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若干问题分析

2024-05-19

生态建设若干问题分析(通用8篇)

生态建设若干问题分析 篇1

旅游业的发展在取得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保问题,由于对旅游资源掠夺性的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膨胀和景区景点的过渡饱和,造成了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针对旅游业发展造成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全新的旅游模式。石林县的旅游业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开发,原有资源已经接近枯竭,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未来发展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生态旅游。

1 生态旅游的概念

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从其被提出伊始就有不同的说法,到目前为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3种观点。

一种是英国地理学主席Cripin Tickell的观点。在他看来,生态旅游是一种在欣赏世界上各种人文和自然生物的同时不对其产生破坏的旅游活动;一种是1993年第1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会议提出的观点。生态旅游是倡导爱护环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享受自然及文化地域;最后一种是澳大利亚旅游委员会的观点。该观点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根本,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讲解与旅游有机结合,以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作为经营管理宗旨,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旅游业发展理念和模式。

在本文中关于生态旅游的界定笔者采用其中的第4种观点作为文章的基本立足点。

2 生态旅游视角下石林生态园林建设研究———以石林园博园为例

2.1 石林园博园简介

石林园博园是石林县生态园林建设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该园总占地100291m2,建筑面积1687m2,道路及场地面积11554m2,水域面积14652m2,绿地面积72407m2,绿地率72.2%,绿化覆盖率86.8%。石林园博园于2009年6月1日开园,同时第一届昆明园林花卉博览会也将在石林园博园正式开幕,作为云南省园林花卉界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园林盛会,石林园博园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2.2 石林园博园规划建设的原则

近几年以来,石林县紧抓云南省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和该县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有利政策环境,大力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以生态园林建设作为依托,搭建发展生态旅游的有效平台和载体。该县紧紧遵循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生态旅游的内在要求,以及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人文资源开发保护并重的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按照“旅游立县、生态美县”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政策指导,本着高标准、严要求、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突出特色、提高城市建设文化品位的指导思想,运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的造园手法,建设了一批既能反映和展示该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石头文化3大文化主题特色,又能满足游人动态观赏、休闲活动的具有时代气息、舒适、多样、优美的生态园林。为石林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石林园博园的建设正是按照石林县生态园林规划建设的指导原则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的现代生态园林的典型。

2.3 石林园博园景观构造的微观方法

首先,大面积绿化。园博园总占地100291m2,建筑面积1687 m2,道路及场地面积11554m2,水域面积14652m2,绿地面积72407m2,绿地率72.2%,绿化覆盖率86.8%。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绿化方面石林园博园采取的大面积绿化的方法,是园区生态环保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其次,构建全时空园林景观。园博园建设在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区域背景上,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构成多样化的园林观赏空间,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合理利用植物高低搭配,形成立体空间景观。充分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引起园林景色的变化,在全年时间内,造成绚丽多彩的图画。同时,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

再次,在绿化植物树种的选择上大量采用本地树种。在树种规划方面大量运用乡土树种,包括石楠、银杏、滇润楠、云南樟、滇朴、清香木、黄连木、短萼海桐、云南山茶、西南栒子、云南含笑等乔灌木,充分展示昆明地区丰富的植物景观,突出地方特色。

2.4 石林园博园宏观规划

首先,总体设计思路。园博园在设计思路方面以展示“园林成就美好城市、创造幸福生活”为主题,以营造“秘境高原、七彩云南”景观为突破口,以展示“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多样的民族文化、卓越的园林成就”为主要内容,以园博园建设为载体,建设一个“花开春天、荫庇夏季、秋色突显、冬写绿意”特色的园林博览园。在具体构思方面以石林文化为主线,以“生命之源———水”为环境基础,以花卉、植物的大规模运用为气氛基调,以“天圆”、“地方”、“人和”以及和谐的人居环境为表现手法,着力凸现园林各要素、园林艺术手法,达到展示“融石林文化、昆明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养护的顶级水平以及园林各要素精妙运用”相结合的梦中园林。

其次,园区总体布局。整个园博园以石林文化为底蕴,形成4点、1轴、2面的规划布局形式。园博园从功能上分入口景观区(迎宾广场)、综合服务区(品字形建筑)、室外展示区3大功能区。道路分为景观大道、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四级道路和仃步石,是整个园区内各功能、各景观连接的纽带,道路的合理划分和组织能为整个园区的浏览提高浏览效率。园博园的园区景观形成一轴、两面、四点、十一景、十三园的格局。

3 石林生态园林建设反思———以园博园为例

3.1 存在的问题

虽然石林县生态园林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仔细分析其生态园林建设,石林县的生态园林建设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景观构造手段单一。纵观石林县的生态园林建设情况我们发现其景观构造手段主要是绿化。以石林县园博园为例,占地面积100291m2,其中绿地面积72407m2,绿地率72.2%,绿化覆盖率86.8%,从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绿化构成了园博园景观营造的主要手段,而从微观角度来看,其大量乡土树种的选用,以植物作为基本元素的空间、季节性景观的营造也是以绿化作为基本造景手段的体现。此外,从总体情况来看,石林县的生态园林建设中绿化都是营造景观的基本手段。

其次,没有足够地凸显民族文化风情特色。石林县有以彝族为主的多达25个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资源,可以大力开发展生态旅游。但是在目前的石林生态园林中,过于强调园林的绿化,过于推崇生态理念,而忽视了民族文化这一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简单地将城市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等城市建设的硬性指标套用到生态园林建设中,采用大规模的绿化来实现生态景观的营造,而没有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园林建设有机融合起来,突出民族文化风情。从园博园这一石林生态园林建设的典型来看,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凸显这一缺陷比较突出。

