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引领

2024-08-21

智慧引领(精选12篇)

智慧引领 篇1

智慧的教师能够培育出有智慧的学生.在智慧的课堂里, 学生能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知的快乐, 师生的智慧之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生长、绽放.美妙精彩的语言、现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机智灵动的教学活动是智慧课堂的表现, 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数学素养和各种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善用智慧语言———启迪智慧

语言是传递知识的桥梁, 智慧的教师善于运用语言引发学生思考, 启迪思维, 促进学生智慧成长.生动、充满智慧的语言, 具有亲和力, 充满感染力, 激发想象, 学生听后印象深刻, 愉悦感顿生.课堂因此而精彩, 师生的心智在交流中共同得到智慧的成长.

鼓励性语言是学生智慧形成的动力源泉.教师适时、适度的激励和夸奖学生, 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启迪智慧例如:1.太好了, 和数学家想到一起去了!2.哇, 太厉害了, 太棒了!3.你的想法真好, 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出来的?4.学习的核心是思考.同学们都学会了思考, 老师真是太高兴了.5.××同学真了不起, 能提出这样有创意的问题!6.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难题, 老师谢谢你们.7.想不到同学们这么聪明, 老师真佩服你们……这些充满肯定、赞叹的语言, 时刻激发着孩子们的热情, 鼓励他们深入思考, 点燃智慧火花.

引导性语言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 顿生智慧.教师适时引导, 给学生方法上的点拨和指引, 能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例如:1.只要你坚定信心, 就一定能成功, 你敢试试吗?2.你的思维很独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3.别急, 再想想, 你一定能做好!4.我想××同学一定在思考, 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 好吗?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 令人耳目一新, 请再说一遍好吗?6.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 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这些充满期待和引导的语言, 引领学生思维向着纵深方向走去.

评价性语言具有针对性、指向性, 影响学生学习行为.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正面评价, 会让所有学生感受到成长与提高.例如:1.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 现在哪一个小组先说?2.你抓住了关键, 理解得很好.3.太好了, 你能联系生活实际, 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帮他解决了问题.4.你的问题提得很好, 很有质量, 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5.从第四小组同学身上老师看到了一个个小小研究家的身影, 你们很认真, 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成员、包括老师学习.6.你回答有根有据, 理由充足, 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欣赏……这些适时、适度的即时评价, 会鼓舞学生坚定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激发学习热情和催生智慧增长.

二、善用智慧情境———生发智慧

常言说的好:听到的, 会忘记;看到的, 能记住;做过的, 才算真正明白.智慧的课堂教学情境, 让教学过程情趣横生, 机智灵动, 师生在智慧的互动中展现智慧和才识, 享受成功和成长的快乐.智慧的教师, 能够用情境来表达、呈现教学内容, 成为经常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引发师生智慧成长.

用师生的肢体、一些简单教具创设情境, 是智慧教师精彩课堂的重要手段.例如解决问题教学中, 可以把题中的情境通过教具演示、操作、画示意图等手段再现出来, 如“相遇、追及”等问题.还有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 可以配合情节描绘, 由学生手舞足蹈, 表演出来, 如“来回”、“往返”等等.再如与数字有关的教学内容, 用手势表示数字的多少, 随着数字的不断变换, 手指就像变魔术, 变静为动, 更容易引起学生注意……这些不同的、没有约定俗成的呈现方式, 形象生动, 便于记忆, 容易理解, 课堂因此而情趣昂然, 充满动感和生机, 激发学生机敏智慧地理解和想象.

动手操作, 在实践过程中生成智慧.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 调动学生入境思考, 从而产生灵感和智慧.一些几何变化题, 可以通过演示或操作等等方式, 使学生从中悟出道理来, 这样远远胜过教师空洞乏味的表述.如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长方形, 周长增加多少?让学生动手操作, 观察从正方形变成两个长方形的过程, 立即会想到增加的周长就是正方形的两条边长, 思维随着操作的过程而清晰、明朗, 印象深刻, 知识保持久远.

三、善用智慧活动———实践智慧

引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是学生感悟、顿悟, 牢固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良方, 是一种智慧的课堂教学活动.它能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需要, 符合新课程理念, 真正展现出师生、生生灵动智慧的心智交流过程.机智灵动智慧的教学活动, 有助于学生获取、内化知识, 形成技能, 实践智慧.

通过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 掌握技能技巧, 实践智慧, 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数学素养, 是智慧课堂的重要表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思考题:小明家、小军家和学校都在太平路上, 小明家离学校600米, 小军家离学校400米.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看了这道题后, 有几名学生立即举手示意自己会做.这时教师机智地表现为不懂、不会.部分学生急切地想把这道题的过程演示一下给大家看看.于是老师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 几名学生把题目的两种不同情境模拟的绘声绘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同学们观看后, 思路清晰, 都能轻松地理解题意, 并且完整地把两种不同情况分别解答出来.又如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画线段示意图.自己画高了够不着, 两眼直愣愣地看着黑板.教师自然地走到他身后, 把他抱了起来足足有两分钟, 完成了任务.这一段时间, 全班学生全神贯注,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那一刻一直定格在老师的脑海中, 也深深地印在了全班学生的记忆中.

用智慧引领、催生智慧, 是智慧课堂的真谛.美妙精彩的语言、现实有效的教学情境、灵动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智慧课堂的表现.语言是情境的外壳, 情境是语言的舞台, 师生活动过程是智慧绽放的花蕾.它们相互交织, 共同构筑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载体, 成为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智慧的课堂教学, 能够充分展现师生智慧的心与心的交流过程, 培育出有实践能力和智慧成长的人.

