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期末(精选8篇)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 篇1
1、下面哪个不属于张志伟总结的康德哲学问题?(B)(2.40分)A.理性的危机
B.自由的失落
C.形而上学名存实亡
D.独断主义盛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40分)
A.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B.时间和空间是知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理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3、休谟问题也被称为什么?(A)(2.40分)A.归纳问题
B.演绎问题
C.推理问题
D.进化问题
4、对于一栋房子,什么是它的动力因?(C)(2.40分)A.砖石
B.建筑师
C.居住
D.房子的样式
5、对话方式写哲学著作的顶峰是谁?(B)(2.40分)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康德
6、莱布尼茨的哲学学说又称为:(C)(2.40分)
A.光照说
B.自因说
C.单子论
7、谁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B)(2.40分)
A.泰勒斯
B.赫拉克利特
C.毕达哥拉斯
D.巴门尼德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2.40分)A.马其顿王国吞并希腊之后,希腊人的文化都被消灭了
B.城邦制和公民民主使得语言和论辩的作用变得显著,哲学获得
有利的发展空间
C.希腊人之所以研究哲学,是为了学科建制完备这一需要
9、五证论证明上帝存在的是谁?(C)(2.40分)A.奥古斯丁
B.安瑟尔谟
C.托马斯·阿奎那
D.奥托
10、康德认为感性与理性的沟通工具是什么?(D)(2.40分)A.自我 B.想象力
C.范畴
D.直观
11、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启者是:(B)(2.40分)
A.康德
B.黑格尔
C.马克思
12、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是哪个因?(A)(2.40分)A.质料因
B.形式因
C.动力因
D.目的因
13、德国的著名唯理论者,斯宾诺莎的同时代人,发明了微积分的哲学家与科学家是:(A)(2.40分)
A.牛顿
B.康德
C.莱布尼茨
14、下列不属于西方哲学的两大源头是:(C)(2.40分)
A.希腊文明
B.罗马文明
C.希伯来文明
15、康德第一部代表他思想的著作是哪个?(D)(2.40分)A.《纯粹理性批判》
B.《论人种概念的确定》
C.《论人的劣根性》
D.《道德形而上学》
16、“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谁提的?(B)(2.40分)A.泰勒斯
B.普罗泰戈拉
C.苏格拉底
D.巴门尼德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40分)
A.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B.笛卡尔是近代经验论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C.笛卡尔的二元论孤立、静止、片面,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18、下列不属于17、18世纪社会政治思想核心概念的是:(B)(2.40分)
A.社会契约
B.自然状态
C.民主法治
19、不属于巴门尼德在哲学上的贡献的是?(C)(2.40分)A.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B.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
C.在哲学中开始了推理论证
D.运用象征和比喻论证哲学问题
20、康德认为知识的基本单位是什么?(B)(2.40分)A.名词
B.判断
C.选择
D.经验
21、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谁?
(C)(2.40分)
A.君王
B.自身
C.整体
D.机构
22、对康德影响很深的人是:(C)(2.40分)
A.贝克莱
B.洛克
C.卢梭
23、经验论者的大本营是:(A)(2.40分)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24、使经验论理论化体系化的是谁?(D)(2.40分)A.培根
B.笛卡尔
C.莱布尼茨
D.洛克
25、下列不属于柏拉图解释理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的是:(B)(2.40分)
A.分有说
B.光照说 C.摹仿说
判断题(40分)
1、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和事物自身的概念是一体的,不可分离。他的观点是柏拉图所认识不到的,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深化,因此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1.60分)是 否
2、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不是真的认为世界就是由火组成的,而是用火来说明世界出于永恒的变化之中。(1.60分)是 否
3、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的原因这一概念,和现代的原因概念是一样的,都是讲因果律。(1.60分)
是 否
4、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不可教的,是先天的。(1.60分)
是 否
5、黑格尔认为真正的批判应该是理性的自我批判,他的辩证法就是在这种理性的自我批判式发展中展开的。(1.60分)
是 否
6、哲学能代替人们回答问题。(1.60分)
是 否
7、斯宾诺莎认为实体只有一个,就是上帝,但是他所认为的上帝不是人格神,他认为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这一观点也被称为泛神论。(1.60分)
是 否
8、所有哲学家都不清楚什么是哲学,因此他们都在研究什么是哲学。(1.60分)
是 否
9、哲学在近代对社会有很大影响,因此现代哲学界的社会影响力也十分巨大。(1.60分)
是 否
10、人生哲学都是说教性质的,是市侩文化,俗人智慧。(1.60分)
是 否
11、海德格尔认为,人是独立的个人,与他人毫无关系,人与人之间是截然分别开来的。(1.60分)
是 否
12、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著作,都完好地保存在基督教之内,并通过基督教传承给日耳曼人,基督教是希腊罗马文化的真正继承者。(1.60分)
是 否
13、黑格尔认为,人类认识宇宙的活动也参与到了宇宙的本体论的运动中,而非单纯的认识论,实际上从绝对到绝对精神,它是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展开,自己实现自己的一个过程。(1.60分)
是 否
14、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体就是主体。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个自身永恒不变的实体,自身不动而引起万物运动,叫做“隐德来希”,又叫至善。(1.60分)
是 否
15、康德主张理论理性的优先地位。(1.60分)
是 否
16、康德利用超验分析论分析“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1.60分)
是 否
17、历史上的哲学家都因为学科分化而大为不甘,要为哲学这门学科谋生存谋发展。(1.60分)
是 否
18、黑格尔曾经和歌德以及拿破仑是好朋友,他还给两人送过他写的《精神现象学》。(1.60分)
是 否
19、康德之所以把他希望在哲学领域引发的革命叫做哥白尼式革命,是借用日心说对于地心说的反转,使得人们从最初的在外界寻找知识的来源,翻转到从人自身寻找知识的来源。(1.60分)
是 否
20、洛克也是通过自然状态来解释国家和社会的起源,但是他认为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不是像狼一样互相敌对,而是自然平等,每个人都拥有一些天然的权利,为了维护这些权利人们才缔结国家,签订契约。(1.60分)
是 否
21、斯多亚学派信奉快乐主义的伦理学。(1.60分)
是 否
22、洛克认为知识就是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这种看法与马克思主义认为的知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是冲突的,因此就是错误而没有价值的。(1.60分)
是 否
23、康德认为“我思必须能够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1.60分)
是 否
24、只有当一个人有自由意志,能够把自己的主观准则上升为普遍法则的时候,人才能够自律,道德才是可能的;人都是有限 的,受自然法则的束缚,必须假设灵魂不死,人的德行的完满才有可能实现;必须假设上帝存在,才能保证幸福和人的德行相一致。康德认为,道德是无条件的,但 是道德的实现需要这三个根本条件。(1.60分)
是 否
25、形而上学就是本体论,英文为“ontology”,字面含义就是关于存在(being)的理论。它不是研究存在着的具体事物的科学,而是研究存在的事物何以存在的科学。(1.60分)
是
否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 篇2
其中, 日常语言学派打破了以往语言哲学忽略日常语言, 而旨在建立完美的理想语言的传统, 开辟了语言分析的新视野。奥斯汀是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奥斯汀十分注重研究语言的实际用法, 反对概括性的结论, 倡导用日常语言的分析来发现解决哲学问题的新视角, 主张用日常语言分析来避免哲学中的pseudo-problems。奥斯汀对语言哲学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所提出的言语行事论 (Speech Act Theory) 。所谓言语行事论, 概括说来, 指的是一种把言语看作行为, 强调说话时的话境与说话者的意向等语用学因素的理论。言语行事论由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 60、70年代又由塞尔、格赖斯等人加以修改和发展, 目前已成为语用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3]而我认为, 在对言语行事论的论述中, 奥斯汀对于真假二分法的突破, 以及对于行事性语句和陈述式语句的解答方式, 处处闪耀着他的哲学智慧。