3.2 石林生态园林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丰富园林景观构造手段和方式。改变目前园区景观构造主要依靠绿化的方法,通过雕塑、水景、石山等景观要素,塑造了一个既能反映和展示彝族撒尼文化、旅游文化、石头文化3大文化主题特色,又能满足游人动态观赏、休闲活动的具有时代气息、舒适、多样、优美的生态文化活动空间。

其次,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从目前石林生态园林建设的现状来看,民族文化不够突出是其中的一大缺点,虽然园林在总体规模、绿化面积等方面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是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目前园林还是没有跳出传统的依靠山水、树木来吸引游客的套路。对目前生态旅游主打的民族文化牌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热衷于造园,而不注重宣扬文化,石林园博园的建设就是没有突出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因此,笔者个人认为,未来石林生态园林的建设中要将民族文化的凸显作为园林规划建设的一个基本理念。一方面,要在园林景观营造过程中综合运用石雕、亭台、步道等建筑小品反映民族文化特色,将园区硬件与民族文化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利用园区游人旺季开展民族服饰、歌舞、手工艺品表演和展览等文化活动;另一方面,生态园区建设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以少数民族聚居村寨作为中心,围绕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民族特色园区规划建设。

4 结语

目前,石林以湖光山色、喀斯特地貌为主要卖点的风景元素已经达到了可以开发的极限。因此,在未来石林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主要方向,石林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应该要按照这一新方向来开展整体规划。而生态园林建设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在石林县未来推动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旅游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中,应该将生态园林这一有效的平台和载体纳入到旅游产业整体规划中。石林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融入以彝族撒尼文化、旅游文化、石头文化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以生态园林作为平台将自然风光和人文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就生态园林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确保了生态园林建设与石林县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因此,石林县在未来的旅游产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应该将生态园林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来抓。

参考文献

[1]李萍.云南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2] 刘映宏,黄金.浅谈昆明石林风景区生态旅游的发展[J]绿色科技,2013(12)

[3] 安华轩,杨丽萍,李群.加强生态旅游建设,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生态建设若干问题分析 篇2

关键词: 火电厂;土建施工;存在问题;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1 火电厂主厂房土建施工的特点

目前国内电厂工程的主厂房基础,大多数打入桩或灌注桩与基础结合的承台基础和独立台阶基础筏板基础为主,如锅炉钢架基础汽机基础混凝土量,采用现场设预拌混凝土站用汽车泵或拖式泵浇筑混凝土。

主厂房上部结构柱距大都在10.0m以上,层高6.0m以上煤斗层的层高可达10.0m以上。而且为多层现浇框架总高度达45.0m左右、汽机房跨度在27m3房跨度在以上,屋盖由大型钢屋架和轻质复合保温彩钢板组成结构上预埋安装设备埋件多,框架柱梁配筋多为双层筋规格都在28m以上而且箍筋间距很密施工比较困难,金属结构大规格型钢用量大制作安装技术难度大。

2 火电厂建设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质量管理工作是以过程控制为主要目的的管理工作,贯穿工程的始末,土建施工质量问题也随着工程的进展表现出阶段性和多样性。火电项目土建施工作业交叉频繁,施工单体较多,施工质量管理表露出的问题较为典型。该工程项目施工中主要出现了如下问题:

⑴施工中各级技术管理人员责任不明确,未能行使各级技术职权;

⑵项目质量计划以及施工组织设计不完善或交底不明确;

⑶现场使用的图纸未及时按设计变更进行同步动态更改;

⑷技术交底和设计变更的交底不到位,有些交底依据不明确;

⑸材料进厂检查不力,施工设备和检测设备的使用年限、检定范围、检定周期不明确;

⑹过程控制中各要素之间,如检验试验、技术交底、材料采购、物资跟踪、土建交安等环节接口不力,反映在记录上相互不衔接,出现遗漏或失误;

⑺冬季和雨季施工措施不到位,对相关记录不重视或记录不到位等;

⑻焊接等特殊过程的监控和记录不到位。

上述问题不仅会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拖延工期,而且情节严重者还会造成重大事故,危及电厂以后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火电厂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针对上述火电厂建设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控制措施:

3.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

高质量的工程和有效的质量体系不是偶然能达到的,往往需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计划。

因此,在施工前期,应根据国家建设部门的法律、法规和电力部门的相关规定,建立和健全施工责任、工程质量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编审、施工图纸会审、施工技术交底、技术检验、设计变更管理、施工技术档案管理、技术培训管理等技术管理制度;着重落实质量责任,明确参建各方的质量职责,各单位各级行政领导正职对工程质量全面负责,各级技术负责人在技术上对工程质量负责,各级承包项目也要划分质量责任,并最终实现工程质量目标。

3.2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技术交底

电厂建设单位应认真组织各有关部门,做出详尽、适用、规范的“施工组织总设计”,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范围、施工网络进度及保证措施、主要施工方案、施工图纸及设备交付计划、安全施工目标及保证措施、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文明施工管理、现场消防管理、物资管理等。

电厂建设单位要重视技术交底工作。交底工作要分级分阶段进行,并有清楚的交底签字手续,即项目经理根据施工进度,分阶段向工长及职能人员交底,工长在每项任务施工前,向操作班组交底。

技术交底应以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施工验收规范、消灭质量通病的技术措施、操作规程和工艺卡为依据,编制交底文件,对特别重点、特殊工程和特殊部位以及“四新”技术的交底,交底文件的内容要全面,重点要明确,要求要具体而详细,并注重可操作性。

3.3及时进行图纸变更

根据现场工程实际,设计单位有时会更改图纸,但是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现场使用的图纸可能未及时进行更新,从而造成工程因质量不达标而返工的现象出现。因此,在工程建设时要依据设计变更管理制度的规定及时对施工图纸进行变更标示,并及时送达施工现场,保证现场施工的准确进行。

如果施工单位发现工程设计图纸与工程实际不符,应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经设计单位修改后,才能按修改后的工程设计图进行施工,而施工单位不能随意更改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3.4 加强材料和设备控制

