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对策

2024-08-31

引领对策(共12篇)

引领对策 篇1

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是十分明确的,从教学角度来说,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由“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对于这一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阐述得十分明确:“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说得更明确:“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要实现教学重心的转变,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他们的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教师的发展方式是落后的———大多数教师的发展是被动地接受他人教育,如别人做报告自己去听,别人上课自己看……这种做法与当代主流的教育思想是相悖的。

当代主流教育思想是什么?是“自主发展教育”,这是国际教育界学者相当一致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促进学生素质自主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赞科夫说:“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最高的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的作者雅克·德洛尔也曾说:“人既是发展的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说,教育人“自主发展”是当代教育的最高追求。笔者认为,这一思想也适用于教师———教师也应“自主发展”。

教师怎样实现“自主发展”呢?我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引领教师“走研究的路”,这条路是符合我国教育法规要求的。《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要“以教师为主要研究主体”“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

这条路是科学的。教师教育的重点是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力从哪里来?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从知识转化而来的。什么样的知识能更有效地转化为能力 呢 ? 答案也是 明确的———知识只有“自主建构”才能有效地转化为能力。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基本的观点,也是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这种活动实际上是将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进行再建构的过程,因此它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要将一个地区的大多数教师引领到“走研究之路”上来,绝非易事。笔者找到了有效的策略,这些策略,概括地说有三个。

一、课堂牵动策略

“课堂牵动”策略就是围绕课题进行研究。过去,许多学校进行的教学研究,大都是围绕着一节课进行的。实践证明,这种研究虽然也有一种效果,但弊端较大。围绕一节课开展研究活动,由于没有主题,常常是什么问题都想解决,结果是什么问题都没有深入解决。“课题牵动”则不同,由于它有主题,可以使研究针对那个主题深入进行。而且课题研究能形成概括性的认识,有了概括性认识,就能把认识成果运用到多种情境中去。

另外,课题研究没有研究一节课那种随意性,而是有规范研究行为的。一般说来,规范的研究都要有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践研究;在实践研究中都要有设计、试验、反思和提炼等活动。所以,课题研究不仅有实效,而且它得出的结论有更高的可信度。

二、分层推进策略

“分层推进”策略是指在组织全庄河市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时,不是把全市教师都召集起来一起进行研究,而是分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第一个层次是全庄河市初中数学各基地校片长在一起进行研究;第二个层次是庄河市的数学骨干教师在一起进行研究;第三个层次是各学校数学教师在一起进行研究。实施这一策略的最大好处是,全市每一个数学教师都有实实在在参与研究的机会。这是因为,每一个层次参与研究的人都不很多 (少则几个人,多则十几个人),人人都能参与其中。反之,如果把全市初中数学教师都集中在一起开展研究活动,其结果必然是多数人成了“观众”或“听众”。

三、跟踪引领策略

“跟踪引领”策略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研究时所进行的每一项活动,都有“相对的明白人”进行面对面的引领。这里说的“引领”,不仅指引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更是指引领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研究。

实施这一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校为本的研究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的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教育家冷冉先生也说:“知识不够广博或经验不多的研究者,应当由有经验的科研人员给以指导和帮助。”

从教师的实际情况看,实施这一策略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大多数教师没有参与教育研究的经历,不掌握教育研究规范,缺乏教育研究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教育研究的明白人”进行引领,很容易将非研究行为视为研究行为。这样的“研究”,很难取得实效。

在当前的条件下,要对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研究进行“跟踪引领”,只靠专业研究人员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的专业研究人员实在太少了。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解决“跟踪引领”呢?我们的做法是:全庄河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的研究活动由教研员和聘请的专家引领;“片”的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的研究活动由市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引领;各校数学教师的研究活动由“片”和本校骨干教师进行引领。有了这样的引领,就解决了“萝卜炖萝卜”的问题,有力地提高了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引领对策 篇2

“三个引领”打造基层党建新格局

漕河镇为深入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全镇不同类型的党员实行党建全覆盖工作,开展“支部引领党员,党员引领群众,群众引领大局”的感性工作法,让党员不疏远组织,让群众感到党的温暖,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支部引领党员。“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工作中支部一班人,自觉加强自身建设,工作带头干,做给党员看。每年年初党支部及村两委成员主动与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半年向党员及村民代表进行工作述职一次,年终接受党员及村民代表的民主评议,做到年初有目标,年中有监督,年末有考核。全年31个农村支部年初共制订基层党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六个大项的工作目标159个,第三季度已完成了130个,占全年任务目标的87%。

党员引领群众。“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党员”。在支部的坚强带领下,全镇农村党员踊跃行动,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党员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联户帮扶等活动。在思想上树立“一名党员,一面大旗“的观念,在行动上践行“争做发展先锋”承诺,使农村党员由“无职”变“有职”,由“无为”变“有为”实现“思想有人疗,难事有人问,疾苦有人帮,喜事有人贺,矛盾有人解”的目标。目前有600余名党员为群众开展服务活动。

引领枪弹技术革命  篇3

这款新弹于2002年初展示样品,同年9月完成生产研制。最初提供的弹头口径为0.45英寸,弹头质量11.97g,配在公众十分熟悉的柯尔特手枪弹上,以陶鲁斯“追踪者”转轮手枪发射。

HEX弹头的研究

新弹的研究大约始于10年以前或更早。陶鲁斯的老板鲍博·莫瑞森当时在经营通用的巴恩斯枪弹和陶鲁斯试用枪弹,同时,作为一名痴迷的猎手,莫瑞森对巴恩斯X-枪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在狩猎时,常常只需发射一发巴恩斯X-枪弹就可以击毙一只野兽,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莫瑞森对枪弹的结构已有了一些了解,如实心的铜弹头可以消除弹头里的砂眼;被甲厚度及被甲与弹心分离的结构,均能提高弹头的狩猎精度。因此,莫瑞森很想搞清楚,同样的技术是否也能够应用到狩猎手枪弹和自卫手枪弹上。于是,他请教了巴恩斯公司老板兰笛·布鲁克斯及其公司的专家,汲取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开发了最初的陶鲁斯弹头,这是一个可膨胀成6个“花瓣” 的弹头,并将其命名为HEX弹头。

HEX弹头采用纯铜结构,具有极好的膨胀性、穿透性和弹道末端的质量保持性。然而,由于采用了全铜结构,它被认为违反了巴西酒精、烟草和火器办公署(BATF)的相关规定而不能市售,为了证明它不是穿甲弹头,几年间,莫瑞森和布鲁克斯递交了一些样品用以评估,直到2002年1月,一份来自代理的证书宣称,HEX弹头不在相关的“穿甲弹头”法律之列,至此,陶鲁斯铜弹头枪弹开始批量生产。

现在市面上的HEX弹头枪弹已不是最初的HEX弹头了,而是改进后的产品。这款HEX弹头的前端有6条等距的均匀刻痕,发射后弹头前端可以像“花瓣”一样均匀展开,形成深且直径更大的空腔。0.45英寸ACP 口径的HEX弹头,长18mm,直径0.45英寸,其上的导向面长10mm,从弹尖表面向下是一个深 10mm的空腔,空腔在口部处的直径为6mm,空腔直径随着深度加深而加大,底部则是尖形。

枪弹的设计很需要些技巧,尤其是在采用新材料、研究高效能枪弹的时候更是如此。新设计的HEX弹头必须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半自动手枪供弹的可靠性;发射时对枪管仅能有轻微污染或完全没有污染;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当然,还有速度和优良的终点效应等。通常,一种新枪弹的最终性能参数取决于 FBI弹药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弹头射入某些模拟试验靶时应有的性能,如弹头射入无防护条件下弹道明胶的最低侵彻等级;在有障碍或有防护物条件下,如在墙壁、挡风玻璃及其他防护装置的后面,弹头射入弹道明胶的最低侵彻等级等。陶鲁斯公司在此基础上又对枪弹补充制定了相关规定,其中包括在各种冲击速度下弹头可靠膨胀的要求等。

生产一种特殊要求的弹头除了满足上述要求外,还要具有先进的加工工艺。如特种弹头必须开发专用弹头生产设备,另外,还要采用复合回火工艺,以满足弹头不同部位对硬度的要求,如为避免弹头变形,并保证弹头顺利嵌入膛线而又不至于使嵌入部分破损,要求弹底及圆柱部的硬度要高一些;而为了促使弹头可靠膨胀,弹尖部的硬度要相对低一些。通常HEX弹头比普通铜被甲铅心弹头硬度要高一些,目的是减少发射后残留在枪管里的铜污垢,但硬度也不能太高,否则弹头会对枪管坡膛或弹膛一锥造成过度磨损。

