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引领

2024-09-02

指导引领(精选10篇)

指导引领 篇1

现在的高中生不愿意写作文,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作文指导低效无效, 不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和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是作文训练“一刀切”造成的。其实,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 他们有不同的思想、气质、特长、兴趣、爱好、学法等, 因此, 作文教学也应尊重学生的差异, 实行分层指导, 调动每个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 都是诗人, 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 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看来, 教师只有采取分层指导, 才能真正打开学生创作的源泉, 促进他们快乐写作。

一.科学分层, 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大量的问卷调查、谈心交流、查阅档案、广泛动员、自愿申报、科学调配的基础上, 我把全班同学分为A、B、C三个写作层。A层是突飞猛进层, 该层的学生一般基础较差, 积累很少, 长期体会不到写作的快乐, 因而他们对写作渐渐失去了信心, 甚至是放弃心理。对该层的学生, 教师应以鼓励和赏识为主, 通过简单易操作的片段训练、仿写训练、赏析范文、面批指导等, 迅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促进他们主动练笔;B层是稳定渐进层, 该层的学生有一定的写作基础, 甚至有时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但他们对作文不是太感兴趣, 不主动地写作, 因而他们的整体写作水平虽然可以, 但还不够优秀。教师要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肯定他们的优点, 指出他们的不足, 鼓励他们不能满足现状, 要认真研究自己写作方面的不足, 并通过作文升格的方式, 促进自己稳步前进;C层是独立潮头层。该层的同学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 不满足老师平时的训练, 经常主动找时间练笔, 因此, 教师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名著, 用心观察生活, 及时写成感悟文字, 并反复修改润色文字, 鼓励他们积极投稿, 体会成功的快乐。

二.营造竞争氛围, 促进全班同学不断提高

为了营造“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的氛围, 鼓励同学比学赶超, 我经常以小组为单位, 布置三个难度层面的作文题目,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构思、写作、修改, 代表小组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成果, 然后师生根据训练目标, 共同评价, 选出优胜小组。如竞写议论文, A层要求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运用典型的事例, 能运用至少2种论证方法即可;B层要求言简意赅地表达观点, 不但能运用典型的事例, 而且分析得要有说服力, 语言要活泼生动。C层要精选典型新颖的素材, 巧妙地选择论证角度, 恰当地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深入浅出地分析论证, 语言要灵活多变, 富有文采, 给人美的享受。由于现在的中学生谁也不轻易服输, 所以他们便挖掘整合小组力量, 精心去写作, 长期坚持下去, 各个层面的同学都会进步明显。

三.调整层次, 调动写作积极性

每个层次的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 每过一段时间, 我都进行调整层次。如A层的同学写作兴趣培养起来了, 写出的作文进步飞快, 根据自愿审报的情况, 我便给他调整层次, 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反C层同学不达标, 教师要了解情况后, 帮助他分析对策, 鞭策他努力进步, 否则老师只能给他调整层次了, 如果他的压力很大, 确实也不适合在C层, 教师应给他更多的关怀, 适时调整层次, 引导他给自己正确的写作定位。实践证明, 很多同学都愿意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 争取进自己引以为豪的层次。因此, 教师适当调整写作层次, 调动了学生写的积极性。

四.分层辅导, 实现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此, 教师要走近学生, 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辅导,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 如我对A层面的学生以鼓励为主, 经常在班里表扬他们的优点, 让全班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课下多找时间和他们谈心, 了解他们写作的现状, 给他们解决写作困惑, 以树立他们写作的信心。而对C层的学生, 我更多的时候和他们交流写作经验, 给他们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让他们的作文锦上添花。

总之, 分层写作, 为学生架起通望成功的“立交桥”,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监督, 定能促进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写作道路上, 书写精彩人生。

指导引领 篇2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令学生焦心、家长揪心、社会关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每位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步人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领域的影响开始凸现:企业降薪或裁员,上班族开始休无薪假期,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返乡。与此同时,约610万大学毕业生涌进人力资源市场。有专家預測,09年就业市场将进入十分艰难时期,企业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有可能降至10年来的最低点。就业,无疑已成为2009年中国社会的一大关键词,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也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和共同谋求破解的难题。面对全新的就业形势,不少人在感叹:大学生毕业就要面临失业。但实际上,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一个原因与大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不能转变就业观念“有业不就”有关。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和谐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十分重要。

一、转变择业观念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念的主流是好的,是与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合拍的,但部分毕业生中存在着需要转变的观念,比如:

(1)自负。受陈旧观念影响,认为读书多身价高,谋职不仅挑城市、挑单位、还挑办公条件、工资、福利待遇等,甚至还挑单位的领导。

(2)虚荣。自以为学历高,专业好,不愿放下架子,主动推销自己,害怕失身份,跌“价码”。

(3)享受。视自己为“天之骄子”,看重安定、舒适的生活,怕吃苦、图享受,畏惧管理严、节奏快、负荷重、风险大的职业。

(4)依赖。认为父母、亲朋好友、國家政府不会不管。

(5)攀比。看到同学进了大公司,自己也非要找一个相近或更好的单位,全然不顾自身条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

(6)自卑。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缺乏对自己的足够认识和信心,竞争力不强,悲观失望,听天由命。

(7)保守。到人才市场本可一试锋芒,却退避三舍,不敢自荐。被单位看中,又不好意思“货比三家”。

(8)被动。企盼“相马”,不习惯“赛马”,消极被动地等待伯乐出现,不急于找个好位置。

以上种种都是导致毕业生待业人数增加的原因,致使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对高校毕业生质量产生片面看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引发些许矛盾,诱发一些不安定因素。为此,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用和谐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特别是转变择业观、正确评估自己,找准就业位置,切实排除择业认识误区,抓住机遇,自主择业、主动创业,灵活就业,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和灵活就业观

择业和创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所谓择业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要,主动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所谓创业则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业绩的实践过程。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择业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择业的内在要求,二者相互联系。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灵活就业通常指与传统的有稳定单位和工作场所的全日制就业不同的各类就业形式的总称。目前,我国灵活就业形式主要包括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以及工作时间弹性大的其他就业形式,如小时工等。一部分劳动者不受雇于任何用人单位和个人,通过投入劳动、资本、知识等要素独立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而取得收入的就业形式,也属灵活就业,如:金融、保险等行业和直销业等。目前,随着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努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转变了观念,选择去基层,去艰苦一点的岗位工作,或选择灵活就业方式,政府对此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以下几项观念:

1、竞争就业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上岗将成为基本的常态就业机制。大学生应树立竞争意识,有拼搏精神,认真学习求职技巧和方法,学会推销自己,主动参与竞争,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择业实力。

2、开放、自主、多渠道就业观。要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不要认为某种工作不适合自己的能力身份就轻易放弃。要冲破“父母在、不远游”的家庭观念和“人不亲、土还亲”的地域观念,面对实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到基层、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还要从“专业对口”的定义中解放出来,根据需要进行职业目标的再生性选择,必要时可跨学科、跨专业实现多渠道、多门路就业。

3、动态发展就业观。择业应从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考虑,追求长远利益。但面对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还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职业目标的选择不一定一次定终身,而应在动态过程中,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发展方向,通过合理流动,不断优化职业目标,最终找到适合自己、能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

4、积极自主创业观。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是拓展职业生涯的关键。当今社会增添了许多新职业,既体现了新的社会需求,又体现了创业者的智慧和贡献。创业艰苦磨难多。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冲出“学历本位”观念,树立“能力本位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和灵活就业能力。

三、以和谐理念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

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领导重视和各方面的积极配合。

1、整合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组织领导机制、激励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应急机制。

第一、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工作职责之中,真正形成党委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大就业”机制,形成同步运行、密切合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优势互补的大就业格局。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效益评估标准和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第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及时向学生发布;同时定期收集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第四、建立应急机制。对临近毕业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由院领导直接负责,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帮助联系工作单位。

2、扩展内容

高校的就业工作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指导”、“三个咨询”、“一个服务”。“四个指导”是观念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三个咨询”是职业规划咨询、就业政策咨询和心理咨询。“一个服务”是就业信息服务。

3、创新方法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局限在就业技巧的传授上,而应该放眼职业生涯的发展,立足为成功就业做长期扎实的准备,始终将就业指导融入学业与校园生活的全过程。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就业指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就业指导,在思想教育、社团活动等各个方面渗透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建设队伍

指导观察方法,引领学生作文 篇3

一、对庞大事物的观察求整体

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观察位置,对事物的整体轮廓及形体、色彩的进行仔细的观察,注意取其主要特征。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观察顺序,由面到点,点面结合,对事物既有全面的了解,又有具体的认识,比如从山顶眺望到家乡全景,整体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繁华的场面,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雄伟壮观。楼房鳞次栉比,街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部分看:气势浩荡的河流,象一条闪着银光的带子,一望无垠的农田,象是一块块彩色的画版,挨挨挤挤的房屋,象是小小的鸽子笼、玩具房……整体看,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欣欣向荣”。

二、对简单事物的观察求新颖

不少学生描写一些简单的事物感到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观察的束缚,传统意义上的观察讲究面面俱到,对任何事物都要采用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里到外的顺序来观察,对所要描述的事物缺乏清晰如画的鲜明印象。我在指导学生观察简单事物时,摒弃了传统的观察,通过变换角度、方式,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寻找人们不易觉察的侧面,获得新鲜材料,比如,房子在黄昏的时候是什么颜色的,树木在黄昏的时候呈现的出的是什么颜色,天上的小鸟在天空中飞的时候是什么颜色,呈现在我们眼睛中的又是什么颜色,与早上或中午的时候有什么细微的区别 等等。

三、对复杂事物的观察求反复

生活中有些事物比较复杂,学生通过一次观察往往印象不深,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细致观察,在反复观察中,逐步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变幻多端的事物。如风云雷电,雨虹雾露等。要通过日常的积累,才能写出它们的本质特点。植物的生长则需要跟踪观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季节认真观察,掌握事物的本身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事物的运动、生长和发展过程。

四、对熟悉的事物的观察求内涵

越是熟悉的事物,越容易被忽略,指导学生观察时,他们一般是东看看,西瞧瞧,深入不进去,也不太注意思考,因此,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忽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观察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印象往往肤浅。

因此我强调学生对熟悉的事物观察要有深度,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它,不但要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我们对周围许多熟悉的事物的观察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观察大丽花,眼看:叶子椭圆,碧绿碧绿,花骨朵形如重锤。手剥:花瓣紧紧地合拢在一起,一层一层中间黄色的花蕊,鼻闻:清香清香,花香里还略带一种甜丝丝的味道;心想:大丽花美丽淡雅。

五、对细微事物的观察求精细

周围那些细微事物,它们的体积很小,但其中往往存在着有趣而吸引人的景象,同學们应该发现它们,吸取它们作为我们的写作素材,可以通过放大镜,显微镜,把视角扩大到极细微的世界,获得意想不到的发现。如透过放大镜观察蜜蜂采花粉的情景,它一面飞,一面用硬长的前足把头上粘的花粉刷下来,递给中间那对足,中间那对足再把胸脯上的花粉刷下来,加上前足递过来的花粉一起交给后足,后足再把这些花粉放到一个凹下的地方,通过放大观察,会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写作题材就会源源不断。

指导引领 篇4

定远县职业教育中心, 多年来, 坚持将职业指导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通过课堂教学、教育渗透、创业实践、个性指导、就业援助等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 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为学生架起通向未来生活的桥梁, 为其根据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顺利就业、创业和升学奠定良好基础。近几年, 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建立职业指导组织体系

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工作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而且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才能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为此, 学校建立了职业指导工作组织体系, 落实人员岗位职责和职业指导工作职能。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负责, 以班主任、德育课教育、学生管理人员为主体, 县劳动局、农委、阳光办、教育局等单位和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工作体制, 并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处, 聘请县劳动就业中心部门负责人做职业指导顾问。德育课教师重点进行职业指导理论的传授, 学生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班主任则通过主题班会等渠道进行个性化指导, 就业指导处主要结合市场信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反馈和就业援助, 就业中心主要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二以课堂为主渠道, 发挥职业指导教育作用,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充分发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从入校便开始按正课开设, 实施“案例教学法”, 指导学生学习写求职信和掌握求职面试技艺等, 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办法, 本着“宽基础、精技能、强素质”的教学理念,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坚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职业指导内容。

