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生存分析(精选4篇)
现代西方哲学生存分析 篇1
一、《荒野的呼唤》的写作背景
《荒野的呼唤》这篇小说主要是以美国北部阿拉斯加的原始荒野为背景, 通过拟人的手法来讲述一只狗从被关爱到出卖、驯服, 最后加入狼群的故事。本篇小说中所包含的主题和哲学思想引起了广大评论家以及读者的关注。
(一) 杰克·伦敦个人真实情感的体现
巴克属于一位法官的家犬, 性情十分温顺, 每天过着优裕的生活。但是后来, 由于法官家园丁的贪婪将其卖到北方, 成为一些淘金者用于拉雪撬的奴隶。此时的巴克饱尝弱肉强食、鞭抽棍打、生存的艰难以及同类相残的痛苦, 同时也学会了逆境求存与自我保护的本事。虽然最终遇见了善待它的主人, 但是荒野的狼嚎一直在召唤巴克的野性。作者笔下的巴克被赋予了人性, 在其主人受到威胁时, 毅然决然的奋起反击。《荒野的呼唤》一文中, 作者塑造的巴克属于具有多重性格的“枭雄”, 其身上具有“狗性”与“人性”的统一。
(二) 及物性及其评价价值
巴克作为一条狗 , 既有着狗的凶残与勇猛, 同时还具备人类的奸诈和狡黠。巴克拥有超强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为了能够争取领头狗, 他开始施诡计、耍心眼, 在狗队中引导众多狗消极怠工, 同时还长期不服从领头狗史匹兹的领导, 这便导致狗队中诸多狗都纷纷开始不服管教, 大大降低了狗队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 还威胁到了史匹兹的地位, 在一段时间之后, 巴克认准时机, 与史匹兹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最终将领头狗置于死地。随后, 又因为不服从主人弗朗索斯的任命, 巴克又与另外一个领头狗进行了新一轮的斗争, 最终如愿以偿的当上了领头狗。上任之后, 巴克开始对狗队实施大规模整顿, 通过自己超强的领导能力征服了狗队里的所有狗, 并使他们完全听从自己的指挥。自此之后, 狗队变得更加和谐团结, 工作效率直线上升。巴克这种卓越的领导能力得到了主人弗朗索斯的赏识, 由此使其在狗群中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
二、狗主人公巴克的转变过程
(一) 巴克的宠物身份与狼性的冲突
巴克作为法官一家的忠实伴侣, 每天养尊处优, 好吃好喝的, 长期过着优越的贵族生活。文明、理想的人类社会一直是杰克·伦敦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但是这样的生活是短暂的, 是可遇不可求的。由于人类在克朗代克发现了金矿, 而淘金者需要具备一些吃苦耐劳、身强力壮的狗来拉雪撬, 于是, 巴克的身价立刻升高。米勒家的一个园丁嗜赌成性, 从而导致老婆和孩子都很难抚养, 为了偿还欠下的赌债, 曼纽尔决定出卖巴克, 在其不注意的时候将其骗出法官的家, 从而卖给狗贩子。被卖之后, 巴克并没有向命运低头, 而是在内心充满愤怒, 在得知自己被卖给了狗贩子, 巴克勃然大怒, 奋力向主人扑去, 但是在嘲笑、囚禁以及棍棒的毒打之下, 巴克一次又一次的凶猛反扑, 直到被打的失去知觉为止。
(二) 巴克的雪橇狗生活:轻者与弱者之间的矛盾
巴克在法官家的时候曾经为自己是整个庄园的统治者而自豪, 但是被拐卖以后, 他曾经怀着受伤的自尊心和愤怒在一只兽笼里度过一夜, 最后迫不得已成了一只雪撬狗去做拉车的牲口, 这大大削弱了巴克的自尊心。但是在命运突变的背后, 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 巴克并没有向命运低头, 而是充满了反抗的斗志。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 最终成了一名领头狗, 虽然弗朗索斯企图去制服他, 但是最终还是以领头狗而结束。从而体现了弱者与强者的竞争。
