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和前赤壁赋(共9篇)
后赤壁赋和前赤壁赋 篇1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u)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jiá)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piān xiān),过临皋(gāo)之下,揖(yī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fǔ)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和前赤壁赋 篇2
作者一落笔,便将梦境与现实混淆,故意模糊其界限,以假当真地叙述起来,读者根本看不到任何进入梦境的标示性语句。“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在简洁的交代文字中,时间、地点、事件是明确的,但人物比较模糊,故后面续之以“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一句,这样,人物才渐次清晰。当然,究竟是哪两位客人相随,仍不得而知,或许亦无需知晓。因为,“二客”的设置,仅仅是赋体写作“主客问答”这一传统形式的需要。况且,作者并未将“主客问答”作为全篇的主体,也即是说作者要表达的情思或哲理,并不像《前赤壁赋》那样以“客”的形象来承载、分担。此赋之“二客”,形象甚为模糊。笔者认为,首段主客对话的主要作用是暗示此乃梦境之人事景象,若不明乎此,多数读者或许会误以为这是明明白白的纪实记游之作。点出“二客”之后,作者以极其疏朗、简洁的笔墨描写初冬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寥寥八字,寒意已出,意境因“尽脱”而孤寂,一片脱叶之林,披霜带露,枯涩、清冷地直刺夜空。霜雾茫茫中,但见“人影在地”,睹影而知月色皎皎,故有“仰见明月”一句,一俯一仰,见出无穷乐趣,环顾四周,无不澄明。故,“行歌相答”,作者与二客,踏着温润如玉的月色,且行且歌,互相唱和。良辰美景,友朋嘉伴,不禁乐由心生!惜乎月白风清,无美酒佳肴,终是憾事,于是“乐”字已而引出“叹曰”,作者表述此句的口吻,是一种假设情形,这是一定要悉心揣摩的。现在有良朋为伴,但没有美酒啊,即使有美酒,也无佳肴啊,怎样才不会虚度如此美妙的夜晚呢?后面,作者的两个愿望顷刻间即获得了满足。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凑巧的是,傍晚时分,客人已捕得一鱼,作者欲得佳肴的愿望满足了,但是从哪儿去备酒呢?借客人之口,又引出美酒的问题,“归而谋诸妇”二句又让作者的第二个愿望得到了满足。以假设口吻道出的两个愿望,相继获得满足,仿佛唾手可得,这本身就有美梦成真的感觉,这是符合梦境特征的叙述,只是这梦里的逻辑与日常生活的逻辑相差无几,变形力度甚小。但是,叙述事件的跳跃性是很大的,二客是怎样回到他们家里取那“松江之鲈”的?妇人又是如何烹鱼备酒的?这些情节内容皆已略去,作品呈现的只是鱼与酒的获得,这一点非常符合梦境镜头不连贯闪现的特征。当然,作品中的梦境亦可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辑,它不是对日常生活中梦境的自然主义描写。说首段是对梦境的叙述,还有一个理由,便是这里出现的人物除了作者(梦境的叙述者)之外,另如“二客”“妇人”在下文则少有或纯无勾连、照应。一直伴随作者的“二客”只是在“予乃摄衣而上”那段和末段分别用“盖二客不能从焉”“须臾客去,予亦就睡”简单交代,犹如模糊之影,倏忽闪现了几下,尔后便飘然而去,不知所踪,亦不复述及。若照现实情理来讲,这是有悖常情的。作者大概是想以此种“无理”的叙述来突出梦境的真实性吧。至于“妇人”,下文则略无一字照应。这种人物形象的碎片化的不规则的模糊呈现,表明整个事件的叙述框架是虚幻的,读者不必照写实的逻辑来理解。作者把梦境叙述得煞有其事,几乎使人相信他真有所谓“十月之望”复游赤壁的经历,此种“虚境实写”之法,是对《前赤壁赋》的极大突破,读来亦真亦幻,极富艺术魅力。
赋的首段写梦中作者与二客谋得美酒佳肴,值此良夜,偶尔念及此前曾经游历的赤壁,遂逗引出下面梦游赤壁的文字。这次的赤壁之游皆由一系列偶然因素促成,先是二客凑其趣,再是明月凑其趣,最后是鲜鱼、美酒凑其趣,正好说明这一切皆是作者梦中之纷繁意念的快速链接,其游历背景亦是对《前赤壁赋》的部分的复制粘贴:有主有客,有风有月(前者为“既望”,后者为“望”),有山有水。所不同的是时令季节,前者为秋,后者为冬。因而,梦中景象大异其趣,这是现实向梦境渗透、变形的结果。“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十六字白描,绘出初冬季节景物的清癯、枯寂和内敛,不复有《前赤壁赋》的丰腴、轻松、洒脱之景,这一写景变化,或可说明作者心境渐趋恶化,他已退守至内心的极隐秘处。