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举措

2024-08-21

相关举措(共4篇)

相关举措 篇1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气用户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进一步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对天然气实施输差管理。形成输差的原因众多,有计量器具的原因,燃气管网设计的原因,同时在抄收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原因,下面笔者将做进一步分析,同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燃气管理,输差管理,有效措施

输差即天然气供销差,是指上游门站(或下载点)贸易结算量与终端用户贸易结算量之差量。输差量与上游供气贸易结算量之比为输差率。输差控制管理是城市燃气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是一项全员参与、综合治理工作,输差率体现了燃气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一、加强上下游计量比对监控、有效控制输差

一方面抓好“两个点”,即“上游石油部门的计量点”和“客户的终端计量点”。进一步规范对下载点及工商业大宗客户的监控制度,明确以“日”为单位对各下载点、工商业等大宗燃气客户进行巡查监控,以“旬”为单位抽派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全点普查,以“月”为单位对各点的计量设施开展定期维护和送检,确保各个点始终处于“在控”状态。

另一方面,深化数据比对、分析工作。将日控任务分解到人,每天由专人实时监控门站与一级站的计量情况,分析、对比两站之间的数据,在管理中改“被动接受”为“主动作为”,督促一级站对计量设备进行检查。同时,抽派骨干技术人员“走动式办公”,对各站场的管理人员进行协助和培训,帮助其观察和分析计量仪表的运行状况,对计量仪表的工况现场记录,尽量使计量仪表运行在合理的行程区间,有效控制输差。

二、燃气设施规划设计

在燃气设施规划设计中应有机结合经济性、技术性、可靠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准确掌握相关参数,提高门站和调压计量站布局,计量仪表和配套设备选择的科学性、适配性,充分考虑各类燃气设施配套能力、流通能力,提高设施输供气的平稳性。

三、管网场站建设质量控制

强化管网场站建设,严格控制管网场站建设的质量,杜绝建设中物资质量与工程建设质量不达标,避免因此而导致的燃气设施泄漏气体造成的损失。对于已通气管道,若需要停气施工,需要在施工前优化具体方案,做到合理控制放散气量。

四、管网运行调度巡检抢险

建立健全管网运行调度队伍及工作制度,科学合理控制、调度和平衡门站、输配场站及管网输配压力、流量等各种运行参数,确保管网平稳运行。建立健全巡检队伍及工作制度,对管线、阀井(门)、调压箱(柜)进行定期巡查和泄漏检查、定期维护,并做好记录,加大对老旧管网进行严密性试压的力度,尽早发现并处理管网及设施的“跑冒漏”气现象。合理制定老旧管网改造更换计划,避免管道老化破损而发生燃气泄漏。建立健全抢险队伍及抢险工作制度,拟定供气应急预案,科学合理调度指挥抢险维修,加强抢险值班、出警、现场处置、信息传递以及抢险机具的规范化管理,有效控制燃气泄漏。加强管线巡查与设备维护,对于长输管线与燃气环网,建立遍布全市的最佳监控节点,加强管网的瞬时监控,制定具体站场周期、及时发现故障点,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外围管网泄漏,消除安全隐患。

五、加强第三方施工监管

燃气管道施工中采取第三方监管,作为第三方施工监管的归口管理部门,对各单位开展、指导与协调防止施工损伤的管理工作,对周边第三方施工进行监督管理,并对第三方施工过程与管道管段施工结果进行审查。

六、计量管理

建立健全计量管理体系,加强和深化计量管理人员的培养,计量设备安装、维护、检测、改造等计量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计量管理水平,保证计量精准,减少计量误差损失。还要解决温度及供气压力对计量的影响,优先选用带自动温度和压力补偿的流量表,从源头解决温度和压力造成的计量损失。加强调压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按照规范要求设定运行压力,严禁超压供气。

七、抄收管理

夯实气量抄收管理,完善抄收管理制度,准确抄表,提高见表率,识别故障表、异常表,查处漏抄、少抄现象,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封堵户、未用户情况。开展专项检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及查处不正当手段用气行为,严查用气黑户。同时着力提升抄收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为城市燃气企业计量输差管理控制实效性的不断提升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应将抄表人员的整体培训多样化作为一项方案措施,将培训当做常规制度,并强化改进培训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抄表人员责任心,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从而提升抄表人员工作中的责任感,降低态度、责任意识低而造成的误差,提升抄表工作质量。

八、总结

通过以上对燃气管理中实施输差管理的相关举措分析,发现在实践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输差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线老化,仪器的更换以及管理中的漏洞、落实工作不到位等,都可以通过有效管理来解决,从而不断提升城市燃气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戚赛鹏.城市燃气输差形成因素及控制策略浅析[J].化工管理,2014,(8):150.

