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雕塑的材质之美

2024-10-18

现代雕塑的材质之美(精选4篇)

现代雕塑的材质之美 篇1

摘要:雕塑从一开始就是依托着材质而诞生的, 它的内容形式是通过材质来表现的。雕塑作品的的基础就是材质, 它们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雕塑材质发展演变的总结, 着重阐述了材质快速演变对现当代雕塑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材质,异化,现当代雕塑,影响

一、雕塑材质语言的演变

(一) 传统雕塑的材质语言

远古时期, 土、石、兽骨等作为中国雕塑的主要材质, 当时只有在一些工具、器皿或是简单的艺术品上才有所体现, 这就是雕塑艺术的雏形。冶炼金属的出现使得雕塑材质的选材更加广泛, 从殷商到秦汉, 青铜等金属材质制作出了乐器、礼器、兵器、生活器具和装饰品等, 再加之原来的泥、石等材料, 雕塑材质得到极大的拓展。雕塑自秦汉之后就制作的越发精致并具备工艺性、装饰性。这一时期的泥、金、石、木、兽骨等材质发展的越发成熟, 雕塑材质一直平稳有序在演变。中国进入20世纪初期, 社会的政治、经济极不稳定, 艺术的发展几乎停滞, 新中国成立后有所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后, 对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研究和吸收, 引起了雕塑家开始在材料和现代雕塑语言的探索上活跃起来。

(二) 西方现代雕塑的材质语言

西方雕塑材质的运用相对稳定的时期是在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末, 这段时期雕塑材质发展缓慢, 雕塑家着重于如何利用已知材质来创作。石、木、金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雕塑材质。19世纪末西方艺术发生巨大变革:古典主义阶段转向现代主义阶段。现代和古典两条路线使西方雕塑走向不同道路:“新传统雕塑”和“新雕塑”。“新传统雕塑”艺术家注重材质本身, 尊重材质物理特性并直接塑造以突出纯造型;“新雕塑”艺术家更喜欢不断尝试、发现和使用新兴材质。西方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是从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代表艺术家杜尚开始的。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体现艺术品的本质, 而不是雕塑实物或者绘画。材质就是材质, 抽象的文字、具体的行为、语言、观念都可以当作材质去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观念。

二、当代雕塑语言的异化

(一) 材质的丰富多变是雕塑异化的前提条件

在当代艺术界, 中国与西方在界定雕塑定义上的标准都很模糊。西方后现代主义出现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 这个时期的发展让人们对“何为雕塑”这一概念的慢慢淡化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 中国受到西方雕塑材质技法、艺术思想观点的影响, 使雕塑产生了向其他艺术跨界的尝试。不管是传统雕塑艺术还是现当代的雕塑艺术, 他们都依托于材质, 而材质条件是在朝一个没有边界的范围快速发展的, 现当代雕塑依据不同材质特点包括了很多艺术在内, 其中包括传统的雕塑艺术, 还有向环境扩展、向形式扩展、向观念扩展、以及与科学结合的雕塑艺术等。

(二) 多变材质造就特点各异的雕塑泛化的形式

1. 向形式扩展的雕塑艺术——装置艺术

20世纪60年代, 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装置艺术, 它是一种在特定的空间、时间下, 把人类世界中的实体物品进行有效的组合、改造, 然后通过艺术化手段, 展示出社会群体和艺术家个体所蕴藏的各种观念情感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装置艺术自身是一种范围宽泛、综合的艺术手段, 它包含一些雕塑的元素。在一定意义上装置艺术和现当代雕塑之间已无本质的区别, 只是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需要而要给予他们不一样的名字, 装置艺术并不单单将材料发展成现成物品, 再强加上某种“观念”的畸形产物。把装置艺术等艺术纳入到雕塑的范畴中来, 是表达装置艺术也是广义性雕塑的进一步延伸, 这种艺术形态必然能将现当代的雕塑推向一个更加宏观的层面, 这样装置艺术与雕塑之间的概念才更加统一。

