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森林

2024-10-08

吉林森林(精选6篇)

吉林森林 篇1

1 吉林地区森林资源概况

吉林地区位于吉林省中东部, 面积2.81×106hm2。其中林地面积1.66×106hm2;有林地面积1.54×106hm2, 活力木总蓄积1.55×109hm2, 占全省林木蓄积的18%, 次生林占50%以上。除林地林木资源外、林区还蕴藏着147科1019种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 300多种野生动物。林木以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冷杉、硬阔林、杨桦林、杂木林、和灌丛。境内山峦起伏、江河遍布, 是第二松花江的上游, 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型水电站。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 决定了森林植被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经营好现有森林对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森林经营现状

解放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狠抓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及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 林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几十年来坚持以营林为基础, 森林面积和蓄积逐步增长, 生长量大于消耗量, 森林覆盖率达到56.3%。同时狠抓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森林防火, 先后建立了松花湖、白山湖、红石湖三湖保护区, 建国55年来没有发生特大森林火灾, 是全国护林防火先进城市。几十年来累计生产木材3500万立方米, 有力的支持了国家建设, 促进了地方国民经济发展。

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 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林区转产转项, 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采取了国家、集体、个体相结合的经营方式, 大力发展了民营经济, 促进了林地再生产的扩大, 不仅解决了林业投入不足的问题, 而且在就业、扶贫、林业产业化方面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 森林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结构不合理

一是树种结构不合理, 现有林分次生林占50%以上, 人工林树种单一, 多为大面积针叶纯林, 林分稳定差性潜伏着森林病虫害和火灾隐患。

二是林龄结构不合理, 中幼林占绝对优势, 近、成、过熟林资源偏少, 林龄低龄化。

三是林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 第二、三产业薄弱。

3.2 经营水平低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经营机制下, 忽视了生态效益, 大量砍伐木材, 致使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下降, 生态功能低, 科学推广不广泛, 良种壮苗使用率低, 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 经营管理粗放。近、成熟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质量持续下降, 可采资源逐渐枯竭。森林资源利用率低, 经济效益不明显, 支柱产业、后继产业发展缓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林业发展的需要。

4 解决森林经营问题的对策

4.1 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到的生态公益林和商品用材林划分标准, 结合吉林地区区位条件和经营目标, 将全地区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用材林。

生态公益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路护岸林、农田牧场防护林、环境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自然保护区林等特种用途林。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松花湖、白山湖、红石湖, 及松花江沿岸及其支流、源头两岸。

商品用材林包括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用材林、珍贵树种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经过定向培育和改造的中幼林。主要分布在立地条件好, 坡度缓, 森林采伐后对生态环境不构成明显影响的地带。商品用材林主要分布在桦甸、红石, 蛟河主要市县。

4.2 分类管理、分类指导

对生态公益林坚持以国家投人为主, 实行事业化管理, 严格保护好森林资源, 对松花湖、白石湖、红石湖、松花江源头及其两岸, 库区周围, 山顶险陡坡的森林, 实施封禁管护, 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梳林、灌丛、采伐迹地、荒山荒地, 采取封山育林, 天然更新, 补植、补拔及平茬复壮等措施, 恢复森林植被;对过熟林要有计划地采伐更新, 合理利用资源, 恢复其生态功能。同时对公益林要在“生态优先”的原则指导下, 搞好立体开发, 多种经营, 加强自我发展能力。

商品用材林, 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实行企业化管理,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自负盈亏, 加快商品林基础建设,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4.3 调整树种、树龄结构

要发展优良乡土树种, 积极营造针阔混交林, 在海拔500m以上中低山脉, 以红松为主, 落叶松辅, 混交水曲柳、黄菠箩、胡桃楸、紫椴、大叶山杨等。在海拔800m以上中高山脉, 以云冷杉、幛子松为主混交柞树、色树等, 尽快改变树种单一, 结构纯林的状况。

要调整好树龄结构, 抓好中幼龄林的抚育管理, 加快森林资源培育, 缩短熟量成熟期, 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经营。

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 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 适当发展速生丰产林, 高校经济林和薪炭林。以生态为主, 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4.4 经营机制, 管理机制的改革

