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举措(精选12篇)
推进举措 篇1
一、党委、政府层面
1.抓组织机构。成立县分管领导任组长、教委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领导全县的课程改革工作。下设办公室于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全县课程改革的日常事务与跟进工作。
2.抓规划蓝图。由分管教育的政府领导牵头,组织相关单位与部门座谈调研,根据国家、省市的课程改革政策,结合区域实情,由党委、政府出台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3.抓经费投入。政府增加财政投入,解决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督促学校将生均公用经费更大比例地、更有效地用于课程改革与教师培训;用心牵线搭桥,争取社会资金与企业定点捐助、资助重点学校的课程改革。
4.抓管理干部。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官员到业务指导单位的学科专职人员,从学校校级干部到中层干部,从县级党委政府的教育主管干部到乡镇的教育管理干部,在考核、选拔与任用时,把对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力、建构力、实施力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实行平庸者挪位、无能者让位的任用机制。
5.抓外力促进。通过社区教育、乡村家长学校等阵地培训学生家长,让家长与社会主动助推课程改革工作;依托政府强化乡镇领导与部门的教育情怀,提高他们主动关心、支持课程改革的强度、力度与效度;成立乡镇级课程改革服务志愿组,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同志的余热。
二、主管部门与教研机构层面
1.抓制度导向。主管部门要根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进一步修订并完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意见”“课程改革先进校评价标准”“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课程改革合格课评价标准”等系列文件,用制度引领课改、实施课改。
2.抓教师队伍。通过公招、引进、特岗、转培等形式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充实教师队伍;通过教育帮扶、城乡流动、联片教研、资源共享等措施,促进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的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各种资源,力求学校间、城乡间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过程及结果的均衡和谐;通过“请进来”“请上来”“送出去”等方式,扎实开展教师培训,为其“洗脑”“充电”“增力”。
3.抓评价导引。聘请高校专家修改完善学校综合考核方案,突显课程改革的主旨与重点;进一步强化质量监测的导向功能,让考试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测试,更注重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更注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定期开展课改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
4.抓特色设计。由教育主管部门布置每所学校设计出10年课改实施方案交进修学院(校)或同级教研机构,由其聘请课改专家进行逐一评审,对每所学校的方案提出修改建议,然后返回学校进行再次修改定稿,形成并建立起“一校一方案、一校一特色”的课改机制。
5.抓专业引领。聘请国内知名课改专家做顾问,做讲座、做课题,进行高端引领;树区域课程改革先锋校,选派进修校教研员蹲点,建设一校带动一片,进行典型引领;持续开展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课堂全面开放、全程开放、全员开放工作,让教师自主地选择听课,以此获得自悟提升,进行同伴互助引领。
6.抓资源建设。强化电教馆与技装中心的服务力度,提高校园网与“班班通”的建设率与普及率;整合青少年宫、县图书馆、社会民办艺术类机构的教育资源,探索开展“教学支持服务”工作,拓展资源建设源。
7.抓课程体系。用行政管理手段,强化国家课程的实施;通过进修学院(校)或教研机构的教育科研工作与教学支持服务工作,适时开发地方教材;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的指导、评价力度,实现校校有校本课程的目标,以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性、个性化的选择需求。
8.抓教育科研。抓国家、市、县级立项课题,将课改中的突出问题转化成课题进行研究突破;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抓好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力图全员参与破解;抓成功经验与做法的推广,在借智借力中巧妙破解。
三、学校层面
1.抓学习提高。以继续教育为平台,将终身学习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教师的主动、自觉的学习行为常态化。重学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坚持学习世界前沿的教育理论、知名教改专著、名家经典等,通过学习增强课程改革的理论自信与实践自信,奠基认识问题、实施问题、管理问题与评价问题的解决。
2.抓贯彻落实。坚持落实国家课程计划,认真执行政府、主管部门的课程改革方案,切实落实主管部门的课程改革措施,扎实开展主管部门与业务机构举办的课程改革专项活动,不走过场,不做形式,不敷衍,不应付。
3.抓常规管理。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起能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管理体系,在评价主体中实现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在过程评价中实现有效地体现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和方法与更加内隐的、更需要长期涵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在等级评价中做到等级认定标准、等级分配比例、等级之间的可比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叠加汇总等的科学性。
4.抓校本教研。落实并坚持“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集体智慧,加强教师与教师、教研组与教研组、年级组与年级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有效发挥学科骨干在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中的指导、引领、促进作用。
5.抓教学转变。通过课堂教学范式、分组学习形式、教学设计样式、导学工具单等,规范课堂教学的转变;通过定期开展合格课全员达标活动与课改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的竞赛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课改论坛、课改沙龙、课题研究、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辅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6.抓课程实施。实行“走教制”解决严格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师资不足的问题;开设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选修课,开展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专项评比活动,推动校本课程建设;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演讲、书法、体艺、科技等社团才艺竞赛活动,助推课程辅助活动推进计划的实施。
7.抓课改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改革是否成熟与完善的主要标准,就是课程改革是否实现了所有参与主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构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要有校本概念;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学校中长期课程改革与发展,要以创新的文化来引领。其主要策略有文化自觉、文化创意、综合创造、体现崇高、聚集素质等。
推进举措 篇2
一、领导重视
始终把城市建设摆在重中之重,于第五次党代会上,把建设中等城市由原来的“四市”目标之一,提升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目标。特别是坚持四套班子齐抓共管、三级干部协调联动,凝聚全市力量,强力予以实施。
二、高标规划
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健全完善了规划例会常规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决策、城市规划委员会重大问题决策的体制机制。坚持大投入、大开放,聘请高院名校,相继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和一系列专业专项规划,规划体系日益完善。狠抓规划落实,完善了以行政监督、法律监督、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为主的规划监督体系,严格规划审批,严查违规行为,“一书两证”执行率达到100%。
