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的公共性

2024-05-10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共11篇)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 篇1

公共艺术有“公共”之限,语意十分明确,即“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与挂在私人家里的艺术品有明显区别。同时,公共艺术与公共性紧密相连。艺术品放置在公共场所和公共空间,只是公共艺术的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这些艺术必须具备“公共性”。艺术中的公共性,即艺术的社会性与民主化。公共艺术的出现与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公共空间的权力要求和参与意向。因此,公共艺术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与态度,也表明了随着社会现代化、民主化的进程,艺术正在从传统的艺术家个人的自我表现,转向对大众生存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虽然也是雕塑艺术,但它们又与一般的雕塑艺术不同。城市雕塑的价值和意义首先不是它的艺术性和欣赏性,而是它所体现的城市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整体水平。城市文明是一个城市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整体表现,城市雕塑最终是这种整体水平的象征和凝聚。虽然不是每一座城市雕塑都要表现出与城市相关的主题,但具有标志性的城市雕塑一定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重大事件有关。同时,作为公共艺术,城市雕塑还必须体现出公共艺术的价值,即成为树立社会良好风尚与理想的范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整合力量。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城市居民因在公共空间中与艺术相遇的经验而增加思想的深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并由此产生对所居城市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宿感,那么,城市雕塑的意义也就基本实现了。

城市经济的大发展,给当代中国雕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文化秩序和结构的紊乱,使城市雕塑陷入尴尬的境地。在中国社会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城市雕塑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城市变迁的过程,它们几乎是不加掩饰地将这个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矛盾、问题一股脑地呈现出来,却鲜有公共艺术的价值和特征。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建设热潮,留下了城市雕塑硕大的身影,它们有的耸立在交通要道和街道的节点,有的出现在城市广场和政府大楼前,成为中国“城市化运动”的象征。但综观中国各个城市的雕塑,我们会感受到我们正处在以城市发展的名义大造雕塑,以雕塑的名义大造视觉垃圾的时代。

城市雕塑的建设过程本应是城市的管理者、开发商或企业家、雕塑家、城市公众这四个方面合作的过程。而在当前,这个过程成了一场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最后的决定者应该是谁?以公共艺术的特征分析,理论上应该是公众。但长期以来,中国城市雕塑的最后决策权是城市的管理者,也就是政府官员。中国封建统治遗留的集权思想使城市的领导把城市的景观设计当作了自己权利实施的领域,设计的地点、风格、功能等都由领导决定。掌握权力的相关部门动用社会资金建造公共艺术,占用公众集体拥有的公共场所,在名义上代表了公众利益,但没有公众事实上的监督与参与,难免会成为权力机关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长官意志决定了城市雕塑的主题和形式,甚至雕塑的形象和风格都全部由领导说了算,这些城市雕塑虽然呈现为公共艺术的形态,体现的却是权力部门的欣赏水准和审美趣味,难有公共的特性和面貌。许多地方政府出资的雕塑活动,往往出于对文化的摆设需求,以求增加城市的卖点,为招商引资增加光鲜的脸面。在这种背景下批量生产的城市雕塑,常常因为急于求成而质量低劣,大制造的同时是大拆迁,以及随后又一轮的大制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许多企业也有了建设城市雕塑的热情,当企业出资建设的时候,企业老板又成了城市雕塑内容和形式最后的决定者。因此,在许多城市雕塑的形象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部分暴富起来的企业家所崇尚的“美学”符号,雕塑宏大的体量、夸张的形式无不让人感受到“先富起来”的优越感。

我们的城市雕塑建设也会邀请专家参与,这虽然使城市雕塑有了专业性基础,但有时也会导致“精英专制”,即由专家决定给予市民和公众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和视觉环境。在一些具有“精英意识”的专家们看来,普通民众完全不懂艺术,有些人还趣味低俗,如果按他们的想法去做,只会导致艺术的倒退和堕落。这样的精英意识导致了艺术家在创作公共艺术时出现个人化倾向和无限制的自由表现,因此,当少数艺术家从某地区或社区领导那里获取了支配公共空间的权力后,他们不仅从根本上忽视公众的意愿,还会实行“视觉独裁”。就像某些环境规划师、建筑师规定市民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一样,居民对于已建成的房子,除了入住,别无选择。但是,艺术家本人认为“无比高雅”的艺术,公众既看不懂,也不认同,所谓的交流就更谈不上了。一些所谓的公共艺术品甚至因为严重侵占了公众的生活空间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感。久而久之,形成了少数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严重对立。国内一些城市市民对雕塑作品的抵制与破坏就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矛盾和冲突。

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雕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些城市形成了一套关于城市雕塑建设的决策机制。无论是项目的确立、雕塑家的选择、经费的来源还是公众的参与等,都有了比较完善的办法。中国城市雕塑缺少公共性的问题,与我们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有关。城市雕塑从出资、设计、制作等各个环节,因为公众的缺席而导致了公共性的缺失。艺术的公共性,最重要的内涵是艺术的社会性和艺术的民主性,它首先表现为对一个社会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和公众人格的尊重。公共艺术的发展应该唤起全社会的公共精神与文化良知,提倡艺术对人文生态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它应该表达出对那些无名的广大观众的爱心,真实地表现人,深刻地触及人性等普遍性的东西。公共艺术应该让市民感受到亲和力,反映人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让人们感觉自己渺小、无足轻重。它应该友好地、平等地、自然而然地与公众进行交流和对话,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宣教,更不能以粗暴的方式来进行视觉挑衅。艺术中的公共性是建立在大多数人认可的社会基本价值基础之上的。在城市雕塑的建设过程中,不能仅仅把“公众参与”当成口号,而是要让城市雕塑成为公众意志的体现。如此,城市雕塑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具有公共性的艺术。

公共传媒对城市雕塑的影响 篇2

【关键词】公共传媒;城市雕塑;影响

1 公共传媒与城市雕塑的概念及重要性

公共传媒,又被称作公共播送服务或公共广播,是指由政府提供专项资金,所成立、运作的非营利性电子媒体,这类媒体通常以制作并播放公共政策的相关讨论、艺术文教或者知识性普及节目为主,目的是提升国民知识水平、促进民众对于公众事务的关注与参与。一方面,公共传媒能够对大众的生活产生不同面向的影响,它通过信息的普及、声音的传播让大众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接受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大众对于不同信息的选择、观念的转变,也影响着公共传媒事业的走向。

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具有艺术性、公共性、引导性等特点,成为一座城市个性形象的重要标志,对于城市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通过不同的艺术造型对外宣传城市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城市雕塑来了解一个城市的文明,它是始终伴随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而不断进步的,通过与城市周围环境的协调来营造城市和谐的文化氛围。其次,城市雕塑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人们通过对城市雕塑的欣赏,涤荡内心世界,从而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满足人们在当前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的文化需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总的来说,我们对于城市雕塑的不断研究,实际上是对我们社会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研究。

公共传媒和城市雕塑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却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交集,城市雕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公共传媒的积极引导和传播,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城市雕塑文化,我们可以从公共传媒角度去不断深入探寻。

2 公共传媒对城市雕塑的影响

公共传媒的发展对于城市雕塑的风格、内涵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2.1 文化传播上的影响

公共传媒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文化传播方式和品质、内容的发展历程。对于城市雕塑发展来说,也是经过模仿、推翻、建立的不断完善过程,从最开始追随西方雕塑艺术,到建立属于中国文化的雕塑艺术,再到可以将雕塑艺术与大众生活结合,我们对于艺术形态的追求的不断变化,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共传媒在传播领域的不断变化,二者在文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契合点,正是因为这种发展过程的共性,我们可以具体了解,公共传媒在文化传播上对城市雕塑艺术的影响。

首先,公共传媒的发展使得雕塑艺术成为大众文化。随着公共传媒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人们的视野随即被拓宽,原有的小范围交流的空间被扩大,对于交流的时间也没有了界限,所以,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城市雕塑艺术的讨论,让城市雕塑的艺术创作发展有了更深的群众基础,从小众文化转变成为大众文化。

其次,公共传媒为雕塑艺术发展讨论提供平台。有了公共传媒这一便捷方式和平台,各个领域的人都可以表达自己对于城市雕塑的意见,能够让城市雕塑创作者充分听取各个领域的不同声音,更多的获取灵感和创意,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向前发展。

2.2 社会心理的感染

城市雕塑实际上是所反映的是与公共传媒表达的社会各方面情况相联系的社会心理,所以,公共传媒在社会心理的感染层面对城市雕塑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公共传媒对于西方观念的深入传播,人们在心理上对于外来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城市雕塑在初期形成对西方的简单模仿甚至复制,对于我们自己本土特色文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没有将城市雕塑创作同我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对于这种审美方向虽不能用好坏来评定,但至少能够反映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不自信以及审美的单一。

其次,公共传媒一定程度约束了城市雕塑的创作。城市雕塑的创作需要吸引不同的声音,在经过设计与考量之后形成新鲜的文化形态,但是由于当前公共传媒对于一些艺术创作上的把握比较局限,眼界还不够开阔,使得城市雕塑艺术表现难免出现概念化和直白化。

2.3 市场需求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巨大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将更高的需求目光对准艺术品市场,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达到空前状态,所以,公共传媒在有关艺术事业的传播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可以看到,市场指导了传媒的信息传播方向,而传媒的信息传播又促进了艺术市场发展,城市雕塑事业正是在这样的良性系统中不断前进,通过了解不同市场的需求、大众投资心理,完善了自身发展。

公共传媒对于城市雕塑的影响是通过各个介质实现的,当然,本文并不能穷尽所有影响效果,但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雕塑事业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公共传媒的帮助,我们要在未来借助公共传媒特有的影响力,帮助城市雕塑能够不断创新,展现城市良好风貌,让城市雕塑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明.架上雕塑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分析[J].美与时代,2007(10).

[2]李旸.不同视角下看传媒对城市雕塑发展的影响[J].理论纵横,2011(12).