2. 向环境扩展的雕塑艺术——包裹艺术、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的产生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的, 英美国家中有一批代表极少主义的艺术家, 他们对于博物馆中单一形式的雕塑作品显得不满足, 就走出画廊和城市, 来到大自然, 尝试发展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突破主要表现在材质的选择, 艺术家在大自然环境中运用原始自然材料进行创作, 甚至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和力量, 都会成为艺术家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景观作品也被认为是大地艺术作品, 可以说大地艺术是景观和雕塑的综合。《螺旋状防波堤》是罗伯特·史密森创作的, 他在美国的犹他州的大盐湖上用砂石筑起直径为160英尺、长1500英尺的作品, 场面十分宏大, 视觉上令人震撼。另外, 克劳的夫妇创作的《国会大厦》则是包裹艺术的经典之作, 被包裹后的德国国会大厦的艺术形式更是超越了建筑艺术本身, 完美的与雕塑艺术、大地艺术相融合。

3. 向观念扩展的雕塑艺术——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是指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肢体行为来表现人与周围事物的一种交流, 同时传达出一种区别于主流审美内在涵义, 是把自己的身体作为主要基础材质进行表演的过程性艺术。行为艺术如今都可以被放在雕塑泛化的范畴之内, 它以行为艺术家的身体与过程中所有事物为材质基础支撑起整件作品, 在传统意义的雕塑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了特定时间里的过程化概念, 整个行为过程的时间界限恰好让作品存在瞬间性特征, 。在中国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大连艺术家于振立, 1994年于振立先生开始在大连市大黑山盖房子, 一盖就是十几年。他把自己的艺术观念、庄禅信仰、人生体悟等等都倾注在了他的营造活动之中。他的这种行为艺术是以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的艺术形态。

4. 与科学结合的雕塑艺术——数字雕塑、影像艺术

在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的背景下, 数字雕塑就是模仿现实的雕塑手法, 运用计算机在虚拟状态下对有或无的物体进行塑造。数字雕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用实体材质在空间中进行形象塑造, 用计算机操作机器完成雕塑创作, 一般用3D雕刻机、数控机场等数字化设备;另一类则是用电脑软件制作的虚拟作品, 其材质、造型空间关系等效果都是用软件虚拟出来的, 如景观效果图、游戏动画元素等作品。数字雕塑作为一种新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段, 让我们的创作可以放开思维, 大胆表现, 不会因为实际制作而受到限制。影像艺术是流动的影像、图片、新媒体艺术的集合体, 它具有相对平面化和运动化的特征。艺术家把影像资料作为材质进行立体化、空间化、形式化的处理, 创作出的空间影像作品是雕塑泛化的新形式之一。

三、结语

无论对于传统雕塑还是现代雕塑来说, 材质是雕塑创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材料为雕塑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的动力, 也极大地影响着雕塑作品的艺术内涵、美感和风格魅力, 也为雕塑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雕塑材质的丰富, 使雕塑的形式扩展、异化了, 或者说被泛化了。埃菲尔铁塔、高迪的建筑、广告塔、具有雕塑意味的生活用品等等, 都可以被看成是雕塑品, 雕塑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李政.论现代雕塑材料的角色[J].艺术百家, 2007.3.

[2]李东江.关于现代雕塑材料语言运用的研究[J].美术大观, 2005.11.

现代雕塑的材质之美 篇2

关键词:高科技,雕塑,材质,运用

科技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 加工技术的高科技工艺的创新和发展都是由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段的更新促成, 艺术观念促发艺术手段的改变, 艺术手段又激发艺术审美观念的变革, 新观念和技术手段的改变又产生了新材质和新的加工工艺, 也给雕塑创作带来了新的展示空间。人类雕塑史是一个不断的发现新方法, 用新的方法加工材质、利用材质的历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社会的到来, 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材质的出现, 使得艺术家对材质的选择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加工工艺与雕塑材质