全铜HEX弹头的最大优点是它的毒性比铅弹或铅心弹头低,因此它是室内射击场的理想枪弹。

HEX弹头的最终优化设计是由巴恩斯公司的枪弹工程师们和温彻斯特弹道专家艾伦· 科津共同完成的,并且在科津的帮助下调试和设计了装药的其他部分。

装配

装配高质量的弹头涉及到的方面比弹头本身设计还要多,如必须具备一流的火药、底火以及弹壳。因此,陶鲁斯铜弹头枪弹采用了著名公司的弹药及其弹药组分。发射药采用的是霍奇多火药公司提供的球形无烟混合发射药,这是一种经过使用证明,在功效、弹道一致性以及闪光方面非常有效的发射药。这一发射药的燃烧速率经过优化后,用短枪管(102mm)发射时,火药可以完全燃烧。同时,这一火药燃烧的低毒性也符合相关标准,而这一性能对于有着大量枪弹消耗量的室内射击场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了减小枪弹潜在的毒性,底火采用的是PMC弹药公司提供的无铅底火,同时采用该公司坚韧的镀镍弹壳。为了确保弹头与其他部件配合的相对位置,开发了特种装配技术,能保证在供弹时不至于使弹头缩进弹壳。为了防潮,在弹壳口部和底火室周围涂上光亮漆,使弹壳完全密封。

试验

用几种不同型号的手枪对新弹进行射击试验,这几支枪分别为:口径0.45 英寸、枪管长102mm的陶鲁斯“追踪者”转轮手枪;带木托、枪管长也是 102mm的斯普林菲尔德“优胜者”手枪;定制的枪管长127mm的柯尔特政府型手枪;以及为了自卫用而将枪管截成76mm长的S&W M1917老式布雷蓝手枪。

对其进行精度试验,射距22.8m,5发为一组,射击时不用沙袋。“追踪者”和 落在 51~63mm范围内;政府型手枪的弹着点在25~38mm之间;M1917由于自身瞄准具不全,没有参加精度试验。试验了200多发陶鲁斯铜弹头枪弹,无论是转轮手枪还是半自动手枪都没有发生故障。

此外,试验枪的后坐都非常柔和,正如所期望的那样,适中的弹头速度减小了后坐力。陶鲁斯的老板莫瑞森认为:对于0.45英寸枪弹,若要取得好的终点效应不必使用ACP高速+P手枪弹,正如HEX弹头,以较低的弹头初速,较小的后坐力同样获得了极好的终点效应,而且,正是由于低速和低后坐而大大提高了武器的可控性,便于连续射击。陶鲁斯“追踪者”手枪距枪口4.5m处弹头平均速度为292m/ s,膛口动能为508J。

评定弹头膨胀状态采用的是向水中发射的方法。无论使用短枪管的转轮手枪,还是长枪管的柯尔特政府型手枪,弹头膨胀状态都非常接近,膨胀直径变化在 21.3~22.3mm之间,“花瓣”没有折断,膨胀后弹头的平均质量略有增加,为11.90g,这表明弹头的质量毫无损失地保留了下来。在明胶中试验,当弹头速度在接近198m/s时,弹头开始膨胀,大约在259m/s时膨胀尺寸达到最大。

用任意一支试验用枪发射陶鲁斯枪弹观察枪口,都无闪光、无烟。

前景展望

陶鲁斯铜弹头枪弹的研究经历了数千小时的设计与试验,轻武器领域里一些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参加了其中的工作,包括PMC弹药公司的彼德·霍夫曼,霍奇多火药公司的汤姆·歇颇赫德和朗·里伯,以及前面提到的弹道学专家艾伦·科津。经过优秀人才的不懈努力,研制成功了这种具有卓越的膨胀性能、侵彻性能的新弹种,该弹具有非常好的射击精度、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目前,在应用领域已有呼声敦促陶鲁斯研制新口径枪弹。首先开发的可能是0.357英寸马格努姆枪弹和0.38英寸+P特种枪弹,因为有规定,不允许执法机构的警察携带使用军用枪弹的枪,所以执法机构对此类弹头的枪弹也有所需求。其次,改进的可能是被普遍应用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和0.40英寸S&W手枪弹。

引领对策 篇4

一、镜头及透视

镜头一:一位教师执教五上《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生自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新词掌握情况。教师抓住“咀嚼”这一词语, 先正字音, 指名读、开火车读, 再用加一加的方法分析“嚼”的字形, 之后又问学生“嚼”的另一个读音并组词, 然后让学生说说“咀嚼”的意思;完成《课堂作业》中的选词练习。课堂的前20分钟的重心几乎都放在了字词训练上。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 四个童年生活片段的赏析就只能是浅尝辄止。

透视:该案例中教师对年段目标把握的欠缺, 而使练习肤浅无效。教师把五年级语文学习的训练重心放在了词语教学上, 光一个“咀嚼”就足足化了5分钟, 而接下来的重头戏——文章的主要内容、文本的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的领悟, 却如蜻蜓点水, 轻轻带过。可见, 教师如果缺乏对学段、年段目标的整体把握能力, 训练就会抓不住重点, 练习也就失去了意义。

镜头二:四上《给予是快乐的》一文, 教师抓住“文中的哪些地方出人意料”设计两个练习, 品味小男孩的无私和爱心, 从而展开整堂课的教学。

初读课文填写:当男孩得知保罗的车是保罗的哥哥送的礼物时, 男孩惊叹了。保罗以为 (男孩也想要这样一辆车) , 但男孩却希望 (当这样的哥哥) 。当男孩坐上车时, 保罗认为这个男孩是想 (在邻居面前炫耀) , 但男孩却是 (想让弟弟看一看新车) 。

学生交流以上问题后, 再次读课文, 完成练习:在这之前, 弟弟从未出过家门, 从来没有看见过 (商店, 游乐场, 大海……) , 然而, 有了这辆车就可以 (逛商店, 玩个痛快, 拥抱大海……) 。

透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把握不准, 使练习重人文而轻工具。两个练习都着眼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练习中感悟人物美好的心灵。课堂练习充分体现了文本的人文性, 却缺失了语言文字的品味与实践。课堂上反复听到的强音就是“男孩的心灵是多么美好”“他是多么善良, 多么无私”。这样的语文课, 显得说教有余, 扎实不够。

镜头三:四上《颐和园》一课, 教师以练习引领学生阅读。学生初读课文, 教师出示练习, 填写游览顺序。逐段研读, 发现第二段写了长廊的长和美丽的特点。接着读第三段, 填空练习, 从高耸、金碧辉煌等词语中发现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特点;读第四段, 学生再填空, 发现作者在这一语段中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从“碧玉”“白塔”等词中体会色彩美, 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透视:以上案例中教师有以练导学的意识, 文章的写作顺序、内容理解, 、语言文字的表达特点都包含其中, 但练习之间缺乏联系, 没有明晰的练习线索, 内容细碎烦琐, 形式单一。这样的练习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 如果教师对目标的把握不够细致, 对学情考虑不充分, 就会使练习设计缺少思考和整合, 缺乏整体性和灵动感, 课堂练习便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 课堂练习与教学目标脱节的现象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为:教师对目标把握缺乏整体意识, 对教学总目标、年段目标、文本特点把握不清, 而使课堂练习偏离年段学段要求, 偏离文本特点;有的教师对三维目标缺乏整合, 对教学目标各维度间的联系认识不够, 使练习设计或重情感而轻知识技能, 或重结果而轻过程方法, 甚至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技能训练;有的教师虽有目标意识, 但制定的目标泛化, 缺乏可操作性, 对于如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如何切合学情考虑不够, 使课堂练习零散, 缺乏联系, 在向着目标教学时, 出现偏差或不到位。

二、应对策略

(一) 把握整体——练习设计的支点

教学目标犹如航标, 是教学过程展开的凭借, 是课堂练习落实的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教师要在把握教学的总目标、学段目标的前提下, 结合文本特点精心设计课时目标。课堂练习的内容则应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体现年段特点、课型特点和文本特点。笔者在执教五上《松鼠》一文时, 把握学段目标和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依据课时目标设计练习如下。

1.浏览课文抓住要点。 (用3分钟时间默读课文, 比比谁的速度快)

出示练习, 试着用最简单的语言完成下面填空。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松鼠的 (外形) , (吃食) (活动) 和 (搭窝) 等生活习性。

2.再读课文悟写法。

学生第二次默读课文, 感受松鼠的特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松鼠的特点的。出示练习: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它们的面容清秀, 眼睛闪闪发光,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非常灵敏, 非常机警。)

松鼠是十分警觉的, (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 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 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了。)

松鼠 (非常能干) , (它们搭窝的时候, 先搬些小木片, 错杂地放在一起再用一些苔藓挤紧, 踏平, 使建筑物足够宽敞, 足够坚实。)

练习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再品味重点词语, 从面容清秀等词闪闪发光等词矫健体会拟人的写法, 突出松鼠外貌的漂亮, 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非常……非常……”短句表达对松鼠的赞美之情。松鼠搭窝通过“搬、放、挤紧、踏平”等动词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 以及“足够……足够……”这一对词组中透露的作者对松鼠由衷的赞美之情。

3.练笔: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 运用拟人的方法, 试着运用短句表达赞美之情。

