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财政“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工作目标与举措(精选6篇)
赤壁市财政“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工作目标与举措 篇1
赤壁市财政“十一五”总结 暨“十二五”工作目标与举措
一、“十一五”财政工作成绩、亮点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36300万元增长到2009年82107万元,2010年预计达到98760万元,平均增长21.7%。同时,在完善财税体制、机制和加强财政自身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市财政改革与发展获得了双丰收,先后荣获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等多项殊荣。
(一)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税部门密切配合,坚持依法治税、依法征管,较好地完成了收入任务。2009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82107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98万元,比“十五”末的20911万元增长增加23487万元,年均增长20.7%。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财政收入每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二)大力发展税源经济,积极培植壮大地方财源。
1、积极申报项目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5年来累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285万元,用于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等项目,大大提升了企业竞争能力,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2、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认真做好县域经济专项资金借款工 作。从2008年末至2010年,我市向省财政厅争取县域经济专项资金借款11500万元,按政策落实到75家有潜力、有市场、有效益、有偿还能力的诚实守信企业中,有效地解决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3、充分履行财政职能,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2006-2010年争取省级财政拨付蒲纺剥离企业社会职能及解困资金共计 4936万元,市级财政对蒲纺改水、改电、修路、环境卫生等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有效地保障了大型国企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各项改革和社会事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财政支出153951万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的44465万元增加109486万元,年均增长36.4%。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保证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破产倒闭企业离退休人员医保基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集中资金解决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继续帮助解决拖欠离退休费和医疗费等突出问题。在认真做好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公务员、参公人员津贴补贴和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发放到了个人手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标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支农支出仍处于优先地位,民生财政建设力度不断加强。
(四)采取“减免+补贴”等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期间,市本级预算内支农支出累计3.65亿元,年均增幅39.0%,比“十五”期间总量增长54%。2004年,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由7%下调至4%,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及附加,仅此一项,全市农民直接受益2652万元。在此基础上,财政部门还认真落实了中央、省一系列惠农政策。“十一五”期间,我市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定购量补贴四项补贴共计16691万元,全部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我市向退耕还林失地农民共发放粮食补助折款6512万元,现金补助620万元。
(五)积极推进财政改革,财政管理不断规范。
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从综合财政预算到实行部门预算;从会计集中核算到国库集中收付;从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到实行政府采购;从控制“三乱”到实行收支两条线;从工资统发到实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2004年在市直8个部门进行了部门预算改革试点,2005年在市直146家单位全面铺开,2010年,全市有93个部门194家单位编制了比较规范的部门预算,编制水平是近5年质量较高的。2002年在市直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在此基础上,2005年实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市直国库集中收付管理面达100%,2009年实现国库集中支付资金107278万元。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逐步扩大。自2000年实施以来,不断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政府采购范围扩大到办公自动化设备、工程建设、会议接待等方面,2009年完成政府采购支出18005万元,节约资金2191万元。
二、“十二五” 赤壁财政任务目标 ——财政运行稳健。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地方财政总收入到2015年将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25%;财政支出保重点、关注民生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预计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20%。财政收支平衡,财政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保障能力增强。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有力;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环保等社会公共需要稳步增长,上述重点支出年均增长率高于或持平于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长率;社会保障财政负担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进一步提高;建立和完善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财政机制。
——理财行为规范。财政收入依法征管,应收尽收;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突出。预算编制科学、合理,财政收支透明、完整,财政政务公开得以深化。
——财政体制完善。财权事权明确,分配关系规范;预算体系统一、完整;收支管理机制健全。
三、“十二五”期间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措施 “十二五”全市财政工作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安排各项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明晰“开拓财源,做大蛋糕;优化结构,盘活存量;公平分配,保障供给;强化监督,提高绩效”的生财、聚财、用财思路;进一步建立政府财政收入和可支配财力稳定增长机制,支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国家积极财政政策要求,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一)以涵养财源为本,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积极拓宽财政参与、支持服务经济的领域,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用足用好国家、省和咸宁市的各项政策,完善并落实财税扶持措施,支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为主转向以科技创新驱动为主,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由依靠外延扩张为主向注重内涵集约发展为主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收入征管,进一步完善收入管理机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到2015年,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将超过80%,比2010年67%提高1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6%:国税部门组织收入达到16.5亿元,年均增长30.0%。其中,消费税、增值税等主体税收年均增长稳定在28%以上;地税部门组织收入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26.0%。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收年均增长稳定在28%以上;财政部门组织的非税收入保持合理的增长幅度,预算内外财力统筹使用。各财政收入计划预测更加科学、规范,操作性更强。
(三)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完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
通过启动“收支统管、超收分成、激励奖补”的新一轮乡镇财税体制,“缺口上移、财力下移”,对乡镇新增税收加大返还力度,鼓励和支持乡镇招商引资和大办工业;市级财政每年适当增 5 加部分财力,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支持基层政权建设和村组公益事业发展。
加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执行,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逐步将乡镇“双代管”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认真执行非税收入收缴分离制度,在税务系统全面推行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方式。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打造民生财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努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宽领域、广覆盖的“民生财政”导向机制。扎实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力争在十二个五年计划里,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用5年时间通过实物配租、领取租赁补贴或购买保障性住房等方式使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五)巩固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农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措施。
