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2024-06-06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共11篇)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篇1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为提升我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及学术水平,不断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现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吉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招收范围

从2010年起,按教师补充计划招聘的博士毕业生,原则上全部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师资博士后”的身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二、管理

1.学校以协议的方式对师资博士后进行管理。通过协议明确学校、所在单位、博士后培养单位、师资博士后本人的权利与义务。

2.师资博士后除按博士后管理外,所在单位需确定一名教学指导教师对师资博士后进行教学指导培养。师资博士后还要服从所在单位的工作安排,完成不少于学校规定的工作量的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并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3.师资博士后在站期间,需按相关规定由所在单位负责对其教学、科研及新教师上岗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表现进行考核。

4.师资博士后工作期满考核合格后,按协议相关条款执行。工作期满考核不合格的师资博士后,协议自然终止。

5.师资博士后出站后的服务期为五年。师资博士后未完成服务期的违约责任为全额返还学校的培养费用,并交纳违约金。

三、工资及有关待遇 1.师资博士后享受在职青年教师的相关待遇。

2.师资博士后入站后,学校为其发放科研启动经费。3.师资博士后的职务评聘按学校的教师职务评聘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工作期满考核优秀的 “师资博士后”可以直接聘任为副教授。

四、程序

1.各单位按学校有关规定确定本单位的拟聘教师人选,报学校审批。

2.符合师资博士后招收范围的新聘教师在办理完入校手续后,人事处以书面形式通知研究生院,研究生院为其办理相关入站手续。

3.师资博士后工作期满后,研究生院和教务处分别将考核结果通知人事处,研究生院负责办理师资博士后的出站手续并交人事处存档。

五、其他

1.新聘教师申请到校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应按照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国人部发„2006‟149号)文件精神执行或参照本办法执行。

2.此前学校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附件:吉林大学师资博士后学术业绩考核标准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篇2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双师”素质与“三性”

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应用型大学教师融合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双师”素质不仅是简单的继承,还要有独到之处。

对于“双师”的内涵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最根本的特性应为教师之“师”,体现在与受教者的交互能力。不论是高职院校教师,还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甚至是研究型大学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完整的传授给受教育者,体现教师的教育和心理学科的专业素养,具备一定的课程能力,包括课程决策、课程开发、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能力;并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融为一体,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形成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其次,“双师型”教师的“双”是对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要求,既是教师,又是技师。要求其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应用型大学教师既要体现普通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及创造性,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型。将二者的本科底蕴和应用特色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本科教育。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要关注技术性

技术性表现为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的技术实践能力。这有别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是操作能力,依靠熟练的技能承担生产实践任务。承担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师应能够将专业基本理论、技术知识结合具体的生产实践,并将此融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其具有技术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成为创新型的技术人才,还要具备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要关注职业性

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导向,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理论基础,掌握行业的基本技术和企业工作流程,更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既包括职业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包括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教师只有具备工程实践背景,具备职业经历和经验,才能掌握职业需求,才能做到产学研结合,才能更好地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将职业素养渗透到工作当中,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

(三)应用型大学教师要关注学术性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并不是摒弃了高等教育的学术性本质,而是寻找学术与职业相衔接的平衡点,打破学术与职业相分离的局面。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导向,培养的是能够运用学科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意识,在实践中验证学术,在实践中改进完善学术,促进学术水平的进步。除此之外,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应多元化,除了培养面向企业或行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也在培养范围之内。基于上述分析,应用型大学的教师自身就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体现在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运用学术手段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学术理论的发展。这种素质需求是博士层次的教师区别于其他层次教师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应用型大学对教师素质的需求既包含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双师”需求,更要求教师具有学术特质,这是博士层次的教师才能满足的。因此,应用型大学所需要的是“博士双师型”教师。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素质现状研究

应用型大学中博士层次教师比例不高,博士层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更低。教师的学历层次是反映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的扩招使得教师的人数激增,而教师学历达到博士层次的比例较低。例如,作为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之一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根据2015年数据统计,全校共有教师2 30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795人,占全校教师比例为35%,具有博士学位的仅128人,占全院教师比例为5%,博士层次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大部分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地方本科院校都是从高职高专类院校升级或是合并而来,师资力量在结构、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种情况是青年教师比例偏高,虽然大部分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企业工作的经历,实践经验不足,同时也不具有高等教育的经验,导致高学历低能力现象的出现。另一种情况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即便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部分教师也存在业务素质不高,知识更新较慢或是知识陈旧,基础理论不够扎实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知识素养。这两种情况,均无法满足既要理论知识扎实又要实践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三、“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策略