[3]尹铎,乌铁红,唐文跃,林斐斐.城市雕塑景观象征意义对城市新区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例[J].人文地理,2015.

[4]杨泽泉.城市雕塑与植物景观的共生性探析——以西安三环城市道路雕塑设计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5]王豪.北京中心城城市雕塑的规划建设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

[6]王鹤.中国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中的代际公平问题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 篇3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从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来检视,城市规划设计关系着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优劣。一个城市逐步迈入富裕时,首先追求的是个人衣食住行的质量,然后才会追求公共空间环境的质量,这要由城市规划设计来处理。

从历史来看,中国对私领域空间的规划设计是非常讲究的,留下了不少精致豪宅和庭园,但对公领域的公共性空间(如道路、广场、市场以及都市景观等)并不重视。而如今,城市的公共性空间角色日益重要,关系着城市环境质量,而城市设计在处理公共性空间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市民生活

城市规划是做市民生活活动所需的土地规划,然后在土地上设计活动所需的空间设施,也就是将平面的土地设计成为立体的空间和设施。城市设计是其后续工作,共同创造出供市民生活的空间和设施。城市规划的对象包括公私部门的土地,而城市设计主要是公领域的空间,没有办法去设计私领域的空间,但可制定设计规范要求私领域的设计原则。城市规划的实施主要是依土地利用计划并依相关法令管制其开发和使用。而在土地上的建筑行为,是依相关建筑法令来管制,由单一建筑集合成建筑群的都市景观是前述两者的相关法令所无法规范的。城市设计的另一功能是协调规范两者所形成的城市空间质量和景观。

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关系着市民生活是否便利、顺畅、舒适、安全、高效,以及是否拥有美好的城市景观。

三、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空间,此是市民共同使用的空间,亦是市民维持社会、经济活动关系的空间,使这空间内的活动更多样化和丰富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城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质量,创造城市特色和城市魅力,进而活化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所以近年来备受各级政府的重视。

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空间内的实体物以及如何供人使用,并考虑其所形成空间的相互关系事宜,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间和优美的都市景观。城市设计要考虑的因素不应仅局限于实体物的素材,也要涵盖地方人文社会、传统历史、风土文化和自然,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城市空间和景观。

城市设计思考的原点应从市民的生活活动需求开始,并兼顾市民中各年龄段和属性的特别需求,如高龄者、幼者、青少年、妇女、身心障碍者等活动需求和对应的空间设施的设计。

城市空间从属性上可分为:公共性空间——是供公共使用或观赏的空间;私密性空间—不论是公有或私有的土地,不开放供人使用且以高墙围绕;半公共性空间—公有或私有的建筑基地内的空地或庭院,开放供公共使用;可视透的公有或私有建筑基地—以低矮围墙或栏杆围绕,不能进入使用,只能看其基地内的庭院和建筑物。

四、中国城市空间

中国早期对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管制不如欧美各国严谨,可以说也没重视城市设计和要求城市生活环境的概念,忽视城市公共空间和都市景观的重要性和对市民的意义。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急速地都市化,人口向都市集中的速度和数量前所未有,是都市发展史上未曾有过的经验。都市发展难以应付如此集中的人口,于是产生了很多问题,而管理者和设计者时常以旧的思维来处理新的都市问题,使都市的质量产生了一些落差,影响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

这三十年来,中国由落后贫穷发展到今日的进步富裕,人民的生活也逐步迈入小康,追求本身衣食住行的质量之后,也开始关心自己周边环境的品质。在新开发的市街追求良好的环境质量比较容易。但旧市街区因有其发展的历史和纹理,是对应过去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城市空间,当时没有环境质量的概念,都市公共空间大概只有道路的公共性空间和私人产业的私人空间,不像今日有那么多种类的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水面、水滨等)。公共空间的有与无、多与寡以及规划设计的好与坏,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环境的质量、都市景观以及市民的生活方式。

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公共空间的质量,特别是人们容易接触到的公共空间,如道路空间中的步道空间及其所构成的城市景观,所以步道空间质量的好坏给人的印象决定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好坏。市民在广场中举办种种活动,广场是最有活力和最有人性的空间。同时其宽阔的开放性,衬托广场外围的建筑,使得城市景观更壮观。所以这种公共广场空间的存在对都市空间环境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空间,在前述城市空间的四种类型之外,还有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界面的设计问题,都会影响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以下就分别说明,希望可供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参考。城市的景观除了实质空间的景观外,更应包括在这实质空间内市民的活动共同结合而成的动态城市景观——所谓的“生活景”的问题。

1. 公共性空间

是供大家使用的空间,主要有公园、广场、水滨、水面、道路(包括步道,自行车道)等,这些在空间性质上都属于开放空间,但也有少数是属于室内的公共性空间。其中公园是市民们平日最常去的休憩场所,也是城市最重要的开放空间,因此,城市规划中适当地规划大小公园有其必要性。城市的公园多、绿地多,城市会更美,同时这也是城市的骄傲。此外公园是市民日常散步、运动、社交聊天的场所,是润滑日常生活的空间。基于上述公园的功能,不仅在规划上要有公园,公园内部的设计也要能满足市民活动的需要。

另外,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上应依地区之不同思考其规模、设计其空间形态和设施。住宅区的公园是其附近居民休憩的场所,其内部的设施要符合散步、聊天、运动等需求;设置于城市中心地区的公园,附近的上班族时常会来此休憩,一般的游客在逛街后会来此休息一下,或有的以公园为约会场所,因此公园内的设施就要有一些地标性场所,便于约会指定地点,如人物铜像、公共艺术、大树、凉亭等,另外要有座椅以供休息之用。

广场通常是城市的核心地区,大城市可以在其城市的各大据点规划广场。广场于都市的意义非常之大,是政府与市民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是创造城市活力的空间场所,广场与其周边地区通常是城市最热闹繁华、最有活力的地区,通常被称作是城市的心脏。

今日于城市中心要规划一个广场不容易,但可经由旧城改造之际,规划小广场与周边建筑物形成一体性的规划设计,同时这些小广场也可举办各种活动,包括政令倡导、公益活动、商业活动、地方工艺品或农产品的展售等,变动性的活动是创造城市活力最好的空间。

2. 私密性空间

以高围墙围绕,表示私人占有,是防御性空间,同时带有神秘性。但是,我们关心的是高大的围墙与城市景观的关系,高围墙给人的多少是有压迫感的负面影响,所以,设计围墙时,就要考虑其外墙的绿化,以多层式植栽的绿化或以树篱来遮蔽围墙,增加绿化面积,美化地区环境,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压迫感。

3. 半公共性空间

私密性空间提供给公共使用,产权私有。在高密度的城市发展中,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不足,为了疏解城市的平面拥挤感,增加城市的宽阔度和城市的景观时常有半公共性空间的设计。

今日城市设计的理念已经跨越闭锁性空间的理念,迈入了开放性空间的理念。大型建物逐渐摆脱了以围墙围绕建筑基地的闭锁性、防御性的想法,而将建物本身以外的私人基地开放供众人自由出入。

同时将此空间美化、庭园化,人们可以进入休憩,今日我们可看到很多大型建筑都有这种设计方式。让公共空间的领域延伸到私人空间,增加了可供公共活动的空间。美化了都市景观的同时也增加了大楼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一类型的空间设计是今后城市设计上应积极鼓励的。

4. 私密性空间只能观赏而不能进入

这是前面私密性空间的围墙改用低矮围墙或栏杆围绕,可看到私人基地内的建筑物和庭园,也就是只能观赏不能进入,但仍具有防御性、占有性,放弃神秘性。这种形态的设计于都市设计上亦是值得鼓励的,至少都市的空间景观已经延伸到私人空间,对降低拥挤的都市压迫感和增进都市景观都有很大的帮助。

5. 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界面的问题

这可分两个层面来说明:一是步道或广场的空间与其毗邻空间的关系和设计的问题,二是从广场或步道可看到的毗邻建物群所形成的都市景观问题。城市空间的环境质量是访客对该城市的第一印象,其内涵包括城市是否清洁、步道是否宽敞、铺面材质的感觉以及是否易于行走、步道的美化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步行者的心理感受。主要商店街步道有良好的空间质量加上沿街商店有良好的橱窗设计和展示,街道必然成为集客场所,是城市的活力场所,这种人性空间亦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之一。

旧市街区的都市景观最主要的是由道路和邻街的建筑群所构成,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趋势下,保持地方的人文历史、风土文化是对抗全球化最佳的方法,所以在旧市街区,不要一味地追求全球化的建筑造型,而应走保存、整修、维护的方向,维护地方特色都市景观。

6. 城市生活景

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空间,其设计思考的原点是能够对应市民生活活动所需要的空间与设施。所以城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设计市民生活活动空间,而市民生活方式也就是生活形态是市民文化的表现,生活空间和设施的设计是一种文明的表现。市民生活方式与所使用空间、设施之关系所形成的景象是所谓的“城市生活景”,是将静态的城市空间设计配上动态的市民活动使用空间的景象,是市民生活内涵和空间结合的表现,亦是城市文化和文明的表现。所以在城市空间设计时,要融入与地方文化有关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文、城市纹理等因素。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市民最常接触到的活动空间,亦是最容易看出一个城市文化和文明的“生活景”。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应追求丰富典雅的市民“生活景”。

五、结论

城市象征意象的设计是城市设计很有意义也是很重要的事。纽约有自由女神,巴黎有埃菲尔铁塔,伦敦有伦敦桥和国会大钟,哥本哈根有美人鱼,布鲁塞尔有尿尿小童,中国的城市有什么可以经由旅行者的传递,营销到全世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此要全民来思考加上城市设计来达成。

一个富裕、文明的城市,要讲求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城市设计就是提高空间环境质量,所以城市设计逐渐被重视。

城市设计被用于创造地方特色和魅力,活化城市形成热闹、繁荣的景象,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中国在迈入富裕文明国家,其城市规划到设计要追求全球化的都市规划设计风潮,让中国的“城市像”与全球较文明国家相似呢,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历史、风土习俗等来开创新的有特色的中国城市呢?

