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雕塑

2024-10-12

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精选9篇)

西方现代主义雕塑 篇1

摘要:本文以探讨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东方审美特征的表现为主要研究内容, 分析了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受东方艺术风格影响的原因及东方情节的具体表现, 旨在通过西方传统雕塑以借鉴学习方式进行现代转型的过程, 引发对当下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与方式的思考。

关键词: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东方雕塑,东方情结

发端于古希腊、古罗马崇尚自然、科学的西方雕塑, 与起源于古印度、古中国等地追求神韵、意境的东方雕塑在表现形式、风格样式、精神表达等美学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而随着20世纪初西方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性”艺术思潮的兴起, 现代主义雕塑孕育而生, 在突破传统自觉意识的驱使下, 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向具有异质特征的东方艺术样式、观念借鉴, 分别从视觉表现及精神表达两个层面来激活自身的创作力, 由此使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呈现出风格迥异的东方特色。这场西方邂逅东方的相遇让我们不由追问, 为什么西方雕塑会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对东方雕塑产生浓厚的兴趣?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的东方情结具体如何体现?西方现代主义雕塑通过学习异质文化来突破传统的变革历程对当下中国雕塑的发展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这几个问题成为了笔者撰写此篇论文的最初缘由。

一、西方邂逅东方的发展必然

(一) 早期的姻缘

究其东西方艺术的姻缘, 可追溯到17、18世纪,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萌芽, 东方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沿着“丝绸之路”被带到了遥远的西方, 自此东方古国的神秘面纱被掀了起来, 很多具有东方特征的元素开始出现在西方艺术作品中。英国著名现代艺术理论家赫伯特·里德在他的《现代雕塑史》一书中, 多次谈到中国艺术风格对西方现代雕塑的影响。他认为在现代艺术发展的百年历程中至少有包括远东艺术在内的七种艺术风格融入了现代艺术的主流之中。并且他特别肯定了中国艺术风格对西方现代艺术进程的影响。

(二) “现代主义”是东西方雕塑联姻的加速剂

从西方雕塑发展的脉络来看, 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崇尚和谐自然、呈现完美形象的理想化雕塑, 到中世纪以基督教服务为中心、再现圣经故事的宗教化雕塑, 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反宗教的思考, 主张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要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文精神, 西方雕塑一直都没有跨越“再现客观世界”的藩篱, 而上个世纪之交“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思想消解了艺术对自然的依赖, 由此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之风”全面来袭。法国美学家波德莱尔就将“现代性”解释为一种具有新鲜感的审美趣味形式, 强调了对当下的感觉、情绪的捕捉与表达, 而不是如传统风格的艺术家那样, 运用经典的规范去寄托纯艺术的、永久可靠的美的理想。

因此, 具有反叛意识的改革先驱们, 为了实现新的艺术理想, 一方面对传统提出质疑并进行反叛, 一方面在寻找新的异质文化, 使之成为孕育新生的供体, 而正是出于这样的自觉意识, 西方雕塑家们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东方雕塑里浪漫的造型、飘逸的线刻、神秘而有意味的形式以及空灵幽远的意境都让他们神往, 所以他们将能启发灵感的东方雕塑嫁接到自身的系统中, 使其生成崭新的艺术样式。

二、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的东方表达

英国著名美术史学家贡布里希说, 20世纪重要的艺术运动和潮流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反对研究自然形象, 并且他在谈到抽象表现主义时说, 艺术家在创作时都有一个特点, 就是必须听从自发的冲动。所以, 如果从精神物质二分法的角度分析, 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的东方情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视觉呈现上, 向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寻找“有意味的形式”, (1) 不断在视觉语言中探寻东西融合的可能性;二是从精神表达的角度出发, 强调“主体意识”的现代主义, 极力地寻找永恒的精神世界, 而这种具有哲思性的精神诉求与东方艺术中探求生命终极意义的意境表达产生了某些交集。

(一) 异质相吸的视觉表达

倡导现代主义的西方雕塑家们不再困惑于“还原客体真实”的窠臼, 而是重新寻找本体语言的“美的规律”, 他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 于是神秘、原始、有意味的东方艺术元素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因此,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灵动的线刻、生动的装饰趣味和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感。

“立体派”代表画家、雕塑家毕加索, 在他完成了“立体派”绘画的代表作《亚威农少女》后, 开始把解构自然的创作方式运用到雕塑上, 他完全不顾客观物象中自然形的束缚, 而是把它们肢解为三角形、菱形、椭圆形等, 再用构成的方法重新组合, 以塑造他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于是, 在怪异的头像中, 在被夸张和扭曲的身躯里, 在所有背离传统美学并充分表达自我的“立体派”作品中, 我们看到了非洲雕刻原始、神秘、张扬的东方艺术美感。所以, 赫伯特·里德在谈到毕加索的雕塑时, 这样写道:“毕加索的雕塑在塞尚的形式深度和黑人雕刻、罗马雕刻外表的简练之间, 完成了必要的衔接。” (2)

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三大支柱的雕塑家布尔德尔 (另外两位是罗丹、马约尔) , 作为雕塑大师罗丹的助手和学生, 布尔德尔一方面受到老师的影响, 用强烈的情感表达突破古典主义的束缚, 一方面他又坚持回归对视觉语言的探索, 他的作品常以和谐的结构空间表现优美的韵律, 并且在造型语言上借鉴了东方雕塑的特点。布尔德尔的代表作《拉弓的赫克力士》, 就汲取了埃及、印度雕像的特点, 造型洗练单纯, 在关键部位上加以夸张, 使雕塑富有重量和体积感。

(二) 不谋而合的精神诉求

探究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从艺术本体出发进行的这场视觉革命, 其内在的动因是由精神性的观念转变带动的, 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现代性从根本上意味着一种批判精神, 是人的“志愿的选择”, 是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行为和举止的方式”。 (3) 所以说, 从精神诉求的角度来说,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强调从本我出发来表达个体对自然的直观感受, 而不再就范于某种既定的社会认知体系, 这种内在本真的精神表达恰似与东方艺术主张表达的象征寓意、天人合一的意境有不谋而合之意。正如英国艺术史学者苏利文教授在谈到东方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时说:“东方艺术对于现代西方艺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加强烈, 不仅技法, 连哲学思想都明显地接受了东方的影响。” (4)

英国现代主义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雕塑因流畅的形式美感、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以及静谧、空远的意境表现都蕴意着东方美学的神韵。亨利·摩尔的很多雕塑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大自然, 他曾在自传中说:“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我希望能把生命的意味赋予我的作品。”亨利·摩尔把大自然作为雕塑创作的无限源泉, 把对万物生命的理解与感受用抽象的雕塑语言表达出来, 使他的作品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活力与超然洒脱的美学品格, 而这与东方美学中强调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境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语

西方雕塑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对传统权威全面挑战, 并通过汲取异质东方艺术的营养, 取精去糟地在母体枝干上发出崭新的枝芽, 从而重获新生开启了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源头。而如今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 世界雕塑艺术已经进入到了以多元融合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发展阶段, 而与西方相比, 中国雕塑的后现代进程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回望历史, 是不是在上个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保留民族特点、学习优秀文化的诞生历程, 应该值得我们研习和借鉴?

