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地调查思考(通用10篇)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地调查思考 篇1
新形势下有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思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领导基层农村工作的忠实实践者,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农村的拥护者和坚定执行者,是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引路人,新形势下有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思考。如何把农村建设点党组织建设成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服的干部队伍,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早日致富,是各级党委政府,也是建整工作组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在新形势下,农村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其主要工作任务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前段时间,对我区15个农村建设点进行了调查了解。
一、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建设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村集体负债多,收入少。在调查的15个村护,平均负债82.5万元,多者几百万元,少者也有十几万元。这些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①前些年乡统筹村提留时由于农民税费任务过重,部分农民缴不齐,但村里为了完成上级任务,不惜借高利贷,造成村务债务增大;②办村办企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办乡镇企业时,部分村办企业不从实际出发,不作市场分析盲目上马,结果债台高筑。如**村因办钢管厂而举债400多万元,后来受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疲软,产品缺乏竞争力,加上制度不全,管理不善,不关闭也怪。③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盲目成立农村合作基金会,末期受金融**的影响,资金又没有人民银行作后盾,股民怕股金得不到,出现挤兑现象,基金会只好关闭。放款收不到,股金又要兑付,造成村级财务严重亏损,股民怨声载道,关天坪一个村就亏损了400多万元。④弃田现象普遍。农村税费改革前,一亩田需要负担的各项税费在200元左右,沉重的负担,导致农民弃田外出打工,上级是按田提取各项税费的,抛荒田的各项税费只好由村举债完成。据调查了解,平均每个村抛荒田在200亩以上,全年一个村因抛荒田就要负债4万多元。2002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村提留取消了,加上村办企业不景气,村级收入明显减少,全年村级纯收入多的8万元,大部分村村级纯收入在0.2—0.5万元之间,严重阻碍了工作的正常运转。二是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农村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工作最具体、最直接,长期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稍有疏忽,就会遭到群众的非议,甚至谩骂。而农村工作又是复杂的,每完成一件工作都要受主客两方面的制约,如修渠去淤,修路架桥、五保户、残疾人的抚养等等,都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但要干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需要资金作保障,没有资金作保障,再好的设想也是一句空话,但群众不那么认为,作为一级农村基层组织就应该为我们解决具体问题,否则要你干什么。全区88个农村组,其中没有村部的村有43个,只好租用民房办公。区委考虑到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辛苦,想改善基层干部办公条件,每新建100平方以上的村部,区财政将给予1.5万元的补贴,而建一个100平方的村部需资金3.5—4万元,通过调查摸底,15个点村,只有5个村有能力修建,享受区政府的财政补贴,大多数村无能为力。为保证村干部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区财政纳入了年初预算,由财政发放,但村里每年收缴农业税时都存在一定缺口,由于大多村集体经济薄弱,无能力弥补这一缺口,这缺口只好用干部工资抵扣。在调查的15个村中,只有3个村干部的工资全部兑现,12个村的干部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拖欠,有的村拖欠了几年,由于工作压力大,条件艰巨,工资又不能及时到位,群众又不能理解,影响了一部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基层干部素质不高,班子协调性不强,党员先进性不突出。①部分基层干部素质不高。调查显示,村干部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占18%,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占44%,具有小学文化的占38%,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导致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水平不高,决策能力,工作能力也就较差。②班子协调性不强。调查的15个村中,这类班子占21%,某村5名干部分了两派,工作不协调,相互不支持、搞窝里斗,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争权夺利上面,见权就争,见利就要,见麻烦就躲,使得村里各项工作失控,工作被动,群众气愤地说:村干部连自己都管不了,哪有精力管我们呢?”③党员先进性不突出。从走访调查的情况看,党员只有小学文化的占66%,55岁以上的党员占43%,这说明党员队伍不仅文化层次较低,而且年龄老化,这样的党员,想起表率作用也有点力不从心。还有部分党员平常放松政治学,对己要求不严,思想还落后于一般群众,调查报告《新形势下有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思考》。四是农民增收难度大,办法少。党中央为农民增收出台了一系列硬措施:降税、直补、良补、粮食保底收购,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是,要使农民大幅度地增收,彻底摆脱贫困,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贡文化生活的需要,迅速进入小康社会,需要广范围地寻找致富门路。从调查的情况显示,年人均纯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村户占18.8%,均为非种粮农民,大多为农业综合养殖户、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主。农民普遍感到缺资金,少技术,信息不畅,致富门路窄,办法不多,仅靠几亩责任田维持生计的农户还较常见。
二、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点主要问题的对策在这种形势下,要解决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开创精神的村级强班子、好班子,迅速发展经济,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抓住关键,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尤其要调配好支部书记。首先要抓好“选人”。“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农村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处在最基层的支村两委会逐项落实。支村两委会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能否得到充分丈挥,关键看支部书记,班子选好了,“一把手”选准了,农民致富奔小康就会有希望。为此,我们在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的工作中,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让一批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不谋私利,有奉献精神,会管理,懂经营的人脱颖而出。特别是在调配支部书记方面,要打破“老实人”、“本分人”当支书的传统观念,选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冒出来的,富有开创精神的,能够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担任支部书记。选人的面要广、路要宽,不拘一格,可以从经济大户中有能力的党员中选任,也可从外出打工的人员,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任。此外,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吸收年轻党员,扩大党员队伍,把农村经济大户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为党员,作为后备干部的预备队伍,从根本上改变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能力较弱和后备干部乏人的状况。其次是抓好育人。把育人的重点放在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上,把教育培训当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治本之道和长久之计,在解决“有人办事”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好“有能力办事”的问题,区、乡、村要有学习阵地,对支部书记,区、乡要经常集中重点培训,对其他村干部和党员,乡镇要经常组织培训,村党支部也要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开展活动用好的典型教导人,用坏的典型警示人。通过培训学习,要达到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纯洁党的队伍,增强思想觉悟性的目的。(二)抓住重点,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着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点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尽快的富起来。因此,在抓产业结构调整时要着重抓好如下三项工作:一是因地制宜,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时,要积极稳妥,克服盲目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我们的地理优势、技术优势、市场行情和传统习惯来规划调整,充分考虑城郊特点,围绕“山水田土”作文章,从种、养、加、工几个方面权衡增长率,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芦山乡张家堰村,地势全乡最低,下雨遭淹,可开发渔塘进行综合养殖。二是围绕支柱产业抓好产业结构调整。蔬菜业是我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全区12.5万亩耕地,其中8.5万亩是蔬菜基地(含复种面积)。2003年区农办统计数据表明,种蔬菜全年亩均纯收入0.35万元,是种水稻效益的7倍,是我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乡、村两级应大力支持,正确引导,组织良种,加强培训,搞好服务。养殖业占我区农业总产业的58%,是我区农民增收的又一主渠道,特别是猪、牛、马、羊养殖产业,在我区养殖业中占有很大份额,而且发展速度快,来势猛。目前我区饲养生猪主要是以饲料为主,成本较高。应以种草(鲁梅克斯)饲养为主,适当补充精饲料,每头猪从进栏到出栏饲养全过程可节省成本50—80元。我区有奶牛400头,养殖效益高,全年一头奶牛可净赚3000元。