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校(精选12篇)
吉林高校 篇1
一、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和大众冰雪体育运动现状分析
(一)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结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一直以田径、球类、体操等项目为主,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课程资源开发主体性和代表性是非常狭窄的。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传统文化,不同的传统文化酿造了不同的体育形态。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有着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吉林人对冰雪运动有着特殊的感情。20世纪60、70年代许多学校不仅开设滑冰课,还组织速滑、冰球等项目的课余训练。然而进入80、90年代,受经济利益驱动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不在开设冰雪体育课程。户外活动场地变小,时间变少,形成现今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滑冰的现象,很少学校浇冰场,大多数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的内容是雪地慢跑、雪地足球,丰富的冰雪体育活动内容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根据调查,吉林市五所高等学校,只有两所学校开设冰雪体育项目,而且只针对学校体育院校的学生,公共体育课的学生开设冰雪体育课程基本为零。开发地方课程,在一定范围内补充国家的课程或替代部分国家课程,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国情的需要。从满足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我省冬季地方体育课程资源,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具有地域特色的健身方法和生存技能,改变我省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资源载体单一的现状,弥补国家课程统一的不足,保护地域体育文化的特色与个性,构建我省冬季特色体育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大众冰雪体育运动现状分析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带有强烈自然烙印的人文科学特点。我国体育运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巨大的地理空间内,南北之差,东西之异悬殊,不同的地理环境必然形成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体育运动项目。我国南方以水上运动见长,北方以冰雪运动见长,民族体育更是一地一异,生动地体现出地理环境特色,尤其是东北地区,冰雪运动十分普及,这完全得益于地理条件。北方人对冰雪运动的喜爱是从小建立起来的,抽冰猴、冰爬犁、打雪橇、滑雪板都是儿时的记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冰雪运动也是有七、八十年代的兴盛到九十年代的衰败,再到现在又在逐渐兴起。这里就面临着新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冰雪运动的奇怪现象。随着当今滑冰场,滑雪场逐渐兴盛,从事冰雪运动的群众也越来越多。从事冰雪运动的群众很多,但是冰雪运动技能水平非常低下,是现在各个滑雪场,滑冰场普遍存在的问题。冰雪场地虽然有指导教练,但是收费高昂,使很多从事冰雪运动的人望而却步。
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与大众冰雪体育运动的整合
(一)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大众冰雪体育运动整合的原则
我省大众冰雪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要坚持以下原则:教育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娱乐性、兴趣性原则、适应性原则。
(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大众冰雪体育运动整合的主要途径
1. 冰雪体育资源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整合
我省冰雪体育资源极其丰富,滑雪场地几十所,滑冰场地上百处。如果将我省的冰雪体育资源与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相互整合,不但可以增加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增强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还可以增强冰雪场地设施的知名度,同时带动了冰雪体育消费和冰雪体育旅游的产业。
2. 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与冰雪体育场地的整合
从事冰雪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既是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教师,也是冰雪体育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现有的冰雪体育场地,配套的冰雪体育设施与配套的冰雪体育教授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优秀的冰雪体育社会指导员不仅仅教授冰雪体育运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渲染冰雪体育运动的氛围,宣传冰雪体育运动的精神和宗旨。
3. 大众冰雪体育运动与高校冰雪体育运动的整合
冰雪体育运动有着可以模拟和复制的特点。作为吉林省高校冰雪体育课程的开展与深入,校园冰雪体育文化自然随之而来。良好的体育锻炼,良好的运动氛围,良好的体育消费和良好的冰雪体育旅游都是构成冰雪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吉林省高校冰雪体育运动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整个社会的冰雪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之带动了这个社会的冰雪体育运动。
(三)冰雪体育课程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优势
冰雪体育课程既有娱乐性、开放性、趣味性等特征,是广大爱好者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活动内容,因此,把冰雪体育课程资源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吉林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三分之二来自吉林省,三分之一来自全国各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无论是吉林省内的学生还是其他省市的学生,来到冰雪资源非常丰富的吉林省就读,其不会滑冰,滑雪,没抽过冰猴儿,打过爬犁,可以说是非常遗憾。这是我省体育教学体系的缺陷,也是特色体育文化贯彻的不足。针对其特有的冰雪体育资源,得天独厚的冰雪体育教学环境,制定符合我省的体育教学大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具备勇于挑战,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昌羽绂.冰雪体育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理论观察,2014(10).
[2]程兆宇.冰雪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科技展望,2015(05).
吉林高校 篇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了《关于下达20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并公布了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其中2015年吉林省高校(不含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如下:下:2015年分单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单位:人)单位名称 博士生 硕士生 总规模 其中: 总规模 其中: 学术
学位 专业
学位 学术
学位 专业
吉林高校 篇3
当我们看到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让座,让了座的也不言谢的比比皆是,富裕了的人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的、要了人命的也在长春出现了,倒地的老太是否要扶,等等,这种种现象不能赢得国人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尊重。
我们说的小康仅仅是物质生活上去了吗?如果物质生活富裕了,那么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我们就小康了吗?