注释

1[英]克莱夫·贝尔.塞尚之后[M].张恒, 译.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0:32.

2[英]赫伯特·里德.现代雕塑简史.余志强、栗爱平, 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9.

3[法]福柯.何为启蒙.文化与公共性.汪晖等主编,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430.

4[英]M·苏利文, .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8:10—11.

西方现代主义雕塑 篇2

2010年对于西方雕塑艺术市场来说是丰收的一年。在雕塑作品拍卖结果TOP10中,有四件作品都是今年上半年拍出的,这四件作品中又有三件是贾柯梅蒂的作品。有数据表明,在过去的五年里,贾柯梅蒂的作品价格上涨了429%,此外,西方雕塑艺术品的整体价格也在过去一年中增长了14%,而绘画艺术的价格仅增长了8%。由此可见,西方雕塑艺术市场在近几年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相形之下,中国雕塑艺术品市场显得冷清多了。首先这是和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差异有关。在中国,雕塑的艺术性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只是实用性的附庸,它们被作为礼、祭祀、宗教造像、装饰品等,却不被视为纯艺术:而在西方,雕塑很早就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并在艺术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对于雕塑艺术推广不足。以前中国的雕塑大多是服务于城市建设的,其收藏主体大都是政府和机构,很少会有个人收藏,这使得画廊、拍卖行、艺术批评家等各方面都不太重视雕塑艺术这一板块:但在西方,大型的雕塑展、独立的雕塑画廊,以及火热的雕塑拍卖专场早已屡见不鲜。

中西方建筑屋顶雕塑比较 篇3

中西方传统建筑屋顶千变万化, 屋顶装饰也是由很多部分组成, 屋顶雕塑是屋顶装饰物的一部分。在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中, 建筑的屋顶雕塑装饰都是普遍存在的, 尤其是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 其屋顶雕塑装饰非常繁多。无论是中国的汉唐, 明清时期, 还是西方的古典时期以及中世纪时期, 各式各样的屋顶装饰出现在大量的高等级建筑上面, 其中大多都是以雕塑的形式出现。屋顶雕塑是一种屋顶装饰的造型艺术, 指用可塑, 可雕, 可刻的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装饰空间的艺术形象, 借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以及建筑的等级规模。

2 实例分析

2. 1 实例的可比性分析

1420 年明永乐年间, 故宫太和殿开始营建, 明末被焚毁, 后于1695 年清康熙年间重建; 米兰大教堂建设于公元1386 年, 两座建筑的建造时间非常接近, 基本属于中西方同一时期的建筑, 因此, 从时间这一层面来说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同时太和殿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 也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 民间俗称“金銮殿”, 位于故宫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 是目前古代中国等级最高的建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 米兰大教堂规模宏大, 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堂之一。因此, 从等级规模层面来说, 二者也是非常具有可比性的。故宫不仅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 更是举行各色大典的地方, 包括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和妃嫔、命将出征, 以及每年的重大节日, 皇帝都会在此接受百官的朝贺并且赐宴。米兰大教堂在宗教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著名的《米兰诏令》就是在米兰大教堂颁布的, 从此基督教开始合法化, 同时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由此可见, 二者的地位都非常重要, 性质也都类似, 也可以说明二者可以相比较。总之, 从时间, 规模以及地位, 性质等方面来看, 故宫的太和殿与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两个建筑屋顶雕塑装饰的比较来分析差异的原因, 得出的原因也就可以减少建筑等级、性质、建造时间对中西方建筑屋顶雕塑装饰差异的影响。

2. 2 实例屋顶雕塑对比分析

1) 实用功能对比。中式传统屋顶装饰构件, 不仅是为了装饰和美观, 其主要功能是保护木制构架。宋代建筑中, 正脊和垂脊内部都有一个贯穿的铁链子, 两端固定在鸱尾或走兽内部的大铁钉上, 这铁链有效地加固了屋脊。以宋代建筑为例, 为了加固屋脊, 用一条铁链穿过建筑的正脊和垂脊, 铁链的尾端固定在鸱尾或吻兽内部的大铁钉上。鸱尾和吻兽最初是为了保护铁钉, 后来逐渐变为精美的建筑装饰品。此外, 作为殿顶两坡的交汇点, 正脊和檐角处容易发生雨水渗漏。在这里安放吻兽, 既能严密封固瓦垄, 又能防止渗水现象的出现[1]。故宫的太和殿也是一样的, 其屋顶的装饰既有装饰的作用, 还有保护木制构架, 加固屋脊以及屋面防水的作用。相比之下, 米兰大教堂塔顶的雕塑没有实际的功能作用, 其主要还是以装饰作用为主。由于西方的教堂建筑往往都比较高, 所以在最高的雕塑顶上加一根避雷针, 起到防雷的作用。2) 装饰形式及装饰效果对比。故宫太和殿的屋顶雕塑装饰在屋顶上面沿着屋脊排列成一条横向的弧线, 以水平向的构图出现, 顶部的鸱尾以点状。因此, 中式建筑屋顶的雕塑, 其装饰作用相对较弱, 而西式建筑屋顶的雕塑, 其装饰效果相对较强。3) 装饰材料对比。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装饰都使用琉璃或者是陶, 而西方都是使用石材直接雕刻。4) 屋顶装饰雕塑的寓意对比。故宫太和殿的正脊上面的鸱尾是龙的形象, 侧脊上面是一仙十兽。图1 中最前面的是“骑风仙人”, 后面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吉祥寓意、镇宅寓意、防火寓意、象征功能。图2 中米兰大教堂最高的塔顶上面是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设计的黄金圣玛利亚雕塑, 此外教堂顶还耸立着其他134 个尖塔, 这些尖塔都是哥特式的, 同时为了寓意天主教至高无上的地位, 教堂的每一个尖塔都装饰着精致的圣人、圣女雕像。5) 装饰雕塑形象对比。太和殿正脊上面的鸱尾, 侧脊上面是一仙十兽, 大多都是中国抽象动物的形象, 它们就像龙和凤凰一样, 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但是它们的肢体及五官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形。与中国传统装饰相比, 米兰大教堂顶部的雕塑大多都是人形的, 而区别在于, 这些雕塑表现的都是已经神化的、脱离世俗的圣子和圣女。中国古代屋顶的雕塑装饰在塑型上并没有西方屋顶的雕塑精细。6) 装饰雕塑体量及规模对比。虽然故宫的太和殿是中国清代最高等级的建筑, 但是其屋顶上面的装饰雕塑的体量还是远小于米兰大教堂上面的圣人雕塑。与此同时, 太和殿屋顶的装饰雕塑数量与规模都不及米兰大教堂塔顶的雕塑。

