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

2024-05-10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通用8篇)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 篇1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

【摘要】:众所周知,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是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1】标志着我国从主要依靠政策行政向主要依据法律行政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实行法治,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普遍选择;法治政府也是人类政府治理模式的必然逻辑,是我国依法推进的必然结果。虽然我国在法治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离法治政府的目标还相当的远,为此,什么是法治政府,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仍值得我们去探讨。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一、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涵

随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进程中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学者们对法治政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法治政府做出了多种界定。其中,社会主义的法治政府的标准是:法治政府是指政府权力来源于法律,政府的运作和政府的行为都受制于法律,它包括以下几个价值要件:一是法治政府的核心在于政府受制于法律,二是法治政府要求体现实质正义,三是法治政府的重要保障机制在于司法审查,四是法治政府要求政府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2】

二、法治政府的主要内容

1.加快行政运行法律的制定,建立和完善行政运行的法律机制,建立现代行政

程序,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工作人员进行监察,主要有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

监督、政党监督和社会监督

3.政府职能部门要增强法制观念,出台政策要符合法律法规,用成熟的法律制

度规范行政权力,减少行政自由裁量权,使搞腐败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三、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以来,我国的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199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了“加强对执法活动 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2004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的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确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并明提出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

近年来,围绕上述的战略部署和根本要求,国务院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力度,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制度建设,狠抓《纲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从源头上和制度上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强行政监督,积极解决行政争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四、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尽管如此,我国的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程与我国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差距任然很大,存在不少深层的矛盾和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1.行政管理体制与新形势新任务还不适应,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还面临诸多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障碍。

2.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制度体制不够完善,许多制度建设还不能很好的反映客观规律,因而很难全面、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中存在部门利益化倾向,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不够。

4.行政决策机制和程序还不够完善,与健全科学民主街决策机制和程序任有明

显差距。

5.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牟利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严格的执

法责任机制,群众反映比较强烈。一些政府表面上是“班子成员”对重大事物进行“集体决策”,实际上是“一把手”独断;除了问题之后,责任的认定和归结程序无法启动

6.对行政权制约和监督的机制不完善,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

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行政权力被滥用,致使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得不到及时救济。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有限,以权压制言论自由的现象屡见不鲜。

7.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还比较薄弱,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

待进一步提高。正如国务院《纲要》所说的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妨碍了经济说社会的全面发展。”

8.政府的腐败现象较为严重,既有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者,也有好大喜功、急

功近利者。政府腐败实质上对公民权利的严重侵害。【3】

五、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任务

温家宝总理于2004年6月28日在全国依法行政会议上讲到:“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4】这个论断深刻揭示了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完成以下一些主要任务。一要理顺依法行政体制。要求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本到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只能和权限应当比较明确。应当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及一个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

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二要提高法律议案和行政立法的质量。要求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要严格执法,要求法律法规应得到全面正确的实施,做到法制统一,政令通畅,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的保护,违法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政府应对他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

四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规范的行政决策机制。要求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愿得到及时的反映,政府提供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及时,制定的政策、发布的决定应当相对稳定。行政管理应当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五要有效整合政府解决行政纠纷机制。要求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形成,社会矛盾能够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

六要完善对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应当基本完善,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明显加强,行政监督效能得到显著提高。

七要提高广大公务员执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要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得到明显提高,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得以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够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八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必须以廉洁为前提。”【5】保证我们的广大干部清廉,素质较高。

结语: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政府法制建设的状况还不完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实践上高度重视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求我们进行坚持不解的跟踪和研究。为推进依法行政、构建法治政府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4】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2004]10号)

【2】高秦伟《法治政府及其模型演进》.《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二期

【3】林吉《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序),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5】张雷克、徐怀顺《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访上海市市长徐匡迪》《时代潮》2001年第十六期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 篇2

一、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针对广大农村群众的一种农村公共服务, 包括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对各种多发病、常见病、传染病等的控制与治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村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和救治急症病人, 同时负责对下属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 而村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向其周围居民提供一般性的疾病诊治工作。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 以及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 即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强而有力的财政支持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政策, 政策支持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基础, 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落实预防保健工作、防止因病致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同样大大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和医疗队伍的发展;三是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 农村居民的大力配合, 才能使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达到一个比较广的覆盖率。

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1. 政府投入不到位, 部分基层卫生机构运转困难

虽然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乡镇卫生院房屋和配套设施都得到了改善, 但部分基层卫生机构仍存在诸多问题, 运转困难, 主要表现为:首先设施技术水平落后, 部份乡镇卫生院由于资金压力无法引进一些新型医疗设备, 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需求;其次, 村卫生室业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虽然有关部门加大了村卫生室建设的力度, 但仍存在几个村周围仅有一个卫生室的现象, 同时相当一部分的村卫生服务站只有“老三样”——听诊器、血压器、体温计, 卫生事业发展于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 人才队伍水平和结构不合理

