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2024-09-22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精选11篇)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篇1

0前言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 一般都避免将城市商业中心建在城市交通干道两侧或交叉口附近, 而趋向于将城市商业中心布局在交通干道的一侧, 且临近轨道交通枢纽的区域, 商业中心范围内的道路一般以支路或生活性次干道为主。这样布局的原因, 主要是考虑商业中心人性化的购物氛围以及合理的商业空间尺度的营造, 避免交通干道对商业中心整体性的分割和破坏。而上海五角场却正是在城市传统交通干道交叉口发展起来的城市级商业中心, 并成为了上海东北部高端时尚消费中心, 拥有超高的人气以及不输于上海传统市中心的强烈现代气息。那么, 五角场的成功是否打破关于商业中心规划布局的传统规划理念, 其中有哪些经验具有规划的普遍适用性, 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逐一分析阐述。

1江湾五角场城市发展及规划沿革

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 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大上海计划》, 划定今江湾五角场东北地带作为新上海市中心区域, 并由美国规划专家和中国设计师一起设计了“五角场”的构成:用三条马路———黄兴路、其美路 (今四平路) 和翔殷西路 (今邯郸路) 分别接通杨浦、虹口和闸北;用两条马路:翔殷路、淞沪路通向“大上海”腹地———江湾地区的东部;五条放射主道之间, 各有横向的马路加以联结, 如同蜘蛛网一样, 结成密度平均的“棋盘状”道路网络。根据当时的设想, 五角场将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二首都” (经济首都) 。1930年下半年, 在建设了新市政府大厦、江湾运动场、图书馆、博物馆、市医院、卫生试验所、国立音专、广播电台、中国航空协会等建筑后, 随着“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抗战的陆续爆发, 五角场作为市中心的建设逐步停止以至废弃。

新世纪唤醒了五角场。按照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9-2020) 中确定的上海城市中心城布局原则, 中心城将形成“多心、开敞”式布局结构, 规划按现状自然地形和主要公共中心的分布以及对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合理调整分区结构, 将规划建设以人民广场为中心的市级中心和四个副中心, 分别是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其中, 江湾―五角场副中心主要服务城市东北地区, 分担中央商务区的功能,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功能定位以金融、信息、购物、文化、体育、休闲和商务办公综合功能为主体, 并具有科技服务和娱乐休闲的功能。

随着被定位为上海城市副中心, 五角场在被遗忘了近半个世纪后, 重新拥有了新的梦想与机遇。

2五角场改造更新计划提出的背景

2.1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升区域定位, 创造发展机遇

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9-2020) 中将江湾五角场地区确定为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 为五角场地区提出了新的功能定位, 为五角场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 也对其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2.2五角场环岛区域一直都是人们印象中该区域主要的商业聚集地

半个多世纪来, 五角场在一个被上海人称为“下只角”的地方, 一直是人流聚集的区域, 是传统的商业中心, 虽仅仅是一个低档次、杂乱落魄的商业聚集区, 却在上海东北部给了人们一个商业中心的认知。五角场打造商业中心, 不是从空白开始, 而是有历史底蕴和群众认同的。

2.3城市基础设施的建成并收入使用, 大大了提升了五角场地区的整体区位优势, 为五角场商业中心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随着外环线隧道的竣工, 大连路隧道的通车, 以及北外滩的开发、翔殷路隧道工程等一系列有利于杨浦区大发展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 五角场地区的整体区位优势已经凸现, 未来五角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2.4邻近复旦、同济等名校资源, 为五角场的商业中心的建设带来了高水平的消费群体, 以及复合型的产业构成

五角场的开发并非是单一的商业中心, 而是和构筑以复旦、同济等名牌高校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城相结合, 形成校区、知识产业园区、现代生活社区和商业商务区融为一体, 相互呼应的发展新模式。

2.5

五角场的现状城市面貌与城市功能及载体, 难以承担建设上海城市副中心以及市级商业中心的重任, 五角场区域的改造升级迫在眉睫

3五角场改造更新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3.1现状土地权属复杂, 政府、企业、部队用地权属交错, 五角场开发必须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 整体开发, 避免各自为政。

3.2五角场商业中心因为处于交通性干道交叉口的环岛周边, 必须要解决商业中心内商业氛围的营造以及各商业综合体单元之间的人行交通与购物流线的顺畅联系问题。

3.3五角场商业中心的开发必须与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枢纽无缝衔接, 确保大量人流方便、快捷、舒适的到达和疏散, 同时应避免商业中心交通堵塞与停车难的问题。

3.4五角场商业中心的开发必须通过引入国内最有实力的商业地产开发主体进行开发建设, 并为其预留一定的规划弹性。

3.5五角场商业中心必须通过适度超前的规划的引导和控制, 打造与定位及商业中心相匹配的高品质城市面貌及公共空间。

3.6五角场商业中心的开发必须规划先行, 通过建立一套由总体到专项、由概念到详细设计的先进规划体系, 通过各层面规划的有序对接, 实现整个规划体系的一步到位。

以上具体问题, 是五角场商业中心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区位的非传统商业中心在规划、建设、运营过程中, 所必须面对和解决。

4五角场改造更新规划与建设的亮点

4.1上位规划对五角场的具体定位与要求

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是上海城市规划确定的四大城市副中心中最大的一个, 也是上海东北部地区最大的公共活动中心和交通枢纽;五角场同时也是上海商业“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十大市级商业中心之一。作为城市副中心而兼有市级商业中心地位的区域, 全上海仅有徐家汇和五角场两处, 因而具有很强的稀缺性。

五角场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成上海市东北部核心商圈, 成为规模最大、特色鲜明、功能丰富、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综合性市级商业中心。五角场副中心消费需求应多样化, 融合国际知名品牌和高端商务消费、青春时尚消费、家庭购物和休闲消费等多层次的需求。在商业购物功能方面, 以国际知名品牌为引进重点, 全力打造上海东北部高端时尚消费中心。鼓励发展优秀的中高端企业和品牌, 形成功能配套齐全、经营错位互补、融合奢侈品和家庭购物消费的经营体系, 体现商业购物功能。以数码、服饰、家居等品牌产品为主导商品, 集聚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 增强商品门类的深度、提高特色商业的知名度。

4.2规划体系

五角场规划体系主要由整体规划设计与整体框架下的多个专项规划共同构成。整体规划设计提出整体定位、规划理念、开发模式、功能布局、城市形态等规划要求, 再具体由市政、地下空间、商业、交通等专项规划协调解决整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具体问题, 通过完整的规划体系确保规划实施的顺利推进。

4.2.1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设计为了确保五角场城市副中心规划的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采取国际方案征集方式, 德国SBA公司、台湾地区大元联合建筑及设计事务所以及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三家单位参与规划方案的征集, 在综合各家方案优点基础上于2003年10月完成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最终优化方案的设计编制。

建设目标:分解上海市中央商务区的公共服务功能, 并服务于上海市东北部地区。

功能定位:以知识创新区公共活动为特色, 融商业、金融、办公、文化、体育、科研以及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 是一个以科教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聚居区, 以繁荣繁华为标志的市级商业中心。

4.2.2专项规划

五角场城市副中心范围内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市政、地下空间、交通、商业专项规划, 其中地下空间与交通专项规划是整个规划体系中最大的亮点, 是五角场商业中心拥有活力与潜力的关键性规划。

4.2.3地下空间规划

地下空间规划主要是针对未来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区域高建筑密度、高强度土地使用、高商业效益、高交通压力等要求, 通过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实现商业、交通的无缝衔接与相互支撑, 以及中心区土地价值的充分利用。

地下空间规划提出“四原则”, 构建了“三系统”。四原则即整体开发统一协调原则、与民防工程平站结合的原则、地下空间层次与地上空间及功能协调互补原则、与大运量交通系统无缝衔接原则等;三系统即构建地下商业系统、地下交通枢纽系统、地下市政管网系统。

4.2.4交通规划

通过交通专项规划, 构建了五角场商业中心五层立体交通网络:由高架道路 (中环快速路) 、五条主干道绕环岛车行道、联系各商业综合体地下商业层的人行地道、下沉式人行流线转换广场及地铁10号线轨道枢纽站点等五层立体构筑而成, 其中地下交通空间的开发和联接是这一地区交通规划最显著的特点。

建成后的五角场立交:快速过境车辆从高架的中环快速路上通过, 地面车辆沿环岛行驶;过路人流从地下人行通道经下沉式广场穿越。商业物业之间的地下商业城联接也指向清晰, 通行顺畅, 将被交通干道分隔开的商业综合体单元在地下层面完美联接, 形成了不输于传统商业中心的浓郁的整体商业氛围。地下通道与轨道交通10号线在该区域的两处站点均进行了最便捷的联接, 充分体现了大运量公共交通给五角场区域所带来的交通优势。

4.2.5五角场商业中心改造更新历程与如今的辉煌

五角场商业中心改造历程:

1996年9月, 杨浦区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开发建设办公室成立。

1998年, 南部商业商务区开始居民和企业动迁工作, 先后建成金岛大厦、沪东金融大厦、科技大厦等。

2003年4月上海制定杨浦区知识创新区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 区委区府提出“聚焦五角场”战略。同月中环线五角场环岛立交开工, 2005年7月投入使用, 2006年环岛下沉式广场开通。

2004年9月, 百联又一城购物中心动工。

2005年7月, 上海万达商业广场动工, 相继建设的还有蓝天大厦、富庆国定大厦等。

2005年8月, 江湾体育场及东部3幢历史保护建筑以及江湾体育公园等维修改造竣工。

2006年5月, 可为创业者提供信息、创意、光机电、环保、材料等产业实验试制及经营实践平台的“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 (杨浦) 基地”动工。

2006年11月, 复旦金融创新园动工, 同时启动部分知识创新基地项目。

2006年12月, 上海万达商业广场、百联又一城购物中心及中部中央社区20万平方米公共和生活工作区建成。

2007年建设创智中心等项目, 新江湾城开发进入高潮。4.2.6五角场商业中心建设情况与城市风貌

目前五角场商业中心的城市建设正进入高潮阶段, 五只角中已有四只角建成, 分别为邯郸路与淞沪路之间的万达广场、邯郸路与四平路之间的苏宁旗舰店、四平路与黄兴路之间的东方商厦、淞沪路与翔殷路之间的百联又一城及大西洋百货, 而黄兴路与翔殷路之间的合生国际广场正在建设中, 未来将成为五角场区域最重要的城市地标。

其中万达广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三栋甲级写字楼, 总建筑面积81700平方米, 为该区域的城市地标之一;五幢商业裙楼呈品字布局, 7层的巴黎春天百货大楼, 5层HOLA家居广场楼、4层的沃尔玛超市楼、第一食品楼以及万达影城楼, 划分多个业态, 充分体现万达“订单式商业地产”的细节魅力;地下为连接下沉式广场与地铁10号线的“万达城中城”商业步行街, 88家品牌商户作为地上业态的有效补充。“万达城中城”下通过地下商业步行街联系其他角上的商业综合体, 上直达地面五座商业裙楼, 是体现五角场商业整体性的重要典范。如今的五角场已脱胎换骨, 被上海人叫了大半个世纪的“下只角”概念也彻底消解。每当夜幕降临, 五角场中心上方的花蕾型、隧道型、纽带型、字幕型等灯光造型使“彩蛋”的色彩变幻显得无穷无尽, 迷人夺目。万达广场、百联又一城、东方商厦等商业综合体的曼妙灯光, 再加上熙熙攘攘的人流, 构成了一幅城市不夜天的美景, 引人流连。

5交通干道周边建设商业中心的经验与启示

五角场商业中心的成功, 有其必然性, 也有不少偶然性要素, 因此, 其对交通干道周边商业中心建设的指导意义, 也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即普遍性经验与特殊性经验。

5.1普遍性经验

5.1.1上位规划的明确指导, 以及拥有明确的城市中心的定位。

5.1.2各级政府建设该商业中心的决心、高度、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5.1.3由整体规划与专项规划构成的多层次规划体系, 以及先规划再建设的操作模式, 是建设高起点、高水准、超前性的商业中心的第一要素。

5.1.4商业中心与交通枢纽的完美衔接, 是商业中心开放成功的关键要素。

5.2独特性经验

5.2.1传统的、具有城市记忆的商业集聚地特征, 成为了五角场环岛区域作为商业中心重要原因之一。

5.2.2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与综合利用, 是确保将多个被地面交通分隔的商业单元整合为一个连续便捷商业中心的关键因素, 也是五角场商业中心规划最大的亮点。