3 屋顶雕塑装饰差异原因分析

1) 社会背景的影响。社会背景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宗教因素。这几个影响因素在中国和西方都是存在的, 但是对于故宫的太和殿和米兰大教堂, 他们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中国风水与中国儒家文化是影响太和殿屋顶装饰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它们都属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因素。而米兰大教堂则受天主教会以及欧洲古典哲学的影响比较深重, 它们从属于宗教与文化因素。因此, 太和殿屋顶雕塑装饰更多体现的是封建等级制度, 而米兰大教堂体现的是天主教至高无上的地位。2) 当时建筑技术的影响。技术对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建筑施工技术、雕塑艺术、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师、安装技术以及建筑设计周期。中世纪的意大利已经可以制作大尺度的拱券建筑以及不同种类框架的多层建筑, 而中国还是以传统的木构建筑为主, 由此可见当时意大利的施工技术略优于我国的施工技术。雕塑艺术与选材方面, 当时的意大利有一批优秀的雕刻艺术家, 他们多使用大理石等石材作为雕刻的原材料, 而中国的雕刻艺术水平较当时的意大利较低, 而我国制作雕塑多使用琉璃或者是陶瓷等材料。在建筑设计师方面, 建筑师、雕塑家、石匠都会参与到中世纪意大利的教堂设计当中, 相比, 中国在建造宫殿或者寺庙时大多只需要木匠, 因此施工周期比较短。故宫太和殿仅仅用时4 年, 就已然完工; 而米兰大教堂的施工时间比较长, 其花费了511 年的时间才建造完成。中世纪的意大利在安装技术方面也比中国要好一些。因此, 故宫太和殿的屋顶装饰雕塑和米兰大教堂的屋顶雕塑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4 结语

制度、社会、宗教、教育, 导致施工技术, 安装技术及建筑雕塑艺术等影响因素的出现, 并且它们之间共同作用使得中西方建筑在屋顶装饰上有所不同。总体来说, 西方的屋顶装饰体积比较大, 气势恢宏, 较为精美, 中国的屋顶装饰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谭超.中国古建屋顶装饰构件功能浅析[J].剑南文学, 2012 (7) :25.

[2]许桂平.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屋顶装饰件——吻和兽[J].山西建筑, 2003, 29 (4) :9-10.

[3]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113-122.

西方现代主义雕塑 篇4

关键词:数字化 多维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今天的技术构造着明天的人类,这一认识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当今世界、如何影响都市及都市生活、如何影响文化及艺术都极为关键。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生活相继经历了机械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几个阶段,雕塑艺术的创作理念也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化生产的日益普及,使传统的数值计算领域迅速发展到各种非数值计算领域,直接作用于工艺和生产过程。这种变化,不仅为现代雕塑艺术用科学的方法从事艺术研究与创作,还为传统雕塑艺术以它自身发展获得现代化的演变,蕴含了新的技术思想,从而使其具有现代形式的视觉特征,为雕塑艺术设计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多维设计的理念。

雕塑是一门造型艺术,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存在的基本条件必须是三维空间的,也就是有实际体积的空间形式。雕塑的设计,目的是通过直观的造型表现,展示立体的空间状态、造型结构,从而表达出作品美的内涵,突显其艺术的观赏性。因此,雕塑艺术在立体构思与表达时加强了对形体多维轮廓的追寻。

在传统的雕塑艺术中,形态的创作是要在真实的三维空间里塑造出一个可以触摸得到的立体形象,是创作者对三维空间体验的一种艺术表达,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自身的基本结构变化而突出各种空间的雕塑形态,在各形体间构成一种和谐的空间关系。现代雕塑的立体构思已不仅仅停留在构成原理、形式美感上,而是更加注重材料、表现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方面。如果没有系统的、科学的、立体的创造性思维,雕塑作品的生命力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加以体现。雕塑观念的改变和提高,不仅体现在立体空间的形态美上,更要注意构思方法和表现手法的新颖性上。

一空间构思表现手法比较

传统雕塑艺术是世界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体现了几千年来人类艺术的辉煌,具有深厚的艺术根基和广泛的影响力。一直以来雕塑设计者在解决雕塑表现空间的时候,把泥塑写实能力看作最重要的基本功,这当然没错。但是,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材料以及多媒体等新的表现手法的加入,对传统雕塑的造型手段进行了重新解构。数字化雕塑作品的冲击对传统雕塑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影响也是深刻的。

计算机图形软件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平台。20世纪中叶在科学计算与工程技术需求的促使下,科学家开始试图用程序语言来展现图形,1958年美国Gerber公司研制的绘图机,虽然只解决了简单图形的复制保存,但却突破了手工绘图模式,使绘图向自动化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硬件鼠标、光笔、图形输入板等输入工具的出现,以及为绘制图形、建立数字模型而开发的图形软件相继问世,使得计算机绘图可以不再需要编程,操作也越来越方便。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视窗软件的推出为计算机图像软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更多的人开始使用到计算机图形软件,促使艺术设计领域朝着专业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在3D建模与运算上的能力,在近年来更是被广泛的运用,为现代雕塑带来了新的设计空间。在传统的雕塑艺术中,形态的创作是要在真实的三维空间里塑造出“看得见、摸得到”的立体形象,这里牵涉到的空间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雕塑本身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关系,其二就是雕塑自身的空间关系。一件雕塑作品的空间深度是以形体与形体的组合,以及作品所处的空间位置决定的。同样“空间感”也并不单指雕塑作品所占有的实际空间,更包括形体向周围扩张的心理空间,它们共同决定了观者的视觉感受。研究传统雕塑的立体构思,必须要涉及到雕塑构成的形态要素,从而了解点、线、面、块及材料因素的特点,掌握在雕塑的空间立体造型方面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美的法则设计出多种形式、多种变化、多种艺术内涵的作品来。对传统雕塑立体构思的研究更多的是研究构成形态、料运用及空间构成要素。相比较而言,现代雕塑立体构思可以借助于日趋先进的数字技术如Maya、Z Brush等虚拟三维空间的专业软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立体造型自由度,例如设计师可以在一个基本角色形态的基础上,放置多种形态语言进行多种尝试,对它们进行诸如阵列、渐变等函数化操作,甚至可以很轻松地直接调用现成的数据库,将结果进行相互比较与选择,这在传统雕塑创作过程中是很难实现的。

