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共15篇)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篇1
创建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孟和
胡锦涛: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 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 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 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 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过农业社会时期的“黄色文明”,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工业社会时期的“黑色文明”,造成了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退化。我们已经步入了社会主义时期,我们要建立起新的“绿色文明”,就是人类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从人的意识开始,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因此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二、赛罕乌拉的自然历史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巴林右旗北部,位于蒙古高原向西辽平原区过渡的大兴安岭山脉的阿尔山支脉的南部地区,是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向大兴安岭寒针叶林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赛罕乌拉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这里存有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赛罕乌拉在契丹时期为契丹的皇陵和皇家狩猎场,直到清代中期还是“松林千里”的景象。赛罕乌拉历史上曾称为“黑山”,可见当时山体主要以暗针叶林为主,是寒温带针叶林的稳定生态类型。考虑自然历史的变迁,宋辽时期,为东亚大陆的小冰期,当时的赛罕乌拉地区为干冷气候,比现在要干冷,清代中期在自然历史上也是小冰期,但是赛罕乌拉地区的植被一直未遭受大的损害。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先是牧区放垦政策,后来在日本侵华沦陷期大规模掠夺式采伐木材,致使赛罕乌拉地区生态遭受灭顶之灾,又逢上个世纪长期的寒冷干旱气候,赛罕乌拉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沙漠化;改革开放之后,农牧民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致使赛罕乌拉地区森林面积大幅度萎缩,草场沙漠化日趋严重。直到建立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善。
三、赛罕乌拉的自然现状
自1998年起,在旗委旗政府领导和社区支持下,保护区开始实施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措施。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措施,境内100万亩天然林全部停采,封山育林面积达到120万亩。同时,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近几年,保护区内新增封山(沙)育林5万亩,人工造林2万亩(过渡区),退耕还林3万亩。使原来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恢复。
由于保护区采取了多种有效保护措施,保护成效显著,退化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改善,如王坟沟地区,4万亩因过牧形成的半流动沙地已不复存在。野生动物栖息地扩大,动植物种类、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青羊)已由1997年的140余只增加到240多只;野生马鹿由1997年的200头增加到300头;2010年新发现国家Ⅱ级保护哺乳动物:兔狲1种;灰喜鹊由1997年调查的7只发展至今,一次集群近百只,曾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保护区已知鸟类由2000年151种增至237种,重点保护鸟类由29种增至37种,新发现勺鸡、短趾雕等8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植物由原来的665种增至791种,其中新发现野大豆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还发现有2个属为内蒙古自治区新记录属。
在与北京林业大学、赤峰市林业局野保中心的合作中,监测到保护区内猞猁数量稳步增长,并拍摄到猞猁取食情况。正是因为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他野生动物数量的稳步增长,猞猁等大型肉食动物能够获得稳定食物,群体数量才能日趋增加,逐步完善了保护区内完整的生态食物链和食物网。近两年还完整监测到国家一级鸟类黑鹳的繁殖生活状况,其中一对黑鹳在2012年成功繁殖4只幼雏,这是在黑鹳繁殖中难得一见的奇迹。正是因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为黑鹳繁殖提供了必需的环境要素和食物要素,才取得这样可喜的成就。
保护区管理局克服巨大的经济困难,自1983年开始进行科考调查,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为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夯实了基础;注重国际国内技术合作交流,与大专院校合作建立教学与实习基地,取长补短,互相支持,解决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十年来,保护区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最终实现了由一个以采伐为主要任务的经营林场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这一重大转变。
四、赛罕乌拉的自然机遇
目前,全世界正面临全球变暖的共同问题。全球变暖是把双刃剑,从气候历史资料看,变暖后的气候对于赛罕乌拉地区是有利的,能够给本地区带来比现在更加温润的气候,可以促进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化和更加丰厚的植被资源。
结合气候变动要使本地区生态向更好发展,前提是现今稳定生态。赛罕乌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自身的生态环境已经好转,正稳步向稳定的生态系统发展。只有保护好当前的生态环境,才能顺利度过目前多变的气候波动期。
五、赛罕乌拉的建设管理
为有效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切实落实保护措施,加大保护管理力度。