要大规模发展,就要相应地扩大种植牧草的面积。我区肉牛、羊的饲养主要是以沅江大堤的天然牧草为主,营养不足,生长滞后,养殖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以种制牧草饲养为主。三是利用大户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鼓励老板、经济大户投资兴办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种植,规模养殖等,促进经济发展,一者可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二者可以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三者可以带动农田结构调整。(三)抓住火候,壮大集体经济,为公共事业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点一般来讲,农田基本设施老化,村道路况差,村级债务大,村干部工资难兑现,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户无法得到根本救济,对此,群众意见大,上级不满意,要想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就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为群众解决具体问题。近几年特别是2002年税费改革以来,村级收入税减,大部分村全年只有几千元收入,远远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为此,应重点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利用各种渠道,寻找各种社会关系,采取多种形式,兴办企业,这项工作要纳入年终考核,落实任务,明确责任,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二是巩固挖潜老企业。要尽最大努力,利用现有场地设备,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投资办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三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村里原有的荒山、荒地、池塘等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把集体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杜绝支、村两委会插手管理。四是严把财务开支关。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村里所有的收入要进帐,数额较大的开支要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公布财务,保证开支合理。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地调查思考 篇2
劳店镇隶属于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 位于山东省阳信县东北部, 东接沾化、西邻无棣。面积94.6km2, 常驻人口4.3 万人 (截至2011 年10 月) 。劳店镇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 镇内基础设施逐步健全配套, 陈楼、宋王两大经贸园区初具规模, 逐步形成了以铝材、皮革、洗煤、纺织为主的几大优势产业, 柏油道路五纵三横, 道路铺装率达到100%。
2调研结果
在对劳店镇新农村建设的观察走访中, 相继对隶属于劳店镇的崔家村、河王村、潘家村、小杜村进行了走访调研, 了解了四村土地概况, 以下是这几个村土地情况的总结概述。
崔家村, 土地约98.3 hm2, 其中耕地约66.53 hm2, 人均耕地约0.1hm2, 严格遵循国家土地政策。河王村, 原有耕地约29.3 hm2, 迁村和复垦后耕地为约36 hm2, 遵循“增人不增地, 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 但是有灵活调整。潘家村, 土地约38.26 hm2, 耕地约31.33hm2, 人均耕地约0.085 hm2, 严格遵循国家土地政策。小杜村, 耕地约33.33 hm2, 遵循“增人不增地”土地政策, 但是有灵活调整。
3调研结果分析
3.1 土地使用
3.1.1 现象
宅基地使用状况良好, 这4 个村子除了个别情况之外几乎都按照规定建了新房。此外, 这几个村子都不存在“村民上楼”现象。
就耕地来说, 现在农村普遍存在对耕地热情度不高的问题, 农民耕地所收很少进入市场交换, 每家每户的所收一般都仅供自家所用, 也就是种地只“糊口”。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受城市工资高的诱惑“养家”, 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来“养家”。
3.1.2 问题发现
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的生活模式导致的问题即家中的土地无人耕种。由于农民种地几乎不赚钱。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发展下去, 可能会有更多的土地被弃耕。就我们走访的这几个村子而言, 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外出打工时仍旧惦念着家中的土地无人耕种, 农忙时会从城市回到家中帮忙耕种, 农忙过后再回到城中打工, 很多村民表示这样的一来一回的成本以及损失的打工费单凭收成是无法收回的。
3.1.3 思考和建议
保护农产品价格, 切身维护农民利益。
3.2 土地分配
3.2.1 现象
根据本次走访的四个村子的土地分配情况来看, 除了宅基地之外无论村子是否经过搬迁, 一律都根据“增人不增地, 去人不去地”的国家土地政策来分配。
3.2.2 政策背景
相关资料表示, 早在1995 年国务院转发的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中就明确规定:“提倡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 减人不减地’。‘增人不增地, 减人不减地’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各地应积极提倡。”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2 年8 月29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又进一步规定:“承包期内, 承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
3.2.3 问题发现
这项土地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性。举例来说, 如果一个家庭中有老人去世, 同时另一个家庭有小儿新生, 本着这项政策原则, 那么死去的老人还占有耕地, 新生的儿童则没有耕地。如果这样的生死循环都是发生在一个家庭, 那么或许还能保证一定的平衡。但是如果这样的循环发生在村中不同的每家每户, 就容易引起一些人地矛盾。再者,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很多农民迁移到城市居住, 但是由于户口性质不变, 本着这样法律政策, 仍旧占有着农村的耕地却不使用。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都会引起一些不公平和人地矛盾。
3.2.4 思考和建议
实际上,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1984 年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曾规定:“在延长承包期以前, 群众有调整土地要求的, 可以本着‘大稳定, 小调整’的原则, 经过充分商量, 由集体统一调整。”1997 年中办发第16 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再一次规定:“今后解决人地关系的矛盾, 可按‘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在农户之间进行个别调整。”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河王村和小杜村的村支书就在村中土地分配上“小调整”。如果村中有老人去世, 同时又新生儿降生, 那么在经过村民协商同意各方达成一致后, 将去世老人的土地分给新生儿 (河王村“一年一小动”, 小杜村则是“三年一小动”) 。这样能够保证公平性以及土地性, 也受到村民的拥护和支持。
4总结
针对农村土地的法规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村民的现实情况灵活调整, 像“大稳定、小调整”这样的规定也应该细化、规范化, 只有政策更加实际, 更加符合村民需要, 才能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摘要:土地问题是现如今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山东省阳信县劳店镇4个村子的走访调研, 对现如今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使用和分配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并且发现了一些问题, 提出相关的思考和建议。
新形势下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篇3
在农村人口尚占绝对多数的中国,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广大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依法治国进程取得一定成效,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的法治素质有所提高,依法治理的环境获得改善。但是,与城市和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1.农村法治的含义
农村法治是指在国家法与民间法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以实现村民自治为核心、以培育农民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理念为目标、以建立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公共机制为关键的政府推进与社会演进力量的有机统一。
2. 农村法治的特征
2.1农村法治建立在国家法与民间法良性互动的基础之上 所谓国家法,可以被一般地理解为由特定国家机构制定、颁布、采行和自上而下予以实施的法律。此外,国家法还兼指其所构成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而民间法主要是指这样一种知识传统,它生于民间,出于习惯乃由乡民长期生活、劳作、交往和利益冲突中显现,因而具有自发性和丰富的地方色彩。对于农村的法治实践,既不应理解为是国家法律制度或秩序对农村非正式制度或秩序的简单“吞并”、“改造”和“挤压”,也不应理解为是农村非正式制度秩序的完全“自治”及对国家法律制度或秩序的分庭对抗与平起平坐,而应当理解为是两者在农村社会中的相互“分工”及“配合”,也就是说国家法与民间法要建立一种良性互动机制。
2.2农村法治的核心是实现村民自治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最薄弱环节。而村民自治的实行,充分体现了群众当家作主的巨大成就,初步确立了村级民主建设的原则和框架。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增加了基层工作的透明度,有力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为农村进一步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人民群众自己的民主行为,即参与基层政权的活动,参加基层经济组织的决策、管理与监督,进行基层社会生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从而逐渐形成人民管理国家的必要的政治行为基础和社会心理环境,加快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民主化进程,从而使农村社会生活走向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同时,村民自治的真正实现就成为了农村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2.3农村法治建设的过程应该是政府推进与社会演进两种方式的有机统一 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与社会演进型法治相区别的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事实上,法治实践通常也被理解为:国家法律制度或秩序的不断向外扩张,特别是向广大农村地区及农村非正式制度或秩序的不断向内收缩的过程。但是在农村,当国家法律与中国民间社会传统的伦理、习惯和民众法治心理有较大差异时,法律实施的效果肯定是不尽如人意的。社会自己演进而来的“民间法”有着很深厚的民众认同基础,因而也具有了强大的实施力量。法律的力量根植于人们的社会经验之中,正是由于人们凭经验感觉到法律对自己来说是有益的,所以才能够用真心去支持和拥护法律。 “民间法”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社会的一种社会规范,它在社会所产生,同时又制约着社会成员的行为,由于产生在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中,它易于为其调整对象所接受,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事实证明,当前的乡村法治是不成功的,乡村社会不认可超越他们需求的现代法律制度,农村法治建设走一條社会演进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道路才是现实的选择。
