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创业教育

2024-08-21

吉林创业教育(精选9篇)

吉林创业教育 篇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是最富就业需求、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资源大省, 共有高校58所, 其中部属高校2所, 省属院校56所, 年均高校毕业生达16万人以上。然而,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为2%的低水平状况下, 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创业率更是不足1%。面对这一情况, 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有力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 不仅有利于推动吉林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变, 同时, 也是高校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是积极响应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更是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措施。本文, 将从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着手, 在借鉴国外良好的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基础上, 针对吉林省的现实情况, 提出构建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建议, 以期促进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要促进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必须首先了解目前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调研, 了解到目前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 政府出台促进创业政策众多, 但受益面不广有待加强宣传路径

近年来, 吉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先后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扶持文件20余个, 内容涉及市场准入、行政管理、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财政资金补贴等方面, 如:2009年3月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若干政策》, 2012年8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 2013年4月出台《吉林省创业培训促就业工程实施方案》, 2014年8月出台《关于落实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公告》。

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也制定出台了相应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但是, 在政府出台众多鼓励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良好条件下, 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并没有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反而出现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冷”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 是由于大学生本身的创业意识不强, 创业意愿不强烈, 没有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所以很难促成创业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 高校大学生在获得相关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的帮扶路径上还不是很清晰, 还需要政府、高校及相关部分进一步扩展宣传的路径, 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更多潜在的高校大学生受益于政府的扶持政策。【1】

(二) 高校创业活动涉及范围广, 但最终成为大学生中小众参与的项目

近十几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创业问题, 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积极组织创业活动、开设创业课程、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办创业园区等, 这些举措确实促进了一批高校大学生关注创业, 或者参与到创业活动中来, 甚至有一部分具备创业素质的大学生在良好的创业大环境下成功创业, 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辉煌事业。但在高校参与创业活动的大学生仍占少数, 以吉林省挑战杯为例, 每年约35所高校的近万名大学生会参与到竞赛中来, 虽然1万名大学生的总数不少, 但与每年全省16万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及60余万在校生的总数相比, 还是一个太小的数字, 属于绝对的小众, 而且每年通过创业计划竞赛获奖的优秀作品很少能够真正转化为实际的创业项目, 绝大部分仍旧停留在创业计划书上。以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为目标的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例, 整个吉林省共58个创业园, 共吸纳2700余名大学生成功创业, 这些创业园发挥了促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作用, 但是效果和产生的影响度仍有待于提高。促进创业活动开展仅靠创业园的拉动是绝对不够的, 提升广大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是关键所在。各高校及相关部门需创新举措,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创业、提升创业意识, 积极地投入到创业活动中去。

(三) 高校促进创业教育形式多样, 但广泛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存在困境

近年来, 省内各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高校的创业教育, 从课程开设、活动开展、竞赛举办、创业园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例如,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经相继开设了《创业学》、《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创业案例剖析》、《创业成功学》、《创业投资学》等一系列创业教育公共选修类课程;省级、校级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每年都在团省委和各校团委的共同努力下如火如荼地开展, 其中也不乏众多优秀的作品;各个高校努力创建自己的创业园, 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孵化提供全方位的帮扶与援助。然而, 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停留在促进就业、是“就业的替代品”的层面, 还没有深入理解创业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目前, 各高校的相关举措, 包括开设课程、开展活动、举办比赛、创办创业园, 都各自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不能形成系统, 发挥出更具价值和更具影响力的效果。同时, 大多创业活动所覆盖的大学生群体存在重复现象, 例如, 创业课程多为选修课程, 没有创业意识或是没有创业兴趣的学生也很少主动选修这类课程, 创业活动和创业计划大赛也都是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参加, 而缺乏创业意识或是没有创业兴趣却具备创业潜能的大学生很难有机会或是有动力主动参与到这些有意义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比赛中来, 因而形成了创业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一些有兴趣、积极主动的大学生重复接受创业教育, 而本来就缺乏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却很难通过这些渠道加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此外, 各所高校普遍缺乏创业教师师资, 通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和与学生的交往中渗透创业意识更难以实现。因而在高校广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仍旧存在困境。

二、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从当前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 高校创业教育想要发挥突破性地进展, 必须要在学校层面统筹规划, 建立一套完整的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体系, 这里介绍三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以及我国目前创业教育发展比较先进的几所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 以期从他们的经验中获得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启发。

(一)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美国的创业教育是全球创业教育的先驱者。世界上第一门创业学课程《新创企业管理》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尔斯·梅斯教授于1947年率先开设。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的创业教育在适应经济转型的发展过程中, 其高校创业教育逐渐从商学院发展为向全校其他学院各类学科扩展的趋势。在此过程中, 美国高校形成的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聚焦模式 (focused programs) 、磁石模式 (magnet model) 和辐射模式 (radiant model) 。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属于“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

聚焦模式属于非“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 是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之初最早形成的模式。创业教育课程仅对商学院内部的MBA、研究生或本科生开设, 其开展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特点, 因而, 开展创业教育所产生的相关经费支持, 师资储备等其他相关组织运作方面的内容, 皆由商学院或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心独立运营管理。【2】目前, 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已经越来越少。采取该种模式的典型高校包括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磁石模式属于“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 它是继聚焦模式在美国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针对全校范围内各个学院学生开展, 开展的课程 (包括课程设计、开设科目、课程内容及模式等) 、所需师资等都是由商学院或是隶属于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心独立负责管理和运营。在管理机构方面, 磁石模式同聚焦模式一致。采取该种模式的典型高校包括百森商学院、麻省理工大学等。辐射模式属于“全校性”创业教育的另外一种模式。该模式的创业教育面向学校全体学生, 每个学院的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 进行创业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了解与掌握。但与磁石模式不同之处就在于, 辐射模式的管理运营机构一般是在全校层面建立一个创业教育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各个学院的负责人组成, 对全校的创业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在创业教育所需资源和师资方面, 也由参与到创业教育的各个学院分别负责, 即各个学院针对本学院的专业特点和现有能力进行课程设置, 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课, 全校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各个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同时, 在教师的聘任、培训等方面, 也由各个学院独立负责。【3】采取该模式的典型高校包括康奈尔大学、任斯利尔理工大学。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设立一个固定的管理运营机构能够统筹规划学校现有资源, 同时, 职责划分明确, 不会存在发展创业教育的真空地带, 更加利于主要负责人有针对性地争取资源。同时, 美国高校将全校性创业教育定位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有利于实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 有利于促进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创业、接触创业和参与创业, 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促进顺利就业。

