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设的发展(通用8篇)
法制建设的发展 篇1
论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
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要协调发展,其具体途径是:1)立法活动需要道德引导,道德规范要求法律强化.2)执法主体需要道德保证,道德风尚要求法律保障.3)守法心态需要道德制约,道德理想要求法律推动.
作 者:刘美玲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年,卷(期):14(6)分类号:B82-051关键词:法制建设 道德建设 协调发展
法制建设的发展 篇2
一、法制类影视作品出现并发展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影视作品发展史上, 包含法律内容的影视作品出现的历史并不晚, 但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原因, 在我国法制社会建设中尚未得到长期有效发展, 所以中国的法制类影视作品尚未走向独立, 而是散见于其他作品中。但是, 我国法制建设在“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法制春天, 法制类影视作品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影视作品形态。其中原因诸多, 笔者主要提取一下几个原因进行阐述:
(一) 法制类影视作品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息息相关,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进步。
政治法制化、民主化、公开化的现实环境是法制类影视作品得到有效发展的前提, 同时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公开化、民主化必然带来法制建设的进步。根据实际经验可知, 法制类影视作品想要满足广大群众对政治民主化、法制公开化的需求, 就需要不断地调整其调控范畴与发展方向。所以法制类影视作品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需求。
(二)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法律在国家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愈发重要, 中国的立法、司法、执法体系也得到有效发展, 同时普通群众的知法, 懂法, 守法, 用法的意识也不断增强。而法制类影视作品作为法制建设的工具和百姓知识沟通的媒介, 需要为老百姓传播法律知识和文化, 让受众相信法律的作用, 把法律当成人生信仰。所以法制类影视作品是传播法制文化的需要。
(三) 法制类影视作品又是为了让社会中的人们拥有一个宣泄、平衡的渠道和途径而出现的。
众所周知, 作为一个受众, 最基本需求就是信息, 信息在受众的需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正是由于观众作为一个庞大的受众市场需要获得更多的法律信息, 法制影视作品才拥有发展的机会, 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法制类影视作品的发展突破点
根据各种资料显示, 现阶段我国法制类影视作品的发展虽是健康前进的, 但在后劲不足, 阻力不小。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法制类影视作品数量诸多, 但是能得到群众认可的却屈指可数。从这可以看出提升作品质量的重要性, 只有拥有高质量的作品才能促进法制类影视作品的发展, 才可以创建出走进人民群众内心的法制类影视作品。
为了实现法制类影视作品与法制建设的协调互动,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在创作上体现出法制类影视作品的丰富性与新颖性
要想在报道内容上具有丰富性与新颖性, 就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 进行多角度报道。
法制类影视作品拥有丰富的创作题材, 除了司空见惯的刑事案例报道之外, 还可以深层次的挖掘其他素材, 比如受害者的伤病后遗症, 犯罪嫌疑人的挣扎, 执法者的心路分析等角度。
2. 突出报道内容深度与广度。
报道案件事实的过程中, 不能单纯就事论事, 而要将重心放在报道事件的深度与广度上。通过法律思维分析后, 深刻把握案件出现的症结所在, 深层次的挖掘案件发生背景环境和社会背景, 从而从现实角度探讨法制类影视作品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中的作用。
3. 宣传法律知识。
除了进行大篇幅的刑事案件报道外, 还要适当宣扬离群众现实生活比较远的宪法、行政法知识, 让受众掌握更全面的法律知识。同时控制住负面案件的报道, 营造和谐社会。
(二) 在选题上表现出法制类影视作品的多样化和创新化
法制类影视作品制作人总是认为寻找群众喜欢的法制类题材难。其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都是法制类影视作品中难得题材, 比如遗产纠纷, 邻里纠纷, 公司合同纠纷, 劳动争议等都是珍贵题材。因而制作人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民事生活案件中, 从报道他们身边的法律事件来发挥出法制类影视作品真正的功能, 即教育引导功能。
(三) 在报道视角上突出法制类影视作品的创新点
法制类影视作品在发展过程中就因为报道角度狭隘而一度受到媒体诟病。僵硬呆板的法律条文本身不具生命力, 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升其生命力从而刺激受众兴奋点。只有在报道角度上具备人文关怀, 让观众在查看法制类影视作品时, 除了看到浅层次的案件教育, 还能从深层次看到自身的缩影, 学会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进而规范自身行为, 做一个守法好公民, 不作违法之事。所以制作人在报道视角上要打破陈旧思维, 深度挖掘显得尤为重要。
(四) 提升法制类影视作品中工作人员的法律水平
法律本身就是一门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学科, 想做出一档高价值、高水平的法制类影视作品, 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水平。我们不仅可以聘请知名的法律学者或则法律工作者作为作品的专业顾问, 利用自身知识及时解决法制类影视作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同时可以邀请他们作为导演参与到整体采编制作工作。同时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 让他们在具体的工作真正懂法、知法、守法、宣传法, 从而构建高水平的法制类影视作品。
(五) 宣传法治精神, 提高作品质量
法制类影视作品具有其自身特色, 但无可避免的是仍存在一定弊端。想做出高水平的法制类影视作品, 需要制作人深层次理解法律精神, 开拓思路, 紧跟法治潮流, 宣传具有时代意义的法治精神。同时要重点把握作品视角的多样化、社会容忍度以及作品的表达技巧。从实际情况分析, 当前法制类影视作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 向群众宣传法制内容时, 不能传播法律万能论或法治万能思想, 不要传递消极负面思想, 不要宣传与群众生活无关的法律内容。而应当在群众感兴趣的基础下宣扬中国的法治精神, 同时科学分析现存法治的不足, 从而分析中国法制化进程中的现实因素、社会环境和法律意识建立完备所必需的要素。
2. 对法律的运作程序和活动及发展过程进行客观而准确地重现或解释。在法律运作过程中建立正当程序的意识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至关重要, 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培养进程。
3. 对与现实生活脱轨, 过分渲染法理与情理的矛盾之处, 或者明显作秀的行为等进行必要的剔除工作, 而应当公正全面的报道, 从而协调各种社会规范, 调整机制从而实现统一发展。
4. 对国外法律制度进行客观全面地比较分析。我国比较法学的研究很薄弱, 面对国外大量的信息缺少客观的分析研究, 从而在各种研究和改革方案中出现了很多虚假、错误、片面、过时的信息。所以, 在介绍他国法制发展情况时, 应当注意传播信息的准确性和社会环境, 才能有科学研究的依据, 从而成就高质量法制类影视作品。
当然, 法制类影视作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不止以上几方面, 还需要以更加公正、客观与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应当在全面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发展。如果想在纷繁的法律发展与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法制类影视作品的作用, 就要紧跟时代潮流和法制建设的需要, 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法治影响、满足受众需求, 从而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最后, 让我以一句名言结束全文:“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让我们一起在法治下生活, 让影视作品与法治共同发展, 创建健康向上的法制类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刘萍.新时期法制影视作品发展趋势研究[J].东南传播, 2010 (1) :12-13.
法制建设的发展 篇3
