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举措

2024-07-18

思考与举措(精选12篇)

思考与举措 篇1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以期对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现状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层次和办学模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与此同时,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以及深入企业调研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职教育中,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1 课程设置欠缺突破

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上,多采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专业学习领域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等课程模块,课程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和连续性,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三年的学习与实训,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但由于模块与模块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相对独立,缺乏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结合的统一环节,学生相继学完各门专业课程之后,似乎什么都懂一些,但却没能完成一个综合性的项目案例,处于“只懂”但“不会”的程度、这样,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便会失去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价值。

1.2 师资队伍技能偏低

在高职教育中,我们一直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在高职院校中,有相当多的教师是由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课堂,没有从事过相关专业应用的工作经历。由于自身缺乏专业的实操技能,无法解决实际的生产案例,因此很难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教学,或者很难有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另外,高职院校中也有一些教师原来有过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经历,但由于离开专业工作岗位时间久远,导致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现实的专业应用技术相脱节,因此教学内容无法与现行的先进技术对接,实践教学缺乏现实意义。

1.3 专业教材内容陈旧

多年以来,由于传统的职业教学观念是“学科本位”,所以,教材的开发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教材在关注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其实用意义,而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教材的开发上依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职层次的教材开发遍地开花,层出不穷,但很多作者没有实际的专业工作经历,对专业的前沿技术或行业中的实际应用知之甚少,因此教材的内容往往只能东凑西拼,内容陈旧,案例雷同,有些甚至错漏百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1.4 课堂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在高职教育中传统的课堂形式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层次特点,在教学方式上,依然沿袭着以教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学生不能很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能形成互动式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上,一方面是教师尽心尽力的讲解、演示,而另一方面学生却无心恋学,上课味如嚼蜡,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未能有机的糅合在一起,最终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浇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5 实践教学脱离实用

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技能最为关键的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课堂上的的实训教学与校外企业里的顶岗实习。对于校内的实训教学,不少院校由于缺乏足够的场地条件、实训设备、加工耗材或师资力量,因此实训教学中很难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与实训项目,从而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对于校外的顶岗实习,一方面是企业本身有生产任务的要求,而且学生本身具备的技能水平不高,因此企业很难安排学生到重要的技术岗位实习,而更多的只能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来安排学生到生产线作业,专业也不一定对口;另一方面,在此阶段,由于专业指导老师很难每天都跟踪着学生,所以,顶岗实习阶段有时处于“放羊状态”,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把握。

1.6 考核方式“重理轻实”

经调查显示,因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晚,职业教育的教师一部分是从普通教育的学校中分离出来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课程的训练,一部分老师不能正确的认识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的教学原则,因此,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学生优劣的评价依然沿袭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评价体系,课程考核依然采用考试的形式,这样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前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心态,最终导致了学生学完课程之后只懂理论而不会实操的局面。

2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举措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以满足职业教育的学生对这三方面最大的适宜、促进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以“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应该最大程度的实现与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对接,这些对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与专业岗位的对接;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的对接;教学体系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对接;教学评价依据与企业评价依据相对接等。下面就从这些方面详细谈论一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基本前提。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独立的现状以及专业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与岗位能力分析的前提下,对各专业课程进行进行大胆的优化与整合,构建一套以工作任务(过程)为导向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互相渗透、有机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岗位能力训练上,应根据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及时引入实际的生产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并布置具体的训练项目,强化学生的岗位能力,从而构建了一个具有针对性且仿真性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与的工程意识。

2.2 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师资专业技能

师资队伍的技能水平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技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另外,高职院校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

2.2.1 努力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

专任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主体力量,必须努力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对于缺乏实操技能的教师,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通过安排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提升教师的实操技能;(2)鼓励教师参加技能竞赛,通过强化训练提升教师的实操能力;(3)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对外服务项目,一方面可以发挥教师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检验教师的技能水平。(4)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考取相关的技能证书

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重在培养与考核,培养是前提,考核是保证,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要注意提升教师技能水平的实效性。

2.2.2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专业特长

兼职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因此聘请企业或行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一直提倡而且力推的重要工作。由于兼职教师自身的工作关系,往往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做课程准备,所以教学资料相对简单,课堂的组织有待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系部可以通过指派青年教师充当兼职教师的助教,协助兼职教师制作课件等以完善兼职教师的教学文件,同时通过委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高职称老教师听课跟踪,并不定期的开展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教学研讨会,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2.3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高质量的专业教材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的专业教材应该把握住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

(1)体现职业性。教材内容要根据专业面向的特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展开,并且应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衔接,习题和实训部分应该与技能鉴定题库吻合。

(2)突出实践性。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的。教材中要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3)具有开放性。教材内容应该贴近在企业生产中应用的知识和技术,适当阐述技术原理和依据,介绍新技术、新设备以及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并引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技术进步的需要,在第一线工作具备生产工具的发明、加工方法的创造、工艺流程的革新、管理方式的变革的创新素质。

2.4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堂组织形式

高职院校应该改变传统的说教的的课堂组织形式,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探索让教师角色由“演员”到“导演”的转变,把“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的“我要学”。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改革以教学班为单位的授课方式。将企业的实际工作方式引入到教学中来,成立项目组,项目组内对学生进行分工,让学生既要完成具体训练任务又要相互配合,最终以对加工出来的模具进行验收的方式考核学生,实现“教、学、做”合一。(2)改革以课堂为重心的教学场所。把教学场所的重心由传统课堂转入‘车间’,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条件,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学习技能中强调规范化生产,培养学生的安全作业意识。

2.5 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原理性的操作上,而应该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能力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对外合作研发项目,把生产项目引入到实践教学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训项目应寻求来源于企业的真实生产案例。教学过程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制作的全过程,既教会学生的操作技能,又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专业素养,使学生在校的技能培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形成无缝对接,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有针对性的引入专业对口的企业建设生产性实习基地,专业教学中可以结合生产性实习基地的生产任务开展实践教学,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实习内容与生产产品相结合,入厂教育与全过程管理相结合,传统工艺与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动手能力训练与职业习惯、工作作风培养相结合,实习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相结合”的“六结合”教学形式,采用“产中有教、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实习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达到“应知、应会”的基本技能要求,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素质。

2.6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改革,其目的就是更好的让毕业学生适应企业的需要,而对于企业而言,评价一个员工的标准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员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其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也就是其在企业中一个优秀的员工除了有正确的理论知识外,最重要的还是对其能力的考核,因此,职业教育中应该以岗位能力为考核目标,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以学生的任务完成质量作为考核对象,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完善“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3 结束语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自我完善,高职院校只有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建设、课堂形式、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等方面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使其与市场需求接轨,才能培养出适应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孙福春.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2]何七荣等.工学结合模式下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EB/OL].全国机械职业教育实验实训网,2010(1).

思考与举措 篇2

《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施的意见》正式发表了。这是国家支持东北全面振兴的又一推力火箭。

在此东北振兴十年出现平台现象、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的关键时刻,国家出台政策力度很大、措施着实的政策举措,既是解决当下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长远需要。当下,东北地区需要以雷厉风行的精神,既扎扎实实又创造性地加以落实。

一、扎扎实实地落实已经明示的政策举措

1、着力激发市场活力

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等相关项目核准及用地预审等前置审批委托省级政府负责。

鼓励辽宁省开展投资领域简政放权改革试点。

2、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落实在吉林省布局综合极端条件试验装置、在黑龙江省布局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3、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做好恒力炼化一体化、中石油长兴岛炼化一期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尽早开工。

加快推进中石油辽阳石化结构调整、中国兵器辽宁华锦石化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

中央财政对吉林、黑龙江、内蒙古3省区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在规定期限内竞购加工国家临时收储玉米,超过一定数量部分给予一次性补贴。

支持沈阳、哈尔滨航空企业与国际大型航空企业开展总装、发动机、零部件等重大合作项目。、推动在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地设立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

鼓励吉林开展非粮生物质资源高端化利用。

加快沈阳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依托哈尔滨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扩容中俄、中蒙跨境信息通道。

支持沈阳铁西、长春净月开发区和哈尔滨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

4、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继续支持吉林西部和黑龙江三江平原东部等地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加快推进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研究解决涉农资金整合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吉林、黑龙江等仓容紧张地区,抓紧进行跨省移库腾仓。

5、推动城市规划转型发展

以黑龙江省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四大煤城为重点,研究布局若干现代煤化工及精深加工项目,实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攻坚行动计划。

组织实施资源枯竭城市吸纳就业产业重点培育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再就业项目,重点培育阜新皮革、辽源袜业、大小兴安岭蓝莓等能充分吸纳就业的产业。

对黑龙江省四大煤城等地区原中央下放煤矿继续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

6、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铁路方面,加快京沈高铁、哈佳、沈丹、丹大、吉图珲、哈齐、哈牡等快速铁路建设,推进赤峰、通辽与京沈高铁连接线前期工作;贯通东北东部铁路,研究建设黑龙江省沿边铁路;实施滨洲铁路、哈牡铁路等电化扩能提速改造;加快推进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

公路方面,启动京哈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加快辽宁铁岭至本溪、吉黑高速吉林至荒岗段等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建设,推进国道203线吉林段、国道201线鹤岗段等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消除瓶颈路段,加大国边防公路和林区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

机场方面,加快哈尔滨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推进大连新机场、沈阳机场二跑道、长春机场二期扩建、长海机场扩建、延吉机场迁建,以及松原、建三江、五大连池、绥芬河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重点推进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及其他符合条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大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力度,打通经俄罗斯的中欧铁路大通道,重点推进中俄同江铁路大桥、中朝丹东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集安公路大桥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展中俄抚远、黑河等跨境铁路项目前期研究,积极推进中蒙铁路通道建设。

尽快开工内蒙古锡盟至山东交流特高压、锡盟至江苏直流特高压、辽宁绥中电厂改接华北电网等输电工程,加快推进黑龙江经吉林、辽宁至华北输电工程前期工作。

研究在黑龙江、吉林开展竞价上网电力改革试点,推动在内蒙古通辽开展区域微型电网试点。

开工建设辽宁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适时启动辽宁徐大堡核电项目建设。

支持吉林省开展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

加快实施中俄原油管道复线、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黑河与俄阿穆尔州炼化及成品油储输项目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

重点推进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干流、支流综合整治,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加快推进辽西北供水二期、吉林中部引松供水、哈达山水利枢纽(一期)、引嫩入白、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引绰济辽以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连通”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尽快开工黑龙江阁山、奋斗和吉林松原灌区、辽宁猴山水库等重点工程。