智慧引领 篇2

是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的物质生活内容已是极大丰富这点绝对不容置疑。我们的居家日子越过越滋润,个性色彩越来越张扬,生活方式绚丽多姿,生存信条百家争鸣。科技进步的成果让置身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目共睹并分享其成,但伴之同行的却是人们的心理压力的日益增大,精神世界的日渐空虚,在这时候从省政府的层面上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增强人们的幸福感,于我而言,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振奋和崇敬。

正如周国平先生在其最新出版的《智慧引领幸福》这本书中的所言“在世上一切东西中,好像只有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东西。你去问人们,想不想结婚、生孩子,或者想不想上大学、经商、出国,肯定会得到不同的回答,可是,如果你问想不想幸福,大约没有人会拒绝。而且,之所以有些人不想生孩子或经商等等,原因正在于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并不能使他们幸福。想要这些东西的人则认为它们能够带来幸福,或至少是获得幸福的手段之一。”

那么,什么是幸福?怎样的幸福感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对此,周国平先生在这本书中对幸福做了这样简单而平实的表述:“在我看来,一个人若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养活自己,又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她)们也感到快乐,即可称幸福”。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著名的先哲亚里士多德就曾将人生的幸福分为三类,即来自外面的幸福,来自灵魂的幸福,以及来自肉体的幸福,并且肯定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的事情。”而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在其《论说文集》中对幸福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阐述说“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是构成幸福的主要因素,并在进行了相关论证后得出“‘人是什么’以及‘人自身所固有的东西’一言以蔽之,人格,由它所造成的一切,乃是我们幸福和福祉唯一直接的源泉,而其他则只是媒介和手段,因而不会对幸福发生特别的影响。”因此,周国平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出的“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绪,而是灵魂的愉悦。”也即“幸福只是灵魂的事,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在我看来无疑是对前辈哲人的认同与追随。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周国平先生分别从“幸福与价值观”、“享受生命”、“亲近自然”、“财富与幸福”、“成功与幸福”、“做自己的朋友”、“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爱的幸福”、“做人的最高幸福”、“面对苦难”、“智慧引领幸福”等方面对幸福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思考和剖析,并最终以苏格拉底提出的一个等式“智慧=美德=幸福”也即“一个人倘若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做人就一定会做得好,而这也就是幸福。”作为结语来完成他对什么是幸福,怎样的幸福感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的解答。

智慧引领 生成精彩 篇3

【关键词】 充分预设;民主平等;巧抓意外;善用错误;生成精彩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求得平衡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预设性,也要重视生成性,在预设和生成之间获得平衡。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备好了教案,也对整个课堂做出了预设,教师首先要的是在预设中生成精彩。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变化不是教师在课前都能想象得到的。而这“意料之外”的要成为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往往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

一、充分预设,灵活生成

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但是预设并不是设置几个问题就可以了。预设要求老师要了解学生,研透课程内容,充分巧妙地进行预设。

1.了解学生,多元预设。课堂是学生个性的集合,学生的个性多样化,课堂的预设也应多元化。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的时候,笔者就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多元化的预设。学生而已根据课本的提示算出A套餐符合营养标准。但是,这套符合营养标准的套餐未必是学生喜欢的。所以,笔者就预设学生肯定会对这套餐产生质疑,于是,在笔者备课的过程中就预想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体质选择自己喜欢而又营养的套餐。

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小声说了一句“我不喜欢这套餐”,笔者就借题发挥,接着学生的话题往下说,让学生自己搭配营养套餐。当然,搭配完了还要说说这么搭配的理由,并且请其他同学说说这样搭配是否真的营养。

2.研透内容,留有空白。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地探究,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比如在进行三年级《四边形》的时候,让学生认识四边形。认识四边形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要把四边形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类就比较难了。在这里可以留一些空白,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并且自己思考应该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分类。

教师在课堂上要想精彩生成,须得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课程内容特点,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机智灵动地预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生成。

二、民主平等,有效生成

教师的课前准备与预设是必要的,但是要让这些预设在课堂中有效生成,须得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平等的氛围才可以。学生也唯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让思维更加灵动。

于永正先生说:“教学是平等的对话”,笔者也从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更喜欢以一种平等友好的亦师亦友的姿态与学生交流。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时候,笔者1、3、9、( )、( )、( ),请学生找出规律并且按照找出的规律来填出后面的三个数。学生很快答出27、81、243,三个数,规律是后一位数是前一位数的三倍。有一个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举起手来,笔者没有因为他成绩不佳就不让他发言,而是非常高兴地让他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他很小声地说:“老师,我能不能填1、3、9?”其他的学生都笑了,然而笔者却很是激动,认为他很有独立的思想,能够不为别人的观点所左右,虽然声音很小,但是敢于站起来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就是很勇敢。于是,笔者就非常赞赏地说:“你说得非常好,重复也是一种规律。同学们,难道不是吗?”其他的学生听完后,掌声热烈地响起了,这位学生高兴地笑了。笔者乘胜追击:“同学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在这样平等自由氛围的感染下,其他的学生也纷纷动起了脑筋,继续找出了其他的规律,找出了别的数字。

平等既是师生间的平等,也是老师对所有学生的平等。人人都是一样,教师对所有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并且,倡导课堂言论的民主自由,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数学知识和数学创新思维才能在课堂中有效地生成。

三、巧抓“意外”,随机生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是啊,学生的思维是多样化的,教师的个体思维绝对不能充分地预估到课堂中所有学生的思维状况,有时,可能学生的回答超出了自己课前的预设,这时,就应该在课堂上巧妙地抓住这种“意外”,让课堂在“意外”中随机生成。

比如,笔者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让学生自编应用题并且挑出一些应用题当场进行解题。其中有一个学生出了这样的题目:“爸爸买了5个袋子拿来装鹅卵石,每个袋子可以装4个鹅卵石,请问爸爸有多少个鹅卵石?”学生们思考后,很快就列出算式4×5=20(个)。这时,有个学生就说:“老师,爸爸有可能只有19个鹅卵石。”这个结论在当时的课堂上笔者也一时没有想到,但是笔者随机应变说:“你来说说你的看法。”“爸爸有19个鹅卵石,因为前面4个装满了鹅卵石,但是还剩下三个需要另外装一个袋子,就是这样。”笔者就赶紧趁势引导:“说得非常好,前面四个袋子装满了,但第5个袋子未必要装满,所有爸爸拥有鹅卵石的个数会有多少个可能呢?现在请你们来算算。”学生们开始算起来了,说出了所有的可能性。最后,笔者赞赏了出题的学生,这道题中具有不确定的因素,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为预设留有空白,而学生所出的题目与解题的思维也超出了笔者的“意料”。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种种“意外”,让“意外”成为闪光生成的契机。

四、善用“错误”,精彩生成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出现错误这是常有的事情,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思维的错误,加以引导,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好思维方法,从而生成精彩。富兰克林曾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这些“垃圾”放对位置成为宝贝就好。比如,笔者在教学“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 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两张纸自己来想办法比较“1/2和1/4的大小”。有一个学生指出1/2小于1/4。原来他拿了一大一小的纸张来比较。而这个时候笔者又不想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告诉他正确的答案。这时,笔者就来个以旧引新,问学生:“3/4与1/4哪个大?学生很自然就答出3/4。但笔者却说能够证明3/4比1/4小。同样的,笔者也拿出大小不一的纸张得出了3/4比1/4小的结论。刚才那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比较大小的时候,比较的前提应该是一样,而不能是不一样的。