各学科均有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实施小组化、模块化、分层教学, 并逐步将课题研究与职业学校特点结合, 与职业指导结合, 开拓课题研究的广度。

学校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成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 并按课题组要求实行了以考证为核心的课程改革, 改进了教学方法, 进行了教育结构模式的转变, 适时开展职业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 自觉地学习专业技能。

学校坚持学生持“双证”离校制度, 突出抓好学生的专业技能, 让学生技能水平达到上岗要求, 与将来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保持“零距离”。每学期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大比武和“技能月”活动, 评出专业能手, 进行技术操作水平考核, 学生技能考核获证率达95%以上。

开展礼仪教育,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校园礼仪、社交礼仪和求职礼仪。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为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增加了砝码。

三坚持职业指导教育的渗透功能, 构筑学生通向未来的桥梁

学校坚持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培训, 让每一个人了解和熟悉职业指导的内容、方法和技巧, 并贯彻到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使职业指导真正做到全员化、全程化。学生入学伊始, 学校即分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初步树立起学生的职业理想, 并通过开展“优秀生报告与交流”活动, 让学生逐步寻找职业成功的途径:通过开展军训、学农教育等活动, 不断地让每一个学生挖掘自身的职业潜能;在学生和班主任日常管理中渗透职业指导教育内容, 在学生的“德育教育规划方案”和“主题班会”方案中, 职业指导的教育内容都作为“必修课”, 并以此作为班级和班主任考核的内容, 定期检查, 不断提高班主任的职业指导意识, 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概念;坚持开展开放性实践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考察参观, 并开展与企事业单位的双向教育活动, 把课堂搬到企事业单位, 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感官认识;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并排除学生错误的职业心理认识, 逐步建立起健康的职业心理。全员化、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教育, 使学生在每一项活动中都与未来挂钩、与职业挂钩,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同时也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四发挥学校供需信息枢纽作用, 构建学生就业网络

学校作为县职业教育中心、县职业技能鉴定站、县“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与市、县劳动和人事部门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建起了学生就业网络。学校在学生入校前即与其签定推荐就业协议书, 承诺进行就业安置。学校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 到省内外多家企业考察, 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发展前景, 通过反复磋商, 先后与苏、浙、沪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 为企业进行“订单”培养。充分利用中国求职网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网站推荐毕业生, 并拓宽就业渠道, 提供就业信息, 既与本县开发区多家企业联系, 又组织学生异地就业。学校定期举办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现双向选择创造条件。另外, 学校坚持“扶上马, 送一程”的做法, 积极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反馈和就业援助工作, 为学生走向社会之后遇到的就业相关问题及时提供帮助、支援和设计, 使学生享受到了全程的“售后服务”。

五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把职业指导放到实践中进行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分专业进行社会调查, 建起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信息档案, 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市场、就业形势, 并在教师指导下, 进行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 使学生的职业选择更具针对性。在毕业教育中开展学生创业设计,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创业意识。毕业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习, 学生对生产过程 (如工艺流程、销售环节等) 有了全面了解, 熟悉了自己将来可能的工作岗位, 掌握了岗位要求, 能更顺利地就业。同时学校利用自身的实习实训基地,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创业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报告、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创业的喜悦和艰辛,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为学生就业、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建立了学生个人职业指导档案, 积极开展调查回访工作, 邀请“就业明星”回校作报告, 并定期开展“就业明星”评比活动,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氛围。

坚持不懈、深入扎实的开展学生职业指导工作,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使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学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总之, 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我们将遵循国家需要和个体发展相统一、理论联系实践、普遍性和个性相结合、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和协作性等原则, 对学生耐心做好专业选择的指导、就业理论指导、就业政策法规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走向职业成功的指导等, 并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各科教学相结合、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与课外、校外活动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真正引领学生走向美好的未来生活。

摘要:建立职业指导组织体系, 发挥学校供需信息枢纽作用, 以课堂为主渠道, 构建学生就业网络,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在职业指导实践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构筑学生通向未来的桥梁, 是中等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戴林东、田广奇.营造规模优势, 提升服务功能[J].职教通讯, 2003 (12) [1]戴林东、田广奇.营造规模优势, 提升服务功能[J].职教通讯, 2003 (12)

[2]陶向东.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J].职教论坛, 2003 (19) [2]陶向东.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J].职教论坛, 2003 (19)

[3]周凝.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J].职教通讯, 2004 (11) [3]周凝.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J].职教通讯, 2004 (11)

指导引领 篇5

遵义市教育局“红色遵义 多彩校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办按计划于2013年5月13日至24日,5个专家指导组分两批进入32所项目学校进行第二次入校指导。专家指导组围绕项目学校的专项科研课题以及特色学校建设发展规划等主要工作内容,通过听取学校汇报、召开学校领导班子、学科教师座谈会等方式,对各学校工作实施了集中指导。

在入校指导过程中,专家组认真听取并记录了项目学校校长的对本校的特色学校建设专项科研课题以及特色学校发展规划等工作汇报,就学校的专项课题、特色理念、特色资源、特色实践等方面,与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和积极的讨论。通过本次入校指导,发现项目学校对特色学校建设的认识有了整体的明显提升,对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提炼有了更加准确的定位。同时,专家对项目学校特色建设专项课题研究以及特色学校发展规划研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供了深入指导,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作为特色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的意义,确定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路和方向。

本次入校指导工作是继首轮项目基线调研之后又一次的全面深入指导,取得了积极有效的实质性效果。入校指导期间,县、区(市)教育局(教科局)项目办积极配合,项目学校校长及教师,围绕特色学校建设的办学理念积极交流。学校凭借自己办学条件、育人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其特色创建工作也各有侧重,呈现出多彩发展的态势,为项目后期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二次入校指导后,进一步调动了县、区(市)教育局(教科局)和项目学校的积极性,校长与教师们对学校的特色发展更加充满信心,纷纷表示将在市教育局特色学校项目办的统一要求下,按照专家组指导意见,全力做好做实各阶段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特色学校项目建设。