(三) 巴克的最终蜕变—森林狼
巴克非常喜欢做梦, 而且在睡梦中经常会梦见在原始世界中的生存情景, 在残酷的环境中, 唤醒了他记忆深处的野性。桑顿的死, 是人类社会对巴克又一次不公平的打击, 从而导致巴克失去了对人类的依恋, 同样随着桑顿的死, 巴克对人类社会的爱也基本消失殆尽。桑顿的死掐断了巴克与人类的最后一条纽带, 此时的巴克内心空荡荡的, 其对人类社会已无任何牵挂, 并且记忆中的另外一个世界正在对其进行呼唤, 尤其是夜深人静的夜晚, 原始森林的召唤更为强烈, 此时的巴克心里无法安宁, 内心烦燥不安。在狼性的呼唤下, 巴克最终投入到了狼群, 从而反映出人类对纯真和自由的向往。这样的召唤对于巴克来说是痛苦的, 但同时也是前途、希望和光明。同样, 巴克的野性被唤醒之后, 回归野性, 重获自由, 从而有效的脱离了人类的枷锁, 脱离了尔虞我诈、全权相争以及互相残杀的现实社会。巴克本来是一条彪悍威猛的家犬, 自从被拐卖之后, 便过上了艰难困苦的生活, 最终巴克的野性被唤醒, 毅然决然的重返荒原, 成为群狼的头领。
三、《荒野的呼唤》背后的寓意
(一) 将人性寓于狗性之中, 狗性中体现着人性
《荒野的呼唤》中巴克被赋予了只有人类才有的美德、情感。
巴克懂得自尊。在米勒法官的庄园中, 巴克因为自己对整个庄园的统治而感到自豪, 但是自从被拐卖以后, 巴克就怀着受伤的自尊心和愤怒成了雪撬狗, 这又一次的伤害了巴克的自尊心。
巴克知道害羞。刚到北国时, 由于初次遇到雪, 使其感到了一阵迷茫, 引发旁观者“哄堂大笑”, 以此使巴克感觉到了害羞。
巴克非常聪明而且有悟性。在到北方之后, 巴克很快适应了那里寒冷的环境, 而且工作和生活也非常顺利, 为了能够躲避严寒, 还学会了雪夜里挖洞栖身, 这样不仅可以防范同类的偷袭, 而且还能驱寒。在北方环境条件下, 为了生存, 巴克不得不开始杀戮与偷盗, 而且比土生土长的赫斯基狗更为出色。
巴克善于谋略, 极具想象力。习惯于在米勒庄园中称王的巴克, 为了能够获得狗队中的领导地位, 不惜与领头狗史匹兹发生正面冲突, 并且每当经过史匹兹时就会发出咆哮, 竖起毛发, 除此之外还经常在史匹兹面前耀武扬威。暗地里巴克还经常为那些犯错误的狗“撑腰”, 并怂恿着那些狗群去犯各种各样的小错误。巴克在与史匹兹决斗的过程中, 虽然史匹兹是一个有经验的老战士, 但是巴克凭借自己的资质, 采用佯攻和声东击西的策略, 击倒了史匹兹, 顺利的当上了领头狗。
巴克爱幻想, 喜欢做梦。在沉重的缰绳下奔跑于无尽雪道上的雪橇狗, 他们的白昼通常是比较漫长和艰辛的。只要有空闲就会休息、打盹、做梦。在内心深处原始野性和自身本能的作用下, 巴克在篝火周围开始幻想原始世界的“毛人”, 甚至想象自己成为“毛人”的伙伴, 并随着他们一起潜行和捕猎。
巴克感情比较丰富, 而且非常喜欢怀旧。巴克在休息的时候经常会回想起曾经所经历的往事, 如与死敌史匹兹的搏斗, 好伙伴科利的死, 甚至还会回想起曾经所吃过的山珍海味, 用棍棒教会他“虎牙与棍棒”法则的人。除此之外, 一个极为有利的证据是, 每当夏天来临之时, 巴克都会返回到主人约翰·宋顿所遇害的地方, 并在那里沉思良久, 在离开之前还要发出悠长而悲伤的嗥叫。
巴克被赋予了人们心目中的所有美德。巴克是一位爱憎分明, 忠诚勇敢, 不畏强暴, 为报恩、为自由视死如归。对于拯救自己生命, 并将自己当做亲生孩子来养的约翰·宋顿来说, 只要约翰·宋顿一句命令之下, 几乎任何事情巴克均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同时约翰·宋顿为了考验巴克对自己的忠诚与否, 率令巴克跳下陡峭的悬崖, 然而巴克竟然毫不犹豫的纵深跳下去。