雕塑材质运用不仅仅包括其自身天然的材质效果, 同时还包括后天人为的创作效果。高科技的运用使材质的加工工艺出现了新方法, 新的加工方法使材质的美学艺术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实现材质的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材质自身的规律以及其合理的加工成型, 人为创作材质美的营造是与材质的加工手法息息相关。从而尽可能的使材质的本身艺术特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达到内容、形式、环境协调统一的艺术效果。从雕塑的制作工艺上来讲,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 是用雕、刻、塑以及锥、敲击、编织等手段对材质加工而成的。然而, 现代新材质, 如不锈钢、有色钢、铝合金、钛合金、磁性材质、记忆状态材质、化学合成材质及金箔材质的应用, 还可能采用一些高科技手段进行奇特效果的创造, 出现多种立体造型的方法, 如切割、锻打、冲压、铆、焊接、胶合、抛光、打磨、粘贴等手段, 再加上起重机、大型运输工具的使用, 使新材质雕塑得到很大发展, 以求得一种前卫另类的艺术语言, 这些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是令人称叹的。另外, 镭射光切割, 电脑程式的设计, 抗酸多彩的涂料和烤漆的结合运用加工, 都可能创造出更新颖的效果。

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加工工艺进步, 材质的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传统的石材、青铜、等雕塑材质, 而是扩展到能让观念得以传达的所有材质形式, 包括能利用到的各种具像和抽象的材质及材质的构成形式。这个时期玻璃、陶瓷、纤维、一些感光材质、影像、人体和诸多能表现艺术家观念的材质, 都成为现代艺术家比较青睐的材质。现代雕塑对材质和技术的拓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从而极大的丰富了现代雕塑的语言。

二、高科技与雕塑材质

19世纪英国的以发展工业为目的的技术革命大规模展开, 到了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更是状态空前。新型的材质和相应的工艺手段引发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变革, 各种领域新兴的高科技含量的复合材质的产生更是给艺术家带来了创作灵感。如不锈钢、管材、有色钢、铝合金、钛合金、玻璃、磁性材质、记忆状态材质、化学合成材质及金箔材质的应用, 还可能采用一些高科技手段进行奇特效果的创造, 出现多种立体造型的方法, 体积大、材质硬等问题迎刃而解。

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高科技材质的多样性当中并导入了声音、光、电磁、水、气、动力学等物理和化学和应用。如: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 使得电脑、数码相机、DV摄像机的普及和应用, 于是, 雕塑形式得到拓展, 可以是一种虚拟的、数字化的形式出现, 新材质的出现极大丰富了视觉艺术领域。新媒体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比尔·维奥托利用利用影像、音响、电脑合成技术等等新视觉材质语言的创作的《渡过》, 是一个成功的视像作品。匈牙利人莫霍利—纳吉是包豪斯的一位重要艺术教育家, 是抽象主义、构成主义、功能性设计和建筑学等许多新领域的实践者。二十世纪20年代, 他在雕塑方面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光、空间和运动诸要素上, 成为搞机械化活动雕塑的主要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光—空间调节器》是二十世纪活动雕塑的早期尝试。作品不仅将真实的运动引入雕塑, 而且意识到光在活动雕塑中的重要性。它发挥了光投射到金属器上的视觉效果, 同时又将光作为雕塑的一种新要素。从作品所投射出去的光, 不仅在空间里留下某些形象, 而且还能环抱某些空间。他对光的利用, 对于活动雕塑的发展, 起到了革命性的突破作用。

三、高科技与艺术家的材质观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 新材质和新加工技术的出现, 促使艺术家的观念在追求个性化语言及表达方式上的转变, 导致了材质使用上的无限可能性, 使艺术家对材质做出了不同选择。一方面打破传统观念, 在雕塑中大量运用现成品、废品作为雕塑材质。另一方面艺术家将多种材质组合和使用, 使在材质的运用上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材质不仅是雕塑的唯一, 语言、声光等形式也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包括绘画与雕塑的界限也已不复存在, 艺术领域出现了空前大融合, 通过对雕塑材质的不断多样性化组合, 雕塑创作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表达更多的主题意境提供了可能性。艺术家阿基本科将立体派的观念应用到雕塑中, 在现代雕塑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在1913-1914年创作的《梅德拉诺》, 制作时他把拼贴技术运用到雕塑中, 使雕塑绘画化。他用马口铁、玻璃、木材和油布等非传统的雕塑材质, 造型上他将人体个部分分成各种不同的几何形—角锥体、球体和镂空形体, 它们综合并附着于实体衬板之间。体现雕塑的综合材质的组合。

