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知识点(通用11篇)
后赤壁赋知识点 篇1
上午还是阴沉的天气,下午竟然放晴了。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舒服得只想好好睡上一觉,不辜负这大好韶光。懒散地翻了翻手边的书,恰好翻到《后赤壁赋》,我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邂逅”。
二游赤壁,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似乎天地不曾变化,又似乎已有什么不同之处了。苏轼的心境,又起了何种变化,几分相似,几分不同?
忽然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
一个老和尚看着广场上飞扬的红旗,问他的徒弟:“你说,旗,动了吗?”
小和尚看着旗,想了一会儿,答到:“动了。”
老和尚微笑着摇了摇头,说:“不,旗,没有动;是你的心,动了。”
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对这个故事一头雾水,不甚明白。出家人不打诳语,小和尚诚实地说出了所他看到的东西,可是老和尚却意味深长地否定了。而在他那充满禅意的微笑里,又藏着些什么呢?
后来学了《赤壁赋》,看到了苏轼那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于是,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变与不变是相对而言的,那么动与不动,也绝非定论。它更突出表现的是一种境界,也就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得失观。
禅机,或许只是山水依旧后的淡定。慧根,或许只是大起大落后的顿悟。皈依,或许只是红尘碌碌后的清明。而佛曰的不可说、说不得,或许只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后赤壁赋》里也出现了类似的感觉,但它们却是“道”字的延伸。 smtxjs
道家的羽化登仙是虚幻缥缈,难以捉摸的。
我不清楚“羽衣翩跹”是怎样的一种逍遥洒脱,我不明白“玄裳缟衣”是怎样的飘然神秘,我更不懂得“烨然若神”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流韵态。因为道的出现,本身已经有太多的迷。
但于我本身,乃是信道的,我想“心凝形释,与万化合冥”,应该也是一种道的体现吧。都说“道可道,非常道”,但是真正能够去阐述“道”的人,却始终是少之又少。
从这点上来讲,我觉得,苏轼应该是懂道的,但他又是采用的极为含蓄的手法来叙述他心中神圣的道的,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才使道如此迷人,令无数人穷尽一生,只望触其一角,而仍甘之如饴吧。
后赤壁赋中心思想
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后赤壁赋知识点 篇2
作者一落笔,便将梦境与现实混淆,故意模糊其界限,以假当真地叙述起来,读者根本看不到任何进入梦境的标示性语句。“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在简洁的交代文字中,时间、地点、事件是明确的,但人物比较模糊,故后面续之以“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一句,这样,人物才渐次清晰。当然,究竟是哪两位客人相随,仍不得而知,或许亦无需知晓。因为,“二客”的设置,仅仅是赋体写作“主客问答”这一传统形式的需要。况且,作者并未将“主客问答”作为全篇的主体,也即是说作者要表达的情思或哲理,并不像《前赤壁赋》那样以“客”的形象来承载、分担。此赋之“二客”,形象甚为模糊。笔者认为,首段主客对话的主要作用是暗示此乃梦境之人事景象,若不明乎此,多数读者或许会误以为这是明明白白的纪实记游之作。点出“二客”之后,作者以极其疏朗、简洁的笔墨描写初冬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寥寥八字,寒意已出,意境因“尽脱”而孤寂,一片脱叶之林,披霜带露,枯涩、清冷地直刺夜空。霜雾茫茫中,但见“人影在地”,睹影而知月色皎皎,故有“仰见明月”一句,一俯一仰,见出无穷乐趣,环顾四周,无不澄明。故,“行歌相答”,作者与二客,踏着温润如玉的月色,且行且歌,互相唱和。良辰美景,友朋嘉伴,不禁乐由心生!惜乎月白风清,无美酒佳肴,终是憾事,于是“乐”字已而引出“叹曰”,作者表述此句的口吻,是一种假设情形,这是一定要悉心揣摩的。现在有良朋为伴,但没有美酒啊,即使有美酒,也无佳肴啊,怎样才不会虚度如此美妙的夜晚呢?后面,作者的两个愿望顷刻间即获得了满足。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凑巧的是,傍晚时分,客人已捕得一鱼,作者欲得佳肴的愿望满足了,但是从哪儿去备酒呢?借客人之口,又引出美酒的问题,“归而谋诸妇”二句又让作者的第二个愿望得到了满足。以假设口吻道出的两个愿望,相继获得满足,仿佛唾手可得,这本身就有美梦成真的感觉,这是符合梦境特征的叙述,只是这梦里的逻辑与日常生活的逻辑相差无几,变形力度甚小。但是,叙述事件的跳跃性是很大的,二客是怎样回到他们家里取那“松江之鲈”的?妇人又是如何烹鱼备酒的?这些情节内容皆已略去,作品呈现的只是鱼与酒的获得,这一点非常符合梦境镜头不连贯闪现的特征。当然,作品中的梦境亦可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辑,它不是对日常生活中梦境的自然主义描写。说首段是对梦境的叙述,还有一个理由,便是这里出现的人物除了作者(梦境的叙述者)之外,另如“二客”“妇人”在下文则少有或纯无勾连、照应。一直伴随作者的“二客”只是在“予乃摄衣而上”那段和末段分别用“盖二客不能从焉”“须臾客去,予亦就睡”简单交代,犹如模糊之影,倏忽闪现了几下,尔后便飘然而去,不知所踪,亦不复述及。若照现实情理来讲,这是有悖常情的。作者大概是想以此种“无理”的叙述来突出梦境的真实性吧。至于“妇人”,下文则略无一字照应。这种人物形象的碎片化的不规则的模糊呈现,表明整个事件的叙述框架是虚幻的,读者不必照写实的逻辑来理解。作者把梦境叙述得煞有其事,几乎使人相信他真有所谓“十月之望”复游赤壁的经历,此种“虚境实写”之法,是对《前赤壁赋》的极大突破,读来亦真亦幻,极富艺术魅力。
