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明生态

2024-06-13

建设文明生态(共12篇)

建设文明生态 篇1

摘要:指出了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 有校级领导分管, 有专门机构负责建设工作, 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 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 组建生态文明社团,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 开展相关活动,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 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并制定相关制度, 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生态文明理念

1 生态文明研究历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1],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2]。20世纪中后期, 人们已经开始用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是日本学者梅棹忠夫, 1957年他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 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1967年出版的《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中提出的生态史观, 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3]。

1991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中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4], 199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开启了中国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治国理念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现状和问题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以校园为载体, 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个基本维度, 使生态文明融入其中,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校园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在校园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中, 从美化环境、绿色环保、和谐自然各个方面出发, 不断强化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贵阳市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 贵阳学院作为贵阳市唯一的本科高校, 拥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 肩负着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 因而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贵阳学院位于贵阳东出口, 与图云关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 贵阳学院的用地版图为平面蝴蝶形状, 中长期规划面积1200亩, 现实际使用面积810亩, 规划建设以“园式林、生态型、数字化”为基本范式, 拥有博信楼、博雅楼、博远楼、博艺楼、博新楼、博技楼、博达楼、九思楼、逸夫楼、咏籁楼、荟素楼、图书馆、田径场、行健馆、阳明文化广场、学生公寓楼群以及鱼梁桥等建筑单体, 建筑单体色泽一致, 风格雅致, 特征鲜明, 品质精良, 在绿化、净化、美化和文明化建设上达到较高水准, 是贵州省“优美校园”。贵阳学院在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创建上与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相适应, 全面践行永续发展理念, 确立了“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精心打造出“馨园”、“梨园”、“桃园”、“竹园”、“桂园”、“生态园”, 以及“峡谷飞桥”等“七园七景”。生态校园一年常绿, 四季有花, 景致如画, 是贵州省“绿色大学”[6]。在优美校园和绿色大学的建设过程中, 贵阳学院秉承“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中都开展了多方位的工作,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设计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问卷调查, 旨在了解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共20题, 每题可选择一个答案, 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随机抽取了星期一下午在贵阳学院第三教学楼二楼上课的班级共10个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 涵盖了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学生 (2010级学生均外出实习) , 共发放10个班级, 每个班级30份。发放班级及收回份数为:2011级应用化学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国际贸易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旅游英语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美术专业收回30份 (有10份没有填写) , 2013级城乡规划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电子商务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收回30份 (其中有的问卷有的同学仅仅填写一面, 故统计实际数量与预计数量有一定偏差, 见表1) 。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的20个题目中, 1~14题的内容为生态文明具体行为体现, 15~20题内容为生态文明观念内涵。在1~14题中, 按照行为主体来分可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类。其中1、2、4、5、6、7、8、9、10、11、12、13为个体行为, 其主要表现同学们个人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主观意见及行为;3、14为群体行为, 其主要体现大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看法、意见。按照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否分离来分, 其中1、3、4、14题是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相分离的题型;2、5、6、7、8、9、10、11、12、13题是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同为一体的题型。15~20题中, 16题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理念的认识, 15、17、18、19、20题则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认识。

从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分离的1、3、4、14题调查情况看, 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相分离时, 责任意识相对淡泊, 缺乏主动担当的勇气的决心。如第一题:当你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 你会如何做?其中选择A的占36%选B的占31%选C的占33%, A、B、C大约各占1/3, 这说明在大学生中还有在看到周边环境建设遭破坏时漠不关心的现象。如第四题:你对学生在学校践踏草坪的看法是?其中选择A的占22%选B的占63%选C的占15%, 从B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为63%, 这说明了学生还缺乏担当的意识和勇气。当然, 从其他题目, 如14题:你们寝室打扫卫生的情况如何?其中选择A的占62%, 选B的占31%, 选C的占7%, 从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当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 学生还是比较关注的, 但还缺乏把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和目标去努力践行的决心。

从环境问题与个人经济关系来看, 与个人经济关联性大的问题, 学生关注度相对较高, 如第7题、第10题、第12题、第13题, 说明在个人环境行为方面, 适当地采取一些措施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处罚或奖励, 如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恰当地给予一定奖励, 对排污的收取一定费用, 以此促进环境方面好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

从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和内涵的理解上, 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解都比较正确, 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是紧密的, 绝大部分大学生愿意深入地学习和传播生态文明, 保护生态, 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地参与相关工作。

3 对策与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的考察分析来看, 贵阳学院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好, 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还是有所体现,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有校级领导分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 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决策和指导作用。同时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2) 学校成立专门机构, 负责牵头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由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牵头完成, 后勤管理处、基建处、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等行政教学部门协同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3) 学校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 有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及学术方面的专题研究课题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

(4) 除了学校行政教学部门教师参与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外, 贵阳学院还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具体情况, 组建不同的宣传和推崇生态文明理念的社团, 组织落实建设工作。如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等成立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普及与促进协会、贵阳学院环境协会等社团, 围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环保主题, 结合学校实际, 在学校和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社团活动, 带动了一批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活动中来。

(5) 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不仅是在相关专业开设, 而且也作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在所有专业中开设, 如开设“环境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环保类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由贵阳学院组织编写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程》经过两次改版后更加符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该课程也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开设, 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路径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奠定了知识基础。

(6) 在全校范围内,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关活动, 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学校积极倡导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相关活动, 如开展“我为校园添一点绿”, “关爱一小家、幸福一大家”签字活动, 环保展示活动, 绿化校园活动, 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主题活动;制作宣传栏等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过程中, 对原有的绿化进行保护和充分利用, 同时扩充新的绿化地带, 并对校园内的130余种植物进行了命名挂牌, 增进大家对校园植物的认识了解和热爱。

(7) 在学校规划建设中, 尽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 激发学生建设校园生态文明的激情。在校园规划建设中, 一方面, 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努力营造一个绿色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 另一方面, 着重体现了校园人文生态素养的展现, 如校园的路标指示、教学楼的命名、学校的徽标等都应尽量展现生态和谐的理念。

(8) 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 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 尽量减少由于资源浪费而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针对食堂浪费现象, 通过“光盘行动”等活动减少浪费;教室灯光、路灯等设置了智能装置, 最大限度地减少用电量。

(9) 制定了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并由学校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4 结语

总之, 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地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以创建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资源节约的校园为目标, 以生态文明校园为辐射源, 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潘岳.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J].中国国情国力, 2006 (10) :20~22.

