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

2024-09-26

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共10篇)

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明显进步。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失业、贫困、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合法权益保护、突发事件等社会问题开始凸现。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条腿长、一

条腿短”的问题。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把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

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概括而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充满活力,实现公平正义,保持安定有序。这对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法制建设应当使社会充满活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目前,在经济领域,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保护产权、加强宏观调控、维护公平交易和市场秩序等制度的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这些制度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的同时,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空间,从而保证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而在社会领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有制度更为侧重于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主体主动创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

法制建设应当有利于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利益关系的平衡。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因此,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如何正确处理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兼顾公平正义,是制度建设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这些年,我国的法制建设是比较重视体现公平正义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社会主体之间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分配不公平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比如,教育和卫生事业关乎每个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目前,还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城市与农村、城市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又比如,近年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的城乡收入,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贫富差距扩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关收入分配调节的制度还不够完善。

法制建设应当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礼记·礼运》中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图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各得其所,安定和谐,秩序井然,这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境界。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关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有:一是,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的制度不健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便捷、及时的反映,滋生不少矛盾。二是,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不完善。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逐渐多样化,我国社会矛盾和纠纷呈现出利益性、群体性、危害性强等特点。及时化解纠纷、保持社会稳定,需要建立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诉讼、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在内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但还不够完善。人民法院通过诉讼解决社会矛盾的压力过大,其他矛盾调处方式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成本很高。三是,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没有形成。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和事故灾难也逐渐增多,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些年,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应对突发事件中对公民权利的限制缺乏明确规定,公民权利受到不法侵害缺乏明确的法律救济渠道,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危机意识有待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

二、加强法制建设的指导原则和重要工作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首先要求要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法律制度。也可以说,加强法制建设的过程,就

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落实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法制建设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发展社会事业中的作用。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的责任,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发展社会事业,并不意味着要自己建学校、办医院,而是应当充分运用经济扶持(花钱买服务)等手段,鼓励、支持各类社会事业主体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此外,一些社会事业领域也要引入必要的市场机制,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要妥善处理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原则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事情,不要由政府管理,尽可能留给社会自律解决;应当主要由政府管理的事情,也要尽可能发挥社会自律的作用,彻底改变政府包打天下的局面。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着眼点,充分考虑、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按照上述指导原则,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落实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力口强法制建设,要紧紧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法制建设。要建立健全现代国民教育制度和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科技制度建设,推进科技事业发展。要加快公共卫生制度和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要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完善社团、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管理制度。要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它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完善收入分配调节制度。要强化政府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切实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要研究制定社会保险法,完善社会补偿、社会救济方面的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当前,要进一步抓紧制定、完善有关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要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制订或者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建立健全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完善我国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应当在明确各类社会矛盾解决方式性质、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它们在整个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注意处理好相互之间的衔接配合关系,保证整个机制有效运作。各级行政机关要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制度,及时发现矛盾隐患,及时化解。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首先,要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积极支持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研究解决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其他民间调解委员会的法律地位问题。其次,要完善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行政机关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关于行政裁决,在完善有关行政裁决组织、行政裁决程序等制度的同时,要重点研究行政裁决与诉讼的衔接问题。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制度建设和重大决策要切实做到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切实珍惜民力。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法制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法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要按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的要求,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此,在经济领域,要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致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社会领域,要切实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公共利益。需要强调的是,公平是再次分配的生命所在。制度建设要特别注意避免再次分配中的不公平,从根本上消除教育、医疗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现象,二是,活力与有序的关系。活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序则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缺乏活力的社会必然停滞不前,而没有秩序的社会则会陷入混乱。因此,制度建设必须体现活力与有序的平衡。要放松对社会主体的规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制度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不断繁荣各项社会事业。同时,要特别注意到,转变对社会事业的管理方式,需要在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因此,发展社会事业,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秩序。

三是,强制与引导的关系。要切实改变片面强调法的强制功能、忽视鼓励、评价和引导功能的现象,注重发挥法律规范的引导功能,根据行为人不同的行为方式来确定能够有效发挥法律规范作用的相应制度。因此,制度要重在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机制,创造一种环境,尽量通过确立一系列供人们自己判断是非、分配责任的规则来解决问题,要鼓励、引导社会主体之间以契约等形式来自我规范和控制,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是,行政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但是,加强管理并不等于凡事都要政府去管理。政府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政府承担的管理职责也应当是有限的。因此,要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的事项和范围,对不应当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要善于发挥市场机制、社会自律的作用;对应当社会自律解决的事项,政府也不能“一放了之”,“听之任之”,而是要通过鼓励和支持具备各种良性功能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它们在社会自律方面的作用,逐步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体制。

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 篇2

关键词:牧区水利,草原生态,水资源

一、肃南县牧区水利现状

肃南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 地处河西走廊中东部, 祁连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 同甘青两省的15个县 (市) 接壤。境内河流属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 总流域面积2.15万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为43.11亿立方米, 人均流量12.2万立方米, 有祁连山冰川964条, 总储量159亿立方米。

肃南县地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上游区, 水资源丰富, 受资金和地形条件的限制, 水资源利用程度低, 现有的一批水利工程, 规模较小, 年久失修严重, 效益较差, 根本满足不了生态建设的需要。

二、草地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

肃南县现有180万公顷天然草原, 经测算, 正常年份载畜量为120万个羊单位, 现已达到140万个羊单位, 草地生态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㈠草原退化、沙化严重, 水土流失加剧 肃南县是一个传统的畜牧业县, 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 但是养殖方式落后, 饲养管理粗放, 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均低。近年来, 随着草原法律法规的健全, 草原“双权一制”的落实, 给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广大牧民群众养畜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全县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但是, 草原超载过牧现象日益突出, 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盐碱化,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草原生态明显恶化。全县草地面积142.19万公顷, 退化面积59.89万公顷, 占总面积的42%;盐碱化面积5.8万公顷, 占4.1%;沙化面积4.47万公顷, 占3.14%;水土流失面积12.23万公顷, 占8.6%。

