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自我教育

2024-08-30

引领学生自我教育(共8篇)

引领学生自我教育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审美乐趣。”“感悟”的“感”就是“感受”, “悟”就是“领会”“醒悟”。而阅读正是唤醒学生美好情感的良方, 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觉, 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用心用情去自我感悟语言文字, 必将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的主人。

一、调动积累, 促进感悟

丰富的理性与感性经验是感悟的前提。教学中, 我设法激活学生的知识库存和生活积累, 让学生尽可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主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 我让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再现揠苗助长, 让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解决农夫的困惑, 让学生联系《守株待兔》深入领悟《揠苗助长》的寓意。下面是一段微型实录:

师:“我”和儿子一同赶到田间, 眼前的情景使“我”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泪如雨下, 谁知道“我”为什么如此伤心?

生:全家人没粮食吃了;忙得筋疲力尽, 却颗粒无收;好心帮忙, 帮了倒忙, 结果“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师: (非常困惑) 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啊!可“我”不明白, 禾苗明明是长高了一大截, 怎么会都枯死呢?

生:老爸, 禾苗是被您拔死的;禾苗的根都松动了, 它们无法再吸收水分、养料了, 能不死吗?再说还有烈日的照射……

师:过去“我”守株待兔, 庄稼全完了, 你们说“我”不劳而获, 而今“我”不辞劳苦地干活, 可“劳而无获”, 难道“我”又错了吗?

生:老爸, 是您又错了。辛勤劳动是对的, 但您太性急;您不是在帮助禾苗自己长, 而是在强迫禾苗快速长;您没有尊重禾苗的生长规律……

师:你们的话让“我”茅塞顿开……

在教学中, 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教师利用文本的信息激活了学生这种潜伏的“意念”, 从而使学生能够恍然顿“悟”, 进而自我悟出寓意。

二、品词析句, 加深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结合语言形象的感受, 抓住重点词句, 仔细推敲, 深读细品, 促进了对语言内涵的把握, 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争吵》一课时, 学生对文中我“终于挨到了放学”这一句的“挨”字提出疑惑:为什么不用“等”或其他字, 而要用“挨”字呢?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仔细品读, 体会“挨”字的精妙之处。正是这个“挨”字, 准确地表现了“我”想到放学后要怎样防御、怎样对待克莱蒂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复杂心理, 那种急切盼望放学的情感。文中还有一句话, 也令学生不解:“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 而是悲哀。”跟朋友吵架是愤怒, 怎么会是悲哀的神情?我让学生同桌讨论, 联系克莱蒂的内心, 设想他为什么而悲哀, 这悲哀又表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讨论, 感悟到克莱蒂不忍心因一件小事失去朋友, 体会到他对友谊的珍惜, 他是一个多么可爱而高尚的孩子。通过品词析句, 细细研读, 学生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引导质疑, 激活感悟

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 是提高自我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师生交流活动中, 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读完一段课文后, 教师可经常这样提醒:“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直到学生产生新的领悟, 获得新的发现。

《给予是快乐的》, 开头讲到一个小男孩得知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圣诞礼物是一辆新轿车时极为吃惊, 紧接着他与保罗有一段对话。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后问:“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知道小男孩当时非常吃惊。”有的说:“我知道小男孩希望将来也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给弟弟一辆车。”还有的说:“我知道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感到十分惊讶。”从这些反馈信息中教师了解到:学生还没有从小男孩的话中感悟到他的可贵品质, 还没有发现这段文字中隐藏着的深层意思。于是教师提醒:“关于小男孩和保罗的对话,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有的问:“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为什么感到十分惊讶?”有的问:“小男孩为什么希望自己做一个这样的哥哥?”教师在这时抓住机会进行引导:“谁能抓住对话中的两个‘希望’把问题提得更加明确, 更加深刻?”终于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小男孩希望将来成为一个这样的哥哥, 而不希望有一个这样的哥哥?”教师马上对这个问题表示肯定, 并且反问:“你们说希望成为一个哥哥和希望有一个哥哥有什么不同呢?”此时, 学生顿时醒悟, 最后归纳出小男孩“只想给予, 不图索取”的高尚品质。到此为止, 学生才真正读懂了这段文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从上面的教例中我们知道:在学生自我感悟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质疑、巧妙解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四、张扬个性, 自主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实, 学生各有各的经历, 各有不同的个性, 对文章的感受也就不同。我尽量让学生张扬个性, 自由释放各自的阅读体会, 鼓励不同的感悟。如教《落花生》一课时, 当学到父亲把花生的好处与苹果、桃子相比较时, 一位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苹果、桃子把鲜红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这一点并不是缺点。正如现在做好一则广告所产生的良好效益一样, 勇于表现自己, 推销自己并没有错。这位学生的见解得到了不少学生的支持, 我热情肯定了他的想法, 表扬他善于观察事物, 思维敏锐, 并指出在本文中, 父亲主要是通过比较来赞美花生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品格, 并非贬低苹果和桃子。又如《争吵》一文, 我设计了一个激疑拓展环节:父亲听了我的话, 从我手中夺过尺子, 折成两段, 向墙角扔去。说说你对父亲的举动有什么看法。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悟。有的说, 这是父亲对我发火, 勃然大怒的表现。有的说, 父亲折断尺子, 是想教育我与自己的缺点一刀两断。还有的学生则认为父亲不应该折断尺子, 而应耐心地教育我, 并且把尺子放在显眼的地方, 作为鞭策我改掉缺点的“戒尺”。说得多好啊!学生们各抒己见, 以自己不同的感悟, 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张扬了个性, 培养了自我感悟能力。