目前, 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赤脚医生;二是各地卫生院校或医学院的毕业生。从比例看前者居多,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非科班出身, 医术不精, 责任心不强, 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广泛的医疗需求。部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仍相对偏低, 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另外, 由于农村交通、生活条件和待遇等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稳定性并不高, 很多卫生机构出现“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的局面, 技术骨干呈现入少出多的情况, 人才流失严重。

3. 制度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

一是在新医改实施后, 虽然农村居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 但对重大疾病的应急和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相对薄弱, 相应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存在体制不畅、收支不平衡以及补偿范围狭窄等问题, 难以发挥医疗卫生体系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二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运作机制不完善, 缺乏规范性, 随意性大, 当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分散程度高, 卫生机构之间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职位缺失和错位的现象, 既影响服务体系的规模和质量, 又降低了医疗卫生组织体系的运行效率。三是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如处理医患纠纷机制不完善,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其他部门政策公益性不明显,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培训支持政策不完善等。

4. 医疗服务质量低下, 医疗事故频发

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 由于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和医药监管导致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事故问题屡见不鲜。由于医师数量缺乏医疗人员专业水平低下, 部分“医生”根本就不具备开处方的资格, 或是一些医生为谋取个人利益, 乱开药、拿提成、吃回扣, 给患者造成更大负担, 甚者危害患者身体健康。根据有关调查, 部分村卫生室未能配备高压灭菌设备、紫外线灯管, 甚至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的情况, 在对相关药品的抽检记录中, 不合格率也相对较高, 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1. 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资金投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投入上要突出重点, 资金投入应以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医疗救治以及卫生院基本建设为主,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询医、求医需求;二是创新投入方式, 建立既投入、又考核、能激励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制度措施, 如根据卫生机构的服务绩效, 定向拨付一定的卫生费用, 或是进行相关的业务经费补偿,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功能和效率, 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各类资金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鼓励社会和个人举办农村卫生机构, 改善农民就医条件;三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一步巩固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基础上, 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尽早进行危旧病房的改造及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 将基本建设、设备更新、正常维护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安排, 改变过去“老三样”的就医条件。

2. 加强卫生人才引进, 构建人才队伍长效机制

农村需要进一步严格医疗卫生人员进入标准, 构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长效机制。首先, 严格人才选拔机制和用人机制, 杜绝“走后门”、“关系户”现象, 通过竞争机制选拨优秀医疗卫生人才, 公开招录临床专业毕业生进入乡镇卫生院, 尽快改变镇、村医务人员队伍老化、人才匮乏的被动局面;其次, 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制度, 要求各层次医药人员均须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试, 杜绝无证上岗, 在三级医疗机构中应合理配备现有的职业医师和乡村医生, 尽可能为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便利;再次,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轮岗培训机制, 例如政府可以从卫生事业经费中列出一块培训经费, 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补助, 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 完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编制管理政策, 鼓励医学高等院校优秀毕业到基层服务、对口支援, 并在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 这样才能更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最后, 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 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前期取得的成果, 把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激发乡镇、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 完善对口帮扶、双向互动、定期进修制度

农村基层医院要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大中医院建立起较为牢固的协作关系, 通过多种形式,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农村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委托管理、团队引进、人才柔性流动等方式加强与医学高校科研院的对接, 可以通过脱产学习、进修培养和专家带教等形式对乡镇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养, 整合资源, 取长补短。各基层医院可以在各个领域中选不少于1名的业务骨干外派到市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等进修, 逐步形成每个主要业务科室有一个带头人。

4.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

一方面, 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的内部运行机制, 调整合作医疗的参与条件、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等, 防止农民因病致贫, 并通过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来弥补新农合中资金补偿不足的缺点, 以此来保障农民的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 不断完善农村药品监管机制、保证政策有效性, 药物对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来说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农村卫生服务的质量, 完善和强化农村药品监管机制可以有效保障农村人口的用药安全。同时, 加大宣传, 减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道德风险,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严格监督体系, 对医院与医生的业务水平、患者治愈率及满意度、医德、服务质量及效率等做出评估, 从而满足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总之, 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应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加强医生职业化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引进新型医疗设备, 提高医生的技术层次,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引进并留住优秀卫生人才,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 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稳定农村医疗队伍。

参考文献

[1]蒋玲玲, 李合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发展, 2012 (4)

[2]祝远恩.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9)

关于建设法治政府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法治国家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对我国法治政府确立的6个层面、24个字的基本标准,使得我国法治政府的内涵更加丰富,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

一、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科学化和权责法定化

政府职能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础,也是政府行政权力作用的范围。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职能范围很广、权力很大,政府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是“全能政府”和“无限政府”。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今法治条件下,要求政府不要过多去干预市场上的事情,要靠市场自身去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事情,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解决,所以在当今条件下,我们要求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2004年国务院制定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作了明确的界定:“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