赋的首段写梦中作者与二客谋得美酒佳肴,值此良夜,偶尔念及此前曾经游历的赤壁,遂逗引出下面梦游赤壁的文字。这次的赤壁之游皆由一系列偶然因素促成,先是二客凑其趣,再是明月凑其趣,最后是鲜鱼、美酒凑其趣,正好说明这一切皆是作者梦中之纷繁意念的快速链接,其游历背景亦是对《前赤壁赋》的部分的复制粘贴:有主有客,有风有月(前者为“既望”,后者为“望”),有山有水。所不同的是时令季节,前者为秋,后者为冬。因而,梦中景象大异其趣,这是现实向梦境渗透、变形的结果。“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十六字白描,绘出初冬季节景物的清癯、枯寂和内敛,不复有《前赤壁赋》的丰腴、轻松、洒脱之景,这一写景变化,或可说明作者心境渐趋恶化,他已退守至内心的极隐秘处。虽是同属贬谪黄州时期的作品,时间仅隔短短的三个月,但作者对自身心境的变化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怅然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虽是关乎自然宇宙的沧桑之叹,又何尝不是人世沧桑的伤感?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之中,正如作者在《前赤壁赋》中所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因诗得祸,以犯官之身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而仍受监视,此等人生遽变,作者又何曾料及?其政治上的苦闷又何曾忘却?苏轼固然生性旷达,善于自我排解;但其心灵上的雾霾是很难彻底廓清的。许多论者都说《后赤壁赋》显得比较消极,远不如《前赤壁赋》,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愚以为,《后赤壁赋》才真实地抒写了作者的苦痛,这里隐藏着一个真实的苏轼,不要动辄指斥其消极悲观。若真要说其悲观,那也无妨,其实,“悲观是从坏的一方面来观察一切事物,从坏的一方面着眼的意思。悲观主义者无时不料想事物的恶化,惟其如此,他才能最积极地生活。”(梁实秋语)苏轼的悲观正是如此。悲观源自苦闷,苦闷源自现实的丑恶。有人或许会问,一向闲适、旷达的苏轼也会产生政治的苦闷吗?那就不妨让作者自己来回答吧。他曾说:“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乌台诗案”给苏轼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现实生活中的伤痛始终刺激着作者的梦境,也规定、制约着其梦境的生成与发展,尽管梦是虚无缥缈的。这样,梦境的内容将成为现实的象征或影射。
苏子登山的这段描写文字就极富象征意义,略加揣摩,便可发现这里所述之种种,皆是变形乃至变性、无理的虚幻情形,具有梦境的怪诞特征,是对现实处境的曲折反映。其所怪诞者一,是作者竟撇下客人,不管不顾,我行我素,不复以酒、鱼为念,舍舟独自登山。其所怪诞者二,是作者仿佛超出常人属性(即“变性”),具有特异功能,忽而踏着险峻的山岩,忽而拨开茂密的杂草,忽而歇息于状如虎豹的怪石之上,忽而拽住曲若虬龙的树枝,忽而攀上鹰隼筑巢处的悬崖绝壁,忽而又俯瞰水神冯夷的幽宫,六个惊险怪异的镜头,纷至沓来,压人心魄。其最可怪诞者,是作者“划然长啸”,竟致“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其能量又何啻于八级地震?!如此阴森恐怖的梦境令读者亦凝神屏息、毛骨悚然。作者自己的感受则更是“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以至于“凛乎其不可留也”,最终不得不迫回舟中,“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这一节梦境内容象征着作者的心路历程:先是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险,及至高处而指陈时弊,以诗议事,讥刺新法,不料这些振聋发聩的言论却遭致政敌们的重重围攻,以李定为首的一群鼠辈小人,纷纷罗织罪名,搜寻作者诗句,巧以酝酿,生出无穷事端,终以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将作者投入御史狱,流放僻地黄州;最后作者身陷逆境而不得不随缘自适,以求解脱。获罪遭贬后的苏轼在居黄期间,虽说以其旷达性情获得了短暂的平静,身边亦不乏同情者,但其内心深处仍是寂寞难耐,值得推心置腹的朋友寥寥无几。再者,作者自己也心存余悸,自信与自尊严重受挫。受这种心境的影响,赋中便出现了夜半时分孤鹤掠舟而过的梦境情节。该情节以突然出现某一事物或发生某一事件的方式适当保留了梦境的荒诞痕迹,加上孤鹤之“翅如车轮,玄裳缟衣”的变形描写,营造了清旷的梦幻氛围。这只孤鹤在作者“四顾寂寥”的情形中出现,意味着作者在现实世界里很难找到实现情感沟通的对象,其精神层面因思想的深刻而痛苦地寂寞着,因此,只好向另一世界(仙界)寻求慰藉,只好把自己高标独立、超凡脱俗的理想寄托在孤鹤这一意象上。当纷扰的人世间始终以强压态势排斥作者的时候,他不得不滑向“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所谓消极出世之想,这正是其思想矛盾复杂之处。