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特别是公共空间及其与周边建筑物所形成的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富裕文明的表现,中国城市过去忽视了的部分。这是中国城市要提升环境质量在城市设计上可努力的方面。

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水平的探讨 篇4

提升城市形象与品位

近年来,随着攸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大增加,城区面貌日新月异。但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市政维护管理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也日益突出,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效益的发挥,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总体水平的提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理顺城市市政维护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新型的城市市政维护管理模式,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改善我县投资环境,是当前我县城市管理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现在,根据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湖南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办法》及《株洲市人民政府201002号文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我们试从城市管理中的市政维护管理这一环节进行探讨如何完善市政维护机制,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这一课题。

第一章 概括

第一条 本意见适用于本县城市范围内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管理。

第二条 本意见所称市政工程设施是指城市道路、城市桥涵、城市排水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 市政工程设施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攸县市政园林管理处是我县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各区镇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辖区内的市政工程设施的管理。各单位和小区范围内的市政工程设施由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自行负责。

第四条 市政工程设施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市政工程设施的义务,对于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对贯彻实施本办法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 规划部门应会同建设、管理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本城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第七条 市政工程建设图纸的审查、建设方案的评审、工程建设的监管、工程竣工验收评估须有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全过程参与。

第八条 新建、改造和扩建城市道路的地下管线应与城市道路同步规划、建设。有条件的,应当根据管线类型的技术规范同步进行公共管廊建设。建设部门还应广泛征求沿线单位、地下管线管养单位意见,做好地下管线改造和预埋工作,防止重复开挖。

第九条 城市市政工程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规范。

第十条 承担市政工程设施设计和施工的单位,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等级。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电、路灯、通信、消防、交通安全设施等依附于城市道路的各类管﹙杆﹚线设施的建设计划,应当与城市道路建设计划相协调,依照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埋后浅埋的顺序,与城市道路同步建设。在城市建设中,需要对依附于城市道路的原有设施进行拆除、移动的,应事先征得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同意。

第十一条 需要挖掘城市道路埋设地下管线的,应当按季度向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管线埋设施工计划。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避免重复挖掘。

第十二条 新建、改造和扩建城市道路与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相交或者新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城市道路相交的,应当建设立体交叉设施,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三条 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工程竣工后90天内,建设单位应当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30天内,按规定将市政工程设施的各个项目向相应的接收管理部门分别移交,并办理移交手续。市政工程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及设施防盗等责任自工程移交之日起由相应的管理部门负责,另有特殊约定的,从约定。不符合建设质量标准和建设内容的工程应当在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移交手续。

第三章 养护和维修

第十四条 未移交给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的市政工程设施,由建设单位、责任单位或产权单位负责养护、维修,并接受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十五条 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工程的保修期为验收合格之日起一年,另有特殊约定的,从约定,但不得少于一年。主体结构终身保修。

第十六条 因交通事故造成市政工程设施损坏的,交通事故责任人应当承担市政工程设施损坏赔偿责任。公安交警部门在处理交通事故时,发现市政工程设施因交通事故损坏的,应当立即通知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养护部门。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养护部门应当及时到现场对设施损坏情况进行核实、评估,核算恢复市政工程设施所需的费用,向责任人追究赔偿责任。

第十七条 按定额标准并参照市场招标价格核算市政工程设施的养护经费,并列入县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拨付。

第十八条 市政工程设施养护维修尽可能安排在夜间施工,作业时应当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养护维修车辆、机械设备应当使用统一的作业标志。养护维修人员应当穿着统一的安全服饰。

第十九条 市政工程设施管养部门应当建立检测评估制度,定期对设施可靠性进行检测评估。养护维修责任人应当按照养护维修技术标准和规范对设施进行养护维修,排除隐患,确保市政工程设施完好。

第二十条 全城统一设立市政应急协调机构,开通市政应急热线,协调处理市政工程设施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各相关设施产权单位要积极配合,认真做好本部门工作。

第四章 城市道路管理

第二十一条 本意见所称城市道路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侧平石、公共广场、地下通道、停车场、街头空地、路肩、边坡等。

第二十二条 城市道路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占用、挖掘城市道路;

(二)擅自进行有损道路设施的各种作业;

(三)擅自在人行道上行驶,停放机动车、畜力车;

(四)在非指定路段上停放、清洗、练试、修理机动车;

(五)车辆载料拖刮路面或冲击路面;

(六)其他损害、侵占城市道路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道路范围内有下列行为:

(一)机动车在桥面上停放或者试刹车;

(二)行驶履带车、铁轮车和超重、超高、超长车辆;

(三)利用桥梁、隧道设施进行牵拉、吊装等作业。

第二十四条 依附于城市道路建设各种管线、杆线等设施的,应当经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

第二十五条 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临时占用挖掘城市道路日常管理。其中市级管理道路的临时占用由市城管行政执法局负责审批;挖掘城区道路由市城管行政执法局组织相关单位现场勘察,提出意见后,报市政府审批。各区管理道路的临时占用由区政府负责审批。影响交通安全的应当征得交警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六条 除特殊情况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挖掘道路。

(一)属于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路的;

(二)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未满5年的;

(三)大修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未满3年的;

(四)同一道路地下相同管线建设竣工后未满3年的;

(五)法定节日和全市性重大活动期间;

(六)挖掘单位违反有关规定,经查处未整改的;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其他不得挖掘城市道路的情形。

第二十七条 凡因基建、安装或经营,需临时占用或挖掘道路的,占用或挖掘单位﹙或个人﹚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临时占用、挖掘道路书面申请报告;

(二)城市规划部门批准签发的有关文件和设计;

(三)施工方案及施工单位资质证明;

(四)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十八条 临时占用或挖掘城市道路的单位(个人)应按本办法办理审批手续,缴纳道路占用费或挖掘道路修复费,并按临时占用挖掘道路费用的1倍交纳押金,领取临时占用道路许可证或挖掘道路许可证后,方可按限定的范围和时间临时占用或挖掘。所有城市道路,除按法定程序调整城市规划变更其功能外,一律不得永久性占用。

第二十九条 经批准的临时占用,挖掘道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应当持有占道许可证或挖掘许可证,在占用或挖掘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围档设施,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组织施工。

(二)应当按照批准的位置、面积、期限占用或者挖掘。确定需要移动位置、扩大面积、延长时间的,应当提前办理变更手续。

(三)挖掘城市道路涉及到测量标志、地下管道、电缆等设施时,应采取保护措施,并及时与设施产权单位协商处理。

(四)不得影响市政工程、绿化养护施工和环卫工作的正常进行。

(五)挖掘工程实行分段施工,主要路口和横穿道路的挖掘工程尽可能夜间施工,白天采取措施恢复交通。

(六)不得擅自移动、拆除城市道路附属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

(七)临时占用或挖掘道路竣工后,应当按规定及时清理现场,恢复道路原状,并通知市政工程管理养护部门检查验收。

(八)遵守相关部门提出的其他管理要求。

第三十条 占用城市人行道作为临时停车场、存车或自建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停车场,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占用城市车行道作为临时停车场、存车或自建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停车场,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会同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研究确定。

第三十一条 因紧急抢修自来水、燃气、供热、通信、电力等设施须挖掘道路时,应立即通知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养护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并在24小时内补办手续,交纳道路占用或挖掘费。

第三十二条 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养护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各自管辖的道路设施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及时养护、修复占用或挖掘终止后的道路设施。

第三十三条 城市道路的养护维修及施工质量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设在城市道路上的各类井盖、护栏、路标等设施应当符合道路养护及交通安全的要求。产权单位必须建立日常巡查制度,保持井盖等设施完好。发现丢失、损坏、移动、震响等非正常情况,产权单位应及时补装、维修和更换,未及时补装或更换造成后果的,由产权单位负相应法律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井盖或圈占圈压检查井的井盖。

第三十四条 对城市道路进行维护施工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在繁华路段,应避开交通高峰时间。施工现场影响交通的,施工单位应会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同采取措施维护秩序,需封闭道路禁止通行的必须提前7个工作日在报纸上发布通告。

第五章 城市排水管理

第三十五条 本意见所称城市排水包括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污水合流管道、污水排水管道、明沟、暗渠、检查井、泄水井、泵站等。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排入城市排水设施的污水,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

第三十七条 新建、扩建下水道的单位,在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经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勘定核准,方可施工。

第三十八条 在城市排水设施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开挖、占压排水管道;

(二)擅自在排水管道上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三)向排水明沟、检查井、雨水口内倾倒垃圾、粪便、渣土等杂物;

(四)损坏或擅自移动井盖、井座;

(五)将未经处理的有毒、有害、含有易燃易爆等物质的污水排入排水管、沟内;

(六)擅自在检查井、排水管口及排水明沟内设闸堵水或装泵抽水;

(七)擅自修建雨水、污水排放管道与城市排水管网对接;

(八)其他损害排水设施的行为;

(九)非法收购井盖、井圈或其他排水设施。

第六章 城市桥涵管理

第三十九条 本意见所称城市桥涵包括桥梁、涵洞、隧道、立体交叉桥、过街人行桥、地下通道、城市道路与铁路两用桥以及桥栏、扶梯、桥孔、桥名牌、限载牌等。

第四十条 在城市桥梁桥涵安全保护区域内不得从事影响桥梁桥涵功能和安全的活动。确需在城市桥梁桥涵安全区域内进行挖掘取土、建筑打桩、地下管道顶管等作业的,应当制定桥梁桥涵保护安全措施,并经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施工。

第四十一条 需要依附于城市桥梁桥涵设置各种管﹙杆﹚线等设施的,应当提供原桥梁桥涵设计单位的技术安全意见,经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设置。因特殊情况无法提供原桥梁桥涵设计单位技术安全意见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因养护桥梁桥涵,需要拆除随桥架设的管(杆)线等设施的,应当无偿拆除。

第四十二条 在城市桥梁桥涵设施及其安全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占用、损坏桥梁桥涵设施;

