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厅关《吉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督导评估实施办法

2024-10-20

吉林省教育厅关《吉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精选2篇)

吉林省教育厅关《吉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督导评估实施办法 篇1

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吉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督导评估实施办法

(吉政教督字[2011]6号)

为推动我省学前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更好履行职责,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11]13号)和《吉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吉教联字[2011]21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督导评估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重点,以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更好地满足城乡适龄儿童入园需要为目标,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发展学前教育文件精神,促进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推动我省学前教育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二、督导评估的范围与对象

拟从2012年开始,全面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督导评估。督导评估对象是市(州)(含长白山管委会)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评估以市(州)为单位,分年度按比例检查县(市、区)。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对全省所有市(州)和县(市、区)全覆盖督导评估。

三、督导评估的内容与项目

根据我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要求,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为: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入园率,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学前教育投入得到基本保障。

督导评估项目分为落实政府责任、扩大幼教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幼教投入、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常规管理、实施重大项目等七方面。根据以上内容与项目,制定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四、督导评估的基本原则

(一)重点评估与整体评估相结合原则。在重点对市(州)所辖县(市、区)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目标任务督导检查基础上,对市(州)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整体评估。

(二)推检与抽检相结合原则。分年度检查的县(市、区)以市(州)推荐为主,各年度受检县(市、区)推荐比例为:2012年30%,2013年30%,2014年40%;幼儿园检查以抽检为主,每个受检市(州)和县(市、区)抽查一定数量的城乡公办、民办幼儿园。

(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对落实政府责任、加强常规管理等方面的指标以定性分析为主;对教育资源、经费投入、办园条件、队伍建设、入园率等方面的指标以定量分析为主。

(四)自检与他检相结合原则。建立省、市、县三级责任明确,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分级督导机制,落实县级自检、市(州)初检、省综合督导评估“三级联动”督导评估制度。

五、督导评估的程序

(一)各县(市、区)按照本实施办法与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自查自评,写出自查自评报告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二)市(州)制定辖区内按年度、分批次接受省督导检查县(市、区)计划;教育督导部门依据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对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分年度写出初评报告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市(州)和年度受检县(市、区)须将自检报告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材料上报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

(三)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对各市(州)和年度受检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和综合评估。

六、督导评估的基本方法

(一)听取市(州)教育局和受检县(市、区)政府及发改、财政、人社、编办等有关部门关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

(二)查阅有关档案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实地抽查一定数量的城乡公办、民办幼儿园。

(四)向市(州)和受检县(市、区)反馈意见。

七、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

(一)对市(州)和受检县(市、区)评估结果在全省范围内通报,向社会公布。

(二)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督导评估结果将作为评选学前教育先进市(州)、县(市、区)的重要依据。

吉林省教育厅关《吉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督导评估实施办法 篇2

督导评估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根据《教育督导条例》(国务院令第624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教督〔2012〕3号)等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严格评估标准和工作程序,严禁弄虚作假;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在广泛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作出基本判断;要坚持指导性原则,既要找准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又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第三条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必须在县(市、区)所辖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实施情况评估方案》要求的基础上,并经市级复评通过后进行。督导评估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组织实施。评估对象为县级人民政府。

第二章 评估内容

第四条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主要包括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评估和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两个方面。

第五条 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评估内容: 重点评估县级人民政府均衡配臵教育资源情况。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差异系数,评估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间均衡状况。

第六条 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内容:

(一)入学机会

1.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体系;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3.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统算不低于95%;

4.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初中的比例不低于60%,并逐步提高。

(二)保障机制

1.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 2.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近3年做到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3.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 4.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规定要求,并保持稳定增长;

5.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做到足额征收,足额及时拨付用于教育;

6.从国有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教育资金,从地方分成的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

(三)教师队伍

1.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岗位津贴;

2.义务教育学校学科教师配备合理,按省定编制标准和编制管理办法配备和管理教师队伍;

3.建立并有效实施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4.城乡学校教师职称结构比例基本一致; 5.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加强教师培训。

(四)质量与管理

1.按照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 2.小学、初中年巩固率分别达99%、98%以上; 3.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到90%以上; 4.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公办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

5.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第七条 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得分在85分以上(总分为100分)、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和0.55的县(市、区),方可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同时参考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

第三章 实 施

第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按要求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并填写《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申报表》。自评达到要求的,由设区市人民政府复评后,形成复评报告,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验收。

第九条

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前向社会发布公告,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条 公众满意度调查,可通过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县域内学校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县域内校际间教师队伍的差距、县域内义务教育择校情况以及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努力程度等。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其中,学生家长的比例不低于50%,其他各类调查对象数量大体相当。

公众满意度调查方案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

第十一条 通过督导评估验收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审核认定。认定合格的,由教育部公布并授牌,省政府给予奖励。

第十二条 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区域内发生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不予督导评估,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

第十三条 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复查制度,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对已经认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进行复查。对主要指标不能达到本办法标准的,责成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报请教育部撤消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称号。

第四章 附 则

上一篇:明晓幼儿园管理系统下一篇:初中美术学情分析与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