艺术家们钟情的这些废弃物的材质、肌理和造型, 残存其上的鲜艳色彩的激越感情和设计者冷静的理性都刺激了艺术家的想象。在法国, 塞撒把废旧的机器零件制成了生锈的怪诞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似的雕塑, 但他最堪称大家之作的是把那些报废汽车、废弃的机械部件和生活中的金属垃圾以及巨大的压力将它们挤成方阵, 在重大压力之下, 往往能听到他们断裂的痛苦呻吟。焦兴涛作品《故事》中就是用费弃的金属片, 扔掉后只能作为废品, 将它们拾起, 经过加工和焊接, 成为了新的艺术品。

毕加索、阿基本科和构成主义艺术家塔特林开创了现代雕塑多种材质运用的先例, 他们分别对石头、金属、玻璃、纸等多种材质进行了雕塑的组合试验, 是现代雕塑艺术用不同艺术效果的材质加以有机组构是区别于传统艺术对材质运用的重要手法特征。同时, 现代雕塑的观念已经很宽泛, 不但形式在不断变化, 新的审美理念也在不断变化, 观念的转变导致了对材质认识上、使用上的巨变。在当代可供雕塑创作的所使用的材质不但有传统雕塑所用的材质, 还包括蜡、玻璃、油布、塑胶、金属线、网绳、反光金属、声光、电、现成品、棉织物、毛皮、绘画颜料、废品、垃圾等, 新观念的发展是多种材质的组合运用重要前提之一。汤玛斯·叔特创作的雕塑《联合敌人》, 用布料、玻璃钢、木材、树脂做为材质做成的两个人形很不舒服的被绑在一起, 就是以多种材质组合在一起的雕塑造型, 两个人形是用供儿童游戏的彩色黏土做成的, 他们身上松垮的毛巾、破布和用木棒做成的双脚为他们带来了一种贫困和无助的感觉。正如波菊尼在1912年4月所发表的《未来雕塑技术宣言》上所言:“艺术家为了适应造型的内在必要性在一件作品中, 可以同时使用二十种以上的材质。”

作者隋建国创作的《地罣》先在圆形卵石表面刻槽, 然后把螺纹钢嵌在槽中, 再用电焊使之连接。作品完成后, 显示出岩石和钢筋两种坚硬与强力材质之间形成的对抗的视觉张力。

楚尔基奇把薇拉的裸体当作画布, 用油彩绘满全身。薇拉认为“门”象征着不同的、新奇事物的出入口。她说“我觉得研讨事物的表面是重要的, 因为这表面显露了另一个新世界, 另一个新层面”。薇拉把自己转换成不同的角色和动物。使用一些仅仅作为载体的材质, 信息与内涵的传达是依附于载体上的其它表现形式。材质本身的质感、量感已无足轻重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雕塑材质由天然, 进而发展到人工复合材质, 其性能不断被感知所更新。它是作为一种物化的人类情感的载体而存在, 艺术家对材质观念性认识的选择应用上不再局限于材质本身的可视、可触摸, 而是通过揣摩研究、恰如其分的艺术加工, 赋予材质广泛而深刻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材质的选择在雕塑创作中愈来愈丰富, 呈现深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材质作为雕塑语言的直接体现, , 是艺术家手中的“画笔”, 甚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没有哪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能像现在这样自如的运用材质, 材质的选择有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 尽管材质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是无止境的, 而且, 更多的高科技新材质还将不断涌现, 材质在雕塑创作中的地位愈加突显, 高科技材质的运用为现代雕塑创作注入了新的语言, 艺术家也进入了雕塑形式美和材质美的探索阶段, 业已成为当代国际雕塑创作的主流, 从而使雕塑材质的运用走向复合多元化。

参考文献

[1]何政广:《亨利·摩尔:20世纪雕塑大师》,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叶庆文:《雕塑艺术》,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