3.优化农村法治环境,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3.1新农村法治建设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 基本法律原则是对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的确认和体现,对于一个法治系统的构建和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在新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要恪守基本法律原则,保证农村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根据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目标定位和适用范围,按照法律原则的自身属性和要求,
3.2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 落后的法律意识与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的需要极不相称,要在农村全面实行法治,必须将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法治精神的建立,作为农村法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3.3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与自治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对传统农村社会以宗族关系和伦理调整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农民自身素质的限制,村民自治还不健全、不规范,尤其是农村封建意识和宗族观念的消极影响还远远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必须把依法推进村民自治作为新农村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层次和水平。要坚持以民为本,把保障和实现村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教育和引导村民增强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要完善各项制度,逐步实现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
3.4健全农村法律制度,整顿司法秩序实现司法公正 城乡差别的加大,从法律的层面看,就在于农民与其他社会主体相比,特别是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的政治平等权、经济平等权和社会平等权缺乏法律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正视产生这种差别的深层原因,加快有关农村立法工作的步伐,进一步完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确保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总之,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重新配置和运作,能够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基础秩序,从而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人身权利和实际利益。在次基础上应当保证所立法律制度的公平与公正,还应加强农村司法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和坚持司法独立以保证农村司法的公正。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地调查思考 篇4
(一)加强村级组织体系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村级组织体系是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金字塔”,它由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组成。塔尖是党组织;塔身是自治组织、群团组织、民间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包括村委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其次是村民小组、党小组、团小组、骨干是党员和积极分子。村民代表、妇女代表、具有代表各业大户等;塔基是全体村民。加强村级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解决农村新问题的治本之策。抓好村级组织体系建设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就能实现村级其他组织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就能把党组织的决策顺畅地贯彻和落实到群众中,就能把党组织的意图变成村民的自觉行为,最终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行为的目的。
要想建好村级组织体系必须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引导成立村级民间组织,并纳入村级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组织与村级党组织的关系是指导、协调、渗透的关系,与其它组织是平行的关系,是继村级党组织、自治组织之后的第三种组织形式。成立民间组织,吸纳、教育和培养能人,能够使民间协会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潜能和作用。二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探索实施“1311”议事决策程序。免征农业税和取消“两工”后,农村发展公益事业,必须通过群众代表“一事一议”来决定,而“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解决这个难题,实施“1311”议事决策程序是最好的办法。该程序中的第一个“1”就是决策重大问题时,首先由村党支部召开会议,初步确定一个指导性意见或建议;“3”就是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其它组织三个渠道分别征求意见;第二个“1”就是召开“两委”会议,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最后一个“1”就是将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一锤定音。这个决策方式,既能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能突出村民代表及各类能人在议事决策中的参谋作用;既能充分发扬民主又体现了村民自治,又能实现党组织意志和群众意愿的高度统一。三是推进村民自治进程,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途径,村规民约经全体村民大会通过后,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对于违反村规民约而不接受处罚的村民,除实行强制性措施外,还可用非强制性的道德舆论手段来解决。
(二)创新选人用人办法,优化村级干部队伍。农村发展,关键在人。因此,要想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一是优化村级班子结构,选准带头人。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上要大刀阔斧地把那些只说不干,没培养价值和潜力的平庸型村干部,通过换届选举、组织调整等手段,淘汰出村干部队伍。同时,要加强对镇村两级党组织带头人的培训,经常组织他们相互交流经验、外出学习考察,提高他们统、带的能力和本领。今后在选拔村干部的标准上,要大胆地把那些既能自身致富,又能带领群众致富,有门路、懂经济的能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二是转变工作职能,合理设置新形势下村级干部岗位。努力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三)搭设农民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不高,是影响当前各项工作及他们增收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民教育是农村发展根本出路。要想提高农民素质,除了应用好政策宣传、科技培训等原有的教育手段之外,还应运用综合性教育载体。教育形式可采取以会代训,专题讲座,电化教育,入户辅导等教学方式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教育。
(四)改进村级干部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他们参与管理各项村务工作的愿望愈来愈高,这就要广大基层干部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克服各种困难,化解各种矛盾,应对复杂局面。要极力为民解忧,帮民解难,努力把农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同时,镇村干部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要为农民提供好的项目,解决难题,提供服务。其次是要为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信息、市场行情等方面的咨询。要做好观念引导,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商品观念和效益观念,弃小农意识,主动关注市场、走向市场。规划引导要结合各村实际,制定好村产业发展规划,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正确导向;政策引导,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典型引导,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抓好一批示范基地和专业大户,带动农民发展效益农业。
(五)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物质是基础,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要靠大力发展经济。只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党组织才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才有实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地调查思考 篇5