孤鹤掠舟的情节又引出了下文的“梦中之梦”,作者对梦境的描绘,可谓别开生面,奇幻无比。“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道士顾笑,予亦惊寤。”这是赋中唯一一处明写梦境的内容,作者在梦中与得道成仙、化鹤临空、深夜探访的道士终于有了简洁而温馨的对话。显然,该内容是对“孤鹤掠舟”的延伸拓展,是作者愿望的补偿,孤鹤与道士也是交融为一的形象,前面是道士化鹤,这里是鹤化道士,二者皆神仙世界的意象。在孤寂、恐怖的梦境中,其给予作者的是深情的慰藉与关注,显得友好诚挚,富于同情心。“赤壁之游乐乎?”道士似乎早已明白作者的心思——月夜赤壁之游原本是为了排遣郁积心中的苦闷以求一乐,岂料旧事难忘,阴霾挥之不去,终是悲恐孤寂,所谓闲适旷达,不过是迷惑政敌的烟雾!正因为作者自感心思被道士洞察殆尽,后面才“问其姓名”,道士却“俯而不答”,继而又回头一笑,其神情表明他对作者的政治遭遇以及目前心境皆了然于心。毕竟还有人真正理解自己,且主动探望(“飞鸣而过我者”,窃以为,此处之“过”解作探望、拜访更有情味),而此人究竟是谁呢?这么想着,不觉“予亦惊寤”,其“梦中之梦”已然惊醒。然而,作者仍意犹未尽,欲追而随之,结果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这两句应该仍是梦中情形,即作者在赋中所写的整个梦境还是处于未醒的状态;如果说,整个梦境已醒,这里必定要有所交代,如,或可这样表述:“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已而东方之既白。”
一个千年未醒的梦境,因作者笔端的戛然而止,却获得了无穷的时空延伸。作者的“乘风归去”之想,最终也还是幻灭成空,他只得以超越的心态,继续紧贴着地面,行走在这痛苦丛生的人世间。
参考文献
[1].《苏轼文集》,中华书局。
《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之比较 篇3
《前赤壁赋》对月色的描写显得很空灵。“徘徊”二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既细腻地描摹了月出的缓缓之貌,又表现了作者的心之切盼。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一片静静的天宇下,诗人“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豪迈奔放之情怀。“击空明兮溯流光”,诗人视角由近及远,月光由明亮而变得烟笼雾绕。在这超旷空灵的氛围中,诗人寄托着“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抱负。理想在艺术中实现的就是意境。诗人借助于月色这一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充满期待而又不乏惆怅的情怀。“抱明月而长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诗人把“月”当作了一个永恒的意象。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诗人在认识到仕途风波的险恶后,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江山风月之中所得的佳作。前赋是记“七月既望”的秋天,后赋是记“十月既望”的冬季。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表面上看,似乎皆触景生情,仿佛前赋的旷达在于秋,后赋的虚无却因冬。其实不然。
前、后赋的命名只是相对于写作时间而言,其实都是写同一地方的月下之游。我们如果把二赋放到苏轼对月的意象描写这个大系统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前赋对月作了极大的渲染,后赋则在月的描写方面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而艺术的魅力正在于能给人留下空白,给人以最大的想象的空间。意象具有两重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当作者观照客观景物的时候,面对的是景物的整体。他可以把自己的思绪或“正”或“反”地和同一景物的不同特征联系起来。如杜甫同是写“花”,有“千朵万朵压枝低”这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面,也有“感时花溅泪”这令人悲伤的一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曲终见“月”,给人的是一种洒脱、坚韧的意象。《记承天寺夜游》是这样来写“月”的:“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诗人首先见到的是月光如水,既而联想到一泓积水中的水草交横,正当作者沉浸在水、月莫辩的想象之中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水草,而是竹柏的影子,“月”在这里是透明的,是水中影、镜中花,引起人无限的联想。《赤壁赋》中的“月”则是永恒的、完美的,既有月光普照的静态之美,又蕴含着“美人”的脱俗空灵之美。
在《后赤壁赋》中,几乎是开篇,作者即点明了行踪目的:“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作者俯视人影,然后“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一个“行”字,点明了作者的随心、机智,“相答”则说明话很投机。“今者薄暮,举网得鱼”,“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给人一种呼之即来的感觉,难怪诗人发出了“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的感叹!
