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法制建设“十二五”规划(精选8篇)
体育法制建设“十二五”规划 篇1
体育法制建设“十二五”规划
国家体育总局
(体政字[2011]56号2011年6月17日)
为了推进“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法制的发展,适应建设体育强国对体育法制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体育法制发展的基础与需求
(一)“十一五”体育法制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和民主法制建设快速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强化了法治奥运的理念,有力促进了我国体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加快了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进程。
体育立法在多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彩票管理条例》、《全民健身条例》、《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部体育相关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相继颁布,40多部体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00多部地方性体育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为依法治体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法律依据。
体育法律法规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围绕推进全民健身、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障运动员权益、建设体育设施、监管体育市场等,各级人大、政府和体育及相关部门广泛开展执法检查,对维护赛风赛纪、反兴奋剂、惩治足坛违法犯罪等方面的依法治理也取得了新的成效。
体育法制宣传教育更加深入扎实,影响进一步扩大,“五五”体育普法规划有计划地实施,特别是通过奥运与法治同行、依法推进青少年体育、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等集中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法治氛围,体育工作者和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体育法理论研究取得快速发展,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等社团、机构举办的国内外体育法学术活动持续开展,体育法学的研究组织和学术队伍不断扩大,体育法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体育法制建设取得的进展和成就,为“十二五”体育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体育法制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与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建设体育强国的需求相比,我国体育法制建设仍显滞后,不能完全满足体育工作实践的要求。体育法制在体育工作中的地位还不够高,一些体育行政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忽视体育法制建设、不严格依法办事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些领域仍然存在着立法空白,体育立法和配套立法的任务仍然繁重,部分现行体育法规亟待修改;体育行政执法的体系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体育行政部门的执法能力普遍薄弱;体育社团的内部管理尚不规范,有效惩治体育违法、解决体育纠纷的法律渠道仍不够通畅;体育法制的社会环境和保障条件需要进一步优化,体育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有待改进完善,体育法学研究应更加紧密地适应体育事业发展需要。
(三)社会和体育发展对体育法制建设的迫切需求
我国进入建设体育强国的新阶段,体育法制建设面临着来自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一系列新的迫切需求:
1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公民体育权利诉求更加突显。党和国家正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有计划地加强人权保障,为
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社会条件,进一步提升了广大群众的体育文化需求和体育权利诉求,对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形成了更高的期待。
2.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对体育管理、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应当根据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行政,深化体育改革,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加强社会管理。
3.建设体育强国需要不断提升体育法制的内涵。面对体育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体育强国,需要不断深化体育体制、机制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体育法制建设既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进一步将体育事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二、“十二五”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目标与指导原则
(一)“十二五”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紧密适应建设体育强国对依法治体的现实需要,将体育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建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核心,涵盖体育工作基本方面,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的中国特色体育法规体系,逐步提高体育立法和制度建设的质量,积极推进体育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体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体育执法与检查监督的体系和机制基本建立,体育社会组织的运行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多元化维护体育权益和解决体育纠纷的法律途径更加完善,体育工作者的法律素养和全社会的体育法治氛围普遍提升,进一步形成推动和保障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十二五”体育法制建设的指导原则
1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切实推进依法治体。继续从改革创新中寻求前进的动力,转变在计划经济条件和传统体育体制下形成的体育发展方式,实现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强化社会管理、优化市场和社会资源配置、坚持依法治体的方向变革。要转变体育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体育法治环境,切实推进体育法治化进程。
2.保障公民体育权利,促进体育改革发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发展新需要,以维护和实现公民体育权利为根本宗旨,为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服务。
3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突出体育行业特色。以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和部署统领体育法制的发展方向,立足体育法制的发展基础和特点,针对建设体育强国和体育改革发展的特殊需要和规律,有效解决体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4统筹协调各种资源,全面加强体育法治。不断提升体育法制工作的系统性,在发挥体育行政部门作用的同时,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全国与地方、体育与相关方面在体育法制建设方面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十二五”体育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提高体育行政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1.增强体育行政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体意识,增强依法执政、从严治政的自觉性,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各种体育行政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完善重大体育事项的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依法调整和规范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行为,确立重大体育决策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听取公众意见、进行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冼定、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制度,严格执行决策规则和决策程序。强化对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监督,推进体育政务公开。
3重视体育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依法行政知识学习培训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定期和专题的法律学习。在体育行政机关中开展依法行政知识培训,组织体育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专业法律知识和执法业务轮训,落实考核考察措施,全面增强体育行政机关人员依法行政的法治素养。
(二)推进和完善体育立法及其制度建设
1完成《体育法》的修订工作。组织有关力量认真研究,广泛听取社会意见,主动配合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等有关机构,做好调研论证和草案拟定等基础工作,争取早日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安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体育法》的修订工作。2抓紧急需体育法规、规章与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抓紧做好体育法和行政法规配套立法工作,特别是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彩票管理条例》、《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定,尽快出台相关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突出重点,根据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急需,加快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引导规范职业体育发展、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规制各类体育市场、完善体育标准化、治理体育赛风赛纪、建立多元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严格遵守立法权限和程序,努力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体育法规体系。
3.完善体育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与管理程序,加强体育立法监督。建立体育立法项目公开征集和评估论证机制,做好体育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起草、征求意见、备案审查等工作,加强体育立法监督。体育行政部门制定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增强立法的科学性、适用性,提高立法质量。
4.做好现行体育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和清理。根据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反兴奋剂条例》等行政法规的修订。落实国务院要求,建立规章每隔5年、规范性文件每隔2年进行一次清理的制度,及时做好国家体育总局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和废止工作。
(三)提高体育行政执法能力,保证严格、公正执法
1建立和完善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执法制度。明确体育行政执法的范围和事项,及时梳理行政执法依据,界定执法权限,细化执法流程,规范执法行为,规范体育行政执法的主体、权限、程序和责任,依法实施体育行政许可、体育行政处罚。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探索综合执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2加强体育行政执法队伍及其执法能力的建设。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根据依法管理工作的需要,加强地方体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实行体育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体育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统一组织法律知识考试,取得行政执法证件。建立体育行政执法人员档案,对体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证件实行动态管理。
3组织开展体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的监督检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量和范围的体育执法情况检查和调研,要争取与人大、政府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开展体育法律法规实施的专项检查,加大对体育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检查力度,克服体育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提高体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效果。
4.推进体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依法履职的积极作为。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体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落实并向社会公布体育行政执法职权和责任,强化依法履行体育行政职责的积极作为。加强对体育行政执法效果的检查,对体育执法人员要进行评议考核。对消极不作为和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或放弃、推诿法定职责的,要实施执法责任追究。
(四)促进体育行业组织内部的规范治理
1强化对体育行业组织的依法治理和审查监管。体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的有关规定,履行对体育社会团体的行业主管职责,完善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和行业
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在本行业活动的管理规定和活动规范,指导、管理其有关活动,维护其合法权益,并通过行政台词、行政指导等方式,建立新型的管理与合作关系。
2完善体育行业组织的管理制度和秩序。体育行业组织要依法加强行业治理,建立健全符合现代法治原则的制度规范,明晰组织成员之间平等自主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程序和权力制衡机制,建立和完善内部纠纷解决和权利救济渠道,维护体育行业组织运行的正常秩序与合法权益。
(五)扩大体育法律服务和纠纷救济途径
1发挥各类法律服务机构的体育法律服务作用。适应体育事业发展中法律事务增加的需要,积极扩大体育法律服务的社会资源,加强体育行政部门、体育社会团体与法律服务机构的联系合作,支持各类社会机构结合体育工作实际开展多样化的法律指导与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建立以从事体育业务为主的专门化法律服务机构。
2建立多元化的体育纠纷处理和权利救济服务体系。针对体育纠纷增多和维权救济的需要,发挥各种纠纷处理方式的积极作用和互补功能,依法化解体育领域的矛盾和纠纷。建立健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内部纠纷处理机构和制度措施,探索建立体育仲裁制度。完善和落实体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复议制度。推动、配合司法机构依法处理体育领域发生的各类案件。
(六)深入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
1继续开展体育系统普法教育活动。制定和实施全国体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体育系统各单位要建立体育法律法规学习与培训制度,根据体育队伍特点开展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体育法制教育活动,努力在体育系统形成尊重法治、厉行法治的良好氛围,增强体育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不断提高体育队伍的法律素质。体育院校要做好体育法的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对体育法制的媒体宣传和信息传播。加大体育法制的社会宣传力度,建设和培育体育法制文化,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出版物、影视节目、大型体育活动与竞赛等形式,积极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传播体育法律知识,做好体育法制建设形势、体育法规、体育法制工作先进经验、典型体育案例等方面的宣传报道。