加快三江平原及尼尔基、大安、绰勒水库下游等灌区建设。

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支持在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率先启动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

研究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展国有林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推进三江平原、松辽平原等重点湿地保护,支持黑龙江兴凯湖、吉林查干湖、辽宁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等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科尔沁沙地等专项治理工程。

支持吉林、黑龙江西部地区等加快盐碱地治理,8、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

支持哈尔滨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支持大连设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推动中德两国在沈阳共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

提升中新吉林食品区合作层次。

支持大连金普新区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

研究设立绥芬河(东宁)、延吉(长白)、丹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支持满洲里、二连浩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支持铁岭等地建设保税物流中心。

推动哈尔滨、长春机场等对部分国家和地区实行72小时过境免办签证政策。

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二、创造性落实东北地区普惠式及试点式的政策举措

1、着力激发市场活力

承接好上级下放的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等权力。

投资领域简政放权改革试点。

东北地区重点装备制造企业承接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的境外并购外汇管理试点政策。

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

承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地方重大项目。

试点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

鼓励民间资本、外资以及各类新型社会资本,以出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PPP)等模式。

2、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开展国有企业改革试点。

与国家企业组建跨省的区域性(或省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

积极参与股权多元化等方式整合中央企业在东北地区的资源。

积极争取中央企业和地方协同发展政策,争取中央企业与地方共建产业园区。

争取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力争用2—3年时间,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

承接东北地区全面推进中央企业分离移交“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热、物业管理)工作。

3、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试验。

整合创新资源组建若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东北地区创新链整合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

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试点政策,在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股权激励等方面探索试验。

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家外汇储备资金支持企业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的具体办法。

创新驱动发展的措施。

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推动大型企业向社会和中小企业开放研发和检验检测设备的相应优惠政策。

率先启动创新企业百强试点工作。

争取支中科院与东北地区加强“院地合作”,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继续组织开展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院士专家科技咨询活动。

争取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的重点支持,对高端装备制造、国防科技等领域予以倾斜。

4、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支持重大技术装备拓展市场政策的扶持核电、火电、轨道交通、石化冶金、高档机床等优势装备走出去政策。

鼓励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生产基地,允许地方现有玉米深加工企业根据供需状况适度增加玉米加工量。

国家优先布局安排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国家集中力量扶持东北地区做大做强智能机器人、燃气轮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集成电路装备、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墨新材料、光电子、卫星及应用、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设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适度超前建设智能化、大容量骨干传输网络。

开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试点,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

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

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用电、用水、用气等方面与工业企业实行相同价格,在用地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业竞争力,打造大东北旅游品牌。

扶持东北地区文化创意、影视出版、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发展。

推进东北地区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支持产品和技术交易平台建设。

5、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巩固提升商品粮生产核心区地位。今年全国1亿亩深松整地试点重点安排在东北地区。

组织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大对土壤有机质提升、养分平衡、耕地质量检测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等的资金支持力度。

积极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建设,到2015年建成3800万亩集中连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通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带动东北地区节水技术和设备制造业发展。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国家涉农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倾斜力度,按粮食商品量等因素对地方给予新增奖励,视中央财力状况,增加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奖励资金。

推动粮食主销区建立产销合作基金,鼓励引导主销区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建立财政贴息等现代农业发展金融扶持机制,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

加强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建设。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14亿元,支持东北地区新建64亿斤粮食标准化仓储设施和一批散粮物流设施;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维修改造200亿斤仓容危仓老库。

改革创新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投资方式,充分发挥地方和社会建仓积极性,鼓励支持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储粮。下一步全国新建1000亿斤仓容重点向东北地区倾斜,争取用2—3年基本解决东北地区粮食仓储难问题。畅通“北粮南运”,加强运粮通道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粮食大型装车点建设,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和节点布局。

6、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全面推进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从2014年起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专项规模,每年安排20亿元专门用于东北地区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今年年内集中力量支持问题突出、前期工作基础较好的10个城区老工业区和10个独立工矿区实施搬迁改造工程,明后两年力争全面展开。

加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土地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通过开发性金融支持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的措施,支持发行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企业债券。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东北地区城市供热、供水等管网设施改造。

结合既有建筑节能、供热管网改造以及热电联产机组建设,组织实施东北地区“暖房子”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东北地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配套污水管网建设。鼓励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在东北地区启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利益分配共享机制。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支持力度,在东北资源型城市建设一批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和集聚区。

7、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在东北地区加快审批建设一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

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

支持工业燃煤锅炉节能减排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示范工程。

大力发展水利设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发展现代灌溉设施。

8、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打好棚户区改造攻坚战,2014年东北地区开工改造70万套,力争再用2—3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改造计划。

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东北地区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东北地区工矿(含煤矿)、国有林区、国有垦区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更好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棚户区改造,鼓励开发银行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今年安排信贷规模600亿元左右,确保列入改造计划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开发银行项目资本金过桥贷款(软贷款回收再贷)对东北地区支持标准按西部地区执行。

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棚户区改造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扩大东北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债贷组合”债券发行规模。

对棚户区改造工程所需新增建设用地实行应保尽保。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继续向东北地区倾斜,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落实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

努力促进就业稳定。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东北地区就业和创业。

9、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进一步大幅调减林木采伐量,2014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资金23.5亿元。争取尽快将东北其他国有林区纳入停止商业性采伐范围。

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流域湿地生态补水工程,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退耕还湿和湿地生态移民试点。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建设生态经济区。

支持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

推进工业废弃地和老矿区环境治理。开展工业废弃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

加强矿区生态和地质环境整治,全面开展老矿区沉陷区、露天矿坑、矸石山、尾矿库等综合治理,控制和消除重大地质灾害和环境安全隐患。

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按照“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工业废弃地和矿区历史遗留问题实施专项治理工程。

开展工业废弃地和矿区环境治理国际合作。

10、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

扩大向东北亚区域及发达国家开放合作。加强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的衔接,启动中俄远东开发合作机制,推动在能源、矿产资源、制造业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按照国务院批复方案加快筹备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

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务实推进对韩、蒙、日、朝合作,支持大连设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扩大面向发达国家合作,建立中德政府间老工业基地振兴交流合作机制。

打造一批重大开放合作平台。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强重点边境城市建设,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支持建设保税物流中心,促进东北腹地与沿海产业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完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

增加从周边国家进口石油、粮食等权益产品配额,鼓励在边境地区开展进口资源深加工。

完善边境小额贸易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政策。

优先支持东北地区项目申请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东北地区与环渤海、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融合发展。

完善东北四省区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探索部门与地方协同推进合作的有效渠道,健全推进落实措施,深化多领域务实合作。

大力推进东北地区内部次区域合作,编制相关发展规划,推动东北地区东部经济带,以及东北三省西部与内蒙古东部一体化发展。

11、强化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

财政政策。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研究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力度。研究将东北地区具备条件的省市纳入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范围。

金融政策。加大对东北地区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支持力度。鼓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探索支持东北振兴的有效模式。优先支持东北地区符合条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统筹研究设立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扶持东北地区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金融租赁业务。

投资政策。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比照西部地区补助标准执行。中央加大对东北高寒地区和交通末端干线公路建设的项目补助和资本金倾斜。中央安排的东北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县及县以下配套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门安排资金支持东北地区重大项目和跨省区合作项目前期工作,东北各地也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抓好组织实施。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国土、环保、财政、金融等各有关部门联系,争取更多支持。

三、强化东北地区增强内生动力的举措

在落实国家支持政策举措的同时,东北地区必须进一步创造内生动力。从而使外部推动力与内在动力相互叠加、相互促进,从而产生强大的东北地区振兴的乘数效应。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行动内驱力

进一步解放人的创造力,树立积极进取精神,勇于攻坚破难;树立创新意识,勇于革新创造;破除“官本位”思想,推进全民创业。

2、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改革推动力

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竞相迸发发展活力。

抓紧实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国家级重大投资示范项目。

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拿出本级国有企业部分股权转让收益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专项用于支付必需的改革成本。充分利用各类资本市场,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管理层、技术骨干、员工出资参与本企业改制。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保障作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体制环境。

3、打造东北创造,提高创新驱动力

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制定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在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股权激励等方面进行探索试验。

4、实施全开放战略,提升开放促进力

思考与举措 篇3

(一)自然基础条件差,灾害频发。一是宜章县属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分布广,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进程加快。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县发生特大旱灾、洪灾、冰灾等自然灾害达38次,特别是2006年连续两次百年一遇的洪灾和2008年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导致6.5万人返贫。到2012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557.10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二是宜章县长期以来支持国家和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广东省梅田矿务局、坪石矿务局和湖南省资兴矿务局、瑶岗仙钨矿在宜章开采达30至50年,现资源枯竭,矿务局撤离。因采矿造成大面积深陷区和塌陷区,涉及17个乡镇 1700多平方公里,水田旱土化、旱土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贫困面扩大。

(二)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潜力不足。一是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主导产业缺乏规模优势,基地建设不平衡。虽然初步形成了粮食、脐橙、茶叶等农业产业,但发展不快、规模小,农业龙头企业小而少,省级仅3家,国家级为空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业市场信息不畅通,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等。养殖业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式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发展仍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中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发展重点不突出,优势产业不明显,亮点不多,总体上规模偏小,档次较低。

(三)基础设施条件差,发展能力不强。一是水利设施差。全县总蓄水量仅1.75亿立方米,亩平193立方米,为全省的三分之一。水毁工程多,需维修的水利工程达1.05万处。二是人畜饮水不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任务重,全县有16万余人饮水困难。三是乡村公路建设滞后。有700多公里需要建设。

二、国家罗霄山脉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机遇下,宜章“山区大变化”的思路和措施探析

(一)找准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扶贫攻坚规划。2012年,宜章县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全县扶贫攻坚规划进行了顶层设计、顶层指导。目前,已出台规划初稿。根据县情,并结合国家、省级扶贫攻坚政策,将扶贫攻坚工作目标战略定位于:罗霄山片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罗霄山片区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湘赣粤旅游文化区域中心、湘赣粤边际物流集散中心和“两江”(湘江、珠江)源头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二)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新阶段的扶贫,更多的是开发式扶贫,以增强发展后劲。

1.着力抓好莽山水库立项审批及其建设。莽山水库建设是宜章61.5万人的共同心愿,是宜章人民60年的长久盼望。兴建莽山水库作用巨大、意义深远。既可以调蓄、滞洪、错峰,提高长乐水中下游河段的防护标准,使全县境内长乐水两岸15.6万人和10.2万亩农田免受洪涝灾害,又可以提高宜章县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粮食产能保障的需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上,宜章县承担向国家提供粮食、农产品和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兴建莽山水库还有利于解决宜章县南部14个乡镇32万人的饮水安全和31.28万亩耕地农业灌溉的迫切问题。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对莽山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进行了全面评估。为促成莽山水库工程尽快立项、动工,要进一步加大争取与协调力度,尽快争取省人民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协调国家发改委尽快批准立项。