引领学生自我教育 篇2

南通市钟秀小学 凌珑

教师是学校工作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党员是诸多因素中的灵魂,更是先进性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为不断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功,收获快乐,党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使党的十七五中全会和区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入党员队伍建设之中,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方式不断更新,在党员干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党员教师队伍而不断努力。

结合我校的特点,我校长期招收流动人员子女,在给予他们平等的受教育权方面较早跨出了一步,但在这些流动儿童养成教育方面仍较为棘手。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党员教师人数相对较少的小学校而言,要在党的思想下不断促进教育的再提高更是难上加难。为此,我们更应迎难而上,使党的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得到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所以,学校必须着力建设一种尊重和热爱流动人员子女,发展流动人员特长和具有兼容并包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所有的学生都自信和快乐的成长,从而在这一快乐成长的氛围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员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要“做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和实践者”。我们认为,占教师总数仅1/4的党员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分子,时刻接受党的教育,与党工委制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在政治思想上保持先进,在教育意识上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在群众中代表着一种形象,在工作中成为一面旗帜。在养成教育创设中能够而且应当发挥勤奋好学的精神,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公仆意识,长久保持党员的先进性。那么如何发挥好党员的引领作用,着力学生的养成教育呢?

一、流动子女养成教育现状

经调查我们发现:在流动人员家庭中由于大部分家长的自身素质较低,但对孩子的期望却又过高,过高的要求无形中成了流动子女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当学 生发觉自己的目标很难达到时,就会出现泄气,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等比较严重的问题;孩子犯了错误后,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采用“拳脚上阵”,有的只是纯粹说服,还有的“索性不管”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多,孩子缺少关爱,久而久之,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也就渐渐养成,如:不讲卫生,不爱整洁,文明程度低,上课作业习惯均较差。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又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也较明显,中途转入的学生大多表现出严重的胆怯和自卑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不愿意相信他人,经常用谎言欺骗老师、家长和同学。

由于他们流动性大,学业成绩也相对较差,于是在学习上表现出:信心不足;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不能完成,有的干脆不做;生活上态度较随便,不愿意接受纪律的约束;行为习惯差,如低年级学生,在课间玩累了就随便坐在地上休息,在校园内走路横冲直撞,见到同学和老师不打招呼或问好,同学之间因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校外骑车不遵守交通规则,不爱护公共设施。由此可见,外来流动人员子女教育,特别是养成教育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增加社会边缘人群,滋生很多社会心理问题,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及时的抚慰和矫正,那就会导致他们身心不健康,更有甚者会造成违法的社会行为,走向犯罪道路。总而言之,对外来流动人员子女进行养成教育已势在必行。

所以,建设一支高境界、高素质的学校党员队伍,不仅关系到党员自身建设、学校支部建设,更关系到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好党员的引领作用,从教育点滴过程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一)加强党员理论学习,是抓好养成教育的根本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党的党性,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有的党性。提高党性修养要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理论上下功夫。1. 提高领导的引领意识 学校领导是整个学校的管理者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人,所以学校领导要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统领全局并宣传、贯彻和执行国家现行有关德育的方针政策,在这里特别是要用党和国家提出来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政令性文件引领全校德育工作。

2. 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者,特别是班主任是教育(养成教育)的落实者。教师对养成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养成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学生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又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同时教师也要用《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严格要求学生。现代教师师德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要,要努力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不只是体现在知识文化和专业素质方面,更重要是让他们拥有“爱心”,具有奉献精神,也要要求教师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3.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心理学指出:态度转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当外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时,个体的态度转变极快。所以要努力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习惯自我养成意识,只有当学生的自我养成教育的意识增强,那么我们实施起来就比较快捷、有效。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自觉的意识到良好养成教育的形成离不开自身的不断努力。

(二)构建良好环境氛围,是抓好养成教育的关键 1.学校处处皆教育

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天的晨会时间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为此党员队伍要经常开展例会,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思想教育主题,鼓励教师不仅在晨会,同时在平时班会、校会甚至是课间也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现有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教学范例: 榜样的力量

