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住宅建设问题

2024-09-17

绿色生态住宅建设问题(精选8篇)

绿色生态住宅建设问题 篇1

在中国古代,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建筑与城市村镇建设, 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当今, 人类进入了工业化社会, 生产力迅猛发展、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类的居住环境成为钢筋、水泥的丛林, 建筑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严重的影响。在人们步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征途中, 家庭住房正逐渐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住宅不再是单纯意义上遮风避雨的场所, 而是多数人所追求的健康、环保、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于是, “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住宅”应运而生。

1 绿色住宅的内涵

“绿色住宅”内涵与“绿色建筑”一样, 也归纳为具备“4R”的建筑, 即Reduce, 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 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 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 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因此, 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

2 绿色住宅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我国虽然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打出绿色住宅或绿色社区的招牌, 却未真正达到“绿色”的标准。目前, 绿色住宅仍如一个初生的婴儿, 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理论、设计方法及管理机制等方面还不够成熟, 其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相关政策制度还有待健全完善。虽然, 从1998年开始实施货币化分房政策以来, 商品房市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住宅建设的总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 总体来说仍处于高速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型期, 因此对于绿色住宅的一系列评价标准、实施准则等还在制定当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操作的规范性。2) 房地产企业在对绿色住宅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绿色住宅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住宅产品的设计、建设、消费和管理服务全过程。而目前, 许多房地产企业对它的认识仅片面地停留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甚至简单地认为“绿色+住宅”就是绿色住宅, 从而一味地追求绿化, 忽视了绿色住宅的真正内涵。3) 消费者对绿色生态住宅的意识不强。我市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 对住宅的需求仍停留在“居者有其屋”“厨卫齐全”等初级阶段, 并没有主动接受绿色生态住宅;另外, 拥有绿色住宅的大多数消费者并没有注意利用其节能、环保条件, 抹杀绿色住宅的优势。

3 发展绿色住宅的对策

绿色住宅,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 必须由开发商、消费者、政府三方互相配合, 共同推进。

1) 开发商。开发商应进行绿色住宅建设的创新, 积极开发绿色住宅市场, 主动引导市场需求, 在开发商获得合理利润的基础上, 考虑购买者收入水平, 确定消费者和开发商两者都能承受的销售价格。

2) 消费者。消费者要树立全新的消费理念, 崇尚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者也要明确绿色住宅带来的额外收益, 从节省电、热等能源费用、节水系统节省水费支出等,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体现这种收益。

3) 政府。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实现经济运作的调控管理者, 也应有所作为。在宣传上, 对消费者从节能、环保观念给予引导。在制度上, 加快制定和完善关于绿色住宅的评判标准和认证体系。在政策上, 从税收减免和信贷资金上给予财政倾斜。在设计与建设方面, 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住宅小区设计与建设。延安枣园的新型窑居就是比较成功的范例, 它以当地的天然石材文献标识码:A为基本建材, 室外增设太阳房, 采用大玻璃窗, 改善了室内采光条件, 窑顶增加了太阳能热水器, 设计了采用地热、地冷的通风空调系统。通风、采光等13项考核指标, 居民满意率达80%左右, 其中通风、采光满意率达100%。示范点建成后, 获得了海内外有关部门和建筑学界的高度评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因特网站的文章说:“从新型窑洞的建成, 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 中国现代建筑已开始找到其文化与地理的根源。在北京与西安, 西方格调的新建办公楼鳞次栉比。相比之下, 这些新窑洞虽貌不惊人, 却因此更加珍贵。因为它富有创意, 体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精神。”

总之, “绿色住宅”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人居空间, 需要社会各方面制定相应对策, 迅速做出反应, 促进绿色住宅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阐述了绿色住宅的内涵, 分析了绿色住宅的现状, 从开发商、消费者及政府三个角度提出了发展绿色住宅的对策, 指出绿色住宅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发展中的人居空间, 需要社会各方制定相应对策, 才能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绿色住宅,人居环境,对策,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阳, 张霖.绿色建筑初探[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2, 6 (4) :39-41.

[2]朱旭艳.生态建筑与城市建设问题的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5, 16 (2) :52-54.

[3]孙志娟.绿色建筑面临的技术与经济问题[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7, 33 (5) :171-173.

[4]葛盛.浅谈绿色生态住宅[J].山西建筑, 2007, 33 (4) :44-45.

农村住宅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篇2

关键词:农村;住宅;建设;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随之增多。但是,由于农村情况复杂,监管力度不够,人为因素多,在农村住宅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进一步规范农村住宅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不合理,布局散乱,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新建改建房屋的愿望愈来愈强烈,但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相当多农民首先是在住宅选址上随心所欲,或自留地、或包产地、或村道两旁,散、乱、差现象突出;其次是在住宅用地的需求计划上不切实际,盲目攀比,贪大求宽。这种缺乏系统长远规划的无序状态必然造成:一是新旧房屋斑驳错杂,高矮不一,样式五花八门,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二是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二)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普遍低劣

一般情况下,农村房屋建设没有经过专门的设计,这将给今后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些不便和麻烦。比如说,没有必要的给水排水设施,没有垃圾收集处,没有专门的牲畜圈养区,甚至还有人畜混住的现象。农村大部分都会饲养牲畜、家禽,它们的粪便不及时处理,会滋生蚊蝇,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当前,农村住宅建设绝大多数没有正规的施工图,都是凭借传统的施工经验,施工队伍也都是个体瓦工、木工等拼凑而成,技术落后,建筑工程质量没有保证。农村住宅建设既没有规范设计,又没有专业施工技术人员,住宅质量得不到保障,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事故隐患。另外,落后的“亲帮亲,邻帮邻”建设和传统自建方式,导致房屋建设有很强的随意性,适应性较差。建筑质量不高还造成农村住宅更新周期过短,过于频繁的拆建,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三)住宅功能不全,住宅性能差

传统的农村住宅格局已经满足不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由于受到传统村民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村民的住宅功能单一,没有合理的布局,日常居住房间与杂物不能合理分开,饲养的牲畜家禽还未有独立的圈养空间;厨房、卫生间面积布局不合理;住宅配套设施不齐全,管线走向不合理,造成安装家用电器设备困难,并且使用不方便、外观不美观。居民普遍存在自由改装住宅的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村住宅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生活。

(四)违规建设现象突出

第一是在耕地或者规划区内建房,第二是一户多处宅基地,第三是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严重超标。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村民新修房屋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只能在规划的建设用地上修建,每户村民只能有一处宅基地,且面积不能超过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但实际执行情况并非那么乐观,农村住宅建设的诸多违规现象已严重打乱了农村房屋建设管理秩序,极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

