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2024-06-03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通用8篇)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篇1

鸡西大学“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专项规划

(2011年——2015年)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资源相对不足,许多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污染排放较严重,单位产值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规模扩大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和消费仍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为此,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的道路,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二五”开局之年,省教育厅及时出台了制定教育“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规划工作要求,鸡西大学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制定了《鸡西大学“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以此作为学校节能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总结

(一)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倡导节能减排

早在2000年,鸡西大学便提出“节约型校园”建设目标,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校园。经过多年实践,节约型校园建设大学、节能减排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1.广泛宣传,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校下发了《鸡西大学关于贯彻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的意见》,制定了《鸡西大学节能减排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2007年7月,学校五次党代会确定精细化管理建设节约型校园目标,2008年,鸡大学子发出“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倡议,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响应。

目前,低碳校园生活正蔚然成风。宿舍卫生间里,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自发贴上的节水提示。学生互发邮件时,也会在签名档中粘贴节能减排标签,宣传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节能减排知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大家一起,节约我们的能源。

(二)精心安排,全面部署我校节能减排工作

为贯彻落实好节能减排工作,学校领导极为重视,成立以主管副校长挂帅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鸡西大学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我校节能减排工作指导思想和任务,并把此项工作列为学校今后的主要工作之一。

(三)加强节能宣传,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环境 通过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节能,发布了《鸡西大学节约用水用电倡议书》、《鸡西大学节能减排行为公约》,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和培养广大师生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和一张纸的意识。

(四)把节能及环保意识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 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把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思想道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素质教育等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鼓励创新形式,精心组织开展各种节能减排教学活动,将节能、节水、节地、节粮、节材等教育内容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学校、进课堂。现有课程中增设了许多相关课程,开设了节能减排相关内容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选课人数多,学生涵盖面广。在公共场所、食堂、学生宿舍广泛开展了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极大提高了广大师生的节能减排意识,促进了我校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五)强化目标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目标责任制 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五年来来,学校先后投入200万余元对现有校区用水、用电、保温采暖水设备进行维修改造,每年约为学校节约70多万元。

(六)使用高科技节能产品,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开展 五年来,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购买了4000多只节能灯和30多只无极高频节能型路灯,将部分教学楼门厅灯等照明灯进行了更换,把学校内所有路灯更换为节能灯,大大降低了用电量,减少了开支。

(七)加强队伍建设,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强化岗位教育,培养了一支懂技术、会管理、有责任心的水电管理队伍,对在节水节电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进行奖励,对责任心不强的人员调离水电管理岗位;二是将变频供水压力调整到最佳压力状态,从而实现节水、节电的目的;三是做好用水台帐,每日观察全校用水变化,及时发现地下管网漏水情况并立即修复,减少浪费;四是将部分厕所冲水箱由自动冲水改为手动冲水,从而减少用水量;五是加强教室和路灯的管理和巡查,杜绝长明灯,调整路灯开关时间和分时段开启,降低了用电量。

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学校水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学校水电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出对具备单独计量条件的教学、科研、行政等部门水电用量实行“核定指标、计量管理、超量收费、节约奖励”的管理办法,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把节约水电的责任层层落实到各部门及个人,彻底改变各部门水电用多用少一个样,水电费用全由学校承担的状况。

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花园式学校”、“节约用水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二、节能减排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1、学校概况 鸡西大学是1984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 由鸡西市政府主办,业务管理隶属黑龙江省教育厅,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面向国内外就业。学校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现任党委书记朱云武(经济学博士、研究员)是政府表彰的优秀事业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校长于凯生(管理学博士、教授)是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律师、高级职业指导师。

学校坐落在鸡西市市区中心,有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是黑龙江科技学院原校区。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03亿元;有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基地63个,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个省级研究中心,教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馆藏图书86万册;包括外国留学生在内的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教职工1011人,专任教师560人,其中,正高职人员10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3人,学科带头人52人,博士后、博士15人,硕士178人,多名俄、日、韩、英、法、德外教常年在校工作。设有安全与环境工程系、电气与信息工程系、东方语言系、经济系、理工系、体育系、文法系、西方语言系、师范学院、继续教育部10个院系部,设有采矿工程、机电一体化、经贸俄语、国际贸易等47个专业。学校秉承“修德修能、成人成事”的校训,突出“全面育人、强化培养、精讲多练、提前顶岗”的育人特色,培养“合格+特长”的应用型人才。是黑龙江省首家获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院校、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花园式学校、省级“三育人”先进集体、全国教育支援西部地区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重点推广宣传的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学校。

2、学校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年是我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还将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我校未来五年改革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学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事业持续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另一方面,也应清醒认识到学校节能减排工作意识尚未完全树立、节能减排扶持政策的系统性、衔接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长效管理措施及监督机制包括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及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面对新形势,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坚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切实将我校事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3、学校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问题。

五年来,尽管我校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全校师生节能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强;二是资金不足。尽管学校投入了一定改造资金,但由于资金缺乏,满足不了进一步节能技术改造的需要。

三、“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化、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以节水、节电、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和健全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体制和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黑龙江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等文件;

(三)基本原则; 1.效率为本、节约优先; 2.优化结构、多能互补; 3.节能减排与降本增效相结合; 4.节能减排与教学科研生活相互促进; 5.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

6.落实管理,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工作持续开展。

(三)规划目标及主要内容: 1.总体目标。

根据全国和省市的有关要求,从2011年至2015年,全校综合用能排放量能耗由逐年年下降4%,自来水消耗量逐年降低4%;污水排放量逐年减少3%,规划期末污水处理率30%以上。

2.分解指标。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根据“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结合我校今后五年事业发展情况,对我校“十二五”期间能耗降低指标实行分解。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解目标。(分解目标详见附表二)。

(四)重点任务

1.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 建筑节能工程。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加大建筑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使用,严格执行节能50%的标准。对既有的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绿色照明工程。建立绿色照明的长效机制,推动照明新技术、新产品、新型照明的发展。推广稀土节能灯等高效荧光灯类产品、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及电子镇流器,减少普通白炽灯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实施照明产品能效标准,提高高效节能荧光灯使用比例。加快对景观照明、公用设施等进行高效节电的系统改造。用高效节能荧光灯替代白炽灯,高效大功率自镇流紧凑型荧光灯代替汞灯,用发光二极管(LED)代替交通信号灯中的白炽灯,用节能型镇流器代替传统镇流器。重点是建筑物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按照建筑节能标准改造的建筑面积达到学校建筑总面积的20%,单位建筑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别降低20%以上。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实施公务车改革使用低油耗汽车。初步建立的节约资源制度、标准体系、投资管理体系和组织协调机制,逐步建立节约资源的量化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

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严格的节能监管制度和体系,明确节能监督主体和机构,通过更新监测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服务新机制等措施,强化主要耗能行业节能监测中心能力建设,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测(监察);推动能源管理市场化服务机制,加强节能中介机构及技术服务体系建。

2.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雨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和配套收集管网建设,3.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主要靠学校自筹,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

4.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5.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1)推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创新。

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将节能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纳入科技发展计划,大力促进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鼓励节能技术开发,积极推动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利用和综合优化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等。积极研发制造节能、节水、节材、低耗能、环保型装备和技术工艺。

(2)加快推广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落实国家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3)加强节能技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加国内外节能技术交流活动,及时掌握先进节能技术的发展动态和信息,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

(五)加强节能减排管理。1.建立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

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制订具体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

2.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行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建立并完善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监测。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监测、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以排污总量控制、治污项目进度、环境质量改善为重点,纳入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实行逐级考核,并将结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建设项目审批挂钩,对没有完成责任书要求的地方,暂停该地区增加相关污染物排放项目的审批;与责任追究挂钩,对因工作不力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3.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建立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严格执行国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评审批规定,强化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布制度。实行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调剂制度,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的前置条件。各县(市、区)建设项目所增加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在本辖区内消化解决,以确保污染增量不超过污染削减量,探索鼓励和引导有需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排污权交易。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违法行为,严格依法进行处罚。