鉴于五角场商业中心建设的普遍性与独特性经验, 笔者建议除传统商业中心或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中心节点外, 不要轻易规划跨交通干道的商业中心, 以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简化规划体系、缩短建设时序, 避免商业中心的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篇2

公共展览建筑

建筑面积

20670平方米

建成时间

年初建成,20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

建设地点

上海市人民大道100号

建设单位

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工程投资

2.6亿元

建筑高度

43.3米 地下2层 地上5层

建筑的外部造型和环境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以独特的姿彩耸立在人民广场东首。这是一座通体白色,外观线条流畅,雄伟典雅,富有海派风情的跨入21世纪的上海大型展览建筑。占地3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8390平方米,主体结构高43.3米,地上5层、地下2层,从底层大厅至四层展示厅可供展示面积约7000平方米。展示馆大楼远远看去,像是中国传统的高大城楼中间的“城门”,暗喻建筑与城市存在着内在联系。顶部由四片硕大的连体薄壳艺术造型组成,犹如四朵正在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象征着上海充满朝气和活力。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主题,是“城市、人、环境、发展”,它向人们叙述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型大都市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变。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位于上海市市政府大厦的东侧,馆顶4只象征上海市的市花白玉兰的巨大白色钢帽在艳阳下熠熠生辉,她与西侧水晶宫般的上海大剧院一左一右相映成趣。总投资2.6亿元的城市规划展示馆主体高43.3米,地面5层,地下2层,。城市规划展示馆不仅有利于市民参观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和未来规划,更有利于向国内外宾客介绍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情况,树立上海对外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形象的展示。

建筑主要平立面

上海的城市肌理 篇3

关于JR

作为一位著名的法国摄影师,他从事创作署名从来不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因为他的许多作品是不合法的。他把很多煽动性的摄影作品放大成室外广告牌大小的海报,在晚上和朋友把它们贴在市区的公共建筑上。自2001年以来,从巴黎到耶路撒冷,至洛杉矶等城市,JR非法地在大街上展示许多巨型粘贴照片。很多见过他作品的人都把他看做是英雄一样的人物。他的重要作品有 《街头纪录集》和《228毫米——年轻一代肖像》。

关于城市肌理上海站的趣闻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篇4

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9号楼位于A3地块北侧, 设有2层地下室, 并与A3地块地下室整体相连。地上2层为带裙房的商业, 层高分别为5.5m和5.0m。其上部建筑功能为:办公与酒店, 其中, 低区标准层 (3~13层) 为办公, 平面形状为L型布置 (见图1) 。高区标准层 (14层~屋顶层) 为酒店, 平面形状收至矩形 (见图2) 。上部结构标准层层高均为3.1m, 机电转换层和管道夹层分别位于标高10.50m和46.60m处, 层高分别为2.0m及2.150m, 结构主屋面标高98.350m。

9号楼地上部分为标准设防类建筑 (丙类) , 地下1层、地下2层主要建筑功能为商业, 营业面积超过7 000m2, 属重点设防建筑 (乙类) 。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a,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类别为Ⅳ类, 特征周期为0.9s, 结构阻尼比为0.05。

2 结构体系与布置

A3地块9号楼地上31层、地下2层。根据建筑高度以及建筑平面的特点,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作为抗震第一道防线, 钢筋混凝土框架作为抗震第二道防线。

9号楼首层框架柱截面尺寸主要为1200mm×1000mm, 直至低区、高区标准层逐渐变化为800mm×800mm, 剪力墙厚度为200~450mm, 框架梁截面尺寸主要为450mm×700mm, 外框架梁截面尺寸为600mm×800mm, 以便有效削弱结构的扭转效应。首层板厚为180mm (室外250mm) , 机房及屋面板厚为150mm, 2层、3层楼面大开洞以及14层、15层结构立面收进, 板厚为150mm, 其余楼层板厚均为110mm。

3 结构不规则简介

3.1 平面不规则

A3地块9号楼及其裙房在平面上同时具有以下不规则情况[1]。

平面不规则主要类型:

1) 扭转不规则:考虑偶然偏心, 最大层间位移比为1.34, 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的1.2倍;

2) 平面凹凸不规则:在低区标准层部分, 结构平面的凸出长度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50%;

3) 楼板不连续:裙楼2层、2层夹层为门厅上空, 存在楼板开洞, 此处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处楼板典型宽度的50%;

3.2 竖向不规则

A3地块9号楼及其裙房在平面上同时具有以下不规则情况。

竖向不规则主要类型:

1) 侧向刚度不规则:在第14层处立面收进, 局部收进后的水平向尺寸小于相邻下一层的50%;

2)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轴线L交轴线9-N、9-M及轴线9-K3根框架柱在首层转换;

依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2], 当结构具有3个或3个以上主要不规则类型时, 为特别不规则结构, 具有较明显的抗震薄弱部位。因此, 由3.1、3.2所列不规则类型情况可知, A3地块9号楼及其裙房属于特别不规则结构。

4 结构计算

为研究A3地块9号楼及其裙房的抗震性能, 并找出该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的SATWE和PMSAP有限元计算程序, 对该结构进行了小震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 (Push-over) 、弹性时程分析以及楼板应力分析。文献[3]指出, 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转换构件, 因竖向抗侧力构件上下不连续, 若在结构计算模型中仍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则会导致转换层的层间位移角、转换层相邻楼层的剪力分配等指标存在较大的误差, 故本结构在整体模型计算分析时, 对转换层及其相邻楼层均采用弹性膜进行模拟。

4.1 振型、周期比及位移比

依据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 (JGJ 3—2010) , 计算振型数应使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不小于总质量的90%, 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3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应大于0.85。由表1计算结果可知, 结构X、Y向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以及结构扭转周期比均能满足规范要求。此外, 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 结构最大扭转位移比小于1.4, 楼层最大位移角小于1/800, 首层X、Y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1/2000, 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4.2 框架柱地震剪力比及倾覆力矩比

规定水平力作用下, 框架柱地震剪力比和倾覆力矩比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 框架部分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不宜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 而图3结果表明, A3地块9号楼及其裙房的框架部分X、Y向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均大于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因此, 对于框架部分分配到地震剪力标准值小于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的楼层, 按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和框架部分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中最大值的1.5倍二者的较小值进行了调整。

由图4可知, 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 结构X、Y向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分别为43.95%、24.51%, 大于10%但不大于50%, 依据文献[4], 本结构可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

4.3 楼层刚度比、楼层抗剪承载力、轴压比及刚重比

楼层刚度比和楼层抗剪承载力如图5、图6所示。

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 计算楼层侧向刚度比时考虑层高修正, 依据文献[4], 要求本层与相邻上层侧向刚度比值不宜小于0.9, 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 该比值不宜小于1.1, 对结构底部嵌固层, 该比值不宜小于1.5;同时, 层间受剪承载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层受剪承载能力的80%。由图5、图6可知, A3地块9号楼及其裙房各楼层刚度比以及楼层受剪承载能力比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结构底部剪力墙及框架柱轴压比分别为0.5和0.74, 分别小于规范限值0.6和0.85。由此可知, 剪力墙具有较好的延性和一定的冗余度, 能作为结构抗震第一道防线, 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结构X、Y向刚重比分别为4.45、3.55, 满足规范要求, 并可在弹性分析时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

4.4 弹性时程分析

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方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CQC) 分别对结构进行分析, 弹性时程分析选用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5] (DGJ 08—9—2013) 附录A所列的SHW1~7条地震波, 其中SHW1、SHW2为人工波, SHW3~SHW7为天然波, 特征周期为0.9s, 加速度峰值调整为35cm/s2。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 弹性时程分析时, 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 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由结果可知, 弹性时程分析所选用地震波的计算结果均能够满足规范要求。此外, CQC计算基底剪力值能包络各条地震波弹性时程分析计算值, 因此, 采用CQC方法计算偏于安全。

4.5 静力弹塑性分析

采用静力弹塑性法 (Push-over) 对结构进行分析, 用以判断在未来可能地震作用下结构及构件的变形能力。分析时, 梁柱等一维构件采用纤维束模拟, 剪力墙等平面构件采用弹塑性墙单元模拟, 单元切线刚度直接基于混凝土材料微元和钢筋材料微元的本构关系[5]。结构侧向加载采用倒三角加载模式和弹性CQC地震力加载模式。罕遇地震影响系数取值0.45, 特征周期取1.1s。

由计算结果可知, 结构大震性能点对应的X向、Y向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176与1/178, 均小于规范限值1/100的要求。X、Y向大震、小震性能点对应基底剪力值以及采用CQC法计算多遇地震下基底剪力值如下表2所示。从表中结果可知, X向大震性能点处基底剪力值, 约为小震性能点处4.4倍, CQC法计算多遇地震下结果的3.5倍;Y向大震性能点处基底剪力值, 约为小震性能点处4.3倍, CQC法计算多遇地震下结果的4.3倍。

在整个静力弹塑性分析过程中, 塑性铰首先出现在连梁上, 并随着加载步数的增加、裂缝的开展, 连梁上塑性铰的数量逐渐增加, 同时, 局部底部剪力墙也出现塑性铰而退出工作。当墙体裂缝逐渐加大时, 退出工作的墙肢越来越多, 同时框架梁两端出现塑性铰。最后底层框架柱出现塑性铰, 结构变为机构。

k N

从塑性铰的形成、发展来看, 本结构基本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即连梁和剪力墙作为抗震第1道防线, 率先进入塑性, 并消耗地震能量, 框架作为抗震第2道防线, 能够抵挡后续的地震作用, 保证结构的安全。

大震作用下, 结构整体呈现弯剪变形, 底部加强区的部分墙体刚度退化较大, 局部墙肢出现水平和斜向裂缝。底部加强区在设计过程中重点加强, 尤其是裂缝开展较多的墙肢, 并适当提高边缘构件及水平、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 以提高剪力墙的抗剪承载能力。

4.6 楼板应力分析

为保证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 对A3地块9号楼2层、3层存在大开洞的楼板进行应力分析, 保证小震下楼板不开裂及中震下楼板钢筋不屈服。

由计算结果可知, 除却个别应力集中点, 楼板拉应力值在0.13~1.50MPa范围内, 楼板应力集中主要在洞口周边及楼板阴阳角附近区域。

小震下, 楼板应力应满足σ1k, 小震≤ft k, 其中, ftk为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σ1k, 小震为考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小震下楼板主拉应力标准值。2层、3层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 其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为2.2MPa, 故楼板应力能大致满足小震下不开裂的要求。

中震下, 楼板应力应满足, 其中, σ1k, 小震为考虑地震效应组合的中震下楼板主拉应力标准值;fy k为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As为在间距s范围内上下层钢筋截面面积;h为板厚。σ1k, 小震的计算方式为:取小震下楼板拉应力值, 并考虑中震放大系数2.5倍 (Pushover分析中震性能点对应基底剪力与CQC基底剪力的比值) 和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作用所求得。根据上式, 可求出楼板钢筋应力值, 并控制其小于应力标准值400MPa, 以满足在中震下楼板钢筋不屈服的要求。

5 抗震构造加强措施

由分析结果可知, 本结构存在的抗震薄弱部位, 应对薄弱部位进行抗震构造加强, 以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具体如下:

1) 楼板开洞处, 周边梁纵筋拉通, 腰筋加强, 周边柱配筋率适当提高;

2) 2、3层楼板大开洞, 板厚增至150mm, 按弹性板计算, 真实模拟楼板受力情况。

3) 立面收进楼层 (14层) 及其相邻楼层板厚增至150mm, 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并适当放大配筋量, 同时加大此范围内柱配筋。

4) 严格控制结构底层剪力墙、柱的轴压比, 使结构具备一定的安全储备。

5) 跃层柱抗震措施提高一级。

6) 针对结构超短柱, 采取箍筋全长加密、适当增大纵筋配筋率等构造措施保证构件延性。此外, 以中震不屈服模型控制超短柱的配筋, 以大震不屈服模型控制超短柱的截面, 同时控制在大震性能点下, 超短柱不出现塑性铰。

7) 按大震下抗剪性能设计底部剪力墙肢截面。

6 结语

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需要, A3地块9号楼及其裙房结构属于存在多种平面不规则及立面不规则类型的复杂超限高层结构。采用两种有限元软件计算对比小震下结构各种效应, 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对比弹性时程分析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CQC) 计算结果, 可知CQC计算结果能够包络弹性时程分析各值, 故用CQC法计算结构弹性地震作用效应是安全的。对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 可知连梁和剪力墙率先出现塑性铰, 耗散能量, 能作为抗震第一道防线, 框架作为第二道防线, 抵抗后续地震作用, 保证结构安全。对大开洞楼板进行应力分析, 保证小震下楼板不开裂及中震下楼板钢筋不屈服。此外, 对抗震薄弱部位采用构造加强措施。通过以上分析及薄弱部位的加强, 能够保证本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吕西林.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指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2]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荣维生, 王亚勇.楼板刚、弹性计算假定对梁式转换高层建筑地震作用效应的影响[J].建筑结构, 2005, 35 (11) :19-21.

