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

2024-09-14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共11篇)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 篇1

数学教学反思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

2010-12-1 数学教学反思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一: 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图形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有几个不同的展开面,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有11种基本图形,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11种基本图形会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正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由于在新教材中没有 “代数式”这节课,但在选学内容中,却有“代数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能简洁地明白代数式,我采用了由生活实际出发,只要让学生能明白代数式实质就是用数来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学目的,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我说一个事实,如“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三 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初中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面向生活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品质,会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良好的情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使其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我倾注满腔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创设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吸引每一双天真的眼睛。当每位学生都与我的情绪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能得于发挥,自觉自愿,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本学期习题中有关 “几何体的切截”的问题,我想没有实践学生是不会有立体感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带来土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在本学期中我还采取了激励政策,我从家中拿来印泥,如果某个学生回答的问题比他本人的能力强,就奖励给他一个大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论什么档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可能,使学生能抬抬脚就得到满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希望被鼓励,初中生也不例外。表扬是老师对学生一种肯定,是学生成功的一种标志。“ 好表扬 ” 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我在教育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是可以用点头表示肯定、赞许;用鼓励的话来激励;还可以用大家鼓掌、奖给小红花等形式。我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层次的,有阶梯的设计教学。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 跳一跳摘果子 ”,不同的人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数学知识,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心理上的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苦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我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总之,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我在传授知识、技能时,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我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从期末考试中,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比如忽视了统计教学的复习,把重点放在了传统的有关绝对值和方程了,而期末试题却并没有出有关绝对值和解方程的题,所以下学期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问题,不应该用旧的观点想问题。通过1,2班的成绩对比,我认为由于2班学生基础差,所以我在上课时,常常把问题放慢速度,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知识就掌握的比较牢固,而总认为1班学生的基础好,他们的回答速度也快,其实这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忽视了让整体求真,所以在以后我要用同样的大方法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对待自己女儿的心对待每一名学生。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 篇2

1. 注重吟哦讽诵, 驱遣想象,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作为学生领会诗歌意境的教者, 我们怎样才能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 悟出诗歌中蕴涵的道理, 感知诗歌中潜藏的情感呢?首先, 应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讽诵。作为教师, 指导学生朗读时, 一定要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停顿的规则基础上, 正确把握诗歌的朗诵节奏, 吟咏时发挥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情景和场面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 进而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之美。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 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诗句, 找出诗歌描绘的意象并感受孤山寺、贾亭、湖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荫、白沙堤等景物组成的画面, 即在早春时节, 诗人漫步西湖时所见到的明媚风光。然后让学生扣住“低、争、啄、迷、没、最爱”等词, 驱遣想象, 带着自己正在游览钱塘湖的假想, 反复吟哦讽诵。把诗的语言化作有声的图画, 直接付诸学生的听觉,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 精心铺垫情境, 营造氛围, 感受诗歌的内涵美

感知的选择性告诉我们, 学生孤立地感知诗歌是不行的, 应该引导学生把和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与感知诗歌相联系。学生对诗歌的背景知识了解得越清楚, 对诗歌的感知才会越清晰。因此, 在教学时教者如果能先适当地介绍一下诗歌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有所了解, 学生在诵读时, 就能把握住诗歌的基本情调, 也就能为进入诗的意境, 感受诗歌的内涵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教学现代诗《一个深沉的记忆》时, 我充满深情地朗诵道:“有这样一个诗人, 他虽然长期遭遇不公正的待遇, 饱受忧患, 但是他的热情却并没有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 而是充满激情, 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为了表达他对黎明的期待, 他这样写道———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 还是深夜/不久, 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我感觉到, 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就这样, 我通过创设铺垫情境, 让学生在感知写作背景之后逐步融入到文学作品当中。学生听着我的朗读, 眼前仿佛呈现出一个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每个学生都从诗歌简明的语言中感受到了诗人抒发的情感, 感受到了诗歌的内涵美。

3. 巧借视频影像, 强化感知, 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诗歌是感情的艺术。李煜的《相见欢》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整首词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气氛, 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走近词人, 走进词人的内心深处, 理解词所表达的感情, 我剪辑了《李后主的最后岁月》的视频片段编入课件, 进行课前感情导入。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 了解到李后主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沉溺于悲愁, 然后我不失时机地点出,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 李煜写出了这首表现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的词。接着, 我启发学生想象李煜当时的遭遇, 带着自己的感悟, 跟随钢琴曲《悲伤天使》一起诵读这首词。学生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凄惨、悲凉的氛围中成功地走近了词人, 走进了词人的内心深处, 感受到了词人抒发的极其沉痛的愁苦之情, 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反思的殿堂 篇3