㈡草地生产能力下降 在气候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下, 草地生产能力逐年下降。2010年天然草场可食牧草产量与1983年相比, 平均下降了35%。

㈢扬沙和沙尘暴危害加剧 由于草地退化、沙化严重, 沙源分布面积逐步增大, 扬沙和沙尘暴危害加剧, 1992年~2008年, 肃南县年均大风12次, 沙尘暴8次, 雾霾天气50天左右, 尤其是2000年爆发了10次大规模沙尘暴, 给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㈣自然灾害频繁 过度放牧, 使大片的天然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林线、雪线上升, 林草面积逐年减少, 地表植被盖度下降, 土壤蓄水涵养能力减弱, 水土流失加剧, 洪水、冰雹、泥石流、虫鼠害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严重制约牧区经济的发展。

三、恢复草原生态的可能性

恢复草原生态必须靠调整牧业布局, 改变生产方式。提供水资源保障是牧区水利的根本任务, 通过水利项目的实施, 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 引导牧民走种草养畜结合的路子, 并以点带面提高牧民保护天然草地生态环境的意识, 走“以水定草, 以草定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㈠围栏封育是恢复草原生态的有效措施 2009年, 黑河近期治理项目肃南生态治理工程对项目区实施天然林封山育林, 对草场实施围栏封育。截至目前, 已退化的草场产量基本恢复, 大范围的草地复壮, 生态恢复显著。

㈡大力发展水利建设是促进牧区生态建设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 为改善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先后实施了节水灌溉及高效节水项目, 铺设低压水管道115.3公里, 发展节水灌溉面积0.17万公顷, 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实施前的0.51提高到0.8。2011年~2013年, 肃南县开始实施牧区饲草料地建设项目, 总体目标是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 改善牧区生产条件,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及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项目实施后, 将改善有效灌溉面积0.43万公顷, 新增节水灌溉饲草料地面积0.43万公顷,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0.59万公顷, 占灌溉面积0.91万公顷的64.8%, 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36提高到0.8。全县牧草综合生产能力由2009年的14.87亿公斤提高到16.76亿公斤, 提高12.7%。

㈢规划轮牧, 确定合理的载牧量 由于牲畜数量增长过快, 造成草场超载过牧现象严重, 天然草场面积、产量逐年下降, 草畜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因此, 应根据牧草的质量产量合理确定载畜量, 防止过度放牧。6月~9月, 草场水草丰美, 应多养牲畜, 11月到来年3月应减少牲畜放牧数量。

㈣建立新型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 加强内部管理, 使各灌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积极推行终端水价, 全面提高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水平, 确保区域内的灌溉设施资产保值和增值。

四、水资源是草原生态的基本保障

肃南是边远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地域辽阔, 山大沟深, 人口稀少, 居住分散, 自然条件恶劣。受自然等条件的制约,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肃南牧区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水资源为3352万立方米, 单位草地面积的水资源占有量少之又少, 因此必须要确立“以水定草, 以草定牧”的指导思想, 这样才能实现草原生态改善、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五、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㈠水资源方面的问题 经分析, 造成现状年缺水的主要原因是工程性缺水, 应加大中型灌区改造挖潜配套力度, 提高现有农田灌溉保证率。不再开垦新增耕地面积, 同时以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节水型城乡供水体系为中心, 大力普及常规节水灌溉, 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

㈡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 发展牧区水利、恢复草原生态是关系国家和地方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大事, 应从加快民族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实际出发, 加大对民族地区各项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重点倾斜和帮扶涉及民族地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㈢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 草地牧业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很多工作仅靠水利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 控制草地载畜量、围封禁牧、改良草场、改良畜种结构等重要工作都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因此, 完善牧区水利发展机制和制约机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特别是要明确和加强各级政府的领导作用。

六、结束语

和谐社会下的经济与法制建设 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建设;法治建设

一、前言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党与政府工作的核心, 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经济与法律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紧密关系。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而在和谐社会的背景要求下,经济与法制建设工作的开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和谐社会下的经济建设

1.和谐社会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基础。稳定作为发展的前提保障,只有确保我国经济的稳定,才能促进我国的发展,而经济关系作为我国社会关系中的核心要素,其也将对社会关系的和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可见,只有当国内的经济处于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积极的影响,并提升国内的生产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开展的前提。发展是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旦出现社会不和谐的情况,则会使大部分人民出现不良的社会情绪,将会极大阻碍经济的稳定发展。可以发现,和谐社会与经济建设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加强经济建设,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2.和谐社会下的经济建设途径

首先,应当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到来,使我国实现了现代化的经济改革,并建立起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内的公平、公正等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行业垄断的不良经济现象。因此,应当对现有的市场价格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对市场经济的法制化管理,确保经济市场内的公平竞争。其次,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资源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应当以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原则,并在绿色经济的基本理念下,实现对现有经济模式的完善与改革,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要时也可以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最后,实现对专业性人才的合理配置,解决当前投资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吸引大量的人才和投资企业,促进我国经济的综合发展。

三、和谐社会下的法制建设

1.和谐社会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法制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营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首先,和谐社会的建立要求我国必须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综合管理,一旦出现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则会导致和谐社会构建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其次,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法治社会的建立为基础的,其不仅可以为社会的有效运转提供稳定的环境保障,同时也将为规范我国国民行为,实现对社会发展的约束带来积极的影响。最后,民主与法制建设作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维护人民权利,减少社会矛盾的出现和激化上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和谐社会下的法制建设途径

首先,对现有法制建设中的内容进行完善,加强立法工作。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完善,只有将其与法律制度进行有效结合,才能为我国的综合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相关的立法机关可以通过对立法工作的加强,并通过对我国法制建设内容的完善,建立规范性、科学化的法律法规,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以民主为原则建立现代化的法制建设模式。民主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实现法制模式的民主化,方能确保法制建设工作开展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国家应该对现有的法制模式进行完善与改革,提高公民对法制生活的参与热情,并保障参与途径的通畅,体现出民主法制的基本理念。最后,积极维护经济发展与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秩序作为法制建设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只有确保社会的和谐、安定,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才有了前提。同时,也应当加强并完善国内有关经济安全方面的立法,实现与国际经济市场的接轨,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合理调控,最终实现对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实现对经济体制和法制体系的完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完善法制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够得到保障。本文通过对和谐社会下的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分析,希望可以成为进一步健全国内的经济与法制建设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闻君.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非经济视角——教育、法制、文化[J].科学经济社会,2010,08(03):117-120.