从吉林省的现状来看,我们到了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化建设的时期,而较为发达的高等教育基础和众多的科研院所是吉林省的特色,就长春市来说,吉林大学基本上成了长春市的代名词,“长春市坐落在美丽的吉林大学校园内”之说不胫而走。事实上合校之后吉林大学成了全国最大的一所大学,有国内大学的航母之称。因此,可以毫不过分地说高校的文化特色才是长春市最具优势的特色。
2004年以来,国家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为东北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活力,作为一个副省级城市,长春市自然成为吉林省发展的领头羊。近年来为了发展经济,吸引更多的旅游和投资资源,年年兴办电影节、农博会、汽博会和各种展会,近年来还开始兴办糖烟酒会,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回报。但也不尽如人意,一些游客到长春后,认为最深刻的感受是市内林立的“洗浴中心”和“伪满皇宫”,长春好像是一个缺乏健康文化的城市。这一评价,对于长春市来说无疑是一种灰色的幽默,也是长春市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的悲哀。
其实,除了汽车、电影之外,长春市所拥有的深厚的高校文化底蕴一些省份无可比拟,如何有效地挖掘这一资源为吉林省的经济建设服务,对吉林省的发展与城市定位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吉林省的长远定位要充分考虑突出吉林省的高校文化资源,在吉林省市政建设中要与高校共建具有高校文化特色的文化城市。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认真审视吉林省的高校文化特色,建议吉林省的长远发展定位成突出高校特色的文化城。
2、省、市政府与高校共建文化设施,比如省市的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都可以与高校合建。
吉林高校 篇4
1.1 高校新校区与校园文化的概念
随着我国学校的持续扩招, 我国高校学生数量持续增多。在这种背景下, 很多高校开始兴建, 且一些高校则选择扩大自己的规模, 建立新的校区。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新校区成为了新的内容。从目前来看, 我国高校新校区主要有新建拓展型、合并重组型以及资产置换型三个类型, 无论是哪种类型, 无疑是学校规模的扩大, 对其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校园文化的功能分析
对于校园文化来说, 其是校园工作开展不可缺少的基础, 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首先其具有较为重要的导向功能。通过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学校归属感, 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共同的追求和信念, 同时能够有效衡量自身行为, 让其在校园文化指导下展开相应的工作。
其次, 校园文化具有很好的整合功能。校园的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也有着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判断标准, 其会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应的工作。校园文化就是要在此背景下积极构建有效的价值理念, 有效实现沟通和交流, 更好地促成统一, 形成必要的整合功效。
再次, 校园文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规范功能。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构建校园应有的氛围, 发挥出有效的自我教育作用, 让校园主体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潜意识里进行自我规范和引导, 让校园主体有很好的内在自控力。
2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在新的发展时期都扩大了自身的规模, 构建了新的校区, 三所学校也非常重视对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校园文化传承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于三所高校来说, 其新校区的建设与老校区存在一定的距离, 并不在主城区。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新校区周边的学术氛围较差, 且教师也很少生活在新校区周边, 这让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机会相对减少, 且新校区的教师人数仍然有待提升, 一些文化活动相关的教师指导较为缺失, 致使文化传承工作无法有效展开。
2.2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有待创新
从三所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来看, 新校区在完善制度体系的过程中, 只是简单地将老校区的制度文化简单照搬过来, 学校的校规、纪律、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都是沿用老校区的相关体系, 但是这种简单地套用往往并不适用于新校区。并且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高校需要不断创新自身的制度文化体系, 形成大学自身特有的制度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新校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并且展开了一些制度文化创新策略,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制度文化的稳定性。
2.3 学校精神文化有待提高
对于三所高校来说, 在新的发展时期, 学校的精神文化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人们更加看重的是物质需求, 精神需求则相对较差。学校更多的是重视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 如构建标志性建筑等, 却没有深入分析和研究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没有将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更没有进行必要的精神文化宣传, 使得精神文化投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学生的精神层面得不到满足, 很多学生上网、玩游戏、攀比等行为严重, 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是学校文化建设造成阻碍。
3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3.1 科学合理地移植老校区优秀的校园文化
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更为科学合理地移植老校区优秀的校园文化, 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 应该汲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 继承老校区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校园文化教育。重视校史教育作用的发挥, 加强校风学风教育, 宣传学校的治学理念, 让学生接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校训, 用校徽、校歌感染、激励学生, 在此基础上去创新校园文化。
3.2 创新文化制度建设
新校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创新性, 一方面要发挥网络的巨大作用, 积极汲取网络中有益的资源, 以此为完善文化制度建设。通过网络加强学生同老师和学校间的沟通和交流, 实现校园文化的沟通。另一方面, 要创新其他层面的文化建设, 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社团活动, 通过各种活动弘扬校园文化, 开展有益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 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等, 同时学校也需要积极营造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 让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其中, 加强彼此的交流, 让校园主体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3.3 积极构建校园精神文化体系
在新时期, 新校区要积极构建校园精神文化体系, 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出全体师生及员工的主体作用, 营造大学品位氛围, 开展相应的特色文化活动, 提升新校区的精神文化品位, 积极借鉴其他优秀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思路, 同时也可以积极学习优秀企业的文化建设, 积极构建优秀的精神文化体系, 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教师文化素质的提升。
4 结语
本文以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为例, 对新校区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希望可以为其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摘要:对于一所新的高校来说, 除了要有效完善相关的管理措施, 构建系统的课程安排之外, 还要有效建设校园文化, 形成新校园的重要风气,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校形成有效的文化支撑, 让新校园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 进而有效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让高校相关工作有效开展。本文就对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覃晓舟.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黑河学刊, 2009 (12) :91-92.