全面落实财政支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整合支农资金,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主要用于“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村村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力争全部完成。80%的农户能够用上沼气。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做到涝 6 能排、旱能灌,渠能连、路相通。
四、2011年财政工作思路
我局提前谋划2011年财政工作思路,确保明年乃至“十二五”期间财政工作开好头、起好步,推动财政事业科学发展。
1、重抓收入。强化收入征管,狠突薄弱环节,税收、非税齐力抓,力争完成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目标任务。一是严格依法治税,积极涵养税源,挖掘增收潜力;二是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
2、培植财源。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支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培植财源,夯实财政收入基础。
3、优化支出。加强政策研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基本运转和民生、“三农”及重点建设支出。一是确保基本运转。二是保障改善民生。三是积极扶助“三农”。四是确保重点建设,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支出。
4、深化改革。围绕健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财政各项改革,强化财政监督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一是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公开性和透明度。二是强化“两基”建设,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工作。
0-12-9 201
赤壁市财政“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工作目标与举措 篇2
一、基地简介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职教师资保障体系建设的牵头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五所“高等学校职业技能鉴定试点院校”之一。
学校高举为职教服务大旗,以中职专业师资培养培训为主要功能,以全局性职教研究为亮点支撑,凸显职教母机功能。建立起以一批国家级、省级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以及省级重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实验教学中心等为核心作为教育教学资源支撑,以吉林省职教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重点学科职业教育学等为核心作为职教科研支撑,以省内外20多个大中型企业和职业院校为核心作为实习实践基地资源支撑的职教师资培训平台。
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设在我校,面向全省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师资能力培训、科研指导和办学咨询等工作,发挥着职业教育省级智库的功能和作用。整合资源,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院,建成了全国第一家“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史馆”、全国第一个“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挂牌成立了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与实验基地。编辑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吉林名刊,获吉林省人民政府“精品期刊”奖。
二、“十一五”基地工作总结
(一)工作成绩
“十一五”期间,基地共完成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12期、604人,省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8期、846人,圆满完成了国家和吉林省的培训任务。同时,积极拓宽职教师资培训的空间和领域,开设专培班,完成了新疆、宁夏等其他省市教育和劳动系统委托培训教师146人,得到了委培单位的一致认可。
(二)基地特色
学校坚持把“国培”、“省培”作为学校办学的重中之重,围绕学校主体功能,全力以赴,精心实施,加快建设,努力构筑为全省和全国职业教育服务的核心体系,使学校成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高地、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高地、职业能力训练高地,实现由单一的培训基地向综合性的职教教师教育高地的跃升。学校以省部文件为依据,以提高培训学员实际操作能力、企业实践能力和从师任教能力为重点,形成了“四联动、六保障、三全管理”的培训模式,全面提高中职师资培训水平。
1.实行“四联动”机制,构建培训实施平台
明确“项目引领、学校统筹、培训中心协调、教学单位落实、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中心、分院、部门四联动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实行项目例会制度,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在学校的有力统筹下,管理、教学、后勤等各部门积极配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采取“六保障”措施,创建培训保障体系
在培训过程中,为强化培训实效,学校创建“六个一”师资培训保障体系,为确保优质培训提供了智库保障、项目保障、制度保障、师资保障、科研保障和基地保障。
智库保障:为了解市场需求,增强“国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邀请一批包含教育和劳动行政部门负责人、职业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的职教业内人士成立了“师资培训工作顾问委员会”,为培训提供咨询。学校还先后组织了多次调研活动,由党委书记、校长、副校长分别带队到省内外职业学校实地了解职业教育办学和教学情况、职教师资培训需求以及师资教育的发展趋势。
项目保障:在充分咨询和调研基础上,学校组织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和教师围绕培训目标、课程模块、考核标准和培训方法等环节设计培训项目,形成培训方案。培训方案强调三个适应:一是“国培”的统一要求与学员自身需求的适应;二是教学内容与学员实际接受能力的适应;三是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与提高关键能力的适应。
制度保障:为了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学校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程》、《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省级)师资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省级)师资培训教学管理规定》等一批制度、规定;编制了包括学员资格复核、学习考核、日常管理等相关情况说明的《培训指导手册》,给学员快速适应培训提供了学习指南。
师资保障:为保证培训质量,学校在各教学分院遴选了一批包括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在内的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教师担当培训教学工作。根据培训要求,这些教师开发出多个培训模块,采用讲练结合、学做同步、模拟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开展教学,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和好评。学校还邀请杨金土、余祖光、周稽裘、马树超、石伟平、姜大源、邓泽民、夏金星、雷正光、吴晓义等著名职教专家举办讲座,为学员介绍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课程开发技术等,极大地开拓了学员的视野。
科研保障:学校开展伴随研究,增强培训的科学性。培训开始前,学校都要聘请校内外专家和参与培训工作的教师一道研究拟定一批与培训要求相关的专业教学研究课题,不断提高培训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基地保障:学校建立结盟了一批实习实践基地及合作伙伴。在各分院设在省内外的实习实践基地中,通过现场考察选定了一批生产现代化水平较高、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和职业院校作为“国培”、“省培”项目合作伙伴。通过合作企业接受学员考察生产流程和工艺,提供岗位实习机会,使学员了解本行业发展特点、用工需求、企业文化、四新知识等,努力增长学员的见识;通过合作院校接受学员观摩考察,经验交流,教学实习和操作训练,开展“听一堂示范课、开一个交流会、听一场报告”等活动,让学员学习先进的教学及管理经验,积极拓宽学员的视野。
将“体验式”培训模式—拓展训练应用到国家级培训中,让学员在训练中去学会团队协作,学会战胜自我,学会总结与分享。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3.确立“三全管理”理念,优化培训管理模式
在培训学员的管理上,以“把知识带走,把感情留下”为培训管理理念,学校积极探索“全过程监管、全员自主管理、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模式,在管理层面上,力争上质量、上水平。
学校在师培过程中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不出质量纰漏。一是坚持学校领导随机听课和学员访谈制度,学校领导定期到培训现场向学员了解教学情况,直接听取学员的要求和反映,及时解决问题;二是建立培训质量督导组,通过随堂听课、与学员座谈、了解考核成绩等方式对培训过程进行检查督导;三是实行学员评教制度,学员在培训中和培训结束后要分别填写对培训工作的意见表,学校以此为依据改进培训工作,并对培训教师的教学业绩作出评价。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实施学员的全员自主管理,充分调动每个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员入校后,首先在学员班产生班委会,然后由培训中心协助学员组建学生会,实现学员的全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学校尤其注意发挥学员的自我教育作用,如请参加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学员介绍参赛经验和体会,请优秀学员做公开课和示范课,在全体学员中举办说课大赛,组织学习互助活动等。