二、规范农村住宅建设的对策

农村住宅建设管理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村民与政府部门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加强对村民政策和自我保护的宣传,提高综合素养,政群共同努力,实现农村住宅建设的规范化管理。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既要合理有效利用,又要注重保护。农村建设用地的开发仍然要符合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严格按照规划用途使用,未经批准,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的利用规划。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土地法律责任,强化监管,加大政策贯彻力度和违法惩处力度。首选,要严格执行土地与房屋管理的相关规定,严格审批程序,杜绝违法批地;其次,要妥善清理现存违规建房问题,预防出现新违法现象,坚决遏制违法建房之风;最后,要加大“闲置房,空心村”治理力度,对一户多宅的或者宅基地废弃不用的,该强行拆除的就拆除,该组织复垦的就复垦,加快土地回归利用进程。

(二)科学设计,科学施工,建舒适型和安全型小康住宅

村民住宅的建设要统筹考虑农村生活的需要,搞好农作物的库存、家禽的饲养等场地的配套建设。应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也就是说居民的生活区与生产区要分开,满足房屋建设多样性、功能合理性、结构科学性、居住舒适性的要求,尽量达到既经济卫生,又美观安全的效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做到造价低但质量高,面积小但功能全,切实推动农村住宅建设的发展,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

(三)加快制度建设的进程,加大安全教育与质量监察的力度

健全的制度安排是农村住房建设市场有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各级政府应立足民生和生态从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的高度,思考和构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的制度体系,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规范与依据。各乡镇政府应根据所在乡镇的实际情况,对本镇乡村住房建设进行集中规划、集中管理,对建筑工人的技能与管理进行集中培训,尤其是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此外,在房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还要成立专门小组,全面负责房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监察工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住宅建设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重视,虽然在农村住宅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通过领导的管理和群众的配合,农村住宅建设会向着规范化、合理化、舒适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文宝,王莲.对农村住宅建设管理问题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No.77509:140-141.

[2]沈綵文,陈永,郑丹.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No.58620:350-352.

绿色生态住宅建设问题 篇3

关键词:房地产,绿色住宅,节能,环保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高投入、高能耗的住宅开发,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着产业的后续发展。绿色住宅以其环保性、可持续发展性,能很好地解决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流产品。

一、绿色住宅的理念与特点

绿色住宅是绿色建筑内涵在住宅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 在住宅的全生命周期中, 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高新技术成果, 高效率地利用资源, 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能为住户营造高效、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居住环境, 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绿色住宅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以人为本。绿色住宅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为创造良好的居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供物质条件。同时, 它充分考虑使用者需要, 科学规划设计, 采用新型节能墙体和屋面的保温、隔热等材料与技术, 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能满足人们迅速增加的健康和舒适感要求, 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2.经济效益好,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突出。绿色住宅的开发, 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绿色住宅追求人、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它通过资源高效利用, 创造出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减弱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使人、自然与环境的和谐达到动态平衡。虽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增加初期成本5%~10%, 但将节约长期运行成本50%~90%。绿色住宅以较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创造出了更大的效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

3.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绿色住宅的开发, 贯穿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绿色建材生产与运输、科学选址, 前瞻计划, 到推行整体化设计、建设项目绿色施工, 再到运行维护的建筑生命周期管理、报废拆除回收, 极大地增强了绿色住宅的环境、需求适应性, 延长了寿命, 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再利用。

二、绿色住宅在世界的发展

绿色浪潮源于西方, 国外对绿色生态住宅的重视早于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 欧美各国民居中就兴起了绿色消费浪潮, 其中也包括对绿色住宅的需求。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 成为生态住宅区理论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后, 绿色建筑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并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进入21世纪, 有关绿色建筑的综合评价逐渐成熟, 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了绿色建筑评价研究。世界各国的住宅业纷纷建立了城市绿色建筑和绿色住宅小区, 最优化地利用和节约各种自然资源, 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境界。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在全世界刮起了“低碳经济”的风潮, 以“节能、环保、绿色、低排放”等为特点的“低碳建筑”, 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 高调登场。“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是“绿色建筑”理念的前沿体现。目前, 低碳建筑已渐成国际建筑界主流趋势。

三、绿色住宅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绿色住宅的推动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即绿色住宅的核心内容——建筑节能。1986年颁布了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开始倡导建设节能建筑。1987年又发出关于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 并在部分地区组织了节能建筑试点。

1992年11月国务院转发两部两局《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意见》以后, 在全国全面推广节能建筑, 关于建筑节能的法规标准陆续出台。直至1996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立了重点资助研究项目——绿色建筑体系和住区模式研究, 首次在中国明确提出“绿色建筑体系”的概念。

2001年隶属于建设部的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首先提出绿色住宅的概念。同年, 建设部通过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及技术导则。2004年制定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实施细则》。2005年, 建设部领导明确表示:中国将建立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税收和收费优惠制度, 以实现在2020年新建建筑节能65%的目标。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从四方面即全寿命周期、“四节一环保”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在适度消费基础上的功能需求和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来推广绿色建筑。各地也纷纷推出地方性标准, 为评定绿色生态住宅和消费者选择绿色生态的住房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力的保证。

在天津, 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2008年再度携手, 在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 联手开始打造全球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 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 并成为展示滨海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重要载体和形象标志。中新生态城在2010年将大力推动绿色生态住宅开发, 全年开工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生态城建成之后, 将成为中国北方乃至世界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示范园区。

四、集团发展绿色住宅的实践及规划

(一) 集团发展绿色住宅的实践成果

作为天津房地产龙头企业, 天房集团立足城市建设主力军的要求, 在上世纪90年代, 集团所属设计院推广中建一局引进的整体预应力体系, 梁板柱均为工厂加工生产, 现场装配施工。按照体系建设能够减少材料用量、实现快速施工, 减少施工现场环境污染等效果, 该体系在本世纪初成为建设部推广体系。集团运用此种体系开发建设了新苑公寓、友谊公寓、天发科技园等项目。欣苑公寓高层早在1997年就首次采用内保温体系, 降低能耗, 为我市节能建筑的首创。进入21世纪, 随着绿色住宅得到社会更多关注, 集团开发建设住宅也有意识地运用绿色建筑理念, 在建设中加入绿色建筑要素。天房美域项目在集团内首次实现了建筑三步节能的设计及施工, 同时在公建1#楼第一次应用了地源热泵技术, 经过一年的试运行达到了降低能耗的效果, 该项目获得了首届“环渤海节能环保产业自主创新100强”, 并被颁发了绿色建筑试点标牌。华明新家园项目是2007年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之一, 该项目采用太阳能集中集热——分户储水技术, 为小区实现24小时热水供应。团泊示范镇项目在熟练运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等绿色能源之外, 更通过地热、地源热泵及太阳能的梯级利用和综合利用, 将各个单项系统加以整合, 使绿色节能技术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几年来, 项目先后获得了“天津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奖”、“全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奖”、“中国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奖”、“中国完美人居推动贡献奖”、“环渤海最佳宜居小区奖”, 五栋示范楼工程获得了天津市建设工程“结构海河杯”奖, 并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 获得建设部可再生能源专项补贴近2000万元。