进入新世纪,加强教师教育法制化建设是实现我国教师教育稳步健康发展、创建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教师教育法制化建设的重心就是要围绕提高“教师素质”的多元化认定标准、科学化课程设置、规范化教育管理、综合化改革路径进行全面展开与突破,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 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特点
1.教育目标:从注重学历提升到强调资格认定;从强调单一目标的设置到重视多元目标的结合
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目标不光要解决教师任职的知识基础问题,还要解决教师任教的能力和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从学历教育走向资格教育,就是要在强调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而重视对教师作为社会人和未来人的导师所具有的能力、品质和品德的培养。即教师培养在从理论层面走向务实层面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层面和品格层面的有机结合。
现在的教师教育在于促进教师成为职业者。信息化时代,以教师职业技能提升为主的单一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学习者全面、和谐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已不再限于传统的师德好、学科强、会评价、能反思这些基本的教师素质。教师教育的目标应该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在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关系中把握方向,做到教育理论基础、学科专业水准、信息技术能力、艺术修养四者的和谐与统一。
2.课程设置:从强调“学科本位”到突出“素质本位”,从偏重“自上而下”到结合“自下而上”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新的教师教育课程逐渐完善为“素质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普通教育科学课程和教学技能课程”四层结构设置。通过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列,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技能课与素养课相融合的方式,既体现了“多课程、精内容、强素质、重能力”的教育特点,又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重,师范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职业要求。
新时代课程背景下,我国的教师教育也注重“自下而上”的课程设置,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尽量体现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此课程设置除了增设一些信息教育技术方面的课程以外,允许教师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课程;主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实践性知识整合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主张教师在情境性教学和真实的任务中学习探索;主张个性化问题的案例性、策略性知识的典型性。
3.培养方法:从封闭式逐渐向开放式师资培养模式转变,从孤立的集中授课到互助的合作培养
目前,全国各高校逐渐以“4+X”模式,学科教育+教师专业教育模式代替了旧有模式,整合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教师资格标准,实行了对师范内部开放、对社会开放、对学生开放,对基础教育开放、对进修学校开放的全方位开放式教师教育。正在努力变传统的“技术型”、“讲授性”、“权威式”教师培养模式为“反思型”、“自主性”、“自由式”教师培养模式。
以往的教师培养方式,很难克服教师个体的差异和多元化需求,也偏离了教育教学实践本身。目前,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校为本”、“以师为本”,尝试各种基于学校教学需要的专业发展策略(如:教育行动研究、校本培训、案例研究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集中培训、教育考察与分散研修、实践反思相结合;实现教师资源共享,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邀请各地专家对课程改革实践问题进行研讨,吸收一部分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工作。
4.培训机构:从分散定向培养的机构到集中综合培养的机构,从垄断型、分离性体系到综合性、一体化体系
以前我国的教师培养机构以分解式、定向性为主,幼儿师资的培养主要依靠独立设置的幼师,各地“中师”专门为地方培养小学教师,师专则主要培养初中教师,师院主要培养高中教师,重点部属师范大学主要培养大学教师。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在层次、结构、类型上进行了调整,试图形成一种综合性全覆盖的教师教育机构序列:研究型大学或重点部属师范大学,建立教师教育研究院,主要培养高层次教育研究人员和高等学校的教师;在综合性大学中创建教师教育学院或在部分重点省属师范大学中培养理论和实用相结合的高校和中等学校的骨干教师;省属师范大学或部分地方师范学院,培养职业性较强的基础教育师资。
以往我国的教师培养体系由师范类学校所垄断,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两条线。目前,我国逐渐形成了综合化教师教育体系和多渠道、一体化培养教师的新格局。具体表现为:(1)高等师范学校拓宽专业领域,向综合大学发展;高等师范学校通过院校调整、合并,更名为综合性院校;综合大学、艺术院校、体育院校、民族院校等参与教师教育。(2)在建立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院、教育技术学院的同时,整合资源建立教师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初步形成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二、 我国教师教育法制化建设思路
1.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加强教师资格认证
就入学制度而言,需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应该严格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条件,提升师范类院校的招生批次,解决未来教师在文化基础知识和学术水平方面的基本素质问题;另一方面,考试制度要加强学生思想品德、从教理想与素质方面的单独测试与认定,以解决目前我国很多师范院校招收了相当一部分只拿文凭却并不想从教的学生;而一些具有从教理想和较好素质的学生却没有机会进入师范类院校学习。对于教师资格制度而言,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政策面,应该规范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应该加强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与教师培训机构的分离;应该加强对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严格发放条件,规范审批程序。操作面,在突出教师资格证纵向等级、范围划分的同时,也要注重其横向的专科、职技、特教、指导等教师类别的认定;应该加强师德修养教育、学科特长培养、专业教学技能的实践锻炼;在强调全面培养的同时突出学科专长,在强调标准检测的同时完善可行的监督机制,在强调定量考查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品德考核过程和评价程序。
2.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促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在培养体制政策上,我国的教师教育要实现从“双轨”向“一体”转变。即由培养和培训分离转化为培养培训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从“校外”向“校内”转变。即教师培养由通识全能教育向职业专业教育转变,由集中理论培训向综合实践培训转变。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即要争取和利用全社会优质资源来培养培训师资,要实行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教育培养方式。对于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严格按照我国教师专业化职业发展的要素(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等)要求,建立一种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学科知识与专门性实践技能、知识与道德、专业控制与专业自主相统一的、相平衡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调专业知识课程、教师职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渗透和融合,细化这三者在时间、空间上的实施和衔接,考虑地区差异给课程认证带来的多元性。
3.加强教师法规建设,完善教师教育监督机制
