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教学大纲

2024-09-03

西方哲学智慧教学大纲(共8篇)

西方哲学智慧教学大纲 篇1

《西方哲学智慧》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西方哲学智慧》课程作为文化素质课课程,旨在向本科学生讲授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线索。在一般层次上让学生对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学获得总体上的了解,理解哲学这一西方思想文化乃至人类思想文化的核心领域;在较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细致阅读(Close Reading)、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清晰写作(Clear Writing)的能力。

第一章导言:西方哲学的精神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哲学?

介绍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智慧的痛苦

介绍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思维方式的区别

第三节思想与思想的对话

介绍哲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思考题:

1、结合授课内容,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

2、回想一下哪些哲学书籍对你有比较大的影响。

3、请对本课程的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西方哲学的历程

第一节古希腊哲学:世界的秩序与灵魂的和谐

一、引言:希腊人的精神世界和希腊哲学的精神

教学要点:古希腊的语言、宗教和艺术 - 希腊精神的二元性 - 自由与纯粹静观的哲

学气质

二、西方思想的起源:前苏格拉底哲学

教学要点:第一个希腊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 - 毕达哥拉斯与赫拉克利特 - 爱利亚

学派的巴门尼德 - 爱利亚学派的芝诺 - 元素论者 - 原子论学派的德谟克利特

三、西方哲人的导师苏格拉底与智者派

教学要点: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社会 - 智者派的思想启蒙 -

苏格拉底的生与死 - 苏格拉底的方法

四、哲学王与理想国:柏拉图

教学要点:柏拉图的理念论 - 四线段比喻与洞穴比喻 - 认识论 - “理想国”:政

治哲学

五、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教学要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命运 -范畴论 - 形而上学

六、寻找精神的家园:晚期希腊哲学

教学要点:晚期希腊世界的转型 - 晚期希腊哲学流派

第二节中世纪哲学:天路的历程与理智的复兴

一、引言:何谓中世纪哲学

教学要点:中世纪:黑暗的时代还是黄金时代? - 中世纪哲学史的基本内容

二、旧约与新约:从雅典到耶路撒冷

教学要点:介绍《圣经》与基督教传统

三、拉丁教父:奥古斯丁

教学要点:奥古斯丁“灵魂的奥德赛” - 时间论、灵魂论与创世论 - 原罪论与预定论 -

《上帝之城》

四、经院哲学:阿奎那与波那文图拉

教学要点: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 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

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 波那文图拉

五、现代之路:司各特与奥卡姆

教学要点:“精细博士”司各特 - 奥卡姆和他的剃刀 - 教皇制度的批判者

六、文艺复兴:但丁与马基雅维利

教学要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 - 中世纪的审判者:但丁 -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终结者:

马基雅维利

七、宗教改革:路德与加尔文

教学要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 基督徒的自由 -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第三节近代哲学:自然的探究与理性的启蒙

一、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变奏

教学要点:近代科学的产生 - 17世纪科学革命两个主题 - 怀疑主义与确定性的寻求

二、理性精神与形而上学的突破

教学要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 - “我思故我在” - 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 与《伦

理学》 -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三、经验的谦恭与温和的怀疑

教学要点:培根的四假相说 - 洛克:天赋观念批判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 -

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休谟

四、理性与进步:启蒙思想

教学要点:启蒙哲学的要义 - 霍布斯:自然法与利维坦 - 洛克:天赋人权与三权分立 -

启蒙运动的法国特色 - 启蒙思想的反题:卢梭 - 人类的不平等与道德理想国 - 保守主义之父柏克

五、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德国哲学的展开

教学要点: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主体与自由 - 先天综合判断 - 感性:空间与时

间 - 知性为自然立法 - 理性:形而上学批判 - 实践理性与动机论的伦理学 - 判断力批判: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 - 康德哲学的遗产 - 费希特的“知识学” - 谢林的“同一哲学”

六、黑格尔的精神历险

教学要点:精神的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 -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实体即主体 - 世

界的逻辑结构:逻辑学 -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哲学全书》 - 辩证的否定:辩证法的灵魂七、十九世纪哲学:革命与反叛

教学要点: 19世纪欧洲的理智生活 -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 理性主义的反叛者 - 叔本

华、克尔凯郭尔、尼采 - 实证主义及其发展 - 古典哲学的复兴 - 美国的实用主义

第四节二十世纪哲学:语言的分析与观念的重构

一、语言的转向与逻辑的分析:分析哲学

教学要点:分析哲学与“语言的转向” - 弗雷格、罗素与符号逻辑 -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 维也纳学派与逻辑经验主义 -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 日常语言学派:赖尔与奥斯汀 - 美国的分析哲学家:奎因与戴维森

二、面向事情本身:德国哲学

教学要点:二十世纪的德国哲学概览 - 胡塞尔与现象学运动 -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

诠释学的历程 - 伽达默尔与哲学诠释学

三、存在与解构:法国哲学

教学要点: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的三个阶段 - 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 - 存在主义的法国 -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 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 - 福柯:权力、知识与人的消亡 - 后结构主义者:德里达

四、结语: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教学要点:现代性的基本特点与后现代主义的功过

思考题:

1、用图表概括一下西方哲学的基本线索?

2、你对哲学史中哪一个时代比较感兴趣,为什么?

3、概述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形而上学

第一节“是什么”的问题

教学要点:形而上学的基本内涵与历史演变;“是什么”与本质;

第二节科学之科学

教学要点: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形而上学

第三节形而上学的终结

教学要点:形而上学思维的缺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形而上学的终结与转向

思考题:

1、简述形而上学在希腊哲学中的形成过程。

2、简述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3、形而上学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第四章终极关怀

第一节天路历程

教学要点: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第二节理性与信仰

教学要点:理性与信仰的矛盾;理性与信仰关系的5种基本观点;

第三节上帝是否存在?

教学要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的证明;托马斯的通向上帝的五条路径;康德对上帝存在的论

证的批判

思考题:

1、基督教有哪些基本教义?

