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通用8篇)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1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06-10-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描述,它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是一个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统一、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相融合、精神文明与生态美好相和谐的综合性目标。根据省总队的调查方案要求,我队深入到新干县大洋洲镇新市李家村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召开村小组长、村民代表座谈会,采取走访、实地考察、拉家常、发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表》、《基本情况调查表》等方式,随机入户调查了10户农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现将调研情况归纳如下: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
大洋洲镇新市李家村距镇政府驻地约3公里,有3个村小组组成,全村现有农户131户,503人,耕地面积1168亩,养殖水面达460亩,生猪养殖大户30余户,境内土地肥沃,村民以种粮、养殖业作为主导产业。长期以来,农户习惯于前房住人,后房作厨,再搭舍屋养猪、关牛、放农具等杂物,村内巷道狭窄,一年四季牲畜粪便散落在路上,下雨天就道路泥泞,造成了村庄路难走、味难闻、貌难看,“脏、乱、差”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如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该村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开拓奋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抓好村子整体规划建设。截至6月底全村通过大部分资金靠地方政府各部门投入,村民出一点、大家捐一点、集体经济挤一点、地皮盘活一点的模式,共投资87万元。兴建了9条3—4米宽约5000米的水泥路,使该村被统一用蓝色装点的7排56户住房格外美丽、整齐划一;拆掉低矮猪牛栏70多栋,低矮凌乱的小屋子和厕所上百栋,面积达3500平方米,全村每户都开通了户户通和改水厕所,兴建了2座公共厕所,全面实施了人畜分离,建立了生猪生态小区和猪牛栏舍集中区,并根据村情确定了以养鱼、养猪、发展货运业为思路的发展路子。建立了全村排污系统,铺下水道1300多米长,平填坑洼地700多平方米,对房前屋后进行了绿化、美化,绿化面积达1200平方米,并种有桂花、女贞、香樟等名贵树种和三百多颗果树。建立了1100平方米的花园广场和3500平方米的村民休闲
公园;对河塘进行了治水处理,共护岸500米,使村内两口塘与村民休闲公园相得益彰,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目前,该村“三难”现象全无,村里也出现了“四少四多”的变化(邻里之间争吵少了、互助团结多了,集众打牌赌博的少了、群众谋发展思发展的多了,村民粗鲁野蛮的少了、讲文明讲信用的多了,找老婆不到的青年少了、姑娘想嫁进来的多了)。
新农村建设启动后,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处处呈现了新气象,人民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普遍是支持和满意的。本次调查满意度显示:农民对收入满意占60%,基本满意占30%,不满意占10%;对水利设施满意的占70%,基本满意占30%;对出乡镇交通和村级道路满意为100%;村庄卫生满意占60%,基本满意占10%,不满意占30%,主要是认为目前排水沟积水严重;对生态环境满意占50%,基本满意占50%;对生活设施(生活用水、生活用电、灶、厕所)满意占80%,基本满意占20%;义务教育满意占70%,基本满意占20%,不满意占10%;对非义务教育满意占40%,基本满意占50%,不满意占10%;对看病满意占40%,基本满意占10%,不满意占50%,主要是认为村里没有诊所,去诊所和医院看病比较远,不方便且医疗费昂贵;对社会风气满意占50%,基本满意占30%,不满意占20%;对村务公开满意占60%,基本满意的为40%。被调查群众100%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态度表示欢迎,同时,还有90%的人认为在未来5年内家庭收入会平稳增加。总体来讲,被调查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给他们各方面带来的实惠是比较满意的,并且有信心继续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1、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民 “等靠要”的思想意识较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是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投入,虽然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但这也让当地农民产生了一种依赖性,甚至有些人认为搞好村庄日常的卫生环境管理也需要政府来投入,这也反映出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国家单方面投资建设新农村。
2、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小农意识,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普遍缺乏技术特长和文化知识,在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上与现代化生活要求还有差距。由于新的思想接收慢,新的技术应用推广慢,导致农民增收渠道狭窄,自主经营创业意识不高。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在该村还没形成优势和品牌,没有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信息不灵,难以应付市场的波动,导致该村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
3、农村卫生医疗条件滞后。调查显示,有50%的被访者对目前农村看病就医不满意,认为在农村看病非常不方便且目前的医疗费用过高,卫生医疗条件差,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4、“一事一议”难以开展。调查发现,在谈到“一事一议”的问题时,群众对“一事一议”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对“一事一议”信心不足,兴趣不高;由于涉及到集资投劳等有关各方利益的事,受历史遗留问题、各方利益不均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平均给每户村民带来好处,那些将来不受益或暂时不需受益的人就会提出反对,争吵不休,很难把大家的认识统一起来,最后还是未果。也有部分乡村干部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畏难情绪,怕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害怕一旦实行了“一事一议”让自己处于被动,反而会陷入尴尬境地,甚至费力不讨好,不主张搞“一事一议”,省得自找“麻烦”。乡村干部、农民群众双方的这种复杂心态,影响着“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落实,往往使“一事一议”不吹而散,难以开展。
三、几点启示
李家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成绩是突出的,但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离实现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示范村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村。通过调研和我们了解的一些情况,认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还任重道远,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没有建设主体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主动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政府的引导和农民的自愿有机地结合起来,两个方面的作用任何一方削弱都是不行的。首先政府必须进行正确引导。我国的农村广阔、农民之间差异大,由于认识水平、思想觉悟等方面的制约,表现为新农村建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必须进一步示范、鼓励,逐渐把
农民引导到新农村建设的轨道上来。但光靠政府方的作用而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仍然是一句空话。针对农民新农村建设主动意识淡薄、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消极现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知道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自己;不管是生产发展,还是村容村貌的整洁和其他方面,农民都应该是建设的主力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把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
2、没有新农民,新农村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脚踏实地、不断进取的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也难以顺利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着手培养和塑造新农民应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实用技术培训,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潜力,加强经营管理知识教育,从而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3、没有生产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没有经济基础。看新农村建设是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否提高,农民收入是否增长。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把坚持自主发展与利用外部条件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内生力量与外部力量双轮齐驱,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在自主发展方面,我们不能“等靠要”,而要艰苦创业,充分挖掘本地的资源、区位、交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内在活力。在利用外部条件方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借助外力求发展。我们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引进外地客商,可以让他们来开发农村,从事农业产业开发,大搞规模种养等,实现客商发财、农村发展、农民得实惠,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4、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新农村建设工作就难以常抓常新。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要着力提高村干部带领全体村民的致富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和组织协调能力,切实转变作风,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树立良好形象,在服务群众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促使“一事一议”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落实制度治村和村务民主决策制,真正实现民主管理。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2
1 怀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和实施情况
1)健全了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同时,抽调专人设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协调和指导落实;为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向前推进,成立了7个推进组,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业务的推进工作。
2)制定了总体规划。
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尊重民意,科学规划的原则,《怀仁县2006年~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并陆续启动建设。《规划》共分6个方面:a.怀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的良好发展环境和基础;b.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c.目标要求和战略步骤;d.主要任务;e.启动与实施;f.保障措施。
3)掀起了新农村建设高潮。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建设场面、工程规模、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都令人深深感动,多年少见。完成镇内水泥路31.8 km;市场内路面已经硬化;镇中心小学和中心医院正在建设之中;与电大联合办学第一期23名学员培训结束,第二期23名学员正在培训中;有线电视正在安装、文化体育广场正在建设。
2 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解决好的问题