(二) 集团绿色住宅的发展规划

集团绿色住宅的发展规划以建立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体系、优美自然的城市景观体系、方便快捷的绿色交通体系、循环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以及宜居友好的生态社区模式为核心, 突出特点是“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点”是指集团今年的两个绿色宜居重点项目“中新生态城”和“团泊湖生态岛”。以前者的建设为契机, 按照《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要求, 加快集团绿色建筑建设步伐, 提升集团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的总体水平;同时以后者的建设为平台, 运用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完整的绿色低碳建筑设计技术, 力争在中新生态城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再有所突破, 创建集团在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方面的最高品牌。

“面”是指2010年天房集团计划房地产开发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 其中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发规模超过300万平方米。在投资开发中, 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构筑生态宜居高地”的总体部署, 实践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抗震等人文理念。不管是商品房还是社会保障性住房, 都将按照这个标准高水平开发, 从房型设计、材料选择、景观设计等方面入手, 有针对性地提升住宅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 让津城百姓真正住上放心、精品和生态宜居的家园型住宅。

(三) 集团绿色住宅示范项目的建设

1. 中新生态城——着眼未来建设宜居新城

天房集团作为第三大股东单位, 全面参与了中新生态城的建设。在立项之初, 集团就严格按照《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在房型安排、材料选择及施工建设方面体现生态设计理念, 并运用国际最为环保的设备施工。同时在项目中采用了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垃圾真空收集、风能电源等一批新技术成果, 通过多种节能措施使建筑物达到70%节能效果。中新生态城将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 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示范新城, 完美演绎城市生活风景。

2. 团泊湖生态岛——精心设计打造东方马尔默

马尔默“明日之城”是瑞典的第一个“零排放”社区, 它是马尔默政府运用环保、先进的绿色生态住宅技术建造的一座未来之城, 于2005年落成并获得联合国颁给的“生活环境荣誉奖”。生态岛立项之初即作为天房集团的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参照瑞典马尔默的“明日之城”项目, 同时融入近年来世界最新的绿色生态科技成果, 将团泊湖生态岛打造成在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方面体现天房集团最高水平的项目, 力争在达到中新生态城的各项生态经济指标的基础上再有所提高, 做到全国领先, 并具有国际水准。规划中的团泊湖生态岛将是一个实现“低碳”和“低排放”的生态岛。岛上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以及先进的雨水收集系统、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和低碳节能的建筑材料构成一整套能源循环体系。通过生态岛内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用电指标比正常的国家住宅用电指标有较大幅度降低;通过合理的用地规划和交通规划, 道路指标比正常的城镇道路指标有所降低。建成后的生态岛不但是一个极少消耗化石能源的社区, 而且是一个生活舒适度极高的社区。通过这样一个全国领先同时达到国际水准的生态岛建设, 为我们构筑生态宜居高地提供示范作用, 同时彰显天房集团作为天津市房地产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宜居”住宅的意志和决心、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企风范。

五、结语

高层住宅区生态景观建设思考 篇4

关键词:高层住宅区,生态景观,景观设计

0 引言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更新, 以及人类对居住条件要求的挑剔, 生态景观设计成为了现在住宅区规划和设计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高层住宅建筑在解决城市用地矛盾的背景下产生, 在城市房地产行业中越来越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与传统的低层或多层住宅建筑相比较, 高层住宅区的景观建设因为其建筑和空间的巨大差异性, 其景观设计就会有其自身的结合点和设计方法[1]。生态、宜居的室外景观怎样同高层居住空间合理的结合,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高层住宅区景观特点分析

1.1 城市生态住宅区发展现状

城市住宅区生态研究在欧美国家及我国也已经有了一定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在国外, 关于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研究, 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 都已经有了设计的现实案例[2]。如英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 其健全的雨水收集设施、高覆盖的太阳能发电设施, 这些大众应用显示了西方住宅区的生态建设的积极而显著的效果。

以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 城市住宅区的生态建设属于快速起步并发展的时期, 其建设比例显著提高,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及地区。国内建立了一些生态住宅区, 甚至是生态城市, 如中新天津生态城、苏州西部生态城等。但在普遍发展过程中, 人们对其生态景观的理解出现了一些误区和形式主义, 认为居住空间内设计有草坪或水池等就是生态景观;废弃物处理方式比较传统, 管理方法比较粗放, 比如固体垃圾大都选择集中填埋, 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管理多见形式;生活污水不经过内部处理利用直接排放到城市污水管网。虽然这些现象还很多见, 但随着城市的改造更新与新城扩建,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将城市住宅区发展成为一个从外在设计到内在运作生态一体化的人类社区。

1.2 高层住宅区出现的景观问题

1.2.1 容积率偏高

居住地块的容积率 (Floor Area Ratio/FAR) 反映了该块土地有限范围内的建筑开发强度, 其数值的高低与本身的建筑类型和周边环境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代表了一种相对概念。由于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人口越来越多, 导致居住场所供应短缺或房价上涨, 从而使得居住建筑不得不向上发展, 即提高土地容积率来解决现有状况[3]。但是容积率不是越高越好, 居住场所对其的合理区间有自身的控制范围, 有关研究表明, 最理想的高层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土地容积率是控制在2.5~3.5之间, 并且现在国家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容积率都应该控制在3.5以内。而目前我国高层住宅区的容积率普遍都高于3.5 (见表1) , 巨大的开发量带来了住宅区的环境品质下降、交通拥挤、空间压力等一系列问题。

