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上海城市规划(精选8篇)
十二五上海城市规划 篇1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市中心区旧改动迁安置分配方向
黄浦区 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 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 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
闸北区 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 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 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 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 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 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 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四川北路地区;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
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 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
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
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青浦淀山湖——白鹤;奉贤南桥——奉城海湾;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原规划在惠南的浦东铁路客站,不再设立在沪通铁路线上,而是深入该区域内部,服务于整个除了西部沿江地区以外的浦东。沪通铁路提升为高速铁路。
2,南汇新城将扩展,与奉城大团和奉贤海湾联合发展。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大型居住区导入。
3,市规划局已经做了1800公里地铁网络的远期规划,今后新城之间、大虹桥到大浦东之间,也将有快速地铁(四根轨道的地铁)。
4,请大家注意张江科学城中区,那真是未来派的精品。沪通铁路和郊环线将合并过黄浦江。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的第一“我们单位”商务区。
外滩地块,要完成外滩源二期、四川南路地块、十六铺二期、新开河地块、董家渡区片的整体建设,以及薛家浜地块的调整。
陆家嘴花木“我们单位”商务区,要完成上海中心大厦和中心区地下综合体、中心绿地地下综合体以及连廊建设,对港务大厦等9栋早期写字楼进行重建改造;加快上海船厂地块开发;调整充实世纪大都会、新上海商业城的功能;2013年起逐步进行崂山、乳山、梅园西块、陈家门、竹园南块、东昌东园、天后宫地块等的拆迁。
完成竹南地块三合一项目建设以及塘东地块建设;加速软件园、民生路换乘枢纽、海事大学——铜山街、源深路南块、联洋山川置业地块、龙阳路综合交通枢纽地块、南洋泾路地块等的开发;尽快落实行政文化中心10号地块上海国际美术中心项目。有序推进浦明路、东方路至居家桥路滨江和洋泾、塘桥地区中心建设。
北外滩地块,要与大连路——渔人码头总部研发休闲综合区、苏河湾文化传媒综合区一体发展,形成“我们单位”商务区的重要负重功能混合街区;做好长治路以北第三界面区域的开发规划和提篮桥历史风貌街区、扬子江码头、上海船厂浦西厂区地块的整体设计,形成通透的四维街区界面。
第二“我们单位”商务区,为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为站前141公顷一期以及诸光路附近130公顷二期,在嘉金高速、青虹大道交汇处布置区域服务中心、大型会展中心、综合管理中心和三期150公顷。
白马塘、凤溪、赵巷地区的购物、休闲、政务、文化中心作为整个上海西片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要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相当规模,联系整个青松嘉地区;青浦工业园区功能整体转换,结合青浦枢纽地下城铁站、重固香花桥组合西核“我们单位”商务区,力争十三五期间形成方案,远期发展为西部地区地标林立的“我们单位”商务区。
白鹤、湖区规划抓紧编制;苏州河上游两岸优化规划要在2012年底出成果。华漕、九富、华新市场、七宝外环、长宁临空等组合城市服务功能集群要在十二五期间优化发展,与核心区一同提升,形成鲜活成功的城市功能拓展极。黄浦江两岸开发,包括浦东卢浦大桥以东的“会”园区主体,为文化会展和高尚居住、休闲商业中心;卢浦大桥至川杨河之间的190公顷土地,发展为耀华国际商务区;川杨河至中环线之间的280公顷,在济阳路枢纽和东方体育中心基础上,发展部分行政设施和外事设施,适当配置商业和居住功能。
三林滨江绿地,即卢恒路至中环线之间的区域,作低密度开发,发展为民俗文化旅游、“会”部分场馆保留体验的大型4平方公里城市绿肺。
浦西一侧,为黄浦、徐汇、卢湾三区牵头,开发中小型会展和酒店、科技研发总部、商业和高尚居住、游艇文化等一体的综合滨江区域。该区段浦东浦西的城市设计、详控规划,应当在2011年底落实,2012年正式开始建设。
在三个主核心区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张江科学城、莘庄、真如、五角场四个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当有突破性进展,到2015年五角场副中心基本建成,张江、莘庄、真如副中心进入功能开发阶段。
中环线沿线的金桥、御桥、漕河泾开发区、长风长征、桃浦、大宁六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成;南站、浦江高科技园、江桥三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实现项目覆盖。十二五期间将形成中外环地区现代服务业组合发展的总体形态。
市中心区的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汉中路——北广场)、四川北路——海宁路沿线、大田路——海防路、南京西路——威海路、建国东路——文庙、太平桥南块——老西门、天山虹古功能拓展(联建新村地块)、小闸镇——徐汇中
心地块,仍将作为市中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黄浦区必须切实消除传统市中心区的二元结构,对天津路——宁波路、黄河路——新闸路、大沽路北块、金陵东路——广东路沿线和丹凤楼、东街地区改造拿出切实的整体城市设计方案来,同时深化人民广场地区综合交通设计。郊区新城建设,要重点推进嘉定、南桥的当前建设,和松江南区、临港北区的城市设计以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调整,衔接区域战略目标的提升需求。
十二五和2017年阶段目标分解以前,川沙迪斯尼乐园地块只做其本身内循环配套和外围工程,附近建设项目一律实行紫线限定。
十二五末期分阶段目标达成以后,应优先启动以产业结构调整、4503和2028工程的具体落实操作方案,复兴岛——庆宁寺——定海桥——杨浦大桥地区要实行优先的用地考虑;大场、高桥、吴淞、吴泾地区要结合高起点定位目标实施具体城市设计。同时优化浦东铁路客站地区规划,适时进行召稼楼地区副中心研究。
上海市域2030年远期的整体布局。一个主城区:北侧以富锦路(绕城高速北段)、翔浏公路、蕰藻浜为界,西侧以嘉金高速、吴淞江、绕城高速西段、规划沪湖客运专线、嘉金高速为界,南侧以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东侧以申江南路、迎宾大道、三甲港至狮子林段长江口岸线为界,面积约1620平方公里左右; 主城区在外环线以内的660平方公里,可以分为浦西苏州河北、浦西苏州河南、浦东三片;
浦东外环线以外,主要是川沙老城区和曹路、合庆、唐镇新城区及外高桥港区,以及康桥园区及航新、浦江、周浦新城区;
浦西外环线以外,分为虹桥商务区、宝山-江翔地区,闵行及九新车地区。主城区范围的划定,主要是覆盖了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的主体部分,加上江湾五角场、大场、张江科学城、召稼楼、莘庄七宝、真如桃浦地区等六个城市副中心所涵盖的直接影响区。同时,根据不与省市边界过度接触和与北京对齐的惯例,不把白鹤地区与川沙以南地区、浦东机场周边划入主城区。三个辅助城区(即内部不能实现自体循环,主要是与主城区采取生态屏障隔离开的、采取组团化城市向乡村形态过渡区域):青浦辅城区,北起吴淞江,东至绕城高速西段,南起沪湖客运专线及练塘、金泽地区上海湖区规划线南侧,西至省市边界,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空港辅城区,西起申江南路、东至大海、北至迎宾大道、南至大治河,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涨滩因素);
宝山北部辅城区,即翔浏公路以东、长江口以西、省市边界以南、绕城高速北段以北的三个镇和宝钢地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三个支撑性的重点新城:南汇、松江、嘉定。