[4]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5]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建筑抗震设计规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3.

上海:城市提速,反腐加码 篇5

上海市普陀区区长蔡志强在他的第46个新年前出事了,消息来得有些忽然,让周围的人始料未及。

此前2009年12月13日,上海市纪委宣布,上海市普陀区原区长蔡志强因涉嫌受贿犯罪,已被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蔡志强每个新年都有个习惯,那就是去拜玉佛寺的菩萨,站在菩萨跟前给每一位上司打电话送去祈福。

而这一次,祈福没有了,流传于民间的却是种种关于蔡落马的传闻。

1986年本科毕业后,蔡志强进入上海市人事局。此后的二十年,这个嘉定年轻人从科员到处长、局长再到区长,他的权力范围随着身后这个城市的扩张而不断扩张,直至被逮捕前,身为区长的蔡志强,主管着普陀区54.83平方公里的人事、财政和土地规划。

就在蔡刚刚落马后,12月31日,上海地铁11号线正式贯通,时速100公里的列车让普陀区和上海的主城区联系更加紧密起来,从普陀到市区人民广场仅需十分钟。

如此高速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全国仅此一家,当地媒体难掩兴奋地说,100公里的时速,是普陀的速度。普陀速度,这个全新的发展名词和这些年当地极速飙升的房价交相呼应。

而其背后是一批被查处的官员。

不只是蔡志强一人。在蔡志强之前,普陀区政府办公室主任殷坤能、副区长张克明、长征镇原书记王妙兴等官员先后落马,都与房地产开发有关。

而放眼整个上海市,社保案之后一系列官员新的违纪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近两年,我们纪委立案查处的局级干部17人,处级干部100多人,有些案件是恶劣的,也是惊人的。”中共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在2009年底主动约见媒体时,如此说道。

各种迹象表明,一场“俞式反腐”正在悄然拉开。

酷似宋思明

蔡志强成了光头。最新被公开的照片里,他套着监狱的橙色马甲,低头看一份审讯笔记,手铐连着双手。

脸上的褶皱被闪光灯打出的阴影,让这张脸从45度的侧面看去“酷似宋思明”。上海人坊间最近都这么传着。宋思明是热播电视剧《蜗居》里的主角,一个因贪污受贿包养情妇落马的贪官。

这样的传言从蔡志强被双规那天起就没断过,两人长得像,故事情节好似一个模子出来的。而且都是“睿智但不失幽默,做事谨慎、低调不张扬”。

“长得好,有样子,有能力。”蔡志强曾就读的复旦大学政治系主任曹沛霖对《中国新闻周刊》这么评价他。

宋思明活在江州,一个虚拟的城市,但凡看过此剧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在写上海,城市地标,居民生活的集体特征,语言风貌无不有暗示。当蔡志强落马时,很多人甚至一度以为,宋的原型就是蔡志强,并感叹编剧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尽管之前大家还在说宋的原型是社保窝案中的另一官员。

当然,这毫无疑问被证伪,“因为贪官的故事总是相似的”。

蔡志强一向低调,落马后却成为八卦和揶揄的对象,蔡家人为此有些烦恼,舆论风声甚至影响了他们请律师。

他们曾打算找陶武平律师,希望这位曾经在社保窝案中为凌宝亨、孙路一辩护的高手能化解蔡家的麻烦。

不料,双方这边一接触,那边就有消息灵通的记者曝了光,这让大家都感到不爽。控辩双方犹如作战,谁也不愿提前暴露自己。陶武平开始不断否认,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我没有代理蔡的案子,都是媒体的误传。”而蔡家也没再找过陶。

而后,蔡家再找律师,这回是翟建,曾经代理杨佳案二审而成名的律师。蔡家人变得谨慎起来,并未直接露面,而是托了一个中间人,给翟建打了个电话,问他是否愿意接手,翟建没有多想,当即应允。

但奇怪的是,之后就没了声音,翟建也有些纳闷。“舆论太厉害,莫非心灰意冷?”

管人事的蔡处长

30年前,蔡志强只是个孩子,随父母住在嘉定乡下,1982年,他考上复旦大学政治系。

彼时,中国的大学教育百废待兴,政治系也在曹沛霖等人的主持下恢复招生,曹沛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大学生还是很稀罕的,一个农村孩子考进来,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都是很优秀的。

这是蔡志强人生轨迹的第一个拐点。

离开乡村后,蔡志强并不能立即适应城市和大学的生活,他有些沉默寡言。“不太起眼,很老实,人际交往一般。4年里,连一次班干部都不是。”同班同学郭定平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回忆说。

那时,蔡志强写得一手好钢笔字,课堂笔记一丝不苟,在男生中,这是很罕有的,每逢考试,人人都来借他的笔记去看,蔡几乎不拒绝,也不急着讨回,脾气好。郭定平笑着说,他当时也借了一本,至今还没有还。

蔡志强当时成绩中游,但脑子好使,每次宿舍里打牌,他赢多负少。此外,蔡志强的另一个爱好就是窝在宿舍里看书,“他不怎么参加社团活动,也不串宿舍。”

班上42个人,毕业前夕被分成几个小组,分派到各处实习,蔡志强去的本是宁波市人事局,而最后正式分配时,他却和另一名叫钱明涛的学生被分进了上海市人事局。

这个结果当时令不少人意外。

2009年12月30日的下午,正在办公室上班的钱明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当时有8个人最初在上海市人事局实习,最后只留下他一个,却把蔡调进来。“当年毕业生能进机关的凤毛麟角,主要是根据各方面的表现,综合德才表现”,“也可能是单位看中了他的低调和踏实。”

1986年7月,蔡、钱二人一起进了人事局,同在政策法规处做科员,也就是最基层的办事员,日常琐碎,事无巨细。

钱明涛说,两人的办公桌面对面,一坐就是6年,当时都年轻,都住在市委机关宿舍里。

如今,钱明涛还在上海市人保局,已经做到了编制处处长。而蔡志强升得快,从处长到局长再到区长,经历了极速的官阶爬升之后,最终却沦为了阶下囚。

彼时的蔡志强没有如今这么发福,1米7的个子显得很精干,做事认真,也勤奋,不无事生非,也不引人注意。

1997年,他成了人事局办公室主任,4年后,他调入人才规划处,大家叫他蔡处长。

又两年,即2003年,蔡志强升任上海市人事局副局长。

而那几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进入新一轮发展的机遇,普陀区这时也在充分利用“365”旧区改造政策和以苏州河为主的水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房地产业发展,房地产业的投资、开发、销售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以来,商品房预售面积558.0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90.62万平方米。房产业税收逐年递增,2002年达到7.2亿元。

当时蔡还是人事局副局长,而普陀区已经进入房地产建设的高潮中,很快他也将卷入这片炙手的土地。

城市提速

2005年,蔡志强又升了一级,成为普陀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在这个年纪坐上这个位置,是很不容易的,官场晋升,局一级是非常难的。”曹沛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这一年,复旦大学82级政治系搞联谊,蔡志强也去了。

聚会上,每个人都讲话,蔡也讲了,“谈的蛮好,蛮潇洒,当副区长,领导一方,有腔调,头势蛮清爽,”钱明涛说。

但是,新晋副区长还是和以往一样,相当低调,当时郭定平忙着四处张罗,也没有多接触蔡,“他的到场甚至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如同一个普通人”。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左学金曾在工作上与蔡打过交道,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低调和会讲话,几乎是蔡的两个不二标志。

新官上任,蔡副区长赶上了一个关键的时期。

早在2001年的一份规划中,上海市就得到国务院的批准,计划到2020年,将形成一个市级中心,四个副中心(徐家汇、江湾•五角场、真如和花木)的城市大结构。

其中的真如,就在普陀区。

当另外三个中心已经发展的时候,真如显得慢了一些。上海市委党校教授罗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上海市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区区推进,逐步深入。

2007年11月5日,真如城市副中心的规划方案获得市政府批复。媒体上说,上海市最后一个城市副中心全面起航。

而此前的4月17日,普陀区专门成立了“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区委副书记、区长蔡志强任组长。

普陀区位于中心区西北面,城郊结合部,通向长三角的西大门,沪宁高速从普陀通向江苏等省份,204、312两条国道从普陀区内起始。

由于上海主城区开发渐近完毕,普陀的中环商务区、真如商务区、长风生态商务区等都是当前上海地产板块发展较为迅速的区域之一,也是上海市第二轮开发的核心区域。

蔡在担任区长期间,还担任普陀区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领导小组组长。坊间颇多猜测,蔡志强是否在此期间有不当之举。

“不是一件事,好多封举报信,之前媒体说是情妇实名举报,这都是添油加醋,具体案情我也不知道,还在侦查中,封闭式的。”面对《中国新闻周刊》的求证,上海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新闻科科长曹小航如是说。

有专家评论,上海是个强势政府,在经济开发中很多官员卷入其中,此类非法行为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曾听那边的人讲过,普陀搞开发,胆子比较大,项目比较多”,如果对官员的权力监管不到位不及时,难免就会出问题。

在上海市官方的通报中,蔡志强涉嫌受贿犯罪,其受贿等行为从担任上海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处长期间就开始了。

近年来,针对层出不穷的腐败案件,上海市的反腐动作也不断出新。浦东区在2009年底将实行处级以上干部住房、财产、配偶子女经商、出国等重大事项网上申报、网上管理;而正式酝酿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公务员离职后从业行为的若干规定》也将以防止官员离职后的“期权腐败”为主要目标。

反腐加码

12月26日,严寒中的上海终于下了一场雪,“鹅毛一般”,但一会儿又止了,空气更加寒冷。普陀区政府门前行道树显得畏畏缩缩。

这个远离城市中心的政府大院,此刻尤其显得萧瑟。一辆银灰色的两座豪华跑车停在大院之外的空地上,引得进出的公务人员纷纷侧目。隔着一条街的空地上,没有建好的楼盘裸露着,几排塔吊高矮参差。“让普陀更高更快”的横幅垂挂在半空中,随着寒风一起一伏。

在蔡志强之前,普陀区政府办公室主任殷坤能、副区长张克明、长征镇原书记王妙兴等官员先后落马,都与房地产开发有关。

张克明从1990年代开始便是普陀区副区长,2003年又被任命为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监事长,负责区内国有资产改制重组相关事宜。正是在此期间,先后受贿四次,同时还利用职权在“古井假日大酒店地块案”和“新长征集团改制国资流失案”中谋得私利。

作为曾经的区长,蔡志强与以上案件是否存在牵连,被外界不断地猜测着。上海市检察院的新闻科曹小航说,案件估计要到1月20日左右,即两会前会有结果,目前案情不便透露。

有人将蔡案视为上海又一轮反腐的新标志。

2月3日,被称为“炒房区长”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原副区长康慧军腐败案一审宣判。

10月23日,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处原处长陶建国,因受贿罪被判无期徒刑。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履新上海之时,正是上海社保案收官之际,上海民众对俞正声继续反腐是有期待的。

从11月下旬至今,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分别带领15个检查组,对上海全市的党风廉政和基层党建进行专项检查。

“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查处了很多案件,建立了很多制度,但形势依然很严峻。近两年,我们纪委立案查处的局级干部17人,处级干部100多人,有些案件是恶劣的,也是惊人的。当然现在有些案件还没有正式移交,但初步查明的有些案件是惊人的。也有的人,在查处过程中曾经企图外逃,因为我们纪委事先早有估计,及时地防止了他的外逃。”俞正声说。

“对腐败分子不能宽容,要有一件严肃处理一件。”以蔡案为例,从2009年10月15日,有消息称蔡志强被双规,到12月10日被中止上海市人大代表一职,13日移交司法机关,最终24日上海市检察院公布其被逮捕,动作非常之快。

俞正声表示,一年来上海在某些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例如,上海房价、地价上涨过快,均处于历史高位,潜在风险加大。虽然今年上海的财政增长超出了原来的预期,但收入结构仍不合理,财政收入增长较多地依赖于房地产业;财政收支的矛盾仍较突出。俞正声说,上海财政持续较快增长还面临一定困难。