虽是同属贬谪黄州时期的作品,时间仅隔短短的三个月,但作者对自身心境的变化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怅然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虽是关乎自然宇宙的沧桑之叹,又何尝不是人世沧桑的伤感?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之中,正如作者在《前赤壁赋》中所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因诗得祸,以犯官之身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而仍受监视,此等人生遽变,作者又何曾料及?其政治上的苦闷又何曾忘却?苏轼固然生性旷达,善于自我排解;但其心灵上的雾霾是很难彻底廓清的。许多论者都说《后赤壁赋》显得比较消极,远不如《前赤壁赋》,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愚以为,《后赤壁赋》才真实地抒写了作者的苦痛,这里隐藏着一个真实的苏轼,不要动辄指斥其消极悲观。若真要说其悲观,那也无妨,其实,“悲观是从坏的一方面来观察一切事物,从坏的一方面着眼的意思。悲观主义者无时不料想事物的恶化,惟其如此,他才能最积极地生活。”(梁实秋语)苏轼的悲观正是如此。悲观源自苦闷,苦闷源自现实的丑恶。有人或许会问,一向闲适、旷达的苏轼也会产生政治的苦闷吗?那就不妨让作者自己来回答吧。他曾说:“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乌台诗案”给苏轼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现实生活中的伤痛始终刺激着作者的梦境,也规定、制约着其梦境的生成与发展,尽管梦是虚无缥缈的。这样,梦境的内容将成为现实的象征或影射。
苏子登山的这段描写文字就极富象征意义,略加揣摩,便可发现这里所述之种种,皆是变形乃至变性、无理的虚幻情形,具有梦境的怪诞特征,是对现实处境的曲折反映。其所怪诞者一,是作者竟撇下客人,不管不顾,我行我素,不复以酒、鱼为念,舍舟独自登山。其所怪诞者二,是作者仿佛超出常人属性(即“变性”),具有特异功能,忽而踏着险峻的山岩,忽而拨开茂密的杂草,忽而歇息于状如虎豹的怪石之上,忽而拽住曲若虬龙的树枝,忽而攀上鹰隼筑巢处的悬崖绝壁,忽而又俯瞰水神冯夷的幽宫,六个惊险怪异的镜头,纷至沓来,压人心魄。其最可怪诞者,是作者“划然长啸”,竟致“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其能量又何啻于八级地震?!如此阴森恐怖的梦境令读者亦凝神屏息、毛骨悚然。作者自己的感受则更是“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以至于“凛乎其不可留也”,最终不得不迫回舟中,“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这一节梦境内容象征着作者的心路历程:先是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险,及至高处而指陈时弊,以诗议事,讥刺新法,不料这些振聋发聩的言论却遭致政敌们的重重围攻,以李定为首的一群鼠辈小人,纷纷罗织罪名,搜寻作者诗句,巧以酝酿,生出无穷事端,终以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将作者投入御史狱,流放僻地黄州;最后作者身陷逆境而不得不随缘自适,以求解脱。获罪遭贬后的苏轼在居黄期间,虽说以其旷达性情获得了短暂的平静,身边亦不乏同情者,但其内心深处仍是寂寞难耐,值得推心置腹的朋友寥寥无几。再者,作者自己也心存余悸,自信与自尊严重受挫。受这种心境的影响,赋中便出现了夜半时分孤鹤掠舟而过的梦境情节。该情节以突然出现某一事物或发生某一事件的方式适当保留了梦境的荒诞痕迹,加上孤鹤之“翅如车轮,玄裳缟衣”的变形描写,营造了清旷的梦幻氛围。这只孤鹤在作者“四顾寂寥”的情形中出现,意味着作者在现实世界里很难找到实现情感沟通的对象,其精神层面因思想的深刻而痛苦地寂寞着,因此,只好向另一世界(仙界)寻求慰藉,只好把自己高标独立、超凡脱俗的理想寄托在孤鹤这一意象上。当纷扰的人世间始终以强压态势排斥作者的时候,他不得不滑向“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所谓消极出世之想,这正是其思想矛盾复杂之处。
孤鹤掠舟的情节又引出了下文的“梦中之梦”,作者对梦境的描绘,可谓别开生面,奇幻无比。“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道士顾笑,予亦惊寤。”这是赋中唯一一处明写梦境的内容,作者在梦中与得道成仙、化鹤临空、深夜探访的道士终于有了简洁而温馨的对话。显然,该内容是对“孤鹤掠舟”的延伸拓展,是作者愿望的补偿,孤鹤与道士也是交融为一的形象,前面是道士化鹤,这里是鹤化道士,二者皆神仙世界的意象。在孤寂、恐怖的梦境中,其给予作者的是深情的慰藉与关注,显得友好诚挚,富于同情心。“赤壁之游乐乎?”道士似乎早已明白作者的心思——月夜赤壁之游原本是为了排遣郁积心中的苦闷以求一乐,岂料旧事难忘,阴霾挥之不去,终是悲恐孤寂,所谓闲适旷达,不过是迷惑政敌的烟雾!正因为作者自感心思被道士洞察殆尽,后面才“问其姓名”,道士却“俯而不答”,继而又回头一笑,其神情表明他对作者的政治遭遇以及目前心境皆了然于心。毕竟还有人真正理解自己,且主动探望(“飞鸣而过我者”,窃以为,此处之“过”解作探望、拜访更有情味),而此人究竟是谁呢?这么想着,不觉“予亦惊寤”,其“梦中之梦”已然惊醒。然而,作者仍意犹未尽,欲追而随之,结果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这两句应该仍是梦中情形,即作者在赋中所写的整个梦境还是处于未醒的状态;如果说,整个梦境已醒,这里必定要有所交代,如,或可这样表述:“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已而东方之既白。”
