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思维

2024-06-05

引领思维(精选12篇)

引领思维 篇1

我国艺术大师徐悲鸿说过:“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创新是永恒的追求,要想发展必须创新。创新成果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智者的最高境界,发散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显著特征。受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知识本位意识仍残存于部分师生的内心深处,部分学生的思维呈现退化趋势,陷入一种固化怪圈,创新思维发展受阻,他们的思维态度比较懒惰,思维空间较为狭隘,思维模式墨守成规。该种现状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面对怪异现状,我们要警觉进取,果断唤醒并引领学生冲出固化的思维围城,冲破惰性思维,打破封闭思维,突破惯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意识,让发散思维充斥他们的思维活动空间。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成长的名义引领学生冲出思维固化的怪圈,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为学生积淀了创新的潜能。

一、冲破惰性思维,拓张思维流畅性

“思维的、思想的惰性远比肉体的惰性可怕”。惰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培养的最大障碍,小学生天生具有从众心理,这种心理导致他们依赖性较强,喜欢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主见。多数学生缺乏开拓创新的意识和勇气,拒绝接纳新事物和新思想,而思维缺乏积极流畅性,则导致惰性思维的形成。

不破不立。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必须引领学生冲出惰性思维的牢笼,激活他们的发散思维,使他们的思维由凝滞变为流畅。奇思妙想是拓展学生思维流畅度的最佳途径。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性奇思妙想活动,激励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促使他们自觉散发出奇特的想法,涌现出一些新发现与新思路。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一课中,我在组织教学“拼一拼”环节时,直接出示了拼图要求:用6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图形。教学中我没有采用讲授引导法,而是对学生说:“我们进行一场奇思妙想比赛,看看谁能够想象出更多新奇的拼摆方法。”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与活力,我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先让他们开展组内比拼,之后再进行全班性的组际比赛。奇思妙想活动没有任何思维要求限制,学生在想象的天空自由驰骋。创意比赛形式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斗志,激活了他们思维的发散意识。不甘示弱的小学生在小组内积极思考,将各自的奇思妙想踊跃展示交流。为了说明自己想法的正确性,他们还利用操作材料现场演示以验证自己的想法。他们或将6个正方形排成一排、两排、三排,或拼成规则图形,或拼成不规则图形。比拼式的奇思妙想拼图活动让学生思维洞开,他们在积极流畅的思维中涌现出五花八门的拼图方式。

惰性思维的人只会麻木做事,而不懂得创新思路解决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用奇思妙想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心态,冲破惰性思维,让思维之水如滔滔江河奔流不息。

二、打破封闭思维,拓宽思维开阔性

帕纳说过:“保守主义者学不会新东西,也忘不掉旧东西。”所有事物的趋于完善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思维的发展也是如此。开放变通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征,要使得学生思维趋于多维扩散,就必须打破僵化的封闭思维,开拓广阔的思维视野。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中向学生沉寂的思维池塘中投入一块石头,搅活一池死水,使其变成流动的活水。激情辩论就是这块打破平静湖面的石头,它让学生思维的波浪散逸开去,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励学生克服原有封闭思维框架,打破固化的封闭思维模式,实现思维的发散,促使学生主动对问题实施变通,寻找出新的思路方向,我经常组织学生采用激情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观点,使思维之波不断四处扩散,让他们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冲出重围,成功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在学生学会了用例举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道练习题:甲、乙、丙三人是好朋友,他们每年都要互相寄1张贺年卡,一共要寄多少张贺年卡?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发现许多学生的答案是“一共要寄3张贺年卡”,答案显然是错误的。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先让出错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学生甲说:“该题与‘握手’‘通电话’的题型相同,每两人之间寄1张,3人就要寄3张。”学生乙马上予以驳斥:“我反对,该题与‘握手’‘通电话’问题类型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前两种类型的问题是单向的,每两人之间只要一次即可。而这一题中的寄贺年卡是双向的,每两人之间要互相各寄送1张。因此,三人一共要寄6张。”显然,学生甲的思维封闭,对原有解题经验进行了负迁移。学生乙的思维较为开阔,他不仅懂得在解决问题时与相关的知识点实施类比联想,而且不受原有经验的禁锢,懂得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寻求突破,在求异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激情辩论使得所有学生的思维随之开阔,跳出了原有的封闭思维城堡。

变则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我们要适时诱导学生变通,拓宽思路,踏上新的思考轨道,探寻新的路径。

三、突破惯性思维,拓辟思维独特性

阿西莫夫说过:“立异是科学衡宇的生命力。”立异是一种思维独特性的表现,独创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境界,我在数学教学中以独创思维培养为宗旨,鼓励学生突破惯性思维,跳出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框架,别出心裁地构想出新奇的想法,另辟蹊径探寻出新异的策略。

指尖的灵动促使了大脑思维的活跃,手脑联盟是学习的最佳策略,操作实践是让学生通过在做中求学,自主性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促进了大脑的灵动,使得个性思维有了展现的平台。我利用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诱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拓辟学生思维独特性。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了“一一间隔排列”后,让学生利用小棒、方片等实物操作探究间隔排列的规律。操作实践让学生有了张扬个性的机会,从而闪现出独特思维。在摆弄观察中,有的学生发现了“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有的发现“两边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最后的操作设计比赛给了学生更多展示独特思维的舞台,学生按照我提出的具体要求设计方案,利用方片和圆片等材料设计。操作活动中,他们思维飞扬,手脑联动。实物的操作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突破了原有的惯性思维,创造设计出许多与众不同的独特排列方式。

“可延续竞争的独特优势来自于跨越竞争敌手的立异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独创,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特质,以便在将来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歌德说过:“要成长,你必须要独创才行。”为了学生的思维不再固化,让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冲出惰性思维、封闭思维、惯性思维的包围圈,迈上发散思维的快车道。

引领思维 篇2

(224500)江苏省滨海中学丁爱华

摘要:“整合思维”原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思维模式,将此引入作文教学之中,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素材积累、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提高作文讲评效果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整合思维训练还有助于提升他们在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资讯时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整合思维作文教学运用策略

“整合思维(integrative thinking)”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的罗杰·马丁(Roger Martin)教授在他17年商业咨询经验的基础上以及他在哈佛商学院学习经验的反思中首先提出的创新性思想。整合思维是指面对相互对立的两种意见或几种迥异的意见时,不是简单地选择其中之一,而是能够进行建设性的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形成一个既包含对立意见的某些成分又优于意见的任何一方的更佳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是成功企业家制胜的法宝之一,在我看来,它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运用整合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有助于指导他们对写作资源及相关信息的有效加工、整理与融合,更能锻炼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依照教学的时间顺序,“整合思维”在作文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运用策略:

一、运用整合思维指导素材积累——科学有序地做好写作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语文老师,都知道要求学生在平常的阅读、生活中积累素材,却没有给具体指导积累的方法。学生的阅读是五花八门的,是零散的,做摘录必定也是无序的,随意的;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多少都有自己的个性经历,记录下来必定是各具特色,绝不统一的。可是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却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在头脑中迅速集中与作文题相关的素材,有时学生只能想出一两则合适的素材,在遇到大型考试时,由于紧张,看到作文题甚至会出现头脑一片空白的状况。怎么办?我想运用整合思维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素材积累,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要进行整合,首先得要有整合的材料,在积累材料时可以按以下三种方式进行:一是生活素材记录系统化。积累生活类素材时,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的习惯和随时记录的习惯,无论是观察

到的、听到的还是自己亲身实践的,都应及时记录下来,记录时可大致分为亲情类、友情类、日常生活类、社会新闻类等,按内容对号入座,提醒学生平时要多关注每天课堂和课间的生活细节,每天校园的新变化、新事件,每天的国内外大事等等。当然,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可以多鼓励学生及时写博客、日志,在多想多写中日积月累,丰富自己的素材仓库。二是课外阅读积累序列化。在阅读过程中,可按题材分,重大活动类、道德修养类、自然环境类、人与科学类等分类积累;按内容分,可分为名人名言类、典型事例类、描写景物类、艺术文化类等。三是课本佳句积累专题化。教材是最直接的素材来源,课本和读本的内容丰富,有许多好的材料可供作文时选用。由于现在的文本编排多是按照专题来进行,打破了传统的以表达方式来编排的方式,我们可以在教完一个专题后,让学生从专题的各篇文章中摘录出佳句,标明作者和出处,写上专题名称,就形成了一个相对整齐的素材资料。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在进行这样的素材积累时,提醒他们关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甚至对立态度的言论,为后面的写作实践做准备。

二、运用整合思维进行写作训练——在融合、集优中提升思维品质

有了一定的素材积累后,在进行作文训练时,指导学生面对繁多的写作材料,经过条分缕析的梳理之后,将材料分门别类安排在文章的各个部位,并按照预期的写作意图,表达观点、阐述意见、传递信息,实现写作目的。当然这是写作的理想状态,在操作实践中,还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再次运用整合思维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写作。

1.整合思维之“对立融合”训练法

在写作时,学生常会碰到两种情况:一是用两个反义词组成的矛盾式作文题,如:“简单与复杂”、“黑与白”、“执着与变通”等;一种是针对一道作文题,自己收集了两组对立观点的材料,在写作时不能决定选择哪一组。