对于主要材料和设备,项目组应派专人常驻制造厂进行监造;设备进场前应对照技术协议逐项检查,进行验收;会同监理工程师一起,对所使用的材料、预制的半成品的质量进行跟踪监督,一旦发现不合格品,坚决立即停工,杜绝不合格品进入工程;对于钢材的质量控制,除按规定选用经光谱检验合格的合金钢部件外,对安装后各系统的合金钢部件需另外进行光谱分析检验,以保证各系统安装使用的合金钢材符合质量要求。

根据国家法规和企业管理程序的相关规定,出台施工设备使用年限的管理规定;对检测设备建立统一台账,确保计量设备的校准范围和到期周检;同时为了保持在用机械设备的良好技术状态,提高设备运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应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并进行详细记录。

3.5 加强施工分包的协调工作

由于现行管理体制不完善,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而分包单位的工作范围又很难明确界定,从而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因此,电厂组织单位要严格选择分包商,对拟选择的分包商资格承包能力,必须进行审查和评价,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同时,项目管理者要做好协调工作;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单位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加强各自施工过程控制,对各项工作留好原始记录并定期进行追溯管理。

3.6 加强关键工序控制

根据以往火电建设的经验和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原则以及现场工程实际,找出电厂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关键工序和重要质量控制点,重点编制施工详细方案和质量保证措施,加强管理控制。

如电厂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关键工序为单位工程的坐标定位及高程控制、地基处理、钢筋工程、主机炉基础施工、冬期混凝土生产、大体积混凝土浇灌、承重钢结构焊接、钢结构防腐、屋面和地下防渗防水、结构吊装等;设备安装工程的内在质量关键项目为机组轴振和瓦振、发电机漏氢量、汽机真空度、管道清洁度、锅炉本体密封、漏风系数、焊口质量、主要转动机械等。这些工序过程是整个火电建设工程的重点,其控制措施是:

⑴将关键工序的“控制措施设计”向操作班组进行认真交底,使工人真正了解操作要点;

⑵质量控制人员应在现场进行认真操作、检查、验收,质量监理人员应当进行分站指导、检查和验收;

⑶工人应按作业指导书进行认真操作,保证操作中每个环节的质量;

⑷按规定做好检查并认真记录检查结果,取得第一手资料;

⑸做好各工序间的交接检查工作,保证交接工作的协调和到位。

3.7 制定季节性施工措施

电厂工程项目大约有40个月的施工工期,期间会经历不同的季节和天气,这些对电厂的建设工程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制定季节性施工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工程实际中,一些基层项目在季节性施工措施的编制、交底、落实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措施编制不及时或编制内容不全,措施编制后未按规定进行交底或进行必要的培训,未按措施进行资源配置,季节性施工结束后不能及时进行经验总结等。

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根据《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等相关规章和工程实际,编制详细的季节性施工组织措施,提出季节施工安全质量总体控制目标,制定雨季施工技术措施,并上报业主主管部门核查审批。

具体做法是:组织开展不定期雨季施工安全大检查,发现隐患,提出整改建议,并督促执行;保证雨季物资供应到位和及时,分工、协调各项应急事件的处理;建立施工现场天气预报制度,项目部、工程处以黑板报形式通知全体施工人员;季节性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及措施编制符合性的评价,形成文字信息,为下次编制同类措施提供参考。

3.8 对特殊工序过程进行控制

电厂建设中的特殊工序过程包括:焊接、热处理、无损检验等,这些工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以及投产后电厂的安全运行。对特殊工序过程进行控制的要点为:

⑴焊接工艺须经工艺试验和评定后,制定焊接工艺卡;

⑵从事特殊工序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⑶特殊工序所用的设备仪器(焊机及其他焊接设备、热处理设备和无损检验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检定,特殊工序前对设备仪器进行确认;

⑷特殊工序过程的结果如焊接记录、热处理曲线、射线探伤底片和评定记录等须及时记录并编辑保存;

⑸质量控制人员要根据作业文件的规定对特殊工序过程重点监控,必要时进行连续监控;

⑹特殊工序过程结束后,有关人员须对特殊工序过程的结果进行审核确认;

⑺在工程开工前,应进行模拟试验或焊前练习,对焊接工艺进行确认。

3.9 注重施工工艺,缔造精品工程

电厂建设在保证项目基本施工质量的基础上还应注重施工工艺,努力缔造精品工程,具体控制措施为:

⑴成立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小组,制定成品保护措施及维护计划,加强检查和奖惩的力度;

⑵监理通过日常巡查等方法对施工工艺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工艺质量问题,及时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并跟踪整改的结果,确保工艺质量;

⑶按区域或系统对施工工艺质量进行系统检查,确保整体工艺质量整齐美观;

⑷定期组织施工工艺的检查评比工作,实施工艺质量奖惩,宣扬良好的工艺质量,对工艺质量差的施工项目进行整改。

4 结语

在火电厂建设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火电厂建设质量,应该严格按照施工作业规范,并制定相关的质量保证措施,不断地探索质量管理的新思路,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是每个火电安装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冬初.火电厂土建施工问题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3)

生态建设若干问题分析 篇3

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工程, 其涵盖了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 从当前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出发, 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而进行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过程。其以生态理论为核心, 通过工程措施而进行的林业生态系统建设。森林作为自然界中功能性较为强大的资源, 其不仅可以起到保持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等多项生态功能, 同时还有降低噪声、美化环境、降低环境污染等功能, 所以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对林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1 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现状

1.1 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 我国林业一直被人们当作一项产业来进行看待, 而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缺乏重视, 一味的寻求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供给量, 从而造成森林的过度采伐, 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同时相应的政府管理部门也对林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所以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缺乏落实和贯彻的力度, 从而导致建筑工作进展缓慢, 对一些建设成果也缺乏保持力度, 没能将林业生态工程的意义体现出来。