一个千年未醒的梦境,因作者笔端的戛然而止,却获得了无穷的时空延伸。作者的“乘风归去”之想,最终也还是幻灭成空,他只得以超越的心态,继续紧贴着地面,行走在这痛苦丛生的人世间。
参考文献
[1].《苏轼文集》,中华书局。
《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之比较 篇3
《前赤壁赋》对月色的描写显得很空灵。“徘徊”二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既细腻地描摹了月出的缓缓之貌,又表现了作者的心之切盼。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一片静静的天宇下,诗人“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豪迈奔放之情怀。“击空明兮溯流光”,诗人视角由近及远,月光由明亮而变得烟笼雾绕。在这超旷空灵的氛围中,诗人寄托着“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抱负。理想在艺术中实现的就是意境。诗人借助于月色这一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充满期待而又不乏惆怅的情怀。“抱明月而长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诗人把“月”当作了一个永恒的意象。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诗人在认识到仕途风波的险恶后,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江山风月之中所得的佳作。前赋是记“七月既望”的秋天,后赋是记“十月既望”的冬季。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表面上看,似乎皆触景生情,仿佛前赋的旷达在于秋,后赋的虚无却因冬。其实不然。
前、后赋的命名只是相对于写作时间而言,其实都是写同一地方的月下之游。我们如果把二赋放到苏轼对月的意象描写这个大系统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前赋对月作了极大的渲染,后赋则在月的描写方面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而艺术的魅力正在于能给人留下空白,给人以最大的想象的空间。意象具有两重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当作者观照客观景物的时候,面对的是景物的整体。他可以把自己的思绪或“正”或“反”地和同一景物的不同特征联系起来。如杜甫同是写“花”,有“千朵万朵压枝低”这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面,也有“感时花溅泪”这令人悲伤的一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曲终见“月”,给人的是一种洒脱、坚韧的意象。《记承天寺夜游》是这样来写“月”的:“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诗人首先见到的是月光如水,既而联想到一泓积水中的水草交横,正当作者沉浸在水、月莫辩的想象之中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水草,而是竹柏的影子,“月”在这里是透明的,是水中影、镜中花,引起人无限的联想。《赤壁赋》中的“月”则是永恒的、完美的,既有月光普照的静态之美,又蕴含着“美人”的脱俗空灵之美。
在《后赤壁赋》中,几乎是开篇,作者即点明了行踪目的:“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作者俯视人影,然后“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一个“行”字,点明了作者的随心、机智,“相答”则说明话很投机。“今者薄暮,举网得鱼”,“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给人一种呼之即来的感觉,难怪诗人发出了“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的感叹!