南汇新城除了东海湖工程区域向东不断拓展以外,向西拓展到海港综合开发区西侧的洪庙附近,向北包括大团地区,拓展到大治河一线,远期约450平方公里以上;
嘉定新城向西、向北与昆山太仓两地连为一体,面积在280平方公里;松江新城向南拓展到黄浦江,西南的新浜和石湖荡地区与上海湖区联动发展,面积在300平方公里左右。
五个次要新城:南桥新城北起黄浦江(西渡),南起平庄公路,西至浦卫公路,东至浦星公路,按照150平方公里规划;
金枫新城以南绕城高速为轴线,自亭林、朱泾至枫泾,另外包括一个吕巷
机场辅助区,规划为商贸、航空服务综合区,总体按照150平方公里规划;杭州湾新城东起海湾森林公园,经过星火、海湾、漕泾、金山卫地区,规划向海湾围垦,形成产业、教育、休闲居住为一体的180平方公里带状城市;东滩-长横新城按照组团布局,规划为高尚居住、产业服务、论坛娱乐为主的区域,面积在120平方公里,不追求自体循环;城桥新城按照50平方公里,规划为崇明全岛的服务城市和启崇海地区中心城市。
十二五上海城市规划 篇2
跨省就业的特殊情况指以下三种情况之一:志愿到中西部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任教的;
湖北:免费师范毕业生
三种情况可跨省就业
日前, 山西省10项重大人才工程启动仪式在太原市举行, 这标志着山西人才工作步人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以人才工作引领和支撑
战略, 形成商务育才、聚才和用才优势, 为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保障, 上海近日制定商务人才“十二五”发展规划。
据悉, 到2015年上海商务人才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引进商务领域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达到500人, 常住上海的商务领域外国专家达到8万人, 留学归国商务人才达到6万人, 本市重点领域本土高端商务人才国际化培训达到3万人。商务人才队伍结构显著优化。文化结构明显改善,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商务人才占比达到60%。年龄结构明显优化, 55岁以
山西:
实施十项重大人才工程
在求学期间父母户口迁移至省 (市、区) 外的;已婚需要迁移至配偶所在地中小学任教的。
湖北省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如确有特殊情况, 到外省中小学就业, 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培养院校提出申请, 提供就业单位及就业单位所在省 (市、区) 教育行玫部门同意接收其就业及负责后续履约管理的确认函件以及相关证明材料。 (张瑜琨) ■
十二五上海城市规划 篇3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食品工业和医药制造业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食品药品产业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上海作为拥有2 300多万人口的特大消费型城市,75%以上食品依赖外省市供应;同时还依然面临食品产业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企业诚信体系不完备,食品安全规定、标准建设不够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基础较薄弱,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和社会各方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监管的科技手段不够先进等一系列挑战。
据了解,按照规划,上海市相关部门将努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科学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注重各环节有机衔接;全面加强药品监管,提高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医疗器械质量监管,保证公众使用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多管齐下,加强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夯实监管基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监管职责,不断提高监管能力。
《规划》提出了体现与国际水平相衔接、国内一流的食品药品安全水平十方面的具体指标。食品方面主要包括:主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平均合格率达95%以上;力争实现农产品无公害认证量占地产农产品上市总量的60%;高风险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达标率高于80%;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发生率控制在每10万人6例以下;公众食品安全知晓率评分达80%以上等。
十二五上海城市规划 篇4
我们认为一个好的战略,必须同时解决以下这六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克服危机。
第二;抓住机遇,就企业而言的话,任何时候都有个抓住机遇的问题。比如在中国做产业,首先要把体量做大,我叫做用宽度换高度,如果没有一个多元产业养着你,高度都上不去。
第三;制造及强化竞争优势。战略可以使得你没有优势制造优势,有优势但优势不突出可以强化优势。
第四;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结构性创新
第五;对公司的发展路径进行创新
第六;乃至对行业进行创新。
(十二)
从根本上来看,任何一个公司的战略由这四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面是基本战略,研究我们是什么,我们将成为什么,还有我们通常所谓的愿景,使命以及价值观,以及对发展,对未来,对企业的根本性看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经营哲学,
第二层面是发展战略,比较庸俗的发展战略就是现在做什么,未来做什么,远期做什么,就是所谓的产业三层级。
但真正来讲的话,发展战略还是有些比较复杂的内容。就是如何发现和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空间,方向以及指导性的方式。
第三层面是经营战略,经营战略研究内部怎么管理,外部如何竞争。内部管理的战略如如人力资源,财务,信息战略等等。,外部竞争的战略就是研究如何竞争,在哪里竞争,何时竞争的战略。当然还是比较概括和原则性的。
第四层面,内部管理战略和外部竞争战略再进一步细化,把比较概括和原则性的经营战略细化在多个具体的职能条线上成为职能战略。内部的管理战略细化为人力资源、财务、企业文化、投资、法务、信息、资金、研发制造等等。外部的竞争战略细化为营销、服务、品牌、供应链、联盟、客户管理等等。
(十三)
十二五上海城市规划 篇5
沪工总女〔2012〕66号
各区县局(产业)工会、市总机关相关部室:
现将《上海市总工会贯彻〈上海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一二年三月八日
上海市总工会贯彻《上海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进入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实施《上海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促进女职工与上海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推动女职工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特制订《上海市总工会贯彻<上海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女职工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促进女职工素质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女职工权益与上海发展成果相协调,女职工地位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团结动员广大女职工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
以维护、服务、发展女职工为主线,以加强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女职工素质,搭建女职工展示自身才能舞台,促进女职工作用进一步发挥;加大源头参与力度,强化维权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女职工权益进一步实现;不断拓展实事服务项目,服务女职工多元需求,促进女职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帮助女职工达到职业发展、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全面发展状态。