农村党组织作为带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羊”和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和社会事业地不断进步,党员群众对农村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农村党组织也显现出了一些不足和问题。因此,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了新时期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湟中县在近年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湟中县辖10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380个行政村,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总人口45.87万人。全县有农村党支部380个,党员13775人。共有“三类村”164个,44671户184412人,党员5594人,其中贫困户5452户,17982人。近年来,全县农村党组织以“三基”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加强党组织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强化基础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班子建设,党组织核心作用进一步凸显。一是注重班子选配。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坚持把“两推一选”“公推直选”运用到村干部经常性选配当中,建立了推选一批、兼任一批、储备一批的“三个一批”
村干部选配机制,着重用制度选能人,用制度配班子。近年来,先后将230余名农村能人推选到了村干部岗位,建立了3400余名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二是强化班子整顿。结合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采取县级领导联点、相关职能部门联村、派驻工作组、选派第一书记和党建指导员等措施,先后对60个农村后进党组织进行了集中整顿,着力解决了一批影响班子稳定和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村党组织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三议一表决”等党内制度,不断规范党组织活动。严格落实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层层研究制定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责任清单,组织开展“说看评”党建、“村干部述职群众质询”等活动,农村党组织书记主业意识、履职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四是注重能力提升。近年来,重点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工作,先后投入资金260余万元,举办农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培训班42期4000余人次。落实资金20余万元,与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开设了“村干部大专班”,83名村干部参加,农村党组织书记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在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中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
(二)强化教育管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一是严把党员入口。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注重从返乡青年、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从源头上严把党员质量。近三年来新发展农村党员1285名。二是狠抓教育培训。近三年来,创建市级党员教育培训基地1个,县级党员教育培训基地3个,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校主阵地和培训基地作用,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分类培训与分级培训相结合等形式,加大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力度,各级党组织先后举办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班126期,培训党员干部2.9万多人次。特别是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通过组织专题讨论、集中学习、党员讲党课等途径,强化党员党性教育,促使党员学习教育经常化。充分发挥“湟中党建”微信公众平台、“夏都学习”app、党员远程教育等新媒体方便、快捷等特点,引导党员自主选择学习,参学人员达9.6万人(次),党员队伍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继续深化党员公开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星级评定等工作,加大考核力度,引导党员积极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促使党员发挥作用。三是畅通党员出口。深入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失联党员集中排查、党费收缴专项检查等工作,畅通党员出口,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近年来,累计评议出不合格党员147名,其中,限期改正105名,劝退16名,党内除名24名,开除党籍2名,查找失联党员153名,补缴党费29万元。
(三)强化基础保障,农村工作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加大阵地建设。近三年来,先后落实项目资金近5000余万元,对143个“危旧狭小”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升级。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对全县380个村党员活动阵地进行了规范布置,村级办公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市财政支持、县财政配套等措施,在全县380个村分批实施“阵地增温”项目,着力解决农村党员活动阵地冬季取暖问题。全面推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和为民服务工作,合理设置了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进一步提高了村级活动阵地利用率,树立了村干部良好形象。二是提高待遇保障。以“三基”建设为契机,严格执行村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按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足额落实村干部报酬,并按照大村6万元、中村5万元、小村4万元标准落实村级运转经费。认真落实卸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卸任村干部生活补助由原来的每人每年360元提高了560元。同时,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和选拔力度,3名优秀党组织书记先后考录为公务员,2名优秀党组织书记被选拔为乡镇领导干部,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三是强化工作激励。建立村干部表彰奖励机制,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优秀村干部”和“最美乡村”评选表彰活动,对62名优秀村干部和30个“最美乡村”进行了表彰奖励,共发放奖金71万元。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村级“家底”薄弱。一是村集体经济收入底。湟中县有380个行政村,大部分行政村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缓慢,除个别地域条件较好的村有微薄的集体收入外,大部分村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仅靠每年下拨的村级运转经费来勉强完成各项工作。加之近年来农村各项工作任务增多,农村无钱办事的问题日益突出,无法保障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二是村级党员活动场所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县累计对143个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升级。但是仍有部分行政村因资金投入不足、选址条件差等原因,出现了场所狭小、功能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农村党员活动正常开展受到限制。
(二)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活力不足。一是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素质偏低。2014年村(社区)换届选举以来,全县380个村党组织书记中,35岁以下17人、36岁-45岁111人、46岁-55岁197人、56岁-60岁40人、60岁以上15人;小学学历34人、初中学历258人,中专及高中学历83人、大专学历5人。村党组织书记年龄大、学历低的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方法落后,缺乏创新精神,习惯当“传声筒”,“依葫芦画瓢”,工作效果较差。二是党组织书记队伍不稳定。近年来,农村工作任务增多,工作压力逐年增大。同时,作为村党组织书记,要带头执行坐班制,长期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和琐碎事务,无暇顾及家庭,没有时间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甚至个别村民对村干部工作不
理解、不支持,导致部分村党组织书记人员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党建工作的开展。三是村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断层”。由于党组织书记报酬低、工作任务繁重,加之上升渠道窄、要求高、难度大,且只有连续任职10年或累计任职15年以上的卸任村主要干部,才能享受每年700余元的补助,致使大多数有学历、有才干的农村能人选择在外施展才华,不愿意当村党组织书记,造成后备干部队伍“断层”,“能者看不上,弱者干不了”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党员队伍作用发挥不明显。一是流动党员逐年增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收入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群众日常开支,大部分农村年轻党员长期外出务工,出现了许多流动党员,党员管理难度加大,无法保证“三会一课”、党员教育培训正常开展。二是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突出。为改善生活条件,农村大多数青壮年,特别是脑山地区青壮年劳力常年外出务工,致使村内无合适的发展对象或者新发展党员年龄偏大,党员队伍素质整体偏低。三是党员带动能力不足。全县13000余名农村党员中,除少数党员有一定的技能外,大多数党员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能力带动周边群众增加收入。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开展“领头雁”培育工作。一是做好村党组织书记的选配工作。认真开展村“两委”换届选举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调查摸底、意见建议征求等措施,全面掌握现任班子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工作实绩,对能力较差和威信不高的党组织书记,认真分析原因,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党组织书记工作水平或重新选配村党组织书记。对暂时无法选配村党支书记的村,采取机关下派等方式,配齐村党组织书记。二是狠抓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要结合实际,制定全县农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规划,内容应当涵盖基层组织建设、村级经济发展、矛盾纠纷调处等方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座谈交流、实地观摩、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强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同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加强党组织书记思想教育工作,定期开展党组织书记交流与谈心谈话工作,切实帮助解决党组织书记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党组织书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着力为村级发展贡献力量。三是协助制定工作计划。乡镇党委要结合实际,协助新选任的村党组织书记制定任期内的工作计划,并定期指导工作开展。着力开展乡镇科级领导干部“一培多”、选派第一书记及党建指导员等工作,协助新选任村党组织书记理顺各项工作,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尽快使党组织书记熟悉精通各项工作。四是设立“乡贤参事会”。今年,我县试点开展“乡贤参事会”
