总是尽量给学生争取机会,让他们走出教室,到室外活动。因为我知道学生最喜欢的课是体育课、体锻课、音乐课、美术课、电脑课等课,这些课对学生来说相对显得自由轻松,好玩。(班主任工作心得)所以我作为班主任,尽量保证他们上这些课的时间,不随随便便改为自习课。学生们很喜欢我这样做。如果班主任经常自作主张地将这些课可改为自习课,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因为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和天性。

离开父母的住宿生,需要班主任给予父母般的关怀。特别是生病头痛发热的时候,或是过节的时候。有一次我班有一个住宿的同学感冒了,我一天内多次问候她,并主动到药店给她买药。去年冬至节那天,我考虑到广东的风俗“冬至大过年”,但学校没有放假。我自己掏钱给住宿的同学买了两只鸡,和他们一起过节。时间过了很久,有很多同学还记得那天吃的鸡。那个生过病的学生一直和我很亲近。这两件事也说明我的心里是装着学生的。

学生需要鼓励和表扬。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都喜欢鼓励和表扬,这可让他们建立自信与赢得尊严。军训拔河比赛中,我在一旁大声的为他们呐喊加油,给他们打气。在班际篮球赛中,我班几个成绩不好的男同学成了场上的主力。每当他们投进一个球,我都对他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发出发自内心的微笑。从此那几个成绩不好的同学和我走得更近了,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了。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和表扬,特别是学习不好的孩子更是如此。

学生需要尊重。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尊重。学生虽然是孩子,但也有自尊心,也需要得到班主任的尊重。所以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要尊重学生的付出。学生成绩无论好坏,只要他努力过了,就应该肯定他的付出。要维护学生的面子,不要当着全班的同学批评某个学生。批评学生时,语言要注意适度,不要贬低学生,不要上纲上线,不要无限延伸,最好就事论事,以免伤其自尊。

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语文教学 篇7

当今的教育更加注重心与心之间的沟通,思想火花的碰撞会激发无穷的能量,所以和学生相处的每个时刻,我明白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潜力股,如何挖掘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的能力,老师应该多反思,认真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一切。

知识的更新要求我们老师随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更高的素质去驾驭课堂和教授知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只有知识的丰富以及水平的提高,我们教师才能搭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才能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游刃有余。

新时代的高中生有着更高的要求,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他们对知识的认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沟通,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周记这样说,“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我们的理解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有些文本知识离我们太遥远了吗?怎样让我们和那些遥远的事件拉近距离是关键所在,望老师考虑。”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更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

有些文本类的阅读专题,它同样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他们很难想象和体会战争对人类的戕害。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搜集了与阅读文本有关的图片和素材,将它与我的教学结合起来,课堂上我们一起品味语言、看图片,当同学们看到之后,被深深震动了,他们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当时的情景。最后我让同学们诵读全篇,整理答案,将课堂推向高潮。

在语文方面,学生的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差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实践形式。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本班全体学生,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为差异教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语文教育离不开谈心教育,每周利用课余辅导时间与学生谈心成为教师的必修课,了解学生的内心,知道他们的想法,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本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加强引导。教育是每位学生应该享受的权利,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合适的发展。

倾听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篇8

内容摘要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常常为了孩子达到他们的要求而滔滔不绝地讲话,却很少倾听孩子说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与父母说出自己的心声,孩子需要能听他们说话的长辈,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只有批评与鼓励,我们更应该静下来听学生的心声,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达到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倾听 ; 烦恼 ;辩解 ;快乐;注意。

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幕: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教师坐在椅子上,学生站边上,“你今天做了什么事,啊!”“你为什么这么做啊!”“你知道这样做对不对”教师一连串的问话或训斥,往往还没等学生思考表达,就以学生说“老师,我错了”老师说“知道错了,以后不要再犯了,再犯的话就……”而结束,对学生到底为什么这样做或许一无所知。几个回合下来,学生也就因惧怕老师的“权威”或“惩罚”而唯唯诺诺,因此就不可能把自己的心理话说出来,老师也就无法了解学生,教育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或只做表面文章,劳而无功,学生当面答应,背后依然我行我素,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教育首先而且必须要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学生稚嫩的心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你不知道学生的能力,不知道学生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好他们”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我认为最好办法是做学生的倾听者。

