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共8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现在农村在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针对一些问题浅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一、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及心态
(一)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与五十年代提出的“新农村”概念主要有三个不一样: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样。目前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人均GDP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就仙桃市而言,2005年,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全市生产总值达153.0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亿元,完全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内涵不一样。这次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五句话,20个字,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三是目标和要求不一样,这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五新”上,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二)当前的心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基层干部群众是“既喜且忧”。基层干部喜的是新农村建设使“三农”工作有了新抓手;忧的是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时担心政绩考核难以过关。基层群众喜的是农民有了新盼头,政府会有新举措,农村会有新变化。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村民王顺军喜笑颜开地对调研组人员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出力,群众受益”。忧的是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的是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还有少数农民群众则存在“急、怨、冷”的心态:一是“急”。期望值过高,恨不得马上建成新农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众看到电视上和周边村庄发展建设得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干部争取不到政策资金扶持,没有找到致富门路;三是“冷”。有的村基础条件较差,没有致富门路,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冷眼相看。
二、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总的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制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我们这里经济困难,群众温饱勉强解决,没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资金上的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一是村级债务严重,化解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一事一议”筹资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资金缺口大。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落实中央、省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资金大,远远超过了市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三)体制上的制约。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空白,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各级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议将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归并到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组织推进实施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仙桃市的几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实践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
(二)制定标准,科学规划。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相当丰富,对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小康的目标基本体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全面小康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尽快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人口变动、土地整理、生产生活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镇建设等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规划时应重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求各地依据当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以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要按照“立足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谋划。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百镇千村”计划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阳光工程”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将农村区域调整中心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进行规划,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当地政府“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防止单独的政府行为、干部行为。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延及子孙的持久工程,决不能单兵突进,急于求成;要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分阶段规划,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重点突破,试点先行。针对实际,当前要抓好以下五个“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持,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二是要以“一建三改”为突破口。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是农村实现循环经济、改善村容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突破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四是要以化解农村债务为突破口。村级债务是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实施“村村通”等为契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依据平原湖区、丘陵、山区;城郊、偏远乡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分别选择不同的典型,进行重点扶持,总结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四)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温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这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上的一个大动作,一个战略性举措”。这充分表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我们在仙桃市调查的情况看,他们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要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要求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将现在每公里补助7万元,提高到每公里补助10万元;同时要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国家在减少“一建三改”项目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加大对我省的资金扶持力度,将户用沼气池的补助标准由现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国家要求在2008年全面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将我省开展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与村级文化室的建设一并进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尽快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建议国家尽快实施农村保障体系试点,并将我省列入农村保障体系试点省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篇2
一、目前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现状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向前发展, 广大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切实实现按章办事、依法治村, 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全力维护了农村稳定,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改变了旧有的乡村关系格局
重建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系, 重新划定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农民及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力边界。调整和规范农村基层政府——乡镇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由此确立了“乡政村治”或“乡村分治”的新的治理体系。
2. 促进了基层政权及国家民主化
农村基层民主已经开始从村级民主向乡级民主扩展, 从基层组织的民主向国家政权组织的民主推进, 从一种社会自治民主向国家政治民主发展, 这显然是村级民主引发的又一富有历史意义的成果。
3. 增强了主体民主能力
随着村民自治的推广和不断规范化, 从这一制度中受益的农民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关联程度的紧密, 促使了农民对于村民自治的参与积极性也越来越大, 对村政村务的关注和重视, 已成为当前农民生产、生活中重要内容的一大走势。这表明农民的民主和法制观念正日益增强, 参政议政意识已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 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选举改变了传统的村干部任命方式, 不仅使村委会的公共权力合法化, 全市30个镇518个村委员会得到进一步健全, 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民主选举规范有序, 518个村换届选举实行了海选, 选出了农村的精英人才, 从而使村委会的组织管理能力大大提高。民主决策有利于反映民意, 集中民智, 实现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监督有利于规范和约束村干部的行为, 遏制腐败现象。
二、影响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得到了加强,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 还有许多错误的观念影响到农村的民主法治建设。从我们调查的情况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民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法律意识薄弱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涉农案件中就龙山区寿山镇18个村近4万村民中农村婚姻案件占用30%、家庭纠纷案件38%, 占案件比重大。涉农合同纠纷数量和种类增多。以民间借贷合同纠纷为主,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不断上升。由民事案件引发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 尤以农村故意伤害案居多。农村土地权属争议引发的行政案件呈上升趋势。
2. 重经济发展轻民主法治
在一定时期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毫无疑义的, 但不是唯一的, 过去在农村工作中, 往往偏重于抓经济, 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民主法治建设, 在财力投入上, 重招商引资的项目投入轻社会公共产品发展的投入。在法律实施上, 重传达贯彻轻执法监督。
3. 农民参政能力与民主法制建设需要不相适应
由于部分农民的权利意识薄弱, 文化程度低, 法制观念淡薄。因此, 农民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较低, 与民主法制建设需要不相适应, 远远不能适应民主法制建设需要。
三、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对策