1、依法保护自然资源。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2001年由旗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旗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做到“一区一法”,使保护区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充分发挥森林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坚决打击滥砍盗伐林木、偷捕乱猎野生动物及乱采乱挖沙石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每年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0余起,保护成效显著,没有发生大的破坏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
2、加大保护力度,全面落实多项保护措施,重点强化防火、禁牧、野生动物保护等。保护区始终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防火工作方针,全面落实防火工作制度,建立了一支107人的半专业化快速扑火队,每年开设防火隔离带100公里,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防火路20公里,维修、扩建了望塔两座120m²。加大防火宣传,设置永久性宣传碑(牌)24个,每年刷新防火标语,印发防火宣传单和防火宣传挂历等,增强人们的防火意识。防火期前及时检修防火车辆、维修保养扑火工具,确保发生火警火灾时能够及时出动。完善防火通讯设施设备,移动、固定电话与对讲机等多种通讯方式互补运用,通讯网覆盖整个保护区,信息通讯畅通方便。近十年没有发生火警火灾。
切实抓好禁牧工作。保护区管理局加大工作力度,由主要领导亲自抓禁牧,专门成立了生态监管大队,配备了专用禁牧车辆1台,与管护站协调配合,以思想教育工作为主,以打击查处为辅,严查严管,禁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禁牧面积达到120万亩。
落实保护责任制。保护区与22个管护站(卡)和122名管护人员分别签订防火和管护责任状,明确了责任目标,实行目标化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管理。制定了基本管理制度,如:巡护制度、查岗制度、入山登记制度、清山验山制度、奖励与处罚制度等,还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防火应急预案等,制度健全完善,工作规范有序。
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在野生动物活动区设置饮水池,补加饲草、舔盐,悬挂人工鸟巢等,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措施。
保护区在建设管理同时,还积极创建生态文明。
保护区自2003年开始,利用在科学考察过程中采集制作的2500种2万余号(次)的动植物标本(动物标本均采集自然死亡个体制作),在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建立了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免费对外开放,年接待参观人员2万余人,成为自治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右旗青少年教育基地、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基地。今年上半年又重新进行布展,展览档次、水平均有很大提高。
保护区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宣传教育平台开展多种多样的宣教活动。2004年开展了全旗中小学生“拥抱大自然”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2005年与赤峰市《红山晚报》联合开展了赛罕乌拉杯“好山好水、魅力赤峰”有奖征文活动;与巴林右旗民间文化艺术联谊会合作开展了“好山好水,锦绣巴林”书法摄影大赛;2007年,与越野e族网站联合举办了“感受圣山,体验保护区”摄影之旅活动,来自北京、辽宁、天津、山东、河北等六省、市、自治区的越野e族车队参加了活动;2010年成立了赛罕乌拉摄影基地,有多批摄影爱好者到保护区进行摄影采风;保护区还出资支持“全国蒙文书法篆刻大奖赛”和“巴林右旗人防书画展”在自然博物馆举办,均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005年,保护区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评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2010年5月,被内蒙古野生动植物中心保护协会授予全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资源,2009年,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成立“赛罕乌拉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积极协调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融入保护区社区发展中;2010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依托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为研究站成立了“赛罕乌拉自然与生态保护协会”,形成一个正式的组织开展保护行动,不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一起创造和谐美丽的家园。
广泛开展业务培训,积极参加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旅游局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保护区相关法规、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培训一线管护人员1200人次、技术与管理人员200人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有关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赴加拿大、西班牙及国内20多个保护区学习考察交流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经验,做到知识与技术共享。保护区还将生态建设融入到本地区社区建设中,积极协调社区关系,注重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索可持续发展途径。
六、赛罕乌拉的美好未来
在新一届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下,保护区将一如既往的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坚信: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这颗璀璨明珠,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保护区各项建设步伐的加快,这里必须成为一个融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持续利用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学科、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篇2