课题科研引领 探索特色学校建设的有效推进途径

为扎实推进全市“红色遵义 多彩校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工程实施,切实以课题科研引领特色学校建设,探索特色建设的有效推进途径,“红色遵义 多彩校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学校专项科研课题开题暨工程建设推进现场交流会于2013年5月30日在遵义市丰乐小学召开。

来自遵义市各县、区(市)教科局(教育局)项目办负责人、第一批32所项目学校校长以及市教育局项目办全体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重庆新课堂教育专家代表、项目执行总监李莉萍主持。

会上,遵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樊厚义宣读《关于公布2013年“红色遵义 多彩校园”专项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赤水市第一小学校长陈高荣代表第一阶段项目学校作特色学校专项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基础教育评估所所长胡方博士作关于特色学校建设专项科研课题研究的专题指导,胡博士对特色科研的特点和意义、特色学校课题研究的规范性以及科研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解读。同时,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作为特色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的意义,理清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建设思路。

遵义市汇川区教育局副局长肖维代表各县、区(市)教科局(教育局)作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经验交流。

遵义市红花岗区丰乐小学校长胡芳蓉和凤冈县第三中学校长刘伶代表第一阶段项目学校就特色学校建设推进作经验介绍报告。

市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副组长、重庆新课堂教育总监何勇对项目特色学校阶段性推进工作作了整体性说明,并且他别有生趣地将特色学校建设比喻成跳舞艺术,希望所有项目学校舞出特色。

最后,遵义市教育局副局长、市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副组长罗义国对下阶段特色学校项目建设工作推进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打造特色学校,就是要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是以学校文化内涵突破为切入口,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优质化发展。要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以文化为引领、以课程实质为动力、以校本教材为支撑、以课题研究为理论指导,不断加以提炼、总结,使特色学校建设制度化、常态化。

指导引领 篇6

一、兴趣是写作的开端

现在有很多老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让孩子直接写满300 字就行了, 试想, 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们脑袋里根本就没有写作的概念, 怎么去凑这300 个字?就算凑上了, 那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 首先不能让孩子听到写作文就害怕, 而是要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写作兴趣。道出自己的快乐, 倾诉自己的烦恼,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写多少就写多少, 这才是硬道理。

三年级的第一次写作我安排了自我介绍。这是最接地气的习作题目了, 可是从何下手却让孩子们犯了难。我在指导这次习作时, 花了不少时间。首先我让孩子们进行自我介绍, 这是很简单的, 孩子们都会, 我在语言组织方面略微作了一些指导。接着我让他们夸夸自己, 说一说自己的优点, 这让孩子们有些不好意思, 有些扭捏。于是, 我换了一种形式, 让孩子们请自己的好朋友来夸自己。这下, 班级气氛马上热烈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互相夸奖小伙伴, 让孩子们产生了很强的自豪感。有个平时习惯不太好的学生喜滋滋地告诉我:“我还以为自己满身都是缺点呐, 原来在别人看来, 我也有好多优点那!”最后, 我选取一位同学, 将他自己的自我介绍和同学们指出的优点相结合, 在结构上进行相应的指导, 在语句上进行相应的疏通, 一篇习作《夸夸我自己》就这样在课上完成了。我让孩子们马上模仿例文, 每个人根据已有的素材进行整理, 组成框架结构, 丰润语言。不一会儿, 大部分学生都基本完工。

再如教学习作6 描写文具, 我在课堂上, 先出示一个双肩书包, 引导学生从书包的局部——颜色、材料、样式, 然后再说到书包的整体, 并由此引申到各人说说自己的书包。至此学生对物体观察描写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了。一学生写道:“去年过年, 爸爸买了一只新书包给我, 妈妈还给我绣了一个名字, 我眉开眼笑。一开学, 我把书包给我的朋友看, 他们都说我这只书包很漂亮。我的书包是用帆布做的, 黄色的, 里面分为三层, 一层大的, 两层小的。大的一层放了可爱的文具盒还有一本语文书、一本数学书和一本音乐书。小的两层里面, 一层放着新华字典、作业本和草稿纸, 另一层放着我备用的各种本子。我非常珍爱我的书包。”

虽然这样做, 确实花费了较多一些的时间, 但是这次的指导确实让孩子们对写作不那么恐惧了, 不那么无奈了。所以我认为, 只要孩子们能对写作产生哪怕一点点的好感, 那么, 多花一些时间和心思都是值得的。

二、积累是写作的关键

如果让学生仅仅只是掌握写作的方法还是不够的, 要写好作文, 关键还要靠平时的积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警句无不在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但是三年级的学生无论是生活还是阅读量来说积累都是贫瘠, 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 文本中有许多“空子”让我们钻, 我们只要抓准练习的点, 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剧情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想象, 那么一本新的“剧本”就诞生了。哪怕只是一两句, 一两行, 一两段, 都可以积少成多。

我在执教三年级《掌声》一课, 读“掌声”一词安排的练笔, 学生续写道:掌声是力量。

掌声是信心。

掌声是帮助。

掌声是亲情。

再如教学《放飞蜻蜓》时, 学习课文后, 孩子们在陶行知爷爷的有效引导下把蜻蜓放飞了, 这是孩子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已经了解蜻蜓这么多知识点后, 我倡导学生代替书中的孩子们写一份保护蜻蜓的倡议书。面对可爱的孩子们, 回到大自然中的蜻蜓又是做了些什么呢?我又让同学们编写一个关于小蜻蜓的历险记。两个选择同学们任选一题进行练笔。在交流时我发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写倡议书的学生不仅自己回去了解了相关的格式, 写的有模有样, 内容既有书中的关于蜻蜓的知识, 又有自己的情感。而写历险记的同学更是了不得, 绝不逊色于任何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 难得是体现了人类善良的一面。

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中年段孩子们都特别乐意参加各种活动。为了促进活动的积累, 促进活动的发展, 使学生知道, 生活有很多的材料是值得写的。如我的点赞小故事、寻找周庄的小角落、我为灾区献爱心、文明用餐评比等, 都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每次活动结束后, 我总是把大家聚在一起, 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活动的全过程, 并谈谈自己的这一活动的经验。学生都特别兴奋, 语言也较流畅。此时, 我抓住机会让孩子们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他们也非常乐意地接受了。

我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一些综合性的活动, 如古诗背诵大比拼、读书笔记展示、手抄报评比等,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展了思维, 既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更是为习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三年级是孩子们写作的起步阶段, 也是培养良好写作习惯的关键时期, 教师们要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多种方法引领学生去观察, 去体验, 去感悟, 写出接近生活、观点鲜明、个性十足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贺成金, 殷惠.让学生体验表达的快乐——谈中年级习作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 2008 (Z3) .