工作,从目前情况看,个别村“乡贤参事会”已经开始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到了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我们应当着力推广这一试点工作,协助村“两委”班子积极谋划,集众人之长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一是认真选树后备干部。要积极开展群众走访工作,深入掌握优秀人才基本情况,必要时通过相关政策倾斜等措施,鼓励致富带头人、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复转军人等优秀人才返乡加入农村建设当中,及时将优秀人才纳入到后备干部库,切实解决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二是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将后备干部纳入到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着力开展定向培养、设岗锻炼等,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打牢基础。
(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一是严格党员发展程序。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相关规定,全面实行发展党员“推优制”“票决制”“公示制”“责任制”,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注重质量、优化结构。继续认真做好失联党员规范管理、口袋党员排查和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二是切实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开展“四项活动”,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工作。针对流动党员,要通过微信、qq网络媒介,及时力开展党员思想引导和教育,提升党员向心力和组织凝聚力。积极组织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评比、党员设岗定责、公开
承诺、结对帮扶等各种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在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党员,切实帮助生活困难党员及老党员等解决实际困难。
(四)强化基础保障。一是逐步增加资金投入。要在确保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党员活动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费基础上,严格落实村干部报酬逐年增长机制,逐步增加村干部收入。同时,拓宽选人用人机制,适当放宽村干部上升渠道,提高卸任村干部补助,激发农村干部队伍活力。二是持续开展党支部结对帮扶活动。以精准扶贫、村企共建等为契机,统筹人、财、物,积极帮助农村党组织谋划产业发展,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效解决农村无钱办事的问题。
新形势下对农村党组织的几点思考 篇6
柏城陈永
农村党组织是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农村的组织和建设上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特别是在全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新形势下,农村党组织要抓住机遇,调整和创新自身建设,刮好“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和“为民务实清廉之风”。
一是调整村党组人员结构。在坚持标准、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制定党员发展工作计划,畅通入党渠道,通过多种办法排除宗族、派性规念,把积极要求进步的年轻同志吸收到党内来,特别是把那些年轻的、思想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作风正派、村民信任的党外人员吸收到党内来,加以培养,并及时充实到支部班子中去,以焕发农村党组织的活力。
二是提高村党组成员的素质水平,准确的理解党与群众的关系。通过这次“活动”理论的学习,村党组成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水平,深刻理解党和群众之间关系,强化自身的理论水平,同时在开展活动中要格外注重务实有效,努力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常态化,把重点放在为群众解决问题和办事上,以“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为出发点。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地调查思考 篇7
一、对央行文化建设的认识
(一)央行文化建设发展十分迫切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的价值观格局也发生变化和重组,出现了极端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突出,个人价值观畸形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滑坡。人民银行员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思潮的不良影响,思想上不求上进,工作上得过且过,集体荣誉感不强等均不同程度存在,这些思想和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将会削弱和影响人民银行的工作效果,影响整体形象,不利于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发展。
(二)央行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论断,深刻把握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层结构,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的核心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今最科学,最完整的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因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全力推进央行文化建设。
二、央行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多年来,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在凝聚力量、振奋精神、促进和谐以及促进内部管理、提高履职效能、打造“五型”干部职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结合实际对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曲靖中支从2005年开始就提出了“尊重理解,认同互融,诚信有道”的核心价值观,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延伸,逐步形成了包含使命 (即忠实履行央行职责、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愿景 (即阳光心态、享受工作) 以及用以规范职工思想、行为的工作、管理、服务、内控等理念的整个体系(工作理念:用心尽职,创新进取;管理理念:以文化人,严谨规范;服务理念:真诚平等,便捷高效;内控理念:制度为先,责任至上;人才理念:德才兼备,尚学唯实。)以及处室文化理念、个人座右铭等,对增强干部职工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履职环境,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如何抓好今后央行文化建设发展
央行文化建设,核心就是要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断培育、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管理理念、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根本就是要培育一种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让广大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凝聚力量。我认为具体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明确目标
目标指引方向,目标明确才能行动有力。推进央行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目标,即树立员工价值观。要用先进的精神理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规范员工的思想行为,力促央行文化理念内化于心,融入全体员工的履职实践。在此基础上,选择央行事业的价值取向,确立央行员工的价值观、利益观,使员工在共同的价值观引领下,为央行事业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其次是培育央行精神,倡导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此为动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再次是建立共同的愿景,为共同的理想努力奋斗。紧密结合人民银行发展战略、履职目标、文化传统,研究核心价值理念,丰富精神文化内涵,构建全体干部职工一致认可、彼此共鸣的央行文化体系。
(二)健全机制
首先应当建立齐抓共管的央行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建立党委(党组)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运行的格局。其次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央行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先进的文化理念以制度、机制的形式予以固化,构成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制度文化,加快和谐央行建设进程,具体就是要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完善各项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弱化员工对制度管理的抵触情绪,强化干部职工自觉遵章守纪、按规办事的观念。
(三)丰富载体