庆阳市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美丽的子午岭林区, 子午岭森林在庆阳市境内, 横跨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 南北长207公里, 林木覆盖总面积497平方公里, 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9%, 子午岭40621公顷次生林, 为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 有“天然水库”之称, 生长着松树、柏树、桦树等200多种用材和经济林木;栖息着豹、狍鹿、野猪、野鸡、灵猫、黑鹳、鸳鸯等150多种野生动物,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 成立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子午岭海拔在1600至1907米之间, 林区内峰峦叠翠, 谷壑幽深, 登岭远眺, 群山连绵, 峥嵘突兀, 云海翻腾, 保护区森林覆盖率88.3%, 现已建成的正宁凋令关、合水的烟景川、东华池的抗大七分校、大凤川的七七O团大生产运动旧址, 烟雾沟等休闲垂钓及旅游景点, 将子午岭自然景观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开发利用也是我们在生态文明大框架下建设美丽家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俗话说, 一棵树好栽, 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 难在坚持。让我们携手共进, 汇聚每一个人的力量, 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开始, 把环保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更加自觉地珍爱家园、建设家园, 为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起来, 为构筑“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贡献力量。我们基层林场做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分子, 在当前国有林场改革的大环境下, 既要改革, 更要发展, 在改革与发展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原则, 以增加资源总量、森林覆盖率和经济总量为目标, 做到林场增收, 职工致富。在美丽家园建设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是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参照中共庆阳市委《关于进一步保护子午岭森林资源的决定》, 在日常的森林管护工作上是做到“目标、地块、人员、责任”四到位、四落实, 严防森林火灾和盗伐林木、捕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发生, 进一步加大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工作力度, 使森林在碳排放的交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当地的生态发展和全国的森林覆盖率提高添砖加瓦。
二是积极探索林业改革。两年前国家林业局就着手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改革目标即以加强生态林保护为核心目标, 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林场自我发展活力、创新林场体制机制管理为重要目标。按照2013年国有林场改革扩大会议精神, 一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变, 同时倡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制改革, 进一步扩大绩效工资制度的影响力, 使分配原则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二是要树立改革就是要改变现行的落后、不发达的一种经营模式, 要建成适于社会发展的、人民满意度高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要千方百计的提高森林总量和质量,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 切实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和谐稳定的新林区。目前的林业体制改革要在不破坏森林资源和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 鼓励林场职工承包造林育苗工程、低效林改造工程、荒山绿化造林工程及中幼林抚育工程等生产经营项目, 目的早一方面确保林场的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既要森林总量和质量, 又要职工增收。三是引入市场机制, 采取购买劳动力的方式, 在森林资源管护等方面采用正式在职护林员加社会招聘人员相结合的管护新模式, 要确保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及公益林管护过程中以正式专职护林员和社会招聘护林员相结合的管护新模式, 切实做到事有人为, 责有人担、林有所护、山有所绿。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在苗木培育中要转变工作思维, 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 在苗木培育中要加大适宜本地生长的树种的培育, 要加大这些树种的比例, 全面做好苗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优化产业结构, 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林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森林观光旅游、发展森林农副产品的培育开发、发展森林生态养殖。比如在林区种植林下中药材、种植林下生态蔬菜、食用菌等。也可以在林区养殖森林生态鸡、生态猪等, 从而增加林场的经营活力。
四是壮大人才队伍。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在以后工作中要引进更多优秀大专以上毕业生投入到林业建设中来。二是要对现有人员进行跨专业、跨学历、跨年龄不拘一格的培训, 促进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三是要全面引进公益性岗位人员的招聘和应用力度, 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安排一方面是为林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更是为社会做了贡献, 它可以使一些困难大中专毕业生、下岗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子女获得一份工作, 加大为林场各项工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不懈努力, 将林场建设成“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森林优质高效、产业发展充分、资源经营持续、林区富裕和谐”的现代化新林场, 使我们的家园更加和谐美好。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 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首次将生态文明独立成篇, 为我们今后建设美丽家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 也是我们全体中国人追逐“中国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就如何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张辰, 苏政兴.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J].北方经济, 2013 (12) :3-4.
