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24-07-06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选8篇)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1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是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审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理念的时代性探索,不仅清晰描绘了发展的生态底色,同时也指明了面向“十三五”目标加强生态治理、增强民生福祉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一、绿色发展契合了生态治理的现实诉求

提出绿色发展是为了应对近年来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的生态形势,是在问题导向下对发展理念的创新。推进绿色发展,有利于更好应对资源环境约束挑战,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全球生态安全。

1.绿色发展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回应,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全面”,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协同发力,以更好满足人的各种方面需求。近年来,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形式日趋多样、水平不断提高的特点,从追求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从关心物质文明建设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从关心经济建设到关心政治建设,从关心人与社会发展到关心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目前,我们已经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动力、发展结构、发展条件、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源环境承载逼近极限,已经构成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增强生态治理能力,提升生态治理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得到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增强绿色发展动力,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底色。

2.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新时期党执政兴国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在人与自然和谐视阈下,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举措,充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精准着力点,目的是要打造科学合理的发展布局、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培育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实施、有序推进、同向驱动,补齐生态短板,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使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进展,由蓝图变为现实。

3.绿色发展有助于构建全球生态新秩序,更好服务全球生态安全。近年来,生态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生态治理、共建共享人类共有绿色家园已成为各国的统一行动,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新世纪以来,各个国家更加积极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蓬勃发展。尤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为尽快提振经济,纷纷将绿色确立为本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色调,加紧战略规划、加大资金支持、加强制度保障,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美国将绿色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瞄准高端制造、信息技术、低碳经济,发挥技术优势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推出绿色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欧盟加快建立节能型、环保型、绿色型、创新型经济,并积极出口绿色技术,旨在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也有一些国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试图增设和提高绿色壁垒,为全球生态安全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实践,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开展生态绿色外交和绿色国际合作,推进全球生态秩序和生态规则的变革与重构,促使全球绿色发展格局形成,提升全球生态安全水平,更好地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绿色发展创新了生态治理机制

绿色发展理念在多个方面创新了生态治理的体制机制,这些制度创新将有助于进一步促使我国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改进生态治理方式、提升生态治理水平。

1.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协同机制。多年来,由于缺乏综合性的法律法规,没有统一的规划及布局,不同地方在生态治理上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各个地方只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负责,导致地区生态治理出现“九龙治水”、“治而不愈”的问题。就同一地方而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加之土地、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工作欠缺衔接性和协调性,致使地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无限需求与资源环境的有限供给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不断重蹈“一边投巨资、下大力搞治理,一边无序开发、造成破坏”的覆辙。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使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这些是对生态治理地区、区域、部门协同机制的创新,将更加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在生态治理中遇到的问题。

2.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市场运作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生态治理遵循政府主导的单一推进机制,政府对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组织制定和实施生态治理政策计划,负责生态治理投资和监管。应该承认,这一机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是可行的、有效的。但随着生态治理进入深水区、生态治理难度显著加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已不能有效推动生态治理事业的发展,生态治理效率低下与公众对生态治理要求失衡的问题逐渐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对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够高、生态治理的投资有限。

生态治理,看似是资源环境问题,其背后实质也是经济问题,既应该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和聚集生态治理资本上的优势,驱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有序开放开采权,改革能源使用机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资源使用权及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构建投融资机制,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将有助于构建和完善生态治理的市场机制,拓宽生态问题解决及生态事业发展的渠道,有效补充政府主导机制的短板和不足。

3.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考核评价机制。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从现实来看,将有助于揭示和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内自然资源资产是否有序开发、节约集约利用,是否存在严重损失浪费、重大生态破坏的污染环境等问题;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生态治理资金筹集及使用、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问题。从长远来看,将促使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严守生态红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更加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在绿色发展中推进生态治理增进民生福祉

绿色发展理念将保护和生态治理纳入到发展体系,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生态导向。接下来,应使理念意义上的绿色发展付诸实践、真正接地气,在绿色发展中加强生态治理,更好地维护人民生态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1.营造绿色发展氛围,促进生态参与,优化生态治理格局。首先,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生态治理顶层设计,深化生态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和完善以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能源安全体系,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其次,媒体应加大对违背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公众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曝光,同时,对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绿色发展典范。

再次,企业、公民、民间环保组织等,应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建言献策,形成加强和改进生态治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构建高水平、全覆盖、管理科学、运转有效的生态治理体系。

2.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业态,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效率。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既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必须借助绿色产业、绿色经济才能实现。人民所需要的生态产品,可分为必需型和一般型两类:必需型生态产品,就是指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无公害的食品,这些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福祉,是老百姓健康生活的保证、幸福生活的前提。提供必需型生态产品,有赖于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有赖于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一般型生态产品的供给,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绿色经济。政府要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加大对绿色发展新业态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跳出产业局限和壁垒,顺应快速发展的产业技术革命趋势,依靠绿色技术主动升级改造,推动行业、产业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将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建立绿色产业大数据库、绿色产业智库,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和智能消费体系,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贸易、绿色消费发展。

3.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实践,加强全球生态治理合作,创设绿色发展国际环境。一是从全球和战略的高度,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承担节能减排的国家责任,作出生态治理国家自主贡献。

二是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加强与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机构或组织在全球生态治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创新全球和国家层面的生态治理体制和机制,构建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国际生态治理规则、形成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

三是着力搭建地区性、全球性生态治理互动平台,开展科学技术交流、政策对话和项目实施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合理引进发达国家绿色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借鉴其在绿色产业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链、价值链,在绿色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绿色发展所追求的不是经济社会单向度的发展,而是人、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文明

1 引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坚持节约资源, 实施节能减排, 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一起成为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目前, 我国能源消耗结构中建筑能耗占26%, 交通能耗29.5%, 工业能耗37.7%[1], 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及发展趋势,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能耗占比将降至现在的三分之一左右, 建筑能耗因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进一步上升。建筑业在“十二五”减排工作中担负着30%的减排量, 要在2020年实现建筑节能1.16亿t标准煤, 必须要通过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来达到。