三、强势建设
把城市建设作为财政投资重点倾斜的四个方面之一,逐年加大投资力度,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坚持每年实施一批关乎民生、关乎城市长远发展的城市重点工程项目,城市整体承载能力大为提升。
四、精细管理
牢树“以管理取胜”的理念,逐年开展以建筑包装、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占道经营、广告亮化、设施维护、小区管理、建筑工地和市场秩序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活动,彻底扭转了城区特别是小街巷的环境卫生面貌,实现了城市容貌常效、常态管理。
五、严格问责
推进“四库学”研究的重要举措 篇3
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等系列书籍的编纂在当时就颇受关注,学人士子多有记载和评论。而自其纂成问世迄今的两百多年间,对它的补遗、考证、纠谬、续修、影印等各项举措始终未曾中断。但相关研究工作的真正开展,严格说来,应始于1911年清廷覆亡之后。20世纪以来,学术界有关《四库全书》的研究,曾先后出现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在民国年间。民国政府成立之初,将文津阁《四库全书》由承德避暑山庄运至北京,移交京师图书馆保存并向社会开放。随着其后影印《四库全书》动议的出现,著名学者陈垣先生受教育部委托,主持了对文津阁《四库全书》的清点工作,不仅详细统计了其架数、函数、册数和页数,而且简要梳理了《四库全书》编纂的过程,并对其中一些重要问题作了开创性的研究。自此而后,有关论著相继出现,诸如杨家骆《四库大辞典》(附《四库全书概述》,1932年)、《四库全书学典》(1946年),任松如《四库全书答问》(1933年),郭伯恭《四库全书纂修考》(1937年),等等,都继往开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①、胡玉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②,均博采群籍,爬梳资料,对《四库全书总目》所载相关提要作了深入的考订辨正,不仅为学者阅读利用提供了便利,而且为后世树立了研究的典范。此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陈乃乾编,1932年)、《办理四库全书档案》(王重民辑,1934年)、《(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金毓黻编,1935年)等书目档案文献的编纂整理出版,也为《四库全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基础。特别是影印《四库全书》的举措,自1919年提出伊始,就吸引了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而在历经艰难曲折之后,终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选印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1935年),不仅部分实现了中外人士多年的愿望,而且大大增强了《四库全书》的影响力,促进了学术界研究工作的开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四库全书》的研究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迄今方兴未艾。1982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开始筹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本。时任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昌彼得先生于次年特撰《影印四库全书的意义》一文,明确标举出“四库学”一辞。几乎与此同时,台湾东吴大学刘兆祐教授撰《民国时期的四库学》一文,也直接提出并使用了“四库学”的概念。两位台湾学者不约而同提出的“四库学”之名,标志着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四库全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然成为一门专学。1986年,随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本的推出,海峡两岸迅即掀起了“四库热”。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台湾影印本为蓝本,再加缩印出版。自此而后,与《四库全书》相关的各部大型丛书,诸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台湾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齐鲁书社,2001年)、《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北京出版社,2005年)、《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相继问世。而对《四库全书》本身的开发利用,也有新的进展。1999年,《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研发成功(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线装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福建鹭江出版社、北京功德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6年,《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北京商务印书馆、九鼎时代公司)。伴随《四库全书》的广泛传播和各种大型丛书的陆续问世,学术界的研究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先后出现了一批颇有深度和影响的著作,如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1989年)、台湾吴哲夫《四库全书纂修之研究》(1990年)、台湾计文德《从四库全书探究明清间输入之西学》(1991年)、周积明《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1991年)、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2004年)和《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2005年)、陈晓华《“四库总目学”史研究》(2008年)和《四库全书与十八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2009年)等。此外,对《四库全书总目》的整理点校,有整理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1997年);对《四库全书总目》各篇提要的考订辨误,有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1990年)、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1990年)、杨武泉《四库全书总目辨误》(2001年);对四库纂修官提要稿的搜集整理,有吴格整理《翁方刚纂四库提要稿》(2005年)、吴格、乐怡标校整理《四库提要分纂稿》(2006年)、张升编《四库全书提要稿辑存》(2006年);对四库存目书籍版本目录的考订辨证,有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2007年);对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的整理出版,则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1997年),等等。真可谓洋洋大观,成就斐然,充分显示出“四库学”的研究不仅已是一门专学,而且已然成为一门显学。
在百年“四库学”产生发展的历程中,不仅众多的学人士子为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有关收藏单位、出版机构也为《四库全书》的保存和传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此特别应当提到的,就是甘肃省图书馆。该馆本来并非收藏单位,其所在地兰州与《四库全书》亦无直接渊源。当年,乾隆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之时,最初计划缮写四部,分别贮藏于北京宫中文渊阁、西郊圆明园文源阁、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和盛京(今沈阳)故宫文溯阁。后又下令增缮三部,颁发江浙,收藏在江苏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浙江杭州文澜阁。一时之间,南北七阁遥相呼应,四库藏书臻于极盛。然而,历经近代以来的风雨沧桑,七阁藏书损毁过半,其中文源阁、文汇阁、文宗阁三部《四库全书》全部被毁,文澜阁《四库全书》仅存四分之一,后经多次补钞齐全。而有幸完整保存下来的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三部《四库全书》,也多经变迁。文津阁本自1914年由承德运至北京,1915年入藏京师图书馆之后,一直保存完好,今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文渊阁本在抗战期间运往上海,十余年间辗转播迁于重庆、南京等地,后运至台湾,今珍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文溯阁本曾于1914年一度运至北京,1925年运回沈阳,仍收藏在文溯阁。1966年,文化部决定将文溯阁全书运往兰州,移交甘肃省图书馆代管。自此而后,甘肃省图书馆就与《四库全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十年浩劫的非常岁月里,甘肃省图书馆顶着压力,冒着风险,专门在兰州市郊择地修建战备书库,将全书装箱封固,存放其中,以保无虞。新世纪以来,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甘肃省图书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于2005年选址黄河之滨的白塔山九州台,特别建造了“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全书保存提供更为完善的设施和条件。在珍藏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同时,甘肃省图书馆还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致力于开展并推动有关《四库全书》的研究工作。如编纂《四库全书研究文集》,初步梳理并展示民国以来《四库全书》研究的脉络和概貌;举办“全国《四库全书》学术研讨会”,从文献、史学、文化等各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研讨《四库全书》的有关问题;成立“《四库全书》研究会”,组织全省乃至国内有关研究力量,为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等等。可以说,20世纪以来,正是在众多学人士子、团体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四库全书》才得到妥善保存和广泛传播,“四库学”的研究也才得以健康发展并持续升温。