3组织和鼓励开展体育法学的研究与交流。充分发挥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其他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作用,扩大体育法学研究队伍,加强体育法学的国内外交流,繁荣体育法学术活动。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推动体育法学研究成果向体育法制决策和实践的转化。
体育法制建设“十二五”规划 篇2
《规划》指出, 要推进能源产业和综合交通运输创新能力, 电力建设重点包括特高压输电、高效清洁燃煤电站、核电站安全。其中, 在绿色发展方面, 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电网资源优化技术等开发与推广能力, 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在技术保障能力方面, 要重点围绕煤矿、电站、油气田生产安全和电网、油气管网运行安全等, 完善一批研发和工程化设施, 提升安全防控技术支撑能力。在技术支撑方面, 要集聚整合行业优势创新资源, 加强关键技术、装备和工艺创新能力建设,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保障国家煤炭基地、大型水 (核) 电站、智能电网等重大工程顺利建设。
【摘自《国家电网报》】
体育法制建设“十二五”规划 篇3
2011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并印发《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是《指导意见》颁布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和内容。
《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量化指标,“十二五”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0.7%,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促进体育产业各门类统筹发展;优化体育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体育服务业,大力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壮大体育消费市场;加快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加快特色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培育骨干体育企业;推动体育服务贸易发展。以体育劳务、赛事组织、场馆建设、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升我国体育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推进体育产业基础工作;盘活体育场馆资源;做好体育彩票管理工作。
《规划》也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措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加快体育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加大体育产业投融资支持力度;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支持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和保护;抓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领导。
《规划》提出了“三个一批”的发展目标,创建一批充满活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打造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
在培育骨干体育企业方面,《规划》明确指出,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体育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体育领域战略投资者,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各类体育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在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建立20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3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近几年,国家先后建立了深圳、成都温江、福建晋江、北京龙潭湖、浙江富阳和山东乐陵等6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有效地调动了地方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发挥了体育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规划》指出要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以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的互动结合,拓展体育产业领域,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文化、体育出版、体育传媒、体育创意等相关业态的发展。
在具体举措上,《规划》提出,要加大体育产业投融资支持力度,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要加大财政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通过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或争取其他专项资金,采用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
此外,还将鼓励民营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鼓励金融机构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积极探索创建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去年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日前,据黄杉股权投资基金董事长陆浩透露,黄杉资本正在发起募集2亿元的专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将大大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资本化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在接受采访时说:“《指导意见》发布之后,体育总局一直在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各方面积极贯彻落实,取得了重要成果。结合产业工作实际,总局积极与有关部委合作,大力推动《指导意见》的细化落实工作。特别是以体育旅游为突破口方面,总局与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合作已取得积极进展,两局有望在今年联合出台文件,推动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据刘扶民介绍,自《指导意见》颁布后,在体育总局的积极鼓励下,地方在推动本地区体育产业政策的细化方面已取得一定突破。各地政府高度重视,不少地方还以省(市、区)政府的名义下发实施性文件,对文件进行细化落实,如在扶持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切实体现了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的支持。有些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和具体规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浙江、江苏、河南、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出台了实施意见。
“今年,适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将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竞赛表演与健身休闲等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会。随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发布,中国的体育产业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总局将积极探索体育赛事市场运作的新模式及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运行机制,整合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各种体育资源,实现体育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良性循环,”刘扶民道。
体育产业轨迹:从无形到有形
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体育产业目前走过的是一条从无到有的坎坷之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体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总量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指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既是中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作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不仅能为国增光、为民服务,还是“调结构和保增长”的新生力量,或可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的体育产业目前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近几年成长迅猛。据国家体育总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国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982.89亿元,占当年GDP的0.46%;2007年实现增加值1265.23亿元,占当年GDP的0.49%,增长22.83%;2008年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占当年GDP的0.52%,增长16.05%。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时,国民经济中的消费结构将会发生转型,文化体育消费的比重会迅速提升。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这个数值更是超过了10000美元。温饱需求得到满足后的13亿消费者对文化休闲产品的需求构成了中国文体产业发展的内在强劲动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实现增加值1555亿元,占当年GDP的0.52%,从2006年至今,体育产业每年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16%。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数据显示,美国体育产业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占到11%,而我国体育产业的贡献则只有0.7%。不过,专家表示,这说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也就意味着至少要比目前的产值翻一倍。
☆无形资产的价值
体育产业是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产品的行业,价值内核是按照市场方式组织的体育活动,因此发展体育产业最根本、最基础、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大项目产业。种类繁多的体育产品带给大众的不仅是欣赏和娱乐,经过精心打造和培育的一系列体育赛事品牌,体现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无论是小小的网球,抑或是篮球还是足球,每年都能给全世界带来可观的产值,拉动相关行业发展,为其带来巨大的利润,这就是体育无形资产的力量。
体育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对大众的吸引力不容小觑。在欧美等一些体育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品牌赛事所带来的收益则更为巨大。2008—2009赛季,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联盟的收入就达到了32亿美元,除了出售电视转播权和门票,NBA依靠众多明星进行商业表演,开发NBA相关游戏、服装、食品等等,赚钱手段五花八门。
虽然NBA在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上已成为典型案例之一,但它绝不是世界上惟一收益丰厚的职业体育赛事,即使在美国,也还有职业棒球和橄榄球联赛排在它的前面。世界杯足球赛、网球四大满贯赛和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这些在全球颇具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无一不在体育产业中扮演着“聚宝盆”的角色。
目前,我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也在尝试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北京有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北京国际长跑节等,计划长期举办并重点培育ROC世界车王争霸赛、北京国际马球公开赛、欧亚全明星乒乓球对抗赛等。特别是中国网球公开赛升级后,其地位和影响力极大提升。同时,北京还积极探索将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会展等相关产业相结合,使体育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市通过举办品牌赛事,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 2008年网球大师杯赛,赛事收入为0.96亿元,赛事期间为上海酒店业、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为5.25亿元。上汽集团作为2007—2009年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冠名赞助商,3年来旗下荣威品牌与大师赛品牌全面结合、共同成长,2009年上半年荣威汽车销量达4.5万辆,仅用半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全年销售目标。
☆体育必须市场化
中国体育市场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仅就竞赛表演领域而言,中国的市场约只开发了10%。中国的体育产业是一座尚待开掘的“露天金矿”,其不仅可产出金牌,还能收获“真金白银”。中国体育产业的潜力若要得以最大化开掘,未来必须摆脱“举国体制”的发展模式,打造独立的联赛经营公司,将联赛和俱乐部公司化,让联赛拥有自己的产业链。
虽然目前我国已拥有一定数量颇具特色的品牌赛事,但与国际重量级赛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就以在中国发展的最好的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CBA)来说,尽管与美国的NBA在竞赛模式上十分相似,但由于品牌建设时间较短,缺乏世界级球星,竞赛水平一般,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极其有限。据统计,CBA的市场开发收入2003—2004赛季为2700万元,到2007—2008赛季增长到1.5亿元,虽然自身进步巨大,但和大洋彼岸的NBA还相差甚远。
相关专家普遍认为,体育产业是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产品的行业,价值核心是按照市场方式组织的体育活动,因此发展体育产业最根本、最基础、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大项目产业。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做大项目产业,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体育推向市场,开办俱乐部、实现职业化。这也是国外发展体育产业的成功经验。
但专家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适合推向市场。如篮球、乒乓球等群众基础非常好的体育项目,完全可以推向市场,当需要进行国际比赛时,搞一个全国选拔赛,选拔出尖子去打比赛。而一些诸如体操、射击等受众面较小的体育赛事,仍可以延续专业体育的模式。
事实证明,职业化发展较好的体育项目,在竞赛成绩上也会有所提高。如中国网球已经逐渐向职业化靠近,运动员可以出去打职业比赛,成绩也随之提高,涌现了一批像李娜、郑洁这样的国际排名前列的优秀运动员,特别是近期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的问鼎,更是带来了巨大的网球效益。
企业:需审时度势
《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里提出:在体育产业各个门类中着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增强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在规划的主要措施里也明确要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体育用品世界品牌。鼓励体育服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
这无疑给国内的体育品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产运动品牌活跃在公众视野之中,从赞助热门体育赛事到邀请国内外知名运动员代言,再到走出国门获取更大的体育资源,国产运动品牌强势崛起,与国际品牌一决高下,无不彰显着国产品牌的强大野心。当然,在国内体育用品业风生水起的背后,也无法掩盖一些误区和隐患:比如各品牌之间的同质化发展,比如盲目扩张、恶性竞价的无序竞争,比如忽视研发、依靠模仿的低层次经营,比如不重内涵、只求噱头的广告策略等众多问题。那么在新的五年里,体育品牌该如何实现飞跃?