2 我国建筑行业现状及能耗分析

经过三十五年改革开放,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 建筑业也迎来发展高潮, 在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历史数据看, 建筑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38.2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35 459亿元, 持续年均增长15%以上,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现有430亿m2存量建筑, 每年4%以上规模递增, 平均年新增16亿m2。2000年前95%以上为高耗能建筑, 2006年以后新增建筑中仅23.1%满足低级别绿色节能建筑。据欧盟的测算标准表明, 建筑全过程对全球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资源消耗方面:能源为50%, 水资源为42%, 原材料为50%, 耕地为48%;污染方面:空气污染为50%, 温室气体排放为42%, 水污染为50%, 固体废物为48%, 氟氯化物为50%[2]。可以看出, 建筑全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产生了等量的污染和排放。

3 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

绿色建筑作为引领建筑技术发展, 转变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建筑业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的现状, 转变建筑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 建造低环境负荷情况下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 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永续发展。绿色建筑最终的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生态社区”、“绿色生态城市”层面, 达到促进建筑、人、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它还涵盖了对于老建筑和已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使原建筑通过相应的节能环保措施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 达到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 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化, 加之传统建筑文化, 给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条件。

3.1 发展绿色建筑的潜力及规模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大规模的发展房地产业, 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改善都刺激和催生了房地产热。建筑业作为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户, 从材料生产、建设施工、建成使用、废弃物产生等各方面消耗了巨大的能源:其中, 56%的水资源用于建筑的建筑与维护;45%的能源用于建筑的供暖、照明、通风;40%以上的可利用土地资源用于开发施工;30%社会总能被采暖、空调、通风、照明消耗;70%的木制品用于建筑构造及室内装修。据统计, 全球大约一半以上的生态破换和环境污染是由建筑和工程造成, 60%以上的城市固体废弃物都与建筑运行有关。绿色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特性, 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方面具有的极大优势。我国目前430亿平方米存量建筑和每年约20亿的平方米的新建建筑, 也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巨大的规模空间。

3.2 发展绿色建筑的法律体系优势

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建立从2005年开始, 建设部先后下发一系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2005年10月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3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的建立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据和支撑。在法律层面, 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2006年至2011年, 6年期间制定实施3部修订1部:2006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经修订颁布执行;2008年10月,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颁布实行;2008年10《公共机构节能条例》颁布实行。从战略发展上看, 2012年, 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第一项重点任务提出, 指出要“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 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推广绿色建筑材料”;2013年建设部下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绿色建筑进入高速发展期。从战略目标到法律支撑到体系规范, 逐步形成了以《节约能源法》为上位法,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为主体,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为工作准则的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

3.3 发展绿色建筑科学技术优势

早在“十五”开始, 国家就组织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建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并在逐步推广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计划将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作为重点,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建立了可再生能源集成利用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和技术创新体系, 提高了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民用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中的应用水平, 促得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科技水平整体提升。“十二五”期间, 国家计划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加快绿色建筑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围绕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等各阶段的技术需求, 组织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配套适宜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 提升绿色建筑技术集成水平, 并组织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环境质量控制等方面工程示范, 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建立适合国情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技术发展模式。

3.4 发展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优势

为了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 国家实施了经济激励政策, 对绿色建筑推行“以奖代补”方式。仅“十一五”期间, 国家建筑节能资金支出286亿。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试行) 》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了绿色建筑星级等级认定标准体系, 为实施财政激励引导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奖励标准。“十二五”国家准备继续加大对绿色建筑发展的经济奖励机制。首先, 从奖励补贴方面刺激绿色建筑的发展, 对高标准、高星级的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金额将大于1/3的增加成, 其次, 在土地出让方面给予优惠, 将绿色建筑作为土地招拍挂的前置条件, 即非绿色建筑不能获得土地, 最后, 拟在试行物业税的城市中, 对绿色建筑实行减半或者减少物业税的征收。

为达到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国家鼓励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 集中连片发展绿色建筑。中央财政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支持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对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进行核定, 对绿色生态城区给予最低5 00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 还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3.5发展绿色建筑的历史传统优势

绿色建筑的指导原则中提出地域性发展, 因地制宜的发展。尊重传统文化与气候、因地建筑造房。通过使用适用的技术手段, 既可以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 又能节约成本。通过传统与技术相结合, 走一条蕴涵中国文化、适宜中国气候地域的绿色建筑之路。在我国历史上发展了一大批与地域气候相适应的建筑, 如安徽的民居、陕西的窑洞、南方园林。通过天井, 庭院来改善室内光线与通风;利用通风、浅层地热能来实现冬暖夏凉, 这些建筑的设计非常巧妙, 既赏心悦目, 又调节气候, 符合绿色建筑的发展原则。所以, 我国的建筑文化传统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 绿色建筑与生态文明

目前, 我国城市建设中面临最重要的问题, 就是如何根据生态文明的要求对建筑进行规划和设计, 结合自然规律, 让建筑物更好地与自然地理、地貌相和谐, 让城市空间布局更好地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精神, 使建筑成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绿色建筑恰恰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将人、环境与建筑“三位一体”, 发展到人、建筑、城市、环境的共生、共容、永续发展。它在为居住人提供健康、舒适空间的同时将建筑从建材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以及拆除建筑原材料的回用, 每个环节都高效利用, 最低限度的减少了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全过程体现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的环保要求。让建筑成为自然的有机个体, 对整体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 对大自然造成最低的干扰, 在空间内对室内小的生态环境进行控制, 保证居住人的舒适及健康。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是妥善处理城市化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手段, 是发展生态城市的必经之路。打造绿色建筑、转变传统建筑高能耗发展模式, 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发展绿色建筑、引导居住者转变生活方式,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节约能源和资源, 减轻环境负荷, 保护环境,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 结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的新时期战略目标, 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契机。绿色建筑作为可持续发展在建筑领域的体现, 必将成为建设生态城市、营造绿色生活、推动新能源新兴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中国经济周刊, 2005 (9) .

[2]仇保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模型系统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04.