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兼顾两者,合并解决”,即在构思立意时,两者都顾及到,在对比中提出一个优于两者的解决办法或者对这两者进行一个整体的上位概括与思考。比如:要写以“忘记与铭记”为题的作文,一个学生选择了米卢和孔明这两个人物,将这两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认为我们忘却了米卢的贡献,铭记着他的失败;而对于孔明却忘记了他的失败,铭记着他伟大的智慧和不朽的人格。作者并不停置于此,而是由此反思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明,“为何千年的文化积淀却让我们越发的功利与短浅?为何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沐

浴着文明,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米卢与孔明,我们的对待又为何如此不公?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这种思索,处处都显示了作者的智慧。

对于第二种情况,指导学生面对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观点时不是简单地进行选择,可以在文中同时采用这两组对立的材料,使两者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创造性地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形成富有自己个性观点的文章。比如,要写一篇以《河》为题的文章,一位同学收集到了“清河”、“枯河”两组材料,他都想用在文中,我就指导他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先总体描述清河、枯河的特征,再分写清河、枯河,两者构成对比,最后在总写自己对两者的态度和看法。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终有一天,清河也将变老,变得干涸,成为枯河,重复一个悲剧。或许等待千年,枯河可以再次年轻,恢复碧波荡漾的青春。”学生用循环置换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了两者的矛盾。

(2)整合思维之“众中集优”训练法

有时候,学生会围绕作文题收集到几种不同观点的材料却不知取舍,这时就要指导学生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审视,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寻找不同材料中的切合写作要求的优势成分,形成自己的分析判断,最后以负责的态度用恰当的语言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常见的构思方法是围绕某个话题虚拟一个讨论会或者群聊的场景,各个角色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一人集大成,集中各观点的长处,得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结论。还可以采用通过几重“肯定——否定”的分析后进行上位概括的方法,明确文章的中心,比如,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不是每种读书都叫读书》的作文,其构架是这样的:有时觉得很奇怪,读了许多年书,心中却常常有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是读书?①读书是去体会书中的思想,而不是局限于书中的情节。②读书是一种平淡心境的培养过程,而不是焦躁心理的诞生程序。③读书是一种提升时间价值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最后明确“读书是涵咏品味的过程,是提升灵魂境界的精神之旅”的观点,阐明了中心。

三、运用整合思维进行作后讲评——在反馈中培养信息筛选能力

在作文评讲时,可以运用整合思维对学生作文进行梳理,然后反馈给学生,尽量做到信息的最大化,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精彩语句展示——精彩片段呈现——精彩篇章赏析”这三个板块进行评讲,点面结合,覆盖面大,层次清楚,多方面地展示学生习作中的亮点,让学生欣赏

评价,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需要的内容进行摘抄,以备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将相关内容有机地融进习作之中。第二种方式是针对同一作文题选择几篇观点迥异的文章,让学生进行互动点评,可以全班一起进行,也可以先分组讨论然后再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判断作文优劣、调整作文策略、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能集众人智慧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综上,将“整合思维”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能够让我们对写作有新的认识。从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到帮助学生训练写作思维,再到作后的讲评与习作的修改,整合思维在这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这种思维训练方式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在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资讯时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整合思维进行作文教学时,也不能僵死地把它视为一把万能钥匙,这种思维训练只不过是一种训练方式,运用得当,效果自然会好。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最好还是从常规的思维训练入手,帮他们打好写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杰·马丁.整合思维[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2]覃忠,王玮,王祎,陆小华,孙浩军.整合思维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4]柯耀宗.整合的艺术——活出生命的光彩[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5]黄厚江.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6]丁文广.语文课程整合浅论[J].语文建设,2007(9).

[7]孟阿丽.古代整合思维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方法之时代启示[J].现代语文,2007(12).

[8]周萍.主动发展理念下的高中学生作文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导刊,2011

(8).

[9]曹赛男.高中写作教学问题及对策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2011(9). [10]李彬.作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探索[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问题引领,培养历史思维 篇3

【关键词】历史 问题 导入 追问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由思考引发问题进而探究能够高效的获取知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研究问题教学法这一教学理念,通过采取有效的策略,问题引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一、设问导入,奠定基调

构建主义强调要设计好教学环境,认为教师要注重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教学,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的结构,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因此在应用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设计导入,奠定基调。

我在教学时,会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发言,不管对与错,不进行批评,温柔的对其指正。通过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同学们敢于提出质疑,发挥自己的见解。以此为基础,我再通过寻找问题的突破口,设计出合适的问题进行重点内容的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答案。比如,在必修一《辛亥革命》这一课中,我首先设计了探究问题“什么原因促使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因为《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政府是大势所趋。有些同学说是因为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革命提供了条件。有些同学认为是因为革命分子队伍日益壮大,他们大力宣扬的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我设计的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不断的思考探究,进而引领他们探索出了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高中的学生们课业压力大,习惯直接接受知识,不愿意去主动探究思考,因此我在教学时,避免直接对辛亥革命爆发背景进行条条分析,灌输给同学们,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主动去探究。

在上述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设计问题引领同学们主动去探究课文的重点内容,从而让同学们产生更深的感受,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层层追问,深度探究

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学习到重点内容。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引导性,通过设计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层层追问,引导同学们深度探究出重点难点的内容,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如何一步一步的探究出最终的关键答案。

比如在讲必修一《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我首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讲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民革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呢”,同学们会归纳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薄弱,缺乏斗争经验等。我进而引出问题“中国共产党从革命中吸取了什么教训”,同学们经过思考,得出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胜利首先要强化武装力量这一原因。通过这一问题,同学们就能意识到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然后我再进行提问:“南昌起义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有什么历史意义呢?”通过这样层层的追问,同学们对教材上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

在上述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提出问题,层层深入,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点与难点,使问题教学具有实效性。同时,层层追问促使了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历史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竞赛辩论,升华素养

为了提高同学们思考问题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采取竞赛、辩论赛的方式让同学们各抒己见。高中生普遍有好胜心强、荣誉感强的心理特点,通过比赛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必修二《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时,我提出了探究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来说带来的是机遇还是灾难?然后我让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并展开了辩论比赛。我让同学们自由选择正反两方队伍,就自己的观点发言,据理力争。最终,坚持工业革命带来机遇的是正方,坚持工业革命带来更多的是灾难的为反方。在辩论过程中,正方认为工业革命使技术得到了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极大的促进了西方各国的发展与壮大。反方则坚持工业革命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无产阶级遭到了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西方国家开启大范围的殖民扩张,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落后。双方不断的辩论竞争后,达成了共识,认为工业革命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总体来说,对世界的发展起到的积极影响多于消极的影响,世界不断在进步,技术革新带来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也必能通过技术来解决。辩论结束,我对此次辩论进行评价与总结,并对学生们提出表扬,鼓励他们一如既往的善于思考,积极发言。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采用问题解决法需要有有效的教学策略支撑,比如通过设计好的导入问题,层层追问,开展竞赛、辩论赛等策略来对同学们进行引导。“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通过问题引领,使同学们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去获取知识,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提高同学们的历史知识水平与思维素养。

【参考文献】

[1] 唐振春. 历史问题教学初探[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2).

[2] 彭德恩. 中学历史“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研[D]. 河南大学,2013.

有效引领,引发思维振荡 篇4

一、语言能力: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要求

1.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思维清晰, 教学语言应精确且富有逻辑性, 具体可以概括为: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目的性、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启发性。教师准确的语言表达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对话和交流, 学生语言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能迅速得到提高, 学生会明白, 怎样表达才是准确的, 怎样表达才是符合要求的。

2.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生动的有趣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将无趣乏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形象化、生动化, 通过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以此来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和记忆的难度, 原本无趣的数学知识也就在他们脑海中扎根了。

3.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教师在与学生就某个数学问题进行课堂问答对话的过程中, 不能只要求答对题意就行, 还应引导学生在解题时学会分析、对比题目的关联因素, 在表达时思维过程力求语言完整、思维清晰, 用逻辑性的语言进行表达, 精炼明了地阐述解题思路。这样一来, 不但可以使学生们的语言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操作能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想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除了上述“训练语言能力”之外,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亲自动手实际去操作”, 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适合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几个已经学习过的图形的组合 (比如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 接着, 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想一想、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他们观察平行四边形是有哪几个图形构成的, 这几个图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学生很快发现,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加上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从而推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裁剪、拼接、计算的过程, 轻而易举地就记住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老师在引导学生们实际操作中, 需要把学生对新事物的表征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在的智力活动, 先观察再思考后操作的过程, 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对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创新能力:学生思维发展的理想境界

1.训练学生的求异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常见方法和重要手段。求异思维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拘泥于固定方法, 鼓励学生变换固有的思维模式, 引导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促使学生探寻独特的解题方法。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圆锥体的体积和一个棱长是2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已知圆锥的底面积为8平方米, 求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米?学生们通常的解题过程是:先用2×2×2=8 (立方米) 计算出正方体的体积。再用8÷8÷1/3=3 (米) 求出圆锥的高。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的思考, 也可以思考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如:1÷1/3=3 (分米) 。

2.为了更加直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或自编应用题等来变换练习的形式,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求异思维。