有分析称,近几年国内体育市场出现“国进洋退”的现象。国产运动品牌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发力终端,圈地二、三线市场,甚至开始高调进军一线城市,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对于这种形势,安踏副总裁张涛表示:这几年,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投入的金钱和时间也明显提高,国产品牌在这种利好的形势下强势崛起。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中国体育用品业带来不小的震动,对比国内外运动品牌近两年的业绩表现,确实出现“国进洋退”的趋势。国内消费者日趋成熟的消费观,使得更具价格优势的国产品牌受到市场的追捧。从企业自身来说,价格、销售网络、成本控制三方面的因素成为国产品牌的撒手锏。同时,本土品牌纷纷加大了资本的扩张和品牌线的拓展。金融危机之后,商业成本有所下降,恰好为有实力的体育用品企业提供了逆市扩张的契机。
张涛认为,国际品牌深谙市场运作和消费者的心理,拥有相当大的市场号召力,仍占据着最有潜力、利润最高的消费群。目前,国内大部分品牌的差距,不仅是企业实力,更多的体现在观念以及品牌规划与管理上。近年来全球体育用品的销售中有85%属于品牌产品,而我国大多数运动品牌尚无法积极有效地参与竞争。从营销角度看,对广告过分依赖,没有品牌的核心价值作支撑,不但品牌差异性小、价值低,而且直接造成企业在品牌维护和建设上的高投入。这或许是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在推广中最需要调整的部分。
去年开始,耐克、阿迪达斯不断在中国市场调整战略,推出低价鞋进军二、三线市场,同时,国内一些知名运动品牌也在上调售价,高端品牌与大众品牌的价格差似乎正在缩小。而在三、四线阵营中,地域运动品牌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对于这种形势,张涛表示,本土运动品牌目前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超高的性价比,未来竞争中,品牌溢价能力将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当前,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品牌的竞争,拥有强势品牌就意味着拥有了高附加值、高利润和高市场占有率。这就需要更专业的划分,挖掘品牌本身更深层次的体育内涵,通过准确的专业品牌定位及强大的体育营销能力,形成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体育用品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北体大博士生导师易剑东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国际化战略未能很好实现的情况下,不少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为追求规模扩张,都采取大而全的产品策略,同时不断地扩大销售渠道,以此来占领国内市场。但从目前情况看,国内体育用品消费市场还处于平稳增长阶段,而且国际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并未衰减,因此国产品牌并没有占据明显优势。
易剑东指出了国产品牌的症结所在:国产运动品牌的主要差距在于创新技术、专利、品牌塑造能力的欠缺。国际上体育用品的每次突破性创新几乎都与中国无关,我们很多体育用品企业什么产品都做,大而全的产品种类本身就说明缺乏专利技术和创新技术。而普遍采用明星代言方式推广品牌,则是塑造品牌能力单一的重要体现。
“有远见的体育品牌应该提升在体育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其在文化传播、制度变革中的地位,而不仅仅依靠明星代言,依靠盲目地大规模扩展。体育品牌一方面应该巩固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应寻求现有国际体育品牌的空白点,力争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易剑东强调,中国体育用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符合中国市场和国情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理念创新。要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创新企业盈利模式。中国运动品牌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干预和影响国际体育事务,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全球体育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
在体育产业中最为成熟的中国体育用品业,必须通过介入和解决中国体育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的方式来助推中国体育的发展。当前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空前扩大,体育用品企业急需在与政府和社团的合作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种类,从而满足大众多元化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
颜强(体坛周报社副社长):让群众走进体育场
如何更好地激活体育产业?颜强道出了自己的观点:“把体育还给社会。要推动体育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真正的原动力,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广泛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体育事业在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整体上说仍然秉持以取得金牌的竞技体育为导向,以精英体育诉求为目标。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体育产业只能舍本逐末。由此诞生出来的一些体育品牌,也都是围绕狭隘的竞技体育,只能集中在几个极其有限的体育传播平台上。因此,体育产业在中国真正的发展,应该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体育参与程度。当跑步的人更多了,打球的人更多了,看体育赛事和体育电视节目的人更多了,对各种体育产品以及服务的要求更高了的时候,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自然会更大。”
颜强说:“2008年,美国人自豪地宣称体育产业年产值为4410亿美元,相当于挪威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各项体育运动中锻造的体育英雄是这个产业的摇钱树。无孔不入的媒体的疯狂报道是这个产业的催化剂,完善的职业体育运作手段是这个产业能够抵御金融危机的坚固屏障,全民全年的体育疯狂是这一产业最为坚实的基础,要知道,2010年全美国有6000万名青少年参加日常的体育锻炼。如果想让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得更快一点,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换上运动衣,走进体育场,动起来。”
颜强表示:政府作为社会引导主体,应该从这入手,去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只有把体育还给社会、还给人民,才能真正带来体育产业的秩序化,带来体育产业的未来繁荣。
鲍明晓(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与城市建设结合
“体育产业是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总称,它是与国民积极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产业,是典型的生活方式产业。”一直关注着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的鲍明晓教授有着自己的解释:体育产业是需要以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为主营业务,同时对旅游、商业、会展、建筑、通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游戏动漫、网络等产业具有显著拉动和辐射作用的综合产业链。
“规划指出要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以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的互动结合,拓展体育产业领域,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文化、体育出版、体育传媒、体育创意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充分利用体育运动休闲项目、体育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区,鼓励各地建设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这项措施对城市建设方面有极大地好处” 鲍明晓如是说。
在城市建设上,首先是增加就业。体育产业是主打健康和娱乐牌的生活型消费服务业。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它是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不二选择,对城市政府而言,它是保增长、调结构、促就业、重民生的重要选择。同时,体育产业也是大文化产业、大生活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实际运作中与文艺表演、广电影视、艺术创作、游乐会展等文化娱乐产业的混业经营以及与餐饮、酒店、零售、旅游等生活服务业的配套经营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而这样的产业特征和运作趋势,就使得体育产业在促进社会就业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功效。
发展体育产业可以促进城市再生、带动城市转型以及吸引投资和人才。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纽约。该市不仅是闻名遐迩的纽约马拉松赛、美国网球公开赛的举办城市,还是职业棒球大联盟纽约洋基队、NBA纽约尼克斯队的主场,同时,各类健身会所和社区俱乐部遍布全市,其中中央公园更是纽约人运动、休闲、健身的圣地,无论是黎明时分,还是灯火初上,你都可以看到健身人群捷走飞奔的身影。而在洋基主场和麦迪逊广场花园你也会经常看到美国的政坛要人、商贾巨富、知名新贵以及影坛和歌坛的明星们风云际会,畅享欢愉。“试想,在这样一个充满运动激情、体育氛围浓郁的城市生活,人们能不流连忘返吗?”