(二) 国内的现有模式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 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我国高校开启了有组织地推进创业教育的进程。在此之后的10年中, 我国政府、社会等对于创业教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在创业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些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有些学校也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模式, 高校创业教育呈良性发展的态势。这里希望通过介绍国内创业教育开展良好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为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存在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高校主动的独立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都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做出了有益的创新和突破。如:清华大学形成了以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的创业教育, 通过开拓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发挥提供了平台。复旦大学以向学生教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 将创业教育融入课堂, 在教学中将创业教育开展起来。华东师范大学则直接开设创业教育课, 做出了积极大胆的尝试。武汉大学以“培养创业人才, 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实施了以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三创”教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方面开设了创业教育的选修课程、传授创业知识、营造创业氛围;另一方面, 学校的附属机构如校产管理部门、北航科技园、北航科技孵化器等不仅为学生提供资金, 同时在注册公司等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帮助。【4】该阶段各高校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 没有形成固定的创业模式, 与当前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所处的状态相似。

第二个阶段是政府部门多元引导下的探索阶段。该阶段政府部门开始关注和重视高校创业教育。2002年4月, 全国范围内有9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逐渐发展形成如表2中所示的“三种模式”:

第三个阶段是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4月22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为开端。该次会议后的5月4日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该文件的颁发要求全国范围内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配合, 协调各部门资源, 集合力量来出台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地方政策措施, 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全方位打造创业支撑平台、增进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并在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从而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 该文件也明确了中国的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至此, 开展中国“全校性”创业教育的导向已经十分明朗。在第三阶段, 创业教育开展比较典型的高校概况见表3。

三、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相关建议

通过对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们对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存问题已经较为了解。结合对国外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借鉴, 针对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发展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 实现“全覆盖式”的高校创业教育

首先, 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大部分高校已经从由面向商学院学生的聚焦模式的创业教育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发展全校性创业教育已成为全世界创业教育发展趋势,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教育大省, 应积极跟随时代经济发展步伐, 开拓视野、发散思维, 在高等教育办学方面努力与世界接轨。其次, 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多渠道就业的角度来看, 吉林省要全面推动创业教育发展, 促进大学生提高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率, 就必须实现“全覆盖式”的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 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接触到创业教育, 最大限度地发掘具有创业潜能的大学生,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大学生创业的信心, 进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创业, 提升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实现高质量就业、多渠道就业。最后, 高校开展全校性创业教育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履行高校职责。胡晓风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创业教育以培养合理的人生为宗旨;创业教育是整个生活的教育;创业教育原则包括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德育为本、创业为用;学问与职业一贯;从实际出发实施创业教育。”【5】陶行知提出“人生志在创业”, 将创业教育作为贯穿于人生始终的任务, 强调了创业教育对于人一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我国学者王占仁教授也提出在高校应开展“广谱式”的创业教育, 即它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而不仅仅是传授创业知识和技巧。【6】每一位大学生在大学都应享有接受生活教育的权利, 也接受创业教育的机会。

(二) 政府积极设立试点院校, 探索“分类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借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吉林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积极牵头设立吉林省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着力扶持与建设, 不断总结经验, 形成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体系, 有助于加速全省高校创业教育的推进。当然, 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的设立必须根据全省高校类型分布情况, 进行有计划地设立。例如, 在吉林省的本科院校中, 师范类院校有6所, 工科为主的院校4所, 综合类高校4所, 农业类院校3所。【7】可以根据高校的分类情况, 在每一类型的高校中挑选出1-2所高校作为试点院校进行大力扶持, 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 会形成不同类型高校独有的创业教育模式, 之后再“小范围、同类型”高校内进行创业教育模式建立的推广, 每一类型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经过检验和矫正后, 能够形成吉林省独有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体系。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教育模式体系的建成不仅能够实现全省高校创业教育的有序发展、科学发展、长效发展, 还能够带动全省的创业教育热情、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效果,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持续建设, 促进吉林省经济、教育和科技的多维度发展, 是一件“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重要举措。

(三) 高校结合学科优势, 探索自身创业教育长效发展的运行模式

从国内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典型案例来看, 高校性质不同, 其开展创业教育所选择的模式或是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创业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有学者称:“大陆高校的创业教育与高校科技园紧密结合, 在中国大陆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主要都是综合性大学, 绝大部分都有比较深的工科背景, 因此这些高校在学生创业教育及实践上都主要体现在把一些高新技术商业化的方式上。”【8】吉林省的科技资源占有量在全国排第13位, 具备科技教育的优势资源, 但是科技贡献率却处于全国的第23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吉林省要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 充分利用好省内占有的科技教育优势资源, 积极鼓励理工科类、综合类、农业类等院校积极结合自身的科技优势建立自己独有的创业教育模式, 将“产学研”一体化融入到学校创业教育模式之中, 不仅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开展创业教育背景下科技创新的受益者, 同时也逐渐形成高校独有的创业教育模式, 形成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创新, 不但机会更多, 而且效益更大”。【9】科技资源占有量相对少的师范类、艺术类高校也同样可以不断发掘自己的学科优势, 加强全校性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和构建,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武超.吉林省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经济视角, 2013 (12) :63.

[2]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3]Deborah H.Streeter, John P.Jaquette, Jr.Kathryn Hovis, University-wid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lternative Models and Current Trends[J].Department of Appli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ew York 14853-7801USA: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胡晓风, 姚文忠, 金成林.创业教育简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9:1-8.

[6]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230.

[7]初冰.地方高校产学研模式比较与路向选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31.

[8]罗英姿.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3.

[9]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IX.