2、简述理性和信仰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3、简述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第五章实践智慧

第一节自由的难题

教学要点:自由与自然;理性(科学理性)与自由;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自由的困境

第二节善的困惑

教学要点:“善”是什么?康德的“善良意志”;情感主义伦理学;元伦理学

第三节幸福与德性的冲突

教学要点:幸福论与德性论;幸福与德性的区别;有死性与道德

思考题:

1、简述你对自由的看法。

2、善与恶之间的区别究竟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3、你认为一个人可以既道德高尚又享有幸福吗?

4、试思考道德与死亡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主体性原则

第一节我思故我在教学要点:主体性的觉醒;“我思故我在”;二元论的难题

第二节哥白尼式的革命

教学要点: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康德的哲学革命;理性主义精神

第三节主体性的黄昏

教学要点:主体性原则的几个方面;主体性原则的衰落

思考题:

1、简述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基本内涵。

2、简述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意义。

3、简述现代西方哲学反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追问人性

第一节人性的追问

人类起源的问题;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人性的复兴

人性的自然原则;人性的利益原则;人性的理性原则

第三节人性的探究

人的异化和人的自由;非理性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派

思考题:

1、西方古代人性论的理论宗旨是什么?

2、近代人性论出现了哪些新的转折?

3、现代西方人性论的基本倾向是什么?

第八章历史之谜

第一节历史是什么

教学要点:“历史”一词的含义;朴素的历史意识;批判的历史哲学

第二节看不见的手

教学要点:历史规律性的思想;康德的历史哲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第三节历史发展的模式

教学要点:基督教神学历史观;历史进步论;思辨的历史哲学:斯宾格勒、汤因比与雅斯贝

尔斯

思考题:

1、简述“思辨的历史哲学”与“批判的历史哲学”之间的区别。

2、简述黑格尔关于“理性的狡计”的学说。

3、简述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说。

第九章生存的困惑

第一节我是谁

教学要点:俄狄浦斯的故事;认识自我;“人是什么?”和“我是谁?”

第二节做理性的人

教学要点:道德主体;认识主体;历史主体

第三节遭遇荒诞

教学要点:荒诞感;人的基本生命情态;走出荒诞

思考题:

1、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2、你怎样理解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关系?

3、生命的意义何在?

第十章语言的转向

第一节语言批判

教学要点:语言的转向与分析哲学运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

第二节拒斥形而上学

教学要点:逻辑经验主义的反形而上学倾向;意义标准与可证实性原则;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第三节语言游戏

教学要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日常语言学派

思考题:

1、怎样理解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的转向”?

2、如何评价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3、简述维特根施坦的“语言游戏”说。

参考书目

一、总论

1.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德]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78。

二、断代史

(一)古希腊哲学

1.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卷,1988;第二卷;1993;第三卷:2003。

3. [德] 策勒:《古希腊哲学史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二)中世纪哲学

1.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法] 吉尔松:《中世纪哲学精神》,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

(三)十七-十九世纪西方哲学

1.[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荷] 斯宾诺莎:《伦理学》,9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英] F.培根:《新工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英] 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德] 卡西尔:《启蒙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6.[德]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德]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四)二十世纪西方哲学

1.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1。

2. [德]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

4.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7-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 [德]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 [美] 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7. [德]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

8. [德]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西方哲学智慧教学大纲 篇2

一、重视引入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 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 进而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系统掌握, 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既注重哲学基础知识和人生哲学基础知识的完整性, 又注重贴近学生, 面向学生的人生实际问题。哲学基础知识涵盖了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人生哲学涵盖了人生选择、人生态度、人生实践、人生关系、人生价值等。在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中, 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 通过对事件的评析和讨论, 学生在研究典型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哲学知识和人生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环节包括:一是选择典型案例材料。选择符合哲学课程教学要求的案例是成功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 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教师要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 掌握案例的详细背景知识, 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二是向学生介绍案例, 做好启发、引导工作, 让学生独立分析。要求学生在了解案例的过程中, 结合相关理论知识, 深刻分析案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允许发表不同看法, 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在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三是对案例进行总结。总结不仅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 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 而且可进一步加强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哲学基本原理和人生理论, 只能靠理性思维来把握, 所以它往往给学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因为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方法论和认识论还未建立, 很难直接接受抽象的哲学原理。

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原理”课程理论教学的抽象和枯燥, 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感性化, 使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 从而提高课程的课堂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媒体综合为一体来辅助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将搜集到的教学素材经过电脑制作、加工之后, 就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多媒体课件, 把教材中静态的文字变成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画面, 就可以克服“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局限性, 开阔学生的视野,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料, 开展电化教学, 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有关的电影、录像, 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当然运用多媒体授课要把握好“度”。教学进度的节奏既不能太快, 又不能太慢。课堂容量也要做到适度, 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大量信息资料来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

三、重视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主导下,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课堂讨论要抓住几个主要环节: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讨论题目。讨论题目最好是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学生利用哲学原理展开思维活动或者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课前利用网络、报纸、杂志查找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此过程中, 帮助学生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 即指导人生。三是选几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表本组观点, 各组之间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的过程是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从不同层面用所学知识辩证认识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而且可以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由教师进行讨论总结。讨论总结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总结过程中, 既要肯定学生发言中的创新思想, 又要指出不足之处, 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养成用哲学思维来探索现实问题的习惯。

四、开展课堂演讲教学活动

在每次课结束前3分钟都给同学自由演讲,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安排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一环节, 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就跟学生讲清楚, 演讲的内容, 一定要积极健康向上, 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 这在平时成绩中占20%, 由于班级人数比较多, 不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 因此就要按照学生自愿报名的先后顺序的原则进行这项活动, 后来到结束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由于报名晚, 而没有机会演讲, 他们觉得很遗憾, 这项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而且通过学生演讲, 大多数学生包括教师获益匪浅,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有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汶川地震发生后, 自己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给大家制作了一个视频, 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一些遇难同胞的图片, 展现身边老师和同学对四川的遇难的同胞所展现的爱心活动, 当时将所有同学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大屏幕上, 激发了学生的爱心。而且我还发现通过课堂演讲, 虽然每个同学的时间非常短暂, 但是他们确实得到了锻炼, 主要是一些学生站在讲台上特别紧张, 甚至忘记原本准备非常充分的演讲材料, 这时我就会让其他同学给他们以掌声鼓励, 缓解他们这种紧张的情绪, 我相信通过演讲学生得到了一次心理上的锻炼。对那些没有机会演讲的学生要求他们交作业, 但是交作业的成绩不可能高于演讲的同学的最低成绩, 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报名演讲的热情, 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交作业的同学, 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到网络上随意抄袭, 失去作业的意义, 所以就让他们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写《丛飞其人》的观后感, 或者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在演讲过程中,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分析现实问题, 有利于学生对一系列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总之, 这样的教学实践, 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真正实现树立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人生发展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用哲学智慧照亮中职学生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2009.