元人虞集评《后赤壁赋》说:“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山高月小”这不是对月的实写,而是艺术的变形。所谓变形,即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的有意或无意的改变。相对《前赤壁赋》而言,诗人的心情变了,不再是面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抒发怀抱,而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在这种“情境”下,作者笔下的山就更高了,月小而冷峻了。
《后赤壁赋》中“月”的意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稍经点染,便烘托出了一处静寂可怖的意境。读者从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的攀援中,可洞见作者在政治上的求索和朝庭中的艰险可怖;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则又隐含着心潮澎湃的激越心情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险恶处境;而“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则很自然地倾吐了作者无能为力和企图远避的悲愤心情。《三苏文苑》里讲:“东坡不得志于黄,故其文字亦萧瑟。如划然、悄然、肃然、四顾寂寥等句,犹有未平之气也。”不能仅仅把这看成是消极悲观的情绪。恰恰相反,两赋还透露了作者在遭受重大的政治和人生挫折后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以上列举的都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为什么同是写月,诗人笔下会出现不同的月的意象呢?正如诗人所言:“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文与可画谷偃竹记》又据史料记载: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在黄州写完前、后赤壁赋后,他的友人傅尧俞派人到黄州来向苏轼索求近文,苏轼便把他的前赋亲书送之,并在文末题《跋》云:“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俞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苏轼《书<赤壁赋>后》)可见,《后赤壁赋》并非即兴之作,从游赤壁到写成文章,其间有一段时间。苏轼写前、后赤壁赋,是“先得成竹于胸中”、“了然于心”后才“了然于口与手”的。“月”作为一种景,是诗人的“眼中之竹”,一旦渗入诗人的心血,注入诗人的情感,化为一种包含着作者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意象,便成为“胸中之竹”。诗人正是凭借客观上的所见与主观上的所想,借助夸张与联想,把“月”描绘成可供读者观照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
后赤壁赋译文 篇4
我于是提着衣角上山,爬过险要的山岩,拨开繁盛的草丛,登上形同虎豹的石头,攀着形同虬龙的古树,直登到鹰隼筑巢的高处,俯瞰水神所居的深渊。两位主人都跟不上我了。我放声长啸,草木为之震动,山谷间发出反响,大风骤起,波涛涌现。这时我也不由得心生难过,感触震惊和恐惧,寒意顿生,以为不克不及在那边停顿。于是我们回到船上,在大江中任其漂泊,停在那边就在那边休息。超好听的网络歌曲工夫曾经是快到子夜了,环视周围,寂寞冷静,刚好有一只孤鹤横飞过江面,向东飞来,翅膀像车轮那么大,就像穿着黑衣白裙,发出尖厉的.长鸣,掠过我们的小舟又向西—飞去。过了一下子,主人告别拜别,我也昏昏入睡了。
月色洁白,清风吹拂,如许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主人说:“本日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那边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老婆探讨,老婆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好久,为了应付您忽然的必要。” 就如许,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于是我与主人们带上酒和鱼,又离开赤壁下面游玩。江中流水不停地发出巨响,江岸悬崖有千尺之高。山岭高峻,月亮显小;江水退落,礁石露出。曾几何时,江山的面貌曾经不克不及辨认了。
我梦见一位羽士穿着羽衣蹁跹而来,从临皋下经过时,向我拱手施礼说: “在赤壁玩得纵情吗?”我问他的姓名,他抬头不答。
后赤壁赋》译文与赏析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主人追随着我,一同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曾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仰面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高兴;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下子,我叹惋地说:“有主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峻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低落,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几多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登陆,踏着险要的山岩,拨开庞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主人都……
读《后赤壁赋》有感 篇5
其实,我觉得他没必要逃的,留下来体会一下一个人的孤寂反而更美好。人都是孤独的,平日里周围有很多过客,很多幻影,繁华喧嚣湮灭了那种孤独的本质,当你一个人处于万籁俱寂的黑暗中时,你就会深刻地感受到那种彻底孤独的感觉了。如果那时苏轼仍然留下来,品味一下夜的孤独,当忍受了许久的孤单,终于看到阳光的那一刻,那种感觉会很美妙,肯定比和一群人看日出有感觉……如果真是那样,或许我们会看到另一篇更美好的、更有意义的《后赤壁赋》吧!但,仅是“如果”二字,便注定这只能是一种遗憾了,苏轼最终输给了自己的孤独。
然后我又想起了阮籍的诗,那个“穷途而哭”的男子,却也有一首乐观豪爽的诗,虽然略带忧伤——“夜中不能寐,起坐独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徘徊何所见,忧思伤我心。”睡不着有什么关系?睡不着就让自己醒着嘛!听听歌曲,想想心事,像阮籍一样弹弹琴、听听鸟叫,顺便写一首小诗,抒发抒发心情,多好啊!孤独的时刻真是太好了!孤独使我们不再是面对别人,而是面对最真实的自己,面对辽阔的苍天与大地。
我喜欢孤独。所以我喜欢一个人旅游,一个人爬山,一个人独来独往。刘墉说过:“一个人登山,不必看别人的脚跟,不必因为后面有一群人,明明想停下来看看,也不得不走。一个人登山,不必聊天,不用管别人,于是面对的不是人,而是真正的山。“我终于了解,为什么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里,长只画一个人,高高地站在山头上,看山。我很喜欢刘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中,一位身披斗笠的老翁,独坐在一叶扁舟上,垂钓。他钓的不是鱼,也不是雪,而是自己的心灵。