学生的“错误”是可爱的,因为“错误”说明了他们是有思考的,而这种“错误”则会产生比“正确”还要高的价值。同时,这样的教学也意在告诉学生“错误”并不可怕,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要能大胆地暴露出错误的思维,就可以在老师和同学的引导下,快速地纠正并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而课堂也就在“错误”中生成精彩。

智慧生成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 篇4

情景再现:

教者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呈现“小兔乐园”的童话情景,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间隔排列的物体, 两端的比中间的多1。继而引导学生猜想“像这样排列的物体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并进行验证, 最后得出规律。此时, 教学并没有嘎然而止, 教师即时引领, 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师:噍, 老师这儿有一组图, 却发现它们的个数不是相差1, 知道为什么吗?

生1:因为他画了4根小棒和4个圆片, 都是4, 所以相等。

师: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 两种物体的个数就相等呢?想自己探究一下吗?

学生探究, 交流汇报:

生2:我沿直线方向画了一组图形:☆○☆○☆○, 发现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只要不一样, 它们的个数就相等。

生3:我想补充一下:我们可以把☆○看成一组, 这样正好是3组, 正好相等。

师:这种方法大家听懂了吗?他是把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 我们可以叫分组法或一一对应法。 (老师顺势圈出3组图形, 并增加2组)

师:五角星和圆的个数还相等吗? (相等) 如果继续添加下去, 相等吗?

生4:相等。

生5:不一定

师:为什么不一定相等?

生6:第一个是五角星, 最后一个必须是圆, 一一对应才能相等。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是这样吗?如果最后一个是五角星呢?

生7:五角星的个数就比圆的个数多1。

生8:肯定会多1, 我们可以分组法去想:最后一个是五角星, 那前面的五角星和圆正好一一对应, 所以五角星的个数就比圆的个数多1。

师:看来, 用一一对应法可以很清楚地让我们知道两种物体的个数。

师:回顾一下, 在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的个数就相等了?

生:两端物体不同时, 它们的个数就相等。

师:是啊, 通过我们的探究发现:沿直线方向间隔排列的物体或图形, 当两端物体或图形不同时, 它们的个数就相等, 除了这种情况还有其它的情况吗?

生9:我发现围成圈时, 两种物体的个数也一样多。请看:

师:数一数, 一样多吗?围成圈时两种物体的个数怎么会一样多呢?

生10:我们也可以把小棒和圆看成一组, 正好有5组。

生11:我们想象一下, 其实把这个圆剪开后, 就可以变成这个图形, 也就是两端物体不一样的这种情况。展示作品:

师:大家同意吗?很有思维含量的发现, 把掌声送给他。

生12:我发现在正方形上画三角形和圆, 三角形和圆的个数也相等。

生13:我发现三角形上也有这样的规律。

师:同学们真聪明, 我们把圆、正方形、三角形这些图形都叫做封闭图形, 比较一下, 封闭图形上两种物体或图形的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相等)

师:原来在封闭图形上排列的规律和在直线方向上排列的规律是一样的, 都属于两端物体不一样的情况, 对吗?所以它们的个数怎样? (相等)

回顾反思:

《智慧引领幸福》读后感作文 篇5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其他所有的事情。”内涵深刻的哲理,生动形象深刻的向我们展示了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却又难以捉摸的“心灵鸡汤”。在工作之余,我有幸拜读了周国平先生的《智慧引领幸福》一书,感受颇多,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大脑洗礼。结合自我的实际工作,希望接下来的工作用智慧去开启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用智慧去和学生,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用智慧去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打开崭新的一页。

在智慧的引领下,我想明白人生的道理,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与命运结伴而行,才能在寻求幸福之路上从容前行。也许,这就是智慧的真理所在。

该书全面而细致地描绘了有关幸福,人生及生命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从幸福与价值观,享受生命,亲近自然,财富与幸福,成功与幸福,做自己的朋友,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爱的幸福,做人的最高幸福,面对困难,智慧引领幸福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作者的经验和深刻思考。

人是精神性存在,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幸福的更重要源泉。在物质生活有保障之后,幸福主要取决于精神生活的品质。良好的智力品质表现在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做的事,拥有自己的事业。良好的情感品质表现在自我的充实,内在生活的丰富,这是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良好的灵魂品质表现在善良,高贵的品德,真诚地信仰,这是做人的最高幸福。因此,我们要用智慧去生活,教学,寻求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能力,掌控这种能力在于自己内心力量的强大。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只有灵魂是享受幸福的“器官”。期中金钱最多只是获得幸福的条件之一,永远不是充分条件,永远不能成为直接的幸福。快乐是幸福的衡量标准尺度之一,快乐应该不是单一的、短暂的、完全依赖外部条件的,而应该是丰富的持久的,自己精神世界的丰富是获得持久快乐的基础,也是拥有幸福的一种能力。

神圣的休息日。反问自己?你有周末吗?你的周末在放松,在读书,在郊游,在会客,在愉悦身体吗?现在社会加班,超负荷工作已经是一种常态,然而如果仅仅是工作狂,仅仅为了加班费而加班,为了忙碌而忙碌,那我们反省一下自己,这是自己想要的工作生活状态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工作,工作就是一件自己的事业,需要自己用心来经营而不是用精力,用加班来为完成工作而工作。我们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一定会发现一些人每天都快乐的工作,而也有很多人整天忙忙碌碌,30岁却有80岁的心态。在忙碌中保持自己内心的从容。

说到财富与幸福。很多人都知道财富并不代表着幸福。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渗透期中的内涵那。之前跟一位老教师交流,说道财富问题。感触很深,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财富不是问题,只要学会等待。这也是一个人的心态问题。财富不是与生俱来的,死也不能带走。幸福就是找一个喜欢的和喜欢你的人,互相爱对方的性灵。每天充实而快乐,而不是为了金钱,权利而互相勾心斗角。就像圣经里说的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每个人都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具有思想。金钱、地位、名望、荣誉都可以没有,却不能没有思想;琐屑、繁忙可以绊住教师的身体和双脚,却不能绊住思想之泉的流淌,“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有思想的教师是有主见的、善于动脑的人,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能够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是学习知识的引路人、问题的启发人,而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要做有智慧的教师,绝不能是一个思想僵化的人,必须得有活水般的思想,必须得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可能会提升一代代人、甚至是一个民族。