2.大力实施自然生态环境整治项目。一是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据统计,全县岩溶地区土地面积92.6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石漠化面积60万亩,每年造成3000多亩土地流失。要抢抓我县被列入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的机遇,大力开展“城乡绿化攻坚”活动,学习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先进经验,认真谋划石漠化地区的造林,做到石漠化生态造林和果木林建设有机结合,力争打造成为全省石漠化造林的示范样板。二是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三)以扶贫产业建设为重点,不断夯实脱贫致富产业基础。这是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中之重。

1.着力抓好生态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扶贫产业建设。今后几年,把烟草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示范产业、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和农业产业地理保护品牌试点行业来认识,来定位,来落实。大力推进烟叶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模式,按照“稳定老区、发展新区、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重点建设环莽山灌区生态浓香型优质烟示范基地,全力打造“莽山生态浓香型优质烟叶”品牌。实现2013年收购10万担,2014年收购13万担,2015年种植5万亩、收购15万担,到2020年種植13万亩、收购40万担的目标。

2.着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建设。重点支持“公司+农户(扶贫户)”生产经营模式的福鹅公司建设年加工120万羽的深加工基地,支持该公司发展成为一体化的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加法果业、三农公司、永吉农业、年年有、木森林、源莽食品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支持龙头企业申报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到2020年力争培育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确立“核心景区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促进核心景区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我县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古镇村落和莽山旅游景区等资源,推进旅游文化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大力支持莽山刘家瑶寨、展翔生态农庄、华山红林、范家园生态园、大市民生态农庄、升农农庄等建成高品位的现代农庄、现代乡村旅游示范园,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

三、罗霄山脉连片扶贫开发背景下实施宜章战略工作举措

(一)夯实基础,全面做好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和项目谋划工作。制定《宜章县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出台推动山区发展的制度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区域布局、主要任务、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制定支持山区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融资、土地利用、外经外贸、社会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深入调研,广泛论证,全力做好扶贫攻坚项目的谋划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确保列入国家和省、市规划之中。

思考与举措 篇4

关键词:日语实践教学,语言交流实践活动,日语单科竞赛,实践类课程建设规划

一、关于加强日语实践类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考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该意见中, 明确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 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 着力加强质量标准建设, 着力优化专业结构, 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作为高等学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中, 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促进教学科研结合, 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在上海海洋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将拓展教学平台作为“十二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提出了“创建特色鲜明、管理有序、运行规范的实验教学新型体系, 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和设施建设, 拓展校外产学合作教学实习基地, 构建校内外联动、教学实训一体化的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验、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目标。以此为契机, 我校投入巨资, 建成了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实训基地, 分日语实训室、韩语实训室和英语实训室。利用实物营造国外特色文化氛围, 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语言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如日语实训室, 地面全部由榻榻米铺设而成, 墙面用体现日本民族风情画装饰, 其中陈列有和服、日本人偶、日本茶具、日本香袋、日本乐器、日本画轴、日本灯笼、鲤鱼旗等, 为日语系师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日本文化氛围。在我校培养计划中, 明确了日语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知识, 较强的语言运用技能, 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 能在政府涉外机构、对外经贸、新闻媒体、教育等部门从事翻译、涉外文秘、经营管理、职业教育等工作的高级日语应用型人才。”而在能力培养要求上,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日语的基础知识, 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 而这些技能的获得, 都与日语实践类课程密不可分。事实上, 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其创新思维, 最主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我校日语系学生来说, 必须提高他们的日语口语、听力等语言实践能力。为此, 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举措,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增加日语实践类课程设置的新举措

在我校日语系的培养方案中, 明确了《语言交流实践活动》是日语专业集中安排实践性教学的环节之一, 是以交流实践为基本形式的语言学习活动。其宗旨在于“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我校日语系的课程设置中,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三大类。而专业实践课程中包括专业调查、语言交流实践活动及综合语言实践活动三部分内容。

实际上, 在教学计划中, 语言交流实践与综合语言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并不多, 总共才4周时间, 且集中在第4学期, 远远不能满足低年级学生对于语言实践课程的需求。另外, 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日语基础很薄弱, 还未具备基本的语言实践能力, 在课程安排上, 实践类课程很少。后来经过咨询其他兄弟院校日语系低年级课程设置情况, 我们对基础阶段课程进行了调整, 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课时量。为一、二年级增开了“基础日语演练”, 每周2个学时。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在本周所学到的日语基础知识进行会话练习、造句练习, 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另外, 我们还加大了日语会话、日语听力等实践类课程的课时量。日语会话课程, 采用小班化教学, 将每个自然班分成两个小班, 每个小班人数在15人左右, 全部由外教承担, 这样的设置, 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会话的时间增加了一倍。而且, 小班化教学, 便于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话练习,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日语听力, 是日语实践类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同时也是最难的课程之一。在日语能力考试和专业四、八级考试中, 许多学生在听力上失分最多, 甚至于有些学生仅仅是因为听力差而不能过关。在日语听力课教学中, 学生反映的问题也最多。集中在“课时量少、所学内容缺乏实用性”两方面。针对学生们所提出的意见和要求, 我们将日语听力课由原来的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周两次, 对于教学内容也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日语能力考试和专业考试的内容。从同学们反馈来的意见看, 他们对于这些新举措还是持赞成态度的。我们将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日语会话与日语听力等实践类课程,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三、课内外、国内外相结合的语言交流实践活动

除了加强学生在课堂内的语言实践能力之外, 我们还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语言交流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 通过以团队形式开展各项活动, 从而达到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的目的。实现了课内到课外、国内到国外的跨越。2009年,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兴建了日本文化实训室。实训室中布置了代表日本文化特色的和服、榻榻米、人偶及日本茶道表演所使用的茶具。日语系老师定期组织学生在实训室授课, 书本知识与亲眼所见紧密结合, 授课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另外, 实训室也是日语系进行中日文化交流的窗口, 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官员或外校来日语系作学术交流的专家都会到此参观。关于实训室的应用情况, 根据日语系制定的《日本文化实训室使用章程》, 每周都会有老师在此讲授日语实践类课程;每年的中日文化交流节, 参加表演的学生在此试穿和服;日本外教在实训室定期讲授日本茶道和关涉日本风俗民情的课程;实训室的使用纳入教务处统一管理;新学期开始前, 制定日语系老师专人负责, 统一安排实训室的使用, 制定实训室课程安排表。在校“十二五”规划中, 学校对日本文化实训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 使之成为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乃至海洋大学对外交流的窗口。随着实训室的完善, 它在日语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此外, 以日语系樱学社为主体, 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与中日文化交流相关的语言交流实践活动。每年的中日文化交流节, 内容异彩纷呈, 有日语歌曲大赛、日语声优大赛、日语朗读及演讲大赛。在中日文化交流节开闭幕式上, 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文化参赞都会莅临现场为文化节助威, 而来自日本的艺人则为文化节带来了精彩节目。通过比赛,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日语学习积极性, 而且加深了他们对于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中日文化交流节也成为日语系“日语语言综合课程”建设的重要实践内容之一。与校内的日语语言实践活动相呼应, 通过对日交流, 选派优秀学生赴日语母语国进行实地学习与体验, 则是语言实践交流更加有效直接的途径。在对日交流中, 人的交流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日语系是我校最早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的基层组织之一。2004年至2008年, 我们先后与九州女子大学、九州共立大学、活水女子大学签订了教育与学术交流协议。通过这样的方式, 每年有近20名同学赴日留学。另外, 我们每年还择优推荐数名学生作为交换生赴日本北海道大学、高知大学等名校学习。在日期间, 他们除了免缴学费外, 还接受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赞助, 为他们在日本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保障。这些留学生, 通过与日本人的实际交往, 日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以各类日语单科竞赛推动实践教学

在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提出了“以单科性知识竞赛为抓手, 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 创建优良学风”的方针。通过参加全国各类单科大赛, 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选手们为了准备参赛, 要进行严格训练, 不论对参赛学生还是对指导老师来说, 都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此外, 参加全国性的单科大赛, 前期进行校内预选,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还能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我们对国内外和日语相关的重要赛事作了仔细梳理, 制定比赛日程表, 每项比赛指定专门老师负责。对于获奖学生, 在选派出国学习、评优、入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通过此类竞赛, 一批有才华、有能力、肯努力的学生脱颖而出。获奖同学不仅为个人争得了荣誉, 也扩大了海洋大学日语系在兄弟院校中的知名度。迄今为止, 我校日语系已举办了三届卡西欧?海星杯日语朗读比赛、日语演讲比赛, 还参加了国内较高级别的日语单项赛事, 取得不俗的成绩。通过比赛, 为大家营造了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 也为广大喜爱日语的外系同学提供了一个与日语系师生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促进了日语系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流。

五、今后五年日语系语言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措施

我校日语系在日语实践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 以刘军老师为课题负责人的日语系团队, 以《日语听力》申请上海市重点课程项目获得批准, 为日语听力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2年, 日语系团队申请的日语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得批准, 获得10万元项目经费。我们将拿出其中大部分经费用于实践类课程建设上。最近, 从学院得知, 日语系于今年上半年申请的日语学科建设项目, 已获得上海市教委批准, 获得了一笔可观的项目经费。

通过实施日语学科建设项目, 不仅对于日语系现有的课程进行梳理, 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构成比例、增加选修课及实践类课程、日语听力课程和会话课程实行小班化教学、合理规划各年级的日语实践课程时间。而且还要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 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此外, 我们还制定日语系语言实践课程建设规划, 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语言实践课程的建设在于改变传统语言教学中的偏重理论知识讲授、语言课程类型单一等弊病。在语言实践教学中, 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和体验, 增强对语言基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了解;通过语言实践,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 通过实训室建设, 来营造异国文化氛围, 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我们还将采取切实有效的课程建设措施, 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课程教学能力。重视语言实践, 是我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在修订日语专业2006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时, 我们将原本由以学生社团为中心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 作为语言交流实践课程, 正式纳入实践课程教学计划, 明确了专业教师指导语言交流实践活动的责任和义务, 进一步规范各项语言实践活动, 完善和强化语言交流实践教学, 也是我校2012年日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实践教学课程, 使专业教师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辅助者, 对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及提高教学组织指导能力, 都提出了新要求。另外, 我们还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功能, 定期开展实践教学课程交流活动, 研究实践教学方法, 探讨实践教学方案。注重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融于学生之中, 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我们还加强课内外、教与学的互动效应。