元人虞集评《后赤壁赋》说:“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山高月小”这不是对月的实写,而是艺术的变形。所谓变形,即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的有意或无意的改变。相对《前赤壁赋》而言,诗人的心情变了,不再是面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抒发怀抱,而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在这种“情境”下,作者笔下的山就更高了,月小而冷峻了。
《后赤壁赋》中“月”的意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稍经点染,便烘托出了一处静寂可怖的意境。读者从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的攀援中,可洞见作者在政治上的求索和朝庭中的艰险可怖;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则又隐含着心潮澎湃的激越心情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险恶处境;而“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则很自然地倾吐了作者无能为力和企图远避的悲愤心情。《三苏文苑》里讲:“东坡不得志于黄,故其文字亦萧瑟。如划然、悄然、肃然、四顾寂寥等句,犹有未平之气也。”不能仅仅把这看成是消极悲观的情绪。恰恰相反,两赋还透露了作者在遭受重大的政治和人生挫折后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以上列举的都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为什么同是写月,诗人笔下会出现不同的月的意象呢?正如诗人所言:“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文与可画谷偃竹记》又据史料记载: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在黄州写完前、后赤壁赋后,他的友人傅尧俞派人到黄州来向苏轼索求近文,苏轼便把他的前赋亲书送之,并在文末题《跋》云:“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俞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苏轼《书<赤壁赋>后》)可见,《后赤壁赋》并非即兴之作,从游赤壁到写成文章,其间有一段时间。苏轼写前、后赤壁赋,是“先得成竹于胸中”、“了然于心”后才“了然于口与手”的。“月”作为一种景,是诗人的“眼中之竹”,一旦渗入诗人的心血,注入诗人的情感,化为一种包含着作者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意象,便成为“胸中之竹”。诗人正是凭借客观上的所见与主观上的所想,借助夸张与联想,把“月”描绘成可供读者观照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
苏轼 后赤壁赋 篇4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后赤壁赋阅读答案 篇5
阅读《后赤壁赋》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履□岩,披蒙茸 披:披着。
C.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
D.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畴昔:以前。
2.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顾而乐之 B.划然长啸,草木震动,顾安所得酒乎 然或傲逸狂醉
C.适有孤鹤 D.过临皋之下
将何适而非快 飞鸣而过我者
3.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以待子不时之须 B.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D.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步自雪堂 B.履□岩
C.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也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答案:
1.D(A.农历每月十五称“望”;B.披:分开;C.危:高。)
2.D(A.环顾;但;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而;C.刚才;D.飞过。)
3.B(A.“须”通“需”;C.“反”通“返”;D.“俛”通“俯”。)
4.C(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ABD都是名词作动词,步:走;履:走;西:向西飞去。)
5.(1).才过了多少日子呢?江山的景象已经变得不认识了。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篇6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赋”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和律赋等。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 2.歌: 扣舷而歌 3.如: 纵一苇之所如 4.然: 其声呜呜然 5.长: 抱明月而长终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7.而: 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