建设美丽家园 打造生态衢州 篇3
今日的衢州更是鹤发童颜,朝气蓬勃,境内含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钱江源、紫微山、仙霞山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三衢山、浙西大竹海两个省级森林公园,以及48个自然保护小区。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源头地区的衢州,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丰富的林业资源,为林业的发展和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绿色古城展生机生态建设创佳绩
衢州历来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在政府和各界的努力下,目前林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生态市建设初显成效。全市总面积1329万亩,林地面积980.2万亩,占73.7%,毛竹总立竹量为1.48亿株,林木总蓄积量为1507.47万立方米,是浙江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也是国家级林业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区。全市有木本植物1020余种,隶属95科326属,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26种,古树名木9721株,省重点以上野生动物77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36种。“九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49.9万亩,完成四旁植树1万株,平原绿化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全市林业用地绿化率达到97.5%,有林地面积达到88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并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十年绿化浙江先进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一‘全国营林先进单位”。同时,衢州市实施“五大生态工程”,即30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百万亩针叶林改造工程,千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衢州政府部门非常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坚持依法治林,林政管理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全市建立了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省级森林公园以及48个自然保护小区。通过加强古树名木,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对全市范围内的9721株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保护,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的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年来,无超额采伐和超控量运输现象,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查处率达98%以上,森林病虫监测率、防治率、种苗产地检疫率都在95%以上,成灾率始终控制在2‰以下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处于全省较低水平,无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通过绿化造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资源保护,公路两侧、水库四周、江河两岸及生态脆弱地区的绿化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治理,流失面积由41.8%下降到20.8%,大气质量及地表水质明显提高,12项污染排放指标基本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地表水85%的河段水质控制在以上,饮用水质达标率98%以上,为生态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2003年,市林业局得到国务院表彰,被授予“全国林业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创“生态”“效益”双优
衢州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注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倡导“生态”和“效益”并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积极发展林业绿色特色基地,大力提倡生产无公害产品。全市建有各类林业特色示范基地220个,面积达28.3万亩,为林农增收发挥了较大作用。6个县(市、区)分别命名为名茶之乡、根雕之乡、笋竹之乡、竹炭之乡、花木之乡和猕猴桃之乡等,竹炭、茶叶、猕猴桃、水煮笋、冬笋。山茶油等林产品多次获得国家金奖、名牌产品、绿色产品等荣誉称号。二、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业。为更好地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积极兴建工业速生原料林基地,鼓励发展利用“三剩物”为原料的资源利用型企业,并利用竹子的速生特性,大做竹子文章,如:龙游县的笋竹产业已经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衢江区积极开发各种环保型竹炭产品,已成为重要的竹炭生产基地。林产品由原来的鲜果包装、竹蔑、方料等粗加工产品发展到精包装林特产、罐头、家具、竹胶板、竹炭、细木工板等几十种深加工产品,且远销到韩国,日本等地。200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74.94亿元,其中林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46.71亿元,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三、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利用钱江源、紫微山、三衢山、烂柯山、仙霞山和古田山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资源,积极开发森林生态休闲旅游。近几年生态旅游开发总投资达20余亿元,共修建林道300余公里,建接待场所15处,初步形成森林旅游网络,年平均接待游客达150余万人次。
衢州市为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根据本市特点制定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远景目标。计划到2020年,建设生态公益林540万亩,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林木总蓄积1700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1.8亿株,城市绿地率达到35%,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2%以上,基本实现衢州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衢州是一片古老神奇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它以圣、神、奇、秀、谜为特色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五湖四海的朋友前来领略名城的神韵。今日的衢州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路上必将创造新的辉煌,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篇4