(二)移动、损坏桥梁桥涵测量标志;

(三)试车和随意停车;

(四)擅自从事经营活动;

(五)进行危及桥梁桥涵设施安全的作业;

(六)擅自张贴、悬挂标语和广告;

(七)在桥梁上下游100米以内的水域停船、捕鱼和取砂石;

(八)其他损坏、侵占盗窃桥梁桥涵设施的行为。

第四十三条 履带车、铁轮车、超限车辆通过桥梁桥涵时,应当事先向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申请手续,经批准后,按规定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并按规定的时间,在管理人员的监护下通过。

第七章 罚则

第四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管理权限进行处罚。

第四十五条 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在查处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时,可以扣押与违法行为有关的物品和工具,并通知违法行为人在限定的时间内到指定地点进行处理。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原发证机关吊销设计、施工资格证书:

(一)未取得设计、施工资格或者未按资质等级承担市政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任务的;

(二)未按照市政工程设施设计、施工技术规范设计、施工的;

(三)未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图纸的。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擅自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市政工程设施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工程造价2%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 承担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养护的单位违反本规定,未定期对市政工程设施进行养护、维修,或者未按照规定的期限进行养护、维修、修复竣工,并拒绝接受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四十二条规定,或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对设在城市道路上的各种管线检查井、箱盖或者城市道路桥梁桥涵附属设施的缺损及时补缺或者修复的;

(二)未在城市道路、桥梁桥涵施工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的;

(三)占用城市道路、桥梁桥涵期满或者挖掘城市道路后,不及时清理现场的;

(四)依附于城市道路、桥梁桥涵建设各种管线、杆线等设施,不按照规定办理批准手续的;

(五)紧急抢修埋设在城市道路下的管线,不按照规定补办批准手续的;

(六)未按照批准的位置、面积、期限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或者需要移动位置、扩大面积、延长时间,未提前办理变更审批手续的。

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分别情况责令其改正,限期清除、拆除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回复原状,赔偿直接损失;属非经营性活动的,对责任单位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可以并处200元以下的罚款;属经营性活动的,对责任单位可以并处1000元至10000元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可以并处50元至500元的罚款:

(一)未经审批同意作业、施工的;

(二)侵占、拆毁、损坏市政工程设施的;

(三)在市政工程设施范围内倾倒垃圾、废物,擅自堆放物品或者铺设、架设管线以及装置其他设施的;

(四)在市政工程设施范围内擅自摆摊、搭棚、盖房或者修建其他建(构)筑物,挖砂、取土、采石以及进行其他有损市政工程设施安全的。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二条 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一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攸县市政园林管理处

市政设施管理股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 篇5

一、城市公共用地的形成

从地理区位看,城市公共用地的形成等价于城市土地的形成,两者是被包含和包含关系,因为城市公共用地是城市用地的类型之一。城市土地的形成与生产力发展、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劳动地域分工密不可分。社会分工使工商业从手工业和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商品,货币和商人也随之出现。商人、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自然地趋向于交通便利、贸易发达的地区聚居。随着交换的扩大延伸,产生了与交换相关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种相关产业。人们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不断涌向便于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聚居点,城市就应运而生。可见,地理意义的城市土地是长期的生产力发展和人们理性选择所催生的,是由自然土地和农业用地改造而来的,是城市景观替代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后形成的。城市用地形成后,政府必须划出一定的地块提供公共服务和设施,这样的地块,私人提供不了也不愿提供。至此,城市公共用地就形成了。

二、城市公共用地的公共属性

政府提供的社会产品(socialgoods)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共物品(publicgoods)也称公共产品;一种是称誉产品(meritsgoods)。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货物。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这些特征使得对公共物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1]例如一个不纳税的人同样可以得到国防的保护,街灯照明的方便等。但从全国来看,每一个公民都是纳税人,只存在纳税地域不同的区分,他们都具有使用全国和地域性公共物品的权利。区分公共物品和非公共物品采用不兼容原则(exclusion)。根据这个原则,如果一个人不付款,就不能享用这种物品,那么这种物品就是非公共物品,反之则是公共物品。称誉产品或称准公共物品,是人们认为本质上值得生产并值得称誉的产品。例如由政府提供的公园、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共住宅、健身设施和公共运动场等。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物品和私有物品的性质,因为它们有时是免费供应的,有时则援用不兼容原则,需要付全部费用或部分费用或较低费用才能享用,因此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目前,政府已成为公共物品和称誉产品的主要供给者。

城市公共用地不可避免地具有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非竞争性指公共用地可以同时被多个人使用而不影响彼此之间的使用。非排他性指公共用地的使用是集体使用,共同进行的。比如某块公共用地某人正在使用,其他人对此块公共用地付费与否都不影响他们对公共用地的使用,而如果要限制他们的使用却必须花费巨大的成本而不能接受。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作为城市公共用地的特征在其使用过程中是同时出现的,但又会表现出矛盾的一面。一方面,某块公共用地具有非竞争性并不能确保其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如作为道路的公共用地是非竞争性的,但在某一时段譬如修路或交通高峰时,只允许特定车辆(载重量轻)或专门车辆通行,由此造成某些车辆为赢取时间被迫改道而不得使用。另一方面,公共用地具有非排他性,但在其使用上却具有竞争性。如在公共绿地游玩的人们,他们对公共绿地的使用必然发生竞争关系。若人数过多超过公共绿地所能承受的饱和量,人们就不能尽兴玩耍,达到自己的最大满意度。节假日公园人头攒动,人们往往难以顺利游玩就是这一竞争性的显现。

城市公共用地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但其提供的附加服务或设施需要付费才能使用,又显示出称誉产品的特征,因此公共用地给人非公共物品的假象。但实际上公共用地的选择弹性较小且大多公共服务和设施都是免费的,需要付费的是所要求的服务或设施,享用与否在于人们自身。因此,付费服务和设施丝毫没有改变城市公共用地的公共物品属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公共用地又具有其内在属性。第一,稀缺性。城市作为商业化高度集中的区域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决定了城市中不可能有相对大量的土地用作公共用地,而只能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或相关地块上设置公共用地。同时,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也需要符合相关的法律制度。确保农业用地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突现了城市公共用地的稀缺性。第二,正外部性。城市公共用地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载体,任何一块公共用地的开发都给周围居民带来便利或优越的生活环境,也会引起相邻地块价格的上扬。因此,城市公共用地具有正外部性也即正的外溢效应。第三,服务性。提供公共服务是城市公共用地的首要功能。公共用地的种类、功能和数量将大大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并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城市公共用地为经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具有服务性。

三、城市公共用地的效用维度

(一)效用理论

按经济学的概念,效用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是人们需要的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一种特性。商品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个别人的一种无聊的欲望甚至是不道德的欲望。因此,效用概念是中性的,即一种商品或劳务是否具有效用,只看它能否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而不管这种欲望是好是坏,是善是恶。

nlc202309041248

效用虽然是主观评价,但为了衡量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大小,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的西方经济学家和20世纪的新古典派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数学基数来表示效用大小的基数效用概念。例如,1杯咖啡对某人的效用是2效用单位,1杯茶对另一人的效用是1.5效用单位。与基数效用相对应的是序数效用,以英国的希克斯(J·R·Hicks)和阿伦(R·G·Allan)为代表,他们认为,效用是用以表示个人偏好的,但偏好是个体心理活动。因此,效用的量在理论上、概念上和现实中是不可计量的。只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将其排列为第一、第二、第三……等顺序,而不能用基数1、2、3……来表示其量的大小。他们认为,不用可计量的基数效用概念也能在序数效用的基础上,利用无差异曲线加以说明。所谓无差异是指不同商品消费量的不同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效用满足是没有区别的。由此在坐标图上作出的曲线称为无差异曲线,同一曲线上不同数量组合代表的不同点具有相同的效用,而在同一坐标系中不同曲线上的不同数量组合具有不同的效用。效用不能进行具体的量的衡量,并不意味着建立在基数效用论基础上的消费者行为模式是错误的。目前的社会理论分析中,两种效用理论同时存在。

这里,需要区分公共效用和私人效用。大卫·休谟认为,“所谓‘效用’的意思是公共效用——等于现代的‘社会效用’——或是公共福利,或是社会的利益。”[2]而边沁修正了休谟的公共效用观念。他认为休谟使用这个名词有几种意义。有时候指“以用途本身作为目的的功用,不管是什么”,有时候指“物质工具所有的一种特性,一架机器、一所房屋或一件家具的一种特性,这里所谓效用是有助于达到所追求的目的”,有时候意味着“快乐作为一种目的”。边沁把效用的一切意义变成一种单一的驱使人类行动的“力”或“动力”。这种“力”并没有纯粹的指向私人效用或公共效用。可见,休谟把私人效用和公共效用对立起来,是因为他认为私人利益或私人效用和自我牺牲(这是休谟的公共效用)都是由稀少性而来。由于稀少而存在竞争,因此休谟的效用是稀少的效用。边沁却认为私人效用和公共效用是一致的。他认为公共效用起源于斯密的私利和丰裕,丰裕可使个人扩张利益而不损害别人。因此,边沁的效用是丰裕的效用。正如边沁所说:“社会是一种想象的团体,包含一些个别的人,作为构成它的成员。那末,社会的利益是什么呢?——就是组成社会的个别成员的利益的总和。”[3]

(二)城市公共用地的公共效用

作为政府公共选择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城市公共用地存在供给和需求关系,对广大使用者来说也存在效用问题。公共用地的公共效用是从配置主体政府的视角来界定,指公共用地在不同时间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大数量使用者的效用并使其得到物质、精神及心理上的满足。借助基数效用理论,不难看出政府关注的主要是大众效用单位的总和,尽量从量上使效用单位最大化。实现公共用地的公共效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公共用地之上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够大致满足个体的需求,不至于让大多数使用者认为是负效用。如前所述效用是主观的,个体的需求各异,但需求层次类似。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价值实现等需求层次。尽管人的需求千差万别,但在需求层次上有一个交集,都需要相同类型的公共用地及其服务。其次,公共用地的受益范围没有任何约束条件,只要是合法公民都能使用公共用地、享用公共服务。这两个条件从供求双方使公共用地的公共效用得以实现,是公共效用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三)城市公共用地的私人效用