[2]刘思华.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J].经济师, 2011 (1) :6~9.

[3]杨宁一, 郑丽平.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J].史学月刊, 2005 (8) :92~94.

[4]刘宗超, 刘粤生.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J].自然杂志, 1991 (6) :413~416.

[5]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佚名.优美校园.http://www.gyu.cn/

建设文明生态 篇2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为此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为生态文明作出一份贡献,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借鉴和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从人类文明范式的角度去反思工业文明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理论上,.要把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加以总结提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在实践上,要把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目前这个阶段,生态文明的建设应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现代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身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必须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者容器内,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如果流到清洁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厉害的。

其次,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比如,铅笔是用木材制造的,浪费了铅笔就等于毁灭了森林。

第三,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第四,虽然泡泡糖是小朋友们十分喜爱的糖果,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但是,千万不要乱扔咀嚼后的胶基,因为它会到处乱黏。在吃的时候,可以先将它的包装纸收好,用来包裹吐出来的胶基,然后,再将它扔到废物箱内。第五,不要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尤其不要吃人类的益友——青蛙,因为1只青蛙1年内大约能吃掉1.5万只昆虫,其中主要是害虫。

第六,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第七,离开房间时,关上电灯并且拔掉电视机、音响、计算机等的电器插头。第八,即使在最寒冷的地方,也没有必要使室温超过18℃,如果你觉得冷,可以多穿一点衣服。

第九,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尽管它的价格相对贵一些,但它的耗电量只及普通灯泡的一小部分。

第十,用密闭容器代替塑料包装物来储藏食物。

第十一,购买饮料尽可能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的罐装饮料。

第十二,请携带自己的购物袋去购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

第十三,节约用水,在刷牙时,请关闭水龙头。第十四,园丁应施用有机 肥料,如混合肥和粪肥,避免

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因为它们会渗入泥土,危害水源。

第十五,开车时减速行驶,这样耗油量小,还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十六,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也无论是家庭、国家,还是世界,环境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 篇3

贾庆林在贺信中说,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文化,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发展生态文化,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贾庆林指出,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成立,符合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希望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持“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的宗旨,深入挖掘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宣传生态文明观念,创新生态文化形式和内容,促进生态文化的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刘延东在致辞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和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回顾近一百多年来的人类发展历程,人类社会在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导致生态危机最重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生态文化没有得到传播和普及。因此,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要充分发挥协会的宣传教育作用,大力传播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协会的示范引导作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协会的理论创新作用,逐步建立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生态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共建生态文明的强大力量。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致辞中说,成立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是林业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行动。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重要功能,在解决生态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肩负着十分重大的使命。成立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是构建林业三大体系的重要步骤,是建设现代林业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协会是由国内从事生态环境建设、经营、管理、研究的企事业单位,以及一切关心和有志于推动中国生态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协会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林业局。协会会长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担任。

协会宗旨是: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业务范围包括: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化知识;传播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组织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推动成果应用与示范;定期评选“中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定期举办“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繁荣生态文化产业,丰富生态文化产品;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各种生态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生态文化业务培训,出版生态文化宣传刊物。

为传播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成立后的第二天就举办了首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原党组成员、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长江泽慧作了题为《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的主旨报告。

江泽慧在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与强调人征服自然的工业文化根本不同,生态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弘扬生态文化,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生态文化能正确指导人们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之间的个体利益关系,能科学地协调好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整体平衡关系,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其次,要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努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绿色生活”是将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融入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和全部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生活方式。它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带动家庭,推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维持生态平衡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要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引导、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建设文明生态 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公民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必须从战略上来审视和谋划, 抓住根本、突出重点, 有的放矢、扎实推进。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其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 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可以说, 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和粗放是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根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 我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不够快,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按照这一要求, 以更大力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依靠和发挥科技的力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 一方面可以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应通过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先进工艺设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尽量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 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对于已经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应通过开发和应用净化、改造、恢复等技术进行治理、修复和补偿, 特别是着力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同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和工艺设备, 切实搞好废物和垃圾的分类处理、循环利用。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生态文明制度同样涉及方方面面。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当务之急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轨道。应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 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加快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使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 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中心、不顾自然承载力而任意开发利用自然的观念和做法,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 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行动上和实践中。

二、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共识

生态文明建设要成为政府的自觉行动。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 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要创新顶层设计, 需要一系列有效措施、制度来支撑, 这其中, 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全社会要健全“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制度, 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要破除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径依赖, 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探索一条生态低碳、统筹协调、永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要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是一项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民参与。如果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全面、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 不能形成健康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 再多的“红头文件”都形同虚设。要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一年又一年, 一代又一代人地抓, 使生态文明理念默化于心、潜化于行, 从而转化成为全民的道德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篇5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完善资源和环境立法,依法管理资源和环境。④加强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4、作为中学生,你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做点什么?个人怎么办?(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去保护环境?)

①积极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参加环保主题活动③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养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选择低碳生活方式。⑤检举揭发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

5、青年学生应该怎样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进言献策)?

答题方向:自觉向公众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或参加这方面的宣传活动);学习有关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履行计划生育、保护资源环境的义务,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依法同违反计划生育、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等等。

8、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

答:①积极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②选用节能器具,少用或不用塑料购物袋,选择骑自行车或者乘公交车出行,关水龙头,下班后关闭电器,夏季开空调不低于26℃,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等。

9、倡导低碳生活、推进节能减排有什么重要意义?