由于地方高等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尚在起步阶段,以往的管理制度和体制制约着“博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学术能力以及职业能力亟需加强,否则就会成为制约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现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校层面提出以下提高教师素质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提高“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机制

建立健全提高教师“博士双师”素质的机制是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前提。除了建立对教师培养培训等的工作机制外,还应有相应的对教师“博士双师”素质考核评价的机制、调动教师主动积极发展自身能力的激励机制以及确保各项工作能够落实到位的监督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规划,确保提高教师素质机制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纠错,注重评价,逐步调整不相适应的策略和措施,健全完善机制。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应用大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有章可循。

(二)创建有利于“博士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科研平台,加大应用型科研基金的投入

科学研究并不是只有研究型大学才开展的,应用型大学也要注重教学和科研并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能够吸收先进的学科知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学的优化。应用型大学要支持教师参加应用型研究,一方面科学研究有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学。首先,高校应该建立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起到引领作用的应用型科研平台,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来自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使其打破固有界限,相互合作,创造特有的科研氛围。依托应用型科研平台,使得教师能够在与企业科研项目合作的过程中强化应用型科研,提高教师的应用型科研能力;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以利于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其次,应用性科研平台的建设要注重软硬结合,要加大应用型建设资金的投入。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交流,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组建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引进科研人才,培养科研人员,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带动教师参加科研学术活动。

(三)确定科学合理的“博士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传统的高校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与应用型大学对于博士层次“双师型”人才的需求已不相适应。现今的培养模式既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科研学术水平,即由传统的单一的专业型师资转变为复合型师资需求。首先,应意识到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是一个长久的连续的系统工程,贯穿整个从入职到职后的过程。对于入职培训,主要是帮助教师提高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和职业技能;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应将注意力放到教师的职后培训上,教师职后培训应包括定期的非学历培训和学历培养两方面内容,非学历培训主要是以知识的更新、专业技术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手段的变革为目的,符合“双师”人才的培养目标;学历培养主要从学历角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掌握一个科研领域的知识并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应用型大学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培训模式,鼓励学历培养、青年教师读博,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定期组织并激励所有教师参加非学历培训,培训要凸显专业性、实践性,如企业实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只有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培训模式,并确保模式得以顺利实施,才能逐步提高应用型大学教师的博士“双师型”素质。

(四)建立适合“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应用型大学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的标准仍沿用普通高校的标准,注重的是学术学科方面的成绩,过分强调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而忽略了属于应用型大学“双师”素质的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定行之有效的应用型大学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师教学成果检验的标尺和基准,是激励教师自身发展的原动力。首先,考核评级体系要注重全面性,既要注重“双师”素质的审核,又要强调科研学术能力的考核,将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教学业绩、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作为评价考核的指标;其次,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正确全面地对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并将考核评价的指标与学生今后的发展潜力相关联,使得评价结果具有就业指导意义;再次,教师的考核评价结果与工资待遇、福利等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五)建立“博士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是鼓励教师促进自身发展的动力所在。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归属感,把学校的整体利益和教师的个人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博士双师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让教师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对教师进行定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等的考核,对考核结果优秀的教师进行公开奖励和表彰。

再次,将教师的薪酬与能力挂钩,如鼓励教师带薪读博,对优秀的科研业绩进行奖励等。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力提升“博士双师型”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的精力和能力,促进其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和“双师”素质。

应用型大学“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高既要有高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又要有教师自身的努力,二者相互协调共同推动,才能为应用型大学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摘要:教师素质决定着培养人才的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对教师素质的需求。从应用型大学和中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对比出发,明确了应用型大学对教师素质的需求——集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师范性学术人才;提出应用型大学教师具备“博士双师型”素质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素质的现状提出提高教师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教师素质,“博士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0-34.

[2]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51-53.

[3]邱晖,许淑琴.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践[J].东方企业文化,2012(13):266.

[4]田秋华.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3(8):24-29.

[5]孙翠香.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焦点——兼论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J].职教论坛,2014(32):4-8.

[6]马龙海,郭丽梅.整合学术与职业的分离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基于教育社会学课程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64-67.