学校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全方位服务,让各地学员体验“家”的感觉。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对学员免费开放;为学员提供空调、洗衣机、电视、电话和网络等一应俱全的标准房间;在课余和节假日,组织学员考察、联谊、文体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在饮食上做到品种多、质量好,尊重各地学员的饮食习惯;遇到学员过生日、生病,基地领导都亲自探望;每逢节日学校都组织学员聚会,让学员在温馨的氛围中缓解思乡之情。在学习、生活的细节上渗透学校“把知识带走,把感情留下”这一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学校还通过开展结业学员调查回访、聘请优秀学员为基地教研员等形式,延伸中职教师的培训路程,实现由单一的培训基地向综合性的职教教师教育高地的跃升。
(三)取得的成绩
1.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果展取得良好效果 2010年12月,我基地在天津职教成果展上以强大的阵容向全国同仁们展示了我校“十一五”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成果。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参观了我校展位,对我校工作给予肯定的同时,强调我校是她一直关注的一个基地。还特别向王建华院长了解了中国现代职教史馆和学校整体建设的基本情况。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教学会会长张天保、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正司级巡视员、教育部职教中心所所长王继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原司长黄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师资处郭春鸣处长、刘宏杰副处长、王克杰同志分别参观了我校展位,分别与我校参展人员、基地学员代表合影留念,并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的评价。
2.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评估取得优异成绩 2011年6月19日—6月20日,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评估专家组莅临我校,进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及培养培训工作现场考察评估。
经考察评估,我校“十一五”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得到专家组各位专家的一致好评。
三、“十二五”基地工作思路
为了全面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1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64号)文件精神,在总结我校落实“十一五”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基础上,就如何开展好“十二五”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作达成以下工作思路:
(一)加强基地基础能力和内涵建设 1.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努力办学空间。通过办学空间的拓展,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在抓好基本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建设具有规模和现代化气息的图书馆、实训大楼和培训中心楼。同时,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力度,确保实践技能与企业无缝对接。
2.积极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遵循“校企协同、双赢机制、深度融合”的原则,构建校企 “双师型”师资联合培养的协同作用模型,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培训“双师型”师资全方位的合作培养体系,达到在培养目标的确定、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实践、企业生产和管理、订单教育、企业科研攻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优势互补、紧密的互惠合作。
3.加强基地自身培训教师的培训工作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到企业或中职学校深入调查研究与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提高培训师的自身素质。
(二)努力争取工作份额
1.努力争取“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份额。2.牵头做好“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
(三)构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新体系 借助“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的启动。1.努力争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的建设数量。2.努力争取“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的建设数量。3.重构我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新体系
(四)拓展培训市场,创新培训模式
赤壁市财政“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工作目标与举措 篇3
2006年以来,我乡以构建“富裕黄庭,平安黄庭,和谐黄庭,魅力黄庭”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乡、工业强乡、科技兴乡”三大战略,按照“农业做好,工业做大,平安创建做实,惠民行动做好”的要求,突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二大重点的工作思路,五年来,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全乡国民生产总值4077万元,提高到8817万元,增长了216%;工业总产值由906万元提高到2263万元,增长了429%;农业生产总值由1565万元提高到2511万元,增长了160%;粮食总产量由3525吨提高到4477吨增长了127%;劳务收入由978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增长了306%;农民人均收入由2870元提高到3996元,增加了1126元。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题。2006年以来,我乡重点投入资金,投入劳动力,加强村级公路建设。动员各方积极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坚持“国家投一点、群众自原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全乡共投入资金800余万元,投劳2万多个,水泥硬化8个村村级公路26公里,全乡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并且通过农民“一事一议”的决策机制,投资200余万元,投劳5000多个,水泥硬化组级公路33.7公里,通花村实现社社水泥路,新修泥碎路 14.8公里,全乡农村通路建设翻天覆地改观。
(三)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改变城乡面貌
我们按照省、市、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坚持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脏、乱、差”问题开展集中整治。规范摊点摆设,取缔骑门摊和占道经营;规范车辆停放,整治乱停乱放、阻碍交通等行为;清理街巷、居民区、集中点、河道、公路、沟渠等公共区域的垃圾,配备专人进行日常清扫和运输,提高保洁水平;规范户外广告,组织人员集中整治“牛皮癣”。共清除“牛皮癣”500余处,清除卫生死角上百处,疏通阴阳沟10余条,新建垃圾池17个,投资10余万元新修垃圾填埋场。全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领导班子、有专人抓、有专项经费、有规章制度、有阵地建设,工作井然有序,成绩大有所为,群众反映良好。
(四)大力开展支农惠农工程
五年来,我乡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村转移支付、粮食直补资金,粮种补贴资金、家电下乡补助资金、城乡及农村低保资金金额发放到位,民政救济工作开展有序。加强计划生育国策的领导,全面落实家庭奖励、扶助资金,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0%以上;第六次人员普查工作正在有序开展,经济普查顺利完成;便民服务中心已经建成,受理群众各类事项500余起;司法、综合治理、大调解中心联合开展普法宣传10余次,调解民事纠纷200余起,社会治安满意率 100%,“五五”普法顺利验收。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乡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经济持续继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项困难与挑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农村基础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安全维稳、教育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不够理想,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措施还很不健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率很低。
二是全乡干部群众思想解放不快,工作创先争优的意识不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工作全盘考虑能力不强。
三是工业经济不强,工业项目不多,依然是传统的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缓慢。
(五)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五年来,我乡教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硬件建设为重点,以安全管理为关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强化德育工作,培育良好的育人环境。始终坚持“执教为民”的理念,牢记“三个面向”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敬业、博学、善教、爱生”,五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二是加大财力投入,重视硬件建设。为了改善教育环境,向高标准的办学理念靠拢,我乡投入400多万新修“留守儿童”之家600平方米,教学楼一栋1100平方米,校园绿化、硬化、美化、亮化更是各具一色,校园环境得到很大改观。
(六)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乡卫生事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指导方针,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疫情监测网络和信息报告系统,“五苗”接种率达90%,全面开展了流感、麻疹等15种重点传染病监测,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结核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二是爱国卫生工作广泛开展:每年以灭鼠、灭蟑螂为重点,春夏秋打三次“除四害”战役,新建卫生厕所20座,新修农村卫生站6个,营造了全乡“创卫”的浓厚氛围。同时,卫生执法监督能力日益增强。三是卫生硬件建设逐步提高,投资60余万元新修住院部400余平方米,面貌改变,为患者看病住院创造了舒适的条件。