当约翰·宋顿遇险掉落湍急的河流时, 巴克曾经三次冒着死亡的危险跳进激流进行救人, 当主人获救之后, 自己却身负重伤, 不仅浑身是血, 而且还折断了三根肋骨。此外, 为了帮助主人赢取一千六百块钱的赌注, 凭借自己将一辆冰冻在雪地里, 同时装满面粉的雪橇拉出了一百米之远。正如约翰·宋顿所感叹的那样, 巴克处于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交流之外, 其余的什么都懂。对于约翰·宋顿来说, 巴克就是一个天才, 但是对于地人来说, 巴克又是一个恶魔。在约翰·宋顿和他的同伴被叶海特人杀害之后, 巴克展开了多次复仇。即使过了好多年之后, 叶海特人对巴克的恐惧还心有余悸, 并称巴克为“狗妖”。
因巴克是在严冬之时, 从他们的帐篷中偷走了食物以及御寒物品, 并击败了其中最有名的猎手。巴克被认为是具有人性化的狗, 其身上既具有狗的本性, 同时也具有人的情感、个性、行为。不论是最终成就的荒野英雄, 还是它精英之路的探险, 均代表着他对自由的向往, 代表他是一个会徘徊、会孤独、会抗争的人。
(二) “超狗”的形象定位和深刻寓意
巴克被出卖之后, 屡屡反抗, 直至被大棒打的无法动弹为止。表面上, 巴克已经被彻底制服了, 而且不会再乱扑乱吠, 变得忍辱负重、温顺听话。实际上, 巴克是一个很有底线的, 他内心的最低限就是死亡。当巴克和主人约翰·宋顿在白河口遇上约翰·桑顿时, 当他的同伴受到主人的暴打而起身挣扎时, 巴克却一直蜷缩在那里任凭主人鞭打。最后主人将鞭子换成大棒, 而巴克还拒绝服用命令, 因为他已经预感到渡河就意味着死亡。此时的巴克不会屈服于棍棒, 即使死于棍棒之下, 也要公然反抗统治者的暴力, 在巴克的骨子里就存在着超过
巴克是一条“超狗”。他不仅具有普通狗都不具有的“超凡”天性, 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感情, 爱憎分明。桑顿和巴克就是在艰苦环境和危难时刻结下的感情, 巴克对桑顿非常忠诚, 并且曾经多次救过桑顿的命。桑顿死后, 巴克还对杀害桑顿的人进行了凶残的报复。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 最终巴克成为了狼群的首领, 所以它就是一条荒野中的超狗。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荒野的呼唤》虽然描述的是动物, 但是其间接传递了作者杰克·伦敦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虽然借助了巴克来讽刺社会, 但是也成功塑造了巴克的形象,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自由的追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倾听到心底的呼唤, 才能更好的追求未来的美好生活。
摘要: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著名小说《荒野的呼唤》讲述了一只“贵族”大狗变为“贫民”, 最终回归狼性的转变过程。小说通过对狗主人公转变历程的描写, 折射出“人性”、“野性”、“弱肉强食”等重要的哲学思想。并提出“适者生存”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哲学真理。小说将人性寓于狗性之中, 所折射的哲学道理,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荒野的呼唤》,巴克形象,野性
参考文献
[1]崔小清.回归生命的本源—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哲学[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 8 (2) :44-45.