一、高中数学学习中需要反思的内容

反思一:“新旧之交”。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反思二:“万众之要”。“万众之要”就是要会从众多的知识与如海题目中寻找规律,把握规律,并达到以不变应万变、以一总万的目的。反思是自觉追寻、归纳、总结并进行灵活运用的有效手段和必经过程。反思就要关注解题过程中的知识联系及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将课本学薄,将所有知识变成结晶。反思三:“反三之机”。“举一反三”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境界,是灵活变通的思维表征。“反三”既是对旧知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对新问题的深邃理解,“反三”是训练数学思维敏捷性与能动性的最好途径。反思四:“反思之反思”。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志向、意志、习惯也决定了学习动机以及学习行为,因此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耐力尤为重要。让学生关注点滴的进步,欣赏局部的成功,将己导入快乐学习的碧海蓝天。反思是一架促使学生对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分析的推进机。

二、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做法

1. 利用“还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听课进行反思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许多数学知识仅凭课堂专心听讲是难以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的,还必须经过反思这一环节得以消化、吸收。课堂笔记则是反思性学习的基础,学生课后通过阅读笔记,再沿着教师讲解的内容、思路或方法对其反思,认真消化,把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对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反思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用“还课”的方式讲给老师、同学、家长或自己听。

笔者认为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能够听懂别人的讲述是一个层次,属浅层次;能够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讲出来使别人听得懂,属一个较高的层次;能够用多种方式讲解以使别人听懂,则属最高的层次。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讲课的形式,将上一节课或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讲解给同学或老师听,并力求用各种方法讲解以求达到使他们听懂的目的,即为“还课”。“还课”可以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的内涵,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有效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策略,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进一步促进数学学习。同时“还课”不仅要求学生向老师、同伴讲解,而且还要求学生接受老师与同伴的质疑,这些都督促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发生与交流。因此“还课”融合了多种学习方式于一体,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优化,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2. 利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对解题进行反思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对数学解题划分为四个阶段: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其中“回顾”就是解题后的反思,它是解题思维过程中的深化和提高。解题过程的反思,实际是解题学习的信息反馈调控阶段,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的建构。

3. 利用“数学周记”的形式在单元小结中进行反思

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数学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引导学生对一单元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性总结,让学生自行编制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对单元中隐含的思维特征予以反思,理清思路。反思自己对这一单元中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所要求的程度,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之处,这种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果需要补救必须及时进行。

4. 利用“错题集”的形式对测试进行反思

每次考试后,教师与学生都有一大堆遗憾,许多题目讲过了、考过了,有的还不只考过一遍,最终还是错了,拿不到分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知识结构的残缺和认识上的盲点造成的。要克服这一弊病,最佳的方法就是建立一本错题集。所谓“错题集”就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较厚的笔记本,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做错的典型性错误找出来,把错误的习题从讲义或试卷上“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编辑在笔记本上。它既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宝库,又是教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研究学生的重要依据,更是提高考试质量的有效措施。

《走进信息世界》教学反思 篇4

在五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次以整组单元的形式呈现,虽然上学期已经有过《我爱你汉字》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但这学期的综合性学习却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第一组《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分了几步走,第一步让学生从已知材料中去搜集信息,已知材料就是阅读材料,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收集信息传递的变化。第二步,做一次家庭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从那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在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发现什么。这一步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大步,首先他们不能把信息记录完整和准确,其次他们不能从信息中进行分析。于是我一次次拿学生的家庭信息记录做例子,评论,修改。再经过三个课时和多次一对一的修改,完善中,这一步终于走完,第三步,获取信息,开展关于看电视好不好的辩论赛,这时候学生收集的信息就又成了问题,指导,查找,学生有想法但没有地方可以查找支持的论据和事实依据。首先,现实条件受限,只有几个学生家中有电脑。其次,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多学生来说也成为了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为家离图书馆、书店太远。这样学生的辩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组《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我原本以为在第一组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完成,而且已经学习了阅读材料,可是事实却岂是一个难字了得。虽然大点都知道,可是内容没有啊。没有网络,没有书刊,没有访问,这样的调查报告怎么做?我反复问自己如何开展,但就是没有好的办法,我能教给学生的只能是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和方法。这时候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朋友的孩子在美国做研究报告的情况,和我们的孩子一比,我们的研究报告根本不能登大雅之堂。