一、倾听学生听什么

1、听学生的烦恼

据新华网报道:“你过得好吗?”有近九成的中学生回答“感到烦”,仅有10%的中学生表现烦的时候比较少。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烦恼,这些烦恼可能是学习上的或交友上的,也可能家庭的或社会的,这些烦恼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

1他们把这些烦恼说出来使他们的心情变得更加阳光。记得我刚毕业时,由于年纪轻心理上与学生很接近,经常与学生聊天一次有两个女孩到我房间玩,我们一起聊学习、聊生活、聊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聊着聊着,一女生突然很低沉,我觉得不对劲,就避开另一女生,十分诚恳地询问她,突然失声痛哭起来,“老师你觉得我姐还活着吗?”原来她姐姐曾经也很优秀地进入中专卫校读了一年,由于爸爸嫌她女孩不再供她学费、生活费,她姐姐从此三年杳无音讯,村里谣言说她姐肯定死了,母亲因此也疯了。而且她的父亲也不给她学费、生活费,得知这一切,我一边抱着她,一边安慰她:现在你好好学习,或许你姐在某个地方默默关心你,等你考上江中或大学,你姐就拿着学费回来让你高高兴兴上学,不再重演悲剧。从此,她也开朗了,她坚信姐姐一定在某个地方关心她并努力工作着,等待她的喜讯。一年后,她以优秀的成绩考上江山中学,欣慰的是姐姐真的寄学费回来了。

2、听学生的辩解

我想我们教师都有这样的时候:学生犯错误了,由于我们当时心情不好,时间紧迫等原因,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学生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但很可能在一切行为的背后或许有我们所不知的因素。其实犯错误的学生最需要申诉自己的理由,也许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节目中访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小朋友,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灭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下去„„”(我们看到这里,你会怎么想?)当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继续关注着这个孩子,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林克莱特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具有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才听到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试想没让小朋友说完话,我们会怎样判断他呢?

3、倾听学生的快乐

当学生感觉进步而快乐时,我们分享着,当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时,我们倾听着,用心感受学生成功的喜悦,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表达我们的感受,送去我们的鼓励与赞赏。本学期我新接了九(3)班,开学的第一天恰巧教室里没有粉笔,我就随口说了句:谁能帮老师去办公室拿点粉笔。马上有男生站起来“我去”,很快粉笔来了,“谢谢,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王勇”。晚饭结束时,我刚要离开教室,王勇跑过来,“老师,我们能一起抬饭桶吗?” “当然可以。”我们一起抬着饭桶边走边说,“老师,我今天很有面子。”“为什么?”“在班里您第一个认识我,现在又有那么多的同学看着我们一起做事,我多自豪﹗”原来学生的快乐可以来的这么简单,我们不是可以多给学生制造快乐的机会吗?

二、倾听需要注意的几点

1、转变观念,平等对话

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容易带有权威感和优越性,不自觉地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教育,或者指点迷津指出缺点和错误,这种做法教师习以为常,感觉自己是在尽老师的责任,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不仅不领情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走向教育反面,所以教师在倾听学生时,要转变观念,学生与教师要平等对话,例如教师在倾听时要保持轻松自然姿态,包括眼睛的亲密接触,用点头或恰当的短语来显示你集中注意力耐心倾听对方讲话,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叙述,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尽情地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想法,2、倾听要耐心,不要偏听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宠爱有加,渐渐养成了他们骄横偏激的个性,再加上他们的生活阅历浅,任性贪玩,易冲动,说话做事不顾后果,如果他本身正遇到不顺心的事,这时当老师的做法与他的想法不一致时,或许会顿发无名之火,把一腔怨气发泄到老师身上,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在倾听学生时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自己尚未准确地理解学生时,就轻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对学生的想法作出误判。为准确了解学生内心,在倾听学生时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反应,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听他倾诉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并在恰当时机指出他的错误,让他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毫无保留地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最近遇到一位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刚刚经过班主任教育,走出办公室去上课,没过十分钟他气匆匆从教室跑到操场,刚好撞上班主任,一看到,班主任气急败坏地责问:“你怎么老毛病又犯了,你到底想怎样?”那学生脱口而出“我就这样,不想上课怎么啦?”班主任更气了,我走上前去将学生拉走,“你为什么上课跑出来呢?”我轻声问,这位学生马上泪流满面,等他稍稍安静,我再详细询问,他便很委曲地告诉我“任课老师无故将他的卷纸没收了”,(后来我调查,原来是师生之间存在误解造成的)他觉得很委屈,一气之下就跑出来。设想如果只听他发火,我们根本无法知道原因,只觉得他很“坏”,经常这样师生之间对立冲突就会越严重。

