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渗透

2024-09-08

引领渗透(共4篇)

引领渗透 篇1

人的全面发展, 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而优秀文化能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使学生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成为了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炬、引领人生前进的旗帜。因此, 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 其文化建设就尤为重要。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优化班集体的有效途径, 它不仅为学生的素质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还能为创建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分清道理。而德育教育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无可替代。可是, 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德育教育, 给人的印象却总是呆板枯燥、空洞单一, 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么, 如何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呢?

一、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点面结合

(一) 重视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 为学生的思想、行为提供了一个衡量自我、约束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标准和尺度。班主任在制定公约、奖惩等班级制度的过程中, 应让学生积极参与, 并突出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 修订后更要在班级中进行反复宣传、深入解读, 以在学生中形成耳熟能详的约束力, 达到从强制到自觉遵守的转变。同时, 还应该让学生自行选择或设计班歌、班训、班徽, 这些既是班级文化的名片, 也是班级文化的精髓, 能激发学生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成为形成班级向心力的催化剂。

(二) 精心布置教室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所以, 一个班级教室的布置要恰当、温馨, 才能陶冶学生心智, 净化其心灵, 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具体做法:在教室醒目位置要悬挂班级制度、公约;根据教育的计划和目的, 定期更换不同主题的黑板报;设立“名言警句”“历史上的今天”等专栏, 延伸知识点;开辟“荣誉榜”“每周之星”等栏目, 树立学习的榜样。此外, 还应该建立班级“图书角”, 通过学生捐赠等形式添置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励志、感恩、科学等题材的书籍, 并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 鼓励学生写好读后感。

(三) 设置多彩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明晰真理, 倾注理性、道德和审美情感, 形成信念。班主任应结合学生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召开主题班会课, 精心设计班会活动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辩论会等形式寓教于乐。同时, 还应根据学校安排, 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学生会、广播站、校报编委、志愿者及各类社团中, 并根据班级实际情况, 自主开展班级文体活动、实践活动、纪念活动、公益活动, 以确保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四) 拓展教育途径

除了常规的教育手段外, 在信息化的今天, 教师还应借助网络、多媒体, 对学生因势利导, 进行德育渗透。如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 公布班主任、任课教师信箱, 对学生疑难困惑给予及时解答;建立班级QQ群, 对学生上网进行正确引导, 使网上丰富的资源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优秀道德品质的有效补充。

二、班级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渗透结合的原则——引领渗透

一是引领性原则。班级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教师始终以文化理念引领学生的成长, 激励学生的成就感, 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发展和成长的氛围, 使班级成为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让学生个体实现自我价值, 切实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在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成长上, 班主任应先在理念上重视, 充分认识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具体的操作中, 通过一系列“引领性制度”的有效实施, 在鞭策、激励中引领学生成长。

二是契合性原则。契合性原则指的是要与学生可能的审美期待契合。审美期待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源于审美注意, 而“审美注意的出现, 取决于主客体两方面的条件。客体方面的条件主要指客体结构形态的新颖程度、客体的风格和意蕴;主体方面的条件主要指主体的趣味、价值观念、审美理想等。伴随着审美注意, 主体对行将到来的审美感觉有一种预期和憧憬, 并由此产生一种朦胧的兴奋情绪, 我们把这叫做审美期待。

班主任肩负着表现自己的理念与个性, 以及直接引导学生的重任, 学生对他们无疑有着自己的审美期待。

而在一系列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 如果没有受众的情感活动, 不与班主任的心情有一种契合, 或是没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 密切了解学生的审美期待, 掌握契合性原则, 是班主任进行德育渗透的关键。

三是前瞻性原则。班级文化建设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班主任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 而是未来。前瞻性原则要求班主任着眼于未来, 根据班级特点、班级现状和学生特点酝酿教育对象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高度。阶段班级德育重点、学生努力方向、未来教育对象的发展水平和高度, 都需要班主任高瞻远瞩, 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四是有效性原则。通过加强班主任教育和家长、学生的教育,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德育网络, 丰富教育理念, 提高教育水平, 注重教育效果的落实, 增强德育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实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 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 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引领, 我们应植根于班级文化中的德育渗透, 点面结合, 引领渗透, 建设内涵式班级文化, 方能促进班级教育水平全方位提升。

摘要:班级文化建设以其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德育功能, 在引领学生成长、提升智育水平、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 点面结合, 遵循引领渗透原则, 灵活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从而发挥其无形的教育力量, 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德育功能,点面结合,引领渗透

参考文献

王丽霞.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3.