当下全球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无一不在刻意打造浓郁的城市体育氛围,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以及由他们引致的资本、技术和信息。这说明了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生活方式的打造,对一座城市集聚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提升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地位,具有独特的作用。
王奇(中体竞赛管理集团副总裁):体育要打文化牌
“2009年国家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促进了电影、娱乐、演出、出版、广播、电视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成功对体育产业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文艺演出团体相当于体育产业中的俱乐部,文艺商业演出可以认为与体育赛事相对应,文化产业在体育产业里都有相对应的方面。因此,完全可以借鉴文化产业的成功模式来发展体育产业。”王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长期以来,注重体育竞技功能,而轻视体育的服务和娱乐功能的现状,致使体育产业资源高度集中,业外资本进入门槛很高,经营难度过大,仅靠市场化很难维持。对此,此前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就曾专门指出: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
“奥运会是‘体育+文化’的成功典范。”王奇说到:“正是看到了体育品牌赛事的巨大商机,目前各地政府依托地理环境与区域优势,纷纷承办各种类型的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
王奇举了一个例子:在国内,这种以品牌体育赛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案例中,最有名的应该说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湖赛从2002年开始,每年7-8月在青海省举行,既是亚洲顶级赛事,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每年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0支左右运动队1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线路设计以碧波浩瀚的青海湖为中心,并向周边地区延伸,沿途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湖光山色加上金灿灿的油菜花和多姿的青海高原文化几乎成为这项体育赛事的标签,每年都为青海相关产业带来不菲的收入。
十二五建设规划 篇4
校园建设规划
一、义务教育段建设规划
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不低于7㎡,810人,总建筑面积为4860㎡,其中教室2050㎡,办公用房,教辅用房,生活用房,其他用房。小学宿舍建筑面积按生均4㎡计算,200人,合计800㎡。科学实验室或探究室(包括实验员室、准备室、仪器室、药品室等,生均使用面积不低于1.58㎡,810人,计1280㎡。
1、综合办公楼:⑴办公用房。语文办公室56㎡、数学办公室56㎡、艺体办公室56㎡、常识办公室56㎡,教导处56㎡、总务处56㎡、校长室28㎡、副校长室28㎡、党员活动室56㎡、留守儿童之家56㎡、会议室84㎡。合计588㎡。⑵教辅用房。图书室112㎡、阅览室84㎡、实验仪器室168㎡、电脑室168㎡、多媒体教室140㎡、语音室112㎡、音乐室84㎡、美术室84㎡、体育室84㎡、综合实践活动室84㎡、电子音像室84㎡、广播室28㎡、少先队活动室56㎡、卫生室56㎡,合计1344㎡。
2、学生公寓:⑴依据。学校现有留守儿童为320人,其中外学区在本校就读的为260人;⑵建设内容。在“十二五规划”中,拟建设两栋学生公寓,男生宿舍14间,392㎡,女生宿舍14间,392㎡,另加卫生间、管理员室、楼梯280㎡,总面积为1064㎡,可容纳224人住宿。
3、师生食堂、餐厅:学生餐厅112㎡,教师餐厅56㎡,食堂84㎡,储备间56㎡,其他用房90㎡,合计398平方米。
4、教师周转房:按15名教师计算,每间40㎡计算,计600㎡。
5、厕所:新建师生厕所两座,学生厕所200㎡,教师厕所80㎡。
6、塑胶跑道:面积为4000㎡,每平方米300元,合计120万元。
二、幼儿园建设规划
建设六个班幼儿园,教学用房336㎡,活动用房336㎡,教师用房112㎡,保管室56㎡,其他用房56㎡,总面积为952㎡
小甸中心校
体育法制建设“十二五”规划 篇5
一、规划的背景
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地处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的腹心地带,与昭觉、普格、宁南、金阳等县接壤,与云南省巧家县隔金沙江相望。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891米,最低海拔535米,高差3300米。县辖3个镇27个乡,总人口16万人,其中彝人口占人口的94%,建县五十年来,全县旅游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规划的原则
(一)经济发展与旅游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旅游文化发展的关系,将旅游文化的发展目标纳入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促进旅游文化与全县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旅游文化的发展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旅游资源的管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三)坚持科学规划与重点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开发的原则。
(四)深入基层,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科学务实地进行规划。
(五)注重统筹协调,做好各方面的衔接。一是必须与旅游相关政策协调一致;二是必须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三是与相关行业规划相衔接。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思路
编制“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县 的县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牢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汲取世界文化精华,整合火把文化优势资源,打造“火把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培育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布拖建设成为“火把文化”旅游名县,加快发展群众旅游产业步伐。
“十二五”期间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思路是:建立健全事业机构,加大旅游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切实服务于大众,弘扬与发展民族文化,打造火把文化旅游品牌,为全县经济建设服务,构建和谐社会。
四、布拖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分类
1、资源分类
根据国际标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参考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系统,结合我县10前资源的状况,我县旅游源可分为2大类、10个亚类、31个小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峡谷景观、洞穴景观);水文景观(湖泊水库、风景河段、瀑布景观);气象景观(冰雪景观、气候景观、云海景象、日照景象);生物景观(森林景观、珍稀植物、草地景观、鲜花景观、动物禽鸟)等。
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 宗教文化(巫师法式、葬俗);典籍文献(天文历法、文学医学);民族风情(特色风俗、工艺美术、节日庆典、游艺竞技、音乐歌舞);现代人文景观(特色村镇、传统建筑、娱乐场所、产业工程);土特产(风味佳肴、特产品 土产品)等。
2、资源特色(1)布拖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布拖县是国家级彝族火把节之乡、省级“彝族火把节之乡”,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国家级非遗3项(火把节、口弦、银饰手工技艺),已申报“彝族阿都高腔,朵乐荷、口弦、银饰工艺”等四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区域内有四川省第二大湿地和留秀原始森林、白石群,金沙江大峡各等自然景观。
(2)旅游资源分布合理,保护良好,未遭破坏,虽然开发滞后,但是原生态的民俗等开发得越晚越有价值。只要做好高起点的规划、高质量的开发、高水平的管理,具有明显的旅游开发后发性优势。旅游主导资源——民族风情已具备开发条件。
(3)旅游资源具有复合性。民族风情与自然生态以及避暑休闲等互补性强,可进行产品组合,不受季节影响。
(4)旅游资源具备可进入性。
(5)建设成为单一的旅游目的地难度大。
3、资源总体评价
根据旅游资源的价值、特色和开发条件,布拖县旅游资源可划分为以下等级:
一级(导向性)旅游资源:民族风情(火把节、彝放年、苏尼表演)、补莫湿地开发。
二级(重要性)旅游资源、吉留秀、金沙江大峡谷、县城。三级(辅助性)旅游资源:乌科索玛花、瓦都水库等。
(二)旅游市场及营销现状分析
1、总体评价
布拖旅游开发工作的起步,应从2003年县第十一次人代会开始,县政府工作报告用一定的文字章节来进行描述,据统计,2004年接待游客共1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25万元,2005年接待游客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00万元。但总体看来,旅 游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特别是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则更是不容乐观。
2、旅游形象模糊
作为“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旅游形象如何有机结合,从而在市场中形成鲜明的主题形象的问题解决。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的旅游产品以节庆与会议接待为主,其他产品没有很好的开发。
4、没有市场促销
除在州内《凉山日报》、电视上有火把节的促销外,没有市场促销。
(三)旅游基础设施
1、道路公路交通现状
由于公路建设资金不足,区域内公路等级和质量不高,路、车发展不平衡,公路养护状况不佳,自然灾害对公路通行影响严重。
2、公路客运现状
布拖汽车站位于县城中心,占地3800平方米。每天发往西昌的客运汽车24辆次;发往昭觉4辆次;发往县域内的客运车及出租车约29辆次;接纳各区发往县城的客运汽车及出租车约29辆次。
3、通信现状
近年来,布拖电信事业和移动通信发展讯猛,开通了GPRS系统。
(四)旅游服务设施
1、旅游住宿接待设施
布拖县的宾馆、招待所等旅游住宿接待设施主要集中在县 城。现共有宾馆5家、客房147间,接待床位292个,无星级宾馆。除布拖宾馆、普提园宾馆硬件设施和接待服务质量较好以外,其它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2、旅行社
没有注册的旅行社。(准备成立一个旅游公司)
(五)旅游组织机构
1、现状
2002年成立布拖县文化体育局,2003年增加旅游职能,更名为布拖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属县政府序列机构。主管全县文化艺术、体育、旅游、语言文字、新闻出版等工作。2人员编制概括
县文化体育旅游局行政编制5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工作人员2人(含1名工勤人员)。县旅游与语言文字中心事业编制3人,在岗3人。
3、旅游组织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员编制少;现有管理人员的文化层次、专业结构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发展现代旅游的要求存一定的距离。
五、布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没有编制《布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发展提供指导思想
旅游总体规划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管理、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多方面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通过对我县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的正确评价,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施“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实现“火把文化” 旅游名县的宏伟目标。