我喜欢一个人旅游。从小就有这样一个梦想:“一人、一背包,行遍天下,做一名无所顾虑的背包客。我要在普罗万斯那一片薰衣草田中,看日出日落,吟赏烟霞。我要登上珠穆朗玛峰,那世界之巅。我要去百慕大三角探险,研究轮船飞机失踪之谜。我还要去亚马逊热带雨林,拍食人花的照片。我要去独身漫步于法国的香榭丽舍大道看夜景……一个人多好啊!不用跟着来去匆匆的旅游团,踩点即过,直讲数量不求质量,这种快餐式旅游早已湮灭了旅游的实质。旅游的意义在于你有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而不在于你去没去过,去过的地方多不多。说到一个人旅行,当旅途中出现错误的时候,我先想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还会觉得兴奋。可是如果和同伴一起,我会觉得内疚,会尽可能事先想周全一点儿,可这样也就少了那种无知无畏的自由。
想起前年暑假,我自己一个人跑去苏州的北寺塔。那是南宋时建的塔,塔高九层,为江南第一塔。每层塔由下而上面积逐渐减小,塔内乌漆抹黑,连一盏灯也没有,楼梯很窄很难走,每走一步总担心会踩错而掉下去。许多游客在中途就放弃登楼,而他们的同伴也大多只能无奈地陪他们放弃了。而我没什么好牵绊的,于是继续在黑暗中摸索,最后终于爬到最顶层。站在最顶层外面那窄小得仅容一人通过的走道,望着塔下密密麻麻的建筑物都化作零星点点,有点恐惧又有点自豪。突然间,恐惧与孤独来袭,天地间仿佛只剩下我一个人,好渺小,好孤单。走道底边的墙壁上刻着许多“XX到此一游”、“XX,我很想你”、“我害怕”、“好孤单”等留言,同是天涯孤独人啊!突然看到一个“1889”的字样,应该是某人100多年前来这里游玩留下的纪念。这个人很聪明,如果刻下的是人名,那么除了你自己,没人在乎你曾经来过,而刻下时间,却能让后来人无限唏嘘感叹,原来肉身只是渺小微茫的存在。相比宇宙的永恒与孤寂,自己这点小孤独算什么!
孤独没什么可怕的,相反的,它很美好。孤独的时候,我会选择做一些更孤独的事: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听歌、倾听雨声、独赏风景、望着窗外发呆……当孤独挥发的淋漓尽致,孤独到极点时,你就不会再感到孤独了。忍受黑夜的孤独,收获黎明时看到阳光的欢愉;忍受一个人旅行时的孤独,收获千辛万苦终达目的地的欣喜。孤独过后,总会有许多不期而遇,或者使人,或者是事。那种对未知的向往和期待让我在享受孤独的美好中无法自拔。
享受孤独吧!孤独是如此美好。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重要文言知识;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 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 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 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 准确进行文言翻译。难点: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人生难免不失意, 当我们失意痛苦时, 出去转一圈回来, 心情的确会放松不少,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对, 是大自然的力量, 大自然可以开阔我们的胸怀, 荡涤我们的心灵。千年前的苏轼也用这个方法到赤壁转了一圈, 不仅缓解了内心的伤痛, 还留下了一篇经典名作———《赤壁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看一下苏轼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二) 写作背景。元丰三年 (1079 年) , 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卷入“乌台诗案”, 被捕入狱。出狱后, 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 他泛舟赤壁, 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赤壁怀古》。
(三) 诵读中的文言积累
1、一读课文, 自主与合作
(1) 结合注释自读文本, 注意停顿, 勾画圈点疑难词句。
(2) 小组合作, 逐段疏通文意, 并翻译全文。 (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提出疑难语句, 落实重点文言知识点, 教师巡视点拨。)
(3) 全班交流疑难问题。
(4) 投影文言重难点, 学生记忆重难点知识。
2、二读课文, 理清感情变化
(1) 播放录音范读, 让学生小声跟读, 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
(2) 自主阅读, 对文章进行分层, 概括作者情感变化。
(3) 交流文章思路, 学生用关键词概括, 展示:
泛舟赤壁———唱歌听萧———客诉悲情———苏子言志———主客尽欢
(4) 然后, 在此基础上, 继续读课文, 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 关键句
展示:饮酒乐甚 (乐) à 愀然 (悲) à 喜而笑 (喜)
(四) 诵读中的文本探究
1、为何而乐?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总结:因景而乐 (观美景生乐情)
找学生读第一段, 力图读出其中的美;然后指导背诵 (时间——地点———看到哪些景——作者心情如何)
2、为何而悲?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望美人兮天一方” (政治的失意) “知不可乎骤得, 脱遗响与悲风” (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
总结:由景生悲 (齐读, 力求读出其中的悲情, 然后指导背诵)
3、为何而喜? 盈虚有数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总结:景中寓理 (师有感情地朗读, 力求读出其中的豁达, 指导背诵)
4、思考
(1) 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景 (乐—山水之乐) 理 (乐—达观之乐)
(2)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 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 生命渺小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5、探究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 景、情、理是如何融合到一起的?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 (实) ;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 (虚) ;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 (虚) 。
这样以景为中心, 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 景、情、理和谐地融为一体!