1. 提高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农村普法工作提高到事关农村长治久安、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事关农村工作的全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实力与民主法制同步发展, 要善于发挥党的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的作用, 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 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2. 完善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的法律制度
遵循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则。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原则基础之上, 遵循依法流转的原则。补偿, 期限, 依法签订相应的流转合同, 通过法律确认土地权利, 实现土地权利的物权化。因而, 通过法律尽快确认土地权力的物权化将更加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
3. 提高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是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重要保证。乡镇是基层, 是基础, 是我党执政的根基, 要学会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乡镇党员干部只有坚持学法用法, 不断增强法治观念, 才能提高依法执政意识, 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依法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 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自身正、威信高”, 农村干部必须保持良好的作风和品质。2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
4. 健全制度, 规范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行为
一是建立健全干部法律培训制度。按照工作要求, 突出重点, 对干部有计划地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县乡党校要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培训规划, 加强法制课程建设, 从而确保党员干部学法的系统性、规范性。二是建立完善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把法制学习纳入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 作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 制定年度学法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 务求取得实效, 进而在党员干部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建立干部自觉学法制度。在引导干部根据工作需要自觉学法的基础上, 积极鼓励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和后备干部通过法律学历教育等形式, 系统学习法律知识,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四是加强对党员干部法律知识的考试考核。按照"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的原则, 根据干部管理权限, 结合对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考核, 对党员干部进行法律知识考试考核。把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对领导干部完成年度或阶段性学法情况、法律知识考试情况和遵纪守法、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等情况进行考核。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考核可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同时进行。在此基础上, 逐步推行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
总之, 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的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医疗等各领域的问题。农村的民主与法制问题是诸问题中的一个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科学解决农村的民主与法治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紧迫性。这项工作不仅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要: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 是社会主义民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农村的民主法治就没有整个社会的民主法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 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提高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完善法律制度, 建立健全监督体制,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完善村级民主法制建设领导机构, 规范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行为。
关键词:农村,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调查,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5页.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0.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无疑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的重要探索。虽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但是新的历史时期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一次面临挑战。如何建设一套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几点思考意见。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城市发展的问题
政府为解决内需不足和缓解城乡与区域间日益扩大的差距问题,实施了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总体上看,一方面,中国加快城镇化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建设拆迁、流动人口落户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国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速度并没有相应地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这说明城镇化速度尚没有达到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作用。
1.2城乡二元制度矛盾
近年来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国家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指导方针:即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但城乡积累的制度矛盾依然尖锐。经济上,主要是城市向农村扩张征地,使农民成为无地、无业和无保障居民,引发严重社会矛盾和危机。农民上访事件中80%与土地问题有关。社会发展方面,流动人口增多,造成城镇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民工落户问题突出等。生态环境方面,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1.3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
虽然中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目前农村还有两千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农村近五千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巩固温饱的难度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农民工流动就业中也有贫困问题。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意见
2.1切实加强乡村规划
新农村建设要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2.2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3完善支农惠农机制
我们应着眼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支农投入长期稳定增长的新机制,明确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土地出让收入等专项基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例和标准,进一步增加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投入,加大对发展特色产业的支持;着眼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激发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新机制;着眼于发挥全社会的帮扶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机制,积极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2.4重点发展农村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弱点在农业。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发展农村经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发展壮大区域经济。要坚定不移的按照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工作思路,实施农村工业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二是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进种植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产业,形成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三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建设大龙头,营造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路,重点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聚集流通加工效益,促进农民和财政增收。四是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本市场。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农民以参股、股份转让、租赁等方式,有偿有限期地将承包地转向专业大户、农场、园区、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引进市场机制,更大规模地吸引民間和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开发,实现农业投入的多元化。五是要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合理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后,应尽快健全法规体系,规范税费收取行为。六要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利用一切有效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七是要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在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不低于财政增长的前提下,要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完善引资聚资政策,形成财政、社会、外资和农民多管投入农业的格局,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2.5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既不能单纯依靠农村、农业自身的发展解决,也不能单纯依赖城市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和帮助来解决,必须要从全局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打破单一的从城市或农村角度考虑的思维习惯,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整体来统一规划,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项制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十二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就必须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发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努力带给农民真正的实惠,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张道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思考[J].新农村,2011,08.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篇4
常德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市政府农村办主任 贺丽君
编者按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要强化“一化三基”的战略举措,就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出台已三年多了。三年来,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状况如何?成果如何?