(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开发旅游的实力较弱 布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二、三产业 不发达。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十分有限,只能寄希望通过招商引资金等方式争取一定的外部资金,难以形成旅游资源成片开发。资金匮乏,是影响目前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
(三)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不易全面开发旅游 我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在县域内分布并不均衡,景区景点开发难度高;文化旅游资源以彝族火把文化旅游品牌为代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最具特色,丰富多彩,但又集中表现在火把节和彝族年两个节庆中,时间短难以形成产业优势。
(四)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尚不完善
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但是旅游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没有形成规模,还没有任何旅游招待设施,旅游景区、景点内交通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五)进一步提高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认识
由于旅游产业的地位、政策、措施等不能完全准确定位,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发展前景缺乏正确判断。
六、项目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编制《布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旅游总体规划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管理、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多方面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通过对我县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的正确评价,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施“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实现“火把文化” 旅游名县的宏伟目标。通过编制《布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我县旅游发展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接轨,制定相应的规划实施方案和分阶断目标。
《布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范围为我县30个乡(镇),幅员面积1850平方公里;规划时限为2010─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5─2020年两个阶段来制定发展目 标、规划开发项目并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预计投入资金60万元。
(二)火把节旅游项目
1、火把广场扩建工程
布拖是一个彝族聚居县,是火把节的发源地,有“火把节之乡”的美誉,是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也是四川省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的火把节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风格,浓厚、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而闻名遐迩,享誉国内外。布拖彝族火把节民风古朴、气氛浓郁,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使布拖村村寨寨沸腾,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它不需人为炒作、包装,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间火把节。布拖县民族火把广场,座落于布拖县城西北角,它为多功能的火把广场,既能进行摔跤、斗牛、斗羊、朵洛荷等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又能进行综合性民族体育比赛。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火把文化,整合火把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布拖跨越式发展,打造 “火把之乡”品牌,实现“火把文化”旅游名县的宏伟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对我县火把文化广场进行扩建,把其建设成为有坐台的多功能的火把文化广场、民族体育竞技场和现代体育比赛场地,扩建面积约3万平方米,按每平810 元计算,预计投入资金2430万元。
2、民间火把场扩建
布拖的火把场遍及全县各村寨,每年到了火把节之时,村村寨寨的彝族同胞相聚在火把场,进行各种民族体育项目比赛,其中最著名的是拖觉日柱、俄里坪火索者。拖觉日柱属拖觉片区人员集中的火把场,辖8个乡镇,总人口32624人,面积344平方公里,火把场占地60亩,是彝族火把节(三把火传说之第一把火)的发源地。每年火把节时,不仅是本地的彝族人民,还有周边县如宁南跑马、普格西罗、金阳对坪和县境内的群众大约有 10万人相聚在这里,过火把节。
俄里坪乡的天然火把场—火索者,这里风景优美,距县城30公里,交通方便,每年在这里过火把节的有昭觉县沙洛、罗恩、博史、新民以及我县的彝族群众大约有8万人。为了更好地发挥火把场的作用,作为“火把节”活动的基础工程,改造拖觉日柱、俄里坪火索者民间火把场,进行适当扩建、保护,使其功能更齐全,服务于彝族民间火把节,开展节庆活动,改造面积6000平方米,预算投资120万元(其中主席台10万元,跑道60万元、挡墙20万元,观众席26万元,公厕4万元)。
(三)加快景区景点建设(1)补莫湿地
补莫湿地为四川省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繁多,是鸟的天堂和乐园,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是人类自然和谐共处的楷模。补莫湿地座落于我县乐安乡,面积约700万平方米,为了对这一特殊的湿地进行保护,“十二五”期间,将投入500万元资金,对周边民居进行保护和改造,吸引游客,促进我县民族风情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发展。(2)金沙江大峡谷
金沙江大峡谷位于布拖、金阳与云南巧家县交界之处,金沙江上游,从州府西昌可乘车到布拖县龙潭镇,与州府相距175公里。金沙江大峡谷,风景优美,地势险峻,可以观赏到金沙江边的景点─白石滩,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参观牛角湾电站群(一、二、三级电站),沿金沙江大峡谷,沿途可观赏猴子嬉戏,可徒步走进老甘莫千年原始森林,进行科考、科研等生态旅游,并参与金沙江大峡谷探奇、探险、漂流等活动,预计投入资金850万元。
(3)吉留秀 吉留秀位于县境东南方向,为布拖、宁南、普格三县交界处,北接乌科梁子,主峰许午梅,海拔3774米,面积为44平方公里。该山脉山陡峻,沟深谷狭,有成片针、阔叶混生林,主要是杉木、桦木、松等杂木林。药材有贝母、党参、天麻、续断、黄连等。野生动物有熊、野牛、野猪、岩羊、猴、獐子、豹等,林区边缘有广阔的天然牧场。(4)乌科高原万亩索玛花
乌科梁子位于县境西部,主峰泽克木土坡3832米。山顶地势平缓,水草丰茂,是县内最大的天然牧场,有大片的索玛花林。每到五月,满山遍野的索玛花盛开,在明媚的阳光下,蜜蜂嗡吟,彩蝶飞舞,花香扑鼻,蔚为壮观,令人陶醉。走进万亩索玛花林欣赏繁花似锦的各色索玛花,领略乌科高原风光;在高原进行野餐活动,品尝彝家美食,观看索玛花节,阿都山歌对唱赛、阿都服饰、银饰表演,朵洛荷表演,黄伞表演等活动。
3、修复彝族古建筑群旅游观光项目规划(1)彝族古建筑群文物保护点概况
布拖是保持彝族古文化最好的一个县,是阿都文化的中心点,是凉山彝族文化的腹心。布拖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彝族古建筑风格,其中以拖觉镇、石咀点老吉35户,亚河村40户,乐安乡洛思村50户,伟只堡村50户最为典型,这四个点的彝族古建筑已于1996年均列为乡级文物。
彝族古建筑为土木结构,房周围筑有围墙,墙外栽有将来为儿子建房或改造旧房的树木,还有花椒树和竹子等,正房门前有一块沤肥坝,正房面积在70平方米左右不等,其建筑结构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而定形。墙体用土夯成,梁上盖瓦板,俗称瓦板房。瓦板由木条和海碗口大小的石头压住,以防止刮风时被掀开,屋檐由13到15根碗口粗的垂柱和三根穿枋连成,并雕刻有
水波、日、月、星、辰、火、牲畜、家禽、飞鸟、走兽、花草、树、人等图案,并以土漆绘制而成,色彩以黑、黄、红为主,每隔一根垂柱,就有一根顶柱顶着垂柱。进门的左边由木栅栏隔为畜圈,圈边有一付石磨,用于加工荞子、包谷、燕麦,石磨上方有1至3个站柜,储存粮食。进门右上方安设火塘(三锅庄),供煮饭和取暖、会客。火塘上方是贵客的座位,对着门的那方是主人家的座位,下方为妇女儿童的座位。靠火塘右上角用竹笆将主客座位区分,竹笆里边设有神龛,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外人不得擅动。进门右边靠墙放臵水缸、碗橱(架)、锅、飘、马勺等,里边再放个用于装衣物的柜子,再往里就是妇女的床位。楼上分为两部分,靠门口部分是男主人和接待男宾客的住处,靠人居住的一边堆放洋芋和粮食等杂物,门口上方堆放用来过冬的畜草,火塘上方装薪柴。楼板是由竹条做的,上楼有梯子,彝族有女人不得在外人面前上楼习俗。整幢房子不开窗户,光线全靠从门和屋顶的瓦板缝中透进,所以外人白天进入房屋也需过一会儿才能适应,整个建筑不用一根钉子,一根铁丝。其建筑古朴,雕纹朴实而大方。另外每个点都有旧时冤家械斗时留下的二至三层的碉楼,碉楼的每一层四周都有枪眼,枪眼有平视的,有向左、右、下视的,墙体比一般住房的要厚,夯得更实。其建筑风格和住房建筑相似,面积小,但高度比住房高出一倍以上。古时由于冤家械斗频繁,随时都可能有入侵者,男人们就常住在碉楼,以便放哨和备战。碉楼历经六七代人而依然矗立于彝寨,是彝族古建筑中最具文物价值的一种。
(2)实施维修和修复彝族阿都古建筑群文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四个彝族阿都古建筑群文物点是至今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为久远的彝族古建筑群文物,蕴含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不仅具 有较高的学术和历史研究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旅游功能优势,是集文化旅游功能和历史研究价值为一体的极其珍贵的民族文物,是研究彝族阿都古建筑的活体。但由于历时已久,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和腐化,屋面破旧,部分墙体裂缝,刻有精美雕饰的垂柱有的已霉烂,因我县是国定贫困县,财政无力承担这笔维修经费。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修缮,这四个彝族古建筑群文物将遭受严重损毁而消失,因此,维修和修复这四个彝族阿都古建筑群是抢救民族文物重要工作,具有强烈的紧迫性。
(3)修复规模和所需经费预算
拟维修四个彝族古建筑群文物点175座房屋,一是加固墙体150座,2240平方米,需资金39.8万元;二是加固和维修地基面积165座,共973平方米,需资金16.6万元;三是修复古建筑物上已损毁的雕刻艺术品135处和更换霉烂的材料,需资金25万元,共需投入81.4万元。其中立项争取中央补助71.4万元,地方财政补贴10万元。计划于2007年组织实施。
(三)新建阿都文化风情园建设
布拖是至今保留彝族古老传统文化最好的一个县,彝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是彝族哲理诗《玛木特依》的发祥地,是“阿都文化”的核心地,是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的发源地,是彝族“火把文化之乡”,素有 “火把圣地”、“阿都山歌之乡”、“银饰之乡”、“阿都服饰之乡”的美称。
彝族是火的民族。他们视火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物,对火的崇拜具有全民共性认识,在彝族人们心目中,火具有净化和圣洁功能,一切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的丑恶现象都在火中消失。布拖彝族阿都火把节反映了社会美的本质,传统火把节,充分展示布拖彝族人民内心的喜悦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文艺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创造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诸多文化遗产中民间口承文化和音乐素材十分丰富,特别是最具彝族阿都特色的传统文艺口弦、山歌、朵洛荷对研究彝族历史和民间音乐具有较高的价值。