[2]马军.探析燃气输差成因及其管理控制方法[J].经营者,2015,(8):166.

[3]张恒,田云祥.浅谈天然气进销差控制与管理[J].城市燃气,2014,(7):30-35.

相关举措 篇2

【摘要】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教师注重研究、轻视教学的现象,本文着重分析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及后果。最后,提出了应对这一现象的几点措施。旨在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教学激励;一流大学;办学理念

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是高校工作的主导,是学校正常运转的核心人物,通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来培养高品质高质量的学生,不仅可以树立学校品牌,同时也为今后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输送有用人才,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1、存在问题

近些年,大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工作责任心普遍下降,教师中存在备课不认真的现象,没有认真仔细揣度教材的编写,对教材的钻研和仔细研读没有以前那样精心,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和改善,更不尽心乃至无心去思考和探索、尝试,对学生的关心和直接接触更是少之又少,教师将自己的课程交给助教或者研究生,而自己则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用来从事科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从而使大学教学质量与水平难以得到提高,甚至停滞不前,由此直接消极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究其原因

存在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不得不追溯到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问题和教学激励的政策上来。

2.1在高等教育评价模式上存在误区

目前,各高校都在努力争取自己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与提升,譬如属于教学型的大学都在力争将自己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属于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则都在力争将自己建成研究教学型大学甚或研究型大学,总之,都在向“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奋进、拼搏,评价学校的综合实力出现误区,以论文的多寡,以学者的低位及学者的多少为依据,而学者的评判依据无疑是以其学术地位,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论文的档次为依据;特别是在高校掀起大合并风潮之时,很多颇具特色的大学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品牌学科的建设上,而是纷纷网络以上人才,譬如以清华大学,属于国内著名传统理工科大学都竞相创建自己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便把自己建成学科门类尽量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从而使自己足以能够与合并后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超大型综合性大学相比肩与抗衡,以实现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大目标。

各个大学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将自己奋斗的目标瞄准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竞相盲目追求自己学校学科门类的数量和硕、博士点特别是博士点的数量,互相以拥有科学门类的多寡和硕、博士点特别是博士点的数量的多寡作比较,或自喜自豪于其多,或自忧自卑于其寡,要皆以其数量为多多益善也。根据这种办学理念,中国高等教育最理想的大学境界就是,把全国所有大学都办成培养博士人才的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显然,这种办学理念的实质在于把中国所有大学都办成一模一样的.大学,抹煞大学的差异性,而抹煞大学的差异性,本质上就是抹煞社会发展需要的复杂多样性。

2.2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激励政策上存在误区

大学教师的管理者将每年的考核和晋升与科研及论文挂钩。将科研项目的多寡作为考量业绩的主要水准,这势必导致教师不能安心教学,转而将科研工作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大学教师因其科研任务过重,压力过大,所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为了腾出时间和精力搞科研,才不得不减少对教学工作的投入量。

高校中似乎科研成了大学头等重要的任务乃至中心任务了,这样以来大学绩效评估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之风,论文专著之多寡、优劣,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的数量,都直接地决定着教师职称的能否顺利晋升以及经济收入的多少,教学业绩对这些虽有关系,但不是关键,甚至无足轻重。

3、相关举措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指导下,高校应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在办学理念和激励政策上,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结合,创建有特色的本科教育体系。坚持实施精品战略,集成扩充优质教学资源,推动课程的改革创新,创造教育教学品牌,大力加强名牌课程和品牌专业建设。坚持人才培养整体规模与师资和办学条件相匹配,使结构更加优化、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高等教育应适以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教育信息化、国际化趋势,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改革,确保一流的教师建设一流的本科课程,为国家培养基础牢、后劲足、德才兼备、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教学体系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增强能力、激励创新转变;教学管理机制由强调规范向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有利于其个性发展转变;教学资源建设由传统的分散单一型向数字化、立体化、集成化、网络化、共享型转变;体制改革由本科招生、培养、就业各自相对独立向三者系统规划、联动改革转变。

完善教学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奖励政策上,坚持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同等对待、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同等对待、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在待遇上同等对待。