城市发展诉求下,房地产开发日益迅猛,上海的官场也开始发生变化。

“普陀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正处于转型期,又正好碰到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压力特别大。但我对普陀是充满感情和充满信心的”。一年前,区长蔡志强曾这样对采访他的媒体说:“从责任来说,区长应该是永远的区长,我对自己的认识,不仅仅是在任五年一届的区长,只考虑任内的事,更应该考虑一任任的发展,所以从责任来说,应该是普陀区永远的区长。”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篇6

由于崔总接连奔波于国内、国外考察商品, 再加上他低调处事的风格, 在约了大半年之后, 我们才有幸获得了此次采访机会, 并在崔总的陪同下到城市超市七宝旗舰店进行了一番实地体验, 此外还在刘杰副总经理的带领下参观了城市超市位于浦江蔬菜基地的种植大棚、验货包装等作业现场。在与崔总的交谈中我们深深感到, 有着20多年商业零售行业经验的他, 对商业真谛把握得十分精准、透彻、明了, 着实令人钦佩。

为国际大都市注入商业元素

城市超市七宝旗舰店共有四层, 面积达11000平方米, 从一层的生鲜、二层的包装食品、三层的生活用品到四层的自助餐厅, 从生活区的现酿啤酒吧和现制咖啡屋到食品区的厨艺教室和家居用品区的陶艺教室。与其叫它旗舰店, 还不如说它是城市超市的体验店。崔总谈到, 虽然电子商务是未来零售行业发展的核心, 但我们更多的是把它当做一种与实体店铺销售一样的途径而已, 线上纵然方便, 但线上做不到、线下能做到的, 就是体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超市模型, 城市超市七宝旗舰店充分调动着顾客在购物以外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为顾客提供的正是一种全新的购物中心化的体验。

眼前的这番景象, 令我们很难想象城市超市竟是崔总从电话订购做起的。在与崔总聊起该公司的发展历程时, 他告诉我们, 1993年创业之初, 正是抓住了当时上海外国人越来越多, 而他们在本地购买自己国家食品困难这一契机, 他带着只有3个人的小团队做起了电话销售, 主要面向在沪工作的各国使领馆人员及外资企业的外籍人士, 还包括一些“海归”人员。为满足这些消费者的特定需要, 采购一些进口食品, 通过分发商品目录、电话联络、下单、送货上门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服务。后来, 随着业务的发展, 开始涉足开设超市门店, 由于当时外国人主要集中在上海西郊, 第一家便开设在虹梅路。然后又在高级住宅区、使领馆区和金融贸易区等地陆续开出了几家, 如南京西路波特曼大酒店的商城店、新华路的影城店、浦东丁香路的联洋店等。后来又逐渐把业务扩大到了北京。

到目前为止, 城市超市在上海地区已开出了13家门店, 已有一定的覆盖面, 为发挥城市超市的商业功能打下了基础。同时还在北京开出了两家门店, 这仅仅是对跨地区谋求发展的一种探索。一方面, 中国海归人士逐年增多、消费者的收入也逐步增长, 消费者的消费能级有了提升;另一方面, 随着门店的增多, 影响也逐步扩大, 城市超市已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开始确立了“高大上”的形象。城市超市及时调整经营方针, 提出了“去高端化”的理念, 即从高品质上下功夫, 用合理的价格提供高品质的商品, 以改变原来留给消费者的“高端超市高价格”的印象, 从而给城市超市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大好机遇。

崔总对如何发挥城市超市的商业功能颇有研究, 除了谋求铺设门店的数量外, 还十分注重门店面积与商业功能之间的关系。据他介绍, 在上海的13家门店中有三类情况, 一是1000-2000平方米, 如永新、影城、万科、滨江、联洋、商城;二是3000-4000平方米, 如日月光、天山、南翔、近铁、泰豪、金桥;三是10000平方米, 如七宝。关于门店面积的考虑, 我们问崔总, 今后会注重于哪种门店呢?他告诉我们, 像七宝店这种10000平方米的面积, 作为旗舰店的形象是可以的, 但要大量发展恐怕还是3000-4000平方米的面积比较适宜, 太小了, 就会影响城市超市商业功能的发挥。

讲到这里, 崔总又向我们谈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经营什么商品, 拿什么去吸引消费者?不搞清楚消费者到你这里来买东西的“理由”这个问题, 办企业很难成功。崔总告诉我们, 城市超市一直以“外国人的故乡风味, 上海人的异国情调”为理念, 经营的商品已经多达1.5万余种, 其中70%以上来自于世界各地的进口商品。随着进口商品销售竞争的日益激烈, 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这让我想起经常光顾的离杂志社不远的城市超市商城店, 店内商品琳琅满目, 有许多是在其他商场看不到的, 店里时常能遇到一些老外夫妻推着坐在童车里的小孩, 在选购各种食品。商品的品类多且精, 就拿意大利通心面来说, 陈列这些商品的货架简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各种形状的通心面, 有弯管型、花轮型、双弯型、蜗牛型、螺丝型、耳朵形、橄榄叶形、面钩型等, 数一下竟然多达109种。这种情况就是在国外的超市里恐怕也见不到, 正如崔总所说的:“比国外还要超前”, 亦是消费者选择城市超市的“理由”。

为了把这个“理由”做足、做细, 城市超市又对消费者中占比在16%-20%的外籍顾客的消费数据不断进行细致分析, 比如 “外籍会员消费次数分析”、“会员类型分析”、“大型产品消费分析”、“小种类产品消费分析”、“会员6个月消费销售数据分析”、“会员国籍分布分析”等。通过这些分析, 掌握消费需求, 调整经营方针, 不断增强吸引力。这种吸引力, 不仅为城市超市提高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实际上更是在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大格局中注入了商业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注入, 提升了上海对外籍人士在品质生活、消费服务上的吸引力, 增强了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所需要具备的软实力。

良好的生活质量、称心的生活便利, 是所有城市追求的目标, 也是城市吸引国际移民、技术人才、政府官员、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入驻的关键元素, 因此也是城市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 上海的生活便利指数与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全球大城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城市超市的努力, 为上海商业起了表率作用。城市超市的实践告诉我们, 商业元素在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迈向全球城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坚持商业本质不动摇

时下的商家, 许多已经不再姓“商”, 他们完全摆脱自投资金、自担风险、自行采购、自营销售的商业轨道, 商业的功能正在退化。虽然或许能得益于一时, 但近几年这条路已越走越窄, 有的不得不以关门而告终。我们曾经也以这种传统思维去审视城市超市的门店, 无非是出租柜台、引厂进店、代购代销……但当坐下来同崔总谈及其经营模式时, 崔总的回答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他说, 城市超市从其诞生之日起, 就从不出租一只柜台, 所有的商品都是自己采购、买断经营。面包房是自己的, 通过培养员工到外面去学习面包、蛋糕的制作技术, 回来就自己做, 自产自销, 创立自己的品牌;活鱼柜台也是自己的, 所有的海鲜均通过自己的专业采购人员到渔港直接采购;现制熟食柜台亦是自己的, 通过员工在现场制作销售。听了崔总的这番话, 我们打心底佩服。连这三个经营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柜台都能自己经营, 其他的当然就不在话下了。那么城市超市坚持商业本质20多年不动摇的底气是什么呢?崔总告诉我们:

第一, 有一支精干的采购员队伍。这些买手不仅精通业务, 而且精确掌握市场脉搏, 更是吃得起苦, 具有奉献精神。近二十人的这支采购团队, 分成国际采购和国内采购两大块。进口商品采购团队常年在世界各地参加食品展览、交流活动, 引入高品质新商品;国内商品采购团队, 重点针对农产品、生鲜食品等深入源头, 实现农超对接;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单位交流沟通, 找到了可靠的供应商, 并进行商品价格评估。

第二, 成立负责进口食品的专业公司, 规范化运作。首先由采购部负责寻找商品;然后由审核部门审核供应商资质, 审核商品 (包括标签等) 的合规性;最后在确定商品后进行深入贸易洽谈、磋商价格、制订物流等条款;同时还要打通海关、检验检疫等食品进口的各个环节、办理好所有的进口手续;此外每年还与各国领事馆合作举办食品节、美食推广周, 让各国美食在上海有展示的平台, 将最新的美食潮流带入上海。到目前为止, 城市超市每年直接从国外进口的食品有近10个国家20个大类3000余种商品。城市超市已成为经营进口食品品种最齐全、最丰富的超市。而其在自贸区成立了康美泰世 (上海) 有限公司, 则开辟了进口商品更高效、更便利的新通路。

第三, 管控库存, 有效处置剩余商品的出路。食品经营企业, 遇到的最大难题和最大风险就是库存积压, 尤其是经营生鲜食品, 难度更大。城市超市为降低这方面的风险, 自建了一套处置流程:一是建立ERP系统, 对商品库存、销售进行管控;二是设立打折专柜, 将一些临近保质期的商品以让利削价方式处理;三是实现自我消化, 商场内的蔬菜等生鲜食品, 一部分供消费者选购, 另一部分还作为商场内自己所经营的自助餐厅的食材原料, 两种需要相互调剂、平衡, 使生鲜食品的销售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崔总的勇气和胆量、智慧和谋略着实令我们信服。坚持商业本质不动摇, 是城市超市的亮点, 亦充分证明了城市超市商品的品质和质量, 而消费者要觅的不正是这种真货实价的店家么!

构筑食品安全产业链

城市超市不仅搞商业, 亦涉足农业。崔总告诉我们, 之所以跨进农业领域, 主要是为了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掌控, 在农商两大领域形成了生产、销售两端完整的产业链, 不过这其中的难度和挑战也是空前的。

早在1997年, 城市超市就已在上海浦江、华亭、马桥、华漕以及海南、云南分别开办了直营农业基地, 总面积达5000亩, 以企业化、标准化的方式管理基地、种养结合, 建立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体系, 自主掌控源头。目前, 种植进口蔬菜及香料达180余种, 主栽品种达80余种, 都是抗病、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 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无严重病虫害危害。

城市超市还通过种植蔬菜与养殖猪、鸡、鸭、鹅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利用, 使种养废弃物利用率达到100%, 节约肥源300吨。主要采用三种模式, 对种养进行科学管理:模式一, 菜——鹅——肥 (蔬菜种植——大棚养鹅——鹅粪还田) 。采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进行蔬菜种植, 将蔬菜废弃物分类, 利用可饲类蔬菜废弃物给鹅补饲青料, 年养鹅10000羽, 消化蔬菜废弃物3400吨, 减少鹅饲料成本2/3, 同时提高肉鹅品质。采用大棚轮地休养方式, 将垫料和鹅粪灌水闷棚后直接还田, 年消化鹅粪垫料80吨, 不仅增加肥效还能有效改良土壤。模式二, 菜——肥——菜 (蔬菜废弃物——沤堆发酵——有机肥还田) 。利用秸秆类为主的蔬菜废弃物进行适当粉碎, 采用二次发酵技术, 添加微生物菌, 在废弃物堆放场进行好氧沤堆有机转化, 年发酵沤制消化废弃物2400吨, 可制成有机肥100吨。模式三, 猪——沼——菜 (肉猪养殖——厌氧发酵——沼气沼渣液综合利用) 。利用猪粪尿和部分蔬菜废弃物在沼气池中进行厌氧发酵, 年消化废弃物2400吨, 日均产沼气400-600立方米。沼气可以作为农场部分生活能源利用, 冬季在大棚内安装沼气灯, 既可作育雏加温, 也可点灯作20亩大棚CO2肥, 同时增加棚温, 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夏季利用沼气发电, 制冰后作蔬菜配送加工保鲜用。日产沼液30-36吨, 沼液经酸化处理、固态分离主要作为茄果类蔬菜基质栽培的营养液, 年沼液微灌3000亩次, 减少化肥使用和病虫害发生。

城市超市不仅种菜、养猪鸡鸭鹅, 还种植大米, 自己创建“城市大米”品牌, 引进日本、台湾地区和本地区的优良品种, 用有机饼肥代替化学肥料, 领先人工除草, 不施化学农药, 用虫子不喜欢的植物成分制成驱虫剂, 安全无毒。采用日晒方式干燥, 人为控制米粒中的含水量, 以“我们耕种用心, 您吃得放心”的理念取信于民。

为开拓农超对接项目, 城市超市还着力加强合作, 成功引入江西赣南橙、山东栖霞苹果、广西芒果、太平湖活鱼等特色农产品。为了确保生鲜食品的安全达标, 城市超市自建检测实验室, 配备了农药残留检测仪器, 配备专业产品检测人员, 建有《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制度》、《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工作规程》、《食品快速检测项目操作流程》等实验室管理制度, 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标或行业标准的不得采收, 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准销售。目前, 自建实验室检测项目已覆盖农产品种植加工、农产品采购验收、食品生产出厂检验等多个环节。