1965年出生于美国纽泽西州的雕塑家罗博特·拉萨李尼(Robert Lazzarini)的作品,就突显了运用计算机立体运算能力来做视觉挑战的企图。罗博特·拉萨李尼首先将物体用镭射扫描,在计算机内做成立体的CAD(Computer-aided Design)档案。再运用精密的数学运算,来将它们拉长与扭曲。完成后,输出成为蓝图,再用各种材质(铁、塑料、玻璃等等),依照计算机模型,做成一个个透视点奇特的作品。站在他的作品前面,总不自觉地想揉揉眼睛、擦擦眼镜,搞清楚自己是不是眼睛花了。

二肌理与色彩空间表现手法比较

在传统雕塑艺术中,形态与肌理、色彩是共生的,就像光与影一样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构筑了人的视觉心理,成为影响整个雕塑立体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表面肌理与色彩的因素,利用它们来创造出特定的意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现代雕塑设计在此方面,处理手法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由,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虚拟着色、材质贴图等诸多选择,比较设计空间加大,使得设计者更为深切地感受雕塑作品的艺术效果。这种极其方便的掌控能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形态的整体和局部以及表面效果不断进行主观调整,以此来表达主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说凡是设计师能够想象出来的表面效果,都可以实现。但是,在雕塑具体创作的时候,真实空间与模拟空间毕竟是有区别的,如果对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不够熟练,得到的结果往往就会与构思之间出现较大的偏差,这就需要作者不断地去掌握和适应。无论是传统雕塑设计手法还是现代雕塑设计手法,都需要作者对形态的整体和局部不断进行主观调整,以此来表达主题。雕塑家通过自身的专业修养,既可以继承传统雕塑的艺术创作特点,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完成精准的形式内容,继而展现现代雕塑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互动空间表现手法比较

传统的雕塑正在从单纯的观赏功能逐渐演化出与人互动的功能,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现代功能性雕塑作品中,雕塑家在创作伊始就考虑到人的参与性,注重作品的娱乐和实用功能。比如很多室外的雕塑开始去掉底座和围栏,在行为空间上缩短了艺术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有的雕塑作品还带有机械运动装置或指令反馈功能等。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与雕塑互相“动”起来。对于传统雕塑设计的平面效果图来说,真实的模拟三维的雕塑效果图的确是一种进步,但人们希望能够更为整体地从各个角度观察作品,获得一种直观的认识。于是在很多的软件中都加入了镜头动态模拟的功能,通过对人真实视角的模拟,来不断变化观察雕塑模型的角度。在许多动态效果演示中,设计者还加入场景、光线等因素,使得观看者能从更多维的角度来感受作品的艺术效果。但作品的各种形态要素同时还要具有审美感,要做到这一点,传统雕塑的功底无疑是大有用武之地的,雕塑家可以和技术工程师相互配合,对作品的各个部位进行精细的调整,使之完美流畅地跃然于人们眼前。

四立体成型空间表现手法比较

传统雕塑设计与计算机平台完成的立体构思形态,都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但后者虚拟出来的立体空间形态,还将会随着数控技术的成熟通过数字加工的方式得到真实的模型。数控技术的成熟使得计算机设计形态可以迅速转化为成品。数控技术在制造业的优秀表现吸引了艺术家的眼光,利用数控技术进行雕塑创作也逐步得以实现。如今,经过艺术家和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合作,数字雕刻机技术日趋成熟,数字化雕塑的创作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美感,并逐步为世人所熟知。艺术家可以将感性的雕塑作品转化为理性的数字化程序,通过这些程序语言来控制数控机床完成作品的制作。还有的艺术家采用在制作前期手工创作雕塑泥稿,成型后将作品经过数字扫描,生成形态的电子数据通过计算机图形软件对尺寸、细节上的处理调整后,达到手工无法完成的精准程度,再通过数字雕刻机实现成品。

数字化表达在雕塑领域的应用,使得立体创作具有了更加宽泛的创作途径和结果,是手工技术美和工业技术美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帮助设计师和艺术家完成许多手工很难或者根本无法完成的加工任务和艺术效果。一件作品中我们有时很难将两者的作用完全分离,因为在数字化雕塑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艺术家的个人技艺同机械精准的加工完全结合,这种技术的美构成了数字化雕塑作品独特的美学因素。数字化雕塑利用自身的特点将手工技术美和机械技术美有机相结合,再通过数字扫描和计算机图形软件等方式,将艺术家个人的、手工性质的艺术语言转化为数字化的程序,这些程序直接指导数字雕刻机的操作,这些富有强烈个人特点的艺术语言便完好地在数字化雕塑作品上展现了出来。

高精度是数字雕刻机的普遍特征。目前,普通雕刻机加工的尺寸精度通常可达±0.005mm,最高的尺寸精度可达±0.01μm。数控系统每输入一个脉冲,数控雕刻机的脉冲当量(雕刻机移动部件的移动量称为脉冲当量)一般为0.001mm,高精度的机床可达0.0001mm,其运动分辨率远高于普通雕刻机。另外,数字雕刻机具有检测设备,可将移动部件的实际位移量反馈到数控系统,并进行补偿。因此,可获得比雕刻机本身精度还高的加工精度。数字雕刻机加工零件质量由机器保证,无人为操作误差的影响,质量稳定。传统手工制作需要很高的技巧和长时间的训练,即便如此也需要相当长的制作时间。数字雕刻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通过对不同起伏面高点和低点的精确设定,以及数字雕刻机快捷的制作,使制作者能够通过预览、试刻等方法很快地检查细节的变化,并做出及时的调整,直至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空前的形式自由度,展现它技术形式所显露的艺术形式,使人在似曾相识的效果中发现新的视觉感受。数字化表达在现代雕塑领域的应用,虽然在很多方面仍然无法与传统雕塑相媲美,但它大大丰富了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段,同时也为艺术家开辟了新的表现空间和应用价值。随着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个人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到这门艺术,软件的简单操作性以及真实的模拟性也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成本,好的创意和想法可以更真实地体现在创作者和艺术家的眼前,从而更好地完善创作的构思,同时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材料。这对传统雕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项目名称:《模拟与数字化表达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综合运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霍波洋主编:《双重基础》,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2] 许正龙:《雕塑构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蔡兰:《数控加工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 范俊广:《数控机床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简介:

郭亚男,女,1977—,内蒙古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雕塑艺术,工作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高华云,男,1974—,辽宁大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作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中西方雕塑艺术题材表现的比较 篇5