一是打造精神文化。组织开展央行文化实践活动,提升全员文化认同和自觉。围绕央行核心价值理念,采取动员会、推进会、座谈会、论坛交流、文艺汇演等形式,利用报刊、板报、内联网专栏等载体,通过唱行歌、征集文化感言、推评文化建设标兵等活动,不断提升员工思想政治素质、学识水平、业务能力、道德水准,形成浓郁的文化建设氛围,用先进文化陶冶和激励员工,促进央行文化内化于心,融入工作,落地生根;二是打造行为文化,通过美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组织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攻关小组、课题调研小组,为职工提供必要的文体设施,满足员工需求,陶冶员工情操,提高员工素养,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四)突出特色
在总行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央行理念基础上,各分支机构结合自己实际进行延伸发展,从点滴做起,强化细胞工程,突出自己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相互进行借鉴交流,共同提高,最终就会形成集中统一下的百花齐放局面。
(五)常抓不懈
回顾曲靖中支的发展历程:什么时候文化建设抓得紧、抓得好,各项工作的推进就会进展顺利,水平层次不断提高;什么时候忽略文化建设,抓而不实,则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工作推进不平衡,难以有序有效,甚至思想波动、正气难以弘扬。
因此对央行文化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从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出发,研究探索央行文化规律和方法,不断巩固和提升央行文化建设成果,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文化建设真正入脑、入心,常态化。
四、建议
回顾曲靖中支央行文化建设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感觉有一些问题,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推动和营造方面,存在如权威性不够,影响力不大等问题,职工的参与度、认同度不是很高。我觉得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基本差不多,应该整个人民银行系统统一形成一个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各单位结合实际进行发挥延伸,也便于互相借鉴交流,这样效果会更好。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地调查思考 篇8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党的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大创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管理学者为了破解“很多大企业的寿命很少超过人类寿命的一半”这一难题,提出“学习型组织”这一理论,其代表性人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国际学习协会创始人和现任主席彼得·圣吉,代表性著作是其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在他的思想里,关于“学习”的理念有两点:一方面,學习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生存,使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另一方面,学习型组织能够真正实现个人和工作的完全融合,个人和组织在学习中合二为一,共赢互惠,实现共同的价值。学习型组织最根本的内涵就是“与时俱进”的组织,就是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做出变化、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机活力、不断发展进步的组织。它的核心理念是“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可行性
1、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执政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生产力的各项要素只有同掌握着科学技术、生产技能的人相结合,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变革、调整、创新已成为时代的特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也要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来进行,从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需要入手。把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作为重点,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在全社会发挥良好导向作用,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在思想上与精神上保持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性,以实现党员、党组织和社会与时代同步发展。
2、学习型党组织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党只有重视学习,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才能不断获得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在学习上的优良传统。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把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利益的认识成果转化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将学习视为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才能更好地统领和促进其他新知识的学习,才能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党走过的历程, 就是一个在学习中开拓创新、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的历程。只有党员个体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党组织才能形成一种乐于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的内在机制,才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把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完成新任务的需要。
3、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党员干部以多学习、多思考、少应酬,来改进我们的党风,对党的自身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党员的素质提高和党组织的全面发展为创建的根本,其实质是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把党进一步建设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党员干部素质率先发展,来影响、辐射、带动全社会公民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的坚强保证。
注重制度完善,建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
1、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基,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然而,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在农村党支部,党员老年化、知识结构匮乏化基本存在,甚至有些支部忙于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于基层党员接受党的先进思想,先进观念,先进发展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在重大决策部署问题上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式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上来,用学习带动发展,搞好发展。
2、“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定理,党的生命顽强,党的旺盛的战斗力,需要不断学习,提升活力,从而衍生党的品格、品性、品德,在重新塑造党的形象与轮廓时,会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不断净化党内的不正之风、不良之举、不雅之态,促进党内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能力得以增强,从而筑牢了我党的坚固城墙。
3、要建立健全学习内容考核体制机制,突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对学习分类指导,聘请专家、学者对基层学习进行授课解疑,形成定期或不定期学习交流新机制,通过举办各种学习论坛,探讨学习内容,分享学习成果,创新学习思路,改进学习方法,要积极利用广播、媒体等有效载体,树造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积极典型,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对学习内容进一步消化、再吸收,形成创造性新思维。
4、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寻找一切合理因素,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党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广大党员的电子信息,着手建立健全自然村双委联席会、党员大会培训体系,创造性地开展相关学习实践活动,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训思路,提高培训实效,要大力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积极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改进学习形式和方式,进一步形成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地调查思考 篇9
---对“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响石镇党委、政府以“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调研课题,通过视察“群乐人家”建设、召开座谈会、入户调查等形式,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了解到当前加快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工作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一下几点看法及意见。
一、新农村综合体基本情况。
“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位于县城西南,以响石镇群乐村为核心,涉及响石、圣灯2个镇4个村,核心区面积1.85平方公里、农户450户、1895人。
自2012年6月启动“群乐人家”建设以来,坚持规划引领、适度集居、突出产业特色、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生产生活要素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原则,按照“一三五七”(一个目标、三个原则、五个重点、七项机制)的工作方法,有效破解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规划、用地、保障等各种困难和问题,取得了明显效果。综合体完成投资14850万元,整体流转土地5000亩,新建四合院民居53户、风貌改造423户,1200平方米“1+6”党群服务中心、800平方米广场、水电气等公共附属设施18项,于2013年10月底全面竣工,通过初评和总评,名列内江市一等奖第一名,初步实现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标。
