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共6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篇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桂政发〔2011〕4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当前全区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和较大事故,促进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化认识,明确工作重点
(一)深化认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搞建设、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必须坚决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
(二)明确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重点
实现安全生产,重在防患于未然。针对近期事故多发以及高温雨季事故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要在以铁路、公路、水路、桥梁为重点的交通运输,以煤矿和存在水患或“三违”、“三超”的非煤矿山为重点的矿山,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为重点的工业领域,以在建住房项目和铁路、公路、城建、水利等建设工程的隧道施工项目为重点的建筑领域,以防范火灾为重点的消防领域,以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为重点的汛期安全领域,开展全面、系统、彻底的安全隐患排查,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对隐患排查不认真、整改措施不落实、违法违规组织生产的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严肃惩处;对存在重大隐患不能有效治理的生产经营企业,要坚决依法予以关闭。
二、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
(三)煤矿方面:一是要切实抓好煤矿防透水、防瓦斯、防火工作。其中,防水患方面要以河池的宜州、金城江、都安矿区,来宾的合山矿区,崇左的东罗矿区,百色的右江矿区为重点,严格按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煤矿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和“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要求,认真开展水害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存在洪水淹井和地质灾害隐患的矿井,在台风、暴雨期间要立即停工撤人,隐患未消除前不得进行井下作业。防瓦斯方面要以河池的罗城矿区和百色的右江矿区为重点,进一步做好通风管理工作,矿井及其采掘工作面要有健全的通风系统,并确保通风设施质量合格、运行可靠,监测监控系统及传感器等设备要齐全可靠;要加强作业现场瓦斯检查,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严禁瓦斯超限作业。要督促煤矿企业加强现场管理,切实做好井下运输、火灾、顶板事故的防范工作。二是全面推广“百色经验”,加快推进煤矿机械化改造,支持信息化和安全质量标准化的配套改造。煤矿机械化改造工作2011年全面铺开,2013年全部完成。对不具备机械化改造条件或具备条件而未进行机械化改造的煤矿必须退出。三是继续加大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力度。彻底关实关死设计(核定)能力在6万吨/年以下(不含6万吨/年)的煤矿。四是加快建设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2011年底前,全区所有煤矿必须完成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和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必须建设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在规定期限内,对没有完成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煤矿,依法予以停产整顿。五是严厉打击煤矿非法违法行为,杜绝违法违规煤矿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禁止未按经批准的设计组织施工。依法严厉打击以“土地平整”、“治理地表”等各种借口为名的非法采煤行为,严防非法采煤死灰复燃。
(四)非煤矿山方面:一是继续抓好水患矿山的隐患治理和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工作,严防汛期淹井、透水、垮坝、崩塌及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发生。要查清矿井周边老窿采空区积水及不明水体等水文地质情况,对情况不清或受到严重水害威胁的,依法责令停产整顿,存在严重隐患的依法予以关闭。二是切实加强尾矿库安全监管。对所有尾矿库实行挂牌监控。对确定为危库的立即停产,完善落实抢险加固措施;对确定为险库的限期消除险情;对确定为病库的严格按照安全标准进行治理。对所有尾矿库区下游、周边不符合安全距离要求的企业、居民区,要求企业及相关部门立即制定搬迁计划,落实资金、场地和配套设施,尽快组织搬迁,出现险情时立即撤出危险区内人员。三是加强露天采石场安全监管。认真排查露天采石场安全隐患及排土场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工棚或附近村庄要落实群测群防机制,必要时进行安全避让或搬迁。四是依法严肃查处“三违”、“三超”的非煤矿山企业。加强动态巡查,有条件的,要借助卫星技术和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对非法开采活动猖獗的地区予以严密监控。一旦发现非法开采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坚决取缔。五是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对矿山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加大投入改善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五)道路交通方面:一是以客运交通安全为重点,抓好道路客运隐患专项整治行动。要督促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公交客运等所有客运企业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集中审查驾驶人的驾驶资格、从业资格,对没有相应资格的要及时纠正,并对责任人进行处理;要严格执行长途客运班线配备2名以上驾驶员及强制休息等制度。二是完善道路运输经营企业违规档案记录,对屡次违规的驾驶人要给予必要的警告和处罚,对屡次违规驾驶人所在的运输企业要依法重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三是强力推进和重点督促在客运车辆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监控系统的工作进度,扩大覆盖面,督促企业落实卫星定位监控平台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驾驶人不按规定使用卫星定位装置的行为,消除逃避监管的安全隐患。从 2012年1月1日起,对没有按照规定安装卫星定位装置或未接入全国联网联控系统的运输车辆,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应暂停营运车辆资格审验。四是加大道路通行秩序管理力度,严查超速、疲劳驾驶、客车超员、货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占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依托省际交通安全检查站点,严格落实对七座以上客车“六必查”制度。五是切实加强桥梁养护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各类危桥的监管和养护,对存在较大危险的桥梁要控制车辆的载重和通行;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六是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及其他安全防护设施。要在危险路段、事故多发路段以及弯道、坡道、桥梁、隧道路段设置警示提示标志或者减速设施;加大三级以上道路临崖、临水等危险路段及通客车的乡村道路重点危险路段的护栏建设,大力推进紧急避险车道的建设。七是加强农村农业车辆的管理。要结合“平安农机”活动,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加强农用车、拖拉机的安全监管,防止农村道路发生大的交通事故。八是加强校车管理。督促、指导学校进一步加强对校车及其驾驶人的资质管理,强化对校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教育;严防校车超员,严禁驾驶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报废车辆接送学生以及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等非客运车辆接送学生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六)水上交通方面:一是继续深化对渡口、渡船的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杜绝非法载客和非法渡运行为;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内河采、运砂船舶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非法改装、超载等行为;三是继续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健全和完善隐患挂牌督办、销号机制,规范漓江竹排、北海“海上游”等非法载客旅游行为;四是强化船舶防超载、防火灾、防沉没等安全管理,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七)铁路交通方面:要大力推进铁路沿线安全环境、铁路道口、公路与铁路交叉路段安全专项整治,完善铁路运输安全措施,严把各道关口,确保万无一失,确保旅客出行安全。
(八)航空交通方面:民航各单位要全面排查治理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以及安全生产机制体制、组织管理体系、安全责任制度、现场管理、隐患整改、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民航部门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二是各民航单位要进一步做好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的排查、防范和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机场区域鸟类防治工作。三是机场、空管、油料等保障单位要进一步做好各项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确保设施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四是各民航单位要进一步深化反事故征候、反违章操作专项治理工作。
(九)消防安全方面:一是督促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自纠,消除火灾隐患。二是组织公安、安监、住建、文化、交通、工商等部门集中一段时间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重点加大对市场、商场、宾馆饭店、影剧院、娱乐场所、网吧、学校、医院、车站、码头、轮船等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出租屋、城中村以及“三合一”场所和重点部位的检查力度。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要坚决责令整改;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要实行政府挂牌跟踪督办;对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要严格审查,没有消防安全保障的,不得举办;对公众聚集场所疏散通道封堵、安全出口封堵、自动消防设施损坏,经检查发现不能立即整改的,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改;对人员密集场所室内装修装饰使用聚氨酯类泡沫塑料等高分子材料以及公共娱乐场所营业期间使用烟花爆竹的,依法责令立即整改。对拒不整改和责令停产停业后擅自使用、营业的,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三是要对建筑工地开展一次消防安全检查,督促建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制度,落实用火、用电、易燃可燃材料等消防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保障施工现场具备消防安全条件,切实消除火灾隐患。四是要针对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石油化工等特殊火灾防控,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配足配齐相关消防装备,加强技战术训练和综合演练,不断提高灭火实战能力。五是大力推进高层建筑逃生系统建设,6层以上住宅、宾馆、饭店、商店、办公楼、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都要推进人员逃生系统建设,减少火灾发生时人员的伤亡。六是做好渔港消防工作,防范渔船火灾事故。