指导引领 篇7

一、体育教研员必须熟练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整个学科的教材体系

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具体规定了体育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和各个学段、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及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和教学要求, 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全国教师用一本教材, 相同年级教学进度统一, 教研员只要根据教学大纲的指令熟悉规定的教材知识、技能与技术, 就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敦促检查, 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而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有很大差别,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写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编排的结构、体例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例如, 课改前的教材大都采用线性结构排列, 是以学科知识技能本身的逻辑为主的内容体系, 课改后的教材大都采用模块结构排列, 是以学生为本、以身体运动和健康为主的学习领域结构,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构排列和编排体例问题, 而是体现了一种教学理念的变化和学科教学功能的改变。课改后的体育教师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着相当大的选择范围和余地, 难怪一些体育教师在一个学段教过几个轮回后仍然把握不了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江苏省没有统一使用的小学体育课本, 笔者曾在若干所小学对教师做过现场调研:“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低、中年级主要打好体能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主要采取哪些教学内容来夯实低、中年级的体能基础?每个教学内容教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很少有教师能回答好这个问题, 对教学内容进行多种组合和搭配的理念大家学了很多遍, 却很少有人把它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更没有考虑在教学中如何落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新课程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部分学校和教师把探寻的目光聚焦在教研机构和教研员身上, 因为教研员就是进行教学研究的人员, 开发适合的教材、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毫无疑问应是教研员的本职工作与使命之一, 所以教研员要透彻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体系, 能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从各个学习领域中改造和移植出不同性质的教材内容供学校选择和实施, 同时, 体育教研员要能上讲台、下操场亲自执教, 将自己所掌握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新课程教学方法付诸教学实践, 能上为一线教师诠释新课程理念的课改示范课。所有这些都要求体育教研员必须先于教师透彻理解课程标准, 深入浅出地把握体育课程的教材脉络, 尽管提倡“一标多本”, 各地的教材不同, 但课程标准在全国是统一的, 把课程标准琢磨透了,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高水平的教研员是和教师一起研究如何移植、改造和整合教材, 而不是照搬教材;是结合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如何“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研员必须在理念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做出指导和示范

对于体育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们已不再陌生, 他们现在需要的是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际中落实这些理念, 比如, 具体到一节中小学的体育课上, 怎样才算是用好教材?怎样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渗透情意和健康方面的教育?各个领域的学习目标在不同学段和教学内容中如何表述?如何落实?怎样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突显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如何探究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是否堂堂课都要体现?类似问题一线体育教师会提出一大堆, 在课改10年中, 一线教师早已厌烦了套用理论、介绍经验、大讲“该怎么做”的权威式的教研活动方式, 对一些教研员惯用的“优点谈一点、问题指一堆、理论来一套”的指导和诊断课堂教学的套路很有意见和不满情绪。其实, 今天的课程改革正催生着课堂教学的种种变化, 在课堂上, 教师每天都面临着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新困惑, 他们希望教研员能到课堂中和他们一起面对面地、系统地研究这些问题, 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人这样说, 在课改面前, 教研员和教师实际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队员, 已经不存在所谓的专家、教练员了, 因为大家会面对相同的新问题, 会遇到相同的困难。如,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开放的, 教师和教研员一样都有权利对课程进行设计、对教材进行“裁剪”、对课堂进行评价, 这是传统课程下从未有过的新现象与新问题, 教研员必须通过教学研究把这些问题向教师说清楚, 必须在理念和实践的结合点上给教师做出指导和示范。记得在一次乡镇初中教师连片教研活动会上, 为让大多数教师明白到底什么是“学生主体性体育课堂学法指导”, 笔者当场上课“范教”, 这在事前可没有任何的“操练”, 学生是随机借班, 课堂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节奏的连续, 全由自己把握, 亲自下课堂向教师实实在在地示范“怎样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体育学习自主学练的指导”, 课后一些教师由衷地对笔者说:“韩老师, 您上课, 让我心服口服, 学有方向。”新时期需要“下厅堂, 上课堂”的教研员, 所有的教师希望不再看到那些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式的权威加领导的善于作秀的表演型教研员。

三、教研员必须能提供解决教师日常教学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任务是转变教师教学的行为方式, 在转变教师行为方式的过程中, 教师会感到自己固有的经验遭到挑战, 经深思熟虑于课堂教学之前就精心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进行不下去, 就连自己教过无数遍的教科书也有很多值得质疑、商榷和改进的地方;平时习以为常的备课、上课也出现了许多可研究的问题:如何在一堂课上设置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的学生学习目标?如何利用教学手段的变化将教师机械地教内化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如何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进行模块化、单元化的系列设计?如何把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如何把备课中的预设与教学中的随机生成有机结合起来?如何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间的多项交流和互动?面对教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教研员需要长期扎根学校, 走进课堂。教研工作的生命与重心在课堂, 课堂也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事件和问题常发的场所, 教研指导只有基于课堂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价值和意义, 所以, 教研员必须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 把“脚”踩到真实的课堂里, 沉浸在教学现场这一“场域”内, 较长时间地与教师一起去观察和体悟日常教学中碰到的种种问题, 并把问题作为最有价值的课题和教师一起研究, 在实践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以提高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 这也是新时期教研员应该做到的。

四、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培训等活动, 搭建交流平台

营造校际间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的教学教研氛围,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按照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 划片建立东、南、西、北和城区5个片区教研活动组, 由教师投票推选出骨干教师任片区教研活动组组长 (即片长) , 片长在争取片区教师意见的基础上, 定期上报片区学年、学期教研活动计划, 教研室根据上报计划责成片长定时间、定地点、定形式按时举行片区的课例观摩、专题研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 连片教研网络的建立和多种教研活动的举办是县搭建教师学习、研讨和交流的主要平台。