1.2.2 建筑外观雷同

目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 人口进城不断增多, 城市地价不断攀高, 国内的高层住宅区处在大量建设的阶段, 用来解决现阶段城市内人口多而土地资源少导致的住房相对供应紧张局面。从而住宅建筑大量喷涌, 用速度技术来解决数量问题, 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早期, 外观不是人们关注的主要对象, 甚至建筑图纸重复利用, 外观造型更是粗略对待, 以至于高层住宅建筑外观、造型及色彩单一雷同。导致了建筑空间的识别性降低, 进而影响了生活其中人们的生活归属感与认同感。

1.2.3 光照问题

光照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须组成部分, 而高层住宅区建筑因其高大体量对户外阳光产生遮挡, 成为其住宅区内影响环境舒适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层居住场所内, 建筑高度通常达到80 m~90 m, 太阳光在建筑外部环境中导致巨大的阴影面积, 甚至会对周围居民建筑造成日照影响, 并对植物生长和居民日常户外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其面积大小与建筑体量成正比。例如休闲散步的老人、打闹嬉戏的儿童、久坐床前的病人等都对阳光有迫切的需要。没有阳光的空间场所, 特别是在冬日, 人们不愿长久停留。因此, 住宅区, 特别是高层住宅区, 其外部空间要想充满生命活力和吸引力, 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就是日照的充足。

1.2.4 风环境影响

在我国高层住宅区的快速发展的时候, 空间内的风环境影响也越来越突出[4]。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出现, 引起了明显的再生风环境和二次风环境, 并危害城市环境。在当今城市建设中, 近低风的形成产生一方面受建筑本身的造型、大小和建筑布局 (像建筑开口、回廊通道等) 的影响, 一方面受周边建筑景观的相对位置、造型和周边地形的影响。伴随建筑高度的增加、布局的紧密, 贴近地面的大气对建筑周边的环境有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另外, 假如因高层建筑的阻碍而导致空气不能流动, 常常会造成通风效果差、空气浑浊、空间不能有效散热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 也会间接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利作用。

1.2.5 场所领域感削弱

在高层住宅区景观设计时, 在保证通风顺畅、日照充足的情况下, 高层建筑不可能和低层或多层建筑类型一样非常容易地分隔空间, 或者利用建筑群体围合空间, 常常导致外部空间景观松散分布, 使得高层住宅区形成大面积的功能不明确的开放空间, 空间缺乏认同感, 即空间的领域感大大削弱。即使出现高层建筑空间的积极围合, 也不能产生具有亲切的人体尺度。高层住宅区室内外环境的交换过渡空间仅仅靠狭窄的电梯通道, 虽然为所有人使用, 但公共性与私密性模糊混杂, 很难产生归宿感。

1.2.6 传统文化缺失

高层住宅区景观在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特点, 这是受到自身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而形成。现在越来越浮躁的房地产商业炒作, 在环境景观设计上以西方景观为推崇, 打造异域风情品牌, 忽略本土传统景观文化, 形成了许多住宅区环境混乱无章的居住景观, 与当地城市的乡土景观无法统一, 产生了不土不洋的生活空间场所, 让人啼笑。这些照搬的景观最终无法融入地方文化, 被淘汰被遗弃, 造成了资源和经济的浪费。

1.2.7 绿化意识局限

在居住环境建设的时候, 一些高层住宅区机械地、片面地提高绿地面积, 仅仅认为是住宅区建设的一个任务指标, 是生态景观建设的唯一衡量标准, 认为高质量的高层建筑环境、良好的高层建筑生态环境、高效的高层居住生态效益仅仅需要提高绿地率就能做到[5]。其中经常见到的设计就是抛开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不管, 毫无变化地采用大草坪上栽植景观效果明显的观赏乔木。完全没有理解植物绿化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的真正含义, 绿化面积的大小、绿化率的多少不能真正代表生态效益, 起真正决定作用的是绿化空间结构的层次、绿地种类的选择和绿化材料的挑选。

2 高层住宅区生态景观设计对策

2.1 生态景观设计总体布局

高层住宅区其主要的功能跟一般低层、多层住宅区一样, 是为了提供人类居住、交往等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 所以高层住宅区的总体规划布局第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为人们的生活、交往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空间。全面的生态思想不是只要求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 而是还要求创造人与人和谐生活的景观环境[6]。所以, 高层住宅区的生态景观不仅仅注重和满足居住的基本功能, 是要求存在一个多功能混合的“生态居住区”。构成的要素包括工作、教育、商业、娱乐、绿化等, 甚至还要考虑农业, 通过一个复杂的综合, 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多用途的生态的综合居住区。一方面, 自然条件与人文传统的结合, 即高层住宅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建筑位置的摆放要在分析和整理其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土壤等) 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和具体结合, 营造优美的居住景观和宜人的邻里交往空间;另一方面, 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的结合, 即通过建筑群体、公共空间等基本结构单元的生态系统结构的交错和重叠, 即使一个空间相对较小的范围, 也能为小区居民提供多样性的户外活动空间, 营造出具备多样性的健康的人居环境。

2.2 生态景观设计基本手法

2.2.1 营造生态性的绿化景观

现代城市内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不仅需要提高城市绿色空间的所占比例和人均绿地面积, 而且要形成为现代人类服务并能被人们接受的有机循环的生态系统环境, 具体表现为依据人类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而仿造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而建成的人居环境, 它不仅仅简单的认为是“绿色空间”, 其外部生活空间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住宅区的绿地空间是整个生态性空间的核心部分, 在景观设计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绿化的层次从单一平面到综合立体发展以最终形成多层次、集中化的绿地生态系统。高层住宅区将其屋顶空间建设成为屋顶花园或者绿地, 可以改变原来单一效果的地面绿地景观, 增加屋顶绿化就能够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绿化, 构架丰富的生态体系。高层的绿地空间的使用会比一般的地面绿化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2) 衡量绿地多少的规模指标评价 (人均绿地面积) 对住宅区的绿化指标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但绿地多方面的适应能力也很值得注意, 就是要求绿地要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性的不同需求来营造出不完全相同的绿化生活环境。

3) 绿化景观的艺术内涵和意境表达也受到了高层住宅区居民的重视。人们在享受绿化景观的时候, 不仅要在视觉上、嗅觉上等生理上产生美的感受, 而且还希望在欣赏景观的时候能得到内心的熏陶和文化的慰藉。