意义是: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资源紧张状况,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8、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国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篇6

沈阳:天蓝,水清,景美——昔日的臭水沟沈阳市铁西区卫工明渠变成了美丽的环城水系。

北京:“新北京、新奥运”,2008奥运会的举办,为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津:2007年11月18日,中新两国政府签署了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即将启动建设的天津-新加坡生态城是一个面积30平方公里,集居住、休闲、商业于一身的现代城镇。

苏州:苏州市相城区的“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在璀璨的灯彩和焰火映照下正式开园。

上海:苏州河综合整治三期正式开工,这将使苏州河水生系统进一步恢复,基本形成人水和谐景观局面。

香港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百分之六点二出口表现不俗

根据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11月16日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香港第三季经济继续扩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六点二。这是香港经济继上半年增长百分之六点一后,连续第十六季录得高于趋势的增长。

署理香港政府经济顾问陈李蔼伦表示,由于今年首三季经济显著增长,以及香港本地需求升势强劲,故全年可望达到百分之六的实质增长及百分之二的通胀预测。她预期,内部需求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在消费意欲旺盛、入息上扬及住户财政状况强劲的有利背景下,私人消费开支可望保持坚挺;业务持续扩展,也有助投资开支在未来数月继续增长。

陈李蔼伦指出,第三季度商品出口表现不俗,虽然输往美国和日本的商品出口疲弱,但输往内地及新兴市场的商品出口持续强劲,输往欧盟的商品出口也进一步上升;商品出口实质增长百之六点四。

“第九届世界杰出华人奖2007”在香港揭晓

由世界华商投资基金会创立并与美国美亚发展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世界杰出华人奖2007”11月17日在香港揭晓。清皇室后裔爱新觉罗·恒绍、香港震雄集团主席蒋震、香港友好协进会主席李东海、亚洲金融集团董事长陈有庆、招商局集团董事袁武、全国政协委员汪明荃及香港乒乓球运动员高礼泽、李静等26人获本届“世界杰出华人奖”,其中,皇权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主席郑应南等17人还获颁美国加州圣格拉斯加大学荣誉博士。

“世界杰出华人奖”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表彰世界杰出华人卓越成就、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为宗旨,意在弘扬华人的贤能、展示杰出华人的风采。由世界华商投资基金会等23家机构联合推荐产生。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已有近百人获奖并获颁美国著名大学荣誉博士。

北京奥组委:2008奥运纯利预计可达3000万美元

本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于再清,在日本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08北京奥运会预计可盈利2000万至3000万美元。

于再清表示,承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需24亿美元经费,不需要完全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所有比赛场馆和训练设施的建设,都是实行由企业投资,赛后由企业经营的模式。这一笔经费,我们都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解决的。同时,通过比赛期间的电视转播权出让的利益;奥运市场开发的利益;北京奥运会品牌经营的利益;北京奥运会指定产品、纪念品的开发、运作;入场券等票务收入等几种基本的收益,可以保证24亿美元的预算开支。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大概会产生2000万至3000万美元的纯利润。

华为宣布:“7000人集体辞职事件”结束

11月7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表示,长达一个多月的“7000人集体辞职事件”已结束。这次部分员工辞职重签是公司内部重新规范的需要,并非针对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而来的。华为方面表示,有部分主管和老员工“辞职完全属于自愿,公司没有强迫行为。近10年来,华为通过快速发展,员工人数已达到7万余人,但也积累了一些问题,聘用主体关系混乱,不利于业务运作,需要重新规范。员工辞职后,绝大部分员工会通过竞岗回到原来的岗位”华为方面拒绝透露是否经过深圳市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并表示这不是一次裁员行为。

由于这次“主动辞职”人数众多,全国总工会宣传中心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总工会已对该事件展开调查。另据透露,这次行动中有100多人没有得到华为的续约。

任志强

24亿成交任志强、潘石屹上演“鸡蛋换粮票”

11月6日,刚刚在港上市的SOHO中国(0410.HK)宣布第一笔收购“大单”:以约24亿元的总代价购入原北京民源大厦项目和“燕莎圈”高档住宅项目。值得注意的是,两个项目的原东家均为北京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及附属公司。华远董事长任志强与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这对地产明星,继2004年后,再次上演“鸡蛋换粮票”的“互利”对接。

此前,市场风传SOHO中国正巨资拿地,年底前可能用100亿元用于土地储备。对此,一位接近SOHO中国的权威人士介绍,百亿拿地计划确实是SOHO中国战略之一。

金庸谈历史:

民族融合造就强大中国

香港中文大学11月15日向著名作家、资深报人查良鏞(笔名金庸)颁授文学院荣誉教授,并安排他主持一个“中国历史的大势”的讲座。金庸在讲座中指出,中国有今天的强大,主因在于中华民族主张融和的特性,因而才产生了今天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故此,今天的中国由不同民族的代表连手主理国事,可说是民族和谐融合的一个铁证。他更希望世界各国学习中国这种主张融合的民族精神。他估计,未来世界将会朝一体化出发,将不会再有黑人、白人、黄种人等的分野,而种族之间亦将不再壁垒分明,故他认为世界应向中国这种融合思想学习,减少冲突。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

未获悉“港股直通车”具体时间表

11月15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与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在会面后表示,会上各方都谈到“港股直通车”计划,“直通车”势在必行会成功,试点城市也会由天津扩大至其他内地城市。双方均认为,计划推行时须管理好风险,多点(地点)行车是管理风险的好办法。

他重申,他与内地各部门讨论后均感到他们对政策的支持,若双方对管理风险达成共识,直通车计划可望尽快通行,但他未获悉具体的通车时间表。

对于“港股直通车”计划选在天津作为首个试点城市,任志刚认为,此安排可以理解,天津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而内地居民以人民币换港币属资本项目,所以才选择天津作为试点。

曾光

2007中华小姐出炉

陕西佳丽夺冠

11月4日由凤凰卫视主办的“2007年度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总决赛在港落下帷幕。陕西女孩、20号选手曾光摘取后冠,来自美国的王倩倩和北京姑娘姜楠分获亚军和季军。

成功加冕的曾光今年20岁,目前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就读。来自北京的选手何晶获得“最上镜小姐奖”,季军姜楠同时荣膺“最具文化气质奖”,由佳丽互选产生的“最具爱心表现奖”则被亚军王倩倩收入囊中。另外,由世界华商组织联盟代表评出的“世界华商亲善大使”被23号选手杨柳青夺得。

总决赛11月3日晚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举行,12位佳丽经过歌舞表演、评委问答等环节角逐各个奖项。