从本次的综合实践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我们的孩子能力也不弱,可是就是没有良好的条件,时间也不充裕,如果老师只是走过程,那么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本就不能提高。因此,我想下次有综合实践活动,我就让学生从开学开始分组进行时间活动,这样给学生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充分的开展活动了。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去社会实践,去访问,去实地调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一些东西。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 篇5

“走进水果世界”这一主题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热情。学生针对水果鲜艳的颜色、可爱的外型、甜美的味道、丰富的营养,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对水果世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家长、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市场调查、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实践活动的能力。整个活动让我们真正共同享受了劳动的快乐、品尝了丰盛的美食、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一、选题

苹果圆圆,香蕉弯弯,橘子瓣瓣香,葡萄串串甜,梨儿带个把,石榴咧嘴笑,西瓜个大汁又多,桃子色香味鲜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水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其鲜艳的颜色、可爱的外型、甜美的味道、丰富的营养受到学生的喜爱,虽然水果的种类繁多,但是学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几种进行深入的探究。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对每天都吃的水果进行了解,了解它的营养及功效,更重要的是活动能使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认为这样的主题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二、设计方案

培养学生在主题确定后,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意愿,把主体细化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子课题的能力。然后成立小组,分组设计制定活动方案,写清活动主题、小组名称、选好小组长、进行分工、做好活动准备(如设计好调查表格、策划采访问题、摄像活动中出现的困难等等)、定好活动内容步骤,设计好活动成果展示方式。为了使此次活动更顺利地进行,我们学校与家长取得联系,聘请家长为活动辅导员,让家长带孩子去果园或者水果超市,与学生一起查找有关水果的一些资料,教孩子练习怎样使用水果刀,等一些简单的制作水果拼盘的方法。家长表现积极,参与热情,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指导。

三、组织实施

小组分工合作,由组长分配任务,安排各组员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搜索、观看电视、实地调查(水果店)、亲身访问(厨师)等途径搜集有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自由结组,自行收集材料,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从而获得许多关于水果的知识。

四、创新

水果不仅好吃,而且好看,尤其是经过一番雕刻以后,它就像一盘精美的艺术品展现在你眼前了。

我相信,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学习别人是如何制作的,或者阅读有关介绍烹饪知识的书籍,制作出的水果拼盘一定会更好。等到过年过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你一展身手,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啧啧称赞。

这次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但学到了知识,学会了真诚的与人沟通,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小组合作的精神,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总结、实践、研究问题的学习方法。附:(1)关于美食、美学、劳动价值观念、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问题的研究;(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满足他们的表现欲等问题的研究;

(3)引导学生注意关心自身以及家人的身体健康等问题的研究;

六、指导教师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水果家族》这一课,我经历了从选择内容、制定目标,到不断地设计思路、修改、调整、最后到教学展示的全过程,使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对自己教学的这一课又有了更深的认识,感受颇深。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热情。学生针对水果鲜艳的颜色、可爱的外型、甜美的味道、丰富的营养,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对水果世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家长、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市场调查、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实践活动的能力。整个活动让我们真正共同享受了劳动的快乐、品尝了丰盛的美食、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作为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让我倍感欣慰,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与配合。家长的支持正是源于综合实践带给孩子的巨大变化啊!当然,在这次活动中,还有些地方存在不足,这我去进一步改进:

1、个别同学缺乏主见。活动主题确立后选择活动子课题时从众心理强,侧重点不是自己喜欢研究的主题内容。

2、同学们调查到水果的知识很多,但归纳整理时不够规范。

3、我自身的知识面太窄,使得在开展活动时给予学生的指导不充分。

1、分解主题时,关于“水果的价格与销售”这一研究内容,学生似乎兴趣不大,在调查时也觉得无从下手。这一内容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研究的价值不大。

2、小组合作中有的组合作得很好,有的组出现的矛盾却很多,这跟组长本人的素质与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指导老师对组长的培训很有必要。

水果拼盘展览会是这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学生们给拼盘起了好听的名字,课堂上他们介绍了水果拼盘的做法,学生们纷纷被他们吸引了。汇报完后,请其他同学评价,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最后将所有的拼盘集中放在展台上,让师生共同欣赏、品尝,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我始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经常给学生一些口头的、即时的评价。我希望再一次通过终结性的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自我、他人、整个活动进行个性化的评定和鉴赏,在反思中成长。

本次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收获也是巨大的。我们不仅对水果有了更多的了解,观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1、个别同学缺乏主见。活动主题确立后选择活动子课题时从众心理强,侧重点不是自己喜欢研究的主题内容。