[2]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2009.

智慧的哲学与哲学教学的智慧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智慧;哲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23-05

哲学课程于1959年在高中设置,其时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常识》。55年来,哲学温暖和丰润了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的精神世界,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然而,今天,与成效俱在的哲学教学困局和迷失却日益凸显,愈演愈烈。如何从源头上把握哲学的价值,彰显其魅力?如何在哲学教学趋冷的背景下,大力营造和提升哲学教育的智慧品质?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概说:哲学是彰显智慧与魅力的课程

“哲学”,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其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即“智”(见《尔雅》)。 “智慧”的内蕴极为丰富,大体上可从“日常智慧”“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三种层次解读。[1]其中,“哲学智慧表现为一个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正确把握和认识。它是一种大智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哲学智慧是人类智慧中的“头等智慧”。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说:“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让人生发智慧,提高心灵的境界。”[2]哲学对于陶冶高中生求真、崇善、向美的人性,培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企及的独特功能。

1.哲学智慧之启导性魅力

高中生正值认识自己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需要认识自我和世界,明确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哲学是引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美好的人生。人要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思维之超越性魅力

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哲学正好顺应了其成长的需要。学习哲学可以引发学生对世界万象的好奇与追问,能使他们在恰当的智力激励和挑战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哲学思维有别于对具体现象或具体事件的思考,它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性:即思维的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其中,抽象性主要通过哲学概念的抽象性表现出来,它给人们理解相关的哲学概念、原理带来了一定困难。然而,恰恰是哲学“抽象”内蕴无穷的魅力。因为高度的抽象实质上是最大限度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征的理性创造,是思维最高层级的精致化。只有借助哲学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特殊走向一般,超越有限走向无限。诚如约翰·佩里教授所说:“哲学是一种馈赠”,通过学习“哲学陶冶而成的思维习性弥足珍贵”。[3]

二、反思:高中哲学课堂“失魅”现象审视

哲学课堂本应是引领学生登攀思想高台与智慧女神倾心晤谈的圣地。然而,当下哲学课堂非但不能与智慧结缘,反而导致了对哲学精神之崇高性、儒雅性、智慧性的摒弃和消解。

1.哲学课堂的迷失与困局

以高中新课改的理念权衡和审视,哲学课堂尚表现有八个“很少”:

“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本应是学本化的哲学课堂,却被教师不绝于耳的讲授所取代;“很少”有学生思维的潮涌,本应是问辩人生的哲学课堂,却看不到学生思想的发酵;“很少”有情感火花的迸发,本应充盈激情和诗意的哲学课堂,却变得异常平淡和索然寡味;“很少”有学生的“心动”,师生之间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更缺少拨云见日的价值引领;“很少”演绎精彩生成的风景,教师习惯于用刚性教案的“紧箍咒”,禁锢、束缚、封杀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创新意识;“很少”营造和彰显绿色生态,本应是其乐融融、充满人文情怀和人际和谐的哲学课堂,却变得不温暖、不民主、不道德;“很少”呈现课程资源整合的鲜活图景,本应充满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哲学课程内容,却丧失了应有的生机、活力和魅力;“很少”有灵动的学习评价,“教”“学”“评”严重失调,致使学生的学习缺乏及时、必要的引领和动力支撑。

2.哲学课堂“失魅”之成因

一是学生学习哲学的心理阻抗。从事任何一种学习活动,学习主体的行为和表现是积极还是消极,归根结底要由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所决定。学习哲学自不例外。通过对部分高中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有两种消极、病态心理,直接消解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味和情趣。

其一,因偏见而引发的阻抗心理。少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片面地将哲学视为“倡导斗争的学说”,认为在过去革命年代,哲学在引导劳苦大众争取解放的斗争中的确发挥了巨大威力。然而,当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还管用吗?他们对教材文本中陈述的哲学原理将信将疑,有些不信服。其二,因怕学哲学而引发的学习焦虑和厌烦心理。哲学呈现在青少年眼前,“那一个个似乎抽象的体系,如同精巧的宫殿一样矗立”。[4]让学生有些望而却步。哲学讲求“慢阅读”“深思考”,与青少年学生所喜爱的“快餐文化”、网上浏览对不上号。因为不适应,所以心理很纠结;再加上哲学的理性与深奥,用于表述哲学原理的语句抽象难解,致使绝大多数学生面对哲学时都感到头痛。因畏难而造成的焦虑心理消解了学习兴趣,严重阻碍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二是教条式教学走向了哲学智慧的反面。当下的哲学课堂,教师习惯于大段的理论灌输,将概念、原理作为重要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围着“概念的木乃伊”打转,或是机械、重复地拼接“概念的积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博士曾道出了教条式教学的要害:“教师只是让学生学习并复述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不是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发展自身的思想。”[5]如此,学生仅能学到“若干教条,当然会觉得枯燥乏味”。[6]在教条式的哲学课堂中,学生根本享受不到潜心思考,启迪智慧的快乐,享受不到激扬思想和放飞激情的幸福。这直接导致课堂上的“思想苍白”“思维闭锁”和“哲学贫困”。这种与哲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哲学课堂,如何能化育出学生的智慧。

三是高考指挥棒的误导。当下,在考试文化大行其道之时,“哲学”已蜕变为“摘学”。即教师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点,对《生活与哲学》进行剪裁和取舍;所“取”的不外乎是被肢解过的哲学知识点,而所“舍”的则是哲学内蕴的智慧元素。如此“过滤”之后,教师就按照“考点问题化/问题答案化/答案要点化/要点‘卯钉’化(即机械死记)”的高考逻辑,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为了提升学生的所谓“得分率”,有的教师还总结出了诀窍:如将哲学主观题的回答,归纳为“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三部曲。当材料中出现某城市的“实际状况”“客观现实”等字样,就用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若材料中有研制开发新产品,就用辩证否定的原理,方法论则是树立创新意识。这种用于“开窍”的秘笈,不外乎是让学生在考卷上多得分。这种对分数的欲求和渴望,无疑催生了哲学课堂的异化。