2.2.2 营造生态性的亲和景观

亲和景观是指能够亲切融入并使人们容易接受的人居环境, 这种生态景观也一直受到现代城市居民的关注。为了鼓励小区内人们的活动交往, 避免高层住宅区日益冷漠的居民交往和人际关系, 高层住宅区生态景观环境要重视此类问题, 尽可能地发挥其景观的优越性来改善这一矛盾。例如在小区人员密集活动的地方, 除了设置老人和儿童的专属活动空间外, 还可以在光照充足的地方设置文化活动中心及公共景观, 为人们提供便捷的优美的交往活动空间和观赏环境;在小区公共服务建筑底层的主要出入口或居住建筑的底层进出门口等人流交叉口的附近设置开敞空间或半开敞空间, 为居民提供可以停留休息的空间景观, 也为大家交流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场所。

2.2.3 营造生态性的核心景观

高层住宅区内的人口密度高、功能复杂以及用地紧张, 其核心景观功能也最为复杂, 需要满足绿化、交往、聚会、停车活动的多类型功能。因此, 高层住宅区的生态景观中核心景观的建设极为重要, 它是服务于整个高层住宅区, 特别是公共空间景观部分, 用来整体把握和控制高层住宅区生态景观的规划格局。而其对核心景观的地理位置不是固定布置, 并非都是地块的中心位置, 而是根据住宅区的人口密度而合理设计, 以便为周边各个位置方向的居民服务。核心景观位置还要考虑周边环境, 多紧邻开放空间, 这种的组合形式能够极大的丰富空间景观功能, 带来最完善的景观效果。

2.2.4 营造生态性的认知景观

人类对景观空间的认知与成像是大脑视觉系统中一项复杂的工作。高层住宅区内的生态景观如果能够得到人们的视觉认可, 形成特殊的认知景观, 不仅可以营造特色的生态景观, 而且有利于创造居民居住空间的归属感。高层住宅区内的建筑形体大、设计多样, 所以该类型住宅区可以形成景观变化丰富、建筑高低起伏的天际线。通过建筑层数的变化和景观的灵活布局, 营造出景观的焦点, 形成不同层次的多重认知景观。例如, 当高层住宅区的建筑采取高层、多层混合布局的方式时, 如果将高层建筑放置在地块入口或边缘, 建筑景观可以起到标志与分割效果, 形成连续街道景观的同时也阻隔外界的不良影响, 起到降低噪声、分割空间等效果。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向前推进, 许多城市的居民生活环境, 特别是大型城市, 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关于指导住宅区景观设计的思想, 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经脱离了绿地、广场和小品三种形式组合的传统住宅区建设模式, 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体系, 使住宅区景观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突破:从机械的景观设计要素组合和配比向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设计思想转变, 从只重视住宅区绿地指标向强调住宅区整体环境的生态效益转变, 从设计只注重单一功能性向全方面服务人与自然的需求转变。研究高层住宅区未来景观的发展趋势, 其景观的设计肯定会越来越注重生态效益, 所以高层住宅区景观设计应该转换为生态景观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1]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J].城市规划, 2001 (11) :33-38.

[2]吴冬蕾.国内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D].南京:东南大学, 2006.

[3]姜梦菲.高密度住区景观的生态设计与健康环境营造[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7.

[4]叶子君.建筑风环境和高层住宅与小区风环境设计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 2005.

[5]朱小芳.从生态景观的角度看城市立体绿化的新形式[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 2010.

绿色生态住宅建设问题 篇5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 民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住宅小区的开发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需求, 然而, 在建设生态住宅小区的过程中, 小区的绿化建设存在了极大的问题, 没有发挥小区绿化应有的美化环境的作用。因此, 加强生态住宅小区的绿化建设是当前建筑商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1 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比于传统的住宅, 生态住宅小区自然更加吸引民众的眼球。要建设生态型住宅小区, 首先要了解生态住宅小区的特点。

(1) 和谐性。和谐是建设生态住宅小区的核心目的, 是指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和谐。比如, 人和自然两者之间的和谐,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 自然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在人与自然的发展中, 都体现出了和谐的概念。因此, 在建设生态住宅小区的过程中,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也是一个鲜明的特点[1]。

(2) 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住宅小区的核心目标。而要实现这个核心目标, 就要有效地利用住宅小区的可用空间。同时, 也要考虑到小区的试用期, 确保可以有效地解决住宅小区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这样, 可以提高小区的使用效率, 不仅可以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 还可以考虑到未来的情况。

(3) 高效性。建设生态住宅小区充分利用了小区的空间资源, 相比于传统住宅小区的资源浪费, 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 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绿化建设是生态住宅小区构成的重要一部分。目前, 在绿化建设的过程中, 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严重不符合生态住宅小区的核心观念。

(1) 绿化设计简单。当前, 很多建筑单位在建设生态住宅小区时, 对小区绿化结构设计几乎是一样的, 没有特点, 没有创意。这样的设计, 很容易导致小区住户来访的客人找不到地址, 甚至于迷路。另外, 小区的绿化带大多数为草坪, 没有独具特色的景观。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建筑商在构建小区绿化时, 只追求效益, 忽视了小区居民对小区环境的要求[2]。

(2) 植物搭配混乱。目前, 大部分生态住宅小区种植的各种植物都比较杂乱, 没什么好看种什么, 没有方便种什么, 唯独缺少季节性的绿化植物。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建筑商在设计小区绿化带时没有合理地配置绿化植物, 致使在春季时, 小区的景观很优美, 然而其它季节的绿化植物过于单调。甚至于, 有些建筑商为了提升小区的档次, 花大量资金移栽其他地区的植物, 但由于环境气候不适, 慢慢衰弱, 甚至死亡。

(3) 维护不当。首先, 大多数绿化植物下面都存在着建筑垃圾, 严重影响着植物的生长环境, 甚至会导致植物逐渐地死亡。另外, 小区物业部门没有对绿化植物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 导致小区绿化没有得到较好的维护, 进而使得生态住宅小区的绿化景观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3 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3.1 正确选择绿化植物

绿化植物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生态住宅小区的绿化建设。植物是构成小区绿化的基本元素, 其类型有很多, 比如草坪、花卉、乔木。所以, 在进行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进行搭配, 在进行搭配组合时, 还需要考虑到植物种植的位置, 要呈现出一种层次感, 发挥出绿化植物的有效性。另外, 还可以搭配一些其它的开花植物, 增加绿化景观的观赏性。这样的绿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优美的绿化景观, 还可以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环境系统。

3.2 合理的配置

生态住宅小区的绿化植物, 应该对应季节的变化, 不能单一的只种植适合某一季节的植物。为了营造出更加舒心的小区环境, 需要科学的配置绿化植物, 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特征, 在结合园林美学园林对住宅小区绿化进行合理建设, 达到最佳的绿化效果[3]。