吉林创业教育 篇2

17日,由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发起、全省58所本专科院校和吉林省教育学院申请加入的“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隶属省教育厅,地点设在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街151号),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宗旨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

目前,吉林省高校连续多年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持续增长,为全省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吉林省高校在就业市场开发、就业信息化建设、就业指导服务、就业理论研究等方面还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成立的。该协会旨在集合全省高校资源,强化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同时也为政府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高校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 

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篇3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自清华大学1998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以来, 仅有十几年的时间。在这十几年间, 我国各大高校陆续开展了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 为了响应我国出台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号召, 2001年省内少数大学开始关注并研究创业教育问题, 2004年开始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正是立项研究高等学校创业教育问题, 自此, 吉林省各大高校开始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创业教育课程。调查发现, 2013年吉林省的毕业生大约有16.8万人, 就业率82.77%, 自主创业的比例在0.5%左右, 明显比全国高校自主创业比例2%低。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吉林省各大高校也开展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 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模拟基地等, 高校创业教育采取的形式主要有组织讲座、创业实践、开展创业课程、进行设计大赛等。 (1) 虽然高校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 但是从整体来看, 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较慢、发展也不平衡, 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教育体系, 构建和完善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学生思想观念落后, 对创业认识不足

虽然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开展十几年的时间,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高校学生依然存在着对创业的认识不足, 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的现象。第一、大学生在毕业后首要考虑的一般是到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去就业, 创业一般是作为这些单位的“备胎”存在的, 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涌入了有限的职位中, 竞争越来越大。第二、高校学生认为创业仅仅是自己办公司、当老板, 对于创业还处于比较片面的认识, 没有认识到到边远地区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为边远地区的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也是一种创业。第三、高校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创业, 并没有达到创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等要求。

(二) 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存在缺陷

高校在开展一门课程时, 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支撑, 而且还要有联系实际的能力。 (2) 一方面, 吉林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一般是以选修课或者创业培训班的形式, 创业课程的内容对于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存在不足。 (3) 另一方面, 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教材, 很多高校创业教育的教材仅仅是对涉及到的学科知识的简单堆砌, 没有专门的教材体系, 严重制约着吉林省创业教育的开展。

(三) 创业实践教育发展缓慢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高校在开展创业实践教育活动单一, 大多是开展各类创业竞赛、组织一些创业大赛, 而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的机会则比较少, 学生的知识过于书本化, 无法积累创业经验。其次, 创业实践教育的实施效果不理想, 很多创业实践没有有效的发展途径, 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 造成创业实践教育实施效果不理想。最后, 创业活动流于形式, 一些高校为了发展创业教育也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创业竞赛, 但是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参与比赛, 并没有真正的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三、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缺乏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造成高校学生创业观念落后, 对创业的认识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即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也有高校的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传统的就业观念造成高校学生对于创业的兴趣不大。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及社会的大环境来看, 创业并不是就业, 仅仅是副业存在的, 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 学生自身也认识不到创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认识不到创业的重要性, 也是由于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并不注重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 缺乏创业目标体系, 高校学生并不具有创业的基本素质, 造成高校学生没有足够的创业意识, 并不具有创业的能力和必备的知识。

(二) 尚未形成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

造成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教材单一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吉林省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还不能满足开展一门课程所需要的理论兼实践、循序渐进开展课程的要求, 使得很多高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吉林省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创业教育的内容也脱离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

(三) 尚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实践是检验创业理论知识的唯一途径, 也是对课程建设的延伸和完善。吉林省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 倾向于创业理论教育, 忽略了创业实践教育, 导致创业实践教育发展缓慢。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必须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 吉林省的高校创业教育跟企业的联系不足, 造成创业教育缺乏真实性与有效性。另外, 高校为了开展创业教育, 组织的创业竞赛等活动, 因没有提供完善的赛后帮助机制, 造成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因没有明确的方向而搁浅, 进一步阻碍了创业实践教育的发展。

四、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然而由于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理论发展的限制,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省内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为了使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 必须加强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 完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 首先应明确开展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牢牢把握住这个主要任务, 积极完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才能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方向。完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 集中表现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 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品质是对创业者的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影响创业活动效率, 保障创业实践顺利进行的必备心理条件, 是影响和制约创业实践活动最直接的因素。创业知识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素养, 决定着创业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4) 这四个方面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 共同构成完整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缺少任何一个方面, 都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展开。

(二) 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 通过课程加以落实的。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创业课程体系设置规范化。

根据创业学习和实践的重要程度不同, 创业课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本素质课程、能力培养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 让学生具备创业意识的基础上, 了解基本的创业知识, 充分发挥创业能力,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目标。能力培养课程主要是将基本素质课程中学到的创业知识转化成创业能力。实践教育课程主要是学生通过参加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 将创业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的结合。 (5)

2. 健全创业教育教材体系。

创业教育教材的选择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吉林省各个高校在选择教材时, 应针对自身不同的情况, 采用适合自身创业教育发展的教材, 选择不仅吸收优秀的国外创业教育的先进理论, 而且结合社会成功人士经验的教材, 对这些教材进行规划, 合理应用, 最终形成适合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兼具自身特色的教材体系。

(三) 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分为两个方面: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通过课堂将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教授给学生, 以达到培养创业基本素质的目的, 而实践教学则是教学生如何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了达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统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1. 创建模拟创业公司。

通过学生在众多行业中寻找商机, 制定创业计划, 组件创业公司, 进行创业管理等过程模拟公司运营的全过程, 让学生了解创建创业公司的实际情况, 积累创业经验。通过自己创建模拟创业公司, 学生真实地感受公司运营活动, 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教学, 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创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创业教育不仅需要课堂知识的传授, 还需要课外配套设施的配合。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 是其不可缺少的手段。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需要政府机关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在建设过程中, 给予高校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实现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和企业吸收培养的大学生的共赢, 达到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伟峰.浅谈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新形势[J].高校讲坛, 2013 (3) .

[2]段华洽, 金俊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群文天下, 2012 (10) .

[3]刘国凤, 卢婧.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3 (23) .