2、同学们调查到水果的知识很多,但归纳整理时不够规范。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 篇6

探究性教育活动引领幼儿走进科学世界

文/何金莲

摘 要: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幼儿园探究性教育活动的实施能充分体现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也能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从而引领幼儿步入科学领域的殿堂。

关键词:科学教育;探究活动;教育活动

幼儿的科学活动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探索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试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一、抓住机遇,引导观察,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究行为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幼儿与生俱来就有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听到声音会左右张望,看到灯光会目不转睛地注视,无论拿到什么东西都会折腾半天,遇到小水洼会用脚踩一踩。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无意识的活动中,他们逐渐获得自己关于世界的初步的感性认识,获得有关世界简单的`知识。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他们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对象,一经发现,随时组织幼儿观察,教师要顺势诱导,提出有兴趣的问题,引起幼儿强烈的探知欲和好奇心。

二、巧设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幼儿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在日常的活动中如何操作,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活动中去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地安排。因此,在开展科学活动时,教师要因地制宜,不拘泥于形式,不受教材的制约,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要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成为科学实践的主人。不仅让幼儿看、听、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深入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做中学”的乐趣,培养一定的操作能力和探究科学的情感。

1.通过变魔术的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思维以无意识为主,做事缺乏目的性,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心,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巧思妙想,设计新颖,把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情科学化,攫住幼儿的心神,才能引导幼儿不自觉地走进科学。

2.运用惊险的手法扣人心弦

幼儿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遇事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探个究竟。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个特点,在科学探究中,应用科学的原理,设计一些“惊险”的实验,对幼儿的心理形成外在的刺激,让他们感到科学的伟大与神奇,从而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以幼儿自由探索为主,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

设下疑问,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科学现象,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现科学道理。让幼儿带着新的疑问,继续探索、对比,寻求答案。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三、由已知到未知,适度点拨,推动幼儿探究的深入

幼儿是科学活动中的主体,由于受到年龄和生活知识的制约,动手操作能力差,认知能力低,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至关重要,教师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着促进和转化的关键性作用。教师是点拨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点拨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忌越俎代庖。引导能够使幼儿从“接受学习”式变为“发现探索”式学习。鼓励幼儿大胆地运用原有经验进行猜想,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并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获得的信息和同伴共同交流分享,调整自己的认识,也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幼儿对科学的深入探究。

四、及时评价,强化幼儿的探究热情

评价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科学活动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评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读懂每个幼儿的心声,抓住幼儿喜欢夸奖的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给予夸奖。当幼儿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话时,都无一例外地兴高采烈,表现更热情、更积极。教师的评价不是为了增添幼儿所谓的成功的喜悦,其实,评价的目的远不止于此。我认为,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教师评价的目的应该是这样的。

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教师的评价应当如实地体现出这些差异。尤其是那些动作、语言欠发达的幼儿,要特别引起关注,经常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他们的实际为立足点,即使是在教师眼里再拙劣的作品,也许是幼儿最好的作品,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索活动,成为活动的主人。

幼儿园探究性主题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它的开展真正注重了幼儿的自主发展,注重了活动的生成性,同时也能让教师更接近幼儿,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培养教师灵活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技巧,使幼儿更热爱科学,从而引领幼儿步入科学领域的殿堂。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 篇7

1. 不同的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 特别是孩子.强烈的好奇心是兴趣的重要来源, 它会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千方百计地创设实例, 诱发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不占主导, 因此, 给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非常重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强好胜的特点, 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恰当地开展一些比赛活动, 这样, 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与交流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1) 适当的放手, 激发学习主动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尤其是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动作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猜测是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灵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猜测契机, 给学生提供大胆猜测、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这正是开展数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让不同个体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 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这样不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 还让他们学会了与人合作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随意作出“对”“是”“好”等标准式的评价.同时, 针对同一道题, 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多样化的空间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第四单元加和减 (二) 中的进位加时, 要让学生灵活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本方法和进位的基本原理, 把新的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在课堂小结时, 也可以把这个环节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样, 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2) 平等的关系, 使课堂更加融洽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应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 在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下, 让学生畅所欲言, 使每名学生都融入教学过程中, 这样才能把握住每节课、每名学生, 真正的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率.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 随着研究活动的展开, 困难和挫折的加剧, 学生原有的热情和兴奋会逐步降温, 这时我们就要根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首先, 教师应忘却自己的身份.在学生产生畏难, 依赖之前, 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去, 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实验、一起讨论.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但绝非是结论性的东西, 要敢于接受学生否定我们的说法、想法的现实.有时, 我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不是十分合理的“低见”, 引起学生的“群攻”.这样我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忘记对老师的依赖, 自己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 解决困难, 学习新知.