城市公共用地的私人效用针对个体而言,指公共用地满足个体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公共用地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为条件。同时,公共用地是否具有效用或具有多大效用,在于它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以居民A、B、C三人使用公共用地的不同情况,采用序数效用理论对公共用地的私人效用进行分析,可得出公共用地私人效用的一致性、差异性和有限性。

1.公共用地私人效用的一致性

对于公共用地给定的公共服务,不同使用者的效用都能大致满足,因此,公共用地的私人效用具有一致性。比如,居民A、B、C三人对于公共用地提供的绿地和健身设施,其使用量不同,A居民使用了5个单位的绿地、1个单位的健身设施,B居民使用了3个单位的绿地、2个单位的健身设施,C居民使用了1.5个单位的绿地、4个单位的健身设施。根据居民A、B、C三人不同的公共用地使用数量,以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绿地和健身设施的使用量,确定居民A、B、C的效用满足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得无差异曲线如图一。

2.公共用地私人效用的差异性

居民A、B、C三人分别对公共用地都产生了效用,但每个个体对公共用地的满足度是有区别的。居民C住在公共用地附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因此对公共用地之上提供的公共服务在一定时间内有边际效用递减的倾向。而对于距离该公共用地较远或附近无公共用地,偶有机会使用的A或B居民来说,在有限的使用机会里所获得的效用是大于经常使用的C居民的。如图二所示。

3.公共用地私人效用的有限性

公共用地私人效用的有限性是由于公共用地的一种重要的外部效应所致。这种外部效应,称之为“公共资源问题”(CommonRecourseProblem)。“公共资源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这种资源是稀缺的,二是这种资源的使用不受限制。”[4]公共用地的稀缺性加之其作为公共物品的使用不受限制,人们会争相“用脚投票”流向有较好公共用地的城市。另外,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创立者J·布坎南(J·Buchanan)的俱乐部理论。假定公共用地的总成本是固定的,而使用者作为纳税人的偏好和收入是一样的。公共用地的第2名使用者给第1名使用者带来的边际收益是其所负担公共用地的成本减少一半。同理,第3名使用者给前两个使用者带来的边际收益是只需支付总成本的三分之一。新使用者不断增加,相互之间所应支付的使用成本不断下降。在使用成本下降的同时,使用者不断增加造成拥挤程度上升。这就是俱乐部成员增加带来的边际成本。起初拥挤成本可能很低或是负值,随着人数的增加,拥挤成本不断上升,以致使用者不能从公共用地的使用中实现自己的效用。因此公共用地的私人效用具有有限性,其满足条件为公共用地使用人数小于或等于No时。如图所示,以成本F为纵轴,使用人数N为横轴,曲线MB表示边际收益,曲线MC表示边际成本,可得图三。

让最大多数使用者合理使用公共用地政府的基本目的。而对于单个的个体,私人效用的实现是在使用人数小于或等于No时。因此,公共效用和私人效用存在矛盾的一面,又存在统一的一面。公共效用的实现以私人效用的实现为前提,如果私人效用无法满足而空谈公共效用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公共效用是私人效用的有机构成,正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才组成了“最大多数的使用者”。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国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26).

[2][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70).

[3][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67).

[4]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3).

(责任编辑:骆小平)

对城市公共雕塑的思考 篇6

公共雕塑, 或者称为城市雕塑, 是公共艺术中典型的部分, 同时, 在当前现代主义建筑风行, 格局单一, 城市发展单一的时代, 公共雕塑一度成为公共艺术的代名词, 是当前公共艺术领域争议最多也最为持久的问题。

针对中国当前城市化与民主化进程的现状, 笔者以为需要澄清几个层面的问题, 从而起到对公共雕塑发展的正确审视。

其一、公共雕塑是民众需求的结果, 代表民意, 并且其制作经费支出, 也是来自政府财政, 换言之, 即是纳税人承担这一支出, 而在民主社会, 政府作为纳税人代表, 通过对民众民意征询, 招标雕塑家进行创作和制作, 进而起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化、点缀或象征性标识。所以, 民意的正确、深入、采纳与否, 直接关系到公共雕塑受众结果。

其二、公共艺术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与城市面貌、市民生活溶为一体, 在制作、选材、题材、规模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从而起到更为合适的作用, 与传统私密空间艺术具有应用层面的区别, 且具有不可移动的属性。如在材质上适宜选择铸铜, 在体量上亦多明显大于其他艺术形式, 制作上考虑安全性与不易损坏性等。所以, 雕塑家素质、对城市格局与民众生活的深入了解, 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另一核心环节。

其三、公共雕塑是城市品位与格调的重要依据, 与是时时刻刻都提升市民审美、素养的重要因素。空间与人的成长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而空间无非有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包括家庭装修、色彩、家具陈列、文化品位等。而公共空间直接涉及审美的, 除了千篇一律的广告, 唯一能代表艺术化独立审美的, 在中国, 城市雕塑无疑是其中重要方面。所以, 文化性与艺术性的体现, 是城市雕塑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其直接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格调, 而间接反应了一个城市市民的审美品位。

上述三种问题, 涉及政府、民意、雕塑家三方因素, 政府的公正合理、民意的顺通全面、雕塑家的独立人格与艺术修养都是决定城市雕塑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国当前, 首先问题应该是落在政府方面, 因为民意的征询执行在政府, 资金的支配与雕塑家的聘任或竞标也在政府, 这样, 对于城市雕塑问题, 核心的期望和批评都来自政府, 因而政府成为城市雕塑第一个决策性方面。而同样的问题在台湾, 就值得我们借鉴与吸纳, 从而起到对相关问题的合理参照, 推进这一问题的进展。

台湾在1997年, 即实施了《文化艺术奖助条例》, 这一条例基本确立了台湾公共雕塑的法律地位。条例第二章第九条第一至三款规定:

第一款:共有建筑所有人, 应设置艺术品、美化环境建筑物与环境, 且其价值不少于建筑物造价百分之一。

第二款:公有建筑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 如与其建筑设置艺术品、美化建筑物与环境, 且其价值高于建筑物造价百分之一者, 政府应奖励之。

第三款:政府重大公共工程, 应设置艺术品美化环境。

在这则规定的背后, 台湾政府文化院行政委员会组建公共艺术资议委员会, 聘请文化艺术相关专业人士担任, 委员11至15人, 涉及雕塑家、应用艺术、艺术批评、艺术教育者等领域。以尽可能宏观与多元的方式来推动这一举措的实施, 体现了公共艺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尽可能的合理方式。这一政府政策的推出, 刺激并激励了城市公共艺术的迅速出现, 其中大量即以公共雕塑的方式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并且, 政府组建的公共艺术委员会的具体细则与智能, 也是我们可供参照方式:

公共艺术委员会的职责范围:1) 拟定公共艺术推展政策。组派咨询小组, 协助各地方公共艺术方案的推行。2) 地方公共艺术监督、协助及纠纷协调。3) 协助地方办理重大公共艺术方案之审议。4) 汇集与提供公共艺术相关资讯、定期审核更新公共艺术方面的人才资料。5) 修订、建议相关公共艺术法令。6) 奖励公共艺术设置案。7) 执行文化艺术奖助条例。8) 审查政府重大公共艺术建设。

无独有偶, 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 都有类似法规和委员会的形式, 助长和规范了这些国家作为经济强国的同时, 也成为文化艺术的领头羊。中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 文化艺术作为发展经济的有效呼应显现显得微弱。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中, 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发展力度等内容列入议题, 并以大会文件的方式下发。确立了国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于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 同时也昭示了文化问题的迫切性与严重性。在此情况下, 公共艺术是首选需要解决的, 且直接涉及到文化机制问题的领域, 所以, 参照台湾甚至更多国家的先进经验与合理方式, 努力改观中国城市雕塑的问题, 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 制定规范实用的政策与制度, 让更多优秀的雕塑家、设计师、画家、批评家、文化学者参与其中, 从城市环境着手, 改观我们的公共空间, 清肃一批带有庸俗主义和纯商业动机的公共雕塑, 铲除带有严重抄袭与挪用方式的雕塑,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

美国语言学家贝尔曾说:视觉艺术的突变, 是社会发生重大改观的前兆。城市雕塑以当代艺术的视觉方式、以符合民众审美与城市环境的形式、以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思路为主要依据, 实现公共雕塑的当代发展, 无疑是以视觉方式昭示着一个更加合理先进的国度的到来。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殷双喜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364页.

[2]转引自殷双喜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365页.