1.2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资金投入欠缺

我国幅员辽阔, 森林资源存在着不均匀的分布状况, 森林人均占有率处于世界较低的水平, 从而导致各地与生态改善的要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另外,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开展的面较广, 任务较重, 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但由于国家投资的总量有限, 这就导致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资金更是很难落实到位, 从而导致建筑工作整体进展较为缓慢, 没有达到预期的生态治理效果, 没有能将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遏制住。

1.3 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 林业生态项目效益低下

由于国家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工作, 所以在短期内一些地区有大量林地需要进行种植, 这样在前期没有对良种生产供应情况进行计划的情况下就导致大量的劣质苗木被栽种, 同时在施工方式上还处于粗放式的管理, “粗植滥造”的问题时常发生, 从而使造林的质量水平较低, 存在着大量的补植任务需要完成, 不仅导致造林的成本增加, 同时造林的质量也无法得以保证。

1.4 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我国还没有对公益林所有者营林成本或经济损失的补偿机制, 其林业生态经济补偿资金主要是对管护者的补助, 而所有者得不到补偿, 这就在导致所有者在营林管理和投入在的积极性降低, 影响了公益林的发展。另外我国林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补偿标准较低, 不仅林木所有者无法得到补偿, 就是管护费用的补助也达不到标准。

2 加强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要加大森林管护力度

森林资源重要看管理和保护, 为了达到有效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的目的, 需要林业管理人员从上至下签订层层责任状, 将具体的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制订完美的责任制, 并进行进行考核, 建立奖惩制度, 打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每一位管护人员应认真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全面的加强森林管护工作。在依法治林和强化林政资源管理上, 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制度, 严格审批征占用林地, 规范了行政审批。

2.2 将补植补造工作落实到实处

将补植补造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 落实到退耕农户, 确保造林成效;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管护;认真贯彻落实管护措施,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狠抓“五个结合”, 结合实际, 把国家用于基本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禁牧舍饲圈养”等项目资金与退耕还林工程紧密结合, 真正发挥巩固成果的作用。

2.3 提高造林质量

在造林生产中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组织施工, 确保规划落到实处。要规范造林技术, 完善造林机制, 提高造林质量, 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造林后的管护工作要及时跟上, 建立健全管护机构, 组建管护队伍, 购置管护设备, 建立管护制度, 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

2.4 进一步抓好林政资源工作

一是规范林业行政执法活动。进一步理顺委托执法、委托许可工作, 审查执法人员资格, 切实规范林业行政执法活动。

二是强化林政管理。切实加强林木采伐、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工作, 进一步规范森林采伐和流通秩序。

三是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 严把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关, 促进林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四是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认真执行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本地应急机制,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 确保病、虫不成灾,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同时按上级要求做好中心测报点的日常工作。

五是加大森林案件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基层林政管理机构的快速反应的作用, 开展执法人员学习教育培训活动, 增强办案效率, 强化林区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 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活动。

六是做好民用材指标的办理和采伐的监管。

2.5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森林防火是人们经常提起的话题, 森林防火工作意义重大。在日常林业管理过程中, 对于一些枯枝烂叶, 需要适时开展计划烧除, 从而使森林燃烧性有所降低, 对重点地区, 重点时段需要由专人进行负责, 死看死守, 不放过一丝蛛丝马迹。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动员村民加入到防火的队伍中来, 在林区实行村民专职巡山、护林制度和村民轮流挂牌值班制度, 稳定专业打火队人员, 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

2.6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建设激励机制

对于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 需要采取多方措施进行多渠道的筹集, 实现以政府为主导, 地方补偿、生态效益受益者合理承担的补偿基金制度。不仅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政策体系支持, 从而调动起多方的积极性, 使工程建设得以稳定的进行。

3 结束语

随着林业地位重要性的日益体现, 国家对林业的扶持力度不断的增加, 林业的发展速度得以不断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应该以高新技术为依托, 加大推进改善森林结构及提高森林质量, 充分发挥森林的整体效能, 提高林业科学总体水平, 从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由于我国林业内部体制改革的进度较慢,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林业都处于低靡的状态。后来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 再加之国家的特别关注, 林业开始进行生态工程建设, 这已成为当前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形式, 所以在当前, 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 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步伐, 从而推动林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现状, 并进一步对加强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问题,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永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09.15.

[2]龙跃光, 郝忠勋.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 2010, 42.

生态建设若干问题分析 篇4

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若干问题评述

摘要:评述了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若干进展, 提出了临界生态需水量、最适生态需水量和饱和生态需水量的概念, 探讨了相应的确定方法. 强调了人工植被的建设应在加强对干旱区天然植被格局与生态水文效应、具有水力提升功能植物识别、植物吸收的水分来源、生态需水量及生态地下水位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 从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水文学的角度, 确定干旱区适宜人工植被的种类组成和格局.作 者:赵文智 程国栋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期 刊:科学通报 ISTICPKU Journal: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年,卷(期):,46(22)分类号:X1关键词:干旱区 植被格局 生态水文效应 植物水力提升 植物水分来源 生态需水

生态建设若干问题分析 篇5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水资源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慢经济水平低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以获取水土保持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是要基于综合治理开发之上展开的。而我国多数地区没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仍比较慢,和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严密,没有做到高效利用资源,没有开发别具特色的经济产品,普遍重治理而轻产生。

1.2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自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也需要做适时的改变,然而以往所应用的研究方法、内容以及手段等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现实的发展需求。而科技成果得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日益突出,仍没有切实做到走出去分享技术以及请进来开发新项目,造成科技成果无法及时转化成生产力,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好的帮助。

1.3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遥存在

按照水土保持法规定的“三同时”制度,开发建设项目应将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但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项目中,“三同时”制度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厂矿、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或者不重视水土保持。