(五) 拓展延伸
读《定风波》思考苏轼思想性格, 与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性格相对应。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雷
(六) 小结课文后再齐读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 篇7
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1一、导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文章串讲
文章不长,总共三个小节,首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每一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正音、评价)
我们说过,古文的学习,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大意。请一位同学把第一小节串讲一下。和我们平时的要求一样,读一句,译一句。
注意关键字:望(既望、晦、朔)坂薄诸
(“是岁——不时之须”)分析:对话的文字非常口语化,生活化,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板书:起雅兴而游乐)
读这部分时我们的语调应该是欢快的。(齐读这一部分)
(“江流——不可复识”)分析: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为何如此?水落石出。点明季节,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来,因而山显得更高了,月亮因为远显得小了。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几个月,江景山色已经再也认不出来!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一个是季节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在前赋中我们讲过1080年(宋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隔两年作者写下了这两篇文章。黄州并不是世外桃园,苏轼在这里过得并不舒心,转眼又是一年,自己一天一天老了,北归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和赤壁一样,我也是尘满面,鬓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了!
想象一下,面对如此景色,他还会不会“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当然不会,那么他做了什么?我们一起看第二小节。(男生齐读)
分析:这一次作者不在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为了解忧,而是亲自登上了赤壁,作者没有李白“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好运,只能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披:分开。《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摄、履、披、踞、登、攀一系列反映此行的路程是十分凶险的,看到的景象是十分险峻,阴森的。这里的描写和作者在《石钟山记》的描写有相似之处。我们看屏幕: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且笑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本来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复识而登山排解,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却更加让人压抑。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阴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更可悲的是这一次夜游,作者没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凑趣的友人并没有随他一起上山,“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我们戏言“不怕无人喝彩,就怕无人应彩”。苦闷难奈的苏子惟有纵情长啸,可惜只有山谷回应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作者既悲且恐,游兴全无,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同样是任小舟自由漂流,却和前文中“纵一苇之所如”形成鲜明对比。
好,从爬山到回到舟中,这一小节写了重游的经过(板书:历幽景而恐),作者的感情也由乐转悲(板书:悲)
我们再把第二小节齐读一下,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
本是乘兴而来,理应兴尽而返,如今却是兴味索然,难道真要“醉不成欢惨将别”吗?一起看第三小节。(女生读)
好,文章开头两句,承接上文,有两个字既概括了环境,又点明心理特征——寂寥!
接着写了几件事?(讨论学生回答)明确:1、夜逢孤鹤2、梦会道士
概括的很好,在我国传统意象里啊,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为作者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作者是如何逢鹤的?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小舟西去。身处如此险峻的赤壁,这只在暗夜独飞孤鸣的鹤是孤独的,弃世而自尊的,可以想见苦闷无人可诉的苏子对于此时飞过的鹤是倍感亲切的。在作者看来,鹤和我都不属于这个地方啊!那么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系列形象化的词写鹤正是为了下文写梦做一个铺垫,后作者写了梦中会道士,作者详尽的描写了梦的场景,那么请问这和上文的写鹤有什么内在关系呢?
师概括:我们说鹤和道士的形象是联结的,正如庄周梦蝶,分清是庄周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为庄周不重要,鹤化为道士还是道士化鹤也不重要,关键是作者对鹤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无论对梦还是对鹤作者的描写感觉都是很真实的。但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何也?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都是为官的,很显然他是想有所作为的。他还有个号是什么?东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这里取的。而我们刚才讲他对道家又有了迷恋。这看起来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统一体,其实这恰恰正是一个人思想的真实体现。自己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色茫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啊!作者以此结尾,真是一笔双关,意味深长啊。不过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前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自在和旷达!