迄今,《四库全书》纂成已230余年,“四库学”的研究也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如何在百年积淀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确实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新世纪以来,已陆续有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回顾历史,评论得失,分析现状,展望未来,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见解。其中,编纂“四库学”论著资料索引,建立网络数据库等构想,成为大多数学人士子的共识。实际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有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并做了初步的工作。如台湾学者刘兆祐于1983年撰文梳理总结《民国以来的四库学》之时,曾列举“七十年来有关四库全书的著作(1911——1983)”作为附录。1995年,台湾学者林庆彰主编《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1900——1993)》,其中专列“四库学”一编,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和目录与工具书四类,分别著录1900至1993年间有关“四库学”研究的论文、著作。2001年,司马朝军纂《台湾四库学论著目录》,则在林著基础上,进一步对台湾地区的“四库学”研究成果做了梳理。当然,由于时间、地域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上述目录索引尚未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百年“四库学”研究的成果。亦因如此,广泛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编纂一部全面反映百年“四库学”研究成果的目录索引工具书,进一步打造“四库学”研究的坚实基础,推动新世纪的“四库学”研究迈上新的台阶,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尤为迫切。甘肃省图书馆于2007年开始编辑《四库全书研究目录索引》,2008年着手建立“四库全书研究资源数据库”,并于2009年申报了“四库全书研究资源数据库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查询资料过程中,甘肃省图书馆与天津图书馆达成了共同编辑《四库全书研究目录索引》的协议。数年以来,两馆同仁孜孜矻矻,兢兢业业,团结协作,辛勤努力,从最基本的目录工作做起,系统查阅书目、索引等文献资料,广泛利用数据库等网络资源,从中遴选出有关《四库全书》研究的文章、著作条目,进而删除重复,考证讹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比著录,编成《四库全书研究论文篇目索引》一书。鉴于20世纪以来“四库学”研究蔚为大观,积累丰厚的情形,考虑到文章与著作的不同特点以及在著录方式上的差异,全书分为论文篇和著作篇两部分,分别收录20世纪以来迄于2010年百年间有关《四库全书》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成果。其中的论文篇,收录1908年以来发表在报纸、期刊、论集等文献中的有关文章,包括大学学位论文在内,约计 5000余篇,根据国家标准GB3793-83《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逐一予以著录,并附“作者索引”暨“引用期刊报纸名称一览表”,以方便学者检索利用。
资料工作历来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而目录编纂更是有功学界的重要举措。可以肯定,甘肃省图书馆和天津图书馆各位同仁竭数年心力,精心编纂而成的这部全面展示20世纪以来“四库学”研究成果的目录索引工具书,必将为“四库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壬辰年初春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三举措推进“四德”工程建设 篇4
一是深入开展专题教育。卫计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卫计系统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的通知》, 要求认真学习、领会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市深入实施“四德”工程,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 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计划, 加大道德模范宣传力度, 用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力量, 带动全县卫计系统健康发展。
二是积极开展新闻宣传。将“四德”舆论宣传与卫计宣传有机结合, 不断改进报道方式,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积极开拓宣传渠道, 全方位、多角度、不间断地对道德先进典型进行宣传, 着力弘扬主旋律, 放大正能量, 深入挖掘鲜活事例, 大力弘扬道德新风, 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打通镇“六举措”推进党务公开 篇5
一、推行党务公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该镇创新公开载体,丰富公开内容,严格公开程序,注重公开实效,全面推行党务公开,畅通了党组织联系党员群众的渠道,增进了党群之间的信任与和谐,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使“阳光党务”焕发“阳光效应”。投入经费3万余元制作固定公开栏14块,出专栏50余期,发放资料1.3万份,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35件。
二、推行党务公开,畅通群众参政渠道。镇村两级党组织将本单位重要决策、阶段性工作安排部署等情况纳入党务公开范畴及时予以公开,广泛征求并积极听取采纳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畅通了群众参政议政渠道。
三、推行党务公开,确保群众参与监督。镇班子成员对驻村村务公开工作负责指导,全程参与监督。要求各村(居)委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一律按照规定程序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将村干部的权利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下。
四、推行党务公开,激发农村党员活力。把组织党员群众有序参与重大事项决策,作为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建立重大事项决策社会征询、阳光使者、公示听证三项目录,引导党员群众参与科学决策。制定了农村党员《便民服务办事指南》、《便民服务告知单》、《便民服务台账》、《便民服务考核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党员干部根据村民的需要提供预约上门、办理各类证件和各种事务的服务。目前,农村党员干部已累计开展便民服务57次,群众满意率100%。
五、推行党务公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党务公开带动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将各项惠农政策、计划生育、贫困户帮扶、五保户供养、村集体收入和村重要事项以及群众普遍关注的拆迁、低保、医保政策落实及时公开,消除了群众心目中“暗箱操作”疑虑,使一些因政策、制度、办事结果不公开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迎刃而解,全镇信访案件显著下降,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举措 篇6
确实,近些年凭借其优秀的设计、良好的用户体验,苹果产品获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销量持续稳步增长。根据IDC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苹果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在大中华区的出货量相较2012年合计增长了35%。
