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推进生态建设多举措

2024-10-13

县推进生态建设多举措(通用10篇)

县推进生态建设多举措 篇1

县编办多举措推进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工作

为了加强和规范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网上名称管理,充分提高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网站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促进机关事业单位依法行政,推动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我县编办按照市编办的统一要求和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中文域名注册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已申请政务和公益域名个,占首批应登记注册率的%。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提高业务素质。中文域名注册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当前的一项全新工作,为此,我县编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市上文件精神,及时转发上级文件,督促各单位从加强政务公开、更好履职的角度,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抓好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工作的落实。同时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县编办多次召开会议,组织集中学习,使全体干部充分认识了域名注册管理的重要意义,熟练掌握了域名注册管理的操作程序和办法,为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确定专人负责,积极释答疑惑。我办确定一把手负总责、具体工作人员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层层落实的局面。同时为促进中文域名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方便联系,我办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公布了主办人员QQ号,耐心在线解答各单位工作中的问题,并与市编办同步沟通协调,及时帮助各申请单位解决注册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力的促进了全县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明确工作程序,严格审核把关。为了方便快捷地做好中文域名注册工作,县编办结合实际,简化工作环节,明确工作程序,采取先进行统一纸质材料申请,再集中进行网上申报录入,以便减少申请注册失误。同时,根据中文域名的适用范围、注册使用规范等要求,严把审核关,对各单位上报注册申请表格和资质文件进行逐项审核,严格把关,确保了中文域名注册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县推进生态建设多举措 篇2

在过去的六年, 湖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在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 在财政部行政政法司、教科文司的全力支持下, 严格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坚持改革, 勇于创新, 牢固树立“打基础、建业绩、争一流”的目标, 通过多项举措全面完善资产管理工作体系。

1. 领导重视, 资产管理改革稳步推进

首先, 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对资产管理改革工作的支持。财政部“两令”颁布后, 省长罗清泉亲自听取省财政厅关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同意解决清产核资和资产管理信息网络建设专项资金和设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财政专户。2006年以来, 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 安排部署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工作, 为推动全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 地方党委、政府积极支持配合资产管理改革工作。省政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 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召开资产管理改革动员会, 结合实际, 出台政策, 制定措施,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收到了明显成效。2007年11月, 省财政厅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省纪委、省法制办、政研室、社科院、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11个方面的领导和专家, 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对“宜都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模式”进行了评审;2008年3月, 省财政厅在宜昌市召开现场工作会议, 推广了“宜都模式”, 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全国有200多个地区的财政部门先后到宜都市考察学习。随后, 松滋市、荆州市、安陆市等地方由政府主导, 相继展开了大规模行资改革, 也取得了明显效果。

2. 理顺体制, 资产管理职能不断强化

2005年以来, 省财政厅重点从理顺管理体制着眼, 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开的原则, 在全省组建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机构。荆门、十堰借贯彻“两令”的契机, 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职能重新划归财政部门。到2006年底, 全省17个市、州, 89个县 (市、区) 均成立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 (绩效评价) 科股, 做到了机构、编制、人员、职能“四到位”。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 湖北省已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架构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产使用单位”三级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格局, 做到了各层次管理主体不缺位、不越位,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共同管理好行政事业资产。

同时, 按照政府“收支两条线”的要求, 积极组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机构, 2008年10月, 省编委批准成立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 为省财政厅直属正处级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 与省财政厅行资处合署办公, 2009年7月正式挂牌, 成为全国财政系统第一个具有资产收益征管专职机构的省份;恩施州、襄阳市、钟祥市等地组建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心, 专司行政事业资产的调剂、交易、处置以及资产收益征缴等具体事务。

3. 夯实基础, 资产管理工作不断深化

一是全面开展了清产核资和专项核查, 建立了资产数据库。2007年, 对全省126个市州、县 (市、区) 和省直128个厅 (局) 的1—3级预算单位开展了清产核资和专项核查, 摸清了家底, 建立了湖北省行政事业资产基础数据库, 夯实了资产管理工作基础。

二是开展了资产财务专项审计。2008年, 省财政厅建议省政府委托省审计厅开展了省直行政事业资产财务专项审计, 全面清理核实了2491家省直单位的机构人员和财务收支、总资产和“非转经”资产的规模、结构和管理情况, 为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归集行政事业资产收益奠定了基础。

三是加强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按照财政部“金财工程”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建立了“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对资产从配置、使用、处置和收益征收等各个环节实行了全过程的动态监管, 初步实现了资产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加强资产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基本实现了资产管理业务的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 促进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过程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流程化。

4. 健全制度, 资产监管机制日臻完善

结合全省实际,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主要包括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内部工作规程、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资产管理信息化、省直行政事业单位通用设备配置标准、省直行政事业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管理办法、业务操作规程、专用票据管理、出租出借合同管理等制度办法, 为资产收益征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全省各地财政部门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征管、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办法, 对资产运行各环节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与强化。为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资产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绩效考核, 资产配置管理全面推进

一是研究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省厅于2008年6月制定了《省财政厅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工作的指导意见》, 要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资产标准化管理的方法和路径, 因地制宜的制定不同类型单位、不同类别资产的配置标准, 使之成为科学合理安排支出和单位资产配置数量和规格的依据。

二是开展资产配置预算审批。在省直部门试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 将行政事业单位新增资产配置纳入部门预算。

三是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了新增资产配置的网上自动审核。

四是将资产收益纳入部门预算编制系统中, 实现资产配置管理和收益管理的有效衔接。

五是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在新增资产配置审核时, 负责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等业务的相关处室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按照财政内部资产管理业务工作规程操作, 实现了新增资产配置审核的流程化、规范化管理。

6. 突出重点, 资产收益征管取得突破

一是明确机构和职能, 实现了归口管理。按照体制、机构、职能和人员“四个到位”的要求, 省财政厅对财政内部的职责分工进行了调整, 把国有资产收益作为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实行了归口管理, 明确由省征管办统一承担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收、使用、闲置资产调剂和资产处置等工作, 并配备了8名专职征管人员。