吉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快马扬鞭 篇5
(记者 陈帆波) “我来这里工作了,哪见过这么大的投资、这么大的建设呀。‘八五’期间,最多的一次是850万元,后来每年也就是百八十万的。”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金书记激动地对记者说。今年一年,吉林建工学院建设学生公寓38400平方米,学生食堂8840平方米,总投资5140万元。更主要的是,这么大的建设,学校没投一分钱,而完完全全是靠社会投资的。像吉林建工学院这样引进社会资金办后勤、促进学校大发展的实践,在吉林省的30多所高校已经是遍地开花。记者在该省采访时看到,由于今年吉林省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各高校解放思想,拓宽筹资思路,积极寻求社会投资,使学校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一年中,学生公寓建设超过万平方米以上的高校就有12所。吉林大学与兴国科教投资有限公司的`密切合作,引资1亿多元,一年建成学生公寓95000平方米;四平师范学院今年采取多种形式引资,建学生公寓24000平方米。
吉林省是财政穷省,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许多省属院校的学生宿舍和食堂已多年没有扩建或改造。去年以来,该省探索出多种形式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办后勤的路子,从而一举改变了以往学生宿舍和食堂拥挤、破败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舒适、整洁的标准化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李玉说:“这么好的条件,过去是不敢想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投资。”
吉林高校 篇6
为此,笔者从吉林省体育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师资队伍、体育经费及体育场馆器材三方面内容对吉林省45所普通高校开展了调查,其中普通本科院校26所、普通专科(高职)院校19所。调查发现,高校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师资专业水平欠缺及体育资源的浪费并存,一直是制约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现状
体育师资队伍现状 业务素质良好、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体育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保证,是高校体育工作成败与否的关键。调查显示,吉林省高校体育师资从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的教师占9.6%,40~50岁之间的教师占22.33%,30~40岁之间的教师占37%,30岁以下的教师占31.07%;从学历结构上看,所有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占77.23%,硕士研究生占 21.9%,博士研究生占0.87%;从职称结构上看,教授占总人数的7.66%,副教授占32.9%,讲师及助教占59.44%;从专业结构上看,从事球类项目的教师占多数,达40.45%,其次是田径,从事健身、休闲体育项目的教师较少;从运动等级上看,健将级和一级运动员占9.93%,二级运动员占84.68%。
这说明吉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在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上基本合理,但教师数量仍不足。体育师资的缺乏无形中增加了当前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主要表现为:(1)一名教师同时教授多门体育项目,由于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都只有一个专项,对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专业技术不甚了解,在上课之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学习,这种教学无法保证专业水平,势必会降低教学效率;(2)学生数量过多,教师每周授课次数增加过多。在这种情况下,易造成教师体力和脑力的疲劳,难免会出现一些教学失误,使教学无法得到高质量的保障。
体育经费现状 高校体育经费是学校顺利开展体育教学与工作最基本的保障,经费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一工作的进行。目前,高校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专项拨款;(2)体育院系的自主创收;(3)社会团体的赞助;(4)学校体育教育事业费拨款。其中,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专项拨款和学校体育教育事业费拨款是当前吉林省高校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而由自主创收和社会团体赞助所得的经费很少。另外,因吉林省各个高校的等级、体育专业、学生数量等的不同,体育经费的数量也不尽相同。
高校体育经费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购置、体育基础设施的维护、体育维持及日常办公等。在所调查的学校中,仅有8%的学校认为体育经费能够完全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有39.5%的学校认为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由此可见,因体育经费来源少,支出多所导致的高校体育经费不足已成为吉林省高校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才能使体育工作得到高质量的开展。
体育场馆与器材现状 高校体育场馆与器材是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生身体锻炼、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实施高校体育教育与工作的物质保障。目前,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与器材现状表现为:场馆总量丰富,体育器材种类少,部属院校在场馆数量、质量上高于省属院校。
据调查,在体育场馆中,以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和足球场居多,专门的体育馆和游泳馆较少;在体育器材中,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常用器材配置较多,专业素质练习、健身休闲器材等较少。由于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相应的器材较常用且利用率较高,所以高校在这些运动项目上的器材配置相应较高,而对于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如攀岩、棒垒球等,受体育经费、师资力量、学生认知等多方面的影响,在高校很难开展起来,其相关的体育设施配置不全或者完全不配置。
促进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
优化高校体育师资队伍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师资队伍,扩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项能力、合理分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优化吉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主要途径。
高校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方法,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若要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就要有从事不同专项的教师。而在吉林省各高校中从事田径、球类、武术等专项的老师过多,从事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健身类专业的老师过少,这种现象必然会阻碍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朝多样化发展。
因此,为了缓解师资不足、教师专业面狭窄和专长不专等问题,吉林省各高校应在充分了解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所需,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引进体育人才,特别是休闲健身类等新兴专业人才,扩大体育教师队伍,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应用体育经费 充足的资金是高校体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保障。调查显示,目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正在逐年下降,来自于国家及地方政府和学校体育教育事业费的资金并不能够满足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的需求。为了缓解这一状况,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积极进行社会调查,合理开发与利用当前体育资源。譬如,有偿对外开放场馆,举办大型赛事活动等,从多个渠道筹集资金用于购置、建设和维修体育相关资源。
此外,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根据教学科研需求,分清主次,合理利用现有的经费是缓解经费不足的措施之一。高校体育管理与教学单位不应盲目地使用经费,应在充分了解目前本院系体育资源配置情况的基础上,对经费的使用做出合理规划,尽量使经费得到有效利用。
吉林市高校龙舟运动发展对策 篇7
传承两千多年的中国灿烂文化——龙舟竞渡,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迅速与西方文化交融, 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世界各族人民的喜爱。龙舟集文化、娱乐和竞技于一身, 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启发历史文化研究、渲染节日气氛、丰富大众生活、促进全民健身、增进友谊和促进团结、展示强健体魄和竞技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近几年在全国的高校龙舟队伍中东北电力大学男子龙舟队和北华大学女子龙舟队已经确立了霸主的地位。目前吉林市的高校龙舟队伍还有吉林化工学院男子龙舟队, 吉林医药学院女子龙舟队。但目前龙舟运动的发展还主要依赖于队伍的经验, 科学研究还没有得到重视, 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因此, 本文从开展高校龙舟竞技运动的历史背景, 以吉林市高校龙舟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 窥一斑以见全豹。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吉林市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现状与分析, 针对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建立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2、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有关东北高校龙舟运动理论的研究少之又少, 本论文的理论价值在于为吉林高校开展龙舟运动提供运动队的组建、运动员选拔与培养、教练员的培训、运动队的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支撑, 以期在理论的层面为吉林市高校龙舟运动提供些参考。
(2) 现实意义
通过对吉林市高校龙舟运动的价值取向、课程与教学、师资、管理、训练与竞赛、资金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 从整体上准确地把握当前吉林市高校龙舟运动的现状, 提出今后吉林市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有效对策和方法。
三、对策
为进一步改善吉林使高校龙舟队的现状, 应从两大方面入手:软件和硬件。软件主要包括:政策、经济、管理、科研等;硬件主要包括:技术、场地设施、实验条件等。
1、政策
(1) 行政的支持