这是五上的一篇略读课文, 练习设计准确地阐述了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练习设计充分体现了年段特点, 要求学生的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和质量。第一次默读, 能大致说出文章的要点;第二次默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写法特点, 而后通过重点句子的研读, 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写作练习凸显了文本的特点, 是对课文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

练习设计从年段目标着眼, 从文本特点入手, 引领着学生在一遍遍的读书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切实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见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 直接关系到练习的效率。只有找准练习的支点, 课堂练习的设计才会有针对性, 才会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 整合目标——练习实施的力臂

适切的教学目标, 应该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整体进行思考, 并有效整合。同样, 练习的设计也要考虑到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就一篇课文而言, 可以选择的练习点有很多, 然而, 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练习设计也必须精心选择, 有效整合, 必须具备整体观念。每个练习在课文教学中承担什么任务, 完成什么目标, 设计时都要考虑清楚, 并力求各个练习互相联系, 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且看, 四上《卡罗纳》一文的几个板块的练习。

板块一:梳理内容, 感知爱。

1.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卡罗纳伤心的句子和大家关心他的句子。

2.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句式。

当卡罗纳 () 时, 老师 () ;当卡罗纳 () 时, 同学们 () ;当卡罗纳 () 时, “我” () ;当卡罗纳 () 时, “我”的母亲 () 。

板块二:品味语言, 捕捉爱。

1.品味老师对卡罗纳说的一段话, 感受语言描写中老师对他的爱。爱还藏在动作和目光中, 找出相关语句。

2.小练笔:如果你是卡罗纳的同学, 课间, 你会看到什么?你会对他说什么, 做什么?想象一下, 写下来。

板块三:推荐《爱的教育》, 升华爱。

爱是这篇文章的主旋律, 可以看出教师以爱这个情感目标贯穿这堂课。课文内容梳理读懂爱, 课文语言品味感受爱, 练笔想象表达爱, 课外阅读延伸爱;又以语言文字的品味和表达为整堂课的核心, 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课堂练习中。三个板块层层推进, 螺旋上升, 架构起整堂课。学生在轻轻松松地读、扎扎实实地练中收获了情感的熏陶, 而且读书的方法、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综合提升。可见, 把握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 加强练习设计的整体意识, 是练习实施获得成效的关键。整体而精当的练习就如延长了杠杆的动力臂, 使目标的达成变得轻松快捷。

(三) 细化目标——练习增效的动力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能达成状态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要求, 是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变化。所以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 不是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知识能力储备等进行全面了解, 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 从学生的需要和起点出发,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如四上《蟋蟀的住宅》一文, 课文长, 知识点多, 单一的学习方法学生容易产生厌倦, 所以笔者在制定目标时充分关注学习的难点, 从激发兴趣、促进语言发展入手, 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怎样建成的”这一目标细化为以下三点: (1) 能联系上下文通过画图的方法读懂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 以辩论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读懂蟋蟀住宅的特点, 感受工程的伟大。 (3) 借助动词复述蟋蟀建造住宅的经过。据此设计以下练习。

练习一.让我们来画画结构图。引导学生读懂“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练习二.开展小小辩论赛。你认为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吗?注意认真读书, 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分的证据。

练习三.蟋蟀究竟是怎样建造住宅的?读课文, 圈出描写蟋蟀动作的词语, 复述时用上这些动词。

课文的第二段写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两个方面, 四上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独立理清段落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这是一个教学难点。于是, 教师引导学生画结构图, 简单明了的图示, 科学有趣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对句子的结构有了形象的感知。辩论赛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他们兴致盎然地读书, 积极倾听同学的发言, 想方设法进行反驳, 发现蟋蟀住宅的种种优点。学生思维活跃, 学习气氛浓厚。蟋蟀住宅建造过程的复述, 教师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 关注语言的运用和积累。

丰富的练习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多种阅读策略。正是对教学目标清晰细致地把握, 练习的设计才会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切合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 练习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阅读课堂增添了动力。

引领对策 篇5

近年来,我县把推进城X基层党建引领社会基层治理作为重点项目,积极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X党建新格局,进一步激发城X基层自治潜能、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基层党建全新体系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使城X各级党组织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一是优化领导体系,理顺党建新思路。

县委成立城X基层党建领导小组,建立城X基层党建联联席会议制度。经过深入调研,党建联席会议多次研究,确定以城X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城X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以社区三化建设为契机,以“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为抓手,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动、共驻共建、协同治理的思路,先后出台全面加强城X基层党建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制度,搭建起城X基层党建“四梁八柱”。

二是织密组织架构,推进党建全覆盖。

2020年4月县城X社区党工委、城X社区管委会正式挂牌,辖区内划定38个城X社区,232个网格。通过健全城X社区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的三级贯通的组织体系,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到城X基层最前沿,实现城X党建全覆盖,使党组织成为城X基层治理的领导核心。

三是注重示范引领,筑强党建战斗堡垒。

以基层党建“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三化”建设验收和“班子建设好、组织设置好、服务队伍好、服务能力好、服务机制好、服务业界好”“六好”基层党组织创评工作为抓手,选优评先,让城X基层党建工作有目标、有标尺。以创评增动力,以模范带整体,提高社区服务本领

筑牢社区战斗堡垒。

二、强化政治导向,聚焦基层组织本职功能

着力推动权力向基层下放、政策在基层生效,干部向基层下沉、资源在基层整合,提升城X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政策执行力、资源整合力。

一是推动赋权扩能,激活基层治理“懒细胞”。

为切实解决因为城X社区“有责无权”、“有责无编”、“有责无钱”,衍生出的部分社区工作者不能作为、不想作为、不敢作为,最终患上“慵懒症”、成为“躺平式”干部的一系列问题。XX县将城X社区管委会设为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下沉编制32名,内设办公室、基层党建办公室、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四个职能科室,坚持真赋权、赋真权、落得下、接得住,让想作为的社区工作者能干事,干成事。强化社区经费保障。社区居委会在全额保障所有社区工作人员报酬待遇的基础上,按照党组织活动经费10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20万元、工作运转经费5万的标准,县财政每年为每个社区安排了35万元资金,实行“费随事转”。解决城X社区因为手里没权、兜里没钱,导致工作手上没力,心里没底的问题,激发社区工作活力,让社区工作者办事有底气,服务有保障。

二是做实减负增效,解下基层治理“铁镣铐”。

针对城X社区事务多、考核密、人员少的问题,城X社区管委会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为主责,提升城X基层党建引领社会基层抓治理能力,不设招商引资任务及相应考核指标。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规范各部门下沉社区工作事项,让社区回归服务自治本位。把网格党建作为提升社区工作效能的重要抓手,将社区内党建、政法、综治、民政、城管、信访、X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融合成“一张网”。按照尊重传统、着眼发展、便于管理的原则,大致以300至500户居民范围划分为一个网格的标准,划分为232个网格,同步成立网格党支部,由社区干部担任网格员,建立网格员常态化巡查制度,通过政策下沉、服务下沉、干部下沉,形成资源在网格叠加、诉求在网格解决、任务在网格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是紧扣群众需求,建设基层治理“新阵地”。

为更好地解决社区党组织服务场所问题。以基层党建“三化”建设为契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和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全面融合,做强党工委党群服务中心。形成服务群众工作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目标化,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以“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载体,整合资源、盘活资产,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整合到邻里中心里面,按照“8+N”优化功能布局,设置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退役军人服务站、党员活动室、居民理事室、卫生服务室、警务室及“N”个其他自选特色功能室。将“1+5+X”社区邻里中心打造成为“服务群众的场地、宣传政策的阵地、健康养老的天地、文化活动的网红地”。

三、推动互融互动,凝聚基层治理组织合力

大力连接整合辖区内各单位、行业和各领域党组织,积极推动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共驻共建、互联互动。构建“横到边、纵到底、无盲区”组织体系。

一是纵向上“多级联动”。

形成县委、城X社区管委会、社区党组织三级联动体系,明确县委履行第一责任、城X社区党工委履行直接责任、社区党组织履行具体责任,并把城X基层党建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和考核重要内容,推动责任落实落地。县委、管委会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三级全部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群众痛点难点问题,办好民生实事,推动X域社会治理。建立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目标化机制,每年下发重点项目清单,每月督查通报,逐级传导责任压力。

二是横向上“多域连通”。

做实结对共建。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合理安排机关事业单位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积极推进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开展“责任联动、组织联席、资源联享、党员联管、活动联办、民事联商”“六联”活动,从源头上为城X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力量保证。做牢社区报到。大力引导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印发了《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工作管理办法》,构建“社区吹哨,干部报到”体系,凝聚城X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目前,共有2276名在职党员进城X社区报到,为社区群众办实事526件。

三是整体上“多元共治”。

依托网格化治理,统筹协调辖区派出所、城管、X管、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卫健、乡建、消防等服务管理力量,触角前移,按“一员多格”的方式将人员下沉到每个网格。通过“一网格一微信群”模式在全域建立一线反应体系,强化网格反馈处理功能。做强党建联盟。积极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协商机制。组织协调社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成立由社区干部、业主委员会委员和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三方成立红色物业联盟党组织。目前青岚小区、幸福港珑园小区等成立了5家红色联盟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助力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四、抓实选育管用,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加强城X基层党建、引领城X基层治理,核心还是人,近年来,我县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干部人才队伍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使社区工作者能够担当城X基层服务根本职责。