语言实践教学, 是课堂理论教学的互补与延伸。较之课堂理论教学, 语言实践课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更多地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和学生一起探讨, 精心制定既有明确教学预期目标又具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方案,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继续推进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活动, 定期举办诸如日语演讲比赛、作文比赛、配音表演等活动。通过各种实战演习,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代融资租赁的现状与举措论文 篇5

融资租赁把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结合起来,在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当中,融资租赁业务与其他金融交易,如银行、保险、证券等,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从宏观上讲,融资租赁业务具有表外融资、扩大投资、促进销售、节税、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等诸多功能,在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刺激投资、促进消费和推动出口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融资租赁业务日益受到企业,尤其是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的青睐。

一、融资租赁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国家出台的拉动内需、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调节宏观经济、引导资本合理有序流动等方面政策,将会促进我国现代租赁业的发展。

对于需要大量设备投资的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现代租赁,既可以满足工程的投资需求,又能盘活发达地区的闲置设备、存量资产,促进我国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经营问题,这样的问题导致其更难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资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融资租赁成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不足的最佳的融资方式之一。以此为契机,融资租赁业可以在中国经济市场上大展拳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融资租赁的概念及优缺点

(一)融资租赁的概念

租赁指出租人在承租人支付一定报酬(通常为定期支付的租金)的条件下,授予承租人在约定的.期限内占有和使用租赁资产(不动产和动产)权利的一种契约。事实上,租赁本身就是承租人和出租人之间就不同形式的资产租赁行为而达成的一种协议。

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对租赁的定义是:租赁,指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

融资租赁行为能使企业缩短项目的建设期限,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同时,避免企业因资金不足而放过稍纵即逝市场机会。融资租赁行为也能使企业有选择地租赁企业急用但并不想拥用的资产。特别是工艺水平高、升级换代快的设备更适合融资租赁。

(二)融资租赁的优缺点

融资租赁具有如下优点:

1.承租人不必像一般性购买那样立即支付大量的资金就可取得所需要的资产或设备,因此,融资租赁能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和想要扩大生产的问题。企业通过先付很少的资金得到自己所需的生产设备或资产后,通过投入生产,可以用设备所生产的产品出售所得支付所需偿还的租金。这样,可以减轻购置资产的现金流量压力。

2.可以减少资产折旧的风险。在当今这个科技不断进步、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时代,资产的无形损耗是一种必然产生的经济现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任何拥有设备的单位都得承担设备的无形损耗,而租赁则有助于减少这种损耗,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资源。

3.融资租赁容易获得。如果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措资金,通常要受到严格的限制,想要获得贷款的条件非常苛刻,租赁协议中各项条款的要求则宽松很多。此外,租赁业务大多都是通过专业性的公司来进行的,租赁公司的专业特长及经验能为承租人找到更有利的客户。

4.实现“融资”与“融物”的统一,使得融资速度更快,企业能够更快的投入生产。

尽管融资租赁存在以上优点,但是也存在有一些缺点,融资租赁的资本成本较高。一般来说,租赁费要高于债券利息。公司经营不景气时,租金支出将是一项沉重的财务负担。且租期长,一般不可撤销,企业资金运用受到制约。

三、融资租赁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关于融资租赁的定义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指出,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其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四条将“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作为销售商品收入的必备条件之一,而非把“所有权上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作为确认条件。

参照收入的确认原则,笔者考虑到商品销售要比资产租赁在“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上程度更深,而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也只是使用了“主要”这样程度的词语,所以笔者认为应将融资租赁定义中的“全部”改为“大部分”或“主要”更为恰当。而且,在融资租赁业务实践中,如果在某项融资租赁的交易中,对于承租方而言并不存在担保余值,但是对于出租方而言却存在未担保余值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意味着出租方对融资租赁的资产承担一定的风险。换句话说,即在实质上,出租方并未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转移给承租方。因此,将“全部”改为“大部分”或“主要”更为合理。

(二)未担保余值的问题

《准则》规定:未担保余值,是指租赁资产余值中扣除就出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以后的资产余值。出租人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未担保余值进行复核。未担保余值增加的,不作调整。有证据表明未担保余值已经减少的,应当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将由此引起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计入当期损益;以后各期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融资收入。租赁投资净额是融资租赁中最低租赁收款额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未实现融资收益之间的差额。已确认损失的未担保余值得以恢复的,应当在原已确认的损失金额内转回,并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以后各期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融资收入。

首先,上述规定并为对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值后租赁内涵利率重新核算的时间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未担保余值占融资租赁资产的比值不大,变动幅度较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较小,如果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可能会违背会计的成本效益原则;最后,如果在租赁开始日承租方把出租方的内含利率作为折现率,那么当出租方的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值,从而导致其内涵报酬率发生变动时,承租人的折现率是否要随之变动,准则中并未给与明确规定。

由于未担保余值本质上是出租人的资产,所以笔者认为应将其看做资产来处理,而无需调整期内涵利率。如果发现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少时,只需通过“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科目,对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冲减当期收益。

(三)逾期收回租金的处理

出租人对租赁期内的逾期收回租金的会计处理,租赁准则是这样规定:超过一个租金支付期未收回的租金,应当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其已确认的融资收入,应予冲回,转作表外核算。在实际收到租金时,将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确认为当期收入。这种规定虽然符合谨慎性原则,但在实务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逾期收回的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在当期确认,不予追溯调整,出租人可以人为地决定何时收回租金,成为出租人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逾期收回的租金的会计处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但违背了企业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原则。

思考与举措 篇6

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情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内在驱动力,积极的情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情感。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和学生交流互动,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另一方面,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一来,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初中数学学习中。

二、引导学生猜想、自主探索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探索、善于思考的精神,多鼓励学生猜想,敢于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就是对新问题的探索。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让学生思考“初中数学教学和小学数学教学有什么关系?”“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初中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有联系?”等,即使学生不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这些问题都具有良好的启发意义。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一味地讲授知识,学生一边忙于听,一边忙于记笔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互换角色,由课堂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指导者和辅助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尽可能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入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逛超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地选择超市中的商品,然后让花费相同的学生比一比,谁买的东西更加物美价廉。这样一来,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实际应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逐渐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打造趣味课堂,开发学生的思维

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应该积极创新课堂授课方式。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多采用幽默的语言,或引用有趣、简单的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如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准备好了圆规、白纸、剪刀等材料,让学生亲自剪出一个圆形,然后向学生讲述圆的直径、半径等概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相关性质》时,笔者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观察函数y=x2-2x-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很多学生想到了图像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或者对称轴等,这些主要是学生结合课本上的知识得出的结论。笔者继续追问学生:“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然后再让学生整理出关于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思考与举措 篇7

作为与广播电视网络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名基层员工, 从2000年至今, 常常为广播电视网被通信网和互联网拉开发展差距而着急, 常常梦想广播电视网的发展能够更好更快更强, 并深深地感到在埋头钻研工程技术细节的同时, 也需要抬头立脚眺望科学发展方向路线。

2007年的三网融合试点起始阶段, 面向三网融合发展趋势, 作者对有线电视干线网和接入网的业务发展进行了思考, 认识到有线网向网络互联互通、服务融合、产业生态发展的重要性。8年过去了, 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还是困难重重, 差距还是继续被拉大。这种困难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在三网融合推广阶段的互联网+大数据浪潮中, 有线网需要如何创新突破?IP化大流量数据时代的流量经营策略, 是本文思考与探讨的重点。

2 困难问题关注

有线电视网络近年来在发展中显现出了一些困难, 犹如迷局, 需要同仁关注与思考。其中部分难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有线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用户流失量增大。而电信运营商IPTV的用户规模已达近4000万户, 且增速不减。互联网电视 (OTT TV) 的用户规模也在加速增多。

(2) 有线电视互联网的接入用户规模增长乏力, 有些区域甚至呈用户数负增长, 整体规模徘徊在小千万户量级。而电信运营商互联网的接入用户早已远超1亿户, 且还在稳定增长中。

(3) 有线电视网与广播电视网络台、兄弟网络合作的难度大。广播电视台在全媒体化和网络融合化的推进过程中, 更多使用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和IDC机房。有线网在开展跨区域网络业务和互联互通工作中, 兄弟网络合作的难度不小。

(4) 有线网在国家经济技术行业发展“互联网+”的行动中影响力微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行动, 将深刻影响着国家经济技术行业的发展形势, 将成浪潮态势。

概括上述问题, 即电视用户易流失、互联网用户难增长、媒体内容难合作、产业生态影响力弱。

3 迷局原因浅析

上述难题是有线电视网发展速度慢的表面现象, 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也包括有线网自身原因。其中根本性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有线电视接入网自身的原因包括:在宽频谱多频道的优势被光接入网高速率特长缩小, 综合业务捆绑营销价格拼不过电信运营商, 个性化视频与应用提供能力没有OTT服务商强。

(2) 有线电视网互联网接入“提速降价”能力弱。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内容池弱小, 无法改变电信运营商对互联网接口价格与互联质量的绝对控制, 没有互联端口价格的话语权。

(3) 有线电视网在IDC机房、骨干数据网和内容分发网 (CDN) 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严重滞后或缺失, 已有机房设施、数据网络相比电信运营商处于绝对劣势地位, 不仅互联网网站难于合作, 就是广播电视网络电视台也难于合作, 造成互联网内容池难于形成规模。自身没有内容和业务让兄弟有线网在合作中受益, 使得互联互通合作难度增大。

(4) 长期以来, 多数有线电视网对服务政企集团用户和行业用户方面关注度低, 没有能够在产业合作中整合资源形成产业优势, 没有形成产业应用集成创新能力, 使得有线网的应用增值服务创新能力弱。深究其原因是思维格局问题。

概括上述问题, 即综合服务创新能力不足、互联网服务成本价格难于降低、互联网内容服务基础设施落后。

4 创新思维, 加强内容分发资源建设

思维决定方式、决心决定力度, 行动决定格局。

4.1 创新思维爆发开拓力

互联网思维是推进有线电视网发展创新的有力武器。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都对改革创新极有帮助。其中, 互联网公司普遍使用却隐而不说的基础性一条是“复制创新思维”, 即“走别人的路, 比别人走得更好, 让别人走不下去”。复制创新思维是互联网创业者在模仿与复制的进程中进行融合创新, 成功地比被模仿者走得更好, 如百度对谷歌的模仿创新、淘宝对亚马逊的模仿创新、QQ对OICQ的模仿创新等, 这种思维是在发展困境中爆发的创新开拓力。P2P下载直播, 省去带宽租用费用、自建CDN降低带宽租用费用、电子商务物流降低交易成本、微信降低通信成本等, 是典型的创新案例。