[2]张丽君.“图式理论”建构下的“巴克”形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 (10) :81-82.
[3]孙媛.冰山上的火焰—杰克·伦敦的冷血与爱情在荒野的呼唤中的体现[J].皖西学院学报, 2011, 5 (3) :110-111.
现代西方哲学生存分析 篇2
对现代西方饭店组织结构特征的分析
本文首先界定了与饭店组织有关的相关概念,然后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研究了饭店联号、饭店管理公司、饭店联盟、饭店战略联盟等不同类型的饭店组织的`结构特征,最后指出,分工的拓展和深化是饭店组织发展及结构特征形成、演进的主要原因.
作 者:秦宇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北京,100024刊 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BEIJING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年,卷(期):“”(5)分类号:关键词:饭店组织 组织结构 特征
西方现代音乐的表现特点分析 篇3
20世纪的音乐为各个创作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20世纪的众多作曲家并不再仅用高超的创作手法来表现音乐的复杂、精美,而是将音乐与美术、文学等多种体裁相结合服务创作,出现了各学科相融合的现象。
(一)音乐与美术的关系
当我们在谈到勋伯格的创作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他的十二音技法摧毁了统治欧洲近1900年的调性体系。但勋伯格也热爱绘画,作品曾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的好评。在德国,康定斯基领导的“蓝色骑士”小组是表现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勋伯格后来曾受邀参加过“蓝色骑士”的画展。
“表现主义”流派中抽象的叙事、对现实的浓缩截取,完全影响了勋伯格日后对音乐题材的选择。在1909年的独角歌剧《期待》、1910年~1913年的《幸运之手》和1912年的《月光下的比埃洛》中体现出来。
印象派画派以点状的笔触作为创作手法,并且画中细部的纷乱是为获得远景更具立体感更逼真的光彩效果的一种创作手法。以美国现代画家波洛克的《秋天的韵律》、《作品1号》为例,远观近看虽杂乱,却以这种效果最为震撼人心。
匈牙利作曲家里盖蒂的创作也同样运用了美术的创作风格和技法。在他的《幻想》的音乐中,是“庞大而复杂的音响”,曲中一片模糊,没有清晰的线条感。模糊的“幻像”却最终逐渐清晰起来。
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都以这样一大片虚空的迷惘让人联想到战后欧洲的普遍心态。
(二)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1. 概述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思维、思潮、创作方法相互影响。尽管,在结合与影响的过程中,有时为了追求两者的平衡,削弱了对方的特性;有时为了向对方靠拢,违反了自身的某种规律。但总的趋势与相互渗透的结果看,这种结合与彼此影响扩大了音乐与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他们的内涵,促进了两种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它们的独立品格并没有丧失,相反在相互作用中其特质更鲜明、更丰富、更具独立感。”
2. 音乐的文学性
文学的表现方式与音乐的关系:
(1)叙述性是文学作品运用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
同时,叙述性也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使作品的情节生动,结构同时又富于变化,从而作品具有变化统一的美感。
(2)戏剧性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
作家将矛盾视为发展的动力,通过加强矛盾的广度和深度来推向高潮。在音乐中,音乐的生命在于激起矛盾,音响状态也不停地在提出不平衡、解决不平衡,使音响趋于和谐的矛盾发展中不停地变换,从而使我们在听觉效果上达到了完整。
(3)典型性是文学创作的本质特点。
典型性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特定时期与特定群体的人物的心理动态和行为特征。所以典型性是重要的审美标准。在音乐中,典型性对音乐创造同样有重要影响。这体现在作曲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以独特的个性去感受社会心理的动律,并抓住典型性的音乐动律的音乐手法与构思去描绘音乐。
所以,作品中的情感蕴含着时代的民族的典型性。正如卢那察尔斯基谈到肖邦时指出:“他就在我们的痛苦和欢乐的深处悄悄歌唱。他生活在人类精神系统的节奏之中。因为他是社会生活的心理海洋中汹涌澎湃的天才表达者和组织者。”
3. 文学对音乐的影响