一是优化队伍结构。

在原有279名城X社区工作者的基础上,通过2021年南昌X社区工作者招聘工作,分两次共计招聘社区工作者160名。通过2021年南昌X大学生基层专干招聘考试,共计招聘社区治理专干32名。为城X基层党建工作配齐强健工作力量。并定期开展社区工作者培训工作,增强社区工作者服务技能,提升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转化。

二是强化薪酬保障。

建立了“三岗十八级”的薪酬制度,所有社区工作人员全部解决“五险”,社区正职、副职和一般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达到了每月4000元以上,激发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社区发展经费“秋冬不愁、旱涝保收”。

引领市场声音 篇6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我们在价格不变的基础上,将产品的质保期延长到4年。在这样面临重重外部问题的年景里,我们的做法有着很多层面的意义:它给了DIY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信心,让技嘉得以迎难而上,也领先于业界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而能做出这样的举动,是我们多年不断追求更好质量的结果。

虽然整个市场面临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技嘉还是很好地克服了这些困难,坚持了自己的步伐。我们的高中低端产品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设计生产,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因此各型号产品皆有不错的销售成绩。从整体来说,技嘉在保持业绩稳定的基础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一路走来,无论是4年质保政策的推出,还是最新的3D POWER、3D BIOS技术,都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与赞许。一直以来我们对质量的执着坚持,让这一年的技嘉依旧为市场所信赖。

除了年景,很多业界同行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淡出了主板这个领域,但是技嘉仍觉得这个市场及产品是大有可为的,特别是还有众多钟情于技嘉产品的消费者。因此我们没有松懈,推出了多个定位于不同级别消费者的产品,如X58A-OC、G1这样的颠覆传统概念产品。作为主板行业的领军品牌,消费者已经习惯性认为,别人做不到技嘉也应该做到,如果我们稍有松懈消费者就会对我们失望。不付出更多的努力便很难再有进步,这种认知正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无论是针对用户需求细分产品还是延长质保期,只要是对用户有益的事技嘉就愿意做,用最好的用料生产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是我们的一贯坚持。在未来,我们也依然会秉承着这样的精神努力下去,继续推出游戏和超频专用主板,继续坚持四年质保的服务,坚持将最好的、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带给消费者。

同时,技嘉还积极推动整个业界的升级和新技术普及,如USB 3.0技术和UEFI图形界面在技嘉的大力倡导下,如今已经成为业界的标准配置。而在当初,这样的推动力多来自英特尔这样的平台供应商。同样的,技嘉超耐久技术已经成为主板行业最响亮的代名词之一,2011年的超耐久四代设计在主板细节上下功夫,避开参数和生硬的专业词汇,让消费者更直观了解我们的主板能做什么,展现它是怎样的为用户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和安全。技嘉深入了解使用者需要,开发出了G1系列主板,采用Creative顶级声卡和Bigfoot游戏网卡,满足使用者在顶级娱乐方面的需求,在2012年技嘉还会根据广大使用者的需求,继续推出很多引导业界的新技术和理念,敬请期待。

引领对策 篇7

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

科技进步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础,科技创新加速了人类城镇化的进程

城镇化与工业化及科技创新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科技进步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推动城镇化的决定性力量是科技创新所引发的科技革命。目前全世界50%以上人口生活在城镇, 70%的GDP和85%以上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都来自城镇,90%以上的高等学校和科研力量也集中在城镇。随着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新的工业革命启动和深化,将带动各国城镇发展格局发生深刻、丰富而不对称的变化。

城镇化发展具有阶段性,随着城镇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提升,科技创新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城镇化的发展,从最早的物资的聚集,到生产要素的集聚, 再到创新要素与网络的集聚,从生产型城市到消费型城市,再到生态型城市的过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城镇进一步向低碳生态型、可持续型发展,以及多级多层次开放城镇体系的形成,在产业发展、城镇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宜居宜业、城镇治理与规划等方面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科技创新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对城镇化的推动是政府与市场相互作用的过程,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引导作用

传统的城镇化过程是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的自然集聚过程, 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伴随着现代城镇化的发展, 科技促进城镇化已从传统的、方式单一的工具性支撑逐渐向全方位和多元化发展,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融合带来大社会技术系统的发展。各国的城镇化进程都表明,城镇化是一个复杂和综合的过程,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的一份报告,未来全球增加的城镇人口近94%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趋势将会重塑世界的面貌。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即在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以城镇为中心形成内生性的财富增长循环机制,在保证正常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水平基础上侧重强调科技投入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

科技创新支撑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了2011年底的近7亿,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曾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意味着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由量到质的转变阶段。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城镇健康、快速、和谐发展,切实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科技工作成果卓著

一是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列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对城镇化发展的科技工作统筹布局,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科技需求,围绕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镇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绿色节能与绿色建筑、城镇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镇信息平台等重点任务,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二是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三化同步”和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 三是依托高新区等园区建设,形成城镇化发展的“创新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产业化工作体系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技术创新环境,聚集创新资源,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四是通过人口健康、资源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民生科技的发展,对于我国城镇发展质量提高、各个城镇发展特色的形成、城镇现代化快速推进具有决定性作用。五是在试点城镇启动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太阳能光伏发电(金太阳)、半导体照明(十城万盏)、下一代信息网络(3TNet)等一批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工程,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型城镇化需要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向转变,而“创新驱动”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工作任重道远

城镇化包括人口结构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景观城镇化及人口整体素质的城镇化。过去30多年,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主要来源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做出的巨大贡献。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以创新为驱动力、能够集成应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符合城乡发展实际的道路。新型城镇化将为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而科技创新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 实现从重视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向重视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其核心是“科技创新”。

新型城镇化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与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科技工作大有可为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从2001—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7.66%提高到51.27%,平均每年提高1.24%,远高于1978—2000年年均提高0.86%的平均水平,更高于改革开放之前年均提高0.28%的平均水平。而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健康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效支撑和引领,如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审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居环境、城镇住区、 水系统循环、节约能源、大城市交通、土地合理利用、防灾减灾以及新的城镇规划体系等,是一批急需在原有水平上作出重大突破的科技问题。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三化”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城镇知识、智力和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大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信息服务及文化创意等技术支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镇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总量、质量、结构和效益并重的产业供给,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实现城镇化的和谐发展。

加强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动态监测

加快城镇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城镇的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基于感知网、智能化技术的网络体系,提高城镇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宜居城镇

加强能源高效转化、建筑节能与节能新材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等技术,实施食品安全科技工程、国民健康科技工程等,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需要在“四化”同步发展中把握好一系列战略定位,形成一整套战略引导体系和支撑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长效作用机制与模式,科技工作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转变、资源配置整合、生产力布局优化、人口大量转移、利益关系调整、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其问题的复杂性和涉及的广泛性决定工作的综合性,必须要通过系统性措施探索解决,科技工作需要在其中把握好一系列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支撑引导城镇化发展还远远不够,城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偏低,仍然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如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对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科技创新作用缺乏规划;标准建设滞后,强制性规范少,科技发挥作用的渠道不通畅;科技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等推进力度不够等等,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克服。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的系统性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实现方式是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作用,通过多领域、多部门的公共政策综合作用,共同引导社会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动态性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是一项动态性工作,其实现过程具有时间上的阶段特征和空间上的层次特征,不同时期、不同空间范围的工作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一个关键是形成和有效发挥科技支撑的长效作用机制。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是一项探索性工作

创新驱动城镇化工作需要立足全面科学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别分析,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制定适宜性政策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不同地域范围的任务和重点不尽相同,不同空间层次的工作重点会随着地域、时间差异发生变化和转移。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分析不同阶段的工作特点,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在战略规划层面,加强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

理清资源结构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尽快摸清科技系统已有的工作基础和资源结构,梳理相关支撑工作,加强对相关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集成力度,做到心中有数,配置得当。另一方面,加强统筹, 建立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设立各部门联络员,形成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组织体系,统筹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科技工作。

提前规划部署

在战略层面要有前瞻性的通盘考虑,提前规划部署,形成科技创新支撑城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在城镇化“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并举”的推进过程中把握好一系列战略定位,着力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城镇化的转型,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和谐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长效作用机制和典型模式。同时,建议将科技支撑引领城镇化发展列为下一个科技中长期规划的专项规划,并出台有关指导意见。

强化规划衔接

加强与各宏观管理部门的联动和协调,推动规划之间的衔接,提高和充分发挥科技规划在今后城镇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共同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做出整体规划和安排。在城镇建设规划中明确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使科技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决策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

构建与新兴城镇化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依据现有科技研发部署和成果积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布局,加强市场引导,推动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