二、二0一0年工作总结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一年。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五彩”XX县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全乡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稳粮食,调结构,农业实现增产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完成“三百粮食”工程。水稻3278亩(其中,三维强化栽培100亩,宽窄行条栽2800亩),小麦、油菜稳定增收,新增种植大户50户。
(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
一是规范市场秩序,采取强力措施,组织专业队伍,坚持巡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禁止流动摊占道经营;二是规范交通秩序,禁止车辆乱停乱放,取缔农用三轮车非法载客营运8辆。三是规范卫生秩序,加大卫生投入,新增保洁工人1名,实行分段分人全天保洁,坚持每天清运垃圾,使场镇卫生清洁;四是组建专业场管管理执法队伍,加强巡查,对车辆乱停乱放,摊位乱摆乱卖,乱撑杆搭棚,流动摊位进行规范管理,实施罚款处理,使场镇市场、交通、卫生、经营秩序规范有序;五是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在全面加强整治的同时,对农村、单位分别制定了工作考核细则,落实了“三包”责任制,实行月评和不定期考评排位。
(三)、惠民利民切实保障民生
1.认真做好城乡低保工作。为切实搞好农村城乡低保工作,乡上组建了专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并且实行动态管理,全乡农村8958人,城乡181人,确保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
2.切实搞好救济救助优抚工作。积极开展对困难党员、群众和病残老弱等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帮扶活动,半年来,发放优抚、救济金 218400万余元,医疗救助25人,救助资金2万余元,尽量让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
3.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城乡低保专项补助等资金79.9657万余元。
4.大力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乡参保8165人,参保金额达16.3280万元。
5.积极做好家电下乡工作,确保惠农政策到农家,乡上组建了家电下乡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家电下乡补助政策,鼓励农民消费,切实做好家电下乡的各项服务工作,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6.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我乡加大计生宣传力度,狠抓各项指标任务的落实,强化计生工作措施,至10月完成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户,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2700余元,处理违法生育对象9余人,征收社会抚养费21.60万元。
(四)、抓安全、保平安、促进和谐黄庭建设
1.扎实做好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企业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签订责任书22份。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大排查和宣传、执法治理“三项”活动,抓重点、攻难点、强整改、保平安,实现了全乡安全事故为零的目标,确保社会和谐,促进了全乡经济健康发展。
2.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坚持矛盾纠纷常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调处,出现苗头早化解,特别人员重稳控,实行党政领导挂帅,建立“四包”责任制,有效遏止了非正常上访,确保全乡社会稳定,全年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村85件乡11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9件,及时办结市长、县长热线,调处、办结率达100%。
3.加强综治工作领导,有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增强政务、村务透明度,群众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律进村、进社区活动,强化群防群治工作,做好防邪排查,帮教处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综治街头宣传,印发资料61份。
(五)、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
1.深化“五五”普法教育,开展法律“五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树立人人学法,守法、懂法、护法的公民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2.深化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乡上成立了财务清理工作小组,负责全乡村、财务管理工作实行全方位监督管理,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的搞好政务村务公开工作,特别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代表会议,公示等形式向干部群众进行公开公示,增强公开透明度。
(六)、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1.组织建设。围绕创建“五好”党委、党支部的工作目标,深化“三级联创”、“三村建设”,积极开展“万村党建富民”行动,加快农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和教育管理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新发展党员12名。
2.思想建设。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并转化为推动黄庭乡发展的坚定信念、科学方法和行为准则。
3.作风建设。建立联系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实行机关干部包村驻村工作,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严格工作作风纪律,坚持干部职工上班签到和轮流值班制度,加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增强干部竟争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
4.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惩防体系(工作规则)和XX县惩防体系《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14份,严格执行《XX县国家工作人员十不准》,狠杀“五股”歪风,深入开展警示教育,重点是对重点干部加强了思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以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实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实际行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十二五”规划即开局之年(2011年)工作打算
未来五年是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关键阶段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以农业为主线,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旅游为起点,以安全维稳为关键”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争先意识,开放意识”建设“健康黄庭、和谐黄庭、生态黄庭”,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夯实品牌战略,积极鼓励石锣村、春屋村水果、辣椒、地瓜连地建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管理,带动“九龙湖”休闲旅游项目。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以春屋村环库路硬化为中心,解决“九龙湖”周边公路畅通,人行方便,运输方便,带动旅游发展。其次全乡新打机井50口,完成国土资源整理项目,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及灌溉供应。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才队伍,重点推扩养殖业、种殖业技术培训,提高种养业经济收入。再次以群众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维修全乡30余口山坪塘,确保蓄水保水能力,解决旱灾经农业带来的损失。
(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计划投资100余万元修我乡至XX县龙门乡公路,拓展视野,拓宽经济发展渠道,重点安装石锣村8、9、10组,春屋村2组自来水工程,解决500余人吃水难问题。
(四)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完善和落实农村三职干部“述评述廉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财乡管制度”,严格执行村民代表和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注重村干部的培训,努力提高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抓好惠民工程的落实。认进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群众上,把农村合作医疗、低保五保、粮食直补、家电下乡、农机补贴等资金、信息服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赤壁市财政“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工作目标与举措 篇4
扬州市国土资源局
近五年来,在省测绘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测绘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组织领导,认真履行测绘管理职责,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开展基础测绘,切实保障服务经济建设,为顺利完成测绘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创造了良好局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测绘事业健康发展 我局在测绘工作中注重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提纲挈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去年在开展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中,我局十分重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听取了我局领导的工作汇报后,要求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工作实施措施,把思想完全统一到国家、省、市对整顿和规范地理信息市场秩序的要求和部署上来,秘书长亲自到会讲话,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了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工作中我们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机构。我市成立了由我局分管局长任组长,市国家安全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国家保密局、军区司令部、市通信行业协会等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督查工作。抽调各成员单位业务骨干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人员,为整顿和规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领导保障和组织保障。