[7]王碗,马建富.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5(23):9-13.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篇3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及我校推荐和接收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的有关规定,拟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并留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特制定相关实施办法。

一、选拔范围

我校各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中的学生干部或有突出贡献者。

二、条件

(一)中共党员;热爱并愿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具有勤于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在校期间总成绩名列前茅,无不及格课程;

(三)通过英语六级;

(四)身体健康,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表达能力;

(五)遵纪守法,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未受过纪律处分;

(六)符合学校规定的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其他条件。

(七)学生干部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担任院系学生会副主席或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主任以上职务一年以上者;

2、担任院系学生党建工作主要负责人一年以上者;

3、担任院系团总支副书记以上职务、院系学生会部长职务一年以上者;

4、担任校学生会部长以上职务一年以上者;

5、担任校重点艺术社团主要负责人一年以上者;

6、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一年以上者。

(八)对学校发展建设有突出贡献者。

三、选拔程序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篇4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改革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核办法的通知》(学位[1995]20号)、《关于进一步下放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批权的通知》(学位[1999]9号)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一、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科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

2、尊重专家评审意见,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公正合理,按需设岗。

3、重视改善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及学历结构,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二、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

1、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每年能保证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国内指导重庆交通大学博士生。

2、具有教授(研究员或相当职称)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年龄不超过57周岁(申请时年份数-57所得年份的1月1日以后出生)。195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新聘博士生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3、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学术水平应居国内本学科前列,能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及发展趋势。近五年有重要的科研成果,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学校认定的B类以上刊物发表5篇学术论文,其中有2篇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或在相关学科A类刊物或国外外文期刊上发表;

(2)近五年有1部学术专著或教材公开出版(署名第一),并以第一作者在B类以上刊物公开发表3篇学术论文;

(3)近五年获得国家级奖,或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排名前5位,二等奖排名前3位,三等奖排名第一),其中获省部级二、三等奖者还需以第一作者在相关学科A类刊物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4、承担有在研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或重大科研项目,且至少为1项课题的负责 人或子课题负责人,有充足的经费用于培养博士生。

5、已完整培养过一届硕士研究生,或参加过博士生指导小组工作并完整地协助培养过一届博士生。

6、有协助本人指导博士生的学术梯队或有博士生指导小组。

同时具备上述6项条件者,具有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的申请资格。“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同等条件下可优先遴选。

7、个别成绩突出但不具备第2条规定的博士学位条件者,必须具有硕士学位,获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满三年,同时具备第1、4、5、6条和下列条件之一也可申请:

(1)近五年获得国家级奖且排名前三位;

(2)近五年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且排名第一;

(3)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B类以上刊物(含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10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篇被SCI、EI、ISTP收录,或在相关学科A类刊物或国外外文期刊上发表。

三、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的程序

(一)申请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

1、个人申报。填写《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审批表》(表A),并提供相应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有关证明材料到学科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2、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初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博士生导师的基本条件,采取无记名投票选出初选名单报校学位办。分委员会到会人数达到应到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会议方为有效,获应到委员半数以上同意者视为通过。

3、通信评议。对通过初选的新申请博士生指导教师的人员,校学位办将聘请二名外单位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经验的同行专家对其学术水平及指导博士生的能力进行通信评议。通讯评议全部通过方能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4、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到会人数达到应到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会议方为有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获应到委员半数以上同意者视为通过。

5、公示名单及申报材料。校学位办将审定通过的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人员名单及申报者的申报材料向全校公示。二十日内无异议者,由学校发文确认其博士生指导教师资 格。

6、新增博士点的第一学术带头人可不经上述评议程序直接认定其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

(二)已获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和由校外转入我校的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教师。本人填写《博士生指导教师简况表》(表B),校外转入我校的博士生指导教师还需提供原单位批准其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的证明材料,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初审通过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三)已获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跨学科、转专业申请博士生指导教师的人员。本人填写《跨学科、转专业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申请表》(C表),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初审通过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四、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每年遴选一次。连续三年未招收博士生者,须按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重新申报。对于在岗博导,如不认真履行职责,不能保证培养质量,或无在研科研项目、无科研经费,或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批准,暂停其博士生招生和培养工作。

五、关于博士生副导师

1、博士生导师可根据需要配备博士生副导师。博士生副导师必须具有正高级职称,需填写《博士生副导师审批表》,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同意批准后,提交校学位委员会主席审批。

2、博士生副导师不享受博士生导师的待遇。博士生导师可根据副导师承担的任务,从自己的指导报酬中划出一部分给副导师。

3、每名博士生至多配一名副导师。

六、其他

1、国家级奖指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省部级奖限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奖、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核准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系列中的学会科学技术奖。

2、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或已是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外单位知名专家,可不经过以上评议过程,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提名,聘任为我校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其 他外单位人员申请我校博士生导师资格,必须是我校的兼职教授,并与我校有稳定的合作关系,遴选办法和本校人员相同。

3、任何人如对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有异议,可提出异议或申诉。校学位办将有关意见核实汇总后,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复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表决,获应到委员半数以上同意视为通过,如未获得通过,不再受理复议申请。

4、申请人及其亲属不得参与涉及本人和亲属的评议工作。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篇5

为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规范教师培训制度,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培训的基本要求和目的

1、培训对象是我校专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重点是中青年教师。

2、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使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二、培训类型