1)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不到位。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各乡镇、村虽然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内容目标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但不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了解的不够全面,理解不深入,把握不够准确,由于群众发动工作不够到位,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工作进展不平衡。
2)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周期长,任务艰巨,包容性强的系统工程,当前有不少的干部和群众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把新农村建设局限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特别是对修路建房积极性高、热情大,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成新村庄建设,还没有进入到全面发展生产,提升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强化民主管理的建设轨道上来。各示范村针对各自的不同实际,对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切入点不够明确。
3)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群众最关注的是国家投资、部门配套扶持,涉及自筹资金感到困难重重,等、靠、要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主体意识不强。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种意识如不彻底转变,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人力和财力支撑。新农村建设还没有形成浓厚氛围。上下齐抓、社会参与、全民动手建设新农村的高潮还没有形成,担心、观望、徘徊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
3 建议
1)要以宣传、发动群众为基础,始终把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农民的事业,农民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尊重,更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得以体现。
2)要把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
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打开新农村建设之门,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金钥匙。要从新农村建设一开始,就抓住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从我县的情况看,城乡差距最主要的一条是基础设施上的差距,农村面貌落后最直接的表现是基础设施的滞后,公共服务产品的缺乏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是生产发展的基础,也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期盼解决的问题。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切入点,扎实全面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公共基础服务的同时,要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灵活政策,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民居改造集中安置建设上,要本着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推进适度集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引导鼓励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进城入镇,有利于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实行“多点少户”,兼顾民风民俗,保持村庄特色,防止千村一面。
3)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只有“生产发展”,才能“生活宽裕”,从而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因此必须紧扣产业建设这一核心,把农民稳定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来解决。
4)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主线,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群众,受益的主体也是群众,培育新型农民应是新农村建设课题中的主要内容,而且是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解决农村发展的人才问题,把农村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作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迫切而重大的任务。要逐步建立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当前,要以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重点,加强农民的发展意识,科技兴农思想、自力更生建家园的创业精神,集体主义观念、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技能和道德素质,形成浓厚氛围并长期坚持下去。
5)要建立健全稳定的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机制。
新农村建设工程庞大,内容广泛,参与部门多,建设周期长,能否积极稳妥的完成我县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必须探索健全一套完善的新农村建设运作机制。a.要建立高效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b.要完善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c.建立严明的工作考核机制。d.要建立民主管理机制。要深入开展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实现村民自治。探索健全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机制,是保障新农村建设能否高质量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海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浅析[J].山西建筑,2007,33(15):38-39.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基层党组织 上海松江区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15-02
一、上海市松江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基本概况
截至2006年底,全区共有113个村级党组织,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31个,党支部81个, 农村党员12366名,村“两委”干部563名。
1.农村党员数量和比重逐年减少,老龄化趋势明显。 由于近年来,全区撤村建社区力度的加大和“镇保”制度的推行,农村党员人数明显减 少,2004、2005年的17406与14174名,下降到2006年的12366名;在全区党员总数中的比 重由49.62%、38.67%,下降到32.21%。而农村党员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60岁以上老年 党员占农村党员比重从2004、2005年的36.4%、40.10%,上升到2006年底的46.08%。
2.村干部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全区563名村“两委”班子成 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为158人,占28.07%,其中村党 组织书记有48人,占书记总数的43.24%;高中及中专学历的为295人,占52.40%;初中及以 下学历的为110人,占19.53%。“两委”班子成员中,年龄35岁以下的为91人,占16.17%, 其中党组织书记35岁以下的有10人;35~50岁的为413人,占73.37%,其中党组织书记93人 ;在50岁以上的为59人,占10.46%。
二、近年来松江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松江区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在巩固和扩大农村“三个代表”活 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 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目标,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凝聚 力工程”建设为总抓手,以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活力为落脚点,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为关 键,重点加强村级组织班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探索村党组织发挥作用和组织活动的有效性,逐步理顺村党组织的组织体制。随着社会转 型,人员流动的加剧,以及村级区划调整后党员数量的增加,要求村级党组 织的设置模式和工作职能作相应转变。为此,区、镇(园区)两级对村级党组织设置进行了 探索,一些区域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村设立了党总支,逐步理顺了党组织的组织体制。 (1)分类管理,创新组织设置模式。 由过去在村设立党支部转变为在村设立党总支。根据党员的不同年龄、产业行业分布等 特点,总支下设3~4个党支部:老年党员党支部,主要由60岁以上老年党员组成;流动党员 党支部,主要由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组成;企业党支部,村域内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企 业单独设立党支部,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的企业一般成立联合党支部;行政事业党支部 ,主要由村、组干部、村事业人员中的党员组成。二级党支部得到了合理设置。(2)专兼职 结合,加强党组织领导力量。由过去全部为专职干部转变为以专职干部为主、兼 职干部为辅的配备模式。各村党总支 组成成员原则上由原村党支部成员自然过渡,村下属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村“两委”班子成员 中的党员兼任(独立建立党支部的企业除外),下属党支部配备1-2名兼职的副书记和委员 ,选配支部内政治素质高、具有较高威信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党员干部兼任,所有下属党支 部的组成成员原则上全部兼职不兼薪。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得到了加强。(3)因人制宜,创新 党员编排方式。由过去组织统一划定转变为个人意愿与组织安排相结合 。根据各村实际研究确定各村拟 设党支部的数量和种类,对有多重身份的党员(如既已达到退休年龄,又在企业继续工作的 党员),按照方便管理和就近活动的原则,在征求本人意见后确定编排方案,做好党员组织 关系的接转和方案公布工作。使党支部的党员编排更加人性化。
2.建立健全“三结合”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近年来,区委不断深化“班长工程”,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村级领导班子的文化 年龄结构和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善,在发展集体经济、维护农村稳定、动拆迁和村队撤制等 重大工作中,村党组织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 (1)定期培训和挂职学习相结合,提高村干部的能力水平。每年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 主任到区委党校进行一周的集中培训,通过专题讲座、 领导和专家授课以及优秀村干部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了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加强 村后备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已在区委党校连续举办了9期基层青年干部示范班和5期退伍干部 培训班,集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封闭式培训,共培训了350多名学员,成为补充村级领 导班子的重要后备力量。除封闭式集中培训外,为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关镇和部分村 分别与兄弟区县有关单位建立友好关系,实行互派村干部挂职锻炼,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学历进修和主题教育相结合,加强村干部的知识储备。从2000年起,依托市农广校电大 教训点举办了6期开放式大专班,共有1400名基层干部 参加培训, 500多名获得了大专学历,其中村干部200多名。同时,还结合形势任务,注重 开展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了“谋发展、树新风、为百姓、促 和谐,争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带头人”主题实践活动,有效转变了村干部的工作作 风,提高其发展经济和为民办实事的能力。(3)结对共进和设立论坛相结合,畅通村干部横 向沟通的渠道。 