切实有效的解决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新难点和新问题,同时需要因地制宜,注重归纳总结,形成和有效发挥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长效作用机制和典型模式。

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在计划项目上予以支持,开展技术攻关,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路线图编制

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产出效益好的产业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推进电动汽车、清洁可再生能源、三网融合、 物联网、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通过标准等政策的制定和应用来引导科技创新

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渠道并不通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标准建设滞后,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激励性政策不足,对推广应用新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缺乏补贴和信贷优惠措施性措施。因此,需要加强城镇化建设中的建设标准,设立阶段性目标,加强执行力度。 加大新技术应用的补贴力度,加强强制性规范性等措施。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全面延伸绿色和强制性节能标准。

进一步推动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示范和需求面政策引导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城镇建设中开展了一些科技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在推动科技产业化应用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规模和辐射作用仍有一定的局限。建议深入开展科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关试点和专项行动。一是选择不同主题,结合已经开展的各类园区建设,以创新型城市(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高新区、农业科技园等为载体进行试点示范,包括现代农业体系示范、新能源应用示范、信息网络应用示范、新型智能交通体系示范、生态宜居科技示范、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示范等。二是通过重点项目和工程,如“绿色奥运”、“低碳世博”,更好地推进节能减排、控制环境污染,促进绿色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全面提高居民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培育科技理念与创新文明。 三是针对中国区域不同城市格局的特点,如都市区、城市群、散状城市等特点来进行科技规划示范。

调动地方尤其是基层科技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四化并举”,扎实做好各项推进工作

用科技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促进新农村建设,这其中基层科技部门将有着更为广阔的作为空间。例如:聚焦本地区新农村城镇化科技创新的新需求、新趋向,作为与外部创新资源对接的重要纽带,实现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与市场链有效链接;推动建设村镇科技试点,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生态化集中,推进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联动调整、梯度提升等。

重视和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

引领对策 篇8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 实现经济发展引领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欠发达这一最基本的区情, 决定了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涪陵发展的要求和任务。这个要求和任务与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其他11个兄弟区县相比, 没有任何区别。尽快做大总量是第一位的任务, 没有一定的总量, 涪陵经济欠发达的地位永远难以改变, 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名不副实。的确, 加快经济发展对涪陵而言, 不仅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第一要务”的经济问题, 更是政治问题, 并且是最大的政治。毫无疑问, 涪陵要加快崛起步伐, 一方面要坚持从基本区情出发, 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动态中调结构、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扩大经济总量过程中, 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综合竞争力。

作为重庆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之一, 当前, 涪陵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决定了涪陵做大经济总量要牢牢把握住两个方面:一是工业挑重担, 二是投资当先锋。近些年来, 涪陵经济发展的实践已充分证明, 工业是涪陵经济发展的主导和腾飞的引擎。坚持“工业立区”战略不动摇,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涪陵做大经济总量的必然选择。在涪陵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进程中, 工业必然要挑起经济崛起的重担。与此同时, 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涪陵, 属十分典型的投入型经济、项目型经济。近年来, 投资一直是涪陵经济增长的领跑者和先锋者, 其贡献率远高于消费和出口。扩大投资,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涪陵加快发展、加速崛起最重要的抓手和最主要的推动力。而资金跟着项目走, 要投资就必须有项目, 要扩大投资就必须有更多项目。据此, 必须始终把项目建设置于中心地位, 千方百计引进大项目在涪陵落地生根。

二、做强做优产业, 加快建设重庆重要的综合产业基地, 实现产业发展引领

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兴城”理念, 突出发展工业, 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毫不动摇地推进重点发展战略, 着力建设“千亿园区、百亿企业”, 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力争到2016年再造一个“涪陵工业”, 2020年工业总产值在城市发展新区的占比超过16%。

一是推进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完善园区功能配套, 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平台。涪陵工业园区在推进装备制造、材料、化工化纤等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 切实加大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服务外包 (软件) 、临港物流等建设力度, 加快攀华万达高端钢铁薄板基地、华晨鑫源汽车城、华兰生物人造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太极集团中医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到2016年工业产值达到1 300亿元, 2020年达到2 500亿元。白涛化工园区重点围绕精细化工, 加强与重庆化医集团的战略性合作, 加快建峰集团和华峰化工聚酰胺、聚氨酯等产业集群的大发展, 建成西部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 打造重庆综合化工产业基地, 到2016年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2020年达到800亿元。清溪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铝铜深加工产业链, 加快博赛集团、万丰集团、中航科技集团等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铝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到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2020年达到600亿元。

二是立足产业优势, 壮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产业, 优先发展食品医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产业, 努力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争取大炼化、大型清洁能源等战略性项目落地实施。力争到2016年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工、高端型材 (钢、铝) 两大产业链和医药、食品两大产业集群, 培育产值500亿元级企业集团1家、100亿元级企业10家;2020年, 化工化纤产业实现产值1 000亿元、装备制造1 000亿元 (其中:汽车产业500亿元) 、重要材料1 000亿元、食品医药500亿元、电子信息200亿元、能源300亿元, 六大支柱产业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5%。

三是坚持资源高效配置,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能源保障, 做大做强电网、气网, 发挥聚龙电力、四合燃气两大能源保障优势。建设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 打造前沿研发平台、设备制造基地, 促进页岩气就地综合高效利用, 力争到2016年形成30亿立方米产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带动作用, 建设区域性大数据中心, 加快打造“智慧涪陵”, 为提速新型工业化地区建设提供支撑。

三、做大做靓城市, 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 实现新型城镇化引领

坚持量质并举、产城并进、建管并重, 充分发挥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战略支点作用, 积极集聚吸纳周边区域人口梯度转移, 加快建设新老城区融为一体、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大城市。

1. 加速建设涪陵新城区。

坚持把新城区作为涪陵城市拓展、产业升级、人口聚集的主战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努力建成承接重庆主城、辐射周边区县的区域性新区, 成为全市城市发展新区的示范性新区。一是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以太白大道为轴心, 加快中央商务中心等四大中心和双溪等五大片区联动开发, 突出城市核心区建设, 尽快提升新城区形象, 建成涪陵现代化大城市形象门户。二是推进产城融合、园城互动, 促进服务业与园区、城市融合发展, 鼓励设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销售总部, 加快商业、金融、物流、教育、文化等功能配套, 为产业升级和人口集聚提供强力支撑。三是承接江南人口转移和功能分担, 新设行政事业分支机构 (如分校、分院等) 优先落户新城区, 新建区域性项目、综合性市场优先布局新城区。四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重点建设朱家沟等五大水体和中央公园等五大公园, 构建山水园林交错的城市生态体系。力争到2016年, 新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 人口达到20万人;2020年, 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 人口达到40万人。

2. 改造提升江南老城区。

加快江南城区减载提质进程, 提升宜居品质。一是改善城市交通。实施南滨路二期、双宝隧道等项目, 进一步畅通与新城区的交通连接。实施江东滨江路、北滨路、涪清路改造等项目, 更加畅通“两江三片”的交通联系。加快城市纵向道路和重要节点改造, 治理江南交通拥堵状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研究和实施大城市“两区五组团”之间新型轨道交通和换乘枢纽建设, 努力实现无缝快速衔接。二是提升城市形象。依托两江四岸, 重点建设滨江环湖城市形象带, 打造居住、旅游、休闲、观光胜地。建设江南滨江公园、乌江滨江景观带等公共设施, 进一步提升江南滨江品质。高标准推进江东、江北片区开发, 力争三年基本形成两江四岸融合辉映、山水人文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带。三是优化城市空间。加快旧城 (棚户区) 改造, 有序疏解人口, 推进公园、广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 全面整治背街小巷,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改善人居环境。

3. 科学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大城市带动、小城镇联动”的城镇发展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建设沿江、坪上、后山三大城镇带, 重点建设新妙、龙潭、珍溪、焦石等中心镇和蔺市、清溪、武陵山、大木等一批特色乡镇, 完善环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提高小城镇建设品质和吸纳能力。

四、多措并举, 着力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实现“四化”同步引领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 实施从“三化协调, 四化同步”发展战略, 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1. 以特色效益为抓手,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加快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壮大特色产业规模。突出强化榨菜产业龙头地位, 做优做精成品加工, 做大做响“涪陵青菜头”重庆蔬菜第一品牌。稳步发展畜牧、蔬菜、桑果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水产、烟叶、中药材、笋用竹等后续产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努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培养一批种养大户、科技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发展联户经营、家庭农场, 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

2.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着力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完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社会支持系统, 企业是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主体, 市场规律和经济效益是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本导向, 而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推动, 具有创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优秀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 专家及中介机构的技术咨询服务, 金融部门的有力配合, 是保障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能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最基本的社会支撑体系。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科学研究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加强对信息产业和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持。