除了部分国家直属院校, 众多高校隶属于省市, 其行政、权力等方面的支持和倾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质量, 比如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组织交流、城市交流、体育交流、项目宣传和舆论导向等。吉林市高校龙舟运动之所以在东北能独树一帜离不开省市行政在训练条件、国际间交流互动的大力支持。
(2) 校级的关怀
除了专业体育院校, 体育在大学里基本上属于边缘学科, 其成长及发展需要校级领导的关怀、关心。相对国家或省级的大律条文, 校方的支持更具体、直接、快速, 效果也更明显。龙舟运动不是奥运会项目, 它的推广缺少平台, 校方应该为他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使他们在立足于本校的基础上走出校门甚至海外。
2、经济
来源方面, 立足与学校扶持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企业赞助。一般而言, 队伍的起步阶段需要资金扶持, 无论是队伍的建设还是经验的积累。随着成绩的不断攀升、人气和名气的逐渐增加, 市场经济背景下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 企业为队伍提供资金赞助, 队伍为企业做宣传, 一箭双雕, 共同发展。分配方面, 奖惩分明。
3、管理
首先是规章制度。健全高校龙舟运动的各项规章制度是龙舟运动快速、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如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 运动会会员制度, 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管理制度, 器材评价认定体系等。其次是人事部门。上级决策、领导层, 不同主管部门之间相互协调, 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 完善管理体制, 加强龙舟协会建设, 实现对高校龙舟进行科学的管理;针对教练, 通过各种培训、交流不断提升其水平, 通过自身学习、总结逐步提高其眼界和知识面, 以利于队伍长远的发展;针对队员, 通过教练的教导、沟通, 循序渐进地提高其自身素质, 在获得良好比赛成绩的同时将最终目的落在人的全面发展上, 使他们成为高学历、高技术、高素质的“三高”人才。
4、训练、科研
可以通过建设科研基地, 与流体力学等学科交叉、合作, 实验与训练并重等手段、措施为龙舟队服务。为保证训练内容比重不受季节影响太大, 有条件的学校应建设室内龙舟训练馆, 确保运动员较长时间内拥有良好的身体状态, 与南方龙舟高水平运动队保持同一节奏。另外, 应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资源优势。高校不但拥有一大批科研能手, 而且从科研环境、科研经费、科研资料等方面也极具优势。
5、场地设施
场地是否良好, 设施是否齐全直接关系到训练的效果, 它是良好成绩的后勤保障。所谓“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 说明的是平时训练、积累的重要性。赛场上的场地、设施状况我们无法控制, 但自身训练的条件要充分给予重视, 太差难免影响运动员的情绪。东北电力大学有全国唯一一座室内龙舟训练馆, 可以解决漫长冬季的训练场地问题。
6、实验条件
通过实验提高技术是目前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 相对于传统的方法它更有针对性, 反馈效果也最好、最快, 且它不但可以把握个人亦能照顾到整体, 既能在平时检测又可在比赛中实施。但由于购置实验仪器、软件设备等经费较大、投入太多, 对于一般的院校而言比较困难, 可以考虑与体育院校、体育局或科研所协同合作, 共同出资、分享成果, 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刘靖南、许博:《面向21世纪的龙舟竞技运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12) 。
[2]刘靖南:《女子龙舟竞技运动发展动态》, 《体育科技》, 2001, (3) 。
[3]马勇、贺昭泽:《“龙舟竞渡”的发展及特点探索》,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 。
[4]倪依克:《当代中国“龙舟现象”的社会文化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6) 。
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研究 篇8
一、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要促进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必须首先了解目前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调研, 了解到目前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 政府出台促进创业政策众多, 但受益面不广有待加强宣传路径
近年来, 吉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先后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扶持文件20余个, 内容涉及市场准入、行政管理、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财政资金补贴等方面, 如:2009年3月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若干政策》, 2012年8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 2013年4月出台《吉林省创业培训促就业工程实施方案》, 2014年8月出台《关于落实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公告》。
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也制定出台了相应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但是, 在政府出台众多鼓励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良好条件下, 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并没有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反而出现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冷”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 是由于大学生本身的创业意识不强, 创业意愿不强烈, 没有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所以很难促成创业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 高校大学生在获得相关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的帮扶路径上还不是很清晰, 还需要政府、高校及相关部分进一步扩展宣传的路径, 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更多潜在的高校大学生受益于政府的扶持政策。【1】
(二) 高校创业活动涉及范围广, 但最终成为大学生中小众参与的项目
近十几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创业问题, 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积极组织创业活动、开设创业课程、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办创业园区等, 这些举措确实促进了一批高校大学生关注创业, 或者参与到创业活动中来, 甚至有一部分具备创业素质的大学生在良好的创业大环境下成功创业, 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辉煌事业。但在高校参与创业活动的大学生仍占少数, 以吉林省挑战杯为例, 每年约35所高校的近万名大学生会参与到竞赛中来, 虽然1万名大学生的总数不少, 但与每年全省16万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及60余万在校生的总数相比, 还是一个太小的数字, 属于绝对的小众, 而且每年通过创业计划竞赛获奖的优秀作品很少能够真正转化为实际的创业项目, 绝大部分仍旧停留在创业计划书上。以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为目标的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例, 整个吉林省共58个创业园, 共吸纳2700余名大学生成功创业, 这些创业园发挥了促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作用, 但是效果和产生的影响度仍有待于提高。促进创业活动开展仅靠创业园的拉动是绝对不够的, 提升广大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是关键所在。各高校及相关部门需创新举措,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创业、提升创业意识, 积极地投入到创业活动中去。
(三) 高校促进创业教育形式多样, 但广泛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存在困境
近年来, 省内各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高校的创业教育, 从课程开设、活动开展、竞赛举办、创业园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例如,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经相继开设了《创业学》、《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创业案例剖析》、《创业成功学》、《创业投资学》等一系列创业教育公共选修类课程;省级、校级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每年都在团省委和各校团委的共同努力下如火如荼地开展, 其中也不乏众多优秀的作品;各个高校努力创建自己的创业园, 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孵化提供全方位的帮扶与援助。然而, 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停留在促进就业、是“就业的替代品”的层面, 还没有深入理解创业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目前, 各高校的相关举措, 包括开设课程、开展活动、举办比赛、创办创业园, 都各自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不能形成系统, 发挥出更具价值和更具影响力的效果。同时, 大多创业活动所覆盖的大学生群体存在重复现象, 例如, 创业课程多为选修课程, 没有创业意识或是没有创业兴趣的学生也很少主动选修这类课程, 创业活动和创业计划大赛也都是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参加, 而缺乏创业意识或是没有创业兴趣却具备创业潜能的大学生很难有机会或是有动力主动参与到这些有意义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比赛中来, 因而形成了创业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一些有兴趣、积极主动的大学生重复接受创业教育, 而本来就缺乏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却很难通过这些渠道加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此外, 各所高校普遍缺乏创业教师师资, 通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和与学生的交往中渗透创业意识更难以实现。因而在高校广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仍旧存在困境。
二、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从当前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 高校创业教育想要发挥突破性地进展, 必须要在学校层面统筹规划, 建立一套完整的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体系, 这里介绍三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以及我国目前创业教育发展比较先进的几所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 以期从他们的经验中获得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启发。