组织经济相对欠发达的浦南10个村与经济相对较强的浦北10个村开展了“村与村结对共 进”活动,鼓励村干部们相互沟通、交流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经验和做法,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作为“村与村结对共进”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每季度分片举办一次村 党组织书记论坛,组织村党组织书记通过主题发言、互动交流,共同研讨如何加强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3.拓宽视野,建立健全“三选村官”机制,扩大村干部的来源。 按照“靠得住,有本事”的原则,通过“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的模式,从大中专 学生,机关干部和各类能人中选“村官”,努力拓宽村干部的来源渠道。(1)公开招聘,“ 在大中专生中选村官”,提升村干部的学历层次。 1999年开始,区人事局面向大专院校公开招聘了131名有志在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生, 其中有69名下派至各镇、园区接受锻炼。各镇、园区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大学生,如洞 泾镇,2001年以来共招聘了17名本科和中专毕业生,进行跟踪培养和考察,现大部分已担任 条线以上干部。泗泾镇公开招聘13名大学生进村工作,有效解决了村干部青黄不接的现象。 车墩镇向社会公开招聘8名本科、大专生,先在机关、事业单位和镇级公司挂职锻炼,条件 成熟后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据统计,自1999年来,各镇、园区共招聘了77名大中专生,其 中有42人在村工作,6人已进入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的出现不仅提升了村干部 的整体素质,也为松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加了活力。(2)挂职锻炼,“在机关干部中选 村官”,畅通纵向交流的渠道。2004年下发了《认真做好 村(居)干部选派工作的意见》,鼓励镇、街道、园区机关的 优秀青年干部到村工作。许多镇、园区也积极开展了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农村工作的 活动。如五厍园区,选派3名机关、事业单位的大专生分别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负责招商 引税工作,成效初显。据统计,各镇、园区共向农村下派机关干部 28名,其中25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3)开门纳贤,“在各类能人中选村官”,增强村 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打破以往村干 部选拔仅局限于本村、本镇的限制,坚持“赛马场上选骏马”,欢迎退伍 军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甚至个体户、私营业主等各类能人参加村党组织、村委会的换届选 举,将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又能共事、不出事的同志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村 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如新浜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村官,共有11名同志进入了村 “两委”班子。据统计,各镇、园区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26名基层干部,其中13名在村工 作,全部进入村“两委”班子。能人当选为“村官”,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了村干部带 领致富的能力。
4.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制度的探索创新,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农村政治文明。 一是以镇党代会常任制为载体,调动党代表参与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积极性; 二是以“两推一选”为方式,让党员和群众真正参与到党内选举中来; 三是以村务公开为载体,保障党员和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四是以“三服务、三测评”制度为载体,强化党组织、党员的服务意识和党员、群众的 监督意识。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松江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1.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过撤村并村,区域调整 等,全区各村村域面积不断扩大,村 内各类组织及人口明显增多,大量外来人口导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任务的提出,使 村民要求作为村级组织领导核心的村党组织不仅在发展经济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提出了营造 文明乡风、整治村容村貌、加强民主管理和加强对外人员的管理的迫切愿望。在这一背景下 ,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于如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推动工作重心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 生活水平,到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和经济建设并重的转变,如何实现基层党组织在职能定位 上有进有退、有收缩有拓展,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需要我们加以探索。
2.如何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农村党员干部中存在 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 而且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企业转制,越来越多的“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转变, 农村党员身份日益多样化,出现了离退休老党员、下岗协保党员、个体、私营业主党员等, 如何发挥广大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摒弃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乡风,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需要我们加以研究。
3.基层党组织如何服务于广大群众,努力化解各种矛盾。整合利益、利益表达是现代政党的 两大功能。哪个功能或缺,都必将危及政党特别是执 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在当前地方发展中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权利的重新调整,不可避 免地加剧了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又集中地表现为党群矛盾和干群矛盾,如在撤村建社区、农 民变居民、集体资产分配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村干部对土地的补偿政策、房屋的动拆迁折政 策理解不透,或工作方式、方法不当,或办事程序不规范,引发部分村民上访、集访等事件 ,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法治水平、政策执行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公共管理服务 和处理社会应急事变能力。
与此同时,村级党组织还面临一系列具体问题。部分村干部缺乏开拓意识,存在明哲保 身思想。村两委主要成员兼任经济实体负责人已非个别,村级工作成了副业,削弱了村级组 织的向心力。这些人能够给部分村民以打工、帮扶等实惠,连选连任系数很大。村级组织系 统不健全。共青团、民兵组织名存实亡,大部分团支部书记是村委兼任,手下团员几个,年 纪一大把。村级党组织原先赖以开展工作的政治资源正在消失。
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抓自身建设,提供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组织保障。(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推行“ 两推一选”的制度,在坚持政治标准、群众公认的前提 下,真正把具有“双 带”能力,(带头致富能力、带民共富能力)的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深入开展“班长工程 ”按照中专以上文化,45周岁以下年龄、有较强工作能力、党员群众满意的要求,选拔优秀 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通过连任、回请、下派等多种途径,选好配强支书,新农村建设有 了好的“领头雁”才能快速发展。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党员、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和村干部四支队伍。要树立强村必先 强党,富村必选贤能的理念,经过民主规范程序选那些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发展思路 宽、服务意识强、年富力强的人做村干部。同时,建立全区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形成一支 素质较好、年龄梯次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这四支队伍不可或缺, 相得益彰。其中党员队伍建设是基石,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枢纽。 (3)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做示范、讲奉献”等活动,设立党员责任 区、党建指导员等。 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明确职责、量才归位”的原则,对党员进行设岗定责,设置村 务监督、经济发展、公共事务、思想政治工作等岗位,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履岗要求。通过 党员量才而为,自我认岗;综合评估,支部定岗;加强监督,公示明岗;落实措施,引导履 岗;实施考核,全面评岗。为无职务党员履行义务、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提供平台。鼓励农 村党员干部创建和领办示范基地、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带领农民闯市场、谋发展,帮 助群众解决不愿干、不会干和不敢干的问题,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作用。
2.促进发展,服务群众,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基础。发展反映执政本质,服务体现立党宗 旨,在新农村建设中,松江区各级党组织以“围绕 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指导思想。抓住促进发展和服务群众这两条基层党建的根 本和关键,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3.以党内民主带动村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1)健全民主参与机制,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和政治地位。在要求党员履行好义务的同时,要 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 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在村一级进一步完善党员议事会制度,镇一级党组织进一 步探索完善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使农村党员参与重大决策经常化、制度化,解决农村党员权 利与义务不对等的问题。各级党组织要及时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向党员传达,党组织 重大决策要充分与党员沟通,广泛征求党员意见,使他们成为组织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 纽带,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2)探索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的透明度,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的透明度”,推行党务公开应 重点做好四个规范:一是内容规范,村级党组织做出的决策决议和党内主要事务,组织活动 ,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都应在全村范围内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上级党组织规定 要公开的、本级党组织认为需要公开的、党员要求公开且能够公开的。主要有党组织的重要 决策、党员大会的重要决定、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村干部的任免、村干部的任期和离 任审计以及奖惩情况等。二是程序规范,在村务公开栏内设立党务公开项目,按照“拟定公 开内容——村党组织班子集体讨论——上级党委备案——按时公布——群众监督和上级督查 ”的流程 进行公开,通过公开程序的规范运行,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可靠。三是时间规范,规定常规 性工作每月公开,为民办实事进展情况、民主生活会情况等阶段性工作,及时公开;干部考 察预告、干部任前公示、发展党员等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重大或复杂性的问题,根据公 开后反馈的意见提出修改完善的办法,必要时再次公开。四是方式规范,坚持因地制宜,灵 活多样,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公开的形式。适宜在党内公开的,通过会议、文件、简报等 多种形式,及时向党员通报;适宜对群众公开的,主要采取党务公开栏、村民小报、设置党 务公开意见箱和公开电话等形式进行公开。同时,要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吸纳他们的意 见,真正把党员、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3)健全村党组织领 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村民主水平。