要用法治造就一个“有限与有效”的政府。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进政府职能法治化建设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当前,我国有关政府职能的组织法规范有《国务院组织法》、《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组织法对规范政府职权、约束公务员行为起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国家公务员法》是一部重要的通过组织法规范政府职权的行为法律。该法规定了公务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培训、退休以及国家对公务员其他管理等问题,是我国在行政组织制度方面的主要法律规范之一,也是一部适应我国管理行政组织人员重要法律。但我国的行政组织法律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的法律规范也有待修改,以更加适应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

权责法定就是政府的所有权力均要用法律明确规定,“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要规定政府权力的边界,政府不作为的标准,政府行为的责任。“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行政权力来自于法律的赋予,行政职权法定是法治的基本原则。“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是对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的基本要求。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行政决策机制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004年的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8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及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都强调行政决策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对于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是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行政行为的重要手段。其实在2010年国务院作出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重大决策事项应当在会前交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会议讨论、作出决策。”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和强势部门以各种理由不遵守合法性审查程序,使这一制度形同虚设。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失误或者依法应当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影响恶劣的,严格追究负有责任的领导及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我国的法治进程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其特点是,政府是法治建设的领导者和主要推动者,民众的作用则比较消极被动。改革开放以来,即中国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和社会转型是政府主导的。因此,中国的法治进程也表现出强烈的政府推进型特征,有能力推动社会变革的政府必然是强势政府,即拥有高度决策权和高度治理能力的政府。行政权力是一种超越于个人之上的公共力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有效工具,又可能成为侵害公民个人权利的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决定、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行政执法法治化建设

行政机关是执法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这一要求强调了行政执法的重要性。针对我国当前执法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执法不公,执法过程缺乏有效监督等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推进执法法治化建设。“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村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跨部门综合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这是对当前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海洋渔业、城市管理等领域存在的执法不力、执法暴力问题的回应。当前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应以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为重点,以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体制为目标。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当前应加强行政执法程序建设作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针对各类执法行为,制定具体执法细则、裁量标准和操作流程,切实做到步骤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程序公正。健全行政执法调查取证、告知、听证、集体讨论决定、罚没收入管理、执法争议协调等制度,规范行政执法文书。制定执法自由裁量行使规则,对执法自由裁量权予以细化、量化和严格规范,并公布执行。

健全行政执法制度保障机制,要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必须加强行政执法制度保障建设。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只把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的希望寄托于执法队伍建设,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和约束。为了保障执法机关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不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牢固树立法律至上意识,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还需要加强行政执法制度保障建设,推动行政执法法治化建设。

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法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政务信息,增强行政透明度,是全面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由之路。

2006年,我国中央政府的门户网站正式开通,随后全国县级以上政府及所属部门先后建立了门户网站,国务院各部门和单位及省级人民政府也建立了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2007年,国务院通过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公民的知情权提供了保障,也为构建阳光政府提供了重要基础。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化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需要社会各界从思想、制度、实践、法律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才能使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使权力行使更加规范有序。加强基层政务公开,使群众享受到更多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有利于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发挥。法治政府应当力求做到阳光政府。这就要求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除涉及国家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事项外,政府作出什么样的决策以及如何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的依据、程序、结果都要及时公布,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让公众了解、监督政府是否依法行使权力。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加快舆论监督的法治建设,建立健全舆论监督引导机制、纠错机制、反馈机制,提高舆论监督的导向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提高通过舆论监督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结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和程序规则,有效促进各级行政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严格履行职责,大力推行行政决策公开,落实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 号).

[2]温家宝.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N].人民日报,2004.

[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马怀德.法制现代化与法治政府[J].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5]马怀德.法治政府特征及建设途径[N].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6]马凯.忠实执行宪法法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M].中国人大.2011.

[7]江必新等.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 篇4

花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印发《花影市人社系统加强法治政府建

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局内各股室(大队)、局属各单位: 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工作,根据《花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华府办〔2011〕26号)要求,制定《花影市人社系统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О一一年八月二十八日

花影市人社系统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为加强政府法治建设,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强化机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依法履行职责的法治意识,推动责任型、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花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华府办〔2011〕26号)要求,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政府总体目标,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管理透明度,促进全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基本要求

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作为依法行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强化责任意识,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2三、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落实学法制度,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局领导班子成员、局内各股室(大队)、局属各单位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掌握宪法、法律和法规,树立宪法和法律意识,增强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法律素质,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中心组集中学法、领导干部集中学全年不少于12次,单位行政执法人员全年进行专业法律知集中培训不少于10天。继续推行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任职前实行法律知识考试的制度。

(二)加强规范性文件报备工作,推进制度建设。

加强规范性文件报备工作。按照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要求,在文件制定之前进行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和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对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益密切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草案,应当公开征求意见。同时,根据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适时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和废止,切实解决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继续加强规范性文件的报备工作,坚持做到有件必备、有错必究。

(三)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提高行政决策水平。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系统全面地掌握实际情况,深入分析

3决策对各方面的影响,认真权衡利弊得失。逐步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作出重大决策前,广泛听取、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要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应当通过社会公示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

(四)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积极研究社会保障领域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执法理念。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程序,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执法。健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主要行政行为的程序性制度,把保证公民的陈述申辩、听证、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等一系列权利以及约束行政机关行政裁量权作为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工作的重点,减少执法的随意性,逐步建立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的基准制度。

