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引领人生-读中国哲学史有感(通用6篇)
让智慧引领人生-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篇1
让智慧引领人生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中国哲学史》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在指导思想上,作者“不依傍别人”,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 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对我来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强文通 篇2
我喜欢读书,但由于诸多因素,平时较少读书。最近有幸拜读傅佩荣先生的著作《哲学与人生》,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
傅先生在自序中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代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名利和挫折。在此,我仅举几句我略有所悟的话与大家分享。
谈到分享,傅先生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这就算是我举的第一句话吧。
我想举的第二句话是,“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到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都耿耿于怀,又哪来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第三句话是,“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己,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第四句话是,“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就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思想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有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先生是位唯心主义者,而我是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也许有人说,我们的思想基础都不同,又怎么会有共鸣呢?其实不然。正如周国平在推荐语中所说,“人们是否同意书中的某些观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能由此受到启发,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的真理名言太多,恕不一一列举。每句话读来都会让人眼前一亮。因此,这本书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每当我遇到什么烦心事而又无法与身边的人诉说时,每当我心中充满太多欲望而又无法实现时,我都会找出它来看一看。看着看着,心情就舒畅了,欲望也消失了。所以它对我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副心灵的净化剂。
华亭一中 强文通
2014年7月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华亭一中 强文通
让智慧引领人生-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篇3
——读《糊涂学》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品读了由宋海峰主编的《糊涂学》,感受颇深。在当今社会,田园般宁静的生活已经结束,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喧闹而又躁动的世界,一个由五光十色的商品堆积起来的诱人的世界。正如书中所述:“官场—宦海无边,如履薄冰;商场—金钱无情,犹如战争;情场—欲望无度,犹如游戏;文场—功名无量,犹如黑市。”竞争,迫使人们执着于这个变幻的世界,以求得个人的一片绿地,这或许是大多数正直人的初衷。于是,“或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以求八面威风;或聪明灵巧,攻于心计,以求四面颂歌。”对于小人来说,目的是没有的,成功便是一切,于是以奸诈换取财富,以无耻换取官禄。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个行业,都必须有一套个人的生存法则,方可驾驭住这陌生而又艰险的世界。
人生短暂,糊涂难得!难得糊涂,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老子曾经这样说过:“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我是这样理解的:去处理具体事情,硬碰硬地做下去,是不行的,必要时也要装下“糊涂”,想出迂回的法子来,以柔软相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电视剧中的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颠,而他本人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有不平哪里有我,专捡达观显贵“开刷”,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醉半醒,亦醉亦醒,也不失是一种“糊涂”。糊涂学的处世技巧中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藏巧于拙,用晦而明”。一般来说,人都喜欢直厚,厌
恶机巧,但有时为达到目标,没有机巧权变,又不可能,所以有时就必须要巧妙地运用“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的处世方法。例如朱元璋,在当时群雄并峙的局势下,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被众人围之,便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眼皮下暗渡陈仓,最后一并群雄当上皇帝。所以当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要学大肚弥勒佛的笑容可掬,学济公的超然糊涂,更要学朱元璋的“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在《糊涂学》看来,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尘世,而更在于超越尘世,达到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因而,它不沉醉于功名利禄,它大隐隐于市,以出世的心态对待这入世的生活,冷眼观潮,任潮起潮落,心比天高,看世间这风起云涌。对它来说,“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其实,人生在世,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不在于地位的高低,不在于权势的大小,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必须是能满足社会某种需要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句话:“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糊涂学是一种道家的学说,以自己特有的大智慧去拥抱人生,以自己固有的方法去展开生命。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令人十分苦恼的事,如果无法自明自己,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想,那样是很累的,也很浪费时间,此时学会等待与忍耐是最好的办法,否则就易玉石俱焚;有时候,人的欲望很高,我们不能一味地被驱使。心灵一旦为欲望侵蚀,就无法超脱红尘,而为欲望所吞灭。只有降低欲望,在现实中追