发展生态审计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篇7

生态审计的另一个理论基础为产业生态学。即回答了我们如何作为审计的内涵和对象看待生态这个概念。产业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R.Frosch等人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即组织作为一个生物体需要和外部环境开展能量交换, 吸收能量的同时排出废物残渣。产业生态学涉及三个层次, 分别体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 这与我们后续所讨论的审计主体安排是相一致的。宏观上, 考虑产业生态学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基础, 即围绕产业发展升级, 科学的将生态学的理论与原则融入国家法律、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制定当中, 以促进国家及全球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繁荣。在这个层面上需要政府审计的参与, 以保证相关的制度和程序能够在这一层面上积极落实。中观上, 它是部门和地区生产能力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基础, 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 科学的将区域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融为一体, 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的结合。各地区审计部门通过开展配套审计工作帮助贯彻执行。微观上, 则为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方法, 涉及企业的战略定位, 竞争能力、管理体制、行动方针乃至企业文化的建设。具体而言包括企业的“绿色核算体系”, “生态产品规格与标准”等, 作为企业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积极参与进来。

国外对生态审计的研究起步比国内早, 也最先提出了具体的生态审计概念。Linda S.Spedding等 (1993) 在《生态管理与生态审计:经营中的环境问题》一书中, 介绍了生态审计及其发展趋势。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早在1991年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 (Eco-audit) ”和“生态认证 (E-co-labeling) ”, 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审计。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就是企业生态审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国外政府和企业在开展生态审计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 如瑞典松兹瓦尔开展的生态审计制度包括了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的内部审计, 并采取了内部组织探讨和研讨会等方法;奥地利的“维也纳生态经济建设规划”规划为企业提供的环境保护计划有五个, 分别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企业生态审计、温室气体削减、ISO14001、旅游环境标志计划等, 通过实施该计划, 维也纳市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Christa Leidtke通过对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一个中型家具厂的材料流核算进行生态审计, 进而对企业发展提出了适于资源管理、材料流管理、产品管理的产品生态设计。

中国出台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 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内蒙古赤峰市等地相继出台了生态审计制度, 海南省、浙江省也计划推行生态审计制度, 可见中国各级政府对生态审计的重视。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推行的生态审计制度仅停留在生态环境的评价上, 且大多数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定性分析上缺乏定量的标准为准确评价带来了障碍。而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相对于生态审计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大多数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变化造成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收益等。因此构建生态审计体系, 明确生态审计发展是确保生态文明和建设的基石。

二、生态审计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 生态审计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我们认为, 生态审计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经济绩效指标、生态绩效指标和社会绩效指标。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指标设定的相关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任何产业都是一项复杂大系统,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该产业对于自然资产与资源利用和消耗、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具有涵盖面广、系统性强的特点。所以, 产业系统生态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从系统性原则。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系统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 过分的困于细节将使得评价的可行性大大降低。

2. 可比性原则。

每个产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与其关联行业还存在有很多共性的地方, 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 将有利于行业间的横向比较, 找出彼此之间的差距与问题, 能够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加快本产业的发展进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改进。

3.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 评价体系本身有合理的层次结构。评价的数据来源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并有理论依据。具体指标能够反映出所考察的产业的真实情况。

4.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它既要能全面反映所处行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发展水平, 又能尽可能地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

(二) 生态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1. 生态指标。

生态审计的研究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 生态指标的选定当然是重中之重。从当前各地政府制定的生态审计制度可以看出, 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消耗、耕地保护、天然林保护等是生态审计的重点内容, 涉及的指标有能源利用率、原材料消耗量、废弃物排放、大气和水体质量等。

2. 经济指标。

企业经济绩效指标的选用包括盈利能力;流动能力;长期风险和股东回报这四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营业收入”、“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入”、“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的综合表现。值得提出的是我们要将非财务指标纳入到经济指标评定中来与非财务指标做出对照从而更加使得我们的经济指标有效和真实。

3. 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的选取应反映该项目或企业带来的社会福利的改善。如“职工年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占有教育经费”、“每千人拥有病床”、“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人均占有科研经费”六个指标来反映医疗福利的现状。“职工年均工资”和“人均住房面积”两项指标可以反映产业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人均占有教育经费”、“每千人拥有病床”、“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人均占有科研经费”则用来衡量产业内教育、卫生、科研投入条件。将投入与产出指标相对比即可得到效率指标。我们可以通过平衡记分卡来构建上述评价框架。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记分卡” (Balance Scorecard) 能综合、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绩效, 有效地实现了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的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结合, 并且已经在全球企业包括中国企业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在此我们可以将它的理论和方法借用到生态绩效管理中来, 建立单位绩效评价的平衡记分卡。平衡记分卡从财务、顾客、组织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来评价组织的管理业绩。财务维度考察的是服务价值的提高与服务成本的降低两方面。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根据各自的关键性指标设计不同的平衡记分卡, 各指标的权重也不一样。关键性指标一般分为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 结果性指标和驱动性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其中内部指标、驱动性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越来越重要。随着企业业务发展的多元化, 平衡记分卡的设计也将呈多元化趋势。平衡记分卡是比较灵活的用于指导行业的内部评价管理的工具, 不同时期企业的特点不同, 关键指标不同。

三、不同审计主体下生态审计的开展

(一) 政府审计:开展干部离任生态审计, 并逐渐向事前推进

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审计的主体内容是财政收支审计, 即对于政府财政收支的经济效果给予监督和审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 中国政府审计引入了绩效审计成果, 即注重对于资金使用的效率性, 效果性考察。从审计的历史来看审计对象为经济活动, 但鉴于中国实际文化与制度背景, 近些年来中国借鉴国外的问责制度, 全面开展了干部离任审计。离任审计的开展有效地制约了干部在任期间的短视行为, 强化了对于干部权利的制约和监督。而传统上对干部进行离任审计主体内容包括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相关的法纪责任。而我们认为将生态考察加入到对于干部的离任考察当中来开展离任生态审计是政府审计有效开展生态审计的重要突破口。

1. 生态环境的保护事关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和谐持续的发展, 是一项长远永续的工作。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将生态考核加入到干部离任审计的内容中来是必要的。这是与绿色GDP的概念相一致。实施生态离任审计, 既是在自然机理上保护自然环境, 也是在社会意义上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开展离任生态审计能反映出政府对于生态保护的决心与信心, 从而在思想上给予即将上任的党政干部以生态保护的强烈信号, 希望他们在任期间能够有效保护环境。