不断推进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完善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探索村民代表大会组织机制和议事机制,理顺村民代表会议、农村党组 织、村民委员会的权力关系,让村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这种合法的途径,直接参与村政事务 的管理,表达利益诉求,保障村务事项的决策真正符合广大村民群众的利益,使村委会自治 转变为村民自治,增强村级组织民主治村、依法治村的能力;深化村务公开制度,完善公开 内容、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要从村民普遍关心的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入手,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投资入股、 村干部报酬、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等,都要全面向村民公开。保障村 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 上海 200000)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4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平地村在这个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平地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切入点,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的创新思路,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这里有一系列的统计数字,原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三万元,到今年超过了20万元,原来是02年不足3万元,经过三年有2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02年的三千多块钱,到去年年底的4049元。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05年村党支部被广东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个村的村风村貌得到较大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初步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平地村的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说它是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我们有几个观点。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新要求。这个新要求就是说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落实到共同富裕上。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治上坚持民主管理,激活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依托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这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二是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要求。我认为第一点,我们要看到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必然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三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化带动我们广东就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
第三个观点,体现了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战略角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等,我认为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社会小康的一个总纲。四是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要求。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几个差距,我认为最大的差距是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又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和谐。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建设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实现农民富裕安康,农村文明和谐。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几个生动实践,几个部分来说明。
第二部分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们看到广东省开始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点是从2003年开始,平地人抓住这一契机,首先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所谓一公两强,就是有公心,两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从逐步建立起来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他们还采取聘任的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班子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
在阳江市委实施的“十百千”优秀后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发挥驻村干部帮扶指导作用,有效增强了村党支部班子的战斗力。加强领导发展的能力,带领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能力,用了很多办法来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不展开说了。
第三是创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将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建设的动力。有四个创新,创新发展党员渠道,注重在致富能手、青年骨干和种养专业户中发展党员,能够带头致富,也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创新党员学习培训方式。创新党员发挥作用途径。创新党员的考评激励模式,实行村民评议党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固本强基,有效地改变了平地村原来班子不强、思想落后、发展滞后的(),这是以固本强基为发展契机。
以“三化并举”为实现途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省委和市委的指导下,平地村确立了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并举”的战略举措。一是实行“工业带动”、“工业富村”。以万象工业城为发展工业的先锋,盘活土地资源,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通过“土地出租、厂房出租、场地出租”等方式,吸引各地客商前来投资置业。目前,工业园已经开发土地138万平米,吸引了18家企业落户。同时,出租村集体用地,组织本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随着工业项目的增加,流动人口的积聚,村经济得到了兴旺。二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通过引进外地客商开发、引进龙头企业和异地党员联营合作等多种渠道,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村民种植经济作物146亩,产值达到250万元。另外一个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立了农业技术的培训室,与高校合作建立农业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平地春雷网,通过信息化促进农业的市场化。
三是改旧建新,推进城镇化建设。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村,一方面搞好各个村民小组的硬底化、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另一方面,规划建设了一个十万平方米,集办公楼、农贸市场、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星光老人之家、绿化带、路灯、住宅、商铺等配套功能设施于一体的平地新村,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村的雏形。通过“三化”并举,平地村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不仅初步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还促进了平地村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工人和公民的转变。
以民主管理为政治保障。平地村把民主作为建立新管理机制的灵魂,探索一条富有农村特色的“核心+民主”的民主机制,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一个是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村班子拟定方案——村民酝酿——征求意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村民自治机制。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板凳会议”,也就是说大家带板凳来议论,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第二是建立“两委班子议事会”,一个是村委一个是党支委,确保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的协调与统一。三是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了村务情况通报、村务工作征求意见、民主决策、进村入户等制度。四是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成立村务监督小组,规范村务公开,建立健全罢免卸任机制,由群众对村干部进行业绩考核和评议,实行罢免。通过生动深入的民主政治建设,村民对村务工作热心了,积极了,主动了,有效地凝聚了民心,调动了民智。
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个是培育新村民,树立新风尚。打造以“求变、求富、求强”为内涵的新“平地精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宣传教育活动,“争当文明平地人”主题活动,提高村民的素质。活跃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卫生建设村组竞赛和卫生公约大家谈活动,增强大家的生态意识。加强了社会事业建设,特别是优先发展了教育事业,已经投入了二百万元兴建平地新小学,建起藏书量一千多册的青年书屋,设立邹鹰助学奖学金,开办成人夜校。发展卫生事业,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参保率已达到52%。加强社会关爱,开展助困和慰问活动,建设星光老人之家。今天的平地村村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友好,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新的发展思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成效。回顾平地村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我们认为可以有几点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做法和经验。
首先,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我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三个引导。刚才欧广源书记也提到,三个先导是观念引导、典型引导、政策引导,观念是在前面,观念问题关键是转变干部的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观念不改变,还是等、靠、要,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和能力。平地村抓住了村班子和党员的观念改变,通过他们领导和带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解决了群众过去那种依赖的思想,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是第一点我认为他们很好的经验。
第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平地村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划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三年工作方案》,按照规划分布实施,通过这个规划我们看到平地村整个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布局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专项规划建设的蓝图,我们可以看到平地村这样一个规划,可以成为全省固本强基一个示范点、农业示范村、园林生态示范村和著名的民营工业村,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促进。