四是教师的哲学素养问题。酿成哲学课堂智慧缺失的深层原因当属教师。通过与校长、教师的交流和现场听课,我们发现多数哲学教师对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哲学智慧知之甚少,又没有认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名著,对西方哲学大师的著作也很是陌生。由于哲学积累的先天不足、根基不深和功底浅薄,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就一说一”“依葫芦画瓢”地教知识,而对哲理的阐释更是单调、死板,常常捉襟见肘,画地为牢,更谈不上用思想去点亮学生的思想,用智慧去启迪和化育学生的智慧。尤其要指出的是,许多教师将自身的专业生活与“考试机器”捆绑在一起,十天半月就拷贝出一套模拟试卷,一天到晚在琢磨解题诀招,至于哲学的价值和真谛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其专业诉求降低到“形而下”的功利性层次,对“形而上”的“道”,教师则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和不屑一顾。这种违反哲学精神的专业取向,无疑是戕害哲学课堂不能生发智慧的深层原因。

三、追求:提升哲学课堂的智慧品质

哲学课堂是启迪、培育和升华智慧的诗意栖居之所,而这样的哲学课堂需要学习者的叩问、沉思、批判、论辩和彻悟,让思维的骏马在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的世界中驰骋。通过对一个个“可能性”的寻觅和探究,获得诗意性的满足和精神成长的快乐。如此,哲学课堂方能接“地气”,将学生带入生活的常青树下,汲取源于根部的鲜活营养,然后由感性而理性,学生就能领悟、欣赏哲理天空的澄明和灿烂。这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性品质的真谛所在。

1.叩问

问题,即矛盾。矛盾是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生生灭灭的根据和动力。矛盾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来就产生了问题。正是问题的不断产生,不断变化、不断解决,推动着世界的演化和人类的进步。学生学习哲学的最大诀窍就在于对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一种惊奇的状态:喜欢质疑、叩问,喜欢刨根究底。雅斯贝尔斯说:“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其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对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重要”。[7]教师要注重营造“问”问题的情境或氛围,并具备引发和催生问题的能力。因为哲学思想正是在追踪问题中孕育的。

例如,在教学“人的价值”时,教师呈现视频:武汉市东方红食品厂厂长、人称“犟妈”易勤的事迹,围绕该厂的招工、管理、效益,引导学生进行了一连串叩问和思考:犟妈为什么要接受智残人员作为职工?对于智残职工,几乎每一道工序和每一次操作都要反复训练很长时间,犟妈为什么不心疼成本的付出,反而手把手地去教他们?犟妈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和工人工资,8年间亏损了80多万元,她为什么乐意售卖自己的两套房子偿还债务?智残工人,为什么能做出质量过硬的食品……

借助问题的牵引,学生从表层现象深入到犟妈的内心世界,从她的家联想到其他家庭,从她的工厂延伸到社区,一步步深化思考。这样,以问题作驱动,以形象作支撑,由感性到理性,帮助学生从哲学高度领悟到“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这个案例表明,哲学课堂只有在与问题的遭遇与博弈中,经过一番“淬火”和“提炼”,学生从中生发的思想才会有含金量。

2.沉思

注重“慢思考”,是哲学之“思”的特征。沉思,是“慢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学时,教师要提供内涵丰富的载体或中介,促使学生沉思,这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品质不可或缺的“一招”。

例如,教学“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时,教师用投影呈现漫画“自由之门”(见下图),[8]让学生阅读、沉思:“漫画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顿时变得寂静无声,学生有的托着腮帮,有的双眼微闭,陷入了遐想与沉思。学生的视线进入画面又跨出画外,从顿悟画中之境到感悟画外的人与事。在其后的交流中,有学生说:画面勾勒的是高墙壁垒的监狱,作者以书为门,寓意深刻,因为书是“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有学生表达:囚犯面书而座,企盼出狱,渴望自由,书与门相关联,人生就是一部书;囚犯之所以失去自由,就是因为没有读懂人生这部书。随着时光流逝,囚徒们只有改造自己的灵魂,读懂人生这部书,才能通过由书构成的门走出高墙,获得新的自由。

沉思不是静止,而是让心智更加自由、冷静,从而掀起内心世界的“暴风骤雨”,以实现思想的净化和认识的升华。

3.批判

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本性和精神标志。哲学批判不拘泥于习惯和成见,而是保持一定的怀疑和审视态度,目的是探索新路径和获取新发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极为重要。因为“批判性思维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9]。哈贝马斯甚至将批判性思维视为“解放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时,教师引用了东晋僧肇的观点——“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将其视为诡辩论。学生学习时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狂风在吹却是静止的,江河奔流却是静止的,野马驰骋却是不动的,日月轮回却是不变的,真奇怪呀)。通过认真研读、琢磨,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僧肇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宣扬一切的动都是不动的,这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而非诡辩论。

4.论辩

黑格尔曾倡导做“理性思维的英雄”[10]。着眼于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需要,哲学课堂应注重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视点,设计一些论辩活动,以触发学生的论辩意识,提升论辩能力。

例如,在学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之后,教师呈现了一个辩题:“在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文、理分科有无必要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54%的人不赞成分科,46%的人赞成分科。你是否赞成文理分科?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道理,加以分析说明。”围绕辩题,有学生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进行回应;有学生从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角度,说明要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因而反对文理分科;还有学生基于矛盾特殊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表示不能简单地赞成或反对。论辩者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据理评说,从辩论“对决”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

教师一定要尊重和呵护学生思想的自由和独立见解,让他们对事物保持严格的审视态度,敢于以真知灼见挑战教师和教材。

5.彻悟

彻悟有不同的解读。“彻”,有深度洞察之意;“悟”,乃觉悟也。彻悟运用到哲学语境中,是针对自然、世界、生态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中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通过本质性思考或反思后而达成的深度把握和领悟。彻悟,是对智慧性思考及其效应的简约表达。