2. 在中国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 生态保护的情况亦差异很大。

在早期得到飞速发展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经赶超了中等发达国家。但太湖蓝藻事件和“垃圾镇”、“癌症镇”相继被曝光让很多人怵目惊心。而在西部的欠发达地区为了赶超东部发达地区, 实现所谓的跨越式发展, 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上项目、办企业只看重投资规模而非考虑资源消耗、产业附加值, 甚至以破坏资源和环境换取招商成绩的现象。出现了东部地区由于受到生态破坏的影响已经开始保护生态, 从而使得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被迫迁移至西部而这竟然正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的下怀。生态教训已然很深刻, 已经不能再一次被重复!所以开展离任生态审计真当时。从干部离任抓起全面监督生态破坏的蔓延和迁移性问题。

3. 需要指出的是, 通对干部进行离任生态审计, 是要从根

本上消除干部急功近利的倾向, 控制其短视的行为。强化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同时离任生态审计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 也是对于干部进行了保护。靠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必定是不得群众之心的, 在短暂的经济发展之后必定在后续有报复性的代价, 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付出更为惨痛的教训。

干部离任生态审计将生态作为一套考核干部的指标, 从思想上杜绝近视发展, 政绩工程的不良为官思路;对于官员在任期间踏踏实实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创造出绿色GDP, 造福后代子孙提供了可视的评价和褒奖。

(二) 企业内审:生态审计降低环境成本

企业的发展已经告别了零环境成本的时代。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渐完善, 企业意识到如果治理污染, 环境成本就会压垮企业。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自发地制定一些审计计划与程序, 以便及时检查出可能触犯环境法律的相关管理缺失, 及时消除环境与法律的风险, 而具体执行相关审计任务的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此同时在竞争的市场上, 为了迎合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同时取得竞争优势, 企业也自觉地顺应社会环保潮流与愿望, 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另外, 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还来源于资本市场给企业的融资约束:不注重环保会大大增加企业破产风险, 导致企业付出更高的代价来获取资金, 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生态审计迫于上诉压力之外, 亦存在开展的基础。近几年来环境会计的大力发展给予生态审计的开展带来了可能性。传统理念认为开展生态审计最大的困难是相关的因素不可定量性。不可定量即没有统一的可比的硬性的标准, 没有标准则无法复核与确认从而给出相关的意见。坏境会计或称环境管理会计初步解决了相关问题, 是的 (“使得”) 企业中发生的相关环境成本变得可以被计量和归类, 我们同时参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即可得出初步的比较意见并给出改进意见。从这个角度上说内部审计更应该去做的是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使用的, 符合本企业特征的生态审计制度, 对于公司的治理层面利益相关者即董事会、股东会和高管大力宣传和沟通生态知识, 谋求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对于管理层, 将生态保护理念, 生态审计相关规定广泛传达从而树立生态保护的意识, 督促和监督管理执行层从日常管理经营活动做起, 不断降低生态环境成本。

(三) 民间审计:广阔市场前景的生态审计服务

就现阶段而言, 民间审计以提供审计, 即鉴证和咨询服务为主, 而其内涵主体主要为财务与管理活动。生态审计服务尚未形成, 也未能有独立的审计机构提供和开展相关服务。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生态审计将成为民间审计的未来经济增长点。究其原因:

1. 由上文所提到的, 政府和企业作为宏观和微观的两类

审计对象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生态审计, 这很有可能面临审计资源短缺的问题, 他们需要社会上的审计力量来帮助他们有效地开展审计。这就为民间审计开展生态审计业务带来了机会。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合作, 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和合作在财务审计领域已经屡见不鲜, 相信专业性要求更高的生态审计势必将有更为广阔的业务合作空间。

2. 就目前民间审计市场来看, 存在大量的审计人员从事

着传统的财务审计业务导致传统的审计业务利润率十分稀薄。会计师事务所急需高回报的业务来提升自身的利润空间, 生态审计业务的开展与开拓将给有能力从事生态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一片蓝海。目前生态审计业务仍是一片空白, 且生态审计业务存在技术性壁垒所以先进入者将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会计师事务所也就存在动力。大力开发生态审计业务争取早日抢占该领域的制高点。

3.“碳关税”的出现将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由书本变为了现实, 这意味着生态和环境都有了交易的价值和价格。

由于受到配额的限制, 势必会存在市场让高污染的企业去购买“污染权”。价格将成为市场存在的关键, 需要存在独立的第三方来对生态、环境的交易价格做出评估。毫无疑问, 会计师事务所将是最好的当仁不让的选择。作为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 或合理规避, 中小企业或机构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人员, 而大型企业或机构可能有这方面的专家, 但这些专家受雇于自己, 不具有独立性的地位, 他们的评估意见尤其在交易时不具有法律效率, 而国家环保机关、审计机关毕竟资源和能力有限无法全面覆盖这方面的职能。因此, 社会迫切需要专业从事这方面的中介服务———向来以独立性著称的注册会计师, 生态审计中介服务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 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已经自然地承担起这一职能, 不断的为此配备本方面的专门人才, 制定相应的环境审计规范, 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审计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民间审计为主导的生态审计将会成为生态审计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中坚力量。

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顺利进入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保障之一。作为系统工程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体制保障。从保护生态出发提出开展和强化区别于传统绩效审计概念的生态审计, 探讨了生态审计的来源以及其在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以及独立审计不同主体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平衡,审计,生态审计,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2]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郑俊敏.市场条件下的生态审计发展模式分析[J].特区经济, 2006, (7) .

[4]廖仲毛.生态审计: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J].中国绿色时报, 2003-08-12.

[5]张君明.干部要过“生态审计”关[N].光明日报, 2005-09-13.

[6]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1.

[7]陈忍雄.环境审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8]林兢.环境审计研究[J].中国发展, 2005, (3) .