智慧不是一潭死水,智慧必须要靠终身学习才能得来。教师应该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这既是个体的需要,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需要。教师要把终身学习作为生存责任和生存方式,做一名学习型教师,需要一辈子学做教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现在,网络知识和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对教师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教师要学会并善于判断价值、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教师也要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宠儿,现在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确实超过了教师,教师就应该虚心向学生学习。

智慧型教师需要多种智慧,面对顽劣孩子应有的智谋,面对优生需具备的睿智,面对最易被忽略的中等生所必须的理智,以及生活中与教育有关或无关的智略,各种智慧都需要好好掌握利用。

纵观全书,它用心灵的智慧,为我们进行“幸福导航”。他倡导人们珍惜简单的平凡的生活,注重内在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这对时下疲于生活,为名利所累的现代人,如清风,如甘泉细流,抚慰着躯体,滋养着心田。这使我联想到自我:有时工作中的麻烦事会让我心烦;学生们的浮躁表现会让我生气;学生成绩不好时会让我焦虑。这些都是缺乏智慧,没有真正用智慧去引领自我。

其实,智慧没有大小,教育的智慧来自于平凡,有慧心的教师正是从平凡中寻找到了教育的契机。真正的教育是一堂又一堂平凡的课堂,真正的教育是一些又一些琐碎的教育细节。我将带着《智慧引领幸福》一书中学到的教育智慧,用心思考,在思考中创生教育智慧,真正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真正体会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智慧城市:政策红利引领 篇6

智慧城市是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它涉及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交通、医疗、能源、安全、政务等等。智慧城市有助于推动政府提升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使城市管理更精细化;通过对生活环境的智能监测和防控体系,让城市更加宜居;市民则能更便捷地获得公共服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

智慧城市建设被视作中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助力和支撑,目前已成为多个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在科技部、工信部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先后分别成立。住建部已经公布了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近期又和科技部联合启动了2014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去年,住建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达成协议,后者将在“十二五”的后3年内,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中国智慧城市建设。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各级城市政府是责任主体。发展智慧城市意味着市政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以及服务模式的创新和优化等等。有关财政资金将重点投向基础性、公益性领域,优先支持涉及民生的智慧应用。

在去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各试点城市要出台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等政策。今年8月,发改委和相关八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的目标。在投融资机制方面,对于在国务院批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内,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人民政府要建立规范的投融资机制,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募集资金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严禁以建设智慧城市名义变相推行土地财政和不切实际的举债融资。

让智慧引领课堂,以智慧换醒课堂 篇7

一、巧提妙引,点燃课堂智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智慧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大大开拓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天地。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师更应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课堂提问,巧提妙引,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所特有的作用,激发学生闪现智慧的火花。

如在上七年级《太阳》一课时,我在引题时用了2009年暑假百年一遇的日食奇观。很多学生亲眼目睹了这一奇观,对这个很感兴趣,一提到这个话题,马上热情高涨,七嘴八舌描述当天发生的情景。接着我随之话锋一转,问道:出现日食是那么奇妙和壮观,就让我们永远停留在那一刻好不好?学生有的说好,但很多学生马上说不好,因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的。这样,话题就自然转到了了解太阳的结构上,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由于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兴趣,学生发言积极,说出一些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课堂始终充满了智慧的气息。

如在介绍八年级《大气的压强》一课时,我在引入的时候先演示:把一张硬纸片覆盖在灌满水的玻璃杯上,而后倒置。学生惊奇地发现,纸片没有往下落,杯内的水也没有向下流。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谁把杯中的水与纸片托起的呢?与生活经验相背的现象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了一个极大的问号,顿时就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出来。此时,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在介绍大气压强的概念之后进一步提问:你能否设计其它的实验也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事实证明,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情境氛围中设置问题,能使学生由惊奇立即转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展开想象的翅膀,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直至问题最终解决。

二、关注差异,创设和谐的智慧

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否定差异就否定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并以此来组织课堂,把教师、教学环境、教材等与学生差异融为一体,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把握课堂细节,点燃每位学生的智慧。

1.认识差异,精心设计。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每个独立的生命都有他的美丽,课堂智慧源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新颖的见解。科学课堂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展现每个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

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在智能上是有差异的,有些人在语言上特别突出,有些人在数理上特别突出。这说明学生在起点趋向上是有差异的。新课程倡导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预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层次不同的学生思维在这里交融互补,相得益彰,学生的思维得到演练,得到启示,得到拓展。

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科学课堂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尊重学生,利用差异。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拉别思通过实验指出,信息的反应=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要以自己的言语、表情来感染学生。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实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通过亲切的眼神、热情的赞语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微笑,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从讲台走下来与学生的交流,课后与学生的沟通,等等,都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作用教学时,我边走边问:“如果没有外力,我将如何运动?”一调皮学生高喊道:“将穿墙而去!”顿时全班哈哈大笑,乱成一团,我说:“对!想法很好!那如何去呢?”这时全班静了下来,齐声说:“匀速直线运动。”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多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但不会影响课堂纪律,反而更能激发学生思维。对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亲其师而信其道”,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激趣、激情正是主导与主体的衔接点、触发点,能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真正赋予学生科学学习的主动权,使每一个学生都放下顾虑,和教师合作,和同学合作,不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断碰撞智慧火花,进一步促进智慧生成。

3.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课堂合作学习有助于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在课堂中闪现出智慧。

学生的科学学习是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而且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组织讨论。教师要注意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要让学生拥有充足富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都能尽情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以互相促进、互相启迪、互相借鉴,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

教学过程是课堂内容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合作交流,利用差异,要创设环境,让学生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正确对待学生差异,学生才能自由地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妨以宽容的心态,给予更多的赞许,使之在科学有序的交流中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重视意外,激发智慧

