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2024-08-21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的调查与思考(共8篇)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县民政局局长xxx

一、基本现状

农村敬老院是农村社会福利院,是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老有所养的场所。‚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全县敬老院造成严重损毁,仅有的8所敬老院基本丧失集中供养功能。2008年以来,县民政局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机遇,按照‚打破农村敬老院原始布局,整合乡镇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福利院功能,实现‘多院合一’、覆盖片区‛的指导思想,积极加强敬老院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县中心敬老院1所,改扩建或新建农村敬老院12所,可入住五保集中供养对象1500人,全县集中供养率达到73.67%。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我县除县中心敬老院有编制、人员和部分工作经费外,其他乡镇中心敬老院多数由乡镇民政工作人员兼管或兼任院长,个别农村敬老院聘请了1名临时工。农村敬老院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均不明确,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不利于农村敬老院的长期发展。

2、资金保障不足。全县农村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基本通过民政救济资金进行解决,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尚能勉强维持,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敬老院的运转十分困难。加之随着集中供养五保老人数量增加、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敬老院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目前,入住县中心敬老院的五保户每人每月需要生活费450元,入住乡镇敬老院的五保户每人每月需要生活费300元,加上医药费用和日常开支等,仅靠民政救灾救济资金和医疗救助资金支撑,资金缺口较大。

3、服务水平较低。目前,全县农村敬老院院长大多由乡镇民政干部兼任,敬老院工作人员大多数是聘用的当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农民。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并受管理体制、养老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员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出事故就行‛等消极思想,工作激情不高,主动性、创新性不强,加之这部分从事管理和服务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医疗、护理等工作培训,直接影响到敬老院的管理和供养服务水平。

三、对策及建议

1、理顺管理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养老、敬老工作,规范农村敬老院管理,建议一是规范管理体系,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农村五保供养实施意见,明确乡镇敬老院的单位性质,落实乡镇中心敬老院管理人员编制,选好配强农村敬老院院长,二是充实管护队伍,坚持‚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根据农村敬老院实际供养总

人数,按照管护人员与供养人员1:10的标准,选配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的管护人员,实行定岗、定薪等办法,落实好管护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县中心敬老院建管模式为主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敬老院入院准入、财务、民主管理监督等制度。同时建好入住老人个人基本信息和健康台账,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敬老院供养信息库。

2、提高保障能力。资金短缺是目前影响农村敬老院正常运行的带共性的问题。建议一是将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的丧葬费、医疗费以及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经费、房屋维修费、取暖费等纳入财政预算,由民政部门统一缴纳农村五保老人新农合参保费用,并从农村医疗救助中解决其医疗费用差额,进一步提高敬老院的保障水平。二是充分利用省直管县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补助份额,进一步缓解县级财政压力。三是创新运营机制,积极探索托养、寄养等服务项目,将农村敬老院打造成以供养为主、以托养、寄养为辅的综合性养老机构,切实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四是创新发展‚院办‛经济,动员社会力量,积极为农村敬老院送项目、送科技或对口帮扶,帮助各农村敬老院发展养殖、加工、手工制作等产业,切实提高敬老院收益,不断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

3、引导社会参与。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突出,各种正常或非正常因素造成的孤寡老人、残疾老人越来越多,仅靠政府投入,无疑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建议党委、政府研究制定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五保供养事业发展的社会养老实施办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形式,组织、引导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建、捐建敬老院。同时,创新建立关老、爱老、敬老、助老社会志愿组织,积极争取大型企业、企业家对敬老事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全县农村敬老院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篇2

一、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针对广大农村群众的一种农村公共服务, 包括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对各种多发病、常见病、传染病等的控制与治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村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和救治急症病人, 同时负责对下属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 而村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向其周围居民提供一般性的疾病诊治工作。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 以及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 即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强而有力的财政支持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政策, 政策支持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基础, 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落实预防保健工作、防止因病致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同样大大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和医疗队伍的发展;三是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 农村居民的大力配合, 才能使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达到一个比较广的覆盖率。

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1. 政府投入不到位, 部分基层卫生机构运转困难

虽然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乡镇卫生院房屋和配套设施都得到了改善, 但部分基层卫生机构仍存在诸多问题, 运转困难, 主要表现为:首先设施技术水平落后, 部份乡镇卫生院由于资金压力无法引进一些新型医疗设备, 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需求;其次, 村卫生室业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虽然有关部门加大了村卫生室建设的力度, 但仍存在几个村周围仅有一个卫生室的现象, 同时相当一部分的村卫生服务站只有“老三样”——听诊器、血压器、体温计, 卫生事业发展于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 人才队伍水平和结构不合理

目前, 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赤脚医生;二是各地卫生院校或医学院的毕业生。从比例看前者居多,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非科班出身, 医术不精, 责任心不强, 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广泛的医疗需求。部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仍相对偏低, 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另外, 由于农村交通、生活条件和待遇等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稳定性并不高, 很多卫生机构出现“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的局面, 技术骨干呈现入少出多的情况, 人才流失严重。

3. 制度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

一是在新医改实施后, 虽然农村居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 但对重大疾病的应急和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相对薄弱, 相应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存在体制不畅、收支不平衡以及补偿范围狭窄等问题, 难以发挥医疗卫生体系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二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运作机制不完善, 缺乏规范性, 随意性大, 当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分散程度高, 卫生机构之间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职位缺失和错位的现象, 既影响服务体系的规模和质量, 又降低了医疗卫生组织体系的运行效率。三是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如处理医患纠纷机制不完善,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其他部门政策公益性不明显,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培训支持政策不完善等。