在发展困境中, 有线电视网需要互联网思维助力爆发创新开拓力。

4.2 加强内容分发资源建设

上述有线电视网发展中的难题及其原因, 易看明白, 但要改变会困难重重。这些年来, 道理大家都明白, 但要拿出有效行动, 往往需要“智慧的创新思维、坚定的发展决心和高效的措施执行”。

加强云媒体内容中心、智能融合CDN和应用增值产业生态建设, 是爆发创新开拓力的关键所在, 是有线电视网走出困境迷局的基础。

云媒体内容中心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新一代绿色生态数据中心, 具有敏捷地提供按需使用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池能力的优势。通过虚拟化技术, 可以同时作为媒体内容中心 (MCC) 、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 和行业虚拟数据中心 (VDC) 使用, 形成集成融合媒体内容、互联网内容、“互联网+”产业应用内容和物联网数据的巨量内容池资源。云媒体内容中心的内容池资源, 将会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广播电视整个行业在广播电视网络电视台全媒体融合发展、有线电视互联网宽带接入、“互联网+”产业合作和网络视听安全监管的瓶颈和困局。

智能融合CDN是互联网宽带数据的加速器, 具有提高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传送效率、提高用户互联网服务体验质量水平、降低网络比特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是智能广播电视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融合CDN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树立广播电视网在网络视听媒体服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应用增值产业链建设是广播电视网服务“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将使广播电视网在发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作用的过程中, 构建出产业应用增值的生态圈。

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云媒体内容中心与智能融合CDN的建设力度, 是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缺资金、缺人才、缺地方那不是事, 缺思维、缺方法、缺机制那才是事”。

5 流量经营的内涵作用思考

在有线电视网向综合数字电视信息服务发展的过程中, 流量经营是发展创新的重要举措。

5.1 流量经营内涵

流量经营是以智能广播电视网络和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平台为基础, 以扩大流量规模、丰富流量内涵、提升流量层次为经营方向, 以提高流量价值为目的的网络运营模式。

5.2 走向流量经营

在三网融合IP化浪潮中的“互联网+”时代, 社会各行业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数据量, 无论是通信网、互联网还是有线电视网, 都将承载越来越多的数据流量。流量经营将成为网络运营服务的关键。

在互联网行业中, 流量经营被普遍采用, 是激发用户流量并扩大流量规模而产生经营效益与发展力量的有效方法。在通信网行业中, 流量经营是运营商经过“网络带宽扩容速度赶不上流量增长速度、网络建设投资加强而单位带宽收益下降的剪刀差扩大”的痛苦教训后,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的网络经营模式, 目标是提升流量层次内涵和提高流量价值收益。流量经营是网络从粗放式运维到精细化运营的有力工具, 是网络业务创新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有线电视网行业, 将在互联网与通信网的竞争压迫中走向流量经营, 不管愿不愿意, 市场技术发展规律就在那里等候着。

5.3 流量经营作用

流量经营, 是有线电视网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适应三网融合竞争规律、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向综合数字电视信息服务转型发展中的关键, 对有线电视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有助于家庭用户增值业务发展。以智能电视操作系统 (TVOS) 为核心的机顶盒和家庭网关基础, 加上本地应用服务交付平台 (LASDP) 的作用, 将为融合智能电视业务和智能家居服务提供强大的集成创新平台, 有助于增值应用业务的发展和用户流量的激发, 进而扩大整体流量规模。

(2) 有助于有线双向接入网的精细化运营。家庭用户的流量增长, 对接入网提出了大带宽的需求。在同轴电缆双向网络接入速率提升受限, 特别是保护已有投资的情况中, 在深度挖掘接入网服务潜力的需求下, 精细化运营变得更为重要, 将促进智能网络技术的应用。

(3) 有助于激发媒体内容中心的价值潜力。流量经营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流量价值标杆, 将使媒体内容中心的媒体内容、信息数据和应用服务得到客观的收益回报, 促进内容、数据和应用的持续价值提升, 推进媒体内容中心的互联互通。

(4) 有助于广电干线网建设与精细化运营。广电干线网数据流量的大数据分析, 有助于干线网在需要的地方进行传输带宽扩容。在提升流量价值、提高流量收益和降低运营成本的驱动下, 流量经营将从流量调度、流量调优和流量控制等方面助力精细化运营, 降低或消除流量浪费。

(5) 有助于重塑有线电视网的价值模式和商业模式。

(6) 有助于流量采集计费系统和运营服务支撑体系的重构。

流量经营是有线电视向综合数字电视信息服务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举措, 将有助于有线电视网流量价值的提升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6 加强流量经营应用的举措思考

智能网络、内容经营和服务支撑是流量经营的三大基础。推进有线电视网应用流量经营, 需要加强智能网络、内容经营和服务支撑三方面的建设。

6.1 加强智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智能网络建设, 就是要增强网络的敏捷性和弹性, 能够根据流量需求变化, 敏捷地提供网络资源。建设智能网络的技术举措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建设智能融合内容分发网, 对媒体内容进行智能分发。

(2) 建设智能DNS系统, 对媒体内容进行调度。

(3) 采用软件定义网络 (SDN) 技术构建, 敏捷地使用网络资源。

(4) 采用网络功能虚拟化 (NFV) 技术构建, 使网络资源弹性可用。

6.2 加强内容经营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内容经营基础设施建设, 就是建设成以云媒体内容中心为核心依托的内容资源池, 聚合媒体内容, 丰富流量层次。加强内容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举措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采用云计算、SDN、NFV等新兴技术, 构建云媒体内容中心, 按需形成媒体内容中心 (MCC) 、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 和行业虚拟数据中心 (VDC) 资源。

(2) 构建成弹性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池, 按需提供云服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提供公共云、专用云和混合云等服务。

(3) 聚合丰富的媒体内容资源。

(4) 聚合丰富的增值应用服务资源。

6.3 加强流量经营支撑系统设施建设

流量经营支撑能力是流量经营的关键, 其建设技术举措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建设深度流量包检测 (DPI) 系统, 在网间互联互通接口、云媒体内容中心、用户流量汇聚中心等部分进行部署, 对流量内容进行监测和数据采集, 提供给运营计费 (OSS) 、大数据分析 (Big Data) 、流量调度和流量风险管控等系统使用。

(2) 建设运营计费系统, 对流量进行计量计费。

(3) 建设大数据分析系统, 对流量特征进行分析, 供流量经营和第三需求方使用。

(4) 建设流量调度管理系统, 对网络流量进行调度。

(5) 建设流量风险管控系统, 对攻击流量风险进行管控, 以采取防DDOS攻击和流量清洗措施, 保证流量安全和流量质量。

6.4 加强流量精细化经营管理

加强流量精细化经营管理, 就是做到扩大流量规模、丰富流量内涵、提升流量层次和提高流量价值的有机统一, 是流量经营的综合实现。在有线电视干线网络中, 加强流量精细化经营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流量内网化、本地化经营。采取以智能DNS为主的流量调度手段, 对用户的流量需求和流向进行调度管理, 尽量使流量在自治域内和本区域网内进行调度。该措施不仅提高了用户的体验质量水平, 而且将流量留在网内, 减少了网间流量, 降低了网络出口成本。

(2) 流量调度和优化管理。采取软件定义网络 (SDN) 、路由分析与路径优化等技术, 对网络流量进行均衡调度和优化, 以减少流量拥堵丢失并提升用户服务体验质量。该措施可减少流量堵塞、流量重复, 减小流量浪费, 间接地提升了网路的流量价值。

(3) 流量风险管控。采取流量深度包检测 (DPI) 、防DDOS攻击和流量清洗措施, 从路径和源头上清洗攻击流量, 减小网络无用流量, 进而提升流量价值。

智能网络、内容经营和服务支撑等流量经营基础设施建设, 将提升网络精细化的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提升流量价值目标的实现。

7 结束语

为了更多参与交流沟通, 原本草拟为《基于软件定义网络 (SDN) 技术的云媒体内容中心互联互通 (DCI技术研究》, 是纯粹性的技术论文。写作过程中, 有感于有线电视网行业对有线宽带数据网、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 、内容分发网络 (CDN) 等互联网基础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建设力度不足, 心中很是着急感慨, 更感觉到创新思维决心突破对有线网发展创新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故而写作了这篇理念为主的论文, 期望能抛砖引玉以供同仁参考。本篇论文的流量经营体会, 可能3~5年后有线网才能感同身受, 有点超前。但如果有线电视网想要加快追赶通信网的发展步伐, 期望弯道超车, 那更大的改革创新力度与更快的建设发展速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就值得细致地阅读和认真地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建生.有线电视干线网在“三网融合”中的网络转型和业务创新探索[J].世界宽带网络, 2007, 14 (10) .

[2]张建生.有线电视城域接入网业务发展分析[J].世界宽带网络, 2008, 15 (1) .

[3]张建生.云媒体内容中心创新发展探索[J].电视技术, 2014, 38 (6) :7-12.

[4]张建生.融合创新家庭云的需求研究[J].电视技术, 2014, 38 (18) :23-27.

[5]张建生.本地应用服务交付平台的应用场景和总体要求研究 (全英文版) [J].电视技术, 2015, 39 (13) :58-64.

[6]张建生.本地应用服务交付平台 (LASDP) 的功能架构要求研究 (全英文版) [J].电视技术, 2015 (14) :37-44.

[7]张建生.创新融合智能电视服务, 探索智能家庭网络发[J].广播电视信息, 2015 (7) :56-58.