——维护女职工民主参与权益:提高女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及企事业管理的程度和能力,拓宽女职工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动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女代表的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的规定。注重培养和推荐优秀职业女性,为她们脱颖而出搭建舞台,创造有利于女职工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维护女职工教育发展权益:促进女职工终身学习,推动女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比例逐步提高,保障女职工平等享有职业教育权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提高女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女职工的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努力促进女职工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比率逐步上升,培养和造就“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女职工队伍。
——维护女职工劳动保障权益:提升女职工就业水平和层次,进一步缩小男女职工收入比,推动实现同工同酬。推动女职工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促进解决涉及女职工切身利益的难点重点问题。发挥工会劳动争议预防预警、协调化解机制和网络、职代会等在维护女职工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服务不同女职工群体的多元需求,切实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三、主要措施
(一)以“建功‘十二五’,创新绘蓝图”为主题,积极开展女职工建功立业工程,坚持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等内容,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等女职工建功立业主题活动,实现女职工参与率达到85%以上。动员和组织女职工积极投身“智慧城市”建设,为上海转型发展、攻坚克难建功立业。重视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女职工的科技创新活动,启发女职工创新思维,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献计献策。在女职工集中的行业和区域举办专项技能大赛,鼓励女职工积极参与各类技能比武,争创五一巾帼技能奖、五一巾帼创新奖,通过技能比赛、技能鉴定、技能晋级的方式,促进女职工技能上等级。
(二)大力实施《上海职工素质工程“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以女职工周末学校为载体,促进女职工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岗位技能、人文法律、生理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女职工周末学校建设,积极拓展办学形式、丰富学习内容、突出培训重点,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女职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实用知识培训、艺术修养兴趣培训,吸引更多女职工走进学校、增强能力、提升素质,确保“十二五”期间女职工参与女职工周末学校等教育培训达80%以上。选树100家“上海市女职工周末学校示范学校”,争创10家全国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广泛开展女职工读书活动,鼓励女职工参与正规的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创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努力提高女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通过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等方式,督促企业在职工教育经费使用中受惠女职工比例与企业女职工比例相适应,切实维护女职工的学习权和发展权。
(三)积极开展女职工先进典型示范工程,以争创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五一巾帼奖等活动为载体,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和评先表彰活动。加强对女职工先进的培育、选树、表彰、宣传,为优秀女职工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选树一批有特色的女职工先进集体,形成一批工人先锋号女职工示范点。在各类先进评选中,不断提高女性比例。继续发挥“优秀职业女性人才库”作用,定期向各级组织部门推荐优秀职业女性,为更多优秀女职工搭建发展舞台。
(四)加大立法参与和执法监督力度,主动参与《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上海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等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女职工反映相对集中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开展认真调研,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利用“两会”等契机,积极建言献策,重点推进退休年龄、妇科检查的落实等女职工关心的难点问题的解决。继续与劳动行政执法部门联合开展女职工权益专项监督检查,以检查促落实,督促国家各项保护女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对侵犯女职工劳动权益的违法行为,要提请有关执法部门予以严肃处理。
(五)充分发挥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作用,巩固集体合同加专项合同的同步签订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专项集体合同的覆盖率,重点推进世界500强企业、规模型非公企业签订率,争取在2012年提前完成专项集体合同全覆盖目标。着力提升专项合同质量,重点推动将退休年龄问题、产假后回原岗位工作、妇科检查的落实等突出问题和女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纳入专项合同内容,增强专项合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规范签订程序,提高专项合同备案率。建立健全专项合同履约情况报告和监督检查制度,提高履约率。
(六)以“六五”普法为抓手,充分利用女职工周末学校、16840999女职工劳动权益(心理)求助热线、板报、简报、网络等工会宣传阵地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活动,引导女职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充分发挥市总工会女职工法律志愿者服务队作用,定期学习相关法律、研究典型案例、开展咨询宣传。重点开展法律法规进园区、进楼宇、进企业等活动,提高《妇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率,提高女职工自身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营造维护女职工权益的良好氛围。