3、倾听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点

时间和地点选择得好会收到良好教育,反之,则会适得其反。前几年我新接任九年级一个班班主任,我们班分到的男生寝室很大,大家都一张席一张席紧挨放着,可是有一张席却很意外,铺在离其他同学床位很远的一个墙边,我问他为何这样做,他不说话,只是呆呆地站着,为了整齐有序,我命令式地叫那位同学把床铺搬到同学边上,虽然那位学生做了,但看得出极不情愿,之后的几个星期里,他又经常请假回家,问他理由总是支支吾吾的。我决定探个究竟,一次他又来请假,我没有马上同意,而是随他走出办公室,边走边聊,终于他跟我道出了原因:他有尿床的毛病,床位离得远远的是怕同学闻到尿臭,经常回家是为了换裤子。之后,我对他多了份同情,少了份苛刻,并指导他可以带上闹钟定时排尿,带上干净裤子,随时准备,多清洗床铺等等,设想如果我在办公室逼他说出请假理由,在寝室逼他说出独处原因,他会觉得多尴尬。因此,选择适当时机和地点非常重要,教师在倾听学生时应选择适当时机和场合,让他有吐露心扉的轻松环境。

作为老师,唯有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叙述,我们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科学探究式学习100个问题》郑青岳浙江教育出版社

[2]《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做一个聪明教师》王晓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随笔~用爱走进孩子的内心 篇9

“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是由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是其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这是陶行知的人生信条。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多起由于幼儿教师缺乏爱心和责任心而造成的恶性事件。这些事情对幼儿教师的形象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严重伤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从事幼儿教师这份工作一个学期以来,虽然带班经验不多,但坚持尝试使用陶行知先生的的爱满天下教育理念,对面对那些可爱的孩子,我深刻地知道爱心是多么重要。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无比神圣的,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孩子,他们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我们的爱护,似春阳般的去熏陶,这对正处于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的幼儿来说,是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由此看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因此,我认为幼儿的品德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

用语言来交流,用汗水来培育 用爱来传递,让孩子感受爱、接受爱,正是因为爱仿佛给孩子绘画出了斑斓的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老师的爱心以及博大的胸怀,那张开的双臂给孩子的是温暖,是鼓励、是信心。使孩子觉得老师是可以信赖和依赖的,这样的教育才会为成功迈出第一步。记得又一次,高子辰小朋友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抹眼泪,老师和阿姨都问他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可是他只是一味地抹眼泪,并不讲话。我看到情况,走过去把他抱在腿上,拿纸巾帮他擦干眼泪,轻轻的问他:“宝贝,给白老师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好吗?”他这才拿开一直揉眼睛的小手,羞涩地看了我一眼,告诉了我他不开心的事。其实并没有的什么大事,只是高子辰小朋友是一个年龄小,语言发展相对较弱,又比较腼腆的小男孩,平时家里照顾的比较细致,在幼儿园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不过,孩子虽然年龄小,他仍然能感受到谁是可以信赖的人,只要你用真诚的爱心来对待他,让他感受到家人的感觉,他就会很信赖你。从那以后,这位腼腆的小男生早上来园时会大声和老师打招呼了,笑容也多了—虽然是很腼腆的笑。

班主任工作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篇10

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一起列为课程的三大功能,可见学生的认识态度与学科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作为一名班主任,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保他们真正把心用在学习上,就必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经历、感受和思考着什么。如果说加强管理是班主任工作之本,那么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则无疑是学生成才之道。

一、缩短师生距离,让学生与教师心贴心

要赢得学生的真心,教师必须先用真心。班主任要设法把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贴紧,让它们一起跳动,这足成功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为了建立心贴心型的师生关系,我制订了“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首次亮相就放下架子。师生首次在课堂上见面时合理运作,可以为今后发展师生关系奠定一个理想的基准点。“我叫孟祥豹,豹是虎豹的豹,听起来很凶,其实我很温柔。”通过自我介绍,学生紧张情绪一下子消失了。这种拿自己的姓名开玩笑式的自我介绍方式,会让学生觉得你没有端老师的架子。