1.4方案编制工作滞后,落实上难度较大

按照水土保持发展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本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但实际上常常是主体工程设计完成之后才开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个别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才补编水土保持方案,有效性和操作性不强。

1.5规划、设计及建设不够完善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起步晚,经验不足,在方案的规划中往往以项目本身为依托,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主体工程。重视前期方案的编制与报批、轻视后期实施与验收,使得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滞后。

1.6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不全,综合防护的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认知、投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限制,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和不顾完善。在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仍出现低标准治理、治理规模分散不集中等问题。由于水土保持属于一项综合的措施,要治理好水土流失,必须要将各项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的整体功能,进而提高综合的保护水平。可是目前由于相关配套措施的分散、不健全,造成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浪费,水土流失加剧。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应对策略

2.1制定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现状,做出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实施,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恢复或者重复建设的路子;总体规划要做到立足长远,既考虑近期发展,又要考虑到长期发展;要与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城郊经济发展相结合,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2.2提高水土保持措施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因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晚,有些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较少,要有效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现场勘查,编制高水平、高起点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注重培养和提高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素质,主动吸收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等方面的人才,不断扩大水土保持人员的知识面,改善设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要重视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方案的优选。城市水土保持工程是主体工程建设派生出来而又服务于主体工程的附属项目,主体工程设计方案的比选,往往侧重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的论证,而水土保持方案主要是从主体工程对地表的破坏程度等来分析论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能会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故要进行优化设计,处理好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方案间的关系,使水土保持方案既符合规范要求,又能服务于主体工程。

2.3提高认识,加强各部门协作

要把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提高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摆上政府议事日程,不断强化城市水土保持,健全城市水土保持监督体系,增强全民城市水土保持的意识;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生态效益长远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不单纯是水务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协作。

2.4有效利用雨洪资源

建设完善的雨水集蓄回收利用系统。通过建立蓄水池、管网、地下涵洞等措施,将大部分城市降水收集起来,用于补充因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城市绿化用水不足。实行雨污分流制。雨污分流需要修建两套完整的管网系统,投资巨大,适宜在处于开发建设阶段的新城区、开发区以及城市排水管网改建中采用。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可以利用雨水下渗管道,沿线补给地下含水层,也可将雨水引到适当的地点集中人渗补给含水层或直接加以利用。采用改善措施增加城市透水面积。可以通过推广透水砖、多孔混凝土、多孔沥青等渗水材料和结构,让大部分地面的雨水径流快速人渗,补给地下水或成为回灌水源。

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城市景观、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加快城市天然河与湖泊生态综合治理等措施,推动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快速发展。

3.结束语

档案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分析 篇6

档案信息数字化, 就是以馆 (室) 藏档案资料为主要物质对象, 用计算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 使之转化成为计算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借助于各种数字技术, 全面实现档案部门的馆 (室) 工作和档案资源的数字化, 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发挥档案的信息资源价值属性。档案数字化建设对档案信息的广泛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和服务手段, 用户从浩如烟海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中, 可以比较快速和准确地得到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档案信息, 解决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海量性和用户利用档案的专题性的矛盾。但档案网络检索服务往往使人们难以辨别隐藏在其中的能对决策提供支持的信息, 用户得到的信息还存在冗余性和离散性, 数字档案信息利用结果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最终需求。在缺乏上述服务技术支撑的情况下, 最终需求的满足需要用户自己从得到的档案信息中二次加工获得, 这不但增加了档案用户对信息理解和分析的工作量, 也拉大了数字档案管理主体与档案服务对象的距离, 降低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服务的亲和力。

档案数字化建设包括传统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档案化两方面。传统档案数字化是指将常用档案、珍贵档案, 以专题的形式建成专题数字档案库。数字化方式建议采用专业公司外包和自行加工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成本低、见效快、容易接受。电子文件档案化指将大量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 脱机备份归档进入综合档案室或归档接收进入数字档案馆 (室) 。对这些电子数据, 要求第一步必须脱机备份归档移交给综合档案室, 归档介质为磁带和DVD光盘。具备条件的, 建议开发数据接口, 将有保存价值的数据, 通过在线归档、接收, 进入数字档案室, 永久性保存并提供利用。开发利用包括电子档案编研、档案信息发布、网上查档、信息安全四个方面:必须开展电子档案编研工作, 提供至少3种以上的电子编研成果;在局域网或互联网的档案信息网站上开设档案动态、全宗管理、达标升级、网上查档、视频档案、网上展厅、编研成果、档案咨询、档案论坛等栏目, 定期发布档案信息, 由专兼职档案员维护;还要将信息安全分解到数字档案室的全过程, 如管理制度、数字档案建设、网上查档等均作了约束。

随着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 信息空间的外延进一步拓展, 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科技、军事、教育、文化、宗教、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形态, 构成了全球共享的信息空间。数字档案信息空间就是诸多信息空间子集中的一部分, 与外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空间存在着以信息为媒介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数字档案信息空间由系统管理、数字化管理和知识服务三个部分组成, 三者是相互依托和相互支撑的关系。如系统管理是系统管理员操作管理层面, 主要负责对数字化管理和知识服务所涉及的数字信息、用户、资源、反馈等信息的操作与管理, 具有控制整个系统运行的功能;而数字化管理则是知识服务系统的基础, 负责为系统管理和知识服务提供数字信息加工和处理功能, 如利用知识发现工具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优化、对用户模型改进、对数字信息关联分析等。应用平台是数字档案管理与知识服务系统的核心, 包括数字档案管理平台和知识发现支持平台, 是以用户为对象的知识服务系统的基础。数字档案管理平台包括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存储系统、评价分析系统、信息发布利用系统, 还有面向授权登录人员组织和管理系统。数字化管理包括数字信息加工、数字信息转换、数字信息存取和知识发现四个组成部分。数字信息加工的主要功能是从内外部信息源当中获取知识服务系统所需要的各类数字信息并对这些数字信息按照数字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数字档案信息加工包括数字档案信息整理、格式转换、数字档案信息录入、数字档案信息集成等基本功能。数字信息转换的主要功能是将经过加工处理的各类非结构化数字信息转换成能被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处理的结构化数字信息。这个功能主要是由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数字档案信息导入功能加以实现的。数字信息存取的主要功能是建立数字档案信息数据库、数据仓库和相关链接, 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组织体系,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组织、存储、更新与管理。