引领思维 篇5

学陶师陶

创客空间带动学校全面发展引领学生创造新思维

三堂镇第九小学

路涛

【摘要】学校创客空间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对每一个志在创客教育方面发展的教师而言,都有一个建设创客空间的梦想。然而,由于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理论和经验的双重积累,学校创客空间建设往往会遭遇诸多困境。全球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教育的创新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手段。

【关键词】创客教育;中小学教育;现状;创新思维

作为一种特殊的创客空间,学校创客空间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对每一个志在创客教育方面发展的教师而言,都有一个建设创客空间的梦想。然而,由于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理论和经验的双重积累,学校创客空间建设往往会遭遇诸多困境。

一、创客空间研究概述

较早的创客空间(Makerspace or Hackerspace)可以追溯到麻省理工学院NeilGershenfeld教授于2005年创立的FabLab,但这一术语真正流行始于2012年春《创客杂志》(MakerMagazine)的创办发行。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创客空间可以看作是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有着不同经验的人们聚集在这里共享资料和知识,以制作/创作他们想要的东西。简言之,创客空间就是创客(Maker)进行创作活动的地方,而创客就是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个人或群体。

近年来,世界创客空间的发展极为迅速。创客空间之所以受重视,在于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均有革命性意义。正如创客运动教父克里斯·安德森所言,创客运动具有三个变革性特点:(1)人们使用数字桌面工具设计新产品并制作模型样品(“数字DIY”);(2)在开源社区中分享设计成果、开展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规范;(3)如果愿意,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通用设计文件标准将设计传给商业制造服务商,以任何数量规模制造所设计的产品,也可以使用桌面工具自行制造,这两种途径均大大缩短了从创意到创业的距离,其作用不亚于互联网为软件、信息和内容带来的革新。究其本质,创客运动与知识社会的创新2.0是殊途同归的。教育工作者也敏锐地感受到了创客空间的教育价值,在《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中,“学生从教学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作为促进教育学习变革的数字策略之一,被列为中期发展趋势。可以说,学校教育创客空间

学陶师陶

和创客教育具有革新教与学的潜力。在这方面,美国无疑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2009年,奥巴马在评论“创新教育运动”(Educateto Innovate Campaign)时就提出,政府将“鼓励青少年在创造中学习,成为事物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事物的消费者”。相比较而言,国内,以前政府和政策层面尚缺少针对性的措施,当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走进深圳“柴火创客”空间时,中国对“创新”的拥抱以经展开,国内陆续出现了一些中小学创客空间。

截至2016年底,安徽多地学校也相继筹建了创客空间。此外,由民间力量组织的“中小学STEAM教育创新论坛”自2012年创办以来,已经聚集了国内大批有志于开展创客教育的一线教师,可以展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小学创客空间将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不过整体而言,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创客空间的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地开展创客空间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幸运的是,我们发现国内中小学创客空间的开拓者之一,太和县第三中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创客空间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并于2017年7月,在美国获得了学生创作发明金奖,是国内中小学创客空间中的佼佼者,也是我县同仁们的骄傲,应可成为后来者的榜样,其建设经验无疑值得总结和梳理。

二、学生创客现状

远和不说,就拿太和第三中学、阜阳一中、阜阳三中的学生来说,据统计,目前每个学期约有100多位学生在创客空间中开展各类创作实践并从中受益,有多项优秀学生作品参评各类活动;每个进入创客空间的学生均需要主持或参与制作一个项目作品,100%的参与者均表示喜欢创客活动,无一人中途退出,直至完成某个项目作品。事实上,在创客空间里活动的学生常常需要指导教师“赶”才愿离开。

三、创客空间建设经验解析

太和三中、阜阳一中等周边兄弟学生开创的创客空间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取得较好的业绩,并呈现茁壮成长的态势,我们不难看出,其突出的经验在于做到了或初步做到了教师、内容、学生、资源和环境、方法、经费等层面的混合。当然,资源和环境的融合、学习方法的综合是混合教育(混合学习)中最为基本的混合内容。实际上,资源和环境的融合、学习方法的综合是任何一个创客空间都可以做到也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对这些方面的混合,我将从重点聚焦在教师、内容、学生、经费等四个方面。

(一)教师的组合

教师层面的混合(组合)主要指,由不同来源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创客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的一个重要不足就在于缺乏师资,这种缺乏不仅仅因为创客教育是新生事物,学校来不及配置专门的岗位和教师,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创客教育是一种典型的跨学科教育,无对口专业师资的培养,而依赖单

学陶师陶

一的学科教师(如信息技术教师)必然力有不逮,因此,做好师资来源的组合工作是办好创客空间的要件之一。

(二)学习内容的整合

内容层面的混合指的是学习内容或者说创作项目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运用,而不是单一学科内容的学习,因而创客教育也是实施STEM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STEM,是指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的简称,旨在将原本分散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门学科课程集合成一个新的整体。这一集合,不是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把学生学习到的零碎知识与机械工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强调学生在“杂乱无章”的学习情境中提升设计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例如,《Flaperon远程实验平台》是一个远程控制的跨学科实验系统,以其中的宠物饲养实验为例,除技术、工程、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外,还特别涉及水的PH值等化学指标和水温等物理指标的测量和应用;又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鸡孵化实验》,涉及鸡蛋的生物特性和孵化装置的物理性能(如热量计算)。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创客空间中自然地发生着STEM教育。创客教育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在STEM和艺术课程(STEAM)中习得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学生创客们努力在STEM课程中寻找可以改进他们项目的内容,通过跨学科整合达到项目目标,而不是把自己“封闭”在某一个学科里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创客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卷入STEM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进有效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沉浸于课程内容、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协同合作、学会学习等。创客教育与STEM抑或STEAM的这种紧密关联性,究其根本在于创客教育是基于真实的工程问题的解决。对此,我们显然看到了学界所达成的普遍共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创客们快速地找到“真实的工程问题”,这是个看上去简单实则颇具挑战性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在一些学校创客空间和社会创客空间里面所看到的琳琅满目的“项目”,有很多并不那么“真实”,人们绞尽脑汁地搜寻,结果往往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并不能运用于生活。

一是源于某学科课程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在创客空间里面将其转化为一种创作任务。例如,某生物课教师布置作业,要求用实物模拟细胞分裂图。学生创客们很快发现,这个作业可以在创客空间里面利用草图大师和画图软件建立实物模型,再采用激光雕刻机把细胞分裂图刻在木板上,甚至做成别具一格的工艺品。

二是参与“模拟经营”,化学生需求为创作项目。这是目前最具特色的一种拓展创客项目的渠道。在深圳龙华小学,就有学校官方组织的校园“模拟经营”活动,该活动每个学年举办一次,主要场地为食堂和教学楼的走廊,班级、社团、个人都可以公开售卖各种小件物品。创客空间的学生“主顾们”正是利用这种机会,将自己设计的一些小制作拿到“模拟经营”的活动场所中叫卖,例如3D打

学陶师陶

印的书签等作品、用激光雕刻机雕刻的小件艺术品(如写有座右铭的铅笔等)、利用胸章机手工制作的胸章等。一开始,他们只是售卖预先制作好的物件,品种比较单一,但很快发现,由于所有这些物品都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需要定制,且成本低廉,通过同学圈和朋友圈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创客空间要求定制他们想要的个性化物品,品种也就越发丰富了。这样,对于创客空间的学生们来说,一学期一次的“模拟经营”被拓展为一种“新常态”,“主顾们”有了源源不断的源自真实需求的创作项目单子,发现了自己创造的价值,更加激发了创作热情,不断开发出新的创意和想法供学生“顾客”选择参考。

三是源自某些“集团用户”的需求。学校社团之间或者班级活动的时候,因为活动的需要可能会产生一些创作需求,这种需求所转化的创作项目要相对“模拟经营”中的项目复杂一些。例如,舞蹈社团在迎新晚会上要表演节目,就和创客空间定制了一个作品,使用舵机带动一个大大的纸盒子左右摇摆,纸盒子上面用LED灯带摆出特定的造型;又如某个班级的节日晚会,需要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的抽奖机,于是有了“趣味抽奖机”。

(三)学生的混编

必须意识到,创客教育的活动形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没有建制班级的概念,试图采用传统建制班级的方式实施创客教育有违开放共享的创客精神。因此,以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但是,创客教育的实践创新特质又使其超越了传统兴趣小组的学习方式。以太和三中学生创客空间为例,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项目形式开展学习,每个进入创客空间的学生都要主持或参与某个制作项目,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二是学生来源的混合性特征非常明显,即同时在创客空间里面活动的学生成员可能是跨班级和跨年级的。不同班级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创客空间里面独立从事各自的项目,但更多的时候是相互观摩、头脑风暴和提供技术支持,例如一个项目可能需要用到3D打印,那么擅长3D打印的学生就会临时加到这个组里提供支持。而且,相当一部分的项目成员本身就具有混合性,当然,这种跨年级和跨班级的混合实践,其实现过程并非无本之木、天然产生的,而是有着先期工作的影响和支持。

(四)教育经费的多源

根据我们的观察,很多心怀创客教育梦想的教师因为得不到学校经费的支持而只能望而却步。可以说,创客教育经费是影响学校建设创客空间的重要因素,是众多创客空间起步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生活中的创造实例

本人自今年5月1日之前,还不知道什么是创客。今年5月1日,教育局教研室韩自理主任带队,前往深圳参加了关于机器人教育及创客展示会,才明白创客的含意。人们常说,灵感来源于生活,是的,我的第一个灵感就来源于开车时过有红绿灯的路口。每当黄灯亮起来的时候,有些人急于想通过路口,就加速前

