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介绍

2024-10-21

赤壁介绍(共7篇)

赤壁介绍 篇1

《赤壁赋》文体知识介绍

赋:

本意谓诵说,或谓铺陈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到战国时期形成为一种文体。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人荀况所作的《礼赋》、《知赋》等五篇。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可见赋体是由诗演变而来。给予汉赋直接影响的则是楚辞,故楚辞也称为赋,《汉书·艺文志》有“屈原赋”、“宋玉赋”、“唐勒赋”之目。两汉时期赋形成为一种特定的体制,并成为两汉文学的大宗。

赋在形式上讲究文采,注重声韵,兼具诗的韵律、节奏和散文的章法、句式。规模宏大,以铺叙为主的称为“大赋”;篇幅较短,着重抒情的称“小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和文赋这样几个主要阶段。

文赋:

赋体之一。赋体的发展,从汉赋至律赋,是由散体逐步走向骈偶化和格律化的过程。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向散体的倾向,无论是在对偶、声律、用典方面,都显得比较自由。它大量吸收了散文的写作经验,章法灵活多变,句式参差错落,同时又保留了小赋的某些特点,骈散结合,在总体上兼具散文和赋体的格局。人们把这类新赋称为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其代表作。

点评鉴赏

前赤壁赋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 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陈风·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 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1)“情、景、理”融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在苏子和“客”游赤壁时,“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且苏子睡后“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苏子以为道士即先前所见之鹤。本段描写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苏轼的诗文中,很多地方都写到了鹤,如《放鹤亭记》《鹤叹》等都有对鹤的生动描写与赞美。我们知道,鹤在古代是放达隐逸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象征。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不同的赤壁之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 ——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在写了诗人和客人饮酒咏诗之后,诗人再写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诗人所写秋夜月下江景,反衬其澄澈无滓、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篇2

苏轼的《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1082年秋、冬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完)

附录1:苏轼二三事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进京应试,主考官欧阳修评论:“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反对新法,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后被迫离京。

元丰二年(1079年)给皇上写《湖州谢表》,其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引发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党,酿成乌台诗案。新党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但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工作之余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故名“东坡居士”。

绍圣四年(10),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开北宋豪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坎坷的一生: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苏轼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他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苏轼乌台诗案 :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当然苏轼被贬主要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每个人的一生,也都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贬谪黄州,面对寂静的夜晚,面对安谧的环境,诗人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产生一种脱离尘世的遐想:随波流逝,去遨游江海,拥抱大自然。诗人渴望解脱,渴望自由的心境在诗句中袒露出来。

◆读《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因被贬而生的苦闷不平之情。苏轼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写出这样“轻松”的散文,这主要源于其在宦海沉浮中磨练出的对人生得失的一种旷达态度。 苏轼的旷达不仅表现在其在《赤壁赋》中展现的诗情画意,更主要的是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 在《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提到,人生短暂,长江无穷,英雄伟业,终赴东流,凡夫俗子不过天地之间一蜉蝣、沧海中一粟粒,功业建立不得,飞仙亦不能成,岂不可悲!这些愁绪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吗?苏轼虽借客之口说出,难道不是其一度产生的吗?苏轼宦海沉浮当比常人体会的更为深刻。但苏轼不是常人,他能从愁绪中超脱出来。苏轼说,水虽流去,终还是水,月有盈虚,终还是月。自不变而看,万物同人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这不是苏轼对人生长短的超然领悟吗?当我们凡夫俗子正为此长吁短叹时,苏子已处之泰然。

◆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说刘宗元是凡夫俗子,是因为他在政治失意后牢骚满腹不平满腔,其在乎得失同凡人一般无二。说苏轼是圣人,是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大自然赐给我无情的宝藏,我还不满足吗?