吉林创业教育 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和规范吉林省网络创业培训工作,促进全省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开展,根据《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社〔2015〕290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创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5〕197号)和《吉林省失业保险办法》(吉林省人民政府令第19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网络创业培训。是指通过参与式培训、翻转课堂、学习互助小组等多元化培训手段,依托教学辅助平台或互联网平台,对创业者进行互联网渠道创业的专业化指导和系统化训练,从而帮助创业者建立互联网创业思维,了解网络创业原理和创业流程,熟悉网络创业主流平台、模式特点及基本操作方法,提高网络创业能力。

第三条参加网络创业培训人员范围:培训人员包括贫困家庭子女、毕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参加培训人员可不受户籍地域限制,根据培训需求到省内各地参加创业培训。

第二章机构管理

第四条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梅河口市、公主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各地区人社部门)是本地区创业培训的主管部门,负责网络创业培训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管理工作。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属地化管理原则负责本行政辖区内网络创业培训的组织管理、结业考核及补贴审核等工作。具有资质的网络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负责网络创业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五条网络创业培训机构以资质认定方式确定。凡具备办学资质和网络创业培训条件的院校和培训机构均可申报网络创业培训机构。申请网络创业培训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国家职业培训法律法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教育部门批准的办学许可证;

2.有创业培训、创业服务或电子商务培训资质并提供培训或服务效果的相关证明材料以及服务对象的评价材料的培训机构优先;

3.有2名及以上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网络创业培训及后续服务的组织工作;

4.有3名及以上获得《网络创业导师培训证书》的全职或兼职讲师;

5.有不小于80 ㎡的创业培训理论教学教室、配备电脑、投影仪、可移动桌椅、黑白板等教学设备;

6.有不小于100 ㎡的网络创业培训实操教学教室,配备30台以上电脑及优质的网络资源,确保流畅使用实操平台;

7.注重服务效果,建立学员档案,定期评价培训和服务的效果,并定期为培训学员提供后续跟踪指导及信息交流平台,帮助学员对接提升培训、创业孵化、创业融资等后续服务;

8.具有5名及以上全职或兼职的创业服务专家(包括企业家、专家学者、互联网资深从业者等),具有满足创业服务要求的活动场地及设备设施;

9.规章制度健全,内部管理规范,社会信誉良好,无违反职业培训法律法规被处罚记录。

第六条符合上述申报条件的,可向各地区人社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装订成册,申请材料一式二份,申请材料包括:

1.网络创业培训机构申请书(附件1);

2.独立法人证书复印件、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资质证书复印件;

3.相关办学培训资历证明,培训场所和相关设施、设备的使用证明(实景照片);

4.授课教师及创业服务专家资质证明;

5.工作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

6.教学实施大纲和教学讲义等有关材料;

7.申报单位的教学组织管理、师资管理、档案管理、后续服务管理、消防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

网络创业培训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各地区人社部门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请、公平竞争、择优认定、合理布局”的原则,在收到培训机构申请后,严格按照选择条件和《网络创业培训机构选择参考评分基准表》(附件2)进行审核,实地考察和预选,预选通过后由各地区人社部门形成报告,并附一份申请材料上报省人社厅。省人社厅适时对通过预审的网络创业培训机构进行复审,并将复审结果在省人社厅网站向社会公示(公示期5个工作日)。复审合格并经公示无异议的网络创业培训机构,拟定为网络创业培训机构。经省人社厅发文后,确定为网络创业培训机构。

第七条网络创业培训机构可根据培训工作需要,经培训人员所属地人社部门、财政部门备案后,方可开展创业培训工作。

第八条各地区人社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创业培训机构的检查、指导,省人社厅不定期进行抽查。网络创业培训机构实行评估制度,每年12月20日前各地区人社部门将本地区网络创业培训机构的检查评估报告报省人社厅。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将取消网络创业培训机构资格:

1.不按照网络创业培训技术标准及管理规范进行培训,培训质量低劣的;

2.未完成上网络创业培训目标任务的;

3.弄虚作假,套取、骗取补贴资金的;

4.被学员投诉,经核实达二次以上的;

5.教学管理不规范、被书面通报二次以上的;

6.与其他机构联合办学、转让或租借网络创业培训资格的。

第三章师资管理

第九条省人社厅负责组织开展网络创业导师培训。凡具有互联网创业或从业经历,熟悉互联网行业,了解互联网创业一般规律和流程;具备店铺经营(或电子商务)熟练操作能力和相关指导能力;热爱网络创业培训工作,年龄在25岁到50岁之间,具备与计算机或电子商务相关学习背景,且愿意从事网络创业培训的人员均可参加网络创业导师培训班。

获得《网络创业导师培训证书》后12个月内,至少完成3次以上全程授课,严格执行网络创业培训技术标准,对培训学员的创业活动提供后续支持服务,按时向属地主管部门上报培训班活动报告及后续支持服务报告。

第十条网络创业培训导师每年年审一次,年审工作于年底进行。

(一)年审对象。持有《网络创业导师培训证书》的人员。

(二)年审程序。申请年检的网络创业培训导师,填写《网络创业导师考核表》(附件3),由当地人社部门根据申请人当年开展网络创业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各地区人社部门审核,考核表一式两份,一份各地区人社部门留存,一份上报省人社厅。

(三)年审结果的认定。

网络创业导师年审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视为年检不合格:

1.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不遵守网络创业培训技术标准;

3.课堂上向学员传授与网络创业培训无关的内容;

4.同一时间在多所网络创业培训机构挂职或授课,未遵守两名网络创业导师授课的原则;

5.培训期间,擅自允许由他人代替参加培训人员上课;

6.允许学员不上课,虚名上报;

7.通过调查学员50%反映授课质量不高。

第十一条年审管理。各地区人社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协助省人社厅做好当地网络创业导师年审初审工作,不得弄虚作假,未及时上报年检材料者视为本年审不合格。省人社厅将按照各地区人社部门上报情况,审核网络创业导师年检材料,并根据年检情况对各地区适时进行抽查。

网络创业导师年审结果将作为该导师下能否承担网络创业培训工作的依据,没有参加年审或未通过年审的导师将取消网络创业培训授课资格,不得继续从事网络创业培训教学工作。如有意愿继续从事网络创业培训工作者,需重新参加省人社厅统一组织的网络创业导师培训班或师资提高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网络创业培训工作。各地区人社部门不得选派年审不合格的导师执行授课任务,否则视为培训无效并追究相关责任。

第四章教学管理

第十二条网络创业培训由培训机构所在地人社部门组织实施,网络创业培训机构在开班前15个工作日内,填写《网络创业培训开班申请表》(附件4)后向当地人社部门申报,经当地人社部门、财政部门同意后方可开展网络创业培训。