3. 取自生活, 用进生活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师应该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广泛联系, 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学数学, 体会数学应有的价值, 做到问题尽量从生活中提出, 难理解的概念注意从实际引入.低年级的数学更多的来自生活,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因此, 教学中应充分体现“生活数学”的思想, 使学生尽量理解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从而让学生立足生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只有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三单元认图形时, 我们可以由平时常见的积木、球类、电动拉门等引入新课, 然后再用新授知识来发现生活中所存在的这些图形

4. 激励性的评价, 使学生更加自信

课堂的激励性评价一直是近期课改的特色之一.我们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 对学生运用不同的激励性评价手段在小学低年级, 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 我们主要以实物奖励为主, 语言评价为辅.比如我准备了很多的奖励牌:爱心、红五星、小博士、胜利奖杯、大眼睛……当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时, 我会奖励学生小博士或者小嘴巴, 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你的回答可真好, 差一点就可以赶上老师了!”“哇, 你的回答真棒, 真是一个小老师啊!”等.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进步时, 我会说:“你的进步真大!”“你的发言次数越来越多了!”等, 并奖励给学生胜利奖杯或红五星.总之,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一丝进步、一举一动, 适时的对学生加以激励.在教师自己对学生进行激励的同时, 不要忽略了学生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激励的行列中来.当然,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时, 要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 否定性的评价语言要慎用甚至不用, 否则, 这样的评价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读演合一,引领学生走进文学世界 篇8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读中记

要表演名著课本剧,全班应熟读名著作品,如千树万树的梨花竞相开放,有着浓厚的阅读氛围。

首先,老师必须先于学生熟读原作品,了解作品,知道学生阅读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哪些指导,做些引领性的笔记。其次,为了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可结合作品影视的视觉和文本的视觉,如微课程播放精彩镜头,掀起情感的涟漪,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兴趣。之后,就以学生潜心阅读为主。如推荐《三国演义》,先开展作品推荐会或作品导读课,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梗概、一些经典故事等。接着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在兴趣点上再烧一把火,一切水到渠成,程度好和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分别阅读文言版的作品和改编后的青少年版作品。

多遍阅读作品,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做手抄小报。半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采用故事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要定好话题,提前做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读《三国演义》,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主题阅读交流会:“曹操是军事家,还是枭雄”辩论会、“三国知识知多少”知识比赛等,做到“条条道路通名著”。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读得懂,乐意读,重复而深入地阅读作品,牢记故事情节,为后续改编课本剧做准备。

二、“待到山花烂漫时”:读中编

课本剧作为舞台艺术,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课本剧的特点,加上前期宽泛而有针对性地阅读《三国演义》,为课本剧编写做了扎实的素材积累,这样再参阅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本剧《一截蜡烛》一课,就可以编写课本剧了。

在创编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再次阅读整部作品,熟知作品的主题和故事情节,选择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适合本组表演的章节再次讨论,定出剧名。围绕一个事件,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突出人物性格,作为删改的标准,创编3~5分钟左右表演的剧本。老师要批阅学生编写的剧本,提出修改建议。

学生根据修改稿继续阅读相关桥段,推敲语言文字,揣摩人物性格,探知作品主题思想。如《三国演义》中“乱世奸雄”曹操已不是历史上的曹操,对曹操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鉴别,是在阅读中讨论,讨论中编写,编写中再阅读,来来回回几遍之后认识了文学的情节性、虚构性和人物的典型性,创编出个性的人物对白、动作、喜怒哀乐等表情,很好地突出诸葛亮、周瑜和曹操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编写课本剧,是学生对作品的二度开发,也是再读名著的

过程。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演中读

课本剧表演能检验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熟悉程度。在排练中,小组之间相互观摩,提出意见,老师可以提些建议,小组根据剧情修改原稿。如作品《欧也妮·葛朗台》改编的剧本《梳妆盒的秘密》排演:

【葛朗台扑向梳妆盒抓过来,站在窗子旁边。“是真金!是金子!”他大叫起来。】

小组成员总认为不满意,吝啬的特点表现力不够。采纳其他组演员观看后提出的建议,抓住这个暴发户葛朗台贪婪的特性,大家再次阅读作品,增改为:

【葛朗台身子一纵,扑上梳妆箱,好似一头老虎,扑一个睡着了的婴儿。

葛朗台:什么东西?(细细抚摩金梳妆匣,慢慢地亲吻金梳妆匣,再两眼放光)噢,是真金!金子!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夏尔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