为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今年5月起我局举办了两期全市地籍测绘管理业务培训班,各县(市)国土资源局、市局各分局的地籍测绘分管局长、有关科室科长、部分乡镇国土所所长,市局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业务骨干15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提高授课水平,我们专门邀请省测绘局法规处领导讲授测绘管理法规知识,大家感到受益匪浅。
二、强化制度建设,认真履行测绘管理职责
1、不断推进制度建设。根据测绘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能,针对当前测绘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提出加强制度建设工作方案,每年落实制度建设项目,提出时间要求,分管局长及时组织专题会议审议。今年的制度建设项目是编制《扬州市地籍(测绘)管理工作规范》。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基本做到测绘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有制度、有规范。
2、强化制度的执行。在我局每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中,将测绘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考核,确保制度建设到位,制度执行到位。
3、明确制度建设管理职能处室。我局明确地籍测绘处作为测绘行业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管理的职能处,负责起草制度草案,组织制度建设中重要问题的协调,召集相关部门、处室人员开会研究,保证制度建设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认真开展测绘资质初审和注册。我局每年均能认真组织完成测绘资质初审和注册工作,做好资料汇总,及时上报省测绘局。为了做好新一轮测绘单位资质复审换证工作,去年9月我局组织召开了全市测绘资质复审换证培训会议,各县(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测绘的科长、测绘持证单位负责人等4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我们邀请省测绘局专业人员授课,使参会人员基本掌握了测绘资质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加深了对测绘资质管理政策的理解。
今年 6月我们在邗江区召开了全市地籍测绘管理工作会议,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交流工作经验及下半年的工作计划,理清思路,商讨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升地籍测绘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推动扬州测绘事业的发展,今年我们还召开了 全市测绘行业发展座谈会,全市39家测绘持证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各测绘单位负责人就全市测绘行业发展进行座谈,大家认为,扬州近几年测绘行业发展较快,持证单位数量和业务总量都有增加,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家要齐心协力,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本地区测绘行业跨越发展,为完成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出测绘人应有的贡献。
三、强化法制宣传,开展广泛的测绘宣传活动 我局负责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和测绘管理职责,贯彻执行国家的三个大法。“五五”普法伊始,我局就把测绘法制宣传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之一。局领导多次强调,我们法制宣传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宣传工作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是先行的。法制宣传不到位,势必对依法行政工作带来阻力,所以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为此,我们结合本局实际制订了测绘法制宣传计划、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并将宣传任务纳入到目标管理考核,极大地调动了各县(市)国土资源局、市局各分局对测绘法制宣传工作的热情,较好地保证了测绘工作依法行政的顺利进行。
为进一步强化测绘法制宣传工作,普及测绘法律知识,为我市测绘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测绘法制环境,我局近几年均积极组织开展测绘法宣传日活动,专门制定宣传工作方案,下发《关于开展测绘法宣传日活动的通知》,对测绘法 宣传日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全市上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四、强化基础测绘,切实保障测绘服务经济建设 为加快推进我市基础测绘和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框架的建设,我局主动向市政府打报告,申请专项经费,实施新一轮基础测绘更新,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完成了扬州市区城市规划区域内 1:5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工作。我市通过招标,确定省内外四个作业单位,开展了扬州市区城市规划区域内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测绘工作。包括广陵区、维扬区、开发区所有辖区范围,邗江区城市规划区范围。现已完成了所有测绘任务,作业单位已移交测绘成果图幅4844幅,测绘面积290.3平方公里。今年7月已通过省测绘局组织的验收。
2、完成了市区“一体两冀”城市发展规划区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局通过招标确定两个作业单位和一个监理队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扬州市区为一体,江都市和仪征市为两冀的全部行政区域范围的1:5千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工作,以及上述范围1:2.5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缩编工作。共投入经费300多万元,测图面积达3190平方公里。测绘成果已提交给我市规划部门使用,保障了编制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同时为“数字扬州” 建设奠定了基础。
各县(市、区)国土局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基础测绘工作,服务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如江都市开展所辖范围1:2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测绘工作,邗江区完成了96个GPS导线点的布设、观测、计算以及109.32公里等外水准测量,并进行地形图数据建库工作。
3、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提供测绘服务。根据国务院、省政府部署,我市从2007年下半年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比例尺为1:5000,全市6634平方公里范围的航空摄影、基础控制、制作影像平面图工作,都是由市局统一招标、实施完成,县(市)调查工作由各地自行组织,市区由市局统一组织,区局配合。全市该项工作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并上报省二次调查办。省、国家二次调查办分别对成果进行了内业核查,反馈了疑问图斑,我市各地都分别按照要求及时进行了成果复核,并再次上报了成果。
4、搞好市区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2008年上半年通过招标,分5个标段,有4个作业队伍中标,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已完成市区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内外业工作。市区共调查街道数30个、街坊数949个、宗地数51924宗、调查面积为290.3平方公里,宗地面积184.29平方公里,形成地籍标准分幅图3560幅,建立了市区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和 管理信息系统。
5、加强测量标志维护,及时发放保管津贴。2006年我市在江都召开了全市测量标志维护工作现场会,全面开展测量标志维护工作。我市大胆创新的“以图管标、以证管标、以人管标、以系统管标、以档案管标”的五管模式经验在全省推广,《中国测绘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全省测量标志维护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市高邮召开,国家测绘局、省测绘局领导等近两百人出席了会议,省局领导及与会代表对扬州市测量标志维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每年我局均及时下拨测量标志保管员补贴,并要求加强对测量标志的维护和保管,确保测绘工作的使用。
五、强化成果管理,努力提升测绘保密意识 测绘成果及其保密管理是测绘管理的重要环节。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测绘成果及保密管理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我局从成果使用上、工作制度上等一系列环节加强管理。
1、做好测绘成果提供工作。在对外提供基础测绘成果资料等审批程序中,我局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基础测绘成果资料使用规定执行,本着公开、便民、高效的原则,认真做好测绘成果提供、使用和管理的审批工作,坚持该保密的保住,该应用的保证放开,确保涉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安全。同时加强对所属测绘单位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涉密测绘成果的 安全。
2、加强地图及其市场管理。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和网络地理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络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专项治理,不断增强公民的国家版图意识。针对我市地图市场存在的问题,我局组织开展地图市场的专项检查,规范地图市场秩序。组织编制正版的各种地图,满足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地图产品的需求。
3、落实保密工作责任。我局不断完善保密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促进保密法规和防范措施的落实,把保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我局制定了《扬州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的规定》、《对外提供资料及宣传报道保密审查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落实保密责任。