4. 医疗服务质量低下, 医疗事故频发

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 由于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和医药监管导致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事故问题屡见不鲜。由于医师数量缺乏医疗人员专业水平低下, 部分“医生”根本就不具备开处方的资格, 或是一些医生为谋取个人利益, 乱开药、拿提成、吃回扣, 给患者造成更大负担, 甚者危害患者身体健康。根据有关调查, 部分村卫生室未能配备高压灭菌设备、紫外线灯管, 甚至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的情况, 在对相关药品的抽检记录中, 不合格率也相对较高, 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1. 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资金投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投入上要突出重点, 资金投入应以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医疗救治以及卫生院基本建设为主,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询医、求医需求;二是创新投入方式, 建立既投入、又考核、能激励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制度措施, 如根据卫生机构的服务绩效, 定向拨付一定的卫生费用, 或是进行相关的业务经费补偿,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功能和效率, 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各类资金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鼓励社会和个人举办农村卫生机构, 改善农民就医条件;三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一步巩固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基础上, 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尽早进行危旧病房的改造及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 将基本建设、设备更新、正常维护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安排, 改变过去“老三样”的就医条件。

2. 加强卫生人才引进, 构建人才队伍长效机制

农村需要进一步严格医疗卫生人员进入标准, 构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长效机制。首先, 严格人才选拔机制和用人机制, 杜绝“走后门”、“关系户”现象, 通过竞争机制选拨优秀医疗卫生人才, 公开招录临床专业毕业生进入乡镇卫生院, 尽快改变镇、村医务人员队伍老化、人才匮乏的被动局面;其次, 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制度, 要求各层次医药人员均须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试, 杜绝无证上岗, 在三级医疗机构中应合理配备现有的职业医师和乡村医生, 尽可能为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便利;再次,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轮岗培训机制, 例如政府可以从卫生事业经费中列出一块培训经费, 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补助, 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 完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编制管理政策, 鼓励医学高等院校优秀毕业到基层服务、对口支援, 并在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 这样才能更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最后, 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 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前期取得的成果, 把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激发乡镇、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 完善对口帮扶、双向互动、定期进修制度

农村基层医院要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大中医院建立起较为牢固的协作关系, 通过多种形式,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农村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委托管理、团队引进、人才柔性流动等方式加强与医学高校科研院的对接, 可以通过脱产学习、进修培养和专家带教等形式对乡镇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养, 整合资源, 取长补短。各基层医院可以在各个领域中选不少于1名的业务骨干外派到市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等进修, 逐步形成每个主要业务科室有一个带头人。

4.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

一方面, 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的内部运行机制, 调整合作医疗的参与条件、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等, 防止农民因病致贫, 并通过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来弥补新农合中资金补偿不足的缺点, 以此来保障农民的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 不断完善农村药品监管机制、保证政策有效性, 药物对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来说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农村卫生服务的质量, 完善和强化农村药品监管机制可以有效保障农村人口的用药安全。同时, 加大宣传, 减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道德风险,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严格监督体系, 对医院与医生的业务水平、患者治愈率及满意度、医德、服务质量及效率等做出评估, 从而满足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总之, 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应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加强医生职业化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引进新型医疗设备, 提高医生的技术层次,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引进并留住优秀卫生人才,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 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稳定农村医疗队伍。

参考文献

[1]蒋玲玲, 李合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发展, 2012 (4)

[2]祝远恩.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9)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篇3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展缓慢,农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给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带来了一定困难的现实问题,宾县县委宣传部利用一个月时间,专门组织开展了调研工作。通过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宾县乡镇农村地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利用阵地开展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全方位了解,结合现实的成功经验,探索一些能够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农村文亿阵地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宾县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公益性文化阵地不断完善

宾县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满分局史迹陈列馆一处;争取哈尔滨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多功能展厅,功能及配套设施齐全,并对外开放;建有图书馆一处,露天体育场一处。同时,重点在全县部分乡镇开展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农村体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来新建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宾西综合文化站和建筑面积460平方米的新甸综合文化站两处。全县新建农民党校和新型农民学校(综合活动室)10余所,年培训人数近万人次。投资近20万元在休闲广场建文化长廊一处,便民阅报栏两处。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新变化、文化阵地建设有了新突破。除了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阵地外,又增加了有线广播电视、新型农民学校、农家书屋、阅报栏和科技文化中心户等,其中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6%,活动室和示范户创建率分别达到76%和78%,到2008年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创建达46个,建阅报栏46个,新添置图书4万多册、乒乓球桌等设备;自2006年以来,分别在全县各乡镇建设了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标准化篮球场地一处,标准化篮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径一套。2007年在宾西镇、平坊镇、民和乡、满井镇等4个乡镇分别建设了城市路径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径一套。这些农村文化阵地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为繁荣农村文化夯实了基础,为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创造了机会,利用率较高,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3、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深化