走马民族小学 腾召燕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滕召燕,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美丽家园。
众所周知,生命需要绿色,人类需要蓝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世界各国对身体环境的保护都非常重视,我国党和政府更是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可见未来发展生态文明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的家园——鹤峰,正在全面实施生态鹤峰建设。实施“青山工程”“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净土工程”,狠抓节能减排,严把建设项目评审关,杜绝新生污染,加快森林城市、生态乡镇、绿色村庄建设,继续强力推进“柴改煤(电)”,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大力推进绿色长廊建设,打造“畅安舒美”绿色精品线路。
为此,鹤峰县委书记一行在鹤峰县“两会”召开前夕深入基层,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干部群众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持续推进,实现蓝天、碧水、青山、绿地。
大家可能会说,文明普通老百姓能做什么贡献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我能做的,首先是从个人生活点滴做起,让绿色环保意识记于心流于行。其次我们可以效仿燕子
镇蓝天幼儿园的老师指导孩子在花盆里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同时教给孩子除草、浇水等护理方法。让几个小朋友为一组领养一盆植物来保证其成活。我们还可以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让孩子了解大自然,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进孩子的心里,利用植树节发动师生植树,以实际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然,课堂上也可以渗透生态文明意识,比如:新学期同学们发了新书,一般都会为新书包上书皮,一般孩子想到的就是买塑料书皮,可是,同学们不知道塑料书皮既浪费能源又不利于环保,还会使我们的家园产生白色污染。我们不妨教他们用旧挂历、海报等材料包书,既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方式很多,我们能做的很多,只要我们正确引导,用心教育,我相信会起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
加快幸福美丽家园建设 篇5
简报
第23期
若尔盖县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办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加快幸福美丽家园建设
8月份以来,幸福美丽家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幸福美丽家园建设顺利推进,形成了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可喜局面,工程进展较为顺利,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全面完成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任务。
一是县级联系领导和各部门严格按要求进驻联系点,开展驻村指导、督促工作,以容易出现问题的散包户为重点,加大监管力度,限期整改工程进度慢、质量差等问题。
二是进度较慢的乡(镇)、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动员一切力量,千方百计加快建设进度,做到资金拨付与工程进度同步,确保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相统一。
三是保证园建点的环境卫生,抓好园建点秋季植树工作,绿化环境,美化家园。
建设美丽家园优秀作文 篇6
3月14日,小记者有活动,要去参观南金农民博物馆,这可是我第一次参加小记者活动啊,心里特别激动。
坐上车,感觉不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我们首先走进第一个展厅,好壮观的大厅啊,我正感叹着,一位解说员就开始给我们讲解很多发生在过去农民身上的事情,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时我看到有一个牌子上写着这样一行字:“荒年、野菜、树皮、树叶、草种子、草根、观音土等都是人们充饥的食物。”我震撼了,觉得有些难过,旧时期人们那么困难啊,连饭都吃不上,真想穿越到他们那个时候,把我的好吃的`都省下来给他们送去,再多买些蔬菜、水果等其他食物,让他们吃的饱饱的。
我们又到了第二个大厅,我又看到另外一个牌子上写着,旧时期候的人们没有电灯,人们照明用煤油灯、豆油灯,跟我妈妈小时候一样呢,妈妈说,他们晚上点着煤油灯上晚自习,做完作业,鼻孔都熏黑了呢,我听了想笑,可又笑不出来。接下来,我又了解到,以前人们交通出行也不方便呢,用手推车、马车、驴车、牛车,那得多慢啊,现在不仅有自行车、电动车,还有汽车、火车、飞机……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篇7
1 基本情况
正阳县谐达沼气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场位于寒冻镇秦庄村李阁村民组, 全场现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 年利润近20万元。该场始建于2007年, 总占地40亩, 场区内设有牧草生产区、畜禽养殖区 (猪舍、兔舍30间, 存栏生猪150头, 獭兔150只, 土鸡300只) 、沼气生产区 (2008年建设一座100m3隧道式沼气池) 、水产养殖区 (养殖水面10亩, 其中鳝鱼池140m2, 池内种有莲藕) 蚯蚓繁育区、蔬菜种植区、农作物种植区 (种植花生、玉米共10余亩) 等。
2 运行模式
该场区本着节能、低碳、环保、生态的生产理念, 将各种生产资源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 形成以沼气池为纽带, 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 资源高效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立体“种、养、繁”模式。运行模式示意图如图1 (见下页) 。
3 综合效益
示范场目前存栏生猪150头、獭兔150只、土鸡300多只, 养殖业产生的粪便污水进入沼气池, 完全可以满足一座100m3沼气池的全年连续产气所需的发酵原料。沼气池年均可产沼气7 200 m3, 利用沼气、沼渣、沼液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可产生很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1) 沼气可提供生活用气、照明、热水洗浴等, 全年节省电量3 600余度, 液化气12余罐, 每度电按0.5元, 每罐气按100元计算, 每年可节约电费1 800元, 燃气费1 200元, 每年可节约生活用能支出共计3 000元。用沼气灯诱虫, 用沼渣繁育蚯蚓, 用于养鸡、喂鱼。用沼气灯诱虫每年按3个月计算, 平均日诱虫5kg, 每年可诱虫450kg;用沼渣繁育蚯蚓, 年均繁育蚯蚓550g, 每年可获得昆虫、蚯蚓计1 000kg, 每kg按20元计算, 每年可节约饲料支出2万元。利用沼渣、沼液种植农作物、蔬菜、牧草, 每亩地可节省复合肥2袋, 每袋按150元计算, 10亩种植区全年可节约肥料3 000元。通过“三沼”利用, 所产农产品产量高、品质好。以种植小麦、玉米二茬为例, 亩均增产小麦、玉米各150kg, 按1元/kg计算, 10亩地每年可增收6 000元。综合以上, 较一般种养模式每年可多增收节支共计3万多元。