学陶师陶

进,而一旦这个时候左右路口也出现同样“抢时间”的车辆或行人,车祸就很难避免了。针对这一现状,我突然想到利用视觉上的错觉现像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行车时,当前面出现了障碍物时,人会本能的减速或停车,所以我就设计了一款《智能交通路口》。当黄灯亮起时,我会让斑马线上抬起离地大约五公分的障碍物,而且这个障碍物还会用三种颜色画出立体的三角形,好像前面突然多出来了一个蹲子似的,这时候一般开车的都会下意识的减速或停车(现在北京、上海等地以经出现了这种斑马线),这种障碍物会等到绿灯亮时,才会落下去。

我的第二个用品,是一件自发热且恒温的发热衣服,是在一个夜晚被空调的凉风给冻醒后萌生的,因为我本人冬天也怕冷,醒后难眠,想到学习过的机器人制作知识,突然想到,何不使用温度传感器配合电热毯中的发热丝来制一件恒温且自发热的衣服呢?于是起来,拿出前些天网购的做实验用的发热丝,组装过程很简单,利用程序,也很好实现让作品自动且恒温发热。

第三件作品,是一款节能淋浴器。今年的夏天比往年都要热一些,冲凉的次数肯定也会多一些。特别是在洗头的时候,由于怕洗发水弄伤眼睛,总是闭着眼揉头发,洗完头发要冲洗时,又怕一时找不到水笼头开关在哪里(我是有这样的感受)所以从洗头发开始,水笼头就会一直开着,这样就存在水的浪费问题;还有的人会从开始洗澡,一直到洗完澡,这段时间水笼头都一直开着,这不是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吗?于是,我想到了利用红外线探测仪来控制水流。也就是说,当人站在淋浴的正下方的时候,红外线探测仪检测到有人时,会导通电源,打开水笼头,当它检测不到有人时,会自动关闭水笼头,这样就达行了节约用水的目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一切创造都是来源于生活,当学生在老师们合理的引导下能正确的把生活中的灵感转变为现实时,受益的不光是学生。

在混合教育的框架下,综合别校成功经验,我们会更幸运地看到如下合作教育理念已经照进了现实。

师师合作:不同来源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协同工作,共同指导学生。生生合作:以项目为中心,实现跨班级、跨年级的学生合作。

校校合作:区域学校相互共享空间资源,或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教育创客空间联盟。

院校合作:大学研究力量与中小学校的合作,有力推动了创客空间的发展。校企合作:企业的赞助和支持,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了互惠共赢。

家校合作:学生家长的参与,不仅体现在经济上的支持,更补充了教师资源的不足。

不难发现,这些理念本质上体现的却是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精神,正是创客空间有意或无意地践行了上述理念和精神,才能实现创客空间的混合教育模

学陶师陶

式,才有了如今蓬勃发展的势头。学校创客空间建设应该充分意识到共建共享精神和混合教育模式的重要性,拥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视野。可以吸引更多人关心、关注和支持创客空间,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而且在合作共赢中,可以不断放大创客空间的教育、经济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琼等.网络与教育田.教书育人,2001,(1)[2]周敦.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黄刚,吴丽华,姜云杰.加强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实践性的做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3).

[4]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l [5]宗秋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1,(5)

[6] 周敦.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7](兰宏生《“整合”之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2日4版

陶研论文

学陶师陶

创客空间带动学校全面发展

引领学生创造新思维

三堂镇第九小学2017/9/8

学科思维引领,地理思想渗透 篇6

一、构建知识树,夯实“水”的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中涉及“水”的内容很多,自然地理中的“水循环、海水运动、水资源利用”,人文地理中的“水的区位意义及其价值”,区域地理中的“河流与湖泊的水系、水文特征、流域综合开发”,等等。知识点众多,且分散在各个章节中,很多同学难以系统掌握。将高中地理中“水”的知识进行重组,以枝繁叶茂的知识树形式呈现,使本部分知识系统化,将能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二、解读课程标准,掌握“水”的思维方法

本部分知识在高中阶段涉及的课程标准主要有三条。

课程标准一:“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示意图”包括运用水体间的状态转化示意图、相互补给示意图、空间转移示意图。状态转化包括固、液、气态之间的转化,咸、淡之间的转化等。相互补给主要是指河流、湖泊、地下水、雨水、冰雪融水五种主要水体间的相互补给。空间转移包括大尺度空间转移和小尺度空间转移:大尺度空间转移主要指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小尺度的空间转移主要指局部小环境区域之间的水循环,如以城市为中心的、以湖泊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要求学生能在各类水体进行转化、补给和转移的过程中,识别各个环节的名称,理解各个环节的作用,把握环节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及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主要发生的空间有海洋、大气和陆地。海洋的下垫面性质单一,蒸发主要受气温影响;大气主要承担着水汽输送和状态转化两项任务;而陆地地表状况最复杂,与人类活动联系也是最紧密的,因此水循环的变数也是最大的。如近年高考频繁考查的一个内容就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干涉,主要包括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等发生在陆地上的水循环环节。其中,人类对地表径流的干预是最显著的。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第1~3题,考查的就是人类对城市地表径流的干预。“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前提条件也是运用相关的示意图,“说明”的能力要求高于“说出”,属于理解层面的。首先,地表各地气候差异显著,降水差异大,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但水循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地表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其次,淡水资源在地表的数量极其有限,但由于水循环的存在,使得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断更新,维系着地表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水循环还对气候、生态、地貌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如陆地冰川减少,海平面上升,就是水循环对生态、地貌等的影响。

课程标准二:“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运用地图”的目的是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的地理意义。因此这里的地图有很多,可以是风带、气压带图、洋流模式图、全球洋流分布图、世界气候图,也可以是局部地区洋流分布图,还可以是海洋航行、海洋渔场分布、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污染等相关图。多数情况下,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选用的都是局部地区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是本专题的基础知识,其目的是为后面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基础。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主要是以副热带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结合南北半球的差异,可以归纳出四大海区洋流模式,即北半球中高纬度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北半球中低纬度的顺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的逆时针大洋环流,以及北印度洋海区特殊的季风环流(夏季以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以逆时针方向流动)。归纳洋流分布规律时,是以海区为中心形成完整的大洋环流,但高考往往考查以海岸、大洲、国家为中心的局部海区、局部环流,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图形识别能力。洋流自身的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洋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专题学习的最终目标,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为宏观影响和具体影响。宏观影响主要指洋流实现了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促进了全球热量平衡。具体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对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海洋污染、海洋航行的影响。洋流作为一种非地带性因素,对沿岸气候影响尤为显著,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如2015年江苏卷第19、20题。洋流对海洋渔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海水的运动方向决定了大渔场的分布形成。如2014年四川卷第14(1)题。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扩大污染范围,进而影响海洋生物(如鱼类、海鸟等)的生存。随着人类对海洋干预的深入,这种污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高考对此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如2014年江苏卷第13题。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主要是借助洋流运动的强大动力。海运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量大价低,二是顺流提速、省油、安全,三是海运来回路径往往大相迳庭。

课程标准三:“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本标准里的“流域”是不确定,没有明确是哪个流域,根据有关专家对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某一类流域,当然,这类流域的共性就是都具有某些可以综合开发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种类可以多样,可能是能源资源,也可能是矿产资源,但这些资源都是以河流为中心分布的。不同流域的自然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开发和治理的内容差异也很显著,因此本条课标要求的重点不是流域开发和治理的内容,而是研究流域规划和发展的方法。关于流域的综合开发应重点探讨三个方面的内容:流域综合开发的区位条件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生态影响、如何综合开发利用。关于流域的规划应关注三个方向:一是以水资源为主的规划模式(如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二是以河流生态环境为主的规划模式(如上游、中游、下游的生态治理);三是以流域为主的综合开发模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如2014年广东卷第41(1)、(2)题,2014北京卷第36(1)题。

三、体验高考真题,明确“水”的学科思想

高考对自然地理的考查正由学科理论走向学科应用,对“水”的考查亦不例外,考查方向由造成水体变化的自然原因走向人为原因,由水体变化的原因走向水体变化的影响,由水体变化的影响走向水体变化的应对措施,观察视角也由离人类较远的水体走向人类生活在其中的水体。

(2014年北京卷)读下图,回答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

依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京津冀地区逐步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4)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

答案 (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集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3)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应对措施: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运用情境创设引领学生思维 篇7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唤醒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升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所谓数学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基于问题隐于现实或情境之中。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感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个性化的数学学习。例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任意出一个多位数,我一下子就能看出能否被3整除,为什么?用此问题来设置悬念,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个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仅赋予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情趣,对于理解新知或数学思维方法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比如吴正宪老师《旋转与平移》一课,先让学生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回忆生活中旋转与平移的现象,生动直观地感悟、区分旋转与平移;再呈现一幅以方格图为背景的社区平面图,让学生想像两个分别在不同位置的孩子如何到达学校,进而让学生在方格图上画一画,数一数,进一步探究旋转与平移的特点。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后,通过在方格图上数出平移的格数,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并在去学校的途中还体验到旋转,使学生在平移和旋转这两个基本概念在同一情境的反复呈现中,得到强化比较。就数学意义思考上,进一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呢?一方面情境的创设应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情境与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之间应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也就是把情境看作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源泉”,把学生的问题意识看作是学生在观察、收集和处理情境中相关问题的信息时形成的认知冲突的反映。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和本质,然后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这样的情境创设才会跨出“情境秀”的误区,让数学教学散发出更为迷人的魅力。

二、引领问题解决策略,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情境往往并不直接揭示所学的数学内容,而需要学生基于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从中提炼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欲望。在现实的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多,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更少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为此,教师要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经验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灵活多样。在具体的解题时,运用实验验证、动手操作、延伸或简化、猜测或归化等策略。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渗透解题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还要注意在问题解决以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归纳与反思,回顾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引领学生形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例如:(竞猜几何图形的片断)师:在我手里拿着的信封里装有一个几何图形,谁能猜出它是什么几何图形?