除此之外, 教研员还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给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专业成长提供平台:一是每学年举办一次县级示范课观摩研修培训活动, 目的是以课例为载体引领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付诸教学实践, 在实践层面提升教师对新课程的驾驭和执行能力。二是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和展示活动, 通过学习和培训, 解剖教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展示专业化、可供借鉴学习的教学技能, 推广好的教学范式和经验做法, 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三是每学年开展一次专题论文和教学案例评比活动, 引导教师结合自己日常实践中的感悟展开思考, 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理论思维和升华,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教学趋向合理、有效。四是定期组织优质课评比和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 赛课不是目的, 其主要目的在于集一个学校的全体教师之力, 去集体备课、去研究课堂, 再通过赛课这个平台, 让全体教师共同交流学习, 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艺术;教学基本功比赛只是以展示体育教师最基本教学技能为核心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 目的是以其鲜明的职业特点、凸显的专业特色来锻炼体育教师履行体育教学职责、胜任体育教学工作、完成“以体育人”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

五、运用任务激励与成功驱动策略, 营造教学研究之氛围

教师成长的最好氛围是在教学中研究, 在研究中学习和反思。教学和研究是教师劳动的两个方面, 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指导, 研究也离不开教学的实践, 只有两者的辩证运动才能推动教师研究乃至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 教研员可以采用任务激励策略, 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指导和价值方向。例如, 可把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作为小课题安排教师进行研究, 诸如怎样备教材、备学生?备解决重点、难度的方法手段?怎样为班级多、场地小的学校安排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这些都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进行研究, 周而复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调重复的劳作, 而是被教师看作充满激情的创作和教学研究成果呈现的场所。再如, 激励教师用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方式完成教学研究任务:要求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类书籍、写一篇论文、写一篇教育叙事、制作一个课件, 以及每日写一段或阅读、或教学、或教研中的反思, 并认真落实, 让阅读、业务学习、教学研究和反思逐渐成为教师的习惯。教研员还可以采用成功驱动策略,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并想方设法地帮助教师把学习、研究所得转化成名片和成果, 如把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及研究经验在县区内推介、应用, 并积极向上级教研部门、教育网站、教育报刊等推荐、展示, 搭建各种平台助推他们成为榜样, 这样教师就会获得成功感、价值感, 其教学和研究会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走向深入。

六、充分利用网络, 实现多维互动和资源共享

一方面, 教研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学科教研活动资源中心, 实现学校教师间的信息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共享, 即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浏览其他学校或教师的计划、备课、教研活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场地器材的配置与使用情况等。另一方面, 教研员可以利用网络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和对话, 通过网络把各种资料和信息如教案、课件、论文以及学习材料等与教师进行及时共享, 主要途径有QQ群、电子信箱、博客、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教研部门的网站等。

七、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指导引领 篇8

由此,学校从学生智能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作业的呈现方式研究为载体,依据学生自身不同的学习智能,设计与学生多元智能相适应的作业模式,提高学生作业的选择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最终实现学生多元智能与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规范多元智能引领下的作业设计

我们所研究的多元智能引领下的作业设计,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作业形态,而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常规作业模式的梳理、突破、创新和整合。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对学习策略方法的掌握,并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参考了小学生课程设置,将多元智能引领下的作业划分为基础型作业、拓展型作业与探究型作业三种类型。在这三种类型的作业中,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根据年级及学科的不同,我们又在每一个类型的作业中建立了不同类别的作业。具体见下表。

在进行各种类型的作业设计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

1. 紧扣学科特点,突出训练重点

小学阶段学科门类众多,每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与训练重点。多元智能引领下的作业设计并不是要抹杀学科特点,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其更加鲜活。如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背诵,过去是枯燥的诵记,现在是妙趣横生的诗友会、古诗接龙活动等。

2. 进行学科整合,实现总量控制

众多学科如果同时布置大量作业,无论作业设计得多么新颖别致,学生在疲于奔命的状态下都是无法高质量完成的,因此,我们要对作业设计进行整合,使一项作业兼顾到多种能力的培养,从而减少作业的总量。

一是学科内容相互交叉渗透的作业整合设计。如,自然、劳动技术、探究三个学科的教学内容相互交错时则可以开发主题型作业,围绕共同的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要求不同、完成方式不同的作业系列。主题型作业中提供的是一个可供学生选择的作业菜单,学生个人或小组可以选择其一完成。以五年级环境内容为例,其中有两个系列的作业:A为解答我区是否适合建立风力发电厂的作业;B为风车制作。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

二是当作业形式与内容交互时可以整合设计。如数学学科学习了制作统计图表后需要设计相关练习,而自然学科需要学生调查家庭用电量,这两者就可以整合为以家庭用电量为调查内容,以统计图表为结果呈现方式的作业,这样学

三是能力培养交互式可以整合设计。如英语学科学习了如何合理描述所绘的动物后,要求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动物谜语卡片,以复习与动物名称及特征相关的词汇等。而收集动物的名称、习性等信息,加以整理,正是探究课《身边的小动物》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探究课中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动物谜语卡片的制作中,将来自不同学科的两个作业内容合二为一,既减去了学生的重复劳动,又使教师的指导更集中。

3. 长短结合错时布置,留出思考空间

多元智能作业中有些是只需要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短期作业,有些则是需要一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的长期作业,因此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应定期商讨将长短期作业错开布置,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我们规定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调查访问等拓展型作业每个月不超过一项,探究型作业每学科每单元不超过两项。

4. 考量学生差异,分层分类设计

根据在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能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一客观事实,针对思维能力层次不同,对作业进行分层分类设计。例如,同样是种植、观察植物的作业,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方式记录,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可以用文字叙述自己的发现,视觉智能强的学生可运用绘画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如学完《中国石拱桥》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三道有层次性的作业:①读了此文,说说赵州桥与卢沟桥的异同点。②走一走,看一看,家乡有哪些桥?都一样吗?③如果有兴趣,可以用上网查资料、请教家长等方法向同学们介绍一座著名的桥。