从三年级第一学期接手这个班至今,已经有一个多学期了。孩子们一直很好 3 学,他们的思想态度很端正,但因家庭教育的缺乏,很多孩子从小就对写端正字不是很重视。他们交上来的作业基本都是十分潦草,甚至还会在崭新的本子上乱涂乱画。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思考着该如何改变这一问题。我自知,过度的批评是没有效果的,要想在他们的心中埋下深深的根,那就得让他们印象深刻。我从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富于幻想、主动活泼、追求高尚道德的特点出发。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既要有科学家、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也要有身边鲜活的英雄和模范人物,有效地形成流动流动儿童的高尚情操,让真、善、美在他们的心中牢牢所根。于是,那次晨会,我给他们讲了一位伟人的故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写字这一点点的小字开始逐步成长为一位令世人景仰的伟人的,他们听的很专心、很认真。甚至一个平时写字很不认真的孩子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是不是只要我们字写的端正了,就可以办成功所有的事呢?”我没有否认孩子的回答,至少我觉得我应该在她的心里留下一丝心愿,让他有更大的动力。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对学生们进行着思想教育,虽然对于这些流动花朵们来说,成效比较慢,但他们点滴的进步,与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更与老师们含辛茹苦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首先教师们在思想上的认识加强了,相应的改变着孩子们的思想,循序渐进,长此以往,相信能收获成功。2.良好环境皆育人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一个优美、充满书香气息的,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条件。如我们的做法是:

一、每班确立自己的班风班训,牢记于心中,并以这为奋斗目标,不断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将学校每月(周)养成教育重点工作写在班级的布告栏中;

三、利用好红领巾广播站,每月对各班级优秀和典型的事迹予以表扬。

(三)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是抓好养成教育的平台 1.直观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

定期为学生播放一些爱国教育主题记录片,让他们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而体会到优秀影片的人物形象,并与自己进行对比,不断改善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2. 精彩纷呈的才艺展示大赛

如我校通过举行“体育节、写字大赛,口算大赛”等活动,让他们在同学之间表现自己、施展才华,教育孩子摒弃庸俗的陋习,养成爱美的高尚情操,塑造美好的志趣,为其他儿童树立生活中身边的榜样。外来流动儿童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爱劳动,性格纯朴,在进行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捕捉他们的各种优点,鼓励他们点滴进步。

3.颇具特色的专项评比活动

开展专项评比活动能锻炼孩子的活动,生活能力,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只要方法方式运用得当,更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们班开展的“每周之星”、“五项评比活动”等,其内容是把《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细致化,具体化,生活化后制定成评比内容。首先要适当降低要求,分层进行落实。要求与规定我都已制作出了成文的规定,让孩子们有文可依。如出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久而久之,良好的习惯便养成了。

4.扎实有效的社区实践活动

我校以流动子女为教育中心,以“爱心家教校外辅导站”为实践基地,以快乐理念为重要指引,以实践体验为主要途径,将社区活动与学校活动紧密联系。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类颇具特色的社区实践活动,如“快快乐乐读书,踏踏实实做人”的读书活动、“宣传低碳理念 倡导绿色生活”的环保活动以及关爱“流动花朵” 再铸“爱心家教”的活动等。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参加社区活动收益匪浅,各方面的素质、能力都有所提高,自信心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法制观念加强了,视野开阔了。

(四)形成新型家校联系,是抓好养成教育的保障

流动花朵特殊的家庭环境,在进行养成教育过程中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的不仅是如实的反映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而更多的是更正家长们的错误教学方法,适当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方法,通过一段时期的观察,再作下一阶段的教育指导。另外,对于流动儿童,我们要将一些流动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生活片段进行讲述,让他们深深的体会到父母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这是双方都必须努力的慢活儿,日积 5 月累之后,换来的将是令人可喜的满意答卷。

三、养成教育知行合力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关键还应当放在行动上。在崇尚党的优良思想之时,我们要不断端正学生的思想,在实践中体会真理。逐渐将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改善过来。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它的长期性,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长抓不懈,再加上流动儿童习惯现状的特殊性,这项工作将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当然我们在进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少许不成功的案例,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以“爱”为主题的教育要贯穿养成教育的始终。这里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提高教师的爱生的意识,同时也要在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开展以“爱”为主题的教育,只有他们感受到生活在爱的空间里,让学生感觉我们都在关注他们,那么他们的心理才健康,各种良好的习惯才能养成。

只有我们共同关注这些“流动花朵”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关爱弱势群体,使教育均衡化,使民工子女教育与其他子女教育和谐发展。

总之,发挥好党员的引领作用,就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教育创新,实施优质教育。从方式、内容和措施上作出相应的制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均衡优质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使流动儿童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卫生等习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引领学生自我教育 篇3

一、理想语文课堂的特征

本文所指的理想语文课堂,主要体现以下特征。

一是人文性。“以人为本”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标志。只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以诱导、激励唤起学生的感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张其思维想象力,增长其审美情趣,升华其道德情操,使言语学习和言语活动成为人的自发需要和自觉追求,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舒展,这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理想课堂。

二是体验性。体验性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人格发展与健全的过程。体验性学习首先应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探究”和“经历”。其次要重视直接经验,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提供选择,使学生结合亲历之体验(生活),参与文本解读过程。这样,理想课堂“自主”、“独特”、“多元”、“生成”之功效立显,必然能焕发无限活力。