多年来,宾县自上而下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为阵地,以各乡镇文艺骨干为核心,以村级文化中心户为主体,以县级专业文艺人员为保障,建成三级文化网络,自编自演以歌颂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主题,宣传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绩,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众参与性、艺术欣赏性,又有地方特色、乡村特色和群众特色的各种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开展“三下乡”、送电影下乡、广场文艺汇演、文化大篷车下乡等活动不断,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130多场。仅2008年就有大型文艺活动13项近30场,小型文艺活动近50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节庆活动有声有色,重大活动主题鲜明。2008年开展了“迎奥运、迎大冬”为主题的系列文体活动,掀起农民体育运动新高潮,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县农村和民间得到推广。此外,基层各地组织建起了篮球队、乒乓球队、巧手编织队、读书小组、书画小组、文艺演出队、乡间乐队等队伍。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逐步形成了组织网络规范化、内容特色多元化、参与对象社会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乡乡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公民道德行为走进千家万户。创建失地农民培训学校,根据农民自身和企业的需求,对失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2008年对全县就业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基本上轮训一遍,引导农民“洗脚上岗”、“洗脑进城”,至今已有多批农民从学校结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为做好服务“三农”这篇文章,县电视台开设了集政策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节目《这方热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钟,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具体表现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现象:

1、文化场所少,阵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个乡镇共有7个村、56个自然屯、23000口人、农家书屋3个、文化活动室2处、村级休闲活动场所2处,活动室有的就是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张报纸,图书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陈旧,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书刊极少,因此文化活动很少,许多场所长年处于闲置状态,农村文化阵地的使用率极低。

2、资金投入少,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相对薄弱,乡村两极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造成乡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活动室无力充实,图书室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与此同时,现有文化资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来,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阵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设施,但是,这些建设都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管理,致使农村有限的文化资源过于分散,难于发挥作用。以图书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结果是除少数图书室使用效率较好,大多数图书长年无人问津,利用率极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形式创新少,活动吸引力低。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乏味,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打麻将、看牌,还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为:看电视、打牌、闲聊、参加文体活动。不能说我们没有开展文化活动,而是我们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特点研究滞后,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多少创新,给农民提供的活动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响。有些乡镇相对闭塞,经济上并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受认识因素影响。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重视不够,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体因素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乡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群体,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农村文化建设难有更大进步。

4、受载体因素影响。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性,但一些文化干部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创建新载体,组织活动过于简单和老套,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社会效益不佳。

加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思想促动,把握群众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建设农村文化。当前,农民的文化需要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就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动,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经费投入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国家、社会一起办的方针。实践证明,在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由政府包办农村文化建设,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由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巨大的潜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涨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建立以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农村文化阵地的设备更新、图书资料订阅、活动开展等必要的经费开支;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为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或通过集体、个人联建、联办等形式,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3、队伍带动,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困难的问题不是阵地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确保阵地的永续利用。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摆脱“一年轰轰烈烈,两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灭”的窘境。首先,要稳定和充实文化工作队伍,各乡镇文化站要保证有一名专职文化干部,同时要配齐各文化场所的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并保证他们的各种待遇。其次,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一支业余文艺队伍,同时特别要充分发挥老人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等的余热,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对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村予以奖励,对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最后,要建立内部规章制度,根据农村文化阵地的特点,及时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规范管理,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4、管理驱动,发挥现有文化资源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建好阵地,完善设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现有文化资源作用的发挥。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阵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阵地红红火火,搞活动冷冷清清”的怪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广大农民群众从庙堂里、从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阵地里来。可以借鉴居仁镇三合村把文化阵地交给老年协会管理、使用的做法,将乡村文化阵地与老年协会、教师、妇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群体联合使用与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图书、音像制品进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图书室”或“文化超市”将全乡镇的图书、音像制品全部集中起来,并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开展图书借词、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务,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5、创新推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农村文化要做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创新。要注意研究新时期农民文化需求的新特点,设计一些符合农村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创新文化阵地建设。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要重点抓好以农家书屋、农村活动室、农村休闲广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阵地工程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将互联网引入乡村文化阵地,添置一些电脑。免费让群众在网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农民群众同样可以享受免费的上岗服务。同时,管理人员还可定期将在网上获得的有关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栏”中发布。二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要摒弃过去那种“地点老在集镇,节目吹拉弹唱,时间都在晚上,观众政府组织,领导上台讲话,群众远远观望”的陈旧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师、老干部、老艺人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开展村头文化、田头文化、庭院文化活动。同时。要抓好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将当地流传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有召唤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篇4

2011-06-24 08:48:10来源:大学生村官网作者:赵正卿 吴瑞刚评论:0 点击:655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如何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力争到年底创建成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在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前,根据县委办有关文件安排,我们利用近一个月时间,对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统筹城乡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先进县为目标,以载体带动为方法,以求真务实精神落实关键举措,抓基层打基础,抓载体激活力,抓保障求实效,抓规范促提升,不断破解基层党建工作基础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凸现亮点中整体推进,为打造富强、文明、和谐、幸福的新凤县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以推动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心抓党建

1、着力打造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为统揽的农村党建标志性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创建一类、扩大二类、提升三类、减少四类为目的,明确目标定任务,明确标准定档次,明确要求定措施,实施关键性举措,以求真务实精神狠抓落实,强力推进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活动上水平、出成效。截止2010年,全县创建一类村3个,二类村53个,三类村44个,全面消除了四类村,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2、率先在全市强力推行以举措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户增收计划行动”。紧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主题,选派百名干部驻百村、百个单位帮百村,充分发挥各级党政组织主导、党员干部骨干带头、农民群众主体、包抓单位帮扶、驻村干部抓促的“五轮联动”作用,像抓计划生育一样落实增收举措到户。201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949元,同比增长26.7%,增长速度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