4.严格建筑节能管理。

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从2008年起,所有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对现有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楼建筑实施节能改造。鼓励采用蓄冷、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技术,中央空调系统采用风机水泵变频调速技术,节能门窗、新型墙体材料等。加快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和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5.加强节能环保管理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节能监管监察体制,充实节能管理力量,完善节能监督体系,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

(六)依法推进节能减排工作。1.认真贯彻执行节能减排法律法规。

认真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和民用建筑节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环保设施运营监督管理、排污许可、排水和污水管理以及节能监察管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节约用电管理、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等方面行政规章。

2.严格执行节能和环保标准。

严格执行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

3.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

逐步建立健全以排污申报登记为基础,排污总量控制为主线,排污许可证为核心、排污在线监控为手段、环保日常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污染源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实现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

(七)提高全民节约意识。1.机关率先垂范。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建立科学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制订并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和监测,实施能耗公布制度,实行节奖超罚。抓好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凡新建或改造的建筑必须采用节能材料及围护结构;及时淘汰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加强节能和绿色采购。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不断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

2.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节能减排宣传

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宣传节能减排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组织好每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宣传活动。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和环保意识。

四、保证规划目标完成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学校建立由主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规划、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把“节能减排”与资源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制定“节能减排”的规章制度,将节约资源的目标分解落实到部门至每个人,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注重每一个节约环节,查找在节能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常效机制和措施并确实抓好落实。

(二)落实制度,加强检查。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节能减排工作检查。每学期在开学后的第二个月组织一次节能减排工作检查,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不定期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查,扎实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三)经费保障。在开展“节能减排”活动中,增加经费投入。加快淘汰更换日常使用的水电等陈旧设施,新更换的设施要采用节能高效产品。学校将加大对“节能减排”经费保障。

附件一:《节能减排管理机构基本情况表》 附件二:《能耗基本情况表》

附件三:《节能减排工作投入情况表》 附件四:《节能减排规划情况表》

附件五:《“十二五”节能减排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件六:《鸡西大学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附《“十二五”节能减排专项规划工作人员联络表》

鸡西大学“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通知》、《高等学校校园设施节能运行管理办法》、《教育部关于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黑龙江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等文件精神,教育和引导我校师生员工增强节能减排意识,组织和动员各各部门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确保我校办学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并为引领社会树立科学发展新风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学校决定开展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校园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化、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以节水、节电、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和健全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体制和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

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当前乃至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每一位师生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动员全体师生员工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扎实地开展节能减排活动,把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在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下,将节能减排的理念与措施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细化到每一个岗位,贯穿到各层次人才培养过程;将节能减排思想作为师生素质内涵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管理及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节约、保护校园环境的习惯。“十二五”期间力争使学校水、电、办公耗材等费用开支减少20%。

三、建立健全组织、加强监督检查、明确考核与奖惩措施。

(一)建立责任人制度

成立鸡西大学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于凯生

副组长:阮文杰、田相生、郭美霞、姜连策、杨永清、孔祥春、李玉杰、王军、肖明安

成 员:冯天奎、葛德新、曹国辉、申长葳、高峰、刘兰波、韩学贵、岳伟、夏德波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后勤处,姜连策副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节能减排工作的制度、措施和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考核各系、各处室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审定节能减排工作的奖惩决定。各部门、各系(院)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责任人要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本系和部门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制订详细实施方案和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把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要对本部门的节约措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确保各项节约措施落实到位。

(二)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成立鸡西大学节能减排工作监督检查小组: 组 长:阮文杰 副组长:葛德新、李欣 监督检查小组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监督检查实行分战线负责制。

各战线领导指派兼职人员组成督察组。督察组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负责片节约措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察,每周不少于一次,并及时通报督查情况。

(1)要按照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主要工作和措施进行督察。(2)学校将根据“主要工作和措施”制定督察内容和评分标准,督察组按照督察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督察。

(3)各部门也要对各自的节约情况进行及时地自查。(4)监督检查小组要制定详细的日常工作巡查制度,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做到五到位即:管理到位、计量到位、宣传到位、服务到位、协调到位。

(5)学生处要把检查班级教室、宿舍及学生个人节约措施执行情况列入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内容。

(三)建立健全考评奖励机制

1、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各部门、班级的日常工作内容,并列为各部门工作业绩及成效的评定指标,纳入年度考核成绩。

2、根据节能减排方案制定奖励处罚办法,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

3、及时总结,扎实推进,各部门要及时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全校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深入,为促进全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四、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宣传和教育工作。1.建立长效宣传机制,开展经常性的节约宣传。通过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宣传做好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和学校相关制度,及时报道节能减排的进程和经验,介绍国内国际先进的节约技术和理念,提高广大师生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开源节流的自觉性。在醒目的地方张贴或悬挂宣传口号、提示语等,积极营造节能减排的氛围。

2.举行“节能减排”大型主题宣传活动。通过“节约金点子”征集;节约知识征集、宣传、讨论;专家学者专题讲座;学生团日等活动,注重养成教育,让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让节约知识人人知晓,让全校师生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节能减排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认识到节约首先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做人的一种社会责任,使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勤俭办事,厉行节约,养成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一滴油、一分电话费的良好习惯,在学校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将节能减排的理念纳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资源节约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养成历行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开展节能减排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

1、以学生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节能减排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年、科普志愿者向社会宣传节能减排意义,不断普及各种节能减排知识。组织青年志愿者监督和举报违法用能、排污现象和行为。

2、开展节能环保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利用节假日参加节能环保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节能环保知识和技能,提高节能环保能力。在节能减排活动实施中,每年开展一次“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对大学生取得的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优秀成果,积极加强交流,向上级部门汇报或举办展览。

3、培育节能减排的校园文化。在教师和学生中间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活动,充分运用黑板报、讲座、论坛、校报、校广播、校园网等宣传形式,发挥团委、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普及节能减排知识,提高师生的节约意识和节约水平。号召师生员工认真贯彻上级节能减排文件精神,加强学校节约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制定完善学校节能减排管理制度,进一步量化和细化节能环保指标,对有关标准和要求规范化。

(三)从细节做起,做好日常工作中的厉行节约 1.加强用电管理,节约电力资源。(1)杜绝长明灯、白昼灯。

办公室、实验室、阅览室、教室、学生公寓等都要做到晴天时不开灯,人少时少开灯,人走时随手关灯;调整各自办公桌位置,尽量靠窗户,采用自然光,少开照明灯;学生公寓要普遍安装控电设备,定时开灯关灯;公共场所的供电照明系统,尽量采用声光控制、按天气明暗控制等先进技术。楼梯、走廊、厅堂、会议室、卫生间等公共场所有专人负责在必要时开灯、关灯。校内道路及广场照明灯具要有专人负责,定时开关,避免浪费;后勤处要对没有安装节能控制的教学楼走廊灯,制定经济的改造实施计划并落实

(2)合理使用电风扇。食堂、办公室、宿舍要根据人数开启电风扇台数,做到人走扇关,能用低速挡不用高速挡,避免长时间开启电风扇,维护延长风扇使用寿命。规定每年的6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为准许使用期。

(4)办公电脑电源设置节电模式,要尽量减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碎纸机、饮水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时间,长时间不使用时要及时关闭;下班时要关闭办公室各类电器设备的电源。