不久前,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村办公室对此专门组织了调研。经他们推介,本报今天特刊登常德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市政府农村办主任贺丽君同志的调研文章,介绍常德市委、市政府的做法和经验,展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部分成果,以期对我省新农村建设有所促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三年前,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出台不久,来湖南任职不久的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当年的省党代会上寄语常德市委代表团,希望农业基础较好的常德市能下决心探索一条适合湖南实际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常德市地处湘西北,素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辖9个区县(市)、207个乡镇、3858个村,总人口608万,其中农业人口460万,耕地面积700万亩,林地面积1200万亩,可养水面130万亩,农业资源条件较好。就全国而言,是典型的中西部农业大市。
中西部农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
三年多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先行一步”的要求,从生产力水平和农村实际需要出发,变分散办点为连片示范,改村庄整治为镇村同治,集束式开展办点示范,渐进式推进大面普惠,顺应了城乡一体化趋势,走出了一条较低生产力水平下“产业优先、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整体推进、普惠扩面”的建设之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了局部突破,新农村建设的规模、档次、受益面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是农民收入逆势而上,形成了持续增收的新格局。2008年,在特大冰雪灾害、历史罕见冬汛、全球金融危机、柑橘大实蝇等重大事件几碰头的情况下,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达到4450元,比上年增加484元,增长12.2%,超预期目标。在常德农业发展史上首次连续五年增收300元以上,是建国以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最大、最稳定的时期之一,形成了持续增收的新格局。
二是镇村同治创出特色,探索出城乡统筹的新路子。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产业优先、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普惠扩面”的总体思路,以镇村同治示范片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办点示范和大面普惠成效显著。全市建成了鼎城灌溪、桃源茶庵铺、汉寿南湖、津市灵泉等二十个镇村同治示范片和500多个村美民富的示范村,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和人民群众的真诚欢迎。三是产业经营蓬勃发展,取得了产业富民的新成就。2008年,全市新增规模企业40家,总数达到28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250亿元,同比增2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29家,其中合作社130家,增105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再上新台阶,建成“三品”农业基地500多万亩,新增“三品”认证62个,全国循环农业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农民教育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全年培训农民17万人,组织了60名农村创业人才和企业老板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学习。
四是公共事业加速推进,迈出了改善民生的新步伐。三年来,全市完成村庄整建规划编制1140多个;通水泥路的行政村达到2518个;新解决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启动37座大中型水库禁止投肥养殖,34座水质明显好转;新建户用沼气池6万口,总量达到26万口,启动大型沼气池建设57个;400多个村建立了清洁工程、义务清扫、有偿包干等保洁机制,建成43个省市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新建或改造乡镇敬老院76所、村级五保之家430个,农村低保人数达到12万人;新建或改建52座乡镇卫生院和846个村级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2%、参合人数404万。
五是改革创新局部突破,步入了制度建设的新阶段。积极探索了城乡产业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财政均衡覆盖的体制机制,出台了《关于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水管体制改革、土地二轮延包后续完善、农机管理体制调整、乡村低限运转等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农业保险全面铺开,农业农村发展更具活力。
三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省委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结合常德农业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始终坚持从以下五个方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按照建设“全省城乡统筹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主动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了新农村工作推动机制。一是领导推动机制。市、县两级党政组织切实把建设新农村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县形成了“书记牵头、党委总揽、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财政投入机制。市、区县(市)财政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本级财政投入从“千万起步”到“亿元预算”,开了新农村建设预算投入的历史先河,2006年5830万元、2007年8350万元、2008年1.185亿元。在政府投入拉动下,政府与农户投入比达到4:6。三是项目整合机制。按照“规划引导、项目带动、分工负责、各计其功、各计其账”的原则,以区县(市)为平台,整合土地整理、综合开发、通村公路、农田水利、沼气能源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优势产业集中区、重点项目建设区、镇村同治示范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本级每年整合涉农资金5亿多元投入新农村建设,3年来各区县(市)累计整合投入17亿多元。四是考核奖惩机制。建立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评体系,考核重点根据实际情况逐年调整。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区县(市)和市直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及干部任免考核内容。建立新农村建设奖惩制度,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作为单位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荐干部的重要标准。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核心工程,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市委、市政府在抓好粮、棉、油、猪、鱼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是创新领导方法,实现工作方式由指导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对柑橘、蔬菜、茶叶、油茶、烤烟、杨树、楠竹、乳品、肉牛、肉羊等十大优势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五年来,市财政累计安排产业化专项引导资金2500多万元,用于扶持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和精深加工。同时,按照“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原则,上至市级领导,下至乡镇干部,层层参与办点示范,建成了大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建设万元田土,实现农业生产由低效经营向高效经营转变。“三高”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常德化”,即在平原区建设高效田土、丘岗区建设高效庭园、湖区建设高效水面,逐步形成了一条符合常德农村实际、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新模式。澧县张公庙兔子口三千亩葡萄园和千亩大棚椿树芽生产园、西洞庭百亩双孢蘑菇园、石门刘家坪高效蔬菜种植园等高效农业迅速壮大。同时,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特色农产品基地、自然风景名胜和民俗风情等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全市星级休闲农庄达到15家,休闲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50元以上,就地转移农民就业6000多人。三是培育农村大户,实现农业经济由小农经济向大户经济转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大户经济,发挥能人效应,实现优势群体率先突破。目前,我市已有种粮百亩以上、养猪万头以上、养羊千只以上、养禽万羽以上、水产千亩以上的各类专业大户10288户,基地面积20多万亩,辐射一般农户30多万户。四是扩大农业开放,实现资本投入由政府为主向民间多元为主转变。市委、市政府“像重视工业招商一样重视农业招商;把农业招商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工业招商一样的政策待遇。”近三年,吸引工商企业、干部职工、务工人员、个体经营户等非农群体,累计投入20多亿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民间资本在产业化建设中的比重达到80%以上。五是壮大合作组织,实现农业产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29家,其中合作社130家,增105家,拥有会员14万户,带动农户38万户,连接基地320万亩。农民不仅成为“第一车间”的利益获得者,而且成为整个产业链条的利益共享者,入社会员人均年收入比未入社农民人均年收入高出1900多元。
三、坚持把连片示范、镇村同治作为城乡统筹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路子
我市新农村建设从生产力水平和政府财力实际考虑,从示范片建设突破,办点示范从“连片示范”向“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深化拓展,实现了城乡统筹的局部突破,建成了一大批“镇亮、村美、民富”的示范片和示范村。一是三级示范。实现了从市县到乡村的全面布点,相继启动了20个示范片、514个示范村、400个乡镇示范点的建设。示范片(点)实行市、县、乡党政领导联系制度,市委常委联片、县级党政领导包村、其他县级领导和乡镇党委书记包户。市县下派工作组302个。示范片建设直接惠及50个乡镇、159个村、近20万农民群众和小城镇居民。二是连片推进。根据市县财力实际,我们适当集中力量,以连片推进的方式开展示范,每个片3-5个村,受益人口4000-8000人左右。示范内容包括垃圾治理、饮水安全、公路建管、丘岗开发、宜居住宅、文明新风等方面。三是镇村同治。从区域性中心镇入手,实行镇村同步规划、环境同步治理、产业同步发展、文明同步创建,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效衔接、良性互促、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中来,更快地形成“以镇带村”的一体化格局。目前,全市已建成鼎城灌溪、桃源茶庵铺、武陵河?、汉寿南湖、临澧合口、津市灵泉、安乡丰裕、澧县张公庙等20个镇村同治示范片,一举解决了多年来小城镇“脏、乱、差”的问题。四是动态管理。示范片和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定期调整,示范片(村)一定两年,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另行转点。据测算,如果动态办点坚持15年左右,全市可办成1600个示范点,惠及240万农民群众,占到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基本辐射所有的村组农户。
四、坚持把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准则,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我们坚持从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入手,明确了五年内“千村规划到村、万里村道硬化、十万沼气入户、百万人饮安全”的建设目标,大力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极大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大办民生工程。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坚持把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放在首位,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通村公路、安全饮水、环境整治等公益设施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三年来,硬化通村公路5818公里,通村公路里程超过建国以来的总和,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115处,并按每年解决20多万人的速度推进。为了解决水质性缺水问题,率先启动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所有大中型水库禁止投肥养殖,直接或间接保证了1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今年又将禁投范围扩大到219座小型水库和所有饮水水源保护区,并压减珍珠养殖面积6万亩。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已成为农民群众反映最好、受益最多的德政工程。二是推行民主决策。通过成立农民理事会,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本村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的决策,建与不建、怎么建、先建什么后建什么由群众说了算,理事会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具体事务的主要组织者。全市先后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1950多个,代表农民行使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三是调动社会参与。通过开展“十大功臣”评选、“百企联百村”、市登光荣榜、县建功德碑等活动,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浓厚氛围。3年来,动员了187家企业与234个村对口联系,对接项目296个、投入近3亿元,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折合资金2.3亿元,其中捐款百万元以上的5人、10万元以上的328人、万元以上的2160人、5000元以上的近万人。