[2]李霞.浅析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法制建设的关系[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11(05):11.

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 篇4

许和本

泾县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242500

所谓经济的良性发展,就是不仅当前的经济运行质量较高,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小城镇建设?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从了解的情况看,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小城镇建设就是让农民住进城里、小城镇建设就是乡村城镇化、小城镇建设是现代化的前提等等。不在理论上澄清这些问题,就会在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扶持、小城镇功能规划、小城镇考核体系上出现误区。正确认识小城镇建设的目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良性经济。

一、小城镇建设首要任务是破解 “三农”问题

我国为什么会形成“三农”问题?有人认为,是由于建国后所处的国际大环境和根据当时的国力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所决定。要想尽快建立起自已的工业体系,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只有牺牲农民、农业、农村的利益,才能使工业建设的资金有保证,才能使城市功能恢复的资金有保证。深入地考察历史,设身处地地为当时的决策者考虑,无可厚非,尽管这一决策带来的后果也许要让几代人品尝。“三农”问题为什么会越演越烈?有人认为,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城市和乡村建设、其它产业和农业的再一次脱节。而面临的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农业劳动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收入低,一句话,农民很穷。而不能使农民增收,中国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根据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情况和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提高城镇化水平风险最低的途径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大战略”的提出,并非是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最终的目标,并非是让居住在空气清新、风光秀美的乡村的农民搬进城镇了事。实际上,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居民(包括我国先富起来一部分人)的居住目标是远离市尘。因此,小城镇建设是实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目标的手段,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手段,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并最终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手段

二、小城镇建设的远景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

我国城市化水平低已成为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阻力,这已严重制约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我们看到,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城市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与乡村的差别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加入WTO,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产业受到严重的冲击,大量农民工进城和每年都在增长的城市失业人口,都使城市面临着重大的压力,有人认为,我国的就业压力可能在20年后随着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才能得到缓解。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形成一个个具有容纳人口居住、提供就业岗位、基础设施较好的小城镇,则会为缓解就业这一压力发挥重大作用。在可预期的将来,会有城市人口迁居小城镇,形成城市与乡村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因此,小城镇建设的经济目标决不仅仅局限于让农民受益,最终得益是全社会。

三、发展良性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加快乡村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牵涉到体制改革的系统工程,如果说,城市追求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优

化、公共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小城镇追求的主要则是经济的发展。我们只要稍稍留心,就会发现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经济发展都快、综合实力都强,沙滩上是建不起高楼的。关于城镇化水平的计量有多种说法或方式,其中之一种即为城镇人口这单一指标来衡量;不仅以偏概全,忽视了城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出现了大量的“数字城镇化”的游戏。一些地方或为了体现政绩,或为了上全国、全省试点镇名单,编造城镇人口数量,把仅有行政隶属关系、远离城镇、根本享受不到城镇的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便利、仍以种田种地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所有人口全部计算为城镇人口。虚拟的城镇化业绩不仅给高层的决策带来了困难,而且掩盖了农民的真实处境。因此,把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定义为经济指标特别是良性经济指标,不仅可以避免上述现象,也增加了直观的城镇之间的可比性,更能体现出城镇化的真实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初衷,才能让无数的农民兄弟从中受益。

四、经济的良性运行是为了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说,小城镇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片呼声中,大量的良田被占用,大量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的建筑被拆除,大量的山林、水泊、矿产资源被消耗,大量的在发达地区或城市被取缔、限制的产业向小城镇转移,属地农民也许可以从中得到暂时的利益,但是,牺牲的是曾经美丽的家园,曾经清新的空气,曾经赖以生存的良田,一句话,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我们牺牲了属于子孙的东西。这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发展速度越快,引进的项目越多,将来治理的难度越大,何况许多资源一经毁坏即不可再生。为什么我国的大城市里没有出现一些发达国家也难以避免的“贫民窟”?除了我们的城市低保等政策导向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在无法坚持的情况下,会选择返乡而不是滞留,如果他们已经没有了家园,不选择滞留还有退路吗?因此,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避免出现这样的局面,只有发展良性经济,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以良性经济为标尺端正小城镇建设的政绩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非常及时的、必要的。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相辅相成的,有了科学的发展观,才能有正确的政绩观;有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牢记科学的发展观。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除了加强科学的发展观教育外,就是建立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一是把小城镇建设的目标定为发展经济,克服地方官员的浮躁心理和花架子的工作作风,使小城镇建设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在我们这样的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大国,必须保护耕地,保护生态,保护资源,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发展,不求经济总量,但求经济质量。三是在良性经济的考核体系中,包括城镇人均收入、城镇规模、城镇人口、城镇经济结构、经济可持续运行预测、城镇人口中应有土地人口占有土地面积、基础设施配套率、城镇居民及周边村民对当前生活、生产条件的满意度等综合要素,并且可以量化考核指标。四是进一步加快民主化进程,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编制、项目上马、招商引资等重大事项要采取听证制,充分发扬民主,这其中,要充分听取属地农民的意见。毕竟,小城镇建设中的每一个举措,农民最有切肤之感,为之欢欣或为之痛苦。