(七)充分利用求助热线、维权信箱、网上邮箱为一体的女职工权益诉求表达渠道,为女职工解答在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保障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加大女职工干部劳动法律监督员、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力度,提升女职工干部依法维权能力。建立健全工会女职工法律援助和服务体系,市总职工法律援助中心要为权益受到侵害的“三期”女职工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要建立对侵犯女职工权益事件的情况报告、参与处理、督促落实整改、统计分析和信息交流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及时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女职工提供法律帮助。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要参与和女职工有关的劳动争议调解,女职工比例较高的企业,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主任应作为工会方代表参加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积极参与侵害女职工权益典型案件的调查处理,切实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八)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女性健康知识公益讲座、女职工团体特种重病保障、困难企业女职工和女农民工免费妇科检查、女性特种重病医疗帮扶“四位一体”的健康实事工程。进一步扩大《上海市女职工团体互助医疗特种保障计划》覆盖率,“十二五”期间争取参保女职工人数有新突破;扩大免费妇科病、乳腺病筛查的覆盖面,将筛查送到经济园区,让更多困难企业女职工和女农民工得到关心;配合《女职工健康》专项教育培训,不断扩大女性健康知识公益讲座受益面,做到让女职工通过特种保障早安心、公益讲座早预防、妇科筛查早发现、医疗帮扶早治疗,为女职工构筑一道女性健康安全网。
(九)针对女职工群体不同需求办好事做实事,进一步增强实事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工会帮扶机制作用,对困难女职工及子女的帮扶做到全覆盖。要特别关爱单亲困难女职工,继续要求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先进女职工集体与本系统、本单位单亲困难女职工结对,开展物质帮扶、生活帮助、精神支持等服务。鼓励女职工创业示范点对单亲困难女职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并将其作为困难女职工的再就业基地,做到帮扶工作无遗漏。重视对单亲困难女职工及其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以“六一”活动、心理热线等形式对她们做好疏导、鼓励、减压等思想工作,体现工会女职工组织的特别关爱。关爱白领女职工群体,举办“青春有约情谊两牵”白领职工交友联谊活动,建立电脑信息网络,与现场活动相结合,扩大活动覆盖面、提高活动有效性。继续推动育龄女职工集中的经济园区、楼宇、企业建立“爱心小屋”,为落实孕期、哺乳期女职工特殊保护创造条件,切实帮助女职工解决就业与生育之间的矛盾;为优秀女性人才提供家政服务、子女入托信息、形象礼仪等服务,帮助她们解除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发展中去。
十二五规划 篇6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节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图1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新华社发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第一节 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第二节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第三节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一节 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大道路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节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农垦体制改革。
第二节 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第三节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专栏3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第一节 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
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第二节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若干区域创新中心,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节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建设和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相互配套、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在重点学科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新建若干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布局。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
第四节 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保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激励政策。实施知识产权质押等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鼓励采用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专栏14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新华社发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第四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第一节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二节 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大力开发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国际商务、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领域和教育、文化、政法、医药卫生等社会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节 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行为,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改进人才服务和管理方式,落实国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专栏16 重大人才工程
新华社发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第一节 健全社会管理格局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第二节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源头治理,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加强动态管理,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应急处置,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一节 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地等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积极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因地制宜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第二节 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
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发展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基层政府委托事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社区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专栏20 城乡社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新华社发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第一节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