二是鼓励学生对自己评头品足。要让学生敢于当面品评班主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社会现实他们提供了太多当面假意坦诚、事后打击报复的教训。为了得到学生的信任,我经常鼓励学生与我一起反思和评价教学工作。如每周一班会,第一件事是学生评论一周中我的班主任工作的得与欠及今后如何改正的建议。日久见人心,我的坦诚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们现在可以毫无顾忌地指出我工作的不足。

三是改革见面打招呼的客套语言。根据师生关系的亲疏程度,学生与老师打招呼的客套用语可分为3个层次。对陌生老师,用“老师好”;对亲近熟悉的老师,笑一笑或“老师下课了”等。这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消除了学生怕老师的心理。

二、播洒希望火种,鼓舞学生树立信心

激发人树立信念,关键就要找准“触点”。学生并不缺乏信念方面的教育,从家庭到学校,他们早已听腻了唠唠叨叨的说教与嘱咐。他们缺少的是有效的信念教育——瞄准触点,进行短促有力的激发。

我班的王伟同学,数理化参加过竞赛,但英语成绩平平。英语教师三番五次地做工作,他依然我行我素。在班导会上,我们教师经过讨论达成这样的共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来看,王伟数理智力出色,语言智力一般;该生缺乏雄心壮志和调控毅力,他哪科学得好,哪科学得不好,基本上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促使他英语“冒尖”的窍门在于发挥其意志调控作用,把数理科学习的成功经验迁移到英语学习中;该生喜欢听鼓励的话,但对自身的潜在能力认识不足,理想定位较低。激发这样的学生树立信心,话不在多,关键要说到点子上。于是,在课间闲聊时,我与英语教师在门口故意聊王伟(这时王伟正在擦黑板):“现在重点大学的许多课程都用英语开设,出国留学更是少不得外语,像王伟这样的人才,眼看就要因英语耽误了前程,真是太可惜了。”这看似随意的闲聊,却在王伟心底埋下了奋发的火种。从此,他英语课上表现积极,英语成绩迅速上升。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对学习缺乏信心的原因各种各样。只要教师摸清情况,科学分析,总会找到激发信心、点燃希望的焦点。

三、强化过程评价,激励学生保持恒心

激励学生保持恒心,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理念,改革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灵丹妙药。

按照从高到低记分排榜模式,优秀生很容易名列前茅,而学困生往往垫底。优秀生容易自满,上进心不强;学困生则会心灰意冷,学习没有动力。班级学习风气下降,竞争力不强。为了改善局面,鼓励全体学生都持之以恒地努力,我与任课教师设立了“分层次要求、统一比较”的评价机制:根据各科的学习基础,将全班学生分为优、中、次三个级别,同时每个级别也按做题得分的高低分为优、中、差三个评价档次,分别用A、B、C在成绩榜上标示出来。分层次要求把学生基本上放到同一起跑线上。在每月汇总的成绩榜上,分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A、B、C,名次也是按A、B、C总数排,有的学困生经常性地排到了优秀生的前面。可别小瞧这一张变革的成绩榜,它不仅使中下游学生看到了希望,还激发了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这样的成绩榜家长看后,许多家长的冷面孔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从而激发出他们更积极的家教动力。

四、倡导个性解放,力求学生学得舒心

为研究学法,我喜欢查看学生的听课笔记。学生的随堂笔记往往都是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不是教师写在黑板上的要点,就是我重复强调的话;对于教师说的非重点内容,一般无人做笔记。接手本届学生后,我挑选了两本较“完美”的代表作让大家赏析评判。就在大家都把这两本笔记作为效仿的样板时,我就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说:“这是两本很差的随堂笔记,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这样的笔记缺少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个性。我对学生的随堂笔记作了这样的引导:“记什么要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不要怕不是别人的‘重点,不要怕与本课内容无关,不要怕别人看不懂。”

改革笔记记法,是我倡导个性解放的切入点。拥有了充分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之后,学生才明白为什么以前学得不得劲却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倡导个性解放,他们对学习的认识上了一个档次,独创性也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五、排除杂念干扰,确保学生时刻专心

