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2024-05-17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精选10篇)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篇1

【发布单位】80702

【发布文号】吉政发[1995]6号 【发布日期】1995-02-17 【生效日期】1995-02-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吉政发[1995]6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会议计划管理,保证会议计划的落实,现对政府系统的会议计划管理重新规定如下:

一、一、会议计划管理的原则

(一)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该开的会要充分准备,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开好;不该开的会坚决不开。要依据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省政府及本部门的全年任务、工作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工作需要确定全年的会议次数;依据工作的进展情况,按现实需要的轻重缓急确定会议召开的时间及会期。

(二)尽量减少会议次数,压缩会议规模,缩短会议时间。省政府各部门原则上每年只召开一次会省性工作会议,会期一般不超过3天。能用其他方式和手段部署工作解决问题的就不开会;能由几个部门联合召开的会议不要单独召开;各部门能解决的问题就不以省政府名义开会;严格控制各种表彰会、庆祝会、纪念会等。省级会议原则上开到市、州,除现场会外,一般不到市、县开会。部门会议不要请市、州和县(市、区)政府领导到会。

(三)改革会议形式,大力推行电视电话会议。从今年起,要从集中食宿的会议形式为主逐步转向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为主。凡能通过电视电话会议解决工作问题的,不要再以集中食宿的形式召开,有关领导和会议计划管理部门也不要再批准召开这类会议。提倡各级领导和部门深入基层,召开现场办公会、座谈会、小型片会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行会议费包干,勤俭节约办会。省财政厅按省政府常务会议确定的会议计划核定会议经费包干指标,年初一次到位。计划内会议,一律从主办部门的会议包干经费中列支,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除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长办公会议确定临时增加必须召开的会议外,省财政一律不再追加会议费。要严格控制会议费支出,降低会议开支标准。筹备会议的工作人员,会前、会后一律不准在宾馆、招待所食宿;在长春召开的会议,家住长春市区的参加会议人员不安排住宿。坚持谁开会谁拿钱,严禁向基层和直属单位摊派或转嫁会议费用。未经审批擅自开会的,财务部门有权不予核销会议经费。

(五)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制度和各项会议制度,实现会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省直各部门召开的本系统、本战线的全省性会议,除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得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也不要邀请省政府领导出席,必须邀请的,要先报省政府办公厅提出意见,各部门一律不得直接邀请省政府领导,省政府领导同志参加一般会议的讲话,原则上不印发讲话稿,确需印发的,承办部门代拟的讲话稿至少要提前3天送省政府办公厅审核。会议审批实行省政府秘书长“一支笔”签批制度。各级领导要带头严格执行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对先开会后报审的一律不予受理,并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

二、二、会议计划管理的范围

省政府召开由有关部门承办的会议;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由有关部门主办的会议;省直各部门和直属机构召开的全省性工作会议。

三、三、会议计划管理的程序

(一)会议计划的申报。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要在每年的12月15日前将本部门下一拟召开的会议计划报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直接承办的会议的计划由办公厅秘书处报审。会议计划报审要认真填写《会议计划呈报表》。

(二)会议计划的制订。省政府办公厅将省直各部门申报的会议计划统一汇总,经与有关方面协调后,提出初步意见,由省政府秘书长审核后,报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每年年初,省政府办公厅将省政府拟定的会议计划下达给各申报部门。

(三)会议计划的执行。省政府实行会议计划管理的具体工作由省政府办公厅承办。

要严格执行会议计划。已列入省政府计划的会议,各部门要在会议召开前10天将会议申请报告连同会议预算上报省政府办公厅,由办公厅秘书处和财务处分别审核,凡符合会议计划标准的会议,以《吉林省人民政府会议审批通知单》的形式予以批复后方可开会。

虽列入会议计划,但在召开时需要扩大规模、增加经费的会议,需报请省政府秘书长重新审批。

(四)计划外会议的审批。未列入计划的会议,原则上不得召开,特殊情况非召开不可的,必须严格审批程序。省政府召开的会议,由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长办公会议讨论确定,会议费由省财政厅解决;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召开的各类全省性工作会议,经省政府有关副秘书长审核,由省政府秘书长审批,会议经费由主办部门解决。领导同志不直接批复会议,会议批复一律由省政府办公厅下发。

(五)会议的承办及检查落实。经省政府批准召开的会议,承办部门要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精心组织实施,保证会议质量。会议通知原则上谁开会谁办理。大型会议实行出席情况通报制度。各部门要认真执行会议计划管理制度,严格会议纪律。各类会议召开后,要认真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向省政府办公厅报告落实结果。

省政府办公厅要严格执行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认真检查执行情况,对不经批准擅自开会的部门或单位,要通报批评。

吉林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篇2

为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标和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的要求, 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P�“国家販逌统一�所�有, 政府分级监管, 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努力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h产褥“闥归Y属清�晰、权责明确、配置合理、处置规范、运作高效”的管理目标。

加强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要坚持以下原则:

(1)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通过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资产数据, 制订资产配置标准, 为编制部门预算和资产配置预算提供科学依据, 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2)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通过建立资产管理制度, 明晰各类资产账目, 严格各项资产的财务核算, 如实反映资产存量和结构状况, 使之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 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坚持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做到账实相符, 账证相符, 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4) 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相结合。通过加强资产管理, 为科学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提供政策支撑和基础依据, 节约财政资金, 降低行政成本。

二、严格履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职责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构建“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个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 形成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全方位有效管理的良好局面。

(1) 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 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研究制定资产配置标准, 加强资产配置和处置审批管理, 加大存量资产整合力度, 推动资产共用、共享;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监督机制,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担保等行为;按照“非税收入”的规定,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 加强对尚未与行政单位脱钩的经济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企业的监督管理。