第十三条网络创业培训机构在组织人员参加网络创业培训班时,要按照网络创业培训的标准和要求筛选学员,根据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及培训需求,做好创业培训需求分析,因人、因地、因时组织实施培训。

网络创业培训教学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由网络创业培训机构指定,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培训导师做好教学工作,指导学员完成学习任务,负责日常考勤及记录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网络创业培训机构应按照网络创业培训技术标准和课程计划要求,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统一使用省人社厅编制的网络创业培训教材。严格按照规定课时培训,在保证理论知识授课课时的基础上,可邀请人社、工商、税务等部门工作人员讲解创业政策,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经验。网络创业培训机构在教学时应采取全程录相,保留教学影像资料(光盘)备查。

网络创业培训机构在每季度末及时向当地人社部门报送上一季度培训学员开业情况、经营状况、带动就业情况及教学影像资料(光盘)。

第十五条网络创业培训班结束后,网络创业导师要按照标准整理本期培训班相关资料,网络创业培训机构由班主任配合网络创业培训导师做好本期培训班的考评与档案移交工作,学员档案由专人统一负责管理,每期培训班的档案材料及全程教学资料(光盘)应妥善保管。留存档案资料依次为《网络创业培训开班申请表》(附件4)、《网络创业培训学员登记表》(附件5)、学员身份证复印件、网络创业培训教案、店铺规划书(附件6)、全程教学录像资料(光盘)。

培训班结业7日内,授课导师须填写《网络创业培训导师授课信息反馈表》(附件7),网络创业培训机构对授课导师进行考核、评估,签审评估意见后报送当地人社部门存档备案。

各级人社部门要根据培训资料报送、档案整理移交、学员信息反馈等情况,对网络培训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班进行不定期的考核、评估,考评结果作为培训机构年检的重要资料。

第十六条网络创业培训班结束后,由当地人社部门根据《店铺规划书》等材料验收标准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由省人社厅统一印制的《创业培训合格证》。由当地人社部门进行编号、签发(以长春市为例,由长春市人社局直接负责发放的证书编号为长人社创培字2017xxxx号)。

第五章培训经费补贴

第十七条网络创业培训补贴资金可从就业补助资金、创业促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补贴中列支。其中: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参训人员必须是持有《就业创业证》的城镇失业人员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培训补贴实行“先垫后补”的办法,补贴标准为1500元/人。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培训补贴。

参加网络创业培训后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的网络创业培训人员,可向培训机构所属地人社部门申请网络创业培训补贴。网络创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应附:《网络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表》(附件8)、《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毕业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除外,应出具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证明材料及学生证)复印件、《创业培训合格证》复印件、培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网络创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凭证材料。网络创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的,还应附代为申请协议,《网络创业培训学员基本情况一览表》(附件9)、网络创业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

第十八条上述申请材料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应按规定支付到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或个人信用账户;网络创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的,按规定支付到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网络创业培训机构要在培训补贴资金到账一个月内将补贴资金发放到学员手中,不得以任何形式抵项或扣减。

第十九条网络创业培训补贴实行按季度申报。当地人社部门接到相关单位申请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资料审核,并将补贴资金审核情况(包括单位名称、享受补贴人员名单、补贴金额及补贴标准等)在当地人社部门或政府公共服务网上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举报,或有举报经查实无异议的,所属地人社部门在资金申报表上签署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各级人社部门要将承担网络创业培训任务的网络创业培训机构、享受网络创业培训补贴的人员、举报电话(信箱)等信息向社会公示,严格执行网络创业培训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三项制度。网络培训机构要严格按照培训技术标准进行培训,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网络创业培训任务“分包”、“转包”、“委托”给其他单位,一经发现,取消其网络创业培训机构资格,追缴培训补贴。构成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各级人社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地网络创业培训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师资考核、培训质量等制度。培训班结束后应对20%以上的学员进行电话回访,核实培训时间和内容的真实性,填写《网络创业培训学员回访表》(附件10)。《网络创业培训学员回访表》作为申请网络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的资料之一,由所属地人社部门完成。

第二十一条网络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申报和拨付要严格按规定进行。各地财政、人社部门要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估。对于弄虚作假,骗取、套取网络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名词解释:

1.毕业高校毕业生:是指处在自然内的高校毕业生,即1月1日至12月31日。根据国家人社部、财政部规定,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包含毕业的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

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在城镇登记且领取《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包括超出毕业自然年未就业且领取《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高校毕业生。

附件: 1.网络创业培训机构申请书

2.网络创业培训机构选择参考评分基准表 3.网络创业导师考核表

4.网络创业培训开班申请表

5.网络创业培训学员登记表

6.店铺规划书

7.网络创业培训导师授课信息反馈表

8.网络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表

9.网络创业培训学员基本情况一览表

10.网络创业培训学员回访表

吉林创业教育 篇5

创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新型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主要则是指和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氛围, 包含着那些形成于人们追求财富、创造新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之中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 创业文化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创业文化的提出,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产物, 创业文化体现着社会历史发展观基本问题的撞击和融合。

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认识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 是社会理论的基石。社会存在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等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基本要素, 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 理解创业文化这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产物, 我们就需要挖掘其存在的社会理论基础。通过研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更能说明创业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 它不仅仅包含经济和文化, 更是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有机结合, 我们研究创业文化, 就需要在创业型经济中发掘创业的价值观文化, 反过来以价值观文化牵引创业、激励创业, 从而促进经济的腾飞。

如果要追根溯源, 创业文化应该是开始于各民族的远古神话中的各种创世纪以及英雄创业的神话。然而, 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文化应该是从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移的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 是在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邴正教授将创业文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生存创业阶段、理性创业阶段、文化创业阶段。“所谓的生存创业就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在获利的欲望的推动下的自主创新、积累资本的成功精神”“生存创业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勤奋与机遇的结合, 提倡勤奋精神, 冒险精神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文化精神, 实质就是资本创业文化, 其经济表现是通过最大限度积累资本获利的经济行为。”理性创业阶段, 就是指为了满足发展需要, 在实现个人成就欲望推动下的自主创新, 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精神。“理性创业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崇尚科技与鼓励成就、事业的实现, 是理性主义与自立精神的结合, 具体表现是与资本创业文化不同的知识创业文化, 其经济表现是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专利来获利的经济行为。”文化创业阶段, 就是指为了实现人的本质和潜能, 通过创新文化的行为自主创新, 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