对现有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实行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模式, 加大非公有制经济成份, 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 使森林资源得以保护, 又使经营者获取一定的利益。同时要调整现有林业投入, 搞好税费和采伐的管理, 建立良好的森林经营管理体制与模式。

4.5 实施科技兴林, 搞好科技推广

根据林业生产特点, 坚持科技兴林战略, 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开展科技攻关, 重点抓好科技成果转化, 以吉林市林科院为龙头, 各市甚林业推广站为枢纽, 建立各级林业推广体系, 广泛开展科技成果与应用技术的推广, 加快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

4.6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以法治林

要建立林业资源信息管理体系, 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 为林业发展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严格执行限额采伐计划, 严禁无证采伐和超限额、超计划采伐。严格依法行政, 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

吉林森林 篇2

【发布文号】吉政发[1986]32号 【发布日期】1986-03-13 【生效日期】1986-03-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森林植物检疫实施办法

(1986年3月13日吉政发〔1986〕32号)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防止危害森林植物的危险性病、虫的传播蔓延,保护林业生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和林业部制定的《 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以下简称《细则》),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我省森林植物的检疫范围包括:

(一)所有森林植物的种子、苗木、苗根、萌条、接穗及其他繁殖材料;

(二)怀疑带有检疫对象的原木、原条、薪炭材及枝丫;

(三)乔木、灌木、野生木本花卉的活体植株;

(四)可能被检疫对象污染的包装材料、运载工具、场地和仓库等。

第三条 第三条 各级林业行政部门为我省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主管部门。具体检疫工作,分别由其所属的森林植物检疫机构和国营林业局(经营局)的森林植物检疫机构负责。

第四条 第四条 省林业厅要根据全省疫情变化,及时修订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林产品补充名单;根据疫情,向省政府提出划分疫区或保护区的建议,并及时组织进行检疫对象的封锁、控制和消灭工作。

第五条 第五条 开展检疫工作所需的费用,按照《条例》和《细则》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条 第六条 受检单位或个人应向检疫机构交纳检疫费。检疫费的收取、管理和使用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调运、邮寄或携带森林植物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以及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和林产品,均须在起运前,分别到调出地和调入地森林植物检疫机构办理检疫手续。其中,省间调运的,须到省级森林植物检疫机构办理手续;省内调运的,须到县级森林植物检疫机构办理手续。

第八条 第八条 有关森林植物检疫部门接到报检申请后,要详细查询报检货物情况,明确检疫要求,按照省林业厅制定的《吉林省森林植物检疫操作技术规程》严格实施检疫。

第九条 第九条 铁路、交通、民航、邮政等部门承运、收寄森林植物的种子、苗木

等繁殖材料以及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和林产品时,凭植物检疫部门签发的《植物检疫证书》(正本)受理。出省的,凭盖有“吉林省森林植物检疫专用章”的《植物检疫证书》(正本)办理;省内的,凭盖所在地的“森林植物检疫专用章”的《植物检疫证书》(正本)办理。

第十条 第十条 在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和林产品运达调入地时,调入单位应立即通知所在地的检疫部门进行复检,对证与货不符的,应予查封,通知调入单位或个人进行处理;对带有检疫对象的,应按国家规定进行除害处理,所需的费用和因处理所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由直接责任者承担。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各级森林植物检疫机构可根据需要,在乡(镇)林业工作站、林场、苗圃等林木种苗繁育单位和木材检查站聘请兼职森林植物检疫员,由其执行森林植物检疫机构部署的任务。兼职森林植物检疫员由所在单位推荐,经当地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考核,发给《兼职森林植物检疫员证》,报省森林植物检疫站备案。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对森林植物实行产地检疫,检疫要按照省林业厅制定的《吉林省森林植物产地检疫办法》进行。大力推广建立无检疫对象的种苗繁育基地,积极开展无检疫对象苗圃的竞赛活动。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对在森林植物检疫工作中有下列成绩之一的,由林业行政部门给予奖励。

(一)积极宣传、模范执行植物检疫法规,认真普及检疫知识,成绩优异的;

(二)在控制和消灭检疫对象方面或对森林植物检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有重大贡献的;

(三)揭发检举或及时制止违反检疫法规行为,防止检疫对象传播蔓延,避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

(四)铁路、交通、民航、邮政等部门与当地森林植物检疫部门积极配合,工作成绩显著的。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违反森林植物检疫法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有关部门给予处罚。