中国雕塑的题材相当广泛, 人物、动物 (虚构的动物) 、自然山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场景、乐舞戏剧表演等等都可以作雕塑的题材表现内容。在西方雕塑中, 人始终是雕塑的中心表现对象, 在古代西方雕塑中, 人的形象占去绝大部分数量, 在理论上, 也自觉将人的形象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中国雕塑则不同, 动物形象相对占去较大比重, 特别在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 (即在佛教雕塑兴盛之前) , 动物的形象比人的形象在艺术上更要成功。所以中国雕塑在题材上, 人的中心位置不像西方雕塑那样突出, 尽管从总体的绝对数而言, 中国雕塑中人物还是最多的, 但相对不那么特别醒目。

中国人将自然山水引入雕塑中, 这在世界雕塑史上是奇特的。如唐代的山水明器雕塑、游山群俑、杨惠之的“山水塑壁”、郭熙的“影壁”、小型工艺性玉雕、木雕、竹雕、果核雕等对自然景物的表现, 寺院及其它建筑中大量的以山水风景为内容的悬崖、壁塑等。可以说, 凡是中国造型艺术所可以表现的内容, 在雕塑中几乎都可以找到。而西方的雕塑的取材, 大部分取自神化或体育竞技, 其审美理想追求永恒, 追求真实的美。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 古希腊人重视人体, 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 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 在西方世代相传, 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

中国雕塑在取材上的自由、大胆、不拘泥于某种特定表现对象的特点并不是偶然的。拿人的形像的表现来说, 在西方早期雕塑中, 古埃及人制作雕像是为了复制人的形象, 保存生命以追求永生;古希腊人则是通过人神合一的形象在最合谐、最完美的人体中发现他们的理想世界。中国人关于生命的不朽, 不注重肉体生命的保存而重在人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实现。追求的是人的精神品格在实社会中的实现, 而不是脱离了社会伦常追求个人的永生。佛教传入前, 中国人的宗教观相对较为淡漠, 偶像制作和崇拜不发达。拿道教来说, 道教原本不造像, 主张:“道本无形”, “道无形质”。道教受影响才开始造像。中国早期神抵形像少, 偶像崇拜风气不盛, 是人像雕塑相对要少的重要原因。在世界其它民族中, 人的形像占突出地位的常常就是在早期的人形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于自然山水进入雕塑与中华民族较早就具有了自然美的意识, 以及雕塑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有关连。

中国古代雕塑的题材表现上, 其核心思想之一是讲究“传神”、“以形写神”, 其要旨是要挖掘和表现对象内在的美。其中写意就是表现内美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国雕塑上这种写意性的特点也十分明显, 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西方在题材的表现上, 更讲究写实, 更加逼真。在其表现上也更注重人体的结构的精确模仿。这来源于其模仿说的确立。

中国雕塑不管是表现人物还是动物, 都不刻意追求表现对象在外形上的酷肖, 不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确。在一些时代的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雕塑也具有很高的写实能力, 在造型上做到与对象酷肖和精确也并不困难, 但许多时候并没有这样做, 中国雕塑在总体上不求对表现对象的方方面面做全面、细致的刻画, 而是突出重点, 力求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例如汉代的《李冰像》、《说唱俑》, 如果拿严格的比例和外形的酷肖是远不够准确的, 然而就表现人物的神采和意蕴而言则是相当成功的。

这与西方雕塑注重比例、解剖、透视的精确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雕塑有时候甚至还故意突出、夸张人体的某些部分, 使之异于常态。如民间流行的“身长腿短是贵人”的说法, 就常常可在雕塑中得到反映, 在宗教雕塑中, 西方基本上是人神同形的传统, 神只是比人更完美而已。中国宗教雕塑则更多采取了一些变形的办法, 如“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纤纤十指”等, 更强调神异于常人的方面。另外, 中国雕塑常常采用“因势象形”的办法, 因此作品能保留有许多自然意趣, 如在石块的天然造型的基础上, 略加雕琢, 便能十分生动、传神地表现对象的神韵, 收到较好的写意效果。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西雕塑的区别还在于, 就人物形象而言, 西方雕塑更注重的是人体结构的表现力, 通过人体的变化来传达某种情绪, 因此人的形体动作、转折变化尤其显得重要。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西方雕塑体积感强, 中国古典只有大的体积关系, 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 仍然没有立体感, 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 通常雕塑表面光滑, 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中国雕塑则更注重面部的表情。中国人习惯于从面部、依靠眉目来判断感情, 与绘画一样, 强调的是:“传神写照。”西方雕塑却不是这样, 他更注重珍整体的去表现人物的身体的状态, 肌肉的线条等。中国人物雕塑一般将重点放在头部的刻划上, 身体的表现则十分概括、简练, 在面部表情中, 又以对眼睛的表现最为重视, 拿那些众多的佛和菩萨来讲、身姿一般没有太多变化, 仍然它们的眼光里都有着许多大有深意、难以言说的内涵, 使作品更为丰富、动人。

中国人物雕塑的另一特点是裸体形象较少, 这一点与西方雕塑也正好形成对比。在中国佛教雕塑中有一些半裸的人物较常见, 如菩萨、金刚力士、飞天等, 既使这种半裸的形象其表现也是以捕捉人物神态为主的, 并不追求外形上的逼真。如女性菩萨一般都隐去乳房, 更突出的是传神, 菩萨突出温柔、端庄、善良的神态, 金刚力士突出忿怒、暴烈、凶猛的性格。

而西方的雕塑在人体的表现上达到了精益求精, 每一块肌肉, 骨骼, 比例精确, 毫不掩饰人性子人的欲望。

中国人物雕塑在姿势上以静态站、坐的动作为多, 而运动的形象, 如古希腊的《抛铁饼者》、文艺复兴时期的《被缚的奴隶》那样的作品则不多。即使表现动态也是缓缓而动的多, 重点仍在面部神情的表现上, 不象西方雕塑那样更多地注重在运动中, 通过人体各部分的对比、转折、变化来形成韵律, 表达思想感情。当然这与大多数中国雕塑的功能也有关, 宗教偶像和陵墓仪卫等形象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有更大幅度的运动。

综上所述, 中国和西方的雕塑在题材的选择和内容的表现上, 都有着大相径庭的差别, 但是艺术不论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它都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而中西方雕塑的差异更多的是来源于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

论中西方雕塑艺术题材的差异性 篇6

1 题材方面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 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明, 使入与自然及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因而中国旱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 《四羊方尊》、《莲鹤方壶》等就是其中的杰作。自佛教传人中国以来, 宗教佛像也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 最有名的当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和敦煌石窟这四大雕塑群, 此外还有大量的寺庙造像。

西方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 城市化的生产培养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险性的性格, 神话传说是两方雕塑题材之一, 如希腊人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力量显现的结果, 人和神是同源的, 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 神同人一样有血有肉, 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是他们长生不老、神通广大而已。