生1:它有曲线吗?

师:没有。

生2:它有几条边?

师:四条。

生3:它有几组对边平行?

师:两组。

生4:它有直角吗?

师:有。

生5:相邻的边相等不?

师:不。

学生们欢呼起来了……

为了揭示奥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围绕着平面图形的特征而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有理有据,步步深入。策略(排除法)指向靶心(长方形)。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习得问题解决的办法,又引发扩展了旧知,丰富了数学经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三、善待学生疑问行为,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一线教师心里都有同感:小学生低年级爱报告,中年级好说话,高年级不答话。这种感受折射出学生问题意识淡化。有人认为“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催眠了他们的问题意识”。这话并非没有例子可证,笔者在听课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要是学生的回答或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师所预期的,我们的老师就随意翻个手势示意或说声“坐下”,甚至有的不置可否;要是学生的回答或提出的问题,正是教师所预期的,我们的老师就会慷慨地赏个“你真聪明”,更有甚者来个全班齐夸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小学生年龄低、见识少而好奇心强,“疑问”特别多。教师要善待与呵护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允许他们犯“错”,来呵护他们的童心,更要善待学生疑问行为,以保护像露珠一样美丽而脆弱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的奇思妙想,教师应以发自内心的语言给予鼓励,给予积极的肯定,并适时地进行引导,指点迷津,实施教学跟进策略,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数学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引领思维 篇8

一、化无效提问为有效提问、让学生有思维的内容

(一) 目前科学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太多

课堂提问是是学生思维参与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而无效的课堂提问则会干扰学生的思维进程, 会将他们的思维导向歧途甚至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教师的无效问题太多, 是科学教学中较普遍的现象。无效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

这些问题主要是以“是吗?”“对不对”“可以吗?”“懂不懂”来问学生, 学生的回答也是千篇一律的“是”“对”“可以”“懂”。这些都是典型的废话, 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这样的一问一答, 看似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 其实这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真正有多少学生弄明白, 做老师的其实还是心里没底的。

2. 思维指向不明的提问。

经常可以看到某些老师一个问题抛出后, 学生面面相觑, 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比如在教学《铁生锈了》这一课时, 老师在给同学们看了一些铁生锈的照片之后, 然后提问:“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同学回答:“铁生锈了。”他又接着问:“我们从表面上看是铁生锈了, 但是从内在上还可以看到什么呢?”学生面面相觑, 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原本这个老师想通过情感教育来引导学生说, 我们不但看到铁生锈了, 还看到铁生锈造成很多的东西都坏了, 不能用了。从而引出要采取措施减少或防止铁生锈。可是这样的问题抛出后学生自然不知如何回答, 弄到最后老师只能尴尬地自问自答了。

3. 难易度把握不准确的提问。

有些老师设计的问题, 难易度把握不准确。尤其是重难点学习上。在重难点知识学习中, 教师设计问题应该有目的地引导, 教师所提的问题层层破解后, 重点得到解决, 难点被攻破。但有的老师的提问, 要么就这样简单, 只是概念性的问题;要么就是一步到位, 难点全部展现, 把学生“砸”蒙。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是因为教师在准备问题时没有充分了解学情, 即没有充分“备学生”。

(二) 教师应化无效提问为有效提问

应对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 首先要在教师自己身上找问题, 平时是不是有随意提问的习惯, 是否有“是吗?对不对?”等口头禅, 如果有的话, 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去改变。

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提问的意思要明了、清晰。学生一听就知道你想要问什么, 以及期待何种回答; (2) 问题要有价值。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正确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究, 才能对所学内容引起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 (3) 问题应具有艺术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含有挑战性,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4) 问题应具有“大众性”。所提的问题能够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 不能只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也不能只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5) 问题提得应具有思维广度和开放性。好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维, 涉及面广, 综合性强; (6) 提出问题以后,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 只有进行一定的思维活动之后, 回答出来的问题才有价值。同时, 一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完整的时候, 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追问或者是补答。

二、化盲目预测为有价值预测, 让学生有思维的价值

科学实验前引导学生进行结果预测, 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设计的分组探究, 往往都要求先预测再操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这样的预测往往表面上轰轰烈烈, 实际上流于形式, 存在盲目性。

(一) 对预测的环节和内容要有选择

预测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结果, 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漫无边际地猜测与想象, 预测的结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但是在平时上课时, 也不难发现, 有的预测成了串联各个探究活动的纽带, 仅仅起形式上的完善作用, 忽视了预测所蕴含的真正的价值。例如上《运动与摩擦力》一课, 老师在讲了摩擦力的测量之后, 让学生自己在一个纸盒里放了一些重物, 然后预测这些重物在光滑的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是多少?在粗糙的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是多少?从表面上看, 这也的确需要预测。但是这样的预测是有问题的。首先, 他们自己放的东西多少重也不知道, 那对光滑接触面上摩擦力的预测实在毫无根据, 那在粗糙接触面上的摩擦力的多少的预测也变得毫无意义了。如果在这里稍微改动一下, 先让学生在光滑的接触面上测量出摩擦力的大小, 然后再预测在粗糙接触面上的摩擦力的多少, 这样一来, 同学就会根据刚才测量的摩擦力是多少, 再根据自己判断在粗糙的接触面的上的摩擦力可能会加大, 然后在刚才的数据上再加上增大的摩擦力。这样一来, 学生的预测有了准数, 也有了预测的价值。

(二) 要充分调动学生预测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学生爱实验, 不爱预测。他们会把预测这件事抛在一边, 迫不及待去做实验。例如一位老师上《沉浮跟什么有关》的时候, 开始他把四个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圆球放在投影上, 按由重到轻排列, 然后让学生预测那个沉, 那个浮, 学生也都很认真的预测了。于是老师发实验材料了 (他同时把第二个要做的实验器材———重量相同, 体积不同的圆柱体也一起发了) , 学生做完了第一个实验, 也知道了当物体的体积相同、重量不同时, 轻的容易浮, 重的容易沉。到了做第二个实验了, 他本来让学生做第二个实验之前先要进行预测, 然后再做实验。可是很多学生根本不去预测, 双手将四个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材料一下子就往水槽里放。本来想让同学在第一个实验得出结论的基础上, 只要稍微动动脑筋, 第二个实验的结果很容易就预测出来的。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预测成就感。如果教师在平时加强对学生预测的训练, 运用语言等措施进行评价, 让那些预测比较准确的人感觉到自己有成就感的时候, 他就会爱上预测, 而以后遇到有预测的实验的时候, 他就要大显身手一番。叧一方面在硬件设施上进行必要的控制。我们在学生进行预测之前, 将实验材料进行有条件的管理。可以由老师在后来发, 也可以放在抽屉里, 如果要一步步预测, 然后一步步做实验的, 也可以让组长进行管理等等。

(三) 要充分利用分散预测的科学性

老师如果恰当地运用预测,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预测的策略, 那学生的预测也只是一片浮云, 他们的预测也没有价值。例如我们在校本教研的时候, 在听《抵抗弯曲》时, 看到了学生的一张记录单。

这个预测是有问题的。我们从表格中可以发现, 当实验做到2倍厚, 学生的预测是承受3个垫圈, 实测能承受6个垫圈。再看学生对4倍厚的预测也是6个, 那这样的预测就有问题了, 而问题就出在分散预测跟一次性预测方法上的运用。学生是一次性进行预测的, 那就是在实验之前把1倍厚、2倍厚、4倍厚都一次性预测好了, 然后再做实验。如果学生是分散预测的, 也就是做一个实验, 然后再预测下面的实验, 那在实测2倍厚能承受6个垫圈的情况下, 不会去预测4倍厚只能承受6个垫圈的, 保守估计他们也会预测12个吧。所以有效的预测应该是在第一次实验之后, 然后让学生根据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这样的预测是有根据的, 也需要同学们通过思考而得出来的。因此, 在让学生进行预测的时候, 我们尽量要做到避免一次性预测, 要进行分散预测。