(十)危险化学品方面:一是加快推进城区内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实施搬迁,逐步实现“生产上规模、管理上水平,安全有保障、企业进园区”的目标。南宁、柳州等中心城市必须加快实施事故风险大、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进入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及社会公共安全。二是强制推行危险化工工艺自动化控制改造,切实提高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水平。新建涉及危险化工工艺的建设项目,必须装备完善的自动控制系统;现有采用危险化工工艺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必须在2011年底前,完成自动报警、自动泄压和紧急停车联锁自动控制改造。对未在规定限期内完成自动化控制改造的企业,必须按照规定暂扣直至吊销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三是建立完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预警机制。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单位,必须根据重大危险源的种类、数量、生产工艺(方式)配备温度、压力、液位、流量、浓度等信息不间断的监测、显示和报警装置,必要时应配备组份监测、视频监控和紧急停车装置。通过信息远传、连续记录和异常状态报警,逐步完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动态监控预警机制。四是抓好汛期危险化学品防雷、防停电、防洪水、防丢失、防泄漏、防中毒“六防”安全措施的落实。要针对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的特点,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经营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特别是对遇水、受潮、受高温影响,容易发生火灾、爆炸、泄漏中毒事故的危险化学品,要实施重点监控,严防危险化学品生产和运输泄漏事故。
(十一)烟花爆竹方面:在继续进行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的基础上,一是积极推进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五化”(工厂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集约化)改造。2011年9月底前,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要完成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检查评估工作和改造提升计划的制订,要充分利用目前生产淡季和高温季节停产的时机,实施改造提升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2012年底前,所有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都要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要在全区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推广应用烟花爆竹生产重点部位安全监控报警系统,实现从企业到县、市安全生产监管局联网实时监控。二是加强烟花爆竹生产环节监管。持续开展烟花爆竹企业反“三超一改”及反“三违”专项整治;继续深入开展违规使用氯酸盐生产烟花爆竹和烟花爆竹药物安全专项治理。三是加强烟花爆竹运输环节监管。严禁外省烟花爆竹企业途经我区出口烟花爆竹产品,严禁非法假冒和违规的烟花爆竹产品运入我区。四是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运输、储存烟花爆竹行为。
(十二)建筑施工方面:一是以完善和落实施工现场领导带班制度、企业安全生产检查制度、重大隐患和生产安全事故督办制度“三项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二是以严格实行市场和现场“两场联动”工作机制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力度。三是以加强建筑安全监督机构队伍建设为主线,努力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四是加强指导农民住房建设和农民住房安全,防止发生重特大事故。
(十三)学校安全方面:一是切实加强做好学校防汛抗灾工作。加强对学校周边地质环境的检查,对有地质灾害威胁的,要及时制订治理方案,加快治理步伐,及早消除安全隐患。对易受台风威胁的校舍,要落实师生转移场所。在暑假期间各学校要建立值班制度,加强巡查,确保学校安全。二是加强对校舍的检查和维修工作,停止使用被定为D级危房的校舍。三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十四)水利方面:一是认真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确保所有水库安全度汛。二是认真做好水电站等水利设施的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强化度汛措施、强化监督检查。
(十五)防洪方面:认真做好山洪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切实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其它行业(领域)也要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不断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防范措施,促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立即组织开展全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督查
(十六)自治区决定从8月1日至9月30日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安全生产大检查。这次检查,采取企业自查、行业(领域)主管部门组织专项检查、各级安委会组织督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坚持政府检查与企业自查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检查工作方案由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自行制定。9月下旬自治区安委会将组织督查组分赴各地进行督查。
检查范围:全区所有地区、行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重点检查煤矿、非煤矿山、化工、烟花爆竹、冶金有色、道路交通运输、水上交通、铁路运输、民航、建筑施工、水利、电力、农业机械、渔业船舶、特种设备、民爆器材、消防等行业(领域)和校舍安全。
检查内容:
1.综合检查督查内容:
(1)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精神,分解工作任务、落实措施和责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情况;
(2)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部署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活动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3)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加大监管力度,强化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治理违规违章问题和组织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4)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落实汛期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
2.专项检查督查内容:
(1)以铁路、公路、水路、桥梁为重点的交通运输领域。重点检查:开展铁路运输安全隐患排查情况,是否对线路、车辆、设备、信号、供电、制度和管理等进行全方位排查,是否深入开展打击危害铁路运输安全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开展道路交通“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情况,是否深入推进客运车辆特别是长途客运车辆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是否从严整治超载、超限、超速和酒后、疲劳驾驶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农用船、自用船、渔船非法载客等行为整治情况等。
(2)以煤矿和存在水患或“三违”、“三超”现象的非煤矿山为重点的矿山领域。重点检查:开展以煤矿瓦斯防治为重点的“一通三防”措施,认真排查治理煤矿瓦斯和水患、火灾隐患情况;继续推进矿山企业整顿关闭、兼并重组、整合技改情况;深入开展地下矿山通风和防治水,露天矿山采场、高陡边坡、尾矿库和排土场专项整治情况;矿山建设项目安全核准制度执行情况等。
(3)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为重点的工业领域。重点检查:深入排查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道路及内河运输和管道输送、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继续抓好对重点监管的危险工艺、危险产品和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和监控工作情况;继续推进烟花爆竹和礼花弹生产经营企业转包、分包专项治理情况;冶金行业开展煤气等重点生产环节的专项治理工作情况;交叉作业、动火作业、检修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等特种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等。
(4)以在建住房项目和铁路、公路、城建、水利等建设工程的隧道施工项目为重点的建筑领域。重点检查: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整治情况,是否认真排查治理起重机、吊罐、脚手架和桥梁等设施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等。
(5)以防范火灾为重点的消防领域。重点检查:以高层建筑、“三合一”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防范火灾为重点的消防安全整治情况等。
(6)以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为重点的汛期安全领域。重点检查:矿山企业加强防洪和防治水工作情况;对受到山体滑坡、垮塌和泥石流威胁的地质勘探、油气井场、施工工地、生产厂房,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巡查、监测监控,防溃坝、坍塌、滑坡及泥石流等防范措施落实情况;渔业船舶、海运及海上石油钻井作业防台风、防风暴潮等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7)其他各行业(领域)也要立足实际,确定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并切实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各项工作。
3.企业自查自纠内容:
不仅要查现场隐患,而且要查管理上的漏洞和制度上的缺陷:
(1)查责任和制度落实情况;
(2)查新技术、新设计、新装备、新工艺的运行投用检验情况;
(3)查关键设备、场所和环节;
(4)查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情况。
安全生产检查督查要严格细致、不留死角,并将其作为企业日常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实现常态化。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限期整改,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该停产整顿的绝不放过,该取缔关闭的绝不手软,该搬迁的绝不拖延,该停用的坚决停用;新装备、新工艺投入使用前,要进行严格检验和实验,确保安全可靠后方可投入运行使用。要切实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安全生产。要实施隐患排查信息化管理,严格执行重大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制度。
要严格抓好安全生产监管的跟踪和反馈,切实维护安全生产工作的严肃性和实效性。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督查后,要加强对整改结果的跟踪、反馈和监督、指导。监管部门要督促指导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避免安全隐患在反复检查、反复整改之后得不到彻底根治,或是整改不久又死灰复燃,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况发生。
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十七)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1〕12号),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把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到车间、班组和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个工作岗位;要强化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认真落实企业负责人现场带班制度,严防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行为,现场遇到险情必须第一时间停产撤人。各用人单位应按《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时,要督促各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