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结构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志向和爱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到境外高校短期留学,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课外科技、文化等项目竞赛及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凡获得奖励者或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者可记入一定学分。

相关举措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竞争力

1.工商管理的含义和管理方面

(1)工商管理,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一般指工商企业管理。(英文名称直译为Industry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通常称译为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管理范围很广,以下是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的主要方面。

(2)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又称生产控制。它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生产组织工作,就是对生产的组织,编织。第二是生产计划工作,即生产前的各项工作计划筹备。第三是生产控制工作,就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成本,进度的控制。

(3)营销管理。工商管理中的营销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或组织目标,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的交换关系,而对设计项目的分析,规划,实施和控制。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 即对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性质进行有效的调解,营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计划。

(4)物质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本企业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等行为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过程。

(5)设施管理。是对于企业内的设施设备的生命周期内的花费,运作和维护,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来满足企业的经营需求。

(6)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或行政部门通过招聘,排选,培训,报酬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完成企业或行政部门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目标与人员使用和发展的最优化。

(7)质量管理。是对企业运行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人员质量等等的综合管理,以满足企业发展经营的需求。

2.我国工商管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工商管理可以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市场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保证市场经济竞争有秩序的发展才能够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的竞争主要在于企业间的竞争,因此工商管理的发展有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它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条规,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更好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促进企业间的合理竞争,有序发展,从而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2)工商管理可以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升整体竞争能力。在现代的经济中,经济竞争的主体主要是企业,企业只要有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实行科学管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发展工商管理,是企业不可缺的重要战略,它能为企业提供科学管理,实现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品牌管理,设施管理的最优化,从而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是企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断壮大。

(3)工商管理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1年1日正式公布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以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离不了工商管理,可见我国工商管理发展的重要性,第一可以通过工商管理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合理竞争,保证市场经济的秩序,第二是促进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发展,保证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有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3.我国工商管理发展遇到的问题

(1)工商管理起步晚,起点低。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面对这个机遇和挑战,我们才发现自己的企业竞争力确实不如人家,特别是在工商管理方面。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改革在1978年才实施,我国经济才能够快速发展,工商管理在这时候才受到重视,才逐步探索。而国外自二战以后就一直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工商管理发展的较早,说得更早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工厂企业的发展促生了工商管理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工商管理相对于国外,起步晚,起点低,造成了入世后我国企业竞争能力弱于国外企业。

(2)工商管理人才不足。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因此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特别是高质量的人才,每年我国造就的工商管理才约40万人,这远远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这种原因只要有两点,一是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育起步较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晚起步和大需求的相矛盾,二是我国高校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不足,缺乏实用性,创新性。

(3)工商管理经验不足。我国工商管理经验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工商管理方面的起点晚,起步较低,因此工商管理的经验积累不够,使得工商管理经验不足。

(4)工商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和市场经济链的完善,工商管理对国家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但是我国工商管理在这发展过程中漏洞百出,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体现存在这些问题,第一工商管理机构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但是在监管和监督方面存在人员组织偏低,执法力度不够等现象。第二有些地方政府习惯性采取各种地方保护主义的措施,如“地区割据”,“行业封锁 ”等等,让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难以实行,导致工商管理力度削弱。

4.我国工商管理发展遇到问题的解决相关举措

(1)大力发展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培育管理人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缺口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快速引起的,因此要想弥补人才的不足就必须大力发展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培育管理人才。但是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扩大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规模,二是要培养管理人才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2)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工商管理经验 。由于我国工商管理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导致了我国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经验积累不足,而国外有着较早的工商管理的使用经验。因此在探索着经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工商管理经验。

(3)健全完善工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我国工商管理体制主要在于,一是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其执法力度,主要在于,一是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其执法力度,二是制定的管理制度,尽量符合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三是实行统一的工商管理体制,加强工商管理的权威和管理,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

5.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管理对我国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只有及时发现和解决我国工商管理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科]

【参考文献】

[1]齐寒石.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武汉学刊,2007,(06).

[2]徐长浩.工商行政管理理论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02).