奥斯汀首先反驳道这种模糊把语句统统归纳为陈述式语句, 并且区分真假的二分法显然有失偏颇。因此, 他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奥斯汀认为传统的陈述式语句用descriptive来表示并不恰当, 因为descriptive这个词用法比较特殊, 因此他用constative来代替, 用以指代陈述式语句。接着, 他指出以往的语法学家、哲学家没有洞察到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陈述语句的语句其实只是一个disguise, 没有看到这些语句的实质。“humdrum verbs in the first person singular present indicative active”[4]这样的语句 (如“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 , 既没有陈述我将要做的或是正在做的某一事情, 所以谈不上真或是假, 也并不是所谓的pseudo-problem, 而语句本身却恰恰是行事或是行事的一部分。但是, 传统上却认为这些是在陈述事情, 没有看到其实质, 因而也就不可能把这类语句与陈述式语句区分开来。所以, 在此基础上, 奥斯汀就提出把这类语句划分为performatives, 以表示言语即行事。至此, 奥斯汀提出了自己关于陈述式语句和行事性语句的理论。到20世纪50年代, 奥斯汀放弃了这种区分, 认为陈述式语句也是完成一种行为, 即记述或描述的行为, 从而对语言的记述或描述功能作了进一步的限制。[5]奥斯汀的智慧就在于能够看到传统理论所未包含的, 并创造自己的新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陈述式语句应用非真即假的二分法来判定, 真和假是陈述式语句的标记。奥斯汀认为, 虽然陈述式语句有真假之别, 但这种真假也是相对而言的。比如“牛津距伦敦60英里”这个陈述句也是一个不精确的陈述, 一般说来可以说它是真的, 严格说来则不是如此。[6]因此真假二分法就过于绝对了。那么行事性语句是否也有真假的二分法?这是传统理论没有探讨过的问题。奥斯汀认为行事性语句不必和世界对照, 不必向世界/真实求证, 于是就摆脱了真假的二元划分 (bivalent dichotomy) 。那么又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看待行事性语句呢?奥斯汀提出行事性语句要依据语句所处的环境以及说话人的意图来判定其是合适还是不合适, 是真诚还是不真诚。奥斯汀进而提出了判定行事性语句合适与否的五个标准, 并用这五个标准来阐释行事性语句, 完善了整个理论结构。奥斯汀的智慧也就在于他突破了二分法, 不谈真和假, 开辟了一条新的哲学之路。在他提出的行事性语句和陈述式语句的新理论框架下, 用新的标准来解释, 进一步丰富了整个理论。这也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奥斯汀的哲学解答方式是其独有的, 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他的解答方式中也正闪耀着他的哲学智慧。他的理论也许终有其未完善之处, 但他的这种哲学智慧永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将一直照耀后来学者的研究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志伟, 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10.
[2][3][5][6]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智慧的哲学与哲学教学的智慧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智慧;哲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23-05
哲学课程于1959年在高中设置,其时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常识》。55年来,哲学温暖和丰润了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的精神世界,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然而,今天,与成效俱在的哲学教学困局和迷失却日益凸显,愈演愈烈。如何从源头上把握哲学的价值,彰显其魅力?如何在哲学教学趋冷的背景下,大力营造和提升哲学教育的智慧品质?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概说:哲学是彰显智慧与魅力的课程
“哲学”,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其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即“智”(见《尔雅》)。 “智慧”的内蕴极为丰富,大体上可从“日常智慧”“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三种层次解读。[1]其中,“哲学智慧表现为一个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正确把握和认识。它是一种大智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哲学智慧是人类智慧中的“头等智慧”。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说:“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让人生发智慧,提高心灵的境界。”[2]哲学对于陶冶高中生求真、崇善、向美的人性,培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企及的独特功能。
1.哲学智慧之启导性魅力
高中生正值认识自己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需要认识自我和世界,明确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哲学是引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美好的人生。人要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思维之超越性魅力
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哲学正好顺应了其成长的需要。学习哲学可以引发学生对世界万象的好奇与追问,能使他们在恰当的智力激励和挑战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哲学思维有别于对具体现象或具体事件的思考,它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性:即思维的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其中,抽象性主要通过哲学概念的抽象性表现出来,它给人们理解相关的哲学概念、原理带来了一定困难。然而,恰恰是哲学“抽象”内蕴无穷的魅力。因为高度的抽象实质上是最大限度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征的理性创造,是思维最高层级的精致化。只有借助哲学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特殊走向一般,超越有限走向无限。诚如约翰·佩里教授所说:“哲学是一种馈赠”,通过学习“哲学陶冶而成的思维习性弥足珍贵”。[3]
二、反思:高中哲学课堂“失魅”现象审视
哲学课堂本应是引领学生登攀思想高台与智慧女神倾心晤谈的圣地。然而,当下哲学课堂非但不能与智慧结缘,反而导致了对哲学精神之崇高性、儒雅性、智慧性的摒弃和消解。
1.哲学课堂的迷失与困局
以高中新课改的理念权衡和审视,哲学课堂尚表现有八个“很少”:
“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本应是学本化的哲学课堂,却被教师不绝于耳的讲授所取代;“很少”有学生思维的潮涌,本应是问辩人生的哲学课堂,却看不到学生思想的发酵;“很少”有情感火花的迸发,本应充盈激情和诗意的哲学课堂,却变得异常平淡和索然寡味;“很少”有学生的“心动”,师生之间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更缺少拨云见日的价值引领;“很少”演绎精彩生成的风景,教师习惯于用刚性教案的“紧箍咒”,禁锢、束缚、封杀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创新意识;“很少”营造和彰显绿色生态,本应是其乐融融、充满人文情怀和人际和谐的哲学课堂,却变得不温暖、不民主、不道德;“很少”呈现课程资源整合的鲜活图景,本应充满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哲学课程内容,却丧失了应有的生机、活力和魅力;“很少”有灵动的学习评价,“教”“学”“评”严重失调,致使学生的学习缺乏及时、必要的引领和动力支撑。
2.哲学课堂“失魅”之成因
一是学生学习哲学的心理阻抗。从事任何一种学习活动,学习主体的行为和表现是积极还是消极,归根结底要由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所决定。学习哲学自不例外。通过对部分高中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有两种消极、病态心理,直接消解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味和情趣。
其一,因偏见而引发的阻抗心理。少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片面地将哲学视为“倡导斗争的学说”,认为在过去革命年代,哲学在引导劳苦大众争取解放的斗争中的确发挥了巨大威力。然而,当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还管用吗?他们对教材文本中陈述的哲学原理将信将疑,有些不信服。其二,因怕学哲学而引发的学习焦虑和厌烦心理。哲学呈现在青少年眼前,“那一个个似乎抽象的体系,如同精巧的宫殿一样矗立”。[4]让学生有些望而却步。哲学讲求“慢阅读”“深思考”,与青少年学生所喜爱的“快餐文化”、网上浏览对不上号。因为不适应,所以心理很纠结;再加上哲学的理性与深奥,用于表述哲学原理的语句抽象难解,致使绝大多数学生面对哲学时都感到头痛。因畏难而造成的焦虑心理消解了学习兴趣,严重阻碍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二是教条式教学走向了哲学智慧的反面。当下的哲学课堂,教师习惯于大段的理论灌输,将概念、原理作为重要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围着“概念的木乃伊”打转,或是机械、重复地拼接“概念的积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博士曾道出了教条式教学的要害:“教师只是让学生学习并复述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不是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发展自身的思想。”[5]如此,学生仅能学到“若干教条,当然会觉得枯燥乏味”。[6]在教条式的哲学课堂中,学生根本享受不到潜心思考,启迪智慧的快乐,享受不到激扬思想和放飞激情的幸福。这直接导致课堂上的“思想苍白”“思维闭锁”和“哲学贫困”。这种与哲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哲学课堂,如何能化育出学生的智慧。
三是高考指挥棒的误导。当下,在考试文化大行其道之时,“哲学”已蜕变为“摘学”。即教师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点,对《生活与哲学》进行剪裁和取舍;所“取”的不外乎是被肢解过的哲学知识点,而所“舍”的则是哲学内蕴的智慧元素。如此“过滤”之后,教师就按照“考点问题化/问题答案化/答案要点化/要点‘卯钉’化(即机械死记)”的高考逻辑,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为了提升学生的所谓“得分率”,有的教师还总结出了诀窍:如将哲学主观题的回答,归纳为“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三部曲。当材料中出现某城市的“实际状况”“客观现实”等字样,就用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若材料中有研制开发新产品,就用辩证否定的原理,方法论则是树立创新意识。这种用于“开窍”的秘笈,不外乎是让学生在考卷上多得分。这种对分数的欲求和渴望,无疑催生了哲学课堂的异化。