城市超市为消费者“全程掌控”食品安全, 切切实实把住源头关、采购关、检测关, 这种严密有效的把控, 难能可贵, 恐怕在上海的商界也是独此一家了!当下, 吃得安全、健康、放心, 已是消费者购物的首选, 城市超市也因此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崔总说, 既然要做食品, 那我们就一定要努力做到最好, 保障安全, 确保品质, 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而贯穿城市超市发展经营的这一理念, 亦成为强力吸引消费者选择城市超市的一大理由。

敢作敢为去同质化

同质化, 是目前商界的一大弊病。无论是百货店、超市还是大卖场、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 经营商品同质化, 商场布局同质化, 经营结构同质化, 严重脱离了消费者个性化消费的需求。城市超市从发展之初就坚持独辟蹊径, 走出了一条去同质化的发展之路。崔总告诉我们, 城市超市以销售进口食品为主, 一开始并不存在商品的同质化。随着国内外众多企业将目光投向了超市的细分市场, 高端精品超市接二连三的开业, 严峻的营商环境是压力亦是动力, 督促我们形成去同质化的经营模式。一路走来, 正是坚持去同质化, 才形成了城市超市自己的特色。

就拿城市超市的七宝旗舰店为例, 你就能亲身体验到城市超市的与众不同。在这个一万平方米的四层建筑里, 应有尽有的小菜场、各国美食的博览会、精致文艺的生活馆、可以遍尝美味的自助餐厅、主题式商品货架、鲜酿啤酒吧、西点房、陶艺体验吧、烹饪教室、艺术书店、空中舞台, 构建出一个多元立体的超市生活中心。

在鲜酿啤酒吧, 可以看到酿制啤酒设备横躺其中, 用德国、美国、国产的小麦和啤酒花现场酿制出新鲜的黑啤, 其新鲜度和美味令人陶醉;在咖啡焙炒现场, 咖啡豆的品种居然有12个之多。有来自哥伦比亚、巴西圣多士、埃塞俄比亚摩卡哈拉尔、印尼爪哇、苏门答腊、墨西哥、巴拿马等进口咖啡豆, 也有国产的云南波旁咖啡豆;在陶艺体验吧, 家长可以陪同孩子在这里进行陶艺制作互动, 小朋友可以在陶瓷胚上写字、画画, 然后再烧制, 亲手制作一件艺术品留作纪念。有时家长还可以把小孩安排在这里玩陶艺, 自己去商场选购商品, 一举两得;在自助餐厅, 每人花上68元, 可以从中餐吃到西餐, 从中式点心吃到西式点心, 品种繁多且美味健康。

城市超市在去同质化的过程中, 勇于担当, 善于创新, 让超市成为一个全家人都爱去的地方, 更树起了城市超市发展历程上的一座标杆。

探索创新稳步推进

城市超市发展20多年, 门店开出15家, 发展的速度不能算快, 规模也不能算大。在与崔总的交谈中, 有两个字是他反复提到的, 那就是“探索”。城市超市从诞生之日起, 就走上了探索之路, 一直走了20多年, 还在不断探索前行, 拿崔总的话来说, “城市超市始终坚持走好自己的路, 不盲目扩张, 而是练强内功”。

如何来练强内功呢?崔总特别强调了三项管理:

一是强化商品质量管理。经营食品超市, 重中之重, 是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为了做到这一点, 采取的措施有:从组织上设置首席食品安全官, 成立质量管理部门, 对职能部门垂直管理;从制度上规定对任何可能威胁到食品安全的问题, 授予一票否决权;建立微信工作群, 分享管理经验、通报各项信息、发布安全预警, 实现重要信息的快速响应机制;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投入运行, 实现食品操作场所异地实时监控;开发软件, 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纳入ERP系统管理, 通过对生产加工数据的收集、分析、管理, 发现、规避食品安全质量风险;把检测实验室建到超市里, 实现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的公开透明;引入第三方服务, 与公司内控形成互补, 杜绝监管死角。

二是强化服务质量管理。建立了门店营运、质量管理、总部监督三级检查评价体系, 通过标准化的服务评价体系对门店服务质量进行打分, 形成激励机制;不断完善顾客投诉追踪、反馈系统, 设有顾客服务专线与顾客服务部门、有投诉处理快速响应机制, 顾客投诉首问责任制;通过网络平台主动加强与顾客的沟通, 响应顾客合理诉求, 公开透明处理过程, 打消顾客疑虑, 打出了一套规范自律、服务创新的组合拳。

三是强化人才管理和培训。截至2015年11月, 城市超市在编员工1382人, 另有农业合作社从业人员约400人。职能部门学历以本科为主, 大专以上学历超过73%, 硕士以上学历超过20%。一线员工学历多为大专、高中 (中专) 程度, 中专学历以上占比超过50%。通过网络招聘、职介所推荐、校园招聘等方式, 尤其注重通过与高校、部队共建补充高素质员工。在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中, 公司所招录人员应届毕业生占相当数量, 如2015年度部门新增68人, 其中66%为应届毕业生。通过每年补充新鲜血液, 使员工队伍成为一池活水。为帮助新员工快速融入企业环境, 加强团队凝聚力, 公司以学历及技能培训、党工团活动、拓展训练等方式, 形成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 提高公司向心力及归属感。组织员工培训, 主要包括内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进修。内部培训是帮助新员工熟悉企业文化及各项规章制度为主, 并为各岗位员工提升相关工作技能提供帮助, 同时也将培训及考核结果作为晋升的参考条件之一。公司还注重员工职业技能的提升, 组织员工参加人才资源与社会部门认定的各类职业资格考试, 鼓励员工参加职称评定考试。为积极参加培训的员工提供费用补贴, 对于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 在薪资上给予相应的晋升。提倡人才的综合发展, 学历进修则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积极鼓励员工在工作之余, 继续接受学历教育。截止到2015年, 公司员工通过在职教育获得大专学历90人, 大专在读45人, GCT在读4人。关注新员工职业发展, 通过拓展训练、团体活动使应届生快速适应。提供完整、积极的评价体系, 并通过总结和反馈, 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逐渐使员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从而为公司未来发展建立有效而庞大的人才储备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司还十分爱惜人才, 对能力强、素质高的员工就大胆使用。有一位非上海籍员工, 由于表现突出, 公司向市有关部门积极争取, 破例评上劳动模范, 获此殊荣, 从而解决了他进上海的户籍问题。

城市超市的发展, 正是其苦练内功的成果。它的发展是以厚实的内功基础为保证, 积小步为大步, 积小胜为大胜。在近几年实体零售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 城市超市依然保持了经营业绩的稳步增长, 这就是城市超市的成功!

未来发展新规划新思路

采访临近结束时, 我们询问了崔总关于城市超市未来发展的新规划、新思路。崔总告诉我们, 今后仍会继续探索, 一边在浦东新区建设自贸区的食品仓库 (包括冷藏冷冻) , 把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从闵行搬迁至青浦, 推动软硬件同步升级, 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一边把跨境通、O2O、互联网+从概念融会贯通为可复制的模式, 应用到商品采购、市场推广等超市经营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 一方面积极利用互联网+帮助了解市场, 同时主动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目前有两个网址, 即城市超市www.cityshop.com.cn和好菜集www.myfoodstore.com.cn, 通过B2C模式, 涵盖上海、江浙及北京, 少部分还与“饿了么”、“京东到家”等第三方合作。另一方面, 组建电商运营团队, 物流、企划、资讯及其他部门协同支撑运作。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联动, 做到线上品项与门店一致, 线上促销, 引流顾客至门店、农场消费。使用微信第三方平台, 推广特色商品及活动, 线上与线下会员消费同步, 线上购买, 到门店取货。进一步发挥自有物流人员和自建物流车队的作用, 由过去大件商品送货上门延伸到现在的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运作模式中来, 为消费者提供更便利、更快捷的服务。充分响应党中央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方针政策,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在为什么大家都到国外去买东西, 显然是两个原因, 一个是人家的产品品质好, 第二个是人家的价格便宜。相信只要城市超市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这样的产品, 那么未来的发展便不是问题。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篇7

浦江畔,上海滩,国际大都市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又取得新进展。

作为“智慧城市”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上海电信的“城市光网”、“无线城市”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截至7月底,上海电信“城市光网”的覆盖能力超300万户,“城市光网”用户突破80万户,使得上海成为国内FTTH发展最快的城市;电信的无线Wi-Fi网络热点数超过4500个,形成了高速、稳定的3G+Wi-Fi立体无线网络。

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作为“智慧城市”最重要基础设施的“城市光网”建设,亲自指导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协调下,上海电信勇担“智慧城市”建设主力军的重大职责,全力以赴、全心投入,掀起了“城市光网”建设的高潮。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城市光网”实现了从刚刚起步到规模发展,率先实现国内大城市大规模商用,宣告着上海光网时代的正式到来。广大市民正感受着上海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沐浴着“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信息阳光。

服务上海,兑现承诺两年投入260亿元

作为上海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上海电信一直“心系上海、服务民生”,全力以赴助力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经济发展。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中国电信迎难而上,主动全方位推进上海的信息化建设。2009年4月28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上海市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决定建立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这项深层次战略合作关系协议的签署,既是上海市委主要领导作出的一个英明决策,也是中国电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提升综合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促进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行动。协议签署并落实,优化了上海信息基础设施整体能级,提升了信息通信服务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推进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更好地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过去的两年内,中国电信在上海共投入260亿元,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极速“城市光网”和“无线城市”。遵循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王晓初总经理等领导的指示,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依靠坚强不屈、坚韧不拔、坚毅不弃的信念,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转型率先和发展领先。极速“城市光网”和“无线城市”,为后世博时代上海的“智慧城市”增添了花园般的“智慧应用”信息生活,展现了美好的信息服务前景。

作为全国区域投资最大的信息园,中国电信信息园区落户上海浦东新区,目前已经成为亚太信息通信枢纽的主要核心平台。园区内已经建成的中国电信网络监控中心(NOC)、数据中心、传输中心及中国电信学院等构成了亚太信息枢纽的核心能力,为上海大都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上海电信传输中心拥有国内最大海光缆登陆站、9条国际海光缆、两条国际陆缆,并和AT&T、英国电信、Verizon和新加坡电信等建立了延伸节点机房。

作为中国电信着力推进的视讯业务领军者,落户上海浦东金桥的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通过体制创新,短短两年实现了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国内排名前列的视讯专业公司。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手机视讯平台用户数突破2000万,流媒体日流量突破2000GB,实现整数大关双突破。相对其刚运营时手机视讯用户数仅10万、日均流媒体播放流量70GB的业务量,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用一年半时间实现了业务流量和用户规模数十倍、数百倍增长的超常规发展。通过引进国内外50多家视讯媒体的深度合作机制,吸引了视讯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如央视、文广、优酷、土豆等进驻,形成了立足浦东、依托上海、辐射全国的产业效应,其现已转制为天翼视讯传媒有限公司。

便利生活,惠及百姓打造光网精品应用

光有高带宽,没有丰富的信息应用可不成。在上海“城市光网”发展中,云计算、高清全球眼和IPTV、魔屏等各类高带宽信息应用齐头并进,正为广大市民带来光网的全新享受。

今年年初,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全面启动“二免一赠一极速”智慧城市宽带大提速计划。高带宽光网用户可获赠100G容量的e云存储空间,在国内率先将云计算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市民日常需求。目前,除云存储外,光网应用主要用于IPTV、高清IPTV、多路标清/高清IPTV、魔屏、天翼视讯(PC版)、云备份、全球眼等高带宽业务。

目前,上海10M+10M的“城市光网”高带宽用户已经达到40万户,成为“智慧城市”里极速网络信息应用的尝鲜者。如今这40万的20M(10M上网+10M应用)及以上带宽的“城市光网”用户,还可获赠100G容量的e云存储空间,真正享受到“城市光网”高带宽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信息应用。20M以上的带宽中,10M以上为上网接入带宽,10M以上为应用带宽。浦东新区东方城市花园的居民说,有了这些高带宽上网服务,全球眼、高清IPTV全不误,这“城市光网”的速度可真是快。

同时,上海电信已联手盛大网络、PPTV、土豆网、激动网,共同发起成立“城市光网应用联盟”,推进光网快速发展,合作推出高带宽的应用业务。年内将推出盛大游戏客户端高速下载、土豆网视频高速上传、PPTV高清视频专区等光网合作应用。通过联盟的高带宽应用的合作引入以及上海电信的光网络承载与传输质量优化,丰富用户选择,提升用户的高速应用体验。