三是实践性。语文课程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学”与行为实践的“习”相结合的过程,是“知”和“行”相互促进、循环提升的过程。

二、构建理想语文课堂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步积累了一些构建理想语文课堂的经验。

1.对话交流流淌着言语的智慧

理想高效的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敞开、彼此接纳的过程,是思想相互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因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而流淌着生命的智慧。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浓厚的思考氛围,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由教师加以适时点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进行对话、交流,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

对话式语文教学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唤醒学生的创作意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自觉提高语文能力,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师生双方的言语生命均得到完善,达到共振、共创、共生、共进的境界。笔者曾以《我与地坛》这篇情感丰富、写景语言独特的课文,来引导学生与文本、与自我、与作者对话,在反省比较中体验并学习作者的言语智慧。

其基本步骤是:首先,在确定学习目标后,将文中运用得巧妙的词语或带有哲思的句子挑出来,此举旨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慢慢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其次,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与自我对话,不断思考、领悟,形成对文体的良好感觉,逐步获得对写作规律的认识;最后,学生在懂得了作者用词的特点后,对原文进行模仿、改造和创造,并将自己的习作与原文进行比较,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省和调整。

2.以合作学习促成自我精神的建构

合作学习重视对学生归属感的满足,自由组合的合作小组满足了学生选择学习伙伴的愿望,在组内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就使教学活动一直都在充满情意的氛围中推展,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诗意的语文境界,晶味诗意的语文生活。

如教学《走进建阳考亭书院,感受理学文化魅力》一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言说欣赏考亭书院的感受,搜集、背写有关考亭书院的诗文歌赋。这不仅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抒发。也是一个拓展、积累文学知识的过程。其中搜集有关考亭书院资料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组合、展示等方面的语文能力。在设计这个案例时,为了达成“品评、讨论考亭书院对传承、发展朱子理学的重要作用”这个目标,首先,我将“理解平等、走向平等”作为诉求点,实现学生自我精神的建构。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及主体地位,留出时间,让学生互为学习伙伴,合作探究。最后,让教学的节奏慢下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暂缓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直至对朱子精神的深刻理解。

3.以生命教育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挖掘大量经典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走近先哲,并用先哲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而学生则是以自己的生命去感受、体会作晶生命的光彩.体验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唤腥生命意识,实现自我价值。

语文是生命与生命间的交流,作家的生命体验便凝结为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先哲们,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如在《兰亭集序》里,王羲之高呼“死生亦大矣”,引出他对短暂生命的痛惜,对错误荒诞的“一死生”“齐彭殇”观点的批判在《赤壁赋》里,苏轼借客之口叹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告诉世人应从多角度看待生命。在身处逆境的时候,要保持豁达、乐观、随缘、闲适的精神状态.以达观的态度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重寻人生快乐之源。两个智者均在其作品中流淌着生命意识,探讨着对待生命的态度,表现他们各自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如此,让学生感受古诗文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以,引导学生走进先哲们的精神世界,就能从先哲身上获取强大的生命力量和生命内涵。

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也是语文教育之本。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必须确立生命意识,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在体验中唤醒、发现学生的生命意识。

总之,理想的语文课堂,必须是基于有效、追求高效的课堂,应始终将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将言语生命意识的自我实现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对话中建立自信,在合作中实现自我,在体验中唤醒生命意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思维的磨砺、精神的启悟和审美的愉悦。

引领学生自我教育 篇4

一、巧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本领就是能够把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学生是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也是衡量数学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 课始他就创设了有趣的情境, 使学生不仅学得不累, 而且兴趣盎然。引入了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情境中, 而当有的学生说想玩第三个滑梯时, 引来了一阵笑声。从这笑声中可以想到学生可能悟到了什么, 并且马上对后面要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下面的教学片段会让人们想象出当时的课堂教学气氛。

师: (笑着) 有人笑了, 笑什么?

生:第3个太斜了。

师:这个“斜”字用得很好。

生:第3个太陡了。

师:这三个滑梯的不同之处在哪儿呀?

生:他们三个有高有矮。

师:对, 有高有矮。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胖有瘦。

师:哈哈……是, 有胖有瘦。你说呢, 小伙子?

生:有宽有窄。

师: (惊讶) 还有宽有窄。你们说出的这些都有点像, 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 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出来。

生: (齐声) 角度!

师:哎呀, 厉害!是不是这样啊? (抽象出三个角)

生:是!

师:最主要的是它们的角度不同 (隐去两个角, 留下第2个滑梯的角) 。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了, 是不是?

生: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板书:量角的大小)

多么引人入胜的课堂引入!这样的学习活动,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感兴趣的!在“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宽有窄” ……的较量中, 孩子们“悟”得了一个重要而又有价值的数学概念——角度!