著名法国政治家布鲁姆认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普遍追求一种顺畅的教学流程。教师虽然对教学作了充分的预设,但真正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前教师都精心地备课,作好充分的预设,尽量使整个课堂中不出现“绊脚石”。殊不知,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关注课堂生成的教师更能切切实实地着眼于学生是否有所思,将教学“意外”当作教学的资源,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如我在进行“二氧化碳使在同一烧杯中的两支蜡烛火焰先后熄灭的实验”时,由于操作失误,出现“反常”现象:高的先灭,低的后灭。针对这种情况,我灵机一动,进行了如下的“临时”处理: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高的先灭,低的后灭的现象呢?若出现两支蜡烛都不灭,或同时熄灭,或只低的灭,或只高的灭,又是为什么呢?你们能找到操作失误的原因吗?要保证看到“低的先灭,高的后灭”这个现象,我们又应该如何操作呢?我们能否都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实验结论呢?一连串的发问,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这个实验可能失败的种种原因,一一解释了这些反常现象,并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更为惊讶的是,学生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保证这个实验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集气瓶中应充满二氧化碳,并且集气瓶的体积要大于盛放燃烧蜡烛的烧杯的体积;倾倒前用纸板将蜡烛隔开;倾倒的速度要尽量缓慢。

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因此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机智地对待和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失误”,有时也要有意制造一些“失误”来创设问题情境,让教学资源在“教学失误”中生成,让“教学失误”成为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铺路石。教师应及时、合理地采用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总之,智慧的课堂是精彩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师生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朱清时主编.科学 (7—9年级1—6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郑青岳主编.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4, 第1版.

[3]张培贤.在课堂上露一手.生物教学与实验.浙江师范大学, 2008, (3) .

[4]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3, 第1版.

[5]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效导学 智慧引领 篇8

一、以生为本, 构筑“绿色对话平台”

教师的学识修养和才艺水平固然很重要, 但其真正的意义就在于能引领学生, 帮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的课堂, 才是绿色的, 有效的。

1. 尊重学习主体的地位

语文学习是以学生的知识内化为唯一途径的实践活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语文学习活动中, 教师应尽可能从学习的台前走向幕后, 创造条件,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权利和机会。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板书要点可以让学生来写, 总结可以让学生来讲, 使他们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 挑战自我, 获得成功的喜悦。想方设法给学生营造一种“我是学习主人”的体验氛围, 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表现和提升。

2. 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角,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与形式, 如一分钟演讲、课本剧演出等, 都可以让学生愉快而乐学, 教师要多鼓励、表扬和肯定, 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于永正老师教学《草》这一课时, 设置了一个特别的情境:他让一个学生把他当成自己的奶奶, 该生给“奶奶”背“一岁一枯荣”这一句时, 声音太小, 于老师便假装听不清:“什么?一岁一‘窟窿’?”这样一来, 学生兴趣盎然, 为了让“奶奶”听明白, 便争先恐后地介绍“枯”、“荣”的写法和意思。

二、顺学而导, 妙用课堂生成资源

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但教师的导理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到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需要采取顺学而导的方式, 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 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1. 自主质疑, 点燃思维火花

新课程提倡对文本多元解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需要改变从已有结论寻找表现的做法。课文中沉睡着无限多的问题, 等待着创造性感知活动激活它。如张祖庆老师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 在第一板块中, 就质疑问难, 师生共同建构话题, 学生自主质疑, 形成了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 点燃了学生的智慧。在此基础上, 教师并没有信马由缰, 而是对问题进行了归结, 引领思维的航向, 从而开创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

2. 创设矛盾, 激发群体思辨

教师要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 要珍视学生间智慧、灵性的碰撞, 要善于把学生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 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探究、实践, 使静态文本在学生创造性的延伸拓展中, 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例如《诺贝尔》一课, 对于诺贝尔最后的境况:“同学们, 你们觉得他幸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发言见仁见智:“我认为他是不幸福的, 因为他没有结过婚, 没有孩子, 一生都没能享受天伦之乐。”“我觉得他是幸福的, 他的一生都在为人类作贡献, 他的发明给全人类带来了快乐……”激烈的讨论之后, 教师小结:“说他不幸, 是从常人的角度上看, 没错;而说他幸福, 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 牺牲个人, 换得了全人类的进步, 这就是诺贝尔的幸福。”

三、依据规律, 有序指导学习方法

学生是具备了一定学习技能、方法的“学习者”, 而不是纯粹的“接受者”。教师必须从自己权威的教者身份中释放出来, 带着“以学为主”的课堂价值观, 走近学生, 走进课堂。

1. 紧扣课标, 把握序列

随着学段的上升, 学生的学习方法、技能和策略也不断地提升, 但是, 学生对于学习策略是没有一定的自我觉察和灵醒的。小学生的学习思维以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为主, 缺乏的是理性思考和深度认识。在学习策略上, 学生往往是无意识的, 仅凭自己的“先验”、“先知”进行学习。由此可见, 教师的“导”有多么重要。教师要根据年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年段学习目标,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 通盘思考, 理性分析, “导”以正确、合适之学习策略, 指给学生一条科学、有效学习之路, 使他们学习时有“法”可依, 轻松学习, 高效学习。

2. 扶放结合, 激励探究

架构课堂学习共同体, 需要教师的大胆放手, 也需要教师的巧妙“搀扶”, 这是架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最佳境界。例如, 苏教版四下课文《云雀的心愿》教学, 一位教师依据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的一条:“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结合课文实际, 考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在学习策略上他们不大可能关注“关键词句”, 即使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 也不大可能准确把握住课文中最有学习价值的“关键词句”。教学时, 在充分了解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五组词语:“漫天飞舞、咆哮、冲垮、淹没”, 并在学习策略上给予学生支持。这样的教学, 既准确地把握住了学习方法、策略的序列, 又很好地实现了“学”与“导”的相得益彰, 达到了一种理想的教学效果。

创新大潮引领智慧时代 篇9

一智慧时代应时而来

上世纪末国外就有智慧时代的议论, 但不久就蔫了下去。今天在我国各种因素形成, 条件基本具备, 正式进入了智慧大时代。近30多年来我国经济、技术高速发展, 城乡普及了基础文化教育等, 为智慧创业创新的大时代到来提供了条件。

1、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第一生产力需要智慧。在我国发展机械化的空间还很大, 但科学技术的主流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为智慧创新提供了用武之地。