作者简介

对凤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篇5

凤县人民政府县长 郑维国

凤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曾两度跻身全省十强县,荣登西部百强县榜单,成为宝鸡乃至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已高调进入公众视野。作为新一届凤县政府负责人,自己深感责任重大,挑战空前。经过近半年的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特别是市县党代会、人代会的相继召开,汇聚了智慧,明晰了思路,凝聚了力量,凤县的发展轨迹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一、站在理论的前沿审视凤县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目前,理论研究领域对县域经济本质认识大体有四种判断:一是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每个县区都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人文积淀,发展中就要发挥自身优势,体现县域特色,突出比较优势。就凤县而言,最明显的特色在山水、在矿产、比较优势在工业、在旅游。必须围绕工业强基础,围绕旅游谋未来。二是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大范围整合资金、人才、资源等发展要素,把开放促开发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审视凤县,必须奉行“非禁即入”理念,践行“善于变通、敢于负责”精神,放眼关天经济区和西成经济带,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三是县域经济是品牌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使某一产业或产品在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对县域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纵观凤县,就是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进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做精特色农业,做亮文化旅游品牌。四是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互为因果,互相促进,通过改善民生社保水平,可以增加居民收入,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可以扩大内需,促进县域经济走内生性道路。作为全省统筹城乡试验区和全市统筹城乡试点县的凤县,就必须把加大投入、改善民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立足县情实际谋划发展

县情实际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础,是科学决策的根基。必须在吃透县情的基础上,确立长远发展战略。一是做好劣势转化大文章。凤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大沟深,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不到35人,距离大中城市较远。特别是姜眉公路和宝汉、宝天、十天等高速路的贯通,使凤县处在了高速路的包围真空地带,且“十二五”期间将要建设的银重、京昆复线也不经凤县县城,凤县的边缘化趋势将被加剧。交通区位边缘化是凤县的最大劣势。辩证地看,劣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优势。目前看来,凤县的山重水复、地处偏远为发展之劣势,但长远看或在更大范围看,青山绿水是凤县最为宝贵的资源,良好的生态是凤县最具竞争力的品牌,没有被过度开发,物质文明不发达的凤县,正可以成为生态文明之花盛开的地方。因此,必须保护好凤县的青山绿水,持之以恒的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现代休闲农业,鼓励发展名优土特产,给全市、全省人民奉献一个休闲娱乐的大氧吧,干鲜杂果的大超市,游山玩水的大景区。二是抓好优势再造大工程。凤县历来就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县,铅

锌、黄金等采、选、冶体系健全,工矿业基础相对雄厚。工业经济一直是凤县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拥有40余户规模以上工矿企业,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加速推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工业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201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58亿元。立足这一县情实际,我们要把工业强县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快推进铅锌、黄金和新型材料三个百亿产业集群为重点,突出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和留凤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两大园区建设,在壮大规模的同时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三是聚力借势跨越撑竿跳。理已通,情已明,谋已定,抢抓机遇,借势跨越,时不我待。我们将抢抓宝鸡加快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围绕工业强基础,围绕旅游谋未来,突出工业转型升级、旅游体系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城乡互动融合、社保民生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六大重点,狠抓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努力实现“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城乡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扩大对外开放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提高全民幸福水平上走在全省前列”等五个走在全省前列,大踏步向全面建设幸福新凤县的目标迈进。

三、置身实践一线狠抓落实

为全面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加大油门,前拉后推,确保全速前进。一是解放思想促进落实。按照市委、市政府“六扫除六确立”活动和市政府系统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大会安排部署,动员全县干部认真学习文件,深刻查找自身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之处,结合凤县实际确立全新的竞争观、产业观、项目观、环境观、人才观和事业观。加快完善制度、转变作风、提升效能,努力形成以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以公开承诺制明确服务要求、以民主评议制强化社会监督、以责任追究制严肃工作纪律的工作机制。从思想上、行动上和机制体制上促进工作落实。二是政策支持保障落实。县政府在今年预算中,安排了四个三千万用于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工业经济发展,确保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以上。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旅游宣传营销,确保全县游客人数稳定在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6亿元以上。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生猪大县、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全县农产品加工包装比例达到50%以上,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安排3000万元用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奖励及融资担保,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特别安排2.18亿元办好十件惠民实事,确保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以政府财政投入的小杠杆撬动大市场、引领大发展。三是夯实责任跟进落实。县政府对市上的考核指标、十强县考核指标、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重点项目包抓责任、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招商引资任务、争取项目资金任务等七个方面的指标任务,进行了通盘考虑、集中研究、一次下达到县级各部门和乡镇。并提出了在全市范围内“单项工作争第一、项目资金争十分之一”的要求。全体县级领导及部门和包抓项目或单项工作责任实行捆绑,与年终奖励挂钩,形成了责任到人、任务到边、网络到底、激励到位的落实责任体系。四是亲力亲为引领落实。按照市上提出的“三个三分之一”和“一线工作法”的要求,大力弘扬“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凤县三高精神,发挥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牵头抓总作用,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前沿一线,迎难而上,亲力亲为,实现大突破,推动大发展。

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 篇6

调研

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2007-12-12 19:18:0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2)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内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质就是要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营造这个良好环境的过程中,政府作为营造主体,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正确界定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揭示了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基本

方向和基本作用,即回答了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可以说,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决定政府职能的前提和依据。在目前开放和转型条件下,我国政府应具有哪些主要职能,取决于在开放和转型条件下社会经济会产生哪些主要问题,这是正确界定职能的前提。

(一)政府的基本职能

1、转型期秩序稀缺的一般规律,决定了供给秩序应成为政府重要的综合性职能要建立市场经济,必须首先打破传统的“伦理经济”观念,树立新的“法理经济”观念。这样就必然引起人们反抗市场的逻辑,市场的发展就需要一个“合法化”的过程。同时,向市场经济转轨不仅要求改变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而且涉及资源和权力的再分配。它可能为某些人提供发展机会,而剥夺了另一些人的传统特权,也可能造成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与现存的所有权、地位和权力不相配。这样就会引起社会冲突和政治斗争,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