求人生目的,才会活得快乐。糊涂修身需要快乐的心情,然而快乐是我们一直忽视的最重要的价值。快乐是依人而定的。有的人心灵永远充满热情,需要不断地去体会生活,接受挑战,不会因世人的眼光而放弃,抹杀生命的激情。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才精彩,才快乐。
细品《糊涂学》后,让我恍然大悟,格外清爽。它给人一种大智慧,大人生,使人完全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获得一种从所未有的达观和从容。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篇4
陈店镇初级中学 杨颜 党龄6年
闲暇之余,重新读了冯友兰的这本书,300来页的书本,充满了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感受到了作者“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
多年前囫囵吞枣的看过,不求甚解,近来再读,感悟颇多。哲学,很多人觉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其实它跟我们每个人都密不可分,哲学这门科学并没有在中国古代被命名过,但是他一直潜移默化的侵入人们的思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大家所熟悉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它是孩子们的刚学识字的课本,而《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边是孟子的哲学思想,包括科举考试必考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是古代先哲的哲学著作。冯老的这本著作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将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从商周时期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系统完整,条理清晰的剖析在我们面前。平淡中散发着清茶香气,有着朴实的睿智。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冯先生列出了“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接着,就围绕这个主轴开始了百家的论述。
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人人都有这个境界,人自然会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会以同样的爱心去对待别人。如果天下人都有此心,社会也会更加和谐。如果把“仁”摆在教育里面,放在教学里,首要就是要求我们爱学生,注重人文教育,其次,便是要求我们用自己的“仁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自己的“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
墨子与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冯先生将两个人进行对比,很是有趣。儒家的中心观念是仁、义,墨子认为仁义倒是可取,但他用另一个名词叫做“兼爱”,与儒家所指还是有不同。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极力宣扬兼爱学说,即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肄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墨子·兼爱下》)这也就是墨子的理想世界,它只能通过实行兼爱而创造出来。尽管他提出的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没有差别的爱在专制等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也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不失为一幅极有吸引力的社会蓝图。特别是对于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更应该具有这种思想,对待学生,不分成绩,不论出生,做到“兼相爱”。
诸子百家的思想冯先生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剖析在我们面前,并将哲学思想的演变顺着历史脉络,结合地理环境,分析中国人特有的“人格”,对于我们很有启示意义。冯友兰先生说哲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其实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蕴含在我们工作中,体现在我们的为人处世之中,更深刻的指导着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冯先生将人的不同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努力加强业务素质的学习,加强教学能力锻炼的同时,我认为道德修养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
读《哈佛中国哲学课》有感 篇5
——读《哈佛中国哲学课》有感
原创: 木末
谈哲学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它总给人一种板着面孔,居高在上,寡索无味的印象。在一般人眼中,那些哲学家们总是不事稼穑,高谈阔论,成天想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生前遭受唾沫是寻常事,有时连身家性命都堪忧,这一点就连我们的孔圣人也概莫能外。然而他们却乐此不疲。
那些一度不着边际的思想,最终却引领了人类前进的方向。
中国有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引发了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伟大争鸣。之所以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因为当时虽然礼崩乐坏,战乱纷披,人们却纵享着空前绝后的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有识之士纷纷现身,共同探讨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百家著作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熠熠的思想光辉。这些思想是如此夺目,成为我们黑暗夜空里的璀璨星辰,在历史长河中时不时指引着东方文明前行的方向。
今天当我们因近几个世纪落后于西方社会,而归咎于先贤的哲学思想,矫枉过正,导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却一脸茫然,无可适从之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却开设了一门中国哲学概论课。《纽约时报》对此作过报道:在哈佛,中国哲学仅次于计算机和经济学,排在最受欢迎课程的前三名;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报道称,这些中国思想能够帮助那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人,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这门中国哲学概论课以迈克尔?普鸣教授在每学期第一节课上作出的大胆承诺而闻名:“如果你们认真吸收了这些典籍中的思想,他们将改变你的人生。”