1、岗前培训

根据教师职务职责条例,凡新进校的高校毕业生和非高校系统调入我校的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以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加快业务水平的提高。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师范专业毕业生可免修相关课程。新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岗前培训,并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才能任教,并聘任各级教师职务。新教师在首次担任主讲教师前,必须通过由教务处组织的测试。

为使新教师尽快熟悉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新教师进校后,学院须指定专人指导,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务,指导教师须结合新教师的自我发展计划和学校、学院的需要,对新教师制订培养计划并负责实施,指导教师的工作作为其岗位职责的一部分将由学校、学院进行考核,并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

新教师在来校工作的第一学期内须完整地旁听相关课程,并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以熟悉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

2、岗位培训

(1)根据教师职务聘任条件,所有教师应取得外语等级证书,195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应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同时,为适应多媒体教学及双语教学的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外语、计算机技能,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如学校举办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外语培训等。

(2)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定期举办的教学艺术研讨班、示范讲课比赛、教学擂台赛、师德评比等各项活动,通过研讨和比赛,提高师德修养、业务水平

和素质,(3)鼓励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参加单科类课程进修、短期培训班等。(4)各学院应积极拓展渠道,结合教师的专业和科研任务,安排教师参加实践锻炼。

3、学历学位培训

为尽快实现我校教师学历结构目标,学校将继续保持教师学历培训力度,有计划地选拔中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学位,特别要加大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力度。

4、骨干教师培训

为加强中青年领军人物的选拔培养,造就高水平的中青年专家队伍,根据《上海水产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意见》,学校将通过选派遴选出的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包括进行双语教学技能的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参加高级研讨班及资助出版学术论文、论著等形式,进行培训和培养。

三、经费管理

学校根据规划落实培训经费,专款专用。

1、参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及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费用由教师本人承担。

2、教师经批准参加课程进修、短期研讨班的进修费用由校教职工培训费支付,但报名费、交通费、住宿费、教材费等及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有关的培训、考试费用除外。校内培训班的费用亦由校教职工培训费支付。

3、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的费用按照沪水大人[2003]34号文件执行。

4、教师参加培训后辞职或与学校终止聘用关系,学校可要求其退还培训费及相关费用。

四、培训考核

教师应根据本人条件和岗位要求接受培训,可采用集中或分散培训的形式,原则上每年进修时间不少于36学时,凡连续两年未完成进修任务的教师,不再聘任或降级聘任教师职务。

教师培训是职务聘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组织管理

校人事处负责教师培训的日常工作,包括:

1、制定全校教师培训规划,督促指导各学院制定、实施培训规划;

2、组织或协助有关部门组织校内的各项具体培训工作;

3、组织校外培训计划的落实和人员的管理;

4、培训考核;

5、培训经费的计划和管理。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篇6

一、实施特殊岗位保健津贴发放范围 为了对从事有毒有害、高温危害等作业岗位人员这种特殊劳动消耗给予必要的补偿,增强职工抵抗职业性危害的能力,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稳定一线员工,根据国家人事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人发[1997]107号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新劳薪字[1993]141号两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对公司内从事特殊岗位在职人员实施保健津贴,特制订本办法:

1、长期从事化工有毒有害作业的一线员工为津贴的主要对象。

2、长期从事放射仪器操作、高温、噪音、粉尘、重体力劳动作业环境下工作的员工。

二、保健津贴等级划分

(一)甲 等

1、凡是接触蓄积性毒物,对人体、内脏、血液、神经系统造成极度危害的作业岗位。

2、专职从事放射性装置及同位素应用的科研工作人员。

3、专职从事有机合成、化学分析、环境有毒物质监测分析或经常使用剧毒化学药品、强致癌物质人员。

(二)乙 等

1、凡是接触蓄积性毒物,用量小些或毒性小些,对人体造成高度危害的作业岗位。

2、长期从事放射性仪器操作岗位。

3、长期从事岗位噪音在100分贝以上。

(三)丙 等

1、凡是接触刺激性毒物,劳动条件差,对人体造成中度危害的岗位。

2、长期从事高温作业操作岗位,作业环境达四级以上,温度高于38℃。

3、长期接触电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操作岗位。

4、长期从事粉尘作业环境中的岗位,粉尘作业达四级以上。

(四)丁 等

1、凡是接触刺激性毒物,毒性较低,对人体造成轻度危害的作业岗位。

2、长期从事化验、配药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岗位。

3、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劳动强度达四级,每日工作8小时以上,平均消耗值为2700千卡/人。