(十八)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健全完善安全责任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桂政发〔2004〕69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暂行办法》(桂政办发〔2008〕206号)规定,认真履行本地区、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监管”的安全管理体制。企业必须接受所在地政府的属地监管。负有行业管理职责的部门,必须把好行业的结构调整、企业安全标准化和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准入关。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必须承担起该行业的日常安全监督检查责任,依法实施安全生产许可。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承担相关行业(领域)有关环节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工作职责的部门,要主动牵头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切实做到“四个一律”,即: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生产经营企业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处罚;对存在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生产经营企业,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打击非法违法行为的责任。对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不力、非法违法行为长期得不到惩处、安全生产秩序混乱的地方,要依法严肃追究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五、严格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
(十九)事故发生后必须按规定及时上报,对发生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受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从安全制度建立、责任落实、现场管理等各个方面深入调查处理每一起事故,尽快查明事故性质和原因,严肃追究事故责任。要依法严厉打击瞒报谎报行为,严肃查处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违法违纪行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事故调查处理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要提高安全事故伤亡赔偿标准,加大生产经营单位对伤亡事故的经济赔偿。要严肃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凡一年内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或3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交通重大责任事故,或2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工矿商贸及其它行业(领域)生产安全重大事故的地级市,市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要向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检查,并按规定实行“一票否决”。
六、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
(二十)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预案演练。一旦发生事故,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并组织开展救援工作。按事故等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要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施救,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做好新闻舆论报道引导工作。
(二十一)积极推进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一中心三基地”(广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总队及钦州、河池、桂林3个区域性基地)和广西矿山抢险排水救灾中心建设,不断提高我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和水平。
(二十二)理顺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与指挥协调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救援物资和装备建设,建立完善自治区有关部门间的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自治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各级应急指挥机构、救援队伍之间畅通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小企业与大企业、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做到科学施救。
七、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
(二十三)切实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强化职业教育培训、岗前培训、全员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持证上岗。安全生产培训决不能走过场,不搞速成班。要大力开展“全民安全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安全教育“六进”(进企业、进社区、进工厂、进课堂、进家庭、进媒体)活动,积极推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安全发展城市、安全社区等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观念,增强全民安全素质和意识,建设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全意识,增加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全防范知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自我保护能力。领导干部尤其要全面学习掌握安全生产知识,增强安全生产意识,严格依法办事。要加强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做好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制度。鼓励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积极举报非法违法生产行为和重大事故隐患,各地、各有关部门对举报的情况要认真核查处理。
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精神,按照本决定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提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和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增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富民强桂”新跨越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主题词:经济管理 安全
二〇一一年八月六日
生产 决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篇2
《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 (简称《决定》) 是国务院安委会第一次以“决定”的形式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也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 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这对于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凝聚安全发展共识, 形成安全发展合力, 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次出台的《决定》, 可以说是在系统总结以往安全培训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规范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对国务院23号、40号文件在安全培训工作方面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了深化和细化, 同时吸收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并抓住当前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大好机遇, 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提升和升华。
《决定》的出台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也是继承创新的过程, 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安全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提出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决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通篇贯穿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 贯穿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对于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实施“人才强安”战略, 开创安全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指导“十二五”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全国安全培训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篇3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必须付出持续不懈的努力。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全力推进。
2、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安全生产法制和执法队伍“三项建设”,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施科学和安全生产技术,努力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
3、奋斗目标 到2007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运输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到2010年,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力争到2020年,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十万人死亡率等指标达到或者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完善政策,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4、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 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措施,积极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的大公司、大集团和大型生产供应基地,提高有安全生产保障企业的生产能力。
5、加大政府对安全生产的投入 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运用长期建设国债和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支持大中型国有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重视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并积极支持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安排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地方政府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并安排配套资金予以保障。