(一)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美国的创业教育是全球创业教育的先驱者。世界上第一门创业学课程《新创企业管理》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尔斯·梅斯教授于1947年率先开设。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的创业教育在适应经济转型的发展过程中, 其高校创业教育逐渐从商学院发展为向全校其他学院各类学科扩展的趋势。在此过程中, 美国高校形成的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聚焦模式 (focused programs) 、磁石模式 (magnet model) 和辐射模式 (radiant model) 。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属于“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
聚焦模式属于非“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 是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之初最早形成的模式。创业教育课程仅对商学院内部的MBA、研究生或本科生开设, 其开展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特点, 因而, 开展创业教育所产生的相关经费支持, 师资储备等其他相关组织运作方面的内容, 皆由商学院或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心独立运营管理。【2】目前, 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已经越来越少。采取该种模式的典型高校包括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磁石模式属于“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 它是继聚焦模式在美国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针对全校范围内各个学院学生开展, 开展的课程 (包括课程设计、开设科目、课程内容及模式等) 、所需师资等都是由商学院或是隶属于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心独立负责管理和运营。在管理机构方面, 磁石模式同聚焦模式一致。采取该种模式的典型高校包括百森商学院、麻省理工大学等。辐射模式属于“全校性”创业教育的另外一种模式。该模式的创业教育面向学校全体学生, 每个学院的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 进行创业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了解与掌握。但与磁石模式不同之处就在于, 辐射模式的管理运营机构一般是在全校层面建立一个创业教育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各个学院的负责人组成, 对全校的创业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在创业教育所需资源和师资方面, 也由参与到创业教育的各个学院分别负责, 即各个学院针对本学院的专业特点和现有能力进行课程设置, 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课, 全校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各个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同时, 在教师的聘任、培训等方面, 也由各个学院独立负责。【3】采取该模式的典型高校包括康奈尔大学、任斯利尔理工大学。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设立一个固定的管理运营机构能够统筹规划学校现有资源, 同时, 职责划分明确, 不会存在发展创业教育的真空地带, 更加利于主要负责人有针对性地争取资源。同时, 美国高校将全校性创业教育定位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有利于实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 有利于促进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创业、接触创业和参与创业, 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促进顺利就业。
(二) 国内的现有模式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 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我国高校开启了有组织地推进创业教育的进程。在此之后的10年中, 我国政府、社会等对于创业教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在创业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些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有些学校也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模式, 高校创业教育呈良性发展的态势。这里希望通过介绍国内创业教育开展良好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为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存在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高校主动的独立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都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做出了有益的创新和突破。如:清华大学形成了以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的创业教育, 通过开拓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发挥提供了平台。复旦大学以向学生教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 将创业教育融入课堂, 在教学中将创业教育开展起来。华东师范大学则直接开设创业教育课, 做出了积极大胆的尝试。武汉大学以“培养创业人才, 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实施了以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三创”教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方面开设了创业教育的选修课程、传授创业知识、营造创业氛围;另一方面, 学校的附属机构如校产管理部门、北航科技园、北航科技孵化器等不仅为学生提供资金, 同时在注册公司等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帮助。【4】该阶段各高校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 没有形成固定的创业模式, 与当前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所处的状态相似。
第二个阶段是政府部门多元引导下的探索阶段。该阶段政府部门开始关注和重视高校创业教育。2002年4月, 全国范围内有9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逐渐发展形成如表2中所示的“三种模式”:
第三个阶段是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4月22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为开端。该次会议后的5月4日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该文件的颁发要求全国范围内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配合, 协调各部门资源, 集合力量来出台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地方政策措施, 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全方位打造创业支撑平台、增进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并在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从而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 该文件也明确了中国的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至此, 开展中国“全校性”创业教育的导向已经十分明朗。在第三阶段, 创业教育开展比较典型的高校概况见表3。
三、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相关建议
通过对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们对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存问题已经较为了解。结合对国外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借鉴, 针对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发展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 实现“全覆盖式”的高校创业教育
首先, 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大部分高校已经从由面向商学院学生的聚焦模式的创业教育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发展全校性创业教育已成为全世界创业教育发展趋势,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教育大省, 应积极跟随时代经济发展步伐, 开拓视野、发散思维, 在高等教育办学方面努力与世界接轨。其次, 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多渠道就业的角度来看, 吉林省要全面推动创业教育发展, 促进大学生提高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率, 就必须实现“全覆盖式”的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 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接触到创业教育, 最大限度地发掘具有创业潜能的大学生,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大学生创业的信心, 进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创业, 提升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实现高质量就业、多渠道就业。最后, 高校开展全校性创业教育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履行高校职责。胡晓风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创业教育以培养合理的人生为宗旨;创业教育是整个生活的教育;创业教育原则包括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德育为本、创业为用;学问与职业一贯;从实际出发实施创业教育。”【5】陶行知提出“人生志在创业”, 将创业教育作为贯穿于人生始终的任务, 强调了创业教育对于人一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我国学者王占仁教授也提出在高校应开展“广谱式”的创业教育, 即它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而不仅仅是传授创业知识和技巧。【6】每一位大学生在大学都应享有接受生活教育的权利, 也接受创业教育的机会。