五、坚持把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按照省委“一化三基”的要求,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重点抓了乡村低限运转、改善办公条件、配强基干力量,乡村干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活力能力明显增强。一是改善乡村办公条件。针对乡镇条件差、生活苦、搞走读的问题,市财政从2007年起每年安排500万专项资金,帮助25个乡镇改善办公条件。二是配强农村基干力量。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实行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由一人兼任、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坚持定期从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中选拔担任市直机关处级领导干部,坚持选派市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任职、乡镇干部到市直机关跟班学习制度。改进和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考录用乡镇公务员制度。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建立离任村主干生活困难补助制度。三是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全面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村基层党务公开,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健全党支部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两委三会”制度,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驻村工作组指导、村民理事会论证、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党员和村民监督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监督机制。总结推广村民监事会制度等多种加强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办法,健全乡镇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和村干部勤廉双述、村民问询质询、民主评议等监督制度。四是保障村级组织低限运转。按照政策衔接、分级负担、适当补助的原则,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主要由区县(市)承担。在省定最低保障标准每村2.2万元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全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保障水平,2009年村平全部达到4万元,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增长机制。资金来源以上级转移支付为主,不足部分由区县(市)财政补足,市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各区县(市)根据行政村人口规模、地域面积等分大、中、小三个档次,使每村最低财政保障分别达到5、4、3万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县作为典型的贫困山区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资金投入难保证,人才难解决,环境难保护,陈规陋习难根除。因此,调查研究并设法解决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意义重大。
一、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我县境内绝大多数地区为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我县沟渠纵横、山多坡众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我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可耕种土地极少,同时随着近些年矿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占用土地等原因,此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可耕种土地依然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等问题,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原因,我县境内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大,由于投入和保护力度不够,很多地区缺乏防灾抗灾的基础设施,导致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偏弱,许多乡镇的农民依然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四是人居分散。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制约,我县大部分人口多依河或者是在山谷平地中散居,人口密集度不高,以******为例,就存在*******几十个人口只有几百人的沟沟叉叉,人居极为分散。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很多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仍然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虽然我县经济在近几年
1得到较大程度发展,但是很多群众收入较少、交通不便,使得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少相应的软硬件配套导致很多农民看书难、看戏难,文化生活的极度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真正解决,在我县乃至全国还都极为突出,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改善,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县绝大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产品价格偏高等原因,导致农民依靠农业很难实现增收,往往出现一年耕种下来入不敷出的现象,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
难,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最近一段时间,我县关于村“两委”换届的上访频率不断加大,从侧面反应了我县很多村“两委”班子存在团结群众能力差、带动致富能力差等问题,不能缺的广大群众的信任,因此建设一支战斗力强的村“两委”班子,真正将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不仅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同时也能解决好农村稳定问题。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我县很多自然村在村“两委”经常出现“一干到老”的现象,同时很多村支部书记,在发展农村党员时为了自身利益往往排斥有能力、有知识的年轻人入党,导致许多想为村民干事的有识之士不能够作为村干部储备,因此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村干部接班人问题。三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为提高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应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我县的现状决定了我县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我县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乡镇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我县各个乡镇的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
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四)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手段,强化过硬措施,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各个乡镇要立足自身,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同时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工进城务工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惩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有损其群总利益的行为,确保农民工收入真正增加,社会不断地位提高。三是大力鼓励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全民参与、全民创业是富民的根本途径,富民的主体是农民,政府只能政策扶持和引导,只有把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调动起来,把广大农民的创业冲动激发出来,富民才有出路。一方面鼓励有实力的兴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另一方面吸纳民间资本走股份合作之路、土地合作等合作之路,用活土地和资金。同时鼓励农民发展高效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并通过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
(五)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由于政府财力的不足,在投资方式上,应改变由政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篇6
调查人员:庄宏德、林煜、张恒浩、周晓辉、郝凯
一、调研背景
过去几年里在国家将矛头直指贪污腐败的同时,也为在温饱边缘徘徊的农村地带洒下悦目的曙光:保证生产业;发展畜牧业;宣传沼气能源;鼓励器械式生产,此外还有,合作社,土地改革政策,以及农业保险普及等。
对粮食生产户直接补贴及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障了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作为第二生产业的畜牧业咨以鼓励特别是提供了免费强制免疫更是保证了畜牧业的稳步发展;
农业器械政策,农业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迎来了农村的大生产时代。
2010年又是一个文化竞争年代的结束点与出发点,待致农村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之时,广东省有以其农村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大力发展其文化产业及推广文化活动,但问题也是接踵而来,到底是文化信仰还是封建迷信,到时是走向利益的商业性文化还是面朝祖辈的古老图腾,到底是文化的相融还是彼此的鲸吞。
有人说要通过科技媒体传播文化,但若不深入其中,莅临本土又何来灵魂的共鸣,文明的触动;有人说要拥护本土,不能让粤曲潮剧精华尽失,但选择握于新一代之手,若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古朴的文化终将被历史所掩埋。
一项项挽救文化于水火的政策着实有效么?在政令发行之时,当百姓有能力拿起报纸的时候,他们真的会打开电视,聆听新世界的话语么?做得到与做到是两码事,“习惯”穿插其中,或是木已成舟,或是力挽狂澜 ……
二、调研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总体来看,虽然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是推进现代农业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尽管政府已经多次鼓励和要求农村加强文化建设,但近几年我国的一部分农村,尤其一些偏远山村、贫困农庄由于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够,或重视不足,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还处在一种极其缓慢发展甚至滞后不前的状态。所以,探究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不前的原因的工作就变得极其重要和必要了。
如果说农村经济、环境发展是一个农村的“硬实力”的话,那么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发展就是农村的“软实力”。他决定了一个农村民风、发展状况的健康程度,甚至对于整个国民素质都有极大影响。因此,调查研究农村文化建设是为了了解农村建设的同时对于破除破旧思想、保守习惯、传统观念的情况,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以增强农村的综合实力。
据初步了解,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投入明显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产品、服务等供给不足。还有一些宣传方面力度不够的原因,就是这些使得农村破旧、保守、落后的状况不能得到改善。这些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希望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进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农村、投向农民,多提供他们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开展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
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农民“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如今忙碌了一天的他们,闲暇之余有了多样选择:看书、读报、上网、看电影,甚至参加培训,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要切实采取措施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在实处。为此,要理顺乡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关系。首先,村文化工作实行属地管理,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收回县文化局对乡镇文化干部的管理权,以便做到文化专干专职专用,确保文化队伍的稳定。第三,建立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考核制度。要制定和落实考核措施,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希望农村的未来更光明!