二是明确征管措施, 规范了征管行为。按照源头控管、以票控收、应缴尽缴、应收尽收的目标, 精心设计资产收益征收和使用流程, 建立了“六统一”的征管工作体系, 即统一征收范围、统一合同管理、统一票据管理、统一网络管理、统一财政专户、统一使用原则。同时, 建立健全了征管工作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目标考核制度、工作激励与奖惩制度等, 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管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三是强化征管手段, 促进财政改革。初步实现了资产收益征管与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两条线”的有效衔接。2010年全省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为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15.5亿元, 增长94.6%, 其中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达7.95亿元, 比上年增加4.75亿元, 增长148.4%。

7. 服务发展, 文化资产监管力度加大

一是大力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根据“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 认真做好资产清查、资产评估、产权变更等基础工作, 培育和造就了一批“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推动了湖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

二是认真履行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监管职能。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 制定了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绩效考核办法, 严格规范和履行审批程序。

三是注重政策理论研究, 承担了一批研究课题, 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

8. 抓好试点, 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建立

一是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办法。先后出台了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专家工作规则、绩效评价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 明确了绩效管理工作中各个参与主体的职责、评价工作程序和操作规范。

二是夯实绩效评价基础工作。制定了财政支出的综合评价和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初步建立了农业、科技、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几个领域的指标体系。

三是建立绩效评价专家库。聘请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 进行绩效评价的政策理论研究, 初步建立起一个涵盖农业、卫生、教育、环保、文化、工程管理等各方面、50余人的绩效评价专家库, 为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是抓好项目绩效评价试点。积极推动省级部门开展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 评价领域涉及22个主管部门, 74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支出项目。

9. 加强监管, 资产评估管理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资产评估行业行政监管工作。严格执行评估机构信息采集、年度报告备案和鉴证报告备案管理制度, 对评估机构的执业资格、评估人员的执业情况实施了动态监管。

二是推行行业准入公开化。实行了资产评估机构的网上申报审批、网上公示, 严把评估行业准入关, 强化社会监管, 六年共发布机构信息公示198条, 办理资产评估机构审批设立事项68个, 撤销评估机构69家。

三是市州财政部门积极为行业营造发展环境。荆州市、潜江市主动为机构开拓市场, 对行政事业单位到期门面聘请中介机构评估, 公开招租, 租金标的增加2—3倍。

四是推进行业诚信建设, 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制定了评估业务检查、业务报备、自律监管和谈话提醒制度, 组织发起了诚信倡议书和行业自律公约, 六年内组织了5次全省评估机构执业质量检查, 检查面达100%。

回顾“十一五”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既有亮点, 也有特点, 成绩显著。在总结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产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管理职能主体缺位与越位依然并存;二是资产管理联动机制尚不健全,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政府采购的衔接还不够;三是资产管理制度执行的监管力度不够, 存在违规操作行为;四是资产收益征管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多层次厘清资产管理目标

当前, 我国已进入“十二五”新的发展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精神, 结合湖北的实际, “十二五”期间湖北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即:以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建立以财政为主体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以加强监管为目的, 建立高效的资产管理体系;以创新机制为活力, 建立市场化的资产管理方式;以创新理念为先导, 建立绩效化的资产管理模式;以规范发展为目标。

1. 完善体制, 深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目标

一是建立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法律制度体系。重点是提高立法层次, 争取出台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地方性法规, 把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今年争取将“加强全省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条例”送省政府报人大, 列入“十二五”的立法计划。

二是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与财政四项改革相互衔接、协同推进, 构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有效对接的工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资产预算制度, 进一步推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三是全面规范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行为。加大监管力度, 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规范, 进一步促进行政事业资产规范化管理, 实现资产配置科学化、资产使用合理化、资产处置规范化、资产收益预算化的目标。

四是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网络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完善资产管理业务网上流程, 全面实行资产动态管理,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五是加大国有资产收益征管力度。资产收益征管工作要向“四化”的目标推进。即收益征管“规范化”、支出管理“预算化”、资金管理“专户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2. 加强建设, 明确绩效评价工作目标

一要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探索建立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分配、采购、支付、建设、竣工等各个环节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制度, 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覆盖整个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

二要拓展财政资金的评价范围。从综合财政支出、部门财政支出、单位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宽范围的绩效评价。

三要创新绩效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的绩效评价项目, 遵循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经济社会变化情况, 按照绩效管理的目标, 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使绩效评价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要加强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以“金财工程”为基础, 适时开发绩效评价分析系统软件, 建设绩效评价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

五要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实现与预算管理有机对接。积极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通报制度和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发布制度, 把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紧密挂钩, 加强对各部门项目、资产购置支出的激励和约束, 增加政府公共支出的透明度。

3. 规范行业, 确立资产评估工作目标

一是规范管理。行政监管部门要加强评估报告备案管理、质量检查、机构审批工作, 规范行业发展。

二是积极扶持。研究制定财政支持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构建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 建立行业发展基金, 规范评估招标行为, 加强收费监管工作, 为行业发展创造环境。

三是明确目标。力争用五年的时间, 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 培育在国际上和全国有影响的评估机构, 培养一批结构优化、专业精湛、道德优良的最佳评估师。特别要注意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上市公司评估业务的评估机构, 以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三、全方位推进资产管理改革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也是深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的关键一年, 全省行资管理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不断推动我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评估管理工作再创新业绩。

1. 坚持务实, 全面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1) 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一是继续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湖北省将制定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配置及装修标准、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配置标准, 探索建立分行业的大型专用设备配置标准库, 各地财政部门也要结合本地实际, 创新理念, 制定出科学、合理、操作性较强的房屋、车辆、通用设备等资产配置标准, 为全面推进资产配置预算审核工作打好基础。二是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绩效管理课题研究, 探索将资产使用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资产配置审核及确定部门预算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参考依据。各地要从制定资产使用绩效考核办法入手, 逐步探索实现资产使用考核结果与资产配置审核间的有效衔接。三是进一步建立财政内部联动机制。省财政厅将加强资产配置预算与政府采购预算的有效衔接, 凡未纳入配置预算的资产, 不得纳入政府采购预算, 部门单位不得擅自采购, 对超标、超范围购建资产的单位将进行通报批评。逐步建立财政内部联动工作机制, 实现资产配置计划、资产配置预算、预算执行、政府采购, 以及新增资产台账间的有效衔接。