难道鱼和熊掌真的不可兼得?其实不然。借助虚拟化软件,这一问题便能迎刃而解,用户在苹果电脑中同样可以使用Windows系统中的应用程序。Parallels就是众多致力于为苹果电脑开发虚拟化软件的厂商之一。
近日,继2013年在中国发布Parallels Desktop最新版本Parallels Desktop 9之后, Parallels公司再次宣布几项重大决策,包括与新的经销商、代理商合作;成立营销团队,任命销售总监、市场经理等,以推动Parallels公司跨平台解决方案业务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持续增长。
据Parallels亚太地区跨平台解决方案业务总经理Eugenio Ferrante介绍,未来,佳杰科技(ECS)作为Parallels的总代理商,将负责把Parallels Desktop 9 for Mac的中文版分销给苹果的各类经销商,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各零售点。同时,Parallels还陆续新增了在线代理商,包括赛尔校园先锋、京东以及亚马逊中国,其中赛尔校园先锋将主做教育市场。
除此之外,为了应对BYOD大潮给企业带来的管理方面的问题,Parallels此次还发布了苹果平板电脑端的虚拟化软件——Parallels Access,以及Parallels Desktop企业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Parallels Desktop企业版,其除了具备Parallels Desktop个人版在苹果电脑上无缝运行Windows企业应用程序的功能外,还可以简化管理,并进行批量部署,方便企业配置符合政策规定的解决方案。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体现了Parallels对中国市场的重视。Eugenio Ferrante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伴随苹果产品销量的持续增长,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接下来Parallels还将进一步研究市场,并推出更具针对性的渠道、市场策略,以保持业务的进一步增长。”
从2000年公司成立至今,Parallels一直专注于跨平台解决方案的研发,其开发的Parallels Desktop for Mac系列软件已售出400多万套。谈及对未来的市场预期时,Eugenio Ferrante表现出了足够的信心。他表示,“一方面,我们的产品足够的出色,另外中国区苹果产品销量增长快速,而且Parallels现在有了很好的合作伙伴,这都将促进Parallels的业务增长。”
推进举措 篇7
为进一步落实好2012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2012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精神,经过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2012年,我区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将深入进行改革创新和大胆的探索尝试,狠抓十大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监管,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挥更大更好的效应。
(一)结算到县。
全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结算由自治区级结算下放到县一级结算,补贴资金结算试行县级农机局审核,县级财政局直接向企业支付补贴款,资金到县、发放到县、管理到县、职责到县。
(二)全价购机。
在资金结算到县的基础上,桂林、贵港、钦州、贺州等4市所辖的县(市、区)进行全价购机试点,采取购机者全价购机,县级财政部门按照有关程序,直接将补贴资金拨付到购机者农补网“一卡通”账户或购机者本人银行账号的方式。
(三)双补试点。
对重点产业关键环节急需的农机具,由层层累加高额补贴改为适当补贴加作业补贴。市、县财政安排的农机具累加补贴资金,部分用于适当增加县乡购机补贴工作管理经费,其余均作为当地重点产业关键环节作业补贴资金。
(四)询价定补。
推行农机具专家询价制度,实行定额补贴。建立由农机、物价、生产企业专家等人员组成的农机具询价专家库,每次由自治区农机局在纪检人员全程监督下随机抽取专家,对列入广西非通用类农业机械补贴产品目录、实行高额补贴的农机具,或群众反映强烈销售价格明显虚高、已列入广西非通用类农业机械补贴产品目录的农机具进行询价,防止农机生产、经销企业虚高价格等。
(五)规范准入。
改革、规范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具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机企业产品鉴定申报工作,建立自治区农业机械产品鉴定专家库,鉴定专家采取无记名投票鉴定方式,鉴定结果在网上公布,并实行鉴定专家责任追究制度。对无法及时进行推广鉴定的优势特色产业亟需的农机具,在列入广西非通用类农业机械补贴产品目录前,必须开展产品可靠性与适应性试验,严格控制补贴数量,实行生产查定,开展专项质量调查,保护广大购机者和农机具生产企业的利益。
(六)核验万机。
实施千人督查万机核验行动。12月份组织自治区、市两级农机化管理机构的300名干部,县、乡两级农机化管理机构1000名干部深入村屯全面核验当年度补贴的农机具30000台套以上,包括单台套补贴总额1万元以上的所有农机具和部分重点农机具。
(七)“黑名单”制。
对农机补贴产品生产、经销企业实行“黑名单”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补贴产品厂商监管。凡是违反“八个不得”的农机生产、经销企业,一经各级农机购置补贴监督办公室查实,列入“黑名单”,全区通报,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上报农业部农机化司,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八)勤政廉政。
对自治区、市、县三级农机管理机构领导集中开展反腐倡廉专题培训,自治区、市、县、乡四级农机管理机构都要对本机构的干部职工开展反腐倡廉专题培训,提高农机管理系统干部素质和工作效能。
(九)落实保障。
千方百计争取资金用于增加基层农机部门工作经费,提高农机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能力。
(十)强化监控。
创新举措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篇8
1 抓责任落实, 行政推动有力
(1) 成立领导小组。2016年, 陈集镇政府成立了粮食增产整体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并制定了《关于2016年粮食增产整体推进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强调各村明确具体负责人, 实行包干负责制, 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2)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会议、广播、发放“明白纸”、组建微信群等多种宣传形式, 营造舆论氛围, 让农户和种粮组织了解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补贴标准和技术要求, 做到宣传不留死角、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扎实有力。
(3) 强化培训。为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镇农服中心多次组织各村、园区负责人、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机手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定期发放技术明白纸, 将农业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2016年该镇机插作业后, 先后遭遇连续强降雨、持续高温天气, 镇农服中心技术人员利用微信群指导农户、机手采取防范措施,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4) 加大补贴力度。镇政府对当年购置大型、紧缺机具的购机户, 在省级财政购置补贴的基础上, 再分别给予10 000元和5 000元的作业奖补, 激发老百姓购机热情, 促进农机具合理配置。
(5) 建立考核机制。在年初下发的《关于2016年粮食增产整体推进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 将粮食增产整体推进重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 对照镇政府出台的考核方案, 对各村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或通报批评。
2 抓种粮大户, 服务管理并举
目前, 陈集镇共有种粮大户60多个, 种粮大户共流转农田1.39 khm2。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提高大户机械化生产管理水平, 近几年, 该镇积极引导种粮大户应用秸秆机械化深翻集成技术、秸秆机械化还田配套机插秧集成技术等农机化新技术。镇农服中心在农机购置补贴、机库建设、作业奖补等多个环节为种粮大户开辟绿色通道, 让他们安心种田。镇农服中心技术人员分工到村开展技术指导, 把新品种、新技术及时送到田间地头, 为种粮大户解决各类技术难题, 确保圆满完成各项机械化作业技术指标。
3 抓整村推进, 以点带面示范