2) 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通过“三沼”实现了农牧渔内部能量流、物质流的高效转换, 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相互依存, 各生产系统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持续化, 保持了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 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如利用沼气喷枪进行猪舍消毒, 完全消除了使用各种消毒剂带来的环境污染。
3) 改善和提高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增强了人们“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 有效增加了社会就业, 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目标, 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 主要做法
1) 抓典型, 示范带动。为解决以前沼气建设中存在的用途单一、综合功效不明显的问题, 全县经过认真分析, 理清工作思路, 以提高“三沼”利用率, 增强沼气建设综合功效为突破口, 集中精力抓好“三沼”示范点。之后进一步总结经验, 提高效益, 以点带面, 逐步推广。把示范点建设与沼气建设工作做到同步规划, 同步实施, 同步验收, 列入年底沼气工作目标考评, 并以县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到各乡镇, 有力地促进了“三沼”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2) 抓宣传, 强化沼气建设中的生态意识。一是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 开办“三沼”利用讲座22期;二是印发生态农业技术资料5万册, 发放到广大用户;三是依靠各乡村沼气服务站对沼气用户进行面对面的宣讲“三沼”利用技术。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和培训, 极大地增强了沼气用户对“三沼”的认识, 有效促进了“三沼”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 抓投入, 给予资金扶持。为把“三沼”利用工作落到实处, 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各乡镇“三沼”利用示范点给予一定的补助, 调动了示范点开展“三沼”利用的积极性。
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家园 篇8
建设生态家园,充分利用当地山区自然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施山顶种树、山腰种果、山脚养猪、果园养鸡、小山湾砌塘养鱼、水面养鸭等综合立体种养模式,是发展家庭经济的新途径。其主要特点是:小区域、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开发;科学布局、立体种养、良性循环;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益。
建立一个中等规模的生态家园,前期投资仅需4.5万元,一般投资回收期为4年,4年后其净收益可达5万~6万元,经济效益极为显著。采取以短养长、种养相结合、分年度投资的做法,一般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劳动力的农户都可以发展。
具体地点以选择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地势平缓,坡度在30度以下,山脚或附近有充足水源的低矮丘小山湾为宜。在开发布局上主要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山顶戴“帽”,即自峰顶顺山坡而下,纵向10~30米范围内保留一定规模的自然植被,加以管护,用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 在坡度30度以下山腰开发种植果树。果树幼龄期可套种花生、西瓜、菜、豆、绿肥等经济作物,果树成林后可在果园养鸡等。
3. 在山脚根据当地水源状况围堰筑堤,建立一定面积的鱼塘养鱼、养鸭。塘岸建畜禽养殖栏舍和建造沼气池。利用畜粪作为沼气原料,鸭粪喂鱼,沼液做果树肥料。
4. 在山口选择地势平坦的地点建造农家住房式管理房,从管理房至山上、田间、畜禽栏舍要建立机耕便道,便于管理。
5. 整个园区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园区周围种植绿竹等,以保持良好的气候环境和优质的水源条件,减少畜禽、果树等病虫发生。
6. 在经营规模上,根据当地条件和农户的劳力资源、经济状况而定,可建立大、中、小不同规模的生态家园。具体经营模式要因地制宜,园区内的种养结构要力求合理。
保护美丽河湖建设美好家园书信 篇9
原来是生活污水与一部分工业废水排入水体,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如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及某些其它可生物降解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等进入水体后,使水体中的物质组成发生了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物质平衡状态。在有氧即溶解氧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排入水体的有机污染物质,通过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反应,而被分离与分解,使水体基本或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称之为水的自我净化能力。如果排入到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含量较高,大量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水也就失去了自我净化能力。这时有机污染物便转入厌氧腐败状态,产生硫化氢、甲烷气等还原性气体,使水中动植物大量死亡,而且可使河水变黑变混,发生恶臭,严重污染地球生态环境。 水中的有机物始终是造成水体污染河水变黑最严重的污染物,它是水变质、变黑、发臭的主要罪魁祸首!
还有路过时,我还看见环卫工人在河边把垃圾扫成一堆,然后进行燃烧,燃烧过程中气体中有有害物质,使水中的动植物大量死亡。
另外,工业污水中含有大量的腐蚀性严重的赫体等化工废气物,也对水质有危害作用。
以上这些是我的调查资料,水变黑变臭变混真的很让人伤心,我国水资源平均拥有量是世界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个人都不珍惜,那么以后连四分之一都没有,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更要努力的保护环境卫生,保护水资源!
对于保护我也要尽一份力量——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这是我的小小建议:加强对工厂排污的监督及管理;加大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对破坏水资源的任何行为进行处罚;减少用水量。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篇10