6、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坚持把矿山、道路和水上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人民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作为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任务,持续不懈地抓下去。继续关闭取缔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小厂、经营网点,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开展公路货车超限超载治理,保障道路交通运输安全。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与依法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保障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以及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7、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制 对《安全生产法》确立的各项法律制度,要抓紧制定配套法规规章。认真做好各项安全生产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法》配套实施办法和措施。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力度,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增强全民安全生产法制观念。
8、建立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 加快全国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国家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应急救援资源,建设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化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装备水平,增强生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加强区域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加强国家、省(区、市)、市(地)、县(市)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和生产安全预警机制。
9、加强安全生产科研和技术开发 加强安全生产科学学科建设,积极发展安全生产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安全生产科技和管理人才。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安全生产科研资源,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立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安全生产信息统计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先进的生产安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
三、强化管理,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10、依法加强和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 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实安全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生产经营单位要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积极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积极采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风险评估、安全评价等方法,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11、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制定和颁布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安全生产质量工作标准,在全国所有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企业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各岗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质量责任制。生产经营活动和行为,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12、搞好安全生产技术培训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网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其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经营管理人员、重要工种人员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规范的安全生产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任职、考核制度。
13、建立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 为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资金投入,形成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借鉴煤矿提取安全费用的经验,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建立对高危行业生产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企业安全费用的提取,要根据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分别确定提取标准,由企业自行提取,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
14、依法加大生产经营单位对伤亡事故的经济赔偿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认真执行工伤保险制度,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及时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同时,依据《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向受到生产安全事故伤害的员工或家属支付赔偿金。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安全事故伤亡赔偿标准,建立企业负责人自觉保障安全投入,努力减少事故的机制。
四、完善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15、加强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 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充实必要的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权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体制,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监察队伍建设和监察执法工作。
16、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 要制订全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年度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建立全国和分省(区、市)的控制指标体系,对安全生产情况实行定量控制和考核。从2004年起,国家向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下达年度安全生产各项控制指标,并进行跟踪检查和监督考核。对各省(区、市)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完成情况,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将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府公告、简报等形式,每季度公布一次。
17、建立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 把安全生产纳入国家行政许可的范围,在各行业的行政许可制度中,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源头上制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市场。开办企业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依法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生产经营。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简称“三同时”),对未通过“三同时”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予办理行政许可手续,企业不准开工投产。
18、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为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各地区可结合实际,依法对矿山、道路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收取一定数额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转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所需资金。具体办法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
19、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行政执法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要增强执法意识,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组织开展好企业安全评估,搞好分类指导和重点监管。对严重忽视安全生产的企业及其负责人或业主,要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和经济处罚的力度。认真查处各类事故,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不仅要追究事故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20、加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 小企业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各地要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和安全投入等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坚持寓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为小企业提供安全技术、人才、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加强检查指导,督促帮助小企业搞好安全生产。要重视解决小煤矿安全生产投入问题,对乡镇及个体煤矿,要严格监督其按照有关规定提取安全费用。
五、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1、认真落实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抓好落实。特别要加强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对地方领导干部的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执法业务培训。国家组织对市(地)、县(市)两级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各省(区、市)要对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人,分期分批进行执法能力培训。依法严肃查处事故责任,对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或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地方政府、企业领导人,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追究责任。严厉惩治安全生产领域的腐败现象和黑恶势力。
22、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分析、部署、督促和检查本地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大力支持并帮助解决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行政执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积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及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能。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围绕安全生产,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学会、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社团组织的作用,构建信息、法律、技术装备、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强化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丰富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内容,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23、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 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布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举措,宣传安全生产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对严重忽视安全生产、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典型事例要予以曝光。在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程,提高青少年在道路交通、消防、城市燃气等方面的识灾和防灾能力。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群众依法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篇4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