关于农村公路建设若干问题的分析 篇7

1 农村公路施工质量重要性分析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 其施工质量贵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来越高, 专业农机租赁企业越来越多。在农忙季节大型农机具的运输队农村公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我国农村公路多为土方路基, 其在承重等方面不具备优势。针对这样的情况, 如何通过加上施工技术的改革与管理, 提高农村公路施工质量, 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成为了现代农村公路施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2 农村公路建设若干问题的分析

传统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不规范、工程质量低下、监理制度实行较少, 尤其是施工质量存在较多的技术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目前我国农村公路质量不佳, 需要经常进行维护与返修, 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 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技术, 以此提高我国农村公路质量, 促进农村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农村公路建设的首要任务。

2.1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体系建立, 保障农村公路施工质量

农村公路建设必须明确项目管理责任, 以主管单位牵头进行招投标的方式, 乡镇政府承担项目管理职责、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工作。同时由上一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 以此保障农村公路建设施工质量, 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农村公路主管单位要加强监理体制的建立, 强化公路施工过程中监理工作重要性, 保障公路施工质量。

2.2 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土方路基施工质量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公路的需求要求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在土方路基基础上提高施工质量, 满足现代机械化农业对农村公路的需求。由于农村公路路基多为土方结构, 传统路基施工中质量控制也不严格, 造成现代农村公路损坏率较高。因此, 通过改进土方路基施工技术、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提高路基质量, 从而提高公路整体质量是现代农村公路施工管理的关键。作为农村公路路面的支撑结构、土方路基承受着由路面传来的交通荷载。现代农村大型机械化设备的逐渐增加, 加大了土方路基的荷载, 因此农村公路土方路基必须按照施工二两、场地清理、填前压实、布土摊铺、整平、压实、质量检测的顺序进行施工, 以保障施工质量, 保障路基工程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以保障公路的行车安全。按照农村公路所在地地形的不同, 其路基主要采用路堤和路堑两种形式将进行建造。路基顶面高于天然地面的、路基以填筑方式构成的成为路堤, 其主要有路床、边坡、边沟构成;路基顶面低于天然地面、路基以开挖方式构成的成为路堑。其由路床、边沟、边坡及截水沟构成。无论哪种结构形式的路基, 其土方路基施工顺序都按照一样的顺序进行, 因此, 以下就土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进行详细的论述。

首先, 要加强施工材料的控制,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使用粘性土、沙性土等路基填料, 严禁使用强盐渍土、过盐渍土、淤泥、沼泽土、含有腐朽物质的土, 以严格材料控制保障路基施工质量。在施工前还要功过击实试验、图的液塑限试验, 以确定路基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为后期的施工压实度监测提供依据, 为后期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完成上述工作后, 方可进行施工的测量放线工作。在进行测量放线工作时注重恢复中线并固定路线主要控制桩, 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钉出路基边线的具体位置桩, 施工过程中应保护所有标志桩, 特别是一些原始控制点, 为工程施工指明方向。在进行路基施工前, 还要对路基范围内的表层种植土、草皮等影响路基施工的杂质进行清理, 新建公路清除深度应大于15厘米, 就公路翻新建造应清除原有路基后深挖10厘米。在清理完成后, 及时回复路基中线、边线等技术测量标志, 并对路基基础进行整平, 为路基碾压施工做好基础工作。同时进行预压, 按照规范进行碾压到压实度规范要求。预压达到规范要求后, 按照每层土摊铺厚度不大于30厘米的原则, 确定路基土的运输与卸车间距, 采用平地机和推土机进行均匀摊铺。摊铺后采用平地机进行整平, 自公路中心开始向道路两侧进行推进。如摊铺过程遇到雨天, 还需要注重路基的横坡必须利于路基排水, 以保障路基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在进行路基土压实前, 应当采用快速水分测定仪对路基土含水量进行检测, 按照前期的试验数据对含水量进行对比。如含水量过大应掺加生石灰处理或翻松晾晒, 如含水量过低应适当洒水以增加含水量。碾压过程应先静压后振动压实, 先进行两边的压实后进行中间的压实。压路机碾压轮应重叠轮宽的三分之一左右。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先慢后快、先静压后振动、先弱振后强振的方式继续拧。碾压速度要控制在4km/h。通过多方面的施工控制确保农村土方路基的施工质量, 为农村发行农机具的运输与行使打下良好的公路条件。

3 注重施工过程对环境的保护

农村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 必须注重对施工现场周边地区的环境保护, 以避免对农作物的影响。例如:在进行土方路基掺加生石灰处理时, 必须选择适宜的天气, 避免生石灰的飞扬, 减少对农作物的影响。同时还要注重工程收尾后残土等废弃物的处理, 保护工程施工场地周边土地。注重施工过程对环境保护、注重施工后的废弃物处理等式有效保障公路施工对农业经济影响最小化的重点, 是现代农村公路施工中的重要注意事项。以现代公路施工理念、环保的理念以及科学的施工技术与方法, 打造先到农村公路精品工程,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综合交通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4 结论

农村公路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公路主管单位以及公路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农村公路的重要性, 以现代化的施工管理、明确的职责、科学的施工方法的, 打造现代化农村公路工程, 以此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了共存经济的发展, 也凸显了农村公路运输存在的不足, 加强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就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存在一些问题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以此为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资料。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张鸿翔.农村公路土石路基施工技术[J].公路施工与管理, 2008, 12.