第二节 加强社会组织监管
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提高政府监管效力。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强化社会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律性。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一节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注重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信访制度。发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发挥互联网通达社情民意新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第二节 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解处置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整合各方面力量,有效防范和化解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企业重组和破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一节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制定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执法,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继续实施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建设,整合社会检测资源,构建社会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强化基本药物监管,确保用药安全。
第二节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健全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严格安全许可。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制度,深化煤矿、交通运输等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防范治理粉尘与高毒物质等重大职业危害。开展安全科技攻关和装备研发,规范发展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技术援助和服务。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
第三节 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专家队伍、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提高生命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综合管理,优化布局和方式,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建立健全应急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特大灾害国际救援机制。
第四节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做好刑罚执行和教育矫治工作。完善和规范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建设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加强特殊人群安置、救助、帮教、管理和医疗工作,加大社会治安薄弱环节、重点地区整治力度。加强情报信息、防范控制和快速处置能力,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刑事犯罪预警工作,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格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和勤俭节约,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第二节 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有效遏制违法有害信息传播。综合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节 创新文化内容形式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研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节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策体系,提高版权执法监管能力,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专栏21 文化事业重点工程
十二五上海城市规划 篇7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 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缩小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鼓励规模化生产, 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及材料技术进展, 加强技术研发。
(二) 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 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 支持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及组件、薄膜电池用关键生产设备以及发电应用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加强本地化设备的应用。推动设备企业与光伏产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三)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 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 力争尽快实现平价上网。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锡薄膜等电池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进程, 提高薄膜电池的转率效率。
(四) 促进光伏产品应用, 扩大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并在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及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 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 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 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上海城市规划 篇8
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曹振全要求市科协机关和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国科协的工作部署上来,把中央的指示要求和殷切期望迅速传达给上海广大科技工作者。着力加强科协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规范化建设,以促进学会创新发展,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行动计划”,建设科技思想库,密切联系和竭诚服务科技工作者为重点,推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举荐和培养、决策咨询、科技服务和自身建设的协调发展。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推动上海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上海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推动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培育科研诚信和优良学风。联合教育、科技部门,推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实现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有针对性地制订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学会科学道德规范和科技期刊出版工作道德规范,探索科学道德评估体系建设;在学会开展科学道德建设试点工作和进行跟踪性研究。