倚歌而和之 正襟危坐而问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而卒莫消长也何为其然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歌曰
倚歌而和之
望美人兮天一方
2.凌万顷之茫然
3、徘徊于斗牛之间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侣鱼虾而友麋鹿
9、下江陵
10、渺沧海之一粟
11、歌窈窕之章
12、哀吾生之须臾
13、不知东方之既白
4.杯盘狼籍 5.举匏尊以相属 耳得之而为声 8.之:
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9.其: 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
10、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11、固 固一世之雄也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何为其然也
三、成语 1.沧海一粟: 2.正襟危坐: 3.遗世独立: 4.不绝如缕: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
七、积累四字短语并明确其意义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一叶扁舟、沧海一粟、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课堂练习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 山川相缪liáo
渺渺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方其破荆州
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杯盘狼藉:
6、逝者如斯:
7、旌旗蔽空:
8、舳舻相接:
4.而今安在哉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而又何羡乎
7.凌万顷之茫然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9.渺渺兮予怀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B.徘徊hái 枕藉jiâ 幽壑hâ 冯虚御风pínɡ C.嫠妇lí 桂棹nào 匏樽páo 酾酒临江shī D.肴核yáo 扁舟biǎn 糜鹿mí 横槊赋诗shuò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到„„去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 D.物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歌窈窕之章。(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4)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5)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
二、语段阅读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寄蜉蝣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啊一首诗?
A.《长歌行》 B.《短歌行》 C.《蒿里行》 D.《步出夏门行》 11.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1.对粗体的词意判断正确的是(1)徘徊于斗牛之间(2)相与枕藉乎舟中(3)扣弦而歌之(4)依歌而和之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相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2.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正确的是(1)何为其然也(2)而今安在哉(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乌台诗案
1056年,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但适逢母亲病故,苏轼归家服孝,于1059年期满,重回汴京。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6年逢其父于汴京病故,再一次扶丧归家。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年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相同,3与4相同 D.1与2 不同,3与4 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不是对偶句的是: A.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赤壁赋》中的道学思想 篇7
月夜江上, 横槊赋诗, 何其潇洒。浩瀚长江, 舳舻千里, 何其壮观。人生须臾, 物是人非, 何其无奈。英雄伟人尚且如此, 凡夫俗子又当如何?悲情自然无法抑制, 超然物外岂是人人可为?