大学生在创业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 学生历来是先进文化的第一接受群体, 如“五四新文化运动”, 是学生对于民主文化的接受及坚持带来了国家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因为学生的思想最活跃, 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对于陈旧的文化没有老年人的固守与坚持, 也没有中年人的顾虑与踌躇。因此, 创业文化要发展就一定要被学生群体所接受所推崇。其次, 创业的主体虽然各个年龄阶段的都有, 各种不同职业并存, 但是归根结底我们进行的、鼓励的创业应该是那些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相对的创业文化的发展也应该是推崇信息发展、科技利用、低碳环保的, 因而对于创业主体的个人素质和教育程度要求就会比较高, 大学生正是这样的主体, 也是新型创业文化形成的主要推动者。

一、吉林省创业文化现状

可以说, 当前吉林省的创业文化正在从生存性创业阶段向理性创业阶段转化的, 人们正在从被动的迫于生存压力创业向主动的寻找机会创业转变。创业文化在吉林省最先提出是基于化解“东北现象”这一问题而产生的, 为了使吉林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有个好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模式, 省委有关领导早在2003年就多次重申要重视“创业文化”发展, 努力塑造创业文化和创业机制, 彻底进行观念和体制上的创新, 使之惠及包括吉林省在内的整个东北区域。省委提出只有改变人民群众就业观念, 激发社会创造力, 才能从根本上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并由此确定了大力建设吉林省创业文化服务老工业基地的方针。“培育创业文化, 要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 宣传部门责无旁贷、大有作为。”原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荀凤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充分整合媒体资源, 形成宣传合力, 通过开设专栏、推出专版、树立典型、解读政策、带动专家研究吉林文化等方式, 大力弘扬创业文化, 营造创业光荣的舆论氛围。”吉林省社科院还专门进行了创业文化以及创业理念的课题研究, 使得吉林省的创业文化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

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吉林省民营企业规模不断发展, 据有关部门统计, 80%以上大学毕业生都是通过民营企业实现就业的。随着各行各业的创业成功人物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人们渐渐开始认识到创业的积极作用, 并认同创业的价值, 不再蔑视“个体户”, 人们逐渐改变了过去重农抑商的陈旧思想理念, 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意义和好处, 创业光荣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

二、吉林省创业文化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吉林省创业文化遗失

回顾吉林省的历史不难发现, 吉林省的原住居民并不多, 大部分都是当年“闯关东”者的后代, 他们背井离乡, 一路风餐露宿、披荆斩棘, 从关外来到这千古荒原, 通过辛勤劳作建设了一个全新的家园。他们是这片上最早的创业者。新中国建设初期, 各路人才听从党的召唤从四面八方来到东北, 或伐木开矿、或屯垦戍边, 成功地将吉林省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 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正是那种坚忍不拔、奋发图强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当代创业者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 在调查中发现, 这些精神财富正在不断丧失中, 同进行创业相比, 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 不愿冒险, 不敢创业的情绪在受访者中普遍存在。

(二) 农工为主的产业模式影响了创业文化的发展

吉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 同其他以农业为重的省份一样, 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给人们的思想中烙下了深刻的烙印, 自给自足、知足常乐、小富即安、安贫乐道、“不患寡、只患不均”等思想极为普遍。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使人们缺乏经济头脑、市场观念、经营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长期来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无法给创业文化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空气和土壤。

同时, 吉林省还是我国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 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工业模式注重于体现集体和共有, 并不强调个人作用。在此种环境下所滋生的“大锅饭”思想, 使得整个的工业活动缺乏创造性的、创新的氛围。人们普遍安于现状, 求稳怕变, 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服从, 不习惯于主动的创造、变革。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吉林省的经济明显落后与沿海地区, 靠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三) 传统思想影响大学生创业

时至今日, 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儒家思想仍然在极大影响着人们的创业意识和行为方式。如果说“修己安人、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仍应作为我们今天的价值取向, 那么“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君子言义不言利”、“无商不奸”的观念, 却使很多人至今仍摆脱不了平均主义思想和仇富心态。

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 考上了大学就是越过了“龙门”, 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很多学生总是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 公务员热早已不是新鲜事, 并逐年升温, 单省级的考试, 每年都会以几万人的数目递增, 录取比例从一比几十到一比几百, 有的热门只为甚至可以达到一比几千, 他们宁在单位跑腿、不在公司打工。一些人认为, 大学生是读书人, 就应该以“出世致仕”为最终追求, 经商则是自降身份, 是对知识和能力的浪费。这些观念, 都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性。很多大学生因为家人的反对而放弃创业, 还有一些大学生虽然坚持创业, 但是在创业初期不能够得到家人的谅解和支持, 以至于无法度过创业危机, 导致创业失败。

三、建设新时期创业文化, 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创业文化在整个创业环境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创业文化的沙漠是很难开出创业之花的, 不少人都认为硅谷的成功原因正是“硅谷文化”。“美国学者安娜利·萨克森宁 (Annalee·Saxenian) 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硅谷欣欣向荣与128公路地区日益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两地的区域文化差异所致。”

创业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在人们已有的思想文化层面所进行的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从保守的观念转化为开放创新的观念、从依赖服从的观念转化为独立自主的观念、从计划经济单一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市场经济多样化的思维方式, 为创业活动的开展营造出一个支持创业、鼓励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

对于大学时代而言, 在新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下, 建设创业文化, 努力增加社会对于创业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一定要“在青年学生中树立‘创业光荣、创业有为、创业发展’的时代理念, 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创业、支持创业、帮助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只有当社会能够以平常心来看待创业中的成功和失败, 能够以建设性的心态来透视这场融合理想和冲动的大学生创业浪潮时, 真正新的创业理念才可能深入大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邴正.创业文化转型与创业环境建设[M].中国·长春创业高峰论坛论文集, 2010