三、调研方法和时间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采取问卷的形式。
派发问卷集中在1月18日至2月2日完成数据统计,得出相关结论。
四、抽样分析
本次调研样本主要是学校统一制定的问卷,共计农户59份,回收率达到100%,数据真实可靠。
五、调研结果分析
因为本次调查题目较多,所以我组将大家比较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20题
21题
分析:从20题图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如今农村书籍拥有比较多元化,但主要还是以娱乐书籍为主。不难想象这是村民闲暇之余用于解闷的书籍。此外,村民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比较高。在图中排第三位。而村民对农业科普,历史哲学之类的书籍了解得比较少,对法律的关注更是少。从中可以看出,村民还是对通俗的文化有较大的兴趣。文化程度相对还是较低。
最后从算命风水之类的书籍可以看出还是有部分村民存在迷信,封建的思想。但总的来说,丰富多彩的书籍还是充实了村民的精神文化,有利于农村的前进与发展。
21题图表是关于文化设备问题的调查。在调查的59份问卷中,电视的普及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个问题说明村民对外界信息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在精神娱乐方面也有了基本的保障。以前的三大件中的电视,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所有村民都拥有平常电器。而如今,除了电视,网络,电脑的开始普及化更让信息开放和透明,村民可以从网络上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满足村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说网络让世界变得更加得小,从而各个方面的信息从各个方向渗透到各个家庭之中。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而从VCD到DVD的发展,数字化的文化设备正在一步一步迈向高端科技,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科技带来的文化娱乐效果。例如,使用DVD或者电脑播放潮剧已经成了村里老年人的新型娱乐活动,以往靠收音机收听的时代已然过去。这个从表中数据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剩下的收音机如今应该只是对往日的回忆和纪念了吧。另外,在村里一些先行富有的家庭已经安上了卫星接收设备等先进的文化设备,更加进一步显示了村民的精神文娱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文化设备还有许许多多,可是表中所列所表已然具有代表性,已经可以充分说明村民正在向新生活迈进。只关注物质生活的时代已然悄悄滑落,新的时代正在冉冉升起,农村未来的生活一定将是丰富和美好的。
32题
分析:从本问题看出,我国的村民对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的强烈愿景,而且大家也对事业成功的看法比较强烈。从本问题出发,我们不仅能看出广大村民对幸福的定义,也可看出乡村那种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甚至看到了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34题.对于比较富裕的人,你认为他们主要靠什么致富?
分析:对于比较富裕的人,大部分人都认为技术等个人能力是最重要的致富原因,认为个人的素质原因只占有小部分,并且,由于对国家的情况的了解,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认为人的关系和政治权利在个人的致富路途里非常重要。对于社会的现状了解,人们的潜在思想里还是有官位意识,对于权力的使用,是部分人致富的主要原因,也还有小部分认为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是人致富的原因,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致富的方法越来越多,人们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致富,此时,个人的技能就是重要的原因了。这图表数据不仅说明人们意识的正确发展,素养的提升,还说明了社会在发展中所潜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究和改进。这也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给了指引,表现出农民们对党的期待。
36题
分析:从本问题来看,很多村民对待违法犯罪的时候,选择了自己行动,我觉得这就有些不太合适,也许是派出所里各个村的距离较长,所以大家很多都选了此项。但我希望广大村民要在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去制止这种行为。
38.当家庭收入减少时,你最先会缩减那些费用?
分析:当家庭收入减少时,人们缩减的消费主要是家具这类消费,原因应该是这种消费比较大并且不是必要的,不紧急的,对于类似于投资和赚钱的花费,大部分人选择保留住,为的是把自己的资金增加以及拜托困境,而医疗保健,大部分人选择保留,身体重要,没有冒险的必要。而对于教育的投资,几乎没有人选择,这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也是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高要求,是适应这个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人们在这个问题的选择上比较明智,在轻重的取舍上还是有其远见性的。这问题虽然设计的是比较容易选择的,也能反映出在农村里的农民有了思想上的进步。
表A
表B
分析:从表A中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而且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有了各自的追求。对于大部分步入小康社会的人民,他们由于长期生活在本村,生活范围有极大的局限性,因此有四分之一的人选择了去旅游,去更广阔的神州大地开拓眼界。
还有,将近百分之五十的人选择在新的一年里买书籍充电,说明政府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都有了知识创造财富,改变命运的认识,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观。从刚刚这两点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攀升阶段,国民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
从表B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遵守交通秩序得到了最高点击率,过去的李刚事件和“七十码”以及政府的大力宣传,显然已经让人们认识到秩序二字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于自己的生命的承诺,更是对于他人生活的保障,一次事故摧毁的不仅仅是几个人,更这几个人背后的家庭。家庭和睦和治安状况也是被大多人关心地话题之二,一个乡村的治安若得不到保障,更如何安心工作;一个破碎的家庭,如何能给予前进动力;对于乡风文明显然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其中的禁绝黄赌毒却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或许对于农村而言小赌怡情,而毒品更是绝迹,但这仍需政府予以关注。
六、调研的局限性
问卷的内容虽然涉及了大部分的村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的了解和切身体会,但是仍然有其局限性。对文化建设状况的问题概况有相当大的重复性,又长又没有现实意义。问卷的内容并不是很切合大部分村民的现状,选项设计的太多,但是又没有涵盖主要的调查目的,不但大大削减的调查的进度,也降低了准确程度。问卷的着重点没有建立在解决问题的方向上,只是在现状的内容里过多的去让村民抒发感觉而不是提出意见和发表建议,以至于被调查的对象没有耐心去表达自己的意见,纯属形容问题的存在性和严重性。在一个偏离主题的问题里写得太多。滞后了调查的进度。
七、调研结论和建议
本次调研在不同的几个乡村展开,有南有北,相对来说是调查结果是有一定差距的。
通过我们小组调查发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部分地方开展的并不是很好。其问题如下:
1.绝大部分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的政策的认识还不够深,对文化活动的参与也不多,不够主动,没积极去了解。个别村民还不知道这项政策。这充分说明了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还没有了解透彻,没有理解这项政策的实质内容,宣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2.文化建设的程度较小。调查发现,虽然政策支持,村民并没有在文化设施的影响下更清晰村的文化和传统活动,村里的建设风气不足,在公共场所甚至是感觉不到。部分村民对这政策的实施甚至存在怀疑,表示村里的文化建设没有什么变化。
3.活动的形式单一。文化建设的内容并不是丰富多样的,村民对活动的举办和形式都没有去了解的兴趣,也没有对设施的开放程度进行了解,表示没有什么值得去参与的,也不愿意为文化建设出力。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的政策的普及程度不高。没有多深刻的影响,文化基础设施没真正地惠及村民,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不一样的接受程度,大多数幼年和老年人群并没有了解到文化建设的实施状况和改善方面,其文化生活并没有什么提高,也没有要去改变的意识。
5.村民的接受程度低。村民的时间,兴趣,金钱,以及文化活动的质量问题,都大大制约了文化建设的发展,再加上现代的电视,电影,网络的冲击,传统的岭南文化渐渐衰弱,农村的地域文化没有得到巩固和发展。
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成就,农业上面的政策还是落实到了实处,让很多村民从中受益。在农村,很多人有对于文化的高认知,对于他们的后代也是以学习为重。对于农村急需的一些关于农业方面的书籍,政府部门也大力提供,在农闲时,也不像原来那样以赌成风,不同的农村文化生活也在展开。对我国的村民来说,普遍认为未来我国的发展是可喜的,这是我国国民积极状态的一面。还有就是村民普遍有和睦乡里的行为,这又是我国农村的一大重要特点。
八、建议
本次调查并非能体现我国的整体现状,所以以下建议都是根据本次调查的部分地区的相关情况来展开的。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在我国的有些农村对于我国的农村政策是不太了解的,一些像“2131”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很多村民甚至闻所未闻,所以,政府的宣传力度应加大。在我国北方的一些乡村是没有什么阅览室、体育设施等文化设施,所以政府部门应在这些方面加大投资。
其次,我国仍有少部分地区的村民存在农闲是赌博行为,还有就是迷信思想在我国农村的存在,这二者可以说是建设农村文化最大的障碍,所以可根据第一条所提建设一些文化设施,来摒除这些不良的乡村风气。
再者,对于本次调查中的广东省地区的村民来说,地域文化的建设相当重要,因为广东自古以来就是对外贸易的口岸,是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所以,广东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建议均基于本次调研结果。
九、结束语
本次调查耗费了调查者的极大精力,但不可否认,由于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重重困难,以及问卷过少,而且很多村民并不是很配合。往往10个人之中只有1或2个村民愿意花费时间参与这次调查活动,协助填写调查问卷。此外,有些村民尽管愿意帮忙写,但笔者明显能够看出他们只是在应付而已。这也许是在村里边碍于情面的原因。总之,由于这种种的原因和地方局限性,所以导致数据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此次调查可能并不十分完整,仍存在不足。