(2) 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网上动态监管体系。一是全面实行资产业务网上审核和动态监管。各地财政部门、省直各部门要将资产管理业务流程与软件的功能有效结合, 做到资产配置计划、资产有偿使用申请、资产处置申报备案、出租出借合同及资产收益信息录入等业务均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网上运行, 切实提高资产管理效率。二是探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等其他财政管理软件对接的途径, 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省厅将致力于建立财政信息大平台的各方面协调工作, 力争首先做到资产管理信息与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信息的相互衔接、相互印证, 切实做到信息共享, 管理高效。三是建立全省行政事业资产统计报告制度, 做好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及上报工作。根据财政部要求, 2011年, 各省都要建立行政事业资产统计报告制度, 及时向财政部上报资产报表, 确保资产信息的全面、真实、准确。四是进一步优化全省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网络, 切实做到纵向到县, 横向到一、二、三级预算单位的有效联网运行。各地财政部门、省直各垂管部门也要加快资产信息网的维护和管理, 确保网络连接通畅, 确保对资产管理信息的适时动态监控。

(3) 完善规范行政事业资产处置机制。一是探索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公开交易平台, 实现国有资产处置收益的最大化。省厅将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的县市, 建立资产处置网上交易平台, 将行政事业单位待处置资产通过网络面向公众实行公开处置交易, 实现资产处置的市场化运作。二是要研究加强省直部门不动产、车辆等大宗资产的处置管理办法。将与国土资源厅等相关部门联合发文, 对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土地处置的内容、范围、申报事项、处置流程等进一步予以明确、规范, 严格把好处置审批关, 同时加强对土地处置执行情况的监督,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关注省属院校债务化解工作, 积极搭建闲置资产公开调剂平台, 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有偿或无偿调剂的方式, 探索激励省属院校盘活闲置土地、房屋、教学资源等存量资产的可行途径和办法。

(4) 完善资产收益的征收管理制度。一是要完善征管办法, 推进资产收益征收管理制度化。省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湖北省行政事业资产收益征收管理办法》。各地财政部门要把资产收益征管作为资产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 建立健全符合本地实际的资产收益征管制度和办法, 规范征管行为, 同时, 要注重资产收益征管平台建设, 必须明确专人负责资产收益征管工作, 切实将这项工作抓出成效。二是要强化征管措施, 推进资产收益征收科学化。要建立健全资产收益预算约束机制, 从2011年1月1日起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纳入预算管理, 根据部门预算的要求, 细化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 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实事求是地编列国有资产收益的收支预算。三是要强化征管手段, 推进资产收益征收管理精细化和信息化。建立健全“六统一”的征管方式, 特别是要严把合同签订关、票据核销关, 同时, 依托信息化、精细化的网络管理手段, 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国有经营资产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实现资产收益管理与非税征收管理、税收管理系统相对接。四是要探索资产收益分类征管模式, 不断挖掘征收潜力。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不同情况, 采取分类管理方式, 不断拓宽资产收益征收的广度和深度。2011年行政单位、参公管理以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必须全面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视不同情况分别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和单位预算管理, 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暂时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但必须纳入单位预算管理。同时, 要重点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举办经济实体、特许经营和服务性收入等收益清查和跟踪征收, 细化征收方式、征收时限和征收标准, 逐步做到应管尽管、应收尽收, 不断提高国有资产效益。五是要加强监督检查, 形成征管合力。各地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资产收益执收责任制、年度考核制、奖惩与激励制度和征收监管制度等, 坚持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自查与被查相结合、财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同时, 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沟通, 形成齐抓共管、资源共享的监督合力, 加大对“坐支”、“拒交”、“抵支”等违规违纪和不作为行为的查处力度, 努力提高资产收益征管水平。

(5)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一是加强摸底清查, 为实行分类管理打好基础。2011年, 省厅将在省直范围内对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及兴办企业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清查。结合摸底情况, 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兴办企业资产财务监管办法》, 明确对外投资兴办企业的管理机构及职责、管理内容及范围以及资产各环节的管理规范等。二是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按照财政部统一要求, 各地要认真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及变动管理工作, 明晰国有资产产权。三是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国有资产管理。近几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通知, 专门提出了文化资产管理要做到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2008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2008]114号) , 进一步明确由财政部门履行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职责。

(6) 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的检查办法。一是开展《行政单位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湖北省将把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将会同有关方面对各地财政部门彻落实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办法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并将在全省通报检查结果。二是开展省直预算单位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和资产收益收缴情况重点检查。要重点检查部门单位是否有健全的资产管理内部管理制度、通畅合理的内部机制和明确规范的工作流程等。要结合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大检查, 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的资产收益进行专项稽查, 规范单位资产管理行为, 推动部门单位建立科学有效的自我监管机制。根据检查情况, 省厅将进一步制订、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办法, 健全制度体系和业务流程, 提高依法管理能力。

2. 坚持改革, 稳步推进绩效评价试点工作

(1) 继续大力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一是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范围。省厅将继续从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入手,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教育卫生、农村能源建设等重点项目、民生项目的绩效评价试点, 探索建立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机制。每个市、州、县要安排绩效评价专项工作经费, 选择2—3个单位或项目开展绩效目标的申报和评价试点。二是建立专项资金全程绩效跟踪机制。各地要通过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 指导试点项目业务主管部门在资金申请和分配阶段, 引入绩效目标和竞争性分配机制, 以绩效目标的合理合规和预期效益为依据, 公开评价、筛选最优项目分配资金;将事中绩效督察与事后绩效评价和问责相结合, 运用评价结果改进项目管理。