以象征主义文学为例。象征主义文学是欧美现代派文学中极有影响的一个流派。并提倡“寓理于象”、“托物寄情”以象征、暗示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感情、思绪,善用自由联想、想象,通过悦耳的声音、独特的色彩来呈现朦胧的意境、神秘的幻像、奇妙的通感、悲观的气氛。
传记作家路易莎·利比希在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最早一本传记《克劳德·阿希尔·德彪西》中提出:“在倾向和气质上,德彪西与画家中的印象派和诗人中的象征派几乎完全一致……”德彪西本人认为自己更接近象征主义的诗歌。
德彪西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时曾阅读象征派诗人魏伦和马拉美的作品,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印象派画家、象征派诗人的美学观点、艺术追求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马拉美宣扬的“暗示性和奇特性的表达方式”,“瞬间的印象”的捕捉与呈现,在德彪西的作品中体现无疑。所以,音乐评论家拉克瓦认为:“音乐中的德彪西主义与绘画中的印象主义和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是同义词。”乔治·让·奥布里强调“不管德彪西的音乐有多少印象主义成分,它总是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在飘荡起伏的音乐下面是对于主题的理解和热爱,它引导人们同样去理解和热爱这音乐。如果我们已经把《大海》和莫奈的绘画印象主义做了多次比较,我们就不应忘记,这个印象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位英国文学大师T·M.W·特纳》。”
文学与美术滋养了德彪西的创作,从而使德彪西的音乐与象征主义诗歌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首先表现在“德彪西的大批重要的声乐曲都说为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马拉美、魏伦的的代表性诗篇谱曲,数量上则以魏伦的诗最多。他于1902年创作的歌剧《佩列亚斯与梅丽桑德》就是取材于著名的比利时象征主义剧作家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
马拉美的诗歌充满的是音乐的音色和节奏,并根据马拉美的诗歌《一个牧神的午后》,谱写了代表作之一《牧神午后前奏曲》。马拉美在欣赏完《牧神午后前奏曲》后认为:“这首乐曲发挥了我的诗的情感,它记录的景象笔色彩所能做到的还要生动的多。其次,德彪西的钢琴曲和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歌也有着种种联系。有的在题目、选材、构思上接近,有的则内蕴诗歌的意象与情调、气氛。如钢琴曲《夜空的声音与芳香》的标题,是受到波德莱尔的诗歌《夜的谐和》的启发。《贝加摩组曲》与魏伦的《假面具与贝加摩》的诗歌有联系。《为钢琴而作》的音响动态亦显现出魏伦的诗歌《华丽节日》的某种格调。
阿瑟·西蒙斯认为,“没有象征主义就不可能有文学。”充分肯定了象征主义对现代派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现代派音乐之父斯特拉文斯基则指出:“我们这一代音乐家以及我自己多归功于德彪西。”高度评价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对现代音乐发展开拓性的意义。
约翰·凯奇认为“构成诗的原因并不在于它的内容或多义性,而在于它将音乐的因素(时间、声音)引进了词的世界”。诗的多样性,诗的内容、意义也指引着凯奇行为中的音乐涵义。
可见,这两大流派在文艺史上的价值,当今已获得普遍的承认。
二、创作中蕴含着的个人信仰
20世纪初,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也不停地对人性做出较多的思考,无论是欧美的基督教和天主教还是俄国的东正教,都是人们心灵的净化。
忏悔的过程也是赎罪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在自我审视道德。信徒们的道德归罪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呢?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讲到:“道德归罪是依教会的教条或国家意识形态或其他什么预先就有的真理对个人生活做出善或恶的判断,而不是理解这个人的生活。”因此,道德归罪还是与国家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关系,国家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
作曲家的创作则是通过他们特有的方式去抒发内心的情怀。宗教音乐即是这种他们抒发情怀的一种凝聚。很多作曲家的创作则与个人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流露着上帝给人们的启示,也有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靠和祈求之情。