作业难度分层。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完成作业时间分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如允许课堂上背不熟的学生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要求优等生隔天就得交的作文,学困生可以宽限几天。这样,保证了他们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二、逐步完善多元智能引领下作业指导的方法

多元智能引领下的作业,较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及学习经历的丰富,尤其是拓展型、探究型作业对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较高。因此,在实施多元智能引领下的作业初期,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其作业作相应的指导。

1. 范例式指导

这类指导方式适合于学生初次接触某种类型的作业,教师在学生做作业前通过一个范例解析使学生全面了解作业的内容和完成方式。例如,学习完课文《丁丁的研究报告》后,教师布置学生了解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也写一份研究报告。这个作业对于初次接触研究报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接着,教师随即出示一份蓝鲸的研究报告。报告封面上有题目,研究人的年级、姓名,还配有蓝色的大海背景。第二页内容是有关蓝鲸的介绍,还配上了蓝鲸的图案。这份研究报告图文并茂,非常出色。通过范例解析使学生了解了报告内容和呈现方式。

2. 参与式指导

这类指导通常出现在中、高年级的探究型、拓展型作业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以问题为引导,促使学生思考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思考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这也是一种在做作业前进行的前置性指导。

3. 跟踪式指导

这类指导通常出现在拓展型、探究型作业中。教师在学生做作业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突破难点的方法,提供资源支持;在作业临近尾声时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再思考,指点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体验与发现。教师的指导贯穿学生完成作业的全过程。

4. 交错式指导

这类指导多出现于多学科内容整合的作业中。不同学科的教师从自己任教学科出发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遇到不同的困难,学生可以主动选择相应学科的教师寻求帮助。

指导引领 篇9

一、指明方向———学习、积淀、应用

“学习”, 这里说的学习, 就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增长见识, 开拓视野, 增强语感, 提高自身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推荐了很多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目, 这些都是精挑细选、百里挑一的, 有我国古典名著, 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 有国外著名作家的经典名著, 也有现代著名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 有的需要我们花功夫去看, 有的只要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 有的需要我们精心摘录文章的精华部分, 只要我们用心去读, 用心去感悟, 长期坚持, 我们的语文水平必然会有很大提高。“积淀”, 就是将平时所读所感内化为自身语文素养, 对语文深刻的感悟, 这来自平时的积累。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其实就是多读多积累, 达到一定的量, 那么文章就会水到渠成, 不重视长期、大量地积累, 是无法学好语文的。古今中外的惊世之作也无不源自作家的语言和语感的“厚积”。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求:“指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在平时的教学中, 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背诵优秀诗文、精彩语段, 日积月累, 这些积累的语言材料会积淀到学生的自我知识体系中, 厚积而薄发, 终有一天, 会在学生的思维中得到体现, 得以运用。“应用”, 就是用自身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 用自己的习作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我们说语文学习也好, 积淀也好, 其目的最终是为了应用, 正如叶圣陶所说,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达到学以致用。如何运用, 那就是方法的问题了, 如安排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 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等, 还可以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阅读栏”、“我会读”等,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并且体验到阅读的兴趣。

二、指导方法———精略并重、选择好书

1. 精略并重。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 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 并不都明确, 如:有的凭兴趣, 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积累知识, 吸取技巧, 用到写作上。因此, 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 而且会“读”, 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结合阅读教学, 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 选读法, 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这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 教材中有不少的文章都是从名著上节选或改编而来,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三顾茅庐》分别节选改编自《水浒传》、《三国演义》,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故乡》等。我们在读这些课文时, 为了加深对人物个性的了解, 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要引导学生读原著。读整本的书, 增强阅读的整体性, 不失为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特别是读整本的书是很有道理的。 (2) 浏览法, 即对所读的书报, 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3) 精读法, 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精细地阅读。可以作批注, 写读后感, 还可以就书中某一人或某一事展开讨论。

应该注意的是, 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不是一种读书方法的简单运用, 而是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加以运用, 这不仅符合读书的规律, 也是取得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

2. 选择好书。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 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 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 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 克服“偏食”现象。众所周知, 诸知《童话大王》、《天方夜潭》、《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上下五千年》等书籍是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 均是孩子们爱吃的“零食”。但社会上依然存在一些思想内容单一甚至不太适合学生阅读的一些书籍, 如一些低级趣味的卡通漫画书。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在于导读, 所谓导读, 即引导学生读书, 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这不仅体现在求知和学习的层次上, 而且体现在心理需求的层次上。也就是说, 让他们感觉读书是自身的一种需要, 渴望读书, 主动读书。

三、指挥活动———三会、三赛、展评

为了把孩子逐步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去, 发扬下去, 我组织学生开展“三会”、“三赛”的活动。

“三会”是指“故事会”、“美文欣赏会”、“读书心得会”。由于小学生最爱听故事、讲故事, 也最爱读故事书, 所以每个月利用作文课或班队会, 举行一次“故事会”、“美文欣赏会”, 一般采用音像结合的办法进行, 即一面欣赏美文的朗读录音, 一面看展现作品情境的有关图片或投影, 让学生从美文欣赏中获得教益。“读书心得会”与阅读教学、习作指导或习作讲评有机结合, 配合进行。

“三赛”是指“速读赛”、“朗诵赛”、“读书知识竞赛”。“速读赛”是选用同一篇散文, 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之内进行阅读, 看谁能说准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并判断出文章的优劣。“朗诵赛”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散文作出有感情的朗诵。“读书知识竞赛”则是通过若干读写方面的基础知识题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开展这些竞赛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

指导引领 篇10

2011年8月新任陈校长到我校后, 积极倡导营造书香校园, 创建“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的教学改革, 积极推进“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检测评学”的五学课堂模式。笔者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 以及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学情实际, 对灵活采用“五学模式”进行了课堂实践探究。现就一年多教学实践的效果作一回顾。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从学情分析, 五学模式具有可行性。

本人现在所任教的九年级 (7) 、 (8) 班的学生, 多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子女。因父母们整日为生计而忙活, 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习, 又因父母们文化素质不高, 不懂得如何配合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 对孩子课后的学习、作业完成、督促巩固学习的家庭配合工作几乎为零。而英语学习, 如果只把学习的效果全寄希望于课上45分钟, 而忽视课外的巩固落实, 无异于异想天开。因此, 针对我任教的九年级两个班学生大多数连26个字母认读、48个国际音标掌握、单词拼读技巧、读音技能还非常欠缺的现状, 开展小组协作学习, 合作互动, 师徒结对, 生教生, 生生互助, 互帮互教, 十分需要, 非常必要。