二、巧设圈套, 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人所共知, 练习课不容易上, 上好则更难, 尤其是计算练习课, 因为小学生对这样的纯数值计算, 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然而要使学生的计算技能逐步巩固并达到熟练程度, 必须经历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过程。华应龙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灵活地运用教材, 将原教材后附的数学游戏——“神奇的‘495’”有机地纳入练习课内。在这节课中, 不是老师出题学生算, 而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算, 且各不相同。每人独立写出三个不同的数字, 组成最大和最小的三位数并求差, “我们按照这样的规则, 把你所写的那三个数字所组成的数, 一步一步地计算下去, 咱们来比一比, 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的算式又对又多”。就是因为这样的“引诱”, 学生伏案执笔, 埋头计算……不知不觉中, 每个学生都练习了不少道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题。过了一会儿, 有的同学停下笔, 互相议论起来:“算了半天, 算不出去了, 就是那几个数字, 来来回回的。”“怎么算都是954-459=495。”“我觉得我们每位同学写的数字不一样, 但算出的结果却都是一样的。”“我发现每个算式得数中间都是9。”同学们探究着、发现着、感悟着……其中有一位同学计算的错误成为了矫正的资源。那位学生选的数字是“2、1、0”, 可他算出的结果是595。教师引导学生帮助该生指出问题。“最后一个算式的百位借走1, 还剩8, 8-4=4, 他没有借位, 还是用9做的, 所以得5, 就错了。”这也正是学生做多位数减法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常常忘掉退位点。在此基础上, 学生总结出做多位数减法时的注意点:要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退位减时不要忘了退位点。

为了寻求和发现计算中的规律, 学生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地做了许多道被认为“枯燥单调”的计算题。这样的练习学生还会感到乏味吗?这样的练习学生还会厌烦吗?华老师巧设圈套, “引生入胜”, 可谓是教学智慧。

三、巧设陷阱, 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在教师把握了数学的本质后, 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也能自主地把握数学本质, 就是教学法的核心问题了。

在华应龙老师的“中括号”教学中, 他并没有按照很多老师所理解的新课程去“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 也没有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来“动手操作和交流”, 而是从常见的数学游戏入手, 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但是问题越来越“难”, 越来越有“挑战性”, 而这个“挑战性”是有目的的:改变运算的顺序。

“跳一跳, 够得到”的境界是数学教学的最优境界, 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调动起来, 认知需求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出来, 同时又得到了满足。从“18 2 3 6=18”到“18 2 3 6=81”, 再到“18 2 3 6=1”, 简单的数字与算式, 其中蕴涵的是不简单的数学道理:变与不变。学生在游戏中就被吸引了, 逐步陷入教师事先挖好的“陷阱”中, 并能自己从“陷阱”中爬出来:感受约束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掌握含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 并会计算相关的试题。

专业引领突破自我作文 篇5

近段的国培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令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内心豁然开朗。

从最初在新乡听专家讲座,或名师的优质课观摩,参与小组研讨,又到后来的网上研修,观看具体课例,参与互动平台专题讨论,撰写教育日志,上传教育资源......每一次的活动都让我受益匪浅。

听张赛琴老师的讲座《小学习作课堂执行力》报告,我明白了习作课要教得有趣,好玩。才能吸引学生爱上写作,只有把他语言转化为我语言,才能把文章写得真是感人。而教师的课堂执行力是融合了教师经验、智慧、情感、观念等因素后,在课堂上呈现出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打磨、提升。

听李卫东老师的讲座《阅读教学设计的要点及案例分析》,我知道了阅读教学要把握好学段重点。我任教的低年级为第一学段,在阅读中重在积累词语、培养语感。运用学过的词语写句子,说出的话要尽量完整,句式要丰富。低年级教学最重要就是等待,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体验,化繁为简,使学生从语知状态进入语感状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王荣生老师的报告《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也令我印象颇深,语文教师首先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课文,一定要相信自己的阅读能力,尊重阅读体验,做普通的阅读者,还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能从学生角度看课文,会从文体入手分析课文,知道一篇课文的教学点(目标)在哪里,从哪里来的?抓住关键词句,从句子段落篇章方面解读课文,当然阅读教学并不是仅仅找出相关句子,而是重在理解、感悟、品味。

与名师大家近距离交流、互动,不仅让我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理论素养,更领略了名师大家渊博的学识和博大的胸怀。在网络研修参与互动平台研讨中,班主任刘津萍老师细腻、精准的评课,令我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与河师大国培计划助力班、高端班的学员一起研讨,我才发觉自己像井底之蛙,在一片小天地里自以为是,不知道外面有如此精彩纷呈的世界,更不知道有这么多勤奋好学的,善于钻研的优秀同行。他们的点评如口吐莲花,滔滔不绝,他们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妙笔生花,真令我自叹不如,深感学无止境,工作也要勇于改变,敢于创新。

这次培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人永远是社会中的人,人要走出去,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同时还要有推销自己的勇气和实力。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不仅需要自信,更需要深厚的阅读积淀和扎实的语文素养。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在公开场合镇定自若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不善言辞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后续的国培学习中,我会迎难而上、突破自我,尽可能多参加研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以责任教育引领学生成长 篇6

关键词:责任教育;中职学生;成长

一、引言

中职学生目前普遍学习自觉性差,卫生习惯不好,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讲究物质享受,缺乏责任感。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工作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可以从培养中职学生的责任意识开始做起,下面我以一个学生成长个案来说明。