而有混乱必缺少秩序。所以,在社会转型期,秩序的稀缺是一个一般规律。在我国,目前秩序的稀缺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不正当竞争严重,信用的缺乏等等,都是秩序稀缺的不同表现。在建立和维护秩序方面,政府应担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本身的强制力和再分配能力,使其自身在提供秩序的服务方面,能够实现规模效益,成为建立并维护与秩序有关的产权制度体系、市场法律体系和提供相应司法服务的最合适主体。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受到有效的监督。为了实现秩序的优化,政府在秩序建设中必须倡导一种法治精神,遵循法治精神管理市场,与秩序相关的政策措施的贯彻和实施必须被纳入法制轨道,政府调控和规制市场的权力应当受到合理制约,相关管理行为必须得到有效监督,并承担法律责任。

2、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应成

为各级政府的核心经济职能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并完善一套综合性的社会创新机制。就是指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以推动社会创新活动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系统。它的基本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协调社会的创新活动。因为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低,政府可在为企业创新构筑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通过政策、法规、计划、项目、采购、财政金融、服务等多种形式,影响、引导与干预创新活动的方向与效率。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下,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扶持更是必要的。二是大力培育产业竞争力,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结构成长度低下、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提出

明确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模标准、重点建设项目等,并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政策和规划的落实,建立和健全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保障体系,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三是要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我国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在现实层面上,仍表现为潜在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为此,一方面必须加快我国人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把人才真正确立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用人机制,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择机制、淘汰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倡终生教育等。

3、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社会风险会变大,所以,稳定职能应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在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高失业率所导致的社会风险、企业困境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地区差距拉大产生的社会风险、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风险。

针对各种类型的社会风险,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竞争的调控。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体系。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保险基金的收缴和管理,壮大保障规模和能力;改革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还要注重提高政府处置社会风险的能力,尽量减少风险给社会所带来的损失。

4、转型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所以应把预防腐败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职能腐败现象的产生与泛滥往往与社会转型有关。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使以往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秩序受到冲击与破坏,不仅使原来隐蔽的腐败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迅速地传播与蔓延。目前,中国正属

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 篇7

一、肥西县主要工业园区情况介绍

1、三大园区基本情况

桃花工业园成立于1991年, 现已基本形成汽车及配套、家电及配套、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5大主导产业, 在全省县域园区中, 目前位列县域园区综合实力第一名, 综合竞争力位列全省开发区第4位。

柏堰科技园成立于2005年10月, 是合肥高新区和肥西县共同合作开发的安徽省首家跨区域的工业园区, 以家用电器产业为支柱, 家用电器质量、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前列, 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新港工业园成立于2008年8月, 是合肥经开区与肥西县合作开发的新型园区, 以电子和医药制造为支柱产业, 合肥出口加工区位于园区内, 为安徽最重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基地之一。

2、三大园区现阶段取得的工作成就

2014年度, 各园区紧紧围绕预定目标任务, 着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服务、转型发展等重点工作, 保持园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推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其中, 桃花工业园和柏堰科技园因建成较早, 企业入驻及开工生产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在招商选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取得令人满意的业绩。新港工业园因建成稍晚, 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征地拆迁及完善社会管理等方面还存有大量工作。 (见表1)

今年1-5月份, 三大园区共完成产值416亿元, 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80.6%。其中桃花工业园1-5月份累计实现产值198亿元, 同比增长17.2%, 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38.4%;柏堰科技园1-5月份累计实现产值121.9亿元, 同比增长8.5%, 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23.6%;新港工业园1-5月份累计实现产值96.2亿元, 同比增长37.4%, 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18.6%。

二、工业园区建设对肥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1、园区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历史上, 肥西就是一个农业大县, 在农业生产及创新举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农业富县、三产活县、开放兴县”的发展思路, 依托区位优势, 团结带领全县人民, 闯出了一条符合肥西实际的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之路。随着以桃花工业园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工业园区的建立及运转, 肥西的产业结构也由传统的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 再向服务业主导型逐渐转型, 逐步迈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道路。

2、产业链的扩散和延伸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大主要园区都拥有各自的龙头或支柱产业, 如桃花工业园的江汽集团、TCL集团、好运机械、亿帆医药及华南城等, 柏堰科技园的人和节能、信维科技、格力集团等, 新港工业园的中烟集团和联宝 (合肥) 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龙头企业不仅同区域外地区有着广泛联系, 同本区域内其他园区企业也有着诸多联系, 产业链扩散和延伸到上派、花岗、山南等乡镇园区企业, 相应带动和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3、技术创新扩散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园区内众多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联系, 积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2014年度, 桃花工业园推动与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及省内外部分高校的合作, 推出多项技术创新成果, 实现园区内相关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 不仅推动了本园区经济增长, 还惠及如上派片区、山南片区、新港南区等托管园区的配套企业。柏堰科技园也在引导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和资金投入、为龙头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方面积极创造条件, 其创新成果也已惠及县域其他工业园区。

三、对工业园区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 建设特色园区

工业园区的规划, 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的产业特点, 科学规划, 更多突出专业型、特色型园区, 以更好的推进县域各项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目前, 柏堰科技园已成为家电制造业基地, 所提供产品从数量到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围绕支柱产业形成人员、技术及物流业务等的集聚。新港工业园把电子和医药制造作为主导产业, 同时, 借助合肥出口加工区位于本园区内优势, 积极开展外贸业务, 各园区基本形成了自己特色。参考类型相近的南京六合经济开发区, 其从战略规划到产业定位、从项目选择再到政策扶持, 思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培育创新能力,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高度

园区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 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 要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方面培育园区创新能力。