为全面推广机插秧工作, 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陈集镇在五星村试点示范整村推进机插秧工作。这一加快发展规模化育秧、推动全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举措, 带动了粮食增产整体推进工程中其他关键技术的推广。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加强领导, 强化宣传落实。明确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 村组干部带头推广机插秧, 宣传落实到户, 不留死角。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土地流转速度, 村集体与承包种植大户签订水稻机插秧种植合同, 开展技术跟踪服务, 保证奖补措施到位。三是科学谋划, 稳步推进。2016年, 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 全镇完成育秧面积1.73 hm2、机插面积120 hm2。四是规范运作, 组建专业化服务队。成立以村组干部为骨干的各种专业服务队, 采取“集中化育秧、商品化插秧、市场化运作”运营模式, 统一栽培管理。2016年该镇五星村新增高速插秧机3台, 极大地提高了机插服务能力。五是技术支撑, 多举并措。重培训指导, 抓主推技术, 促进农机、农艺相融合。
4抓高产创建, 统一技术要求
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 采取技术培培训训、规模示范等措施, 推动水稻万亩示范方建设设。。根据区域特点, 择优选择5个百亩示范方, 推推广广应用“秸秆全量还田、统一供种、统一机插秧秧、、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等关键技技术术, 全面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
5抓试验示范, 创新种植模式
农职院校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举措 篇9
1 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助推新农村建设
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 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扎实推进科技为农服务,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积极主动服务区域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探索“政、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 实施了“三项”工程, 即“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院—县”挂钩工程和“院—区”科技结对工程。“三项”工程的实施, 既为教师提供了科技服务的载体和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也为学院投身新农村建设和为“三农”服务寻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 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积极开展科技扶贫。“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是由江苏省委农工办、省农林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联合部署的“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为实施好省委、省政府“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使苏州农业职业技术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促进富民强农, 学院2009年2月与睢宁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挂县强农富民”服务协议》, 并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 专门成立工作组, 由科产处牵头实施。学院在全院遴选了5位专家组成“睢宁县科技服务团队”, 在对当地魏集、梁集和王集等8个乡镇的设施蔬菜和果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后, 确定了“2个品种三项技术”的工作目标, 即重点进行“迷你小南瓜”、“苏州香青菜”2个品种的示范推广;重点开展设施蔬菜节水灌溉技术、“三水梨”高效管理技术和地方特色农业品牌的打造。科技服务团还围绕睢宁县设施果树、蔬菜建设规划, 在睢宁县王集镇庄楼村、双营村、陈楼村和双沟镇魏头村、梁集镇付楼村、岚集镇郭楼村、高作镇八里村, 确定了1个科技示范园和5个果树、蔬菜特色农业村, 重点培育了3个蔬菜、2个果树科技示范户, 主要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并辐射带动200户农户。目前, 5名专家已到挂钩园区和乡村累计指导农户500人次, 培训农民2 000人次, 发放科技资料3 000余份, 为结对示范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实时实地的技术指导, 给当地农业生产架起科技的桥梁, 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此外, 学院依托驻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以示范户为切入点, 通过技物、技贸结合等多种形式, 采取送品种与送技术、种植生产与市场开拓、示范户与特色村建设相联动的方式开展科技服务, 推动“一村一品”建设。
自“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实施以来, 学院以科技示范园、专业村和示范户建设为核心, 以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抓手, 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等难题, 为睢宁县实施高效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其成果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江苏网、江苏农业网、江苏教育网、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学院服务“三农”的成绩作了采访报道。同时, 通过服务也为学校赢得了办学资源、开拓了办学空间、增强了办学能力, 实现了学院服务地方做贡献的办学任务。
(2) 发挥自身优势, 开展“院—县”科技结对。园艺专业是学院的老牌专业, 始创于1912年, 社会知名度高。2009年海安县提出合作意愿后, 学院与海安县政府达成了“院—县”科技结对的合作意向并签订服务协约。合作项目内容主要包括蔬菜、花卉的工厂化育苗技术, 中高档盆花生产, 园林工程用苗的容器栽培技术等。方案实施过程中学院主要提供技术指导, 同时推荐国内一流的园艺企业参与项目建设。海安县设施种植业工程项目初步确定时间为3年, 学院采取驻点指导、技术培训、品种推广等多种形式参与该项工程建设。
“院—县”科技结对项目启动后, 学院立即确定“院—县”科技结对服务项目工作方案, 组建服务团队, 由园艺与园林系负责实施。并组织专家对雅周镇花卉项目进行调研, 制定了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到相关蔬菜基地进行现场指导, 同时对当地农户开展设施园艺方面的技术培训。2009年暑假期间, 园林与园艺系共组织专家16人次赴海安县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 累计指导农户200人次、培训农民270人次。目前, 各个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海安县设施蔬菜项目西瓜喜获丰收, 花卉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蔬菜项目技术培训成效显著。
通过“院—县”结对, 送科技下乡, 使学院的教师走出校园, 深入农村, 走近农民, 真正实现了“把论文谱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贡献体现在农民增收上”。既在服务“三农”中赢得了声誉, 又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形成了服务与提升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3) 扎实投身新农村建设, 建立“院—区”合作项目12个。农业职业院校只有坚持在“办学中服务, 在服务中办学”, 才能有更大地发展空间, 更好地发展前景[2]。为进一步推进“为农服务年”的各项工作, 充分发挥学院科技人才优势, 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服务苏州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学院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主动与苏州市1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合作, 结对开展科技服务, 以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为主要抓手, 践行服务地方经济做贡献的要求, 打造苏农科技服务新品牌。