“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既直接改变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又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也对农村的文明意识,行为方式取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长期以来,在农业生产上“散、小、全”;在居住环境上“脏、乱、差”;在思想观念上“等、靠、要”。为此,要加快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规划建设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没有规划、没有设计,绝大多数农村建房都是讲究风水迷信学说,各自为阵,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土地浪费较多。房子盖了几年落后了,又撤了再盖,资金浪费也大。房子凌乱,道路也凌乱,公共设施不好完善,要完善耗资也大。若要重新规划,集中连建,就得拆除许多村民住房、猪栏牛舍等,撤除房屋成本大,同时少数群众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撤除他的房屋当成发财之良机,将借此时机,漫天要价,这样给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是群众动员难。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人员的不断增多,一个村留下来的没有几个人,而且能留下的基本是病残老幼,能做事的没几个,找不到几个人来配合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工作。加之,联产承包到户多年,群众集体观念逐渐淡化,大都抱着“我有吃有穿有住不求你”,开会动员来参会就是给干部的面子,“不听、不从、不干”态度的人居多,要出钱来改善房屋,国家补助多点可以考虑;环境、风貌、公共设施,是为了好看,我们不出钱差不多。因此,要把群众思想统一到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上来很难。
三是品质提升难。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内容多、投入资金大,省、市、县三级项目专项资金有限,当地乡镇政府财政又很据紧,要建设品质高,资金就必须大。由于投入不足的情况,存在为建设而建设的现象,房屋刷白、道路硬化等建设内容停留于表面,显得建设形象有些生硬,房屋一般多是长方体,房前屋后美化、绿化面积太少,文化、休闲、锻炼场所象征性的有一些,根本不能满足人民发展的需要,缺乏建设品味、文
化品味,隔不了几年就落后了。这使得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整体效果达到高水平、精品质有一定难度。
四是经济发展难。目前,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在家农民年龄基本都是40岁以上,由于受到自然条件、自身素质、文化知识等因素影响,只起到一个“看家”的作用,难带领群众找到一条发展经济的路子。农民只能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作为经济收入来源,年复一年的按部就班,品种没改良,种植方式没改变,经济没有新的增长点,农村经济发展自然就找不到一条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切合当地具体实际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很难使得经济发展有突破。
五是长期管理难。新农村综合体建好后,公共设施的管理,比如:公共环境卫生,路灯及其水、点费用等,新农村综合体不是一级组织,群众有一种“谁建设、谁管理”的错位思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认为自己是建设的“配角”。同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存在今年建、明年散的现象,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村社管不到、群众到不管,长期以往,就会出现管不了也管不好的“怪圈”,使得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出现管理难这个难题。
三、加快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建议与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应在提高农民思想意识、科学定位规划、打造精品工程、着重制度完善等方面狠下功夫,以确保新农村综合体布局好、建设快、管理好,建出效益,转为实惠,真正发挥出新农村综合体的巨大能动作用。因此,建议在“高、浓、精、壮、建”五个字上狠下功夫,确保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顺利进行。
一是所谓“高”,就是高标准抓好建设规划。必须要有好的规划才能建成好的新农村综合体。新农村综合体要规划先行,用规划指引建设,全域覆盖,要对本区域的村民建房建设在什么区域,建成什么样式和规
模提出建设标准,今后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何设计完善。解决盲目建房、随意建设的问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本着“规划一次性敲定,建设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既要高标准、高规格、高水平进行规划,确保规划制定后二、三十年不落后;“建大房子”,“建好房子”,是每个人终生的一件大事,要考虑当地实际,量力而行,一蹴而就不可能,而要一步一个脚印,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做到建设科学合理、有序推进。现在,规划部门只重视城镇的规划,无暇顾及农村的规划,这一现象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执行规划必须严格。好的规划还要过硬的落实,才能体现其价值。各级干部要认真执行,不能随意改变,不管是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按规划建房,不能破坏规划的总体效果。要长期坚持,不能因干部一变建设规划就跟着变。
二是所谓“浓”,就是浓氛围激发建设热情。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不能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一是要加强领导,各级要高度重视,把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做到逢会必行、遇事必抓。二是要精心组织,把任务逐个分解,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使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头上有目标,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三是要培育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思想素质,让群众成为建设主力军,形成上下一心建新村、齐心协力谋发展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主潮流。
“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实践证明,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激发他们的建设热情是关键。政府在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政府不能包揽。坚持群众“自主商定,自主投入、自主管理、自主监督”的民主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建、自建、联建等多种方式建设,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政府要用政策激励引导,按标准建设
给予补助,消除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政府要把重点放在公共设施的完善上,权责分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三是所谓“精”,就是精品质打造建设典范。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起到示范作用,就要建成精品工程,几十年都不落后。不能搞千篇一律,也不能照葫芦画瓢,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把该村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把它固有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精品质”新农村综合体典范。我镇“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就把白墙、灰瓦、穿斗、翘檐”为主格调的川南民居特色风格和聚居区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形成与山水相融、浑然一体的格局融入到综合体建设中,打造成宜居宜游的丘陵地区新型社区典范。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功能完善。除了有文化活动广场、“1+6”党群服务中心外,还要有足够的绿化;环境的美化既体现农村文化,还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推行移风易俗;体育、锻炼设施不能太少,让新农村建好后农村也象城镇样,那么气派。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品质关键在投入,有强大的资金保证建设就又快又好。“群乐人家”县、市给予了大力支持,打捆了农业项目的资金给予扶持,使得建设才得顺利进行。但还是有投入不足的问题,使新农村综合体品质不够高。
四是所谓“壮”,就是壮产业打破发展瓶颈。深度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新路子,让当地群众感受到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带来的实惠。比如,“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利用“养殖园+种养殖农民合作社”两大支柱,带动农户发展“稻—蟹”、“稻—虾”养殖达1万亩,每亩稻田能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综合体建设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局面。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作为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第一引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引进了上海业主成立隆昌田园特种水产养殖园,新建68口标准化养殖池,核心区养殖面积达2000亩,养殖品种有南美白对虾、中华绒毛蟹、娃娃鱼、鳄鱼等10余种水产品,带动农户发展5000亩特种水产养殖,初步形成田间特种水产养殖,土里优质黄花梨,山上绿树成荫的立体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地调查思考 篇10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既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也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大举措。然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也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如何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和动力源?