欧也妮(四肢发抖,声音发颤):“是的,父亲,这是夏尔的东西,不是我的。”(欧也妮昏过去。)】

学生多遍阅读,多次揣摩、讨论,成功塑造了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典型——葛朗台的艺术形象。一次次的排演,一次次重读作品,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赛中读

为了提高阅读的质量,还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展示,举行名著“课本剧表演”大比拼。

各参赛小组先由编导简要介绍表演篇目、剧中人,“观看好的戏,好像台上台下合二为一。儿童在做戏的时候,做的人固然自以为在戏中,就是看的人,也自以为在戏中……这种输入知识的方法,比那空讲知识格外亲切有味。”(杜威)

观赏之后,孩子们最有发言权。大家评一评哪组表演得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等。如观看作品《城南旧事》改编的《秀贞母女相认》和《我家来了兰姨娘》桥段表演,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兰姨娘和秀贞同是弱女子,她们为什么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看比赛,通过互评,教师点评,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会促使学生再次阅读。此时,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课本剧形式介入名著,以读带演,以演促读,实现“读演合一”的读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打开学生阅读的门窗,让他们感受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教育的艺术[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

[2]周均平,赵奎英,赵之昂.文学概论[M].齐鲁书社,2010.

[3]梁仲华,董庆炳.文学理论基础读本[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7.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的教学反思 篇9

方案

金坛市西旸小学 倪粉

一、课题的提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这都是教师不能忽视的必然规律。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阅读兴趣和习惯的成功培养能使学生的课内学习成绩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加有效轻松。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孩子走进阅读世界,成了很多老师不断研究的课题。

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引人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片新的教学氛围,赋予课程一个新的面貌,给师生共同的学习带来了鲜活的生机。低年级孩子注意持续性差,认识的字又有限,所以,小学低年级更适宜阅读绘本,这是通向流畅、独立的文字阅读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与一般的阅读文本相比,绘本阅读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强调叙述性故事与视觉艺术的整合。在低年段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绘本阅读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我们的这一课题中,我们把低年段经典绘本阅读的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目标,即教师是如何解读绘本,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绘本。借助绘本,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对美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动脑、乐于表达、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习惯,从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对低年级学生经典绘本阅读进行研究。为此,我们提出了经典绘本阅读——引领低年级孩子走进阅读世界之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界定

绘本: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是较为严格意义的图画故事书,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是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是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营造出整个绘本的内在感觉。

经典绘本:指适合于低年级儿童认知年龄特点的名著绘本和大师绘本。

阅读:这里阅读包括教师对绘本研究性的阅读,对家长进行绘本启发式的阅读,及孩子多种通道综合性阅读。

绘本阅读的内涵:

1.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兴趣、态度和习惯,充实心灵内涵。

2.深化学生阅读习惯,丰富人文素养,扩展生命视野。

3.激发学生创造思考的能力、发展潜能、增进生活经验。

4.涵养学生欣赏、表达、沟通、分享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低年级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对低年级学生经典绘本阅读的研究,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文学类作品教材和教法,提高教师专业研究水平。同时,也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形成正常的儿童观,教育观。

低年级学生发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绘本阅读,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书的热爱,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发展视、听、语言、思维、想象、审美及观察等能力。

家长发展目标:通过对家长的宣传与培训,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关注阅读对儿童精神成长的作用,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不要过多地束缚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多一分童心、一分好奇、一分诗意、一分平静,让孩子的心因阅读变得柔软,变得阳光灿烂。通过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的阅读活动,把阅读的种子播在孩子心里,与孩子一起在阅读中共同发展。

学校发展目标:通过绘本阅读的研究,形成特色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促进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选择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原则的研究

在绘本阅读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绘本的选择是基础。那么在选择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带着问题去阅读绘本,了解绘本的特质,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与所包括的深层次的意义,尽可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选择出适合的阅读绘本。

2.教师对绘本的研究性阅读

引导教师进行研究性阅读,深入了解绘本的实质,挖掘其中的多种教育元素,开展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

3.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经典绘本的策略、途径的研究

我们拟采取“听(看)故事、讲故事、画故事、编故事、演故事”五大行动为主要策略,让学生“爱听、善讲、能画、会编、乐演”,通过集体教学、图书漂流、环境互动、亲子阅读等途径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营造书香班级和校园。