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苏轼在《赤壁赋》中给我们带来了纯美的享受,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斥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对比柳苏之后,我们会清晰地感到二人在性情方面的巨大差异,苏轼博大的胸怀,令三百年前的前辈为之汗颜。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都是为官的,很显然他是想有所作为的。他还有个号是什么?东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这里取的。这看起来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统一体,其实这恰恰正是一个人思想的真实体现。自己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色茫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啊!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一般的人,在忧患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

◆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赤壁介绍 篇3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听读课文的录音。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惊 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石相击 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色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水调歌头 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3、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赤壁》教案 篇4

《赤壁》教案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

二、解题并简介作者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三、朗读古诗《赤壁》。

听音频朗诵,老师强调生字戟(读音:jǐ))的读音,学生朗诵。

四、词义和诗句的翻译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辨认出是六百年前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遗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五、分析古诗:

1.前两句是写兴感之由。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2.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诗人他认为周瑜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偶然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3.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样写有何用意?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熟读兵法,但却这样写,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自己的建议又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便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首诗的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a.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b、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七、小结: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八、作业

1.《赤壁》的诗人是

代的作者由咏史而生发的感慨是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电影《赤壁》影评 篇5

好评:

上集:《论<赤壁>之靠谱》

影片对历史背景交待得很简洁:曹操来了,汉献帝还玩个鸟?

《三字经》曰:“融四岁,能让梨”;可是忘了说他“活到老,被祭旗”。

拿孔融祭完旗,曹操的大军浩浩荡荡出发,南下征讨草鞋帮和长江实业集团。

这就是奠定三分的“赤壁之战”。

我们在电影院耗了两个半小时,还只看到前戏。

但就算这个前戏,也已经是我近年来最满意的华语古装大片了。

不是它太高大,而是它站在了一群矮子的肩上:

如果说《英雄》是瞎掰,《黄金甲》是乱搞,《无极》是志大才疏,《夜宴》是画虎类犬,那么我对《赤壁》的评价只有三个字:靠谱...啊。

《英雄》剽窃了曹操的思路来为秦始皇的暴行粉饰。“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改变三代以来的分封制格局,为的是个人的权欲野心,而不是什么“天下”、“和平”。(现在被称为“中国”的这片土地也从此丧失了多元发展的机会,走入“大一统”整体治-乱、分-合循环的惯性轮回。)“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起于乱世的曹操说得,这样的意思制造乱世的秦始皇却说不得。《英雄》的历史观是牵强、错乱的;《赤壁》则好歹让双方各执一词,都有自己的合理化论述:曹操的说辞是从《英雄》讨回版权的“以战促统、以战促和”;孙刘方面则是为小乔女士亲笔题辞、习近平同志考察京奥场馆也反复强调的“平安”二字而战。所以我说,《英雄》瞎掰、《赤壁》不瞎掰。

《黄金甲》排场再大,实质还是个学《雷雨》学出来的家庭伦理片,核心就是“乱搞”,不赘述。《夜宴》学《哈姆雷特》捍《麦克白》,学得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也不赘述。陈凯歌拍《无极》无疑颇有野心(这是他亲口承认的),他的野心不止是染指奥斯卡,还想效仿《指环王》建构一个神话体系。可是老知青陈凯歌同学插队饿久了,编故事还惦记着那俩馒头,硬生生把神话弄成个笑话,奥斯卡也没了指望;再说小平同志指示“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陈凯歌没赶上好时候,学得晚就是差点,您瞧那电脑特效也太假了-《赤壁》就比它好些。

而《赤壁》为何就“靠谱”了呢?因为它有两本谱可靠:一本《三国志》,一本《三国演义》。《三国志》是尊曹贬刘的,《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前者是正史,后者是话本,原本就是“戏说”。《赤壁》有这两本谱靠着,自然可左右逢源,游离于史实与小说家言之间,怎么掰都不容易出错。有陈寿裴松之罗贯中这几位免费编剧友情襄助,正好弥补了华语大片最薄弱的一环:把故事给说圆喽。加上吴宇森在好莱坞混久了,知道一部大片在核心价值观上切忌挑衅观众、挑衅主流文化和普世价值。(这个主流文化当然不是咱们的“主旋律”-《英雄》正是迎合了“主旋律”而得罪了普世价值。)因此《赤壁》拍得小心翼翼、八面玲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虽说平庸,至少看得出是在讨好观众,而不是在忽悠观众。