桃花工业园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 坚持招大引强、招才引智, 园区目前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4家,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各2家, 在整合发展平台、创新机制体制等方面也不断推出新举措。柏堰和新港两大园区在学习借鉴桃花工业园成熟做法的同时, 还可借助依托合肥高新区和合肥经开区的优势, 苦练内功, 迎头赶超,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做大做强, 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工业园区内产业集群可以实现各项生产要素的集中, 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对县域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 推进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达到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效果。

作为肥西县发展时间最长的工业园区, 桃花工业园在招商选资方面严格标准, 瞄准世界和中国500强、央企、知名民企, 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同时, 十分关注入园企业与园区内外企业生产的关联性, 打造“产业链”, 如园区内的汽车制造和TCL集团, 其生产制造的链条中就包括部分本县的本土企业, 促进了本土企业的发展, 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基础。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各园区应在制定鼓励产业集聚政策、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档次、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多做工作。

4、多方联动, 解决园区实际问题

随着形势发展, 园区内存在的诸多矛盾逐渐凸显, 在土地规划、征迁安置、引荐招商、升级定位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各自诉求, 问题如不能得到解决, 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园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对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思考与研究 篇8

关键词:体育活动;体育经济;发展;产业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37-01

清末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被外国人称之为“东亚病夫”。这种耻辱随着国家的自立自强,体育素质的不断提高已经被彻底摆脱。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不仅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民族的实力与特色,也为中国带来了超二十亿美元的奥运收益,以及无法用经济数字衡量的间接经济效益。中国的体育活动自二十世纪中期开始发展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社会活动。同时,在体育内容、形式上不断翻新,活动内容多姿多彩,呈百家齐放的状态。与此同时,体育活动的竞技化、商品化也不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促进了体育经济的兴起。

一、发展体育经济的意义

发展体育经济对体育外围产业与服务起到拉动、扶持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随着体育竞技活动的不断丰富与进步,消费者对体育活动的重视与投入热情日益强烈。对体育产业包括体育器材、健身场所、服装用品、体育广告、彩票、旅游等形成经济链条式形态。其次,体育活动对我国的硬件设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08年奥运会对各城市体育场馆、交通、人文、环境等各方面大力投资,促进了各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再次,体育用品行业的兴起,带动了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业的兴起。与之相关的还有体育保健品、体育医学、体育活动推广宣传等产业。体育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成为我国支柱产业,带动了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优化第三产业结构。

二、中国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体育经济重视程度不够

相比教育、文化事业,我国在体育产业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政策上扶植力度明显减弱。国家对体育的发展侧重于竞技性,看重于国际赛事上金牌数目。而真正的体育,应是一项群众性的体育事业,在于对国民体质的增强。反观其它经济发达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发挥重要引导与扩展作用。对体育活动场地的建设投入资金多,对体育生产企业,体育场所营业所得,给予税收政策上的減免与优惠。我国在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政策手法鼓励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对体育经济未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2、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体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被人所意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全球化的运动品牌少之又少。各大国际赛事中,很少能看到中国品牌的身影。其次,体育发展的目标不应只为了夺取金牌,而在于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逐渐被吃喝等日常娱乐活动所取代。新时期的国人,肥胖症及各类因缺乏运动产生的疾病现象增多。我国的体育经济市场从保健品到运动器材、健身房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当前不断投入的竞技体育资金与匮乏的群众体育建设,拉大了体育经济发展的步伐。

3、缺乏与体育经济配套服务

体育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配套的服务设施。当前,我国的体育用品生产者对使用者的运动状态未经过咨询与了解。其次,在销售过程中,片面强调产品的功用,而脱离大众消费的实际需求,使体育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体育经济活动主体,体育产业生产者与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对体育产品的市场需求,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产品需求没有灵敏的认识。再次,我国的体育经济经营者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体育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三、如何发展中国体育经济

1、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经济发展重要性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体育发展一直倚靠国家财政拨款作为经济支撑。时代在不断发展与革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体育发展资金不能仅仅依赖国家供给。还应解放思想,转变立场,通过实现体育部门与体育生产经营企业联手,举办体育活动、加强品牌合作、优化人员结构、以市场化的经济结构不断促进体育经济的增收。其次,政府对体育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撑后盾。改变传统的以国家拨款进行体育建设的思想旧模式,鼓励创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以体育场所的建设为例,体育建设部门通过拉赞助,拍卖广告权等方式实现与体育经营企业市场化的经济运作。在我国当前的发展国情下,为国家节约资金,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2、推动体育经济发展产业化

打造知名的体育用品、服饰、饮料等体育经济品牌是发展的最成功经验。体育经济发展,首先要打造与体育相关的各类品牌经营,成功的体育品牌,使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就自然联想到,并产生消费需求。其次,体育场所与体育设施可以通过多种经营手法,实现经济收益。许多体育场馆,与健身设施日常闲置时间较长,可通过向全民开放,进行各类场馆合理划分。健身器材等服务群众进行日常锻炼活动,体育场馆可提供企业进行公司活动,出租给社会团体进行体育竞技比赛。通过结合市场化的经营手法,使体育经济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同时,对体育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如在体育场馆附近可提供广告位出租,开展餐饮行业等活动。例如趁世界杯的热潮,把闲置场所与设施合理利用,不仅提供群众看球场所,同时刺激体育经济活动的发生。

3、培养有实力的体育经济发展人才

当前,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充满干劲、勇于创新的经营与管理人才。国家对此应不断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及再教育。为体育经济发展配备优秀的管理人才。其次,对现有的经营管理者不断加强培训,送出国门学习世界知名体育品牌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体育经济发展经验。其次,对现有市场不断加强规范性。通过网络时代多媒体传播平台,对消费者消费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适时刺激消费行为。同时,对消费者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与进步。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前提下,获得更长远的体育经济发展空间。

结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全民健身需求增加。体育在为人民提供竞技比赛快乐的同时,对个人身体素质,市场经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前我的体育经济发展仍存在各式的问题,但是相信通过不断加强体育经济管理,体育市场中潜在的巨大价值将会陆续发掘出来。

参考文献:

[1] 吴超.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1?(19).