浅析城市规划的公共性及制度矫正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性,制度治理,公共利益

当前, 城市规划关乎城市的整体结构的设计和城市公共功能的发挥, 包括城市商圈规划、生活社区规划、公共领域功能展现等, 但是城市原本的自然功能也随着城市发展发生了转变, 逐渐从自然形态面向公共形态改变。城市规划在城市中的功能也开始从内部扩展到外部, 从城市空间格局功能增加到城市环保、物质空间规划、规划城乡发展、凸显城市文化等方面。基于此,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展开城市规划的公共性及公共治理的探讨。

1 城市规划公共性本质内涵

1.1 创建和谐友爱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首先就是对城市空间布局的一种设计和调整, 要对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道路网、建筑群及其他城市领域做出的安排和整合, 城市规划的本质概念是超出城市片面范围的。城市规划范畴是除了建设设施、公共资源之外, 立足城市整体需求, 立足城市居民需求, 创建最适合城市居民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随着城市物理空间的逐渐扩展, 城市规划涵盖的内容愈发复杂, 越来越多的城市公民参与规划当中, 增加城市建设的和谐感。

1.2 提供尽可能全的公共资源服务

城市空间从不同形态可以分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 多种形态的空间构成城市空间。城市规划保证了城市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性, 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了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环保等集体性消费, 并且按照公共服务原则, 不断充实城市公共资源, 满足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主体向城市提出的种形式的公共资源服务。

1.3 缓解城市规划中的价值冲突

城市是一个公共领域, 从外在来看,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进行的合理布置和设计, 但是, 深入城市形态布局内部来看, 城市规划反映的是城市规划中不同利益方的矛盾冲突。城市规划中需要解决的不止是城市布局和城市建设, 也不止是对城市建设进行客观评价, 而是如何处理好各不同利益方的冲突, 促使城市的公共利益增加, 而不是某一方群体的利益。

2 现阶段城市规划中的瓶颈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许多城市中高新技术产业园、城市森林公园、非遗产物质文化保护基地等泛滥, 此外, 城市人口激增, 规划开始紊乱, 城市内涝也会出现, 房地产开发管理现象不佳, 城市规划也与原本的规划目标背道而驰, 影响了城市的正常发展。

2.1 城市规划中领导意志化渐显

当前, 我国城市规划中政府干涉过多, 许多政府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效果。现阶段, 许多城市中的政府部门不支持城市规划, 个人行为直接影响了城市规划应发挥的作用。长久以来, 许多政府人员由于个人晋升阻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 导致政府部分官员将注意力转移到城市商圈规划当中, 只在硬公共产品上投入财力和物力, 对公共服务机构, 包括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视而不见, 导致公共教育、医疗规划不足, 失去了公共性质。

2.2 城市规划目标日趋经济高效

众所周知, 城市规划是通过向城市居民提供各方面的服务用以保证城市稳定、正常运转。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规划的效率和规划的公正, 通常情况下, 城市规划理应更倾向于公正化, 以发挥公共性作用。但是, 由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利益性, 城市规划逐渐从一种现象变成了一种工具, 为求经济高速发展而利用的一种工具。许多城市规划中, 侧重于技术和规划经济效益, 只为追求经济价值, 而不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公正性日渐消失。

2.3 城市规划成果欠缺公平

2.3.1 对城市弱势群体不重视

尽管城市规划所说的服务是面向城市居民所有者的, 但是, 现实生活中, 许多城市规划中的艺术、教育、医疗机构并非完全资源共享, 而且城市规划中只将建设服务重点放在了一些与政府及商业挂钩的地方, 而不是大众化的公共设施服务方面, 由于商业房的大量出现, 城市居民中的弱势群体面临更严重的生活危机。

2.3.2 城市规划成本配置有待公平化

城市规划进行时, 所投入的资金成本其实在无形中可以将其转嫁城市居民身上, 因为城市规划外显作用比较突出, 所以许多人忽略了这种不公平的成本转嫁现象, 拉大了城市贫富之间的差距。

3 对强化城市规划的公共性的思考

3.1 重新整合城市规划机制, 补充城市规划的内容

当前城市规划机制不够合理, 应对其加以完善, 深入到城市公民内部了解公民真实所需, 对原有城市规划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增加公共服务范畴的医疗、避难等方面服务, 增加城市内涝、城市人口调整、危险品防范等纳入城市规划项目中。

3.2 规范城市规划中的基本概念, 做好公共利益划分

我国现有法律并未明确“公共利益”的具体含义, 因此不利于衡量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行为, 对此, 应增设“公共利益”法律概念, 明确公共利益条款在城市规划中应有的作用

3.3 强化城市规划考核力度, 提高城市政府职能

政府应该从自身职能做起, 加强自身监督, 明确自身岗位职责, 立足城市规划建设构建绩效考核体系, 采用城市开放性规划, 允许城市居民参与到规划监督当中, , 增加城市规划的公共性。

4 结语

总之, 立足公共政策来讲, 现代城市规划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公共问题, 协调城市建设中公共领域各方利益出现的矛盾, 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城市规划本身公共性比较凸显。此外, 城市规划还要与城市利益其他主体协商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布置, 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多公共性服务。

参考文献

[1]吴伟.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及相关设计策略研究[J].重庆大学, 2012.

[2]伍学进.城市宜居性短街道与小街区公共空间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 2010 (3) .

城市公共雕塑创作中的文化定制 篇8

约翰·伯查德曾说过, 城市本身具有某种人格化的个性, 个性之美, 是城市文化之美的体现。由此可见, 城市个性的核心就在于城市文化特质的差异。现在大家都公认, 我们千百年形成的城市灵魂正在逐渐丧失, 当今的城市文化建设也相对滞后, 而此刻, 公共艺术作为视觉化、物质化、持久性的文化载体, 是可以担当一些非常独特的, 有时甚至是不可取代的作用。一件成功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是离不开它所在城市的文化背景, 只有从城市文化出发, 才可能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文化是需要用适当的方式来呈现的, 要解决一些历史文脉的传承、地域特色的显现以及城市当下气质的彰显问题, 而城市雕塑恰恰能够较好担负这些使命。但近些年中国城市建设迅猛, 相关部门在急切改变城市面貌的良好愿望与刺激经济增长的现实利益驱动下, 由于缺乏冷静分析与理性规划, 对公共雕塑的组织和创作盲目立项, 仓促设计, 造成公共雕塑只追求可怜的形式感, 缺乏内涵和创意, 没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指向, 俨然成了一种模仿、抄袭的快餐式产品。因为这些问题, 城市雕塑反而给城市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们都知道, 区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本质差别要看城市所处地域及其城市文化的内涵与差异。一方面, 城市文化是城市雕塑的创意源泉, 城市雕塑应该从属于城市文化。如“撒尿的男孩”雕塑, 根植于布鲁塞尔的历史文化, “自由女神”雕塑, 也代表了美国的自由和民主;另一方面, 城市雕塑的视觉化、物质化、持久性的特征能够更深层体现和凝聚城市文化。城市文化需要通过城市的建筑形态, 历史遗产等物质实体作为载体来体现, 而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文化通过实体物质来表现自己的绝佳代表。所以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城市文化对城市公共雕塑起绝对支撑性的作用, 城市公共雕塑从属于城市文化, 受到城市文化决定性的影响。

二、城市公共雕塑创作中的文化定制——举例说明

城市公共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个性特征, 反映出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针对国内公共雕塑丧失灵魂的“不锈钢恐怖主义”现象, 笔者在创作中坚持城市公共雕塑应当基于地方文化而设计, 应当分析地方文化与城市雕塑之间的关系。以下用近几年笔者公共雕塑创作实例, 来探讨城市公共雕塑的实施建议。

(1) 为“刘开渠2011中国首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定制的公共雕塑作品《长江巨埠——圆》 (见图1) 。该作品地处安徽芜湖, 芜湖是个湿地之邦乃千湖之城, 人杰地灵, 由于面临长江、青弋江, 是长三角下游重要湿地城市, 所以在创作中使用了水的元素。雕塑上端的整片瓦檐, 及灰瓦下面的水幕, 形成了徽派建筑特有的“马头墙”造型, 当马头墙没有水时候, 不锈钢材质将周围环境充分吸收, 远观雕塑犹如浮在空中的三段瓦檐, 增加了雕塑的神秘感。芜湖是近代最早开埠通商的城市之一, 是中西融合的典范。所以作者的雕塑风格是以传统的元素 (马头墙) 为载体, 使用当代的表现手法及材料 (不锈钢) 。作品结合芜湖的历史文化及特色, 践行刘开渠先生融贯东西方文化的崇高理想, 表现出古典情韵与现代文明在希望之城芜湖中相互交融、熠熠生辉。

(2) 为“大连星海新天地”定制的城市公共雕塑作品《同舟》 (见图2) 。大连建市一百年来, 走过一条艰难曲折的文化苦旅, 形成独特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心理。基于大连的历史, 作者的创作思路意在突出大连近些年的剧变。大连是一个有港口带动发展起来的城市, 港口的兴衰关系到城市的发展, 所以作者采用了大连最长见的渔船作为创作素材;大连文化的普及性不够, 是一个移民形成的城市, 没有归属感, 许多不同的亚文化在这里有一个融合的过程。人扎下根, 文化也扎下根, 所以作者也选用了另一个创作元素—树。作品意在把大连塑造成一个独有的, 富有个性特色的, 最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三、结语

希望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 沿着这个城市本身的文化脉络和发展逻辑, 循序渐进地来建设。只有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相协调, 因地制宜创作独特新颖、立意深远、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才能增加城市的艺术魅力, 提升城市的人文精神品位, 塑造城市的现代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盯[]J.雕塑, 2005 (3) .

[2]王忠.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 篇9

公共空间是城市或城市群中, 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的, 属于公共建筑领域的城市空间。狭义上的公共空间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等。公共空间作为公有财产, 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和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 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二、公共空间的悖论

1. 公共空间的公与私

带有开放性、市民性内涵的公共空间是欧洲城市学中的重要概念。与压迫性的“政治空间”及排他性的“私有空间”不同, 公共空间体现了一定的包容性。狭义上的公共空间, 例如广场、公园等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往往具有其公有的属性。但随着房地产业和金融业进入城市空间的生产和管理, 导致了空间进一步私有化。由私营企业管理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不断出现以及公共空间共有者的个体属性引发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是“公有”还是“私有”的悖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典型形式, 广场的发展反应了一种特定的正式生活方式。以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典型——广场为例, 中老年人是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者, 而对立方中青年群体由于其生活方式及喜好的不同, 在我国土地所有权非私有化的今天, 与老年群体成为广场使用者的对立双方, 形成某种特殊意义上的“私有属性”。

2. 公共空间的异化

冲突与希望。在当代的城市公共空间中,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始终混淆在公共空间的生产中。哈贝马斯认为, 应对公共和私有进行严格的界定, 以便生活能够防止政治和金钱系统的侵入。我们根据公共空间使用者的属性, 根据其对立面的属性将其划分为“公”与“私”。以国内近期“广场舞”矛盾事件为例, 中老年群体的业余生活与广场周边中青年业主的矛盾日益激化, 最终以各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冲突与希望是并存的, 需要政府及规划相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化解这个矛盾。