第三,要坚持依托县域经济,统筹解决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观念之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个经济基础,没有经济物质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句空话,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物质基础了。平地村实施“三化并举”,正是把握了广东省和阳江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形势,抓住了地理条件较好、省级民营科技园坐落其中的有利条件,来整合资源,解决了经济基础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也注意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注重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来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各项公共建设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平地村在发展中将筹集到的资金主要还是放在公共建设上,为农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一方面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另外一个方面是加强公共事业的建设,为村民提供有力的公共保障服务。在工农统筹方面,坚持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是发展园区工业,安置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一方面注重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平地村将农村的土地资源,采取集中创业的方式,整合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达到了扩大规模和集约经营的目的,使得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解决了我刚才说的有钱办事的问题。这是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第三点。
第四,要坚持上下联系动,形成合力,以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讲创新精神了。在平地村的建设过程中,当然首先是得益于固本强基中的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了,党委、政府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积极参与,成为建设的主体。社会各界给予了资金、技术和知识等的帮助,成为新农村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部分,平地村的领导挂点推动,本身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有社会各方面给予了支持,将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在这个方面做的比较好,进步发展也是比较快。这是我们总结的四点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个部分,我想说一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思考。有一点探索性质,不一定对。从平地村的实践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一个是外源型发展与内源型发展的关系。这是我们概括的。我们根据平地村发展的启示,我们认为要协调好外源型发展和内源型发展的关系,既要重视外部资金的投入,更要重视壮大本地的经济。开始我们要招商引资、征地办厂打开局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合实际,既发展本地的支柱产业与特色产品,这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既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更要着眼于就地发展。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农村人口庞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记得温总理说过,中国农村人口很多,不可能都很快变成城市人口。将来的模式是这样的,就算去城市务工的人,他也是经常回到农村住的。这是一个特点。另外从国际的经验来说,就算是城镇人口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了,但是住在农村的人口会占到百分之五六十,德国就是一个例子。一个方面我们要想到农村要解决它的劳动力的就业发展与经济,第二要改变村容村貌,搞好农村的建设,让大家很高兴的像是住在城市里一样回到村里居住,将来如果平地村很好,我们广州人可能都会来这里居住了,当然可能交通有一点远。决定一方面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转移农村人口,另外一方面要立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第三要根据自身实际推进工业化,更要着力加强农业与农村自身发展。第四既要面向外部的需求,更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内部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立足于满足农民与农村的自身发展需要来推进,同时也要瞄准外部需求来拉动村级经济的发展。
第三,制度变革与主体力量培育的关系。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阶段成为投资建设和指导的主导力量,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力量,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互联系发挥作用的纽带和平台。我初步了解,韩国也是这样。这些力量要组合好,要通过制度与组织的创新发展,形成壮大建设新农村的合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完善政府体制,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要加快农村组织的创新,从平台村的实践看,村委两班子实际上承担了组织农民的功能,从农民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来看,还需加强农民自身的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允许、引导、规范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比如说发展行业协会、农业协会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吸引能力、谈判能力、经济能力,而且还可以在一些方面通过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发展,有利于调和矛盾、提高素质、活跃文化氛围。要积极发展各种社会力量,平地村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源于政府推动,作为社会力量的自发性、专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应该在社会组织结构的调整中发育更多的中介组织,来发挥社会方面的作用。这是第三个关系。
第四个关系就是面向现代与传承传统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的统一。我们搞现代化不是以农村取代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第一,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风貌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应该具有现代生活的健康特征,又具有传统社会的乡土风貌,不是说将城市的那种情况都搬过来。当然我们在传统的方面有一些东西要改,比如说传统的陋习、卫生习惯等,但是农村中的乡土特色、地方特色不能改,保护好地方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各有特色。第二,现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新农村的新农民必须是现代社会新公民,具有现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新的精神风貌。现在我们不要走弯路,现在很多农村民风很纯朴,传统好的东西我们要巩固要发挥,要在意识上和时代性上赋予新的精神风貌,比如说一些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过去那种勤俭节约、诚信知礼等,我们要保持。第三,现代制度与传统风俗相结合,现代制度以其理性精神、契约化的形式对于农村村务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具有根本性作用,乡村的传统风俗以人情关系,、血缘和地缘等文化力量促进了乡村的和谐发展。平地村在加强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同时,就十分重视乡规民约的作用,把全体村民反复讨论,上下酝酿的“村规民约”变成村民的“小宪法”,规范思想和行为。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5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内容摘要〕近年来,水城县纸厂乡前进村着力组织建设,创新发展思路,以制定发展规划为龙头,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关 键 词〕 新农村建设 调查
水城县纸厂乡前进村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之一。近几年来,前进村村支两委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要求的落实,结合村情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思路,以制定发展规划为龙头,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前进村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一、前进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1、着力组织建设,提高致富带动能力。前进村村支两委是2004年通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公开选举后组建的。村支两委组建后,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行村干部考勤制,持证上岗;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干部选拔、培训、考核和工资保障机制等18个制度,使全村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二是积极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注重在积极性高、具有实干精神的青年团员、农村“双带”能人、致富能手、文明卫生户、科技示范户、务工回乡青年中发展党员。2005年发展党员5名,2006年发展党员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名。三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双带”作用。着力提高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明确要求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技术的党员必须带动1-2户贫困或低收入户脱贫致富,并在技术和资金上大力支持,全村63名党员共帮扶82户后进户,使他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四是着力发展集体经济。为拉动养殖业发展,村领办了一个仔猪基地。2006年贷款30余万元兴办光明铸造厂,生产防氟节能灶核心炉具。目前,全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8万元,在2006年基础上翻了一番。
2、科学制定规划,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前进村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超前谋划,于2005年10月委托六盘水市规划管理局编制了《水城县纸厂乡前进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列为六盘水市五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后,根据《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实施意见》(黔农领[2006]1号)精神,对新农村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村寨与人居社会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内容作了进一步完善,以前进组为试点示范建设起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绿色食品餐饮业,突出示范引导、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功能。经过近两年的建设,示范带动功能已充分显现,带动了新寨组发展特色养殖场1个,种植无公害蔬菜200亩,带动临村发展蔬菜种植近百亩,呈现出户带户、村带村、村连村的发展态势。