[3]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 2009 (12) .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3

摘 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总体布局的高度进行阐述,其根本目的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运用“泛绿色设计”理念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介绍“泛绿色设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从不同社会层面、不同产业领域和区域性的“泛绿色设计”三个方面阐述了“泛绿色设计”的内涵,并就其基本原则和运用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泛绿色设计;生态文明;内涵;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4.027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构建了社会主义社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并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内涵、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是我党吸取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方针和战略思想进行的新概括和升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调整转变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2],对于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不可否认,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问题。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运行机制,不断地探索前进的道路。30多年来,其发展基本上是沿袭了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危机接连不断,通过“拼资源、拼生态”,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全球化传播,以及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广泛普及和贯彻,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国内的仁人志士们,都已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再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并自上而下地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也严厉地制止了一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建设行为和开发行为。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为了保GDP的增长,为了眼前的利益或局部利益,环境污染和破坏还在继续,生态危机还是陆续发生,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虽然应该转向,但实际上还没有转。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水灾、旱灾、冰雪灾害、瘟疫、泥石流、森林火灾、沙尘暴等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1998年长江、松花江下游的特大洪水;2006年松花江的污染;2008年滇池、太湖的蓝藻污染以及洞庭湖的鼠灾;2010年西南大旱等生态危机事件,都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也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自然灾害的频发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一些专家学者经过科学的评估后得出结论:这些灾害的发生大部分都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是人们一系列不科学的经济活动所埋下的“环境定时炸弹”的频频暴发。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发出的警告以及重大生命财产换来的沉痛教训,这些都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必须实行“生态化”转变,不能拖延,也不能再“虚晃一枪”敷衍了事,要实实在在地实行转变。

2 “泛绿色设计”的提出

“泛绿色设计”(Pan Green Design,PGD),其思想源于现代企业内部对某种产品或工艺进行的绿色设计(Green Design),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不仅考虑产品的商品属性,而且还要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3]。与绿色设计相配套的工作还有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和生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Management,LCM),就是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生命过程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分析、评估、监督与管理。

“泛绿色设计”是指按照绿色设计理论与方法及泛系理论,坚持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双重考虑的原则,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人类经济活动的行为方式、内容与准则进行全方位的修订、规范与重新设计。它不仅包含着企业设计师们狭义的绿色设计,而且具有更广阔、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在社会结构上,PGD包括了政府、企业和公民大众等层面;在经济领域里,PGD渗透到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等各产业领域里;在技术路线上,不仅有工程技术方面的,还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手段与方法。PGD的研究与实施,是因为人类社会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全面认识、规范和设计人类经济行为的时候了。国内已有学者明确指出:“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是设计而非管理问题”[4]。在漫长的人类设计史中,工业设计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工业文明在100多年里已使我们的世界变得面目全非,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各个角落和人类的各种行为。对于绿色设计产生直接影响的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出版了一本引起极大争议的专著《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他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他同时强调设计应该认真对待有限的地球资源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现实情况表明,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仅靠企业中产品或生产工艺的绿色设计无法真正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而必须实行PGD发展战略。

3 “泛绿色设计”的主要内涵

3.1 不同社会层面的“泛绿色设计”

3.1.1 政府层面 以PGD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变,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在宏观层次上,包括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管理立法等。在中观和微观层次上,首先在特定区域内和环境承载力(区域性生态足迹分析)范围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5],进而形成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生活安全(防止环境污染和有毒有害物品对人身健康的损害)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推进生态城市、生态村等新型聚落环境的建设;营造有利于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和发展绿色经济的环境条件;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树立绿色干部政绩观,实现干部考核标准绿色化等[6-7]。

政府的PGD往往能解决一些影响面大又难以根除的棘手问题。例如,当前令国人深恶痛绝的“地沟油”回流餐桌问题,习惯的解决办法就是查抄、捣毁、处罚等“硬堵”,实践证明收效不大,时至今日问题依然存在,可谓是防不胜防,难以堵住。若政府采用PGD来解决此问题,就可以变“堵”为“疏”、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即由政府主导,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协调国企、民企等社会力量,以市场经济手段和企业运行机制,从源头抓起,统一回收各种餐厨垃圾,切断生产“地沟油”原料源。在此基础上,建立上述垃圾的初加工和精加工企业,使“地沟油”转变成生物柴油或航空煤油,开发新的生物能源。同时,政府还需以优惠政策来扶持引导生物柴油的生产与消费,增强新型产业的生存活力。这样“泛绿色设计”的结果,不仅可以根除“地沟油”回流餐桌问题,而且还可形成效益可观的新型产业链。现今巴西的库里蒂巴市“以生活垃圾换食品”和加拿大“以餐厨垃圾生产生物柴油”等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3.1.2 企业层面 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新技术,对已有的传统生产工艺、产品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调整投资方向,积极发展新型绿色产业;增加绿色新技术和绿色新产品研发的投资比重,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不断增加绿色电力使用比例,建立起绿色运营机制,提升企业的环保形象等。根据经济社会生态化发展模式的要求,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资金、设备、物美价廉的产品以及周到细致的优质服务等,而且还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善待环境、呵护环境”的高尚生态道德。因此,企业必须运用PGD理念,设计出“清洁生产”、“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生产和绿色运营机制。

目前,在发达国家新出现的“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是企业界实施PGD的又一项新任务。企业碳排放行为直接关系到全球气候变化,对碳排放数据的收集、计算、监控效果等信息的披露,是企业应有的生态道德之一。同时,CDP项目的实施也是现代企业进行碳资产交易的一门新生意。随着“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建立,在未来,企业必须主动进行碳核算并对外披露碳信息,因为公布真实、完备的碳排放数据系统是碳交易的先决条件。PGD的实施可促进企业设计良好的碳管理体系,进而增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降耗减排。而能源价格上涨,使低碳不仅仅只是口号,而是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是现代企业进行PGD的又一个新内容。近年来,国内外不断爆出假冒伪劣商品的丑闻,如中国的地沟油和三聚氰胺事件、印度的“毒牛奶”、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等,都说明了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漠视自己对社会、对消费者责任的扭曲经济行为,进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在此问题上,中国企业尤为严重,有专家统计,中国近七成的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促进和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动员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参与和行动,企业家和企业的自觉性固然是第一位的,而媒体的监督、管理机构的敦促、社会组织的宣传和消费者的抵制等都是关键因素。因此,只有运用PGD的思想和方法,方能构建起全社会的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监督体系。

3.1.3 民众层面 不断提高和增强公民大众的环境科学思想意识与环保素质;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和行为,大力提倡和推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观念、方式及行为;认真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公民职责;积极参与政府和企业推行PGD的监督检查活动等,都是民众层面实施PGD的重要内容。