三、公共空间规划的意义——市民精神的培育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欧洲的自由民的聚居模式, 因此也未能形成欧洲那种体现市民社会精神的公共空间。我国的公共空间体现出市级政治性集会型空间占主导, 以楼盘为单位的私密性、半私密性空间大量存在的特质, 真正有助于形成市民意识和社区凝聚力的地区级或社区级的公共空间则很少。空间规划的立意主要是在于塑造人性化的城市物质空间, 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激发活跃的城市活动, 形成居民对城市和地区的认同感, 进而促进社区建设, 培育普通居民的市民精神。

四、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规划体系建构

1. 城市规划的主体

根据人存在形式的差异, 分为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和个人主体四种类型。本文选定公众中的个人群体作为城市规划主体的研究对象。一般表现为乙方尽可能地扩大自身利益, 政府则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 设法使其行动能纳入到政府遵从和认可的最理想的组织秩序中去。在资源有限、需求高度弹性而供给高度刚性的情况下, 规划的结果必然引发部分人有所得、部分人有所失, 部分人得之多, 部分人得之少等利益冲突。

2. 城市规划的客体

城市规划的客体是规划作用的空间系统。空间的形成主要相对于人的社会实践而言的, 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人改造世界的活动, 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具体的城市发展过程中, 由于这些基本空间需要被满足的状况不同, 哪种空间需要具有优先性, 还要视具体条件而定。

3. 城市规划活动体系

城市规划活动体系包括规划实践和规划认识两大类。城市规划的实践活动可以分为目标的制定, 行动的过程及目标、过程的反复反馈调节三个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过程分为规划的制定和规划实施两个阶段。

4. 城市规划体系的建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规划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要求, 还是城市规划中遇到的规划技术、规划政策问题, 本质上归根结底都是一种价值问题。城市规划一切活动最终都是指向人的, 可以是集体或社会, 也可以城市居民、集体或政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要充分规划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应该在规划初期充分考虑公共空间的布局, 在基于城市规划体系的基础上, 兼顾各城市规划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规划层面解决由于公共空间所导致的各种隐藏问题。“广场舞”事件一定程度是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造成的, 如果在城市规划阶段能够充分考虑规划体系主体与客体的利益关系, 同时城管、环保等其他相关部门在时间及声音分贝上加以限制, 那么老年人的晚间娱乐生活就不会与中青年人发生冲突, 从另一个角度也印证了城市规划是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的规划。

城市规划体系的主体、客体活动过程既是相对独立的, 又是协同工作的。在理论探索上, 建立人与城市规划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社会实践中, 合理规划城市公共空间, 又有利于为创建和谐社会及城市发展更新创造条件。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立, 本质上就是以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观的城市规划体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迪特·哈森普鲁格.当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发展——一个欧洲视角的观察[A].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2]蔡永洁.空间的权力与权力的空间——欧洲城市广场历史演变的社会学观察[J].建筑学报, 2006 (6) .

[3]Habermas.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 篇10

新疆城市雕塑不仅是城市形象的塑造,更是对民汉交互的公众审美的引导和体现。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新疆城市雕塑的特有文脉,民族历史文化人物、现实生活风情的题材选择和具有伊斯兰宗教和少数民族装饰手法的形式语言、表现方式等既是行之有效的经验,也具有进一步深化和开掘的空间:激活新疆历史和考古材料的资源,在题材上深化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文化涵义;深入研究新疆少数民族的视觉心理和造型传统,在表现语言上强化新疆城市雕塑本体的民族文化意味。

作为公共艺术的新疆城市雕塑首先建立在公共互动的文化场域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历史现实和对“嵌入式”城市民族居住模式的倡导决定了新疆公共性诉求中民汉交互与认同成为必然。认可自我民族身份的同时也认可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别是和谐新疆、和谐城市对新疆公众的基本素质要求。而生活在新疆的各个民族都要面对新疆这一共同地域的特有文脉,地域归属感的获得也是新疆城市雕塑创作中所面临的重要诉求。在新疆现代城市形象构建和对民汉交互的新疆公众审美的引导与体现中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文化视觉形塑就成为重要课题。

新疆的和平解放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象构建,新中国城市雕塑的起步也构成了新疆城市雕塑建设中的国家经验,这时新疆城市雕塑主题与表现手法及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与全国各城市一致,生产劳动、工农兵和毛主席造像印证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唯有不同的是个别的少数民族欢庆歌舞题材的雕塑透漏出新疆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中城市雕塑的少数民族文化诉求。

城市雕塑既是现代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一部分,也是公众审美的引导和体现,不同的城市应有不同的形象特点和不同的地域文化反映,对于新疆城市雕塑中的少数民族文化表达而言,民族历史文化人物、现实生活风情的题材选择和具有伊斯兰宗教和少数民族装饰手法的形式语言、表现方式等既是行之有效的经验,也具有进一步深化和开掘的空间。

题材:新疆城市雕塑的少数民族文化涵义

新疆是有着十三个主要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涌现出许多凝结着民族智慧的文化经典和历史人物,对少数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表现就成为新疆城市雕塑中最有特色的题材。新疆雕塑家孙增礼为喀什创作的《阿曼尼莎汗》,用白色大理石塑造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维吾尔族音乐大师阿曼尼莎汗的形象。雕像中阿曼尼莎汗表情端庄、素裙端坐,左手竖扶萨塔尔琴,右手持弓,仿佛正用音乐向凝视她的公众传达着民族历史的沧桑与民族文化的智慧。雕像造型手法典雅简洁,面部圆润,颇具古典气质,而在帽饰和萨塔尔琴的处理上细腻丰富,充满维吾尔族特有的装饰意味,同时与雕像整体的质地构成和谐的肌理对比。

此类民族文化色彩明显的作品有的表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人物,如维吾尔族雕塑家迪力木拉提的《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塑造了11世纪我国维吾尔族著名的学者、语言学家、《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再有表现解放之后少数民族的先进人物,如白昆亭为于田县创作的毛主席会见于田县“骑着毛驴去北京”的维吾尔族老农库尔班·吐鲁木的雕像;还有表现少数民族生活风情的如李宇翔、黄以德为乌市人民剧场创作的维吾尔族舞蹈雕塑等。这些雕像背后的故事和生活真实可感,他们被放置在城市的广场、公园等公共日常活动的区域,既符合民汉交互的地域人群对民族与地域历史的认同与需求,也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城市的视觉形塑中彰显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色彩。

回望历史,新疆的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资源,可以在当下公众审美引导和城市文化视觉形塑中进行转化,只是这些资源还未被有效挖掘:

新疆自古以来曾经居住过塞种、车师、月氏、乌孙、匈奴、丁零、坚昆、楼兰、龟兹、疏勒、突厥、吐谷浑、党项、回鹘及汉族等多个民族,西域少数民族文化是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的重要文化财富。考古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视觉形象证据,使我们对新疆民族文化历史的了解不仅停留在文字上。先秦时期,罗布泊人服饰流漏的原始自然之美;伊州、伊吾地区织物中的装饰图案;若羌县小河墓葬发掘的插羽毡帽造型简单,装饰古朴;扎滚鲁克古墓群中出土的 “羊角帽”独具特色……公元前2世纪前后传入的佛教文化,对西域各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龟兹与高昌的佛教洞窟壁画中,不难看出印度半岛犍陀罗艺术与秣菟罗艺术的交融及本土化发展的印迹,洞窟壁画中供养人的形象成为我们开发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视觉证据。公元640年,唐朝在吐鲁番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高昌古城区域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出土文物是此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大量的彩衣人偶、绢画及实物,再现了当时的高昌繁华之景。这一时期的西域妇女头饰与妆容形象独特。明清时期,维吾尔族服饰的形制与图案造型已逐渐确定且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吐鲁番、哈密等地的维吾尔族形象与和田地区已有明显不同,维吾尔族宗教人士的穿着与常人也有所区别……

历史上中原与西域频繁的文化交互中所留存的视觉材料其实都可以成为当下新疆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城市雕塑与形象构建中的题材资源。

就新疆城市雕塑题材的挖掘而言,除了上述以少数民族人物为主的历史形象和视觉遗迹的开发之外,与少数民族传统或现实生产生活相关的建筑、场景、动物、植物等都可以纳入进来,前文所说的马的形象、南疆维吾尔族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毛驴、塔吉克族的训鹰、牦牛,喀什、和田、吐鲁番等地维吾尔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用具、乐器等等,这些本地居民熟悉的事物同样具有承载地方归属感的造型符号性质,而且此类题材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城市雕塑的创作中易于转化,当然这里说的是转化,而非仅仅具象地表现,因为那样不仅会减弱作品解读与延展的空间,而且对其内涵的投射也往往失之生硬,因此,这就必然涉及新疆城市雕塑表现方法和雕塑形式语言的探讨。

表现语言:新疆城市雕塑本体的民族文化意味

正如上文所说,解放前由于伊斯兰教偶像禁忌的原因,新疆少数民族的造型艺术中是不允许不表现包括人在内的有生命、“长眼睛的”事物的,人像雕塑更无从谈起。解放前新疆整体的造型艺术仅仅包含几何、植物、阿拉伯文字元素组成的装饰纹样和有限的装饰画,用固体材质雕造物品的金银器皿和木质工艺品的制作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真正意义上的雕塑并不存在,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雕塑技法经验可言。就雕塑技法而言,新疆城市雕塑的先行者席时荣、李宇翔、张辛民、孙增礼、王引家、迪力木拉提等人是五、六时年代和八十年代从内地的艺术院校学成归来,从事创作、教学,因此新疆城市雕塑的基本技巧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框架下的具象写实风格。近年来伴随着雕塑家和研究者对民族性地域性的重视,少数民族装饰艺术的手法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雕塑家和接受者的认可和关注。