2、文化知识是古今中外智与慧汇聚的主阵地之一。普及基础文化知识教育, 就使大脑健康的人都具有了掌握智力智慧的基础文化。

3、智慧理论的准备。一百多年前西方探险家讲“智慧的宝瓶在东方”。他们提出了德智体教育。智商测试延续至今。美国的多元智力兴于一时。

在我国最早是孟子提出智慧。上世纪罗家伦把智慧从知识、学问中分离了出来, 现已进入我国初中语文教材。钱学森对系统智慧、大成智慧做了探索。张庆松研究了大学生智慧。有的人讲思维智慧, 有的人研究智能智慧, 有的只讲创造不讲智慧, 实际就是智慧等等。《大众智慧》提出了智力智慧为主的五个基本能力 (体力、智力、智慧力、技巧力、语言能力) 的系列探索。从古至今方方面面的智慧构成了“中国智慧”大家庭, 把它普及到群众中, 人们会更自觉地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

4、共同富裕需要人人智慧。要永久共同富裕更需不断地共同用智慧创新。富了以后生活上要幸福, 需要智慧。每个人要健康长寿, 同样要用智慧。上一代培育智慧的一下代, 更需智慧。这就是随着社会的大发展智慧时代应时而来。

5、国家实现现代化, 是大势所趋, 而且步伐要快。这就要求每个大脑健康的人都要高智大慧, 德、体、美、劳、知识全面发展, 才能适应现代化高速前进。

人人智慧创新、创业, 是符合人人盼自己有所作为的需要, 也是家家盼子女成龙成凤的需要, 更是国家建设所期盼, 与世界各国互利双赢所必需。

二智慧时代从何时开始

一个时代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 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个过程的长短又是以社会精英的得当与失当而决定。

近代历史和现实是最好的老师: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 四万万同胞被“三座大山”压迫剥削造成民不聊生, 人民有力有智使不出来, 还被侮称“东亚病夫”。建国前靠人民的勇和智取得了抗日和革命的胜利。建国后, 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希望, 人民有所发现, 有所提高, 有所创造, 有所前进。四个“有所”是以当时的经济、文化、生产力和智慧理论等相适应。建国60多年后, 习近平主席提出“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国梦”, 这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号召, 而且是宣示了全中国智慧时代的到来。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文化、生产力、科技等大大提高, 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把生产力的内涵提升到了科学水平。伴随经济技术高速发展, 基础文化普及等推动了智慧时代的到来。用13亿人的智慧建设国家, 是多大的时代啊!

这么大的时代是以领袖的智慧带领全民投入, 如: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以“中国梦”三字就把全国人民凝聚到了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大同目标——共同富裕, 现代化, 和谐幸福,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战略, 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拥护。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亲自发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今全国各地的企业在创, 创业者在创, 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在创, 解放军官兵在创, 机关工作人员在创, 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创, 中小学生也在创, 从内容讲, 几乎是千行万业都在改革、创新。

总之, 一个全民创业创新的大潮开始汹涌神州!

可以想象, 在智慧时代勤劳的人人, 会各有自己的工作、劳动、生活和特长, 各有自己创新发明成果, 各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各有道德、健身的方法, 各有和谐幸福特色, 构成美满、理想的社会。同时如习主席所讲, 与世界人民一道建设好美丽的地球村。

这样美好的前景要多少代人的辛勤与智慧才能建成?所以当年毛泽东老人家曾讲今后的任务更艰巨、更光荣、更伟大。现在和今后的青年, 正赶上了“三更”时代。

三智慧艺术的自觉运用

人类, 从原始人群发展到今天的繁华世界, 哪一件物、哪一桩事不都是用智慧创造积聚所至?智力与智慧的不同处, 智慧创造出了新产品, 全套加工方法切实可行, 在人人皆会操作、使用后便成了常智, 人们称之谓经验。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感到不安全、不理想, 要求改进、提高、创新, 又得靠智慧思考创制。原本没有的, 有了理想追求, 要靠智力智慧构思发明。这就是智与慧又同又不同之处。

有人会问:现在人们并不清楚这个关系, 不是一样在用智做好工作, 用慧创新发明?是的。因为智力是人们凡事必用, 所以靠人们的日常言传身教, 娃娃都能学得, 如七个月大的汤羽辰看到父母开瓶拿小饼干给他吃, 他也要饼干瓶, 手小只能抱更开不开盖, 他会想到用嘴去啃。当然还是开不出, 但已知用手不成用嘴的思维。至于每天听惯了父母的语言和脚步声, 他只要一听到就手舞足蹈, 说明他开始用比较智力确定亲人了。前一种是从模仿智力开始, 后一种就是经验的积累, 但都是用智的结果。

《大众智慧》概括出了人的基础能力:视、听、嗅、触系功能性能力。体力、智力、智慧、技巧、语言能力属人的基础劳动能力。功能能力重在保护、使用。基础劳动能力重在幼而学, 壮而行, 老而弥坚。幼不学、壮不 (知) 行, 老更糊涂。

过去从学习知识中领会用智, 现在从人们每天在用的智与慧中, 概括出三大智力、八个慧力。

学习智力, 分别是辨认、接受、模仿、理解、记忆、应用、自学。学习必用。

社会基本智力, 了解、分析、判断、决策、构思、实施。此智是人们凡事必用。

行业智力, 包括千行万业、生活等各不相同的用智。涉哪一行, 必用其行智。

三智中被广泛使用的是社会基本智力, 简称社基智力。是一组系列思维方法。人的一言一行, 一切活动都得用。由于人的知识不同, 用智的环境不同, 用的多少不同, 善不善于运用等因素, 差异很大。凡事先用的就是了解、分析, 毛泽东曾讲过“分析好, 大有益”。分析是关键性智力, 所以称为“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但要以物与事的知识为对象、为工具, 行业智力相配合才能用好。

慧力:分析智慧、发现智慧、利用智慧、延伸智慧、拓展智慧、模仿智慧、判断智慧、决策智慧、构想智慧。上述智慧思维虽有与智力同名, 但与智力的不同处就在一个新字, 为创新服务。

所以, 我们提出从幼教开始结合生活、学习、游戏等进行分析智力培育。小学生结合文化学习学会学习智力外, 主要学习11个分析智力。小学毕业能对各种分析方法打好基础。初中进行其他社基智力教学。由于他们已有一定阅读能力, 可以自学社基智力与智慧, 为创新打基础。做老师的应掌握智力、智慧的基本内容, 有利教学, 为培育一代智慧接班人打基础。

四积极行动起来为国家做贡献

创新创业需要人们开动智慧思维。每个大脑健康的人都应当运用这一功能。智力智慧功能的特点在于用、善用。衡量人的能力大小, 以用的结果为准。有慧不用, 是最大的浪费。用了, 效果特好, 说明能力大而好。效果不佳, 是能力问题。