四是教师的哲学素养问题。酿成哲学课堂智慧缺失的深层原因当属教师。通过与校长、教师的交流和现场听课,我们发现多数哲学教师对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哲学智慧知之甚少,又没有认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名著,对西方哲学大师的著作也很是陌生。由于哲学积累的先天不足、根基不深和功底浅薄,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就一说一”“依葫芦画瓢”地教知识,而对哲理的阐释更是单调、死板,常常捉襟见肘,画地为牢,更谈不上用思想去点亮学生的思想,用智慧去启迪和化育学生的智慧。尤其要指出的是,许多教师将自身的专业生活与“考试机器”捆绑在一起,十天半月就拷贝出一套模拟试卷,一天到晚在琢磨解题诀招,至于哲学的价值和真谛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其专业诉求降低到“形而下”的功利性层次,对“形而上”的“道”,教师则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和不屑一顾。这种违反哲学精神的专业取向,无疑是戕害哲学课堂不能生发智慧的深层原因。
三、追求:提升哲学课堂的智慧品质
哲学课堂是启迪、培育和升华智慧的诗意栖居之所,而这样的哲学课堂需要学习者的叩问、沉思、批判、论辩和彻悟,让思维的骏马在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的世界中驰骋。通过对一个个“可能性”的寻觅和探究,获得诗意性的满足和精神成长的快乐。如此,哲学课堂方能接“地气”,将学生带入生活的常青树下,汲取源于根部的鲜活营养,然后由感性而理性,学生就能领悟、欣赏哲理天空的澄明和灿烂。这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性品质的真谛所在。
1.叩问
问题,即矛盾。矛盾是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生生灭灭的根据和动力。矛盾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来就产生了问题。正是问题的不断产生,不断变化、不断解决,推动着世界的演化和人类的进步。学生学习哲学的最大诀窍就在于对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一种惊奇的状态:喜欢质疑、叩问,喜欢刨根究底。雅斯贝尔斯说:“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其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对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重要”。[7]教师要注重营造“问”问题的情境或氛围,并具备引发和催生问题的能力。因为哲学思想正是在追踪问题中孕育的。
例如,在教学“人的价值”时,教师呈现视频:武汉市东方红食品厂厂长、人称“犟妈”易勤的事迹,围绕该厂的招工、管理、效益,引导学生进行了一连串叩问和思考:犟妈为什么要接受智残人员作为职工?对于智残职工,几乎每一道工序和每一次操作都要反复训练很长时间,犟妈为什么不心疼成本的付出,反而手把手地去教他们?犟妈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和工人工资,8年间亏损了80多万元,她为什么乐意售卖自己的两套房子偿还债务?智残工人,为什么能做出质量过硬的食品……
借助问题的牵引,学生从表层现象深入到犟妈的内心世界,从她的家联想到其他家庭,从她的工厂延伸到社区,一步步深化思考。这样,以问题作驱动,以形象作支撑,由感性到理性,帮助学生从哲学高度领悟到“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这个案例表明,哲学课堂只有在与问题的遭遇与博弈中,经过一番“淬火”和“提炼”,学生从中生发的思想才会有含金量。
2.沉思
注重“慢思考”,是哲学之“思”的特征。沉思,是“慢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学时,教师要提供内涵丰富的载体或中介,促使学生沉思,这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品质不可或缺的“一招”。
例如,教学“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时,教师用投影呈现漫画“自由之门”(见下图),[8]让学生阅读、沉思:“漫画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顿时变得寂静无声,学生有的托着腮帮,有的双眼微闭,陷入了遐想与沉思。学生的视线进入画面又跨出画外,从顿悟画中之境到感悟画外的人与事。在其后的交流中,有学生说:画面勾勒的是高墙壁垒的监狱,作者以书为门,寓意深刻,因为书是“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有学生表达:囚犯面书而座,企盼出狱,渴望自由,书与门相关联,人生就是一部书;囚犯之所以失去自由,就是因为没有读懂人生这部书。随着时光流逝,囚徒们只有改造自己的灵魂,读懂人生这部书,才能通过由书构成的门走出高墙,获得新的自由。
沉思不是静止,而是让心智更加自由、冷静,从而掀起内心世界的“暴风骤雨”,以实现思想的净化和认识的升华。
3.批判
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本性和精神标志。哲学批判不拘泥于习惯和成见,而是保持一定的怀疑和审视态度,目的是探索新路径和获取新发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极为重要。因为“批判性思维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9]。哈贝马斯甚至将批判性思维视为“解放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时,教师引用了东晋僧肇的观点——“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将其视为诡辩论。学生学习时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狂风在吹却是静止的,江河奔流却是静止的,野马驰骋却是不动的,日月轮回却是不变的,真奇怪呀)。通过认真研读、琢磨,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僧肇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宣扬一切的动都是不动的,这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而非诡辩论。
4.论辩
黑格尔曾倡导做“理性思维的英雄”[10]。着眼于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需要,哲学课堂应注重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视点,设计一些论辩活动,以触发学生的论辩意识,提升论辩能力。
例如,在学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之后,教师呈现了一个辩题:“在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文、理分科有无必要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54%的人不赞成分科,46%的人赞成分科。你是否赞成文理分科?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道理,加以分析说明。”围绕辩题,有学生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进行回应;有学生从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角度,说明要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因而反对文理分科;还有学生基于矛盾特殊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表示不能简单地赞成或反对。论辩者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据理评说,从辩论“对决”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
教师一定要尊重和呵护学生思想的自由和独立见解,让他们对事物保持严格的审视态度,敢于以真知灼见挑战教师和教材。
5.彻悟
彻悟有不同的解读。“彻”,有深度洞察之意;“悟”,乃觉悟也。彻悟运用到哲学语境中,是针对自然、世界、生态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中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通过本质性思考或反思后而达成的深度把握和领悟。彻悟,是对智慧性思考及其效应的简约表达。
彻悟是学生学习哲学之道,也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性品质的内在要求。让学生实现对哲理的彻悟,一般可采用两种方式:其一,引导学习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观照历史和现实,精读、精思教材相关内容,从中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养成远见卓识的底蕴;其二,注重创设真实鲜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通过深度体验,以“增其识”“求其通”,使之对哲理的认识达到圆融通达的境地。
例如,“矛盾”是哲学的核心概念,十分抽象,需要学生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理解对立,只有领悟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才能真正把握矛盾概念的本质。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教师运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名句及意境相似的山水画视频,引领学生品赏。噪与静、鸣与幽,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夏天山林深处的境象,学生借助情感元素的驱动,以诗中的形象为支撑,情理协同,极易彻悟噪与静、鸣与幽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依赖、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诗和哲学是相通的。善于将经典诗词情境化、具象化,通过联想、类比,引导学生彻悟哲学中的相关概念与原理,对于推进、优化哲学教学而言,无疑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高中哲学旨在为培养学生的哲学素质奠基。“哲学素质包括精神境界和理论思维能力等方面”“哲学素质无论对于个体还是民族来说都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性的素质”。[11]哲学教师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我们要大力提升哲学课堂的智慧性品质,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哲学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明俊.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J].学术研究,2008(10).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
[3][美]杰克·鲍温.织梦人——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M].阮航,陈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4][6]周国平.诗人哲学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作者序.