与汉族儒、释、道哲学思想及农业生产方式影响下的节制、中和、素雅等为总体特点的审美习惯不同,维吾尔族受波斯、土耳其等中亚伊斯兰装饰和手工艺文化的直接浸染,强调视觉细节的重要性和“手物之间”的身体痕迹,这与新疆维吾尔族绿洲果园文化的热烈、浪漫氛围和明朗、幽默的民族性格发生同构,院落、建筑、室内陈设、服饰妆容以及地毯、金银器、铜壶等生活器皿中,处处充满富有节奏的纹样和绚烂的装饰图案,折射出维吾尔族对视觉细节、肌理、质感、光感极其敏锐的审美习惯;再比如新疆哈萨克族同样在伊斯兰装饰文化的土壤中吸取养料,但游牧生产方式的单纯、宁静与追逐、狩猎的热烈、张力所形成的反差空间中,逐渐形成装饰简洁粗壮、色彩单纯强烈的审美习惯。少数民族公众审美中的这些特点与汉族完全不同,这使他们的装饰艺术风格手法和质感也差别极大。

新疆有13个主要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视觉心理和审美习惯在今天的公众生活中处处显露,不可避免地对新疆汉族群体发生影响。因此,对于公共审美视野下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性构建而言,在原有的写实手法的基础上拓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式和形式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路向。新疆雕塑家叶繁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一认识,他认为在新疆艺术院校雕塑专业教育中,甚至应该开设与少数民族审美基础契合的装饰性雕塑课程。而本文所说的城市雕塑的装饰性手法,并非仅指对一般的装饰规律和现成手段的应用,而是要切实研究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的符号元素、造型特点、肌理色彩和构成方式背后的视觉经验和审美习惯,在形式语言上强化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特色。

另一方面,意向、构成、抽象等表现手法其实也可助力于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性、地域性表现。位于丝绸之路的新疆地域辽阔、地貌多变,雪山、草原、沙漠、湖泊、戈壁、绿洲交错的民族生活环境宽阔而宏大;而新疆古来民族文化交互影响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无论新疆现实还是历史景观资源都透露出苍茫大气的意境,这也符合新疆地域人群的心理素质和美学诉求,因此,对于新疆现代城市构建的而言,如何在城市雕塑中体现地域气质中的这种宏大意境也是需要考虑的。在这方面,美术史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位于陕西茂陵的霍去病墓前的群雕,以原始石材的基本形体为基础,循石造型的手法充满夸张、写意的意味,野猪、跃马等动物的粗拙形象和巨大体量与封土上的杂草、树木相互掩映,环境与雕塑交互的景观整体构成对汉代在祁连山征战匈奴的年轻将领霍去病的纪念碑。新疆的草原、绿洲、沙漠、山林等不同的环境养育了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但在雕塑的视觉传达中,文化的指向最忌贪大求全,因此如何使作品表现时言之一二,而受众接受时所获至三,为增强作品的解读可能提供空间,中国传统的“笔才一二,相已生焉”的智慧、将理性结构、视觉秩序的构成经验结合抽取决定性特征的符号性造型进行夸张、变形的非写实性手法在深化新疆城市雕塑中少数民族特色方面前景广阔。

公共审美关系中城市雕塑的民族气派与民族风格不仅存在于以往的经验中,更存在于普通大众的习惯和希望中,无论出于城市雕塑与公众审美关系出发,还是对于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对构建现代新疆文化形象的意义而言,新疆城市雕塑的空间都很大、路也很长。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

课题资助:

1.教育部课题“多重文化语境中天山北坡公众审美与家庭视觉文化的调查研究”批准号:11YJCZH182成果

2.教育部课题“建国以来民汉交互与国家认同中新疆视觉形像建构的图像学研究” 批准号:14XJJCZH007成果

作者简介:邬建华(1978-),女湖南沅陵人,硕士,昌吉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及其理论、视觉文化研究。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 篇11

一、公共雕塑的制作材料

保护公共雕塑的第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从雕塑来材料入手。用于制作公共雕塑的质料很丰富,传统材料有石材、木材、青铜等;现代材料有玻璃钢、不锈钢、有机板等,还有临时使用的雕塑材料(冰、沙等)和软雕塑材料(纸浆、麻绳等)。在不改变公共雕塑作品美感的前提下,选用坚固的石材、青铜、不锈钢等材料来制作雕塑,可有效提高其牢靠性,延长雕塑作品的寿命。这种保护措施适用于多种雕塑作品。

四川成都春熙路步行街路口有两组雕塑。一组名为《擦肩而过》,由四川雕塑艺术院院长谭云设计的铸铜圆雕,由一个石钟、一位手握水烟壶、身穿长衫马褂的民国初期的老者和一个穿着牛仔裤、手提挎包的现代时尚女性组成,寓意着“从历史中走出,向未来走去”。另外一组是《都市风景》,由雕塑家李树设计制作,采用玻璃钢,模拟的是在春熙路上逛街、聊天、正在看手机的时尚男女。《擦肩而过》因材料是铸铜,到现在还完好无损;而《都市风景》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裂痕被损坏。所以,选用更加坚固的材料来制作公共雕塑尤为重要。

二、公共雕塑的安放位置

雕塑艺术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公共雕塑的安放位置大多是广场、街道、公园等。所以,公共雕塑的保护不仅是要保护其不被损坏,也要保护其公共性。安放雕塑作品时可以采取三种保护措施:一是在闹市公共空间中,选择安放在距离看守人员较近和有摄像监控的区域;二是在不影响作品艺术性的前提下,有意抬高雕塑作品安放的底座;三是,为雕塑选择易受保护的位置,如水的中央或小岛等。

主题与标识性公共雕塑中最具影响性之一的《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为祝贺美国独立一百周年而赠送的,由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巴托尔蒂设计并主持建造,像内铁架由设计巴黎铁塔的工程师埃菲尔设计。雕像高46m,连同基座高92m,包括火炬在内的总高度超过100m。这座雕塑从1886年建成,百多年来,保存完好,风采依旧。除了材料的坚固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雕塑家选择了很好的安放位置。《自由女神像》的安放场地是贝德洛斯岛,一个长方形的小岛,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雕塑的高度与岛的大小比例相协调,堪称是特地为雕像设计的一块绿地。

三、雕塑周围的保护措施

环境是雕塑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设计创作一件雕塑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雕塑在环境中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注意人的参与。雕塑家可以通过对雕塑周边小范围的设计,间接地保护公共雕塑;委托商可以与有关部门协商,在雕塑周围安装防盗报警装置。

不论雕塑受伤是素质问题,还是质量问题,作为雕塑家与委托方除了需要考虑雕塑的制作材料、安放位置,还需要特别考虑其周围的保护措施。青奥会前,南京国际青年文化公园内竖起了31组体育雕塑以及一组由雕塑家田跃民设计制作的《九骏》雕塑。青奥会结束后,其中部分雕塑已经严重受损。主管部门只好给部分雕塑修补后还安装了护栏。整个公园里最显眼的便是《九骏》雕塑。原本是9匹骏马在草地上飞奔,如今九匹马儿却被“圈养”了。这样的保护措施虽使人为破坏现象减少了,但护栏也成为公共雕塑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人觉得美中不足。如果把护栏换成花卉,把“圈养”的马儿放到花丛中,不仅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还增添几分趣味。

四、唤起主体的公共保护意识

雕塑损坏事例中,令人瞩目的是上海《打电话的少女》雕塑事件。《打电话的少女》是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家何勇的作品,1996年被安放于上海淮海中路上,是当年上海的十大城市雕塑之一。然而树立街头之后却屡遭损坏。1998年的一天,《打电话的少女》被发现倒在地上。新雕像于1999年露面,此前的玻璃钢被换成铸锌铜。但第二年春天,《打电话的少女》被盗,并被压扁了卖给废品收回站,而犯罪嫌疑人根本就不懂这是一件艺术品,只知道它是铜的,很值钱。

2006年,原址商又树立起由原作者新制作的铜像。据悉,新版《打电话少女》重回街头之后,有关部门将会安装防盗报警装置,以防再次被盗。雕塑家在电话机上用中英文刻着:美好、遗失、期待、关爱、温暖、新生。但过了一年多,电话架上的电话机又不胫而走。显然,所谓的防盗报警装置没有及时安装,保护措施不完善。2010年1月,新《打电话的少女》又被拦腰截断,再次惨遭破坏。

上海小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在雕塑丢失期间特别策划了“找回失踪的打电话少女”公益宣传活动,由真人扮演了铜像。作为一尊独具风格的城市雕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真人重现《打电话的少女》的意义更在于它失踪后唤起了人们对于城市公共雕塑的保护意思,以及如何捍卫城市文明的认真思索。由此可见,这样的公益活动是保护公共艺术的有力措施之一。由她的命运所引发的思考将会一直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延续着,同时也应当引起全社会的思考。

主体意识伴随着公共雕塑产生、安放及主体对其欣赏这一全部行为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唤起主体的保护意识,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保护公共雕塑乃至所有公共艺术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中的公共雕塑的保护需要从它的制作材料、安放位置以及雕塑周围的保护措施三个方面上去实施,同时也需要唤起主体对公共艺术的保护意识,公共雕塑的寿命才能更长久。通过对公共雕塑的保护使公众联想到对所有公共艺术的保护,进一步对如何保护公共艺术进行探究与实施,我们的公共艺术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公共艺术的发展才能得到健康有力的保障。

摘要:近年来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损坏的现象也日渐严重。本文简要介绍了公共艺术的概念和主要形式,并以公共艺术中的公共雕塑为例,从雕塑的制作材料、雕塑的安放位置、雕塑周围的保护措施、以及唤起公众的保护意识这四个方面,结合对具体公共雕塑案例的分析,来论述对公共雕塑的保护。希望本文能够使读者们对公共雕塑方面的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并引发读者们对保护所有公共艺术的思考与探究,使公共艺术的发展得到保障。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雕塑,制作材料,安放位置,保护措施,公众意识

参考文献

[1]温洋,《公共雕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2]陈龙海,《外国名雕塑解读》,湖南,岳麓书社,2008年。

[3]林蓝,《公共艺术的历史观》,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国际收支效应下一篇: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