3. 坚持产城融合, 着力推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涪陵的城镇化希望在新区, 要加快新城区建设, 把新城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 高层次定位, 高标准建设, 努力打造现代化精品新城。突出抓形象, 提速核心区、中央公园建设, 加快打造火车北站综合枢纽门户形象。重点抓基础, 加快道路管网升级, 加速综合管网覆盖, 实施绿化、灯饰等景观改造工程。同步抓配套, 加速服务功能完善, 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加快中心医院李渡分院、涪陵巴蜀中学、二十一中学、十四小学建设。着力抓开发, 提速人气商气集聚, 推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 加大专业市场、楼宇经济招引力度, 引导和支持服务类企业落地发展, 打造高品质居住小区, 加快形成兴旺繁荣的城市氛围。加快产业聚集, 坚持规划引领,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统筹协同, 开拓创新的思路, 力促“四大产业” (材料产业园、食品医药园、电子信息园、装备制造园) 集聚, 全力打造产业集聚的平台和高水平的功能新区。加快产城融合, 按照新区“一城四园”产业定位,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完善工业服务、商业、金融, 配套物流、教育、文化等城市功能,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加快科技平台建设, 发展绿色经济, 促进产城融合。

五、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实现合作开放引领

立足区位优势, 构建内联外通、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大通道, 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建成全市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

一是构建与主城多元化的便捷交通体系。建设南川—涪陵—两江新区高速公路, 缩短与江北国际机场的时空距离, 促进与两江新区的产业融合。强化与都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的交通衔接, 争取新型轨道交通和市域铁路布局建设, 实现半小时到达重庆主城。

二是构建与周边区域的快捷交通体系。建设梓里—白涛高速公路, 争取垫江—涪陵、丰都—涪陵 (大木) —武隆高速公路纳入规划并开工建设, 基本形成紧密联系主城、联通两翼的高速公路网骨架。加快新增国、省道涪陵段建设, 争取区域性铁路物流中心落户, 基本实现半小时通达周边区县。

三是构建连接市外的顺畅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渝怀铁路复线涪怀段、沿江铁路, 争取广涪铁路、渝黔城际铁路过境并及早开工, 重点推进国家新修编高速公路建设, 全面提高铁公水综合运输能力, 促进涪陵机场民用功能建设, 充分发挥联系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交通衔接作用。

四是构建区内方便快捷的交通环线。开工建设涪陵绕城高速公路北环线, 形成城市高速内环线。建设鹅颈关至涪陵西、马武至龙潭、城区至焦石等一批快速干道, 加快区内县道、乡道和村道升级改造, 基本实现乡镇到中心城区半小时通达。

五是构建对外开放口岸平台。坚持开放促发展, 争取设立国家一级水运口岸、航运口岸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C区, 推进涪陵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江海联运功能, 打造全市重要的外贸中转口岸和战略物资储运基地。

六、切实加强和改善民生, 努力建设“幸福涪陵”, 实现民生幸福引领

坚持民生保障优先、社会建设同步, 切实优化公共服务,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建设人人向往的“幸福涪陵”。

一是倾力办好民生实事。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 启动创业型城市建设,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 帮助2 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新转移农村劳动力5 000人。推进“五险”扩面征缴, 重点抓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等群体参保工作, 及时兑现落实各类群体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加大对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因灾因病致贫家庭的救助力度, 更加关心留守儿童、重度残疾人、空巢老人生活。实施好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营养餐计划, 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区财政继续加大补助每个行政村, 用于便民设施建设。实施村通畅工程、撤并村通达工程、农村公路生命护栏工程, 积极发展毗邻区县和片区农客连接线路, 让农村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通畅、安全。

二是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围绕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 着力推动各类教育更高水平、更加优质发展。积极发挥高等教育的牵引作用, 支持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重点学科、精品专业;强化中职教育品牌建设, 深化园校互动、校企合作;大力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元发展, 进一步提升涪陵五中、实验中学知名度和吸引力;启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深化合并、集团、合作三种办学模式, 加大骨干教师跨校交流力度, 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和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围绕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中心医院门急诊大楼等重点项目建设, 培育优势特色专科。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舆论主导作用, 加强互联网管理, 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进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建设, 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提炼宣传本土文化, 集中打造精品力作。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摘要:基于在重庆五大功能区区域发展战略中肩负的使命、发展的基础及自身的要求, 涪陵提出加快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的目标。纵观涪陵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有基础、有优势, 有挑战、有不足。涪陵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自加压力、挖掘潜力、增添动力, 紧紧围绕目标定位增添措施。

关键词: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对策,涪陵

参考文献

[1]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意见[N].巴渝都市报, 2013-11-09.

[2]曾福生.论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现代化引领区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2) .

[3]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深化“聚焦张江”战略, 加快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J].中国科技产业, 2006, (1) .

[4]张学兵.推动自主创新潮建设示范引领区[J].浦东开发, 2006, (5) .

引领对策 篇9

1 80、90后年轻人基本思想动态

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现在册职工8891人, 其中80后 (36岁以下) 职工3042人, 90后 (27岁以下) 职工771人, 80后、90后职工合计3813人, 约占职工总数43%左右。

据个别谈话及问卷调查,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公交企业年轻人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积极活跃、健康向上, 总体思想状况良好, 呈现出一定的务实争先趋势。

(1) 关注公交经济发展。大部分年轻人在驾驶员、修理工、经警、机关等工作岗位上, 对公交的发展变化极为关注, 主流是好的。被调查者都能参加企业各项活动及安保维稳工作, 并在各自不同岗位为公交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2) 热衷现代文化生活。在被调查者中, 初中毕业的占30%, 高中毕业的占60%, 大专以上的占10%。大都愿意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有20%的人爱好电脑。大多数都能配合企业开展的各项工作, 积极参与组织的演讲、朗诵、体育等各项活动, 在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

(3) 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被访者中, 基本靠工作获取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 其中有一技之长 (驾驶和修理) 的占80%。大多数年轻人对现状较为满意, 崇尚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方式, 也懂得人品和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

(4) 坚决反对民族分裂。通过走访交流了解到, 年轻人普遍认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任何有关民族分裂的言论都是应该坚决制止的, 他们对发生的各类暴恐案件深恶痛绝, 明确表示坚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 80、90后年轻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调查显示, 从现代文明理念、学习工作能力等方面, 80、90后年轻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竞争进取意识较为淡薄。在被访者中, 当被问及对政府在年轻人教育、培训和就业方面应提供什么帮助时, 53%的人回答是没有想法。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 相对稳定的工作, 使他们传统的安稳意识较为浓厚;由于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情况尤为突出, 存在只顾眼前物质利益, 对自身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关心不够, 致使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 市场竞争意识淡薄。

(2) 自觉学习积极性不高。调查显示, 50%的被访者通过电视, 20%通过电脑、20%通过亲朋好友获取知识信息。被访者中通过看书获取知识信息的仅占5%, 大部分年轻人的业余生活只是待在家里看电视、聊微信QQ等。

(3) 双语水平及融入社会能力低。少数民族职工被访者曾经有过在校学习双语的经历, 但毕业后由于没有汉语学习交流的语言环境, 在校期间学习得的汉语交流能力很快衰退, 使得在参加工作后对外沟通能力总体较弱。有些年轻人虽有一定的汉语水平, 但接触汉族职工、朋友的范围窄、机会少, 没有学习交流提升意识。

(4) 爱岗敬业精神缺乏。80、90后年轻人大部分是初中、技校毕业后进入公交企业的, 这个群体中的个别人员缺乏时间观念和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工作态度消极。此外, 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常常宅在家中, 沉迷于电脑网络, 工作时无精打采, 不愿钻研业务技能, 缺乏敬业乐业精神。

上述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剖析分析如下:

(1) 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当代青工生存在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环境下, 形形色色的思潮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一时难于打破和扭转,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青年人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 宣传思想教育体系不健全。从现行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实际情况来看, 宣传教育对象主要是相关工作人员, 而广大青工基本上游离于此体系之外, 都是以考核和处罚来管理的。目前, 大部分外聘青工, 企业管理对其思想认知度无从得知, 没有一整套正常的主流思想教育, 青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简单的说教和学习先进典型, 入脑入心的力度匮乏。因此, 加强对青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工作, 成为今后亟待开展的首要工作。

(3) 基层单位文化建设滞后。青工对参加文体活动充满了期待, 但由于基层单位只有一个办公场所, 没有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 常态化的文体活动开展不起来, 难以把广大青工吸引来、聚起来, 缺少对青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此外, 由于缺少有效的组织引导, 一些文化惠民活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吸引力。据被访者反映, 一年到头没见单位组织举办一些文化宣传和体育活动。说明基层单位组织开展不力, 共青团职能作用发挥不够理想。

3 对80、90后年轻人的引领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 引导各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时任书记张春贤提出, 要在互动中了解和把握各族群众特别是80、90后年轻人的需求, 探索一些满足他们需求并加以教育引导的好方法。按此要求, 工作实际中要积极探索坚持现代文化引领的一些好方法、好措施, 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

(1) 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首先要选好基层单位的“班长”, 发挥好党、团支部书记带班子的作用。着力培养和选拔年轻化、知识化、双语化的少数民族党员进班子, 把做好青工宣传思想工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明确任务, 落实责任。