“十二五”测绘工作思路
回顾过去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省局要求还有很多不足。我局将在“十二五”工作中,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团结奋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数字扬州、丰富地理信息、搭建共享平台、保障社会需求、打造测绘精品、创建和谐测绘”为目标,上下一心,苦干实干,全 力推进数字扬州建设进程,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十二五”测绘服务保障能力,营造测绘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推进“四个建设”:
第一,全面推进“数字扬州”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建设“数字扬州”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要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建共享、协同服务”的思路,整合系统内外的力量,切实加快“数字扬州”建设。进一步发挥测绘在科学规划、高效服务、宏观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的作用。继续开展城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定期更新、适时更新、动态更新机制。
第二,全面推进全市信息化测绘管理体系建设。依靠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测绘行政管理体制。做好“十二五”全市基础测绘规划的调研、编制工作。逐步实现全市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
第三,全面推进市县测绘管理体系建设。依据《测绘法》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测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机构建设,强化管理职能。认真研究我市测绘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逐步建立适应我市测绘事业发展需要的市、县(市)、两级行政管理体系。第四,全面推进测绘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我市高新测绘技术单位做大做强,形成数字化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实现从传统制图技术体系向数字制图技术体系的转变。加大测量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向本级政府申请专项资金,保证日常监督管理和测量标志维护。
赤壁市财政“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工作目标与举措 篇5
(一)十一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共投入市政建设管理资金1.36亿元(2006年至2009年),市政建设管理工作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各项目标均按计划完成,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我们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相对集中资源,建成了一批市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加强了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不断完善公共设施,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环境。如做好人民路扩建拆迁安置工程、市区主要道路黑底化工程、内街小巷硬底化和路灯安装工程、市区交通信号灯及标志标线、护栏工程等市政重点项目;加强对道路路面和水沟的维护保养工作,保障了城区道路、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
2、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环卫处在积极做好日常卫生保洁工作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市区约125万平方米和22座公厕1600平方米的保洁任务以及市区16000多住户上门收集垃圾工作,完成了市区日处理120吨、年处理4.4万吨垃圾的清运、填埋和除“四害”工作。在节假日、市两会召开、上级领导视察我市等期间,加班加点,清理卫生死角,清洗街道,确保市区环境清洁卫生。
3、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园林处坚持创新与发展,扎扎实实地做好市区绿化工作。除为城区绿化建设提供优质的花卉苗木外,还按技
术规范搞好城区绿化养护和公园广场的管理工作,在巩固城区绿化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连州市建成区绿化面积为412.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78.2公顷、专用绿地52.6公顷、防护绿地234公顷、生产绿地30.2公顷、风景绿地17.9公顷,城市绿地率为37%,绿化覆盖面积为453.97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1%,人均公共绿地为10.23平方米,街道树9432株。
4、路灯建设和管理工作上新台阶。路灯处认真做好市区路灯的规划和维护工作:一是积极配合市政重点项目工程,精心建造了一批有特色的照明精品工程,如人民路、湟川北路等主街道的路灯改造工程、大云洲和河堤公园灯光照明工程等;二是为樟树脚、水上新村等内街小巷安装了路灯,结束了部分街巷多年来有路无灯的历史,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为了保证市区路灯的正常照明,做好路灯的巡查维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亮灯率;四是搞好城市亮化美化工作,协调、管理和督促市区单位的亮化灯饰工程,为连州夜景增添光彩;五是大力支持乡镇的路灯照明工作,先后为丰阳、西江、龙坪等多个镇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安装了路灯。至今,市区路灯共有2193杆7604盏,线路总长为144.45公里,市区亮灯率保持在95%以上。
5、城市管理日渐规范。城监大队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内部管理,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全体城监队员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履行对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职责,严
格按照有关程序和要求审批各类行政审批事项。突出抓好以违法占道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市容整治,对春节、中秋商品展销档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大查处违法违章建筑力度,加强对夜宵大排档和户外广告的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六乱”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容秩序。几年来,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和要求审批各类行政审批事项一万多宗,纠正和制止各类“六乱”违章行为7万多宗。
6、其他各项工作有新的进展。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注重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管理水平;积极参加和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参加市委市政府计划生育统一行动等,较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和执行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转变机关作风,突出以“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的两公开一监督为主要内容开展工作,提高透明度;党务、办公室、财务、计生、工、青、妇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档案管理工作、安全生产工作、后勤管理工作以及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得到同步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城市管理力度仍然欠缺。一是占道经营现象仍然突出,以路为市、以街为市的情况比较普遍,乱摆乱卖、乱停乱放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根治;二是城市市政设施遭受破坏情况严重,城区水沟盖板、路牌、路灯线路等市政设施被毁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市容市貌。
2、市政建设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导致市政工程、园林绿化队伍等专业化、知识化程度较低,制约了市政工作的快速发展。
3、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虽然市政府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与城市建设和维护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城市维护费还有相当大的缺口,严重制约了市政建设管理事业的发展。
4、“经营城市”理念还未真正体现。公用事业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重复建设,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仍然较为普遍。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及政策建议
(一)发展战略
市政局“十二五”规划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以科学、民主、依法行政为基础,高起点、高质量地开展市政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市政亮点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断增强城市功能;积极探索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途径,强化行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服务性,积极稳妥开展城市管理工作,促进市容市貌的根本性好转,创造卫生、文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二)主要任务
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质量,抓好以卫生、文明、整洁、有序为核心的城建管理。
1、市政建设方面。一是完成城西月光岭垃圾填埋场建设工程,投入约3000万元,争取3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是投入500万元完成城南垃圾中转站建设工程,争取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投入1130万元完成烈士陵园梯级道景观工程(含土建、园林、路灯);四是投入2300万元完成市区沿江路、兴业中路、兴贤路、南门大道、建国北路、建国南路、南津路等主要街道黑底化工程;五是投入600万元完成内街小巷硬底化和路灯安装工程;六是投入90万元在城南、番禺路、北山路各新建公厕一间,包括征地、土建、绿化;七是每年投入40万元加强市政道路、水沟等市政设施的维修养护,确保城市的街道宽阔平坦无凹凸、排水畅顺。