3、积极创新“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党建促发展模式。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创新“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群众”的农村党建工作新模式,引导和支持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协会19个、专业合作社11个,吸纳会员4600余人,带动农户13800余户,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1.05亿元,会员人均增收850元。

4、全面推进“三双”活动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将“三双”活动与全面推行主要干部目标承诺结合,与升级晋档、晋星创建结合,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与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结合,使“三双”活动的范围、内涵和形式不断深化,成效不断扩大。全县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非党干部承诺率达97%,履诺率达98%;经过“双评议”,各级班子和主要干部民主测评满意率普遍达到90%以上。从研究问题、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使农村信访件下降57.1%。

二、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凝聚民心促党建

1、两万元年薪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把后进村转化升级作为突破,以两万元年薪选派1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派驻到村级班子软弱、经济发展缓慢、新农村建设相对落后、矛盾问题突出的村,指导帮助村“两委会”建强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培养一批能人、引进一批项目、发展一批产业、改善一方条件、致富一方百姓、确保一方稳定,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与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三位一体”、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农村管

理新格局。期间,1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为选派村争取项目资金176.5万元,引进到位资金500万元,办实事46件,使后进村赶超发展潜能不断释放。

2、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以提高待遇、激发活力、彰显关怀、提升素质为目的,以“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岗位职业化、管理规范化”为方向,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进一步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适度提高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将村干部年报酬由34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组干部年报酬由300元提高到1800元,青妇干部年报酬由720元提高到1200元,增幅创全省最高水平;对任职满10年以上的离任村主要干部,给予360-800元的生活补贴,对在职村主要干部办理养老保险;村级办公经费按大小村由3000元、3500元提高到8000元、10000元;率先将青妇组织活动经费按每名妇女、每名青年各1元列入村级(社区)办公经费预算。同时,大力推行村常设干部集中办公和全日制工作法,强力实施以“双述双评”为主要内容的村“两委会”班子和村干部考核办法,让村干部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既有干头又有盼头,由“不愿干、推着干、哄着干”变为“抢着干、主动干、比着干”。

3、率先在全市推行“党员政治生日”制度。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发送贺卡暖心、双向交流谈心、走访慰问交心,为1820名党员举办“党员政治生日”,开展党员谈心交心2400人次,帮助解决困难问题523件,在实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人性化模式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以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为重点,以“五送一建”活动为主要内容,落实“六建六保”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新机制,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增强了党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近两年先后12次大规模走访慰问困难党员1213名,累计发放慰问金(品)51.19万元,协调解决帮扶资金86.9万元。

三、以统筹协调为手段,创新格局强党建

1、高标准打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党建综合示范点。采取整合项目资金、改造闲置校产、争取省市专项投资和社会捐助、鼓励自筹共建等措施,分两批新建新建、改建村级活动场所,数量和标准创历史新高,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着眼于打造精品工程、示范工程,高标准创建县级党建综合示范村8个、县级党建综合重点村12个、基层党建综合示范点37个,建成远程教育终端站点116个,实现了远程教育网络全覆盖,有力地提升了全县党建工作水平。

2、扎实开展“问题村”集中整建工作。按照“顺排抓创建,倒排抓整建”的思路,先后分五批对35个“问题村”进行集中整建,使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有了新的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整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群众满意度测评均达到96%以上。

3、切实落实各级领导党建工作责任。以推行专项述职、党建工作例会、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责任追究、月报、整改通知书、提醒函、党建考核等县乡党委抓党建八项制度为重点,研究制定《凤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人职责及考核实施细则》,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称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不抓党建是失职”的观念,切实落实乡镇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具体责任人的职责,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步步落得实、项项有成效。

问题与原因

回顾我县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既有应当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的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与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概括起来表现为“三难”:一是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作为。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门路狭窄,部分村集体经济状况薄弱、负债高,发展地方经济和兴办各项公益事业很难开展,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为村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日益

减少,与广大党员群众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愿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二是个别基层党组织班子战斗力不强,在党员群众中威信难提高。个别基层党组织班子战斗力不强,在党员群众中威信不高。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即一些村干部能力和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会干不会说”或者“会说不会干”的问题比较突出;思想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不适应,缺乏“闯劲”和“干劲”;发展经济的能力与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不适应,致富无门路,办事无招法;单一的工作方法与农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不适应,使得工作难落实,难开展。三是一些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不高,先锋模范作用难体现。当前,农村部分党员年龄大、文化低,个别党员在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中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体表现为“三化”,年龄结构老化,从党内统计年报分析来看,在全县2982名农民党员中超过55岁的占40.7%,35岁以下党员只占13.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9.2%。党员党性弱化,个别党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受不良风气影响,心浮气躁,作风懒散,进取心和实干精神不够强。发挥作用减化,个别农民党员对村集体的事情或活动不情愿参与,在广大群众中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