(2) 各级主管部门担负本部门和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职责。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 制定本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 并组织实施;加强本部门国有资产购置、处置、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和担保事项的审核把关和监督管理;督促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做好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统计汇总和监督检查工作;加强对本部门所属经济实体资产、财务的监督管理;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 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3) 各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承担资产安全使用、有效运转、资产保全和日常监督管理的责任。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 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制度, 做好资产购置、验收入库、使用保管、修理维护以及资产清查、统计报告等工作, 明晰国有资产归属,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对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和担保事项, 按照有关规定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加强对出租、出借、对外投资资产的专项管理, 建立台账, 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加强对所属经济实体法人治理结构、运作模式、经营状况、收益分配等日常监督管理, 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接受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 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受省政府的委托负责省级行政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绩效考核、资产处置、经营收益上缴及其他资产管理事项, 并向省财政厅报告相关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三、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

(1) 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严把资产入口关。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政府采购相结合, 资产配置与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相适应, 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办法》和《省级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购置费预算标准》配置资产。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存量资产的调控力度, 盘活存量资产, 优化资源配置。二是严把资产使用关。以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重点, 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 建立健全部门、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 明确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维护等内部流程和岗位职责, 定期清查资产, 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卡相符, 改变“重购置、轻管理”现状。三是严把资产出口关。资产处置按规定程序报批, 未经报批不得自行处置。单位占有、使用房屋、土地的处置和货币性资金 (省级单位50万元以上) 的核销, 必须上报同级政府批准。经批准处置的国有资产, 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通过政府批准的产权交易机构, 采用拍卖、电子竞价、招投标等方式集中处置, 提高资产处置透明度。

(2) 规范收益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和担保所取得的收入, 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入国库, 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单位职能运转和相关事业发展需要给予安排。

(3) 加强经营性资产监管。行政单位不得将国有资产用于对外投资、创办经济实体和对外担保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 必须事先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出租、出借。

省级行政单位在本意见下发前, 已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 必须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 交由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脱钩前, 按照国家规定对其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管。对外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要在本意见下发后半年内清理完毕, 交由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招租, 合同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省级行政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和清理办法由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省财政厅制定。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的, 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 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后提出申请, 经主管部门审核报财政部门审批, 合同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事业单位在本意见下发前, 已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和对外投资的, 在半年内进行清理报备。国家投资或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办的公益性项目, 不得对外出租, 其必要的运转、管理、维护费用必须在建设的同时一并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及担保的风险控制, 严格审批约束制度, 并实行专项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 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行政事业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行政事业资产信息, 实行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等各环节的动态管理, 以信息化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领导

省政府成立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转28页) (接33页) 管理委员会, 由省政府主管副省长任主任, 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委员会负责制定重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政策、协调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下设“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办公室”和“经营性资产管理办公室”, 分别设在省财政厅和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全省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 加强监督检查。各级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在本级政府的领导下, 相互支持, 密切配合, 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 共同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要健全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充实相应人员, 认真抓好组织协调工作, 在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检查职能的同时, 建立同审计、监察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考核及激励机制。审计部门将国有资产管理列入年度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范围, 对发现的问题依法予以处理, 审计报告抄送同级财政、纪检监察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等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 并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主管部门负责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定期进行资产财务审计。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考核的各项制度。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篇3

内发〔2010〕20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扎实推进我县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廉洁从政集中教育活动成果,强力实施“四个带动”,快速推进“八大产业”,为实现内乡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证,现就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 严肃政治纪律。凡县委、县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任务、阶段性重点工作都必须强化单位领导责任,按时按要求完成,确保政令畅通。严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第二条 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凡重大事项决策、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和权限经集体研究决定。

第三条 严格执行“十禁止”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禁止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禁止工作日中午喝酒;禁止用公款参与高消费娱乐活动;禁止在民主推荐和选举中拉票贿选;禁止参与和支持封建迷信活动;禁止组织或参与小团体活动;禁止拖延、推诿所承办的工作事项;禁止在上班时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禁止借婚丧嫁娶敛财或侵占国家、集体利益;禁止以任何形式谋取非法利益。

第四条 严格执行全市优化环境“十不准”。严禁推诿行政审批事项、超过规定的时限进行审批;严禁以罚代管、只罚不纠或只收费不服务;严禁借行政审批、检查和收费之机“吃、拿、卡、要、报”;严禁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第五条 严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认真执行民主推荐、任前公示和有关事项报告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严禁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坚决纠正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不正之风。

第六条 严肃会风。严格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时间,各种会议必须按照所要求的参会人员按时参会,不准擅自替会,不准违反会场纪律。

第七条 严格公务接待制度。坚持来客定点接待,严格控制接待标准,严禁公款大吃大喝,严禁奢侈浪费。

第八条 严禁乡镇干部“走读”。乡镇工作人员要认真执行“五天四夜”工作制,坚持做到每周在乡镇工作五天时间,住宿四夜。有事要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

第九条 严格规范村级招待。认真执行村级“零”招待规定,严禁村级用公款吃喝,严禁用公款招待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篇4

【发布文号】鄂政发[1997]019号 【发布日期】1997-03-26 【生效日期】1997-03-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通告

(1997年3月26日鄂政发〔1997〕019号)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殡葬管理实施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63号),进一步加大全省殡葬改革力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湖北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殡葬管理工作的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一、殡葬改革工作应大力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坚持文明节俭办丧事。

二、二、各级人民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殡葬工作的领导,把殡葬改革工作列入社会发展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加强殡葬改革管理。要扎扎实实地组织好每年四月的殡葬改革宣传月活动。