思考与举措 篇8

《标准》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近几年国家也在不断调整上报政策, 作为体育教师要及时关注新政策以适应变化的需要。如, 2013年只需在10月31日之前按照班级人数如实测试并上报;2014年要求输入数据库的每名学生都要有全国学籍号, 在10月31日之前上报;2015年则要求按照学籍同步进行, 无学籍学生用“L+身份证”方式添加上报, 截止日期为12月31日。根据要求的不同, 需要及时调整工作的方向, 制订详实的测试实施方案, 确保如实如期按时完成任务。

二、制订实施方案, 把握时间节点

未雨绸缪是完成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按照教育局要求, 每所学校都要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 包括指导思想, 测试范围、项目、方法, 组织机构, 测试阶段工作划分, 测试及数据上报情况核查, 测试工作评奖办法等环节, 如, 在测试阶段划分为5个阶段 (见表1) :

三、注重安全教育, 预防运动损伤

安全重于泰山, 故此体育教师要将安全放在首位, 确保无运动损伤的发生。首先, 在测试之前, 考虑好各个环节, 制订好安全预案, 做到有备无患;其次, 翻阅健康体检表, 深入到学生中去, 了解有无隐性疾病和心肺功能异常者;再次, 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以免发生运动损伤等问题;最后, 在测试前, 要求学生做好准备活动, 关节活动充分, 教师在测试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如, 在测试50米×8往返跑时, 有面部苍白者或出现呕吐现象要立即停止, 教育学生做好心理调节。特别是在最后冲刺阶段, 教育学生不能逞能或强跑, 此时学生可以放缓速度;终点冲刺后, 不能立即停止躺在场地上, 否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要慢慢走动, 直至心跳达到平稳状态。

四、及时有效沟通, 实事求是测试

测试工作千头万绪, 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 该如何完成这项庞大的任务呢?应做好三方面工作:1.与校长沟通, 争取支持, 因为校长是决策者和第一责任人, 必须把测试工作列为学校的工作计划之一, 才能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2.协调各部门, 争取各方面支持。如, 与后勤沟通, 添置必备的测试器材;与教导处沟通, 做好宣传教育;与班主任沟通, 协助督促学生积极锻炼;与体育教师沟通, 把握时间节点, 确保如期按时完成;与医务室沟通, 添加必备药品, 发生损伤能及时处理;与微机教师沟通, 协助做好输入数据库面临的难题。3.实事求是测试, 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班级为单位, 体育教师各司其责, 完成各自的测试任务, 同时各体育教师之间也可团结合作, 发挥团队的力量;二是采用学校“达标”运动会的形式进行, 这样可以高效、实事求是地进行测试, 完成测试任务。

五、数据上报准确及时, 数据分析到位

每年数据上报工作是《标准》完成的重头之戏, 如何有效高效完成呢?根据笔者多年经验, 可有两种方法:各司其责, 各自输入, 按时集中统计数据上报, 可以节省时间, 但每名教师的责任心要强, 否则不能如期完成数据上报任务;采用“谁上报谁负责”的实名制上报办法, 这样做需要当事人高度的责任心和大量的时间作保证, 才不会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也能高效准确地完成数据上报任务。每所学校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 不能一成不变, 根据各自需要来完成这项任务。在数据上报时须按照一定程序来完成, 如数据上报要先输入学生信息, 再添加学生体育测试成绩, 导入系统看有无测试成绩输入错误或不符合格式要求的, 需按提示逐条修改完善, 直至符合上报要求;接着输入测试环境信息, 最后形成待上报文件, 即可上报, 还应关注上报进度, 直至报送到“学生体质健康网”网站, 才算完成任务。如中间出现退回现象, 则需按照要求, 进行再次处理数据上报, 不能等待领导催或是原封不动上报。上报工作结束后, 要及时分析数据, 找出存在问题, 结合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确保全体学生体质得到增强和提高。

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举措 篇9

近期, 中央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做出重要战略部署, 这给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国内外近中期的大环境并不宽松, 推进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1.构筑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核心区

环渤海是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经济圈。这个经济圈有密集的城市群、港口群、产业群, 辐射地域远远大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但是这个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其潜力还远远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这个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缩小南北差距, 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带动东西部, 对于该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京津冀地区有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信息传媒、文化体育等高端产业, 有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医药制造、汽车制造等现代制造业, 还有石油煤矿、铁矿、冶金、石油加工以及农业生产等基础性产业。北京作为首都具有人才、技术、信息优势, 信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达, 尤其是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 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水平高, 文化创意产业、教育培训业活跃, 集中度高、辐射力强。天津有港口优势, 海洋经济、物流业、制造业较为发达。因此加快京津冀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环渤海的崛起, 有利于带动整个北方经济, 缓解南北差距和东西差距, 对全国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示范新的区域合作模式

到目前为止, 我国区域合作还主要集中在在市县两级,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省一级开展的区域合作还比较少, 缺乏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京津冀地区如果能在三个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对全国都具有示范效应。

(1) 跨省级的合作。如果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探索出一条能够有效实现跨省级合作的新路、实现区域治理抱团发展, 特别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意义重大。

(2) 京津冀地区超大城市与周边地区落差太大, 特别是北京如何能够通过功能的疏解来破解大城市病, 同时优化了空间布局, 带动了周边发展, 如果能够闯出这样的一条路子出来, 对全国都会有可资借鉴的经验。

(3) 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业的比重非常大, 在这个地区又要大力发展经济, 又要保护环境、建设宜居家园, 如果能够探索出这样的一条路子对全国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

3.打造新的开放门户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 近年来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区域合作与经贸往来不断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 不仅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正常运营, 而且第二条中哈过境铁路也已投入使用, 中吉乌铁路项目、中、欧洲西部公路建设项目也在加快推进, 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通联系越来越紧密, 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从区位看, 京津冀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 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链条, 因此加快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并以此带动环渤海地区及中国北方经济发展, 有利于形成新的开放门户, 带动“一路一带”战略下我国对东北亚、中亚、欧洲等地的全方位开放, 拉动我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从而进一步扩大中国经济的影响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当前, 我国处于反腐促改的关键期和社会转型的挑战期, 恐怖活动和暴力犯罪明显增长, 是经济增长换档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 而不是前10年、20年那样的各区域开足马力、热火朝天、粗放型大繁荣大发展期。加之国内区域开发战略, 已有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海西经济区、上海自贸区、新丝路战略、长江经济带, 以及两江、西咸、兰州、舟山、二沙头等, 已呈点线面全面开花局面, 区域发展资源、要素和发展政策的分流和竞争已呈白热化之势。区域发展的实质就是资源和要素的聚集和竞争。京津冀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所需资源要素巨量, 远远超出区域本身, 需要引入域外资源要素。同时也需要政策创新, 土地松绑等, 难度不小。

2.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落差较大

北京服务业已达77%, 已现后工业化特征, 天津是工业化后中期, 河北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三地尚未形成梯度推移正常良好的转移路径, 彼此的经济需求和关联度都处在比较低的状态, 空间布局和产业战略长期各自为政。对比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进程, 依仗于区域商业文化基础深厚, 发展同质化程度高。珠三角乘特区先机, 域内共享三来一补机会, 发展时序基本同步, 借同省域之便实现一体化。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地经济、文化、社会同源, 落差不大, 借浦东开发之机, 竞合关系总体良性, 互相推高彼此发展水平, 一体化水到渠成。

3.京津冀区域商业文化基础较薄弱

西周初年, 这一区域有蓟、燕两个诸侯国, 燕国强盛, 为后来的行政建制奠定了基础。辽代时把幽州定为“南京幽都府”, 此后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 京津冀逐渐从区域政治中心成为稳定的全国政治中心。虽然该地区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 但总体而言该区域主要属于政治、军事要地, 政治色彩浓厚, 行政主导发展明显, 长期以来, 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高, 民间商业、市场意识不强, 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力量相对薄弱。

4.区域扩散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近几年北京虽已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 但扩散只是初级阶段, 并未形成规模。北京自己还在吸附各种发展资源, 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北京人口还是呈现净流入, 每年约50~60万, 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而天津也处于高度吸附资源时期, 滨海新区铺开2270平方公里开发面积, 摊子很大, 开发规模惊人, 今后相当长时间仍会是区域发展的资源吸附器。但是从整体看, 滨海新区的发展仍然局限于天津一地, 对河北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 与当年浦东对长三角地区的带动作用相差甚远。从房地产业到制造业、高端商务, 以及自贸区的设立, 乃至港区和沿海重化产业布局等等, 天津与河北存在相当大程度的竞争, 天津甚至采用蓝印户口、松绑限购等措施维持房地产竞争优势。河北和京津发展差距较大, 京津地区人均GDP均已超过15000美元, 而河北全省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部分地区人均GDP尚未达5000美元。要填平河北发展“洼地”, 需要吸入巨量发展资源, 大量增加可开发建设用地, 但即便如此, 河北意欲借助的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两大发展机遇已今非昔比, 新城镇化将会受到科学发展观的严格约束, 而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已经不再具备。

5.生态环境挑战非常严峻

当前,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尤其是雾霾, 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京津冀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本来该地区的水资源就紧缺, 还受到污染, 水环境已经接近了极限, 再加上大城市的垃圾围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等, 总体看这个地区的资源环境形势已非常严峻。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举措

1.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目标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目标是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为达此目标,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树立发展的理念, 把握世界大城市群发展的大趋势, 以高水平、高效率规划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世界经济的核心区之一。

(2) 对京津冀大城市群各部分做出科学定位, 使其符合国家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利益。

(3) 城市群地域结构符合地域有机体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现在地域分工基础上的高度整体性。

(4) 合理划分城市群的地域范围, 控制并逐步减轻城市群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作好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京津冀包括两个直辖市、一个省级行政区。在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 每地都有自己的规划编制部门, 相互之间未形成有效衔接机制。因此, 京津冀要协同发展, 要在规划层面相衔接, 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整体高度统一规划。京津冀的发展目标, 应是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大城市群之一, 成为世界性的“信息流”、“金融流”、“人流”等“流”的节点, 因此顶层设计是非常关键的, 需要立足三地的比较优势, 作好京津冀交通体系、产业布局、城镇布局、生态布局的顶层设计, 协调一些跨省级大项目的布局安排, 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3.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

要构建一个能够适合跨省级区域合作的横向协调与纵向协调相结合的协调机制。横向协调就是横向协商, 构建地方政府的联席会议, 大家能够坐在一起把一些共同关注的问题、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平等协商。但是有一些问题可能横向协商解决不了, 就需要有一个纵向协商的机构, 也就是中央层面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协调机构, 进行包括重大关系的协调、重大项目的安排、矛盾的解决等。

4.促进区域合作机制创新

京津冀协同发展, 既涉及到重大项目的具体运作, 同时也需要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新型的区域合作机制, 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作用。三地应高度重视区域合作机制创新, 形成推进京津冀地区快速发展的机制保障。

(1) 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会使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通过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京津冀区域论坛, 以及各种形式的交流会议等信息沟通机制, 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沟通效率。所以应当尽快建立区域的信息沟通协作平台, 通过现代的互联网技术, 实现京津冀地区政务、商务和公共信息的交流共享。信息沟通应该包括政府、媒体、民众等多个主体, 因此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 应积极依托媒体等渠道, 鼓励企业以及协会、社团等民间组织的跨地区沟通交流, 不断疏通信息渠道, 为企业跨地区寻求商机和加快要素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服务。