对策与设想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全县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把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作为方法,深入开展“学先进、找差距、议措施、促落实”活动,逐步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力争到年底创建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一、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重大紧迫的任务,不断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新形势下,要想解决村级组织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就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广辟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工作中要抓住四个关键点。一是抓住党建促发展这一关键点。对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的,要落实关键性举措让其发挥作用。对未建立的,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年内每个村至少要有1个农民专业合作或专业协会。二是抓住结构调整这一关键点。大力开发村集体资源,土地资源较丰富的村,须大力发展规模种植业、养殖业,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几品”的特色主导产业格局,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三是抓住招商引资这一关键点。招商引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实招和硬措施。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寻门路、找项目,做到强化意识搞招商,突出重点搞招商和硬化措施搞招商,创办园区,兴办实体,实现财政增税、村集体增收的双赢目标。四是抓住结对帮扶这一关键点。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积极采取党政领导包、政府部门帮、骨干企业扶、经济强村引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从单纯“输血”向提高“造血”功能的转变。

二、把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作为要求,建设高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要坚持把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村干部“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岗位职业化、管理规范化”为方向,探索建立选、育、管、激“四位一体”新机制,打造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干部队伍。一是创新机制“选”。要着眼于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提高执政能力,全面实行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两推一选”和村委会“公推直选”,提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逐步进行“两推直选”,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会”成员交叉兼职,对没有合适人选的,打破身份、行业和地域界限进行公开选拔,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有利于干部能进能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二是拓宽渠道“育”。要把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方式,通过菜单式、开放式、示范式、网络式培训“四种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凤县党建网开设“村官在线”,有计划地举办“村

官峰会”,每年组织受表彰对象外出“取经”,构建多元化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三是健全制度“管”。要强力推行村干部岗位职业化,坚持日考勤、周抽查、月报告,继续强力实施以“双述双评”为主要内容的村“两委会”班子和村干部考核办法,督促村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四是加强保障“激”。要按照“一定三有”要求,建立村干部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在经济上奖励、精神上鼓励、政治上激励、权益上保障,做到在职有待遇、退后有所养、干好有前途。

三、把提高素质作为重点,抓紧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篇5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各种惠农政策的施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我乡农民建房的积极性热情高涨,农民建房户数逐年上升,造成建房与用地矛盾十分突出,无序、随意建房愈演愈烈。针对这些问题,由乡政府国土管规划所牵头,组织六村书记、群众代表就我乡规范农民建房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农村建房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亟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范。

一、农村建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庄规划执行滞后,布局杂乱无序。近年来,乡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但我乡村庄规划执行相对滞后,全乡6个行政村,在已制定规划的村中,多数村认为规划不切合农村当前实际,难以操作,因此按规划执行的村少。许多村民建房随意性强,多数选择在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或交通较为便利的道路两侧建房,哪里地势好、交通方便就在哪建,致使许多村庄是年年做新房,年年无新村,房屋横竖不齐,朝向不一,杂乱无章。

(二)手续繁琐,助长违规。以往农村建房都是由村民小组、村委会审批即可。而现在进行了规划,必须服从统一安排,这样无形中给建房者带来了一些不方便。一方面农村建房首先要了解规划,哪些地方可以建,哪些地方不能建,其次建房要先写申请,要层层上报,还要由审批机构派人员实地勘察;另一方面,如遇到预留的公告设施,各种基地建设用地新农村用地的地块,则要进行置换协调,这样一来,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几个月,甚至更长。使建房者产生厌烦感,转而不经批准,自行选地建房。

(三)未批先建,少批多占,违法用地较为突出。农民建房随意性较大,建房选址基本上以农民自选为主。未经批准擅自建房、少批多占、超面积建房,甚至一户多基等违法用地的现象大量存在。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乡农村违法用地建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变革的新情况,既有生产生活观念上的原因,也有法制和经济利益方面的关联。

(一)农民法制意识淡薄,导致违法占地建房现象普遍。不少农民群众对土地基本国策意识淡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想上的错误观念和不良倾向致使农村建房不依法依规、多占宅基、超标准占宅基的无序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对土

地延包政策的误解,认为在自己的承包田内建房不违法。加之违建行为得不到有效处理,客观上纵容了群众的错误认识和行为。

(二)在政策法规上产生误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片面理解农村税改政策,在政策上产生误区,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农民建房只需交5元钱的工本费,于是抢占抢建成风,建房监管放任自流。另外,农村建房收费政策改变后,农村土地管理的配套政策没有跟上,对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政策空泛,而不具备操作性,法律与政策的规定在操作层面上出现真空,难以落实。

(三)各级政府对农村宅基地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不力。一是村民在建房选址过程中,乡村和有关部门职权不明,审批把关不严。乡政府不是执法主体,村干部不愿得罪群众,主观上不愿管,客观上不敢管。国土部门在审批发证环节难以控制乱占滥建现象,管理脱节。二是乡综合配套改革后,基层执法机构和人员减少,造成执法主体缺失,无人管。基层政府有管理的义务,却无管理手段和执法职能。因此,农村建房管理实际上已处于有法难依,执法难的被动境地。

三、加强农村建房管理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对《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的宣传,增强干部群众对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明确村庄规划的实施对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性,改变农村陈旧落后面貌的重要意义,使新农村建设规划深入人心。要采取多样方式开展宣传,突出宣传主体和内容,政府、部门、社会及各种媒体要一同行动,形成宣传合力。要把握政策法规宣传的准确性、系统性,防止偏面,形成共识,要通过法规的宣传,加强农村农民的法制观念,预防和制止违法用地建房现象发生。

(二)编制、修订村庄规划,科学调整建房用地。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兼顾农业生产的实际,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用地规模,村庄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当前农民建房实际需求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农宅集居化建设。要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控制村庄用地及宅基地用地规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整合农村居住点布局,从而有计划、有特色地改善农村生活和村容村貌。