不断创新,破解“四难”勇担责任建好光网

“城市光网”是国际最新的信息科技技术,世界各国正在共同探索。上海电信在建设伊始,就面临着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困惑和难题,具体表现为“四难”,即“市民接受难”:市民对新技术不熟悉、不理解;“建设推进难”:原有的市民家庭布线没有预留光网入户的管道;“标准实施难”:因为是国内最早建设,国家还没有成熟的标准、规范;“成片改造难”:光网的推进需要以小区为单位成片进行改造,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困难较大。

面对困难,在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和部门的协调下,上海电信勇于创新,化解困难,探索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发展特点的建设模式。

化解“市民接受难”。上海电信通过报纸媒体、电信营业厅、小区设摊、电信信息生活体验馆等各个不同渠道和方式,对“城市光网”的新应用进行强有力的宣传。如今,每到周末,留意一下住宅小区门口,或许就会发现在“中国电信”、“城市光网”的阳伞底下,电信人员正在设摊宣传“城市光网”。为方便市民了解网速快慢,上海电信自今年年初推出ADSL宽带接入测速服务之后,还将测速范围覆盖到光网客户。自今年8月8日起,对经确认属电信公司原因不达标的光网用户进行赔付。据悉,对确认因电信方原因未达申请速率,并经48小时故障修复不成功的光网客户,电信将按实际可达速率与客户申请速率的家庭宽带产品月付标准资费之间差额的3倍予以赔付。经技术攻关,“城市光网”测速不达标率已基本为零。据悉,上海电信今年2月至7月累计测试不达标宽带业务约3400例,整治完成90%以上,实际赔付317人。

化解“建设推进难”。在市房地产局的支持下,小区物业积极配合,“城市光网”得以较快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家畅享光网的丰富信息应用。上海电信发挥集体智慧,连续攻克技术难关,自创了引导光纤穿越暗管等办法,创新开发“城市光网”家庭网关,开发业务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建设推进难题。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贯彻“聚焦端到端客户感知,打造宽带‘五心’服务”的提升宽带服务要求,结合上海地区特色,积极探索光网客户服务监测体系标准,取得了明显成效和突破。电信公司建立和完善光网客户投诉模板,形成重点监控指标体系。细化售前、售中、售后的11大类及39项小类,每周从各个区局一线自下而上汇集问题,进行光网客户咨询投诉数据统计和分析,自上而下重点解决影响客户感知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截至6月底已协调解决39个疑难问题,大大提升了光网服务质量。

化解“标准实施难”。近日,上海市建交委下发了《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系列》中的《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工程技术规范》,对新建住宅中“城市光网”的配套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上海电信先后制定了PON设备命名规范、组网规范、资源与业务配置规范、工程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等十几个建设标准。这些在“城市光网”中的许多创新亮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得到了英国电信、法国电信和美国时代华纳等运营商的一致好评。其“城市光网技术创新和规模应用”荣获中国电信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化解“成片改造难”。在光网的放号上,在市经信委的指导下,上海电信与全市18个区县政府签署了共同建设“无线城市”的合作协议,形成了“建设一个小区,平移一个小区,营销一个小区”的创新发展思路。目前,上海电信与长宁区政府合作形成了城市光网建设的“长宁模式”,归纳形成“签约合作、实时考核、摸排分解、查勘宣贯、例会协调、成片迁移”的光网共建六步法,区政府也同步下发专门文件,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社会信息化的典型示范。在合作中,上海电信与各区县政府共同召开“城市光网”共建启动大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线无线,立体覆盖再造极速“无线城市”

“无线城市”,是城市光网的延伸。上海电信借助本次世游赛,向世界展示了极速“无线城市”技术的风采。在本届上海世游赛上,来到赛场的游客和运动员惊喜地发现,中国电信的Wi-Fi信号无处不在,高速上网真正做到了“触手可及”。至于来报道世游赛的各国媒体,更是在这免费的“无线城市”里,尽情发稿、传照片,他们说,参加了那么多的世游赛,上海的世游赛发稿最方便。这就是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以光网为基础、以Wi-Fi为接入的极速“无线城市”,为这座国际大都市带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化领军标志,打造了精彩、高科技的“信息世游赛”。

“无线城市”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天翼3G无线宽带以高速、稳定的质量,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建成覆盖全市稳定、高速的3G网络,让电信的天翼用户尽享高速、稳定的3G信息服务。无论是在京沪高铁、沪杭高铁上,还是上海的磁悬浮列车上,中国电信的3G网络让旅客尽情上网休闲或办公,其稳定不间断的信号网络,已经为众多媒体争相报道。

同时,电信公司也全力推进Wi-Fi无线网络建设。电信公司与市经信委和全市18个区县政府签署了共同建设“无线城市”的合作协议。上海电信Wi-Fi网络已覆盖全市商业街、绿地、政府大楼、商务楼、宾馆酒店和娱乐场所等主要热点区域。截至目前,上海电信的Wi-Fi网络热点超过4500个。

上海的“无线城市”,也让客户可以使用不同的移动终端畅游网络。现在,在上海,无论是iPad、各类手机,还是各种无线PC,均可享受电信公司的“无线城市”服务。

据悉,“十二五”期间,将完成对公共服务区域的无线热点全覆盖,率先建成基于光网高科技的“无线城市”,实现百兆级的极速无线上网。

“城市光网”+天翼3G/Wi-Fi,中国电信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插上了极速“无线城市”的金翅膀,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的综合信息服务。

医疗交通,学校商圈“智慧应用”实惠看得见

“智慧城市”让百姓得益,关键还是在应用。而电信公司的“智慧应用”已经涉及百姓的衣食住行,为人们打开了可持续发展、安居乐业的大门。上海电信积极响应上海市“十二五”规划,在三网融合、云计算和智慧应用等方面积极投身智慧应用的创新和推广工作。从2006年开始,上海电信每年与市区两级政府签订信息化合作协议,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累计投入20多亿元支持社会信息化应用,完成了近200个重大应用项目。

在“智慧社区”方面,上海电信开展诸多探索,形成了平安社区视频监控、家庭家电智能管理、楼宇消防电梯智能管理等多项成功案例。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加快智能社区建设,包括楼宇智能化、社区安全监控系统、家电物联网应用、社区信息实时发布等。

无线数字医院的“智慧医疗”服务,让医生、护士能够通过无线网络,方便实现病历检索、电子处方下达、多方会诊等功能,医院诊疗效率大幅度提升,目前已经应用到全市60余家二级、三级医院。“十二五”期间,上海电信将进一步配合卫生机构,推进无线数字医院、医联网络建设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等项目。

“智慧商圈”也在上海的主要商业路段得到应用。上海电信正在继续配合徐家汇、五角场、南京西路、淮海路等主要商圈,依托电信网络和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商圈”,实现移动支付、商圈个性化信息推送和提醒、顾客无线上网、商圈内停车位智能管理等多项功能。

“智慧交通”已经在沪上崭露头角。继世博会上出现拥有前装服务的汽车以后,更多的CDMA芯片被安装到新车上。据悉,中国电信“智慧交通”的汽车前装信息服务是中国电信与汽车生产商共同开发推出的M2M应用,结合中国电信CDMA和呼叫中心的服务优势,将汽车CAN总线应用无线化、实时化、在线化,并通过呼叫坐席及时处理各种服务请求。可为车主提供九大类服务,包括:紧急呼叫、被盗车辆跟踪、车辆远程控制、车辆参数监控、车辆远程诊断、路口导航服务等。

一座智慧的城市,将有力地推动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将进入新的模式,企业发展将获得更加良好的环境,居民生活将更加便利与和谐。

上海是座很“文艺的”城市 篇8

我在上海的生活与演出,让我看见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上海独有,北京却有些望尘莫及。上海人,有一份关于文化品求的自觉。上海人能为文化自觉负责、自觉买单,不浮夸,不奢求,实事求是。

这份关于文化品求的自觉,不是藏书楼里鉴赏古籍善本的斟酌,而是对于艺术的起码尊重与向往。至少,对于话剧与舞台,他们明白那里是艺术的专区,他们愿意前往观赏,愿意为之掏钱买票,支持艺术的起码营生,他们愿意培养这份对艺术文化的品求,并口口传颂,自觉形成一个具有文化消费意识的群体。

话剧或电影并不是必须要看,艺术审美也可有可无,不看,照样不影响生活,照样过自己的白子。只是,如果心中还有一份对艺术文化的需求,还愿意作为一名观众,那么是否应该做一种自我选择?要么,我不去看,因为我不愿意花费这钱;要么,我自己掏钱去看,因为任何艺术文化的创作都有成本消耗,这其实是一份对艺术、对他人的起码诚意。

上海铁路服务城市客运交通研究 篇9

另一方面, 上海轨道交通制式单一, 大部分郊区线路与中心城区线路采用同一模式, 导致郊区轨道交通旅行速度低、客流效益差。郊区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如果通过重新规划建设新的轨道交通快线模式, 不仅建设成本高, 而且客流效益低, 是不经济的, 上海郊区新城与中心城之间需要探索新的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研究利用既有及规划铁路服务上海城市客运交通, 构建城市铁路客运网络是十分必要的, 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铁路服务城市客运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

1. 轨道交通既有规划已不适应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需要

根据预测分析, 与上海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时预测的人口总量相比, 未来上海城市总人口将突破3 000万, 比原规划增长20%以上;中心城人口总量突破1 000万并仍然有增长的态势, 人口规模又将增长25%左右。人口总量的增长将带来大量的出行增长, 尤其是郊区进出中心城的出行增长将加快。同时,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也突破了早期的城市总体规划, 主城区突破外环线向外扩展为中心城拓展区, 外环以外大型居住社区的规划建设引发了大量的出行增长。郊区新城、新市镇人口和规划范围均出现了重大变化, 松江、嘉定、青浦、南桥等新城新一轮规划人口规模与用地范围均增长了1倍以上。现状及规划的轨道交通线网已不适应未来大型居住社区、郊区新城、新市镇与中心城之间的交通需求增长的需要。

2. 单一制式的轨道交通造成郊区线路旅行速度低、客流效益差

现状上海轨道交通城区线和市郊线平均旅行时速趋同, 基本为30~40公里, 郊区新城轨道交通出行时耗大多超过1小时。已建成运营的轨道交通9号、11号线全程平均旅行速度约40公里/小时, 嘉定、松江等至市中心的通勤出行时耗大多超过1小时, 有的甚至超过90分钟。与此同时, 与中心城区相比, 郊区人口和岗位密度相对较低, 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流强度远小于中心城区, 导致郊区段的客流效益低, 郊区段运营资源浪费, 如2号线东段及11号线郊区段客流强度均不到3 000乘次/公里。与此同时, 通过建设类似16号线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来提高郊区轨道交通旅行速度的建设投资成本很大, 客流也不一定能够支撑。因此, 郊区轨道交通在常规城市轨道之外, 还需要探索新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模式。

3. 城市用地布局优化调整需要铁路货运线路实现功能转型

中心城北部地区的铁路货运场站与周边以居住和商务转型为主的用地形成矛盾, 铁路货运对周边居住、商务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从长远来看, 中心城区现有的工业、仓储等用地将会逐渐向居住、商业、商务及其他现代服务业转型, 中心城区内部的铁路货运场站未来需要外迁或进行功能转型。

随着虹桥商务区的发展规划, 外环以外的西郊地区未来将形成上海的一个新城区。原沪杭铁路外环线将形成穿越新城区的铁路货运线路, 对商务区的道路交通规划与交通组织、交通环境等将带来影响, 货运功能与周边用地规划也将产生矛盾, 需要调整转换其运输功能。同样, 随着郊区新城、新市镇的发展规划, 原有铁路货运站周边用地规划已被调整。这些车站所在位置未来将成为新城或新市镇的中心区, 其货运功能也需要进行调整转换, 如松江新城内部的松江站、金山新城内的金山卫站等。

4. 完善道路网络、解决城市交通瓶颈需要城区铁路功能调整

中心城区铁路支线导致了路网“破碎”, 断头路多, 场中路至北中环间南北向道路大多被铁路阻断, 路网通达性很差, 铁路沿线17个平交道口对道路交通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 上海中心城区南北向道路交通因受铁路的阻隔高峰时段拥堵严重, 同时也导致周边地区交通可达性差, 对周边居民出行带来很大影响。