三、三、凡在火葬区内死亡的公民,除国家规定可实行土葬的外,其他遗体一律实行火葬。

四、四、土葬改革区内要实行殡葬改革,创造条件完善殡葬服务设施,逐步推行火葬。

五、五、禁止乱埋乱葬或在耕地、宜林山地和政府规定不得葬坟的区域内建墓。火化后的骨灰,倡导以播撒、深埋、植树、存放等方式安置,禁止将骨灰装棺埋葬。土葬改革区内遗体安葬每具占地不得超过2.5平方米;提倡坎葬或深埋,不留标志。

六、六、严格公墓管理,坚决取缔未经批准兴建的社会公共墓地。今年底前,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社会公共墓地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对于违反公墓管理规定、未经批准兴建的社会公共墓地,限期予以迁移或平毁坟茔。

七、七、办理丧葬事宜应遵循文明节俭的原则。提倡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禁止丧事大摆宴席,铺张浪费;提倡鞠躬默哀,戴白花、黑纱、用鲜花、花圈等文明习俗,禁止封建迷信活动。

八、八、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无证生产、销售丧葬用品(包括寿衣、花圈、存放骨灰及遗体的器具、棺木、黑纱、白花、墓葬用的石碑、石料等),禁止生产、销售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用品。

九、九、禁止在城区和人口居住稠密区抛撒“祭品”,擂鼓鸣号;禁止以车队运尸(骨灰)游街或临街搭棚祭吊。

十、十、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通告》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和阻碍殡葬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篇5

【发布文号】闽政[1988]67号 【发布日期】1988-12-26 【生效日期】1988-12-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在职干部个人建房管理的规定

(1988年12月26日闽政〔1988〕67号)

近几年,在职干部个人建房中存在着违法乱纪问题,为纠正这种不良现象,现作如下规定:

一、一、凡党政机关和全民、集体(包括乡镇)企事业单位的所有在职干部,在执行国家和省对城乡个人建房有关规定的同时,必须遵守本规定。

二、二、在职干部住房困难需自行解决者,原则上应向房地产开发经营部门购置商品房或半成品房,有条件的也可以采取集资方式组织统建、联建,严格控制个人单独建房。

三、三、在职干部要求个人建房,先由个人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建房理由、拟建房屋规模、占地面积、资金来源、建材出处以及用工办法,经所在单位审查,按干部管理权限报送主管部门或人民政府批准后,再根据有关规定办理用地、建房等申报手续。

四、四、在职干部个人建房只限于建造自用住宅,不得开设营业性店面,不得出租盈利。如需出售自建住宅,必须通过房地产交易部门,不得私自出售,同时不得再次申请批地建房。

五、五、在职干部建造住宅应服从土地、规划和建设等部门的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均不得为违章违法占地建房提供条件。

六、六、在职干部在本城镇已有旧房或宅基地的,应就地利用翻新或新建,并服从城镇建设整体规划,不得再申请新征建房用地。

七、七、在职干部配偶一方居住农村的,一般不得在城镇建房,夫妻同属城镇户口的,只认一头,不得分户或易地建房。

八、八、严禁个人以任何名义动用公有财力、物力、运力和人力为个人建房服务,也不允许利用职权损公济私资助他人建房。

九、九、在职干部个人住宅建成时,应向原审批机关递送竣工报告,汇报建房的投资、投料、投工的实施情况,经土地、规划、房产等管理机关验证后,方可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十、十、在职干部个人住宅建成一个月内,必须退出原居住的公房。同时,已自建住宅的在职干部,不得购买原先占有的公有旧住宅。十一、十一、各级政府应加强干部个人建房的管理。监察部门要重视群众举报的违法违章占地建房案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人和事,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追查核实。凡违法建筑的住宅,或采用不正当手段建造的住宅,应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法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折价归公、拆除或没收;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令赔偿;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是党员的,还应提请党组织给予党纪处分。十二、十二、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由各级政府的土地、建设主管部门监督执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篇6

【发布文号】闽政〔2009〕9 号 【发布日期】2009-02-16 【生效日期】2009-02-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通知

(闽政〔2009〕9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行为,实现矿产资源有效保护、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为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有效的矿产资源支撑和生态环境保障,现就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矿产资源规划

(一)加快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矿产资源规划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市、县政府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抓紧于2009年6月底前完成新一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报省政府审批后实施。编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与相关规划相互衔接,要科学划定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应把建筑石料、饰面石材、砖瓦粘土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开发、规模开采”的原则,明确矿业权投放时序,合理控制矿山数量,优化开发布局。

(二)科学编制实施矿产勘查专项规划。严格执行《福建省省级煤炭资源勘查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福建省重要成矿带金属矿勘查预留区专项规划》,设立金属矿勘查预留区,将成矿条件较好或列入国家储量表且探矿权、采矿权灭失的金属矿成矿区带划入金属矿勘查预留区。省级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区和金属矿勘查预留区使用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进行前期勘查。

(三)加强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管理。必须依据规划,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不得批准立项,不得审批、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不得批准用地。禁采区不得新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地热、矿泉水除外),已设置采矿权的矿山,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限期关闭,关闭后采矿许可证由原发证机关予以注销;已设置的探矿权不再办理延续变更手续;限采区不得新设置露天开采的小型以下(含本数,下同)金属矿采矿权和中型以下非金属矿采矿权,不得新设置地下开采的零星分散金属矿采矿权和小型以下非金属矿采矿权;已设置的不符合上述条件的采矿权,期满不予办理延续。可采区应认真执行新建和已建矿山最小开采规模的有关规定,按照一个井田一个矿山、一个矿山一个开采主体和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原则,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

二、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管理

(一)规范探矿权出让。新设置探矿权要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以下2种情况除外:

1.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安排的勘查项目,可以批准申请方式授予探矿权进行普查或必要的详查后按规定出让探矿权作进一步勘查。