(三)强化监管,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力度。一是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严格宅基地审批,认真执行一户一基,严格控制宅基地面积,严把审批关,杜绝违法批地现象。二是妥善清理处理好现有农村宅基地与建房中存在的问

题。要加强监管,狠刹违法占地建房风,由乡政府办牵头,组织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对近几年农村建房进行全面登记造册。对于符合农村村民个人建房条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农村宅基地建房许可条件的,未办理建房手续已建房户,按程序申请补办审批手续,完善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制度。对于擅自建房,少批多占、超面积建房的,要实行“占补平衡”政策,按相关规定处罚。对于强行抢占耕地、违法占地建房,影响很坏的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处理,强行拆除。三是建立预防机制,加大农村建房管理执法力度。把执法关口前移,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针对农村宅基地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本着预防为主、事前防范的原则,认真做好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篇6

中共义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党组织的领头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可以说,抓好了这支带头人队伍建设,就抓住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牛鼻子”。义县共有17个农村乡镇239个行政村,现有村党支部书记234名(5个村党支部书记空缺)。近年来,义县委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臵,依托“三向培养”工作,全面提升村党支部书记的科学发展能力、务实创新能力、带民致富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处理复杂矛盾能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义县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1、不断拓宽视野,在多渠道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上做文章。在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工作中,义县委始终坚持严格标准,拓宽视野,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选任方式,逐步走出了一条多渠道、宽领域、大范围、不拘一格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新路子。一是坚持标准“选”。结合06—07年农村党支部换届,县委对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提出了明确标准,通过“公推直选”,以“三向培养”对象为代表的一大批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年富力强、乐于奉献、勇于开拓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二是因地制宜“派”。在实际工作中,对现任村书记不适应、本村暂时又没有合适人选的,由乡镇下派干部到村任职。同时积极鼓励乡镇干部到村任职,制定了职务不 变、待遇不变、并给予适当补助,后备干部必须有村级工作经历,任职期间工作突出可破格提拔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全县已有7名乡镇机关干部走上了村支书岗位。三是依托地缘“引”。把从本地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优秀农村青年和本村在外地、县城的经济能人、致富能人聘请回本村任职,在建设好新农村中发挥带头作用。2006年以来全县从各类优秀人才中聘任村党支部书记74人,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2、坚持抓住根本,在切实增强“双带”能力上求突破。着眼于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迫切愿望以及义县“三农”工作的实际需要。07年以来,义县委坚持把“村组干部,特别是村支书和村主任培养成农村产业带头人”作为“三向培养”工作提档升级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本领。鼓励广大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带头领办创办各类新经济组织,积极倡导他们在各个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科技示范园区等各类新经济组织中成为发起人、创办人和主要负责人,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同时指导各级党组织积极为党支部书记领办创办新经济组织创造条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技术上给予支撑,资金上给予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村党支部书记在市场经济主战场的丰富实践中,不断增强“双带”能力。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07年以来,全县共创办“义县红馨香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大铁厂棚桃协会”等农村新经济合作组织40多个,涌现出巩凤龙、石清华、吴世军等一大批支书产业带头人。把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点子敲在 “双带”作用上,找准了农村基层组织建 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村党支部书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3、突出工作重点,在建立健全机制上下功夫。加大了对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工作的宏观管理力度,使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工作逐步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一是建立和完善了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县委组织部专门研究制定了《村党支部工作规范》,根据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职责、任务确定岗位目标,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对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由县委组织部与乡镇党委共同进行考核。去年以来县委组织部先后参与考核村党支部书记110人次,建议乡镇调整村党支部书记12人。二是建立和完善了奖惩机制。根据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对村支书进行综合评定,分类排队,并相应地实施奖惩。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工资浮动机制,并探索建立了村干部“五项工资”制度,把村组干部工资划分为基础工资、工作任务完成比例工资、公共事业服务设施建设工资、富民工资、奖励工资。通过收入分配导向,引导和激励村支书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三是建立和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指导各村党支部建立健全了由党组织召集、村党支部书记主持的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联席会议,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等一系列民主制度,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了村党支部书记任期审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的落实;强化了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07年,全县对12名存在不同程度问题的村党支部书记给予了相应的组织处理,较好地发挥了监督机制的作用。