(三)研究的难点

1.低年级学生经典绘本阅读材料、内容的研究。教师针对学生兴趣选择经典绘本,对于内容如何取舍,对于选择的材料、内容如何解读,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2.教师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经典绘本的策略研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绘本应遵循的规律,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基础、阅读兴趣、阅读的目的来指导学生阅读。

四、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本课题研究将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为有关儿童经典绘本阅读策略、儿童阅读的心理过程、儿童阅读能力测评、阅读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等文献资料。

2.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具体的了解目前教师绘本阅读教学、儿童经典绘本阅读中的矛盾、困惑及忧虑等,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及境遇,以便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更能直抵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发展的实际。

3.行动研究法:将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结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升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的实践品质。

4.个案法:注意研究儿童个体进行经典绘本阅读的发展现状,运用典型解剖的方法,抽取其中的经验与原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五、研究进度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搜集相关的资料,初步把握课题的基本内涵及意义,做好课题的设计申报工作。

2.研究阶段(2011年4月—2014年8月):根据课题的设计方案,对课题研究的各项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探索与研究,总结、积累相关的研究成果资料,不断完善整个研究的内涵及体系。

3.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反思、总结整个研究过程,整体建构研究的成果框架,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并申请和组织课题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的调查报告。

2.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课题结题报告。

3.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研究的读书笔记、教育故事、论文集、案例分析。

七、研究对象

西旸小学一——二年级全体学生。

八、保障措施

1、主要研究成员如下表: 组长:倪粉

成员: 吴春华 徐桂花 徐寨寨

2、经费预算情况

本课题预计使用经费3000元左右,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创设绘本阅读“物理环境”所用的宣传标语、“绘本导引”宣传窗(玻璃材料)、活动展板及教室书橱等等;

②、购置阅读活动开展所需图书(主要是经典绘本)的费用;

激趣导学,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乐园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激趣导学  用心引领  乐学实效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每位数学教师若能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激趣导学的研究和实施,学生就会拥有强烈的学习数学的动机,教师便可引领学生轻松地走进数学乐园。

一、激趣妙导巧引

要组织好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就得讲究导入新课的艺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产生对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首诗,诗中有7个“片”字,还有不少数字,数字的个数比“片”字多5/7你想知道这首古诗吗?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说:“想、想”。于是我出示古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这首诗有趣吗?我们一齐来朗读一遍。学生们读得很起劲。接着我问:“诗中有几个数字?你能算出诗中有几个数字吗?怎样算?学生们纷纷把手举得高高的……很显然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了。在轻松愉悦中探究新知,学生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竞赛情境激趣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一定都能体会到,竞赛能使学生情绪高涨,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学生处于竞赛时的学习情绪也比正常时的高得多,学生因热望取胜而倍感兴趣。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竞赛情境如:可以开展小组之间记忆力竞赛,抢答竞赛,口算竞赛,笔算竞赛,或是课堂小测,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完成的任务最多,或是在限定任务的前提下看谁用的时间最少。则会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学习状态,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幽默情境激趣

幽默是润滑剂,是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教学的重要因素。如在复习“长度单位”时,我设计了这样一则幽默“小马虎”日记:一天,体育课上,老师让我们先慢跑操场一圈200千米,然后进行“立定跳远”运动。身高145米的我竟跳出了2厘米远的好成绩,居全班第一。学生们读了捧腹大笑,在修改日记中,领略数学的妙趣横生。教师只要多费点心思,用幽默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问题情境激趣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情,充分挖掘情境背后的数学味。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带了一袋糖果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来分糖果怎么样?”学生们顿时拍手叫好。好,现在我有40个糖果要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分一样多,应该怎样分?请各组代表上来帮帮忙。结果每个小组代表各分6个,还剩4个。然后让各小组代表把分的6个糖果再分别分给各个组员(每个小组5个人),每人分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各小组汇报分的结果:每人分1个糖果,还剩1个。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能”。学生的声音特别响亮。这样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新知,让学生亲近数学,真正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五、生活情境激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在司空见惯的生活实例中学数学,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请两名同学上台表演行走:两名学生表演“同时同地同向而行,同时同地相背而行,同时不同地相向而行,同地同向不同时出发。”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兴致很高,懂得了什么是“相遇”、什么是“相向而行”、什么是“相背而行”,什么是“相距”、什么是“追赶”。在这样饶有趣味的表演中,学生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相遇问题中最基本的、最关键的概念和数量关系。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激趣增强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进行多种方式的鼓励性评价。如坐姿端正了,声音响亮了,你会举手了,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都会使他们激动不已,信心倍增,甚至影响其一生。在课后作业中一些做得不怎么好的同学的作业本子上可写些激励的话,如:“有进步”,“加油”,“书写端正了”等等。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如每一次考试,可以采用“二次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即每次批改完试卷,先让学生独立订正自己的卷子,并且要说明订正的理由,学生说对了,书写正确了,教师再把扣掉的分数加还给他。面对订正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向教师或同学请教,也可以等教师讲评完再订正。只要他能把错题改对了并简单说明订正的理由,就给他加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克服了学生为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抄袭的弊病,又让考得不如意的学生获得重新改过的机会,让他们更加热爱数学,增强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积极主动。当然,还有很多办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教师们都能灵活多样地在“趣”上花点心思。让“趣”点亮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更富有新意,那么就一定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