米卢同志说过:“态度决定一切”。仅凭吴宇森同志端正的拍片态度,这影片,咱就不砸了。...虽然,从“略懂”的金城武“拽你马个B”换来一句“他是猪”起,我就三不五时被雷到几下,雷得恶向胆边生,很想写一篇砸评,但是小乔女士的一席话提醒了我:“他会用兵,可是他没有朋友”。是啊,曹操成天征这个伐那个,把人都得罪光了,没有朋友;我如果成天在豆瓣砸这部电影砸那本书,到头来岂不落得和他一样下场?其实,我和周瑜一样,也有一个梦想(也就是大家的梦想),就是我们要团结,上下一心,多点几个“推荐”,使这篇影评成为《赤壁》的权威影评。

----------上下集的分割线-----------

下集:《论<赤壁>之靠得住》

人们都说:看了《色戒》,发现女人靠不住;看了《投名状》,发现兄弟也靠不住;再看了《集结号》,发现组织更靠不住。那么,看了《赤壁》,大家就会发现:一切又都靠得住了。

不论演易先生还是演周瑜,梁朝伟还是那个梁朝伟。但林志玲可不是王家鸡。小乔除了让周郎保证别把萌萌当战马,显然还让吴宇森保证了:床戏绝不露点。所以,林志玲乳头的颜色不会成为讨论的话题,也不会有“回形针”这样未经训练请勿模仿的高难度动作-包粽子才老少咸宜,虽然端午节已经过去。更重要的是,曹操只能对着画像YY,诸葛亮也没打小乔主意,周郎不必担心戴着人民解放军军帽上前线,也不必担心小乔是丞相派来的卧底:小乔,是靠得住滴。

兄弟也是靠得住滴:打草鞋的打草鞋,教小朋友念情诗的念情诗,功夫熊猫A-Po真人版兼未来的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张飞将军正在赶写标语“誓灭曹贼兴汉室”。没有猜忌、没有不伦、没有自相残杀,他们就是吉祥的一家。

组织更靠得住,无论是草鞋帮还是长江实业集团赤壁分公司:草鞋帮战略转移连根据地老百姓都没扔下,比红军长征还“以人为本”;赤壁分公司周总对“水牛案”的处理既圆满化解了客户投诉,也照顾到公司员工的实际生活困难,不象《投名状》说好“抢钱抢粮抢娘们”回头又把抢了个把娘们的小兄弟给灭了,一点诚信都不讲,怎么带得好队伍?

不但女人、兄弟、组织都靠得住,连华南虎的存在也是靠得住的:长江实业集团CEO孙权亲自验证,老虎是野外活体,不是PS出来的照片。等下集赤壁之战打完,战后重建不妨考虑开发东吴旅游业:“游赤壁战场,闻华南虎啸,品小乔靓汤”。

啥都靠得住,咱们的信心和干劲就更足了。难怪我看完电影,屁股没坐累,精神也抖擞着呢。-可不象以前看那些阴森森血淋淋的片子,看得又生气又沮丧。

同时,影片还给中国足球指明了方向:取消联赛,实行军事化管理。哪怕佟大为那样的帅哥,只要踢足球,就不给你镜头,绝不让球星翘尾巴!-这一招,我看也靠得住。

本影评上集提到,《赤壁》“不是它太高大,而是它站在了一群矮子的肩上”。这是说,众多大牌导演前赴后继地致力于华语古装大片事业,几年下来,炮制一部、见光死一部,攒下了正反两面(主要是反面)无数宝贵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大大拉低了广大观众对“华语古装大片”的期待值。因此,《赤壁》才能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在早已打了心理预防针、“连靐都不怕还怕雷吗”的观众面前华丽丽地亮相。而它的剧情捍台词,也已修炼到“无间”的境界,你都分不清它是“很傻很天真”还是成心要雷你:这恰恰是我特别赞赏《赤壁》之处。

周郎回复给曹操的战书,正如《功夫熊猫》中的“神龙宝典”,空无一字,却又表明了不惧一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一部成功的大片,其实并不需要讲出什么大道理,它完全可以除了热闹和噱头空无一物,但是一定得不惧笑场和抱有票房必胜的信念。

“萌萌站起来”,有了《赤壁》这样一部既靠谱又靠得住的影片,我们终于能够欣慰地说:“历年以来,为华语古装大片而牺牲的导演们永垂不朽!”