2.学得效果分析, 五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英语水平不同程度的学生, 都可以在协作、互动、帮扶的过程中得到自身能力的认可和检测, 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学习, 在更好地增强努力学好英语的信念的同时, 也潜意识地促进学生“追求成功”。这和我校的办学宗旨和理念是相呼应的。例如, 在进行九年 级上册Unit 2 Loving OurPlanet Topic 2 All these problems arevery serious!教学的时候, 我布置各个小组分别出一份有关environmental problems的手抄报, 在话题结束后分别请小组最佳代表, 以“I’m a tree;I’m water;I’m air;I’m the earth…”陈述不同角色因为pollutions引起的problem, difficulty, 延伸对人类的suggestions.这样合作互动的语言活动, 可以把较为广泛、抽象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全球气候问题具体化、拟人化,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 让英语知识走进生活里, 进行“用英语”的实践。在活动中, 成绩差点的学生在手抄报制图、排版、设计上大显身手, 才艺大show, 为他们小组优秀代表的report尽一份力!也为他们学习小组课内成绩的获得添砖加瓦, 为小组的出色表现出工献力。这种活动明显的结果就是对英语学习能树立信心———让学困生意识到:“我也是有用的人才。”“虽然我英语成绩差点, 但我绘画还不错哦, 再用功点, 成绩上我也会赶上小组内的优秀学生, 一旦赶上, 我还比他全面咧!”一旦有这样的心态, 有这样的努力劲头, 我想学好英语就没有不可能了!

3.从课程改革角度上说, 五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教师负担具有必要性。

英语教学任务繁重, 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成绩差, 这是每一位英语老师都经常抱怨的。有时, 为了帮助一名学困生, 英语教师要殚精竭虑, 花费万般辛苦, 效果却差强人意。那么, 为何不能在班级里找到一群责任心强、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来充当“小老师”呢?在教同班同学的过程中, 既能督促落实她 (他) 的学习效果, 又能在教她 (他) 的过程中扎实自己所学, 还会帮老师减轻辅导学困生的压力, 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而且, 英语学困生在接受帮扶的过程中, 和小老师之间没有明显的上下距离感, 因为小老师和自己的年龄一样, 这样就不会自卑, 就不会害怕赶不上, 有问题就能轻松自然提问、沟通。有一次上九年级Unit 2 Topic 3 Section C部分时, 因为主要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课, 教学的语言目标和短语知识不多, 所以我就请科代表充当小老师, 在讲台前上课。我呢, 坐在教室后面当起了“师爷”, 碰到需要帮助解释的再插入补充, 这样的课堂无压力、轻松, 生生间、师生间沟通多, 方法交流多, 学生学起来不难, 老师教起来轻松。这样的课堂, 以学导教, 教学相长, 学生动起来了, 英语课堂活起来了, 教学效果好就自然而然了。

二、在五学模式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目标的设定要因人而异, 教师要做好备学生工作, 做好学情分析。

目标导学的目标设定, 要真正做好“导引”的作用。做好指导指引学生的课前预习, 利用导学案让学生明白下一节课要学多少东西, 要掌握什么。学习小组的小老师、小师傅在课前要先达到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求, 胜任了才能上岗当“师傅”。对组内的徒弟, 小师傅要指导他们如何预习, 预习什么, 课前先会什么, 会多少。张三要掌握什么, 李四要记多少, 基本按英语老师备学情后提供的导学任务材料, 在他们可控范围内, 有信心学习能力下参与学习活动。

2.在小组合作的课内语言活动中, 及时渗入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同时, 奖惩分明, 督促落实。

在教学活动中, 加入竞争机制, 引领小组合作学习, 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英语语言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 是英语老师在备课时要时时考虑的重要问题。只有尽力让学生在课堂英语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充实了, 感到快乐了, 学有所获, 学习才轻松, 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觉性才会有, 所谓的水到渠成便是如此。英语老师成为英语课堂里优秀的“导者”, 引导、指导学生畅游在语言学习的快乐海洋里。每一节英语课尽力是“我要学英语 (I Want) ”而不是“要我学英语 (want me) ”, 这样学生提高英语成绩就不再是难事了!

当然, 合作学习的过程持续性长, 每一天, 每一周, 每一月, 每一学期的学习任务落实得好坏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 落实才是真本事, 实干才是硬道理!因此, 在每星期的周五结束一周教学任务后, 我都会集中各个学习小组长, 召开反馈本周检测、落实学习情况的报告会,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时, 在每周三还不定期抽查小组内组员的英语学习情况, 来考核该小组小师傅的指导帮助效果, 或开会解决在本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学习任务落实效果好的小师傅予以奖励, 不足的指导勉励, 差的更换。这样,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狭路相逢”的紧张意识, 又有“能者成师”的成功驱动, 学习的热情会不断高涨。

总之, 在信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 固步自封, 封闭的自我学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协作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英语学习在加强合作, 在相互帮助的互动中, 突出了语言的运用, 重视语言的实践性和语言能力的获得, 使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协调和相互竞争的品质得到了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 解决了个别差异, 缩小了两极分化, 有效地推进了英语课程改革, 提高了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能力。

摘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探究学习、任务型学习, 这四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可以相辅相成, 灵活有选择地处理使用。可以是协作型的任务学习, 自主型的探究学习, 也可以是合作型的互动探究型学习。合作学习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成为学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建立小组共同参与、合作协同学习是我国教学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学习,互动,合作,在用中学,为学而用,为用而学

参考文献

[1]中学生英语 (高中版) .2012.7-8

[2]英语新课程标准.2012

【指导引领】推荐阅读:

引领式06-03

引领思维06-05

引领带动06-09

引领互动06-10

骨干引领06-16

《指南》引领06-21

校长引领06-21

五引领06-27

竞赛引领07-13

引领导航07-23

上一篇:电力营销策略分析下一篇:柔性再生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