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座阿都文化风情园,集民族特色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综合场所,把我县的火把文化、非遗产品、朵洛荷歌舞展示给游客,让游客在文化旅游活动中“游览一个民族村寨,观赏一台民族歌舞,品尝一顿民族风味的美餐,购买一件民族商品,过上一次民族节日”。计划用地1万平方米,修建综合大楼、停车场、绿化带、员工生活区等预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
吴起县“十二五”生态建设规划 篇6
按照“打造绿色吴起,构建温馨家园”的发展战略,为进一步明确我县“十二五”期间林业发展的方针、方向、目标和重点,确保全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林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林业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兴林富民,强化资源管理,深化林业改革,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各项林业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各项指标均大幅度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取得了预期的工作成效。
一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重点工程取得了重大成效,林地面积迅速扩张,生态效益进一步显现。“十一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2.8万亩,三北防护林造林10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造林1万亩,德援项目造林0.9万亩,防沙治沙示范区造林1.4万亩,林分结构调整46.2万亩,重点区域绿化12.4万亩,小叶杨基地建设53.4万亩,文冠果基地建设21万亩。完成井场绿化3735个,道路绿化9522.7公里,乡村驻地绿化5208亩,义务植树840万株。森林覆盖率由8.4%增长到9.9%,林木绿化率由38.1%增长到59%,净增11.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达2.4个百分点,全县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二是特色亮点异彩纷呈。在全面完成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同时,“十一五”期间,全县投入巨资,启动并实施了退耕还林森林公园、林分结构调整、重点区域绿化、百万亩小叶杨基地建设、百万亩文冠果基地建设、井场道路绿化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的林业生态工程多、投资大、特色多、亮点多。我县2006年荣获“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2006-2009年连续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退耕还林第一名,2009年全国退耕还林十周年总结大会在我县胜利召开,大吉沟树木园、退耕还林展览馆、亭台楼阁的建成开放,兄弟省、市(区)、县的参观交流,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等,使我县退耕还林的知名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是发展机制逐步成熟。“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深入人心,造林、爱林、护林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退耕还林反弹的可能性逐步减小。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退耕还林信息系统应用、合同育苗、造林承包机制的推行等现代林业管理新体制的应用和深入开展,推进了林业的改革和林业现代化建设,基本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县的林业发展路子。林业改革步伐加快,新成立了退耕还林生态(森林)公园管理处等机构,林业机构和人员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林业职工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机制的创新成为全县“十一五”期间林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基本上突破了多年来林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产业经济连年攀升。林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2552万元,上升到4000多万元,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十一五”期间,我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三个百万亩基地”的发展目标,与武汉凯迪控股有限公司已达成初步协议,在吴进行林业综合项目开发,采用企业(龙头)+政府+农户这一组织链条,在我县实施100万亩文冠果能源建设基地、生物发电、林业产品深加工等项目,为我县的林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实施了百万亩小叶杨基地,每年以1000万株的速度推进,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十里绿色长廊、大吉沟树木园、退耕还林展览馆的建成,为下一步我们发展森林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圆方集团、锦园沙棘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着力发展沙棘产业,群众从森林中的收益在不断提高。
五是科技兴林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县把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大力推广林业科学技术。应用了截杆覆土、覆膜、覆杆、“双保险”等抗旱造林技术,乡土树种、常绿树种在造林中的比例不断提高,限制使用了刺槐、沙棘等造林树种,使得林分结构更趋于合理。引进了一些适应性强、绿化效果好的树种,试验推广了饲料桑等树种。建成了大吉沟树木园,为试验引种和开展科普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森林公园绿色长廊、303省道进行了大苗移栽绿化,陡坡绿化、城镇绿化应用了一些新的树种、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为造林绿化工
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方法和经验。依托国际泥沙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科研院所在吴项目,开展了林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推进了林业科研事业的发展。
六是资源管护规范运行。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形成了县、级、村、组四级管护机制,健全了权责分明的森林管护体系,加强了执法人员的培训,强化了林业执法队伍,检验、检疫、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森林公安人员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每年坚持开展封山禁牧大检查,有效地打击了散牧等破坏林草植被的违法行为。征占用林地的管理成效显著,征占用林地的审批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森林防火体系步入了常规化,森林防火队伍的应急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森林防火的设施设备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十一五”期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沙棘木蠹蛾、栎黄枯叶蛾等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森林公安和林业行政执法取得了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共办理各类林业案件276起,行政拘留7人,刑事拘留1人,林业行政处罚311人,有效巩固了绿化成果。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林业改革步伐加快,林业建设基本实现了以造林向质量提高的战略转型,全县林业基本形成了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主的林业生态体系,以沙棘、小叶杨、文冠果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以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地管理为主的管护体系。但是纵观全县林业现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森林资源的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林地面积比例小,灌木林面积比例大;幼龄林少,乔木林后续资源缺乏;林分结构不合理。二是非法征占用林地的行为还没能从源头上制止,特别是一些石油企业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严重地破坏了我县生态建设的成果。三是森林防火的形势严峻,随着生态环境的逐年改善,林草植被的增加,特别是干燥时期的可燃物增多,森林防火形势越来越严峻。四是封山禁牧的压力仍然大,偷牧、破坏林草植被的行为仍时有发生。
(二)林业产业严重滞后。全县林地面积不小,但经济效益不好,商品林、经济林总量小,产量少;沙棘未进行深度的开发利用,产业的链条仍未形成;后续的其它林业产业仍未形成规模,林业产业仍处在一个起步、探索阶段,广大退耕群众从林地中的获益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造林质量差、成活率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干旱的影响,全县造林成活率低、质量仍然较差,多数地块要经过数次的补植补造,造林的成本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全县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须在今后的林业发展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和“打造绿色吴起、构建温馨家园”为总目标,以“增绿”为中心,以“增效”为主题,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为理念,以建设“三个百万亩基地”为主战场,以科技支撑为动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深化和推进林权制度的改革,实现富民兴林的目标,巩固提高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全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民发动,全员参与,全社会办林业;
2、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3、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
4、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5、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6、坚持科技兴林、依法治林;
7、坚持建设、保护与管理有机统一的原则。
(三)目标任务
到二O一五年,全县新增有林地和灌木林地4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9.9%提高到12.5%,净增
2.6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由59%提高到67.6%,净增8.6个百分点。完成新造林163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4.26万亩,义务植树500万株,完成育苗10000亩。完成井场绿化1000个,道路绿化1000公里,县城绿化50000㎡,乡镇政府驻地绿化11个,完成村庄绿化50个。
完成公益林管护163.3万亩。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7‰以下,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5.4‰以下,监测覆盖率达85%以上,防治率达75%以上,林木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5%以上,重特大案件的查处率达100%。
1、生态体系建设