(5)杜绝在教工公寓、学生公寓、办公室、实验室、值班室等处私自使用电炉子、电暖气、电饭锅、热得快等大功率耗电器具。

(6)逐步淘汰高耗电设备,采用高效节电新技术和设备。加强供电管网改造,优化变配电及电力输送系统。

(7)大力推广分类、分户预付费电表,办公生活和业务用电落实分类计量收费制度,对超出供应标准的提高收费标准。

2.加强用水管理,节约水资源。

(1)积极采用节能型供水系统和用水设备,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定期检查、更换老化的供水管线。后勤处要经常检查供水设备及管道,防止跑、冒、滴、漏,鼓励各部门及时反映供水管道、供水设备出现的问题,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尽量安装或更换节水型水阀和卫生洁具。对学校内各楼公共卫生间安装使用远红外线控制节水器,杜绝冲洗大小便沟的长流水现象。

(2)涮洗拖把、抹布用水适量,用完水后随手关闭龙头,避免长流水现象发生。

(3)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并提倡一水多用。科学适时地进行绿地养护,并尽量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杜绝漫灌现象。

(4)大力推广节水龙头,创造条件,做好中水回收利用工作。(5)大力推广分类、分户预付费水表,办公生活和业务用水落实分类计量收费制度,对超出供应标准的提高收费标准。

3.加强学生公寓的节约工作。

(1)加强住宿生节水节电、爱护公物的教育,提高其节约意识和行动自觉性。

(2)学生离开宿舍时,要及时关闭灯具等电器。每天早上、中午学生上课之后,各公寓管理人员应及时将学生公寓内的总电源关闭?。

(3)加强各公寓内巡查。公寓管理员应每天定时巡视公寓内部,遇到设施损坏应及时报修,杜绝长流水、长明灯现象。

(4)公寓的水电管理实行限量管理,责任到人。

(4)发动学生实行自律,组织学生干部在用水高峰期加强督察,发现浪费水现象及时制止,对不服从管理者及时报告公寓管理老师并交所在系处理。

(5)逐步改造学生公寓用水、用电设施,安装可计量的水电表,实行定量管理。

4.加强食堂管理,节约粮食、节约能源。

(1)教职工、学生在就餐时,要按需用量购买饭菜,减少剩饭剩菜,珍惜并节约每一粒粮食。

(2)工作人员要强化节约意识,在食品制作过程中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3)树立绿色环保理念。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筷子,提供经高温严格消毒的餐具,以节约资源。

5.做好保温供暖、能源节约工作。

(1)积极筹措资金,优化改造建筑保温性能,改造供热管网。(2)加强对已有节水设备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物尽其用;有计划地对传统冲水厕所等进行改造,逐步安装节水计量装置。

(3)学校浴池应积极采用洗浴废水的热回收及中水回用处理技术,导入IC卡节水管理系统及节水型设备。

(4)加强对学校基建工程用水用电的监管力度,减少浪费和废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6、加强采购、资产管理

(1)加快构建并完善节约型供应保障方式和消费方式。合理确定经费开支的比例关系,优化资源的投向投量。

(2)大力推行集约消费、绿色消费,健全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优先采购节能环保新产品、新材料,严禁采购、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低效产品和非环保材料。要严格按程序招标采购物资。一次性量多的物品要实行招标采购;加强物品保管,及时检查库存物品,严防鼠咬、虫蛀及霉变锈蚀,按规定发放物品、材料。

(3)加强学校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减少管理成本,增收节支。科学管理、调配仪器设备,加强设备的共享共用,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加强实验室及现代化教学设施的管理,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面向全校的教学服务体系,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4)建立钱物结合理财机制,实现存量资产与预算安排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盘活用好现有存量资产,进一步提高经费、资产综合保障效益。加强集中集约保障,统一调剂空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购置、资源闲置造成的损失浪费。

7、加强行政、办公管理,节约办公经费。(1)强化教职工特别是管理、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果断纠正不讲效率、办事拖拉、推诿扯皮、贻误工作的现象,以分秒必争的精神,努力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2)规范会议、活动报批程序,提高会议、活动效率。提倡少开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之会。活动讲求实效,杜绝形式化。

(3)充分利用校园网、计算机设备,推行无纸化办公。尽量在电子媒体上修改文稿,减少文印,提倡双面用纸,尽可能降低纸张消耗。

(4)加强财务预算和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学校有关经费支出、报销等规定;节约差旅费及会务费用,严格出差的审批制度。出差期间做到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5)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公务接待标准,不超标接待,不重复宴请。能在校内安排的吃住行尽量安排校内,降低接待费用。

(6)加强通讯管理,实行电话费包干制。减少通话时间,杜绝办公电话聊天,提倡能用内线的不用市话,能用市话的不打手机。

(7)加强车辆管理,严格执行车辆使用管理制度。节约汽车用油和维修费用。驾驶员要学习和掌握节油技术,降低单位里程耗油量。

(8)科学计划和研究修缮改造项目,决不盲目投资,对可行的专项维修工程要实施招标,在建筑、修缮改造中要首先考虑环保和节能。

(9)在维修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拆除的旧料,加强修旧利废,降低维修耗材的费用。

(10)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活动,废旧资源如废旧钢铁、废旧有色金属、废旧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旧电子设备和器材应当再生利用。提倡书籍、衣物、文具回收再利用。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组织落实。开展节能减排活动是当前我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由部门一把手负责的减排工作机构,并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到本部门工作的议事日程,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师生员工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务求抓实抓好,抓出实效。

(二)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科学管理,周密安排,制定可行的实施细则和制度办法,层层分解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学校将加大经费投入,在人力、物力及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以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检查指导,规范管理。为保证各项节能减排工作任务的落实,各部门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管理,在工作中指导广大师生和教职工认真开展节能减排活动。

(四)各部门要结合节能减排活动的开展,及时宣传节能减排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节能、环保意识。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制定措施逐个解决。

(五)要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加强资料的积累,并及时将本部门开展节能减排活动的相关信息和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篇2

“十二五”期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 同时国际上围绕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博弈更加激烈,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竞争加剧, 发展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为此, 在“十二五”期间规划了十大重点投资领域, 包括节能改造、节能产品惠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十个方面。

节能改造工程包括锅炉 (窑炉) 改造和热电联产、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等领域, 目标要在“十二五”时期, 分别形成7500万吨、1120万吨、 6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则侧重加大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力度。其中, 民用领域重点推广高效照明产品、节能家用电器等, 工业领域重点推广高效电动机等, 产品能效水平提高10%以上, 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目标是“十二五”时期形成1000亿千瓦时的节电能力。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也是重点任务之一。根据《规划》, “十二五”时期要新建配套管网16万公里, 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200万吨, 升级改造污水日处理能力2600万吨, 新增再生水利用能力2700万吨/日。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 强化垃圾渗滤液处置。“十二五”时期分别新增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能力280万吨、30万吨。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篇3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十二五”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推动“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问:《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提出了基本原则,即:强化约束,推动转型;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完善机制,创新驱动;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规划》目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8%—10%的总体目标,以及各行业、重点领域和主要耗能设备的具体目标。工业方面,提出单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能耗下降21%左右,并对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提出了目标要求。建筑方面,《规划》提出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新建建筑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5%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到15%。交通方面,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水平提出了目标要求。主要终端用能设备方面,对锅炉、电动机、汽车、家用电器等设备提出了能效改善目标。公共机构方面,对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以及人均能耗提出了目标要求。关于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对火电、钢铁、水泥、造纸、纺织印染等重点工业行业提出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要求,提出了农业方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削减目标任务,并明确了城市污水处理率的目标要求。

问:《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规划》提出了三项重点任务,包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效水平提高、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

关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主要包括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五项内容。

关于推动能效水平提高,主要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农业和农村节能、商用和民用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工业节能主要对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提出了措施和要求。建筑节能主要从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和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交通节能主要推进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以及城市交通节能,大幅提高交通运输能效。同时,对农业和农村、商用和民用、公共机构节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

关于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主要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农业源污染防治、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内容。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环保标准和控制要求;农业源污染防治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控制是根据减排形势提出的两项新任务,有利于进一步减少主要水污染物及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大力推进大气中细颗粒污染物(PM2.5)的治理。

问: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包括哪些内容?