二、上海铁路具备了为城市客运服务的条件

1. 覆盖全市域的铁路网络

上海铁路枢纽拥有京沪、沪杭两大干线, 并有南何、何杨、北杨、新闵、吴泾、金山、浦东、芦潮港等8条铁路支线, 共有各类车站41个, 设有上海、上海南、上海虹桥3个主客运站。上海市域范围既有铁路干线里程长度122公里, 支线里程长度197.5公里, 线网规模总长超过300公里。

从线网分布来看, 除了中心城的货运线路外, 嘉定、松江、金山等郊区都有铁路直接连接中心城区。根据铁路枢纽总图规划, 还将建设沪通铁路。沪通铁路上海段经过嘉定、穿越宝山城区和浦东郊区, 连接了众多城镇和重点地区。沪通铁路建成后, 上海地区铁路运营里程将超过450公里。覆盖全市域的铁路网络将为铁路服务城市客运创造条件。

2. 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及城市用地的转型使既有铁路运能出现富余

高铁开通后, 原沪宁、沪杭铁路因客运列车大量减少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运能富余。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的成网运行, 未来上海对外客流主要由高速铁路通道承担。京沪高铁、沪昆高铁 (沪杭段) 将承担上海主要对外铁路客运, 沪宁城际铁路将主要承担长三角城际客运, 原有的京沪铁路沪宁段、沪昆铁路沪杭段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能富余。

与此同时, 城区铁路货运支线因货运量下降, 导致这些城区货运铁路支线利用率低, 运能资源浪费。如南何支线能力利用率约为2/3, 北杨铁路支线则不到50%, 部分区段甚至不到20%。

3. 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拥有良好的衔接条件

上海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通过对外枢纽形成了衔接换乘 (图1) 。如虹桥火车站有轨道交通2号、10号、17号线和规划20号线, 上海

站已有3/4号、1号线, 上海南站已有1号、3号线和规划15号线, 上海西站已有11号和规划15号、原16号线, 松江站和松江南站有建设中的9号线延伸段。同时, 9号线浦东终点站规划延伸至沪通铁路曹路站, 沪通铁路惠南站 (原规划浦东站) 与建设中16号线衔接。

除了火车站枢纽的换乘衔接外, 上海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也具备网络连通的条件。如沪杭铁路与轨道交通1号、3号线之间线路可以互通, 为未来列车实现互通运营, 或者铁路实现城市轨道化联网运营创造条件。

三、铁路服务城市客运的运营组织规划建议

1. 铁路服务城市客运的功能实现

铁路服务城市客运是利用国家铁路的路网资源, 组织开行为城市客运服务的市郊旅客列车的一种运营模式。从广义上看, 城市客运铁路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形式, 是主要为城市郊区提供至市中心通勤出行的一种快速轨道系统。

上海城市客运铁路是利用既有或规划铁路, 为郊区新城、新市镇、长三角毗邻城镇至上海中心城及其之间提供快速、舒适的出行服务, 同时为对外交通枢纽提供快速集散服务的一种公共交通方式。城市客运铁路通过多样化运营组织模式, 可以实现旅行时速60~120公里, 弥补了普通轨道交通速度上的劣势, 能够为长距离出行提供快速、舒适 (拥挤度低) 的高水准服务。由于其是利用既有和规划铁路, 建设投资成本低, 同时有助于提高铁路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融合。

2. 上海城市客运铁路的规划原则

(1) 尽量利用既有及规划铁路实现城市客运功能。与常规轨道交通相比, 城市客运铁路最大的优势是直接利用铁路资源为城市客运提供服务, 其线网规划主要是在既有及已规划确定的铁路网络上进行, 投资建设成本低。这些铁路包括对外普通铁路、市域范围内的铁路支线, 以及铁路枢纽总图规划确定的新规划线路。

(2) 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三网融合并弥补城市轨交线网覆盖及功能的不足。城市客运铁路线网规划应体现系统的综合性, 必须与城际铁路、常规城市轨道交通共同形成城市的轨交客运系统, 以提高其网络运营效率。城市客运铁路运营线网规划要与常规城市轨道交通形成互补, 包括速度、服务区域的互补。

(3) 站点设置与城市用地布局、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相结合。站点设置要与城市重点发展地区、大型居住社区、郊区新城、新市镇、产业园区等规划布局相吻合。传统的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偏重于对外铁路客货运场站规划, 郊区的铁路车站主要考虑货运功能和铁路技术作业功能等而设置。为城市客运服务的市郊铁路本身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 因此, 与城市用地布局、城镇体系布局应紧密结合。要调整既有车站周边的用地功能, 根据郊区城镇体系发展规划适当增设市郊铁路车站。

(4) 运营组织模式要多样化。结合不同线路周边的客流特征、区位特征、运能富余量大小等, 可以开行全日线路 (市郊客运专线) 、通勤线路、定班线路, 也可开行站站停线路、大站快线、直达线等。

(5) 与铁路对外客货运输组织相协调。城市客运铁路的开行要在保障上海正常的对外铁路客货运输需求的前提下进行, 要统筹城市客运与对外客货运。

3. 上海铁路服务城市的运营网络规划方案

(1) 规划思路。以铁路主、辅客站形成的对外交通枢纽为起点, 既有及规划的铁路网络为基础, 在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比较薄弱、缺乏城市轨交快线服务的区域或走廊开辟城市铁路列车运营线路, 形成连接上海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和新市镇、长三角毗邻城市和城镇, 以及郊区新城之间的快速铁路客运网络。

(2) 线网规划建议 (表1) 。以现有的虹桥站、上海站、上海南站为城市客运铁路主枢纽, 规划沪通铁路杨行站升级为城际和城市客运铁路上海北站并作为城市客运铁路辅助枢纽, 浦东地区规划新的城际和城市客运铁路上海东站并作为城市铁路辅助枢纽。以上述5个枢纽站为终点, 形成包括7条线路的城市客运铁路运营网络。线网总长约450公里, 其中既有线改建利用约280公里 (金山线56公里已改建) , 规划线 (沪通铁路) 利用约130公里, 规划新增40余公里 (上海东站联络线) 。

四、铁路服务城市客运的配套政策建议

(1) 运营管理模式。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 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渠道集资、社会化参与、公司化经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 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 对既有铁路参与城市公交系统的改建工程筹资、建设。

(2) 政策支持建议。城市客运铁路改建引起的土建投资、机车车辆购置费或租赁费由上海市政府出资, 运营管理由合资公司或上海铁路局负责, 列车运转管理委托上海铁路局代管, 运营成本由合资公司或上海铁路局承担。按“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 票价收入和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商铺租赁费收入由上海市政府或合资公司收益。同时, 城市客运铁路提供了公共交通运营服务, 因此, 政府应该对其运营提供一定补贴。

五、结束语

未来上海郊区新城、新市镇、中心城拓展区与中心城的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然而常规轨道交通速度低, 市区段运能受限、高峰拥挤, 已不适应长距离出行的交通需求。传统轨道交通建设成本高, 而且需要一定规模的客流支撑, 因此, 郊区新城与中心城之间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轨道运输服务, 充分利用铁路系统为城市客运服务, 既省投资又见效快。

智慧城市:上海腾飞新引擎 篇10

智慧城市是全球城市化演进和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交汇,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上海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同时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诸多问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能促进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材料等高新科技的发展,也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物流、医疗、建筑、环境、社区等方面的深化应用催生一大批新生业态。

2011年,《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三年持续推进,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能级跃升、示范带动效应突出、重点应用效能明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相关产业国际可比、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的良好局面,为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坚实基础。时值2013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活动开幕之际,当下上海智慧城市工作进展如何,值得一一盘点。

信息基础设施:要跑车,先修路

徐家汇商圈里人流如织,但排队侯位的“吃货”们却笃悠悠地刷着微博,他们可不担心刷爆流量,因为随着上海在国内率先推出公共场所WLAN统一公共服务“i-Shanghai”后,市民在有“i-Shanghai”无线网络覆盖场所就可以通过统一登录认证后获得每天两小时的免费无线上网服务。作为现代化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上海信息通信基础环境不断优化,“信息跑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真正实现飞驰。目前本市在光纤到户覆盖能力和用户规模、WLAN覆盖密度和规模、城域网出口带宽、高清电视和高清IPTV用户数、三网融合试点业务用户规模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稳定高效的城市宽带网络是消灭信息孤岛的基础,截至2013年6月,全市光纤到户覆盖总量约为730万户,光纤接入使用用户超过270万户,光纤用户占全市家庭宽带用户比超过60%。光纤网络覆盖能力和用户规模提前一年完成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并完成450万有线电视用户NGB网络改造,完成郊区195万有线电视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成为国内首个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示范城市。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也带动实现了网络核心设备、终端以及业务平台的产业化。第三方专业维护工作目前也已初见成效,201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创新网络入户运营模式,成立上海市建筑通信网络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统一协调网络入户前的“最后一公里”争端,让各家网络运营商有机会在小区网络接入上打破垄断,实现了公平竞争。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无线网络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服务。截至2013年6月,WLAN覆盖场所总量已达1.8万处,AP数近14万个。所推行的统一公共服务“i-Shanghai”已完成全部450处场所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同时,上海正积极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优化工作,基本实现全市1Mbps以上无线宽带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中心镇3Mbps以上覆盖。自2011年至今,共计完成约1500处移动通信宏基站站点和800处室内覆盖站点建设。随着4G时代临近,在TD-LTE试验网建设等方面上海正加快脚步,现已基本完成700个室外宏基站和300个室内分布系统建设,覆盖面积190平方公里,约占中心城区的30%。

在通信枢纽和功能设施建设领域,本市国际互联网出口宽带超过600G,城域网出口宽带达到3000G,集约化基础信息管线长度超过8000沟公里,接入楼宇超过4800栋。全市IDC机架数已超过30000个,并已基本完成上海超算中心四期建设预研工作。

自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理念,至今,上海全市IPTV用户达184万,数字电视用户超过392万。全市高清电视和高清IPTV用户已达135万户。

合理规划是上海信息基础设施下一步发展的保证,《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外高桥保税区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2—2020)》、《上海市闵行区马桥旗忠大型居住社区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等一批重点区域以及郊区新城的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专业规划和落实工作正有序开展。高速公路、部分重点产业园区的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建设方案也正逐步落实。

电子政务:审批“瘦身”更“塑形”

过去注册企业,即便经工商审批通过已核发营业执照,企业到其他部门办审批还需提供相同的数据、信息。但目前,本市已确定可供共享的审批信息2152类,将极大地减少企业提交重复材料,减轻企业负担。这得益于近年政府对审批流程的“瘦身”,更是推广实施的行政审批标准化及信息共享平台为流程“塑形”的结果。上海在推进网上并联审批的基础上,确定了以网上审批平台为依托,以着力推进单部门审批事项规范上网为抓手,以全力打造网上政务大厅一门式网上服务功能为目标,实现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全程上网,打破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形成统一的城市管理平台。

网上行政审批平台自2010年上线至今,全市17个区县全部完成区级平台部署并实现市、区两级业务联动,为全市跨部门协同应用和单部门应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支持。网上政务大厅于2010年9月1日开通运行,截至2013年6月底,累计访问量超过162万。具体包括6大功能板块,共汇聚了658个行政审批事项和17个区县网上办事平台,1313项政府网上办事服务项目。收录了92个市政府部门、21个区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205个社区行政服务中心受理窗口信息,以方便申请人查询办理点信息,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前期准备与研究实施方案,2012年12月初,确定了市质监局、市建设交通委、市环保局三家试点单位共6个行政审批事项以“双轨制”模式进行试点工作,系统于2013年3月1日正式上线试运行。截至6月底,三家试点部门共6个审批事项总办件数为6833条,实现了部门审批信息实时交换,试点初见成效。

“法人一证通”作为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要信息化应用项目,以法人数字证书为载体,通过统一证书应用标识和接口,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证书互认。至2013年末,将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的证书互认,为各类法人在不同政府部门、不同业务系统在线办事提供统一数字认证服务,使大多数行政许可、证照年检、资质管理、信息申报、资格认定、招标采购、项目申报、统计申报、费用缴纳等均可在线办理。截止2012年12月,全年累计发放法人一证通10.2万张,推动了各部门网上办事业务的全面发展。在基础信息库建设方面,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一期)现已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组织和其它等五大类法人主体,累计入库法人信息达147万户,为20个委办局提供了法人数据的查询应用。2012年下半年启动了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二期)建设,完善进一步入库信息和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法人基础库的支撑作用。