①退耕还林工程。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推进”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20万亩,退耕还林封山育林10万亩,结合小叶杨基地建设和文冠果基地建设,全力做好补植补造工作,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14.26万亩。重点抓好阶段性验收和政策兑现工作。按照《吴起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规划》,全力做好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工作。做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重点建设能代表我县退耕还林成效的4条精品流域和4个生态文化村。以退耕还林展览馆为载体,创作一部分影视作品、摄影作品、书法绘画作品等,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我县退耕还林的知名度。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
②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做好86.34万亩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新增公益林管护面积76.96万亩,使全县公益林管护面积达163.3万亩。进一步完善公益林管护责任制和管护网络体系建设,保证森林资源安全。做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的补植完善和管理工作。做好护林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
③三北防护林工程。积极争取“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计划完成“三北”防护林五期百万亩松柏林基地建设新造林30万亩。
④小叶杨基地建设。完成小叶杨合同育苗2000万株,结合退耕还林荒山补植补造,完成46.6万亩小叶杨栽植,到2012年,全面完成百万亩小叶杨基地建设工作。重点做好小叶杨的管理管护工作,确保尽早成林见效。
⑤文冠果基地建设。按照《吴起县文冠果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作业设计,稳步实施文冠果基地建设,立足开发利用荒山和荒地、未成林造林地等土地资源,结合退耕还林荒山补植补造,完成文冠果林营造79万亩。到2014年,全面完成百万亩文冠果基地建设工作。⑥重点区域绿化。按照 “规划扩绿、抽空还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筑路配绿、留地造绿”的建设思路,以洛河川,延定线、吴华线、县城到乡镇政府驻地公路干线为骨架,以乡村道路、石油生产道路为辐射网络,以乡镇政府驻地、新型居民点为中心,以居民小区、机关单位、公园、街道、井场为单元,在巩固重点区域绿化成果的基础上,完成重点区域绿化10万亩,完成迎川面直播山杏山桃景观林营造10万亩,完成井场绿化1000个,道路绿化1000公里。根据《陕西省“三化一片林”实施意见》,“十二五”期间,完成县城绿化50000㎡,使县城周围初步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带,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品位。完成乡镇政府驻地绿化11个,完成村庄绿化50个。
⑦身边增绿和义务植树。继续实施“我为吴起种棵树”活动,成立绿化基金会,吸收社会各界的捐助资金,申请中国绿化基金会等社团组织的资金,开展“长征胜利纪念林”等各种认养林、纪念林的营造,完成义务植树500万株。
⑧外援项目。做好德援项目的监测、总结评估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GEF项目。“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好韩国援助项目,完成项目区村庄经济林果园温棚建设20个,村庄道路绿化20公里,打机井4口,布设给水管网10公里,沙化打坝100公顷,建设护林员培训中心72㎡。
⑨种苗生产。“十二五”期间,逐步形成以楼坊坪骨干苗圃为中心,育苗户为网络的种苗生产体系,扶持1-2个专业育苗村,大力推广合同育苗、农民合作社育苗等组织形式的种苗培育。每年育苗2000亩,重点以小叶杨、文冠果、油松、侧柏、云杉、沙棘、刺槐等乡土树种为主。加强育苗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大力引导和推广容器袋、营养钵、基盘等育苗技术。做好良种引进工作,确保自给自足,并辐射供给相邻地区造林种苗需求,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种苗的检验工作,彻底杜绝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加强种苗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哄抬种苗价格等违法行为。
2、产业体系建设
围绕三个百万亩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沙棘、小叶杨、文冠果、森林旅游四大林业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将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发展作为“十二五”期间林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基地、产出、加工、销售一条龙,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林产品的多次增值。一是发展沙棘产业。充分保护现有的沙棘资源,重点在林园建设、雌雄株搭配、低效园的更新改造、采摘技术与方法上下功夫,积极引进竞争力强、效益好的名优特新品种,努力提高良种化水平,提高沙棘的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利用武汉凯迪公司在吴的林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128万亩沙棘林的流转,进行以沙棘为主的生物质发电和相关产品的开发,促进沙棘的更新改造。通过沙棘低产林改造和抚育管理,推进百万亩沙棘基地建设步伐,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小叶杨产业。2012年底,我县可完成百万亩小叶杨基地的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进行管理管护,为发展以小叶杨为主的商品林奠定基础。三是发展文冠果产业。结合武汉凯迪公司在吴的开发项目,进行以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提炼加工为主的产业开发。四是发展森林旅游业。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各功能园区建设,以树木园,展览馆、亭台楼阁、入口广场、林业培训中心等为结点,结合吴起红色旅游,着力培育森林旅游业。
3、保护体系建设
随着我县森林资源总量的不断增加,资源管理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林业保护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十二五”期间我县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是森林防火。始终把森林防火放在林木资源管护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装备建设,配齐必要的通讯、交通和扑火机具。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森林防火的各项制度,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努力减少森林火警火灾发生起数,减少火灾危害,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力度。“十二五”建设森林防火专业队营房和训练基地13000㎡,建设森林防火通道500公里,森林防火了望塔5座,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7‰以下。二是林政管理。计划建设木材检查站2个,成立林政执法监察大队。进一步落实“三防三禁”的措施,建立健全林草管护机构,加强基层林业分站的建设,新建基层林业站9个,基础设施改造4个。加强护林员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奖惩机制,做到人员、报酬、任务、责任、奖罚、制度六落实,坚决贯彻落实封山禁牧“一票否决制”,加大处罚的力度。严格征占用林地的审批,确保林地征占用审批率达100%,按照“不占、少占”、“占一还一”的原则,推行石油企业“以林换林”造林绿化的机制,石油企业在完成井场道路绿化美化外,结合生产,营造各种形式的“石油林”、纪念林等,进一步加强征占用林地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征占用行为,对于非法征占用、不按审批征占用、不完成井场道路绿化的企业,坚决停办一切审批手续,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和动植物检疫。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大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新建林木病虫害测报点12个,配齐必要的防治设施和装备,增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能力,做到有虫不成灾。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防止林木检疫对象的侵入。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逐步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确保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5.4‰以下,监测覆盖率达85%以上,防治率达75%以上,林木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0%以上,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开展全县野生动物的普查,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四是加强森林公安工作。计划成立森林公安派出所和刑警大队。加大林业刑事案件的打击
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案件的发生,确保重特大案件的查处率达100%。
(四)改革重点
一是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我县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适应我县实际情况、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流转程序规范、监管服务有效、责权利相统一的现代集体林权制度,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坚持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群众受惠、生态安全”为主的原则,建立林地林木流转、评估、抵押等机制,采取租赁、置换、承包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二是加快推进林地、林木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林地、林木使用权的流转,林地、林木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积极配合武汉凯迪公司尽快完成林地流转工作,保证生物质能源发电工程按期启动。规范流转管理,认真做好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及时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流转过程中,坚决防止出现乱砍滥伐、改变林地用途、改变公益林性质和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
三是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继续坚持林权改革,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民营企业、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四是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按照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划定的事权等级和经营类别,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政策措施和资源管理办法。对公益林业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业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实施好林地保护利用、中幼林抚育、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助项目,按照项目要求,管严管死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进一步完善项目的招投标制度、报帐制度,实现林业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