差评:

《赤壁》真的就只是《赤壁》,一部不断涌现类似于“萌萌”这样高潮时段的娱乐片,不具有任何知识含量。吴宇森执导的《赤壁》严格地讲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电视剧,而且还是日本战国风格的电视剧。

这部应该更名为《赤壁合战》的电视剧,讲述了爆发于三位大名之间的残酷战争。他们分别是控制着京畿地区和天皇的右大臣织田孟德,割据东南、有着“南国之虎”称号的上杉仲谋,以及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率领野武士起兵反抗织田家的牧野守小早川玄德。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电影《赤壁》号称花费了6亿人民币,但是拍摄出来的景状格局之小,内容之琐碎,更像是三、四万人进行战斗的日本战国时代。所以,镜头下并没有多少宏大的场景,而总是许多近景和特写,来来去去不过100多人。也正因为如此,将军们更像是武士,有大量时间去参与茶道花道柔道,这就解释了影片中何以有一头马的出生,一只笛子的修正*,一头牛的失而复得,以及两个男性爵士乐贝斯手的斗乐。

即便是处理各种局部,《赤壁》也根本没有体现出士兵最震撼人心的两大特点:速度和冲击力。在影片中,单层盾牌组成的步兵阵居然可以阻遏住曹军重型骑兵部队的冲击,单是从这种处理手法上就可以看到导演对于力量的感悟是何等荒唐。而将军们居然以步战的方式应击敌人,更说明了这部影片和古代军事完全没有关系,而是一部古代武侠片。想一想看,用枪杆同时击中数名敌人胸膛的景象,这和袁和平调教下的李连杰版黄飞鸿又有何不同?

为什么黑泽明的电影里十几个兵,几条枪也能威风凛凛?因为士兵的军容整齐,军服精致,奔行速度迅捷,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小兵也有表演的功力在。而花了 6亿人民币的《赤壁》的进步仅只体现了士兵的上半身---这一次,群众演员饰演的士兵终于有了合适脑袋的头盔和漂亮的胸盔。但是,看看他们倒霉的下半身就能知道,为什么战争场面看起来那么拖沓---依然是大裆裤、大裤腿,松松垮垮,无非上面绑了片护腿。还是刚刚插秧回来的士兵,还是每天十块钱加两份盒饭的群众演员。这样的道具和群众演员,能演出古典士兵的精气神来,那才是怪事。

事实上,吴宇森对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力是根本无力的。其一是演员的选取和角色的设计。三国是一帮贵族和士人带领下的战争,而吴宇森根本无法表现出中国贵族的气度和风华。曹操是唯一一个勉强过关的角色,而刘备根本就是一个反贪局书记,孙权则是一名港商外带黑道大哥。诸葛亮这个中国人心里中道义和智慧的化身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非要加进一些“顽皮的元素”(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扮演牧师时语),结果变成了一个简版的文丑丑(见电影《风云》)。最惨的是周瑜,梁朝伟明显还没有从《色戒》和《春光乍泄》里走出来。那副男女通吃的表情,让人觉得下一秒随时可能出现回形针体位或者菊花盛开。

其二是所谓的八卦阵法。这本来是可以出彩的地方,导演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只要是对“阵”的理解到位一点就好了。阵应该包括陷坑、迷烟、鹿砦、战车、沙包、壕沟,以及机动的士兵。虽然中国的兵法和阵法很少传世,但是翻翻资料总是有的。可影片中这种功夫都留给了衣服、发型、旗帜和各式兵器,真的把表面功夫当表面功夫给做了。结果是所谓阵法说穿了就是一堵盾牌墙的各种变形组合,也就是某种大型团体操。如果团体操就是军事行动,那么张艺谋应该去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当教授,他看起来更有希望成为一代军神。

《赤壁》其实是部非常懒惰的影片,吴宇森没有表现出多少创造性。他把自己擅长的现代都市人际关系搬到了三国时代,用武功代替军事,用CG代替场景调度,再强行增加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段子,活活把电影撑到了150分钟,这还仅仅是个上集。这大概是今年夏天唯一的一部不需要影院开空调的影片,单是看看就足够寒了。