[2]李军生.现代公路土方路基施工技术[M].西安:陕西交通出版社, 2007, 11.

[3]张静.我国农村公路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J].公路交通, 2008, 4.

[4]吴广文.农村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J].青海交通科技, 1998, 1

生态建设若干问题分析 篇8

福州地铁规划区内低丘、残丘广泛分布, 内河众多, 闽江和乌龙江穿城而过。多条地铁规划路线需跨越丘体或江河, 地貌类型复杂, 地层变化快, 加之地铁隧道工程的特殊性, 福州地铁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不可避免, 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尤为必要。

1 地质环境特征

1.1 地形地貌特征

福州地铁规划区主要涉及福州盆地和长乐东部滨海平原两个区域。福州盆地是一山间断陷盆地, 盆地四周山岭环抱, 城区在盆心, 盆地边缘为山地和丘陵, 海拔高程均在500 m以上, 盆地内部是冲积海积平原, 高程约3 m~5 m, 平原上分布着诸多岛状花岗岩残丘如高盖山、乌山、于山、屏山等, 闽江、乌龙江穿越盆地中心;长乐东部滨海平原高程约2 m~5 m, 地形平坦开阔, 其西部以中低山、丘陵为主, 海拔高程约177 m~611 m。福州地铁7条路线主要穿越冲积、冲海积平原, 局部穿越低丘、残丘地貌。

1.2 地层发育与岩土体特征

福州地铁规划区第四系地层厚度约50 m~70 m, 主要发育全新统长乐组、东山组及晚更新统龙海组, 第四系底部局部发育残积层。第四系地层下部主要发育南园组 (J3n) 火山岩, 燕山晚期 (γ35) 花岗岩侵入其中, 构成了规划区整个基岩底座。区内岩土体各层岩土体的基本特征如下:

1) 人工填土在区内地表广泛分布, 厚度一般为0.5 m~3 m, 局部较厚可达6 m~7 m, 工程地质性能较差, 承载力约60 k Pa~80 k Pa。2) 第四系上部土体主要发育厚度为20 m~30 m的全新世长乐组冲积、冲海积砂土、淤泥类软土, 或砂与淤泥的混合土体, 埋深5 m~25 m, 其中砂土承载力120 k Pa~160 k Pa, 淤泥类软土承载力45 k Pa~65 k Pa。3) 第四系中下部土体为晚更新世龙海组冲洪积、冲积地层, 岩性主要以含泥中细砂、砂砾卵石为主, 局部发育冲海积粉质粘土或淤泥质土。该层砂土一般埋深于25 m之下, 厚度变化于15 m~25 m之间, 承载力为180 k Pa~250 k Pa;砾卵石层顶面埋深一般在27 m~35 m之间, 厚度变化于2.5 m~17 m, 承载力为400 k Pa~500 k Pa。4) 第四系底部局部发育残积粘性土, 其下为基岩风化带。区内残积土发育厚度一般为1 m~8 m, 局部缺失, 岩性以含砂粘性土为主, 承载力为200 k Pa~330 k Pa。基岩风化带包括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基岩, 其中全~强风化基岩顶面埋深一般在55 m~65 m之间, 岩性以灰白色、灰黄色、青灰色粉质粘土或砂质粘土为主, 局部含角砾, 承载力为200 k Pa~500 k Pa;中风化基岩顶面埋深一般变化于60 m~70 m, 岩心呈碎裂状或短柱状, 工程地质性能较好, 承载力为700 k Pa~1 200 k Pa;微风化基岩顶面埋深一般大于70 m, 岩性较完整, 裂隙不发育, 承载力一般在1 500 k Pa以上。

1.3 软土的基本特征

福州地区软土发育广泛, 共发育三层[1]:1) 全新世长乐组上部淤泥, 为河口海湾相沉积, 厚2.2 m~21.2 m, 呈深灰色, 天然含水量50%~60%左右, 剪切波速为100 m/s~200 m/s, 承载力约45 k Pa~50 k Pa;2) 全新世长乐组中下部淤泥或淤泥夹砂, 层厚4.5 m~14 m, 承载力约45 k Pa~65 k Pa;3) 晚更新世龙海组上部淤泥质土层, 层厚2 m~20 m, 天然含水量约38%~43%, 剪切波速一般在200 m/s~250 m/s范围, 承载力约50 k Pa~70 k Pa。

1.4 地下水特征

福州地铁规划场区主要位于平原区, 场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以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和承压水为主, 少量涉及风化残积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见图1[2]) 。1) 潜水含水层一般为在闽江、乌龙江沿岸一带的沙洲或长乐滨海的浅部砂层, 与地表水力联系大, 渗透系数为25.01 m/d。2) 承压水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赋存于河流相冲积砂层, 最大单孔涌水量可达1 778 m3/d, 渗透系数为9.48 m/d~19.09 m/d, 下层赋存于泥质砂砾卵石和泥质中细砂中, 最大单孔涌水量1 427 m3/d, 水位埋深2.07 m~4.87 m, 渗透系数2.44 m/s~5.68 m/s[3]。3) 该类含水层风化残积层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残丘山麓边缘, 单孔出水量一般为10 m3/d~100 m3/d。4)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区内的四周群山中, 单孔出水量一般小于100 m3/d, 局部100 m3/d~500 m3/d之间。

2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2.1 隧道、基坑突涌

福州地区水位埋深浅 (1 m~4 m) , 地铁隧道一般埋深于地表以下15 m~21 m的深度范围, 越江段埋深为20 m~26 m, 隧道结构体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大部分路段的地铁隧道需穿越富水含水层, 由于该含水层水量较大, 水头压力大, 含水层渗透性强, 隧道施工、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突涌问题无可避免。局部路段 (尤其是越江段) 进行盾构施工时易发生突水事故, 导致地下水与隧道贯通, 对地铁施工造成危险, 需采取相应的隔水措施;当采用明挖法进行基坑开挖时, 在一定水头压力下易产生流砂、管涌、流土等现象, 造成基坑壁倒塌或围岩失稳, 需及时采取降水、排水措施。