三、保健津贴补贴标准 甲等 每人每日3元。乙等 每人每日2.5元。丙等 每人每日2元。丁等 每人每日1.5元。

四、保健津贴的经费来源

特殊岗位保健津贴是对常年直接从事特殊岗位作业员工的一种工资性补贴,津贴在工资基金里开支,列入生产成本。

五、保健津贴的发放

1、有毒有害作业保健津贴以从事本岗位工作的实际工作日计算,按月发放。

2、凡兼做两种类别以上可享受保健津贴的员工,只享受一种津贴。

3、员工在法定节假日、休假、工伤或病假期间不享受保健津贴。

4、脱产学习人员不享受保健津贴。

5、享受保健津贴人员调离原工作岗位时,即取消保健津贴。

6、保健津贴每月发放一次,每月由各生产单位按每个员工的出勤情况,填报特殊岗位人员保健津贴发放表,经各生产单位领导审查签字后,报人力资源部审批,由财务部发放。

7、改进了工艺、设备或经过治理,改善了有毒有害作业岗位劳动条件的,岗位津贴应按新的条件重新评定,调整等级。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篇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工作,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规定》(中博基字﹝2008﹞1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特别资助是为了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增强研究创新能力,对在站期间取得重大自主创新研究成果或研究能力表现突出的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实施的资助。

第二章 规划与组织

第三条 特别资助工作每年开展一次,资助名额与资助金额根据经费预算确定。

第四条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负责组织实施特别资助工作。

第五条 各博士后设站单位负责本单位特别资助的申请、审核和日常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士后工作管理部门协助基金会做好相关工作。

第三章 申请与推荐

第六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特别资助,须向所在设站单位提出申请,设站单位或有关地区博士后工作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遴选,按照推荐名额确定人选,报基金会。

第七条 基金会依据资助名额,按照设站单位在站博士后数量确定推荐名额。流动站设站单位及在京的非北京市属工作站设站单位的推荐名额直接下达,其他工作站设站单位的推荐名额统一下达至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博士后工作管理部门。

第八条 申请条件。

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特别资助须具备下列条件: 1.进站满4个月;

2.已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或在项目成果转化方面取得好的成效;

3.发展潜力大,在站期间的研究工作表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

4.申请特别资助须依托一项具体科研项目,项目应能反映申请人当前科研能力和水平;

5.申请项目可以是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的延续和深化,但必须有新意。

第九条 申请人向所在设站单位提交一份纸质申请书及一套科研成果纸质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包括:科研学术类奖励或专利证书、重要的学术称号证书、学术专著的版权页或重要学术论文的期刊封面及论文首页等。

第十条 流动站设站单位及在京的非北京市属工作站设站单位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的申请人进行遴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士后工作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本地区工作站设站单位的申请人进行遴选。专家遴选须遵循宁缺毋滥原则。

第十一条 流动站设站单位及在京的非北京市属工作站设站单位依据专家遴选结果和推荐名额向基金会报送本单位推荐人选的申请书及证明材料,同时报送本单位申请情况汇总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士后工作管理部门报送本地区工作站设站单位推荐人选的申请书及证明材料,同时报送本地区申请情况汇总表。

设站单位对纸质申请书及证明材料存档三年。第十二条 基金会对推荐人选资格进行复审,复审不合格的不予提交专家评审,同时向设站单位反馈情况。

第四章 专家评审

第十三条 基金会组织同行专家对申请人进行评审。先进行专家通讯评审,通讯评审后确定一定比例申请者,再进行专家会议评审。依据专家会议评审结果确定特别资助拟资助人选。

第十四条 专家通讯评审。

(一)基金会按照二级学科对申请材料进行分组,对申请材料较少的相近二级学科予以合并,对申请材料较多的二级学科拆分为若干评审组,每个评审组原则上不超过25人。

(二)通讯评审采用网上匿名方式进行。基金会从专家库中随机为每个评审组聘请若干名同行专家进行评审。评审专家根据评审标准与说明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评审,按百分制量化打分。申请人的学术发展基础条件占20分,科研创新能力占35分,选题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占25分,选题可行性占20分。每个申请人的有效回分专家不得少于3名。

(三)基金会汇总专家评分,按照体操计分法计算各申请人的得分。在评审组内对申请人按得分从高至低排序选取一定比例的申请人进入会议评审。

第十五条 专家会议评审。

(一)基金会按照一级学科对进入会议评审的申请材料进行分组,对相近一级学科予以合并。根据资助名额与各一级学科申请人数确定本学科的评审名额,四舍五入取整。

(二)基金会从专家库中随机为每个评审组聘请5名以上同行专家,合并组成的评审组内各一级学科至少聘请1名评审专家。评审专家根据博士后在站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创新能力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评价,以投票方式确定拟资助人选。