相关举措 篇4

1. 利益冲突影响评级独立性。

目前, 信用评级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受评企业缴纳的评级费用, 而评级越高越利于债券销售, 评级费用也越高, 利益冲突使评级机构难以保证评级的独立性。并且, 由于评级机构通常与承销商共同设计次级债券, 对其分层、信用增级等提供建议, 也使其易低估次贷产品风险, 给出偏高的信用级别, 从而助长市场对该类产品的乐观预期和非理性追捧, 埋下风险隐患。

2. 透明度问题。

目前, 评级机构一般会简要介绍评级方法, 但一般不会公布评级的数据来源, 也不会公开核心的评级方法。SEC调查也发现, 在进行复杂的资产担保证券评级过程方面的信息披露不足, 评级公司未能公布或记录相关过程。

信息透明度不高使得市场和监管当局对评级机构的约束作用减弱, 也增加了评级机构产生道德问题的风险。

3. 缺乏监管。

美国联邦银行法有不干预评级机构的不成文规定。最初评级机构的出现是单纯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有用的风险信息。经过百年的积累, 评级机构树立了其市场公信力, 评级结果也逐步为监管部门所认可, 并作为重要的监管指标来监督金融机构。这无形中将一个民间中介服务机构的私权转化成了公权力, 使其既为投资者服务, 又具有一定的监管职能。但是, 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 在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 评级机构的私权和公权容易发生错位, 评级活动的独立、公正、客观的工作立场难以保持。

二、次贷发生后美国和欧盟的相关措施

次贷危机发生后, 监管部门陆续对信用评级机构展开了一系列调查, 2008年以来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在2008年4月底的参议院听证会上, 美国证券和交易所委员会 (SEC) 主席Christopher Cox明确提出要对信用评级机构强化监管, 详细阐述了可靠、透明和竞争三方面的举措。

5月26日SEC表示已着手调查标普、穆迪和惠誉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 调查内容包括利益冲突、评级方法、评级程序、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

6月11日SEC举行公开会议, 旨在讨论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方案, 并公布了改革方案的第一和第二部分, 从利益冲突、信息披露、内部管理及商业惯例这四个方面进行规范。方案第一部分共有11条措施, 主要是禁止评级机构对其评级的结构化产品进行设计, 拓宽信息披露范围, 杜绝个人从评级中获得利益以及增强行业竞争方面的措施等。方案第二部分要求更改现有的评级方法, 区别对待结构性金融产品和债券, 包括评级方法、级别符号等。方案的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信用评级机构扮演的角色, 并在其后6月25日的会议中进行了讨论。SEC就该改革方案进行公开征求意见, 要求各方的意见在方案公告之后的30天内提交。

美国纽约州检察长Andrew Cuomo与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公司达成协议, 将全面革新信用评级公司以往只有享有最后的评级资格才能够赚取费用的收费制度。该协议提出的新收费制度使严格评审也将获得相应报酬, 削弱了导致评级公司给出虚高评级的利润刺激。另外, 协议还约定评级公司在每季度都将公开他们为次级债担保债券评级获得的费用。

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证券监管机构自2007年9月也开始对评级机构进行调查, 致力于出台针对三大评级机构的监管措施。欧盟委员会负责内部市场和服务业的委员查利·麦克里维2008年7月31日在一份声明中说, 次贷危机表明以往由信用评级机构实行自律的做法不能奏效, 因此必须在欧盟层面采取立法行动以加强监管。

三、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

目前, 中国共有专业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法人机构78家, 信用评级专业人员1 983人。2006年和2007年两年内, 评级机构对借款企业主体累计评级8万多笔, 担保机构主体评级累计700多笔, 债项评级累计779笔, 其中短期融资券评级占债项评级比重89.5%;与2006年相比, 200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项评级增长了53.75%[3]。

信用评级业在中国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4], 主要表现为, 一是信用评级信息正被广泛地运用于风险管理、金融监管、债券风险定价、银行授信等业务中, 影响日益扩大。二是信用评级的运作日益规范。三是信用评级产品日益丰富, 近年来不断推出信用评级新产品。

虽然信用评级行业经过二十多年, 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市场规模小, 评级领域单一的问题还比较明显。目前, 信用评级机构大部分为地方性公司, 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债券评级资格的只有9家, 且规模普遍偏小, 几乎还没有形成各个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评级机构。虽也有一些评级机构开始尝试对金融机构评级和个人提供信用报告, 但国内的信用评级公司多主要从事债券评级和贷款企业信用评级, 其他评级业务