(五)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立高效、便民政府。

认真遵循电子政务规划和信息交换、资源共享规则,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信息系统和设施,进一步完善门户网站,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使网上办公成为公众办事的重要手段。通过电子政务将法定事项和主体、权限和责任、程序和条件进行公开,实现便民和高效;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4不断深化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六)深化行政调解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行政调解机制。加强行政调解组织体系规范化建设、制度规范化建设、队伍规范化建设和行政调解室规范化建设,牢固树立抓调解就是抓执法、抓调解就是抓服务、抓调解就是抓和谐、抓调解就是抓稳定的理念,把调解贯穿到行政管理全过程,充分运用行政化解争议纠纷。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纠正违法行政行为,督促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切实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复议公信力。完善行政复议与行政调解、行政诉讼、信访和行政执法监督对接机制,形成化解行政争议合力。

(七)完善监督机制,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

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行政机关的权利。进一步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曝光。对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主题词:社会保障法治政府方案通知

关于加强烟草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5

XXX XX市XX烟草专卖局

【摘 要】 2016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 》开始施行,以此为契机,烟草行业开展了“重温烟草专卖法”的专项学习讨论活动,法治文化建设的课题又一次进入视野,在烟草行业,践行“两个至上”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只有构建企业法治文化,不断完善法规规章,加强烟草专卖管理,才能最终把“两个至上”落实到位。同时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更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需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关键词】 烟草企业 法治文化 正 文

一、法治文化和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四五”普法后期,它是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生长出来,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沉淀下来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以文化为载体,以法律法规为内容,用人性化、艺术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倡导和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而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文化。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运行。

二、法治文化建设对烟草企业发展的意义

烟草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当前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烟草行业内的深化改革和世界控烟形势的愈演愈烈,烟草企业必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确保生存和发展。

(一)构建烟草企业法治文化是对行政执法的重要支撑。烟草企业作为一个有执法权限的管理部门,其专卖行政执法行为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国家立法的赋予,需要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在烟草专卖行政执法过程中健全的法律支撑和严格的守法规范,不只是攻破市场案件的重要途径,还是执法人员和执法相对人各自合法权益、自身利益的重要依托,更是树立烟草执法形象的稳重基石。

(二)构建烟草企业法治文化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需要。烟草企业具有商业性的特征必然要求其接受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审查监督,同时在执法管理行为上也必然将面临行政复议事件的发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烟草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管理行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为有效防范法律风险,我们应当积极构建企业法治文化并将其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去。

(三)构建烟草企业法治文化是充实企业文化的需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形态文化、精神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综合体。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内容上存在许多交叉,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约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把法治文化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可使来自外界的、强制性的、被动的法治约束就会变为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约束,这种约束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构建烟草企业法治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力是企业能力的核心,由于烟草行业的垄断性,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影响,烟草企业员工法律意识不够强。但伴随着烟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对法律法规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加快企业的法治文化建设,做好依法治企的工作更显得紧迫。在烟草企业构建法治文化不仅可以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还能激励其他方面的发展与繁荣,并最终提高烟草企业的竞争力。

三、烟草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近30多年的发展中,烟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已趋于系统化,但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仍有需要完善的部分,行业内法律意识不强,执法监督不严,依法经营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追其根源在于法治文化建设不健全。

(一)涉烟犯罪行为的定性、处罚会存在法律依据不足的现象。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涉烟犯罪行为也在随之发生变化,烟草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的稳定性导致其对新型犯罪行为的定性、处罚依据不足,例如零售市场上查获的真品走私卷烟,目前只有国家局内部文件对其行为进行了定性,其法律效力有待商酤,同时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

(二)法律知识不全,法治意识不强。通过调查发现,烟草企业内部员工对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的内容各有偏向,掌握程度也参差不齐。烟草专卖执法人员专于研究涉烟犯罪违法行为的相关法律知识,财务会计人员则对税法相对熟练,大部分员工认为业务发展才是硬指标,忽略了法律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与烟草企业有关的但又比较边缘化的,如《劳动法》、《公司法》、《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与自己无关,对法治文化建设的主动协调配合不够,对组织实施法治文化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三)管理监督不严,法治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在烟草专卖执法活动中,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滥用职权、执法扰民、简单粗暴、重处罚、轻服务的现象存在。更有行业内人员利用工作职务之便,做出违背职业道德、行业行为规范,甚至是法律法规的行为。管理监督不严是上述行为发生的原因之一,不能从源头做起,也做不到全过程监,缺乏健全的法治工作机制,没有进一步明确考核要求、量化考核指标,严格落实责任制,从而影响了法治文化建设的进展。