第五章 资助与实施

第十六条 基金会召开理事会秘书长办公会议对资助流程与结果进行审核,报基金会理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定。第十七条 拟资助人选在中国博士后网站公示7天。对公示期间受到举报经查实不符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规定》的拟资助人员,以及在公示结束前已办理出站手续的拟资助人员,取消资助资格。

第十八条 公示结束后,基金会公布获资助人员名单,将资助经费拨付至获资助人员所在设站单位,并向获资助人员颁发资助证书。

第十九条 获资助人员出站时,须向设站单位提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总结报告”,由设站单位报基金会。

第二十条 设站单位财务部门须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总结报告”中基金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核定。设站单位博士后管理部门应于每年年底向基金会提交本单位“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使用效益情况报告”。

第六章 附 则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篇8

中山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

校内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九条“允许特定学科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之规定,经教育部批准,我校从2006年起,从本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拔和招收部分优秀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为保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直博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对直博生的培养制订本试行办法。

一、基本要求

(一)招收直博生的学科专业,须以二级学科为基本培养口径,参照硕博连读生的培养要求,并结合直博生的特点,制订直博生培养方案。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单位,还要考虑属下不同二级学科的一些共同要求。各学科专业要根据培养高质量专业研究人才的要求,做好课程体系的筛选和论证工作,确保课程训练的系统性和课程水平的高标准。

(二)在基本完成必修课程学习后,进行严格的中期分流考核。各专业可以在学校文件的指导下,制订各自的考核具体实施方案。对考核不合格的直博生按研究生肄业处理。

(三)培养方案和中期分流考核实施方案应由各二级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导师集体论证,通过学位评议组审议,报研究生院培养处批准。

(四)招收直博生的学科专业以基础学科为主,具体招生专业要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核批准,招生名额视生源状况而定,但每年适当保留部分名额用于其他选拔途径的博士生招生。

二、学制与学分

直博生的学制五年,其中第一年和第二年以课程学习为主,辅以必要的科研方法训练;后三年主要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

直博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多只能延长一年,提前毕业最多提前半年。申请延期毕业和提前毕业按有关规定办理。

直博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学分要求与硕博连读生相同,总学分不低于40,各学院或学科可在此基础上确定不低于基本标准的学分要求。

三、课程设置

直博生的课程设置与硕博连读生的基本一致,由硕士生课程和博士生课程两部分组成,其基本组成如下:

(一)必修课(不少于19学分,统一在第一学年开课):

1.公共必修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计4学分(硕士生课程)

(2)第一外国语:计5学分(硕士生课程)

2.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0学分

(包括该专业各方向共同的基础理论课及专业课,每门课程一般为3—4学分。)

(二)选修课:

1.指定选修课

一般为2-3门,参照本专业三年制博士生的专业必修课设置,在第一学年结束以后开课;

2.方向选修课

包括按专业方向分组列出的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等,在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选修。

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要体现培养科学学位研究生的要求,开课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研讨班、实验、系列讲座、学年论文等均可列入课程范围并给出合适的学分。教学实践、业务实习、社会实践等由学院(包括中心、医院、实体系、以下简称院系)根据学习需要列入选修课程中,学分视情况而定,一般为1—2学分,或不计算学分而列入学位论文工作之中。

四、中期考核

直博生在第四学期(6月份)结束前,由各学院(系)和学科对直博生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对直博生是否继续博士阶段培养予以确认,具体考核办法和实施办法由各院(系)参照《中山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制定,各单位应将考核结果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查。

凡考核不合格的直博生按研究生肄业处理。

五、指导方式

直博生的指导方式,采取以导师负责制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第一学年可以不指定导师,第二学年开始的一周内,以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和培养单位调剂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指导教师。

七、学位授予

直博生一般在第四学期内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正式开展所选课题的学位论文工作。凡在后续考核或培养过程中被认为不适合攻读博士学位者,经院系提议,研究生院审批,按研究生肄业等我校其他有关学籍管理的规定处理。

直博生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同意授予博士学位的,不另授予硕士学位。

八、其他

(一)直博生自入学之日起按照博士生进行培养和管理,并享受博士生待遇,直博生在学期间,不得中途转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完成学业需要中途中断学习者,按研究生肄业处理。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篇9

(讨论稿)

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成才,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其在长期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师德风范在青年教师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学校决定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由导师在规定时间内在师德、教学、科研诸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和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对象及时间

新进入我校专任教师队伍, 年龄在35岁以下,职称为讲师及其以下的青年教师。指导时间为一年。

二、导师条件

1、具有良好的师德和优良教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

2、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和实践经验,能够对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3、在本学科专业有一定造诣,在学术上有较新成果,在教学改革方面有较丰富经验。