同时, 评级行业的发展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主要是:其一, 信用评级机构缺乏独立性, 信用评级很难保证公平与客观。由于很多大的信用评级机构是从国有部门或国有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的, 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或人际关系, 因此他们不可能对评级结果承担无限责任, 也不会担心因提供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虚假信息而受到法律的严惩或制裁。此外,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向受评对象收费, 存在着利益冲突, 而目前尚缺乏机制对内部利益冲突进行有效规范, 对评级的公正性带来不利影响;其二, 信用评级业监管不到位。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即多头监管和无监管并存。前者是指信用评级业务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多, 有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发改委等;后者是虽然存在众多监管机构, 但却缺乏一个对评级机构统一监管的部门, 比如对评级结果缺乏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复审监管机构, 这使得评级机构牺牲评估质量换取业务发展的可能性增大, 难以做到公开、公正和客观;其三, 规范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现有的评级方面的法规较为分散, 规定的内容比较原则且过于简单, 操作性不强, 利用其调整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十分困难。

四、次贷危机及相关举措对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启示

重要辅助手段。没有公平、中立、透明的评级机构和信用评级结果, 企业债券和结构性融资产品发展得越快, 风险也越大。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其美欧国家对信用评级行业采取的有关举措提示我们, 在大力推进信用评级行业规模扩大的同时, 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发展。

1. 健全信用评级的法律规范。

一是修改和整合现有的信用评级法规, 强化其对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信用评级行为的规范作用;二是推动制定统一的信用评级法, 明确信用评级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被评级的债务人及债务工具的法律地位, 使信用评级中的各项权利义务争议都有相应的法律

2. 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信用评级机构至关重要。评级机构的最大作用在于能缓解债券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搜寻成本, 如果评级机构在评级作业中, 不能严格保证其评级的独立性, 将会带来严重的问题。评级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从组织结构设置、业务流程、人员任用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积极防范潜在的利益冲突, 通过采取在评级业务和其他服务之间设置防火墙, 隔离业务承接和级别评定, 有利益冲突人员无投票表决权, 设立专门部门和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等措施, 保持在评级活动中的独立性, 不断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未来针对信用评级的立法中, 也应明确信用评级机构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规定其不得与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存在隶属关系, 在人员和资金等方面也不得与被评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3. 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5]。

加强信息披露, 提高评级透明度, 能够对评级机构形成有效的市场监督, 促进评级机构更好地发挥风险揭示的作用, 提高评级市场的运行效率。对此, 三大评级机构和SEC等监管部门均出台了相关的措施。有鉴于此, 为了不断提高中国信用评级行业信息披露水平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建议在保护评级机构商业秘密和客户数据资料的前提下, 要求评级机构应向投资者公开更多关于评级机构数据来源和评级方法的信息;并规定对复杂的结构化产品必须实行双评级制度。

4. 加强评级监管[6]。

评级机构在职能上的内在冲突, 不但要求评级机构自身强化内部管理, 而且需要外部监管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中国要尽快明确评级行业的监管部门, 解决目前无序的监管状况, 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信用评级市场, 同时, 未来的监管部门应通过制定利益冲突规避机制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 确保信用评级各方不存在利益关系, 保证评级行业健康发展。

摘要:美国次级债危机逐渐蔓延全球, 演变成一场全球信用危机, 长期以来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信用评级机构备受指责。资信评级行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一步提高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透明性、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手段之一。从长期发展来看, 危机的发生为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即借鉴次贷危机后发达国家对评级行业采取的一些措施, 结合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现状, 提出促进该行业规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启示

参考文献

[1]美国证监会秋后算账.信用评级巨头三宗罪被曝光[EB/OL].http://www.ccn86.com/news/world/2008-06-02/28892.shtml.

[2]黄继汇.未能保持评级独立性——美证交会称信用评级机构问题严重[EB/OL].http://www.cs.com.cn/jrbznew/html/2008-07-10/content-16090988.htm.

[3]谷秀军.中国信用评级业:走制度规范之路[EB/OL].http://www.cfi.net.cn/newspage.aspx-id=2008-07-10000776&AspxAutoDe tectCookieSupport=1.

[4]唐明琴.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黑龙江金融, 2007, (9) .

[5]郭锦州.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J].银行家, 2007, (10) .

【相关举措】推荐阅读:

防控举措07-16

教学举措05-14

整治举措05-25

提升举措05-26

战略举措06-15

主要举措06-29

采取举措07-02

举措研究08-13

提高举措08-31

培养举措09-02

上一篇:吉林创业教育下一篇:制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