此外,在这次调查问卷中反映出大多数村民对问卷上所涉及的问题知之甚少,有些甚至完全不知道。比如国家政策,市场信息,还有一些在农村基本不会实现的娱乐活动之类的了解,让笔者觉得相当惊讶。不过事后想想,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在农村里,信息相对封闭,村民们较少走得远。譬如旅游,这种在我们村里应该属于较少人消费 的活动。还有很多的事情是设计调查问卷者所不能想象的。毕竟中国之大,还是有很多漏点,还是有很多政策在某些地方就停了下来,并不会真真正正的传达到最底层的乡村。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淇县的主要做法
1. 高标准选人, 严把“村官”考录质量。
调研中了解到, 淇县坚持把选拔工作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基础, 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 严把质量关。一是明确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指导思想。与其他地区不同, 淇县明确提出,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目的是选拔培养一批素质高、年纪轻、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 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立志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农民企业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不是“台阶”和“跳板”, 而是在农村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平台。有了这个限制, 那些“目的不纯”的大学生就止步于门外了。二是规范选拔程序。参照公务员选拔任用条例, 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体检、征求村党组织意见、乡镇党委任命、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每个环节结束后, 都通过一定形式进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把选拔质量。在考察录用时严把“三关”, 即严把政治关、才能关和群众公认关。坚持“六个优先”, 即中共党员优先, 担任过团干部的优先,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的优先, 文化层次高的优先, 自富和带富能力强的优先, 所学专业与本村经济发展优势一致的优先, 确保了大学生“村官”选拔质量。
2. 严要求育人, 提高“村官”素质。
淇县坚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实践锻炼和监督管理。一是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培养“双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活动, 提出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方向上, 参照“双强”标准, 根据大学生“村官”不同的素质特点, 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农村干部、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等不同类型的人才。二是创新培养方式。淇县在搞好岗前培训的基础上, 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计划, 利用县乡党校和专业机构集中培训、组织涉农涉法部门负责人讲政策、优秀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谈经验等形式, 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政治理论、政策形势、农村工作艺术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农村工作能力。同时, 先后三次选派12名大学生“村官”到浙江上虞、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和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耿庄、冷水沟村参观学习、挂职锻炼;分期分批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县直单位锻炼, 使其增强了发展意识、提高了工作能力, 进一步提升了该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水平。三是加强岗位锻炼。淇县注重向大学生“村官”交任务、压担子, 并根据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特长, 安排部分大学生“村官”兼任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及党建工作指导员、农村信息员、远程教育辅导员, 使大学生“村官”在重要职位和关键岗位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四是严格管理考核。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定期述职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百分考核制度、优胜劣汰制度、“工作日志”制度, 将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作为目标管理、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每半年考核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 对于连续两年在全乡目标管理考核中位于后三位的或当年完不成任务的实行末位淘汰, 先后淘汰了92名不胜任农村工作或工作不力的大学生“村官”, 纯洁了干部队伍, 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以创业立身, 增强“村官”致富带富本领。
淇县坚持把“项目立官”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核心, 引导帮扶大学生“村官”大力创业, 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一是加强创业指导。争取到了劳动部“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项目, 率先举办了12期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 对全县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 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8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培训找到了致富项目。二是注重典型引导。组织大学生“村官”先进事迹报告团作巡回报告, 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 宣传推广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 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西岗乡坡李庄大学生“村官”宋文凯在坡袁庄村大学生“村官”介同彬建设生猪养殖示范小区的影响下, 依托自己创办的万头养猪场, 也建设了种猪和生猪养殖小区, 96户农户入住经营,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三是健全完善创业帮扶制度。实行“一联三帮”制度, 对大学生“村官”由县四大班子领导联系, 县直委局领导、乡镇领导、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帮扶, 集中力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促使其健康成长、早日成才。实行“1+1”结对帮带制度, 积极引导已创业致富的大学生“村官”帮带一名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村官”, 重点在转变创业观念、制订创业计划、了解市场信息、筛选致富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实施帮扶。四是整合资源集中扶持。淇县县委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协调会议制度, 定期组织县发改、土地、电力、工商、信用联社等职能部门召开协调会, 及时解决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富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技术、证照办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优化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该县北阳镇大学生“村官”赵梅均在筹建绿佳公司时, 因受土地制约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县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 使该项目得以顺利推进;西岗乡大学生“村官”纪太超在兴建铁矿粉厂时, 组织部及时帮助他协调资金100万元, 确保了项目如期开工建设。“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好政策, 有了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创业才会顺利, 才会成功。”大学生“村官”如是说。据调查, 近几年, 淇县已为大学生“村官”协调项目资金2000万元, 争取到创业基金610万元。
4. 凭工作树威, 引导“村官”当好榜样。
淇县坚持把履职尽责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根本, 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严格按照岗位要求,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一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以新视角审视农村工作, 以新理念谋划农村发展, 带领群众搞畜牧养殖、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高村镇石河岸村大学生“村官”申利洲创立了淇县蛋鸡养殖协会, 牵头组织举办大学生“村官”禽病技术研讨会, 为养殖户解决实际困难, 在协会的影响下该县新发展蛋鸡养殖户759户, 养殖规模达到120万只。目前, 全县有2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创办协会、创办示范基地、组建公司等多种形式,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二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发挥示范作用。注重引导创办实体的大学生“村官”将自身的资金、品牌、技术、产业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优势相结合, 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构建和谐乡村上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创办图书室、科技学校, 举办科技讲座, 倡导传播文明新风;参与开展扶贫助残、法律咨询、关爱留守儿童等农村社会工作, 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服务,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同时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当好县乡党委信息员, 及时收集反馈重要的社情民意, 帮助党委了解社情动态、防范和化解不稳定因素。据了解, 近年来, 该县大学生“村官”参与解决涉及村务、财务、宅基地等10多个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400余个, 化解矛盾和不稳定因素300余个, 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5. 靠待遇拴心, 稳定“村官”队伍。