彻悟是学生学习哲学之道,也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性品质的内在要求。让学生实现对哲理的彻悟,一般可采用两种方式:其一,引导学习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观照历史和现实,精读、精思教材相关内容,从中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养成远见卓识的底蕴;其二,注重创设真实鲜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通过深度体验,以“增其识”“求其通”,使之对哲理的认识达到圆融通达的境地。

例如,“矛盾”是哲学的核心概念,十分抽象,需要学生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理解对立,只有领悟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才能真正把握矛盾概念的本质。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教师运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名句及意境相似的山水画视频,引领学生品赏。噪与静、鸣与幽,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夏天山林深处的境象,学生借助情感元素的驱动,以诗中的形象为支撑,情理协同,极易彻悟噪与静、鸣与幽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依赖、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诗和哲学是相通的。善于将经典诗词情境化、具象化,通过联想、类比,引导学生彻悟哲学中的相关概念与原理,对于推进、优化哲学教学而言,无疑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高中哲学旨在为培养学生的哲学素质奠基。“哲学素质包括精神境界和理论思维能力等方面”“哲学素质无论对于个体还是民族来说都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性的素质”。[11]哲学教师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我们要大力提升哲学课堂的智慧性品质,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哲学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明俊.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J].学术研究,2008(10).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

[3][美]杰克·鲍温.织梦人——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M].阮航,陈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4][6]周国平.诗人哲学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作者序.

[5][法]奥斯卡·博列尼菲尔,龚燕.哲学践行: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哲学运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访谈录[J].新华文摘,2013(16).

[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M]. 柯锦华,范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5.

[8]张文斌.中国漫画精品欣赏[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4.

[9]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

[1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

[11]侯才.当代中国哲学的境遇、自我理解和任务[J].哲学动态,2012(11).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 443300)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篇4

你发现了没?拜伦和歌德,这两个文学家,中文译名竟然是如此地对仗工整。一个是崇尚伦理,一个是歌颂道德,怀疑那位最初的翻译家,有过特意的考虑。对书中提及的拜伦那句不朽的诗句,我真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知识是悲苦的: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叹一条不祥的真理——

知识的树不是生命的树。

十句经典西方哲学名言背后的智慧 篇5

1.亚里士多德: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2.芝诺: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

3.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4.马基雅弗利:政治无道德

5.爱因斯坦: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6.霍布斯: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

7.柏拉图: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中

8.波普尔: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9.孔德: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

哲学与智慧 篇6

姓名:陈衍春

学号:09120224

院系: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

摘要:“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深得内涵,在《庄子》、《道德经中》《文心雕龙》中都有很高深的哲学、不同的智慧。本论文从“哲学和智慧”的角度分析我个人在平时思考和涉猎中对静的心得体会。从静态表现、厕所中的静、归根曰静这三个方面分析,分别阐述静的外在表现、对人的心理影响、与生命的关系这三个不同层面的哲学。

关键词:静的哲学,静的智慧,静态表现,厕所中的静,归根曰静。

“静”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是:停止的,与“动”相对:静止。静态。静物。平静。风平浪静。《说文·青部》记载:“静,审也。”王筠释义曰:“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静”的原始意义是明审的意思。也就是要我们有着清晰的思路,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审视自己。其次才是安静、宁静的意思。《广韵·静韵》指出:“静,安也”。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使身体安定,心绪和平,才能内视自身、明审自己。白居易亦有诗云:“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这些都是从静字面的研究和衍生。安静、静寂、静穆给人的感觉略带一丝忧伤略带一丝寂寞,渗透每个人的内心,引起心底深处的共鸣。很多女孩的名字喜欢有“静”字,因为静给人以娉娉袅袅细步摇、静如处子的优雅,给人以万里无云、晴空碧蓝的意境。

《道德经》上说:“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推移而无故,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调于义,发动而成于文,行快而便于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侻而顺情,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说的是世间万物的初始状态的静的,万物始于自然和谐,万物有自己的特点,如每个人都相对于他人静止,这就不存在冲突之说,谓之“清静而天下正”。这就是静在哲学上最本质的表现,它赋予的智慧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万物的和谐共存的一种状态,静是本质的,动是静的表现。

“厕所”似乎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词,这与哲学和智慧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在现代,厕所是抛开喧嚣和嘈杂去思考问题的最佳地点。厕所安静、空间狭小。有人说思考问题不是要视野开阔么这样能放开心怀联想?可我不这样认为,真正思考问题是思想的开阔,环境的扩大不但不会给思考带来好处还会让思考者分心。厕所空间小,而且异常安静,把人带入最原始最本质的环境,可以静静思考、反省喧嚣生活带来的污垢。而且如厕的人把身体蜷缩,在心理上会产生有一种释然感,给身体最舒服的状态,不用考虑旁人打扰,心理的障碍减小。我每次如厕都会想想问题,不管是学习、生活、感情的问题都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那时候是最适合做决定的时刻,那时候你会把问题分析的很透彻。这生理蜷缩和心理的安静给人最佳的思考空间。

所谓“厕所”其实这里的静更强调的是静对人心理的滋养,不仅仅局限于厕所,很多安静的场所、安静的时间都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避风塘。可以是宁静的乡村,安静的咖啡屋,每个周末六点左右的早上。这些都是释放心理压力,思考问题、反省生活的好地方。静带来的不只是心理压力的减小,还能改进品性。这我称之为“厕所中的哲学”。《淮南子》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 故莫敢与之争。”这里说的是:人的本性是好静,故不与万物争,也就不存在奸邪罔逆之说。有句话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死归于净土,安静离开世界。在死前的最后时刻是人最安静的时刻,这个时候即使再坏的人都回归于本性。这我称之为归根于静。

《文化苦旅》最后一篇《这里真安静》中写道:“这里真安静,神秘得像寓言,抽象的像梦境,我走过许多地方,未曾见过如此具有概括力的所在,概括得令人有点难以置信。”余秋雨去的是一个二战留下的墓的,那里安静的让人窒息,不仅游客很少、长满杂草,那种静带来的神秘感、沧桑感让人对生命升起莫名的尊敬,不管他生前做过什么,给社会带来什么,最终他没有在地狱中煎熬,没有在天堂里微笑,他仅仅是静静躺在那里。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用也;肃然应感,殷然反本,则沦于无形矣。我称之为生命归根于静。