大雁塔广场雕塑材质表现调研分析 篇3

1 主要雕塑材质表现出的感染力

在大雁塔广场中,所用到的雕塑材料有:砂岩,铸铜,铸铁,不锈钢,芝麻白的花岗岩等等。

1)铜雕。铸铜材料的雕塑非常多,例如,雁塔西苑中的陕西民俗雕塑;北广场的唐韵人物雕塑,有人物摔跤,演奏,妇女戏玩等与人几乎等大的铸铜雕塑;在大雁塔南广场中的玄奘法师铸铜像雕塑。这些雕塑采用的工艺方法主要是砂型铸,它可制出一些复杂的形体。经过室外空气环境的风蚀,它会生出一些斑斑锈迹来。再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自然变化形成其特有的材质魅力。锻铜雕塑相对来说少一些,作品《人和》就是广场上为数不多的锻铜雕塑之一。锻铜材料的雕塑具有简单、个性、随意的特点。其工艺是利用金属板材,以锻打和錾刻等技艺手法改变板材形状的方法。

2)不锈钢雕塑。不锈钢材料的雕塑光泽比较好,它具有抵抗大气,醇,盐碱腐蚀的能力。这一类型的材料适用于制作抽象形体,是非常具有现代感的材料。

3)花岗岩雕塑。花岗岩是一种密度大,质地坚硬,耐磨度高的岩石,色泽纹理美观,但是由于硬度较高,在艺术创作中的加工难度较大。喷泉立面墙的浮雕,就是花岗岩材质。唐代精英人物雕塑也是主要用这种材料雕成的。以唐代人物为主题,反映了唐代文化,具有特征鲜明的文化特点。在视觉上,浮雕的视觉冲击力远远小于人物雕像的视觉冲击力。

4)砂岩雕塑。砂岩是沉积岩的一种,它的特性是材料松散,保存的时间不够长久。易于进行加工,色泽为砖红色。在大雁塔北广场的入口处的佛法列柱就是由这种材料加工而成的。在柱上,雕刻着佛教符号,显示了佛教文化的精深。

5)其他材质雕塑。还有一些铸铁的护栏和民俗雕塑,灯塑等。这些不能够称作广场中的主体雕塑了,也不必细说。

2 色、质、光感效果赋予形体的艺术加工

2.1 金属材料雕塑的魅力所在

金属材料独有的个性魅力,在于色泽来于自然,不用过多的雕琢。无论从材质,工艺,还是从语言形式等方面来看,金属材料都能在其间无尽地拓展金属材料质地紧密的特征,在气势上就可表现出力度感来。经研磨抛光后,显出耀眼的光泽,在阳光下,光丽异常,配以精美的造型其效果自然令人难忘。与木、石、泥等材料相比金属材料显得冷峻、坚硬不近人情,但是雕塑家常在作品中以弯转扭动的造型来追求灵动与轻盈的效果。在这种造型中,金属材料可一改以往冰冷的面貌,仿佛增添了许多欢快的生命力。

图1为大唐盛世宝典雕塑,书卷长5.23 m,宽4.32 m,重约4 t,是世界目前最大的青铜书卷雕塑。以大唐线装书的造型来展现唐盛世文化的气势恢弘和雄浑博大,同时也点明唐文化休闲广场的主旨。自然形态的花岗岩肌理结合青铜的材质效果,让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沉积之深厚。在设计中,作者充分考虑到雕塑的非物质层面,唤起游人的参与意识,当人走近作品的同时,共同营造了读书、品味大唐历史的意境与气势,锻铜古典的气势得以充分体现。

图2为大唐高僧玄奘的巨型铸铜塑像。其表面在高温下经过酸碱处理使色泽暗沉,营造沧桑凝重的装饰效果来表现其特殊的意味,增添了沉着古朴和拙重之感。对于唐代人物来说,人物的肢体语言是雕塑作品中想要表现的语言,而不是其中人物表情的细节。从合适的观赏点去感受雕塑,其既有向上的视觉张力,这是由人物的肢体态势表现的,又有向下的稳定、沉重的视觉张力,而这种视觉张力是用氧化铜暗沉的色泽所表现的。

广场上市井人物生活场景题材的铸铜雕塑,注重表现人的情感品性,如稳重,古拙,华丽,高雅,冷峻,轻快,犷悍。图3中的雕塑栩栩如生,与游人和谐的成为了广场上的又一道景观。如此手法的雕塑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充分考虑到了人为因素对雕塑形态气势的影响。在铜雕像的造型方面,等人高的雕塑存在视觉问题。所以,铸造雕塑的时候,尺寸稍大于人的身高,是为了在相对远的情况下,达到视觉上的等高效果。在近距离观赏的情况下,视觉差减少,视觉稍高的效果出现,才能感到雕塑向上的气势。同时带来了许多亲和力,铜材质雕塑,经过人手的触摸,会变得光泽度更好一些,然而,没有人触摸的地方,就会在空气中氧化,色泽越来越深,接近黑色。游人的参与改变了雕塑的外在表现效果,也改变了内在的表现气势。