箫声幽怨, 牵动了无数伤怀善感的天涯沦落者;洞箫悲鸣, 传达着一代才子屡遭贬斥的艰难历程。瞬间与永恒的哲学之思, 当是俯察人世之后的超脱。面对现实, 顿生吾生有涯, 人事难料之感, 难免沉郁, 享受自然, 超脱悲喜, 俯察万物, 进而达观。何必在乎一时的悲与喜, 何必在意一时的得与失。水的逝去而又长流, 月的盈亏而又永生, 变与不变, 瞬间与永恒, 就如同人生的成功与失败, 仕途的得意与失意, 实在不足称道。
若是看到问题的一面, 从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的对比中, 从一世枭雄的悲剧命运和凡夫俗子的渺小人生的落差中, 从理想追求与现实失落的矛盾中, 感觉人世无奈, 生命短暂, 自身渺小, 自然心生哀怨。
若是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江水的川流不息似乎永恒却无一刻不在变化实为短暂, 明月的盈亏无时似乎短暂却又总是由亏而圆实为永恒, 不知到底是变还是不变, 到底是永恒还是短暂。若说变, 高山, 江水, 清风, 明月, 无时不在守候着我们。若说不变, 自然万物无时不在变。变与不变, 宇宙与人生, 只是相对, 不必哀叹人生的短促, 不必羡慕宇宙的无限。若说永久, 宇宙无一刻相同;若说短暂, 生命代代相传。
以水之逝去和长流、月之盈亏和圆满, 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界限何在?苏子似乎在告诫后人, 若以豁达与乐观看待万物, 当可天人合一。若以圆融与通达看待世事, 自能心性纯净。若能随缘自适, 人生何其快哉。万物皆为我用, 自然皆为我有, 何必再为名累, 何必再为利忙, 何必再为欲求。如此, 一切烦恼自然消散, 悲喜之念自然可笑。
“道生万物”、“有无相生”、“静观玄览”的思想, 让苏子在苦难的现实中寻求到了精神的慰藉, 江山无尽, 天地无私, 风月长存, 声色俱美, 作者正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出将入相也罢, 临渔问樵也罢, 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世事都将转空, 人人终成过客, 何需执念一物, 何不寄托山水。随心入禅境, 旷达对人生, 自可多一份旷达与自在, 多一份闲适与清净, 多一份洒脱与逍遥。
附原文:
《赤壁赋》 (人教版必修一、苏教版必修一选文)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 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糜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释“然” 篇8
一、万顷“茫然”:似乐实悲之沉重
《赤壁赋》一开始,就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景,巧妙地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赤壁秋夜图。一般人都认为:作者全身心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其间的美景,因美景而生乐情,可谓物我两忘!其实不然。
试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中的“茫然”,从字面看,其固然有浩荡渺远之意,但也有“失意”之意,小舟微似一叶之渺小,大江阔有万顷之广袤,个体何其渺小,人类何其卑微,大江何其广阔,自然何其浩瀚?!人处世间,不正像小舟一样漂泊无依渺小至极吗?!此外,“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表面上是说游览美景的愉悦之感,实际上也是在说:我多想脱离尘世!如果能够离开现在的这个世界,我宁愿自己的人生之舟“不知其所止”,这其实已经是作者的个人主观情感的浓烈抒发与淋漓呐喊:我厌恶这个黑暗的世界!
因此,看到苏轼写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样开阔的美景,就说作者“心胸开阔、舒畅”;看到苏轼写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这样充满想象的句子,就说他“无拘无束”、有着“洒脱的胸怀”,而忽略“茫然”的暗示,明显是先入为主和主题先行的做派。
况且,乐景未必对应乐情,纵观古今文人,大凡寄情山水,把大自然描写得无比美好者,很多恰恰是寄托哀情,或者是寄托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因此,作者把赤壁月夜江景写得这么美,是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美丽景物里,从而忘却白天的烦恼、尘世的郁闷。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主客二人夜游赤壁,当他们踏上那一叶扁舟,苏轼的心情是很沉重的,但是高明的作者却没将它轻易外露,而是将这颗沉重、抑郁的心深藏在由寂静的夜空、浩渺的江面、弥漫的雾气、习习的晚风、凌空的皓月组成的江天水月奇景之中,因而获得了暂时的欢乐;可是无法回避的沉重现实、不可抑制的郁闷心境却又如影随形,始终在眼前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水月奇景中涌动浮现。可以说,景越是美,就越是触景伤怀,哀从中来;情越是乐,就越是乐极生悲,悲由乐起。
二、声“呜呜然”:乐难掩悲之痛苦