大量事实证明,公民大众既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又是一些环境问题的制造者。一系列不良的生活行为和消费行为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根源,而且还是影响某些环保新设施和环保新举措推行实施的障碍。例如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废品回收,需要城市广大市民积极配合参与,对自家垃圾进行分选后排出。若市民不能自觉地进行自家垃圾分选,必然阻碍了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由于民众在社会中人数众多、分布广阔、行为方式差异悬殊,因此民众层面的PGD是一项繁杂艰巨的任务。

增强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提升国民素质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在民众层面上“泛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例如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方面,对某些可污染环境的商品或损害环境的企业行为,广大消费者拒绝购买商品或不予投资,可谓是最好的反馈机制。可是在中国,民众并不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放在心上。有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曾发生重大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的上市公司中,不少继续获得基金和投资者的青睐。如被爆泄漏毒废水的紫金矿业,在被中国环保部处罚后,不但没有跌盘,反而涨停。此点再次证明民众行为“泛绿色设计”的重要性。

3.2 不同产业领域的“泛绿色设计”

3.2.1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建设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摆脱“石油农业”困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也是在农业领域实施PGD的主要内容。在政府的主导下,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省、生态县、生态乡和生态村的规划与建设,同时根据各地的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应用各种生态农业技术进行改造、嫁接、组装与构建,设计出各具特色、各显优势、各种各样的生态农业模式[8]。

3.2.2 工业生态化的设计与建设 工业生态化是转变传统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是PGD在工业领域的主要“用武之地”。主要设计内容有零排放、替代材料、非物质化、功能经济、新工艺与新产品的开发等。

3.2.3 绿色服务业的开发 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多方面的高端服务业的支持与配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门类与内容必将愈加广泛和丰富,也必将成为PGD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主要设计内容有绿色交通、绿色酒店、绿色照明、绿色建筑、绿色贮运、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绿色教育、绿色文化、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金融、绿色产权等[9]。

3.3 区域性的“泛绿色设计”

3.3.1 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 生态工业园区是在特定区域内,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产业生态系统中不同流程或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共生、耦合、资源共享,使能量和物质的消费得以优化,废弃物的产出被最小化,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是人类PGD的“佳作”。

3.3.2 生态城市的设计 生态城市是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不论是生态城市建设总体方案的制定,还是建设过程中各阶段目标的实施,都需要开展大量的PGD的工作[10]。

3.3.3 环境问题商业化解决模式的设计 对特定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处理,习惯的做法是直接采取工程技术或生态技术措施,但其效果往往不佳。若能结合一些经济手段,设计出“商业化的解决模式”,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荷兰生物学家在印尼婆罗洲采用经济手段成功地拯救了濒危动物——红毛猩猩,并复兴了当地经济;在我国毛乌素沙地的腹地上,通过兴建生物质能发电厂,拉动了沙柳种植业的发展,现已有60 万hm2的沙地得到了绿化治理。这些成功的案例都说明了PGD的重要作用。

3.3.4 生态工程建设的设计 主要内容有在特定区域开发建设时所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包括一些生态工程项目的建设,如生态输水工程、生态绿化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等;对某些遭受破坏或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所采取的修复和恢复的工程措施,如受损湿地的修复、退化草原的恢复等。这些生态工程的建设均需要PGD的理念和方法。

4 “泛绿色设计”基本原则和运用方法

4.1 基本原则

4.1.1 “3R”原则 即循环经济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原则。

4.1.2 跨领域原则 PGD的产业链条或作用范围可跨越某产业领域。

4.1.3 综合效益原则 PGD追求的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的获得与提高。

4.1.4 “仿生”原则 即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产业生态系统。

4.2 运用方法

主要运用方法是把PGD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按照以上四项基本原则,实行设计师们的专业设计与社会上其他部门的非专业设计共同推进的应用对策,在专业性设计和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管理规程、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制定工作中,运用和渗透PGD的基本思想与原则。当今世界,PGD的实施需要有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高端服务,现已出现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可以承担起此项高端服务。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云其实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计算可以为PGD的运用解决各种繁纷复杂又相互交织的系统工程问题。

为了有效地解决好各类环境问题以及摆脱各种生态危机的困扰,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要实施PGD发展战略。当今世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应该是一个对人类的前途命运负责任的大国。在当前实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应该积极实施PGD发展战略,健康稳妥地保障经济社会的生态化转变。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08].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2] 亦冬.生态文明: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J].攀登,2008,27(157):73-76.

[3] 王雪.生态自然观与绿色设计[J].科技资讯,2010(10):237-238.

[4] 李慧明,左晓利,王磊.产业生态化及其实施路径选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4-42.

[5]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侯昊晨,杨丹,刘金鑫,等.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4):42-46.

[7] 李国平,汪海洲.加强生态文明的生态环境制度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6):32-37.

[8] 张威,钟学斌,张玲玲.基于生态农业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设计——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7):35-39,45.

[9] 颜晓峰.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方式变革[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29(3):38-42.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4

战略(下)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中国碳排放总量居全球(A)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2.根据本讲,全国总的建设用地为(D)A.20万平方公里

B.25万平方公里

C.30万平方公里

D.35万平方公里

3.根据本讲,城市化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两者之间存在(C)的关系。A.相互促进

B.互相依存

C.相互置换

D.相互制约

4.根据本讲,全国总的建设用地中,城市建成区域用地为(A)A.近5万平方公里

B.6万平方公里

C.10万平方公里

D.16万平方公里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城市化会产生哪些问题?(ABCD)A.城市病

B.拥挤

C.污染

D.公共安全

2.根据本讲,全国总的建设用地中,弹性较大的部分是(ABC)A.城市建设用地

B.农村建设用地

C.独立工矿用地

D.水利工程建设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土地仅仅是一个生产要素。错误

2.目前中国人均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居全球第一。错误

3.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正确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5

摘 要: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保护问题上,内蒙古自治区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划定生态红线作为战略目标,制定实施《内蒙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初步方案》,实现最严格的制度保障内蒙古绿色发展。

关键词:生态红线 内蒙古 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每一个人,可谓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些都是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的生态保护问题,体现出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眼光和坚定决心。

推进和完善这一具有基础性、长远性、艰巨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必须要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下,各地、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和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更要始终牢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践行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党和国家把划定生态红线作为战略目标