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体育竞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体育竞技大多以裸露身体的方式进行, 这也许是为了在竞技比赛的同时显露强悍, 优美的体型。这种社会风尚的流行无疑给雕塑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和创作的环境, 给比赛胜利者雕像也成为雕塑家的一项任务。

2 空间方面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制作, 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明, 雕塑在思想封闭的社会中不断辗转于封建权利集中和原始宗教神秘共同作用衍生出的巫术中。青铜器的出现和发展就是绝好的例子, 表面诡异的纹饰穿插交汇, 占据着器皿表面大量的空间, 呈现了古时国人对生命宇宙的思考。古人认为宇宙是虚无缥缈的, 这也成为万物的本源。为此, 万事万物都是无限的集合体。其中又包含了有限、天地、阴阳生命都处于无限循环运动中。这也导致中国雕塑在空间上缺乏鲜明的边界, 与西方雕塑立体、明确和数理。

严谨的风格完全相反[1]。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 古希腊人重视人体, 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 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 在西方世代相传, 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

3 精神方面

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 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 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 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 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 向外张扬的火气, 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 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 这就像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 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 如若不谙茶道, 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4 手法方面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品的实际体量与绘画的虚拟体量从视觉感受上是不一样的, 绘画中的虚拟体量要达到雕塑的实际体量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也就是雕塑魅力所在, 它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是其它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2]。

作为精神的实际存在, 西方人体雕塑在“理念”世界的支配下具有了自身的独立价值, 它不是凭借自然景物的烘托, 而是凭借光线与阴影的变幻以展现形体的空间实在性, 因此西方人体雕塑是严格意义上的空间艺术,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 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 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 仍然“塑形绘质”, 在雕塑上加彩 (专业术语称作“妆銮”) , 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 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 不再加彩, 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 到文艺复兴以后, 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 大多继续加彩外, 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 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 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 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 但从东汉晚期开始, 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 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 自然也统治了绘画, 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 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 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 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 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 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

5 材料方面

雕塑是使用真材实料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不仅有坚硬的质地, 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样借物传情, 发挥和延伸设计者的思想。如花岗石的坚硬能使人产生出坚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洁白能使人产生出纯洁无暇之感等等。罗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 在他的雕塑作品中, 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双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肤下似乎流动着生命的血液, 假使没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铜来铸造, 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将无法欣赏到这动人的一幕。

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 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 如土、木、石、玉、铜等等, 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木居多。从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到长沙汉墓中的彩绘木俑;从秦陵兵马俑到唐代木雕迦叶像, 从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菩萨到明清时代的小品雕刻, 皆体现出中国入对土木的依赖性和亲切感。西方由于工商文明的发展而较早地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附性, 在蘼刻材料的选择上也较旱地扬弃了土和木的利用, 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创造了以石雕为主流的雕塑艺术史。

6 结论

总之, 中西方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征, 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注重写实性与而中国艺术崇尚写意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同时在造型手法和材料等运用上也造就不同层度的差别与异同。中西雕塑艺术虽有风格特征之别, 但无优劣高低之分, 以上只是对各自风格与观点的评述, 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这一艺术领域的奇葩。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雕塑的发展同样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雕塑是人类的精神产物, 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对雕塑的作用既有积极地一面:促成了西方雕塑的不断发展;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造成中国宋代之后雕塑的衰落。中西雕塑的差异既有文化的影响, 也有其自身特征的原因。对比中西雕塑的差异, 既可以从中体现不同的文化特质, 也可以纵观整个中西雕塑的艺术走向,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芳.中西艺术精神的缘起:中国先秦与古希腊艺术之比较[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0.

谈现代陶瓷雕塑创作 篇7

陶瓷雕塑作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发展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淳朴、雄浑、稚拙的艺术风格和飘逸、淡泊、天真的美学风范,是其他艺术所无法取代的,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艺术世界里具有独特气质的艺术脉络。自20世纪初以来,人们开始探索中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其间经历了下列几个历史时期:新中国建立前学习、借鉴与移植欧洲绘画界的写实艺术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学习、借鉴、模仿苏维埃政权下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风格时期;改革开放后,学习、借鉴、演练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艺术、西方后现代主义绘画艺术、西方当代以学院派为主的绘画艺术时期。

二、陶瓷的分类

(一)按制品层面分——彩雕与素雕

陶瓷雕塑隶属于陶瓷装饰艺术范畴。具体而言,是陶瓷装饰艺术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性质的立体的陶瓷雕塑作品。陶瓷雕塑需要下列多道工序方可完成:模印工序、镶嵌工艺、手工镂工艺、手工捏塑工序、堆塑工序、雕刻工艺、高温焙烧等。从制作层面而言,陶瓷雕塑可分为下列几种、捏雕、镂雕、浮雕、圆雕等。从制品层面而言,可分为彩雕和素雕两种。

(二)按时代来分——传统陶瓷雕塑与现代陶瓷雕塑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陶瓷雕塑创作者主要分为两类:传统陶瓷雕塑与现代陶瓷雕塑。传统陶瓷雕塑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根基,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雕塑文化,将雕塑语言融入到陶瓷艺术中,赋予传统陶瓷雕塑新的艺术生命力。现代陶瓷雕塑则是借鉴西方的雕塑创作手法与思想观念,创作出一些抽象、前卫、时尚、现代的陶瓷雕塑作品,这类作品更加注重个性的表达,突出作品的审美性。传统陶瓷雕塑对雕塑内容的选择、对人物动作的设计更多的是针对一些普遍性的社会观念,而现代陶瓷雕塑更注重个人观念的表达,更重视陶瓷雕塑创作者自身对于问题的思考。

三、陶瓷雕塑现代化技术的作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陶瓷制作工艺也随之不断进步。传统的陶瓷雕塑产品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落后生产工艺的制约,无法全面的表达制作者的创作理念,而制作出来的作品也不够细致。现代化的创作技术给陶瓷雕塑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我国从事陶瓷雕塑创作的艺术家们也与日俱增,陶瓷艺术已经不再是离我们较远的关上艺术了,而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主要归功于现代技术的发展,让陶瓷制作方法变得简单化,传统陶瓷艺术之所以离普通人的生活较远,主要就是因为其复杂的制作手法。先进的创作技术虽然让陶瓷艺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不能因为创作技术的进步,就忽视了传统制作方法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要端正心态,运用先进的创作技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理念,展现作品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将创作与艺术完美结合,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精神享受。

四、现代化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特点

(一)追求时尚

所谓“时尚”在词典中的定义为“当时的风尚”,也就是在某一时期,人们的生活中所流行的一种风气,也就是一种能够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审美观。时尚的核心思想就是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在发展中寻求变化,不只是服装、造型、摄影等方面的设计,而是对当今社会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够引领人们的时尚品味,是一种生活态度。现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就要紧跟当今的时尚步伐,设计师们要充分掌握先进的理念,进行大胆创新,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们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将物质与精神进行相互融合,创造出众多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还具有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二)视觉形象性与心灵性的统一