要充分调动市、县政府投资找矿的积极性,鼓励市、县财政出资参与省级地质勘查资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属已建矿山企业(饰面石材除外)申请在其矿区外围找矿,符合国家规定和资源整合要求,确属同一矿体、地理空间不宜分割且可利用已有开采系统的,经组织专家论证,其扩大部分的探矿权经批准后可以协议出让给该矿山企业。

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外,继续暂停新设立煤、铅、锌、钼的探矿权。对已设置的铅锌矿探矿权到期原则上不予延续,如符合新的准入条件、矿产资源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经批准方予办理。

(二)优化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找矿成果配置。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应由具有甲级资质的省属国有地勘单位承担,项目探矿权人为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公室,所取得的阶段性勘查成果,其探矿权经批准首先协议出让给省属国有地勘单位、省属国有(国有控股)矿山企业继续勘查。勘查成果出让收入主要用于地质勘查再投入,实现滚动发展。

(三)严格探矿权转让。省属国有地勘单位、省属国有(国有控股)矿山企业拥有的探矿权,不得自行向国有地勘单位或国有(国有控股)矿山企业之外转让或股权合作,特殊情况确需转让或股权合作的,必须经省政府同意后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转让,转让底价需经有资质的矿业权评估机构评估。各有关单位要加强成果收益管理,规范探矿权转让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除省属国有地勘单位、省属国有(国有控股)矿山企业外的其他探矿权,地质工作程度达不到开采设计要求、不符合矿产资源等规划和产业政策的,也不得转让,严禁炒买炒卖、非法转让探矿权。

(四)提高地质勘查管理水平。要根据地勘单位的实际技术含量及业绩,审查核定资质等级。勘查单位应具备与承担的勘查项目数量相适应的勘查施工能力,不得将地质业务转包给其他地勘单位,不得将勘查施工业务转包给不具相应资质的单位施工。严格实施勘查区块退出制度,缩短勘查周期,防止圈而不探,切实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投入。

加强地质勘查项目全程管理,严格执行地质勘查设计审查和野外验收制度。勘查项目应按批准的勘查设计施工,不得弄虚作假、以采代探。验收单位出具的野外工作验收意见书作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的要件之一,凡没有通过验收的,不得进入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程序。

规范生产勘探管理,矿山企业在矿区范围内为增加已登记矿种(含共伴生矿种)资源储量进行生产勘探的,应由相应资质的地勘单位编写勘查设计,报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按批准的设计组织施工。生产勘探结束后提交的生产勘探报告,经评审备案后作为编制或修改补充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的依据,按规定补交扣除勘查成本后的价款。矿山企业在矿区范围内进行非登记矿种勘查或深部找矿,应提出书面申请,报经省国土资源厅核准后,按上述程序执行。

鼓励地勘单位找矿积极性,实行地质找矿奖励制度,对找矿成效突出的予以奖励,并积极推进探采合作和探采一体化,促进地勘单位的稳定发展,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规范完善矿产资源开采管理

(一)规范采矿权出让。已取得探矿权且地质工作达到可供开发利用程度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可依法申请转为采矿权。建筑石料、饰面石材、砖瓦粘土不设置探矿权,直接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采矿权。

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增加开采矿种和申请兼采共伴生矿产的,或已建矿山经批准扩大矿区范围(扩大平面、抬升或降低开采标高)的,新增资源储量按规定缴纳采矿权价款。

采矿许可证到期申请延续开采的矿山,以招标拍卖挂牌或协议出让方式取得的采矿权或探矿权转为采矿权的,有新增资源储量的,按新增的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缴纳采矿权价款;以批准申请方式取得探矿权后转为采矿权的,按其剩余及新增的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缴纳采矿权价款。

(二)严格采矿权转让审批。已经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采矿权主体原则上不得变更,特殊原因需要变更的,应依法申请办理采矿权转让审批手续。矿山企业内部股权比例及企业法人代表发生变更的,应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并向颁发采矿许可证的机关备案。国有地勘单位、国有(国有控股)矿山企业转让采矿权或减持国有股份比例,应经有资质的矿业权评估机构评估,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依法办理。

省属国有地勘单位、省属国有(国有控股)矿山企业以协议出让方式取得的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探矿权转入采矿权后,不得进行采矿权转让,也不得与国有地勘单位或国有(国有控股)矿山企业之外进行股权合作。

(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要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优化矿业产业布局,强化安全生产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要以资源节约、规模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作为重点,研究制定不同类型矿产的准入条件和管理办法。要严格执行保护性矿产的有关政策,对钨、稀土和煤、铁、铅、锌、钼、饰面石材、水泥用灰岩、萤石实行保护控制性开采。严格执行最小开采规模标准,对金、银、铜、铁、铅、锌、钼、钨等主要金属矿种要进一步严格管理,逐步提高并及时修订最小开采规模标准,达不到省定最小开采规模标准的一律不予审批。饰面石材、水泥用灰岩、萤石矿采矿权及环评的审批权上收一级,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不再审批以上矿种的采矿权和项目环评。开办煤矿企业,必须先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批准,严格执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煤炭产业政策,即“十一五”期间年生产规模达不到30万吨、“十一五”后年生产规模达不到9万吨的煤的新建矿山,不予审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经贸主管部门继续做好已建煤炭矿山企业的资源整合工作。新建、改扩建铁矿、有色金属、稀土、黄金和煤炭开发项目,在取得采矿许可证后应报省级及以上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切实加强铅、锌矿的开发管理。铅、锌资源储量达不到最小开采规模标准的;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不符合市、县(区)生态功能区划,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等的铅锌矿探矿权不得转为采矿权。已建铅锌矿山通过整改、整合等措施仍达不到准入条件的,当地政府要组织关闭。