早在2000年左右,就有一些地方开始在摸索中践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以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推进生态建设工作的抓手。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以“划定生态红线”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旨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013年,环境保护部划定4省(区)为试点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对内蒙古、江西、广西、湖北境内的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完成了试点地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案。方案中4个试点省(区)所划定的生态红线区域面积均达到该省(区)国土总面积的20%左右,如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红线区域涵盖的面积为28.4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4.1%。2013年5月24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必须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意识。同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提法首次正式出现在党中央文件中,进一步强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强调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工作。生态文明建设被放置于总体布局的理论高度,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内涵的深刻认识和行动诠释,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为子孙后代负责、为创造全人类共有美好家园担当重任的精神和魄力。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指引下,全国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入崭新阶段。

2017年2月7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于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勘界定标工作,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10月18日,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进一步深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论共识,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生态红线的重要作用,要求“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完善自然生态空间管理制度,坚持生态红线以内自然生态空间严禁占用、生态红线以外自然生态空间限定使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调整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控制对未利用地的开垦。举全国之力,“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研究制定《内蒙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初步方案》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正北方,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东西绵延2400余公里,拥有118.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自治区境内有6大水系,草原和森林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水面、湿地、沙漠沙地面积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区域,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总书记在2014年视察内蒙古时强调:“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要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有关部门和全区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响应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内蒙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初步方案》,于2017年7月17日成文,经自治区党委、政府研究审议,报送至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完成技术审核程序,将于2018年下半年国务院批准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实施。《方案》中,为优化完善和有效保护生态空间,保持生态功能稳定平衡,规划于2020年年底前,在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上,推进勘界定标工作。力争到2030年前,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得到有效实施,生?B保护红线布局将进一步优化,生态功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建设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能够全面、系统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内蒙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初步方案》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内容,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工作主线,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性保护要求,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形成符合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目标、又切合自治区实际区情的划定方案,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在空间规划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有限国土资源空间开发方面的底线作用。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是统筹协作的系统工程,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由自治区环保厅、发展改革委牵头,各盟市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水利厅、林业厅、农牧业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测绘地理信息局、气象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开展具体工作,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进行基础性调查调研和校验评估工作,参照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格局和分布建议方案,严格划分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国家级自治区级禁止开发区域及有保护必要的其他类型保护区域,在此基础上落实红线边界和勘界定标工作。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推进内蒙古绿色发展

早在2013年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就特别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全面实施法治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坚决态度和决胜信心,总书记指出解决生态保护的关键所在,“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2012年以来,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部署,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每年都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至今连续6年累计已有2.5万人次执法人员深入执法,在全区各重点行业企业排查风险整治隐患。同时以2014年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为警示,分析研判问题症结所在,在各盟市多次集中开展百日专项行动,对前期排查的各类问题分类梳理、明确责任并加快整改。不断加大对各类企业落实环境保护措施的监管力度,强化并严格明确企业减排治污的主?w责任意识,责令限期整改。自治区相关监管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实行环境保护动态化管理、督导,更注重“回头看”督查监管力度,力求做到生态保护工作无死角、无后患。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不断探索和完善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环境法制建设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01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明确规定了党委、政府部门、检察和审判机关等39个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增强了有关部门的主体责任意识和积极主动性。先行先试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从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方面,研究制定并相继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施方案》,确定呼伦贝尔市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确保责任追究制度落地实施。

内蒙古相关部门统筹协作,先后以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等地为试点,进行矿产能源、土地资源、森林、草原和湿地资源资产实物量变动统计,先后制定发布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有《内蒙古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的总体方案》、《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水污染防治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全区建立完善环保与公安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主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试行)的公告》等。同时,不断加大日常环境信息覆盖面和动态数据公开力度,鼓励激励公众参与和监督。协调自治区环保、网信办、公安系统、安全等部门建立舆情协商制,制定《全区环境信息公开实施方案》,健全和完善24小时舆情监测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响应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的《督查意见》,自治区党委、政府成立整改落实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存在的49项问题进行全面整改工作,制定并向国务院报送整改方案《整改方案》、《整改措施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单位、督导单位,确定具体整改措施、目标和期限。为保障整改工作的质量,自治区党委、政府分解落实整改任务,12个委办厅局和12个盟市党委、政府均递交整改承诺书。督查整改工作不仅采取听汇报、看材料、转现场等形式,更注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受理群众举报和反映问题的有效线索,积极开展明察暗访、调查取证等工作。在客观公正调查的基础上,严肃问责124名相关责任人,其中包括27名厅级干部、65名处级干部,近百人被予以党政纪处分。内蒙古自治区正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标准,采取强有力的方法措施,不断加大专项督查力度,全面落实整改工作,现已完成17项整改内容,其余32项正在推进落实中。全区整治突出环境问题的成效显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在逐步下降,全区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EB/OL].http://,2017-05-27.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工作方案[EB/OL].http://,2017-07-17.4.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关于自治区2016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的通知[EB/OL].http://,2016-09-01.5.中国政府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2011-10-20.(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绿色发展 篇6

实现绿色发展——

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网环保频道》、《中国环境频道》关于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烟台市福山区)重点宣传战略合作单位实施方案。

一、合作背景

当前,由“地沟油”、“垃圾猪”、“垃圾鸭”等餐厨废弃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助于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卫生等问题,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

央视网环保频道、中国环境频道以宣传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宣传党和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宣传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宣传介绍环保形势,解读环保法规政策,总结环保经验教训,宣传彰显环保典型;推动环保法制建设,沟通产业市场信息,介绍环保技术产品,交流行业管理经验,架设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以及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的桥梁,不断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健康发展。

烟台市福山区按照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印发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区)初选名单及编报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0}3312号)以及山东省经信委等五部门《转发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关于印发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区)初选名单及编报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要求,结合福山区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二、合作前景

环卫处的工作关系民生,要与公众做好沟通工作,媒体作为职能部门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担负着下达政策信息,上通民情众意的职责。

央视网环保频道、中国环境频道依托中央电视台强大的媒体资源,成为最具权威性、真实性、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受众广泛的网络媒体。福山区环卫处与央视网环保频道强强联合,加大力度宣传环保产业、环保风采等方面的环保新闻,必定推动当地环保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方面做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力争把福山区环卫处打造成环境卫生行业系统中的领头军和先进典型。

三、央视网的传播优势(选择网络媒体中央视网环保频道的原因)