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培育创新文化。继续完成好中国科协部署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任务,大力宣传以科技精英、青年科技英才和大众科学奖获得者等为代表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基层一线科技人员,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促进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和传播,培育科普文化。广泛动员组织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深入社区、基层、学校,开展多种形式、适合不同人群的科普文化活动,推动大众媒体积极开发科普栏目、科普作品,探索促进经营性科普产业发展的工作
机制。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推动提升上海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
繁荣学术交流与合作,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精心组织工博会科技论坛、院士圆桌会议等跨学科、综合性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科交叉融合和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术交流中凸显科技工作者的主体作用;深化学科进展研究和发布活动,培育精品科技期刊。
实施分类推进和学会联盟计划,发挥学会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分类推进基础类学会、应用技术类学会、服务类学会增强整体能力;试点组建学科联系紧密,学科交叉具有优势,对促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有利的学会联盟;探索建立学会联盟与上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结合的机制。
拓展国际及港澳台地区民间交流渠道,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以项目合作为桥梁,拓展与国际、港澳台等地区主要民间科技团体的交流与合作。
优化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机制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健全工作机制,推动《纲要》的实施。组织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宣讲和培训工作,建立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绩效评估机制。整合科普资源,着力加强工作平台建设。开发适宜区县科协和基层科协组织开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普及等活动的科普资源,加大应急科普资源的开发储备。
注重工作实效,创意策划示范性科普活动。探索社会化的运作模式,办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提高活动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参与率;办好“新民科学咖啡馆”和名家科普讲坛等品牌活动,组织院士专家积极回应社会关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努力探索建立促进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满足科普需求,稳步推进重点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行动计划”,推进“科普智慧墙”、优秀科普产品配送工作进社区、进学校,完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内容,不断推进“科普创作支撑计划”的实施,探索实施科普产业跃升计划,推动形成科普产业联盟。
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 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提高
注重科技工作者队伍发展动态监测,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各类服务。根据科技工作者的分布情况,拓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开展科协组织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工作的体制机制研究,做好科技型企业科技人员职称申报和职称评定的试点工作。
加大举荐、表彰的力度,促进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探索优秀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的评选工作,进一步实施“飞翔计划”和“晨光计划”等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探索青年科学家活动基地建设。
开展继续教育和专门培训,为科技工作者专业发展服务。建设好上海干部教育科技培训基地,将高校、社会继续教育优秀资源引入企业和园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工作者专业发展。
推进科技思想库建设 推动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组织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聚焦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建立健全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成果提炼转化机制,打造《科技建言》、《调研专刊》等有特色、有影响的决策咨询品牌。
做好科技思想库试点工作,完善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制订关于加强科技思想库建设的指导意见,着力构建决策咨询研究队伍和专家网络,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建议征集制度。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助推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加强与张江高新区管委会的战略合作,引导高端研发和创新资源聚集张江。广泛开展科技评价工作,促进科技评价成果的推广应用,尤其要推动世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
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为着力点,提升科协和学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增强科协党员干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加强组织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提升科协工作整体合力。开展直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非时政类报社的转企改制任务。规划科技会展、科技传播、科技咨询、继续教育和学会服务等五大中心板块建设。
以培育先进科技社团为突破口,推进所属学会创新发展。与社团局联合开展“新形势下学术性团体组织功能研究”,探索学会共建模式,培育在国内外和上海有影响力的示范性学会。以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为导向,扩大科协基层组织的覆盖面。
继续推广党建带科建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枢纽型工作站点的联络联合作用,扩大科协工作覆盖面。以上海科学会堂建设和科协文化建设为抓手,营造科技工作者的温馨家园。(陶艺音 编辑:贺健)
(上海市科协)
【十二五上海城市规划】推荐阅读:
上海市环境监察“十二五”建设规划07-05
十二五规划纲要10-20
“十二五”规划建设07-27
十二五规划内容08-10
十二五规划 试题10-14
体育法制建设“十二五”规划06-04
教育十二五规划07-29
贵阳十二五规划08-22
十二五规划思想报告10-15
十二五规划背景解读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