工作的决定
云政发【2011】229号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推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特作如下决定:
一、切实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2011年以来,我省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持续稳定,但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11·10”煤矿事故,造成了重大损失。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各地、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 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切实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深刻反思“11·10”事故教训,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采取更加坚决的措施,进一步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二、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见》(云政发【2008】178号)要求,切实加强对本地、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各地、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对本地、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对本地、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综合监管责任;分管其他工作的领导对其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分管责任。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委员会的职责,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常务副职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析评估机制,每季度组织召开1次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分析、研究、部署、督促、检查本地安全生产工作。
三、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
各地、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通知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0】157号)精神,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把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到班组和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个工作岗位。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认真落实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负责人带班下井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企业负责人带班下井时要深入重点采掘工作面。企业必须确保安全投入,按照规定提取安全费用,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安全生产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或资质。企业要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严格安全生产准入条件,提高企业安全水平严格企业安全生产准入条件。把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作为企业准入的前置条件,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准入制度。严格建设项目安全审批,凡未经安全审查批准的项目,不得办理项目审批、核准、登记、备案手续。严格安全设施“三同时” 制度,所有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做到“不安全不生产”。煤矿和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必须建立完善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2012年底前,采用危险工艺的化工企业必须全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大型和高度危险化工装置必须装备紧急停车系统或安全仪表系统,安全距离不够的加油站必须安装阻隔防爆装置或搬迁,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要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GPS定位系统。煤矿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在2012年底前,非煤矿山和尾矿库、规模以上的冶金、有色等工贸行业必须在2013年底前,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最低等级。凡在规定时间内安全技术装备和安全生产标准化未达标的企业,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依法予以关闭。
五、深化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防范和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
以“治大隐患、防大事故”为目标,集中开展重大安全隐患专项治理行动,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环节整治。煤矿重点抓好整顿关闭、资源整合、技术改造,以及4 瓦斯治理、水害防治等专项整治。非煤矿山重点抓好地下矿山专项整治,巩固露天矿山和尾矿库专项整治成果。危险化学品重点抓好自动化改造,强化生产、储存、运输环节的整治。烟花爆竹重点抓好生产企业提升改造,杜绝“三超一改”(超定员、超药量、超能力和擅自改变工房用途)等违规违章行为。道路交通运输重点抓好危险路段、高速公路和特种运输车辆、长途客车、大型货车、农用车、校车安全整治,以及超速超载、非法载客等隐患治理。建筑施工重点抓好资质挂靠、出让资质、违法转包分包工程和不按照安全生产规程施工的整治。民用爆炸物品重点抓好非法经营、储存、使用的整治,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利、消防、特种设备、电力、通信、建材、机械、人防等行业领域要针对各自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明确安全隐患整治重点及措施,严防发生重特大事故。根据各地安全生产实际情况,抓好重点州(市)的安全生产整治工作。
六、强化安全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领导,建立公安、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国土资源、工商、税务、环境保护、电力监管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切实做到“四个一律”,即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 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存在违法生产的,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照规定上限予以经济处罚;对触犯法律法规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严格追究法律责任。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打击非法违法行为的责任。对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不力、非法违法行为长期得不到惩处、安全生产秩序混乱的地方,依法追究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执法机构,配强执法队伍,配齐执法装备。乡(镇)、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监管站,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
七、严格安全生产监管制度,确保工作落实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约谈制度,省人民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州(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进行约谈,省安委会对超半年和年度控制指标的州(市)人民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发生安全事故领域的分管领导进行约谈,省安委办对发生较大以上事故、重大隐患整改不力、存在非法和严重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企业负责人和企业所在地县级政府领导进行约谈,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建立发生事故企业专门档案,对发生重特大事故或者1年内发生2起及以上较6 大事故的企业,及时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并建立与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工商、金融等部门联合限制和制裁的约束机制,1年内严格限制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和信贷等;实行挂牌督办制度,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查处的一般事故,由州(市)安委会挂牌督办,州(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查处的较大事故,由省安委会挂牌督办,省、州(市)、县(市、区)三级政府每年挂牌督办一批重大安全隐患,并逐一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单位、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
八、严肃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
按照“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严格查处事故,严肃追究责任。经考核年度安全生产工作不合格的州(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被“一票否决”的单位当年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其主要负责人和事故发生领域分管负责人当年不得参加评优评先、1年内不得提拔。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对其法定代表人一律先免职后查处,对负直接责任的,给予免职或撤职处分;对因工作不落实,工作措施不到位而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非公企业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对其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第493号令)规定的上限进行处罚。对因违法行政、失 职渎职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一律从重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格事前责任追究,对拒不执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决定,或不能全面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各地、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调查研究,依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安全生产新举措,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努力开创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安全 生产 决定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云南省军区。(共印1030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篇5