[2] 况毅磊.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1(28).

[3] 徐语.全民健身运动在体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制与道德 篇9

地沟油,下水道里掏出油污、油垢,经过简单加工再回到市民餐桌;“杀人奶粉”,女婴食用后,身体严重变形,干裂的皮肤就像老太婆一样;“人造奶”,破皮鞋竟然拿来制“牛奶”;豆芽加工黑窝点,“毒气”熏人,过期药剂和漂白粉随处可见,随意添加各种有害物质以及“毒校服”、欧典地板、氧立得系列多用途便携式制氧器等等。这些事件除了暴露出政府监管部门打击力度不够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暴露出人们道德理念的缺失,严重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不顾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违章违法地进行生产和销售,这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制,更需要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市场经济体制利用价值规律自发调节,通过经济活动主体之 间的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等方式达到资源的合理配臵,也就是通过利益驱动,鼓励人们创造财富,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运转过程中,必须以法律的形式来维护和强调每个经济主体的平等地位和竞争机制;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需要以法律的手段建立一套公平竞争的规则并打击不当的竞争行为;经济主体之间的等价交换以合同作为主要形式,从而要求以法律确认契约的效力并确保契约的履行;同时市场经济更迫切地要求完善法制体系打击经济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在市场经济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法制强制,缺乏道德约束,就很可能会陷入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道德沦陷之中,最终将导致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无法正常运行。

道德是法律中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法律条文中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诚实和守信。如果没有诚实这一品德,社会中基本的财产制度就不可能形成,各种物质财富就不可能被拥有、使用和保持,也就不可能形成必要的生产和分配;如果没有对承诺的履行,就不会有任何协议,从而也就不会有任何联合的事业和系统的合作。这些社会关系中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在任何社会都必然被赋予强制力,随着强制力的增强,这些道德正义原则就转向了法律条文。比如反映诚实和守信的法律规定有:一方以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所做的一切或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者利益的民事行为都是无效的。同时,正义贯穿于道德和法律两者之间,并在这个程度上使二者等同起来。正义是道德性的,是道德的重要成分。法律自产生开始,就与正义密不可分。法律正义的终极目标是要使道德正义得以实现。由此可见,法律从来就不是脱离道德而存在的,它要从社会伦理道德中吸取合理的成分,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违反正义原则的,是不可能长久发展的。

法制的执行要有伦理道德作后盾。法制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道德则是一种内在的、偏重于自律性的规范。道德的这种内在的自律功能,要比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效果更佳。不进一步提高执法者的道德水平,就是法律再健全、再完备,也得不到好的执行;不进一步提高违法者的道德水平,他尽管知法、懂法,但仍会在利益的趋使下犯法,甚至这种犯法手段更高明、更具有隐蔽性和破坏性。近年来地沟油、染色馒头、问题奶粉、伪劣药品等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足以说明一些缺乏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市场主体并不会因法律制裁而心悦诚服,当他们发现守法经营的收益远远小于非法经营的收益时,或者发现遵守承诺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不守信用却有利可图时,很可能会选择违法牟利。同时,因为社会生活是动态的,它包括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根

本就不可能确立起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涵盖人的种种社会行为的法律、法规,法律的这种相对于社会生活的确定性、滞后性、片面性可能会带来不正义。在一定情况下,一个人所做的在法律上允许的事情却可能是违背道德和正义的。比如那些钻法律空子的行为往往是违背道德正义的,是为大多数人所唾弃的,但又没有法律可以定他的罪,因为这种行为并没有违背现有法制,在法律、法规中根本就找不出对这种行为进行量刑的条文。因此,法制在规范调整经济秩序过程中有其硬伤——范围有限,不可能对所有行为都做出规范,并且是事后处罚,明显滞后。为了克服这种先天不足,就需要引入伦理道德软约束作后盾,道德相对于法制具有更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性、丰富性、及时性等优点,任何社会行为都不能逃脱道德的“定性”,它可以填补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约束的空白。

加强法制建设不能偏废伦理道德的建设。法制建设与

道德建设并重是由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及法治本身的一些弊端所决定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必须法律、法规化,其运行也必须以法律为保障,这是由经济活动的社会性、复杂性所决定的。要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加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制建设,对此,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加强法制建设若偏废了伦理道德的建设,最终会使得法制建设得不到相应的伦理支持,使法制建设最终不可能顺利进行。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个人在商品社会的立身之本,守信和诚实的品质在商品经济中有极重要的作用,所以单靠加强法制建设来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不可能的,还必须同时加强伦理道德建设。

正因为如此,法制与道德历来都是同时并用的两大社会控制手段,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且也不能相互替代。在当前充满利益诱惑和利益驱动下,法制建设如果得不到作为广大民众内心信念的道德支持,就很难在社会

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面对道德规范手段严重缺失、进而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法制建设的局面,重建道德规范体系已是刻不容缓。

第一,我们要选准重建道德控制体系的方向。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在继续健全市场经济法制的同时,尽快重建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控制体系,法治与德治并行不悖,确保既发展又稳定。

第二,要选好重建道德控制体系的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等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都是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的表现。在当今全民道德滑坡的背景下,更应该进一步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此外还应重建一个不排斥物质利益追求的实事求是、义利并重的道德观念。一个社会只有崇尚正当功利,只有让每个人都去追求正当合法的利益,才能迅速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整个社会才能得到最快发展。

第三,要选对重建道德规范体系的载体。对于公众道德重建,除继续采取惠民政策和加强新时期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相配合外,还可以主动引导、宣传和提倡一些经过历史证明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宗教信仰(如佛教、基督教、道教和传统儒教等),将那些暂时“信仰缺失”的普通公众引导到规范的宗教信仰这边来,这样既能够尽快解决他们信仰缺失问题,又能够避免他们相信邪教而误入歧途。尽管道德重建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至于继续恶化,再次出现“苏丹红鸭蛋”、“墨汁粉条”、“三聚氰胺奶粉”等这些“丧尽天良”的行为。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是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这不仅是关系到公众的生产、生活