三、拓宽阅读
文章这种借物抒怀的手法在苏子另外一首词中也有类似的运用。
卜算子。空江孤鸿影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学生分析)
总结分析:词前的小序告诉我们这个作品也是写于黄州,黄庭坚的《山谷题跋》说他“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词中有一个和孤鹤相同的形象“孤鸿”,鸿也是我国古代志向高洁,超脱尘世的象征,作者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自己和孤鸿一样无处停留,不仅仅是寂寞沙洲冷,更重要的“有恨无人省”啊!
四、赋文的发展
由此可见,本文的抒情表意带有强烈的自我色彩,苏子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这篇文章是作者坎坷遭遇及旷达性格的生动自白。
文章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异梦来抒情,可以说更象一篇游记,但题目里有一个明显表示文体特征的字——赋。学习《赤壁赋》时我们讲过,赋起源于汉代大赋,苏子的前赋就是以“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传统艺术表现方式来写的,到了后赋,虽然仍有主客相答的影子,但已经趋于浅表,没有任何精神上的交流,而且语言更加散体化,这是苏轼对赋从汉大赋到魏晋骈赋再到唐之律赋,转而变成散文赋的一大贡献。他的文赋既有散文的灵活自然,又有诗歌的情韵意境,登上散文诗的高峰。
五、前后赋的比较
好,苏子的前后《赤壁赋》我们都学过了,虽然地点相同,时间间隔也很短,但我们说两篇之间还是有差异的,讨论一下,概括出来。(提示:我们可以试着从写景或是抒情等某一方面入手)
前后
清幽,明亮的水月禅境秋景冬景山鹤幽情阴森,险峻
主客精神交流日常生活浅表性
地点江中游山上游
说理议论叙事记游
心情旷达物各有主,风月永寸,最后一觉天明,心旷神怡道士化鹤,气氛神秘,暴露作者消极矛盾的心情
六、同学们说的很好,课后我们可以在周记中继续交流。通过前后文的比较,我们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文体特征以及作者感情的变化。预备——开始!
板书:起雅兴而游乐
历幽景而恐悲
逢孤鹤而梦悟
梦道士而惊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2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后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在对《后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以理解文意为基础,落实“鉴赏”,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抓好朗读。采取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具体落实字音和句读。
(2)掌握重点词句,读懂文意,读出轻重和语气。
(3)引领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
(1)读出一点文言文味;
(2)以次带词,以词带句,以句缀篇,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
《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因此在教师示范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搜集同学们的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交流讨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投影):
作者介绍:让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了解而已,不多讲。
问: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知道的一些内容吗?
可能答案: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赤壁”简介:投影介绍
湖北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
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冬月十三日,孙、刘联军借助风势,动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六万兵马,东吴和刘备的军队乘胜追击,直到南郡,曹操率残部北归邺城。周瑜大军高奏凯歌,回军赤壁,在那大帅部楼船上举行得胜宴会,把酒庆功,酒醉之余,拔剑起舞,边舞边歌曰:
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
歌罢,提剑在悬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
背景介绍:
此文设计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他的经历、世界观关系很大。所以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进行介绍。投影: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到了黄州,他该痛定思痛,好好反省了!这个天真、率性而常爱犯自由主义的家伙,口无遮拦,有话爱说,有感而发,又不讲场合。哪知道,他的言行举止,正被一旁窥伺着的小人一一记录在案,穿凿附会,三番五次小报告打到皇帝那儿,因而屡屡遭诬告、陷害而一生坎坷。这次“乌台诗案”就给了他四个多月的牢狱之灾,差点砍了脑袋。总算圣上手下留情,发配到黄州监管居住。死里逃生的他这次吸取了教训,尽量少说话,多念经,要不就“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游游对岸西山,看看屋前江水。
苏轼的《赤壁赋》可以说是“一赋两篇”,公元1082年7月16日晚上,苏轼和几位友人泛舟游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他与朋友再游赤壁,又写了一篇赋,这就是同样著名的《后赤壁赋》。
二、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尽量背诵。
1、一读。齐读。
要求:(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读出标点和句读。
课文会读了吗?那我们今天换一种方式,不知道还会读吗?男女生分开读。谁先读?女生读男生听,挑毛病。男生读,女生找问题。请看投影。我把课文理了个光头,将标点删掉了,先默读一分钟。准备读——
教师简要评价
2、二读。读懂文意。
课前,大家将预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交给我,我把比较典型的问题整合成下面几个。请看投影,请大家一起来解决这几个拦路虎。
第一段,教师范读。重点在于抓思路,看景和情的变化。
问: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游览赤壁的?(冬季、苦闷不得解脱)
目的是什么呢?(寻找解脱。找乐)
所以冬天的景物尽管不美,但在作者眼里却是很美的。
齐读“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接下来是写三个人的对话。目的(还是为了找乐)。但是已经是一波三折。
提问:作者心情是如何随着景物变化而变化的呢?“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寥落幽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木枯石瘦,令人惊恐悲哀,黯然神伤。
所以自然引出感叹之辞:“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小结板书:美景、乐事、遗憾、满足——悲景、感叹
第二段,我们来看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一连串用了很多动词)我们把它划下来,齐读这几个句子。“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主要写岸上所见,主要写攀登山崖的险。由“履馋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等奇景,可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遭遇来理解。
此时此刻,作者却不能不想到现实,所以不禁放声长啸,想摆脱现在无路可走的苦闷。“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金圣叹评点这两句:“人世间时时有此”。此时,作者不能不回到变故丛生的现实中来。(第一句,与仕途顺利相对应,第二句与突遭变故,心惊胆寒相应,)所以“二客不能从焉”。“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先生也不可留,可见险极,也只能知难而退)。所以只好“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放乎中流”两句是写作者在厌倦人世之后,于是只好顺其自然、逃离现实的幻想。所以自然引出浪漫的第三段。
3、三读。读出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重在研讨两个问题(难点):小组讨论,围绕文章和背景。
投影显示问题:
(1)孤鹤和道士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象征意义?