无论是从巴洛克时期虔诚的教徒巴赫,还是从后现代阿沃·帕特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听到宗教的那特有的音色。当我们看到帕特的作品目录时,会为这位宗教作曲家所特有的魅力所吸引。因为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与西方宗教精神直接相关,他的标题也与宗教仪式密不可分。艺术的追求来自生活中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在给作曲家定位之时,不能简单的归于他们对艺术的信仰和执着追求。
“帕特曾以巴赫的签名动机B-A-C—H创作了新巴洛克风格的《巴赫主题》,也许他是从此开始着迷于虔诚的宗教写作的。”他曾研究早期的格雷高利圣咏,做各种简单的二部对位练习,尝试有调性的挽歌式的曲调。这些在他的《第3号交响曲》和《Laul armastatule》中反映出来。在这时帕特确立了个人化的创作组织——“Tintinnabuli”技法。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帕特的作品主要是合唱和小型的声乐组合,并选用了各种语言的祈祷诗文。例如,拉丁语、德语、斯拉夫语、西班牙语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代表作品《感恩赞》(1984~1985),作品中运用3个弦乐与3个人声,格里高利圣咏的风格。
三、结语
西方的现代流派给我们传递的不仅是新兴的流派概念,一种新的听觉传递。这种新颖所带来的影响是怎样的,当他们在运用新颖的音乐语言和表达在传递着某种特殊的意念之时,它的“奇”也被我们所吸引。现代音乐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发展趋向、产生的根源、创作所表现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对于我们更好地分析与研究西方的现代音乐有着极为深远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下,人们对于精神和意念等一些人性的所思及追求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音乐与文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
[2]阿·瓦·卢那察尔斯基.在音乐世界中.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10.
[3]伯恩塞德.音乐的印象主义——该术语的早期历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4]弗兰克·道斯.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5]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第3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6]赵乐牲.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
[7]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7.
职场生存哲学十条 篇4
1、擦去玻璃上的污迹或为同事打来一壶热水,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你要养成并不断强化的良好习惯。对于你的工作而言,这是一笔平稳可信的资本。
2、面对别人的轻视和怠慢,我们不应回避和退缩。应主动表示友好,这样做才是有益和实用的,在退避三舍和锋芒之间有一块中间地带,不妨一试。
3、在现今的市场中,竞争总是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业绩评价及利益分配时更难免有高低之分,不要因此而敌视对方,最有能力的竞争者往往能与他们的对手坦诚相处。
4、帮助新来的同事做他分内的工作是十分得体的举动,感激的一面会在他步入正常工作轨迹后慢慢变味,图报与拉笼人心的心理使对方难以进一步沟通。
5、如果你没有显赫的社会人际关系背景,并且因为分配不公而深感失望的话,不要盲动,你身上还有一种最为可靠的力量可以信任,那就是忍耐。
6、当别人忽略或冷淡你,他们是在告诉你如何对待他们,每种状况都隐含着多种潜在的建议,也许最终你要把握的只有一条,放低姿态,露出坦诚的笑脸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7、你讨厌玩牌,同别人相比你是明智的。你如果因此而讨厌那些喜欢玩牌的同事,那就是很不明智了。
8、你是你自己事业的中心,你的同事是他自己王国的国王,他可能会对你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很难与他寻求自我保护和对自己个人前途的关心相比。所以,在工作中要分清“你的”和“我的”这个界限,相对的警惕对于维护双方工作及人格上的独立都有好处。
9、同一个单位难免会有待遇的高低不等,就像100元面值和1元面值的纸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前面的面积为后面的100倍,在这个问题上无须过多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