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 篇10

一、运作

近年来,恩施市紧扣“当好全州龙头、勇当武陵山排头兵、县(市)域经济发展走在全省生态功能类县市前列”的目标,着力打造武陵山“六个中心”,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与“十一五”末比,2015年全市GDP达171.4亿元,财政总收入27.0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9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0元,各项指标分别年均增长11.3%、23.3%、22.7%、15.8%、11.6%、15.7%。

(一)突出试点建设,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按照李克强总理“着力在创新综合扶贫体制方面破题,形成可资推广的经验”的重要批示,围绕“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四大重点,实施龙凤民族新镇、龙马风情小镇提质扩容,启动5个中心社区、24个集中安置居民点建设。“律师进村、法律便民”的做法和创新经验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重要批示;“两社两司一卡一库一平台”体系让农村产权变股权、资产变资金,激活了农村金融活力。

(二)突出产业兴市,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巩固强化农业基础。大力实施“粮安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建设特色产业基地120万亩。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25家。大力发展以“恩施玉露”为主的茶叶、以生猪为带头的畜牧业等区域性支柱产业,获“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全省现代肉牛示范区”称号,连续9年获授“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恩施玉露”获中国驰名商标,恩施富硒茶荣登“中国十大富硒品牌”。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全市“规上”企业达80家、“入统”企业达104家,较“十一五”末分别增加45家和7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家。三是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带头的服务业。连续4年获“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十二五”末,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5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1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4.5倍和5.5倍。

(三)突出城乡一体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市域城镇化率达51.7% ,与“十一五”末比年均增长1.8%。城区“六纵五横三环”城市路网建设加快,城市骨架拓展提速。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亲水走廊、凤凰山森林公园等一批公共休闲场所提档升级;城市供水排水、燃气、路灯、停车场、综合交易市场、公厕等配套项目加快推进;“六城”同创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全面亮化、美化。二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全市新(改)建等级以上农村公路2200多公里,完成通畅工程1000多公里、安保工程1700多公里,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公路200多公里,实现建制村“村村通客车”。改造特色民居2.12万户,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村14个。

(四)突出改革开放,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顺利实施不动产登记改革,“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发展活力和人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加大,成功引进省交投、鄂旅投、省联发投、奥山集团等知名企业,累计新签招商项目56个,实现到位资金108亿元,直接利用外资2060万美元,外贸出口创汇14050万美元。

(五)突出民生改善,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既重视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又着力民生改善,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被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城乡医疗联合体建设稳步推开,贫困户基本医疗救助政策全面落实,新农合参合率达99.68%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8%,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二、挑战

从纵向比较看,虽然恩施市在全省29个生态功能类县市县域经济考核中排名第一,但从经济总量等7大类的41个子指标看,呈“14进11平16退”。在16个退位指标中,退位幅度较大的有信用环境评价指数退18位、单位GDP地耗下降率退16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速度和互联网宽带(4M及以上速率)接入用户升降幅度均退12位。从横向比较看,恩施市七大类考核指标在8位以后的指标有3类,即绿色发展指标(22位)、速度指标(10)位、后劲指标(15位)。另外,结构指标中城乡居民收入比排29位,人均指标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15位,社会指标中信用环境评价指数83.67%排19位(2014年排第一)。

(一)发展速度回落

2015年恩施市地方税收收入增长9.87%,较上年回落7.23个百分点,低于生态功能类县域平均增速2.89个百分点,居19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速度10.14%,较上年回落22.55个百分点,低于生态功能类县域平均增速0.61个百分点,居17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92%,较上年回落1.04个百分点,低于生态功能类县域平均增速0.02个百分点,居13位。

(二)产业结构不优

恩施市2015年结构指标指数虽然居第2位,较2014年上升1位,但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恩施市县域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中农业增加值占比58.7%,畜牧业增加值占比38.6%,两者合计高达97.3%,尽管近年来恩施市大力发展新型特色农业,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工业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烟草、建材、农副食品加工行业,高端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很少,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8%,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4%,较生态功能类县市平均水平3.88%低2.48个百分点,居24位;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重最大的行业仍是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比达到35.5%,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比14.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比7.8%,交通运输业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比4.4%,这四项传统服务性行业增加值占三产业比重高达62.4%,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非常薄弱。

(三)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2015年全市招商引资(含实际利用外资)19.72亿元居18位,仅相当于生态功能类县域平均水平33.18亿元的59.4%,招商引资实际落地项目不多、开工率也不高。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7.78亿元,分别落后南漳县72.83亿元、麻城市143.59亿元、丹江口市30.61亿元,大项目储备不足,项目建设推进难度大,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三、对策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牢固树立 “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发挥恩施县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补齐发展中的短板,加快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潜能,推动恩施市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抢抓精准扶贫、竞进小康战略机遇,以龙凤试点为引领,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二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围绕硒资源为主导的七大产业链,加大工业投资,做大做强现有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产值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信息、绿色产业、住房、旅游休闲、教育文化体育、养老健康家政等六大消费工程,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全面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和形成新的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要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功能,加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二是要大力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要瞄准世界500强以及知名品牌招商,积极承接产业资本转移,重点引进一批与优势资源关联度高、配套能力强,以及高附加值、高科技、低耗能的绿色产业。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引得进、落地快、早投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三)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县域经济驱动力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项政策措施,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企业由制造向创造中高端转变,提升恩施市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进一步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服务体系,加大科技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创新人才使用激励机制,为恩施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性

一是注重绿色发展。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理念,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水平。加大对高能耗行业和碳排放管控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二是注重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加强监管,严格控制并不断减少污染物总量;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种养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使恩施市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上一篇:《叙事详略得当》(第1--2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下一篇:政府报告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