总评:

大致勾勒出了历史轮廓,也有很大改动,在许多情节上并没有按照历史原著叙述。这些改动有的体现了幽默的娱乐精神,有的增加了情节的维度和可看性,有的则是捉襟见肘的商业虚头。

前赤壁赋 篇6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子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赤壁之战 篇7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一、作者作品简介

1、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二、关于“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三、字词积累

瑾:jǐn,美玉。出句:子瑜者,亮兄瑾也。

缟:gǎo,白绢。出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挟:xié,挟制,用强力逼迫别人执行某事。出句:挟天子以征四方。

奄:yǎn,覆盖,包住,常“奄有”连用。出句: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犊:dú,小牛。出句:乘犊车,从吏卒。

秽:huì,邪恶的行为;邪恶的人。出句:为汉家除残去秽。斫:zhuó,砍。出句:因拔刀斫前奏案。

枭:xiāo,勇猛。出句:刘备天下枭雄。

蹶:jué,跌倒;受挫折。出句:必蹶上将军。芟:shān,割草;除去。出句:今操芟夷大难。

弩:nǔ,一种用机械发箭的弓。出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旌麾:jīng huī旌,旗子的通称。麾,指挥作战用的旗子。出句:旌麾南指,刘琮束手。琮:cóng,八角形的玉,中间有圆孔。出句:刘 琮束手。这里用作人名。邂逅:xiè hòu,一旦,万一。出句: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荻:dí,类似芦苇的一种草木植物。出句: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舸:gě,船。出句:豫备走舸,系于其尾。羸:léi,瘦弱。出句: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五万兵难卒合。顷之,烟炎张天。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五、读罢本文,你能提出的问题是?

《赤壁之战》课中案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一通读课文,读懂文意。

1、学习课文第一段 ★解释重点词语:

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此帝王之资也。凭借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嫌远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图谋 成就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慰问 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劝说 对付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顺利 晨夜兼道,比至南郡 到 备南走,肃径迎之 逃跑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恳切慰问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老交情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礼待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都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成就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被 为孙权长史。做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朱俊 ★ 文意思考:

①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

其实是借吊唁之名,来行探荆州形势之实。以此来决定他的策略。而目前当务之急是“共治曹操”,联合刘备,则可以抵抗曹操,稳固荆州。

②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解释重点词语: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拜见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 劝说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消平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中原地区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侍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超过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成功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拿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使 受挫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 ★ 文意思考:

⑴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 • 劝孙抗曹

• 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以此消除孙权的忧虑。• 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

• 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⑵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席话,竟然“大悦”,诸葛亮是如何进一步说服孙权的呢?• 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 ①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 刘——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 曹——兵力上,主力已疲;战术上,不习水 •

战;军心上,降卒不服。• 孙——兵数万。

• ②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鼎足之形成

3、学习课文第三段 ★解释重点词语:

是时曹操遗权书 送给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没有人 动以朝廷为辞 作为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 完全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部署 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 全都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上厕所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握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之前 不足与图大事。图谋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自己的 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 使跟从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哪里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 ★ 文意思考

1、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五万兵难卒合 仓促 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作为

2、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万一 回到 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对抗 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

3、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认同? 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4、学习课文第四段 ★解释重点词语: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虽然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 功业 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 土地方圆 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 驰骋 为汉家除残去秽 坏人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请让我替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成为 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舍弃 依仗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中原地区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顾忌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擒拿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只是顾虑 ★ 文意思考 周瑜是如何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 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

不习水战;

天时不利;

军粮不足;

士兵不服水土。

5、学习课文第五段 ★解释重点词语: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核查 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况且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率领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妻子孩子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谋划 ★文意思考

1、周瑜为何要夜见孙权?他再陈方略对孙权有何作用? 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再次作了双方兵力对比,并阐述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使孙权抗曹的忧虑得到进一步扫除。

2、孙权如此犹豫能在本段找到什么依据吗?这段话表明了孙权什么心态?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主张迎降的人很多。“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