央视网环保频道与环保局不仅是专业对口媒体,而且央视网环保频道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整体优势

中国第一媒体网站,国家六大官方网站之首

真实性、权威性的代表网站

建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最强新媒体

独特的媒体优势,雄厚的依托背景

国际化的域名优势

不断增长的知名度

(二)、传播优势

日均页面浏览量:5000万以上

日点击量突破2亿 浏览量逐月稳步大幅递增

注册用户数突破2000万,并以2万/日的速度增长

(三)、内容优势

1、权威新闻信息:

央视权威发布的主通道 ;与央视的电视新闻进行全面的互动

2、特色化的专业频道:

CCTV.com专业频道34个 ;上网电视栏目达到234个 ;日点击量突破2亿

3、央视网大活动

常规性的活动制作官方网站 ;定期的大型活动,吸引受众关注 ;春节联欢晚会CCTV.com点击量达到2亿,访问页次1582万次

(四)、独家视频直播与点播

年互动直播超过1194小时 ;点播超过2410小时

(五)、媒体合作

与全国各大媒体网站进行合作、资源互补 ;与全国百家省市电视台合作,实现信息量的最大化

(六)、影响力覆盖全球:

北美设立镜像站点 ;世界华人关注中国的重要通道 ;与CCTV新闻频道、CCTV-

4、CCTV-9同步视频直播

四、方案实施的目的

建立适合烟台城市特点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监管体系;探索适合烟台市市场行情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工艺路线;形成合理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产业链,提高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从源头上彻底清除打击加工“地沟油”的非法行为,力争将烟台市建设成为规划布局合理、收运体系健全、处理工艺先进、管理机制科学、保障措施有力、功能完善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城市。先以福山区为试点,获得实施效果后,便在全市展开以福山示范试点为蓝本,辐射全市、周边的城市乃至全国。

五、方案实施的意义

我市饮食服务、单位食堂、幼儿园、学校以及家庭等每天都产生大量餐厨废弃物。餐厨废弃物具有明显的资源特性和污染物特性,通过建立完善的回收运输、集中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生产沼气、工业油脂、生物柴油、肥料等产品,可从源头上治理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的非法行为,避免将餐厨废弃物直接作为饲料进入食物链,也可有效解决餐厨废弃物直接排入下水道或通过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进行填埋或焚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不仅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餐厨废弃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六、奎文区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

烟台市试点工作首先从福山区实现突破,餐厨废弃物主要是指餐饮单位、单位食堂、屠宰及食品加工企业产生部分。

(一)建立完善餐厨废弃物收运及监督管理体系。(1)、建立废弃物登记制度。(2)、建立定点回收制度。(3)、建立收运管理体系。

(4)、探索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收费制度。(5)、建立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补贴制度。

(6)、油水分离装置、收集装置配置,收运车辆和工具配置,餐厨废弃物成分检测装备配置等。

(二)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项目,不断优化技术路线,提高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

(三)加大管控力度,抓好“地沟油”源头治理。

成立福山区环卫监察中队,以整治、根治地沟油为专业执法管理队伍,强制辖区内所有的餐饮单位、单位食堂等建立地沟油产生的回收处置台帐,并与地沟油回收处理企业签定回收处理协议,对地沟油产生的数量、处置时间等一一记录在案,以备查,从源头上加强地沟油的管理。

(四)严厉打击非法收运、使用餐厨废弃物行为。

开展部门联动的执法整治活动,狠抓案件查办力度,打击和取缔非法收运、使用餐厨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人。

(五)加强食用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统一发布“地沟油”相关食品安全信息。加强食用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工作,建立快速、便捷的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机制和网络平台。

(六)加大宣传监督,强化部门合作

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地沟油整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罚,在具体的罚则没出来之前,利用好新闻媒体,利用好舆论的力量,进一步加大地沟油危害的宣传力度、企业诚信和行业自律教育等。对在根治地沟油中态度积极、措施有力的餐饮企业,授予“地沟油集中处置优秀单位”称号;对拒不配合或者态度消极的企业,通过新闻媒体集中曝光等形式,使其逐步退出市场。二是强化部门协作。由政府牵头,工商、税务、城管、卫生、贸易、药检局等部门联合行动,共同把关,把福山区环卫处审批的垃圾处置证作为各部门年检年审发证等必要前提,对产生“地沟油”等餐厨垃圾的企业进行全面监管,并通过综合执法、严管重罚等形式,坚决予以打击,斩断非法利益链条。三是加大监管与处罚的力度。完善“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收集处置单位备案制度,规范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行为,加大对“地沟油”和非法收运、处置餐厨废弃物行为的处罚力度。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区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七)强化协议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与金信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签订回收协议的餐饮企业所产生的地沟油必须由金信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负责回收,如果发现私自出售现象将严格处罚;金信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需配备专业人员和作业车辆,上门收集。同时各方必须建立收集、运输、处理制度和处置台帐,详细记录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收运时间、处置时间、去向、用途等,有效地防范了餐饮企业餐厨垃圾乱扔乱倒和非法回收现象。

(八)、实行有奖举报制度。

加大群众参与监督,对非法炼油黑窝点实行有奖举报,对举报人举报的信息一经查实,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对“地沟油”加工黑窝点发现一处,取缔一处。

(九)、实行奖励制度。

制定《企业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回收处理考核管理办法》,定期考核,对任务完成好的企业和先进个人定期进行表彰奖励,大力宣传,使其更好地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提高各单位参与回收处理的积极性,达到全部回收处理、杜绝私拉乱倒私自加工回流餐桌的良好效果。

七、宣传方式

央视网环保频道、中国环境频道两频道专门设有环保风采、环保名企、节能减排、环保产业、视频在线等栏目,可全方位、针对性、广泛性的对福山区环卫处及所辖区域的环保事迹及先进典型进行重点广宣传与推广。

1、图片新闻形式

央视网环保频道、中国环境频道在与烟台市福山区环卫处合作期间,福山区环卫处所管辖区的先进环保单位、先进环保风采、事迹都可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在央视网环保频道和中国环境频道上宣传。尤其是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2.文字新闻形式

福山区环卫处日常工作中的先进事件、先进典型人物、举行的系列环保活动都可以软文的形式发表在央视网环保频道和中国环境频道上,其覆盖面范围广、内容丰富;通过两个频道平台加强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相关政策的宣传,引导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有利于推进试点工作的良好舆论导向。