答:《规划》提出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分别是: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脱硫脱硝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工程、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工程。

第1—4项工程主要针对节能,节能改造工程支持锅炉(窑炉)改造和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项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家电、汽车、电动机、照明产品等。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支持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支持一批共性、关键节能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通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十二五”时期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第5—8项工程主要针对减排,内容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电力、钢铁、建材等生产设备以及机动车等排放源脱硫脱硝改造,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通过实施减排重点工程,“十二五”时期形成420万吨化学需氧量、277万吨二氧化硫、40万吨氨氮、358万吨氮氧化物的减排能力。

第9、10项工程兼具节能减排,第9项重点工程是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工程,主要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清洁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的培育、示范和推广;第10项是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工程,主要从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预警以及强化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夯实节能减排工作基础。

问:重点工程实施资金如何筹措?

答:据测算,“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总投资为23660亿元,其中,节能重点工程总投资约9820亿元,污染减排重点工程约8160亿元,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约5680亿元。节能、循环经济、重点流域工业污染防治、烟气脱硫脱硝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解决,各级政府安排一定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问:《规划》提出的保障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答:《规划》提出了十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专项规划、产业政策时体现节能减排要求。二是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加强评价考核,实行问责制。三是加强用能节能管理,切实改变敞开供应能源、无约束使用能源的现象。四是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快制修订配套法规,完善节能环保标准体系,依法推进节能减排。五是完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社会资金积极投入节能减排,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六是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具体包括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七是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建立能效“领跑者”标准制度,推行节能发电调度、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八是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节能减排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快推广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九是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和能力建设,强化执法监督,加强重点用能单位、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节能管理体系。十是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推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粮,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问:如何推动《规划》实施?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篇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 号)和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国管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解放军总后勤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资委、中直管理局共同制定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方案,组织开展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十个节能减排专项行动,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一、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

家庭、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和基层组织形态,是推动社会节能减排的重要依靠力量。宣传节能环保理念,倡导绿色生活,形成节约风尚,改变当前家庭生活中与节能减排不相适应的观念、行为。通过家庭影响社区,通过社区带动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主要活动包括:

(一)树立绿色低碳家庭生活消费新理念。继续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开展系列低碳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节能减排和低碳知识。倡导广大家庭践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反对食品浪费,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抵制商品过度包装。引导广大家庭成员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理念、消费模式。

(二)开展家庭社区节能减排系列主题活动。继续实施“家庭低碳计划十五件事”,在社区和家庭进行普及推广。开展低碳绿色出行活动,倡导妇女和家庭成员步行、骑车、乘公交等方式代替驾驶机动车出行。在广大社区和家庭中开展节能减排小发明竞赛活动,并将设计新颖、效果明显的小发明向全国家庭推广。开展“勤俭节约、文明健康饮食”主题活动,倡导节约粮食、适度消费理念。组织社区居民节能减排经验交流活动,指导社区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回收。

(三)深入开展家庭社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大力宣传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对节能减排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组织相关专家在示范城市、示范社区开展低碳家庭时尚生活巡讲,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展示和咨询等工作。借助现代女性大讲堂开展低碳生活的相关讲座,介绍节能环保的金点子和小常识。建设完善节能减排社区平台,利用社区、街道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张贴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标语、口号、宣传画、条幅等。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资料、低碳科普读物,介绍和宣传日常节能环保知识。借助央视《欢乐一家亲》栏目进行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的宣传。

(四)选树节能环保家庭。把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中表现突出、作出较大贡献的家庭和个人,选树为“节能环保家庭”。大力宣传节能环保家庭的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牵头单位:全国妇联、国家发展改革委

支撑单位:中国妇女报刊协会、国家节能中心、中国节能协会

二、节能减排青少年行动

青少年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当前家庭社会的重要组成。引导青少年参与节能减排,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自身成长为节能减排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践行者,也有助于通过青少年的行为影响其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节能减排。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宣传绿色理念,引领节约风尚,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主要活动包括:

(一)动员青少年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实践。开展青年文明号节约示范行动和青少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等活动。在少年儿童中开展节能环保教育活动,继续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为主要内容的节约资源活动。继续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以捐植爱心树、纪念树(林)等方式进行植树造林,保护大江大河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

(二)开展节能减排志愿者活动。开展志愿者节能减排社区示范活动,宣传节能减排知识,传授节能减排技能。开展绿色校园节能志愿活动,指导青年学生主动关闭无人上课和自习教室的长明灯,减少学校能源浪费,引导青年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人人争做节能卫士。

(三)加强青少年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阵地设立宣传栏,并利用青少年报刊、中小学生报和共青团、少先队网站,大力宣传节能环保知识。注重借助情感、艺术、时尚等元素,运用互联网、手机、动漫、短视频、移动媒体等青少年喜爱的手段和载体,扩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创作儿歌、童谣、动漫、故事、舞台剧、戏曲等艺术作品,设计少年儿童喜爱的挂图、海报、文具、玩具等,宣传节能环保知识。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节能观念,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四)选树青少年节能减排典型。把在节能减排青少年行动中表现特别突出的个人,纳入团队组织已有表彰体系。做好“母亲河奖”评选表彰活动。发挥雏鹰争章活动的激励作用,引导少先队员争获“环保章”。

牵头单位:共青团中央、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

支撑单位: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

三、节能减排企业行动

企业是最大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体,也是节能减排的主力,职工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效,决定了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成败。要动员全体企业职工,从岗位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投身节能减排工作。主要活动包括:

(一)继续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在职工中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技术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节能减排能力。组织广大职工开展以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小发明等为主要内容的节能减排达标竞赛,促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达标。围绕节能减排主题,大力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开展职工优秀节能减排技术成果评选、表彰和推广,积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二)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行动。加强职工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推动全国所有企业设立义务监督员,力争“十二五”期间达到100 万人。加大对义务监督员的培训力度,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总结交流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工作经验,充分发挥其督促企业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三)积极组织职工参与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职工民主管理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企业工会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职代会的重要内容,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挖掘节能减排潜力作贡献。

(四)开展中央企业节能表率行动。中央企业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在中央企业深入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继续完善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组织管理、统计监测和考核奖惩体系,提升中央企业生产运行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深化中央企业能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对标工作。加大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推广应用。

(五)开展企业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环境危机教育,不断增强职工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不同形式开展面向企业负责人、企业节能环保人员和生产一线人员的节能减排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

牵头单位:全国总工会、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

支撑单位: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中国职工科技报、国家节能中心、中国节能协会、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等

四、节能减排学校行动

学校是社会的摇篮,是国民教育最重要的组成,对学生树立节能环保理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推动校园节能减排的同时,要积极开展以节能减排、绿色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课堂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形成绿色生活、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主要活动包括:

(一)深化节能环保基础教育。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相关学科课程中进一步渗透节能环保教育内容。推进节能减排专业教育,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普通本科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

鼓励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开设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传播节能环保、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等知识,通过课堂主渠道不断培养学生节能减排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因地制宜开展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技能竞赛等活动。

(二)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推进循环经济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循环经济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在全国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示范作用强、循环经济特征明显的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试行免费教科书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分科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方案。

(三)继续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落实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要求。继续开展以节粮在我身边、珍爱生命之水、我的低碳生活等为主题,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为目标,以科学调查、科学体验、科学研究为主要方式,结合中小学科学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活动开展要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提升未成年人综合素质。