(二) 政府积极设立试点院校, 探索“分类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借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吉林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积极牵头设立吉林省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着力扶持与建设, 不断总结经验, 形成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体系, 有助于加速全省高校创业教育的推进。当然, 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的设立必须根据全省高校类型分布情况, 进行有计划地设立。例如, 在吉林省的本科院校中, 师范类院校有6所, 工科为主的院校4所, 综合类高校4所, 农业类院校3所。【7】可以根据高校的分类情况, 在每一类型的高校中挑选出1-2所高校作为试点院校进行大力扶持, 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 会形成不同类型高校独有的创业教育模式, 之后再“小范围、同类型”高校内进行创业教育模式建立的推广, 每一类型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经过检验和矫正后, 能够形成吉林省独有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体系。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教育模式体系的建成不仅能够实现全省高校创业教育的有序发展、科学发展、长效发展, 还能够带动全省的创业教育热情、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效果,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持续建设, 促进吉林省经济、教育和科技的多维度发展, 是一件“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重要举措。
(三) 高校结合学科优势, 探索自身创业教育长效发展的运行模式
从国内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典型案例来看, 高校性质不同, 其开展创业教育所选择的模式或是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创业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有学者称:“大陆高校的创业教育与高校科技园紧密结合, 在中国大陆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主要都是综合性大学, 绝大部分都有比较深的工科背景, 因此这些高校在学生创业教育及实践上都主要体现在把一些高新技术商业化的方式上。”【8】吉林省的科技资源占有量在全国排第13位, 具备科技教育的优势资源, 但是科技贡献率却处于全国的第23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吉林省要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 充分利用好省内占有的科技教育优势资源, 积极鼓励理工科类、综合类、农业类等院校积极结合自身的科技优势建立自己独有的创业教育模式, 将“产学研”一体化融入到学校创业教育模式之中, 不仅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开展创业教育背景下科技创新的受益者, 同时也逐渐形成高校独有的创业教育模式, 形成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创新, 不但机会更多, 而且效益更大”。【9】科技资源占有量相对少的师范类、艺术类高校也同样可以不断发掘自己的学科优势, 加强全校性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和构建,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武超.吉林省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经济视角, 2013 (12) :63.
[2]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3]Deborah H.Streeter, John P.Jaquette, Jr.Kathryn Hovis, University-wid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lternative Models and Current Trends[J].Department of Appli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ew York 14853-7801USA: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胡晓风, 姚文忠, 金成林.创业教育简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9:1-8.
[6]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230.
[7]初冰.地方高校产学研模式比较与路向选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31.
[8]罗英姿.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3.
吉林省普通高校轮滑教学现状研究 篇9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通化师范学院等吉林省4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对轮滑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训练学方面的书籍,查阅期刊网上关于轮滑教学的论文,总结当前轮滑教学发展的前沿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邮件、电话、走访的形式对吉林省高校轮滑教学的老师进行访谈,咨询教师对轮滑教学的改革意见。
2.3 问卷调查法
对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通化师范学院随机抽取上轮滑课的学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6份,回收率89%,有效问卷354份,有效率99.4%。
2.4 数据统计法
运用SPSS、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轮滑课学习兴趣调查表
通过对轮滑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表1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轮滑学习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有71.1%的学生喜欢轮滑学习;有13.6%的学生对轮滑学习态度一般;有15.3%的学生不喜欢轮滑学习。对这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轮滑运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轮滑这项运动。由于轮滑运动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有一部分学生对轮滑学习还是有有抵触的情绪。
3.2 轮滑课教学内容调查分析
通过表2对吉林省高校轮滑课教学内容调查分析表可以看出,安全性较高的直线滑行、正向弯道滑行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主要教学内容,而倒滑弯道、花样滑行等危险性高的项目并没有引入到轮滑教学当中,这种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轮滑运动的刺激性,不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滑轮运动中来。
3.3 轮滑教学场地器材资源调查分析
通过对吉林省高校轮滑教学场地器材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从表3可以看出当前学生对轮滑教学场地并不是十分满意,有12.7%的学生选择非常满意,有15.5%的学生选择满意;有47.5%的学生选择不满意;有24.3%的学生选择非常不满意。分析原因,吉林省高校的轮滑教学场地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的需要,大部分高校没有标准的轮滑场地,轮滑教学都是在篮球场、排球场、空广场上进行教学,非常容易在教学中出现运动损伤。即使有轮滑教学场地,也由于年久失修,场地表面出现破损,危险性较大,不利于轮滑运动的开展。如何解决轮滑教学场地的问题,关系到轮滑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3.4 轮滑学习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通过对影响高校轮滑教学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从表4可以看出,当前影响轮滑教学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有18.1%的学生认为轮滑教学内容枯燥是影响轮滑学习的主要因素;有21.5%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水平不足是影响轮滑学习的主要因素;有24.6%的学生认为轮滑运动危险是影响轮滑学习的主要因素;有25.7%的学生认为场地不足是影响轮滑学习的主要因素。分析这组数据,由于教师教学水平不限,教学方法单调,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轮滑教学的开展。轮滑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产生意外,很多学生对轮滑学习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也影响了轮滑的学习。另外教学内容枯燥、场地不足也成为影响轮滑学习的主要因素。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在高校开展轮滑运动是高校轮滑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当前吉林省高校轮滑课开展较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轮滑课教学内容相对单调,一些深受学生们喜欢的花样轮滑并没有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轮滑运动的开展。
教师教学水平不限、教学场地缺乏、轮滑运动存在的危险性也成为轮滑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
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在轮滑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了提高轮滑教学的水平,全面推广轮滑运动在高校的发展,要不断加强教师素质提升工作,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科研的水平,更好的投入到轮滑教学当中,在轮滑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为了吸引学生投入到轮滑运动中来,必须要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深受学生欢迎的花样轮滑等教学内容引入到课程中来,通过轮滑运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加强轮滑场馆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轮滑硬件设施。轮滑教学环境对轮滑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标准的轮滑场地设施,可以促进教学的开展,减少教学事故的产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轮滑的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轮滑运动的宣传,积极营造轮滑活动的氛围。定期举办讲座、论坛宣传轮滑运动的健身功能,学校可以有组织的开展各种轮滑活动,举办轮滑比赛、建立轮滑俱乐部等,加强课内外轮滑教学的有机结合,营造浓厚的轮滑运动氛围,促进轮滑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勇.重庆市休闲轮滑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2]周天跃,苏兴田.甘肃省高校轮滑运动发展思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9).