(四)法律宣传内容不够丰富、形式较单一,法治氛围不浓。零售户、烟农和消费者的守法、护法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偏远农村。针对性的法律宣传内容不够丰富、形式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大民众法治观念淡薄的现象。法治文化内涵涉及到法治的体制形态、法治体系、法治思想、社会心理以及公民的日常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现有的法治文化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都较为陈旧,不能有效的吸引民众。法律与文化的结合点也未能得到全面开发,与机关文化、社区文化、烟站文化、网点文化的融合程度需要进一步加深,与传统文化、廉政文化、行业文化、环境文化等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烟草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稳于管理,健全烟草企业法治工作机制。

企业法治建设必须摆脱传统的认识和被动应付的工作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深度、力度、广度的适应上,在内容形式与实际效果的追求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企业要实现依法治企,最重要的保障是在充实内容的基础之上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烟草企业也不例外。只有建立健全依法治企的管理制度和监查制度,才能将依法治企真正落到实处。制度的有效运行要求在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以机制创新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将法治文化建设与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要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积极抓、其他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机制。同时还要切实提高法律风险防控意识,抓紧构建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增强对法律风险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借助制度对规范法治建设工作,形成法治文化的有力支撑。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从而使制度具有法治的效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企业法”,这将对企业提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有效依据。

(二)强于意识,常态化法律知识的教育与传播。烟草企业应以提高依法决策能力为重点,加强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围绕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深化宪法和基本法律学习。

烟草企业应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为重点,加强专卖执法人员学法守法用法。对在岗专卖执法人员定期组织法律知识培训考试,切实提高专卖执法人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供有力保障。

烟草企业应以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守法用法。围绕提高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能力和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结合行业改革发展实际和 “强管理、提实力、创佳绩”的战略举措,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

烟草企业应以提高国家烟草专卖制度认知程度为重点,加强专卖管理相对人学法守法用法。坚持执法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管理对象对于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在面向民众进行宣传教育时要注意:

1、贴近民众生活。烟草法治文化建设并非行业的自拉自唱,而是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支持。要融入群众生活,拓展法治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开展因势利导地组织群众性法治文艺创作,结合零售客户、消费者、社会群众的需要,开展和其生活经营相关的法治宣传活动,提供“菜单式”法治教育服务,通过法治文艺汇演、法律知识竞赛、法治书画展、法治文化标语征集等形式,广泛吸引群众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拓宽法治文化的群众基础,营造出法治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

2、强化宣传阵地。建设烟草法治文化机关、法治文化社区、法治文化队所,把烟草法治文化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一批固定法治宣传栏、法治宣传园地、法治文化小广场、法治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形成一批传播法治文化的主阵地,开辟新型媒体阵地。结合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积极利用流动显示屏、法治动漫、手机短信、法治微博、聊天工具等便捷、高效的载体,开辟新型的法治宣传教育阵地。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网络,在载体的多样性上做文章,将法治文化传播渠道向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解决法治文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问题。

(三)富于实践,培养有执行力的专业队伍。

法治建设归根结底需要付诸于实践工作,烟草企业应致力于法治建设的执行力水平的提高,企业的法治建设执行力提高了,法治建设自然就会取得成效。

将烟草企业法治价值理念渗透于企业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渗透于环境管理、服务品牌创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之中,渗透于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员工和服务对象。要逐步培养一批懂法律知识、了解技术业务、熟悉经营管理的法律人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法律工作队伍,形成以专业队伍与员工骨干相结合的法律工作网络,尤其要使法规机构队伍与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从而为企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保证作用,充分发挥队伍建设在推进烟草法治文化建设方面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

(四)传于文化,结合企业文化共同发展。

企业法治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既有企业文化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和作用。烟草商业企业应该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平台,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将法律知识寓于文化思想传播之中,从而把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变法律知识的单向灌输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同时应与社会文化融合,参与法治社区、法治乡村建设,体现烟草法治文化元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法律意识、法治理念融入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成为员工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自觉意识与追求。把行业法治文化同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结合,使法治思维、法律规范、依法管理与服务的价值观念由内而外向辐射,才是烟草法治文化建设应有之义,才能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法治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家烟草专卖局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3。

[2]蒋岩波.论国家垄断的法律规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一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199。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 篇6

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

中心建设的意见

川办发[2007]43号 二○○七年六月六日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今年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全省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呈现出不断深化、规范发展、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强了政府及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但是这项工作开展不平衡,行政审批数量过多、程序繁琐、效率不高、个别地方的政务服务中心实效性不强,甚至流于形式的问题仍然存在。为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构建作风整顿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便民、利民、为民,推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尽快实现“四个跨越”,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领导

政务服务中心是推进政务公开、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重要平台,体现了优质服务、规范高效、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的特点,展示了政府的良好形象,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范例。各级人民政府务必把认识统一到省政府的决策上来,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作风整顿建设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作为本地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把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考核,明确政务服务中心为同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政务服务行政机构,选派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办事认真、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干部充实政务服务中心领导班子;要将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展示政府为民服务形象的窗口,建在交通便利、位置适中、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地点,在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办公场地、运行经费等方面切实予以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由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支持和配合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作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本部门、本系统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建设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对窗口充分授权,增强窗口办事能力,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有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和业务骨干到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窗口工作人员,把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作为联系基层和群众、改进机关作风、培养锻炼优秀干部的重要场所,定期研究解决窗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规范审批,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关键是要转变职能,建立规范、高效、便捷、透明的行政审批运行方式,为群众服好务,为企业服好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好务。省审改办要会同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7〕22号)要求,依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和监督的原则对现行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再次清理,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调整的一律调整,能下放的一律下放。