表明孙权对胜利还没有充分把握,与曹操决一死战。同时也对周瑜绝对信任。

六、学习课文第六、七段 ★解释重点词语: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退军驻扎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逃跑 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竖立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送给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距离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轻装精锐的部队 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率领 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背负 ★ 思考 史笔有什么特点呢? 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1、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

3、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赤壁之战》课后案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枭.雄(xiāo)会.稽(huài)芟.夷(shān)王室之胄.(zhòu)B.强弩.(nǔ)鲁缟.(gǎo)旌麾.(huī)少不更.事(gēng)C.奄.有(yǎn)累.官(lěi)番.阳(bó)一蹶.不振(jué)D.斫.案(zhuó)邂.逅(xiè)羸.兵(léi)烟炎张.

天(zhǎng)答案:B(A,kuài;C,pó;zhàng)

2、下列各句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五万兵难卒合 卿能办之者诚决 B.烟炎张天 雷鼓大震:

C.将军禽操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D.助画方略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答案:D(A.卒通猝,诚通请B炎通焰,张通涨C.禽通擒,雷通擂D邪通耶)

3、下列各句中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驱中国士众 鼎足之形成矣 B.致殷勤之意 中江举帆 C.其实汉贼 地方数千里 D.各顾妻子 初一交战

答案:B.(中国,中原地区。形成,形势形成。殷勤,恳切慰问。其实,它实际上,地方,土地方圆。妻子,妻子孩子。初一,刚开始一)

4、下列活用词语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率轻锐继其后 B.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敬贤礼士 C.必蹶上将军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甚失孤望 英雄乐业

答案:A形作名(东,名作状,礼,名作动。蹶,使动。先,形作动。失,使动,乐,意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次:驻扎 B.可烧而走.也 走:逃跑 C.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轻锐:轻装精锐 D.引军北.还 北:北面 答案A(走,使动。轻锐,轻装的精锐军队。北,向北面)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B.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C.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 D.乘犊车,从吏卒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答案:D,士兵。(A对付,部署。B大致,策略。C将要,正)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方圆 B.北面而事之 事情 C.引次江北 率领 D.五万兵难卒合 最终

答案:A.(B侍奉C退军,D仓促)

8.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事急而不断 B.备必喜而从命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B,修饰连词.其它转折连词。

9.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权以示群下

B.农人告余以春及 C.问征夫以前路

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答案D,连词,来。其它介词,把。

10.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为操后患 C.安能复为之下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答案D,介词,被。其它动词

11.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B.品其名位

C.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D.其可怪也欤

答案:D,语气副词,表强调。其它,代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裹以.帷幕,上建旌旗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B.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顷之.,烟炎张天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D.进,与操遇于.赤壁 豫备走舸,系于.

其尾 答案D.介词,在。(以,介词,用,介词,按照;乃,于是,才。之,音节助词,代词。)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却)③乃罢会(于是)④骑乃得过(于是)⑤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仅,只)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④⑤⑥ 答案:A.(②,甚至,④,才)

14.下列各句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②刘备天下枭雄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④巨是凡人

⑤我,子喻友也 ⑥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⑦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⑧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⑨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⑾行将为人所并 ⑿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A.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①⑾/⑩⑿ B.①⑾/②④⑤/③/⑥/⑦⑧⑨/⑩⑿ C.①②/④⑤/③⑥⑾/⑦⑧⑨⑩/⑿ D.②④⑤/①⑾/③⑥⑿/⑦⑧⑨/⑩ 答案B.(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臵句,省略句,状语后臵句,定语后臵句)15.下列各项对课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断代史史。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B.本文结构清晰,内容安排也很自然、严谨。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先写战前各方的活动,侧重写孙刘联盟;再写战斗实况及结果。

C.作者详写孙权和刘备方面,对曹操方面则是略写,且大部分是侧面描写,这样以孙刘为主,兼及他方的写法,避免了重点不突出的毛病。

D.本文以清晰的笔墨,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各种人物的对话,写了孙曹劣势和优势、被动和主动转化的因素与结果。答案:《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断通史。

二、翻译句子

1、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上一篇:法制民警先进事迹下一篇:适合发朋友圈的励志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