三、扶、放得当, 让学生有自己思维的空间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强调师生、生生间情感的交互作用, 从引入新课到教学再到综合运用, 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不仅把时间让位给学生, 还将主动权让位于学生。例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 在实验之前教师首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整个实验的过程, 然后每个人写实验设计方案。在三、四年级的时候, 教师要有必须的辅导。到了五、六年级之后, 教师就要适当地放开, 让学生有一个独立的思维空间。有专家说过:“如果你要孩子参与实验设计, 那你就让孩子来说, 这个实验你打算怎么做, 让他们去思考, 不要太扶, 不要低估了学生, 不放心学生。”例如在教《摆的研究》的时候, 学生提出了可能会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有摆绳的长短、摆的幅度、摆的重量等。一般的情况下, 老师都要进行必要地指导、讨论, 然后再设计实验方案。但是A老师没有这样上, 他就直接让学生挑一个因素,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 这样大开放, 让每个同学的思维都动起来。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大方向不会出错, 就是写错, 他们也只会在设计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这样的错误是真实的, 有意义的。如果教师只是讨论之后, 再让学生写实验设计方案, 那这个设计方案准确地说不是设计, 而是摘录。A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与讲解, 扶放得当, 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立体思维的空间。当然这也不是意味着五、六年级在各种情况下都要放, 该扶的地方还是要扶的。

四、设计各种作业, 让学生有思维参与的场所

在设计作业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造性思维作业。所谓“创造性思维作业”是指教师提供一些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 让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去做练习, 而作业的答案则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完成创造性思维作业中不但可以提高理解、分析能力, 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我在教用纸造一座“桥”时, 就让同学用各种材料的纸去造桥, 我只规定了具体的尺寸, 关于形状、结构等方面都让他们自由发挥。又如让学生回去造船等作业, 这些作业都需要学生运用平时所学的科学知识, 通过他们的思维参与, 加以综合地运用, 才能很好地完成。然后还让他们说说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了那些科学道理, 通过这样的活动, 他们会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内容, 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参与是非常好的。

用创新思维引领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篇9

一、建立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 (移动)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以及相对于大工业化时代之后的信息化时代的创新思维。学习和运用互联网思维, 是传统媒体走出困境、实现媒体融合发展以及建立全媒体式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关键。

互联网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在21世纪的十几年里, 移动电话、数码产品、宽带网、无线网络、GPS和智能手机等信息化产品相继问世。今天, 网络和创新产品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产品的诞生充分展现了当代最新的生产力水平和实力, 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在时代剧烈变化的过程中, 渐渐地由于思维的陈旧和对新时代的节奏缺乏感悟和应变, 失去了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意识领先的优势, 没能和时代同步, 因此影响力和权威性日渐式微, 急需改革和创新。

媒体融合创新先要建立互联网思维。如浙江报业集团近年来开展了全员培训, 就媒体融合提出“实现人的融合”的目标, 在采编和经营一线, 推出专业细分、注重实战、贴近性强的专题培训。通过自上而下的能力学习和覆盖全员的立体培训体系, 不断激发推动融合发展的全员创造活力。仅2013年下半年, 就组织2000多人参加新媒体培训, 大大激发了采编人员开发自媒体的积极性。2014年, 从采编、经营、技术、管理等不同岗位实际出发, 浙报集团分批组织了更加细分、更具针对性的培训, 初步建立起全员的互联网思维, 为进一步的媒体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媒体上对互联网思维的运用, 首先要侧重内容价值的最大化和传播渠道的最大化。以往传统媒体的独到观察、权威解释、专业分析和深度解读, 透过思维创新, 增加大数据运用和数据新闻比例, 就会生产出不一样的新闻产品, 创造一些新颖独特视角的故事、评论和展望。而传播渠道的最大化更使传统媒体站在全方位立体化传播的制高点, 最好最大化地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扩大传播范围, 使内容搭上先进渠道的快车。其次要加大媒体和用户的互动性, 使传统媒体内容更接地气、更鲜活, 传播速度更快。传统媒体只有完全移植这些互联网基因, 才能彻底改良。再次要围绕用户需求, 建立数据库和联系网, 开发一系列运营模式为企业盈利。最后要以各种方式扩大用户群, 使传统媒体扩大市场份额, 增强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二、推出创新产品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媒体融合新模式、推出创新产品是传统媒体改头换面、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民日报》在2015年全国十二届人大和政协“两会”报道过程中, 首度尝试“中央厨房”全媒体报道模式, 实现报道流程平台化、报道内容定制化、报道形式可视化, 全景多维立体展现两会议程、议题和风采。“中央厨房”推出的首个产品是一个称为“书话两会”的栏目, 《第一回:委员抵京抬眼望平年盛会不寻常》栏目以章回体形式评述国是, 在《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历史上尚属首次。《人民日报》微信号、法人微博推出的《两会, 这样影响“小明”的生活》, 短短两天内就赚取了网友近9万次微信转发和多次微博转发。

上海报业集团2014年改革创新的最大亮点就是重磅推出三个新产品:上海观察、澎湃和界面。上海观察, 通过移动设备客户端、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发行内容, 主要内容为焦点话题的深度阅读, 以聚焦上海政经为主, APP总下载量为25.3万, 收费订户总量近16万 (收费标准为年100元) , 微信公众号订户数2万余。澎湃, 即“澎湃新闻”, 主要传播介质为网站、移动客户端以及数十个公众账号矩阵。内容上以原创新闻为主, 定位时政和思想, 走风格严肃、追求建设性和权威性之路。日出稿量巨大, 工作日可达上百篇, 节假日也有数十篇供稿, 资讯丰富, 业界反应强烈。界面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产品主要包括精品财经新闻网站、专业投资资讯服务平台、商业情报数据库等;目标用户包括国内金融机构从业者、专业投资者、高净值人群等。界面网站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第一个模块是免费平台, 第二个模块是面向投资者的封闭平台, 第三个模块为面向机构投资者的专家库模块。界面另外还有销售信托理财产品以及运营金融产品的远期规划。

《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和上海报业集团的“上海观察”“澎湃新闻”以及“界面”几个产品, 是新近较为成功的媒体深度融合的例子。这些产品实现了“创新读者而增长”的传统媒体走出困境、开拓市场、引领价值导向等改革创新意图, 最直接地塑造了核心价值, 扩大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传统媒体推出创新产品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以及工业4.0时代的要求。在新媒体的发展中, 门户网站相对于今天的微信微博也已是明日黄花;微信在中国已经有用户超过6亿人, 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软件平台, 其即时语音通讯、朋友圈社交、转移支付和游戏娱乐等应用受到各年龄段用户的追捧。短短3年微信成为新媒体的明星, 影响力超过所有新老媒体。由此, 新媒体发展靠创新产品制胜, 传统媒体在竞争中取胜同样在于是否有能力推出创新产品。创新产品成为媒体竞争的制胜法宝。

三、构架新的营销模式

目前大多数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其盈利能力越来越弱。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所创造的新产品完全不适应旧有的传媒销售方式, 必须建立新的营销模式。

开发“原生广告”等“定制化生产”模式。原生广告是指一种通过在信息流里发布具有相关性的内容从而产生价值、提升用户体验的特定商业模式。国内“今日头条”一直使用的是“原生广告”, 主要广告来自汽车、金融、电子和快消品。经过不到一年的运作, “今日头条”目前早已达到营销收支平衡。国际上“原生广告”近年来受到热捧, 在美国已经有73%的网站提供“原生广告”的服务, 也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涉足“原生广告”等“定制化生产”领域。如英国的知名品牌《经济学人》, 全球发行100万份, 2013年收入为3.46亿英镑, 其中20%左右的收入来自智库服务、政府咨询和视频售卖等“定制化生产”。

尝试“视频”等新媒体。据《中国网络视听产业报告》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7月,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超过4.37亿, 网络视频使用率超过70%, 手机视频用户超过3亿, 移动视频使用率超过55.7%, 网络视听服务已成为网民在线消费时间最长、覆盖细分群体最广的基础性网络服务。而2014年网络视频业务接近200亿元, 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4%。“视频”已经成为新兴的、最受关注和欢迎的新媒体服务, 传统媒体对“视频”的尝试理所当然。如博雅天下传播机构, 旗下出版3本杂志:《博客天下》《财经天下》和《人物》, 由于内容新锐, 品质一流, 广告营收方面近年来“涨”势喜人。他们新近做了一个新媒体“咋整”, 边作内容边做运营, 几个月后实现了盈利, 而且现在利润一直在增长。《人物》《博客天下》和《财经天下》杂志的视频产品陆续启动, 其中早期的《人物》视频产品现在开始盈利, 已经吸引很多优质的广告客户。

建立微信矩阵, 试水报纸电商。《钱江晚报》微信矩阵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 以其官网公共账号为龙头, 联合26个子账号, 依托其官网微信后台技术平台为渠道, 建立微信矩阵, 涵盖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 吸引粉丝超过40万。“钱报town”是《钱江晚报》自建的电子商务平台“钱报有礼”的微信运营账号, 2014年1月13号上线, 推出健康、旅游、吃货等八大特色馆, 为买家量身定制最实在的套餐组合。仅上线半个月, 就吸引粉丝2万人, 营业额超过500万。《钱江晚报》把微信从平台转为渠道, 成立用户中心, 同时用微信矩阵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 增加了用户黏性和《钱江晚报》的品牌影响力, 因而成功地开拓了市场, 实现了营销盈利。