[5][法]奥斯卡·博列尼菲尔,龚燕.哲学践行: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哲学运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访谈录[J].新华文摘,2013(16).
[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M]. 柯锦华,范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5.
[8]张文斌.中国漫画精品欣赏[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4.
[9]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
[1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
[11]侯才.当代中国哲学的境遇、自我理解和任务[J].哲学动态,2012(11).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 443300)
西方哲学智慧思考题 篇4
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理由就是运动的四种原因:
(1)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存在?因为他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一理由即质料因。(2)事物为什么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他们各有特定的形式,表述本质的定义即形式因。(3)事物为什么开始或停止运动?因为他们受到推动或作用,推动者或作用者即动力因。(4)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他们都朝向各自的目的,解释朝向目标的理由即目的因。
亚里斯多德概括终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他认为以往哲学对于自然的探索主要是为了认识事物的“原因”。所谓“原因”(aitia)不是我们所说的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而是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亚里士多德先是将以往关于“原因”的理论归结为四种原因(四因说),然后将这四种原因又归结为形式与质料这两种原因,最后通过潜能与现实这一对概念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成。
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正因为质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所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其次,“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一般来说,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态也是事物根本的原因。
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
最后,“目的因”即事物“最善的终结"。任何事物的存在和成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有目标或目的。无论自然物还是技术物,都追求“好”的结果(agathon)
后三者常常可以合而为一,因为形式和目的是统一的,而运动变化的根源又和这两者是同种的”。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同类。
2.简述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思想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是完全自明的。因为,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怎么也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是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既然我在怀疑、思想是无可怀疑的,那么作为怀疑主体的“我”的存在也就是确定可靠的了。于是,也就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
笛卡尔把“我思故我在”看作是绝对可靠、牢不可破的真理,甚至认为连怀疑派的任何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他把“这条真理” 当作整个哲学的基石。)
“我思故我在”是通过普遍的怀疑而最终确定的唯一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第一原理,笛卡尔由此确立了理性的地位。当我们怀疑一切的时候,唯有思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因为在怀疑“我在怀疑”时就证实了我在怀疑的真实性。而怀疑也是种思想。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存在。因为说某个东西在思维着,而它在思维时却又不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换言之,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思维必然有一个思维者在思维。笛卡儿将此作为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这里他得出结论,“我”必定是一个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的东西。
我们虽然可以通过怀疑来确定“我”的存在,但是这也表明“我”的存在是不完满的。因为怀疑除了确定“我在”之外不可能确定别的什么,而认识显然比怀疑具有更大的完满性。由此可见,“我”是
一个不完满的、有缺陷的实体。笛卡儿试图从该出发点证明出上帝的存在。笛卡儿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有一个完美实体――即上帝――必定存在。从所得到的两点出发,笛卡儿再次证明,现实世界中有诸多可以用理性来察觉的特性,即它们的数学特性(如长、宽、高等),当我们的理智能够清楚地认知一件事物时,那么该事物一定不会是虚幻的,必定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
虽然笛卡儿证明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宇宙中共有2个不同的实体,即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灵魂”和“扩延”),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
3.简述休谟的因果观
休谟把因果推理或归纳推理归结为人的一种自然本能。尽管经验不能提供因果之间必然联系的证明,多次重复的经验亦并不比单一例证提供更多的东西,但是它们却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当我们经常性地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对事件B的经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这就是所谓“必然联系”观念的来源。
休谟坚持人们只能在经验的范围内研究因果性的问题。他认为在经验中,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观念是从对象间的某种关系得来的。首先,人们看到两个对象之间的接近关系,因此只有在时间上和学问上接近的东西才能相互作用,其次,人们看到两个对象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先于果,果接续因,接近关系和接续关系是我们形成两个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但还不能由此提出一个完善的因果性观念,即两个对象之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观念即对象总是特殊的、各别的。我们从经验中最多只能看到两个对象之间的接近或接续关系,但是,我们永远看不到它们中间有任何纽带”,即必然联系,看不到原因中存在着某种必然产生结果的能力。休谟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人们之所以觉得因果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是因为这种观念是从对象的恒常会合中引出来的,是对象恒常会合在人心中形成的一种习惯。
4.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学说
这一观点体现在人本历史观中,卢梭把人类历史归结为三个发展阶段:平等——不平等——平等。在自然状态下人是天然平等的,在社会状态下人又是不平等地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性,在社会契约状态下体现了社会的平等。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有自由、平等,没有我们社会状态下所描述的东西观念。把社会上人类的自由平等强加于自然状态下,因为平等和自由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体现,而在社会状态下社会的不平等有两个:生产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和人类不平等的产生。人类不平等的三个阶段有私有制的产生,体现在经济不平等的产生上;国家私有制的产生体现在政治上的不平等,政府权利的腐败,专制的产生,如暴君专利。
论述题:
1.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在继承、融合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理念论。他坚信,存在着一个理念的世界。人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亦有两类不同的认识对象,人们通过对可感事物或现象的认识而获得意见;人们通过对可知事物或本质的认识而获得真理。这样,柏拉图从区分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两类事物入手,形成了两个世界的观点。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idea),这两个概念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理念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使用的一个最高概念。在柏拉图哲学里,他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也即“理念”。“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分离即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每一个理念都是一个普遍的类型。个别事物都以分有或摹仿两种方式趋近“理念”,但永远不能达到完美的,最高的“理念”。
“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最初柏拉图强调理念的纯洁性,主张每个理念都是独立存在的,后来他修改了自己的观点,探讨了理念之间的关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图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我们所看见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正如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一样,是只可见其外在表现,而其实质是不可言说的。
2.试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演变成为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且极大地推进了认识论的发展。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关于事物的认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由此而形成的知识其普遍必然性或真理性从何而来,以及它所适用的范围等等问题。逐渐形成了两大派: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
经验论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它试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来。唯理论则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归根到底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休谟的怀颖论不仅使经验论企图通过对经验的概括归纳获得有关自然法则的知识这一理想最终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陷入了困境。休谟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观念之间的知识,一类是关于外在事实的知识。关于观念的知识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只要符合自己的法则而不矛盾就一定是普遍必然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就不同了。由于关于事实的知识必须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这类知识只能是或然的。由此可见,经验论的理想固然破灭了,唯理论的理想也一样陷入的困境:唯理论试图从更改固有的一些天赋观念推演出人类的全部知识,而休谟却证明理性所固有的观念与自身相关而与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由于近代哲学家们所倡导的理性主要是一种科学理性,这就使得哲学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形成了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哲学家们更是试图将科学方法推广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认为人与自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服从于共同的自然法则,只是更复杂而已。结果,启蒙主义的两大支柱——理性与自由就发生了矛盾,法国思想家卢棱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了启蒙主义的这一内在矛盾。当卢棱试图说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时,他把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对立起来,认为人类原来生活在无忧无虑、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之中,而当他进入社会状态时便失去了自由和平等。
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然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康德用一句话把这个难题摆了出来: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在康德哲学中,“后天的”意即单纯经验的,就知识而言表现为俱个别、偶然和相对的。“先天的”意即独立于经验而且是经验的先决条件,就知识而言表现为普遍和必然的,康德也称之为“客观的”。