(2) 继续加强绩效评价专家库和项目指标库的建设。一是进一步充实我省绩效评价专家库。采取部门推荐与财政聘请相结合的方式, 逐步建立不同领域的、越加丰富与完善的专家库, 同时引入具有良好信誉和资质的中介机构, 不断提高绩效评价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省绩效评价指标库。各地财政部门要结合评价试点, 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及时将制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上报省厅, 建立起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方法、指标和标准库。

(3) 继续完善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一是健全项目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机制。省财政厅将在2012年省直部门预算编制中引入绩效目标申报评审机制, 对各部门申请200万元以上延续型重点项目必须填报《省级项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 申报项目的立项依据, 绩效总目标, 年底目标和衡量目标实现的具体指标等内容, 经财政厅审核的绩效目标连同预算方案报人大会议批准后下达给申报单位, 作为项目预算安排、执行和评价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健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机制。推行部门项目绩效自我评价、财政部门重点评价以及财政部门组织委托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 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绩效评价。省直各主管部门要将绩效评价作为改进项目管理, 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本部门重点项目的自我评价。各地财政也要完善财政绩效评价内部协调机制, 明确项目绩效评价的操作程序和考核办法, 为绩效管理工作的序开展、规范操作、有效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3. 坚持服务, 促进全省评估行业健康发展

(1) 严格监管制度。继财政部《资产评估机构后续管理办法》和《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等办法出台后, 省财政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了符合我省实际的评估机构收费标准和评估机构后续管理办法, 近期即将出台四个文件, 一是《关于加快全省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通知》, 该办法是目前为止全国财政系统唯一一个以省政府名义印发的关于促进评估行业发展的文件;二是省财政厅与省公安厅、检察院、高级法院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全省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的通知》;三是省财政厅与省物价局联合下发的《湖北省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实施办法》;四是省财政厅党组与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全省资产评估行业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这四个文件的出台, 将为全省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 严格准入退出机制。一是把好资产评估机构设立时的前置性审批关, 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机构一律不准设立。二是强化后续监管, 对于违法违规机构, 加大处罚力度, 严重的一律执行退出机制, 通过检查不断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的执业行为。三是加强评估机构的科学管理, 引入评估机构质量控制考核机制。四是抓好评估机构党建工作, 推动行业文化建设, 提高资产评估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3) 严格做大做强做优的程序。一是发挥财政部门的政策导向作用, 帮助评估机构拓展和延伸多元化服务, 减少评估机构低层次的恶性竞争。二是制定评估机构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方面鼓励规模较大、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大中型评估机构, 要继续做大做强做优, 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引导小型评 (转23页) (接12页) 估机构积极优化和调整市场定位, 突出小而精、小而优的专门化特色服务, 使整个评估行业实现优势互补, 全面协调发展。

4. 坚持学习, 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1) 加大学习力度。在当前加强公共财政管理改革, 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形势下,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尤为紧迫。只有通过不断的广泛学习才能提升自我, 创新思维, 从而更好的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各地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干部进行公共财政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政策学习;省直各部门、单位也要积极组织开展对预算、财务、资产管理等各项财政政策的学习, 不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2) 加大廉政建设的力度。各地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建立加强自身建设的长效机制, 坚持从严管干部、从严带队伍, 强化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和财经纪律, 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督促干部秉公用权、谨慎用权, 做到“在官惟明, 莅事惟平, 立身惟清”;每个财政财务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抵制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蚀, 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严格自律,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干部队伍。

永康多举措推进慈善组织网络建设 篇3

为进一步完善慈善组织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慈善事业扶贫济困的积极作用,永康市慈善总会在全市各镇街区建立慈善工作站,并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出台激励办法等举措,提高基层慈善组织业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上下联动做好基层慈善工作,为进一步壮大发展慈善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建立组织,理顺慈善工作网络。此前,永康市慈善总会在镇、街、区基层开展活动主要借助于民政救助网络,根据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取得市委的支持,2014年3月在全市16个镇街区建立慈善工作站,将现有借助民政救助网络的镇、街、区慈善队伍组织建设规范化,形成(市)慈善总会——(镇、街、区)慈善工作站——村(社区)慈善分会较为完整规范的工作网络,从上到下理顺慈善工作体系。作为慈善总会镇、街、区工作机构,慈善工作站进一步明确职责,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及时的服务。 加强培训,提高基层业务素质。慈善工作站成立之后,永康市慈善总会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组织两次大规模的慈善工作业务培训会,参加对象为镇街区慈善工作站的正副站长、工作人员、村(企)分会负责人,内容涉及慈善总会组织和工作网络、救助项目、救助办理程序、慈善新媒体推广、项目办理回顾分析、活动安排布置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慈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沟通交流,为做实基础慈善工作和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坚实基础。

出台办法,激发基层组织积极性。为鼓励做实、做细、做活基层慈善,永康市慈善总会于2015年4月出台《2015年镇街区慈善工作站特色工作评比意见》,根据各镇街区慈善工作站2015年工作情况开展特色工作评比。从救助对象审核、基层分会建设、村(居)慈善工作网络建设、慈善宣传、其他有特色有成效工作等5方面14个项目设立奖项、开展评比,评比项目不求“高、大、全”,评比内容不拘一格,凡在某一方面做得实、做得细、做得活、有成效的工作均可评为特色工作,并对获特色工作奖的慈善工作站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富有创意、成效突出的特色工作,慈善总会将与相关工作站一起总结经验,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和激发基层慈善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多举措推进执行工作 篇4

作者:郝伟

2016-11-16

从9月27日起,河北省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飓风行动”拉开帷幕,县法院积极响应号召,着力解决执行难问题。执行难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关乎群众利益的社会问题。法律文书生效但是却得不到兑现,严重损害司法公正,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优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康保县法院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多措并举重点推进执行工作。