(2) 着力加强企业宣传思想工作。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一定双语能力、比较优秀的80后少数民族党员职工进班子, 作支部书记助理, 协助书记全面负责文化宣传等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3) 有序建设文化活动平台。逐步完善文体设施, 建立健全文化活动相关制度, 开展年轻人喜欢参加的现代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平台潜移默化影响广大青工的思想, 切实提高青工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等现代文明意识。

(4) 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职工双语普及教育。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职工双语学习及交流能力的培养工作,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职工中的优秀人才。同时, 要求少数民族职工的入党积极分子、新提拔的年轻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双语能力。

(5) 充分发挥好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基层共青团组织建设,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青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机制。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 形成吸引青年人、教育青年人、引导青年人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系统、新机制。

引领对策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

近年来, 随着我市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 特别是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 基本上我市所有的农村中心小学及片校都具备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 也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在教育设备基本达标的同时, 信息技术课程却走向了“边缘”, 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急需行之有效的教研来引领这一学科的发展。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校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 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推进有效的校本教研来引领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笔者认为是解决目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这方面问题谈一些看法。

1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现状及成因

1.1 没有开展或难以开展

(1) 小学信息技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特别是在农村小学, 学校压缩电脑课时或占用电脑课已成家常便饭。如此一来, 规定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如期完成, 或只是走过场, 根本没有落实。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更是无暇顾及了。

(2) 当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任务繁重。除了按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外, 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还承担着其他一些工作, 如机房维护、网络管理和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等, 甚至还有兼任其他课程的。上信息技术课成了副业, 本末倒置, 这使得本欲开展校本教研的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3) 对于目前大多数学校来说, 特别是农村小学, 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偏少, 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名, 而且不是专职的。这都使得校本教研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1.2 过于形式, 实效性低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每次正在进行市教研观摩课时, 前来听课的教师都能做到认真听课, 做好笔记。但当上课教师进行说课、反思或让听课教师评课时, 听课教师要么就悄悄地走开了, 要么就坐着一言不发。一年一度的市教研会成了上课者和主持人的独角戏。市级教研会摩尚且如此, 镇内、校内教研效果可想而知。

1.3 重技轻教, 主题错位

平时教师在各类聚会及信息技术教师群中交流时, 交流的往往都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对于课堂教学方面问题的研究则很少。很多教师很注重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具备了相当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但对课堂教学却不愿多花时间。他们认为解决技术问题的紧迫性似乎强于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紧迫性。这也跟目前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不清有关。我们首先是教师, 然后才是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的“主业”是教学。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掌握灵活实用的教法, 无疑比掌握高深的编程语言更具有实际价值。

1.4 形式老化, 不合潮流

纵观各校教研和各级教研, 教研形式不外乎是听课、集体备课和上观摩课。大多教研都成了为应付检查而进行的“空壳”活动, 缺少明确的价值目标, 缺少一些有用的实质性的内容, 这样的教研年复一年, 原地踏步式地简单重复着。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出现以上几种情况, 存在着种种因素, 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首先主要是因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不够清晰。由于开设时间短, 理论经验和实践研究相对较少, 信息技术成为副课中的“副课”。其次就是信息技术教师定位不够清晰, 他们往往对技术发展本身的关注比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及其学科发展方向更有兴趣。长此以往, 信息技术教师即从学科教师的身份变成学校“技术服务员”, 学科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也会被人淡忘。最后就是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评价体系不健全。

2 对策及建议:搭建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平台

针对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以校本教研理论为指导, 结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的教研现状, 本着以“如何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为目标, 笔者提出一些简单的设想,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2.1 以网络为平台, 进行自我反思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或者是简单的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审视, 而是反省、探究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问题, 具有研究的性质。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自我反思按教学的过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对于当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可以撰写个人教学网络日志 (Blog) 或开通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博客平台最好用在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 而且建议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在同一平台中建立博客。通过反思, 教师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对教学现象有独立的、创造性的见解, 从而克服教学中的被动性、盲目性, 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 实现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2.2 互相开放, 互相提高

强调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最大特点, 但还要对其他教师开放自己, 主动地与其他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合作性的探讨, 可以是跟其他学科教师一起探究问题, 共同分享经验。这种互相开放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学校组织的, 如师徒结对、发展共同体等, 也可以是自发的互相学习。例如, 在教研课前进行课前会议, 讨论如“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学会?你如何让学生投入学习?你将做什么?学生将做什么?”等问题。课后再进行一次会议, 对课前会议上提出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解答。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方法, 如指导帮助, 让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绩的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 , 指导新任教师或教学能力亟待提升的教师, 使其尽快适应环境和角色的基本要求。这些无疑会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经常性的听课, 集中备课以外, 也可以建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QQ群, 这无疑是大家研讨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特点有目共睹, 具有即时性, 可定期开会交流, 摆脱空间的限制。也可建立信息技术教研论坛, 建议由各教研大组成员互相积极配合, 每周或每月确定一个教研主题进行讨论研究, 为农村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网上研修提供平台。另外, 每学期应举行镇内或教研大组内的教学论文、课件、学生电脑作品等评比, 促进各片校交流, 促进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种种开放式的互助是建立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 是校本研究最本质的活动形式。只有通过这种群体性的研究方式, 才能改革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中“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局面, 信息技术教师群体的专业才能有所发展, 有所提高。

2.3 信息技术课程更需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校本教研的介入。引领的主要方式, 一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 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二是靠专家、学者的指导, 通过他们, 提炼聚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分析问题, 设计改进的策略, 验证教学研究的成果。

例如, 对于以镇为范围的农村信息技术校本教研, 建议由镇中心小学或教研片出面邀请若干信息技术教学专家和技术专家, 担任本镇信息技术教研的顾问, 或在教研论坛中担任评论员或专家组成员, 对本镇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各信息技术教师可每月将教学中的典型疑难问题集中, 通过网络提交专家, 接受专家指导。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邀请专家来校, 通过主题讲座、上观摩课等形式, 直接指导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专业引领, 相信广大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会有灿烂的明天。

3 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随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实践的展开, 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对校本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 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其中, 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走进校本教研, 平等参与, 真正成为教师的知心朋友。只要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肯努力, 学校领导重视信息技术校本教研, 群策群力, 一定能扫除障碍, 克服困难, 走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

巧妙引领,告别磨蹭 篇11

为让儿子理解时间的珍贵,我先在客厅的墙壁上悬挂了几幅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一分,贵如千金……每天课余饭后 ,我便会一字一句地读给乐乐听。刚开始小家伙不以为然,可后来的一天,他仰着天真的小脸问:“妈妈,时间真的像金子一样宝贵吗?”“那当然了,所以每个人都不能浪费时间啊!”听了我的这番话,小家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看预热的“火候”到了,便亮出了酝酿已久的“时间协议”:早晨在7点之前起床,起床时间不超过6分钟;洗漱做到迅速有序,最多不超过7分钟;每餐吃饭时不允许磨蹭,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

儿子仔细地看着,显然有些不自信:“妈妈,我能做得到吗?”“儿子,有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啊!只要相信自己能行,你一定能行!”在我的鼓励之下,儿子答应试试看。随后,我便把协议贴在了儿子房间最醒目的地方,仿佛如一面光亮的镜子般,时刻提醒和鞭策着儿子。

果然,儿子的行为比以前麻利了一些,做起事情来很认真,速度一下子提升了不少,而且基本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见开局良好,我对儿子连连称赞,还送给他一只钟表作为礼物,受到奖赏的儿子兴奋不已,整个生活的节奏都变得欢快起来。

开展“能力训练”,步入了快捷的“高速路”

要使儿子彻底摘掉“拖拉低效”的帽子,这就关乎到一个重点核心词“能力”。很多时候孩子拖沓磨蹭并非故意所为,而是能力有限。有了娴熟的技巧和超凡的才能,孩子才有底气步入先进的行列。在我的精心谋划之下,一场高效而又不失趣味的“能力训练风暴”上演了。

茶余饭后,我教给儿子“穿针线”,这看来最习以为常的小事,无形之中就锻炼了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闲暇之余,我带领儿子做家务,洗衣拖地样样训练。周末假日,我带领儿子“走平衡木”“滑旱冰”“打篮球”,提升了他身体的协调和平衡能力。我还独具创新地为儿子开辟“数学乐园”,即写出一连串的数字,如24678391785632944669925,让儿子找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字……

当这些耳目一新的活动项目映入儿子的生活视野时,他仿佛萌发了前所未有的激情,总是那么乐此不疲。看来,习惯的培养不是单一的,既和孩子的自身素质息息相关,又与生活的环境氛围密切相连。告别磨蹭,不妨给孩子营造向上的磁场,并教给孩子高超的本领,自然就能踏上快捷的“高速路”,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引领对策 篇12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及其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1]。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战略规划的实践者,是黑龙江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的主力军。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各方面综合优势,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促进本省经济社会更大、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黑龙江省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现状

黑龙江省的科研机构具有良好的传统和扎实的基础,但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概括起来,目前制约该省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因素包括“六多六少”:

1.1 一般性的科研成果多,真正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的重大、尖端项目少

目前,黑龙江省科研院所的大多数科技成果都是在低水平、低效益上徘徊的小成果。与发达省份相比,数量不少,质量却上不去。有限的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难以对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具体来说,就是“短、平、快”的成果比较多,真正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能够作为经济发展强力“引擎”的重大成果和突破性成果不多。

1.2 鉴定的科技成果多,可直接转化的少

从全省的情况看,2010年共登记的科技成果数量是1453项,其中大学和科研院所占928项。由于目前很多大学和科研单位受资金、人力、生产条件的制约,中试基础设施普遍较差,使得大多数成果停留在实验室或小试水平。此外,大学和科研院所长期以来管理体制的惯性,决定了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大多数是成果鉴定、各级获奖、专利,而不是以最终形成产品,因此项目成熟度相对较低,不能直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1]。而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轻松复制的成果,不愿冒险去承担把科研成果工程放大到产业化的风险,造成好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中试环节的缺失,产生了许多难以消化的“夹生”技术,这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另一原因。

1.3 专业技术人才多,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及市场营销的人才少

目前,黑龙江省与其它各省一样,普遍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薄弱的问题,关起门来搞科研的人多,走出去面向市场的成果转化营销人才少。科研成果就是科研单位的产品,有产品就需要营销,就需要了解市场。我们的科研院所不乏研究人才、科技管理人才,而市场营销人才恰恰是我们短缺的。许多科研院所没有设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专门机构,或者虽然设有专门机构但没有完整系统的制度机制和计划规则,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品化缺乏明确的计划和指标要求,使成果转化工作处于一种相对松散的自然状态,从事成果转化的人员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严重影响了成果转化的效果。

1.4 单纯依靠政府资金的多,开拓社会多种融资渠道的少

一项成熟的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社会生产,要经过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三个阶段,运行周期大约为5~10年,而转化阶段的经费投入通常又比研究阶段要高出8~10倍。目前黑龙江省多数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是依靠政府的无偿支持,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形成了等、靠、要的工作作风,而风险投资基金、银行贷款、企业、个人投资入股等社会多种融资渠道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黑龙江省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较低,致使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严重不足,成果转化率大大降低。

1.5 科技人员自行推广转化项目的多,依靠中介机构和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的少

目前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技术中介机构还未真正发挥作用。该省现存的科技中介机构,多数经营水平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还不畅通,仅局限于浅层次的牵线搭桥,得不到技术买卖双方的认可和接受。中介机构缺乏专门的、高层次的,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技术贸易人才,使中介服务不能有效对科技成果进行深层次的评估和咨询,导致成果推广工作主要由对市场缺乏了解、且营销能力较弱的科技人员自己完成,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1.6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多,真正能够落实的少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黑龙江省也紧随其后出台了《黑龙江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科技26条”。这些法律规范的出台,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但分析黑龙江省的具体情况,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很多政策在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2]。原因之一是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不够。其二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衔接环节出现问题,制定政策的部门与实施部门脱节,致使一些优惠政策实际操作性较差、涉及的条条框框较多,落实起来困难重重。

2 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优势

目前,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基本形成了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而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具有区别于大学和企业的独特的优势,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与大学比较。2010年全省科技成果登记情况统计表明,按照从业人员人均产出成果量统计,科研机构居首,大学次之,最后是企业。科研机构约为1个/40人,大学约为1个/58人。此外,科研院所是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成果面向市场的能力也远强于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的大专院校。2010年,黑龙江省登记的科技成果中,有201项未得到应用,其中大学128项、科研机构31项,在未应用的科研成果中,大学是科研机构的4.1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研机构适应市场能力和科技成果成熟度,现阶段相对强于大学。更重要的一点是,自我国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以来,事业费的消减使得科研单位被迫向市场寻求出路,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在自己投资或引进资金创办科技企业的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相比以学术研究和教学为主的大学来说,更具有面向市场的开发潜力。

其次,与企业比较。科研院所拥有知识获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无论在科研基础条件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都远远强于单纯以经济效益为主、追求利益最大化、技术开发投入不足的企业单位。大多数科研机构一般都具有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和国家重大的工程项目的能力,较之企业,具有科研基础条件好、设备精良、科技开发潜力大的特点,尤其是近年来,科研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与成果支撑的能力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

总之,黑龙江省的科研机构要注重扬已之长,避已之短,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从容应对困难和挑战,保持骨干地位不动摇。

3 黑龙江省科研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科研机构应当统筹兼顾,坚持科研和转化并举,把握不同时期的侧重点,努力推进两者间的良性互动。成果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也要解决渠道、人才、资金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六个制约因素,我们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谋划打造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

转变观念,就是科研院所必须从关起门来搞科研转变到走向市场找项目上去,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了解产业政策,要在市场需求、市场预测上下大功夫,从“做什么吆喝什么”到“企业需要什么研发什么”。要瞄准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开展研发工作,找准突迫口,超前安排、积极谋划那些能够带动一个产业发展、有大气魄、有大力度的项目,这样才能使科研机构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立于不败之地,才不会被“边缘化”。

3.2 加强中试基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

建设中试基地一方面可以提升完善实验室研究成果,使成果与企业需求的衔接更加流畅;另一方面,统一的中试平台有利于技术集成,进一步促进更多应用技术的形成。黑龙江省应全力加强工程中心、孵化中心、产业园区等多种形式的中试基地建设,本着“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原则,加强成果的二次开发,推进产学研结合,解决从科研到生产链条的“断链”问题。通过必要的资金、装备条件与技术支持,对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工业化考验。

3.3 整合黑龙江省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提高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要上大项目,单凭个别科研单位的能力是达不到的,政府应采取有利措施,整合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包括军事、民用,中央、地方的各个单位的优质科技资源。集聚一批一流的科技院所,一批高层次的研究开发骨干,谋划一批关键领域的大项目,寻求在相关产业上的突破,使黑龙江省的科技实力能够在几个重点领域、重点技术和产品上能够在行业内取得更高的地位。切实推进产学研联盟的深化,将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通过价值链联系起来,形成产业组织联盟体系,部署战略性项目,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3.4 建立完善的奖励激励机制,为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才是成果转化的决定因素。要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就要完善人才的奖励激励机制。目前,黑龙江省科研单位对完成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贡献的人员奖励的额度偏低,虽然近年来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这就要求政府要出面协调和干预,要尽快协调政府各部门,将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实[2]。还可以尝试设立成果推广系列的技术职称;把成果推广列入科技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考核指标;科技人员以入股的方式参与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的奖励激励机制,营造出一个人尽其才的氛围,加大对经营人才、开发人才、管理人才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植出一批学术水平和开发转化能力上能够影响黑龙江省产业政策的拔尖人才,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且结构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例如,黑龙江省科学院出台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股权激励暂行办法》,就是为建立科研院所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分配的体制和机制、调动科技人员和科技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探索的一条新路。

3.5 加大政府成果转化基金的投入力度,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融入

解决成果转化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靠政府,另一方面靠社会。政府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决策者与领导者,政府的导向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科技投入上还应加大力度,特别是在科研与开发资金分配比例上,应重点侧重于那些能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重大项目上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投入力度,减轻科研单位的资金压力。此外,科研机构要通过市场开拓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投资机制,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成为投资主体。风险投资基金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快我省风险投资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相关体制和机制势在必行。

3.6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搭建科研单位与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技术交易及其产业化需要大量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注入,技术与资本的有效结合离不开科技中介机构的紧密合作及其多方位、全过程、深层次的

240~270万吨/年,向美国和东欧出口部分MTBE,是净出口地区,但是随着该地区取消含铅汽油和降低汽油中的芳烃含量等法规的实行,预计2005年该地区的MTBE需求量将增长到440万吨/年,进口量估计为85万吨2008年,欧盟地区销售汽油的硫含量进一步降低到10×10-6,这将有力地促进MTBE需求量的增长。

4 结语

在一段时间内,全球MTBE的产量将逐渐下降,但我国MTBE的生产和消费将呈现上升的趋势。但随着我国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MTBE装置将朝着发展生产异辛烷、ETBE等更好的方向前服务。针对黑龙江省社会化科技服务中介体系不健全,有关科技中介机构的政策法规缺位、在一些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上的中介服务较为薄弱等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认真贯彻黑龙江省颁布的“科技26条”中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若干规定,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与科技中介机构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所、创业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加快构建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大力扶持和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中介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促进黑龙江省科技中介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4 结语

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技人员观念的转变、政府导向、社会资金的注入,只有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扫清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重障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兴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观念辨析与范式转变[J].中国科技论坛,2004,2:111~113.

【引领对策】推荐阅读:

引领式06-03

引领思维06-05

引领带动06-09

引领互动06-10

骨干引领06-16

《指南》引领06-21

校长引领06-21

五引领06-27

竞赛引领07-13

引领导航07-23

上一篇:供水工作下一篇:模式构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