(一)对阻碍检疫人员执行正常工作任务或进行打击报复,以及弄虚作假或伪造植物检疫证书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给予刑事处罚。

(二)对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运输森林植物或林产品的,进行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进并处100元以内的罚款;教育不改的,加倍处罚,违章运输的物品带有检疫对象的,没收带有检疫对象的部分并加倍罚款;屡教不改的,没收运输的物品: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令赔偿经济损失。

(三)检疫人员或办理托运、收寄的人员失职或徇私舞弊的,给予政纪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令赔偿经济损失。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本办法未规定而《条例》和《细则》已有规定的内容,按《条例》和《细则》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吉林省革命委员会一九八0年三月二十四日颁发的《吉林省森林植物检疫试行办法》即行废止。

附:吉林省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林产品名单

附: 吉林省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

检疫的森林植物、林产品名单

检疫对象 应检植物及林产品

白杨透翅蛾 杨属植物及旱柳、唐柳的苗木和插条

杨干象 杨树、旱柳、白桦的苗木及插条

杨园蚧 杨、柳的苗木、插条、带皮原木

牡蛎蚧 杨、柳、榆、核桃楸的苗木、插条、带皮原木、薪

炭材

青杨天牛 杨树枝条及苗术

青杨虎天牛 杨、柳、榆、糖槭的原木、苗木及枝条

杨锦纹吉丁虫 杨、柳的原木、枝条、苗木

疣纹蝙蝠蛾 杨、柳、榆、水曲柳、花曲柳的苗木、苗根

落叶松种子广肩小蜂 落叶松种子

紫穗槐豆象 紫穗槐种子

落叶松枯梢病 落叶松苗木、枝梢及接穗的皮部

松疱锈病 红松、赤松、樟子松、偃松等二针松和五针松的原 木、苗木

吉林省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篇3

一、吉林省林木病虫害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吉林省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一直呈上升趋势,每年有几十种病虫害的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吉林省气候多变造成部分树木长势衰弱,人工纯林面积不断增大、树种单一,林木及其产品调运频繁,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等,这些因素给林木病虫害的滋生、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致使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大、病害种群数量增殖迅速、防治难度高。林木病虫害一旦发生,其扩散蔓延迅速,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这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全省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使得全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田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和其他林业经营成果大打折扣,给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鉴于森林病虫害发生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平时无人问,灾时忙一阵”的现象,在足够的资金投入、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保证的前提下,结合我省实际,坚持“预防为主、依法防治、科学防控、促进健康”的方针,通过相应的、有效的措施和制度实行防、治、管综合治理,以不断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促进林业发展,进而有效地维护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将此工作列入林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对森林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应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从实现新时期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从保护吉林省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高度、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认识。只有站在以上四个高度,才能不断更新此项工作的思路和理念,进而明确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

2、结合实际、落实责任

森林病虫害防治在切实加强领导重视、管理的同时,应建立“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各级地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上级相关部门下达的目标管理指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制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将经营管理区内常发性森林病虫害逐种类制定详细的防治技术方案和年度防治计划,并编制当地《重大突发性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预案》,立足早准备、早预防、早行动、早灭除。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目标,确定专职、兼职人员所应承担病虫害防治的具体工作,同时通过制定考评制度和考核办法,实行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齐抓共管,切实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彻落实到实处,为推进全省林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科学规划、改善环境

“治病要标、本兼治”。防治林木病虫害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增强林木自身的抵抗能力,即通过合理的栽植、培育,来改善林木的生态结构。首先,提高种苗的抗侵害能力。在育种期间,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和应用基因、细胞工程,以缩短育种周期的同时提高种苗的抗虫、抗除草剂、抗病害的能力。其次,营造混交林应适地适树,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保证树木旺盛生长。第三,林木抚育间伐要保持一定的郁闭度,以此改善林分生态条件,提高林分质量和自控能力。第四,适时合理地进行林分卫生采伐及清林工作,以有效改善林分的卫生状况,有效控制次级害虫及锈菌的转主寄主,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4、加强监测、源头管理