秋风,送来收获的呼唤,也诠释着丰收的一年;阳光,播撒下温情的种子,也奉献着爱的乳汁;祖国,取得辉煌的成就,更寻求着长足的发展。地球似一叶扁舟,荡漾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在这蔚蓝的生命之舟上,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她美丽而宽广;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勤劳而坚强;在世界的东方,有一片广阔的沃土,她神奇而辽阔。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她就是我的祖国—中国。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创建活动就像一场春风,吹遍贵州大地;就像一场春雨,滋润我们各族群众的心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农村“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平台,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群众广泛参与的主动性与日俱增,主题活动正贯穿到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平坝县以省、市示范点创建工作为引领,通过集团帮扶、试点辐射、整合资源等举措,有力推进了“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建立农村长效保洁机制,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大力实施通村油路和农村安全饮水两年决战工程,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打造“生活美、生态美、、环境美、精神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
忆往昔,无数仁人志士无不书写着“国亡而家亡”、“爱国如爱家”、誓死扞卫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感已经深深融入了一代代华夏子孙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热爱伟大祖国,就应建设我们美丽的乡村,美丽的家园。我们要把握好时代的契机,把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支持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把加快发展、造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变成实实在在的美好现实。
探寻生态奥秘建设绿色家园 篇11
北京林业大学——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
北京林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也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中国林业和生态环境教育的最高学府。
学校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为特色,林学学科在国内排名第一,风景园林和园林、园艺专业,所依托的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内唯一关于园林方面的两位院士都在该校。还有生物科学专业,这个专业是教育部设在林业大学的国家基地。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成果丰硕,以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等优良品种,林产精细化工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正巩固发展。毛白杨产业更受到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视和关怀,并给予专项拨款。
在优秀拔尖人才培养上,该校更设立了“梁希实验班”。实验班分文科、理科、工科三类,每班招收35名学生,小班教学,实行末位淘汰制,更单独设立了“梁希奖学金”,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硕、博连读资格。实验班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均高于普通班,且推荐指标单列。
南京林业大学——诚朴雄伟 树木树人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在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是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它是中国林业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全国首批三所部属重点林业大学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教授和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博士生导师自主审批权和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高校之一。
该校现有林业工程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林木遗传育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7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同时林业工程学科所支撑的木材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艺与设备)、森林工程和林产化工四个本科专业分别被确立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近年来,学校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加拿大UBC大学、多伦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签订合作交流协议。2013年2月,又新增3个“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选派的专业涉及林学、生态学、生物技术、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轻化工程等。
东北林业大学——学参天地 德合自然
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学科专业最多、规模最大的林业高校,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休憩、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完整的特色教学体系,更增设自动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类、农业经济管理等辅助专业,构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结构布局合理的专业格局。同时该校开设了全国首个森林资源类英才班,英才班实行本、硕、博贯通,分段培养的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黑龙江省最优质的师资力量,实行小班单独授课,更安排学生分期到国外学习和交流,成绩优异者,甚至可以只用8年的时间获得以往至少10年才能获得的博士学位。
该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为该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求是求新 树木树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本科院校中南林学院,2005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湖南省属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6所高校之一。