[2]段存广, 高国武.基于大学功能演进的大学生创业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

吉林创业教育 篇6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 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下, 为扩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围,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实践教育项目KAB等被引入国内, 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不过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构建仍存在和面临一些问题及挑战, 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西方国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在政府的推动下,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支持机制。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是从1998年1月开始实行“金融扫盲2001年计划”, 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超前教育”, 能够积极帮助青年创业, 同时将创业课程列为大学以上学历教育的必修、辅修或培训重点科目。国内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式:第一,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第二,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第三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虽然各大高校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尝试, 但现阶段我国对创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层次和深度还都不够, 而且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构建在具体发展中会遇到以往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中一些固有问题的影响, 尤其是受固有的就业思维影响较大, 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在学生的自我能力开发上缺乏应有的文化、经济背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有效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当中的管理者不具备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 同时缺乏一定的实践创造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专业化基地的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教育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单一和审批结构繁琐, 导致配套设施不足, 教育基地建设不够, 风险投资基金的倾向性限制了大学生创业。高校通过改变教学课程及教学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并使它成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让其在未来的道路上成为一个创业人才。 (1)

二、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构建目标

1. 培养意识与兴趣

以意识培养为出发点, 给大学生植入创新创业的意识, 让更多学生的就业去向多一条道路选择。从兴趣爱好着手, 培养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 真正对创新创业感兴趣, 并引导学生懂得关注社会发展趋势, 学会从社会中汲取知识和能量, 锻炼学生形成顽强的意志, 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热情。

2. 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传授

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是创业教育的主体。 (2)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务必需要掌握的, 通过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 由专业的有实战经验的老师或是成功的企业家、学生创业实践者来传授创新创业的相关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以及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式。通过案例或是讲授者的经验分享, 客观全面的为同学们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素养, 及人际关系处理的方式等内容。

3. 在实践中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在实践中运用能够让我们快速的成长, 更好的了解认识创新创业的真正内涵。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 必须以提高实践这项能力为根本目的。在课程构建上需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多进行创新竞赛、创业实训等形式的活动, 并以此来强化理论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创业意识。

三、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

1. 基础知识课程

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素质培养、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电子商务、公共关系等与创业有关的课程, 以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播创业意识, 通过课堂让更多的人学习创业的基础知识, 具备创业基本素养。除此之外还要开设创新学、创造学等基础课程, 向学生传授创新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掌握创新原理、规律及特点。

2. 虚拟演练课程

进行创业模拟教学, 运用用友ERP、金蝶、创业者等创业软件, 让学生们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创业。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游戏的方式, 通过团队的集体配合, 大家共同制定公司经营方案, 在虚拟游戏中进行人员分配、商品定位、财务预算、风险评估、品牌定位、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公司相关经营策略。让同学们真实体会到创业的乐趣, 在虚拟却又真实的世界中获取创业的直接经验。这种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课程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领导者, 将自己的想法尽情的展现出来。这种课程模式会让更多的学生感兴趣并自愿参与进来, 也能更加真实的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

3. 实践教育课程

通过KAB创业俱乐部邀请社会成功的企业家或是学校历届毕业生中的创业者开展创业大讲堂、故事分享会、创新创业的相关讲座,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与经验的分享, 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社会发展趋势。

通过学校内相关的学生组织, 开展系列创新创业比赛,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气氛。如营销大赛、创业项目计划书比赛、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竞赛、电子生物比赛等,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利用网络开展网络虚拟竞赛, 面向全国各个高校学生, 让同学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比赛, 以此来拉近各个学校同学之间的距离, 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 彼此分享创新创业经验感受, 相互成长、共同进步。

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让同学们在假期里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开展下乡支农、义务支教、爱心帮扶、挂职实习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亲自感受校园外的生活, 做到“受教育, 长才干, 做贡献”。并且可以与实习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将来就业打下铺垫。

积极利用学校、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资源, 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 设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 并在场地、通讯、网络等硬件设施上提供必要扶持;为其提供商务、融资、咨询等服务, 加强信息交流, 介绍业界动态, 推荐创业商机 (3) 。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 课程构建是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正在加大力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 是实施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大战略措施。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吉林省高校

注释

11王恩德.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科教文汇, 2012 (28) :42, 46.

22 祝虹, 潘勇涛.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以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吉林创业教育 篇7

近日, 吉林省民委下发《吉林省“民族情”创业带动就业服务工程实施方案》, 在全省正式启动2010年“民族情”创业带动就业服务工程。全年力争增加少数民族就业岗位3826个, 组织培训6200人。

《实施方案》对全省9市、州新建基地项目、民品民贸企业新增岗位数、培训少数民族群众人数等三项关键指标进行了任务分解, 规定了完成时限, 以确保此项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民族情”创业带动就业服务工程采取增加投资、发动企业、加强培训等方式和项目拉动、企业带动、培训推动三项具体措施, 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的创业意识, 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自主创业, 多种形式就业。按照“重点扶持、集中使用, 注重效益”的原则, 在民族乡村重点扶持一批能够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产业发展项目。通过争取项目, 建设产业基地, 增加就业岗位, 积极引导民贸民品企业回报社会, 努力发展生产, 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就业岗位, 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吉林创业教育 篇8

近日, 吉林省梅河口市出台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优惠政策, 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创业培训、见习补贴等举措, 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对在该市创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开设免费的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帮助其分析就业形势、训练择业技巧、调适择业心理、培养就业素质;对自主创业给予5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允许以个人形式参加养老保险享受社保补贴;在职称评聘方面, 可按照首次评聘的办法, 不受台阶限制, 直接评定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目前, 该市大学生见习基地已增加到10个, 见习生直接就业率达60%以上。

吉林创业教育 篇9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 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 近年大批农民工顺应回流的浪潮, 城市遭遇“用工荒”难题[1], 而在农村中如何解决这一规模庞大群体的就业成为管理者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以及各级政府利好政策的促动下, 回流农民工掀起了创业新浪潮。农民工在外出务工期间增长了见识, 开拓了视野, 积累了资金、技术、经验和网络关系, 具有更好的机会识别和机会开发能力, 他们回流后所创建的企业较普通农民创建的企业成功率更高, 能够推进农业现代化, 促进乡镇企业、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因此, 鼓励回流的农民工进行创业成为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的路径选择。鉴于此, 吉林省各级政府积极利用本地资源引导回流的农民工进行创业。

创业需要设备、技术、生产、销售、人力等资源的支持, 还需要协调各种网络关系、对创建的新事业进行管理和创新, 虽然回流农民工在外出务工期间对所需资源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是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以及外部环境的限制, 使农民工的回流创业陷入很多现实困境。