4、加强教育培训,在努力提高整体素质上闯新路。一是健全培训机制。成立了由组织、民政、纪委、宣传、党校等部门领导组成的村级干部培训领导小组,统筹抓好全县村级干部的培训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全县工作思路,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村级干部培训方案,层层建立培训责任制,具体分解培训任务,明确培训目标要求,确保培训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实施。二是丰富培训内容。按照新时期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紧紧围绕“怎样当好村党支部书记”,坚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全面提高村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带领群众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能力为目标,紧紧围绕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设臵了科学发展观、农村市场经济、依法办事、党风廉政建设等专题,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确保培训效果。三是创新培训形式。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设臵了6个培训专题。培训全程实行互动式教学,既有党校教师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讲课,又有村支部书记经验交流发言,把教学讲课、基层党支部书记交流发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每一专题都能贴近农村实际、贴近思想、贴近生活,激发了村干部的学习热情。四是强化培训管理。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严把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考核关。在具体实施中做到严格考勤制度,规定参加培训班学习的村干部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不准迟到或早退;严格座位管理和检查督促制度,有专人检查授课工作和学员的学习情况;严格考核制度,培训班结束后,统一对参加学习的村干部进行考核鉴定,详细记录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建立村干部培 训档案材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5、坚持备用结合,在大力培养后备人才上加力度。为解决村级干部队伍,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后继乏人的问题,义县委从2004年开始,在全县农村深入开展了“三向培养”工作,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级干部。通过“三向培养”工作,进一步优化整合了农村人力资源,努力打造优秀村组干部、优秀党员致富能手、优秀致富能手“三支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一手抓培养,一手抓使用,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义县农村实际的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子。2009年,全县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或后备干部253名,占全县村干部总数的13%,其中23名培养对象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极大地提高了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年龄知识结构还不够优化。义县234个村党支部书记中,平均年龄为52岁,其中年龄最大的为71岁,最年轻的为31岁,40周岁以下只有19人;具有高中文化以上文化程度的144人;女村支书9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年龄老化问题严重。当前,农村大部分文化层次较高、有经营头脑的年轻人,一出校门、一出军营就外出务工,不愿留在农村。近年来,在农村青年中发展的新党员为数并不多,农村党员队伍整体呈“老龄化”态势。

2、创新意识欠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目前,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能够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型、创业型带头人相对缺乏。绝大部分还是守业型的,甚至有的就是在 守业受穷、受穷守业中徘徊不前。由于缺乏致富技能,经济发展意识淡薄,旧方法没有用,新方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导致他们一方面自己致富无门,不能带头致富;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3、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工作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往往要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头绪多,而且难度大;开展各项工作存在财务上的困难,纵使许多村党支部书记上任时都想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可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想干事而干不成事,久而久之,丧失了信心,使得支部书记的岗位缺乏吸引力。

4、思想不够稳定。一是工资待遇没有得到有力地保障。各乡镇都把村干部工资和绩效紧密挂钩在一起的,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上级党委布臵的工作任务完不成,待遇就到不了位,一年到头只能打一张白条。二是后顾之忧没有根本性解决。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没有建立,村支部书记又是非脱产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三是工作压力依然比较大。目前,村级债务包袱、计划生育、保稳定的工作任务依然比较重,推行工作的困难还很多。

三、建议与思考

1、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创新选拔任用机制。结合村党支部换届,进一步扩大选拔范围,创新选人机制,关键是要打破目前“限定村内选人,固定本村任职”的传统模式的束缚,逐步打破地域、身份、年龄、职业的限制,选优配强村级党支部书记。大 胆使用工作创新、作风民主、群众信赖、党性强、懂经济、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企业党员业主或其他经济“能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2、着眼提高素质,创新教育培训机制。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更加注重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多样性,认真研究制定村党支部书记素质提升的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县、乡镇及相关部门培训责任。注重以农村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3、坚持关怀帮扶,落实村党支部书记保障激励。要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国家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和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实际,制定村党支部书记养老保险实施细则;要拓展发展空间,调动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积极性。对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可以列席乡镇党政联席会议;要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使命感。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关于当前影响党支部作用发挥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 我们也感到, 当前运输一线党支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影响和制约了党支部作用的发挥。

1. 个别支部书记定位不清。

他们总是支部工作与日常生产工作分不清, 有的支部书记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任务的完成上, 对支部工作精力投入不够,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支部工作。还有的支部书记把支部工作完全定位在党建工作本身, 与中心工作联系不紧、不会切入, 把支部工作与行政工作割裂开来, 形成了“两层皮”。

2. 党支部书记自身素质的不适应。

部分支部书记文化水平偏低、观念陈旧,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跟不上改革发展的步伐。有的支部书记对党支部的业务不熟悉、研究不够、能力不适应, 对党支部工作融入中心工作, 只是有融入的想法, 缺乏融入的办法。

3. 党支部开展党内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党支部对党总支布置的活动, 不能结合自身的特点, 细化展开措施, 而是照搬照套, 上下一般粗。个别支部反映上级活动过多、镜头常换、缺乏连续性, 使得党员无所适从。有些工作, 在支部落实过程中, 追求形式、忽视内容, 以空洞的口号和原则性要求, 代替具体的工作标准, 缺乏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4. 对党员作用的发挥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调研中, 一些职工群众反映, 党员管自己还行, 发挥带动作用不够。比如, 党员“岗区”、“发现问题”活动, 绝大部分党员还是满足于管好自己, 对周围职工违章违纪, 熟视无睹, 持与己无关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党员的责任意识欠缺, 另一方面表明党支部对党员发挥作用还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党员身边发生违章违纪, 对党员还没有建立惩处机制, 使党员觉得“管了得罪人, 不管也无所谓”。此外, 有部分党员虽然工作勤勤恳恳, 但技术业务素质不强, 在新技术、新设备大量采用的新形势下, 难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的几点思考

1. 要落实责任机制, 切实提高党支部建设水平。

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重要任务, 放到突出的位置抓好。要坚持党支部工作和党员队伍作用分析制度,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及时研究分析新形势下支部工作和党员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要着力加强党支部基础工作, 抓好兼职支部书记的培训工作, 提升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2. 要精心设计党内活动, 搭建有利于党支部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活动平台。