八、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 目前,国内餐厨垃圾可回收的“地沟油”资源量为1000万吨左右,但进入生物柴油领域的不到8%。主要原因:一是绝大城市的“地沟油”回收网络不健全,回收还不充分。政府管理部门多头管理,结果没人能管好;对违规行为无处罚标准,无法律法规依据,故达不到制止效果,废油脂收运处置、利用等环节监管力度和措施不到位,政府基本是在问题曝光时的阶段性打击和监管,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地沟油”回收利用尚处于比较混乱状态,非法生产商暗中与正规生物柴油企业争夺“地沟油”油源。目前针对全国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尚不健全。餐厨废弃物处理体系仍需完善。法规体系和政策机制尚不健全。监管缺位、责任不清。

危害意识不足,宣传不到位。

烟台市整体市场环境下,存在以下实际问题:

1、社会偷油现象严重。城区内以挖地沟油为职业的人员队伍不在少数,这些人员队伍的存在对地沟油的收集工作带来了不少影响。目前我们现在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办法来处理铲除这些队伍。

2、酒店废弃油脂收集工作难以开展。有不少酒店在利益的驱动下,暗地里与社会收油者进行交易,有的甚至是:宁愿将废油倒进下水道,也不让收集:不给钱就收不到废油。这种情况既导致了地沟油回收处理企业处理成本的大幅增加,又导致了垃圾畜禽的产生和地沟油回流餐桌的途径无法杜绝。

3、有少数连锁式的酒店,对地沟油整治认识不足,以总部回收的名义拒签协议。例如:肯德基、华莱士、必胜客等,这也给整治工作带来了困难。

4、部分沿街酒店的地沟油管井在小区物业管理下,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收取了私自挖油者的钱后,而不让专业收集队伍到小区内清理,如文化路早春园小区,文化路南头小区等,这也增加了地沟油收集的难度。

5、受天气的影响。夏天:管道内油脂有部分被雨水冲到了雨污水管网内,冬天:室外的地沟油和餐厨垃圾等杂物冻结在一起,收集清理非常困难。

中国中央电视台

央视网环保频道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脆弱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节能减排,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工业部门实现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建材工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决定了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在全党全国人民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时候, 建材行业更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要采取更加主动与自觉的姿态, 举全行业之力加速推进节能减排, 实现清洁生产,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此,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联合各相关专业协会, 共同向全国建材行业发出发展绿色建材推进节能减排倡议。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要求, 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期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 而是使建设、生活、发展的环境与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相一致, 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强盛的重要象征。

节能减排是工业系统摒弃和挑战传统工业弊端, 实践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 也是建材行业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履行社会责任,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主动推进与实施建材工业节能减排, 不仅是建材企业自身生存和立足社会的需要, 也是转型升级、实现“两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 全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全国工业部门中列第四位。建材工业目前年排放烟气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达到约340万吨、160万吨和135万吨, 是减排重点行业;建材工业同时也是资源节约、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有优势、有擅长的行业。在当今形势下, 加快推进建材行业由能源、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的转变, 减轻排放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已到了必须采取进一步实质举措的关键时刻了。

全行业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 深刻认识其内涵和紧迫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增强责任意识, 树立绿色、低碳、清洁生产的发展理念, 以“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和创新产业政策”为手段, 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理念全方位地贯穿于各产业及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政策制定、标准提升、基本建设、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 制定出针对性强, 措施有力, 有操作性的举措和办法。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 又是必须不断渐进、年年有新的作为的现实选择。通过全行业的努力, 要力争使建材主要产业能耗、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量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20%以上, 万元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8%以上。

二、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从根本上推动节能减排

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 坚定实施控制总量、创新运用“三新”、优化存量、开发与拓展新兴产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国际化步伐的“六位一体”工作格局, 是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针对行业当前发展实际明确提出的工作指导方针, 也是整体推动行业节能减排的根本举措。全行业要采取措施, 坚决抑制传统产能的盲目增长, 在优化存量进程中实施节能减排, 在加快发展建材新兴产业、增加新产品、新品种的进程中, 推进节能减排, 在提高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中, 促进节能减排。

我们认为, “六位一体”方向很明确。全行业必须齐心协力, 建材行业各产业、企业, 各级各类行业协会, 与“六位一体”工作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都要研究制定各自的具体目标和切实措施, 都必须确立各自的路径与支撑点, 把推进节能减排、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三、创新运用“三新”, 夯实节能减排支撑基础

创新制定产业政策, 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各级各类行业协会和建材行业管理部门, 要在深入研究与探索的基础上, 创新制定产业政策的思路。产业政策和相关法规行规的制定不能只局限于控制与淘汰的层面, 要努力联手与争取发改委和工信、建设、科技、国土、环保、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政府部门, 推动制定各种鼓励和激励企业降低能耗, 减少排放的优惠政策, 同时要积极创新经济、法律和处罚政策, 对在一定期限内能耗和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实施限产、停产或采取必要的处罚。

创新提升标准, 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凡是新建项目, 其能耗和排放必须适用目前的最高标准;在新标准的制修订中, 必须将提升节能和减排标准作为重要内容。要在行业中大力贯彻实施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新标准。积极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规范、水泥生产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与标准的制定;加快推进新能源玻璃、平板玻璃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外墙外保温材料等标准的制修订与提升;完善陶瓷产品节能节材、节水标准的提升与制修订, 重点推进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和建筑陶瓷薄型化、卫生陶瓷轻量化、节水型等相关标准的提升与制修订;积极开展具有节能环保、保温隔热、隔音、防水、防火、抗震等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标准提升与制修订, 大力推进烧结砖瓦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等重点标准的提升与制定;加快推进节能环保建材设备产品标准的提升与制修订进程。

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在推进传统建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必须把节约能源、降低排放作为主攻目标, 并注重产品生态设计。特别要结合“水泥窑炉粉尘及氮氧化物减排关键材料及技术开发”等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组织实施, 积极推动由政府引导、资助,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的建立。

加快“两化融合”, 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墙体材料等传统建材产业, 积极开发和应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先进技术和装备, 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

要结合“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的创新技术研发, 着力突破运行智能控制、原料矿山智能化开采、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矿山建设等技术, 以高性能产品及低环境负荷生产的综合技术支撑清洁生产。