众所周知,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性。其中,像雕塑艺术作品尤甚:视觉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无需任何中间环节的过渡,就可以引发欣赏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就可以给欣赏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从艺术形态层面而言,陶瓷雕塑是可视性和可触摸性很强的立体艺术作品。从实体性艺术的三度空间而言,陶瓷雕塑是唯一能够在三度空间中如实展现审美空间的艺术作品: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距离等来欣赏同一件雕塑艺术作品。此外:陶瓷雕塑作品还具有绘画艺术作品不曾具备的体量感;雕塑作品还会给欣赏者带来有别于文学作品间接艺术形象欣赏的直接艺术形象欣赏;陶瓷雕塑作品还会给欣赏者带来有别于音乐“零度”艺术形象欣赏的全方位实体艺术欣赏;陶瓷雕塑作品给欣赏者带来的是有别于舞蹈动态形象欣赏的定势艺术形象欣赏。当然,陶瓷雕塑艺术作品也与其他的艺术作品一样,是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综上所述,陶瓷雕塑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视觉艺术作品,也不仅仅是触觉艺术作品,更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实体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和外在神韵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三)人性化的极大彰显

较之此前的陶瓷雕塑创作,当代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已经发生了下列巨大变化:从此前的重视传统形式转变为重视雕塑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品格意志等。如此巨大的转变,彰显了陶瓷雕塑所蕴含着的人性化特质和陶瓷雕塑艺术家的自身精神价值。尤其在当代学院派艺术家的陶瓷雕塑创作过程中,因为我国很多艺术院校的陶瓷雕塑家都受过严格的高等艺术教育,所以,这些陶瓷雕塑家在下列各个层面,均有很高的造诣:陶瓷艺术专业理论层面;陶瓷艺术作品审美品位层面;陶瓷艺术作品评判层面等。所以,当代陶瓷雕塑家们几乎都能从个人情感和个人审美趣味出发,运用所有能满足自己创作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创作出多元化的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作品。由此,我国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作品创作进入了一个充满着个性化语言和个性化符号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张文兵,闻袖君.浅谈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趋势[J].佛山陶瓷.2008(07).

[2]郑君洁.陶瓷艺术的现代性审美创作探析[J].品牌.2014(01)

[3]陈玲范,杨希文.浅谈陶瓷塑造型艺术创作[J].山东陶瓷.2002(03)

[3]李振华,黄蔚.浅谈景德镇陶瓷雕塑自成熟以来的艺术及时代特性[J].陶瓷研究.2010(02).

[5]邵长宗.浅析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佛山陶瓷.2013年01期

刍议现代金属焊接雕塑技术 篇8

关键词:材料美感,焊接肌理,概括和抽象,现代意识,民族化

1 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

这里所谈到的金属焊接雕塑与我们习惯认识上的金属雕塑不尽相同, 传统意义上的金属雕塑泛指以金属材料来实现完成的雕塑作品, 而这里所说的金属焊接雕塑指的是通过焊接的技术手段 (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铸造和锻造手段) 来实现的雕塑作品, 这类作品重点体现的是金属材料本身的美感和焊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焊接肌理之美,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作品缺乏形式和内容, 而是通过将其特有的美感与其独到的形式巧妙结合来实现创作目的。

其实金属焊接雕塑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现代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艺术语言在于注重作品的直接创作过程, 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 它有力地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发挥金属材料自身的质感特性自由地构思和制作, 已成为现代雕塑进行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注重于艺术与材质的直接对话过程, 其中材料的质感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焊接机理是构成作品形态的关键要素, 对实现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也同时造就了金属焊接艺术雕塑的表现形式, 即使表现具象形态, 也侧重于能够发挥焊接艺术特有肌理的具象形态表现, 如用拉丝焊接肌理来表现动物的毛发。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 都体现了不同艺术家的文化渊源, 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创作思想得以充分展示的保证和前提。鉴于目前金属焊接艺术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 在探索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过程中, 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 高扬生命冲动的创造力, 推崇能够让人直接体验生命冲动的开放社会, 以直觉为认识真实和真理的唯一途径, 以及现代艺术对生命的瞬间体验和制作过程的珍借, 对破坏重组物质时空以获取精神真实的兴趣。同时萨特表达现代人孤独、异化、悖理的情绪感觉, 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独创性的强烈追求。

2 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语言

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在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直接影响下, 它与以前传统写实主义的以体量和实体感作为表现形式的基本要素背道而驰, 许多现代雕塑的表现方法完全超出了“雕”和“塑”的意义, 尤其是现代金属焊接雕塑, 作为三度空间抽象的构成艺术品, 不属于关于实体感的艺术, 不追求真实的形态再现, 通过简化、概括甚至是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 并结合各种工业化的手段, 直接地打造作品, 如以透空框架的形态去构画和界定空间, 彻底地阐明了现代雕塑作为三度空间艺术的新理念, 在于表现金属在空间中的自由组合, 而非多种程序塑造的实体造型。他们艺术语言的特征类似单纯、厚重的原始文化, 最后发展到将机械、动力和光的因素组合引入雕塑的运动形态, 创造了最具现代意义的雕塑作品。它反映了20世纪工业、科技观念向艺术的介入, 导引出一种崭新的艺术价值观。

当代西方雕塑家在新的艺术观念的引导下, 追求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个性, 并充分利用材料学、结构力学、金工技术和焊接技术的原理, 发挥金属焊接雕塑的特有创造力。在他们的作品中, 将雕塑的造型要素简化到最低限度。用立方体、几何形、圆柱体的型材和不锈钢材以及现成金属物品构成现代形态的、抽象的雕塑作品, 使传统的艺术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失去了原有意义, 运用工业化制造方法实现了现代雕塑新的艺术理念。

现代雕塑家史密斯是美国第一位创作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纯朴、粗犷和简练, 利用金属材质的特性形成变化多端的雕塑造型, 使金属材料、金工技术成为诠释个人艺术观念的语言符号。他创作的《皇家之鸟》、《森林》等作品, 采用电焊枪在空间中描画, 用多种钢条焊接展开三度空间的构成, 同时利用点、线、面的相互交错的穿插, 编织成一种活拨的、富有生机的抽象形态, 他的许多作品放弃实体, 将锻造成形后的钢条构出空间的韵律, 显示出强力的运动感。