要想分析“呜呜然”,就要先弄清声音的来源。如前所述,赤壁的水月奇景让苏轼叹为观止,但是美景并不能消解内心的悲伤。虽托词“饮酒乐甚”,也不过是借酒浇愁,试图以“乐甚”掩饰自己的真实心情,然而,悲伤的情绪又如何能够掩饰呢?也许是无意识的,也许有意识的,作者内心深处的积怨化为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们试着这样来理解:我有着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为什么不能操纵自己命运的扁舟,而流落在这大江上漂泊无定?我的情怀悠远又迷茫,思念美人却天各一方!这四句骚体诗不仅分别模拟或袭用了屈原《九歌·湘君》中的“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及《九章·思美人》中的“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等句子或词语,而且由袭貌进为取神,以神为潜台词,传达出来的完全是《离骚》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一样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与痛苦。
客闻弦歌而知雅意,于是适时吹箫,“其声呜呜然”,非常切合主人的心理,堪称知音。“呜呜然”一词,明写乐曲开端之呜咽低回,暗传作者内心之忧伤苦痛,借有声之箫音,写无声之心理,令人读来倍感神伤。这一点并不是孤立的分析,在后面的文本中还有印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是“怨朝廷把他贬官,望朝廷能起用他,为贬官而哭泣,诉说自己的无罪”(周振甫语)。一代文坛巨星如今谪居黄州一隅,不就像潜伏在深渊的蛟龙?失去皇帝的信任,不就像妇女失去了丈夫的宠爱吗?“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不单是从侧面写箫声的凄绝,也是作者哀怨痛苦的真实写照。
三、苏子“愀然”:主客同悲之暗示
“愀然”一词,古来分析者未多加注意。若从众分析,开篇为乐景乐情,主赏乐景,客奏哀音,何不用“讶然”以显主人之不解,或用“愤然”以显主人之不满?苏轼独独选用“愀然”,其中大有深意。
客人的吹奏打动了苏轼,深入了苏轼的内心世界,撕去了他“饮酒乐甚”的伪装,点明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政治遭遇:本是蛟龙,却谪居黄州,身潜“幽壑”;本是学士,却零落孤舟,恰似“嫠妇”。因此,苏轼内心深处的贬谪之愁被完全引发,于是“愀然”,忧愁顿生。其实,作者没有选用其它词语,这本身就是一种暗示,他是在告诉我们:客人吹奏的箫音,是反映了主人内心的悲苦的,或者说,主客二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一样悲苦的。否则,何来“愀然”?同时,这种暗示,文中并非仅此一处。前面苏轼写“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用“和之”而没有用“奏之”,更没有用“闹之”,说明主人对客人演奏的情感表达是认同的,他也认为客人完全听懂了自己歌词中的衷曲,箫声传达出了自己无法明说的“愀然”。
而对曹操这个形象,作者先以“一世之雄”誉之,继而却用“而今安在哉”形成一跌,文气于是直转而下,虽是“一世之雄”,但是肉体还是消失了,说明任何一个活跃于历史舞台的伟大人物总是要死的,点出人生无常这一人类的终极悲哀,因而产生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超脱人世而求得永恒的想法。以上陈述,正是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之后,所产生的看破红尘、消极遁世的思想感情的反映,表达了苏轼情感的“愀然”和超脱人世飞升仙界的道教人生理想。友人箫声哀怨的“呜呜然”,作者感情低潮的“愀然”,皆源出于此。
四、说理“俨然”:转悲作喜之无奈
第四段中苏轼先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述,疏解客人“总想永恒”的困惑,然后又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进行阐述,疏解客人“总想得到”的困惑。苏轼说:你想开点,我们虽然不能“抱明月而长终”,但是只要我们立德立功立言,一样可以不朽,一样可以“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些东西本来就不属于我们这些人,我们又何必去追求呢?你且欣赏欣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满江风月不论钱”(《与潘三失解后饮酒》),这些自然美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我们就享受这些东西吧!这话乍听起来的确是非常乐观、非常旷达的,非常想得开的,但是,中国的文人历来有个传统,那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越是口头说不想的,在心底里往往越是舍弃不下。在此,我们不妨将这里的“想得开”与贾谊《鵩鸟赋》的“德人无累,知命不优”等“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并看:贾谊是越说想得开,越证明其想不开;越说应该想得开,越是证明其无法想得开。越说祸福不足挂齿,越见祸已大于丘山;越说死生应该齐观,越见死的阴影已经威胁他的生存。而苏轼也是旷达为表而悲愤为里,越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越见其在追求超越、旷达后面的忧患意识,越见其希望善终胜恶,形势变得对他有利;越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来表示自己与往昔生活的决裂,越说明他对未取得的“物”是很在乎的,况且,若真的“非吾之所有”则不取,又何来后来的重返京城?!