经过长期的思考,康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观念:既然当年哥白尼可以把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设想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从而提出了“日心说”假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这个思路考察知识问题呢?换言之,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不妨像哥白尼那样换一个角度,让对象符合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因而便使知识具有了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
如果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事物对我们来说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康德称之为事物对我们“表现”,另一方面是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或“自在之物”。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虽然构成了知识之普遍必然性的根据,但是亦限制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事物本身。这样一来,不仅自然科学要求按照自然本来面目认识自然的原则发生了动摇,而且更严重的是,形而上学企图超越自然的限制把握宇宙自然之统一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想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是说,自然科学是可能的,而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哥白尼式的革命”归根到底是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其结果完全是消极的。然而在康德看来,这个消极的限制完全可以转化为某种积极的成果。事物划分为表现和事物自身两个方面,人亦如是。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服从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则,在这个领域中他是没有自由的;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人自身”,因而亦具有不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一面。康德认为我们有必要限制知识,以便为道德信仰留地盘。康德所发扬的主体能动性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尤其是伦理学意义上的,甚至可以说,他所理解的主体能动性真正体现在实践领域而不是认识领域。理性有两种功能,即作为认识能力的理论理性和作为行动能力的实践理性。与此相应,理性亦有两大法权:知性为自然立法和理性为自身立法。知性为自然立法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决定和控制自然法则,立法的是先天形式,守法的则是经验对象。所以作为经验对象的我们并不因为有知性就可以不受知性法则的限制。与此不同,在实践领域,理性为自身立法,它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立法者与守法者是统一的,因而是自律亦即自由。所以,真正体现主体能动性的并不是认识能力而是意志能力
3.试述黑格尔关于“实体即主体”的学说
黑格尔总结近代关于实体的学说和关于意识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应该理解和表述为主体”的原则。黑格尔认为实体是绝对精神的实现自身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实体自身就蕴含着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展开自身而成为现实。换言之,由于实体自身就具有能动性,所以它自己否定自己而成为发展出来的现实。因此只有当我们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理解为自己展开自己运动的时候,才能说明它的现实性。由于实体就是主体,其自身就具有能动性,因而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就是它的外化和展开。所谓“实体即主体”不是“实体+主体”,而是说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自身就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实体”。
黑格尔被认为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形而上学家,不过他的思想与以往的形而上学亦有所不同,以往通常将实体看做哲学研究的对象,与我相对而立。有他看来,实体不是现成的对象,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它也不是与宇宙自然分离的独立实在,两者是一个东西。所以它提出了“实体即主体”,意思就是宇宙万物最高的本质或根据不仅是客观的实在,而有具有能动性,因而它是“活的实体”。实体与自然实际上是一回事:实体是本质,自然是它的表现。实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它是纯粹的单纯否定性,即实体自己否定自己,将自己树立为对象,通过对象化自身的方式将自身之中的潜在因素外化出来,展开自身,然后进一步扬弃对象化所造成的差别、对立和矛盾,最终重新恢复自身的同一性。这样一来,实体的运动就是一个预悬终点为起点,以终点为目的,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这就意味着哲学或形而上学是一个目的论体系。
实体(绝对)如何才能最终“扬弃”自身之中的差别,重新恢复自身的同一性呢?黑格尔认为这是通过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实现的。通常人们以为认识是发生在“绝对”之外的事情,黑格尔不这样看。如果我们从宇宙之整体出发来看我与“绝对”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就存在于绝对之中而是且是以绝对作为存在的根据的,因而我与绝对之间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绝对自身的差别。同样,如果我们认识了绝对,那就意味着绝对自身恢复了同一性。
西方哲学智慧心得体会[最终版] 篇5
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听过郎老师的课之后,我们都特别喜欢老师的讲课风格,所以就选择了这门选修课,而且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哲学。/r/n
这门课不仅仅是西方哲学智慧,更是西方哲学与我们中国哲学的交流,并且让我们也更加得了解中国的哲学智慧。这之前从来没有自己的思想,更加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是现在觉得真的有些思想被改变了,被升华了。让我受益匪浅。/r/n
这门课里,郎老师举了好多例子为我们解释西方哲学智慧:从周星驰讲到李小龙,从中国的老子、庄子到外国的苏格拉底、康德。以前认为哲学是晦涩难懂的,但是现在发现也挺有意思的,每节课都有亮点。以至于现在学弟学妹们问该选哪位老师的课的时候,我们都会推荐郎琦的课。/r/n
一直觉得哲学是特别神圣的科目,从高中开始老师就讲:哲学就是起源于人类精神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通达至高无上的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现在还不是特别的理解高中老师的意思,或许我没有那样的“慧根”吧!所以一直认为哲学是我们这些平常人不可以亵渎的高贵事物,并没有深刻的思考过。哲学不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只是积累的过程,它没有定论,只有各种各样的解答方式。所以,哲学不像我们学习其他的课程一样可以学出来,它需要我们深刻的思考。后来我就问我的一位学哲学的同学,哲学究竟是什么或者是要怎么样才能明白那些我不懂的语言。他告诉我说: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在希腊文里面philosophia本意就是爱(philos)智慧(sophia)。其实觉得这个解释我早就想到了,作为英语本科生我只理解到了表面的意思,却始终不懂它的深层含义。他说智慧和知识是不同的概念,知识只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智慧的含义太大。我想对于一个人来说,知识是可以学来的,但是如果爱智慧的话,必然想拥有智慧吧。所以我想这也是哲学家爱哲学、深究哲学的地方吧。/r/n
我给同学说我们的哲学智慧课讲到了周星驰、李小龙等著名人士,同学也问到这些名人和哲学有什么联系。是啊,在这之前把他们和哲学放到一块,我肯定不会想到他们会和西方哲学智慧有关系,但是现在只要说到他们,我就会想到郎老师讲的他们的一些事,特别是当音频和视频结合到一块儿用的时候。其中颠覆我的思想的是那首《我不是真正的快乐》歌以及MV,在我们的眼里周星驰确实是喜剧明星,而且从来都是那么快乐阳光,从来都不知道每个阳光的人背后都会有同样的灰暗,而且不是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那么手到擒来,不是每个人在成功之后都可以笑傲群雄,不是每个人的成功都可以长久得不用劳动来培养。我们亦然,所以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坐享其成,安心地做自己的“啃老族”?/r/n
所以这门课不仅仅是教会我们怎样理解哲学,更是教会我们如何拥有自己的思想。哲学确实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但是也在指导我们向那个境界攀升。/r/n
【相关文章】西方哲学智慧之美/r/n
--送给我尊敬的郎老师/r/n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之间马上就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也预示我大一的学习生活也告一段落了。/r/n
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会不自主地回想在这一年里,我得到了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但是只是自己默默地纠结着,迷茫着,根本找不出那个理想的答案。或许这正是我高中的老师所说的那样,“大学,是思想过度的时期。”而我却还只是在这个过渡期里面。/r/n
西方哲学智慧这门公选课已经结束了,但是我觉得这门课老师给了我许多的启示和感悟。我不知道这些是否正确,但最最起码他们帮助了我。因此我想和老师分享一下,因为我感觉老师是一个值得倾诉的人,尽管我们只是一对只有十几节课的师生。/r/n
对老师的讲课风格,学生我真是一点瑕疵也挑不出来,用淘宝上的话说,那就是五分没得说啊!对老师的文学修养那学生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不过老师你也不要太过了哦,千万也别“北院公选课,唯老子独尊!”这样,俗话说:“低调是最牛逼的炫耀啊”。/r/n
一次在西校的东门口遇到了你,或许是因为我的举动让你注意到我,咱们还有了简单交谈,尽管你根本不认识我;最后一次见面那更是难忘啊,您的最后一次课后,那次还下了雨,我到你的办公室拷了课件,可后来晚了,不知道那个跟我一起的高三姐姐老师有没有顺利送回东校呢!(O(∩_∩)O哈哈~)从这两次见面中,更加觉得你还不错呢!/r/n
因为没有文采,所以选择了理科。藏头诗不会写,至于回文诗,更是上了您的课后才刚刚知道的,不用说,更不会写了。还是按照胡老先生提倡的那样,写点白话文吧!/r/n
对于西方哲学智慧这门公选课,上课的时候还有做了笔记,渐渐地发现笔记已经不能记下什么东西了,因为哲学家是不能光从记笔记中成长出来的,哲学智慧是不断地通过体会和感悟才能发展壮大的。只有把属于自己的感悟记下来,才会是自己的收获、所以以下都是我的心得体会了,说到说不到的地方还要郎老师多多包涵啊!/r/n
从老师的从星爷谈起到再谈星爷,这两节课中,我收获了什么是换位思考,通过改变自己所处的角色,来感受他人的感受。所谓旁观者清,对同一事物,局外人由于冷静、客观,比当事人看得清楚和全面;并且知道了哲学是个用心思考的过程,“只要用心,人人都是哲学家”;还有就是现象学,这个没看懂,也没感悟通,所以也就不多说了。/r/n
《入殓师》这部影片给我的启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生就像打电话,迟早都要挂;若要晚点挂,多说些废话。”或许死亡并不算什么,但是自己生命必须过得有意义,也或许自己真的不惧怕死亡。但是有时候面对别人的逝去,真的感到痛心,失落,感到生命的脆弱,感到生命的无助。我有想过,对于我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降临在我的头上,而是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挚友们的离开,因为这样我会感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没有意义,也就毫无有奋斗之意了。/r/n
所以我现在可以做到的就是,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他们生活的乐趣,这样我也可以开心的,毫无牵挂的走的更远。/r/n
《我的女友是机器人》看过之后,给我的启示不是老师所讲的那种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或许我的哲学思想水平还未到达老师的那种高度吧。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给了我一种恋情的思考。考上了大学后,我感觉我的爸妈突然思想有所“进步”了,说可以带个女朋友回去。哈哈,上了大学以后,虽然我并没有完全按照爸妈的意愿再做,(因为我是复习生,第一年的高考失利之后,也自我反思了好多,也知道了自己该寻找什么)。但是我也是这么做的,我喜欢上了某个女生,而且她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梦。/r/n
正如她的名字那样吧,对于我来说那真正的是个梦吧。有时候努力真的不能够成功的,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额,虽然喜欢,也努力争取过,也曾被那温柔的话语伤害过。但是我渴望这份爱情。现在我发现自己开始慢慢享受这个追寻的过程,或许结果对我也重要,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必要的。现在的我真是“不想出现在她的世界,但是也不想失去她的消息”。我知道她现在还没有男朋友呢,现在而且对我的态度有所改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不再打扰她有关,反正就那样吧。有时候真想变成一个机器人,陪伴她的左右该有多好。/r/n
今年下半年我就要离开这个西校了,去宣化教学部去学习。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忘记她,希望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那样,但是我会想起那曾经的美好,自己也曾经青春过,努力追求过,像童话里那样的美好,尽管结局不尽人意。我会珍惜接下来的这一个月,默默地看着她没心没肺的傻笑„„/r/n
郎老师我不想写了,突然之间觉得自己很笨额,其实是还有好多话要说的,一提到伤心往事就不堪回首了,就这样吧。当真实感悟也好,当牢骚也罢了。不过上了哲学课之后,真正的体会到了哲学智慧的伟大,因为人的动力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坚韧的毅力。/r/n
我的路还很长,或许大学只是给我了一次历练的机会,我会像老师那样的好好活着,而且会好好的活着,精彩的活着,活给自己看,我相信我的未来不仅仅是个“梦”,我会收获的更多更多,回报我的爸妈,我要带他们去各地旅游,领略一下中国的大好河山~/r/n
你说智慧可以使人长寿,但是我要说老师你也别太辛苦了。虽然学生我无缘再听您的课了,但是老师的这十几节课我会深深记住的。那个幽默的,那个给我深刻思考的郎老师„„/r/n
期末哲学卷 篇6
高二年级政治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17年S月27日,第13届全国运动会在天津开幕。当晚的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灯火五彩缤纷,美轮美奂,场内气氛热烈,鼓乐喧天,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开幕式后二位网友在微博中写道:“这是一台气势恢弘的杰作,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这表明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②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③人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又享用文化