一、穷尽执行手段,提高执行效率。积极运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限制高消费等新执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执行工作效率。通过惩戒措施对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对缓解“执行难”问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关注弱势群体,彰显司法为民。对涉及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人身伤害赔偿费、农民工工资、以及申请执行人为特困群体的案件高度重视,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最大限度地方便其申请执行,优先立案、优先执行、及时兑现,在确保公正的前提下,坚持快立、快审、快结、快执,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认真落实司法救助的规定,对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而申请执行人又极度困难的案件,进行执行救助。

县推进生态建设多举措 篇5

进一步加快政务平台建设。15个镇(街道、区)全部建成便民服务中心,90%以上村庄(社区)建成便民服务站,8个一二类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建立了政务平台,将国地税纳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管理、出入境管理和车辆管理等7个大厅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统一管理,实现了政务服务管理全覆盖。对实体大厅进行扩容改造,合理调整窗口设置,线上线下大厅功能逐步完善。全面推进电子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建立行政审批办件网和手机版移动网,基本实现市、县、镇、村和园区政务服务平台五位一体政务服务网络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窗口或外网受理、内网预审批、窗口或外网反馈。

行政审批效能进一步提升。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修改办事指南,按照“能简则简、能优则优”要求,不断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切实方便群众办事。落实“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实现“审批职能归并、部门进驻、项目集中、窗口授权”四个100%。推进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和建设工程项目收费“一票制”,简化办事流程,降低办事成本。推行不动产“两证合一”,进一步整合房屋登记交易、土地登记、林权登记职能,实现不动产登记“四全”服务。开展审批服务园区行,组织窗口首席代表深入高新区、建阳石油装备产业园等园区现场办公,“一对一”为企业提供审批服务,知企情、排企忧、解企难、出实招,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注册资本“认缴制”和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制,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不断激发投资人热情。大力深化“先照后证”改革,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以及市场专业化服务组织、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促进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诚信经营。积极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申请人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以“数据流转”代替“企业跑办”,进一步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促进大众创业。

县推进生态建设多举措 篇6

第76期

若羌县畜牧兽医局办公室

2014年10月16日

县畜牧兽医局多举措确保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实效

若羌县畜牧兽医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工作, 采取“四抓四注重”的有力措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取信于民,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抓全面“回头看”,注重查漏补缺。坚持进度服从质量,边总结边深化,克服“过关了”、“歇口气”的错误思想,防止“松一松”、“缓一缓”的不良倾向,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加突出问题导向,扎实抓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后续工作的落实,做到思想不松懈、标准不降低、力度不减弱。抓紧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进一步促其真正看出问题、找到差距,不足的要“补课”,不够的要“加把火”,走了过场的要求坚决返工重来。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解决政治上不够坚强和“四风”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等情况按照“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进行群众测评,并征求进一步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意见建议。

抓“两方案一计划”制定,注重长效机制。要求“整改方案”、“专项整治方案”和“制度建设计划”,围绕解决“四风”突出问题来制定,制定的各项整改方案和计划要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见人见事见举措。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查摆出来的具体问题,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逐项分析研究、列出整改清单,制定个人整改措施,切实把握好整改什么、怎么整改、谁来整改、什么时间整改,说到做到,立行立改,言必信,行必果。

抓“四风”问题持续解决,注重长久落实。对17个专项整治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整治,确保专项整治工作不留死角。将“边学边查边改”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严、抓实,以问题大整改、作风大转变的良好成效来体现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检查“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方案、做到即知即改。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紧盯不放,逐项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制定时间表,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项一项加以整改,一件一件抓好落实。坚持扭住“四风”突出问题不放抓整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动真碰硬,真查真纠,真抓真改。坚持敞开大门抓整改,整改过程要让群众监督,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要盯住不放,做到事事有回音。

县推进生态建设多举措 篇7

一是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做好生源组织发动。及时做好生源发动工作,为保证“阳光培训工程”顺利开展,工作人员每天奔赴各镇做好协调工作,落实学员招收情况。下发通知到各镇,要求各镇及时组织农户参加培训。通过各级努力,生源发动巩固工作进展顺利。

二是严格管理,强化培训服务,确保农机阳光培训工程顺利实施。首先,健全制度促阳光工程培训规范化。根据阳光培训工程要求,我们建立完善了阳光工程制度,包括《教师守则》、《阳光工程制度》、《学员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教学过程中严格照章办事,做到用制度规范培训工作,确保学员的在校秩序。其次,确保学员的理论学习秩序,严格按照上级规范安排理论授课,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学习质量。第三,确保学员的实践操作秩序,按照实践课时的安排认真实践,教师跟课辅导,保证学员学习实践安全。第四,成立班委,落实班委会和班主任制度。培训期间,所有任课老师和班委、班主任全部到场参与培训,严格考勤管理,使整个农机阳光培训工作井然有序。

三是探索实施“阳光工程”工作新思路、培训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全力提升阳光工程培训质量。教学方式多样化。认真总结以往的培训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实行理论授课、实地操作、聘请有资质的专家,现场讲授如何操作和使用新型机械,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在培训过程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授课,把培训重点内容系统地编制成学员能看易懂、形象直观的演示课件,保证了学员愿意学,乐于接受。实地操作由教师手把手地进行指导,专家与学员互动,现场解决学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使学员学有所得。

推进城市建设主要举措 篇8

一、领导重视

始终把城市建设摆在重中之重,于第五次党代会上,把建设中等城市由原来的“四市”目标之一,提升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目标。特别是坚持四套班子齐抓共管、三级干部协调联动,凝聚全市力量,强力予以实施。

二、高标规划

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健全完善了规划例会常规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决策、城市规划委员会重大问题决策的体制机制。坚持大投入、大开放,聘请高院名校,相继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和一系列专业专项规划,规划体系日益完善。狠抓规划落实,完善了以行政监督、法律监督、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为主的规划监督体系,严格规划审批,严查违规行为,“一书两证”执行率达到100%。