诚信是公民在社会的立足之本,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关系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一轮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平台主要采集来自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公用事业单位3个方面与自然人、法人相关的公共信用信息。2013年6月3日,平台已面向政府部门开通试运行,可提供查询的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违约类信息已达2.8亿余条。

卫生信息化:联动医疗惠及基层

在闵行区的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居民只需轻轻一刷手中的卡片,按照提示简单操作,就能实现自助挂号、取药、缴费、预约,同时可在闵行健康网上随时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而闵行区任一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在需要时按规定读取患者的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这种信息化医疗方法在上海已不是个例,在闵行、闸北等区开展的区域检验联动工作使社区医院所做诊疗结果通过信息网传输到三级医院,由专家进行会诊,极大地提高了诊断质量和效率,居民在基层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提升了优质卫生服务资源的辐射能力。

这种医疗便利得益于2011年启动的“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即“健康信息网”工程),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并通过新建的市、区二级平台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交换,建立全体市民的健康档案,并进一步促进健康档案在各项卫生服务的利用。“健康信息网工程”经过两年的建设,已网络覆盖全市近60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同时,已完成上海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建成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了健康档案的动态采集、动态维护,初步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目前,上海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已经建立了3000多万份动态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中已经采集24亿多条个人诊疗记录,每天新增1600万条诊疗记录。2012年,“健康网先期试点项目”还当选了年度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医改新举措。

此外,“医联工程”作为上海市有关部门为解决看病难问题而实施的大型医疗改革工程,致力于建设一个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以此帮助医生提高诊治水平,帮助患者降低医疗费用。目前,基于医联平台的统一医疗预约服务系统已开通运行,市民可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预约,大大方便市民就诊。

智能交通:城市脉络“疏通剂”

宝山区友谊路东段,10个公交站点的电子站牌正发布途径的13条公交线路、共227辆公交车辆离停靠站点的距离信息,让市民对路面情况一目了然,能准确把控自己的出行时间。而这只是上海“智能公交”系统的一个缩影。上海市基于物联网的公交基础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已基本完成,包括上海市公交线路站点统一编码、公交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公交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公交车电子营运证系统和电子标签等系统都在逐步完善。2012年底,基于集群调度线路的“掌上公交”手机发布系统开通,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实时查询公交车辆到站信息,受到市民的高度关注和欢迎。除了公交运营管理和调度信息化,轨道与公交换乘信息发布也正在逐步完善之中,这些都为上海城市交通脉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支撑。

对于广大自驾车主,一款名为“智行者”的软件已实现用户对上海市路况的整体了解,方便用户及时掌握市内主要区域的道路状况,根据不同的路况优化行车路线,节约旅行成本。当驾车驶入指定区域时,会提前弹出该区域的交通路况简图,并对事件、施工、阻断等信息进行语音提示,使用户可以提前掌握该区域路况,随时变更行车路线。

自2008年12月31日,上海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系统开通运行以来,本市已建成184条ETC车道,分布在19个主线收费站和64个匝道收费站。同时,为促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于2012年7月底完成沪浙间ETC系统联网测试,8月正式实现泛长三角区域ETC系统联网运行。

停车诱导系统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的组成部分,能合理安排停车,减少驾驶员寻找停车泊位而产生的时间浪费和附加的交通量及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城市智能交通水平的重要标志。黄浦区深化2012年原卢湾区域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一期项目及LED节能改造的建设成果,扩展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运用。2013年4月,原卢湾区域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一期项目已正式通过验收。杨浦区则通过停车诱导三期工程改造9块二级诱导屏,新增10块三级停车诱导屏,使得诱导覆盖面涵盖17个停车场,6838个停车泊位,缓解了交通压力。

智能交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车联网技术革新,国产化汽车电子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本市汽车电子产业成为国内产业门类中最为齐全、配套规模最大的市场。2012年,全市汽车电子产值达830亿元,占国内市场的30%。本市企业运营服务的车载信息服务用户数已达到百万级规模,实现服务收入突破8亿元。

电子口岸:助力港口“大通关”

自从有了“一单两报”试点,专职从事企业报关的工作人员们都舒心了不少,多个部门排队敲章成了历史,现在进出口货物报检、报关信息只需一次录入,即可分别报送检验检疫与海关两个部门。这种以申报信息的兼容共享减少申报信息重复录入的实施方案由市口岸办会同上海海关、上海检验检疫局相关业务部门联手开展,目前试点企业逐步扩大到23家,优化了口岸通关环境,促进口岸贸易便利化进程。电子口岸“大通关”提高了口岸工作效率,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更合理、规范、畅通且成本更低的物流交接。

除了“一单两报”,上海电子口岸支持推动的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完成在全国关区的推广工作,从2013年开始网上支付系统及上海EDI电子支付系统均切换到全国版系统。目前,累计用户36641家,2013年累计交易金额达5102.47亿元。同时,集中汇总征税系统、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特殊区域业务新版系统都已完成,并进入了稳定运行期。

检验检疫业务电子一体化监管相关系统经过三年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覆盖企业申报、货物检验检疫审核、放行等环节的全程电子化。相关系统自推广运行后,实现了空港、海港口岸入境货物的全申报,加快了货物在检验检疫的放行速度。

邮政快件应用系统开发改造工作是由铁路检验检疫局、邮政单位以现有空运业务为参考模型,在2013年5月完成应用系统开发改造工作。目前正就统计分析方面的需求做深化开发,待邮政单位接口对接到位后正式启动运转。

中国海事数据备份中心于2012年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2013年,交通部海事局正式将备份中心升格为“全国海事船舶动态监控中心数据中心”,2013年上半年,基于“全国海事船舶动态监控中心数据中心”,完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船舶动态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该报告已送市发改委评审。

电子商务:“双推”得共赢

上海灯具城在本地市场已打拼多年,随着电子商务兴起,上海灯具城顺应照明行业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建立照明快车网,通过线上线下的资源融合,全力打造整合产业链功能的服务型平台,在研发设计、品牌销售等方面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照明快车网只是众多小微企业触“电”中的一个案例,近年来,本市电子商务一直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年交易额从“十一五”末的425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815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5%,其中B2B交易额占交易总额比重持续保持在9成左右。电子商务正向本市国民经济各领域加速渗透,成为提升上海企业辐射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为顺应电子商务应用与市场发展的需要,自2010年起,上海连续组织实施电子商务“双推”工程,取得初步成效。4年来,从市信息化发展专项中累计安排4000万元“双推”资金,遴选“双推”工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35家,采用“政府贴一点、平台企业让一点、中小企业出一点”的资金支持方式运作。“双推”工程契合了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门槛,同时助推了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市场拓展,极大激发了电子商务服务领域的创新精神,带动电子商务服务市场的快速成长。

“两化融合”:制造变身“智造”

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里,全球协同设计、以数字化设备提升飞机制造水平已是常态,“两化融合”使商飞集团业务流程、管理方式、节能减排能力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目前,上海“两化融合”渐入佳境,信息化时代的“制造”正逐步变身“智造”。

按照国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部署,加快以“两化融合”促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2012年,上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已达到75.53。随着典型示范效应不断显现,“电梯制造和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集成”、“船用大功率柴油机数字化协同设计”、“大型海工装备协同研发与制造”等一批业务协同和集成性信息化项目不断涌现,“多维产销一体化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时尚产业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一批平台服务类项目投入运用。2012年,上电科“新一代智能配电与监控系统开发与产业化”等5个项目获得工信部“两化融合”专项支持,上海电气、上汽等13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随着《“智慧园区”建设与管理规范通用规范》发布,上海提出智慧园区建设通用要求。在临港产业园区提出智慧园区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列表,实现园区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全覆盖。浦东等5个“两化融合”实践区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新兴技术应用推进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复旦等4个“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中国商飞等10个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了一批项目建设。

同时,“两化”深度融合“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系列宣传培训活动也获得进展,通过开展小型展览、专题讲座、政策宣讲、企业诊断、参观交流、信息化体验等形式,为上海继续“两化融合”之路提供了保障。

信息产业:好案例引领新实践

“让碧云大管家查一查。”这句话现在经常挂在金桥镇居民的嘴边。这位“大管家”何许人也?原来“碧云大管家”智能家庭终端是在上海浦东新区推出的社区服务平台,上至医疗、交通,下至家政、垃圾管理,“他”能提供的服务一应俱全,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才是“大管家”真正的智囊。作为上海大力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最有力的支撑。至2013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已达6791亿元,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势下,为实体经济企稳起到支柱作用。

作为我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源地之一,2012年,上海物联网产业在全国率先达到千亿元规模,相关企业数超过300家。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上海企业拥有的MEMS传感器芯片、工业实时数据库、海量实时图像处理等一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在应用示范层面,政府搭建公共平台和建设示范工程助推物联网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在RFID、手机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产生多个百万数量级终端的规模工程,特别在民生领域,这些规模化示范工程为市民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出行网、安全网和健康网。

云计算是被认为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上海在推动云计算发展和应用上有颇多举措。如推动东方有线等电子政务云平台项目加快实施,已完成首批设备采购;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建设,组织各类信息服务业企业与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对接;组织银联、盛大等国家云计算示范工程项目中期检查,进一步争取国家专项支持;组织开展《上海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云计算”专项工程实施方案》的媒体宣传;征集编写《上海云计算应用示范案例》。

在TD-LTE技术制造业领域,上海核心芯片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进度继续领跑国内厂商,测试仪器的研发在国内率先取得突破。在2011年,获工信部科技司支持成立TD联盟上海分会、上海TD-LTE产业联盟。在2012年深圳高新技术展上,上海专题馆“TD-LTE从上海起航”获得工信部和重大专项组的认可。

在经受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半导体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本市集成电路产业仍然保持逆势增长,2012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68亿元,产业整体实现利润总额42.8亿元,产业销售规模占全球的比例提升到4.0%。在技术层面,2012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开发成功的集成电路产品近120款。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上,上海不断引进或自主开发先进技术。在装备材料业方面,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发生产的90nm/65nm和45nm/22nm等离子体介质刻蚀机的整体性能指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服务业也同步推进。2013年一季度,上海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975.89亿元,同比增长18.3%。预计2013年可实现经营收入4300亿元,将同比增长18%;而在“十二五”末可实现6000亿元的收入预期。为扶植高端软件建设,上海制订《上海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软件”专项工程实施方案》(送审稿);在推进正版软件使用方面,签订微软Office365和Windows Azure的部署协议,目前Windows Azure中国运营已正式上线;征集国产基础软件优秀解决方案,对200多家市级预算单位开展国产基础软件宣传与培训;编撰《2013年上海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在新兴业态方面,上海提前布局大数据产业,组织企业召开上海发展大数据产业研讨会;积极跟踪了解信息消费,开展扩大信息消费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专题研究;指导网络信贷联盟加强媒体宣传;指导举办首届金融信息服务业论坛,探讨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2008年IBM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后,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无论是老牌大都市还是新兴城镇都纷纷试水,试图提升自身内涵、打造智能生活。这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为了使自己居住的城市能在日益由网络相连起的世界里,成为理想集聚地而努力。如今,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相继涌现,上海正秉持着建设宜居城市的理念,借助新一代科技整合社区、运输、通信、能源等核心运行系统,以人为本向智慧城市迈进,真正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发布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篇11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等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艾宝俊作关于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报告。会议透露,到2013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要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能级跃升、示范带动效应突出、重点应用效能明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相关产业国际可比、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的局面,为全面实现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到2013年,上海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1.28万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6.2%。其中,到2013年,上海软件产业要实现经营收入逾21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总规模要达到850亿元。同时还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力争2013年电子商务交易额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韩正在讲话时指出,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事关上海全局和长远发展,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韩正强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抓牢三项重点工作:一要加快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宽带城市建设,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推进通信枢纽和功能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试点;二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示范应用,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社会和公共事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政务领域的便捷化水平;三要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和创新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

杨学山在讲话中强调,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在特定历史时刻交汇的产物,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据介绍,工信部特别重视智慧城市相关工作,并正通过制订规划统筹全局,全面部署。他表示,今年工信部制订的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超过10个,包括“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信息安全规划,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业、通信业规划,物联网规划,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规划等,这些规划将在9月底前编制完成,今年年底前陆续颁布实施。

此外,工信部还在积极试点总结经验,推进信息技术及产业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基础。据杨学山介绍,去年,北京、上海等5地率先成为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示范城市,如今各城市正在部署一系列工作和项目。在物联网方面,除了江苏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之外,全国也正积极推动物联网试点项目,最近已经落实了252个。会上,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总经理张维华作了题为《勇担责任,践行承诺,全力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交流发言。

上一篇:少儿读者服务下一篇:高中开放性问题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