2、环卫保洁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深化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城边村纳入市区保洁范围,进一步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分类回收再利用的改进工作,基本实现保洁机械化、管理科学化、处理无害化,切实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3、园林绿化方面。继续完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争取2015年建成区的绿地率达37.5以上,绿地覆盖率达41.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0.5平方米以上;坚持“建管并举”措施,切实提高绿化管护水平;以人为本,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4、路灯照明方面。不断完善路灯照明设施和亮化工程设施,不断改革创新,照明亮灯率保持在98.5%以上,亮化工程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路灯照明耗电率比现在下降20%,路灯管理有根本的改变。
5、城建监察方面。以城乡清洁工程和创建卫生城市为契机,以“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监察综合质量”为目标,重点做好占道经营、“六乱”和违章建筑的集中整治,在城建监察执法、长效管理机制、社会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管理等方面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政策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市政建设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直接反映当地政府的对外形象,建议市政府更加重视市政建设,按计划、进度加大市政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城市功能。
2、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市政系统内外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协调,调动全市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共同为城市建设管理发展出谋划策,做出应有的贡献。做好市政干部职工的组织发动工作,调动各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推动市政建设管理事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积极努力。
3、提高市民城市素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加强对城市的管理,不但需要市政建设管理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而且更需要全体市民的支持和参与。要在全体市民和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宣传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只有不断地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使市政建设和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赤壁市财政“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工作目标与举措 篇6
“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省厅、市局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认真贯彻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执政,深化改革,创新创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全面完成了国土资源“十一五”工作计划。
一、国土资源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严格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1、做好《寿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为科学、合理、有序安排全县各业用地,提供规划依据。
2、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基本农田面积。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和网络管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日常管护,逐步实现“管理网络化、手段信息化、监督社会化”。截至2010年年底,我县耕地总面积有21.7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2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达91.99%。同时加大对耕地的投入和技术保护,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成果显著,确保了“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一是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充分挖掘农 村土地资源潜力,实现耕地保护和土地的节约集约。二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力争项目按时或提前竣工验收,确保完成新增耕地面积0.2万亩,土地整理规模0.25万亩的目标任务。三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按照“先补后占”政策,及时做好耕地补充项目备案信息填报,实现“十一五”期间我县耕地占补平衡。2010年,已通过验收的有武曲基本农田重点建设等9个项目,规模面积4140.32亩,新增耕地面积2086.98亩;正在施工的有平溪乡东木洋等5个项目,规模面积4761亩,可新增耕地面积552亩;设计通过的有凤阳乡刘厝土地整理项目等4个项目,规模面积4107亩,可新增耕地面积441亩;待设计的有竹管垅乡傍洋江后等4个项目,规模面积2845亩,可新增耕地面积318.68亩。完成坑底等6个乡(镇)农村土地整冶及规划500亩的前期工作,目前200亩的实施方案正在组织上报审批。
(二)坚持依法用地,规范土地供给
1、严格依法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征用的农民集体土地,严格依法报批,严格依法进行补偿,确保了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2、落实巡查制度,依法保护耕地。建立健全“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的执法工作机制,以推进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及国家宏 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作为重点,前移土地执法监察重心,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采取定时不定时对辖区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公路沿线、集镇、矿区等重点区域实施重点检查,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处理。
3、坚持土地利用的科学高效,保障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需求。
“十一五”期间,加强对项目用地的审核力度,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指标,坚持集约高效用地,认真做好建设项目供地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土地收储交易制度,土地市场规范有序
1、切实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按照规模优先、品牌优先、集约优先、效益优先的原则,在用地审核报批时,重点保证投资强度大、带动性强和节能减排效果好的项目以及优势产业项目、高科技项目、高附加值项目和品牌项目。同时严格执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的规定。通过有保有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不断优化国土资源配臵机制,积极稳妥开展土地收储工作。科学编制、合理规划土地出让计划,加大对普通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用地的供应力度。严格规范土地招拍挂行为,认真执行工作规范,严格落实《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工业用地出让制度的通知》,在坚持工业 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业用地的特点,依法选择出让方式。同时,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增加政府储备用地,发挥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功能,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2006年至2010年,招拍挂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49宗,面积699.07亩,价款33195.05万元。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1142宗,土地使用权抵押面积3944.28亩,抵押总价值1589443.17万元,抵押贷款金额53804.85万元。
(四)基础业务得到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1、建立健全土地资源基础数据统计和综合分析制度,并做好全县的土地统计和土地动态监测工作,建立和完善土地变更管理台帐。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全新的地籍管理模式,为实现土地的科学、高效、规范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2、加强土地登记工作,实现以证管地。
3、农用地定级估价及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有序推进。开展定级估价的工作范围为全县辖区,定级估价的对象为全县范围内的耕地。开展城区和四个建制镇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完成初步内业工作,为政府宏观调控土地市场奠定基础。
(五)强化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有效预防地质灾害
1、规范地质勘查管理。一是对全县9个地质勘查项目进行全程管理,严格执行地质勘查设计审查、野外验收和勘 查区块退出制度,防止圈而不探,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加强地勘单位资质管理,勘查单位应具备与承担的勘查项目数量相适应的勘查施工能力,不得将地质业务转包给其他地勘单位,不得将勘查施工业务转包给不具资质的单位施工。
2、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对无证非法开采坚决依法予以严厉查处打击,维护良好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全面完成矿业权实地核查任务,规范证件办理程序,严格按要求换发采矿许可证。从规划、产业政策、规模、安全、环保等方面提高准入门槛,从严控制矿山数量,严格控制新设立探矿权、采矿权,从严审批探矿权、采矿权延续。
3、大力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推进矿山生态恢复治理,规范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提高方案质量,夯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础。重点做好重要领域水环境的综合整治、石板材生产加工的专项整治、小矿的关闭,以及勘查区的缩减等工作。督促采矿权人实施“边开采、边治理”,严格落实治理责任。配合有关部门,强化矿山安全生产特别是尾矿库的监督管理。