引领孩子走进古诗文的缤纷世界 篇11

体验中激趣

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是天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后,我们和学生们走出教室,一起活动游戏。我们引导学生们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心体验春的气息,并告诉学生这就叫“春风花草香”,然后我们一起背诵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中,学生理解了古诗,还把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经历深深印在脑海里。我们领学生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观察,去读大自然这本无字的书。看到柳树发芽了,与学生们一起吟诵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几天后,小柳芽就长成了柳叶,整棵柳树变得绿绿的,于是,我们又—起背诵杨万里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当校园里的迎春花、白玉兰、桃花开放了,我们又与学生们一边观察,一边兴致勃勃地背诵《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渐渐地,学生们见物抒情,根据眼前的景物,联想起古诗的诗句,便情不自禁、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

环境中熏染

结合学校的养成教育和“金秋读书节”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我校开展了“让孩子与经典同行”古诗词诵读活动,营造了充满诗意的校园文化和浓浓的古诗文学习氛围。看,板报前、橱窗边、走廊里,草坪中,能寻找到诗意的语言;听,广播里那抑扬顿挫的诗词曲赋、悠扬深远的诗词音乐,吸引着我们静静聆听,温馨灵动的诗韵在我们心中荡漾;走,去操场边的“古诗文长廊”欣赏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王维的清丽……传世经典,悠悠诗词,漫步其间,仿佛在与古代的诗者文人倾心交谈,古今对话的弦歌在我们耳边响起。我们还一起布置班级的“诗意环境”:制作精美的古诗文卡片张贴在教室墙壁上,诗与画相得益彰,好一面“诗意文化墙”!教室黑板上,辟一处“每周一诗”栏目;两侧柱子上,书两幅诗文作品;教室后学习园地里,办几张漂亮的诗文手抄报。语文课前2分钟,我们称之为“诵诗时刻”,和学生们一起举起《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一起进入“角色”,进入“状态”,琅琅的吟诵声在校同中回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就这样,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我们一起感受诗的熏陶,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中,我们一起获得美的享受。

课堂中拓展

语文课堂的学习就是一段美的旅程,在诵读、感悟中常常不由自主地可以吟诵出几句古诗文,这种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引用与拓展,往往会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好的回忆。学习《母亲的恩情》时,我们吟诵《游子吟》和《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感悟母亲的伟大,反哺之情油然而生;学习《荷花》时,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使学生们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苏教版小语教材每册都编有古诗文学习内容,于是,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我们注意一篇带多篇,这样既帮助理解,又扩大了阅读量,可谓两全其美。为帮助学生很快积累背诵,我们还采用了以“组诗”为形式的“归类背诵”法,《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是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孟浩然的《春晓》、朱熹的《春日》、杜牧的《江南春》、杜甫的《绝句》《春夜喜雨》、程颢的《春日偶成》是一组描写春景的古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廣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一组有名的送别诗……

活动中提升

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是学生们的最爱。“每周一诗”——自吟自悟,其乐融融;“诗情画意”——给诗词配上图画,用彩笔描绘意境,放飞想象的翅膀,提升着审美的情趣;“诗文擂台赛”“古诗文知识竞答”“古诗新唱”“诗文接龙”“诗文故事表演”——小型好玩的展示活动异彩纷呈、高潮迭起,学生们在兴趣盎然,如痴如醉中一次次亲近诗文,与“大师”对话,与“圣贤”握手,启迪心灵,吮吸营养:“星级小诗人”“诵读星星榜”“书香小小组”——灵活多样的评价活动激发斗志,增强自信。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了,走廊里、楼梯转角处、花坛前一个个摇头晃脑,不亦乐乎;瞧,在古诗文的滋养中,学生们语言丰富了,视野开阔了,举止儒雅了,心灵更美了。

上一篇:入党宣誓后的个人发言下一篇:护士外出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