对数字新闻设立“付费墙”, 采取收费和免费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如美国《纽约时报》于2011年3月对其网络用户开始收费, 具体规定是:《纽约时报》印刷版订户可以在任何想用的设备上“全面免费获得该报的新闻、信息和观点”;非印刷版订户, 每月可以免费浏览10篇文章, 一旦超过限额, 只有签约成为电子订阅读者才能继续浏览。这种模式实行后, 《纽约时报》的印刷版订户并没有减少, 数字用户反而增加了。一年后, 即2012年3月份数字付费订户45.5万, 到2012年四季度数字付费订户规模达到64万。付费模式也让《纽约时报》扭亏为盈, 2012年底, 《纽约时报》线上线下总订阅收入达到7.6亿美元, 比广告收入多出5290万美元, 成为该报第一大收入来源。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则是“弃报上网、建立多元载体互补”模式, 多元载体包括网站免费提供数字内容、电子纸日报和纸质周刊。2008年, 其网站每月点击量已升至500万人次, 远远高于纸质印刷品停刊前的5万份。而收费的电子报和纸质周刊借助网站宣传, 扩大了份额和影响力, 报社实现了成功转型。

这些新营销模式无一不是传媒为适应信息化潮流趋势的一些勇敢创新, 这些新营销模式也顺应了当今社会媒体产品消费人群的变化格局。今天的信息化社会, 信息产业迅速崛起, 传统产业比重逐渐减少,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信息在传播领域的特点是:信息量爆炸式增长, 信息传递以秒计算;人们对信息进行选择, 从“受众”转变为“用户”;信息技术引领的新媒体成为传播主要渠道。从我国的人口构成中看到, 90后和80后这类15—34岁青年人中, 基本上靠网上阅读工作或学习的占绝大多数;70后、60后和50后这类35—64岁中年人中, 网上和纸质阅读工作和学习时间参半。根据中国统计局2013年抽样调查数据, 15—34岁青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0.57%, 35—64岁中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3.34%。根据以上信息, 全国15—64岁中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91%, 构成国内主要的适龄学习工作人群。这部分人几乎都上网, 他们选择网上获取信息所用时间占总阅读时间的3/4左右, 依靠网络获取信息、学习和工作已经成为这些社会主流人群的“新常态”。现在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已经从大众化主流向小众化专业转化, 纸质媒体这种传播渠道也已边缘化, 用户仅是极少数。针对这种状况, 媒体融合发展, 打破旧有体系, 改变固有的营销模式, 创建新型营销模式和手段, 迫在眉睫。

四、重组新的传媒体系

“十几年来, 互联网正在颠覆传媒、商业零售、金融等各个传统行业, 传媒业首当其冲。未来, 教育、医疗甚至传统制造业也将因此而改变。这一变革, 表面看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 背后则是用户需求方式的深刻变化。”浙报集团掌门人高海浩如是说。这也是新近中央提出的“互联网+”所意味的, “互联网+”是大势所趋, 传媒业到了围绕用户、全面互联网化、重塑体系的变革时期。

引领思维 篇10

关键词:少年中国梦,引领创新,思路与方法

当《出彩中国人》、《挑战不可能》、《最强大脑》、《我创故我在》等电视综艺节目和少儿动漫热播之时,当弘扬美德、拼搏进取、读书励志、放飞灵魂、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公益广告频频出现、全民读书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当国家领导人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格局中为捍卫和平发展而不懈努力、活跃国际舞台之时,当我国终于实现了诺贝尔奖零的突破时,当“一带一路”的国际和平发展格局已初见成效之时,我知道中国梦将唤醒21世纪中国人的无限创造活力。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这头睡狮已经睡醒啦!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路上,唯有创新才有无限的竞争力,历史赋予教师培养实践与创新人才的重任。初中历史教师能为少年的中国梦做些什么呢?

一、引领少年中国梦,有梦想,才有创新

挖掘历史人物与学生成长的内在联系,通过历史人物传神透彻的解读,感染打动年少的学生,唤醒他们不言愁的少年壮志——激活梦想,点燃创新之情。

品质改变命运,优秀成就人生,教师要尽可能把每一个优秀历史人物讲活,让学生从他们身上品味一种人格、一种哲理,感悟一种品质、一种力量,让那份跨越时空的美丽强烈震撼青少年热血的心灵。从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到唐太宗的“贞观长歌”,从屈原跳江的悲壮无奈到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从诗仙李白的豪情壮志到诗圣杜甫的崇高境界,更不用说“万世真楷模,千古最真人”的苏东坡那身处逆境的幽默达观和济世爱民的慈悲情怀以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厨房花卉无一不精的通世之才,做人做事作文都堪称一流,真是落魄也英雄啊!历史教师偶而也可以如大众学者易中天那样,通过“从故事说人物,从人物说历史,从历史说文化,从文化说人性”的探究,启迪学生的人文智慧,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少年学生的心灵日益丰盈充实,从而一步步从脆弱走向坚强!

我讲“诗仙”李白的风格豪迈飘逸、瑰丽清新时,除师生互动直接吟诵他字字珠玑的浪漫主义千古名句名篇外,还总结说:李白斗酒诗百篇,“诗仙”的诗是洒脱不羁傲世独立接仙气的,充分体现了雄壮浑厚乐观豁达的盛唐气象。而唐朝另一个大诗人却是接地气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想想这是为什么?有“诗仙”知识的铺垫,同学们多能准确理解、表述“诗圣”成就的原因。随后,我打出课件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别”和千古名句,强调说明他关心民众疾苦、心忧天下的崇高思想境界。进而发挥想象,激活学生的少年梦想:假如你读懂了李白杜甫,就等于吸收了天地日月之精华,你就拥有了上天入地的本事,既有仙风道骨,又有现实根基,一脚踩着蓝蓝的白云天,一脚踏着悠悠的芳草地。想象一下,那时的你——男生该有多么潇洒大气,女生该有多么清新动人!浪漫夸张如《套马杆》(校园流行歌曲)的意境了吧!佛曰“相由心生”,苏东坡曰“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代教育家曰:16岁之后的长相气质要由你们自己负责!多多修炼自己的学识吧,你们就是未来的才子佳人!对情窦初开的少年不必忌讳谈情说爱,只要引导他们:爱不只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更是一种需要修炼的能力。毕竟我们是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纯粹动物性的东西,我们需要修炼人之所以为人的智慧和情操,为将来的绽放积聚营养和能量!告诉年少的学生可以偶尔想想爱情,但学习才是头等大事!最后回归盛唐气象,强调那时的中国人有着充实而强大的心灵,有着美丽而高洁的灵魂,那时的中国人有理性和灵性,有诗性和血性,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少年应该更有这四性哟!

另外,我还尽量把有关历史的歌曲都让学生欣赏,不只是为了激趣,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长长少年志气。如《三国演义》、《贞观长歌》、《成吉思汗》、《我爱李时珍》等等!当今流行歌曲,也与他们一起鉴赏,以期引领少年的孩子健康智慧地成长!我还把中国历史的分期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形象比喻成人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壮年时期,随着中国曲折历史的学习进程,我们的学生也从少年成长到有些坚强独立的青年了,一如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这种表述也许有些夸张,但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亲近与思考,使个人的成长与中华民族历史的成长融会贯通。)

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思路才有创新

通过巧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读懂历史的智慧,读透历史的规律——激活思路和方法,培养思辨之能。

如讲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三座高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时,我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三座高峰形成的原因,特别是词与小说繁荣的原因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关,从而得出了课本上没有说破的文学形式从高雅走向通俗的发展规律。由此,让学生比较透彻地了解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关系。如此思考辨析一番,不仅使学生读懂了历史的奥妙,也培养了思考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这样的学习,才对他们的终身成长有利!

又如讲《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时,因为理论性强,导入就需要特别注意思想与激情的有机结合,我这样抒情地导入:当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人民以惊人的勇气、智慧和魄力杀出一条改革开放的血路来的时候,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在思考这一条崭新的血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性质的道路呢?学生立马答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课题就能看出)!我继续导入: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做指导,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提出与丰富完善的?在讲到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我引导学生做一道算术题:1987-1956=?从而得出理论滞后于实践31年,难怪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这就把前后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现代史的线索脉络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清晰而深情的印象,可以说是为现代史的学习打下了很不错的理论基础和感情基线!

有思维参与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教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如何激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培养其终身受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死记硬背。为此,我在学法指导时要求师生合作做到:

1.心中有主题,知识有灵魂;2.围绕主题层层思考,知识有结构;3.作业训练,不忘回头总结内容与思路方法,内容归类整合到主题,思路方法从一般到特殊!

三、胸怀祖国史,放眼世界史,培养开阔胸襟和纵横捭阖的能力(爱国情与思辨能的有机结合),有胸怀境界才有伟大创新!

“爱国是文明人的第一素养!”(拿破仑)通过七八年级的中国历史学习,我们的少年学生已经胸怀祖国古代史的自豪、近代史的屈辱、现代史的曲折与崛起,在《黄种人》深情激越的旋律与歌声中,我引领我的学生迅速穿越中国的170万年,导入两三百万前的世界史的学习,第一课从野蛮到文明,从动物性到人性,从传说到科学,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人类的一切物质精神文明……一个文明的概念讲透,就可以启迪学生一生的人文智慧!

问题引领,挖掘学生思维深度 篇11

发散性思维的不断发展同样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机会让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体会和积累。

【例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68页最后一题)写出一个比■大又比■小的分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个分数的。还能再找到这样的分数吗?

我注意借助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同时以多元表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1.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吗?能找多少个这样的分数?