二、个案故事

(一)个案介绍

阿萍,我校2013年春季招收的走读生,开学第一周的星期二和整个周末都没有回家,第二周星期一上午阿萍的母亲才来电话询问阿萍是否已经回校上课,对于该父母“漠不关心”子女是否回家的行为令笔者吃惊。

经了解得知,阿萍在家排行老二,老大是姐姐,她也在我校就读,老三是弟弟,正就读小学六年级。为了能够顺利生下弟弟,在阿萍出生后她的父母就把她送给了别人抚养;当阿萍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她的父母才把她从养父母家接回自己的身边。但是阿萍反感父母把自己送人,气愤父母能给姐姐买手机却没有给她购买,所以在日常放学后,阿萍经常打着回养父母家的旗号而不回家,其实她多次在外瞎混而没回两边的家。在她就读初三时,阿萍还曾经在三天之内私自花光了一千三百多元该交给学校的伙食费,从此父母对她的零用钱十分介怀,很少直接给她零用钱……

(二)个案辅导

1.帮助阿萍了解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

笔者首先安排阿萍绘制了《屋·树·人》图画作品,并且现场为她的图画做了全面的心理分析:

(1)她的内心十分矛盾,外表看似强大,内心却很自卑和脆弱,十分留恋过去的岁月,目前却总有一件烦心的事正在困扰她。

(2)“家”在她的内心之中显得十分重要,却因为“门”太小而难以走进,因为“窗”太小而令人感到压抑。其实目前的家庭还算温暖,并没有真的歧视她。

2.指导阿萍认清自己的责任

笔者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她一同阅读,引导她明确认识自身还是未成年人,父母是法定监护人,她有义务接受父母的管教,等她成年后就会肩负赡养父母的义务,不管是否有能力还要孝敬养父母。同时指导阿萍要从思想和行动上全面接纳父母,真正理解父母为了能够生儿子才无奈暂时“抛弃”她,她应该主动从改变自己开始,积极主动融入家庭,与家人重建“亲情”。

3.指导家长认清自己的责任

都说“子不教,父之过”,因此,笔者首先指导家长认清自身责任:第一,接阿萍回家的时机选择有误。小学六年级,正是小孩青春叛逆的开始,此时接她回家,打破了她心中认可的家,让她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第二,对阿萍关爱不够。生育她时抛弃她、给姐姐买手机也不给她买、日常零用钱也很少给,让阿萍对新家没有感受到温暖,导致阿萍宁愿回养父母家、宁愿去“同学”家也不愿意回自己的家。

其次,指导家长积极纠错。正当需要的零用钱应毫不吝啬地给予,有条件时应及时给她配备手机,多支持她去看望养父母,积极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多看阿萍的优点,少拿她与“听话”的姐姐做简单的对比,不应该简单地向阿萍提过多和过高的要求,应该多听听阿萍的感受,多关心阿萍的情绪,找机会向阿萍“认错”,重塑造父母自身的良好形象,用言传身教来引导阿萍积极修正自身的成长方向。

(三)辅导成效

经过全面的分析和辅导,阿萍的父母从此每周都能主动给阿萍一定的零用钱,当阿萍偶尔没有按时回家时,他们都能及时主动打电话向班主任询问情况。阿萍也认识到了离家出走的严重性,从此她再没有离家出走。

三、心得

象阿萍一样,不少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意识,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总喜欢从别人的身上找自己问题的原因,这些现象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各方面有关,所以培养中职学生的责任意识必须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演义,此时老师是主演也是导演。

1.教师要坚守自身的教育责任

中职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身上总会存在不少问题,此时老师需要保持较高的责任意识。全面、深刻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表现,发展地看待学生成长中的错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毛病,唤醒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控制,积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同时,积极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式,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激发家校教育的合力。

2.指导家长承担家庭教育责任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学生不听话的根源主要在家庭,所以教师需要认真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积极适应孩子的成长。

首先,指导家长为孩子设立日常行为规范,让孩子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安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放任孩子成长。

其次,指导家长不过分宠爱孩子,不包办孩子的衣食住行,不无原则地包容孩子的各种任性行为,建立家庭生活规则,划分孩子该承担责任的范围。

第三,指导家长打造好自身的良好父母形象,日常多关心孩子,积极包容孩子的成长过错,禁止家庭暴力。

3.促使学校完善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学生行为靠制度,制度就是学生的成长标杆,制度奖罚越分明,学生越能明白自己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事,越能明白自己做了错事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因此老师有义务帮助学校完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以制度管理行为,以行为提升思想。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有关,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都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坚持各自的责任意识协同开展工作。

引领学生自我教育 篇7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说:“学生归根到底是自己教育自己, 在他自己身上, 而不是在别的任何地方发生着长期地决定他的行为的各种影响的决战。”因此,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形成一种“元风自扬帆”的局面, 不但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能进一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体制变革的实际需要。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呢?思想是源头, 要把握住思想引领航线, 激发学生的内在管理动机。