静这“东西”无形无味,触不到摸不着。但静可以表现的唯美,让人无限回味;也能净化人的心理,在浮华的现代生活中沉淀智慧;静更体现了生命的本质,归根于静,生于无形,化于无形。这便是我认为静所隐含的哲学与智慧。

参考文献: 陈华 《道家“静”的哲学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启示》

 胡漫

论《文心雕龙·神思》对老庄哲学的“虚静”观的继承

生活中折射的哲学智慧 篇7

一、小角度折射大课堂

生活中经常有细小的事情发生, 而这些小事背后却往往隐藏着许多大的道理。用生活中的小事来分析深奥的哲学道理, 就会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

例如, 《生活与哲学》中《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节指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 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 决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决不是一点论。因此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 离开重点谈两点是均衡论, 这都是错误的, 我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 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哲学文字对于学生而言, 很不容易理解。但如果从早餐的选择来加以分析, 这些深奥的理论就有了落脚点, 更易于理解。

每个同学都离不开早餐, 在他们的人生成长历程中, 每天吃早餐看起来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但实际上早餐选择吃什么, 就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哲学问题。中国常见的早餐包括米饭、粥、鸡蛋、馒头 (面包) 、牛奶 (豆浆) 、面条、米汤、荤菜、凉拌蔬菜、蔬菜沙拉、水果沙拉。这些早餐食物各有优劣, 某种早餐食物中看, 某种食物好闻, 某种食物美味, 某种生态环保绿色营养。如果人们只注重自己的感观或者味觉而放弃生态环保绿色营养, 就会产生挑食行为, 从而影响其身体健康, 这说明他们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 侧重从矛盾的次要方面出发, 而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么多的早餐食物中有些属于主食, 有些属于辅食, 有些是主菜, 有些是配菜, 主次分明。如果只吃主食和主菜, 则会导致营养不均衡, 这说明他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只注重抓住主要矛盾, 忽视了次要矛盾, 没有意识到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美食家们往往能给食客开出一副副“良方”, 受到大众喜爱, 一是因为他们能看到每种食物的长项和短处, 而且能结合不同食物的优劣特点巧妙合理搭配, 既做到扬长避短, 又实现了互补互利;二是他们能从顾客需求中发现哪些食物是“重头戏”, 哪些食物又是不可或缺的, 哪些食物搭配起来最讲究, 哪些食物组合起来最美味营养。其实, 这些成功正是是缘于美食家们有意或者无意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哲学道理在饮食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罢了。

用同学们最熟悉的早餐生活小片段来诠释哲学大道理, 学生一下就融入了哲学殿堂。趁热打铁, 用同学们校园中的现实小生活再来简化、践行哲学大道理, 学生会产生醍醐灌顶般的顿悟。

作为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 人生也像吃早餐一样, 是选择营养还是注重口味, 是要吃饱还是要吃好?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哲学中矛盾的具体表现。它们既可能是成功的跳板, 也可能是失败的根源, 矛盾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这就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请学生对自己的高二人生困难按照难度和重要性分类列出。学生认真思考, 小组合作探究, 组长回答问题, 老师细心统计并分类书写在黑板上。统计数据显示, 高二学生学习困难基本上是第一位的, 集中表现在:听不懂、做不对、学习效率不高、偏科现象严重, 尤其是理科和英语难学, 学习压力大, 没有时间玩;其次是人际关系方面困难:让父母失望, 关系不和, 与老师同学关系不好, 很孤单无聊, 失眠, 异性关系很难处理;再次是生活方面困难:吃饭太挤, 没有空调睡不好觉, 洗澡不方便, 伙食很差。从这些数据中自然而然就总结出一个哲学道理:学习困难就是主要矛盾, 人际关系困难和生活困难属于次要矛盾, 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会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集中精力抓学习, 同时不要忽视人际关系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从生活早餐中的矛盾直接过渡到“高二人生早餐”中的矛盾, 这样的巧妙转换触及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现实生活困惑, 问题提到他们的心坎里了, 让他们产生认同感, 在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观点的舞台的同时, 也实现了学生想说并且有话可说的教学场景, 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 思维得到拓展, 情感得到丰富, 能力得到提升。哲学课堂的一个小知识点一跃而成为社会大课堂, 人人都是哲学家, 答案自然也就丰富多彩。

二、小事例渗透大德育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场景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2]回归自然是学生最憧憬的美事, 借助学生生活中的小事例, 教学吸人眼球, 激发兴趣, 引发思考, 启迪智慧, 令人反省, 促人奋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升华。德育“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被誉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因为哲学课堂小事例生命力的迸发而平坦顺畅。

例如,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节的德育目标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同;注重学生体验过程, 培养学生注重反思、发展自我的人本精神。笔者设置教学情境、精选生活小事例如下。

视频展示《是真的吗》: (1) 米洗得越干净, 稀饭就越好, 是真的吗?播放微视频, 试验表明, 米粒在水中经过一次搓揉淘洗, 所含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均会有所损失。因此, 淘米前不要浸泡米, 以防止米粒表层可溶性营养随水大量流失;淘米时要用冷水, 不用热水和流水, 也不要用力去搓;淘米以少丢掉碎米, 能淘去泥沙杂屑为准。 (2) 有人说,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淘米水也能变废为宝, 是真的吗?现实生活中, 有些人用淘米水浇灌植物;也有一些人用淘米水清洁厨房;还有少数民族用淘米水洗头发, 现在市场上还出现了“淘米水”牌洗发水。

针对这一视频,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在学习生活中, 我们要抓大放小, 既要把那些“泥沙杂屑”排除掉, 又要重点保护那些“大米”。直面人生, 以你的偶像为例, 一个好人和成功者的关键究竟在哪里?