法律与制度是实施教师教育管理的依据。《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的颁布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法制化提供了法律保障。为有效促进我国教师教育与师资队伍的科学发展与建设,还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地方性法规,制定专门的教师教育法规、教育教学实施规则、教师教育监督制度。从法律上明确教师专业,使教师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制度和规则上保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效实施教师教育管理与监督,保证教师合理适度从事教师培养与培训任务。就教师教育监督机制而言,一方面,成立一个监测教师教育管理部门与教育者对教师教育法规与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门监督机构,保证教师教育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化运行;另一方面,成立一个对受教育者全程发展监控的专门监督机构,保证职前教育中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有效性问题;保证职后培训中受教育者提高技能和完善自身素质的质量问题;保证受教育者在从教过程中依法从教、为人师表、严己律行的师德问题。
4.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健全教师教育改革路径
我国教师教育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上基本上采用的是封闭、集中式管理,一种以“上位”为主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因地而异、畅通渠道,建立一种“上位”与“下位”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是促进教师教育法制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突破教师教育改革思路单一、视野局限的有效手段。具体来讲,一方面,国家教育部根据宏观发展需要可以先制定一个大的教师教育体制与实施方案,然后分权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厅),让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自己地区的特点发展适合自身的教师教育体制、法规与模式;另一方面,成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家教师教育审议”制,尊重地方及专家关于教师教育体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意见,由专家参加审议的方式提出或制定教师教育改革方案和政策,促进教育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强和保证政府部门决策的正确性。
法制建设的发展 篇4
毛概期末考试(论文)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学生姓名:李昊煜
学 号 :2015164106
专业班级:151航机1
2016年12月12日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毛概期末考试(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摘 要
民主与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与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双翼。民主为法治奠定基础,法治为民主提供保障,这也正是现代民主法治所追求的目标。“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民主法制、发展、问题、成就、完善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毛概期末考试(论文)
目录
第1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4
1.1法治的起源与概念......................................................................................................4 1.2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概念...................................................................................4 1.3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4 1.4 法治建设的历程.........................................................................................................5 第2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与问题.....................................................................6
2.1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6 2.2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问题...................................................................................7 第3章
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8
3.1发展与完善..................................................................................................................8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毛概期末考试(论文)
第1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1.1法治的起源与概念
法治的起源:法治作为一种法律学说、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它来自于世界上各民族,特别是西方各民族在其生存的过程中权利与权力的广泛的持久的张力,来自特定的法律思想与社会实践的频繁的积极的互助共生。
法治的概念: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法治应当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的良好的法律。”:而现在一般说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权力在法律之下;法律公开;依法行政;司法独立;保障权利和自由;实行正当程序。
1.2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概念
民主与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与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双翼。民主为法治奠定基础,法治为民主提供保障,这也正是现代民主法治所追求的目标。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社会主义民主亦称“无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它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的区别。
法治建设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力普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3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
1、以非人格化的权威及规则否定人格化的权威;
2、法律规则的肯定性、明确性和普遍性、连续性、稳定性;
3、法律体系的完备和统一;
4、法律职业的中立性;
5、司法过程的公开性、程序性
6、维护自由、平等、正义,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现公共权力和个体权利的平衡;
7、在对“传统性”和“西化”的突破上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毛概期末考试(论文)