④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宪法 ②永顺老司城遗址成为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③2017年冬季我国天然气供应形势严峻,多地上调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
④总书记出席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并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3.由吴京执导并主演的《战狼2》不仅打破多项华语票房纪录,还创造了国产片在海外影院爆满的上座状态。这说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在自我发展中不断走向世界
③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2018年5月25日至7月10日,阿富汗国家宝藏在河南郑州博物馆展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告诉记者:“在阿富汗国立博物馆的大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一句铭文,‘文化存,国家生’。一字一句都表现着我们无论如何都会保护我们文化遗产的决心!”对于“文化存,国家生”,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关系国运兴衰 ④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有观众这样表达自己的观感:“通过参观这个展览,我了解了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对阿富汗国家宝藏的颠沛窘境感同身受,也增强了保护中国国家宝藏的意识。”这体现文化生活的道理有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 ②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是被动学习的过程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这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试卷第1页,总5页 B.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艺术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的真正哲学
7.恩格斯说: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这主要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A.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是社会变革的物质性力量
C.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第一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8.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品,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能增强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③正确反映时代的要求,能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 ④能决定新时代使命及任务的实现和完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0.“难”字当头,是当前一些学生学习中值得研究的心态。研究学习方法,埋怨不能立即见效;落实知识点,总是觉得内容又多又难,不临近考试就不想背书。一味羡慕别人进步快,却对弱势科目学习没有信心,更缺乏毅力和勇气。畏难情绪所及,自然是精神状态低迷,学习难有突破。材料告诫我们
①反对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②要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
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要注重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轮打算穿越太平洋抵达美国华盛顿州,但途中遇到强烈风暴,一个装满29000只浴盆玩具的货柜坠入了大海并破裂,里面的黄色鸭子漂浮到海面上,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鸭子舰队”。很多人认为这个故事是霍夫曼创作“大黄鸭”的灵感来源。对此,霍夫曼表示,自己的灵感来源于在鹿特丹一次画展上看到的一幅风景画中的鸭子。材料表明
A.“鸭子舰队”故事是霍夫曼创造“大黄鸭”的灵感来源 B.“大黄鸭”灵感是霍夫曼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创造 C.“大黄鸭”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霍夫曼创新的理念 D.只有作者自己的感受才是客观的,才有可信性
12.“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13.2017年我国突破掌握了载人航天基本技术,验证了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等,为第三步空间站研制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工程已全面展开,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展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
④认识是实践发展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人类胚胎
试卷第2页,总5页 进行有序基因表达、发育进化的奥秘。2018年3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这主要表明
①规律是事物固有的、非本质的联系
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人们能够认识、发现并把握规律
④人们能认识到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对于什么是孝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孝顺就是多陪父母说说话,有人说孝顺就是多给父母一点儿钱,有人说孝顺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同的人对孝顺有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
①认识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生活阅历不同
②认识受到主体条件的制约,人们看问题的方法不同
③问题本身的复杂多变,人们无法做出全面回答
④孝顺是一个主观问题,没有统一而客观的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的各种理论已相当完备,当时的许多物理学家普遍有一种发展到顶的思想。不久“量子论”和“相对论”给经典物理学带来了一场革命的风暴,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基础。这说明
A.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B.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相互包含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D.真理在不断被推翻中向前发展 17.“螃蟹效应”描述的是,用敞口藤篮来装螃蟹,一只螃蟹很容易爬出来,多装几只后,相互扯后腿就没有一只能够爬出来了。“螃蟹效应”对团队建设的启示是
①要促进系统内部有序和结构优化
②要使部分以合理、有序、最佳状态存在③要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④要充分发挥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2017年8月,台风“天鸽”造成我国华南部分地区房屋倒塌、停水停电、农作物受灾甚至绝收,直接经 济损失121.8亿元。这一事实说明
①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②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④台风带来的影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在数量、程度上的增加或减少 C.事物在时间、空间上的运动和变化
D.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属性和趋势 20.宋朝朱熹《水口行舟》云:“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②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③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如果“完美”是100分,那么60分不完美,80分也不完美,但不要因为80分不完美而否认60分到80分的意义。这启示我们要
A.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B.把握事物联系,切忌孤立片面 C.顾全大局,立足整体
D.脚踏实地,重视量的积累 22.2017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中求进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下列关于“稳”与“进”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稳”与“进”相互依赖,“进”离不开“稳” ②“稳”与“进”之间的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
③“稳”与“进”相互区别,二者之间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④“稳”与“进”相互贯通,“进”可以巩同提升“稳”的水平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人们总说“秋风扫落叶”,但我国的广东、福建等地则是春风微拂,树叶飘落,出
试卷第3页,总5页 现“春风扫落叶”的有趣景象。上述现象 ①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③告诉我们认识事物应该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证明了“秋风扫落叶”是错误的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4.当前,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在世界科技革命中抢占制高点,破解资源环境等约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要做强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这体现了
①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③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抓住主要矛盾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25.在北京的胡同、百工坊博物馆,深藏着很多身怀绝技的手工艺大师,他们不断转变观念,将传统文化体验、国际流行的私人定制等概念引入到工艺品的制作中,为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新活力。这些手工艺大师们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A.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B.要坚持联系观
C.要树立辩证的否定观 D.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6.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是因为
①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创新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③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④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2017年10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正式实施。新修订的《民法典》对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一修订体现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③改革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形式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8.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因为
A.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B.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D.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29.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看,漫画强调的是:
①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价值判断因人而异,应尊重不同人生选择 ③善于抓住机遇,以避免人生旅途的挫折
④不断反思纠错,在超越自我中实现价值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0.“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后面,我等等它!”这句话让无数人沉思。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中国有一句古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下列哪句话与寓言蕴含的哲理一致 A.撸起袖子加油干 B.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C.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D.有目标的人生是航行,无目标的人生是流浪
试卷第4页,总5页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单选题答案:
二、非选择题
31. 2017年12月5日,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塞罕坝人2017年地球卫士奖。1962年,国家决定在塞罕坝建立机械林场。当时的塞罕坝,自然环境极端恶劣,同时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头两年人们满怀希望种下的落叶松,成活率还不到8%,关键时刻,在首任场领导班于的带领下,技术攻关组引进了造林机械,改变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让信心和希望在荒原上重新燃起。就这样,扎根大山中,革命理想大于天的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丽高岭上,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绿色丰碑!