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建设 篇8

1 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人类文明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3个时期, 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被动服从到盲目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再到工业文明的“人是自然的主宰”, 自然界与人类相辅相成共存。直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变成了掠夺与破坏, 自然资源迅速枯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开始, 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迅速升温, 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文件《人类环境宣言》《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相继问世, 我国学者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这都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党中央相继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 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更是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重要指导作用。

生态文明, 即生态环境文明, 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提出的替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 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 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影响, 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2]。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是人类朝着人与自然和谐迈进的重大决策, 在其科学的指引下, 人类终将放弃工业文明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 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避开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惨结局。

2 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鉴于我国尚处在工业化时期, 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 必须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 抓住历史机遇, 克服工业文明弊端, 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1 改变观念

走生态文明之路, 必须跳出“以人为中心”的误区, 摒弃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理念, 需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 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 才可能保证生态文明之路的畅通。

2.2 完善立法

改变观念是根本, 完善立法是有力保障。建设完善的法律, 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 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与标准, 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 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 建立健全公众检举平台, 万众一心, 从源头上杜绝环境问题的出现, 从法律和道德标准规方面范公众的行为, 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2.3 规范行为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 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齐心协力保护环境。首先, 要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环境文化, 倡导生态文明,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 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 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 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 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其次, 要倡导主人翁精神, 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针对环境污染的恶化形势和公众对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 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 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生态文明新风尚, 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 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 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3 以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为主旨的建设实践活动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 两者相辅相成, 践行生态文明, 即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以追求生态、社会、经济三者效益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科普教育的工作中, 以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为主的科普教育活动, 成为工作的纽带, 关系着科普教育的长足发展[3,4,5]。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中,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常年来开展以环境保护、生态教育为主旨的科普教育, 形式多样, 活动丰富, 寓意深厚的科普设施林立, 发人深省的环保格言环绕苑中。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该中心立足本身, 借助特有的资源, 从科研理论到科普教育, 为践行生态文明理论, 营造美丽北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 扎实的科学研究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

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生态问题就是物种的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研单位,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不仅在麋鹿的重引入项目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麋鹿得以在中华大地上重生并回归自然, 在其他物种如普氏野马、银杏等国家级动植物的保护上也取得一定进展, 由此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景观。中心的科研工作进一步深化, 分子水平的麋鹿研究正在进行中, 麋鹿与马鹿杂交取得成功, 动物信息平台与监测已投入使用, 湿地水质检测、科学饲养动物、合理规范绿化成为日常工作有条不紊展开。强大的科研技术团队做后盾, 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 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利保障。

3.2 深入的科普研究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环境

该中心自成立以来, 科学普及工作就紧紧围绕环境保护的主题展开, 苑区各项科普设施的主旨无一不体现了倡导环保、推广生态的理念。有寓教于乐的绿色迷宫、燕窝及动物之家系列, 这些科普设施意在通过公众的参与, 去体验迷宫中关于生态文明理论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 去换位思考、感悟燕子的丧家之痛, 去体味大自然赋予动物的本能及动物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相辅相成关系。有生态教育意义深刻的世界灭绝动物多米诺骨牌, 沿着一块块倒下的墓碑走去, 鲜明的手掌、庄严的墓志铭带给公众心灵上的震撼, 更是唤醒着人类内心深处的责任感, 引发共鸣。有独具形象特色“森林木十”之滥伐的结局, 给人们敲响了生态安全的警钟。

近年来,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下, 中心的科普工作, 从点到面陆续形成自有模式。在形式上, 科普工作多样化, 从推陈出新的科普设施, 如中华护生诗画与科普栈道展, 到网络媒体下的网站、博客、微博创建与使用, 到惠及百姓的科普讲座、科普课堂与科普话剧, 再到不断深化的科普游戏如动物之家亲子体验、地球守护者、生态物候调查等, 科普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覆盖面不断增大, 从个别效应发展成为群体共识。在内容上, 科普丰富化, 围绕生态与环保2个主题, 拓展到生态安全、健康城市、爱国主义教育等多个方面, 不仅起到了面向公众的窗口宣传作用, 更担负起唤醒公众生态意识, 努力提高意识水平的重任[6,7,8,9]。

3.3 丰富的知识内涵提炼生态文明的实质精髓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 作为皇家猎苑遗留地, 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从麋鹿的科学发现, 到中国本土灭绝, 再到重引入的成功, 从适宜的环境资源、丰富的物产为麋鹿提供生存之地, 到环境破坏, 国难当头, 麋鹿惨遭灭绝, 最终到回归祖国怀抱, 在祖先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继续繁衍生息, 历史和实践都说明物种与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可造就物种, 也可毁灭物种。在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中, 人类是主宰, 但不是环境的主宰, 人类的一切活动更不能凌驾于环境保护之上。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 兼顾环境保护与利用,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除了历史文化知识, 在生态环保的知识宣传方面, 中心的科普设施区有碳足迹和生态足迹小径、鸟类迁徙展、荒野的自白、环保拍手歌、科普厕所, 湿地展示区设置湿地文化长廊和生物多样性知识展及科普栈道知识展, 这些区域都是借助科普设施进行知识传播, 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 广为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烘托环境教育的主题,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10,11,12,13]。

3.4 良好的生态环境唤起人类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有着“城市之肾”美称的湿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湿地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 是众多野生动植物, 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降解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护与利用在推进北京生态文明建设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3,14,15]。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倡导“给自然以修复的时间”绿色环保发展理念, 以麋鹿栖息环境———湿地展开一系列的环境治理与维护工作, 打造了城南湿地公园的先锋, 也为绿色北京建设之北京城南行动计划的落实打下基础。依托湿地开展的湿地科普文化教育也相继呈现在公众面前, 湿地文化长廊、生物多样性展览、潜流湿地试验区、湿地景观区都成为吸引游客驻足之处。枝繁叶茂、百花争艳的一派生机, 碧波荡漾, 蜿蜒如溪的湿地胜景, 悠然自得的动物, 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 带给公众的不仅是视觉美的感知, 更是对和谐共生美好向往的心灵震撼, 从而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意识, 从主观意识上强化了对和谐发展的认知。

4 结语

建设文明生态 篇9

1生态乡村的分布规律

对于生态乡村, 通常人的理解就是气候良好、环境优美的地方。我国的云南、广西民族自治区的风光秀丽、具有民族气息, 生态环境优越, 尽管如此, 建设在这些地区的生态乡村却非常少[1]。而在北京、山东、浙江等经济发展迅速的大省, 则分布多个生态乡村。不仅仅因为这些省市的经济建设迅速, 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以及经济保障, 同时可以使相关的环境机构及工作人员能够近距离地观察生态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为此提供专业的城市规划设施, 增加社会中保护环境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 建设生态乡村, 不仅要满足环境需求, 使环境不受污染、原始生态地貌不受人为侵染, 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经济后盾, 以及完善的管理系统、良好的交通条件, 并能够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