3、积极争取投入,夯实发展基础。积极向市县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争取扶持,精心组织实施了一批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建设、乡村环境整治项目。两年来,争取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农网改造;投入162万元对进村公路5.6公里进行硬化;投入16万元建风雨桥2座,投入6万元修建停车场;引进280万元修建了移动机站、联通机站各1个;投入34万元进行茅草房改造、连户路道路硬化两个组300余户1228人、庭院硬化98户、改厕210个、改灶100个,建沼气池160口,修建垃圾池、花池各3个;修建灌溉沟渠3000多米、修建河堤及附属工程700米等;全部解决人畜饮水等问题。新农村建设以来,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累计达600多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完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4、突出结构调整,努力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种植业调优。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2007年全村种植优质杂交玉米2000亩,脱毒马铃薯4500亩;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发展西瓜、日本乌莓、盘菜、芹菜、韩国花菜等果蔬和花卉种植,建钢架标准大棚107个,简易大棚328个,占地200余亩,年产值400余万元;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种养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中选出68人组建了
“果蔬协会”和“养殖协会”,负责帮助群众收集信息、种养管理、销售等跟踪服务,促进了种养业的快速发展。二是畜牧业调大。抓好仔猪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养猪大户,现拥有养猪300头以上大户2户,40头以上专业户14户,全年出售肥猪3716头,养鸭大户1户,出栏鸭8000余只;引进三足鼎农牧产业有限公司,发展野猪等特色养殖,与景华绿色生态有限公司、塔山养鸡场等投资商商洽合作建设特色养殖基地。三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利用田园风光、无公害农业和特色养殖业发展观光旅游。目前观光旅游已带动发展农家乐8户,平均每户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如何富平一家经营农家乐三年来,收入从当初的万余元增加到现在的15万元,仅今年黄金周每天就有上千元的收入。2007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100余万元,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全国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四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6年全村外出打工300余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近20%,外出打工人员邮寄回村现金达150余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六分之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2514元增加到2007年的4000元,年均增长20%左右。
5、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创建和谐村寨。一是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图书室、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各1个,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卫生所各1所,村小学2所,远程教育站点2个,配设农业ICT在线网设施10套。二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做到“五保”老人集中进入养老中心供养,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初步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三是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在扎实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培训班及远程教育设施对党员、群众进行党的知识、适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两年来,共培训党员25期2000余人次,培训群众70余期3500余人次。四是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倡导文明新风。根据彝汉杂居,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丰富的特点,把每月的农历
十五、每年端午、春节定为民族民间对歌节,组织开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对歌活动,已成功举办15期歌会,近20万人次到场观赏。五是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村寨活动。组织开展“七有七无”平安和谐村、“文明村寨”、“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制定村卫生文明公约。两年来,涌现出“十星级文明户”40户,“社会治安模范户”40户,“五好家庭”50户,“科技示范户”40户。为维护全村稳定,成立了由298人组成的群防群治巡逻队,负责夜间巡逻,实行5户联保,轮流值班。三年来无刑事案件发生,获全省基层治安保卫先进集体称号。
二、前进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1、建好配强“两委”班子,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从全市来讲,经过10多年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农村干部、党员素质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在群众中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好的农村党支部、一个好的村支部书记,是一个村发展变化的关键,要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大力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要力求在“有能力办事”方面取得突破;要积极开展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为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为致富带头人的工作,使农村党组织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2、坚持示范引导,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照搬照套,要因地制宜,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发展之路。从我市来说,农村面广,基础条件差,农业基础脆弱,农民收入低,各级财力不强,新农村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只能走坚持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稳步推进之路。即以试点示范村为中心,象蜘蛛结网一样向周边拓展,形成一户带一户、一村带一村、一村连一村,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网络发展格局。当前,关键就是要按照市委关于“新农村建设要破题”的要求,抓好试点示范村建设,尤其是5个省级试点村的工作,要鼓励和支持他们走在前面,树立典型,做出示范。要充分发挥试点示范村的示范引导和长远探路的作用,在全市逐步形成一户带一户、一村带一村、一村连一村的网络发展态势,为“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带好路、开好头、打好基础。
3、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六盘水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工业强农业弱,城市强农村弱的特征明显,破解城乡二元矛盾,化解“三农”问题,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一是坚持“地企共建”,建立健全以工促农机制。近年来,我市通过“地企共建”平台,地企双方真诚合作,携手并进,对以工促农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相关机制和措施尚未健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厂矿企业、私营企业到农村开发,引导煤炭业主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健全具有六盘水特色、符合六盘水实际的以工补农、以工扶农、工农结对共建的新机制。二是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从表面现象看,六盘水城市强农村弱,实质上城市也不强。要抓住建贵州西部大城市的机遇,努力把城市“蛋糕”做大,增强城市吸纳和辐射功能,才能做到以城带乡。三是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让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城乡公平共享。要按照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进一步提升惠农政策的含金量,把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位置。
4、培育农业产业,促进生产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农村建设首先就是要生产发展,一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基地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商品率,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二是要积极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已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从我市农村情况看,在广大的农村中,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不多,而且规模偏小,带动偏弱、效率偏低,离“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差距较大。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打破土地界线,有条件地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有组织的引导和实行规模化经营。
调研组长:马 勇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6
——中共临朐县委宣传部
根据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新途径”课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有关单位成立了调查组,先后深入到城关、冶源、卧龙、龙岗等四个乡镇和十个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查看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现状及特点)
1、基层文化需求旺盛,市场广大
当前,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表现出愈来愈浓厚的兴趣,他们热切盼望拥有自己的“文化之家”和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方式,农村成为文化消费的大市场。冶源镇冶西村是经济比较发达的镇区村,该村拥有一支龙灯队和一支秧歌队,十几人的秧歌队三番五次要求村委为他们规划一处活动场所,以便开展活动。卧龙镇河北村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期间,村里自己组织了一台文艺节目,在村里演出时,没想到忽啦啦去了500多群众,把大队院挤得水泄不通。广大农民群众对电影、图书、小戏同样十分渴望。而目前
2、有线电视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在多数农村存在“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的情况下,随着电视的普及,加之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增多,有线电视在乡村文化消费中唱起了主角。目前全县有线电视到村入户率已达,有
村有线电视接入率达
。看电视成为广大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3、群众性文化活动非常活跃
临朐县农村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素有“小戏之乡”、“书画之乡”美称,1991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社会文化先进县”称号,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1995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模范县”称号。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活动方式有一是政府引导,如每年的元宵节民间艺术表演、焰火晚会、农村文艺汇演、文明之夏广场文艺汇演等,目前全县每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30余次,中小型活动300多次。每年参与人数都在35 万人次以上。二是企业扶持,不少企业或是负责人爱好或是兼顾广告效果,邀请或组织文艺演出活动。三是协会组织。四是群众自发的组织部分文艺节目或比赛,丰富活跃自己生活。
4、民办文化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农民群众文化经营意识有所提高,民办文化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途径。如冶源镇
同时民间文体队伍和文艺协会增多,图书馆、放映队逐步发挥作用
二、存在问题
1、公共文化设施弱化
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利用率有待提高(建、管、用)
2、文化队伍职能弱化
(1)文化站人员专职不专用(2)年轻文艺人才缺乏
整体发展不平衡
1、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乡镇对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片面认识,重视不够。认为“不抓文化不要紧,不抓粮食就没饭吃,”存在重经济发展,忽视文化建设的现象。