(2)作者将现实与幻想虚无相结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为什么道士不知所踪?
这两个问题是开解作者心结的难点。作为难点来突破。但是不必纠缠。采用讨论法,猜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孤鹤“玄裳缟衣”,道士“羽衣”,相通相融。“孤鹤”可以说是作者自己的影子,看到孤鹤,想到自己。突出“孤”。而仙鹤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如此幻境幻想表现的是苏轼试图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无尤人。看到孤鹤,想到自己,写孤鹤,也是写自己,梦见道士,是作者出世思想的反映,道人不答,无处觅迹,表明作者想解脱而不得的矛盾,流露出遗弃尘世的思想。
后赤壁赋和前赤壁赋 篇8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赋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或中师课本,也是学习中文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篇目。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1、都写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在写了诗人和客人饮酒咏诗之后,诗人再写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诗人所写秋夜月下江景,反衬其澄澈无滓、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2、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这词和赋,不但写了赤壁景,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国鼎立之势。赤壁之战,周瑜功成名就,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诗人写周瑜,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能事。先从侧面描写,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衬英雄,英雄美人,风韵无限;次写肖像,姿态威武,英俊奋发,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面对强敌,谈笑自若,胸有雄兵,稳操胜券。诗人通过从不角度的描写,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诗人以浓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战中胜利的英雄周瑜,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正如古人云“词是赤壁,心实为已发。周瑜是宾,自己是主,寓主于宾”。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破荆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气势之大,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是啊!拥有百万雄兵,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一样“困于周郎”,一样被“浪淘尽”,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感慨,由败者引发已悲,用得恰到好处。
诗人同怀赤壁的历史人物,却胜负不同,成败各异但又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3、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诗人倾笔于周瑜,以浓墨重彩写出了他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盛赞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诗人自比古代英雄,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和怅惋。诗人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诚及“报国欲死无战场”。故诗人“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一声长长的喟叹,即可见其深深的痛惋和颓唐。但是,诗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奋历有当世志”,尽管身处逆境,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傍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所以该词词风气势磅礴,雄壮豪放。清代文人评苏轼词曰:“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该词可算代表作。
赋中,苏轼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诗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闲适,怡然自得;但因听萧声,怀古人,羡水月而悲;最后诗人通过一番哲学思辩,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思想得到升华,由悲而喜,开怀畅饮。赋亦写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
不管是词和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人教版《赤壁赋》中的一处误注 篇9
教材将“渺沧海之一粟”中的“一粟”注为 :一颗米粒。 (2006年11月第2版第33页) 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译为 :“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米粒。”
许多古文选本大都这样注。成语“沧海一粟”就出自《赤壁赋》, 一些成语词典在给“沧海一粟”作注时, 也将“粟”注为“谷子”或“米粒”。《中华成语大词典》、《成语大词典》、《中华成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等, 无一例外, 都是这样解释。
将“粟”注为“米粒”, 总感觉不合情理, 也不好理解, 大海里怎么会有米粒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 :粟1谷子, 去皮后成为小米。2沙粒等细小之物。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大词典》中“粟”义项4泛指粟状物。亦以喻物之微小。两本权威辞书, 前者义项2、后者义项4都引用《山海经·南山经》中“英水出焉, 西南流注于赤水, 其中多白玉, 多丹粟”为例。据此, “渺沧海之一粟”中的“粟”完全可以按“沙粒等细小之物”理解。“一粟”当注为“一颗沙粒”。这样注也合乎情理, 大海中有沙粒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而大海中有米粒, 确实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