党内活动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发挥党支部作用的有效载体。一是党内活动设计要精。要紧贴中心工作、紧贴支部实际、紧贴党员思想, 从有利于中心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支部和党员作用, 党员愿意参与, 职工群众欢迎的角度, 精心设计好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二是切入点要准。把握好中心工作的需求, 找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 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的着力点, 使党内活动融入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过程;三是活动内容要实。要有具体的目标, 可行的措施, 真正把党支部的作用体现在确保运输安全生产上, 党员的作用体现在自身工作岗位上;活动不宜过多过滥, 要立足实际、实用、实效, 尽可能地少而精, 少一些规定动作, 多为基层党支部留一些发挥空间, 调动基层党支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注重结合, 不要再重起炉灶、另搞一套。

3. 要准确把握好党支部工作的定位, 在融入中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车间党总支要准确把握好党支部工作的定位, 做到“融入”中心, 提供三个保证:一是思想保证, 通过对班组职工的座谈、走访和谈心等工作, 及时准确做出对职工的思想预测分析, 及时做好形势任务教育, 有效化解职工们的思想问题, 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二是组织保证, 主要是加强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 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发挥支部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三是精神动力保证, 就是要发挥党组织的宣传思想工作优势, 激励人、鼓舞人、凝聚人, 真正把职工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决策上来, 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确保安全生产和运输经营任务上来。

4. 要拓展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 引导、激励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问题;建议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村道,是公路网的基础,关系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结合莱西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际,提出搞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建议,真正发挥公路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莱西市农村公路实施的基本情况

2010年青岛将农村公路移交各区(市)管养,莱西市接养农村公路2051公里,桥梁316座。莱西市交通运输局根据莱西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通知》要求,成立农村公路管理处,负责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监督指导,各镇(办)组建养护站,负责辖区乡、村道日常养护。自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公路工作由重建设向建、管、养并重转变。由于资金筹措难度大,莱西市没有实施农村公路网化工程,2011年至2014年共投入资金4.7亿元,主要安排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2015年完成投资1.9亿元,新(改)建道路18.6公里,大中修农村公路36.5公里,维修加固桥梁5座,对13条县道的安保设施进行了设置完善。

二、莱西市农路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公路具有线路多、里程长、分布广、密度大等特点。目前面临主要问题是道路技术等级低、路网畅通能力不足、安全隐患多等问题。

1.资金短缺筹措难度大。目前农村公路面临网化、大中修、危桥改建、安保工程等多重压力,中小桥梁改造压力大;莱西市实现村村通后,建设规模和资金需求较大;乡、村道养护离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资金需求量大。

2.道路安全隐患多。一是农村公路安保设施缺失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个别路段没有绿化、绿化不合标准。二是危桥改建及维修压力大。2010至2013年,莱西市改建、维修加固危桥27座,提前完成了“十二五”危桥改建。2014年经专业机构鉴定,莱西市新增危桥25座。

3.管理养护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资金筹措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目前大中修资金除上级补助外,不足部分全部由莱西市财政配套,没有建立分级、多方筹措机制,镇办对道路建设依赖上级投资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改观。工作机制不完善,养护从业人员待遇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没有纳入市政府对镇办的考核,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4.全社会护路养路的自觉性、责任感需进一步提高。经过近几年的宣传,广大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但在实施水利、绿化工程时随意挖掘道路,破坏道路路肩、边坡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村庄内道路被村民占用堆放畜粪、柴草;有的驾驶员利用夜间进行超限超载运输,不仅对道路造成破坏也带来安全隐患。

三、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建议

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如何解决农村公路的管养问题,必须引起地方各级政府及沿线群众的高度重视。

1.加大农村公路资金扶持力度。首先要解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问题,拓宽筹资渠道,扩大融资方式。一是加大网化工程扶持力度。目前青岛网化补助标准按照2008年的10万元/公里标准执行,标准过低。二是增加农村公路大中修补助资金。目前青岛每年切块补助莱西市农村公路大中修资金2587万元,可安排计划40-60公里,资金缺口大。建议上级加大建设及养护资金扶持力度。

2.加强县(市)之间道路连接规划。根据《山东省农村公路条例》规定,县道的规划建设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目前相邻县(市)之间的连接道路存在连接不畅的问题,由县与县之间协调规划难度大。建议市级对县与县之间的道路给予协调规划。

3.完善养护体制机制,加强资金落实。建立小修养护成本核算机制,将农村公路小修保养资金列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建立小修保养公司化管理模式;完善大中修资金配套机制。养护工程大中修资金除上级切块外,不足部分县道由市财政配套,乡村道由镇办筹集;建立社会参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4.完善考核机制,提升管养水平和养护质量。制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细则。由交通运输局牵头对镇办养护工作进行考核,建立村道“以奖代补”制度,激发镇办、村庄村道养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加强宣传发动,提高全社会爱路护路意识。加强《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山东省农村公路条例》等相关法规和规章的宣传,增强全社会建设、管理养护农村公路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严厉打击破坏路产路权现象发生,确保道路安全畅通,为广大市民创造“畅、安、舒、美”的行车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

四、结束语

农村公路是一项惠民工程、富民工程,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郝淑华;浅谈农村公路养护的三种模式[J];中国公路养护;2005

[2]李学农;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1年07期

[3] 刘耀辉;农村公路养护问题研究;交通标准化;2009年02期

[4]孙东祥;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5] 李纯;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研究;公路;2007年06期

作者简介:

上一篇:成品出厂检验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审计沟通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