淇县坚持把稳定队伍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前提, 靠待遇拴心留人, 确保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 建功立业。在政治待遇方面, 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四优先”:即发展党员优先培养、选用支书优先使用、招录公务员优先录用、推荐荣誉优先考虑。据了解, 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中已有236人被发展为党员或预备党员, 先后有18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县各级荣誉, 其中1人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奖章”, 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和“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8人获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五四青年奖章”“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 1人当选为县委候补委员, 1人当选为省党代会代表, 1人当选为共青团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人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经济待遇方面, 依据镇村情况, 除让大学生“村官”享受所在村干部相应待遇外, 还给予生活补贴:大专学历的每月补贴600元, 本科学历的每月补贴800元, 生活补贴包含“三金”, 进一步稳定了大学生“村官”队伍。
二、淇县做法的成效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 淇县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 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活力, 为形成来自工农一线基层干部培养链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 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6.5岁,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 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为发展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 大学生“村官”中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有21人, 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的有68人, 村支部委员、村委委员的44人, 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的有8人, 9人被录用为公务员, 3人被录用为省选调生, 初步形成了一条来自农村基层的党政干部和人才培养链。
2. 涌现出了一批干事创业的典型, 激发了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热情。
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创办项目已达226个, 其中资产上亿元项目2个, 上千万元的5个。在大学生“村官”的带动下, 全县39%的农户新上了致富项目,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8年首次突破5000元。
3. 拓展了农村社会管理的范围和空间, 为构建和谐乡村探索了新路子。
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通过开展法律咨询、组织社工服务、建立中介组织、举办科技讲座、创办幼儿园、建设图书室等多种形式, 拓展和延伸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范围和空间。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创建文化大院36个, 图书室23个, 组建文娱队105个, 创办农民技校56所,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2个,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 带来了新的观念和理念, 树立了农村新风正气。
大学生“村官”思想解放、视野开阔、观念创新, 在参与农村工作中充分运用新知识、新理念、新科技, 积极推行网上经营、开展远程教育、举办法制培训、发展订单农业, 成为农村新知识的传播者、新生活的引领者、新文明的倡导者, 为农村带来了新风正气。
然而, 社会上也不乏“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走过场”的言论:一方面, 很多大学生把当大学生“村官”作为再次就业的“跳板”, 没有真正地安下心来做实事;另一方面, 在某些地区, 大学生“村官”成为摆设, 成为当地“政绩”工程的一部分, 而不是真正为农业、农村、农民发挥应有作用。对此, 淇县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分析, 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政府的政策定位问题;二是大学生的个人心态问题。作为政府层面, 一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政策只是为了缓解一时的就业压力, 不管适合不适合, 先招进来再说, 根本没有对大学生的出路作长远打算。因此, 三五年过后, 一些不适合甚至压根儿不愿意当“村官”的大学生既没有成绩可言, 也无路可走, 只能面临再次择业。淇县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就明确规定, 选聘“立志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农民企业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所以, 不想待在农村干事创业的学生或者想借此为“跳板”以图再次就业的学生, 自然被过滤在大学生“村官”门外, 减少了政策的盲目性, 更好地为当地农村招聘到适销对路的人才。而作为个人,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找到工作固然重要, 但是找到的工作还要适合自己或者说自己适合那份工作, 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大学生要定位好自己, 调整好心态:一方面, 要认识到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 是青年人实现远大理想的好地方, 只要踏实肯干, 一样会大有作为;另一方面, 大学生既然选择农村, 就要做好吃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拥有积极恰当的心理定位, 掌握适应农村的专业技能, 做好科学可行的职业规划, 真正地下得去、待得住, 有所作为。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篇8
一、村级组织收支状况
(一)村级组织承担的主要职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村级(社区)组织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主要职责有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扶贫开发;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管理本村的土地、房屋、森林及其他财产等。二是社会事业,包括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管理;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弱势群体救助扶贫等。三是党建与基层民主建设,包括落实党建工作目标;党员发展教育;落实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等。四是党风廉政建设,包括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村级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控制村级支出等。五是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制定村规民约,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开展村容整治建设,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等。六是其他工作,包括上级政府交办的重点工作政策处理、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土地征迁、农民异地转移、防汛抗旱等。
(二)村级组织收入情况。
1.地区间保障水平差异较大。村级组织各项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财政补助收入(含村级项目补助)和其他收入。从我们调查的3个县(区)情况来看,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欠发达的遂昌县共203个行政村,2014年村级总收入4925.14万元,村均24.26万元;中等地区的金东区512个行政村,2014年村级总收入26343.42万元,村均51.45万元;较发达的海盐县85个行政村和20个农村社区,2014年村级总收入20163.03万元,村均192.02万元。其中村级收入最低的遂昌县北界白水村0.98万元,最高的是海盐县武原街道南环村422.89万元。
2.村集体自有收入占比小且分布不平衡。各地村级组织收入中普遍以财政补助收入为主,集体经营性收入占比较小。遂昌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958.65万元,占村级总收入的19.46%,村均4.7万元。金东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302.03万元,占村级总收入39.1%,村均20.1万元。海盐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823.47万元,占村级总收入的28.88%,村均55.46万元。村与村之间集体经营性收入差距较大,如金东区2014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虽然达到20万元,但分布不平衡,5万元以下的村有339个,占64.25%,其中收入为零的有145个,占28.3%。遂昌县2014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4.7万元,但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有116个,占57.14%,其中收入为零的有78个,占38.4%。
(三)村级组织支出情况。
1.村级组织支出地区间差异较大。2014年,海盐县村级组织运转支出村均62.28万元,金东区村均20.85万元,遂昌县村均12.79万元。
2.支出项目繁多。包括村级办公经费、村组干部报酬补助、报刊杂志费、交通及通讯费、卫生保洁费、排灌费、计生费、征兵费、文体活动费、节日慰问费、济困帮扶费、公共设施维护费、村民会议费用等支出项目应有尽有,几乎等同于一级政府的预算开支项目。