1.4 法治建设的历程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过程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我们走上探索和实践法治的道路。毛泽东同志从他早年的“民本”思想,到他晚年的“群治”思想等,使得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1978年以前在“现代性”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在邓小平的“民主立国论”和“法制权威论”民主法治思想指导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1997年7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正式写入宪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和全局着眼,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对过去的民主法治建设成就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目标。未来中国法治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当努力实现四个基本转变,即从法治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从法律体系构建到法治体系建设的转变、从注重立法到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转变、从法治的表面“维稳”向深层次解决社会公平正义和权力腐败问题的转变。全社会应当尽快把对中国法治状况的认识和评价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上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事业做出新贡献。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的法治建设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的成就。2014年12月4日,中国迎来了国家宪法日。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意味着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我国法治建设又向前迈进一大步。67年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的37年来,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华儿女的努力下,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中国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中国的法治建设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成功道路,谱写了人类法治史上光彩夺目的辉煌篇章。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毛概期末考试(论文)
第2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2.1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2、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提高。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
3、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在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在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4、人权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随着法律规定、司法体制、维护权益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权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全面保障。
5、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中国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和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6、依法行政和司法水平的公正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和司法的组织法制和工作机制,保证了行政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7、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不断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监督合力和实效不断增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人民政协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监督行为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公众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监督渠道不断拓宽。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的日益健全,保证了对国家公务人员的监督有力有效。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毛概期末考试(论文)
2.2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问题
1、包括党员、干部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一些国民法律意识、观念不强,法律知识掌握不够,不能严格遵纪守法。有些人片面认为现在的法律似乎太多而不管用,除了缺乏起码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外,很大程度上大概由于自己曾触犯法律而没有尝到法律的厉害,或是看到他人触犯某项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等。以至未能严格要求自己而大法不犯,小法连来。例如,以权谋私、公款吃喝、收受贿赂和嫖娼赌博等。有些人甚至针对现行法律、制度的某些漏洞或欠缺而“见缝插针”,或自作聪明地变通、利用政策的空间。在这些人认为,能钻法律、政策的空子未必是一件不光彩和不能干的事。甚至抱有这样的想法:只要不妨碍大局,弹性利用一下政策的空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以至不去考虑其后果的群带性和与法律的关连性,而一味地挖空心思,损人利己。例如,频繁考察、滥发奖金、官商勾结和官民“互补”等。
2、以商业贿赂、蒙骗欺诈和官商勾结、官民“互补”为主的虚假、腐败现象依然生命力“旺盛”。官商勾结、官民“互补”现象依然密切、频繁,甚至成为一种人们盲目崇拜的“时尚”。商业经营中“不给回扣不办事”和“回扣一得,百事好说”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商品价格暴涨,群众叫苦不迭。现在诸如发包工程者得“关照费”,采购物品者得“回扣费”,医生看病得“好处费”,教师教书得“严管费”等等,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还有虚假广告、证件泛滥,假冒伪劣产品成灾,尽管年年在打假,但还是不乏假钱假物、假烟假酒、假东假西和假言假行等。
3、惩治贪污、腐败分子的力度不够大,群众的满意度不高。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依然猖獗,且多逍遥法外,以至于有些人盲目地崇贪效腐,甚至公开贿赂和前腐后继。他们或是看到某些贪污、腐败分子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反而逍遥法外和每每得逞、得意而心存“敬佩”,或是由于自己不贪不腐还落得个“太老实”、“没出息”和怎么也不如他人而心怀妒嫉,以至“不贪白不贪”、“不腐白不腐”而达到心里平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毛概期末考试(论文)
第3章
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1发展与完善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是我们党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依法执政确立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0年来的历程充分证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正确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之路,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
法制建设的发展 篇5
政府投资项目BT融资建设管理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按照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为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我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我市将采用BT模式融资建设政府投资等项目。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就规范操作BT模式建设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适用范围和条件,量力而行实行BT模式融资建设实行BT模式的政府投资项目,市政府要通过授权确定项目业主。由项目业主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投融资人,由投融资人组建BT模式项目公司(以下简称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建设。投融资人应以自有资金和中长期融资能力作为项目建设保障,不得搞项目反担保。项目业主要以经市政府批准的资金渠道作为回购资金来源,项目建成后由项目业主按合同约定支付回购价款,回购项目。