根据“预防为主”的方针,各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如卫星遥感、GIS等先进手段,切实加大对林业潜在有害生物的种群进行监测。首先,设立一定数量的监测点、防疫站,并配备专职的测报员,适时组织调查和观测、汇总、分析、整理,进而对所出现的疫情及时发出预报,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治。其次,对监测设施和监测林分的林木应严加保护,未经设置部门同意,不得移动、损坏监测设施。再次,加强林木检疫工作,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实行检疫检查,严防危害性病虫传入。

5、有效捕杀、及时控制

一旦发生病虫害,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治,以防蔓延。首先,物理方法。根据虫害生活习性,选用一些简单的器械和设计各种障碍物予以捕杀,防止其转移,阻止其蔓延。其次,引入天敌。有计划的招引害虫的天敌一益鸟及种植豆科、蜜源植物,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再次,化学药剂。选用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低毒、高效、低残留环保型药剂,将其有针对性的、适期、适量使用,在保证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的前提下有效地防治病虫害。

吉林森林 篇4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根据《森林防火条例》有关规定,现发布如下命令:

一、2011年全省春季森林防火期为3月1日至6月15日,其中4月20日至5月31日为高火险期;秋季森林防火期为9月15日至11月30日,其中10月1日至31日为高火险期。

二、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工作地方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统一部署,分级管理,落实责任。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积极开展森林防火检查和隐患排查,确保森林防火安全。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实行严格的森林防火区野外用火管制措施,在高森林火险期内,严禁一切野外用火。乡(镇)人民政府要严格管理好森林防火区农事用火。未经法定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森林防火区野外用火或进行爆破、射击和倾倒燃烧物等涉火活动,严禁携带火种、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森林防火区。对在森林防火区内上坟烧纸和野外吸烟者,公职人员一律开除公职;非公职人员一律依法给予处罚;对在场不予制止或制止不力的领导干部一律给予行政处分;对引起森林火灾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一律追究法律责任。

四、严格林区入山管理。各森林防火责任单位要配备人员进行火情监测和巡查,并在检查站对进入森林防火区的车辆、人员进行检查、截留火种和防火安全教育。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旅游景区要实行区域禁火,对游客进行防火安全监护,其他高森林火险区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防护措施并向社会公布。

五、全面实行森林火险预警响应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和气象主管机构要在森林防火期内联合开展火险预报预警,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林场及林区乡(镇)的村、组基层单位要严格执行森林火险预警响应预案,全力预防森林火灾,并实行“区域联防”、“十户联防”等制度。

六、全力做好森林火灾扑救准备。各级人民政府和森林经营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各类森林消防队伍,根据需要配备专业人员和森林防火设施设备,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各类森林消防队伍要根据森林火险预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急准备措施。遇有火情,要严格按应急预案快速出击实施重兵扑救。驻林区各部队及各单位要按照当地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的统一指挥执行扑火任务。严禁动用未经训练人员直接扑火,避免扑火人员伤亡。

七、加大依法治火力度。各级人民政府和森林防火责任单位要做好《森林防火条例》等法规、制度和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坚持依法治火、依法实施处罚。林业公、检、法机关要依法快速查处、审理森林火灾案件,严厉打击违章用火、故意纵火和破坏森林防火设施设备等违法犯罪行为。

— — 2

八、实行火灾处置应急联动机制。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应急联动制度。遇有紧急火情,要按照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快速进入岗位,履行好紧急支援、资源保障、后勤服务等职责,形成合力救灾的运行机制。

九、各级森林防火机构和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在森林防火期内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随时处置火情。各类森林防火工作人员要按规定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对玩忽职守、弄虚作假、擅离岗位及负有领导责任人员要依法给予行政处罚,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本命令由各基层林场、林业工作站及村民基层组织负责人向公众宣读,并广为宣传。

特此命令。

吉林森林 篇5

1 吉林省森林分布特征

森林分区是在全省范围内, 根据森林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特征, 将森林划分出高、中、低三个级别, 各级彼此有区别, 但在内部具有相对一致的森林植被地理区。因此, 森林植被类型是森林分区的主要依据。但森林植被类型分布与森林分区单位不同, 前者在空间上通常是分散的, 有时在一个地区内经常是重复出现的。而森林分区所划分的单位, 在空间上则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和不重复性。不同的森林分区单位应各自具备独特的森林植被类型特征, 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不同, 彼此在地面上有规律的排列。因此, 森林植被类型在空间上分布的规律性 (即森林植被类型地理分布规律性) , 乃是森林分区分异的基础和根本原则。而森林分区必须显示出地区性的森林特点。