陕西八大怪的铸铜雕塑位于雁塔西苑中,它有着鲜明的地域风情,传神地再现了陕西民间的风俗习惯。金属材料的性格和质地美感在不同的加工手段作用下都能脱俗的表现出金属的质感和技术魅力。虽是民俗的内容,可表现出的效果却是有一番现代的设计理念在其中,这就是它的脱俗之处。

广场上的另外一种典型金属材料的雕塑是不锈钢雕塑。以钢铁材料的大量使用和机械化生产方式为标志的现代化工业给雕塑艺术带来极大发展空间。金属材料可采用焊接、切割等系列工业技术的应用使雕塑家可以在新的层面上对雕塑的个性空间和结构进行诠释。图4中是《黄河水》取意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的豪迈,雕塑由三个高分别为2 m,1.8 m,1.4 m呈波浪型的不锈钢造型组成,表现黄河之水汹涌奔腾的气势。对于不锈钢质感的雕塑,它所依托的形式是一种概括性的形体,流动抽象。它的感染力在于它能反射周围环境,光泽感的表现力很到位,作品《黄河水》以不锈钢材料的独特魅力展现出现代感极强的主题雕塑,色彩和光泽都反映了现代工业的发展步伐。流动的水被空间固化,刹那凝结为永恒,体现出黄河水的气势,用不锈钢来表现水流的光感,贴切,恰当。

2.2 石材雕塑是广场上另一处引人注目的景观

花岗岩材质和砂岩材质的雕塑是广场中令人注目的石材雕塑。丝路风情浮雕高3.6 m,总长114.5 m,花岗岩雕刻。从艺术风格,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上,充分汲取唐代石雕浪漫宏阔的特点。僧一行的雕像就是其中花岗岩雕像的一个典型。采用写实的手法对人物的神态,面貌,动作,衣着进行刻画。花岗岩人物雕塑立体感强烈。花岗岩材料的处理手法与它最后的呈现状态是无法分割的。在粗糙斑驳的原始状态下,进行抛光打磨的加工,在一种材料上做出几种抛光打磨处理就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效果,这些是依据形式的需求而定的。

万佛灯塔是砂岩雕塑。它高9 m,宽3 m,塔体雄浑,造型精美,轮廓粗犷,与唐代文化的审美精神相吻合;塔身运用莲花宝座,佛寺塔顶结合造型各异的佛像来体现唐风佛韵,夜晚灯光照耀下,砂岩雕刻的近千个佛像栩栩如生,璀璨夺目,和大雁塔和谐相生。近观时,才能体会砂岩的魅力所在,本身自带的沙粒质感使雕塑在微观角度表现出丰富的细节。

唐花纹地景浮雕:盛唐是中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朝代,东西方文化在此时交融频繁。唐丝纹经过东西方图案的结合,出现了唐草纹、宝相花和陵阳公样三种典型唐风式样。

3 结语

对大雁塔广场丰富的雕塑材料在造型方面进行分析,各风格雕塑的造型手法有所区别。极简单的造型也可算是一种造型追求,但实际当中造型因素降到极低点之后,材料特性将变得更为突出常成为作品表现力的核心部分。还有一些是用富于变化的手法也来自于材料特性的。雕塑材料的艺术本质有别以往,它不是将材料仅作为一个形的载体,而是直接作为表达自己艺术观念的重要媒体成为进入作品内在世界的物质通道。材料与造型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共同形成作品的综合体。作品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就是对一切进入雕塑领域的材料,来体现创造者对作品的观点。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能充分发挥材料语言的特性并与造型语言完美结合。在质材加工过程中,作者有意识地利用质材的各种痕迹和肌理,这也是最能体现雕塑家与材料之间的共生关系的。它们成为体现主体精神活动过程的物质性记录和再现的媒介。如果艺术家能充分认识材料语言的特性及可带给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就能更主动的在创作过程中利用材料语言去捕捉那些细微的瞬间与精彩。用赋予人类情感的作品来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大雁塔以它独特的魅力承载着这样丰富多彩的雕塑作品来点亮城市的眼睛。

参考文献

[1]蔺宝钢.论城市雕塑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的重要性——雕塑艺术与现代成型技术应用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254-257.