【发布文号】云发[2000]15号 【发布日期】2000-06-21 【生效日期】2000-06-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财税工作的决定
(云发〔2000〕15号2000年6月2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加强财税工作,确保财政收支持续稳定增长,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云南财政,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作如下决定。
一、一、高度重视财税工作,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云南财政
1、充分认识新时期财税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财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政府行政的重要物质基础,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政治范畴。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离开经济就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经济发展,财政才能发展。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税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振兴财政,是保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雄厚的财政实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优势产业、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省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在财税工作中也集中地反映出来:财源结构单一,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受到严峻挑战,地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减缓;财政包揽过多,支出结构不合理;各级各部门对财政支出的需求旺盛,收支矛盾非常尖锐。加之有的部门勤俭节约观念淡漠,铺张浪费现象突出,财经纪律松驰,财经秩序混乱,财政收入流失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财政职能的发挥。为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实现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保证全省经济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高度重视财税工作,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明确任务,克服困难,努力增收节支,开源节流,以财税工作的新突破,促进云南经济的大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2、财税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经过努力,逐步使地方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实现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通过深化财税改革,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支出管理,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建立起稳固、平衡、强大的云南财政,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3、财税工作要遵循的原则。
--顾全大局原则。各级各部门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强化大局意识,站在全省的角度认识财税问题,开展财税工作,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局部服从整体。
--效率公平原则。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与增加财政收入的关系,通过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体制在财政增收上;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确保各级政府履行职能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实现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依法理财原则。严格执行财税法规,维护财税法规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量入为出原则。财政支出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不能脱离财力可能搞超前建设、超前消费;各级财政安排预算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在保证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上,量力而行搞建设,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二、二、加快经济发展,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4、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各级政府要用足够的精力抓好发展经济、培育税源的工作。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运用财税杠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实施好“中国西部大开发云南行动计划”,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科技教育等重点工程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财政增收后劲。
5、加快财源培植,打牢财政增收基础。下大力气巩固老财源,特别要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巩固和发展“两烟”支柱财源,发挥“两烟”整体优势,提高质量,开拓市场,提高效益,增加税收。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竞争的能力。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营运质量和效益,为财政增收奠定基础。要重视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立足优势,大力培植新财源。积极支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通过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6、注重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增长对财政的贡献率。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各部门、各行业都要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实现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完善对经济增长的考核办法,按照经济增长看效益、效益增长看税利的标准来衡量经济运行质量。财税部门要积极制定培养财源和涵养税源的政策措施,引导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
7、挖潜堵漏,应收尽收。坚持“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严格依法治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征税、从严治税,既不能有税不收,也不能收过头税,寅吃卯粮。严禁各种形式的“包税”,坚决杜绝以缓代欠、代缓代免、越权减免和收人情税、关系税等行为。到期的减免税政策,必须按期恢复征税。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对隐瞒税源、有税不收,属于地方收入的,原则上哪一级查出的税款入哪一级金库。加大清欠工作力度,依法清理和收缴欠税,从严控制新欠。加大打击偷税、逃税、骗税、抗税的力度,防止税收流失。积极做好税费改革工作,强税弱费,扩大税基,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三、三、调整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
8、严格按政府职能界定财政支出范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资金要逐步转移到保障公共支出需要上来,切实解决财政支出“越位”和“缺位”的问题。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支出要实现“四个保障”“一个体现”,即:一是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即党政机关运转支出;二是保障公共安全,即公检法司、武装警察、安全等支出;三是保障公共事业,即农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防灾减灾、扶贫等补助支出;四是保障公共工程和公益性服务补助支出;五是体现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生产性支出。
9、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政府履行职能。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集中财力把政府该办的事办好,能通过市场筹资以及可以由企业和社会办的事,财政资金要逐步退出。逐步减少财政对营利性、经营性领域的直接投资,财政生产性建设资金久要是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有利环境,以及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需要政府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经营性事业单位要推向市场,停止财政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根据其组织收入的能力,分别实行定额拨款或部分补助;逐步减少各项政策性补贴。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实现“四个保障”和“一个体现”,切实提高财政对社会公共需要的保障程度。
10、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各种经济组织和事业单位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统筹,自觉缴纳社会保险费。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增加社会保障补助资金的预算安排。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社会保险费用的征集,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坚持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规范的基金收缴和支付制度,严格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计划管理,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的及时、足额发放。
四、四、强化管理,严格依法理财治税
11、严格税收减免权限。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超越权限制定、更改、调整、变通执行税收政策法规。各地区自行制定的先征后返政策一律停止执行,凡拒不纠正并继续擅自保留的,相应扣减对该地区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各部门起草的文件,凡涉及减免财税收入问题的,必须先征求财税部门意见,才能逐级报省委、省政府审批,以确保依法执行收入预算。
12、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必须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相协调的原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同时兼顾省、地、县各级的利益,调动各级政府办事和理财的积极性。加快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改进和完善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办法,逐步减少专项补助。
改革预算编制和管理办法。强化预算编制,全面推行零基预算,积极探索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格预算管理,规范预算追加程序,健全和完善预算审核、编制、执行、监督制度,硬化预算约束。所有单位申请使用财政资金,必须按预算程序办理,严格执行法定程序批准的支出预算。各部门上报政府的请示、报告,凡涉及增加预算支出的,须先征求财政部门的意见。改革财政资金拨付和支出报帐制度,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13、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反对讲排场、摆阔气、比享乐的奢靡之风,严禁违反规定建盖、装修楼堂馆所和购买小汽车。要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资金,把钱用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行政事业经费管理。从严控制“人、车、会、话”支出,坚决压缩财政供养人员,清理辞退超编和临时人员,控制人员经费过快增长。人员经费实行财政工资专户发放办法,公用经费在县(市)级逐步实行财务核算集中管理,在乡镇全面推行财务“零户统管”。积极推行公务用车、会议费的货币化改革,控制公用经费支出。运用财税政策,促进事业布局调整,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规模效益,杜绝浪费。