加强矿山储量动态监管,大中型矿山企业和开采规模在9万吨以上的煤矿应设立矿山地质测绘机构,其他矿山应配备地质测绘人员,并由有资质测绘单位按要求做好矿山储量地质测绘工作,建立矿山储量台账,编制资源储量估算图、采剥(露天开采)或采掘(井下开采)现状图、井上井下工程对照图等有关图件,提交矿山储量报告,严禁超层越界非法开采,按规定报销储量,及时掌握矿山储量的变动情况。

四、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一)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权限上收一级,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审批项目环评。金属矿、煤矿、稀土矿与水泥熟料配套的水泥用灰岩开采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按有关规定由国家或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由设区市及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严格把好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核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低水平、低效益、高污染、高消耗的矿产开发项目的建设。严格审查矿产资源勘查设计方案,设计硐探勘查工程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未经有权机关审批,不予办理勘查许可延续登记手续。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未经有权机关审批,使用林地未经预审,不予办理采矿许可登记手续。督促矿山企业认真实施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与矿山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制度,环保工程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不得进行生产;建立和完善矿山企业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健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排放监测体系,运用网络、遥感等先进技术,加强对开采铅锌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矿种以及其他大、中型矿山企业排污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查处破坏矿山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保证矿山企业的“三废”达标排放。

要高度重视尾矿库安全管理工作,发展和改革、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从严审批尾矿库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尾矿库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督促尾矿库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

(二)全面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补偿机制。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将符合要求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作为申请采矿许可的前置条件,凡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采矿许可登记手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加强检查巡查,共同指导矿山企业实施“边开采、边治理”,督促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义务。要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列入矿山“年检”的内容,对未按规定缴纳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以及未按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实施“边开采、边治理”的矿山企业,矿山所在地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责令其停产整顿,整改不到位的,要提请当地政府组织关闭,相关部门要依法吊(注)销有关证照。

对废弃且业主已灭失的矿山,由矿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有计划地组织治理。矿山企业申请闭坑或已完成治理任务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组织验收,按规定退还保证金。

五、强化矿产资源执法监察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各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协同配合、各司其职,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维护正常的勘查开发秩序。

县级政府要持续开展对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治理整顿,重点打击无证勘查、无证开采、超层越界开采、持勘查许可证采矿、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污染破坏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越权审批矿业权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乡(镇)政府要建立巡查制度,对发现无证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行为,及时函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查处。

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依法勘查开采的监管,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矿山企业有关环保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林业部门要加强占用林地的监管,安监部门要加强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特别是尾矿库安全的综合监管。各有关部门对违法勘查开采、不符合环保要求、违法占用林地的、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或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当地政府要组织关闭,相关部门要依法吊(注)销有关证照。公安机关要切实加强对火工品的管理,严厉查处超量供应和向非法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提供火工品的行为,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涉嫌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犯罪的查处力度。电力部门要加强矿山用电的管理,严厉查处向非法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提供电力的行为。监察机关要严肃查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直接或变相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以及玩忽职守、渎职失职的行为。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九年二月十六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篇7

【发布日期】1997-01-06 【生效日期】1997-01-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的通知

(1997年1月6日)

自国家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以来,我省卷烟生产稳步提高,市场供应不断改善,财政积累逐年增长,为建设经济强省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卷烟经营活动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一是省外卷烟购进管理失 控,杂牌烟、计划外烟充斥市场;二是一些地方不经国家或省有关部门批准,擅自 开办卷烟自由批发交易场所,为非法经营活动提供了条件;三是无证经营、无证运 输卷烟的违法活动愈来愈严重;四是市场上的假冒烟、国外走私烟时查时有,禁而 不止。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干扰了我省正常的卷烟市场秩序,冲击了省产卷烟的 生产和销售,而且使税源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全省财政收入。为进一步加强卷烟 市场专卖管理,更好地维护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根据国家烟草专卖法律、法 规,特作如下通知:

一、顾全大局,积极经销省产卷烟,进一步提高省产卷烟市场占有率。各级烟 草公司必须把经营省产卷烟作为一项硬性指标,逐级下达销售计划,采取下伸网点、送货上门、设专店专柜、召开品吸招商会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多销省产卷烟。各级 烟草公司按最低保护价以上的价格销售的本省卷烟,每条烟按品种质量提取1-2 分钱作为奖励(具体奖励比例由省烟草专卖局按卷烟的品种质量确定),其中70% 计入商业企业销售费用(地产烟销售费),30%由地方财政返还。凡是完不成指令 性省产卷烟销售计划的单位,不能评选先进,同时还要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为进一步提高省产卷烟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各级商贸、招待、旅游系统的宾馆、饭店,只准经营省产卷烟,不准再经营省外卷烟。违者,由当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二、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省外卷烟盲目流入。各级烟草公司必须认真贯彻 执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省特定外埠产品实行市场准入证制度的通知》(冀政办函〔1996〕8号),严格按照省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品牌以及 逐级下达的省外卷烟购进计划采购。已经进入中国卷烟批发市场的县级烟草公司,要全部退出,购进省外卷烟要由主管的市烟草分公司统一订货。违者,银行不准贷 款、结算,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将购进的全部卷烟予以收购,同时追究单 位领导的责任。

三、加强卷烟运输管理,制止违法贩运活动。凡是外省调入我省的罚没处理走 私烟,箱包上必须贴有“罚没走私烟”字样标记,并持有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 门签发的准运证和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罚没走私烟拍卖行的拍卖手 续;并认真贯彻执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卷烟市场管理工作的通告》(以下简 称《通告》)。

为进一步强化卷烟运输中的监督检查,凡是接到群众举报的重要线索,各级烟 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可商请当地公安机关上路执法检查,也可会同有关执法部门,在车站、码头、机场等辖区内依法进行查处,把非法运输的卷烟遏制在进入市场流 通之前。