学院领导亲自挂帅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 最后确立了江苏骏马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熟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太仓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太仓市陆渡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巴城万亩葡萄示范基地、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江苏众诚樱桃谷鸭产业化示范区、苏州吴中区东山优质蔬菜示范区、相城生态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玉屏山现代农业示范园、玉屏山生态园、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农业示范区等12家单位为“院—区”科技结对项目, 涉及4个系的花卉、果品、蔬菜、农学、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为了扎实推进合作项目的开展, 学院设立100万元科技服务专项资金, 成立了12个科技服务团队, 与农业示范区实行一对一结对。结对科技服务项目列为院级课题资助项目, 每个项目资助3~5万元, 项目实施时间一般为2年。科技服务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 每个团队由5~7人组成。团队成员的职称需高、中、初搭配;成员的专业应与服务对象的产业性质、产品种类和实际需要匹配。每个团队中, 至少包含3个相关专业和1名基础课教师。并要求首席专家带队深入农业示范园区调研、交流, 根据企业需要, 选择技术服务方向, 编制项目任务书;首席专家可以根据技术攻关方向, 适当调整科技服务团队的成员;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使用项目经费;在技术服务同时, 加强与企业联合调研,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联合申报省、市级项目。项目启动以来, 各服务团队深入园区开展调研, 详细了解掌握各园区的技术需求, 明确科技服务的切入点, 广泛开展技术、品种、信息及培训等科技服务工作。目前, 已协助相关农业园区引进蔬菜、果树和花卉等新品种10余个。各科技团队卓有成效的工作, 得到了结对单位的广泛赞誉。
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技术服务, 使学院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 也有力地带动了学院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快了跨专业服务团队的建设和服务资源的整合, 专业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教师将实践中掌握的新技术直接引进课堂, 实现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零距离, 收到了锻炼教师和提高教学双赢的效果[3]。
2 以项目为依托, 积极开展各类农民培训
近年来, 学院在为农服务的过程中,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 以项目为依托, 积极开展各类农民培训。
(1) 校地合作, 开展高效设施农业培训班。学院与如皋、海安等地方政府,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院—县”科技结对需要, 开设了“设施花卉栽培”和“设施蔬菜栽培”等农民培训班, 2009年已培训500多人次。
(2) 开展省政府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学院承担了省政府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 在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学员管理等方面严格规范操作, 完善管理制度, 确保培训质量, 做到培训一个、成才一个、就业一个。从2008年开始已培训152人。
(3) 开展江苏省农民创业培训。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响应省政府号召, 积极争取项目, 承担了苏、锡两市的农民创业培训, 开设了“葡萄种植技术与创业”、“果树生产技术”、“水产 (鱼类) 养殖技术”、“蔬菜种植技术”、“水稻种植技术”、“花卉苗木栽培技术”、“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市场营销”、“大宗鱼养殖技术”、“果农培训班”等专题培训班。2008年, 共培训创业农民1 000人次, 新型农民培训100人次, 共举办培训班22期;2009年培训创业农民1 500人次。
(4) 举办省级农技推广人员农牧行业培训班。近年学院承担了农技推广人员农牧行业省级培训班 (种植园艺班) 的培训任务, 2008年来自省内各县市的110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培训;2009年培训150人。培训以当前农业生产急需和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 突出重大实用农业新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法、高效农业建设技术知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知识和农业现代化知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技术等, 培育一批专业型、复合型、技能型的市县级、乡镇、村级农技推广人员, 以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需要。
(5) 开展农民就业引导培训。学院根据地方政府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总体要求, 积极争取到相城区再就业实事工程之一——劳动职业技能培训, 主要承担相城区太平镇及经济开发区2 900名就业引导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任务。对此, 学院开设了计算机、插花等劳动技能培训班,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 引导农民再就业。
开展各类农民培训, 扩大了学院的办学职能, 密切了与社会、行业的关系, 学院的师资、教学资源等优势得以发挥, 进一步延伸了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3 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 搭建为“三农”服务的科技平台
农业院校加强基地建设, 不仅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 更可以植根农村大地, 搭建为“三农”服务的科技平台[4]。目前, 学院已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新格局, 即以校本部为教学主体, 以相城校区、东山校区为校内产学研基地。近年来, 学院依托相城校区 (相城科技园) 、东山校区 (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 等校内外产学研平台, 结合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大力提升科技研发水平, 不断增强服务“三农”能力。
(1) 以枇杷、柑桔、杨梅等常绿果树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及实习实训为主的东山基地, 依托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 成功培育出冠玉、白玉、吴玉等系列枇杷新品种, 并把新品种及其高枝嫁接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送到果农手上。所生产的无公害枇杷在贴上国家注册商标后身价倍增, 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在此还建立了“农业部白沙枇杷良种繁育基地”, 投资375万元, 基地规模6.67hm2, 业已形成年产20万株优质种苗的生产能力, 目前种苗已推广到江苏省的无锡、南京、南通、张家港、昆山及省外的上海、浙江、四川等地, 累积面积逾1 333.33hm2。值得一提的是, 学院选育的白玉、冠玉白沙枇杷优良品质在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直接关心下, 成功的走进贵州安顺市, 成为一段佳话。
(2) 以实习实训、园艺技术研发、示范、培训以及农耕文化展示等高效农业示范为主的相城产学研基地, 依托省教育厅、省农林厅和苏州市政府支持, 承建了省、市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教育部生物技术应用实训基地、省教育厅实验实训基地、江苏省球宿根花卉种质资源基因库, 功能完备, 档次较高。目前已经建成“百亩花卉苗木种质资源圃”、年产150万株的花卉种苗组培室、特色经济林木示范区、设施园艺示范区以及6 000m2智能温室、各1 000m2的实验室和培训设施等, 建设投资超过了5 000万元。在苏州吴中区、无锡新区、江阴市以及苏北等地设立生产基地, 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每年园艺专业教师和园艺中心技术人员赴农村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达200多人次, 把球宿根花卉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太仓、昆山、无锡、江阴和兴化、高邮等地, 示范做给农民看, “人员带着农民干, 技术帮助农民赚”, 千方百计把科教致富的“金钥匙”交给农民, 切实解决农民生产和施工中的实际问题。学院承担的“省球根花卉新品种选引与快繁技术研究”项目实施3年来, 累积增加产值6 200余万元,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 200余万元, 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带动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
(3) 学院还拓展范围, 建立了300余个实习、就业、科技服务的校外基地。这些已成为教师科研和学生实习的平台, 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展示的舞台, 集科技示范、农业技术培训、带动农民致富于一体的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成海钟.励志耕耘“一枝花”树木树人惠“三农”[N].中国教育报, 2007-04-19 (4) .
[2]郝婧.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曹授俊, 华勇谋.对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4, 18 (4) :57-59.