2.2 地下热水

福州地热田区长约5 km, 宽约2 km, 呈北西向条带展布。该地热田主要发育两种性质不同的热储层:1) 花岗岩类岩石构造裂隙脉状承压热水;2) 第四系孔隙层状承压热水。前者深部热储温度可达130℃~155℃, 后者埋深一般在15 m以下, 温度一般可达45℃~65℃[4]。福州多条地铁规划路线经过该地热田区, 尤其是地铁2号, 4号线横跨地热田长度达300 m~600 m, 地热田区的地铁隧道主要穿越部分第四系孔隙热储含水层 (见图2) , 基本不涉及基岩裂隙热储层[5]。因此, 第四系孔隙层状承压热水可能对地铁施工建设产生一定影响, 建议施工时采取隔热保护措施。

2.3 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形

福州地铁沿线工程场地广泛分布第四系海相沉积的淤泥、淤泥质土等软土, 且厚度一般达15 m~40 m。该类土体具有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低、灵敏度高和透水性低等特点, 流变时效明显, 在恒载下将产生较大差异沉降和工后沉降, 工程地基的次固结和流变沉降将持续十几年或数十年, 最终导致地基失稳与土体结构强度破坏[6]。大面积的厚层软土将给福州地铁工程带来巨大的风险[7]。

2.4 砂土液化与软土震陷

福州地区饱和砂土液化区的分布明显受闽江、乌龙江及长乐沿海平原一带等河流相冲洪积层和盆地内海相沉积砂层的控制。地铁路线所经过的沿江两岸一带及沿海一带20 m深度范围内广泛存在饱和砂性土, 这些地区的饱和砂土一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液化性, 液化程度一般为轻微~中等等级, 局部为严重液化区或不液化区 (见表1) 。福州地区软土剪切波速基本上均大于90 m/s, 特别是第二、三层软土基本不存在震陷可能。但对于城市新区等地新近沉积的淤泥, 当天然含水量平均值达到65%~70%时, 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为80 m/s~90 m/s左右, 此时宜考虑震陷的可能性[8], 如福州地铁2号线的上街镇沙堤站附近地表河流发育, 该处上层软土的剪切波速值仅81 m/s左右, 存在局部震陷的可能。

2.5 残积土与风化孤石

福州盆地基底以燕山晚期花岗岩为主, 花岗岩残积土分布十分广泛。该类土层在天然状态下工程性能较好, 但遇水受扰动后易软化崩解, 力学性质显著降低, 基坑开挖过程中易造成涌土、涌水现象, 施工期间需对该层进行降水措施, 保证该层在干燥条件下施工。在残积土及花岗岩风化层中常有孤石及球状风化核的存在, 直径从几十厘米到几米不等。因其岩质坚硬, 岩质风化核与周边土体性质差异明显, 且分布特征无规律可循。若遇上较大孤石, 可能需进行爆破或搅碎处理, 不仅延误工期, 而且对桩基和地下连续墙等工程的施工, 尤其是盾构隧道施工会造成极大困难。

2.6 地层软硬突变

福州地区地质条件复杂, 地层发育较多且变化快, 地铁隧道在穿越岩土体时经常遇到地层软硬突变的问题, 例如从淤泥类软弱土层突变为硬度较大的花岗岩风化层。地层软硬的连续性变化可能产生盾构中心线偏移、盾构上抛、盾构卡壳、刀具磨损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另外, 由于地层软硬突变而频繁更换盾构器械, 给地铁施工带来诸多不便。

3 结语

福州地铁规划场区地形地貌变化大,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地铁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1) 区内沿江、沿海一带的饱和砂土、砂砾卵石等含水层富水性大、透水性强, 水头压力大, 隧道开挖和基坑开挖过程中易产生突涌问题。2) 福州地铁个别路线局部段需穿越福州地热田第四系孔隙热储含水层, 该层地下热水对地铁施工建设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建议采取隔热保护措施。3) 区内广泛发育的厚层软土在恒载下易产生较大差异沉降, 导致地基失稳与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 最终造成地铁结构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发生管片开裂现象, 从而引起漏水、渗水事故。4) 地铁规划沿线一带20 m深度范围内饱和砂性土的液化程度一般为轻微~中等等级, 局部为严重液化区或不液化区, 中等液化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乐沿海地区, 福州盆地内一般为轻微液化或不液化区, 软土剪切波速基本上均大于90 m/s, 基本不存在震陷可能, 但对于城市新区等地新近沉积的较纯的淤泥, 宜考虑局部震陷的可能性。5) 区内花岗岩残积土分布广泛, 遇水受扰动后易软化崩解, 基坑开挖过程中易造成涌土、涌水现象, 施工时需采取降水措施;花岗岩残积土风化层中常有孤石等球状风化残核的存在, 较大孤石对地铁施工易造成较大困难。6) 区内地层多变, 地层软硬突变问题频现, 易产生盾构中心线偏移、盾构上抛、盾构卡壳、刀具磨损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增加施工难度。

除此之外, 区内还存在明浜和暗浜、地下建筑桩基障碍物、城市内涝、人工填土等不利因素, 这些因素的存在也给福州地铁规划、建设与施工带来了不利影响, 施工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摘要:结合福州特有的地质背景, 分析了地铁规划区的地质环境特征, 提出了地铁建设过程中几个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隧道与基坑突涌、地下热水、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形、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残积土及花岗岩风化孤石、地层软硬突变等问题对地铁施工的影响, 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地质环境问题,地铁隧道,地铁施工

参考文献

上一篇:模式与竞争力下一篇:城市出租车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