采用BT模式应量力而行,项目应符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属于市政府应该承担的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并根据市政府建设财力状况(含市政府投资主体财力)进行动态平衡,确保项目回购资金的支付。市政府采取BT模式融资建设的项目总投资原则上在10亿元以上,并视项目大小在项目建成后适时完成回购。
二、规范BT模式项目审批,完善决策机制
实行BT模式的项目必须按照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做好BT融资论证,完善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
拟实行BT模式的项目,项目业主要负责组织编制BT融资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范围,建设规模、内容、标准:建设期限、主要工程量、工程投资、融资回报、财务费用测算等;投融资人准入条件;回购期限、条件和方式,回购资金的来源、依据以及对政府建设财力动态平衡计划的影响;
征地拆迁方案;招标投标方案;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工程、投资等风险控制机制等;BT投资及回购的担保机制等。
BT融资建设实施方案经市发改委、市建委、市财政局、市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联合审查后上报市政府批准实施。未经批准的项目不得采用BT模式。
项目业主应严格按审批的BT融资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须报经原审批部门同意。
三、规范项目发包行为:严格招标投标制度
BT模式项目要严格实行招标投标制度。项目业主应通过招标选择投融资人,确需实行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或不招标的,应在BT融资建设实施方案中说明理由,提供相应依据,经相关管理部门批准。
招标选择投融资人的工作应在项目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批准后进行。投融资人投入项目的自有资金不低于BT合同总价的35%,其余建设资金要提供市级以上金融机构出具的中长期贷款承诺函。分别具有融资优势和管理优势的不同独立法人,可以组成联合体承担项目融资建设,但须签订联合体协议,明确双方各自承担的工作内容和权利义务。
BT合同价(含建设期和回购期财务成本)原则上应控制在批准的概算内,要明确合同总价及其构成,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投融资人融资的财务费用一般应实行固定总价包干,同时,对涨降价因素进行约定。
项目勘察设计、监理、施工、重要设备材料采购应依法招标。项目勘察设计、监理招标工作由项目业主组织,投融资人参与;项目施工、重要设备材料采购招标工作由投融资人组织,项目业主参与。
四、合理确定权利义务,明确合同双方责任
项目业主和投融资人的权利义务应在BT合同中明确。项目业主要做好项目初步设计或施工图批准前的所有前期工作,监督投融资人资金的到位、使用和建设管理情况,审查建设总进度计划,组织回购等工作。因项目业主原因不能按期履行回购条款的,项目业主应承担相应责任。
投融资人应组建与项目建设管理相适应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具体实施项目建设。项目公司的成立不改变投融资人对项目业主承担的义务。投融资人要筹集和足额到位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来源的资金,划入项目公司专户存储、实行专账管理;按设计文件组织工程建设,实施项目管理,负责项目质量、安全和工期;负责组织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归档并移交;负责质量缺陷责任期内施工、设备材料供应商保修工作的管理;投保建设工
程所涉及的全部保险险种以及完成合同约定的其他事项。投融资人和项目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对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
投融资人要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的有关规定,完成合同约定的建设内容。涉及项目规模、功能、标准的设计变更,必须经项目业主和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同意;重大设计变更,必须经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原审批部门审批,并应及时提出BT融资调整意见报批。有关建设手续的办理,由项目业主、投融资人或项目公司按现行管理要求共同进行申报。
投融资人和项目公司不得将合同内容全部或部分进行转让,不得让施工、设备材料供应商垫资建设。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项目业主不得为投融资人和项目公司提供融资担保。当事各方均不得以BT项目作为担保物对外提供担保。
五、制定合理的回购条件和程序,保证项目正常移交
项目业主要制定合理的回购支付条件,特别要根据市政府建设财力动态平衡状况确定回购支付方式和回购期,预留不低于建安工程费5%的质量保证金。
项目完工后,项目业主与投融资人要按照合同约定的方法对回购条件逐项核查、认定。需中介机构作出结论的,应由双方共同委托的机构作出结论,委托方法和委托的机构应在合同中载明。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符合回购条件的,双方应签订回购备忘录,项目进入回购期。回购备忘录报审批部门和项目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项目业主应维护投融资人的合法利益,不得随意变更回购条件,违约扣减或截留应付合同款,因搜融资人或项目公司加强管理或优化设计而节约的资金,项目业主仍应按合同的约定予以支付。项目不能达到回购条件的,项目业主不得回购,由投融资人组织整改,直至符合回购条件。经整改仍不符合回购条件的,应按合同中约定的办法处置。
六、完善管理措施,加强监督指导
市发展改革、建设、财政、金融、规划、国土、环保、审计、监察、工商行政管理等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BT模式的推行,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指导、检查、评估、审计、监督,帮助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市发改委负责综合协调,指导和监督项目业主做好BT招商及实施工作。市建委要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将BT融资项目纳入城建计划,指导项目业主和项目公司办理建设手续,监督施工招标和工程质量。项目行业主管部门要监督BT合同的执行,协调相关问题。市财政局负责指导和监督项目业主做好BT融资建设成本分析和回购工作,建立BT模式财务跟踪监督制度,适时评估项目建设成本和财务风险。市审计局、市监察局全过程进行审计和监督。
法制建设论文的解读 篇6
在整个欧洲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中国成为欧洲的最大买家,与国际贸易合作伙伴,中国拯救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的呼声越来越大,而中国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的经济和法制在这种情况下腾飞。
世界的金融危机,全球范围政治和经济格局会彻底的变化也必将会影响到WTO的发展。WTO条款迁就发达国家的时代必将结束,发展中国家也会以另外一种身份重新提出自己的要求,重新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谈判,将自己推向有利的发展趋势。而中国当务之急要做的是将中国的法制和经济改革迅速向WTO体系靠拢,并应当审视当今的国际形式,考虑WTO的发展方向,作出很好的`预测和对应的自身调整,力争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维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由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欧阳琳副研究员编着的《WTO与中国法制建设改革研究》一书顺应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对WTO做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中国法制改革提出更多更好的力所能及的建议。欧阳琳副研究员毕业于中国著名的西南政法大学,曾长期任职世界知名企业社会责任审核员,为企业职工普及劳动法律、生产安全知识、职业病防护知识。为了写好这部着作,着者于奔赴英国莱斯特大学攻读国际****法学的硕士,并于取得英国英国莱斯特大学国际****法硕士学位;在读硕士期间系统地研究了《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以及国务院、商务部公布的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国内外WTO案件的判例。
中国学者研究GATT和WTO的热情也高涨,十多年来有关GATT和WTO的文章和着作不断地涌现对各国各界了解WTO起到了主要作用。法学界对WTO法律制度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成果都站在了学术界的前列。随着中国加入WTO,原先扫盲式的宣传和普法式的研究都已经结束。人们逐渐认识到对WTO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不能仅仅是对规则的解释,而应当着眼于全面准确地掌握WTO并探索如何利用WTO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首先,《WTO与中国法制建设研究》就是一个结合实际的研究,力图通过对WTO制度的分析解决中国法制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犀利地指出了中国法制建设中与WTO规则和要求的差距,并在应对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次,它是深层次的研究,不仅需要处理好中国法制建设与WTO的关系,而且要摆正在WTO条件下中国法律体系内各法律的关系及地方法制建设与全国统一法制建设的关系;在此他是具有强烈探索性质的研究,因为WTO材料虽然很多,但相关的研究很少,尤其是能够实际利用的研究成果更少。而本书做了大量的创新研究,包含了许多与现有成果不同的内容。