总书记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1)结合材料和《实现人生的价值》相关知识,探究塞罕坝人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8分)
(2)请你就弘扬塞罕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试卷第5页,总5页
参考答案
1-5 DBBAB 6-10 DABDC 11-15 BDBCA 16-20 CADAA 21-25 DBBAC 26-30DACCD
31.(1)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塞罕坝人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义无反顾地投身为国家、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青春、汗水甚至生命;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坚持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三代塞罕坝人把国家的使命和民族的发展当成个人的理想追求,表达出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严酷苛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塞罕坝人以革命理想大于天的信念,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用青春、汗水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绿色丰碑。
(2)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此题只要围绕哲学方法论言之有理两点,即可得满分。)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 篇7
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实践中, 我只是注重向学生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体系, 而忽略了他们的个人意愿, 脱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 使得德育课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实效性及时代感, 也失去了德育课的德育功能和育人功能。而现在的新教材去掉了“基础知识”, 避免了受哲学理论体系的制约, 并且加上了“人生”, 把讲哲学的目标指向人生, 而这人生问题恰恰是中职生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也是本教材的主编王霁教授说:德育课要关注人, 必须把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放在核心地位, 我们不是为了讲哲学而讲哲学, 我们要不拘泥于原有哲学的学科体系, 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 把学哲学与解决做人问题、走好人生路的问题紧紧结合起来。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这门课、安排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因此, 本门课程确定为《哲学与人生》。
那么, 《哲学与人生》是什么样的新课程?
新课程思路
———以分析解决中职学生最切要的人生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
———以哲学基础知识为知识载体和基本线索 (以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的顺序把这些人生问题组织起来) 。
———体现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结合 (用哲学引导人生, 用人生体验哲学) 。
———5个单元共15课, 每个单元有一个主题。
具体来说每课有四大块即四个框题:一、与人生问题紧密联系的哲学观点, 如第三课第一个框题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二、哲学观点与人生问题的联系, 如第三课第二个框题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三、人生问题的分析, 如第三课第三个框题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四、怎么做 (以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解决中职生人生问题) , 如第三课第四个框题积极进取, 自强不息。总体上有两大步:由人生的具体问题引出与人生问题相关的哲学知识 (学哲学) ;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反思人生, 解决与人生密切关联的人生问题 (用哲学) 。
《哲学与人生》有哪些新变化?
1.课程性质和任务上的变化。
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教育转变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
2.课程总目标的变化。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 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 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得更近, 针对性更强。突出了哲学的功能。
3.教学目标及评价的变化。
本次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上有一个重大变化:
由“认知、运用”二维目标变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 增加了“情感态度观念”。由二维 (认知、能力) 评价标准转变为三维 (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 评价标准。
“态度决定一切”, “观念一改天地宽”。另外这种变化也更好地体现了德育课的性质。
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材的基石, 而且是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就的支撑。从个人角度看:面对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多元化, 物质生活逐渐富裕、体验式学习机会的减少, 使得年轻一代 (特别是独生子女群体) 常常处于多重选择标准的矛盾之中, 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树立和完善正确的价值观。从社会角度看:近期国内外企业界的相关调查表明:劳动市场的评价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之后, 已经向素质取向发展。劳动者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工作态度, 已经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条件。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哲学与人生》?
1.要相信学生完全可以学好这门课。
哲学虽然是最抽象、最一般的道理, 但是, 哲学也是从最具体、最真实的生活经验开始的。换句话说, 哲学也是来自于最具体的生活, 而学生本身就有生活的实际基础。
中职生的确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在人生道路上发展也不顺利, 但是, 并非他们就没有希望了, 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幸福人生、快乐人生和成功人生了。相反, 只要自己努力, 他们的人生同样可以是幸福的、快乐的。他们需要有哲学的指导, 需要解决人生的困惑, 需要发现自己的人生智慧。
我们做教师的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克服困难, 努力去适应德育课的新要求。
2.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
(1) 情境设计 (导入) ; (2) 体验思考; (3) 引出哲学观点和方法; (4) 分析人生中的实际问题; (5) 归纳评价 (我们应该怎样做) 。
作为《哲学与人生》课教师, 不仅需要哲理, 更需要人生的真情和感悟,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是人生的导师。准确理解把握大纲精神:以学哲学, 用哲学, 学会做人为目标。
稻盛哲学背后的国学智慧 篇8
经营企业是否需要哲学
记者:您曾提到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日本一直是在学中国宋代的朱熹,之后则更多是在学阳明哲学,而稻盛先生本人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您觉得稻盛先生的哲学思想受中国儒释道哪家影响更大一些?
白立新:释迦牟尼对他的影响比较大,有人曾问稻盛先生:“如果可以穿越时空的话,您更愿意向谁请教?”稻盛和夫说:首先是佛陀,其次是明治维新时期以西乡隆盛为代表的“维新三杰”。其实,西乡隆盛这些人也不仅仅只是学习中国的阳明哲学,他们对中国古代圣贤思想的参悟程度都比我们深,只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他们把重点放在了学习阳明哲学上。
记者:您觉得一个人的信仰和哲学,对经营企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白立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信仰,都有自己的哲学,只是有些人的信仰偏离了轨道,我们更希望人们能去追求那些宇宙的真理;哲学相对而言是一些更为体系化的思想,所以对于一般人而言我们只谈信仰而不谈哲学,只有一些大的学者,像稻盛先生这样的人我们才谈他的哲学,企业经营需要有一种正向的哲学思想的支配。
记者: 稻盛哲学的本源是中国的国学,您觉得我们学习稻盛哲学和直接学习国学本源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白立新:孔孟这些中国古代的先师教给我们的更多是人生哲学,而稻盛教给我们的是经营哲学,人生哲学需要有一个桥梁才能更好地指导企业的经营,我们直接读《论语》,一般人往往很难读懂,也很难跟商业联系在一起,恰好稻盛先生为我们在两者之间搭了一座桥梁,树立了一个典范。他的思想本源就是孔孟这些圣贤的思想,只是他用八十年的人生经验,五十年的商业实践,融会贯通了儒释道思想之后,用商业的语言讲给我们听,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是很了不起的。
记者:为什么很多企业家往往是在企业经营遇到问题或者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个人对人生追求感到困惑时才更容易接受稻盛哲学呢?