一、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激发学生的内在管理动机

恩格斯曾指出:“人们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们的头脑, 一定要转变成为他们的愿望和动力, 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自我管理的潜力。

1. 积极共情, 深入交流。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 不能是道理的简单“灌输”, 而应该是与学生在心理沟通和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如果双方在认识、理念方面不能找到共同点, 靠生硬的说教或者老师的威严, 则许多问题是不容易解决的。

罗杰斯的理论告诉我们, 人的情感比理智脆弱得多, 易于突破。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 情感是必要的桥梁, 双方的感情越深, 接受率越高, 反之, 接受率就会降低。 (1)

因此, 我们首先需要与学生建立感情。在工作中经常换位思考, 体会学生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所欲, 与学生达到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工作最终被学生理解, 这时学生就会愿意接纳你, 并会主动向你表达, 双方就能进行无障碍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思想工作也就可以达到好的效果, 为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打下基础。

2. 无条件尊重, 激发自觉主动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 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关注其根本利益, 与学生建立平等、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完整接纳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不贬抑, 并保护其隐私。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 仔细倾听他们叙述, 对学生表达关切, 不厌其烦, 同时, 把组成自身态度的每一种成分, 包括目光、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都动员起来, 表现对学生的关心、尊重。 (1)

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他的现状、价值观、人格、思想感情和权益予以关注、接纳和爱护, 这样能激发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而增强学生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的主动性, 为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奠定基础。

二、帮助学生转换角色, 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在学生接纳我们的基础上, 要帮助他们转换角色, 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

1. 认识大学特点, 提高自主意识。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相比, 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生入学教育中, 除了规章制度等内容外, 还需要通过“适应性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帮助他们克服过去依赖老师的习惯, 学会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各种资源, 从个人的实际出发, 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及生活方式。

2. 正确定位角色, 增强责任意识。

大学生的角色具有多重性, 于家庭来说, 是家庭责任的未来承担者;于班集体来说, 是团体中的一员, 个人的行为关系着一个集体的荣辱与发展。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协作活动, 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 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将责任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道德诉求。

3. 合理规划生涯, 培养目标意识。

大学生要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结合本人实际制定目标, 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行为步骤, 并对目标实现的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如某同学制定了考取研究生的目标, 我们根据这个目标协助他制定近期目标, 比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专业成绩的排名、规定时间内读完哪些书籍等。如果目标按期完成就奖励自己, 反之做出相应的惩罚。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使自我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目标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自我管理的实施过程。

4. 激发危机感, 树立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 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显示着它的残酷性。21世纪的今天, 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 还要有人际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合理有效地管理自己、取得长远性发展的能力, 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型人才。因此, 我们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一种竞争意识, 将自我管理内化成自身的竞争需求, 以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 锻炼自我管理能力

积极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创造必要的条件, 广泛开展学生自我管理活动, 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调动学生学习、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动性, 自觉寻求自我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养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锻炼、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1. 以组织为基础, 实践自我管理。

学生会、社团联等是学生的自治组织, 在学生自主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变过去大部分事宜由老师包办, 学生负责人只能按规定办事的被动状况。实行学生组织主席负责制, 主席对组织负责, 各学生组织对组织成员负责的责任制。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真正发挥学生会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2. 以目标作导向, 实践自我管理。

以目标作导向, 制定奋斗目标。奋斗目标是个人或组织前进的灯塔, 一个没有奋斗目标的个人或组织, 终究不能成为优秀。各组织在制定奋斗目标时, 在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和组织的需要、愿望及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与负责人一起讨论、研究制定, 用集体的奋斗目标激励学生, 促进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努力实现它。

3. 以活动为载体, 实践自我管理。

实践是最有效的教育, 活动则是实践的最有效载体。集体根据个体的兴趣组织各类活动, 丰富活动形式、内容, 营造良好氛围, 增强组织凝聚力。促进个人发展, 树立个体的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育学生的个体主人翁意识,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 广泛开展各项活动。一方面尊重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意愿, 另一方面积极进

WENJIAOZILIAO

行正面引导, 应用启发的方式, 使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意愿得到有机统一。自主设计活动, 培养主人翁意识。

4. 以文化为灵魂, 实践自我管理。

组织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 是每个集体所特有的。它代表着一个集体的形象, 体现该集体的生命, 是这个集体的灵魂, 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

注重组织文化的建设, 凝练组织文化, 坚定组织成员自我管理的意识。比如, 通过寝室团小组促寝室文化建设。学生公寓是学生休息、学习、交流的地方。学生公寓的环境影响, 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 行为习惯的养成, 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十分重要。以寝室为单位设立团小组, 并将团小组融入到班级团支部文化建设中, 通过“特色团小组评比”活动, 发挥每个寝室团小组在组织生活中的积极主动作用, 既夯实了团的组织基础, 促进了服务团员青年的成长成才, 又更好地锻炼了每个寝室成员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提高学生骨干素质, 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效力

青年的思想由青年做, 更具实效性、针对性, 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作为青年中的骨干力量, 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增强他们自我管理的效力。