四、将优化存量作为实施节能减排的主攻方向

我国建材主要产业的产品产量已分别占到全球产量的50%以上, 主体技术装备大多也已赶上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奠定了超越与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的基础。但在发展绿色建材, 推进节能减排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有明显差距。差距是潜力, 也是动力。建材行业各产业、各企业都应主动与世界先进同行对标看齐, 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 把企业发展经济, 壮大自身实力, 与节约能源降低排放紧密结合, 把节能减排装备的研发、费用投入的增长以及专门机构与管理人员的设置, 与更新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改革落后的生产管理组织方式相结合, 提出系统的改造、提升的规划, 将节能减排落实在企业的各个方位和每个环节。

五、强化节能减排管理服务产业链建设, 发挥大企业的表率作用

节能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 除了要制定独立的节能减排规划、独立的产业政策、独立的达标标准和级别识别目录外, 还应加快推进独立的管理服务产业链建设, 改变目前管理服务缺位的状况。

要积极探索建立建材行业节能减排权威检测评估服务平台, 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 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效对标和能效评价体系, 在行业内开展节能减排达标检测、评估、认定工作;建立节能减排培训服务平台, 开展行业节能减排培训;组织搭建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咨询、技术改造与服务平台;建立奖先评优限劣机制, 在全国建材行业率先评定百户节能减排达标企业作为样板, 并推出节能减排示范企业, 发挥榜样的力量, 促进行业节能减排。

同时要充分发挥大企业 (集团) 和骨干企业技术、管理、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力, 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 引导培育其率先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环保管理中心, 加大研发投入, 加快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和开发, 服务于行业节能减排事业, 在节能减排方面起带头作用, 争做行业标杆。

六、加强对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与推广力度

大力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各类建材媒体、刊物都要将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长期的宣传重点, 开辟专栏、专版、专刊, 组织精品稿件, 保持宣传力度和密度。建材行业组织开展的先进工作者、劳模等各项评比、表彰、推优活动中, 要将节能减排实施、推进情况和效果作为一个重要条件, 宣传、树立节能减排的标杆、典型。

建材工业节能减排是一项光荣的事业, 是一项惠及子孙的系统工程, 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是我国由建材大国向建材强国迈进, 开始实施建材工业“超越与引领”战略的重要时期。面对实现两个“翻一番”、城镇化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面对“超越与引领”的光荣历史使命, 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之路是建材工业的必然选择, 必须把行业发展模式建立在资源可持续、生态可承载的基础之上。为此,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和19个专业协会共同呼吁全行业的同仁们, 让我们携手并肩, 与全社会一起, 坚定不移地实施节能减排, 为全面实现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共同努力, 做出建材人的应有贡献!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中国水泥协会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

中国砖瓦工业协会

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

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

中国砂石协会

中国石灰协会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

中国石材协会

中国装饰装修材料协会

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

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

中国建筑砌块协会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

中国摩擦密封材料协会

中国建材机械协会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8

一、战略实施以来及2015年工作进展

(一)全面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确保《指导意见》落地,将2014—2015年主要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明确了每项任务的时间进度和预期成果,形成了《重点任务分工方案(2014—2015年)》,包括长江黄金水道、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产业创新、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绿色生态走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16项重点任务,切实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二)规划政策设计不断完善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水利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出台了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实施意见。随船调研长江航运收费情况,取消船舶港务费等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轻航运企业负担。

(三)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

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制定长江经济带2020年和2030年水利控制性指标,明确节约用水与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建设任务。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行政区已全部完成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的市县两级分解工作。构建水环境监测网络,对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近60个断面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核算。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能力。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八部委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研究联防联控政策,安排实施重点工作。加强长江沿线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等工程。安排林业专项资金266亿元,支持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开展林业生态保护。安排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57亿元,支持长江经济带实施重点湖泊、流域等水污染防治工程。

(四)黄金水道建设加快推进

着重围绕解决长江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和支流不畅问题,加快推进黄金水道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工程研究论证。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于2015年6月开工建设,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京杭运河整治工程全面加快。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研究、宜昌至安庆航道整治模型试验取得重要成果,正在开展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加快推进长江船型标准化,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造了一批标准示范型船舶。

(五)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创新,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印发《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实施意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分工协作。研究编制长三角世界级造船基地和海工装备基地建设方案。研究形成《支持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大力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长株潭、成都、杭州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7个。

(六)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深入

加快海关通关方式改革,长江经济带12个海关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推行长江经济带检验检疫一体化,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不断推进。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衔接,渝新欧等中欧班列稳定运行,云南通往老挝的中老铁路开工建设。长三角4省市与8部委密切合作,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湖北、湖南、江西协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重庆、四川共同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推进江苏、安徽两省和沿江市县新型城镇化试点,积极破解“人、地、钱”等方面的问题。

(七)重大问题研究取得突破

研究提出《“十三五”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任务》。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环境污染防控治理、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打击长江非法采砂及治理非法码头等重大问题,加强专题研究协调。深入研究三峡枢纽运输瓶颈问题,提出疏解方案。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长江航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8个指导性文件。

二、2016年工作考虑

2016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即大力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三大城市群,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协商合作机制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坚持强化规划引领,做好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关规划的衔接协调

抓紧编制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和保护总体规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各项规划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更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二)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落实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制度,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全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处理好长江航运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淘汰落后污染产能,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

(三)坚持以黄金水道建设作为重要依托,深入推进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和关检直通

加快推进长江航道系统治理,继续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湘江二级航道二期等工程,加强主要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重庆、武汉航运中心建设,推进长江船型标准化,推动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加快三峡水运新通道、宜昌至安庆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建设,开展重庆至宜昌货运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四)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建设现代产业走廊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上海、安徽(合芜蚌)、四川(成德绵)和武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发展壮大服务业。有序引导产业转移,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分工协作格局。

(五)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以制定实施三大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契机,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聚焦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充分考虑特大城市功能疏解,合理划定城市边界。长江中游城市群着力在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上下功夫。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重庆、成都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

(六)坚持推进双向开放,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用好陆海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衔接互动,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上海的辐射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开放体系。建设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加快国际运输通道建设。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

上一篇:讲稿市场营销下一篇:大语文阅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