牵头单位:教育部、中国科协、国家发展改革委

支撑单位: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科协青少年中心、国家节能中心、中国节能协会等

五、节能减排军营行动

军队是社会资源的消费集团,军队资源节约是社会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军和武警部队要着力推进节约型供应保障方式、消费方式、训练模式的规范拓展,着力推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规模化推广,着力推进群众性节约活动的深入开展,基本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军队特色的节约型军营模式。主要内容包括:

(一)创新发展节约型供应保障方式、消费方式和训练模式。推进基地化训练,开展训练场地资源普查,规范建设100 个可用于统建共享的大型训练场地。优化经费保障和管理,大力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推行军需物资油料节约,加大节能环保产品强制采购力度,严禁采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耗低效和非环保产品,开展废旧军服回收。完善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与管理。加大军地运力统筹使用,提高运输效益,加强车辆、船舶使用维护管理等。深化现代营房建设管理,统筹规划利用军用土地资源,稳步推进房地产资源整合,逐步建立营区能源消耗统计、监测监管平台。

(二)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开展军队建筑节能工程、办公及生产生活节能工程、军油节能工程、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模拟技术工程、信息技术工程、装备节能工程等一批重点节能工程,提升军队节能减排能力。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组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

(三)深化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军队有关节能配套政策法规,完善军队资源节约法规体系。加强统计考评制度建设,建立总部—大单位—部队互相衔接、齐全配套的资源节约统计指标和统计考评机制,完善统计、考评、通报制度。

(四)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八节一压”、“反食品浪费”、“红管家、好当家、小行家”等群众性节约活动和各类节约技能竞赛,建立争创节油示范单位、节油标兵和“红旗车分队、红旗车驾驶员”评定活动常态化机制。

(五)深入抓好宣传教育。加强资源节约日常宣传,将资源节约宣传纳入部队经常性教育和经常性管理之中,纳入每年的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宣传军队资源节约工作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做法。建设军队资源节约工作网,并在中国军网和军内网站积极组织网民话题,营造强大舆论宣传声势。

牵头单位:解放军总后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支撑单位: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科学研究所、解放军报、中国军网、解放军第三二〇九工厂

六、节能减排农村行动

我国是农业大国,推动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国家能源压力;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缓解环境压力;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主要活动包括:

(一)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以普及推广《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为重点,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咨询、宣传培训和生产指导,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推广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适用技术和产品,帮助农民树立节能减排新理念,使农民真正成为节能减排的主体。

(二)传播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通过促进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产垃圾和污水向肥料、饲料、燃料转化,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和工程措施,净化水源、净化农田和净化庭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逐步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状,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

(三)构建农村低碳生活方式。通过推广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开展省柴节煤炉灶炕升级换代,推广高效低排放节能炉灶炕,改善农村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四)深入抓好节能减排宣传培训工作。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宣传和培训工作,将其纳入“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重点工作之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培训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牵头单位: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

支撑单位: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节能中心等

七、节能减排政府机构行动

政府机构是社会行为和公共道德的示范和标杆,政府机构的行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政府机构为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将对公众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各级政府机构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降低机关能源资源消耗,切实发挥政府机构的表率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主要活动包括:

(一)开展绿色办公活动。倡导用电高峰时段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使用空调时关好门窗。日常办公尽量采用自然光,离开会议室等办公区时随手关灯。在全国政府机构推广使用节能环保铅笔、再生纸等绿色办公用品。开展零待机能耗活动,推广使用节能插座等降低待机能耗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征集日常办公中的节能经验、点子,并择优在全国政府机构推广。提倡高层建筑电梯分段运行或隔层停开,上下两层楼不乘电梯,尽量减少电梯不合理使用等。

(二)开展绿色出行活动。根据公务用车的配备标准和编制数量及时更新购车计划,严禁超标准、超编制采购公务用车。提高新增公务车中小排量和清洁能源汽车比例。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135”出行方案,即1 公里以内步行,3 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 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三)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活动。推行公务用车厂家回收置换。开展废旧电脑、打印机、电池、灯管、报纸和包装物等回收利用。组织有条件的单位实施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渠道,建立资源循环利用长效机制。

(四)开展政府机构节能宣传教育活动。围绕节约型机关建设,组织开展“能源紧缺体验”、“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等活动。举办知识竞赛、征文、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普及节能环保知识,提高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政府机构节能减排工作建设和突出成效,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开展政府机构能耗信息和能效水平公开试点,在门户网站上公示单位能耗信息和能效水平,并接受社会监督。

牵头单位: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人大机关事务管理局、全国政协机关事务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

支撑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节能协会公共机构节能专业委员会、国家节能中心等

八、节能减排科技行动

科学技术是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支撑。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的工作目标,是针对全民节能减排能力建设的共性技术需求,研发全民节能减排能力提升系列工具,推广全民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成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科技示范。要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主线,提高公众的节能减排科技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依靠科技开展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主要活动包括:

(一)开发全民节能减排科技工具包。针对公众辨识各项行为节能减排潜力的需求,组织专家测量和核算涵盖公众日常生活主要活动的节能减排潜力数据,开发“全民节能减排潜力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全民节能减排科技信息网”。拓展和完善基于互联网的“低碳生活计算器”软件,通过宣传和推广,进一步发挥该软件在定量反映公众节能减排潜力数据;组织专家筛选国内外节能减排的小窍门和小技巧,建立“全民节能减排金点子”数据库;编制全民节能减排科技系列手册。

(二)推广应用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成果。进一步筛选各类科技计划取得的适用于全民节能减排的技术成果,拓展和完善全民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成果库;结合一年一度的“科技周”活动和“科技列车行”活动,举办节能减排技术成果推介会,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

(三)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综合科技示范。依托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星火密集区等科技示范平台,选择20 个左右的具备良好基础的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节能减排综合科技示范活动。

(四)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节能减排专家队伍建设,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培育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市场,充分发挥生产能力促进中心、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等在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方面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合作咨询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测试和检测等专业技术服务。

牵头单位: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协

支撑单位:中国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国家节能中心等

九、节能减排科普行动

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和知识需要普及到全社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要面向全 社会宣传科技思想、科技知识,介绍节能减排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普及节能减排实践经验、先进典型和节能窍门,提高公众节能减排能力。主要活动包括:

(一)开发集成节能减排科普资源。组织开发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展览、挂图、图书、影视、宣传册、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科普资源。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资助优秀的科普创作团队、科普资源建设基地和科技工作者。开发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科普展品。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素材、科普影视、科普图书等科普资源。开展优秀科普资源征集推介,集成、整理社会优质科普资源形成科普资源包,向社会广泛推介使用。

(二)举办节能减排科普展览。发挥科技类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和各类基层科普基础设施的作用,围绕节能减排主题举办形式多样、便于公众参与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实施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展节能减排主题内容的科普巡回展览。增强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中节能减排科普宣传内容设置。

(三)开展系列节能减排科普活动。在全国科普日活动、中国科协年会科普活动中,设立以节能减排为主线的活动区域,向公众宣传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关科普知识。组织以节能减排为主线的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面向青少年开展节能减排科普教育。在社区开展科普大讲堂等形式多样、贴近居民的科普活动。

(四)广泛开展节能减排科普宣传。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网站等相关媒体合作,开设科普宣传专栏,介绍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关科普知识。增加“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的节能减排内容。发挥中国数字科技馆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向公众提供节能减排数字化科普资源及信息服务。利用社区科普宣传栏,进行节能减排科普宣传。

牵头单位:中国科协、国家发展改革委

支撑单位: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中国节能协会等

十、节能减排媒体行动

节能减排新闻宣传是经济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组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反映节能减排工作的措施和成效,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有力舆论支持。主要活动包括:

(一)做好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报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

(二)做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进展的宣传报道。报道各地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宣传报道“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节能减排工作成效。

(三)做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宣传报道。报道节能重点工程、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的实施进展情况。报道各行业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和农村、商业和民用、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情况。

(四)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日常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