2 吉林省回流农民工创业的困境

为了进一步掌握吉林省回流的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本文对吉林省内农安县、舒兰市、榆树市、长岭县、磐石县的131名回流的创业者进行了调研。

2.1 回流农民工创业受文化水平的制约

调研显示, 回流创业的农民工中, 男性占70.23%, 女性占29.77%;在创业者年龄方面, 35~44岁阶段的农民工占50.38%;外出务工年限介于5~8a的占57.2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回流创业的农民工普遍化水平较低, 高中以下占67.94%。回流创业的农民工从事涉农产业、建筑业、餐饮娱乐业的比例超过64%。在专业技术方面, 91.60%的回流创业者掌握了1~2门基本技能, 如烹饪、电工、驾驶等, 仅有5.34%的创业者积累了财会知识, 但是对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以及法律的知识并无了解。调查中, 92位创业者表示, 正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的限制, 创业过程中流失了很多盈利的机会, 并且影响了创业成功的信心。

后期的创业教育和培训可以弥补创业者的文化水平的不足, 然而70.30%的创业者表示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和培训。虽然吉林省已经建立了200余个针对回流农民工的创业基地, 但是实际上目前培训更多地的是停留在“就业培训”的固有模式中, 只重视对回流农民工某一专业生产技能的培训, 而缺乏包含创业精神、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在内的综合系统培训, 更是没有根据回流农民工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具体的创业意愿实施分类培训, 缺乏针对性。

2.2 回流农民工创业遭遇资源获取的瓶颈

在此次的调查中, 大多数创业者遇到过厂房租金负担重、金融贷款困难、税费比例过高的问题, 而且有58.02%的创业者认为“地方政府对回流农民工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以金融政策为例, 资金是创业的“血液”, 在131名受访者中, 40.46%的创业者认为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资金筹集。虽然吉林省已经制定了针对回流农民工创业的金融扶持政策, 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 创业的初始资金来源于金融贷款的比例仅为11.45%, 而且其中仅有6.1%的创业者评价金融贷款的可获得性良好。从整体上看, 吉林省的金融支持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多倾向于大城市、大型企业, 回流农民工创建的小微型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 而且贷款须经过担保或者以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这种金融贷款门槛过高、手续复杂, 限制了回流农民工创业的流动资金。

2.3 回流农民工创业承担舆论的压力

当前, 我国的农村仍然处于“乡土社会”中, 农民仍然生活于熟人的社会, 他们更加追求和重视与他们形成相同的思想、相同的习俗、相同的价值观[2], 排斥甚至反感标新立异、格格不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没有融入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 获得身份认同, 因此返回家乡后更期待获得家乡人的感情支持[3]。吉林省地处内陆地区, 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 经济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 因此人民的思想观念较为守旧、僵化, 更多的农民安于现状、害怕冒险, 很少能够理解和宽容创业可能遇到的失败、挫折。因此, 在131名受访者中有66.41%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遭遇过家人的强烈反对, 至今仍有近一半的创业者承认自己害怕失败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外界舆论的压力。

3 促进吉林省回流农民工创业的路径选择

3.1 为回流农民工提供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和培训

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更加需要通过后期培训弥补前期知识的匮乏, 93.12%的创业者表示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创业培训。后期的继续教育能够武装农民工的头脑, 帮助他们正确评价创业机会, 考察机会窗口开放的时间, 提升创业意愿, 增强创业的必要技能。

创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涉及3个层次。培育创业精神。其目的一方面在于鼓励回流的农民工要敏于发现有价值的机会、善于把握机会, 增强其创业的意识, 另一方面使他们对创业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 能够冷静的面对风险以及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失败;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聘请专家、教授或者成功的创业者以讲座、论坛的形式教授回流农民工如何识别机会, 如何降低成本, 如何谈判, 如何进行技术创新, 如何开拓市场, 如何创建网络关系等相关知识, 能够提升回流农民工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 很多回流的农民工在创业时会选择涉农产业, 因此发挥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科研机构、农业协会、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的力量, 围绕农业生产现代化、机械化, 农业经营产业化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能够提升回流农民工的技术能力。

3.2 为回流农民工提供创业全过程服务

政策服务包括为回流农民工制定相关的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保护性政策。如在金融政策方面, 要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入驻小城镇, 增加营业网点, 降低农村小微型企业贷款的门槛, 减少申请贷款的审批层次, 简化贷款手续, 放宽还款期限;大力发展金融担保服务, 鼓励担保机构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将农村中小型企业作为服务对象, 扩大担保的覆盖面,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税收政策方面, 将回流农民工创业与招商引资同等待遇, 在创业初期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并将吸收的失业人员、失地农民、低收入群体的数量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作为确定税费比例的标准。在财政政策方面, 设置专项资金, 在政策上给予回流农民工创业一定的补贴或者启动资金, 保证政府在创业培训、创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创业融资等方面的财政投入。

行政服务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协调职能,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行政队伍, 围绕汽车产业、农用机械、绿色食品、冰雪旅游等本地优势项目创建项目推介、信息咨询、技术辅导、法律援助等的一条龙的创业服务模式, 简化审批手续, 降低相关费用, 杜绝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发生,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需要注意的是, 在涉农产业中, 要大力扶持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 加快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发展的步伐, 鼓励创业者进行种、养、产、供、销的产业化发展, 壮大经济实力。

3.3 为回流农民工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

社会中其他人对创业的看法影响着个体的创业意愿[4]。吉林省长期以农业以及重工业发展为主导, 导致整体经济活力不足, 创业氛围不浓, 因此营造积极的创业环境需要政府引领农民新理念, 批判传统守旧、僵化、小富即安的思想, 以成功创业者的现身说法来支持创业、宣传创业、鼓励创业;还要在社会中树立允许失败、理解失败、宽容失败的态度, 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鼓励遇到失败和挫折的创业者不气馁, 不放弃, 打消回流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宣传创业者的社会责任, 鼓励创业者保护环境、诚实守信、正当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高双, 高景璐.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分析[J].人口学刊, 2012 (3) :92-97.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5.

[3]王佃利, 刘保军, 楼苏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框架构建与调研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2) :111-115.

上一篇:X射线发生器下一篇:相关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