2 吉林省森林分区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性研究

根据中国植被的区分原则、依据, 植被类型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类型) 的地理分布规律性, 主要取决于反映热量的纬度地带性和反映水分的经度地带性, 二者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还有能同时反映热量和水分的垂直地带性, 简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它们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植被地带性分异的普遍规律, 这一规律, 同样可以作为森林分区的原则和依据。但应指出, “三向地带性”是在较大区域内反映热量———水分综合条件的植被水平地带差异, 因此在一个省或一个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局限性, 不一定完全表现得十分明显, 就一般而言, 森林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 (经度、纬度地带性) 是森林分区的主导因素。而山地垂直带性 (海拔高度) 也是森林分区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由于山体所跨的纬度、经度位置及其所占地面积范围的大小与森林植被类型分布分异有所不同。在一般情况下, 它经常受水平地带性的制约, 并且多少是从属于水平地带性。所以森林分区应以反映热量水分的水平地带性的差异为主导因素进行分区。

3 吉林省地理位置与森林分区之间的关系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中部,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 在气候区划上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范围之内。其地形为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形状。东西跨经度10°, 长达800余km;南北跨度5°, 最宽约600余km, 最窄处不足150km。因此, 吉林省森林植被类型水平分布的规律性表现在纬度地带性上热量差异极不明显。吉林省由于东西长及东南高峻向西逐渐低平的地形地势, 加之东部距离日本海较近, 西部受蒙古高压的影响, 所以在地形上由东向西出现山地———丘陵———平原之差;在气候上自东向西则有湿润———半湿润———半干燥之分。由于地形、气候的差异, 致使作用于森林植被地理分布上, 从东向西呈现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的明显地理分布规律, 而在森林植被类型上, 由东向西有规律地分布着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疏林灌丛及草原等不同植被景观。说明吉林省森林植被地理分布规律受经度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另外, 吉林省森林垂直分布特点也非常突出, 东部长白山为东北第一高山, 其在我国境内的白云峰海拔高达2691m,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势, 影响气候土壤和森林植被类型的变化。由山上到山下, 在气候上呈现出暗棕色森林土。在森林植被分布上, 则有高山冻原植被带;亚高山岳桦林带;山地针叶林带;低山针阔叶混交林带等典型而丰富的垂直分布带。

4 吉林省森林分布的依据和主要原则

吉林森林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处理

患者就医后, 尽快采集血清标本, 将血清于56℃灭活30 min。

1.2 Ig M抗体检测

使用德国IBL公司TBEV/FSME Ig M ELISA, 货号:RE57411, 实验步骤如下:向反应孔内加入200μl样本、阴性对照、弱阳性对照和强阳性对照, 18~25℃温育1 h;弃去反应液, 用洗液充分洗4次, 在纸巾上轻敲弃去残留洗液, 向各反应孔加入200μl稀释过的酶结合物, 18~25℃温育1 h。弃去反应液, 用洗液充分洗4次, 在纸巾上轻敲弃去残留洗液, 使用多道移液器向各反应孔加入200μl TMB底物溶液, 18~25℃温育0.5 h;向各反应孔加入50μl TMB终止液, 短暂轻柔振动反应板, 于终止后10 min内使用酶标仪在450 nm (参考波长为600~650 nm) 处测量样本光密度值。

1.3 Ig G抗体检测

使用德国IBL公司TBEV/FSME Ig G ELISA, 货号:RE57401。实验步骤如下:向反应孔内加入200μl校准品、质控品和样本, 18~25℃温育1 h;弃去反应液, 用洗液充分洗3次, 在纸巾上轻敲弃去残留洗液, 向各反应孔内加入200μl酶标记结合物, 18~25℃温育1 h;弃去反应液, 用洗液充分洗3次, 在纸巾上轻敲弃去残留洗液, 使用多道移液器向各反应孔加入200μl TMB底物溶液, 18~25℃温育0.5 h;向各反应孔加入50μl TMB终止液, 短暂轻柔振动反应板, 于终止后10min内使用酶标仪在450 nm (参考波长为600~650nm) 处测量样本光密度值。