四、坚决取缔卷烟自由批发市场。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严格按照《通告》要求,坚决取缔非法卷烟自由批发市场,并向省政府写出专题报告。不取缔的,追究当地 政府主要领导的责任。

五、清理整顿卷烟零售市场,进一步规范卷烟零售市场秩序。凡是经营国产卷 烟零售业务的企业或者个人,必须持有当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烟草专卖 零售许可证,以及经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登记的营业执照;凡是经营外国卷烟零 售业务的企业,必须持有省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特种烟草专卖零售企业许 可证,以及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营业执照;凡是经营罚没处理走私烟零 售业务的企业,必须持有省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经营罚没处理的走私烟的 证照。无烟草专卖许可证经营卷烟或超出许可证规定的经营范围经营卷烟,一律视 为非法,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当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六、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合力。加强卷烟专卖市场管理,牵 涉面广,政策性强,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站在维护国家法律尊严,维护国家和广大消 费者利益大局的高度上,组织有关执法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协 调联动。对在执法检查中查获的卷烟,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准擅自处理,一律交当地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由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办案补助费 或奖励;对查获的假冒卷烟,由当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公开予以销毁。凡使用暴力、威胁方法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由 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篇8

工作的通知

(云政办发[2007]160号)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认真落实《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云发[2006]21号)精神,全面推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开展,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通知如

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环境影响评价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节约、清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在重大决策、区域开发、项目建设、评优创先等方 面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

二、统筹规划,全面推进

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出台重大决策、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思想,牢固树立环境代价、生态成本的观念,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统筹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建设等需要,兼顾资源承载力、环境容纳力、生态功能区划等要求,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等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10类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上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对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规划编制机关负责委托或者组织编制,由同级环境保护部门组织审查;涉及跨行政区域的,由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组织审查。

当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重点抓好有关工 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规划和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到2008年10月1日,上述规划未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一律不予审批其中的建设项目影响环境评价文件;到2009年10月1日,对未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10类专项规划中的项目,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不得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三、齐抓共管,从严把关

各地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对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计划,未做到“上大关小、以新带老、区域削减”替代,不履行承诺、不落实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不能完成限期治理任务,以及不依法及时足额上缴排污费的地区或者建设单位,环境保护部门要实行区域或者单位停批。对超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规定,不符合生态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其他有关专项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部门一律不得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未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手续的建设项目,发展改革委、经委不得审批或者核准,国土、林业部门不得批准用地,银行不得给予贷款,工商部门不得办理营业执照,质监部门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监部门不得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时,对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出现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要求,以及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规划编制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要积极依法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和跟踪评价。

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决纠正项目建设中的环境违法行为,对达不到试生产、竣工验收要求酌项目,不得许可试生产和通过竣工验收。

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有关部门、建设单位、评价单位、技术评估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申报、受理、技术评估、行政审批的程序、时限和要求,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行政审批责任制,防止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的缺位、越位和错位。要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有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和“三同时”监督,建立和完善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环境保护联动监督机制。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尽快完善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的规定,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对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对位于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地、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等环境敏感区的污染较严重和对生态影响较大的项目,要按照从严的要求适当调整审批权;对其他污染较小和生态影响较轻的项目,要下放审批权。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按照“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要求,加快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建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申报、审批和验收的网络系统,并在网站上公布项目审批和验收的进展和结果。

五、强化监督,严格执法

要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及时公开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公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审批和环境保护验收程序、时限、要求、结果等信息,公布企业的违法事实及其查处情况,促进行政机关决策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在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对环境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应当举行听证会或者论证会,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设单位应当公开环境保护情况,公开拟建项目和开发计划的 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的环境问题、拟采取的对策措施和整改结果。要进一步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备案制度,加强内部的层级监督,及时纠正和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要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公众社会监督的作用,促使行政机关监管有力、执法到位,督促建设单位严格依法办事、诚实守信。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篇9

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意 见

豫政 „2012‟1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落实各级政府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责任

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分析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研究解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依据国家和全省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制定本地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规划,并逐步加大投入,确保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将道路交通安全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层层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各有关单位要主动作为,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认真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相

.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开展集中整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探索建立辖区内客货运输企业、学校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措施、消除隐患。各地要针对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特点,推行“县管、乡包、村落实”的政策,由乡镇政府实施农村客运安全监督管理,指导督促乡镇政府落实道路运输安全机构、人员和经费,履行安全管理职责。要鼓励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推广使用适合农村实际的安全、经济、实用型客车,方便农民出行。

二、落实相关部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责任(一)加强驾驶人教育管理。

1.拥有车辆的单位要建立健全驾驶人安全管理台账,定期组织驾驶员参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学习和培训,不断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2.公安、交通运输、农机部门要督促驾校严格落实教学大纲各项要求。交通运输部门要严格执行客运、货运尤其是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公安部门要严格落实对大中型客车驾驶资格的逐级申请、审核制度,建立健全驾驶人考试情况通报制度,严格驾驶人的考试和发证、审验工作。

3.公安部门对机动车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记分达到12分的,要强制培训教育,并重新考试合格后才能恢复其驾驶资格;建立违法驾驶人信息库,向交通运输部门及时通报客货运输企业车辆及驾驶人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情况。

4.交通运输部门要监督运输企业加强客货运输车辆驾驶人从业资格管理,凡申请办理从业资格证的,必须经培训合格,凭结业证书申请办理。对公安部门通报的客货运输企业车辆及驾驶人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情况,要督促企业对驾驶人进行教育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向公安部门反馈。对机动车驾驶证被公安部门注销或吊销的驾驶人,交通运输部门依法吊销其从业资格。

(二)加强车辆安全管理。

1.客货运输车辆所有单位要建立健全机动车辆管理、使用、维修、保养、检测制度,落实专人负责车辆安全工作,及时淘汰更新老旧报废车辆。完善车辆安全运行技术档案,按照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车辆安全检查,确保车辆安全性能良好。