3.3 加强绿化建设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

首先, 建筑商要选择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 确保相关施工人员认真施工, 而不是单纯只为了进度和自身的利益, 而忽视了小区绿化的效果。其次要适当地加强相关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的培训, 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进行工作, 同时, 相关管理人员要不定时巡查施工情况, 在施工中, 也可以对施工人员进行培养。最后, 要促进与强化绿化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等绿化建设相关部门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更好地做好小区绿化建设的工作, 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这样, 能有效地解决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静儿提高小区绿化景观的观赏性[4]。

3.4 正确维护小区绿化植物

坚挺的白杨能带给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向日葵能引导人热情好客。不同形状的树木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所以, 在建设生态住宅小区绿化时, 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生长特征和生活习性建设处小区独有的特色景观。小区绿化是小区人文精神的体现, 因此, 小区物业要指派专组维护好绿化植物, 确保绿化植物健康生长。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生态住宅小区是目前市场的潮流, 是符合民众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住宅环境。绿化建设是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解决绿化建设绿化设计单一、没有合理选择绿化植物、没有有效维护等问题, 是当前建设生态住宅小区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有完善地解决上述问题, 才能建设出更加优美的绿环景观。

参考文献

[1]李鹏.加强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 2012 (22) :5110-5116.

[2]王雪飞, 张赞.加强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北京农业, 2013 (36) :65.

[3]柴周团.加强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建议[J].现代园艺, 2014 (18) :111.

浅谈高层绿色住宅给排水问题 篇6

居民生活离不开水, 而室内给排水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应依据整体设计的观念, 结合相应的设计方法, 最终为居民打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除生活用水外, 在住宅设计中还需要考虑消防给水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以及住宅环境的安全才会有保证。针对这一问题, 相关部门更新现有的标准, 同时还制定了针对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的有关规定。由此可以看出, 高层建筑发展过程中对消防给排水设计的要求也逐渐严格起来。

随着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 给排水管道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但对管道的铺设方法却仍旧沿用将管道安置于墙体内部, 或者是安装在管道井内, 但该管道井却不是开放式的, 这些铺设方法统称为埋管。管道在使用过程中, 需要进行相应的维护甚至更换, 但这种埋管方法却增加了维护和更换的难度。除此之外, 如果是上层用户的排水管道出现问题, 下层用户发现时往往是由于其顶棚出现了一定问题。此时, 不但增加了维修成本, 也会给邻里关系带来一定困扰。本文将对高层住宅给排水系统出现的问题浅析, 着重体现绿色健康设计的理念。

1 给水系统

对于给水系统来说, 可以结合用户需求和外部给水情况来设计, 但需要有可靠地水源作为支撑。由于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市政管网压力在0.3 Mpa左右, 只能对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低区直接供水。对于高层来说, 就必须通过再次加压才能达到正常给水。在相关设计标准中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 在每个分区中, 对于最低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处来说, 其处的静水压有着严格的规定, 此值不能超过0.35Mpa。想要降低高层建筑中下层管道系统的静水压, 就需要竖向划分给水管网, 使之形成几个区域。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保证管网在其压力范围内使用, 还能够将因水击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将为零。竖向合理分区, 解决了高层住宅供水管道复杂、管路长、能耗大的问题, 还具有加压法效果好、投资少、不占建筑面积的优势, 所以得到了广受欢迎。

在给高层建筑供水时, 其给水系统的设计不外乎以下三种:

1) 设立专栋专供的给水系统。具体来说, 就是给每栋高层住宅楼都设立专门的生活水泵房。这样设计的弊端不仅体现在管理复杂, 还会出现水质收到二次污染的情况。

2) 设置一个相对集中的泵房对小区进行供水。这种设计目前较受青睐。主要因为其工程造价不高, 在小区集中设置一个生活水泵房及生活水池即可。

3) 通过对水箱或者其他供水仪器的调节来实现供水。这种设计的优势:一是体积小, 不占用建筑面积, 工程造价低;优势二电耗不高;优势三保证水质不会受到二次污染;优势四管理费用也因全自动加压而减少。系统由高、低两个区共同组成。低区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高区则通过对仪器的调节进行供水。每户的水表分层安置在楼梯间, 方便工作人员抄表。在用户使用中广受好评, 主要在于其采用了减压阀控制, 操作简单且实用性高。除此之外, 变频调速还能够具有多种保护功能, 例如过电流保护、过载保护、过电压保护等。这些功能能够保证设备运行中的安全, 稳定供水压力, 在提高给水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用水设备的安全性。

2 排水系统

室内排水系统要不采用污废合流的方式, 要不采用污废分流的方式设计。在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水质污染程度如何、污水性质处于何种状态以及室外排水系统的情况, 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来选择采用哪种方式。一般来说, 排水系统会根据以下情况来设计:在多层住宅中, 一层住户的污水实行单独出户的原则进行设计, 二层往上的排水设计则使用排水伸顶通气立管, 这样可以确保排水管堵塞时一层泛水区域不会其他住户造成困扰。而在高层住宅中, 对于排水系统的设计则主要使用专门的通气管。雨水系统和空调冷凝水管也是在高层住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一方面增加了建筑外墙的美感, 另一方面也避免空调冷凝水影响楼下住户和行人。另外, 为了室内的美观, 排水立管应尽量设于墙角隐敝处。

3 消防给水设计

高层住宅在设计消防给水系统时, 关键是根据城市供水管网的情况设计最佳的消防供水方式。就我国目前城市发展情况来看, 在中小城市里, 中高层住宅仍是建筑重点。由此可见, 在进行消防给水设计时, 需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

火种来源丰富、火势猛烈巨大、火源蔓延面积快、消防扑救工作不易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特征。这就是说, 高层建筑要预防火灾发生为主, 其消防设施要比低层建筑的更加完善和科学。

4 给排水管道的选材与管道铺设方法

1) 给排水管道要选用合适的材料

专用管道井在高层建筑中一般都会存在。其中的管道经过统一布局后, 在每层通过专用部件再进入居民家中。同时, 在选择材料时, 还需要综合考虑工艺和设计要求, 最终决定最佳的使用材料。

2) 管道铺设的时候要选择科学的方法

为避免以往铺设管道的方法带来的困扰, 可将给排水管道改为开放式铺设管道。具体来说, 就是将管道铺设于楼板和装饰之间, 使之能够方便维护。

5 结语

对高层绿色建筑本身而言, 给排水系统作为附属部分, 但在整体组成中却不能缺失。科学合理的给排水设计为居民健康舒适的生活提供了保证。这也充分体现出, 室内给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因此, 在设计时, 不但要考虑使用的安全性、美观性还要考虑其实用性和经济性。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设计质量, 以便给出最佳给排水设计方案, 为人们创造舒适的高层绿色生活环境。

摘要:高层建筑的涌现不仅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给排水系统也因高层建筑的出现在技术方面遇到了拦路虎。为此, 本文就如何做好高层绿色住宅给排水做一探讨。

关键词:高层住宅,绿色,给排水,问题

参考文献

[1]房亮.高层给排水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25.