2深入探究生态乡村的建设工作

2.1 增加农村人民的参与度, 创建社会主义友好型社会

在我国开展生态乡村的建设, 应当秉承着环境资源再利用的理念,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掠夺式”转变为“循环再利用”的方式, 提升资源环境的利用率, 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 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好处以及可以为居民带来的利益, 举出成功的案例, 对比自身实际的生活状况, 改善生活习惯, 提高环保意识, 创建社会主义友好型社会, 改善农村人民生活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治理城乡环境污染

在进行生态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极大地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有很多村镇是以保护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为目的, 不断向政府申请相关项目, 但是在项目申请成功以后, 就会因为缺少资金、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等问题, 而停止或减慢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严重影响生态乡村的建设工作[3]。因此, 相关的政府领导应当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为创建环境优美, 加快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设生态乡村取得的成绩

3.1 创建生态乡村, 提升了城乡的经济建设

积极创建生态乡村, 不仅能够加快传统城乡经济结构的改革进程,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掠夺式”转变为“循环再利用”的方式, 将传统的只重视经济发展速度转变为同时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数量[2]。以此同时, 在进行生态乡村建设过程中, 还会改变农村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改变农民为追求经济利益与保持生活温饱而进行的“围湖造田”“围林造田”“乱砍滥伐”, 修改相关的政府政策, 为农民提供其他工作机会, 开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项目, 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

3.2 加大保护城乡环境的工作力度

在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之前, 政府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得到完善, 环境监管力度不强, 也没有专业的保护环境的机构与工作人员, 所以在城乡进行环保工作并未取得有效的成绩。随着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政府加大保护环境的监管力度, 提升治理城乡污染的力度, 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 从而使城乡的环境有很大的改善。随着保护城乡环境工作的深入, 改善城乡环境, 提升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容镇貌, 实现创建社会主义绿色农村的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应当加快生态乡村的建设工作, 以实现保护环境, 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环境, 增加农民的收入, 提升农村人民的环保意识并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 还要改善农村的污染问题,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 确保我国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社会主义绿色农村。

摘要: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经济建设脚步加快, 政府及地方将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导致我国的资源开始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因此, 从党的十八大召开后, 广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其中, 建设生态文明政区的细胞工程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绿色农村的核心环节就是建设生态乡村, 同时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省、市、县的核心标准。

关键词:生态乡村,生态文明,细胞工程

参考文献

[1]曹前满.主体功能区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路径匡正[J].东南学术, 2015 (2)

[2] 黄昭贤, 谭小琴, 罗勇等.生态县 (市) 建设规划的理论方法研究与实践应用——以达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1)

建设文明生态 篇10

关键词:十八大,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并首次把“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 这一举措对于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顺应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整体布局的科学完善, 是党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的重大创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首先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 在此基础上,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布局, 从十三大到十六大我们都延续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之后, 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继十七大之后,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由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布局, 增添了发展内涵新元素, 确立了发展方式新坐标, 赋予了发展品质新标准, 彰显着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 实现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已经成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伴随着GDP的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更希望拥有蓝天白云、姹紫嫣红, 拥有清澈的水源、绿色的森林。如果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 人类就不能诗意地栖居, 人类的健康、人的生活质量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十八大报告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的新视角新高度出发, 提出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国富民强的美丽中国,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 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 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 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 人均资源不足, 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近年来, 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指出, 中国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好转, 总体尚未遏制, 形势依然严峻, 压力继续增大”。在我国, 能源利用率不高, 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仍然严重, 天然森林减少, 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加重, 生态系统日益脆弱。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的发展是以破坏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 环境受破坏的程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有效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努力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四、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

部署, 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 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十八大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

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恩格斯说, 人类在从“敬畏自然”向“征服自然”的转变中,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应吸取传统工业文明负效应的沉痛教训、深刻反思非理性的发展观和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珍惜利用国土资源。

2.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节约利用资源, 节水、节地、节能,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加快水利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正确处理“绿”与“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 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4.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1].薛建明, 《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社会》[M],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建设文明生态 篇11

一、坚定不移地走富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林业发展道路,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

建设“森林浙江”是浙江林业发展到今天社会对综合利用森林资源和功能,实现人与森林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新阶段提出的需求。“森林浙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优化森林布局、提高森林质量、搞活森林经营、开发利用森林功能、弘扬森林文化等;覆盖的范围是全省山区、平原,城镇、农村;主要形态包括生态林业、林业产业和森林文化,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这一提法更符合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和浙江林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森林浙江”建设要以满足人们对森林的多功能需求为核心,通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优化森林布局、提高森林质量、拓展森林经营、开发利用森林功能、弘扬森林文化等措施,逐步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实现山川秀美、林兴民富的目标。

“森林浙江”建设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1%以上,森林分布逐步合理,平原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5%以上;林分质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林木蓄积量净增5000万立方米以上;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作用进一步发挥,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新增1000万吨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更加良好;林业产业布局和结构更趋优化,基础设施全面改善,资源利用率和精深加工水平明显提高,富民能力显著增强,林业行业社会总产值超2000亿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和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基本完善,公共生态意识进一步增强,森林文化更加繁荣。第二阶段从2015年起,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在全省基本建成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较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较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基本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森林浙江”建设推进手段是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森林培育一是生态公益林建设,这是浙江国土生态安全的骨架,全省现有3000万亩重点公益林,2009年补助标准为每亩17元,是目前全国补助标准最高的省份,现又开展生态公益林扩面工作,计划2015年前新增生态公益林1000万亩。基于林相改造的公益林示范提升工程,也正在进行。二是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旨在层层设防。到2015年,全省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将稳定在55%以上,平原县、半平原县和部分平原县林木绿化率将分别超过15%、30%和50%,建成基干林带3000公里。三是森林城市(城镇)创建和村庄绿化旨在推进身边增绿。2008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并明确提出森林城市和森林城镇的绿化面积中乔木树种比例不得低于70%。城市绿化不再局限于以往的面积增加,开始有了体积、绿量的概念。

全省的森林质量建设将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中幼林抚育,二是林相改造。到2015年,全省计划开展中幼林抚育600万亩,完成针叶林阔叶化改造100万亩,初步建成万里生物防火林带。