在去冬今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四川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高度评价。回良玉同志就此作重要批示:“新阶段的农田水利建设,要有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明确建设重点,广辟投资渠道,改革管理方式,创新运行机制。在这方面,四川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实践证明:新形势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必须长期不懈抓下去,而且能够在创新中大有作为。
又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黄金季节。钉锤声声,机器轰鸣,去冬今春的蜀中大地,火热的劳动场面随处可见。
初步统计显示: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全省累计完成投资74.4亿元、投劳8.5亿个,完成土石方6.9亿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4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221.2万亩,成片造林635.6万亩,建成县乡标美路1662公里„„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答卷。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农业大省、自然灾害多发省,四川面临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诸多挑战:如何保证量大面广的资金持续投入?如何调动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建设效益,切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创新投资渠道、创新工作重点、创新运行机制„„新形势下,创新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动力之源。投资从哪里来?
长期以来,农民群众的“两工”(积累工和义务工)投入,几乎占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入的一半。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将在3年内逐步取消,老路走不通了。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不仅不能减,而且要加大。投资缺口如何填平?答案是广辟投资渠道,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要钱。
政府主导型:水利建设,今年已争取中央投入10.5亿元、省财政4.5亿元,确保重点项目、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整治、农村人口饮水解困、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顺利实施。交通建设,争取到国家计委3年投资20多亿元,用于4500公里县际油路或水泥路建设,省财政也从今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建农村公路。造林绿化,去冬今春国家投资8.6亿元,同比增长14.6%。
改田改土,国家投资5.3亿元,占整个投入的69.7%。
政府引导型: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子”作用,调动农民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如省财政近1.7亿元的小农水资金,调动地方和群众投入2.7亿元。又如2002年旱山村治水兴村中,0.7亿元省财政投资引来的投入达1.4亿元。
社会投入型:各地以区位、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业主投资,去冬今春仅兴水办电一项就吸引个人、团体投资2.1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项目有16处。乐山沙湾区推出“以地换堤”,由圣达焦化公司与德胜钢铁公司共同投资8631万元,修建堤防3300米,一举开发土地1000余亩,还保护了两家公司厂区土地1000亩,可谓“双赢”。
盘活资产型:各地纷纷以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努力盘活资产。如绵阳市通过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有效解决了工程的维修、管理和流动开发资金。
积极性怎样调动?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涵盖山水田林路气,关涉农村千家万户,建设主体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能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设的深度、广度、力度和成效。
一套以激发建设主体内在动力为着力点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探索成型。
其一,推进业主开发。业主投身农业开发,能较好地解决经营活力、生产规模、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等难题。在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支持、资金上帮助、法律上保护的大环境中,鼓励基层干部当业主、招商引资引业主、国家农建项目优先安排业主等趋势明晰,催动业主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已有11万余户,开发土地近600万亩,总投资达73.8亿元,其中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高达24.7亿元。围绕业主开发,农民通过租赁土地、替业主打工等手段获益匪浅,积极性有增无减。
其二,尊重群众自主。通过“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激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心宽气顺地搞建设。如崇州市在秋修中,实行承包田农毛渠由受益农户自行治理、公共地段由集体经济扶持加两工补助统一实施的办法,家家户户踊跃上阵,使疏掏任务较往年提前半个月保质保量地完成。
其三,配套政策鼓劲。以中小型水利建设为例,务工农民每人每天可获取劳务收入10-15元,积极性倍增。我省独创的“李冰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竞赛活动连续8年不间断,与目标管理挂钩,实行以奖代补,也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群改田改土兴水利的积极性。
效益如何提高?
投入要讲产出。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是确保持续投入、激发建设积极性的内在要求。随着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着力点,除了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在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新的“产出”目标,决定了新的建设重点。
综合治理是主战场。如同一场“多兵种”参与的会战,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新村扶贫、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旱山村集雨节灌、休稻养鱼等项目有机结合,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农机等部门密切配合,山、水、田、林、路、气整体推进,目标直指整合效益。苍溪县推行的“六个一”户办工程是亮点之一。围绕农户庭院,每户兴建一个经济园、一口卫生井、一口微水池、一口沼气池、一个石板水泥院坝、一条进出硬化路,独具特色的生态庭园经济发展模式初具,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便直接或间接得益于这一庭园经济模式。
调改结合作载体。项目围绕调整转,调整跟着市场走,这样的建设脉络广为采纳。通江县玉屏寨村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把治水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今春维修山平塘2口,新建微水池15口、水渠1620米,地里栽银杏,地埂种金银花,规模达2000多亩,投产后全村人均将增收1500多元。
新技术担重任。四川十年九旱,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走节水农业新路子关乎治本。去冬今春,我省重点总结推广了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中心村村民蒲朝刚研制的简易抗旱节水灌溉技术,集喷灌滴灌于一体,亩投资仅300元左右,管道使用期达10年以上,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旱情较轻年份每亩增收400元以上,旱情较重年份每亩则增收800元以上,效益显著。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地调查思考】推荐阅读:
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07-15
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的探索和思考08-22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09-06
弘扬延安精神 加快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07-03
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09-13
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团结一致 建设新农村09-09
关于新形势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考07-03
新形势下加强机关处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