1. 遴选骨干, 抓好源头。

严把党员、学生会干部的遴选“入口关”。避免吸纳“光说不练”和“只做不思”的同学, 可以通过设置“日常行为规范考核制度” (听取班主任意见、班级同学评议, 与竞聘者面对面) 、“无领导小组讨论”和民主评议等环节, 对党员、学生会干部进行选拔, 确保骨干队伍的质量。

2. 培养骨干, 提高素质。

狠抓学生骨干的学习, 在广大党员和团干中开展读书会, 扩大学生骨干的视野, 提高其思想素质, 让这支骨干队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

在工作中, 不断让党员、学生会干部懂得:管理一个团队, 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很重要。我们反对摆架子, 但适宜场合的适宜威严是必要的。一个人的影响力、人格魅力, 靠的是平时一点一滴细小工作的积累。那种潜移默化, 融于血、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其他外力所不能替代的, 它能让执行者毫无条件地跟随你。

学生组织是一个平台, 加入这个组织, 如果仅仅只图外表风光, 则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一年后、两年后, 甚至三年后, 自己通过这个平台是否有所收获, 说话是否更稳重, 为人处世是否更成熟, 看问题、处理事情是否更加全面。

摘要: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 失去了目标, 生活随心所欲, 自我管理能力较薄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呢?思想是源头, 思想工作者要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引领航线,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激发学生的内在管理动机, 帮助学生转换角色, 树立自我管理意识, 搭建平台, 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思想引领,航线,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引领学生自我教育 篇8

一、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辅助,社会力量联动的科技教育工作新机制

学校是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主体,这就要求学校:一是要充分利用科学课、信息技术课、劳动课、综合实践课,使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科技知识的主阵地,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二是要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利用多种有关的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开辟科技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参加电脑、科技、手工、写作、绘画等方面的训练。通过积极开展扎实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开拓了学生的科技视野,丰富了科技知识,增强了科技意识,提高学生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三是通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积极营造科技氛围,开展扎实有效的活动。如科普宣传周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六个一”活动:看一本科技书刊、做一个科学实验、搞一个小制作或小发明、作一幅科学幻想画、看一部科幻片、看一篇科幻文章,以此为契机,在校内营造浓厚的科技学习氛围。

科技教育工作不仅要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科技学习气氛,还要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形成社会力量联动的科技教育工作机制。因此,学校要与所在街道、社区和区域内科技场所、科普基地、图书馆、技术企业以及家庭联合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营造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各级各类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是开展科技教育的基础

科技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健康成长的领路人,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学习和领悟。因此,科技辅导员对新知識、新技术和新观念的掌握与树立,在很大程度上将主导和影响着科技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成果。所以,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十分重要,必须引起重视。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组织所属学校科技辅导员参加船模展示、航模、车模和智力七巧板科技竞赛等各级各类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并参加了科技创新、科技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专题辅导讲座等。同时,通过科技辅导员典型经验介绍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和学习,以理论授课、演示实验、分组实践、专家上课和现场指导的方式全面提高了区直各校科技辅导员的指导水平和实践能力,科技辅导员教师科技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培养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强的青少年提供了保障,推动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精心组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科技素养保证科技教育特色项目的质量

科技宣传教育活动是普及科技知识、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活动的主题要鲜明,活动的组织要科学,活动的内容要新颖,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既要喜闻乐见,又要科学严谨,寓知识于娱乐,寓知识于实践,让学生在娱乐与实践中增强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开展科技宣传教育活动要忌程式化和庸俗化、陈旧化,特别要充分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展现现代科技成果。活动要找好突破口,要结合当时当地具有实效性或意义重大的科技活动组织相关的活动,如配合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 科技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崇尚现代文明的新风尚。

科技教育阵地建设,是科技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式,必须强化其负载的功能。要通过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活动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一是要组织学校通过班级科技专题黑板报、学校科技走廊橱窗、校园广播站、科技教育网络,利用学校科技活动室开展科技小组第二课堂活动阵地,普及科技知识进行科普知识宣传,丰富科技教育活动形式。二是利用主题教育的活动阵地,通过举行“地球——我们的母亲”主题征文、“科学在身边”等主题活动演讲,“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科普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增强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进而树立远大理想,长大投身发展现代科技强国的伟大建设之中。三是要组织学校利用现代科技教育阵地资源普及现代科技文明。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科普知识,搜集科普资料进行网上冲浪,观看网上的科普影片,并走进图书馆,让学生自发兴趣地查阅、搜索与科技有关的文献、典故,学生们通过现代的、喜欢的方式,掌握了解科技知识,了解了现代科技文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四是利用校外教育阵地,拓宽科技教育渠道。如组织学生到无公害蔬菜大棚了解科技种植,到军分区参观了解指挥控制中心的高科技,到气象站参观考察,到文化宫开展了科普讲座,到图书馆读科普读物等一系列校外科技教育阵地活动,优化了校外科技教育渠道,有效利用科技教育活动场所。

上一篇:征收房产税大势所趋下一篇:无保护会阴分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