绿色生态住宅建设问题 篇7

一、总体情况

(一)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组织保障

北京市将推进住宅产业化作为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施工和提升住宅品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工作思路, 采取奖励措施,政策积极引导,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0年发布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住宅产业化工作。2011年发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将住宅产业化目标任务提升为建筑节能工作的一项约束性指标。2013年发布了《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北京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将推动住宅产业化的相关工作列为实施绿色建筑的重要任务。北京市建立了住宅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保障性住房实施产业化领导小组,负责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产业化的领导、组织与协调工作。

(二)明确推进重点,强化源头落实

2014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在本市保障性住房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若干指导意见》( 京建发 〔2014〕315号 ), 提出保障 性住房实施产业化是绿色建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工作纳入绿色建筑行动统一管理,针对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的不同建设管理特点量身定做,分类指导, 重在落地,新建保障性住房实现 “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产业化建设”100% 全覆盖,并提出“装配式装修”的内装工业化要求。

北京市不断加大政策力度, 从规划源头落实住宅产业化项目。自2014年7月开始,规划部门在项目规划条件中明确实施产业化建设的范围和标准, 作为国土部门实施土地供应的依据,目前已有10个项目完成土地出让。

(三)发挥示范带动,推进项目建设

自2008年开始,北京市启动住宅产业化试点示范工作,开展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试点示范。通过试点工程实践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以装配式住宅为住宅产业化主要发展技术路径,为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提供了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撑。纳入实施产业化计划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规模已累计超过1000万平方米。 自愿实施产业化的商品住房10个项目约55万平方米,获得面积奖励1.41万平方米,分别由北京万科、中铁房地产集团和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实施。

通州马驹桥公租房项目,实施产业化面积16.18万平方米, 共计3004套的公租房,综合应用了预制装饰 - 保温 - 承重一体化外墙板、叠合楼板、楼梯板、 阳台板、空调板等,是目前在建最大规模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保障性住房产业化项目。昌平区回龙观住总万科金域华府项目,实施产业化面积16.16万平方米,获得奖励面积3314平方米, 是目前在建最大规模的普通商品住宅产业化项目。

(四)强化过程监管,提高工程质量

2014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产业化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京建法〔2014〕16号) ,进一步加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住宅工程质量管理,明确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参建各方的主体责任和具体管理要求,提出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环节进行监理、 建立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首件验收和现场安装首段验收制度等一系列新举措,对预制构件的生产、 检测、安装进行全过程监管。

(五)坚持技术创新,完善标准体系

自2008年起,北京市持续开展了“住宅建设工业化关键技术及相关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租房户型设计标准化、室内装修产业化和结构装配化”等二十余项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的研发工作。加快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技术标准体系,目前已发布实施《装配式剪力墙住宅建筑设计规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等四个北京市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了《北京市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住宅项目技术管理要点》等一批技术管理要求和导则,为住宅产业化的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六)整合行业资源,加快产业培育

北京市坚持科学规划,在北京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投资建设了产业化构件生产企业。加快产业纵向合作,形成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集建设开发、科技研发、设计、生产、 施工和运营管理为一体的住宅产业化集团。同时加大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目前已有北京金隅、北新建材、博洛尼、北京住总、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五家“基地”企业。

(七)加大宣传普及,提升能力建设

通过各种媒体途径设置专栏或专题,广泛传播住宅产业化的科学知识,提高住宅产业化社会认知程度;连续多年参展中国国际住宅产业博览会;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组织住宅产业化国际高峰论坛等会议。依托试点工程, 通过公益讲座、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政府管理部门、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企业、构件生产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开展培训及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公益讲座和技术培训,提升产业化工人专业能力和水平。

二、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一是加强市场培育,积极培育集设计、生产、施工、安装于一体的大型全产业链集团企业或联合体,编制并发布全产业链集团企业名录,鼓励其承建较大规模集中兴建的产业化项目,并支持其申报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二是推进以全产业链集团企业或联合体作为工程建设实施方的试点,选择10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作试点,开展政策集成研究,制定相应的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施工总承包等环节的政策,充分展示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带动企业积极性。

三是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开展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规模布局的调研工作,全面梳理京津冀区域的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现状和规模,支持建设若干家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使生产能力适应住宅产业化建设的需要。

绿色生态住宅建设问题 篇8

绿色住宅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高效地利用资源建造出的无污染的新型居住住宅模式, 与环境的亲和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使用运行、维护管理、拆除改建等活动中做到管理自然, 爱护自然, 把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低。在绿色住宅建设中, 使用创新高端技术, 以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和污染为主题, 把住宅建造和生态平衡结合起来, 提供满意、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1.1绿色住宅的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6点:

建筑节能。围护结构传热和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耗能是住宅建筑最主要的能耗。外墙传递的热量最大, 其次是外窗和屋顶、地面。外墙保温体系一般有自保温体系、内保温体系和外保温体系等。在建筑围护结构中, 门窗为最薄弱的环节, 能耗居首位, 可采用中空玻璃;窗框可选用普通铝合金框、PVC塑料框, 并加上外遮阳、内遮阳 (窗帘) 等措施。屋顶采用坡面结构, 而绿化屋顶可有效缓解热岛效应, 减少建筑物屋顶辐射热, 是最环保的节能手段。每个房间均设计有效的照明点, 还可以设计太阳能。

小区环境。住宅公共场地应注重居住品质, 根据周边环境与城市的整体和谐, 各社区形成灵活的体系结构, 既做到一致性, 又考虑到了每栋建筑所处的小环境。同时, 位置也要满足室内采光、通风要求, 符合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

室内环境。随着技术的发展, 新型建筑与装饰装修材料日新月异, 室内环境污染日益增多, 室内环境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在设计中, 应严格选取建筑材料, 以实用性为主, 杜绝超标。选用不含苯的涂料、稀释剂和溶剂。室内通风面积大于总面积85%, 日照时间也应当达到相关标准。