智慧用于创新发明, 首创不佳是常有的事, 但要不断去改进、提高, 直到最佳。智慧的成功往往与坚持、刻苦钻研结合, 才是必成的保证。

现实中有的人, 因不了解智与慧, 就认为自己没有智慧, 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站在双创之外, 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慧能。有怕苦的人中, 不信自己能成功, 往往犹豫不决, 这也与不了解智力智慧有关。如果他们了解智慧就在自己的大脑中, 只要有决心攻坚, 凡符合客观实际的新没有不成。关键在决心坚持。智慧, 和许多新事物一样, 当你不了解时, 感到神秘莫测。可当你了解之后, 会感到原来如此。继而会想我也有一个智慧大脑, 为何不行?为此, 我们探索智慧的同行们应当行动起来, 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 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的组织活动中, 为普及智慧理论, 助力创新创业做一点应有奉献。

我们研究智慧学科, 就是为了普及智慧理论, 目的推动社会创新, 为培育年轻一代人人智慧, 创新有为。助家长实现子女成龙成凤心愿, 为老师盼生成才做贡献。

智育是党的教育方针中的一个内容, 理应具有实质性智育内容。

罗家伦讲智慧与学问不同, 学问比作建筑材料, 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没有艺术家的匠心, 就不能建成罗马圣彼得堡或巴黎圣母教堂 (见九年级语文教材) , 本世纪初有朱钧侃的“重视智慧开发和研究的战略意义”等等。如果把全国研究智慧的热心人汇聚起来, 把研究智慧内容加以条理、系统、提高、普及, 就能使中国智慧之花更为繁茂, 为创新发明提供丰富有效的思路。

我在想:智慧时代, 如果再开出智慧文化艺术之花, 不仅文艺园里会面貌一新, 在经济领域也当是一个大产业。

把握调控时机,引领智慧生成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现代教学观要求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 超越纯粹的知识教育, 为学生智慧地生长而教。因此, 面对动态发展的语文课堂, 作为教者应灵活机动地掌握教学流程, 准确地把握调控时机, 妥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从而引领学生牵手“精彩智慧生成”。

一、调节波动情绪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 要用自然的、自由的方法培养人, 要保护学生善良的天性, 按照其自然本性, 让他们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与条件。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是变化的课堂, 当课堂上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时, 作为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感受力, 洞察学生的心志, 巧妙地抓住由环境和学生生成的资源, 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一次, 教者组织学生赏析一篇描写秋雨的美文, 夏日的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 急促的雨点敲打着教室的窗户, 雨水顺着屋檐往下淌, 不一会儿地面就汇成了一条条小河。梧桐树叶经过雨水的洗涤后显得格外鲜亮。如此美景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很多学生不时地用目光斜视窗外雨境, 课堂的学习情绪产生了明显的波动。面对此境, 笔者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同学们, 秋雨深富秋天的内涵, 夏雨更有夏天的神韵, 在体会秋雨之前, 让我们先品味一下夏雨吧!”顺意而为, 如此调控使得学生们情绪高涨, 他们情不自禁地认真地欣赏起来:有的屏声静气, 有的侧耳倾听, 有的开窗用手接雨, 有的伸长脖子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完“夏雨的美景”, 学生们的注意力又自然回到了“秋雨的美文”赏析之中。

二、变换问题难易

面对动态发展的课堂, 我们的课前预设不能固定不变。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当预设问题不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应有的锻炼效能时, 我们应及时变换问题的难易。在教学《口技》一文时, 教者提出问题:“文章开头已交代‘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 文末又说‘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 有什么用意?”可是从具体回答情况来看, 学生们思考的效果并不理想。意识到问题存在之后, 教者及时将该问题进行化解: (1) 文章开头和文末都说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反复”) (2) 使用反复修辞手法的目的一般是什么? (生答:“强调某种意思或突出某种感情”) (3) 那这里强调了什么? (生答:“道具的简单”) (4) 道具简单而摸拟的声音不简单, 从而突出了什么? (生答:“口技艺术的精湛”) (5) 那么, 文末再次交代屏障中仅“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的用意是什么? (生答:“用意是突出表演口技的人技术精湛高超”) 实践表明, 教者及时地调整、机智地应变能帮助学生拨开“思维的重重迷雾”, 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三、对话诱导思辨

对话, 是思维的碰撞, 情感的交流。对学生而言, 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 会给课堂带来预设之外的问题。对话需要的是尊重和机智。在对话中, 智慧火花闪亮的一瞬间, 教者要做到临危不乱, 敏锐地对教学现象进行判断、分析, 做出科学地、恰当地、艺术地处理, 积极诱导思维争辩, 从而引领学生的智慧生成。

在教学《散步》一文时, 在学生感受到文中一家人充满亲情的温馨与美丽画面后, 教者通过设计如下问题, 与学生展开对话思辨。

师:多年之后, 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吗?你会背你的母亲吗?

生:不会!因为在当前社会似乎根本就见不到这样的一幕, 即使我想这样做, 也会不好意思的。 (学生的思维趋向, 迫切需要教者的引导)

师:可是你的母亲真的老了, 真的走不动了, 你难道不背她吗?

生:那我就用轮椅推着她。 (学生的思维仍然未能向预设的方向发展)

师: (继续引导) 可轮椅给我们的感觉是冰冷、生硬, 没有一丝的温度, 这哪比得上你温厚的肩膀啊?你的母亲老了, 趴在你的肩上, 她就有了依赖, 她就有了温暖, 所以你一定要勇敢地背起你的老母亲, 好吗?

生:可是咱这, 没有文中那么美丽的自然风光给母亲欣赏呀? (依旧较劲十足)

师: (由罗丹“美论”思想转换)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 更在于你的眼中, 你的心里, 只要我们的心中充满爱, 就能找到生活中的美。记住, 请背起你的老母亲, 到美丽的春光中走走, 好吗?

生: (深深地点头) 好的! (就此, 通过对话, 学生的思维发展得到了正确的价值引导。)

总之,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学习的引领者”。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随时都有动态生成的时机, 关键在于教者的及时调控与把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测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参考文献

[1]秦惠华.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之旅[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 [C].2004.