推进举措 篇10
近年来, 为落实党中央“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 新乡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大胆探索, 强力推进, 从2008年开始试点, 将争创全国试点列入了新乡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 连续实施了民生保障三年行动计划和建设幸福新乡民生保障工程, 切实把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目标, 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大举措。2012年7月份, 市辖四个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国家试点范围, 标志着新乡市实现所有县 (市、区) 国家试点全覆盖。2012年年底, 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52万人, 覆盖率98%, 其中, 64万60周岁以上老人按时领取养老金, 发放养老金5.1亿元, 发放率100%。新乡市城乡居保工作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 并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
一、抓基层平台建设, 是推进全覆盖工作的关键
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落实好的关键在经办, 经办工作的关键在县乡。基层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是国家和省推进试点工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国务院反复强调要加强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建设, 河南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申报新农保试点七条标准”, 对基层平台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新乡市把做好国家试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把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做好试点工作的基础性工程, 把规范基层平台作为提高基础能力的重要途径。市委、市政府向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作出了郑重承诺, 要下大力加强基层平台建设, 为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夯实基础。2009年, 根据试点工作需要, 市政府对第一批试点县的经办机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010年, 市政府下达了督查通知, 对第一、二批试点县 (市) 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督导;2011年, 结合第三批试点申报, 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对申报全国新农保试点七条标准达标工作的督查通知》, 人社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所建设的意见》, 开展了基层经办能力建设达标验收活动。各县 (市、区) 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 认识一致, 思想统一, 积极调整编制、充实人员、保障经费, 把市政府的要求落到了实处。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 促进了基层平台建设, 提升了经办管理服务能力, 有效促进了国家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2012年, 在全省创建省级城乡居保示范县、示范乡 (镇) 、示范村工作成绩突出。辉县市、辉县市上八里镇、新乡县张青社区、原阳县西衙村、延津县尚柳洼村榜上有名, 示范点在全省排名第一。
二、抓体制管理, 是推进全覆盖工作的基础
理顺管理体制是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经办管理服务能力的重要方面。乡镇经办机构直接面对保障对象, 大量的业务经办、档案整理和便民服务工作是日常工作的常态, 必须理顺管理体制, 提高上传下达和落实的效率, 保障工作人员集中精力、专职专责搞好服务。为理顺管理体制, 我市把对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所实行县以下垂直管理作为申报试点的必备条件, 实行“一票否决”制。市政府还两次下发通知, 明确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县 (市、区) , 将进行通报批评, 记工作差错一次, 并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对在督查中发现的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市政府责令各县 (市、区) 主要领导做出书面整改承诺, 对整改情况一天一通报;对整改进度缓慢的县 (市、区) , 由市领导与县 (市、区) 党政一把手进行约谈。由于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动, 把这项工作落到了实处。目前, 全市8个县 (市) 、4个区的132个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所全部实现了有独立的办公服务场所、专职工作人员, 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和县以下垂直管理, 为推进城乡居保的全覆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队伍建设, 是推进全覆盖工作的保证
能不能把国家的政策落实好, 人是决定因素。为加强新农保队伍建设, 保障试点工作的基本需要, 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 强化人员管理。一是积极整合资源, 充实工作人员。采取了在全供事业单位人员中调整、在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聘、县 (市、区) 人社局下派和公开招录等方法配足了工作人员, 保障了工作人员专职专责进行服务。严把人员“入口”关, 对配备的人员实行一年试用期, 对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正式聘用。二是加强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针对新农保政策新、队伍新、合作机构新、保障对象新的实际, 以准确把握政策、熟悉业务流程、掌握信息技术为重点, 在省级培训的基础上, 先后举办5期培训班, 培训业务骨干180多人次。各试点县 (市、区) 结合实际开展专项培训工作, 基本将县乡新农保工作人员培训了一遍。三是建立经办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所有工作人员经过培训、考核, 成绩合格的发放上岗证, 实现持证上岗。四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解决了村协管员的工资待遇问题, 调动了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抓规范管理, 是推进全覆盖工作的手段
在加强基层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中, 注意加强规范管理, 以规范求具体, 以具体促落实,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地讲就是坚持“四个统一”, 即:统一基层平台建设标准, 保证乡镇平台实行县以下垂直管理, 抓好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六到位”;统一使用全省信息系统, 提高经办工作效率, 对各试点县 (市、区) 工作实时监控, 为实现试点工作的精确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统一试点工作制度 (如:统一工作职责、统一服务承诺、统一工作流程、统一管理规定等) , 规范日常工作, 提升经办管理服务水平;统一业务标识 (如:统一机构标牌, 统一服务场所、统一办公设施, 统一人员服装、统一挂牌上岗等) , 提升经办机构形象, 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通过“四个统一”, 强化了基层平台建设, 提升了经办管理服务能力, 促进了全市城乡居保全覆盖工作的顺利开展。2012年, 更是在“四统一、六到位”的基础上, 吸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经验教训, 重点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达标认证活动, 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居保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目前全市8个县 (市) 全部通过第一批达标验收, 顺利通过档案行政部门的“省一级”档案管理等级认证。
五、抓信息化建设, 是推进全覆盖工作的根本
永康多举措推进慈善组织网络建设 篇11
为进一步完善慈善组织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慈善事业扶贫济困的积极作用,永康市慈善总会在全市各镇街区建立慈善工作站,并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出台激励办法等举措,提高基层慈善组织业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上下联动做好基层慈善工作,为进一步壮大发展慈善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建立组织,理顺慈善工作网络。此前,永康市慈善总会在镇、街、区基层开展活动主要借助于民政救助网络,根据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取得市委的支持,2014年3月在全市16个镇街区建立慈善工作站,将现有借助民政救助网络的镇、街、区慈善队伍组织建设规范化,形成(市)慈善总会——(镇、街、区)慈善工作站——村(社区)慈善分会较为完整规范的工作网络,从上到下理顺慈善工作体系。作为慈善总会镇、街、区工作机构,慈善工作站进一步明确职责,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及时的服务。 加强培训,提高基层业务素质。慈善工作站成立之后,永康市慈善总会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组织两次大规模的慈善工作业务培训会,参加对象为镇街区慈善工作站的正副站长、工作人员、村(企)分会负责人,内容涉及慈善总会组织和工作网络、救助项目、救助办理程序、慈善新媒体推广、项目办理回顾分析、活动安排布置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慈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沟通交流,为做实基础慈善工作和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坚实基础。