引领渗透 篇2

关键词:人文教育 激发兴趣 积极引导

在课堂教学这个问题上,老师与学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同个性的个体围绕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老师和学生联系起来,课堂教学活动就构成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关乎教学的实际效果。人文教育是这个复杂系统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职校就业班的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教育缺失比较严重。

一、人文教育缺失的体现

人文教育的缺失首先体现立为学生的厌学情绪。现阶段,由于生源流向普高,中职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对于就业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学习方面的弱者,语文基础差,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在厌学情绪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听讲、不思考。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难以有效进行,人文教育的缺失也就在所难免。

人文教育的缺失还体现为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两难境地。在中职技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组织与学生的学习思考几乎不在一条线上,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未必在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教与学的背道而驰,也使人文教育的缺失现象更加严重。用通俗的话说,在中职技校的语文课堂上,认真的老师讲得很辛苦,甚至还要花很大的精力来强调课堂纪律,而学生们不管学与不学都过得很痛苦。一方是想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一方是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目的不明确的学生,两者之间的不协调甚至是对立,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

二、找回人文教育的方法

只有切实缓解或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人文教育的载体。也只有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了人文内涵的滋养,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更加厚重,并且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解决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缺失的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于中职的学生尤为重要。以笔者任教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为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篇要求阅读与欣赏的文本,分别是梁衡的《壶口瀑布》、卢梭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王宗仁的《藏羚羊跪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壶口瀑布》之前,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壶口瀑布旅游景点的宣传片,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的形象直观展现,使同学们产生了很强的震撼。在单元复习时,笔者又为同学们播放了《鹰之重生》等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方面的视频,帮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主题。

2.明确教学层次

在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教学层次的选择。对于学生,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课堂教学活动。人文教育的引领与渗透更多的是基于学生主体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一个终极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必须做好相关的具体工作。面对教材,面对学生,教师有必要让教材文本的目标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有水平。

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们完成一副对联的填写。上联——“痛并快乐着”,这句话同学们都很熟悉,但是当笔者把问题抛给他们时,所有同学都没有找到答案。笔者随后给出下联——“烦但不閑着”,同学们都不懂,接着,笔者给出横批“苦日子好过”。这时,同学们好像有点明白了。顺势,笔者继续解释:“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烦恼、很多苦闷,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呢?像苏轼一样,在经历屡次贬谪之后,词人依然拥有积极乐观与潇洒豪放的气魄。”这样讲解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人文教育的引领与渗透,关键在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的有效引导,首先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当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关爱,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融洽。中职技校的学生主动学习语文不太现实,不过,在师生关系融洽的基础上,学生会在认可教师的基础上认可教师所任教的学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与教材之间产生交流,产生教学上的互动与共鸣,那么人文教育的引领作用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引领渗透 篇3

在中职德育课中渗透礼仪教育的活动设计的原则应该围绕中职德育课的宗旨和礼仪习惯培养的特点来进行, 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目标明确, 过程连续

目标是行为的先导。朝着德育课的宗旨和礼仪教育的目标不断进行师生交互作用。其中教师的行为对学习者产生影响,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习者的行为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理解, 促使教师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活动方式等来延续这种互动。互动双方不断地影响对方的行为, 同时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最终达到目标。

在中职德育课中渗透礼仪教育的活动设计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学期的德育教学内容不同, 目标不同, 所设计的活动内容也就会有所不同, 但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二形式多样, 注重理想教育

提要求、问问题、整顿纪律是教师最常用的师生互动手段。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交流, 也应学会不忽视与个人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同时, 要丰富与学习者互动的形式。如在手段上, 口头语言与身体语言并用, 有时, 教师的目光交流、轻轻地拍拍肩等比口头语言的作用来得更好。

在中职德育课中渗透礼仪教育的活动设计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可以设计一些活动, 如十年后的名片设计比赛、自我介绍和才艺展示活动、我的职场路演讲比赛等。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是人生奋斗的目标, 而崇高的理想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学校的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只迷恋网吧、武侠小说, 却不愿坐在教室学习, 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理想。有一部分学生是基础差, 没什么追求, 只想到技校混一纸文凭。还有一部分学生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错误地认为自己学得好不如家长好, 只要家长有“门道”, 能请人帮忙, 没有知识和技能, 照样能有个好工作。面对这样的现象, 一方面笔者在课堂上结合教材中“理想是职业成功的精神支柱”的内容, 给学生讲树立崇高理想的重要性, 讲现代企业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技能全面发展的人才, 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想, 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 通过自己身边和社会上的一些先进人物的事例, 如2009年十大杰出青年向南林、金晶等人的感人事例, 2010年和2011年的感动中国、感动浙江人物等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榜样教育, 并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有了自己的理想, 学生就会为之去努力、去奋斗。相对来说, 他们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就少了。