所以,如果非要将这些视为苏轼的旷达,那么也只能是“俨然”旷达,其实倒不如说是他“人生如梦”的内心虚空,也不如说是他百般无奈时的长歌当哭。也许,人生必愁情万点而不能消,坎坷历尽而不能得,方可大悟大彻,洒脱豁然。
在当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苏轼正是利用这种说理“俨然”的思想武器,来让自己“俨然”获得解脱。想开点吧,毕竟“满江风月不论钱”,文章结尾的“喜而笑”,只能说无奈的安慰罢了;至于“洗盏更酌”,绝非豪情释放的“畅然”,恰是悲痛宣泄的“愤然”。
至此,我们可以明白,作者不过是用其说理的“俨然”,来冲淡其境遇的“茫然”,消解其感官的“呜呜然”,忘却其情感的“愀然”,然而,所有的麻醉药,都是暂时的,当时空流转,真切的痛苦并不能一去“杳然”,乃至在三个月后的《后赤壁赋》中,依然会“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这就是苏轼《赤壁赋》中的独特的“然”。教学中,释《赤壁赋》之“然”,也许可以让我们“释然”吧!
后赤壁赋原文及注释 篇9
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3.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4.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6.已而:过了一会儿。
7.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
9.淞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
10.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
11.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
12.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13.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
14.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15.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17.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18.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
19.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20.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21.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
22.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
23.俯冯(pí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24.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
25.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26.悄然:静默的样子。
27.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28.留:停留。
29.反:同“返”。返回。
30.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31.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32.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33.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34.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35.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36.掠:擦过。
37.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
38.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
39.揖予:向我拱手施礼。
40.俛:同“俯”,低头。
41.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
42.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
43.过我:从我这里经过。
44.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
45.顾:回头看。
《赤壁赋》重点知识 篇10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重要文言知识;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准确进行文言翻译。难点: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生难免不失意,当我们失意痛苦时,出去转一圈回来,心情的确会放松不少,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对,是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可以开阔我们的胸怀,荡涤我们的心灵。千年前的苏轼也用这个方法到赤壁转了一圈,不仅缓解了内心的伤痛,还留下了一篇经典名作——《赤壁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一下苏轼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二)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卷入“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赤壁怀古》。
(三)诵读中的文言积累
1、一读课文,自主与合作
(1)结合注释自读文本,注意停顿,勾画圈点疑难词句。
(2)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并翻译全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语句,落实重点文言知识点,教师巡视点拨。)
(3)全班交流疑难问题。
(4)投影文言重难点,学生记忆重难点知识。
2、二读课文,理清感情变化
(1)播放录音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
(2)自主阅读,对文章进行分层,概括作者情感变化。
(3)交流文章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
泛舟赤壁——唱歌听萧——客诉悲情——苏子言志——主客尽欢
(4)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展示:饮酒乐甚(乐)à愀然(悲)à喜而笑(喜)
(四)诵读中的文本探究
1、为何而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总结:因景而乐 (观美景生乐情)
找学生读第一段,力图读出其中的美;然后指导背诵(时间——地点——看到哪些景——作者心情如何)
2、为何而悲?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望美人兮天一方”(政治的失意)“知不可乎骤得,脱遗响与悲风”(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
总结:由景生悲(齐读,力求读出其中的悲情,然后指导背诵)
3、为何而喜?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总结:景中寓理(师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出其中的豁达,指导背诵)
4、思考
(1)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2)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5、探究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景、情、理是如何融合到一起的?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和谐地融为一体!
(五)拓展延伸
读《定风波》思考苏轼思想性格,与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性格相对应。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 雷
(六)小结课文后再齐读
大自然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这一出去散心,竟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变得更加成熟洒脱了。希望同学们平时都要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