出台办法,激发基层组织积极性。为鼓励做实、做细、做活基层慈善,永康市慈善总会于2015年4月出台《2015年镇街区慈善工作站特色工作评比意见》,根据各镇街区慈善工作站2015年工作情况开展特色工作评比。从救助对象审核、基层分会建设、村(居)慈善工作网络建设、慈善宣传、其他有特色有成效工作等5方面14个项目设立奖项、开展评比,评比项目不求“高、大、全”,评比内容不拘一格,凡在某一方面做得实、做得细、做得活、有成效的工作均可评为特色工作,并对获特色工作奖的慈善工作站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富有创意、成效突出的特色工作,慈善总会将与相关工作站一起总结经验,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和激发基层慈善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进举措 篇12
关键词:政工工作,景区,实践
在新时期, 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的加速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成熟、理智、不盲从、人性的个性飞扬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 应该说, 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 一些新问题, 如部分人的美丑、荣辱观念在某些方面“错位”, 道德标准一定程度上的“异变”, 思想和心态明显复杂化等情况也不断出现, 给新时期的政工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山西省的恒山景区坚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从了解职工、关心职工、提升职工入手, 把政工工作作为贯穿于景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和灵魂, 作为景区工作作风建设和切实推进人文景区建设的内在动力, 积极努力把政工工作做“活”、做“实”、做“准”, 有效提升了景区政工工作, 为推进景区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和源源不绝的动力。
一、以引导、教育员工入手, 努力把政工工作做“活”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时期, 随着传媒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以及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认知范围大幅扩大, 喜欢思考和深度分析问题正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性。在这种情况下, 单纯传统的说教型、上课式的教育方式已不为员工所接受。要让我们的政工工作“既入耳、更入心”, 必须在把政工工作做“活”上下功夫。
1. 用特色的形式熏陶员工、教育员工。
结合形势任务, 注重旅游景区特色的挖掘, 经常组织并引导员工开展一些有特色、有创意、有浓厚集体气息的活动。如借助恒山景区集体形象上人民网向全国人民拜年的活动, 组织员工通过多次重温、比对, 查找自身不足, 有效激发了员工的爱岗敬业感和集体荣誉感;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党的知识竞赛、读书笔记评比等活动以及到其他景区考察、学习等形式, 着力去影响、启发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确立并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使员工爱党、爱祖国、爱景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净化、升华。
2. 用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员工、凝聚员工。
利用各种节假日、旅游淡季时间组织职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活动。诸如以景区精神命名的“恒山杯”各种竞赛;以打造五岳整体形象的“五岳共祈福”、“五岳重阳”等活动;以歌颂党、国家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等。同时还鼓励员工自己进行创作, 不少员工展现景区美丽和魅力的摄影作品、文学作品、歌曲等已经成为景区形象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员工参与这些活动的热情很高, 大家在说说笑笑、快乐参与中受到教育, 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引导员工、凝聚员工的重要平台, 有效强化了干群关系和景区的凝聚力。
3. 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员工、激励员工。
景区每年都要组织劳动模范评比及各种专项评比活动, 但景区不是仅仅局限于评比过程, 而是把评比作为模范和榜样向广大员工积极展示, 通过把先进人物事迹以内部宣传材料、演讲赛及在各级媒体宣传等方式, 大力宣传劳模们的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并组织职工积极参与讨论。用员工身边发生的事、让生活在员工身边的人来教育、激励员工, 有效激发了员工的上进心、荣誉感,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层员工和普通员工涌现出来的榜样和模范成为景区近年来劳动模范的主力军。
二、把理解、关心员工贯穿始终, 努力把政工工作做“实”
新时期政工工作的开展, 如果仅仅就思想政治和说教而开展, 就难免单调和空洞, 但带着感情去做, 站在员工的立场上, 想员工所想, 急员工所急, 帮员工所需, 把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无形的东西融入到为职工办实事的载体中, 把理解员工、关心员工贯穿始终, 把“做实”政工工作融入景区各项工作之中, 力求促进员工在工作时充分站在景区整体工作的立场上, 把“大家”和“小家”真正统一起来。
1. 舍得投入, 为职工创造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景区工作的特殊性, 使一线员工大多时间都在景区工作, 这样, 多方面解决好员工的生活问题, 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让员工安心工作就成为景区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景区为改善一线职工的生活条件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 如提高伙食标准, 提高饭菜质量, 改善景区工作、休息场所等, 并适时组织大家开展各种活动, 有效促成了员工安心工作、主动工作、任劳任怨的良好氛围。
2. 处处用心, 为职工解除后顾之忧。
党工团妇等组织对口管理, 分工协作, 倡导景区工作无小事、员工生活无小事, 在细节上、在生活中处处用心, 尤其对员工家庭突发事、困难事多方体现组织关怀, 着力派人帮助解决。此外, 还利用年终和专门节日等定期或不定期慰问、援助困难职工, 尽可能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三、彰显人本理念、尊重员工, 极力把政工工作做“准”
在新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的“以人为本”理念和企业文化建设推崇的“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对于工作中的每一个主体给以足够的尊重, 充分感知员工对景区工作的态度, 着力建立一种融洽和谐、同步共赢的管理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在政工工作中充分彰显人本理念, 尊重每一位员工, 切实在把政工工作做“准”上下功夫。
1. 建立员工与政工人员多方面的沟通渠道, 力求及时把握员工思想脉搏。
除座谈会、上下级谈话、员工合理化建议箱、工作简报等常规沟通方式外, 还通过各种活动的举办和定期组织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会等形式来多方面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 对员工当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现在心里在想什么等等,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了如指掌, 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症下药。
2. 体现尊重, 营造和谐, 使良好氛围成为员工思想“升华”的“隐形力量”。
把关心人与尊重人、理解人与教育人、管理人与成就人统一起来, 充分体现尊重, 着力营造和谐, 有效实现个人与群体、员工与景区工作的最佳结合。
3. 注意疏通员工的思想渠道。
根据员工的思想反映, 针对员工普遍关心、尚存疑虑的一些热点、重点、难点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予以认真解答, 让员工充分理解和认识景区各项制度和管理举措;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的管理决策、工资奖金分配、重大的人事干部制度改革等, 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让职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说, 要努力在着力彰显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为景区建设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推进举措】推荐阅读:
县推进生态建设多举措10-13
县审计局三大举措推进下半年审计工作08-16
谯东镇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06-27
防控举措07-16
教学举措05-14
整治举措05-25
提升举措05-26
战略举措06-15
主要举措06-29
采取举措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