三、强势建设

把城市建设作为财政投资重点倾斜的四个方面之一,逐年加大投资力度,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坚持每年实施一批关乎民生、关乎城市长远发展的城市重点工程项目,城市整体承载能力大为提升。

四、精细管理

牢树“以管理取胜”的理念,逐年开展以建筑包装、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占道经营、广告亮化、设施维护、小区管理、建筑工地和市场秩序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活动,彻底扭转了城区特别是小街巷的环境卫生面貌,实现了城市容貌常效、常态管理。

五、严格问责

六大举措扎实推进司法局效能建设 篇9

效能建设

且末司法局对2012年效能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把这块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中来抓,明确提出了“从细微处着手,全面深入抓好效能建设,确保成为五星级机关”的目标。为此,且末司法局实施六大举措,扎实推进效能建设。

一是全面部署效能建设各项规定和要求。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和全体机关干部会议,要求各同志严守效能建设的各项规定,集中精力干事业,认认真真为群众办实事;要求各科室切实制定为群众办实事的实招,定期将落实情况向局效能建设领导组汇报。

二是深入开展规范化创建活动。根据自治区市司法行政规范化建设要求,结合市效能办六查六创的具体内容,确立2012年为效能建设规范化年,把效能建设的各项规定与要求细化到规范化司法所建设、规范化法律援助中心建设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的内涵,以在自治区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三是认真修订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共分66条,明确共性任务,并针对不同科室制定个性任务;同时,从为群众服务、提升工作效能的角度去考虑,详细制定了分解到每个

人的百分考核细则,量化各同志的工作内容,从根本上改变各同志的工作状态,切实做到“工作在岗、状态必须在岗”的要求。四是牢记效能建设相关内容。要求全体同志牢记局政务公开内容和效能建设六查六创及四项禁令内容,局效能办将组织不定期抽查测试。

五是组织每月“三个想一想”活动。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开展想一想上一月自己在效能建设上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想一想本月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想一想其他同志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值得学习与借鉴。要求各同志每月写1篇心得,认真回顾总结一个月的工作情况。局依据每位同志的学习实践程度,确定年终的评先评优。

多项举措全力推进新型检察院建设 篇10

今年以来,鄂州检察机关围绕“四个适应”和“八个新”总要求,迅速行动,认真落实省院关于建设新型检察院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鄂州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快全面推进新型检察院建设的步伐。

一、坚持理念先行,明确建设新型检察院的新目标。通过党组会、院务会、检察工作形势评估会等多层次专题讨论,确立新型检察院建设的法治意识、群众意识和改革意识,重点解决了“小院难有大作为”、“基础薄弱难度大”等畏难情绪,梳理发掘建设新型检察院的优势条件,增强了全市检察干警参与新型检察院的决心和信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找准薄弱环节,深入查找在新型检察院建设中思想、工作和队伍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出台《关于推进全面建设新型检察院工作的意见》、《推进新型检察院建设近期工作日程安排表》,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将中央司法改革四项任务、高检院四项改革任务、省院三项机制创新和“三个文件”明确的140个具体项目,全部进行了责任分工,明确了具体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人员和完成时限。

二、立足鄂州实际,探索建设新型检察院的新路径。对重点检察工作和新型检察院建设重点项目,采取组建市、区院联合专班的方法,统一部署和推进实施,在全市检察机关形成推进建设新型检察院的工作合力。确立“以局部工作突破带动整体工作发展”的思路,结合每个院资源禀赋、人才状况、发展优势和不足等特点,明确突破重点,开展“一部门一亮点、一院一特色”争优创优活动。坚持“以质取胜”,走检察工作法治化建设之路,集中十天时间,开展了检察工作法治化全员培训,组织法治素养的全员测试,对过去检察工作执法办案中存在执法理念偏差、规范化不够等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强化办案的法治化水平,提高工作质量。

三、强化检察管理,培养建设新型检察院的新作风。开展“治庸兴尚能、治懒转作风、治散严纪律、治混创实绩、治捂敢担当、治奢保清廉”活动,增强了干警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检察队伍纪律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强化责任追究,市院通过《鄂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落实问责规定》,把强化领导责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明确分管领导为工作落实的第一责任人,内设机构负责人为工作落实的直接责任人。对重点工作事项落实不及时或不到位的单位和内设机构,根据督查事项重要程度和完成进度,采取“蓝黄红”三色督办单形式,进行跟踪督办,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防止出现抓不紧、抓不准、抓不全的现象。经督办后仍不落实的,按照《鄂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落实问责规定》启动问责程序,严格追究责任。

突出人才强检,提升检察队伍素能

鄂州市院高度重视人才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检察工作规律和实际的管理模式,推动各项检察工作深入发展,不断提升队伍建设水平。

一、突出班子领导能力建设。今年以来,3次召开区院检察长参加市院党组会研究重点工作,并要求区院分管副检察长到市院报告工作。通过派员参加区院党组会、专项考核,开展区院班子建设和班子成员素能调研,组织开展市、区院班子成员领导干部素能培训,召开全市检察机关党组班子“六项能力”建设问题与对策座谈会等形式,切实提高班子成员掌握全局、引领队伍、把握关口、担当责任、落实工作的能力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突出检察队伍建设。按照检察队伍“六项工程”要求,以主动检察官为重点对象,以检察业务素能和职业操守为重点内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创新教育培训方式,统一组织了全市主办检察官业绩考评,把提升检察人员综合素能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不同岗位特点,在全市开展“业务专家、办案能手、工作标兵”评选活动,争取在三年内培养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业务专家、办案能手和工作标兵。今年以来,全市检察干警参加市级以上培训达327人次,同比上升25.7%。

三、突出青年干警成长工程。开展青年干警“业务学习群”活动,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检察机关“业余学习群”的建设通知》,今年5月至7月分别组织了“业务学习群”信息写作培训会、理论调研研讨会、政工笔会、案例剖析会和演讲比赛等5个专场活动,以及“精品案例、特色文稿”评选活动。根据市院党组要求,推行全市两级院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业务骨干“带徒弟”活动,举行了拜师仪式,每人认领一名青年徒弟,共结成57对帮带对子。按照一专多能的标准,建立培养考核机制,通过学习引导、实践指导、调研辅导、定期讲评等,着力培养一批有敬业精神、有过硬特长、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新生力量。