(一)各地、各部门自行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取消。

(二)对虽有法定依据,但与现实管理要求不相适应,难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予以取消或调整。

(三)对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予以取消或调整。其中,可由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进行自律管理的,一律交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

(四)对通过质量认证、事后监管可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予以取消或调整。

(五)对一个审批事项多部门、多环节审批的,必须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和权责一致的原则进行调整,其他部门和环节相应取消。

(六)对下级行政机关可以实施的,必须按照方便当事人、便于监管的原则下放管理层级。凡由下级行政机关作实质性审查,上级行政机关只是作程序性批准的审批项目,一律下放到下级行政机关。

(七)凡规定为备案审查的,一律不得搞成变相的行政审批,备案必须当场办结。清理结果6月底前报省政府审定公布。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以省政府公布的行政审批项目为基础开展清理工作。各地清理结果由市(州)人民政府初审汇总后报省审改办,由省审改办牵头,会同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全省市(州)、县(市、区)行政审批项目名称、数量、申报材料、收费“四统一”的要求进行审核,审核结果由各市(州)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清理工作要在今年9月底以前完成。

凡行政许可事项以及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提起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包括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必须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办理。有特殊情况不进政务服务中心的,省级部门的项目要经省政府同意,市、县级部门的项目要在征求上级政务服务中心意见后由本级政府决定。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按照“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各部门一律不得再在原单位受理和办理,各部门也不得擅自将审批事项从政务服务中心撤离。上级部门不得干预下级政府集中受理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

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必须制定办事指南,实行法律依据、办事程序、申请条件、申报材料、收费依据及标准、办理时限、投诉渠道“七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必须在承诺时限内办结,承诺时限应在政务服务大厅显著位置公布。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收取费用的,必须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收费标准直接在政务服务中心银行窗口缴纳。禁止一切乱收费、搭车收费。行政审批事项较少和发生数量较少的部门,经政务服务中心审查同意,可以纳入综合窗口统一管理。

为方便办事群众,节约行政成本,已经设立政务服务中心的地方,部门不得再另设办事大厅或分中心;已经设立的,应限期归并。确实不宜归并的,应征求上级政务服务中心意见,由市(州)人民政府批准。

三、大力创新,建立便民高效服务机制

政务服务中心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体制创新的产物,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各地、各部门要以便民、高效为核心,从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特点出发大胆探索,在构建新机制、新体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与“一站式”服务相协调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各部门要尽可能地把行政审批职能调整到一个内设机构,成建制进政务服务中心,使行政审批的重心和实体性职权向窗口转移。要通过向窗口充分授权,实行部门领导定期到窗口现场办公、行政审批首席代表、联网办理等途径,使窗口既受又理,增强窗口办事能力,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各部门要建立完善机关和窗口、机关内部行政审批事项高效运转机制,分解落实办理流程及时限。审批权在省级以上部门的项目,省级部门必须明确本机关及下级机关的审核审批时限并向社会公布。对所有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收费标准的下限收取。

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要会同法制、审改等部门对行政审批项目的办理程序、办理时限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对不需要现场勘查、专家论证、技术检验检测,只进行形式要件审查且申报材料符合要求的行政审批项目,部门应授权窗口当场办结,实行即来即办,即收即办。对不能当场办结的项目,要尽可能地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对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审批项目,由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其他部门支持配合,实行联合办理。政务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必要时由同级政府组织协调。

要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延长服务链,完善“一站式”服务功能,努力将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政府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综合平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根据便民服务的要求将流动人口婚育证、外出人员务工证、农民建房证、零星树木砍伐证、结婚证、老年证、身份证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证照办理下放给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整合服务职能,对相关证照的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上级政务服务中心应加强指导;要创新服务方式,采取流动服务、下乡服务等方式,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村民委员会、社区应设置便民服务代办员。代办员要按照“三少一多”(让群众少进一次城,少进一道门,少找一次人,多献一份爱心)的要求,实行免费代办服务。

国有资源(资产)“招拍挂”、政府新闻发布、政策咨询、重大决策听证会、房产登记、跨辖区的户籍迁移、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公积金等群众最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事项,必须按照“公开、便民、高效、规范”的方式运行,有条件的要尽可能地在政务服务中心进行。

四、落实责任,建立作风整顿长效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把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检验和展示本地、本部门作风整顿成效的重要窗口,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努力克服行政权力越位、错位、移位、缺位现象,严肃惩治“顶门杠”、“中梗阻”、“下搁浅”等问题。