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好人要排掉心灵中的“灰尘”“泥沙杂屑”和“碎米”, 拒绝做一个低级趣味的人和坏人;成功者要扬长避短, 发现并发掘自己的亮点, 做大做强, 最终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同时高度简要评价了自己心中的偶像“大米”:姚明有高度, 刘翔有速度, 奥运冠军邹市明有力度, 韩红有美喉, 韩寒有文采, 钱钟书和季羡林国文特优, 何炅擅长娱乐主持, 马云擅长电子商务, 等等, 他们的身上都充满正能量。我们的一生面临多个矛盾, 但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等看待, 必须把它们区别为很多次要矛盾和一个主要矛盾, 在重于抓住主要矛盾时, 也不要忽视次要矛盾。

问题二:也许我们就是一粒碎米, 要想成为“好大米”被保留下来, 得到精心发展, 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学生一下抓住要点, 通俗形象地表达出:万物生长都有一个共同的道理, 人的发展同植物没有多大区别, 学生学习取得成功都需要一定条件, 就是学生要有这种想法和做法, 还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种启发性教育和心理暗示让学生心领神会, 他们马上转变学习态度, 教育很成功。这充分说明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很好地理解主次矛盾是怎样转化的, 也很好地理解了“一定条件”, 这说明解决问题不仅要抓住主要矛盾, 还充分重视和利用了“一定条件”。

问题三:你认为“淘米水”就是一个失败者?

假如我们就是“淘米水”, 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们讨论后指出开始给自己定性, 有的说自己学习上是失败者, 生活中是成功者;有的同学说在某几门功课上是成功者, 另几门功课上是失败者;还有的同学说自己现在既不是成功者也不是失败者, 答案各种各样。“淘米水”在一定条件下也有自己巨大的价值, 同学们都用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证明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莫言曾经也是“淘米水”, 小学毕业的他却成功获取2012诺贝尔文学奖, 圆了中国几代人的梦。我们如何看待重点大学热和文凭热?你会怎样去选择, 为什么?学生找出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巧妙地落实和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知识点, 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让学生珍惜自己良好的受教育机会, 深层次地思考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三、小问题提升大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 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和指点,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形, 纯熟之功弥深”。[3]因此, 教师要高度重视问题的设计。

如何从生活中科学地提出问题, 活跃反馈问题, 巧妙延伸问题, 进而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机制, 让生活化的小问题既能养眼顺耳动心, 又能拷问灵魂、启迪智慧、意味深长, 这是一个优秀教师问题意识和问题设计能力的目标追求。笔者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节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在我们的成长生活中, 失败不可避免, 被讽刺、挖苦时常可见, 甚至“韩信跨下之辱”和挨打挨骂可能都有过, 你肯定对欺负你的人深恶痛绝, 可有人却说要感谢竞争对手和敌人。你一定很奇怪吧!请戈登给我们讲述他的成长故事, 你受到什么启发?

展示:2012年10月8日, 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团宣布, 日本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 PS细胞研究中心的长山中伸弥 (Shinya Yamanaka) 与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戈登 (John Gurdon) 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 从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戈登求学时的科学成绩为全班最后一名, 被同学讥讽是蠢蛋, 他的生物老师当年写了一份报告, 也是不看好戈登, 报告称“我相信戈登想成为科学家, 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 这个想法很荒谬, 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 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 对于他个人及想教导他的人, 这根本是浪费时间”。追求科学家之梦被认为不可能之后, 戈登转向研读英国古典文学, 并申请进入牛津大学基督学院就读, 之后获准转念动物学, 1960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 随后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做博士后研究, 接着返回牛津大学担任动物系助理讲师。1962年, 他在牛津大学发表有关基因的重要突破报告, 首次提出人类全身的每个细胞都有同样的基因。他用成年狗肠内的细胞, 取出基因后, 再植入卵细胞内, 之后培育出复制狗。而当年老师笑他想当科学家的报告, 一直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在我们的生活中, 都有过很多次这样或那样的被无情批评和嘲笑的经历, 戈登也不例外, 他有过妥协, 更有过抗争, 最后他用自己的理性和努力改变了一切, 一直放在他办公桌上的那份报告成就了他的人生。作为高中生的我们, 假如老师在课堂上不留情面公开点名批评你, 你会怎么办?结合所学哲学道理加以说明。学生受到戈登事例影响, 在老师的指点下, 结合实际和理论知识积极表达, 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如果全是我的错, 老师在课堂上公开点名批评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师生的共同任务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这个中心绝对不能动摇, 这是主要矛盾。纪律是次要矛盾, 如果不管好纪律, 课堂秩序就乱了, 那时纪律这个次要矛盾就会转变成主要矛盾, 这就严重影响了绝大部分师生的正常教学。既然学生错了, 知错就改, 浪子回头金不换, 老师的批评为他从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变成矛盾的次要方面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 老师的批评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我全力支持老师的做法。

第二类:如果不全是我的错, 或者我根本就没错, 我也不会当场反驳老师的批评, 因为课堂教学才是主要矛盾, 纪律是次要矛盾, 不能颠倒二者关系, 否则就大错而特错了。但下课后, 我会去找老师沟通, 去掉“坏学生”这个标签, 矛盾的主次方面绝对不能混淆, 老师如果能接受我的解释, 我认为人无完人, 我不怪他, 还会全心全意支持他。

第三类:如果我的负面影响不大, 老师不应该在课堂上公开点名批评;如果负面影响很大, 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措施约束我的行为, 为什么就单纯一味地批评学生呢?课堂教学才是主要矛盾, 老师首先脱离这个中心, 是他的不对。因此, 我会当场主动解释, 避免老师继续脱离主题。人无完人,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老师为何不看我的主要优点, 而侧重盯我的缺陷, 学生就出现一点点错, 老师为何立马给学生定性呢?矛盾的主次方面也就被搞错了, 因此不予支持。

这些回答充分体现出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很多学生开始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探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做人之道, 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结语

以学生生活中的小事为引子, 说他们想说的话, 说他们愿说的话, 问他们想问的问题, 解答他们内心的困惑, 语言简单朴素, 问题简明扼要, 答案生活化, 用学生的小生活来解读哲学大道理, 再用哲学大道理指导学生小生活。这种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逻辑思维水平、方式和习惯上的课堂, 立足点虽小, 道理却大, 效果非同一般。

摘要:哲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哲学教学中,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例, 以小事例折射大道理, 讲述其中包含的哲学理论,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中小事例的选择十分重要, 既要带有生活趣味, 又要能体现哲学智慧。本文立足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以小见大的教学方式, 增强哲学教学的亲和力和现实感,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哲学”, 并领悟到“哲学使人聪明, 使人智慧”, 从而使其喜欢哲学, 积极探究运用哲学。

关键词:哲学,课堂教学,德育

参考文献

[1]钟燕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哲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0) .