2、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受吃饭财政的影响,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图书购置等资金相对不足,以至部分乡镇农村文化出现阵地难巩固、队伍难稳定、活动难开展的局面。
3、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群众文化生活单 一,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抹牌赌博、封建迷信现象。边远山区的农村群众目前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由于没有有线电视,农民看电视只能收看三到四个频道,而且收看效果差,很少有其它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非常匮乏。3、4、设施薄弱,缺乏规范性。按照省级标准,乡镇文化中心(站)建设必须达到“一院、一场、一校、五室”,全县只有两处乡镇达到规定要求。村文化大院要求是“一场、一校、四室”,图书不少于3000册,要有一定数量的文化娱乐设备,如电视机、录像机、排球、篮球、乒乓球、象棋、扑克、服装、乐器等,部分 村文化大院与此差距比较大。
三、对策与建议
1、领导重视是前提
把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到创建文明临朐、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对待,同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凝心聚力、潜移默化、促进和谐的巨大作用,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精神力量,引起人们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合谐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推动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促进经济的增长。
2、建设阵地是基础
3、人才培养是关键
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及基层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目前专业创作和演出队伍老化,业余队伍后继泛人是制约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现有队伍的交流,增强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文艺人才作用,搞好“传、帮、带”,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农村文艺骨干人才培养,并制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多方吸纳优秀专业人才,在全县尽快建立起一支人数众多,门类齐全、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文化队伍。
4、资金投入是保障(多元化)
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资金缺乏问题。本着上级争取一点,县、乡(镇)财政支付一点,文化产业创收一点,社会各界资助一点的办法解决资金困难。二是利用闲置房屋解决文化活动场所。通过协商、转让或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将一些基本闲置的礼堂、学校等旧房加以改造利用。三是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是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民间文化精英投资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借鉴上林镇农民张来信和他创办的临朐综艺剧团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农民发展 农村文化事业。
5、开展活动是纽带
6、民办文化是发展方向
一、临朐县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在活跃人民群众文化上、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临朐县农村社会的特色和亮点。
1、农村文化建设备受重视。对农村文化建设,临朐县非常重视,把农村文化工作作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高水平文化建设的目标,确定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思路和措施,把文化发展列入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指导协调,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齐全。实行多渠道汇流的投入政策,将县乡文化建设经费专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重要活动投入和正常活动的开展。整合资源,积极协调文化、共青团、妇女、教育、体育等部门,集几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民兵之家)为一院(文化大院),发挥各自优势,搞好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全县18处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文化中心(站),村文化大院发展到561处。建立城区图书馆一处,乡镇图书馆
2个,图书室16个,村图书室5 61个。全县形成以城区文化为龙头,乡镇文化中心为纽带,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
3、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丰富的民间艺术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全县农村文化的重要源泉。临朐名胜古迹众多,民间文化蕴藏丰富,对文化艺术活动,群众喜闻乐见。临朐县十分重视对当地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凸显文化特色,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通过保护利用好优秀民间艺术,不仅探索出了一条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新路,保护了临朐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态的平衡,也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如上林镇的剪纸、刺绣,辛寨镇的马灯,杨善镇的年画,城关街道的高跷、狮子舞、娃娃头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目前全县每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30余次,中小型活动300多次。如街头民间艺术表演、广场文化、农村文艺汇演、焰火晚会、书画展览等群众活动,每年参与人数都在35 万人次以上。
4、文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临朐县坚持专群结合,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挖掘、培养文化人才。一是注意面向基层,发现选拔人才。各乡镇文化站都分门别类建立了农村文化人才档案,对在开展社会活动中有发展前途的文化骨干,登记入册,并及时吸收到群众文化团体或推荐到文化岗位上 来,为他们创造成才条件。全县现有文艺骨干人才3800多人,其中有210人先后被录用到乡镇文化站或企事业单位的文艺宣传队。二是建立群众性的社会文化团体,荟萃文艺人才。根据文艺人才的特点,建立了年画研究会,老年人书画协会、硬笔书法协会、盆景协会等社会组织22个,定期开展活动,相互切磋技艺,共同提高。三是建立完善培训机制。去年以来,全县共举办文学、戏曲、美术、摄影、书画等培训班47期,培训学员1780人次。县文化馆每年都深入农村对文化骨干进行辅导,帮助编排文艺节目。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先后派出24名文艺骨干到省、市艺术院校深造,组织25 名文艺骨干参加省市培训班,聘请省内外专家、教授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学员110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和文艺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5、艺术创作繁荣发展。实施精品工程战略,把繁荣文艺创作、促进精品创作作为巩固发展文化模范县成果,推动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龙头工程来抓,加强和改善对文艺创作的组织领导,为加快艺术精品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十余年来,全县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数万件,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3000多件,其中有80件获国际、国家奖,61件获省级奖,250多件获市级奖。创作的歌曲《歌声天涯》、《桃李春风之歌》获首届“中国黄河口杯行业金曲展评大赛金奖”;小品《收购苦恼》获全国群星奖创作、表演银奖;电 视剧《胶东行》获中央电视台三等奖;小品《旋律》获华东六省一市“田汉杯”戏曲奖;小品《牛状元的婚事》在全省民企文艺调演中获创作一等奖;小戏《村烟袅袅》获天津“华联杯戏曲大奖赛”一等奖;书画作品《艳阳天》获全国群星奖优秀奖;吕剧《借媳妇》作为唯一一块节目代表山东省参加文化部《小戏春晖》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为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并获得群星奖金奖。
6、以优势产业带动文化事业发展。针对全县奇石、旅游资源丰富,书画交易市场较大的特点,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形成新的文化产业。一是举办好“奇石节”和“红叶旅游观光月”活 动,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为宗旨,把临朐的优势产业溶入到文化中去,凸现出文化产业的特点。二是因势利导,搞好服务,大力扶持文化专业户。投资千万元建成奇石市场、书画一条街,形成以奇石加工销售、书画创作装裱及销售两大龙头产业为主的文化产业。目前参与奇石加工销售的业户达3000多户,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从事书画创作、装裱、销售的业户达800多家,年营业收入 3000多万元。三是借水行舟,发动社会力量和引进外资办文化。大力发展企业文化、镇村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促进文经结合。最近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15 万平方米的,集经营奇石、书画、古玩、民间艺术品于一身的临朐文化城已经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容纳经营业户800 家,年交易额10亿元。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金融支持某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 金融支持某市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截止2011年末, 某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 (包括粮棉油收购贷款) 余额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38.62%。从贷款机构来看, 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占全市农业贷款余额的71.85%, 农业银行占8.33%, 农业发展银行占19.71%, 其他商业银行占0.11%;从贷款发放对象来看, 农户贷款占农业贷款的77%, 涉农企业贷款占农业贷款的23%;从贷款投向来看, 60%投向农业特色产业, 40%投向其他农业产业。各家保险公司在农村主要开展养老和医疗保险业务, 也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基本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 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为补充提供信贷服务, 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对“三农”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 目前某市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农业形成了优质粮食, 种植业、养殖业、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市农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39.27%, 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同时这些龙头企业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呈现出的特征
一是农业贷款增长幅度较大。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40.98%, 比“十一五”末增长了近6倍, 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递增。二是农村信用社占有主导地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域信贷规模, 机构和资金向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集中, 除农业银行外已基本不对“三农”提供信贷服务。而农村信用社80%的营业网点在农村, 在国家政策及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扶持下, 利用自身贴近农村、农业、农民的地域优势, 担负起了“一农”支“三农”的重任, 已成为某市金融业支持“三农”发展的主力军, 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农业贷款的主体是农户贷款。某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主要以农户贷款为主, 农户贷款占农业贷款的70%, 其中91%的农户贷款由农村信用社发放, 9%的农户贷款由农业银行发放。事实证明, 农村金融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贷款侧重于特色产业。近年来某市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多种特色产业, 形成了规模优势, 农村金融围绕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积极支持特色产业发展。2011年某市农村金融机构特色产业贷款约占农业贷款的60%, 农村金融促进了某市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经济增效。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信贷投入仍然不足