2.工商部门要依法查处销售未经国家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许可生产的机动车辆和非法回收、销售报废汽车、非法拼装车辆的行为。

3.质监、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对生产不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车辆的厂家依法进行查处;对检测设备未通过检定、未取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和机动车交通安全技术检验资格许可证违法开展检验工作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以下简称安检机构)依法进行查处;对不执行国家安全技术标准、出具虚假检验报告、只收费不检车的安检机构,移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4.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营运客车市场准入管理,严禁没有达到营运客车等级评定标准的车辆或技术性能不合格的车辆参与营运;督促企业做好车辆的例保例检、定期维护和检测工作。严格界定城市公交和公路客运车辆,凡属公路客运的,严格按照实有座位核定载人数,严厉查处客运车辆、旅游客车未按客车规定线路和规定时间行驶、客车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监督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引导运输企业按规定安装使用行驶记录仪或GPS(全球定位系统)等装备;全面落实客运企业交通安全主体责任,严禁不具备资格的人员驾驶客运车辆,严禁不符合安全技术条件的车辆上路行驶,严禁违规出让客运班线和经营权,严禁以包代管、只收费不管理的行为,督促客运场站做好车辆安全例检、危险品检查等工作,杜绝客车超员出站。

5.农机部门要切实把好农业机械登记、检验、发证关。6.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学校及幼儿园校车的监管,逐车建立管理档案,严格校车驾驶人资质审查,督促各类学校及幼儿园严防不符合安全条件的车辆接送学生和幼儿。公安部门要加大对校车、接送学生和幼儿车辆的安全检查力度,严厉查处校车及接送学生和幼儿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

7.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客运市场整顿,依法查处非法营运客车,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协助工作。

(三)加强道路管控。

1.公安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超速、超员、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货车和农用车违法载客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严查无牌无证车辆,严格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的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警力和科技手段加强路面管控,组织警力适时开展集中整治。尤其要针对客运车辆超速、超员、疲劳驾驶、途中站点外上下旅客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治理。

加强对事故多发路段、施工绕行路段的交通疏导工作,维护良好的通行秩序。遇自然灾害、恶劣天气或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严重影响公路安全通行时,公安部门要及时依法实行交通管制,确保交通安全。

2.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公路的建设养护。对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工程项目,按规范设置和完善公路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按照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要求,结合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情况,采取交通工程措施,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上急弯、陡坡、长下坡和高边坡等危险路段进行整治;对农村公路临水、临崖及急弯、陡坡等危险路段,逐步安装波形防撞护栏,改善公路的安全状况;对重点河流、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敏感区域沿线道路和桥梁,加强养护和道路安全整治,设置警示标志,逐步完善应急防护设施。施工修路影响交通安全的,应当经公安部门同意后方可开工。施工作业单位要在施工路段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采取防护措施;施工作业完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验收合格,符合通行要求后方可恢复通行。

加强对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的管理,对在公路上及公路用地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摆摊设点、堆放物品、倾倒垃圾、设置障碍和影响公路畅通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罚、取缔。

严格客运班线管理,监督客运企业落实客车凌晨1时至6时停止运营的规定;对途经三级以下(含三级)山区公路达不到夜间安全通行条件路段的夜间客运班线不予审批,公安部门发现客运车辆夜间在不符合安全标准路段行驶的,要禁止通行,并及时通报交通运输部门,由交通运输部门督促客运企业合理调整客运班线的发车时间。

3.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专项规划、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强城市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及时维修、养护道路,保持路面完好;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会同公安部门设置和完善交通信号灯、城市道路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及时整治存在安全隐患的城市道路和桥梁。4.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要加强对道路运行状况的监控,及时掌握路面交通情况,制定高速公路应对雾、雪、雨等恶劣天气工作预案,配备除雪设备、溶雪剂等物资,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5.旅游部门要加强旅游市场和旅行社管理,严禁租用非法车辆从事旅游客运业务,督促旅行社合理安排旅游行程,避免驾驶员疲劳驾驶。同时,会同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做好旅游景区道路安全管理,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

(四)加强道路运输(旅游客运)企业管理。

公安、交通运输、旅游、安全监管部门要从源头加强对道路运输(旅游客运)企业的管理,督促客运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1.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道路运输(旅游客运)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安全工作人员,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加强对安全工作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工作,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消除事故隐患。

2.严格驾驶员的聘用和管理。道路运输(旅游客运)企业要严把驾驶员的聘用关,严格审查驾驶员的驾驶证件、从业资格和驾驶经历,并签订聘用合同,加强和规范管理制度。

3.强化汽车客运站安全管理。汽车客运站要认真履行安全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配备安全检查人员,确保安全工作制度得到落实。

4.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交通运输部门要把道路运输(旅游客运)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作为道路运输市场准入和退出的条件之一,将企业安全评价和质量信誉考核结果与企业的行政许可、线路招投标挂钩,督促企业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5.加强安全监督检查。交通运输、公安、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道路运输(旅游客运)企业的安全监管。把交通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交通违法突出、交通事故多发的企业纳入“黑名单”,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的客运企业,要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整改仍不达标的,依法取消其相应的经营业务。道路运输(旅游客运)企业要建立营运车辆动态监控平台,并向交通运输、公安、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免费开放,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动态信息服务平台实施联合监管。

(五)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紧急抢救机制建设。

各地卫生、公安等部门要建立交通事故紧急抢救联动机制。卫生部门要指定有条件、服务好的医院作为专门救治医院。完善交通事故急救通讯系统,建立110、119、122报警服务台与120急救电话之间交通事故信息相互通报和反馈制度,实现公安部门与医疗急救单位同步联动,最大限度地缩短抢救伤员时间,减少伤员死亡。公安部门加强交警现场紧急救护培训,提高交通事故伤员现场救治率。交通事故次生环境污染的,现场处理的负责人员要及时通报环保部门。