1.4 判定依据

参照试剂说明书, TBEV特异性Ig M和Ig G抗体结果判定方法为:强阳性对照OD值>Cutoff 2, 弱阳性对照>Cutoff 1;样本OD值Cutoff 2为阳性, Cutoff1>OD值

2 结果

2.1 各项参考值结果

强阳、弱阳、阴性和空白对照OD值见表2。

2.2 患者抗体阳性光密度值及部分流行病学资料

本次实验共检出Ig M、Ig G抗体均为阳性标本4份, Ig M、Ig G抗体均为阴性标本4份, Ig M抗体为阳性而Ig G抗体为临界值标本1份, Ig M抗体为临界值而Ig G抗体阳性标本1份。见表3。

注:a为临界值。

3 讨论

森林脑炎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在我国东北主要包括大、小兴安岭疫源地和长白山疫源地[4], 地处吉林省东南部的磐石市、舒兰市、敦化市、靖宇县和抚松县等地区正处于长白山山脉。这些县、市规模不大, 林区距离市区非常近, 交通条件便利;当地居民以农民居多, 有着“靠山吃山”的传统劳作习惯, 在林区内的活动十分频繁。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本次实验的森林脑炎患者均有蜱叮咬史。蜱是森林脑炎的传播媒介和TBEV重要的保存宿主, 森林脑炎的发生与蜱的季节消长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在每年的5、6月份, 蜱的繁殖达到高峰期[6], 携带TBEV的蜱也自然增多;同时林区内植物渐渐长成, 便有大量人员进入林区从事采摘山野菜、旅游等活动, 蜱通过叮咬的方式就可以传播病毒。

人对TBEV普遍易感, 张志强等[1]在1999-2003年曾经对吉林省部分地区人群TBEV抗体进行调查, 其中靖宇县和抚松县Ig 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5%和2.08%[1], 说明以上地区存在TBEV感染情况。本次实验的样本中, 森林脑炎患者职业多为农民, 也符合我国近年来森林脑炎发病率林业工人所占比例下降, 而农民等职业人群所占比例上升的新变化[7]。主要原因可能是:职业性森林脑炎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法定职业病, 因而林业工人森林脑炎疫苗的接种率较高;当地农民不了解森林脑炎的危害性, 防病意识淡薄, 几乎不接种森林脑炎疫苗, 进入林区劳作、旅游也不采取防蜱叮咬的保护措施, 增加了感染森林脑炎的风险。

森林脑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流行病学资料, 包括:是否进入过疫源地、发病时间、是否被蜱叮咬、是否经过免疫、职业等, 结合突发高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临床表现;确诊则有赖于TBEV特异性Ig M和或Ig G抗体的实验室检验结果[2]。本次实验便采用经典的ELISA方法来检验特异性Ig M抗体, 并且加查特异性Ig G抗体。根据试剂说明可知:在患者符合森林脑炎流行病学史和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前提下, 患者于某、邢某、蔡某、杨某和梁某Ig M抗体阳性表示新近感染TBEV;姜某Ig M抗体为临界值而Ig G抗体阳性, 表示曾经感染TBEV, 当前处于恢复期;另外4名患者Ig M和Ig G抗体均阴性, 表示未感染TBEV, 可能为其他病原感染。

针对森林脑炎须采取综合的科学防控策略:开展健康教育, 使疫源地的居民了解森林脑炎的危害性和自我防护方法;对重点暴露人群进行疫苗接种完善森林脑炎疫情监测网络, 培养实验室检验能力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强, 吴益民, 冯立, 等.东北部分地区人群森林脑炎病毒抗体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6, 19 (2) :112-113.

[2]陈育, 张晓光, 韩淑祯, 等.森林脑炎诊治现状[J].当代医学, 2012, 18 (8) :29-30.

[3]高岛郁夫.日本医学介绍[J].2006, 27 (9) :404-405.

[4]崔若光, 严善春, 严亮, 等.森林脑炎病毒的研究进展及流行现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1 (5) :55-56.

[5]自登云, 陈伯权, 俞永新, 等.虫媒病毒与虫媒病毒病[M].昆明:科技出版社, 1995:195.

[6]董景红, 朱建华, 尹凤茹, 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脑炎、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7, 8 (6) :718-719.

上一篇:中国特色的CSR下一篇:瓜蒌薤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