[3]李坤贤.南阳市高校开展轮滑运动的可行性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4]于立强,王焕,吴晓华.论轮滑运动对促进全民健身的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5).
[5]范美秀.福州各高校轮滑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
吉林高校 篇10
一、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
由于高校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知识服务三种基本职能, 所以界定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应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知识服务三个方面理解。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是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与高校的特点相结合, 首先体现在原始创新上;其次从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来说, 高校要有科学知识创新能力;从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来说, 高校要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知识服务创新来说, 高校要有新知识的转化和传播能力。
二、吉林省高校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 并根据科学性、可操行性和可行性的构建原则, 本文认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应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知识服务三个方面, 具体包括核心人才、科研经费、论文、著作、获奖、培养人才、创新平台数等, 指标权重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从《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整理得出相关数据, 将数据折算成相应得分, 再乘相应权重, 得到吉林省各高校的最终分数, 见表1。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吉林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好。吉林大学核心人才、论文、获奖、培养人才、创新平台数最多, 其中吉林大学已经建立国家基础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 并获得过中国大学标准创新贡献奖, 这对吉林省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指导性的作用。
2.吉林省大部分高校得分偏低。吉林省部分高校核心人才、创新平台较少, 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仍需要加强。
三、吉林省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从表1吉林省各高校评价指标的分中, 可以看出吉林省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科研经费缺乏。就全国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情况看, 吉林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较低。如2014年, 政府拨入24.65亿, 仅是黑龙江省的54%, 是辽宁省的41%。其中基础研究支出费用6.9亿元, 超过政府拨入6千万元。这些科研项目需要自筹经费才可以继续做研究。2014年政府拨给吉林大学13亿元, 占吉林省科研经费的54%。可见, 重点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在同等水平上相对较多, 而普通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 如吉林工商学院的科研经费274.5万元, 不到吉林大学科研经费的1%, 这逐渐导致重点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比普通高校强, 不利于吉林省高校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2.创新型人才不足。吉林省高校研究与发展机构有185个, 是辽宁省的31%, 从事研究与发展人员3 108人, 不到辽宁省的一半。吉林省人才流失严重, 高校中缺少创新型人才, 特别是年轻的科研人员, 高校缺乏相应的政策留住人才。吉林省高校科研人员多来自几个学校, 这使得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知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吉林省高校的知识服务水平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 多数学校人才培养和创新平台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吉林省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加之有些学校是应用型大学, 看重升学率、就业率, 开设一些热门专业, 平时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容易忽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吉林高校 篇11
关键词:吉林省 学前教育 发展趋势 对策建议
一、数据分析
1、近三年数据
根据吉林省政府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2/28] 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末,吉林省学前教育机构5799个,其中独立设置幼儿园3432 所,入园(班)幼儿为28.3 万人,在园(班)幼儿为46万人。
根据吉林省政府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3/12] 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末,吉林省学前教育机构5795个,其中独立设置幼儿园3491所,入园(班)幼儿为24.3万人,在园(班)幼儿为43.3万人。
根据吉林省政府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03/20] 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末,吉林省学前教育机构数5975个,其中独立设置幼儿园3808所,入园(班)幼儿为25.1万人,在园(班)幼儿为44.2万人。
2、数据分析
(1)与2008年历史数据对比分析。2008年,全省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为31.91万人。与2008年数据相比,近三年学前儿童生源数量有大幅度下降,但是幼儿园数量反而大幅度增加。从宏观上分析,在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下,近年来新生儿人口数量整体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导致学前教育入园(班)幼儿生源数下降,在园(班)幼儿数量明显下降。单单从学前教育幼儿生源数量变化的趋势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市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
(2)近三年历史数据对比分析。从近三年历史数据对比来看,吉林省学前教育机构整体情况基本稳定。但是,存在一个反差,即在校生数量逐年减少,但幼儿园数量在反之增加。分析其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百姓对教育的质量提高的刚性需求骤增。这也是吉林省学前教育事業发展的内因。
3、结论
从数据上分析,虽然近年来学前教育幼儿入学生源数量下降,但是百姓对教育质量提高的内需,导致幼儿园的数量和对教育师资力量的要求逐年提高,因此吉林省学前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由规模性办学向教育教学质量内涵提高的转变。从幼儿园的办学角度出发,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办学市场竞争下,幼儿园也希望通过质量建设,通过一流的师资打造学前教育的品牌。总而言之,社会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从数量的补充逐步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对于吉林省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来说,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内涵建设,是该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内涵建设的分析
经过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到,各幼儿园渴求“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改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本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当前,吉林省内高校中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有师范类院校也有非师范类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需要重视专业发展趋势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具体措施如下:
1、不断提高常规办学质量,努力加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技巧培养力度,同时,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是关键。质量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元素,办学质量决定就业质量,是否与社会用人需求相匹配,必须从根本入手:弹唱说跳画的基本功、基本的幼教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水平都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必须从日常的课堂教学要质量,抓牢、抓实、抓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注重日常教学过程管理,精心设计系统课程,精心选择教学用书,精心上好每一堂课,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日常管理要特色。目前除了常规的吹拉弹唱跳外,还要考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行业前沿能力的掌握运用情况:如早教、蒙特梭利教育等,这些都对在校的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理应居安思危,理性面对当前形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及早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全方面、专技能、高素质的发展自己,应对市场的变化,未雨绸缪,做好超前于市场发展的自身发展,积极应对市场的选择。