(五)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配合各部委的监督检查行动,对违规乱上项目、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不力等现象,选取典型案例依法开展舆论监督,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牵头单位: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篇5

来源:中国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1-9-11 21:31:37

国发〔2011〕26号

一、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分别下降10%。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三)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国家产业布局等因素,将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合理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各地区要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明确下一级政府、有关部门、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排污单位的责任。

(四)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以及分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季度统计制度,完善统计核算与监测方法,提高能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修订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核查核算办法,统一标准和分析方法,实现监测数据共享。加强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统计监测,建立农业源和机动车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继续做好全国和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公报工作。

(五)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把地区目标考核与行业目标评价相结合,把落实五年目标与完成目标相结合,把目标考核与进度跟踪相结合。省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有关部门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节能减排措施落实情况。国务院每年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并对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六)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将任务按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加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

(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九)调整能源结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加快发展天然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4%。

(十)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47%和8%左右。

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十一)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以及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到2015年,工业锅炉、窑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0年分别提高5个和2个百分点,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提高2-3个百分点,新增余热余压发电能力2000万千瓦,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十二五”时期,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十二)实施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现有设施,强化脱氮除磷,大力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综合治理。到2015年,基本实现所有县和重点建制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全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200万吨,新建配套管网约16万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形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能力280万吨、30万吨。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形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能力140万吨、10万吨。实施脱硫脱硝工程,推动燃煤电厂、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形成二氧化硫削减能力277万吨;推动燃煤电厂、水泥等行业脱硝,形成氮氧化物削减能力358万吨。

(十三)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10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80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5个再制造产业集聚区、100个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

(十四)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金解决,各级人民政府应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主体责任,严格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和管理,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五、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十五)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跟踪监测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高耗能行业用电量等指标,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预警调控。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在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

(十六)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依法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现节能2.5亿吨标准煤。落实目标责任,实行能源审计制度,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扩大能源管理师试点;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加快实施节能改造,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地方节能主管部门每年组织对进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公告考核结果。对未完成节能任务的企业,强制进行能源审计,限期整改。中央企业要接受所在地区节能主管部门的监管,争当行业节能减排的排头兵。

(十七)加强工业节能减排。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明确目标任务,加强行业指导,推动技术进步,强化监督管理。发展热电联产,推广分布式能源。开展智能电网试点。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提高原煤入洗比例,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实施工业和信息产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信息数据中心、通信机房和基站节能改造。实行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新建燃煤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现役燃煤机组必须安装脱硫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要进行更新改造,烟气脱硫设施要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加装脱硝设施。钢铁行业全面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新建烧结机配套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脱硫改造。新型干法水泥窑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配套建设脱硝设施。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十八)推动建筑节能。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提高标准执行率。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实施“节能暖房”工程,改造供热老旧管网,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和能耗定额管理。做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建材和再生建材,继续推广散装水泥。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完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推动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研究建立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防止和纠正过度装饰和亮化。

(十九)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科学合理配置城市各种交通资源,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高铁路电气化比重。实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深入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推广公路甩挂运输,全面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实施内河船型标准化,优化航路航线,推进航空、远洋运输业节能减排。开展机场、码头、车站节能改造。加速淘汰老旧汽车、机车、船舶,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加快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实施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在有条件的重点城市和地区逐步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探索城市调控机动车保有总量,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二十)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老旧农用机具,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推进节能型住宅建设,推动省柴节煤灶更新换代,开展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比例达到50%以上,鼓励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分布式、低成本、易维护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二十一)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在零售业等商贸服务和旅游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加快设施节能改造,严格用能管理,引导消费行为。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场、车站等要严格执行夏季、冬季空调温度设置标准。在居民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支持乘用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

(二十二)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实行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公共机构办公区节能改造,完成办公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国家机关供热实行按热量收费。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创建2000家示范单位。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严格用车油耗定额管理,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支持军队重点用能设施设备节能改造。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十三)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指导各地做好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目录。制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二十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编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制(修)订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发布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重点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发布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公布清洁生产强制审核企业名单。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

(二十五)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综合利用,建设绿色矿山。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建筑和道路废弃物以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利废新型建筑材料。废弃物实现就地消化,减少转移。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以上。

(二十六)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培育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办公用品等再制造示范企业,发布再制造产品目录,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和再制造产品标准体系,推动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二十七)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鼓励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

(二十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定区域、行业和产品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加强城乡生活节水,推广应用节水器具。推进再生水、矿井水、海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建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创建示范城市。到2015年,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

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九)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在国家、部门和地方相关科技计划和专项中,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组织高效节能、废物资源化以及小型分散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组建一批国家级节能减排工程实验室及专家队伍。推动组建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产业联盟,继续通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力度。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

(三十)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重点支持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半导体照明、低品位余热利用、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应用、生物脱氮除磷、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金属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与设备产业化,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

(三十一)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编制节能减排技术政策大纲。继续发布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建立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重点推广能量梯级利用、低温余热发电、先进煤气化、高压变频调速、干熄焦、蓄热式加热炉、吸收式热泵供暖、冰蓄冷、高效换热器,以及干法和半干法烟气脱硫、膜生物反应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控制等节能减排技术。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政府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加大推广力度。

八、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三十二)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各地可在国家规定基础上,按程序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严格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问题。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加大征收力度,降低征收成本。

(三十三)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以及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家用电器、照明产品、节能汽车、高效电机产品等支持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继续支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研究实行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

(三十四)健全税收支持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依法清理取消涉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收费基金项目。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选择防治任务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逐步扩大征收范围。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对用于制造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抓紧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三十五)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增加对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门槛,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和银监会信息披露系统,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及证券融资联动。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重点区域涉重金属企业应当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将绿色信贷成效与银行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发展相挂钩。

九、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

(三十六)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推进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加快制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修订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效标识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

(三十七)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地区和企业,实行阶段性环评限批。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投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批准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有关单位不得供水、供电。加强能评和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能评费用由节能审查机关同级财政部门安排。

(三十八)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强化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污染源监管,适时发布主要污染物超标严重的国家重点环境监控企业名单。列入国家重点环境监控范围的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的企业,要安装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定期报告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联网共享。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监控平台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做好运行和污染物削减评估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收费政策不落实、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审批该城市项目环评,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建设资金。

(三十九)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督促各项措施落实,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加大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和建筑施工阶段标准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和能效标识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严重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违规使用明令淘汰用能设备、虚标产品能效标识、减排设施未按要求运行等行为,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十、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四十)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实施力度。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宣传和政策激励,引导消费者购买高效节能产品。继续推进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环保装备认证,规范认证行为,扩展认证范围,建立有效的国际协调互认机制。加强标识、认证质量的监管。

(四十一)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研究确定高耗能产品和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效先进水平,制定“领跑者”能效标准,明确实施时限。将“领跑者”能效标准与新上项目能评审查、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相结合,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快标准的更新换代,促进能效水平快速提升。

(四十二)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改革发电调度方式,电网企业要按照节能、经济的原则,优先调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以及余热余压、煤层气、填埋气、煤矸石和垃圾等发电上网,优先安排节能、环保、高效火电机组发电上网。研究推行发电权交易。电网企业要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公布节能发电调度信息,电力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节能发电调度工作的监督。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制定配套政策,规范有序用电。以建设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开展城市综合试点,推广能效电厂。

(四十三)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扶持政策,引导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研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和交易制度,培育第三方审核评估机构。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引导和支持各类融资担保机构提供风险分担服务。

(四十四)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研究制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建立自愿减排机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四十五)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总结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确保处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实行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制度,推进环保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十一、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

(四十六)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修)订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建筑节能标准和设计规范,提高准入门槛。制定和完善环保产品及装备标准。完善机动车燃油消耗量限值标准、低速汽车排放标准。制(修)订轻型汽车第五阶段排放标准,颁布实施第四、第五阶段车用燃油国家标准。建立满足氨氮、氮氧化物控制目标要求的排放标准。鼓励地方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环保地方标准。