各级监察机关要认真执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95号)和《四川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93号)的有关规定。在政务服务中心派驻监察机构,加强对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搞形式主义、走过场、授权不力、办事效率低下的,要批评教育,坚决纠正;对项目和收费应进不进、两头受理、吃拿卡要、搞弄虚作假以及擅自设定行政审批项目、擅自增加行政审批条件和申报材料、擅自将项目和人员撤出政务服务中心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纪依法采取措施,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当地政府应对该部门班子实行问责谈话,仍不改正的,对该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做出组织处理并给予纪律处分。

各级法制部门要加强对行政许可项目实施的指导和检查。省政府法制办要定期清理公布现行有效的行政审批项目,研究制定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以及行政审批项目联合办理的方案。

各级人事部门要把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培养、锻炼优秀公务员的基地,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根据行政审批管理、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事项管理、网络建设等实际工作的需要合理确定政务服务中心的编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在保障政务服务中心运行经费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政务服务中心的投入;要设立政务服务专项事业费,用于解决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级目标督查部门要会同政务服务中心抓好省委、省政府决定和《四川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99号令)的贯彻落实,适时开展督导检查。

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政务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弘扬先进,唱响主旋律,积极营造全省良好发展环境,展示和维护党委、政府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良好形象。

五、强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自身建设

论新常态下如何加强烟草法治建设 篇7

一、加强烟草法治建设的原因

(一)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主体要在市场经济中维护自身权益, 实现自身发展, 就必须依照市场规律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市场经济是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运行的,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立时间并不长, 发展过程中也走了许多弯路, 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 也日渐规范。国内的各行各业, 也包括烟草企业在内, 与外国企业在法律上的地位一致。市场机制由于具有自发性的缺陷, 企业一旦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就会肆意竞争, 产生恶意竞争。面临这一问题就必须完善法律法规, 对企业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 在西方国家, 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公司决策难以推行。因此, 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序良好竞争的前提条件是有健全法律制度的保障。就我国目前烟草企业的发展, 随着对于禁烟呼声的高涨, 烟草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想要在同等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对于烟草企业而言, 就是要懂法、用法。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制化必然要求所在其中的行业进行法制化, 烟草企业也不能排除在外, 烟草企业要完善法制化建设, 就是要在企业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 并且熟知法律对于烟草行业的规定, 根据这些法律依据确保烟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因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的内在要求促进烟草行业加强自身的法治化建设。

(二) 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烟草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世界贸易组织对烟草有着严格要求, 并且随着世界控烟形势的愈演愈烈。烟草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加大对企业法治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由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 对于烟草的供应及生产都是由国家控制把关, 并且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来, 对于烟草行业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甚至漏洞百出, 烟草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淡薄。及时出现法律纠纷的案件, 能够运用的法律武器有限近乎于没有, 很多纠纷只能以不了了之结尾。在新常态下, 烟草行业实行改革已是必然趋势, 在改革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烟草企业容易陷入法律纠纷中, 给烟草企业的顺利改革带来困难。在新常态下, 加强烟草行业法治化建设是实现烟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新常态下进行烟草法治建设的对策

(一) 依法行政, 确保法治专卖

新常态下, 烟草企业要依法执政对烟草行业的执法力度进行改善和加强。保证行政执法落到实处, 为确保这一目标必须做到三个禁止:禁止委托执法的违法行为出现;禁止非专业执法主体参与到执法活动中;禁止自行对外执行相关执法权。对执法人员要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 通过考核的执法人员才能够参与到执法活动中去。确保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的合法权益, 同时, 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对于执法过程中出现的不当执法制定明确的惩罚措施, 保证执法过程合法合理, 做到有理有据有节。

(二) 加强行政人员的反腐倡廉建设

就是从制度上将行政人员的工作作风进行规范, 由于我国烟草是有国家进行控制专卖, 因此压迫积极开展各种警示教育, 引起专卖人员思想上的重视, 组建专门的烟草专卖监督组, 不定期的明察暗访, 查处行政人员利用职务权利进行以权谋私、不严格根据法律制度制定执法的违法违纪现象, 并对发现违规行为, 进行严厉惩处, 绝不松懈, 构建专卖人员的心理防线, 时时做到廉洁专卖。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监督人员的工作作风, 严防监督人员与专卖人员沆瀣一气, 在行使权利时, 在金钱利益的不良诱惑下, 失去监督制度的原本意图。

(三) 清理企业法人治理机构

烟草企业是国家独资企业, 因此, 烟草企业最大也是唯一的股东就是国家。在新常态下, 对烟草企业的法人进行治理时, 必须抓紧时机, 加强对烟草企业改革的政策制度建设, 对当前的法人治理机构进行大胆改革, 理清楚法人组织中的关系, 并且创新性的改革企业组织结构。由于是国家独资企业, 烟草行业竞争意识淡漠, 对于企业亏盈的概念不强, 因此, 将竞争机制引入烟草行业, 从国家层面对烟草行业进行改革, 增加烟草行业的竞争力。除此之外, 烟草行业是对人体健康有损的特殊行业, 在新常态下, 烟草行业除了注重自身竞争发展, 还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 促进烟草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 依法进行企业管理