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转变模式、转型发展”

我市检察机关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加大查办职务犯罪的工作力度,转变侦查模式,推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科学发展。

一、积极推行“贪渎并查”办案方式。新形势下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涉及财政补贴资金、项目建设资金的案件,贪污贿赂犯罪与渎职侵权犯罪相互交织的特点比较突出。鉴于此,鄂州市检察机关通过推行“贪渎并查”的办案模式,解决反贪部门在初查、立案、侦查、审讯上的一些局限,保障案件线索的统筹利用,有效整合侦查力量、侦查装备,实现“各自为阵,单兵作战”向“资源整合,协同作战”的转型。通过加强反贪、反渎等部门联系,及时获取、掌握可以贪渎并查的线索,专门设立“贪渎并查”线索评估小组,及时评估、论证需要贪渎并查的线索,及时对初查时机成熟的线索展开初查。在侦查中,不搞泛泛的联合侦查,主要针对编造虚假申报资料、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的案件,明查渎职,暗查贿赂犯罪,形成查办职务犯罪合力。

二、加大查办职务犯罪要案力度。针对查办职务犯罪要案力度不大的问题,市院党组研究决定,由检察长总负责,副检察长、反贪局长具体负责,组成领导专班,制定《领导工作落实问责制》,按照更高标准、更高要求重新制定了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目标,研究了查办职务犯罪要案的具体工作方案,为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增配办案力量,并组建了侦查要案专班。市院分管领导、反贪局长、反渎局长亲自上一线指挥,亲自查办案件,突出重点查办要案,在反贪、反渎专项工作深挖要案,在各办案组深挖细查、纵向拓展排查要案,对涉及市城管、水务、林业等部门的相关要案线索进行了认真分析评估,除市纪委移送要案之外,已立案办理一件要案,正在初查一件要案。今年元至九月,全市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工作立案49件49人,同比上升40%,大案数44件,大案比例89.8%(全省比例82%),人均立案数在全省位居前列。反渎职侵权工作立案12件12人,同比上升50%,重特大案件6件6人,同比上升300%,办案规模、办案质量、办案效果方面取得新成效,受到省院充分肯定。

积极推进诉讼监督“四化”建设

今年以来,鄂州检察机关不断强化诉讼监督职能,积极创新举措,着力推进诉讼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体系化建设,诉讼监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建立和完善诉讼监督各项制度。以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试点为抓手,对包括民事诉讼监督工作在内的主办检察官职责、责任追究、履职保障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了诉讼监督内部工作制度。为拓展立案监督案源渠道,经与公安机关联系协调,就落实好刑事案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一致意见。与法院召开联席会议,就如何调阅案卷、依职权审查案卷和共享案件信息等达成共识,提出了建立诉讼监督联席会议制度的构想。积极探索诉讼监督模式,不断完善诉讼监督内外部制度,形成一条行之有效的“阅卷—调查—监督”的诉讼监督模式。

二、明确诉讼监督的范围和方式。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明确各项诉讼监督职能范围。一方面,强调诉讼监督的整体性,保证诉讼监督职能内容不分散,实现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等与刑事诉讼职能的相对分离,摆脱诉讼监督对诉讼活动的依赖,防止出现“分而不离”、“新瓶装旧酒”等不适当做法。另一方面,防止擅自扩大诉讼监督职能范围,如以监督为名行侦查之实,对可能涉嫌职务犯罪的问题自行展开调查,而不移送职务犯罪侦查部门等。明确诉讼监督的方式,以依法阅卷为基本方式,以法律监督监督为重要补充,坚持严格依法适用法律文书,不滥用监督手段,不自创监督办法,保证了诉讼监督工作严格符合法律规定,并依照法定程序依法开展。

三、强化诉讼监督的程序规范。一是坚持诉讼监督案件必须通过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办理,按照省院规定实现了网上登记、办理、审批和送达,有力促进了诉讼监督程序化、规范化建设。二是坚持诉讼监督案件必须履行登记审批手续,对监督案件的线索来源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对监督立案、监督撤案、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和侦查活动违法监督等,严格按照承办人提出意见、主办检察官审查、分管检察长审批程序办理。三是坚持诉讼监督案件必须形成专门案卷,在确保诉讼监督案件严格按程序办理的基础上,特别注重诉讼监督案件卷宗的整理归档,严格按上级规定对案件材料整理成册,做到件件有线索来源、有审批手续、有调查材料、有处理意见、有监督结果,坚决杜绝“一个案件一张纸”或卷宗材料缺失等情形,确保案件经得起检查,同时也便于查找使用。

四、突出重点提高诉讼监督质量。一是以监督立案为重点,全面规范开展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着力提升案件质量和规模。二是以刑事审判活动监督为重点,依法开展刑事审判监督。三是以对违法执行、调解监督为重点,全面履行民事行政监督职责。四是以监外执行监督为重点,加强刑罚执行监督。

推行主办检察官办案负责制“五个一”工作法

根据省院重点工作责任分工安排,鄂州市检察机关认真研究《嘉鱼县人民检察院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五个一”工作法》,结合我省实行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实际情况,对“五个一”工作法中的“一单、一图、一表、一档、一证”重新进行了修改完善。

一、“一单”:主办检察官权限清单

行政诉讼监督岗位主办检察官权限的设定,参照了民事诉讼监督岗位主办检察官权限的规定,对应当由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之外的案件赋予主办检察官提请抗诉的权力。侦查监督、刑事审判监督、监所检察、控告申诉检察等工作职能大多具有监督性质、相关行为和决定影响其他执法司法机关的权力,因此主要由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主办检察官权限主要是审查、开展调查和提出处理意见,对轻微违法行为提出口头纠正意见。控告申诉检察职能较多,我们只对具有执法办案性质的刑事申诉、国家赔偿、司法救助等三类业务进行了规定。职务犯罪侦查、批捕、公诉、民事诉讼监督等4个业务岗位主办检察官权限省院实施方案已作出规定,我们未作改动。