(五)推进措施
1、加强林业工作的领导。结合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加强林业机构建设,整合林业管理资源,不断提高林业事业的管理水平。继续贯彻执行《中共吴起县委、吴起县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党政一把手退耕还林负总责的实施办法》和《中共吴起县委、吴起县人民政府关于县直有关部门一把手退耕还林负总责的实施办法》,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严格考核。各乡镇建立领导包项目、包片、干部抓点的责任制,定期检查、奖优罚劣,切实把任务、技术标准层层落实到相关组织和责任人,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切实加大林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干部群众绿化环保意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支持林业工作,共同推进林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各方面的资金一起筹,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筹融资投入机制。积极对上争取林业项目以及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对下出台优惠政策予以重点扶持。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社会造林。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组织开展各种认养林、纪念林活动,扩大适龄公民履行义务的覆盖面,提高义务植树的实际成效,建立健全义务植树登记、考核和监督检查制度,多种形式加快林业建设。
3、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我县实施德援项目、GEF项目、韩援项目的优势,认真总结国外林业管理的先进方法和技术,着力引进项目、资金、资源、良种、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我县现代林业建设。
4、坚持依法治林。进一步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以专业执法队伍为骨干,专职护林队伍为基础,专群结合、以专为主,防打结合、以防为主,反应迅速、打击有力的森林资源安全保护体系。积极开展专项教育,加强执法队伍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
推行公安、林政、森保三位一体的联合执法模式,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切实加强以森林防火、防止乱砍滥伐和乱征滥占林地、防治林木病虫害为主要内容的林木资源管护工作,依法严肃查处各类毁林案件,严厉打击毁林犯罪行为,建立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认真贯彻国家林业局《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实行造林质量事故群众举报制度。实行林木种苗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制度,进一步提高造林质量,杜绝粗植滥造、重栽轻管现象的发生。认真贯彻林业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检查处罚力度。严禁打击放牧、开荒、毁林等破坏林草植被的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林业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确保森林资源的持续稳定增长。
体育法制建设“十二五”规划 篇7
从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辽宁公路规划建设投资规模在1100亿元左右。高速公路方面,规划建设20余条、大约2 600km,投资超过900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 042km,其余是新开工项目。
辽宁省此举也将带动多个上游行业发展,特别是水泥等建材行业,无疑将加大对水泥的需求量,促进区域内水泥行业发展。
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 917km,全省实现97%的陆地县(区)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辽宁在高速公路路网布局、整体功能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稳居全国前列。
体育法制建设“十二五”规划 篇8
三、“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意见》为纲领,按照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加快实现“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以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提高航运软实力为核心,以集聚货物、船舶、企业、人才、信息、技术等航运要素为主线,不断提高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建成具有较强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二)基本原则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既要注重规模,又要注重质量,并以质量效益为重;既要重视硬件,也要重视软环境,并以软环境营造为主;既要关注自身发展,也要关注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区域发展,并以服务区域经济、推动共同发展为重。
在空间布局方面,要利用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推动“三港三区”、北外滩、陆家嘴、临港、虹桥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吸引航运服务产业在上述区域集聚。
在发展重点方面,要立足航运服务体系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利用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突破航运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和政策瓶颈,不断创新和完善,形成有利于提高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重点提升和优化航运优势产业,建立较为完整的航运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政策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服务效能,加强与江浙主要港口的互动协作,建成辐射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的结构合理的集疏运体系。到2015年底,基本实现货物、船舶、企业、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航运要素和资源全面集聚,初步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为2020年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打下框架基础。
2. 具体目标
(1)国际航运业务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国际一流港口,基本确立国际航运枢纽港地位。
“十二五”期间,上海港货物年吞吐量保持在 t左右;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万TEU,继续位居世界前列;在上海登记注册的国际航行船舶达到400艘,运力合计达1 000万总吨。
“十二五”期末,完成港航装备制造产业链的构建和优化,船舶、港口装备及海上工程设备制造在国际市场保持领先优势。
(2)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形成门类齐全、市场规范、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口岸通关相关制度逐步与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接轨,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2015年,在上海达成的二手船舶交易金额力争突破100亿元人民币;海事仲裁、海事诉讼等配套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上海注册的航运经纪公司数量达到50家以上,船舶管理公司达到160家以上;培育5~10家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航运服务代理企业;船员劳务年输出量突破1万人次。
(3)航运金融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服务优质并具有与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支撑能力和较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现代航运金融服务体系。国际航运结算的便利化水平有较大提高,航运融资的创新能力和多样化程度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航运融资、航运保险和航运衍生品交易规模在国际市场的占比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4)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出台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航运支持政策,集聚各类航运企业,使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政策“先行先试”示范基地。
(5)集疏运体系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建成公路路网结构完善、铁路货运能力大幅提高、内河航道运输能力大幅提升、航空枢纽功能完备、与国际枢纽港地位相匹配的现代集疏运体系。
2015年底,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5%,铁路集疏运比例有所提高;保障高峰时段浦东国际机场130架次/h和虹桥国际机场60架次/h的飞行量需求,航空枢纽旅客年吞吐量达到0.9亿~ 1.0亿人次,货邮年吞吐量达到500万~550万t,主要基地航空公司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枢纽的中枢运营网络,经上海运送的中转旅客比例达到20%以上。
(6)邮轮产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将上海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国际邮轮母港,营造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分工合理、经营环境便利、船供市场开放、行业服务和管理规范的发展环境。到2015年底,力争实现5~8艘邮轮以上海为母港基地,邮轮母港旅客年发送能力达到30万~50万人次,出入境邮轮和邮轮旅客分别实现500艘次和100万~120万人次的规模。
(7)航运人才和文化建设目标
通过各类社会力量,重点培养和引进航运法律、航运金融、航运经纪、邮轮服务、空中交通等领域航运人才,集聚与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航运专业高素质人才,打造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的人才高地,基本确立覆盖整个航运产业链的人才队伍结构。
着力打造有上海特色的航海文化,并与地方文化、产业经济、旅游资源等有机整合,促进文化、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
继续发展国际航运业务,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主要包括航运金融、船舶注册、航运经纪、船舶交易、口岸服务、船员服务、航运信息、航运咨询、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领域;利用中央赋予的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力争进一步取得关键政策突破,重点促进国际航运产业链各环节服务功能提升和航运要素集聚。
(一)继续发展国际航运业务
1. 提升船舶运输企业服务能级
【体育法制建设“十二五”规划】推荐阅读:
体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08-30
2022至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体育与健康法制渗透教案07-31
校区法制规划活动方案07-11
环境法制建设07-14
法制建设理论08-18
消防法制建设09-11
工会法制建设10-26
档案法制建设11-16
民主法制建设12-09
档案的法制建设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