(六)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

1.公安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管理,核发危险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并负责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2.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许可以及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负责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申报人员、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的资格认定。

3.质监、环保、卫生、工商、邮政等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有关规定认真履行职责。

(七)加强道路交通保险安全防范和事故理赔工作。保监部门要组织协调有关保险机构做好道路交通事故的理赔工作,参与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理赔的调查,配合有关部门对参保机动车驾驶人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会同公安、农机部门建立机动车信息网络平台,探索建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率与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道路交通事故相挂钩的机制。

三、落实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责任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建立基层宣传网络,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活动,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学生和幼儿家长自觉抵制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并积极向公安部门举报交通违法行为,从源头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要积极引导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社会公众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刊播交通安全公益广告,普及交通安全知识。

教育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学校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配合公安部门制止使用报废车辆、农用车等不符合安全条件的车辆接送学生。

司法行政部门要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纳入普法内容,开展经常性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四、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追究有关规定

对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实行问责倒查,逐起追究相应的责任。凡发生一次死亡3至9人道路交通事故的,由省辖市安全监管部门组织进行责任倒查。省辖市政府对事故发生地县(市、区)政府分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负责同志和负有管理、审批、监督职责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集中约谈、诫勉谈话;在一年内发生两起一次死亡3至9人或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由省安全监管部门组织进行责任倒查。省政府对事故发生地省辖市政府分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负责同志和负有管理、审批、监督职责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集中约谈、诫勉谈话。同时,对未按规定履行管理、审批、监督职责的相关人员,由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凡客运车辆、旅游车辆、中小学校或幼儿园车辆发生亡人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在依法追究驾驶人法律责任外,要依法追究运输企业、校车主管部门的法律责任。因未依法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相关职责,造成客运车辆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对客运企业主要负责同志予以免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校车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对中小学校或幼儿园主要负责同志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 篇10

【发布文号】云政办发[1999]135号 【发布日期】1999-06-21 【生效日期】1999-06-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

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通知

(云政办发〔1999〕135号1999年6月21日)

各州、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有关委、办、厅、局:

我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及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森林资源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长,基本做到消长平衡,消灭了森林资源“赤字”。但由于一些地方仍存在超限额、超计划采伐森林和偷砍盗伐林木的情况,有的地方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致使林地大量流失,森林资源管理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工作力度,经省政府同意,特通知如下:

一、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高度重视,1998年8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国发明电〔1998〕8号),最近国务院领导同志又指出,要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用最严厉的措施,坚决制止超限额采伐林木、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的行为,彻底改变年年造林绿化成绩很大,而森林资源实际增加甚微的被动局面。针对当前我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必须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林政管理的重要性,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协调好各种矛盾,决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生态环境、破坏森林资源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损害长远和子孙后代利益。

二、二、继续执行各级行政首长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

我省自1988年开始实行各级行政首长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以来,对促进我省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必须继续严格执行。要全面严格控制本辖区森林资源消耗,确保年森林采伐不超过上级批准下达的年森林采伐限额,杜绝毁林开垦、违法征占用林地现象,依法及时查处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案件。

三、三、采取强有力措施,严格依法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

各地要切实强化对林木采伐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严格实行凭证采伐林木的制度,坚决杜绝无证采伐。对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就进行采伐的,必须依法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在继续加强商品材“三总量”管理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烧柴和农民自用材的管理措施,健全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烧柴和农民自用材的管理,努力降低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

四、四、强化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坚决遏制林地流失

各级政府要把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明电〔1998〕8号文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坚决扭转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势头。要严格按照《 森林法》和《云南省林地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强化征占用林地管理,认真审核,从严把关,按程序和权限上报审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对征占用林地依法实行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使用林地许可证制度,征占用林地要依法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

严格实行林地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制度。坚决制止林地流失特别是有林地的流失,扭转有林地过量逆转为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无林地的局面。严禁将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作为“四荒”出让。加强林权管理,完善林权登记和林权证发放工作。切实做好退耕还林的规划和检查验收工作。

五、五、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切实加强木材运输监督检查工作

各级政府要组织林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许可证的领取、保管、发放和统计报告制度,切实加强木材运输许可证的管理。铁路、交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林业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凭证运输木材的法律规定。要进一步加大林业系统治理公路“三乱”的工作力度,切实巩固治理成果,严防公路“三乱”反弹。凡不依法检查和处罚、顶风违纪的,一经发现,要及时严肃查处。

六、六、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许可证制度,进一步强化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管理,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的企业。对以木材、竹材、松脂、木片为原材料的加工企业,要定期检查,严格审核其原料来源和加工规模,坚决杜绝非法木材进入加工企业。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木片、松香、木炭加工的监督管理。

七、七、严格依法治林,进一步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

各级林业、公安、工商、司法、监察、宣传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坚决依法查处乱砍滥伐、毁林开垦、非法运输和经营加工木材、猎杀走私贩卖野生动物、暴力殴打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等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类案件。要认真开展好“跨世纪保卫绿色行动”。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资源林政管理机构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积极受理群众举报。要把案件查处是否及时、群众向上举报案件多少、对上级交办、督办案件落实好坏,作为评价对林业行政案件是否真抓实干的重要依据。

八、八、稳定、理顺和健全资源林政管理机构,充实和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力量

各级政府要加强林业行政管理和林政执法工作,多渠道增加资源林政管理经费投入,逐步改善交通、通讯等工作条件,实行对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机构下管一级的制度,切实加强对下级资源林政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指导、监督管理。对在森林资源保护和林政管理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加强对资源林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资源林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管理和执法水平。

上一篇:镇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汇报下一篇:教室里发生的趣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