4、具备副教授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三、导师职责

1、根据所指导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计划,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达到的目标。

2、进行师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3、指导青年教师至少掌握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相关的前沿知识,明确该课程在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组织并指导青年教师熟悉备课、授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习、实验、考试等各教学环节,练习教学基本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5、训练青年教师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技能,提高青年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6、指导过程中认真填写导师工作日志,指导期满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价,写出书面报告。

四、导师的配备管理与考核

1、各教学单位应在青年教师报到上班一周之内为其配备导师。原则上1名导师指导1名青年教师。

2、导师确定后,由各教学单位将《河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指导计划表》报人事处,经学校批准后颁发青年教师导师聘书。

3、青年教师导师要相对稳定,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得更换。

4、青年教师导师由其所在教学单位负责管理与考核。各教学单位要定期对青年教师导师的指导工作进行检查与督促,指导期满进行考核,将综合评价结果及导师工作日志报人事处。

5、根据考核结果,由各教学单位在教学考核时为青年教师导师加1-3分。

五、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1、主动接受指导教师在思想、业务方面的指导,虚心求教,勤奋好学。

2、参与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学习教学科研基本技能,认真完成指导计划内容。在指导期内完成教学研究或科研论文一篇,并以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

3、定期就个人思想、工作和业务进修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与导师沟通,认真填写《河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学习日志》。

4、指导期满,由青年教师所在教学单位组织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经人事处审核后将考核结果记入青年教师培养档案。

5、符合规定条件的青年教师必须按要求接受指导与考核,未经导师指导的青年教师或指导期满考核不合格者,不得担任课程主讲工作,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见习期教师延缓转正定级。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篇10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胜任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充分发挥经验丰富、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总结我校多年来培养青年教师的经验,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强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导师的人选及职责

1、导师人选

根据我校教师职责,担任青年教师导师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为人师表。

(2)教学经验丰富,历年教学工作考核优秀,每学期都承担至少一门以上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程。

(3)主持承担有省部级以上教研、科研项目。(4)具备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导师应从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教师中选任,也可以从已经退休、但身体健康的优秀老教师中选任。每位导师每轮只能指导1名青年教师。

2、导师的职责

(1)负责对青年教师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勤奋工作。

(2)负责制定业务培养计划。

(3)根据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承担的教学任务,指定其进修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导师每次授课,必须要求青年教师全程听课、助课,对青年教师从教学方法、讲课技巧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青年教师备课,协助选用教材,听取青年教师试讲和课堂讲授情况。

(4)带领培养对象参加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帮助培养对象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发展状况、科研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对青年教师今后的科研方向、研究内容、创新能力等进行指导。(5)协助学院(部)安排并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实践或从事其它实践性工作。

(6)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期结束时,导师要撰写青年教师培养情况的工作报告,对培养对象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情况做分析评价和鉴定并对后续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工作报告列入青年教师的业务档案。对经过培养和考核后不适合担任教师岗位工作的青年教师,导师有权本着客观、负责的态度,及时向院(部)和学校管理部门报告情况,提出建议。

二、培养对象及要求

1、培养对象

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且没有系统地承担过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毕业生、或调入我校、或校内拟转岗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以及学院(部)认为有必要经历导师制培养的各类教师。

列入导师制培养的青年教师,必须跟随导师助课满一年,不允许独立开课。

2、青年教师经过培养应达到如下要求:

(1)按照培养计划,完成导师指定的课程选修、知识学习、工程实践或科学研究(含教学研究)等任务。

(2)在导师的指导和带动下,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

(3)跟随导师助课满一年,全程听讲导师所授课程内容,掌握讲授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学会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选定参考教材;能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讲授该课程,效果优良。

(4)进入导师所在的课程组或科研团队,学习导师的教学科研经验,掌握教学科研的方法。

三、管理办法

1、导师的选任

(1)各学院(部)将本单位的青年教师导师名单、待培养的青年教师基本情况名单,《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工作计划》、导师的开课通知单(课程表),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学一个月内,报送人事处师资科备案。

(2)学校负责组织举办青年教师和导师的“拜师见面会”,新任导师的任职培训等工作。

(3)对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履行导师职责的人员,学院(部)要及时做出调整安排,并报学校备案。

2、导师制的考核

(1)学院(部)负责落实和管理本学院(部)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要督促导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培养计划并负责审核批准计划,督察执行情况。各学院(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2)学校每年检查各单位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实施情况,并作为对学院(部)的考核内容之一。

(3)人事处重点负责对青年教师助课情况的检查。人事处根据学院上报的开课通知单,对课程进行全程跟踪检查,对助课缺课超过四分之一的青年教师,考核视为不合格。

(4)每年学院(部)或学校聘请至少三位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进行验收。其主要程序为:

①公布人事处对青年教师的助课出勤结果。

②青年教师试讲助课课程,专家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给出评价意见。

③举行考核答辩会。导师介绍培养过程,青年教师汇报培训体会与收获,考核小组专家提问,青年教师答辩。

④考核小组经评议后确定考核成绩,考核成绩分合格、不合格。⑤考核结果人事处备案,全校公示。

(5)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青年教师,当年不允许申报高校教师资格,允许其再实行导师制一年进行培养。对不能认真接受导师制教育的人员,或实行导师制2年后仍不能履行教师职责的人员,学校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合肥工业大学教师职责》等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做出调离教师岗位、解聘等处理。(6)对于考核成绩合格的青年教师,学校按照其实际助课的学时数予以核发工作量酬金。

(7)对于考核成绩合格的导师,给予计算50个标准学时的工作量。

吉林大学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办法 篇1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做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选派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应以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为宗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科研机构或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的要求,着眼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

第三条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本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章选派计划

第四条2013年计划选派3500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

第五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重点面向“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选拔,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与项目院校以签署协议方式确定各校选派计划和双方的责任义务。“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亦可推荐相应专业的博士生申报。

第六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留学期限、资助期限为6-24个月。

第七条重点支持《人才规划纲要》、《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支持学科、前沿技术、基础研究、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领域。项目院校应结合本单位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基地和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确定具体选派专业和领域。

第八条留学人员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或具有一流学科专业的机构。

第九条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申请条件

第十条具有中国国籍,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身心健康,无违法违纪记录,有学成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十一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科研能力和交流能力,综合素质良好,学习成绩优异,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第十二条申请时年龄不超过35岁(以申请截止时间为准)。

第十三条外语水平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外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专业语种应与留学目的国使用语种一致)。

(二)曾在同一语种国家留学一学年(8-12个月)或连续工作一年(含)以上。

(三)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并达到合格标准。

(四)曾在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参加相关语种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英语为高级班,其他语种为中级班)。

(五)参加雅思(学术类)、托福、德、法、意、西、日、韩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以下标准:

雅思6.5分,托福95分,德、法、意、西语达到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CECRL)的B2级,日语达到二级(N2),韩语达到TOPIK4级。

(六)通过考试或面试达到拟留学单位的外语水平要求。

第十四条申请时应为国内高校全日制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和定向生除外)。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及国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联合培养计划。

第十五条选派范围不包括:已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已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且留学资格尚在有效期内的人员;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的人员(本科、硕士期间派出者除外);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的违约人员;已获得国外全额奖学金资助的人员;已取得国外永久居留权的人员。

第四章选拔办法

第十六条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

第十七条2013年的网上报名及申请受理时间为3月20日-4月5日。申请人应在此期限内登录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http://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按照《2013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申请材料及说明》准备申请材料(请见国家留学网“2013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专栏”,)并提交所在单位审核。

第十八条推选单位应组织专家对申请人的资格、综合素质、发展潜力、出国留学必要性、学习计划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审、公示后确定推荐人选,并提交校内专家评审意见。

第十九条申请受理工作委托以下受理单位负责:“985工程”及“211工程”建设高校负责本校人员的申请受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人员的申请受理由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负责(详见国家留学网受理机构通讯录)。

国家留学基金委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

第二十条受理单位应在4月12日前将书面公函及推荐人选名单提交至国家留学基金委,并通过信息平台提交申请人的电子材料。申请人的书面材料由受理单位留存。

第二十一条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组织评审及录取工作。

第二十二条录取结果于2013年5月公布,录取通知将及时发放至受理单位。

第五章派出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留学人员原则上应于申请当年派出;当年未派出的应由项目院校说明原因并及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委。

第二十四条对留学人员的管理实行“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办法,具体按照现行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留学人员派出前须在国内签订并公证《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交存保证金、办理《国际旅行健康检查证明书》,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教育部出国人员上海集训部或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办理派出手续。凭《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资格证书》、《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报到证明》到留学目的国驻外使(领)馆报到后方可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第二十六条留学人员在国外留学期间,应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的有关规定及《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的有关约定,自觉接受驻外使(领)馆的管理,学成后应履行回国服务义务。

第二十七条 项目院校应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留学人员的管理工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

第二十八条留学人员在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前,项目院校应为其办理同意派出的函件。

第二十九条获得资助的留学人员,其与获得资助有关的论文、研究项目或科研成果在成文、发表、公开时,应注明“本研究/成果/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第六章附则

上一篇:《西游记》读书笔记小学作文400字左右下一篇:夕颜悲怜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