智慧引领学校管理 篇11

以前瞻的思想引领学校发展

教育是一种面对未来的事业。校长既要着眼于现在,更要瞩目于未来,必须通过学习、思考、实践,形成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办学主张和价值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管理观。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办学目标的定位都取决于校长的办学思想。只有办学思想前瞻、目标明确,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同,全体教师才会为达到既定目标而相互配合,凝成合力,进而促进学校快速发展。仰山学校创办仅4年,能快速发展成为省级示范校、全县小学的龙头,就得益于开创时办学目标的高定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三维”课程的实施。面对教育改革大潮,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校长如果还凭经验、靠感觉办学,就容易陷入经验的轨道,迷失办学方向。

校长的主张和决策决定学校工作的重心和安排,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追求,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长。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认为必须始终坚持学校发展要在课堂上“落地”,必须用课改助推学校发展。为此,笔者2003年在金溪县实验小学就开展了“构建协作课堂,打造绿色教育”教学改革;在金溪县仰山学校创办时,又构建“三维”课程、“四步”主体教学改革。目前,这两所学校的课程改革都做得卓有成效,并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提升。到金溪二中任职后,提出了“心同宇宙,各成其善”的办学理念,通过“心宇课堂”(四环四学)教学改革的推进,来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以自身气质凝聚学校“气场”

一所学校发展需要全体教职员工有成就事业的价值追求、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这“精气神”的建设中,校长的一言一行,特别是行为做事,对管理层和教师都是言传身教,都是强力“磁场”。

为了确保说专业话、内行话,笔者始终保持一种不断学习的状态。工作再忙,也坚持读书,走进名校向优秀校长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向专家学习;走进课堂,向教师学习;走近学生,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反思自己这几年的工作,很多办学智慧都来自这些学习。

在坚持自身学习的同时,笔者还积极营造书香校园。从任职实验小学开始,就积极倡导读书活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年举办“读书节”,设立班级图书角及校园流动书屋,鼓励学生多读书、多交流。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师生的思想进行碰撞,一定会激发出不少的智慧,学校也一定会不断焕发活力,散发出更加浓郁的书香气息,从而凝聚人心,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气场”。

校园无小事。管理好一所学校,必须依靠各级管理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作为校长,笔者始终把身心放在校园,一是能敏锐地发现学校发展中存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和预警;二是理清工作思路,理顺校内各种关系。在行事中,笔者的风格是“静静地看”,巡视校园每个角落,跟踪工作落实情况;“认真地想”,缜密谋划工作,想清想细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多年的工作实践,使笔者感悟到:一个宁静爱思考的校长,才会使校园充满理性与学术氛围。

每天行走在校园里,校长应该让教师看到一个真实亲和的人,一个对教育坚守、用心经营学校的校长。教职员工平时跟笔者都比较亲近,工作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生活中有什么困惑,都能真诚地交流。活动中、散步时、餐桌上都成了笔者与教师交流思想、讨论工作、谈论生活的场所。笔者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身边的行政人员用心去做事。

以人本管理谋求教育幸福

建设一所充溢着幸福味道的学校,是笔者的追求。在这里,教师的心中总是爱潮涌动,他快乐、幸福,他能有价值和尊严地生活着,并把这份快乐和幸福、价值和尊严、愉悦而巧妙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推崇人本管理 推行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明确工作程序、岗位职责,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利用均衡分班、学科竞赛,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实施班级捆绑、处室评比,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落实常规检查、验课巡课,记录教师的辛勤付出;通过外出研修、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肯定教师的工作业绩。笔者想,当教师在和谐合作的氛围中,以主人的姿态愉悦工作,在取得一个个教育教学业绩的同时,自身能一天天成长时,就能体验到职业的成就感,尽情享受教育的幸福。

注重温情管理 对待老师,除了在生活上真正关心,多为教师办实事外,重视培植教师的成就感,给教师以最大限度理解、关怀、信任和尊重,使教师感到学校不仅是一个职场,也是一个实现精神需求的乐园。对待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则要求尽量多组织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开展“温馨家园”寄宿生寝室文化设计比赛,让学生动手参与“家”的建设;组织开展寄宿女学生青春期教育讲座,关爱女孩子的青春期成长;每月评选“校园之星”,引导学生培养文明有礼、积极向上的好风尚;开展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平台。温情管理带来的是校园里充满了春天般的感觉:人人笑意盈盈,个个心情愉悦。

用智慧引领有效数学课堂 篇12

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 数学与生活有效联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 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 在教学这些内容时, 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喜欢学习数学.

如, 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 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 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 交流计算方法后, 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 ( 这个水池没有顶) , 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 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 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

又如, 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 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 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 在调查的基础上, 填写统计表, 绘制统计图,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 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 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 图上应该怎样画等, 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难点, 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 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 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 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 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加强师生有效互动, 少些灌输, 多些沟通

由于受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制约和知识本身比较抽象的影响, 有时需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分层次逐步抽象的过程, 让他们拾级而上, 步步为营, 确保达到一定的抽象程度. 在课堂上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重复, 使师生互动多渠道, 交流时刻畅通无阻, 课堂教学少些灌输, 多些沟通.

例如, 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可能性的基础上, 为了让学生建立“等可能性”的概念, 我安排了4个层次的教学活动.

1. 猜一猜. 出示装有3个红球、3个黄球的袋子, 让学生猜一猜: 从中随意摸出一个球可能会是什么颜色的球? 假如把摸出的球再放入袋中, 再从中随意摸一个, 如此重复40次, 摸到两种球的次数会是怎样的?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差异, 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从而产生实验验证的需要, 同时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摸一摸. 学生分小组操作, 并对摸球结果进行统计. 在每一组交流摸球结果后, 引导学生说一说观察每一组摸到两种球的次数后的发现. 这里只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两种球出现的次数都较接近.

3. 算一算. 把两个组、三个组……所有组的实验结果, 逐次相加, 并分别观察两种球出现的次数, 你又发现了什么? 至此, 让学生感知到随着摸球次数的不断增加, 两种球出现的次数越来越接近, 由此抽象出“两种球出现的次数差不多”.

4. 想一想. 引导学生想象, 当摸球次数增加到无限多时, 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大小会怎样? “等可能性”的概念便呼之欲出.

三、有效拓展教材, 培养学生能力

拓展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 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 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引伸. 如教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9页“用数学”,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进行引导: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8人, 岸上有6人, 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 “8 + 6 = 14”. 这时, 问题已解决, 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已该结束教学. 而我却又问: “求一共有多少人? 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 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有的说可以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 有的说可以按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算, 还有的说可以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 这样, 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 不是“照搬教材”, 而是“活用教材”. 同时, 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检测维修车下一篇:网络视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