法制建设的发展 篇7
一、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特点
1.教育目标:从注重学历提升到强调资格认定;从强调单一目标的设置到重视多元目标的结合
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目标不光要解决教师任职的知识基础问题,还要解决教师任教的能力和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从学历教育走向资格教育,就是要在强调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而重视对教师作为社会人和未来人的导师所具有的能力、品质和品德的培养。即教师培养在从理论层面走向务实层面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层面和品格层面的有机结合。
现在的教师教育在于促进教师成为职业者。信息化时代,以教师职业技能提升为主的单一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学习者全面、和谐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已不再限于传统的师德好、学科强、会评价、能反思这些基本的教师素质。教师教育的目标应该在更广阔的时育理论基础、学科专业水准、信息技术能力、艺术修养四者的和谐与统一。
2.课程设置:从强调“学科本位”到突出“素质本位”,从偏重“自上而下”到结合“自下而上”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新的教师教育课程逐渐完善为“素质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普通教育科学课程和教学技能课程”四层结构设置。通过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列,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技能课与素养课相融合的方式,既体现了“多课程、精内容、强素质、重能力”的教育特点,又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重,师范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职业要求。
新时代课程背景下,我国的教师教育也注重“自下而上”的课程设置,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尽量体现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此课程设置除了增设一些信息教育技术方面的课程以外,允许教师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课程;主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实践性知识整合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主张教师在情境性教学和真实的任务中学习探索;主张个性化问题的案例性、策略性知识的典型性。
3.培养方法:从封闭式逐渐向开放式师资培养模式转变,从孤立的集中授课到互助的合作培养
目前,全国各高校逐渐以“4+X”模式,学科教育+教师专业教育模式代替了旧有模式,整合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教师资格标准,实行了对师范内部开放、对社会开放、对学生开放,对基础教育开放、对进修学校开放的全方位开放式教师教育。正在努力变传统的“技术型”、“讲授性”、“权威式”教师培养模式为“反思型”、“自主性”、“自由式”教师培养模式。
以往的教师培养方式,很难克服教师个体的差异和多元化需求,也偏离了教育教学实践本身。目前,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校为本”、“以师为本”,尝试各种基于学校教学需要的专业发展策略(如:教育行动研究、校本培训、案例研究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集中培训、教育考察与分散研修、实践反思相结合;实现教师资源共享,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邀请各地专家对课程改革实践问题进行研讨,吸收一部分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工作。
4.培训机构:从分散定向培养的机构到集中综合培养的机构,从垄断型、分离性体系到综合性、一体化体系以前我国的教师培养机构以分解式、定向性为主,幼儿师资的培养主要依靠独立设置的幼师,各地“中师”专门为地方培养小学教师,师专则主要培养初中教师,师院主要培养高中教师,重点部属师范大学主要培养大学教师。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在层次、结构、类型上进行了调整,试图形成一种综合性全覆盖的教师教育机构序列:研究型大学或重点部属师范大学,建立教师教育研究院,主要培养高层次教育研究人员和高等学校的教师;在综合性大学中创建教师教育学院或在部分重点省属师范大学中培养理论和实用相结合的高校和中等学校的骨干教师;省属师范大学或部分地方师范学院,培养职业性较强的基础教育师资。
以往我国的教师培养体系由师范类学校所垄断,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两条线。目前,我国逐渐形成了综合化教师教育体系和多渠道、一体化培养教师的新格局。具体表现为:(1)高等师范学校拓宽专业领域,向综合大学发展;高等师范学校通过院校调整、合并,更名为综合性院校;综合大学、艺术院校、体育院校、民族院校等参与教师教育。(2)在建立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院、教育技术学院的同时,整合资源建立教师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初步形成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二、我国教师教育法制化建设思路
1.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加强教师资格认证
就入学制度而言,需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应该严格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条件,提升师范类院校的招生批次,解决未来教师在文化基础知识和学术水平方面的基本素质问题;另一方面,考试制度要加强学生思想品德、从教理想与素质方面的单独测试与认定,以解决目前我国很多师范院校招收了相当一部分只拿文凭却并不想从教的学生;而一些具有从教理想和较好素质的学生却没有机会进入师范类院校学习。对于教师资格制度而言,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政策面,应该规范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应该加强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与教师培训机构的分离;应该加强对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严格发放条件,规范审批程序。操作面,在突出教师资格证纵向等级、范围划分的同时,也要注重其横向的专科、职技、特教、指导等教师类别的认定;应该加强师德修养教育、学科特长培养、专业教学技能的实践锻炼;在强调全面培养的同时突出学科专长,在强调标准检测的同时完善可行的监督机制,在强调定量考查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品德考核过程和评价程序。
2.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促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在培养体制政策上,我国的教师教育要实现从“双轨”向“一体”转变。即由培养和培训分离转化为培养培训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从“校外”向“校内”转变。即教师培养由通识全能教育向职业专业教育转变,由集中理论培训向综合实践培训转变。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即要争取和利用全社会优质资源来培养培训师资,要实行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教育培养方式。对于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严格按照我国教师专业化职业发展的要素(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等)要求,建立一种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学科知识与专门性实践技能、知识与道德、专业控制与专业自主相统一的、相平衡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调专业知识课程、教师职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渗透和融合,细化这三者在时间、空间上的实施和衔接,考虑地区差异给课程认证带来的多元性。