白立新:很多企业家在他成功的时候,反而会觉得更加焦虑,对人生的追求感到迷茫。就像一个高压锅一样,当压力足够大的时候才能把这个阀门顶开,寻求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我们常说知、信、言、行,很多时候,知道稻盛哲学很容易,但是建立对稻盛哲学的信仰却很难。这也是盛和塾存在的价值,日本的盛和塾已经证明了他可以影响很多企业家。稻盛思想是不能用脑去思考的,它更多需要用心去感知、体悟。很多人第一次听稻盛哲学可能很难相信,但慢慢地他就会发现这种哲学让他感到温暖,可以为他的困惑找到答案,潜移默化地就会被这种哲学所改变。
东方与西方
记者:稻盛哲学中是不是也包含西方文化的因素,您觉得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把西方管理方法与东方文化结合起来呢?
白立新:西方和东方我们不能把它对立起来,就像中国的太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本质上都是互通的。西方的很多思想同样也是关于人类的普世价值的,比如博爱、平等、自由。只是稻盛先生的思维、语言更多是运用东方的体系而已。
两者之间,东方文化的着眼点在于心,是武装自己的心灵;西方文化更多是在强调大脑,更注重建立某种知识,形成某种习惯。我始终认为二者是不矛盾的,我们既需要心灵也需要大脑。特别是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比较焦虑和浮躁,都渴望有人能够对那些困扰自己的问题做出回答,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去学习稻盛先生的经营哲学。但是学习稻盛先生的经营哲学,重要是学习他经营企业的思维方式,并不需要每家企业都一定要导入阿米巴,你可以继续沿用企业原有的体系,因为西方的管理体系本身也是有效的,只不过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用错了而已。IBM是一家典型的运用西方管理体系的公司,但经营的也很好。我们没有学到IBM宝贵的东西,只学到了一些“术”,却没有参透其中的“道”。有时候,并不是西方不好,而是我们没有学到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切忌把东方和西方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
记者:在IBM的管理理念和运营体系中,是不是也有东方文化的元素呢?
白立新:那一定是有的啊,比如在80年前IBM所确立的企业基本理念是:尊重员工、服务客户、精益求精,今天我们感觉这几条理念很简单,可是在80年前提出这样的理念却是了不起的。80年前经济大萧条的时候,老沃(托马斯·沃森)曾说:“我们不裁员,不能把我们的员工赶到大街上去,我们要与员工一起渡过这个难关。”正因为如此,当经济大萧条结束的时候,员工自然都全力以赴地工作,这其实就与稻盛和夫先生“尊重员工”的思想是一致的。
记者:您一直在研究像海底捞这样离稻盛和夫思想最近的中国企业,您觉得这些企业中有哪些具体的做法是具有普适性,可以为其他企业所借鉴的?
白立新:海底捞的“双手改变命运”我觉得其他企业就可以学,搭建一个良知的平台,改变近万名农民工的命运。罗莱学的就是海底捞的这一点,哪怕是公司的清洁工,如果他有上升的愿望也有这个能力,我们就可以给他一个机会。如果清洁工都可以改变命运的话,其他员工也会知道他们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三级设计师变成二级设计师变成一级设计师,从助理到经理到副总,这就是双手改变命运嘛。所以企业领导者第一要搭建起这样一个平台;第二要去点燃员工心中的那份激情;第三你再去按照天理良知去做事。这样,这个企业就会是非常健康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都是所有企业共同的追求。
敬畏与良知
记者:在您看来稻盛先生讲的“作为人何为正确”用中国文化阐释就是指良知是吗?
白立新:是的,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做事之前要拍拍良心,问问自己该不该做。其实每件事情只要我们对照自己的良知,向自己的内心发问,多数情况都可以知道对错是非,无需叩问神仙或者查看经典。当然有的时候会比较复杂,需要勇气和智慧,但至少百分之七八十的时候是有简单答案的,我们有机会据此校正自己的方向,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不愿意问,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记者:企业经营中,很多企业家往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意义不同,企业家往往是知道做某件事情有违道义,却仍会坚持去做,很难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为什么呢?
白立新:这就是欲望和良知的矛盾,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后来很多人批判,其实朱熹讲的“灭人欲”并不是把人变成草木枯石,而是限制、约束、克服欲望当中损人利己的不合理成分。比如,你肚子饿是一种想吃的欲望,而如果你饿了就想去抢别人的东西吃,这就是不合理的,朱熹讲的“灭人欲”不是不让你“饿”而是让你约束自己想去“抢”的欲望。
很多时候,之所以不能“灭人欲”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存天理”,之所以不愿意“存天理”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因果,一个相信因果的人,就会有一分敬畏,就会知道克制自己的私欲。所以我觉得现在中国企业里面最缺乏的不是《弟子规》的教育而是从领导到员工的因果教育。现在企业把《弟子规》学歪了,又变成了一种包装起来的执行力,员工其实和老板一样聪明,老板让员工学习《弟子规》好好干活,自己却不知道以身作则,这种做法不会有任何效果,关键还在于领导者自己的转变。
所以我特别反对执行力这个词,真正在IBM谈的永远都是领导力,从来不谈执行力,没有领导力哪来的执行力呢?
记者: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您觉得在企业经营中具体应该如何按照天人合一的哲学做事呢?
白立新: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企业而言就是要“敬天爱人”,头上三尺有神灵,无论做什么事,都总该有所敬畏才好。我们要做百年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为我们的子孙留一些东西,我们脚下的地球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过来的,而是我们从子孙那里借来的。一个企业家,当我们死后進入天堂的时候,据说有三个问题上帝不会问,首先,他不会问你的企业有多大,再大的企业在上帝眼中都只是一粒尘埃,但他会问你的企业在壮大的过程中做过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第二,上帝不会问你的企业有多强,但他会问你做强之后有没有善待你的客户和员工;第三,上帝不会问你的企业有多久,但他会问你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地球上多少不可再生的资源。
所以,做企业要有所敬畏,善待他人,依天理良知做事,即稻盛先生的敬天爱人,也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
记者:您提到中国古代影响中华民族子孙的有九位圣人,即老子、孔子、孙子、孟子、庄子、鬼谷子、六祖慧能、朱熹、王阳明,其中六位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您如何理解这种现象?我们今天是否可能有这样的圣人出现?
白立新:爱因斯坦说:“我们对这个宇宙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发现上帝从不掷骰子”,所以春秋战国更像是被精心设计过的一场大戏,没有大戏这些“大腕”是不会出来的,我们今天关于人性的所有事情在春秋战国都已经演过了一遍。第一幕是在春秋末期老子、孔子、孙子开始登场,他们抖出了几乎所有的人间智慧,轻而易举地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巅峰;第二幕是战国时期,孟子、庄子、鬼谷子登场,鬼谷子不是亲自出来的,出场的是他的四个学生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这场大戏经过这两幕就结束了,他们这些圣贤也就退场了,在此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才出现了六祖慧能、朱熹、王阳明这几位,即便如此他们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圣贤,也还是有差距的。
起点即是巅峰,我们今天很难再出现超过那几位“大腕”的人物了。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推荐阅读:
西方哲学智慧教学大纲09-03
西方哲学期末论07-11
西方哲学智慧第十六章课后作业及答案10-14
西方教育哲学10-20
西方传统哲学06-27
西方近代哲学07-06
西方现代哲学11-12
现代西方哲学05-20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05-22
现代西方哲学生存分析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