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专项资金安排要以法律、法规和党委、政府的决定为依据,本着节约的原则安排。数额较大的专项资金安排,要认真论证或实行听证制度。专项资金按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和法人责任制,积极推行项目资金报帐制。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明确规定的外,不得将专项资金实行有偿使用。除中央要求配套的项目外,未经省政府批准,任何部门不得要求各地配套资金,各级也不安排配套资金。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的跟踪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和发挥效益。
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各级各部门购置属于政府采购范围内的商品和劳务必须实行政府采购,财政拨款的服务和工程项目要逐步纳入政府采购。有条件开展政府采购的地州市县,要尽快建立机构,开展工作。没有条件或自己组织采购成本过高的,可委托省或地州市集中采购。要强化政府采购制度建设,严格采购程序,规范采购行为,接受社会监督。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擅自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14、建立奖惩机制。对地州市实行收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对县级财政实行收入上台阶奖,充分调动地州市县增收的积极性。继续完善经费包干管理办法,建立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制度和财政资金使用目标责任制,将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与部门的工作目标任务挂钩,明确部门(单位)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责任。对既完成工作任务又节约支出的给予奖励;对管理不力、造成损失浪费、工作任务完不成的,要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惩罚。财政、审计等部门要严格管理和监督各单位的经费开支,对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财政资金的,财政部门要相应核减其经费预算,有关部门要追究相关领导及当事人的责任。
15、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积极推行综合财政预算。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必须按规定全部上缴同级财政,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推进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预算外收入,逐步从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按一定比例统筹过渡到纳入国库集中收付,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制度,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16、加强政府债务监管,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政府债务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严格审批权限和程序,申请使用政府性外债,必须征求财政部门意见并报经省政府批准。省级各部门及地、州、市、县政府无权自行举借外债。经省政府批准举借的政府性外债,坚持“谁举债、谁负责,谁使用、谁归还”的原则,到期不能归还的,由省财政通过预算或银行强制扣还。政府职责内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使用外债的配套资金和偿债资金,一律从各级各部门的预算盘子中支付。除世行、亚行项目借款和省政府统借的外国政府贷款外,各级财政不得对其他借款提供担保或反担保。
17、加强财税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把一些重要的财税改革措施和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加大财税执法力度,保障财税法规的全面、正确贯彻落实。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以“科技兴税”为突破口,大力实施“金税工程”,推进征管现代化进程,强化税源监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建立税收征管质量监督机制,规范管理,量化责任,硬化考核。深入、持久地开展财税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扩大财税干部和公民、法人的财税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强化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健全和完善预算执行监督体系。对一切财政支出,特别是重点支出,要实行从核定预算,拨付资金,到安排使用全过程的监管,真正做到哪里有财政资金,哪里就有监督,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积极推行会计委派制试点,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委派财务总监。加强对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企业财务监督社会化体系和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经管理。建立健全财税系统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财税工作行政复议制度,建立和推行财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促进依法理财,提高财税管理水平。
严肃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和事。严格执行廉政规定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处罚力度,建立处理事与处理人、行政处罚与法律处罚、内部通报与新闻曝光相结合的惩处机制。
五、五、加强领导,为财税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18、切实加强对财税工作的领导。财税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加强财税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熟悉和模范执行财税政策和财税法规,学会运用财税杠杆调控和管理经济,提高领导和驾驭财税工作的能力。要加强对财税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财税改革和加强管理,支持财税部门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及时研究帮助解决财税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财税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把财税工作目标纳入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19、严格执行财税法规政策。各级财税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切实做好各项财税工作。各级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必须遵守财税政策法规和财经纪律,各部门无权自行制定涉及财政收支的政策规定,出台行政性收费政策,以及规定某项支出占财政收支的比例,不得随意乱开减收增支的口子、提高开支标准、挪用财政资金。要积极支持、配合税务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公安、司法、工商等部门要依法从严查处税收违法案件和阻碍税务人员依法行政的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新闻单位要加强对税法和税收征管政策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努力创造鼓励公平竞争和守法经营的税收环境。
20、加强财税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各级财税部门要高度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和廉政勤政建设,加强财税干部的交流,建立健全财税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广大财税干部要努力提高学理论、学法律、学科技、学业务的自觉性,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复杂形势和局面的能力,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发扬爱岗敬业和开拓进取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认识和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以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人民理好财、管好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篇6
2004-09-10 16:21:32
国发(2004)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 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近几年 一直把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犯罪活动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总的看,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多发的势头有所遏制,食品,安全形势趋于 好转。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 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法制、标准等方面存在缺陷,地方 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恢复和提高我国食品信誉,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务院决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食品 安全工作。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全面履行人民 政府的职责,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继续坚持“全国统一领 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加强协 调配合,落实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 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翠相结,合,突出重点,在注重抓好专项整治。的同时,强化 日常监管;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强化舆论监 督,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社会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工作目标。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明显好转,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大案要案得到及 时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大幅度下降,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增强,我国食品信誉得 到恢复和提高。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懈努力,使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更加完 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用体系更加科学有效,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的安全责任和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二、近期工作重点
(一)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切实提高食品工业水平。按照食品专项整治确 定的重点食品,严厉查处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行为,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取缔;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 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今年基本完成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冷冻饮品、方便面、饼干、罐头、速冻米面食品、膨化食品 等1-0类产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启动其余13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舍,实行生产企业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等监管 制度;强化企业法人作为食品安女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 和食品包装材料等的安全性评价,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原料生产加工食 品、保健食品添加违禁药物等违法行为。