从某市农村金融供给状况看, 主要以支持农户农业生产为主,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条件改善方面的信贷投入非常少, 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信贷资金需求。目前某市有四家涉农金融机构, 农业发展银行专门发放政策性粮棉油收购贷款, 农业银行发放9%的农业贷款, 城市商业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微乎其微, 农村信用社提供90%以上的农户贷款和一部分农业企业贷款。某市的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额仅占全市存款余额的29.36%, 信贷资金总量有限, 面对新农村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 某市农村金融呈现出“一社难支三农”的局面。
(二) 农业保险缺位
我国自1982年开办农业保险以来, 由于赔付率高, 保险公司难以承受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风险, 许多保险公司取消了农业保险业务。目前某市财产保险公司开展的农业保险业务仅有粮场保险一种, 农业保险缺位, 农业生产风险无法分散。如发生的鸡禽流感, 由于没有保险, 只能依靠政府救助, 而受地方财力限制, 政府对农户的援助力度有限, 农业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还是由农户自己承担, 由此带来的农户贷款风险则转嫁给了金融机构, 给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带来了风险。
(三) 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某市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农村贷款缺乏担保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由于农业生产风险大, 农产品作为抵押物不易保存、不易变现, 担保机构不愿介入, 目前仅有政府主办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一) 加快农村金融结构调整
国家要求金融领导部门要把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小额信贷组织以及邮政储蓄银行五种力量, 分工合作拧成一股绳, 合力扶持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繁荣。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 农村金融结构调整的步伐缓慢, 已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应加快农村金融结构调整,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尽快使农业银行回归农村金融业务, 农业发展银行扩大业务范围, 邮政储蓄银行开办小额信贷业务, 打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的市场垄断地位, 扩大信贷资金来源渠道。
(二) 加大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力度
为了配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 国家需要大力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扩大财政支农范围,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目前采取减免农业税、提供农民种粮直补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 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总量, 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文体娱乐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改变农村整体面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 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农业生产因其风险大、利润少、不确定因素多, 应仿效政策性银行, 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政府应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其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农户缴纳的保费等收入, 主要目的是补偿农户遭受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恢复受灾农户的生产能力。另外, 为了避免农业保险公司遭受巨灾打击, 国家应设立再保险基金或再保险公司, 以分散农业保险风险。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 不仅可以发挥防范农业生产风险的功能, 而且可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
(四) 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借鉴企业信用评级方式, 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 根据等级确定授信额度, 并给予一定程度的利率优惠。采取多种手段, 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扩大和完善政府主办农业担保机构的作用;引导民办及其他担保机构介入农贷担保;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 建立互助担保基金;完善和改进农户联保贷款管理办法, 发挥农户互保作用。
参考文献
[1]云河.农村城镇:信贷支农新平台[J].中国金融半月刊, 2003 (18) .
[2]农行黄冈分行课题组.欠发达地区农行加快发展的对策[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3 (08) .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8
关键词:桂东农村文化建设
0引言
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井冈山南麓,西傍资兴市、南临汝城、北接炎陵、东北毗江西省的遂川县、东南连上犹县和崇义县,总面积1452平方公里辖3镇15乡,1个自然保护区,155个村(居)委会,1507个村(居)民小组。目前,总人口20.20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7.06万,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桂东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与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相差甚远。
1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观念陈旧、认识不够调查显示85%的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经济、文化建设上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认识问题。他们认为经济是实的、有形的,而文化是虚的、无形的,抓经济建设,容易出成绩,效果明显,抓文化建设不但要花精力,还要增加资金投入,不能立竿见影,没有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因此,未把文化建设放到心上、抓到手上,致使农村文化建设缓慢,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1.2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桂东是一个贫困小县,2007年财政收入为3790万元,2008年财政收入为4044万元,由于其财政财力不强,无疑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就少,这直接导致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时至今日全县18个乡(镇),目前只有沙田和寨前两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而且缺乏配套设施。绝大多数的村无文化活动室,无农家书屋,一些必要的文化活动因经费缺乏难以开展,如图书购置、文物维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难以得到保障。
1.3人才匮乏、力量不强自机构改革以来,桂东文化系统除局机关干部外,其他人员基本上没有交流。一是受体制限制无法进入,二是因经费没有保障,系统外的文化人才不愿进来,形成了整个文化系统年龄老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目前我县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69人,平均年龄在44岁,乡镇专职文化专干中有7人,其余11个乡镇由乡干部兼任,他们多数专业不对口,更谈不上有专业特长,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进程。
1.4传统美德淡化、不良文化有所抬头近年来,受市场经济驱利意识的影响,部分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传统美德淡化,不尊敬老人、不孝敬老人、不赡养父母,殴打妇女、虐待女婴,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不守诚信、不守诺言,坑蒙拐骗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封建迷信比较盛行,个别乡村大仙、神叟、巫婆“深入人心”,生病不吃药,求财拜菩萨,算命、看相、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经常出现;三是赌博之风蔓延,有的乡村不论男女老少、不管农闲农忙、不分赌资大小,各种赌博现象随处可见。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势必影响农村文化的建设,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稍一不慎,必将影响农村文化的建设。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应找准问题,重点突破,积极应对。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一是县、乡主要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消除片面认识,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今社会文化对经济建设的推动力、对思想建设的感召力、对环境建设的辐射力、对人才成长的铸造力的重要作用。二是要站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县乡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三是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2.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针对目前农村实际,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建议中央、省(市)按照一定比例出资成立农村文化建设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大力宣传,积极发动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支助农村文化建设。三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物质保障。
2.3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完善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配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选拔有较高学历、较强文化管理能力的年轻干部,充实农村文化干部队伍;二是抓好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和文化社团建设。鼓励农民组织各种文化队伍,经常性开展活动,让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三是注重发现和培养乡土艺术家。通过举办文化骨干培训班等方式,积极培育民间文艺传人,让他们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带头人,成为村落文化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和传播者,激发农村的文化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7-08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11-04
彬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06-12
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09-06
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05-20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地调查思考07-25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05-10
新农村建设贷款有关问题的思考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