学生认为,可以将题目中的分数转化成小数,变成写出一个比0.2大又比0.25小的分数。

其实转化的方法在五年级的教材中出现得非常多。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小数乘除法转化成整数的乘除法……

学生很轻松地解答题目后,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这时,我推出了第二个问题。

2.你能用本学期学过的知识解答吗?

有的学生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相互交流起来,还有的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意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

■=■=■=■=■=■……

这样的分数有■、■、■、■、■……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这个分数,而且还发现这样的分数有无数个。

3.还有其他方法解决这道题目吗?

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但一定要留有空间让学生思考。

■=■=■=■=■=■……

■=■=■=■=■=■……

这样的分数有■、■、■、■、■……

在找这个分数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运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巩固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4.你能用刚刚所学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 ■○■ ■○■ ■○■

通过上述题目的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避免思维僵化,还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提高能力,这对于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巧用变式,异中求同

发散性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例2】(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08页思考题)图1中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讲解这道题后,我巧用变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训练,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

1.图2中,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教师将它和前面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顿时从中受到启发:将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小正方形。

2.如图3,三角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那么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道题难度加大,但通过和例题进行对比,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来解决这道题目。

3.图4中,正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经过上两题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活跃,知道先求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行了。

4.小明家的方桌的边长是80厘米,把它的四边撑开,就成了一张圆桌(如图5),求这个圆桌的面积。

这道题综合性更强,需要学生先求出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再添加辅助线。当然,通过前面几题,学生的思维早已被打开,难度和深度已拦不住他们了。

通过这四题的练习,不仅打通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用联系的、整体的思维来看问题。同时在面对新问题时如果找不到方法来解决,学生也可以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当然,这就更需要教师长期进行这方面的变式训练。

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的动力源,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对教材中的一个知识点或数学问题,要善于重新构建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特别是发散性思维训练,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

(责编 金 铃)endprint

一、树立典型,一题多解

发散性思维的不断发展同样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机会让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体会和积累。

【例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68页最后一题)写出一个比■大又比■小的分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个分数的。还能再找到这样的分数吗?

我注意借助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同时以多元表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1.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吗?能找多少个这样的分数?

学生认为,可以将题目中的分数转化成小数,变成写出一个比0.2大又比0.25小的分数。

其实转化的方法在五年级的教材中出现得非常多。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小数乘除法转化成整数的乘除法……

学生很轻松地解答题目后,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这时,我推出了第二个问题。

2.你能用本学期学过的知识解答吗?

有的学生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相互交流起来,还有的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意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

■=■=■=■=■=■……

这样的分数有■、■、■、■、■……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这个分数,而且还发现这样的分数有无数个。

3.还有其他方法解决这道题目吗?

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但一定要留有空间让学生思考。

■=■=■=■=■=■……

■=■=■=■=■=■……

这样的分数有■、■、■、■、■……

在找这个分数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运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巩固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4.你能用刚刚所学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 ■○■ ■○■ ■○■

通过上述题目的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避免思维僵化,还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提高能力,这对于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巧用变式,异中求同

发散性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例2】(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08页思考题)图1中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讲解这道题后,我巧用变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训练,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

1.图2中,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教师将它和前面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顿时从中受到启发:将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小正方形。

2.如图3,三角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那么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道题难度加大,但通过和例题进行对比,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来解决这道题目。

3.图4中,正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经过上两题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活跃,知道先求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行了。

4.小明家的方桌的边长是80厘米,把它的四边撑开,就成了一张圆桌(如图5),求这个圆桌的面积。

这道题综合性更强,需要学生先求出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再添加辅助线。当然,通过前面几题,学生的思维早已被打开,难度和深度已拦不住他们了。

通过这四题的练习,不仅打通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用联系的、整体的思维来看问题。同时在面对新问题时如果找不到方法来解决,学生也可以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当然,这就更需要教师长期进行这方面的变式训练。

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的动力源,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对教材中的一个知识点或数学问题,要善于重新构建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特别是发散性思维训练,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

(责编 金 铃)endprint

一、树立典型,一题多解

发散性思维的不断发展同样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机会让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体会和积累。

【例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68页最后一题)写出一个比■大又比■小的分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个分数的。还能再找到这样的分数吗?

我注意借助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同时以多元表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1.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吗?能找多少个这样的分数?

学生认为,可以将题目中的分数转化成小数,变成写出一个比0.2大又比0.25小的分数。

其实转化的方法在五年级的教材中出现得非常多。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小数乘除法转化成整数的乘除法……

学生很轻松地解答题目后,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这时,我推出了第二个问题。

2.你能用本学期学过的知识解答吗?

有的学生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相互交流起来,还有的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意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

■=■=■=■=■=■……

这样的分数有■、■、■、■、■……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这个分数,而且还发现这样的分数有无数个。

3.还有其他方法解决这道题目吗?

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但一定要留有空间让学生思考。

■=■=■=■=■=■……

■=■=■=■=■=■……

这样的分数有■、■、■、■、■……

在找这个分数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运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巩固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4.你能用刚刚所学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 ■○■ ■○■ ■○■

通过上述题目的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避免思维僵化,还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提高能力,这对于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巧用变式,异中求同

发散性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例2】(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08页思考题)图1中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讲解这道题后,我巧用变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训练,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

1.图2中,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教师将它和前面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顿时从中受到启发:将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小正方形。

2.如图3,三角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那么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道题难度加大,但通过和例题进行对比,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来解决这道题目。

3.图4中,正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经过上两题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活跃,知道先求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行了。

4.小明家的方桌的边长是80厘米,把它的四边撑开,就成了一张圆桌(如图5),求这个圆桌的面积。

这道题综合性更强,需要学生先求出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再添加辅助线。当然,通过前面几题,学生的思维早已被打开,难度和深度已拦不住他们了。

通过这四题的练习,不仅打通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用联系的、整体的思维来看问题。同时在面对新问题时如果找不到方法来解决,学生也可以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当然,这就更需要教师长期进行这方面的变式训练。

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的动力源,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对教材中的一个知识点或数学问题,要善于重新构建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特别是发散性思维训练,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

用数学创新思维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篇12

一、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 促进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 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 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 设置诱人的悬念,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适当分段, 分散难点, 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 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 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 找不出等量关系, 列不出方程。因此, 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 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 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 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 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 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 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 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地分析。

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 思维容易雷同, 缺乏探索精神, 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改变教学模式, 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大的表现和发展。当学生可能遇到知识“雷区”时, 教师不是急于揭秘, 也不是以裁判自居, 而是做一名可靠的同行者。如授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后, 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 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我大胆地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在学生分析、研究的过程中, 我始终参与他们的分析与讨论, 认真听取他们发表的意见,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大部分学生经过作图分析思考,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 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思考的训练, 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从已有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表现为逆用定理、公式、法则、逆向进行推理, 反向进行证明, 从反方向形成新的结论。逆向思维是摆脱思维定式、突破旧有思想框架、产生新思想、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四、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 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 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 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 (证) 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 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 这样想的。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 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 涉及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 (证) 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五、加强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 发挥思维导图在预习、复习、笔记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网络, 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应用。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预习的主要作用, 是帮助学生明确目标, 在阅读时能够集中精神, 在短时间内把握住阅读内容的要点, 理顺思路。同时, 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 提高听课效果。另外, 通过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 教师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 确定重点与难点, 使讲课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首先, 学生独立对整章知识进行总结, 根据自己的理解, 理清数学概念、规律及其区别、联系, 区分重点难点, 画出思维导图。其次, 教师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 把握学生对整个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对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思维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第三, 在复习课堂上抽取部分典型的作品, 先由大家讨论该思维导图的优劣, 再进行补充与深化,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提升。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有限, 教师要有能力完成点晴之笔, 将本章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 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形成知识网络, 便于提取。各章、各单元间不是孤立的, 而是互相联系的, 让学生自己找出联系, 把所有的思维导图编织成自己的知识网, 整个过程也是其乐无穷的。

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采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用简单的短语和单词记下重点, 顺应大脑的思维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 在记的同时就加上了自己的创意, 这样学生不仅能轻松跟上教师的节奏, 充分地理解, 而且解放的大脑还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展开联想, 课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颜色, 加上图画, 重新画一遍。这么有创意的图画, 学生怎么会忘呢?

思维导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教师要选择一个可以分解、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活动开始前明确目标, 并对任务进行详尽的描述。在小组学习中, 成员首先自由发挥, 按照任务要求独立完成思维导图, 画出主干和基本框架, 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 比较优劣, 在已有的分支上添加新的内容或者从已有的分支想到新的分支, 选代表将讨论结果绘制成一幅联合思维导图, 最终完成任务。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糊里糊涂, 难以取得实质进展的状况。独立完成思维导图, 让每个成员依据自己的水平与能力, 踏实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运用思维导图记录观点;在组长组织下有序讨论, 让每个成员看到了别人的思维过程;教师也可以对讨论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引导, 通过交流、对比与决策, 最终寻求到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重要的一点是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逐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提高数学能力、学会学习的目标。

摘要:在数学学习中, 创新思维能够迅速根据实际问题提供的信息, 克服思维定式, 灵活地开拓思维新途径, 在由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发掘出新的方法。教师要通过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改善教学模式、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思考的训练、教授思维方法、引入思维导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上一篇:纵隔肿瘤切除术下一篇:端头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