(2) 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开发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从根本上说还是依靠区域完善的市场体系。因此京津冀内部应当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 实现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的平等竞争, 协调区域利益关系, 充分利用周边地区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和完善商品市场, 推进贸易与物流合作, 实现货畅其流。整合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 合作开发旅游市场, 在区域内形成无障碍旅游通道。另外还需要建设农副产品统一市场, 加快完善农副产品联合检验检疫体系。

(3) 要完善要素流动机制。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要相互开放要素市场, 突破体制障碍, 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区域要素流动机制, 实现区域内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在税收、人才流动、社会保障、土地利用、争议解决等方面建立政策协调机制, 强化地区间的政策协调。

5.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突发公共事件概念辨析与应对举措 篇10

(一) 突发事件与危机crisis

1. 联系。

都是负面事件, 都给社会、组织或个人带来损失或负面影响;都需紧急处理, 否则损失更大, 影响更恶劣;都具有不确定性, 即造成的损失、持续的时间、发展态势不确定。

2. 区别。

前者时间外延较窄, 危机的形成往往会有一个过程;前者负面影响是显性的;危机影响既可是显性, 也可是隐性, 人们可能一时还没感觉到;前者往往是危机的先兆, 逻辑上危机必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未必形成危机。当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失去控制, 便形成危机并开始扩大。这时突发事件等同危机。处理得得当, 就不会变为危机。

(二) 突发事件与风险事件risk

1. 联系。

风险包含许多可能的结果, 风险事件只指包含有消极结果部分的事件, 即风险事件一定是会带来损失的事件。如买股票, 肯定存在风险;亏了就是风险事件。从遭受损失来看, 风险事件和突发事件有些相似, 都具有不确定性。

2. 区别。

两者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当风险变为现实造成事实上的损害时, 风险事件便在向突发事件靠拢。风险事件可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分解甚至化解为零。如果风险事件量的积累达不到突发事件发生所需的质的转化时, 相对于突发事件而言, 风险事件为零。人们的反应不同。听到突发事件会做出强烈的反应;风险事件人们不以为然。风险事件更多的是与人或社会的因素相关联;突发事件包括社会性事件, 也包括由纯自然原因引起的事件。

(三) 突发事件与事故accident

1. 联系。都是负面事件, 人们都不希望发生。从表面上看具有偶然性, 但在背后都具有必然性, 都难以避免。

2. 区别。

常见事故有交通、医疗、工伤、生产事故等, 可见事故一般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联系;突发事件除了发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事故一般是由确定的现象转化而来的, 如由于管理不善、工作粗心等人为因素而诱发的原来不该发生的事情;突发事件更多的是源于某些在世界范围内还未曾发生或甚少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没遵守有关规范、规章, 有预见、预防性。比如交通事故的发生大都是因交通违章造成的。突发事件的原因较复杂, 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自然和人为交互性因素, 决定了预见、预防的难度。

(四) 突发事件与冲突conflict

1. 联系。

两者都具有两面性。冲突的破坏性显而易见, 同时冲突也起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推动社会制度的不断演变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 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冲突还有利于促进联合、增强群体内部的内聚力。突发事件也有积极作用, 如非典曾经提高了中国政府的公信力;两者都不可避免。

2. 区别。

冲突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的行为。突发事件除了人为因素还有非人为因素。冲突不一定是事件。有些冲突是彼此之间关系出现的紧张状态, 比如文化冲突表现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的对抗, 不是事件 (事件是动态的) , 可以被化解, 会消失。如不好好处理, 可酿成突发事件, 冲突可能成为突发事件的导火索。

(五) 突发事件与紧急事件emergency

紧急事件是需立即行动、不容拖延的事件;所有突发事件都是紧急事件, 因为所有的突发事件都需要立即处理, 但并非所有紧急事件都是突发事件。紧急事件只是在处理的时间上紧急, 但不一定是负面事件。紧急事件发生, 不一定已造成损失;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好, 会造成损失;处理及时、到位, 不会酿成突发事件。

二、特征类型

(一) 特征

按照2006年1月8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特征如下: (1) 突发性。突发事件是否发生, 什么时间、地点、以何种方式爆发及爆发程度等情况, 具有突发性, 人们难以准确把握。 (2) 公共性。首先体现在涉及公共利益, 突发公共事件对公共财产、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范围体现公共性;其次体现在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信息等公共资源, 应对主体、力量具有公共性;最后体现在公共权力介入。比如社会中最大的组织政府、各级党委, 他们负责处置突发事件, 这些都是公共权力, 对事件处置负责。 (3) 危害性。直接损害体现在人员的伤亡、组织、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上, 显性, 一目了然;间接损害体现在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 进而渗透社会生活各层面, 损害具有长期性和不稳定性。 (4) 变化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后, 事态的变化、发展趋势及事件影响深度、广度不能事先描述和确定, 难以预测。 (5) 处置紧迫性。突发事件关系到社会、组织或个人安危, 需紧急采取措施有效处理。否则延误时机, 会造成更大伤害, 影响也更恶劣。 (6) 广泛影响性。突发事件发生后, 人们除了关注伤亡人数, 还密切关注事故发生原因、发生时间、地点等情况,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使社会避免重蹈覆辙。

(二) 类型

(1) 自然灾害。水灾如洪水;旱灾如2010年春节前的云南省旱灾;地震如汶川地震;风灾如沿海台风, 新疆列车倾覆事件;雪灾;森林火灾等。 (2) 事故灾难。矿山事故如煤矿坍塌、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如开县井喷事故案;建筑施工、人防工程、交通、桥梁塌陷、船舶翻沉事故等。 (3) 公共卫生。非典, 手足口病, 甲型流感。 (4) 安全事件。“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 新疆“7·5”事件。

三、危害、管理价值与应对举措

(一) 危害

无论是自然性突发事件还是社会性突发事件都会伤害人员和财产;都能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引起政治动荡;引起心理恐慌、改变社会文化等。

(二) 管理价值

1. 经济价值:

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了, 就要启动应急预案, 紧急疏散人群, 抢救财物, 可使人财物停止损失;同时社会组织隐性成本、信息失真与权威失灵成本都将大大降低。

2. 政治价值:

有效的突发事件应对, 除了上述经济价值得以体现, 还能铸就无形资产, 如锤炼民族精神;推进政治发展;增强民主、公共意识;促进宪政制度的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如“5·12”大地震发生时, 离我们百年圆梦的体育盛事奥运会的开幕不远, 但事实证明地震没有震垮英雄的中国人民, 反而更让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锤炼了民族精神。而非典前后期中国政府截然不同的处置方式就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3. 文化价值:

缓解公众紧张抵触情绪;增强防灾的民族意识;唤起人文关怀、感受人性之美。

(三) 应对举措

1. 建立预警机制。

预警的功能在于通过信息情报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端倪, 发布预警信号, 为及早化解各类突发事件奠定基础, 避免仓促应战、盲目应战等不良现象发生。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 “我们必须从反应的文化转化为预防的文化……预防不但比救助更人道, 而且成本也小得多。”

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指出, 突发事件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 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

2. 紧急处理机制。

紧急处理是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的核心环节, 直接关系着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要树立危机意识, 高度重视事前预防、预警的作用;同时突发事件一旦发生, 就要启动快速反应机制, “灾情就是命令, 时间就是生命”, 可见事件发生中分秒的价值所在。

3. 反馈机制和善后协调机制。

反馈机制的主要功能是对突发事件处置主体、过程及结果进行反馈, 扬长避短, 把从本次事件中总结的有效做法发扬广大, 失误从反面加以反思, “前车之鉴, 后世之师。”本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成功经验可再加以研究, 加以反思, 因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在中国还是较新的实践, 还有许多空白、盲点需要我们填补、破解, 我们更应从反思实践、回味过程中完善我们的各种机制, 或补充、或变通、或假设、或演练。使好的“好上加好”, 差的、次的、坏的从反面成为我们的宝贵经验。

善后协调机制是指突发事件高潮期过后, 为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弥补耽误的日常工作, 适时运用的机制。适时、恰当、灵活地运用善后协调机制, 使各方面工作尽快恢复到事发前状态。主体构成: (1) 信息系统:继续追踪和掌握事态发展的信息, 注意观察有无反复迹象。 (2) 指挥系统:统率相关系统开展扫尾工作。 (3) 执行系统:负责善后具体落实与执行。 (4) 监控系统:有关领导、新闻舆论、相关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密切关注并监督有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客体构成: (1) 协调善后协调人员:大部分临时调集人员撤出后, 确定少数负责善后的人员。 (2) 调配相关资源:为彻底解决问题而调用的有关资源。 (3) 协议执行:按处置中已达成的有关协议, 进行落实。 (4) 责任追究:追究有关组织和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9.

[2]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Z], 2006.

[3]IDNDR, Early Warning Programme Action P lan for the Future (1998—1999) .Geneva, 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ional Disaster Reduction Secretariat, 1999.

[4][美]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M].周敦仁,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205.

[5]胡锦涛总书记在汶川地震时的讲话[Z].