烟草行业的管理一定要做到有根有据, 企业的建设一定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严格认真依照法律法规, 整个企业管理就会流于形式。在企业建设过程中, 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 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形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将法治落实到点上。规范企业的劳动关系, 制定完善的劳动合同, 依法维护企业员工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劳动合同的基础上, 构建完善的员工生活保障制度。形成互惠互利的和谐劳动关系。

烟草企业的兴衰存亡在新常态下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将烟草行业的法治化建设纳入到整个行业建设中来, 烟草行业的法治化建设既是烟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也是烟草行业自身规范化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 篇8

关键词 油田企业; 团队建设;重要意义;思考

【Abstract】Oilfield enterpri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national energy enterprises, strengthen enterprise culture the team spirit and education, is to enhance enterprise cohesive force and fighting capacity of the urgent need of oil field enterprise,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ensure the energy production.

【Key words】Oilfield enterprise; team building; significance; thinking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参与国际竟争的大背景下,弘扬团队精神对于建设好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油田企业队伍来说团队精神同样重要,油田企业是国家的重要能源企业,加强企业团队精神的培养与教育,是提高企业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紧迫需要,是油田企业确保能源生产的重要保证。有鉴于此,笔者结合基层油田企业工作实际,拙文就如何加强油田企业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油田企业的生产力和凝聚力,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作些粗浅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1 企业团队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1.1 企业团队精神的内涵:“I+We= FullyI”,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先生提出的公式。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绽放出完美绚丽的人生。马克思说:“人首先是社会的。”时代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人的社会属性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明显和重要。

1.2 企业团队精神的意义:培树企业团队精神是激发队伍活力的内在要求,是队伍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油田企业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油田企业作为国家的能源企业,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特殊,打造和弘扬优秀的团队精神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2 加强油田企业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为国家的能源企业,保护能源生产安全,确保能源生产稳定,如何才能发挥好团队精神,完成好能源生产任务,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做起:

2.1 每一个职工要正确认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团队造就了个人,个人也成就了团队,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个人与团队是分不开的。当你在团队中工作时,这个团队就已经和你的人生联系在一起了,团队的成功就是你个人的成功;团队的失败,当然也就是你个人的失败。在一个成功的团队中,即使你不是一个万人瞩目的英雄,但也是个成功者,在失败的团队中,没有成功者,更没有英雄的存在。还要正视自我存在与他人存在的关系,积极的调整心态,提高综合素质,在团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对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必然要求。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每一个团体的目标也在不断的调整与提高之中。

2.2 每一个职工要树立强烈的团队意识,领导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队伍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不同个性的个体,难免在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影响下,思想上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我们按照“依法管理、从严治企、素质强企、从优善待职工”的方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教育职工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保障我们的团队精神始终处于良性的发展轨道上。作为一个单位领导要善于调查研究,摸清每一个职工的思想脉搏,弄清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开设职工心理咨询门诊等方式,及时调整、纠正职工的思想偏差和心理障碍。二是党内生活,确保效果。

2.3 每一个单位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团队每一个成员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工作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2.4 每一个单位要开展一系列团队精神的教育。每一个单位要在有良好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一些能够培养职工团队意识的教育。可以通过做团队活动的教育模式,让参加的职工感受到彼此合作、相互帮助、信赖同事、同甘共苦的团队协作精神,并能将这种感受带到工作中去。还要增强同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个团队中的成员互相欣赏、信任,相互关心,才有可能产生令人振奋的团队精神。要善于看到他人之长,我们必须要了解他人的长处并加以赞美而非揪住缺点不放。在每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只关注缺点很容易导致团队成员间的矛盾,从而破坏团队成员间的和谐关系,影响团队合作。只要采用欣赏的态度,对于他人的长处大声赞美,对于他人的缺点以诚恳帮助的态度私下交谈,这样才能很好地体现团队精神,俗话说“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多学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团队更加团结、和谐。此外,要多倡导开展读书活动,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职工的文化修养、思维水平,不断塑造个人宽容的品质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2.5 每一个职工要看清自己的位置,要淡泊名利。一是每一个职工要看清自已的位置,一个好团队就像一部设计精密的机器,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都有自己最主要的工作。只有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认清自己的位置,明白了自己的主要任务,团队这部机器才能正常运转,若对自己的位置认识不清,看不清工作的重点,团队就会一团糟。因此,在加入一个团队之后,应该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翻阅文件,承接任务,而是寻找自己的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二是要淡泊名利。淡泊是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种灵魂的典雅。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乐于求人,有的人忧于不足,经验证明,淡泊名利才能爱岗敬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个合格的油田职工就应该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兢兢业业,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三要勤奋进取,开拓创新。油田企业的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一个职工没有一个认真的工作态度,心目中没有团队意识,是干不好工作的,也会影响整个单位工作的。

参考文献

[1]杨林团队精神[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5)146-147

上一篇:叮咛的近义词及造句下一篇:热爱生命的故事记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