英国当代杰出雕塑家卡罗的金属焊接作品轻松活泼, 简洁明快, 是位最富独创性的现代金属焊接雕塑家。作品《正午》是他具有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代表作。该作品直接采用数块工字钢梁构成, 作横置状态并涂上橘黄色的颜色, 整件造型似如一张在室外阳光下的躺椅, 简练而意味深长。在他的作品中力求把雕塑语言概括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 直接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而强力的结构, 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费罗是法国现代派艺术家, 他的金属焊接系列作品更具个性化。其作品摒弃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 采用一种更加直接, 更抽象化的表现手法, 使作品取得纯粹形式的自由化。费罗的作品都取名《无题》。但在这个毫无意义的标题下, 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创作中通过挤、敲、扭、切和焊, 给作品注人生机, 将冷冰冰的不锈钢板转化成孕含生命形态的艺术作品。

从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语言来看, 它与传统雕塑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在艺术观念上, 一方面强调艺术与自我表现的主观性以及艺术家以我为主的能动性, 力求作品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 以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构造单纯、简洁的几何造型, 反映出一种工业化的非人格化的力量。另一方面重点表现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有美感 (如钛合金通过焊接在焊口的部分会形成耀眼的彩虹效果) 和不同焊接技法所形成的肌理美感。在艺术形式上, 利用电焊枪在空间中作画, 以钢材制作空间构成。使传统艺术形式的体积, 体量概念消失, 转化为丰富、透空的空间和变化多端的深度三维结构。并以手动和机动改变了原有雕塑的“静止状态”, 以色彩变化增强金属焊接雕塑的视觉感悟力。在艺术表现方式上, 采用直接加工过程实现三度空间的构成关系或以废品集合的方式重新组合新的造型, 使金属雕塑的艺术表现方法变得直接了当、纯粹和自由。在制作中利用各种金属材料经过直接的敲打、挤压、扭曲、打磨、切割和焊接, 随意地、自由地构建和组合, 彻底改变了传统制作多步骤的有序性, 使作品更具自然性。

3 结束语

在现代雕塑发展史上, 当代雕塑家所创造的金属焊接作品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具有雕塑艺术革命意义的艺术创造, 而走向现代化、抽象化、形式化、自由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我们国内的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同, 但我相信在当代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雕塑家甚至焊接技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的金属焊接艺术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 能够满足我国公众审美诉求的蓬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田卫平等.金属焊接艺术初探[J].焊接, 2005, 3.

[2]吴顺平.现代雕塑设计与技法[J].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1.

现代工艺雕塑亟待个性与创新 篇9

关键词:古代雕塑雕塑形式师承传授个性创新

梁思成先生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中国是一个雕塑大国,工艺雕塑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早期可追溯到夏商。《尚书夏书·禹贡》谓扬州及荆州有金三品,扬州有瑶琨,豫州有磬错,梁州有铁银镂,雍州有球琳琅,金玉出产甚丰,雕琢之术盖亦进矣。

中国古代雕塑注重以形写神,必然是像中国的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画,这也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特别重视传神的原因之一。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临摹西方雕塑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却相当困难。中国古代雕塑不像西方雕塑那样结构准确,却另有一种完美性,一种内在的神气,很不容易临摹到那种境界。龙门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萨和力士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雕塑都严重头大身小,但依然感觉很完整,很美,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雕塑这一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因为雕塑源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等都显现出了浓厚的装饰性。

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炼,这是意象性衍生的艺术特点。以明快的语言进行艺术表现常常给人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个性。霍去病墓的石雕最具代表性,包括马踏匈奴,跃马卧牛、伏虎、野猪及蟾,蛙、熊、石人等。这些作品只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并不关心作品形体的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对所选石块采取“因形而刻”的方法,充分利用岩石的自然形体联想,或以接近某种动物的形体进行简单雕琢,使其具有造型涟朴、气势宏大、充满内力的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的个性体现了中国的哲学精神。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肃穆、典雅等风格。道家的哲学崇尚自然,在艺术上表现为飘逸、雄浑、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风格。例如佛造像和陵墓雕刻,一般具备前一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其风格强调崇高、庄严、肃穆和典雅。明器中的动物系后一风格,追求自然、朴拙。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

中国古代工艺雕塑以鲜明的特性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但至明清则逐步走向衰落。

现代的众多工艺雕塑家依然在做明清风格的雕塑。明清时代的观音、佛像、罗汉,山水,花鸟等,在艺术市场、博览展会、工艺大师工作室频频出现,占据了工艺雕塑界的半壁江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意识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精神与特性的变迁,人们对艺术有了新的追求。相比我国人民物质与精神的提高,工艺雕塑的前进步伐却显得过于沉稳,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工艺雕塑的师承因素: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工艺雕塑艺术以师承传授为主要发展模式继承至今。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有的师傅还要留一手“绝活”,从而使一些好的东西失传。应该承认,我们过去几千年来传统工艺雕塑在师承传授方面从来没有过规模化、系统化的教学体制,很多东西是凭经验传承并继承的。我们应该在保留口传心授的同时把传统工艺雕塑纳入规模化、系统化,使工艺雕塑走向个性与创新。

2艺术家的独立艺术价值因素:大部分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创作与销售的艺术品截然分开。他们一方面花费很大精力去搞艺术创作,另一方面还要完成艺术商品的创作。这是一种任务,一种来源,而这样的任务在工作的量化中是主要的。真正创作的艺术品由于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和理解而只能束之高阁,由此造成艺术家作品的商品化。艺术品往往是在被动下完成的,与其说是“创造”还不如说是“制造”,艺术家多处于困惑而又无奈之中。

3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因素:金钱和权利使艺术作品的风格变得苍白和脆弱。一些领导干部和艺术商品的客户对艺术家的创作指示了“方向”,而这些“方向”并非艺术家本身的意愿,却将艺术家束缚起来,使其在一个框框内挣扎。面对这种压力,艺术家无能为力,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4艺术家的观念和文化修养的因素:艺术家的观念和文化修养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艺术家已经习惯按“指示”制作雕塑,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或是因为本身文化修养的溃乏,而使得创作形式狭义。雕塑艺术应该是高雅脱俗、远离世俗、远离功名利禄的纠缠与烦扰,真正进入自我状态进行创作。古人对艺术格调品评颇多,在提高修养方面也可借鉴。《芥子园、画谱世俗》有云:墨问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势气,稚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矣……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人们自我意识的加强,工艺雕塑不得不创新形式及方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工艺美术各级组织及相关教育系统,也早已认识到工艺雕塑风格统一,千篇一律的致命弱点。富有个性的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占据越来越多的空间,工艺雕塑的发展也将随着公众意识及环境的变化走向个性化。

发展工艺雕塑、解决以上问题,需加强这样一种观念:工艺雕塑要以个性的形态来满足人们精神的扩展与新的美学要求。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我们应该去发现美,去创造出响应时代的美。

上一篇:财务ASP下一篇:公共行政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