《品德与生活》师资开发的举措 篇11

一、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配备制度

师资力量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个关键点,它将极大地制约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所有课程资源中,教师是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合理配备必不可少。如何建立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教师缺乏的学校可以采取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形式,既有人专门研究,又能缓解师资不足的矛盾,最终很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最长远和最核心的工作,也是反映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环节,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突破口和生长点。

二、建立相应的教师激励制度

教师是《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的核心人物,是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素。建立相应的教师激励制度,是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当前,对于很多《品德与生活》课教师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淡薄,行为被动,尤其是对边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如何提高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信心和勇气,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现有资源,发挥教师聪明才智,发挥教师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是摆在学校每一位决策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对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进行鼓励,促成教师克服教学惰性,改变原有旧式教学行为惯性,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迈好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第一步。学校可以制定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奖惩办法,对做出卓越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比如,在一些评审、评奖、评选先进等活动中,甚至在教师职称晋级时,可以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评比指标。这些激励措施一定会促使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会大大促进课程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

三、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

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教师资源的开发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激励制度的完善程度,更决定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政策方针的得失。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的制定上,在强调城乡一致、上下一体的同时,应该更多地赋予不同地区学校教师足够的自主权,使他们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起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师资源。国家和政府在教育政策上必须保证为《品德与生活》课程分配足够的基本资源,使其达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起码要求,包括提供足够的教师、时间、材料和设备,甚至是适当而安全的场所。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还要保证《品德与生活》课程计划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以适应教师备课、学生学习、活动之需要。《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必须不得少于一定的课时,教师必须开展一定节数的活动课。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就如何建立与本课程有关的教师任用、评价、人员配置制度等问题,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方案。“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严肃合理的政策保障,教师资源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四、建立多元的合作机制

新课程无论是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方法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和领域,仅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教师之间更紧密、更有效的有机的结合,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形成一个平等的、互动的教师工作群体。另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合作文化”不仅仅指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合作,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教师与社区之间的合作,教师与教研员及有关专家之间的合作,切实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教研机构一体化教育网络的作用。散乱的个体只是一个潜在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通过合理的组合,才能取长补短,发挥其整合效应和潜在性的作用,创造出惊人的效益。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建立多元的合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多元合作机制的建立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第一、校内资源共享。成立教研部门与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开发专家组”,指导教师进行课改。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要定期进行调研、定期举办教学研讨,找出目前教师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改进的对策。要多组织教师互相听课,以案例的方式进行“专题讨论”,选出样本性的教案和示范课;促使教师相互借鉴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达到教师资源的整体开发和进步。

第二、校外资源共享。在开发校内教师资源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开发校外优秀资源为我多用,取人之长,补己所短,以此达到开发自己资源的目的。可以利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电视、网络与DVD)、网络视频技术、教学软件等帮助教师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可以观摩名校的骨干教师开设的示范课、网上公布的观摩课,鼓励“优秀教师”到外校开课或“送教下乡”,达到相互学习,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开发教师资源。

五、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

作为一名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首先,应具备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知识,包括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理解,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对课程资源性质的领悟,对课程资源内容的了解,对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原则与途径的掌握以及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评价知识的把握等。其次,还应具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获取新知识与信息的能力、统筹规划的能力、合作和沟通的能力、实践能力、反思能力等。再次,还应具有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牢固的专业基础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它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保证。是否组织教师培训,是否开发教师资源,提高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决定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教研部门应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将新课程的理念积极地渗透到培训工作中,恰当、灵活地结合调查研究、案例分析、主题研讨、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导;或开辟活动基地,或提供案例集或开发指南,或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等,有效地指导教师选择、筛选、开发、利用、改造和创生各类课程资源,建立培训网络和联络机制。以求能够长期跟踪调查、指导。同时还要及时巩固检查培训的结果,防止培训工作“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流于形式。

教育的实践证明,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主体。可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品德与生活》教学成果能否显著,课程教学目标能否达到。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承担着为教学的顺利开展、为教师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保障和服务的重要任务,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能否积极作为,是决定教师资源能否合理有效开发的重要条件。

零件折弯干涉问题分析与举措研究 篇12

钢板折弯件可提高零件的刚性与截面抗弯力矩, 但折弯件的结构形式与外形尺寸往往受到折弯机上下模、滑块的结构和尺寸限制。为了使设计出的折弯件满足设备和工艺性要求, 加工时不与折弯机的模具、滑块发生干涉, 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就要首先考虑折形的结构形式与尺寸, 工艺人员在工艺分析时, 必须再次判定和确定其截面形式及对应尺寸的合理性。

1 折弯设备的概况

1.1 上模

上模是折弯机重要部件之一, 主要有直臂式与曲臂式的结构。我公司的直臂式根据不同的模柄结构可分为图1~3所示三种;曲臂式的模具根据喉深不同, 我公司常用如图4~5两种。

1.2 下模

折弯机的下模主要分为单V形、整体形 (N形) 与镶块镶嵌形等结构, 如图6~8所示。单V形主要用于具有分段式模具的折弯机;整体形 (N形) 是常用的一种下模结构, 它具有多个V形槽的下模体;镶嵌式结构的下模主要用于大于90°的自由折弯, 通过增加或减少不同厚度的镶块来实现不同的下模开口。

1.3 滑块

滑块部分由滑块、油缸及机械挡块微调结构组成。左右油缸固定在机架上, 通过液压使活塞杆带动滑块上下运动, 机械挡块由数控系统控制调节数值。可见, 滑块与上模和机床导轨相连, 由工作油缸带动上下往复运动, 完成板料折弯。

2 折弯件干涉的分析

对于2次或2次以上的折弯件, 经常出现零件与模具相碰而干涉。当零件外形尺寸足够大时, 还会出现折弯件与滑块相碰而干涉。因此, 折弯件干涉的主要形式有:折弯件与上模、折弯件与下模及折弯件与滑块3类干涉。

2.1 折弯件与上模干涉

此处干涉是指折弯件与上模轮廓包含的区域发生了遮蔽, 判断某一次折弯是否产生干涉可以看作对于某一折弯点, 弯曲前和弯曲后的弯曲件是否与上述轮廓发生遮蔽。下面具体分析折弯件与上模的干涉类型, 其不外乎以下4种情况:

1) 零件的结构尺寸局限引起的与直模、弯模干涉, 如图9~10所示。

2) 折三边或四边的箱型零件, 如图11所示, 先前已折弯的折弯边会限制最后一道折弯的运动, 如图12所示。

3) 折弯件在加工过程中, 由于本身工艺设计的问题, 可导致在加工的过程中发生折弯顺序不当引起的折弯干涉。如图13, 折弯工序为先折弯2处后折弯1处, 方案可行;而工序为先折弯1处后折弯2处, 工件与模具发生干涉, 该方案不可行, 如图14。

4) 上模选择不当引起的折弯干涉。采用弯模才能折弯的零件, 却选择了直模。

2.2 折弯件与下模干涉

下模置于工作台上, 此处干涉是指折弯件与下模和工作台轮廓包含的区域发生了遮蔽, 下模干涉的判断一般在折弯前进行。

与下模干涉的零件主要表现为“Z”形件, Z形折弯又称为断差, 如图15, 根据成形角度分为直边断差和斜边断差。其关键尺寸由断差高度h决定, h值由V形槽中心到下模体边缘的最小距离B、折弯圆角半径R、板厚t所决定 (如图16) , 即

2.3 折弯件与滑块干涉

折弯干涉一般发生在折弯件与模具之间, 但也有因折弯零件的宽度、高度尺寸过大, 折弯时超过了上模的高度, 也可能发生折弯件与滑块干涉, 如图17所示。

2.4其它的折弯干涉类型

除了上述所列举的3种干涉类型外, 还可能存在同时与上模、下模干涉的折弯件, 如“π”形件;也有可能由于本身工艺设计的问题, 折弯顺序选择不当造成自身干涉, 如“W”形件。

3 折弯干涉问题的解决措施

从以上分析的几类干涉类型, 主要由折弯件本身的设计结构、选择的折弯顺序及选配的折弯模具3种原因所引起, 我们可分别从设计和工艺上提出解决措施。

3.1 设计措施

1) 更改折弯件的长宽比。大部分折弯干涉, 都是由于设计的零件长宽比过大, 我们知道对于用普通直模的折弯件, 其长宽比小于1, 用弯模的折弯件 (折弯内圆角为R2或R5) , 其长宽比不大于1.625。设计时, 必须使零件的长宽比在上述两种范围之内, 否则折弯干涉。

2) 更改槽形件的两边高度差。当折弯边高度相等的槽形件折弯干涉时, 可考虑将折弯边更改为一高一低的零件, 同时, 施以正确的折弯顺序 (先折弯短边, 后折弯长边) 的方法, 如图13与图14所示, 可避免折弯干涉。

3) 更改折弯件的折弯角度。在满足设计的条件下, 增大折弯边间的夹角, 在使用相同模具的情况下, 相当于间接增大了长宽比, 扩大了折弯机的加工范围。如在保持底部宽度尺寸与高度尺寸不变的情况下, 将图18更改为图19的结构, 可消除干涉。

4) 在满足最小折弯半径与设计强度的条件下, 更改板厚或材料以便使用弯模进行折弯。如若B-4/Q345B槽形件的结构尺寸限制了折弯, 但用弯模折弯不会干涉, 因B-4/Q345B最小折弯半径为R10 (R10的模具为直模) , 不能使用弯模, 因此, 可考虑将B-4/Q345B更改为B-5/Q235B, 可在不更改结构尺寸的前提下实现折弯。

5) 更改为拼焊结构。折弯件可拆分为两个“L”形或一个“L”与平板拼焊。但需考虑前期坡口制造成本、焊接变形、工件的整体强度与外观质量等的影响, 需慎重选择。

3.2 工艺措施

1) 在既能用弯模, 又能用直模折弯的零件, 尽量选用弯模, 其增大折弯件的长宽比, 最大限度地减低折弯干涉的可能性。

2) 对于“Z”形件, 根据式 (1) 选择合适的下模。

3) 对于箱型折弯件, 采用等长或略小于折弯线的分段模具, 使已折弯的边避开模具, 实现折弯。

4) 使用合理的折弯顺序。对于工件与床身干涉的零件, 如高度不等的槽形件, 一定是先折弯短边后折弯长边, 如图13;对于工件自身结构可能导致干涉的零件, 如“W”形件, 如图20所示, 当折弯工序为“1→3→2”时, 方案可行。而当折弯的工序为“1→2”时, 工件自身发生干涉;另对于槽形件之间、“Z”形件之间或槽形件“Z”形件构成的复杂折弯件, 尤其注意采用适当的折弯顺序, 否则前道工序影响后道工序加工。

5) 采用特殊方式折弯。对于高宽比过大的零件折弯干涉, 如图21所示, 可采取在折弯件的反面某一位置处预压一定的角度α (此角度的大小为经验值, 也可通过一定的模拟计算得到, 最终目的是消除折弯干涉) , 在完成两高度直边的折弯后, 利用模具将预压的角度α校正到180°, 如图22所示。

6) 更改折弯模具结构。在直模上, 折槽形件时其长宽比最大不能超过1∶1。这是因为模具为左右对称结构, 模拟折弯时, 会发现其运动轨迹就是一个矩形的对角线, 长宽比超过1∶1, 零件会折弯干涉, 如图23。要解决这一类问题, 我们提出采用不对称的结构模具, 即使α≠β, 但α+β=78°。α与β的数值可通过CAD折弯模拟获得, 根据得到的数据, 我们可制作不对称结构的上、下模, 如图24。

4 结语

通过对折弯件干涉的分析, 得出零件加工是否干涉与模具、滑块结构形式和尺寸均有关;与自身设计的结构形式有关;也与选择的折弯先后顺序、相邻边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 对于具体的折弯件, 需要结合折弯机、模具等设备状况具体分析, 找出不同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永生.折弯零件结构极限尺寸的确定[J].无线电通信技术, 1993 (3) :44-52.

[2]褚国荣.U形件折弯模具的改进设计[J].金属加工:冷加工, 2010 (24) :48-49.

上一篇:区间算法下一篇:层次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