3.刚性支出占比较大。村级经常性支出中以刚性支出为主,主要是村级办公经费、村民会议费、报刊杂志费、水电费、村组干部报酬补助等“开门费”开支。不仅欠发达地区如此,在发达地区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海盐县2014年全县村级经常性支出中刚性支出6539.75万元,占经常性支出的76.8%,其中村组干部报酬补助5310.73万元,占刚性支出的81.2%。
4.收支平衡难度大。即使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收不抵支现象也较普遍。如海盐县全县村级组织经常性收入少于经常性支出的村有69个,占总村数的66%,这些村的经常性开支主要靠挤占项目经费。
二、浙江省级财政支持村级组织建设投入情况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基本实现财政保障。2009年浙江省下发《关于全面解决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的意见》,将村支书、村主任两个主职干部的基本报酬参照当地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全额列入地方财政,2012年起又将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基本报酬按村主职干部的70%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实行转移支付补助,并实行“三年一调整”。2015年,省财政加大对纳入补助范围市县的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转移支付力度,安排村干部基本报酬转移支付56286万元,比上年增长45.9%,并且从2015年起省财政转移支付改为“一年一调整”。
(二)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支付保障制度。2009年浙江省下发《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当时是3万元/村,2012年起提高到5万元/村),对未达到最低保障标准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由地方财政予以补助解决,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实行转移支付补助。2015年,省财政大幅增加转移支付补助,省级预算安排25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2%(省补助由上年的1.2万/村,提高到3万元/村)。
(三)建立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从2012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设立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专项扶持资金。从调研情况看,各地都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方式。遂昌县建立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打包扶持”机制,依托企业化运营打造集体“大物业”经济,统筹各类扶持资金“打包”投资或联建大型优质物业项目,扶持薄弱村获得稳定持续的经营性收入。海盐县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十分重视,县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创收项目的奖补。
nlc202309042042
(四)建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运转经费财政补助制度。从2012年起,各级财政安排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运转经费专项补助,省财政对困难较大的32个欠发达市县给予转移支付补助资金4461.6万元。
(五)新设立了财政支持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专项经费。2015年,省委组织部联合省财政厅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制度,按副省级市所属社区20万元、地级市所属社区10万元、县级所属社区5万元确定保障标准,所需经费以县级财政解决为主,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给予一定的转移支付。2015年省财政专项安排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转移支付5062万元。
三、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责任没有落实到位。省里已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措施,省级财政也积极落实预算安排,逐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但部分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财政保障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如金东区、遂昌县村主职干部报酬均低于当地劳均收入水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没有达到省级要求的5万元/村最低保障标准。
(二)项目补助多,村级经济经常性收入少。村级总收入中项目补助收入占比较大,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少。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遂昌2014年村级总收入4925.14万元,村均达24.26万元,其中项目补助收入占67.34%,2014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仅4.7万元,其中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有116个,占57.14%,收入为零的有78个,占38.4%。项目经费一般为专项补助,通常是账上过过而已,村级难以统筹用于日常运转,导致财政补助不少,但村级组织运转仍然较困难。
(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自给能力不足。仍有相当数量的村缺少收入来源,经费自我保障能力弱。特别是一些山区村,受基础设施条件、资源的制约,村集体增收较难。从遂昌、金东区看,大多数村收入单一,仅靠山林、鱼塘、村集体留地等几年一次的发包收入,有较多的村没有常态持续性的收入来源。
(四)村级组织自治作用发挥不够。村级组织一届任期三年,去头掐尾,实际任期时间短,村两委往往只关注任期内的政绩,注重基建,而没有把发挥村级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主要位置,村内建设缺乏长远规划。一些村没有节约意识,在村级运转开支困难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建起了村办公大楼。
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保障工作的思考
虽然浙江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已处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但地区之间的农村情况差异仍比较大,部分村仍然是低水平运转,经费开支较为紧张。为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两美浙江”建设,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需要更多更好地发挥村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村级自治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多措并举,为村级组织建设营造更为有效的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一)落实县级主体责任,提高财政保障水平。要进一步明确县级党委政府是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责任主体。县级要认真制定落实财政支持政策,从制度上切实落实村级组织运转保障长效机制。大力归并整合现有各类进村财政扶持资金,减少专项资金,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生产经营类、运转保障类由地方统筹使用。省级财政要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加强预算体制监管上进一步引导和约束地方政府做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
(二)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自我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政府加以支持引导,谋求多方结对帮扶办法,变“输血”为“造血”,因地制宜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在发展项目上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在扶持方式上可以“抱团式”为主,集中财力发展多村联合兴办的物业型项目和服务型项目,要避免竞争性项目的市场风险,以稳定收入来源。
(三)加强村级自治建设,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农村税费改革后,要引导村民在享受公共财政阳光的同时,通过村规民约,建立村公共事业合理负担机制。如惠及广大村民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可鼓励村民筹资筹劳,美好家园的卫生保洁费可由村民适当负担,农田水利排灌费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共同生产费用可由村民合理分担,天灾人祸济困帮扶的开支可建立村慈善基金制度等等。通过充分调动村民群众和村贤志士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既可弥补村级组织运转开支和建设公共设施资金的不足,又能推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四)重视股改中的集体股,保障村级公共开支。当前正是浙江省全面推进村集体经营股份制改革的重要时期,要避免将集体经营性资产和收益一分了之的简单做法,要立足首先满足村级公共开支要求,设立必要的集体股和分配起点,避免“富了和尚穷了庙”的现象,否则与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初衷是相悖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财政厅)
责任编辑:洪峰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彬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06-12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9-10
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7-08
关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08-28
关于新形势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考07-03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05-24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doc)07-10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7-09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的实施意见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