三遵纪守法和礼仪意识教育结合

学校的部分学生能够遵纪守法, 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能自觉抵制, 但也有一些学生法律和纪律意识淡薄, 哥们义气严重, 表现为不注重文明礼貌, 一有言语不合就拳脚相向。针对这些问题, 一方面笔者在讲“遵守公共道德和增强自律能力”的内容时, 结合教材中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案例, 教育学生要自觉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树立讲礼仪意识, 做到有理也要让三分, 去抵制成长过程中的诱惑, 抵制不良行为的侵蚀。结合学校的一日常规, 让学生明白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表现 (如:不能迟到、守诚信、挂校牌、穿校服、师生问好、微笑的作用等) , 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不是空洞的说教, 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难事, 只要严格要求自己, 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 从小事做起, 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就是一个懂得文明礼仪又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另一方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让同学们自己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 通过讨论和辩论, 达到明辨是非, 警示自己的作用。

四感恩与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

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场所, 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在我们职校, 很多学生都是住校生, 校园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 必须注入感恩与文明礼仪的意识教育, 养成学生自觉参与感恩行动和讲文明的行为习惯。所以我在讲第三册“职业活动中的道德情感”时结合实例告诉学生“恩”的情感, 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感谢师长的培育教导之恩;感谢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苦难给我们的坚强意志之恩, 同时还要感谢这美丽的世界万物。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态度, 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感恩能够让我们更文明更有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历来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孔子视“礼”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 把守礼和越礼分别视为道德上的大是大非。而礼仪本身并不是道德, 却被认为是一切道德之源。孔子曾经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之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意思是说, 只有品格质朴, 而不注重礼节仪表, 就会显得粗野;仅仅注重礼节仪表, 而缺乏质朴的品格, 就会显得虚浮。只有礼节、仪表和质朴的品格结合在一起, 才称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所以在学习“明礼诚信”的内容时, 我就结合当代社会的一些文明礼仪的要求。比如:穿衣的“三T”原则, 非语言沟通手段在人际交往时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青年学生只有讲文明、懂礼仪, 才能真正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五团队意识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结合

目前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备受父母宠爱, 从小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 办事情缺乏协调意识, 没有合作精神,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针对这一问题, 在学习“企业员工应具备的思想观念”内容时,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企业要求员工具备“忠诚、主动、合作”的思想观念。在大家纷纷发言, 各抒己见的基础上, 结合教材中的“木桶理论”, 教育学生当代社会无论是到企业就业还是自己创业, 合作都是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而文明礼仪又是合作的前提。这里的道理很简单, 任何一个人, 不管你学了多少东西, 能耐有多大, 也总有不懂而且也学不会的东西。这就需要借助他人的能力。通过自己的有礼有节的言行, 吸引、接纳周围的人和你合作共事。有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我不懂, 但我知道谁懂。”只要有人懂, 就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去争取成功, 而如果不借助他人的力量, 或不讲文明礼仪, 不善于合作, 想要干成一件事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中职生要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就要讲礼仪;克服自私、孤独、不合群的弱点, 树立群体意识, 团队意识, 协调意识, 就要讲礼仪;也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中,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 创造出完美绚丽的人生。

六结束语

引领渗透 篇4

时间:2015年12月4日,星期五,上午10:00-10:45

地点:B楼406教室

执教者:德育教研室朱承

执教对象:2015级高职护理2班全体学生

执教内容:话题十一“就业准备”

使用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

教材出版单位: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版本

编写者:江苏省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材编写组

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小调查

1.求职者就业前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2.学生根据调查情况汇报、讨论。

(二)求职定位

1.端正就业观念。

2.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引导学生找准职业定位。

4.指导学生如何把握就业机遇。

5.视频案例分析讨论。

(三)课堂小结

二、听课评析

(一)主要优点

1.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职业学校承载着为社会培养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担。朱承老师能自觉地落实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他能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这节课中,不仅对就业前应该做的准备方面的知识讲解透彻,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对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紧扣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护理专业学生比较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贪图安乐和追求高薪的就业观念和求职心态,教育学生端正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端正求职心态,遵守校规校纪,努力学好技能,做一个优秀的职校毕业生。

2.朱承老师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丰富,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就业准备方面的内容交待得清楚、分析透彻,学生能从他的讲授中获得新知。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朱老师课前精心备课,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讲“就业准备”内容时,对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分析到位,尤其对学生的就业观和求职心态把握较为准确和全面,对护理专业毕业时一些不良心态和错误的就业观等分析得透彻,使同学们心悦诚服。