(四十七)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加强政府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配备监测和检测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完善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继续推进能源统计能力建设。推动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配备计量器具,推行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监测。开展城市能源计量建设示范。加强减排监管能力建设,推进环境监管机构标准化,提高污染源监测、机动车污染监控、农业源污染检测和减排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国家、省、市三级减排监控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十二、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四十八)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把节能减排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日常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先进典型,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和方法,加强舆论监督和对外宣传,积极为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四十九)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抓好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十个节能减排专项行动,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发挥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作用,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五十)政府机关带头节能减排。各级人民政府机关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细化管理措施,树立节约意识,践行节约行动,作节能减排的表率。

国务院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篇6

根据《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基本精神,能源发展遵循“以清洁、低碳为发展方向,优化能源结构,增强能源保障”的原则,节能减排是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经济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确保加快建设“海西”目标实现的根本措施。

受福建省发改委的委托,福建省能源研究会课题组承担《福建省“十二五”时期推进节能减排对策研究》工作,根据“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现状和能源与环境发展趋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提出“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的对策措施。

一、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福建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0.94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0.79吨标准煤以下,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二氧化硫为42.4万吨,比2005年削减8%;化学需氧量为37.50万吨,比2005年削减4.8%,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一)“十一五”期间主要工作和成效

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政策减排、责任减排,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省政府专门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节能联席会议和减排联席会议,分别由省经贸委、环保局牵头召集,组织协调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2.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综合考虑各设区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情况、能源消费总量、新上项目对能源的需求等因素,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重点企业,逐级抓考核,层层抓落实。

3.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了一批节能型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发展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涌现出了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工业园区、县(市)先进典型。按计划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提升行业技术水平。4.加强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节能工作

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轻纺等主要耗能行业为重点,分行业推进节能行动计划。组织开展了20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督促其建立节能责任制和节能各项管理制度,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完善重点耗能企业能耗统计体系。全面实施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制定交通节能规划、政府机构节能工程行动计划和政府节能采购方案,推进建筑、交通、政府机构节能落到实处。

5.落实总量减排,完善监管体系

把总量指标落实到流域、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环境整治和企业发展、污染防治中,明确减排项目和完成时限,通过区域整治工程减少排放总量,采取重点治理项目削减排放总量。严格环境准入,建立源头防控体系。省、市监控中心已全面建成在线监控体系,重点污染源监控面不断拓展,在线监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监督性监测和比对监测工作有效落实,减排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

6.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举办重点能耗企业能源统计基础理论、方法制度和实务操作的培训、政府机构节能培训和建筑节能标准专题培训。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等宣传活动,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作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采取上述有力工作措施,我省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截止2008年底,列入“十一五”关停的113.4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已关停102.6万千瓦,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657.9万吨,污水处理设计能力比2005年翻了近一番。全省装机容量30万KW以上的燃煤电厂,已安装脱硫设施的占总装机容量的93.5%。12条主要河流水质继续保持优质水平,水域功能达标率和1-3类水质比例分别为96.4%和94.4%。9个设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1%,优良天数比例为96.9%,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从2007年的0.034毫克/立方米下降为0.031毫克/立方米。14个县级市二氧化硫浓度从0.026毫克/立方米下降为0.024毫克/立方米。2008年全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37.82万吨,达到了2008年总量不超过38.45万吨的控制目标;二氧化硫(SO2)排放量 为42.89万吨,比2007年下降3.77%。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51座,日处理规模为26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3%。已建成垃圾处理场34座,日处理规模为1.4万吨,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2.8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产业发展与节能减排不协调、措施不够有力等问题。1.产业发展趋势加大节能减排压力

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2008年,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年均上升0.95个百分点,较低能耗的轻工业比重相对下降。石化、钢铁等行业均属高耗能产业,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是全省现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能耗的数倍,如火电是9.19倍,石化行业是2.92倍,建材行业是2.68倍,化工行业是2.61倍,冶金行业是1.85倍。火电、建材、石化、冶金、化工、造纸六大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3%,而能源消耗总量却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1%。这几个重点耗能行业在我省工业化进程中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全省节能减排的压力。

2.节能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与节能工作的需要还不相适应

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专门管理机构,没有配备节能专业管理人员,也没有设立节能专项经费,节能执法队伍尚未建立,执法力度不强。一些企业节能的法律法规意识较为薄弱,能源利用率低,依然存在浪费能源的现象。3.节能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

一些设区市、县能源统计基础薄弱,基层单位能耗统计监测体系还不健全。一些用能单位未按要求配备能源统计器具,用能单位能源统计、监测基础工作很薄弱,重点用能单位没有依法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没有落实能源管理岗位负责人制度。4.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不平衡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新、扩建项目对节能与环境准入条件把关不严,节能减排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废水、垃圾以及养殖业等农业污染多发生在这些地区。5.减排考核基础数据不尽合理,影响考核质量

缺乏全省污染源普查的基础、系统数据,“十一五”期间的总量控制与减排指标是以2005年为基准年数据,因此,下达的各年减排指标不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6、废水污染治理不力

城市内河、湖泊水库水质污染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部分流域小支流水质污染问题仍较突出。

(三)面临的形势

1.能源消耗总量逐步加大,污染物排放量相应增加

按目前经济发展方式,我省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主要依靠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换取的。近几年来,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又要进一步降低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任务十分艰巨。2.重工业化发展势头强劲,增加节能减排工作难度

近十年来,我省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在“十一五”规划中又明确提出在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汽车、船舶、装备机械、浆纸及木材加工、冶金、能源等七大重化行业。这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必然导致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3.城市治污任务日益繁重

随着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和其他中小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城市治污任务十分繁重。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清洁、低碳为发展方向,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措施,控制增量、调整存量,科技创新、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清洁、低碳为发展方向,优化能源结构,从源头上为节能减排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相结合运行机制和社会氛围;

坚持技术创新,以项目为基础,示范推动,有层次、有系统地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当前任务,着眼中期目标,放眼长远发展。

(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

以现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条件为基础,通过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链的整合,有效遏制部分“两高”行业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资源现象;节能减排的主要指标明显改善;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取得成效;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治理体系和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努力建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主要指标

“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低于0.662吨标煤/万元;

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

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达 80% 以上;

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80% 以上;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 8%,控制在39万吨以内;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 2010 年的基础上削减5%,控制在 35.6 万吨以内;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在2010 年的基础上削减8%;

氨氮排放总量在2010 年的基础上削减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 80%。

三、主要对策措施

(一)认真抓好行之有效措施的落实1.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约束机制

分解下达“十二五”节能目标,建立省市县三级重点耗能地区、行业和企业监管工作体系。按照节能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定期开展节能目标落实情况检查和考评,实施节能奖惩制度。

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减排工作负总责,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严格的减排工作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2.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装备现代化、技术水平先进、节能型的钢铁、石化、机械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对造纸、纺织、服装、食品、石材、陶瓷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总体上降低单位GDP能耗水平。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大力推广污染集中控制和治理,实行同类排污企业相对集聚、污染集中治理。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能源消耗的污染物产生量。3.发展循环经济,实施重点工程

着力抓好钢铁、铝、金、铜、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配件、环保设备、机电、水暖器材、石材、陶瓷、船舶产业等12个循环经济专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按照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等原理,改造60个现有的综合性工业园区,组织关联企业在产业园区内进行科学布局,上游企业的产品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料进行加工,上道工序的企业为下道工序的企业服务,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集中治污、集中电镀、集中锻造、清洁生产等手段,促进节能,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污染物的排放。4.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措施