二、“一图”:办案流程图

办案流程图共11张,主要分为“一纵”、“一横”和“主办检察官办案流程图”三类。第一、二类是实行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后通用的流程图,第三类是针对不同岗位主办检察官具体权限的流程图,较为完整地体现出实行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后各项工作的运行流程。

三、“一表”:案件质量评查表

质量评查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主办检察官及案件信息、评查指标设置、部门评查。评查表为一案一填写,所要评查的内容,既联系业务工作实际,也考虑主办检察官的职责权限,既把握好关键环节,也考虑实际操作,注意前后环节对比,防止流于形式。严格评查程序,先由主办检察官自查,再交部门负责人评查,接着是案管部门评查,最后是分管检察长评查。

四、“一档”:业绩档案

主办检察官业绩档案,实行一人一档,每年填报一次,办案数据为上12月26日至当年12月25日。整个业绩档案除主办检察官个人信息外,共设置12项业绩考核指标。检察官选任与考评委员会在对业绩档案相关信息进行核查的基础上,召开检察官选任与考评委员会会议,讨论主办检察官考评结果。

五、“一证”:主办检察官证书

按照省院《实施方案》要求,全省检察机关的主办检察官证书由省院统一印制。同时,对主办检察官实行年审制,年审考核合格方可获得连任。年审考核由检察官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并提出年审考核意见,报检察官管理委员会讨论确定。年审考核以主办检察官业绩档案和全面考核为基础,突出对执法数量、执法质量、执法效率、执法效果、执法规范和执法纪律等检察业务实绩的考核。主办检察官年审考核不合格,或者因身体状况难以继续担任主办检察官的吗,不得连任。

检察服务触角向基层延伸

2013年以来,市检察院经市编委同意先后在我市“五大新区”设立基层检察服务站点,并确定固定办公地点,安排专门的干警负责服务站点的工作,全市检察机关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结合基层检察服务站点,积极开展机制创新,坚持立足职能,从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方面着手,不断拓展检察工作向基层延伸的新领域新途径,取得新的成效。

检察工作服务群众的平台的建设为拓展检察工作向基层延伸的新途径,全市检察机关进一步深化了“三见面”(检察官与基层干部、企业管理者、人民群众见面)活动和“政法干警进万村建万格”活动机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服务发展、保障民生、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2014年上半年,葛店开发区检察处通过进村入户、进企业、进校园,下访、巡回、回访等方式,共走访企业20余家、进村入户500余户,把接待群众诉求的窗口前移,共接待信访群众128人次。共带案回访18件,群众提出改进建议5件,提升了检察干警规范执法意识。结合检察工作特点和公众开放日活动要求,积极开展送法“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等活动,共举办法制讲座39次、解答法律咨询41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000份。先后选派优秀检察官到市一中、市中专等29所学校上法制课,与学校联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收到学生、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同时,加大在鄂州日报、鄂州电视台等本地媒体宣传力度,加强“双微”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向人民群众广泛宣传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业务职能,检务动态等,消除检察工作的神秘感。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协助建立五种人员(即判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监外执行和假释人员)档案,掌握他们的人数、基本情况,制定监管、帮扶具体措施,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反映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依法纠正脱管、漏管对象,积极提出检察建议。结合走访研判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规律,针对重点领域制度确实和监管执法盲点提出检察建议,推动相关单位和企业堵漏建制,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严格规范执法。

各基层检察服务站点英明确基层检察工作的职责定位,更好的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推进检力下沉,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把握基层检察工作的核心,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加强法律监督,依法协助办案,大力开展职务犯罪预防,进行法制宣传,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加强基层检察工作的规范管理是检察触角向基层延伸的关键,加大对基层检察站点人、财、物的保障力度,不断提升派驻人员的自身素质,增强群众工作能力,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基层检察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强化自身监督 坚持从严治检

在省院纪检组、监察处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检察机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按照全省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强化自身监督,坚持从严治检。

为加强全市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确保各项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市检察机关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第一要务来抓。以党风廉政建设推动队伍建设,以公正廉洁的作风推动各项检察工作的平稳发展,形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责任链条。同时,在全市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一岗双责”。形成了党组统一领导,党组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区院和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的廉政建设责任工作格局。

不断强化内部监督工作,加大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积极开展检察人员执法档案建设工作,探索对执法办案活动监督的新途径、好办法,促进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充分运用检务督察这个抓手,积极开展执法办案和检风检纪督察,促进执法规范化。认真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很傻四风,加强检风检纪的监督检查,使全市检察机关作风建设得到不断改进。

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并发挥服务与保障作用,需要紧紧围绕检察工作的大局和执法办案的中心任务,加强对检察权运行全过程和重点执法岗位、执法环节、执法人员的监督。严明的纪律是检察权合法合理行使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加强检察人员的政治纪律教育,对背离党性的言行要有鲜明的态度,对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和纠正,切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强化上级院对下级院的领导职责,经常听取下级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下级院要增强服从意识,主动请示报告工作,自觉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决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严守组织纪律。各级院进一步加强自身工作纪律建设,加强监督检查,规范机关工作秩序,对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必须严肃追究责任,防止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纪检监察部门切实负起责任,敢于正风肃纪,敢于追责问责,铁面执纪,维护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全市检察干警要牢固树立监督者必须接受监督的观念,敢于用监督比别人更严的要求来监督自己,强化内部执法办案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肃查处检察人员违纪违法案件,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维护党的纪律和检察纪律的严肃性。“打铁还需自身硬”,全体检察干警要勇于担当,忠臣履职,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延伸检察服务的触角,探索检察机关服务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

上一篇:师德法律法规教学大纲下一篇:学生会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