材料节能。建筑材料的施工消耗主要有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因此, 要积极采用新型建筑体系, 对高性能、低材 (能) 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积极推广应用。在工程项目中多采用新型轻质墙体材料, 在减轻结构自重的同时也减少了承重结构材料用量。同时在施工中大多使用当地的原材料以降低运输成本, 这反映了绿色建筑的真正内涵。

水环境。住宅的水资源利用上采取高质量高利用, 低质量多利用。采用分质供水, 合理利用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污水系统, 充分利用水资源, 如净化雨水, 用于景观补水, 绿化用水。道路可采用透水性路面让雨水补充地下水, 使地面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平衡。

垃圾分类。建筑住宅同时要保证建筑垃圾的合理分类和回收处理, 使其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小。住宅小区里应该将垃圾分类处理回收, 完善小区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设施建设, 美化环境。

1.2 绿色住宅的特点

总的来说, 绿色住宅特点可分为2个方面: (1) 资源的低消耗。从节约能源和资源出发, 绿色住宅的设计、建筑、维护和管理整套规划中, 最大化地实现能源节约。平面布局尽量紧凑, 达到居住要求的同时, 拟定合理的居住面积。减少面宽, 加深进度, 但同时要考虑光照和通风设计。不同楼层、不同进深的住宅容积率也不同。并以节约土地为前提, 在设计上要充分利用房屋面积, 摒弃粗放式的建筑模式。 (2) 重视内外环境。绿化是改善环境最有效的因子。合理的绿化可以净化空气, 缓解视疲劳, 并且在除尘、隔热、隔音、降温上都有很好的效果。小区的绿化率不得低于30%, 同时还要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室内环境则包括住宅内声、采光、散热和空气质量。此外, 通风、无毒、无辐射等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绿色住宅相比, 环保住宅强调住宅对环境的影响, 以环保为核心, 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和环境相协调。环保住宅可能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追求住宅的舒适度。绿色住宅则更体现了以人为本, 注重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绿色住宅相比, 生态住宅是利用生态原理来设计、规划住宅, 做到和居住环境相协调, 利用当地气候、地理等因素,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绿色住宅和生态住宅在设计的本质上区别不大, 但生态住宅强调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而绿色住宅是把整个居住环境作为整体来开发建设, 在设计、规划上更注重创造利于人们生活的环境。

2 绿色住宅市场现状分析

现今, 绿色住宅的市场越发壮大了。市场上, 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打出了绿色、环保、生态的旗号来吸引消费者。或许有许多住宅并没有真正达到绿色这一标准, 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住宅的要求正在慢慢向绿色环保靠拢。

以武汉为例, 许多楼盘都被冠以绿色住宅的名号。住宅的价格除了地域因素, 楼盘的绿色程度也影响着其价格。自2009年起, 武汉市节能办规划了在东西湖区的巢上城、泛海中央商务区和汉阳钟家村摩尔城等绿色住宅项目。计划在中央商务区和新区建立示范区, 总面积约155万平方米, 其中住宅1.1万套以上。

然而, 我国绿色住宅推行还是略显缓慢, 除了绿色住宅的投入、使用成本这些主观因素外, 还有几个客观因素: (1) 绿色的住房政策不到位。政府补贴绿色住宅发展, 减税、降息等经济激励措施是不够的, 不降低企业成本, 绿色住宅发展的压力很难化解。激励政策不能提高开发绿色住宅的吸引力,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愿提高成本, 也没有动力去研究、创新新技术, 缺乏有效的市场对绿色住宅的行政监督体系。现有的住宅房地产公司发展绿色住宅时有许多违规行为, 如环保技术和材料虚假, 欺骗消费者等, 也有绿色住宅房地产公司的违规行为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 (2) 绿色住宅的社区意识不强。虽然政府大力推进绿色住宅, 但消费者难和市场互动与共鸣。公众意识不够是导致房地产企业不负责任的一部分原因, 导致其趁机炒作, 提出“绿房子”“生态建筑”等标志, 加大房地产销售, 侵害了购房者的利益, 阻碍了绿色住宅的发展。 (3) 绿色住宅的市场认同较弱。目前, 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缺乏主动性, 通常只看重价格、地点、环境和室内装饰的水平, 并不关心低碳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等表现出的绿色住宅的因素。即使想买一个绿色住宅, 大多数消费者也无法承受较高的绿色住宅房价, 这也导致了中国的绿色住宅发展缓慢。因此, 我国应该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 双核驱动, 推动绿色住宅的发展。

3 绿色住宅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

随着绿色住宅概念的不断完善, 人们对居住的环境、生态等有了更高的需求, 绿色、环保的住宅也成为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抢手货。但是, 市场上也存在虚假绿色住宅,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绿色住宅的成本过高而开发商企业收益过低。绿色住宅往往与高投入、高维护及豪华配置联系在一起。而在市场上, 开发商为了吸引消费者, 提高收益, 把重心放在景观、智能设施和高档的装修上。更一味地追求高端先进的建筑理念, 认为绿色住宅便是使用先进技术和高成本建材。实际上, 绿色住宅追求的不是一味的高端、先进。国外有的星级宾馆甚至没有安装空调, 除了当地气候外, 合理的通风设计也是重要的因素, 这样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居住要求, 又符合绿色住宅的理念。 (2) 绿色住宅的使用成本过高。开发商为了尽快将房子销售出去, 投入的成本重点用于改善居住环境, 忽略了住宅的维护和保养, 许多绿色住宅中使用了新技术、新设备, 然而在后期的维护和修理中, 这些材料和设备的维修费用远高于一般材料。此外, 许多开发商一开始的出发点是好的, 为了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利用率, 采取先进技术。如雨水回收系统及雨水净化系统。然而, 为了建设和维护其设备所要的费用大大超出了由外部供水所需要的费用, 消费者也很难接受。这种节能措施并不经济和实用, 与真正的绿色住宅理念有所差别。

4 结语

绿色生态住宅也被称为“健康住宅”。从规划来看, 绿色小区的整体布局、空间、住房建设、能源利用、节能措施、绿色生活系统必须是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其次, 在具体设计中, 注重绿色级的布局, 建筑风格应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注重不同植物的整合, 同时注重在绿色环保的领域发挥其他作用, 如防热, 防风, 防尘, 隔音, 过滤有毒物质, 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房地产不是以出售土地为终极目的, 也不是卖钢混凝土住宅作为最终目标, 更不是以出售概念和环境为最终目标, 而是以创建新的家园, 符合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满足人的需求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手足口病临床诊疗分析下一篇:工业化思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