3.加强教师法规建设,完善教师教育监督机制
法律与制度是实施教师教育管理的依据。《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的颁布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法制化提供了法律保障。为有效促进我国教师教育与师资队伍的科学发展与建设,还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地方性法规,制定专门的教师教育法规、教育教学实施规则、教师教育监督制度。从法律上明确教师专业,使教师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制度和规则上保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效实施教师教育管理与监督,保证教师合理适度从事教师培养与培训任务。就教师教育监督机制而言,一方面,成立一个监测教师教育管理部门与教育者对教师教育法规与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门监督机构,保证教师教育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化运行;另一方面,成立一个对受教育者全程发展监控的专门监督机构,保证职前教育中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有效性问题;保证职后培训中受教育者提高技能和完善自身素质的质量问题;保证受教育者在从教过程中依法从教、为人师表、严己律行的师德问题。
4.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健全教师教育改革路径
法制建设的发展 篇8
关键词:法制建设;战略目标;法制特征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重要的待发展待完善的地步,本文主要从我国发展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法制特征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做了一个简要的探究。
一、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段期间,法制建设也就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法制建设本身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工作,这一项社会工程的完成需要全社会的不断坚持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法制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我们伟大的党领导人对我国三十年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后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这段话明确指出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前进目标。因此,想要从根本上落实好我国社会主义初期的法制建设,就必须坚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民主法治建设正确思想和方向的指引下,充分调动和发挥法制建设的积极性,将一切因素都积极的调动起来,一步一步的走在法制建设的路上,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民主充分、法制完备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战略目标。
为了充分的了解认识这个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对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一)我国法制建设战略目标的依据
我国的法制建设战略目标是在党领导人通过不断对过去的民主法治建设的痛苦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重新确立的。众所周知,我国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已经经历了数以千年的封建传统专制统治和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版封建社会的统治,在这一段期间,旧中国的法制建设尚且处于一个混沌的未开蒙的状态,“封建专制较多,民主法制较少”这是邓小平在给这一段历史的简单评价。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一段期间,中国共产党勇敢的扛起了建设中国法制建设这一杆空白的大旗,在黑暗中前进,等待着法制建设逐步走向光明。在这一段期间,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突破,并且累计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1957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法制建设一直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尤其是十年文革,更是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我们党领导人通过对当时情况进行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指出必须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及法制建设,确保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且确保人在法律面前都保持一个平等的关系,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制建设的发展使命。
(二)我国法制建设战略目标的本质
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确立的,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本就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这也是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的发展过程,其本质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成自己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我国法制建设战略目标的实质
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在这一段期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健全性和不完善性,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的实质就是将我国法制的不完善、不健全逐步向完善、健全的阶段发展。
(四)我国法制建设战略目标的巨大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初期法制建设的巨大转变在于,彻底的将“人治”的传统抛弃,彻底地将“法治”贯彻落实。“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也就是能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都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依法治国。因此如果在我国想要将依法治国彻底的贯彻落实下来,就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将国家治理好,并且以法律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不以领导人或各级领导的意志为转移,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树立法律的尊崇权威,将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归入法制的管辖范围中。
(五)我国法制建设战略目标的现实意义
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起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终点。也就是说,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贯穿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全过程,既以战略目标来确立法制建设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又必须使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围绕着战略目标丝丝入扣。这个战略目标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根本方向及奋斗目标。
总而言之,我国的法制建设战略目标就是建设“民主充分、法制完备、法制至上、依法办事”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也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科学的正确的最为切实可行的法制建设宏伟战略目标。
二、我国法制建设的法制特征
下面我们就从前四个方面入手,对我国法制建设的法制特征做一个基本的阐述。