食品生产加工业的整顿由地方政府统一组织实施。通过整顿,扶持一批名优企业,关闭一批不具备产品质量安全条件的食品生产力口工企业,严厉惩处一批制售假冒 劣质食品的违法犯罪分子。
(二)加大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继续推进“无 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农药残留、禽畜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 专项整治,向农民普及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动植物生长激素等 知识,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建立统 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产品质量 安全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推 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养殖小区、示范农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 出口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认证工作,推广“公司+基地”模 式,加快对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
(三)狠抓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食品流通、消费领域的监管。深入实施以“提 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倡导现代 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积极推进经销企业落实进 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继续推行“厂场挂钩”、“场地挂钩”等有效办法;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监 督抽查和食品卫生例行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 度;推进餐饮业、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和加强食品污 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畜禽屠宰行业管理,打破地方封锁,鼓励 质量优、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食品在全国流通;健全社区食品加工流通服务体 系。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集中力量整治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印制 品。
(四)把儿童及农村食品市场整治作为重中之重,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农民和低 收入者的利益。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儿童食品行为。将监管的重点 和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加大对分散在社区、城乡结合部和村镇的各类 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馆的监管力度,强化对餐饮业、学校食堂和建筑工地食堂的检查监督。
(五)依法彻查大案要案,震慑违法犯罪分子。集中力量及时查处食品安全大案 要案,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团伙和首恶分子。对发案率高、重大案件久拖不结的地区和 单位,上级政府和有关行政执法、司法部门要组织力量直接查办,严肃追究有关人员 责任。重大典型案件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六)搞好食品安全宣传,服务发展大局。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食 品安全工作的精神,充分报道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所做的工作,宣传法 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跟踪报 道采取的措施及效果;报道重视质量、讲求信誉的典型,大力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 牌和优秀企业,增强群众消费信心,提高我国食品信誉;对外积极宣传介绍我国食品 监管工作及其取得的实效。适时组织编写《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白皮书。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狠抓落实,明确任务和责任,实行“首问负责制”,确保 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查处的职能,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
三、几项重要措施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当前,规划长远,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理顺有关监管部门的职责。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 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 确责任。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的监管,将现由卫生部门承担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管职责划归质检部门;工 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 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按 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具体由中央编办会同有 关部门组织落实。这次职责调整任务繁重,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认真细致地做 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2005年1月1日顺利实施。农业、发展改革和商务等部门 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行业管理工作。进一步 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二)强化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 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组织 协调机制,统一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全面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进一步搞好 与有关监管执法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尤其要解 决执法监督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切实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直接责任 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到人;坚决克服地方保护主 义,增强大局意识,不得以任何形式阻碍监管执法,决不能充当不法企业和不法分子 的“保护伞”。
(三)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是基础和重点,直接关系着食 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部署能否落到实处。要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思想建 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充实基层执法人员力量,严把人员“入口”,畅通“出口”,加强监督,严肃法纪;地方政府要切实改善执法装备和检验监测技 术条件,保证办公办案和监督抽查等经费。
(四)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国务院法制办要抓紧组织修订《食品 卫生法》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送审稿)》的审查工作。商务部要研究修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要根据职责调整,尽快清理、修订涉及食品安全方面的 部门规章,力争2004年年底前完成。
(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尽快清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产品 和卫生标准,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由质检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卫生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提出制定和修订意见并抓紧实施。充分发挥农业、质检、卫生、商务等部门检测机构的作用,完善检验检测体系,严格资质审核,逐 步面向社会,实现资源共享,不搞重复建设;实现检测信息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检测。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由质检总局会同农业部、卫生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 部门研究提出具体意见。
(六)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 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大失信惩戒力度,综合抓好食品安 全制度规范、管理服务‘系统与运行机制建设。继续抓好厦门、辽源、大庆、常德、银川5个城市,肉类、粮食、儿童食品3个行业的食品安全信用建设试点,建立健全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 意识。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 制。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 资源共享。农业部门发布有关初级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检测信息。质检、工 商、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4个部门联合发布市场食品质量监督检查信息。食品药品监 管局负责收集汇总、及时传递、分析整理,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综合信息。建立 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 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食品药品监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拟定《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暂行管理办法》,选择奶制品和蔬菜两个品种作为规范信息发布的试点。
国务院责成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本决定的落实工作,并于2005 年春节前组织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工作综合检查,适时将检查情况向国务院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推荐阅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09-10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周转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范文10-18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废止《南宁市企业07-21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申请立案指南-地方司法规范08-24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10-19
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国家定向培养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08-28
广西壮族自治区06-28
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班级08-11
翻译与广西壮族文化07-08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