《哈佛中国哲学课》一书正是根据普鸣教授的课程内容编写的,以一个当代美国人的视角来探寻中国2000年前的哲学智慧,思考这些思想对于当下的意义。书中介绍了孔子、孟子、老子、管子、庄子、荀子这些思想家的生平经历以及思想核心,他们曾经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西方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并着重探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中国哲学思想相对于当代西方强调逻辑,注重变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思潮是一个反面。然而这些思想却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另一个思路。以下列举几点加以阐述。
中国哲学认为,制定计划太过审慎和理性可能反而会引导你走上错误的道路。中国哲人认为,过于精明会大大阻挡计划之外的种种其它可能,使人很难“留心那些平常生活中真正能激励和启发自己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往往才是获得真正美满且充实的生活的源泉”.生活中我们做决定时,总是会依靠大脑进行有逻辑的思考,然而中国哲学家却主张,人们应培养日常生活中“率性而为”的能力,即听从内心,而不是通过理性抉择来封闭自我。我们做每一个决定时,无论大小,如果可以自然而然地将理性与感性结合,那么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就好比我们有意识地每天弹琴,为的是有一天可以得心应手;我们通过日常生活,训练自己拥有更多生活的经验、了解更多的事物,为的是最终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决定,而它们是内心的本能直觉和头脑的理性思考的结合。
中国哲学思想还强调微小的举动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引导人们关注身边最微小的细节。比如对一个人的问候和微笑,保持衣冠整洁,这些最普通的举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让我们一整天都充满阳光。同时这些日常小事又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无限机会。当我们知道了什么会触动我们,让我们开心或生气时,我们就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而这样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解决即将面临的新问题。
如果你能在日常小事中培养自己的德性,你也会改变周围人的人生,就有可能成为有巨大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对微小事物加以关注,“足以改变人生的方方面面”.一旦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好的了解,并发现了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便可通过大量实践和自我培养来在这个领域做得得心应手。
自我培养也是中国传统观念的主张:勤奋之重要,胜过天赋异禀。我们不应局限于天赋;只要不断努力,不断扩展能力,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你不一定要一直做自己天生就擅长的事情,而只需把精力放在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上,以此作为开端。
------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学思想正不断走向世界,继续着它的精神之旅。而作为本土文化的后继者,思想的夜空茫茫,星辰已遥。
当我们在社会压力之下,执着于实现梦想或追求个人卓越的时候,常常出现好高骛远和浮躁之气。我们的先贤曾经谆谆告诫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把精力放在日常小事上、伟大的成就都是源于最不起眼的行为”.——这些思想根植于现实,强调着眼于生活中的小事,每日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来改变生活,改变人生,从而影响社会。这些金玉之言对于我们的现实有着深远的意义,正与当下人们渴望摆脱快节奏生活的观念不谋而合。
当新的时代到来,我们努力寻求思想上的突破和精神上的力量却倍感迷茫时,诸子著作正寂静躺在历史的角落里,蒙灰日久,星光黯淡。
让智慧引领人生-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篇6
最开始接触到“哲学”这个词是因为曾经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我们都知道李小龙的功夫是盖世传奇,但却不一定知道李小龙在华盛顿大学读书时主修的是哲学。哲学与功夫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极其完美地结合在了李小龙的身上。哲学思想渗透在他一生的事业和生活中,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他能超越一般平庸的习武者,成为一代功夫宗师。我印象很深刻李小龙说过的一句话:哲学会告诉你人为什么活着!
所以那时候在李小龙身上,我就感觉“哲学”这个词,它充满着神秘色彩。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这个假期终于有机会读到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让我对哲学有了很多认识和了解,也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当然的有很多地方很难解读,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两个单词组成。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释合流”“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国人的宇宙观方面以易经与老庄为代表﹐伦理社会观是以孔孟之说为代表﹐佛家则以宣扬因果轮回、众缘唯心的道理与儒道互相辅助而成。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价值观远远走在历史的前沿。
冯友兰教授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而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冯友兰教授在书中说到,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我们仍然需要了解哲学。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
【让智慧引领人生-读中国哲学史有感】推荐阅读:
智慧引领08-21
智慧引领学校管理06-13
读教育哲学,做智慧教师07-09
读管理智慧有感05-25
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论文08-26
读智慧比漂亮更重要有感07-04
读《不生气的智慧》有感:宽容08-18
叔本华名言:叔本华人生哲学思想的智慧10-26
读《女人的修养与处世智慧》有感-LL11-20
读书引领人生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