(六)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切实提高执法水平
1、普法工作成效显著。按照普法规划,我局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充分利用每年三月宣传月、“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及“12.4”法制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日,运用各种新闻 媒体、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了普法宣传工作。
2、“十一五”期间,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一是深入宣传,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利用不同形式和场合开展土地、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工作,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经营者和一般群众增强保护耕地,依法用地,节约资源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对公共资源共同关心,共同监管的氛围。二是加强巡查,防微杜渐。加大对重点地区、用地大户的巡查频率,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及时查处,达到防患于未然。三是突出重点,严格执法。重点查处非法占用土地、非法批准征(占)用土地、低价出让土地,以及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破坏基本农田、侵害农民利益造成国有土地资产重大损失等土地违法案件。严格执法,依法办案,坚决杜绝“以罚代法”的现象发生,切实保障依法用地。
3、信访工作质量不断提高。根据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的特点,制定完善了各项信访工作制度,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局领导带班接访”。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保证信访事项件件有结果,事事有答复。
(七)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增强“三种能力” 进一步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关系、创新机 制、完善制度和加强培训,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全系统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增强“依法行政、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沟通协调、推进工作的能力,清正廉洁、自我约束的能力”,建设一支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政令畅通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
二、寿宁县国土资源局“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打算和安排:
(一)地政管理工作
1、破解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瓶径,用地保障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要大力推进我县的城增村减挂钩试点工作,即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农用地(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含工矿废弃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含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用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等措施,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地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的土地整治臵换工作。二是注重内涵挖潜、盘活存量用地;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内涵挖潜、节约集约”的要求,重点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尽的土地,通过这些措施,“十二五”期间可臵换的盘活建设用地指标,我县的用地指标不足的压力将得到缓解。
2、规范管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到实处。
“十二五”期间,要将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纳入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进行考核,认真分解细化耕地保护任务,健全耕地保护面积,人员、工作责任之落实的网络,同时县乡、村组均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日常督察、考核奖惩及责任追究相关要求;始终把基本农田作为耕地保护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由国土资源、农业、审计、统计、监察等部门共同监管的基本农田保护体系和联动机制。
3、前移执法重心,遏制土地违法势头。
国土资源部15号令明确规定“致使一内本行政区域违未能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或者虽然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折,必须对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它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进行行政处分。”面对我县建设用地需求逐年增大,十二五期间,县国土资源局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的执行工作机制,以推进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作为重点,前移土地执法监察重心,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采取定时不定时对辖区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公路沿线、集镇、矿区等重点区域实施重点检查,严厉打击各种土地违法行为,使 土地利用和监管呈现良好的态势。
二、矿政管理工作
(一)服务矿业经济,确保矿山合法生产
矿业经济是我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支撑发展,影响全局“十二五”期间,县国土资源局将高度关注矿业支柱产业平稳发展认真落实省市扶持矿业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竭力帮助放山企业克服困难,渡过过关。一是规范矿业管理,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二是建立全县探矿权监督管理制度和公示制度。三是科学合理核定资源有偿使用费,四是严把办证程序关。五是认真作好矿证的延期办理工作,有效缩短矿山企业生产“体眠期”,保障矿山企业合法生产、支撑矿业经济平稳发展。
(二)严厉打击私挖乱采,全力维护和整治矿业权秩序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动态巡查日常打击与专项整治的力度,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对非法开采矿井、矿点进行取缔炸封填实,对非法开采人员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对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通过严厉打击的震慑作用,使违法者望而却步。
(三)推进持续开发,完成矿产资源规划修编 矿产资源规划是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统筹全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科学确定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的内容和区域,确定各类矿产 资源开采总量及最低开采规模、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的纲领性文件,对规范我县的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我县力争完成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修编各项成果的编制工作,并上报通过省、市批准。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多年来,我县坚持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止,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按照防治结合,群防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四结合”要求,使地质灾害防治实现了零事故,“十二五”期间,通过建立健全地灾防治群测群防网络、上下联动,严格落实地灾防治预案,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调配合,有效实现实地质灾气象预警预报,并及时将预警预报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加强汛前、汛中、汛后监管,使地质灾害防治继续保持零事故。
四、加强国土资源其他基础性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广播、设立咨询台、悬挂布标、张贴标语、制作宣传牌、发放传单、宣传息。法律、法规书籍等形式,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推进信访维权、维护群众国土资源领域的合法权益。三是落实和完善征地安臵政策措施,继续将征地补偿费纳入工程概算。四是加强地籍测绘工作,全面完成集体建设用地发证工作。
五、部门综合建设
1、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双保行动”,认真贯彻落实“效能政府”四项制度。一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主动地加强以健全制度、规范管理,落实责任、规范考核,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办事程序的“三个规范”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机关内部管理、规范机关工作人员言行。二是扎实开展国土资源系统“保增长、保红线”行动,全力以赴保增长、严格规范保红线,推动动态巡查规范化,破解土地执法难题。三是认真贯彻落实“效能政府”四项制度。
2、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为重点,不断规范和加强管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推进干部交流轮岗,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发展,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3、加强基层国土所规范化建设。以开展“三项创建”活动为载体,围绕改善条件,重点加强乡镇国土所建设,提出基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基层国土所建设进一步规范。全县基层国土所全部实现办公有独立场所、墙上有制度规范。
国土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