二、积极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兴林富民这一重要目标

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加快发展以特色经济林和珍贵用材林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着力解决珍贵用材林采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适应我省生长的珍贵树种基地建设。把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作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重点,加快毛竹和板栗、油茶等木本粮油基地的改造,实施标准化集约经营。浙江油茶产业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政策扶持,大力推广优良高产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新技术,着力提升精深加工和产品研发能力,努力形成资源增长快、开发利用水平高、综合效益显著的油茶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12年,实现良种油茶苗年生产能力1000万株,新造良种油茶林1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60万亩、建设高产油茶基地10万亩,精加工茶油能力达到4万吨,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到2020年,新造良种油茶林10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200万亩,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积极实施“山核桃西进、香榧南扩、枣业复兴”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珍稀干鲜果和木本药材。

充分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全面提升以竹木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和工艺,大力培植一批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竹木加工龙头企业。继续推进竹木加工等制造业的升级上档,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大加工剩余物和废旧木材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逐步提升林业机械化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

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打造各具特色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精品线,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为辅助、以林业观光园区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改善旅游环境,以林业特色基地、场圃、自然保护小区等为载体,加强林业观光园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湿地公园,积极发展湿地休闲旅游。

充分发挥我省机制灵活的市场优势,不断健全林业产业的市场体系。举办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进一步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林业合作,加强林业信用和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及时发布信息,分析行情,因势利导,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三、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加快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进程,完善征占用林地审核和监管,实施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研究确定我省林地资源的最低保有量。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提高凭证采伐率。加强木材检查站的能力建设,严防公路“三乱”行为发生。加快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实行森林资源年度公报制度。继续抓好山林纠纷调处工作,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通过繁育途径,促进由利用野生资源为主转向以利用人工资源为主转变。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监管力度,杜绝违法采集、猎捕、销售、经营和进出口等行为的发生,遏制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立和完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加快构建全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体系。

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栖息地、防止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基本要求出发,认真实施全省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努力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集污染整治、功能恢复、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一体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以多种形式抢救性地划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区域。采取生态补水等措施,促进退化湿地恢复。重视湿地多功能利用管理区的建设试点,研究提高湿地综合效益的发挥机制。

加强森林灾害的防控。继续加强森林消防工作,加强专(兼)职巡山护林员队伍建设,加快林火预警监控系统建设步伐,增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降低森林火灾损失。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工程治理,加强生物检疫,加大对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防控。继续抓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切实加强对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控工作。进一步强化林业重大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确保在第一时间做出有力反应和妥善处置。

四、深化林业改革的新思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制定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与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相配套的林业保险、贷款贴息、林业担保体系发展等扶持政策。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 全面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逐步落实林业经营者对商品林的采伐自主权,大力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林权登记管理机构,加强林地林权信息化管理,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发挥林权证法律凭证的作用。

加快国有林场改革。针对国有林场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主要承担生态建设、发挥公益职能的实际,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人员分流、安置、社会统筹等政策,妥善解决国有林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因地制宜地推进林场经济发展。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确保国有林场同等享受农村康庄工程、饮用水、农电改造、有线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建设。加大国有林场基本建设扶持,重点加强林场危房改造、林区道路、通电通讯以及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造血”功能,确保林场可持续发展。

实施全额返还林业“两金”改革。根据中央林业决定“育林基金要逐步全额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的精神,全面实施全额返还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资金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落实基层林业管理单位经费,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确保林业工作正常运转;建立健全林业建设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争取省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对相关县市林业“两金”净减收部分给予补助。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 篇12

2006年以来, 县委、县政府从全县实际出发, 提出了建设“生态平原”的战略设想, 采取积极措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把资源消耗、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效益, 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 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

我县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部署,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型示范企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践证明, 发展循环经济, 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继续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 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 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节能减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平原县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 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总量,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 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要继续加大节能降耗的力度, 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 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加大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坚持抓政策调控推动节能降耗, 认真实施差别电价、关小扶大等政策措施, 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推进节能减排。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但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更具有长远意义。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优势,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意识的强弱, 直接决定了公众生态行为的积极与否。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确人是自然界这个系统中的一员, 应当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意识教育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忧患意识。

在当前, 环境、资源、人口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 生态意识教育最基础部分就是帮助人们真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使公众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要使公众认识到, 如果不坚持科学发展观而继续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 任凭人口的膨胀和环境的恶化, 其后果将威胁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的忧患意识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生态观, 激发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心。

2. 主体意识。

目前中国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总体上都不尽如人意, 主要是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的反映, 生态文明建设的“搭便车”心理大有存在。生态教育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公众明确,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每一个公民都应当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以我们的行动和智慧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未来。

3. 生态审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真、善、美相统一准则而从事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凝聚和体现。生态审美正是对自我生命与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情和体认。公众不仅应具有生态的科学知识, 还应有高尚的生态审美情趣, 这不仅能唤起公众热爱自然、生态的丰富情感, 还可以使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是一切环境素质的第一素质。公民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和缺失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生态文明的道德内容应当包括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四个方面。

1. 生态善恶。

其衡量的标准是以人的行为是否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是为善, 反之则为恶。树立生态善恶的道德观, 让人们清楚生态行为中的是与非、荣与耻, 才能使生态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2. 生态良心。

生态良心是指深入心灵的生态责任感与道德“自省”融合在一起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道德情感。生态良心将使人们自觉遵守生态道德的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内平等、代际平等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等) 、持续性原则和整体利益原则, 培养人们的前瞻意识和自省意识, 引导科学发展观在内心的确立和形成。

3. 生态正义。

生态正义是人们在生态良心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体现为监督和评价他人的生态行为的自觉。具有生态正义的人会制止和约束那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损人利己、祸及后代的破坏生态的不道德行为。这有利于全体公众的经济行为和个人生活都规范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理想目标之中。

4. 生态义务。

生态义务就是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 要求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树立生态义务的道德观, 使人们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 自觉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 努力使生态道德转化为自身的自觉实践, 使其成为推动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生态法治教育

宣传思想工作加强生态法治教育, 提高人们的生态法律意识, 促进有利于保证和促进生态的法律法规的功能发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首先是生态法治意识的教育。学法才能懂法, 知法才能守法。加强生态法律和法规的普及教育, 提高公众的生态法律意识, 使人人懂法、守法、护法。这有利于规范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生态行为, 也有利于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杜绝各种破坏生态的现象。其次是生态维权教育。生态文明的事业本质上是公众的事业。这在生态的法律法规上体现为承认和支持公众的环保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权利。如中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提高公众的生态维权意识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的立法和执法。

上一篇:汉画像砖下一篇:滇中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