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学习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要把学习搞好,就必须时刻专心。然而十几岁的学生正处于敏感时期,他们灵魂深处时常有病态心理作祟,如有的无故疑心,有的存有戒心,有的嫉妒心很强,还有的虚荣心极强。所有这些,如果班主任不能明察秋毫,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加以解决,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胖乎乎的张强是我班最矮的一名男生。他脑瓜不笨,却整天无所事事。别看张强什么也不干,嘴却不懒,有时间就吃。我决心到张强的思想深处探个究竟。一天下课后,我摸着肚子从张强身边走过。张强关心地问我怎么了,我说肚子有点饿了。他马上从桌洞里搬出了一堆食品。我问张强:“你这么聪明,父母又这么疼你,你怎么学习上不使劲儿?”这一问,张强红着脸道出了原委。原来他在为自己长不高担心,误以为吃好点、别累着有助于长个子。找到病根就不难开方子。我从生理发育知识讲起,说明用脑与长高并无联系。我还举了靠智慧享誉全球的拿破仑和邓小平的例子,矫正了他对个头的认识。从此张强放下了包袱,工作积极了,学习专心了,就像完全换了一个人。

学生学习上的专心与分心是一对矛盾,在引导得法的条件下,分心可以转化为专心,压力可以转变为上进心。

(责任编辑

我是怎样带领学生走进日语世界的 篇11

刘敬阳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单是认知上的问题,也有情商(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方面的品质,包括认识自身、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等方面)方面的问题。有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是因为拒绝进入这样的学习世界。进入日语专业学习的学生,几乎都没有日语基础,所以在进行日语的语言教学之前,我首先想办法带领学生进入日语世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日语有着怎样的联系。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1、和学生建立起彼此信任,可以交流的师生关系(関係づくり)。作为一名教育者,怎样看待教育行为以及教育对象是与被教育者建立起教育关系,保证教育行为可行性的基础。我认为学习不是苦役,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找工作,如果学习是为了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的话,那么工作之后是否就不需要再学习了呢?在现实生活中当然不是这样,学习是终身的,在学习中获得正确的知识,同时与他人和各种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这些逐渐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并不断地完善自己才是学习的目的也是人生的目的。带着这样的目的来学习,才能够享受到学习本身带来的无尽的快乐和满足并且会由此而产生自信。只要感受到了这种快乐,一个人在人生的任何时候开始这种真正的学习(寻找自我)之路,都为时不晚。虽然进入正德学院的学生不是中学时代学习的佼佼者,但是他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优点,(当然也有缺点)以及鲜明的个性。我相信,如果能让他们 1

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他们是乐于追寻这种快乐的。

为了主动与学生建立起可信任可交流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经常以“我”为主语谈论一些所见所闻,想法和做法,给学生展示我的世界,力求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比如,一年级开学第一课,并不直接讲日语知识,也不讲教科书上介绍的日本,而是介绍我所了解认识的日本,通过我在日本的经历介绍日本的自然,日本人的精神、日本人的特点等等。

2、通过介绍并体验日本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带领学生进入日语学习世界。我经常给学生介绍日本城市、学校、工厂的样子,工薪阶层的生活,日本社会的福利制度,教育制度以及自然,灾害等,在风土人情方面会介绍跟学生关系密切的入学式,毕业式,各种节日,以及其他诸如赏樱花,看烟花等。我认为学习语言的目的不单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更应该学习该语言的背景文化,从中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即在异文化的背景下,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文化。除了介绍之外,还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日本饮食文化,服装文化等。比如,举办日式圣诞节晚会,师生一起做日式料理。一起研究日本和服,茶道等等。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以及从事与日本文化相关的事业的决心。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从听说入手,然后读单词讲解语法的方式,更符合语言习得的自然方式。课堂上鼓励每个学生的参与,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另外在课堂上安排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世界。课堂上造句练习要求学生用简单的日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将学生分组,课外研究某个感兴趣的课题比如气候、环境、医疗、教育等,然后课堂上发表,通过提问互相激发,使问题论证的更加清晰深入,同时

创造出真实地使用日语进行交流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会增加他们对自己的世界的认可,了解他人的世界,和更多的人建立起交流的关系,同时增加自信。实现从内产生追寻真理,真知,自己主动学习的动力。

上一篇:电力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企业宣传册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