[2]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8.

中西方管理智慧解码 篇8

而如何管理好部下,不但要有好的方法,更要有一个好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对地方官员管理的制度,充满智慧,值得学习和借鉴。

如何师夷长技呢?当代中国企业最值得向西方学习不是知识和概念,也不是成功者的什么经营秘诀,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隐蔽于知识和概念背后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知识、概念、秘诀都只是智慧表层的东西,是一种雕虫小技。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才是最高层面的智慧,但遗憾的是国内企业在学习西方智慧时只热衷于雕虫小技,关于介绍西方智慧表层的书籍大行其道,相反很少有人关注西方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层次智慧。

在学习西方管理的时候,企业界也漠视向自己的老祖宗取经。其实,中国古人留下了庞大的管理智慧,而且中国人学起来更容易,因为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等深层次的东西是相同的,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地方。

西方经营管理智慧的密码是什么呢?依笔者之见,相比于中国式的企业经营管理,贯穿西方经营管理智慧有二条主线,其一是科学精神,其二是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具体地讲西方经营管理中注重实证的价值取向,思考问题时注重假设前提、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分解问题的方法论,标准化的解决问题方法构成西方科学管理智慧的密码。

让我们从一个案例说起,管窥一下西方人经营管理的智慧吧。如果一家饭店接到客户投诉,该如何处理呢?按照西方的方法,他们常常会做如下思考,饭店的顾客为什么不满意?

首先你可能会获得一些顾客的抱怨之词。你并不准确知道发生了什么。你模糊的认识到自己的饭店管理出现了问题,至于问题是什么呢,可能顾客的抱怨来自服务不好,菜的口味不佳,环境不清洁,或者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

首先多问几个为什么,调查清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第一步,你需要澄清事实,做一个调查,到底是什么导致顾客的抱怨,调查的结果可能既不是服务不好,也不是菜的口味不佳,环境不清洁,而是饭的口味不好。到此时你将问题初步澄清与界定了。

然后你需要进一步对问题界定,是饭焦了、还是太稀、太干、太硬、变质……进一步调查了解到是饭烧焦了,到此时你对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界定,初步了解了问题。

然后你对问题因果关系进行分解,罗列各种可能导致饭烧焦的原因。火太大了、时间设定太长、水放少了、温度设定太高……

进一步调查原因发现是时间设定太长。为什么这一次时间设定会较长,进一步调查原因是由于新来的员工值班,新员工没有经过培训,烧饭时不知道设定多长时间。到此时你对问题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界定,真正了解了问题本身是怎么一回事。

其次多问几个为什么,调查清楚到底工作流程出了什么问题

第二步,你将调查分析烧焦了的饭为什么会流到顾客,流程出了什么问题?将问题分解,是服务人员责任问题,还是缺少质量检查环节,或者检查人员没有检查出来,还可能是什么其它别的原因……

调查的结果可能是虽然有检查人员,但检查人员没有检查出问题。为什么检查人员没有检查出问题,进一步调查。是检查人员能力不够,还是没有检查标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调查的结果可能是没有检查饭是否烧焦这一项工作流程,更没有定义饭烧焦的标准是什么。

再次多问几个为什么,调查清楚管理系统出了什么问题?

第三步,你将调查系统出了什么问题。你调查到饭店管理系统首先没有定义问题,没有将饭烧焦当作问题,因此没有标准,没有事后控制环节,另外管理系统对新进员工没有培训体系,因此少了事前控制环节。

问题界定清楚了,问题的责任人是主管。因为没有对新员工培训,没有定义问题,没有规范工作流程,没有制定工作标准,主管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主管接受批评。

流程中的环节差错找到了,系统问题也发现了。最后是整改,建立新员工培训机制,系统重新定义饭店质量检查标准,重新规范质量检查流程,教育员工,类似问题以后就不会再出现了。

西方企业就是如此通过精密的逻辑分析寻找问题原因,从偶然现象中剖析出导致这类偶然现象频频出现的必然问题根源——对问题本身认识不清,流程不规范,管理系统缺陷,进而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再来看一看国内的企业出现同样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老板首先是发火、谩骂,对相关人员及非相关人员发泄一通。老板只简单地调查一个原因,最多调查到顾客的抱怨是由于饭不好吃,而不象西方饭店那样深入系统调查,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种中国式的管理思考问题之道缺乏逻辑理性,没有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停留于问题的表象,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对问题不进行系统的逻辑推理,没有从系统上去解决问题,流程上去解决问题,结果此类管理问题重复出现会再所难免。

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主被如此之类的小事打乱了认知,他们会从这些错误的管理经验中总结出很多结论,因此大多数企业主在谈论管理之道时也难免胡说八道。而问题的真正根源是他们没有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没有从系统、流程方面去寻找原因,没有深入探究问题的本源,实际上企业所有的问题都与最高管理者有关,特别是当这问题重复出现的时候。从这个案例的对比我们可看出,中西方管理的一些差别。

如果我们把一个企业比做一个小国家,那么企业的老板就是这个小国家的小皇帝。小皇帝如何管好自己的文武百官呢,显然总是目不转睛地盯住他们是不现实的,怎么办呢?西方人想出了在企业中设立监事会、审计机构,通过制度保证,通过制度的设计管好人。其实类似的做法我们古代政治制度的设计中早已有之,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就是一例。

如果我们对中国第一流的企业家作一个仔细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我们会发现柳传志、张瑞敏、李东生等中国企业界的教父们,都是将古老的东方智慧在新时期作了淋漓尽致的演绎的人物。这类人在‘忍’字上做足了功夫,耐力之好、目光之远、城府之深、手段之高直追春秋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国内有企业家在研究了古代中国的管理智慧后,不无感慨的说:“东方管理是大智慧,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个有智慧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哪怕再流行的东西,如果不适合你,你也不应该去做。

有学者归纳,东方管理智慧总的来说,有六大原则:“人性本善”原则、“人我合一”原则、“道义唯上”原则、“以理制欲”原则、“尚无”原则、“德行不朽”原则。而这六点正是近年来东方管理智慧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世界管理界重视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父母总是这样的小学作文下一篇:冬之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