抓好工业节能,大力推进电力、冶金、煤炭、化工、建材、轻纺等重点行业节能。推动建筑节能,全面实施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强化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建筑节能标准和技术措施的落实。促进交通节能,实施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标准,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运力,淘汰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老旧车型。大力推广节能炉具、节能灯、高效节能电器,引导和鼓励零售企业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开展政府机构能耗统计和典型建筑的能耗监测,建立政府机构能耗信息管理平台,实施能耗公布制度,实行节奖超罚。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沼气工程建设并大力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实施“百村千户”农村沼气建设示范工程。5.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根据国家颁布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结合我省实际,落实立法计划,制定《福建省节约能源条例》、《福建省清洁生产条例》和相关配套法规,推动节能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制定和实施《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有效遏制高耗能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从源头上控制能耗增长。加强节能监察执法工作,建立各级节能监察机构和节能监察执法队伍,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二)抓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1.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

2.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余热余压利用; 3.石化、建材、交通运输行业等节约和替代石油; 4.电机系统节能和电效系统优化改造; 5.生产工艺能量系统优化; 6.绿色照明;

7.建筑节能和节能新型建材; 8.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9.闽江、九龙江、汀江、敖江、龙江、晋江、木兰溪、交溪、漳江、东溪、萩芦溪、霍童溪等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 10.再生资源回收与高效利用; 11.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制保障

1.把节能减排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用节能减排理念指导编制“十二五”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并落实到建设项目上。2.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制定节能减排的技术政策,编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技术导向目录,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扶持循环型产业发展。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3.完善配套制度和规范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环境有偿使用与合理控制开发等制度以及有关标准规范,使节能减排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制定和完善法规

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5.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

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向上一级政府报告上一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组织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实行问责制,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二)健全机构,完善机制

建立省、市、县三级节能减排工作的专门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协调和实施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明确部门和地区的责任。

建立健全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指标评价体系、统计核算制度和科学考核机制,并将其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经济核算指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成本。

(三)加强科研,提高创新能力

加强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建立起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各个层次的研究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可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加强循环经济、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生态补偿机制、有机污染物危害等重大问题研究。

(四)加大投入,支持节能减排有效的开发

各级政府要把节能减排项目及其科研项目优先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大对节能减排重大项目的投入。拓宽节能减排投资的融资渠道,加强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资金安排的协调,集中各部门相关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特别对清洁生产、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等改造和建设项目,各类金融机构应给予金融支持。

(五)咨询服务,信息支撑

逐步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有关节能技术、管理、政策、能耗、水耗等信息;开展信息查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加快各级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环境统计,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分析水平。加强环境监测站、环保监察机构、城市排水监测站的能力建设。

(六)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节能减排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使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化为全体公民的行动。

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法规、管理和技术的培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开展。

五、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快地方立法,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我省节能条例的立法进程滞后,已严重影响节能监督执法和相关配套法规的建立,应切实加快《福建省节能条例》的立法和配套法规建设。

(二)建设PCB(多氯联苯类物质)回收处理基地 加强PCB安全处置方法的研究,并配套出台PCB安全处置法规,规范使用含PCB物质的电气设备的企业及民间团体的行为,使含PCB物质的废旧电气设备能得到妥善处置。

(三)认真落实规划目标责任制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篇7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背景。

答:“十一五”时期, 我国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相关工作, 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取得了显著成效,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 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了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 还存在着一些地方对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政策机制不完善以及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 能源需求刚性增长, 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 节能减排难度加大。国际上围绕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博弈更加激烈,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节能环保领域技术竞争加剧, 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另一方面, 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 全民节能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各方面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 这些都为“十二五”推进节能减排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门, 经过前期调研、编制起草、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和修改完善五个阶段, 利用两年的时间, 研究编制了《规划》。2012年7月11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讨论通过《规划》。

问:《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提出,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 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 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 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提出了基本原则, 即:强化约束, 推动转型;控制增量, 优化存量;完善机制, 创新驱动;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规划》目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8%~10%的总体目标, 以及各行业、重点领域和主要耗能设备的具体目标。工业方面, 提出单位工业增加值 (规模以上) 能耗下降21%左右, 并对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提出了目标要求。建筑方面, 《规划》提出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新建建筑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5%以上, 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到15%。交通方面, 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水平提出了目标要求。主要终端用能设备方面, 对锅炉、电动机、汽车、家用电器等设备提出了能效改善目标。公共机构方面, 对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以及人均能耗提出了目标要求。关于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 对火电、钢铁、水泥、造纸、纺织印染等重点工业行业提出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要求, 提出了农业方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削减目标任务, 并明确了城市污水处理率的目标要求。

问:《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规划》提出了三项重点任务, 包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效水平提高、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

关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主要包括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推动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五项内容。

关于推动能效水平提高, 主要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农业和农村节能、商用和民用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工业节能主要对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提出了措施和要求。建筑节能主要从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和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交通节能主要推进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以及城市交通节能, 大幅提高交通运输能效。同时, 对农业和农村、商用和民用、公共机构节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

关于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 主要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农业源污染防治、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内容。其中,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提高环保标准和控制要求;农业源污染防治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控制是根据减排形势提出的两项新任务, 有利于进一步减少主要水污染物及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 大力推进大气中细颗粒污染物 (PM2.5) 的治理。

问: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包括哪些内容?

答:《规划》提出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分别是: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脱硫脱硝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工程、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工程。第1~4项工程主要针对节能, 节能改造工程支持锅炉 (窑炉) 改造和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项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家电、汽车、电动机、照明产品等。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支持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支持一批共性、关键节能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通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 “十二五”时期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第5~8项工程主要针对减排, 内容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电力、钢铁、建材等生产设备以及机动车等排放源脱硫脱硝改造,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通过实施减排重点工程, “十二五”时期形成420万吨化学需氧量、277万吨二氧化硫、40万吨氨氮、358万吨氮氧化物的减排能力。

第9、10项工程兼具节能减排, 第9项重点工程是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工程, 主要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清洁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的培育、示范和推广;第10项是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工程, 主要从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预警以及强化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夯实节能减排工作基础。

问:重点工程实施资金如何筹措?

答:据测算, “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总投资为23 660亿元, 其中, 节能重点工程总投资约9 820亿元, 污染减排重点工程约8 160亿元, 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约5 680亿元。节能、循环经济、重点流域工业污染防治、烟气脱硫脱硝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解决, 各级政府安排一定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 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问:《规划》提出的保障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答:《规划》提出了十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专项规划、产业政策时体现节能减排要求。二是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加强评价考核, 实行问责制。三是加强用能节能管理, 切实改变敞开供应能源、无约束使用能源的现象。四是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 加快制修订配套法规, 完善节能环保标准体系, 依法推进节能减排。五是完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 引导企业、社会资金积极投入节能减排,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六是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 具体包括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七是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建立能效“领跑者”标准制度, 推行节能发电调度、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 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八是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加强节能减排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 加快推广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九是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和能力建设, 强化执法监督,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 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节能管理体系。十是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推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粮, 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问:如何推动《规划》实施?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8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六个中长期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世纪的头十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十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新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外贸出口总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即由出口和引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互利共赢的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议》对未来5年的开放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项任务,必将推动与围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胜利完成之际,围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各地政府也正在开展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看,“十二五”时期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做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目前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剩十年时间、两个五年规划期,“十二五”时期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照“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总量指标完成得比较好。甚至可以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而结构性指标完成情况存在差异,一些指标完成的难度较大。2001-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这已超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速度要求。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与规划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缩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相当艰巨,特别是农村面貌还比较落后、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问题仍较明显。“十二五”时期,我们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能否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关系到为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从深化改革开放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和经济体制的要求,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必须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到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在不少重要领域都面临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要改革税制,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垄断行业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还要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包括如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兼顾好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如何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总之,改革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精心谋划、稳妥实施。

上一篇:以黑色的周末为题的作文下一篇:智字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