(一)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的概念就是指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律至上的对象包括一切党派、机关和个人,这些党派。机关、个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职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能逾越法律,更不能凌驾于法律至上。对于所有违反法律的人,无论是党派或者个人,无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无论其资历功劳的大小,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管辖,接受法律的制裁。
nlc202309031213
大量的历史资料都可以印证,国家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标杆作为约束,就必然导致领秀至上,国家的兴衰都将以当权者德意志为转移,将国家命脉系于当权者一身,这是不明智的。君主不论如何贤明,都不可能随时随刻保持理智,必然会有疏漏,当权者一个小小的疏漏对百姓来讲就有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是将国家命脉都置于危险之中,是极其不理智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标杆作为衡量标准对各级领导人做出制约,只有这样,才能将国家置于一个健康,绿色的发展环境中,茁壮发展。这也从历史层面印证了法律至上的必然性。
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中,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阶级、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等都会存在许多不一致,这些小的不一致有可能导致非常激烈的冲突。这就需要法律作为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来对多有的利益和冲突进行衡量。只有法律至上,才能凌驾于各种利益之上;才能将各地区各族人民的利益关系进行一个有效的协调;才能维护国家和社会的而稳定;才能最集中地体现全体惹您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追根溯源,法律至上,其实就是人民利益和意志高于一切的根本体现。
(二)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就是宪法中做出明确阐述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国的社会主义属性决定,人民不仅在法律上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事实上也要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宰,人民享有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社会甚至国家命运的权利。简单来说,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人民主权,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特有属性,其在根本上就与资本数以国家所大肆宣传的“主权在民”有着原则性的不同。人民主权能够真正体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自由权利。
人民主权的根本概念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因此人民享有广泛而真实意义上的民主权力自由,并且这种自由不仅仅是体现在法律条纹上,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人民能够支配法律规定的属于他的一切,任何故意或者过失对人民主权进行伤害的行为,都是法律所不允许,必须受到法律严惩的。
(三)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指的就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彼此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具体事物,又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相互监督,藉此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
对各级机关的权力进行制约,能够有效的保证国家机关健康运行,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际国情情况下的又一个特征。在西方国家颇有成效的三权分立因不适合我国国情而被舍弃,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历史中留下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国不应该将反对专制而产生的权力制约舍弃,而应该将其有保留有选择性的作为民主集中制的补充纳入到我国的法制建设中。
这样做主要有两个原因:①经过长期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能够得知,如果权力不加以制约,便会像脱缰的野马一般肆意妄为,就会导致权力滥用,导致决策者专断,这就使民主和法治无从谈起,因此,想要建设民主法治的国家,就必须对权力机关就行权力制约。②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和制约,不仅能够避免专断,并且能够进行权力优化,促使立法机关有效的行使立法监督权,行政机关就能行使好国家的行政权,司法机关就能依法独立的行使好国家的审判权及检察权。总而言之,对国家机关就行权力制约并且相互监督,能够有效的促进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展开工作,有利于进行权责划分,能够更好地管理建设好国家事物,使国家朝着一个更加清晰的明天不断迈进。
(四)民主法制化与法制民主化
民主法制化的概念就是,把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各项民主自由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进行确认和肯定下来,使这些权利具有确定性、排他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这样做的原因是,我国想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和各项民主自由权利进行确认和保障,并且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法律准绳。
法制民主化的概念则是,国家法律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以贯彻民主原则为基本准则,必须时时刻刻符合民主的要求,立法真实反映民意,执法得到人民监督,守法真正成为人民自觉自发的行为。法制建设之所以要民主化,指的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法制确立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要确立社会主义法制,就必须将法制建设民主化。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及其根本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力量源泉。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只有以民主为前提,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始终贯彻落实民主立法的基本原则,才能制定出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一切忠于人民的法律。而在法律的实施方面,只有人民自觉对法律进行遵守,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法律至上的地位,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换句话来说,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扩大的完善其实就是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社会数以法制作用的发挥必须以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为前提二者相辅相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既在理论上做好法制建设研究工作,并且同时在实践生活中也同时将法制建设工作落实好。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对社会主义法制的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法制特征有个全面的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做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里程碑。
【法制建设的发展】推荐阅读:
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09-26
档案的法制建设06-30
环境法制建设07-14
法制建设理论08-18
消防法制建设09-11
工会法制建设10-26
法制社会建设09-30
监狱法制建设论文07-23
法制建设调查问卷10-09
对当前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看法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