2、深入研究幼教发展现状,用最现实、最前沿的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就业。幼教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范围空前扩大,呈多元发展方向,越来愈多的私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出现并对学前教育领域是重要的补充和促进。面对幼教就业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更新就业观是很有必要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再仅仅只是到公办幼儿园当教师,而是将私立、民办幼儿园教师,保育员(教师助理)等多个岗位逐渐锁定幼教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幼教专业学历水平的毕业生是提高整个队伍整体素质的强大的生力军,是从事社区幼教人员、亲子园教师特教教师、专职兼职幼教培训教师(英语、感统训练等)等的最佳师资力量,市场需求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作为高职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基础指导他们准确地进行就业定位。此外,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进并落实行业的先进理念,聘请行业专家定期走进课堂,同时要敢于把学生大量不定期的推到行业中去锻炼实训实践,做到教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结合,育人社会化,课堂职业化,规避学校和社会脱节的尴尬,使学生尽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形成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和谐同步的良性循环态势。
吉林高校 篇12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 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下, 为扩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围,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实践教育项目KAB等被引入国内, 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不过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构建仍存在和面临一些问题及挑战, 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西方国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在政府的推动下,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支持机制。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是从1998年1月开始实行“金融扫盲2001年计划”, 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超前教育”, 能够积极帮助青年创业, 同时将创业课程列为大学以上学历教育的必修、辅修或培训重点科目。国内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式:第一,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第二,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第三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虽然各大高校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尝试, 但现阶段我国对创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层次和深度还都不够, 而且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构建在具体发展中会遇到以往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中一些固有问题的影响, 尤其是受固有的就业思维影响较大, 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在学生的自我能力开发上缺乏应有的文化、经济背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有效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当中的管理者不具备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 同时缺乏一定的实践创造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专业化基地的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教育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单一和审批结构繁琐, 导致配套设施不足, 教育基地建设不够, 风险投资基金的倾向性限制了大学生创业。高校通过改变教学课程及教学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并使它成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让其在未来的道路上成为一个创业人才。 (1)
二、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构建目标
1. 培养意识与兴趣
以意识培养为出发点, 给大学生植入创新创业的意识, 让更多学生的就业去向多一条道路选择。从兴趣爱好着手, 培养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 真正对创新创业感兴趣, 并引导学生懂得关注社会发展趋势, 学会从社会中汲取知识和能量, 锻炼学生形成顽强的意志, 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热情。
2. 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传授
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是创业教育的主体。 (2)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务必需要掌握的, 通过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 由专业的有实战经验的老师或是成功的企业家、学生创业实践者来传授创新创业的相关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以及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式。通过案例或是讲授者的经验分享, 客观全面的为同学们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素养, 及人际关系处理的方式等内容。
3. 在实践中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在实践中运用能够让我们快速的成长, 更好的了解认识创新创业的真正内涵。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 必须以提高实践这项能力为根本目的。在课程构建上需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多进行创新竞赛、创业实训等形式的活动, 并以此来强化理论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创业意识。
三、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
1. 基础知识课程
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素质培养、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电子商务、公共关系等与创业有关的课程, 以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播创业意识, 通过课堂让更多的人学习创业的基础知识, 具备创业基本素养。除此之外还要开设创新学、创造学等基础课程, 向学生传授创新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掌握创新原理、规律及特点。
2. 虚拟演练课程
进行创业模拟教学, 运用用友ERP、金蝶、创业者等创业软件, 让学生们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创业。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游戏的方式, 通过团队的集体配合, 大家共同制定公司经营方案, 在虚拟游戏中进行人员分配、商品定位、财务预算、风险评估、品牌定位、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公司相关经营策略。让同学们真实体会到创业的乐趣, 在虚拟却又真实的世界中获取创业的直接经验。这种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课程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领导者, 将自己的想法尽情的展现出来。这种课程模式会让更多的学生感兴趣并自愿参与进来, 也能更加真实的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
3. 实践教育课程
通过KAB创业俱乐部邀请社会成功的企业家或是学校历届毕业生中的创业者开展创业大讲堂、故事分享会、创新创业的相关讲座,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与经验的分享, 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社会发展趋势。
通过学校内相关的学生组织, 开展系列创新创业比赛,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气氛。如营销大赛、创业项目计划书比赛、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竞赛、电子生物比赛等,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利用网络开展网络虚拟竞赛, 面向全国各个高校学生, 让同学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比赛, 以此来拉近各个学校同学之间的距离, 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 彼此分享创新创业经验感受, 相互成长、共同进步。
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让同学们在假期里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开展下乡支农、义务支教、爱心帮扶、挂职实习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亲自感受校园外的生活, 做到“受教育, 长才干, 做贡献”。并且可以与实习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将来就业打下铺垫。
积极利用学校、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资源, 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 设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 并在场地、通讯、网络等硬件设施上提供必要扶持;为其提供商务、融资、咨询等服务, 加强信息交流, 介绍业界动态, 推荐创业商机 (3) 。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 课程构建是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正在加大力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 是实施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大战略措施。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吉林省高校
注释
11王恩德.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科教文汇, 2012 (28) :42, 46.
22 祝虹, 潘勇涛.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以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