3.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课往往表现为教育空洞乏味、说理苍白无力。朱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师生双边教学互动活动,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让学生开展小调查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上通过精心选择对案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施案例教学的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又紧密联系了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德育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不足之处

1.我们要打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倡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课中要敢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让学生去推理,让学生去做结论。反过来,也要提倡让学生提问题,由教师或学生去分析解决。这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2.朱承老师在讲授“把握就业机遇”内容时,稍显抽象。虽然举了例子,但是事例与主题关系不是很密切,讲完事例后又没有紧扣要点分析和总结,没有很好地突出“就业机遇应该如何把握”这一主要内容。在联系实际、列举案例时,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要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案例,最好是能够贴近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工作岗位方面的案例,不可随意,不可太多太杂,重点是分析有价值的案例,以说明要点。

三、课后反思

(一)德育渗透强素质

柯尔伯格说:“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因此,人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道德的内在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因此,道德不仅能教而且必须通过教才能习得。”“作为社会的道德总是自律的,否则与行政手段、法律控制等没有区别。但作为个体的道德,则总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个体都是通过社会教化而接受社会道德的,当个体被‘教化’了,外来的教育就成为自身的需要,他律就转化为自律了。”显然,德育过程实施、运作的基本媒介就是师生间的教育性交往。

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涉及学生的择业观问题,而择业观的实质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这样,就业必然要涉及德育问题。因此,就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指择业者对择业问题的看法、信念和态度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指导思想,也就是择业者认识和处理择业问题的指导思想。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社会活动的影响和约束下个体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高职阶段是一个人由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准备阶段,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一个人职业观念形成的起步阶段。择业观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就业方向、领域、具体业务,也直接关系到其求职的成功率。相较于大学生而言,职校生由于年龄较小和社会阅历浅,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了解甚少,因而,常常出现自我评价过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和定位自己。

就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从业观。面对近些年来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德育教师应引导学生要有自主意识并合理定位,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不应只关注工资薪酬待遇,树立正确的从业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在就业教育中应该教育学生在谋得职业后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树立正确的职业角色观念,维持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并引导他们正视职业压力,克服职业倦怠,在自我管理中完善自己。同时,教师还应做好对学生的自主创业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等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并尽可能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案例引领活课堂

柯尔伯格曾说过:“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选择内容和方法。”“好的德育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进而转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生成则源于案例资源的遴选加工和教学情境的创设铺垫。其实,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诚然,案例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为案例而案例。所选的案例要做到取之有理,取之有趣,取之有意。案例教学能贴切德育的特点,将原则性与具体性、抽象性与生动性结合起来,有助于德育的深入浅出,案例教学能培养学习者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案例教学,既是道德认知的一种形式,也是道德实践的一种形式。案例教学能在启发式原则的指导下,“激活”讲解、讨论、辩论、调查实习等多种教学手段。

一堂活力绽放的德育课,既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也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更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道德不完全是一种知识,它更是一种修养和实践。它的特殊性决定了仅靠一般学科的认知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已为实践所证明。实践性是道德教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如智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案例教学作为最经济实用的“调味剂”,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引导学生走进德育课堂,走向身心愉悦的殿堂。案例教学法适应了当前新形势下德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可以使学生从个别事件导出一般原理,从而掌握道德规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任务、选择案例时,既要兼顾德育课程的特点和育人宗旨,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所学专业和已有基础,注重针对性与生动性,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

四、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这门课是职业学校的必修课,我省对中职的学生作为省统考课程之一,以示重视。但是,一些教师在给学生上这门课时,却完完全全为了拿分数,教师押题,学生做题、背题,完全失去了本来应有的效果。所以,本人认为,要真正上好这门课,首先可以取消统考,然后采用多种形式,上课、讨论、演讲、调查研究、对从业成功者进行访谈或请成功人士讲座等多种方式,以使学生在生涯规划、择业观、从业观、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方面有更深的了解,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摘要:高职院校承载着为社会培养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担。因而如何保证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尤显重要。通过督导听课,剖析一节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优缺点,反思高职院校德育课的有效教学方式:德育渗透强素质,案例引领活课堂。

关键词:高职生,德育,案例,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志伟,李华娟.道德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需要的特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冯文全.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64,174,221.

[3]李建伟,袁耘毅.谈谈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确立[J].思想战线,2000(4):140.

[4]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216.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6.

[6]刘有为,冯文全.案例教学:德育中不容忽视的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7]龚慕霞.新时期高校德育案例教学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引领渗透】推荐阅读:

引领式06-03

引领思维06-05

引领带动06-09

引领互动06-10

骨干引领06-16

《指南》引领06-21

校长引领06-21

五引领06-27

竞赛引领07-13

引领导航07-23

上一篇:中职体育下一篇:备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