[2]钱可云.谈雕塑材料与雕塑[J].雕塑,2007(2):54-55.

[3]李政.论现当代雕塑材料的非物质化现象[J].美术观案,2010(9):111.

现代雕塑的材质之美 篇4

笔者在负责制作三门峡黄河大桥桥头金属雕塑时就遇到这一难题, 对此进行了认真探索, 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解决这一难题。

1 制作工艺难题

1.1 困难状况

该雕塑高度达二十五米, 顶部造型体积7m3左右, 体积庞大, 其外表面由十一个不规则平面组成 (如图1) , 造型外表面由δ2.5mm铜板拼接而成, 接缝必须平顺无痕, 表面平面要在太阳光下达到镜面反光的平整美术效果。表面铜板与内层钢衬板 (δ3mm) 要连接成一体, 这就提出了很高的制作工艺要求。

1.2 进行不同的材质金属焊接试验:

在制作中, 先进行铜板与钢板的焊接试验, 在采用氧气——乙炔和铜焊丝进行氧焊时, 因氧气乙炔火焰形成太大的吹热面积, 而使表面铜板热变形太大, 平整度难以达到设计图纸技术要求, 就放弃了这种方法。

接着再用金属粘结剂将铜板与钢板进行粘结试验, 粘结效果较好, 但这种粘结剂属有机物, 在金属雕塑寿命期内长期处于露天, 风吹日晒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已使其提前老化, 使表面铜板与钢衬板粘结失效分离, 表面产生起包而影响美术效果, 所以用粘结剂进行粘结的方法无法采用。

考虑到钎焊的加热温度较低, 同时焊接对于母材的影响小, 这就使得钎焊的焊接变型不大。所以用钎焊的方法也进行了表面铜板与内衬钢板的焊接试验, 但钎焊本身具有焊接接头强度比较低, 耐热能力较差的缺点, 导致铜板与钢衬板的焊接强度不高, 很难在雕塑的寿命要求期限内保证雕塑造型表面铜板与内衬钢板的牢固连接, 所以钎焊的方法也不可行。

2 处理措施

雕塑造型各平面形成的棱角处于不同空间位置, 这就要求焊接需要用手工方法进行, 由于手工电弧焊使用的设备简单, 焊接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焊工的操作技术, 而且只要按“等强”原则选用同母材强度级别相同的焊条时, 其焊接强度不低于母材强度, 用这种方法不需要考虑焊接强度不够的问题, 只要控制好焊接变形就可实施焊接。

出于以上考虑, 最终决定选用手工电弧焊方法, 焊条选用Cu227, 因铜板具有较好的导热性以及较大的延伸率, 因此, 其在焊接中热变形较大, 在总结前几次试验得失的基础上, 决定先将雕塑造型表面铜板及内层钢衬板按所在平面尺寸要求下好面料, (铜板尺寸稍小于内衬铁板, 以便在不同平面形成的棱角处留足间隙, 填焊铜焊条, 再进行棱角角度平整磨修) 。

在符合尺寸要求的内衬铁板上均匀钻上φ3mm的多个小孔 (孔间距为100mm) , 用Cu227焊条进行透焊, 通过小孔将铜板与钢衬板透焊为一体。其中表面铜板因生产厂家出厂规格定尺宽幅所限, 在雕塑顶部造型一平面上会出现两快铜板对接, 这就要求铜板对接须在制作平台上完成, 将焊缝平整打磨后、再置于其所在雕塑顶部造型平面, 因表面铜板与钢衬板已焊为一体, 这样就通过内层钢衬板大面积控制了铜板在棱角填焊时因焊接量大而产生的热变形了, 达到了整个雕塑造型平面表面平整。

经设计者对雕塑造型进行多角度检测, 认为产品达到了平如镜面的美术效果, 棱角平直, 符合设计技术要求。

3 结语

上一篇:危险食品下一篇: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