学校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林学学科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最具优势和特色的支柱学科之一,现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该校瞄准国家和区域创新重大科技需求,充分利用南方区位优势,在亚热带森林资源的培育、经营、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林学更分化并带动了该校风景园林学、园艺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发展,从而,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成为南方林业建设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摇篮。
此外该校还有一个北京教学点——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从事林业干部教育培训,已成为林业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深造的摇篮,地处北京的地理优势及办学优势使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心怀社稷,情系苍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陕西杨凌,一直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该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拥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结合地理位置优势,在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更培育出目前世界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
学校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与全国50多个地方政府或企业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开辟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亿元,更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
浙江农林大学——坚韧不拔 不断超越
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西郊国家森林城市——临安市,校徽以绿色为主调,采用绿色和银杏叶寓意学校以农林为特色,以培养绿色科技人才、服务现代农业、致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
学校现有林学、生物技术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竹资源与高效利用博士培养项目1个。学校学以致用,将生态学、植物学等优势学科与第三产业相结合,成立了浙江省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与利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香榧、山核桃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已经形成“梁希班”、政产学研用联动、双导师制、教授班主任、本研互助、国际合作“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校园颇具特色,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进行规划与建设,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景致优美,被誉为“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西南林业大学——树木树人,至真至善
西南林业大学地处四时花开不断的春城昆明,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林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立足云南、依托西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办学定位,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绿色人才摇篮”。
该校的林学并列全国第5位、林业工程位居全国第5位,风景园林学并列全国第6位,生物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学也进入排名。具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 “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林学被列为省院省校教育合作咨询共建重点学科。
学校教学与科研并重,立足西南,标本馆于1992年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列为中国10个入选世界大标本馆之一,并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经济林育种培育、竹类研究等方面居国内外同类研究前沿。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篇12
背景一2012年11月13日, 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 这是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背景二2013年5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 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背景三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为《决定》) 明确提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 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同过去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相比, 《决定》新增了“环境保护”要求。强化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职责, 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
【知识关联】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从地理学角度涉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和工业生产、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问题。
【原创试题】
1.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下面与建设“美丽中国”不符的是 ()
A.降低单位GDP能耗
B.大力发展新能源
C.提高化石能源的比重
D.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
《全国地面 沉降防治 规划 (2011~2020年) 》指出, 中国逾50个城市地面正在下沉, 其中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国三个主要的沉降区。据此完成2~3题。
2.引起我国上述地区地面下沉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震破坏
B.过度抽取地下水
C.地质构造不稳定
D.气候变化
3.我国治理上述地区地面下沉最主要的措施是 ()
A.加强地震预报, 提高抗震能力
B.节约用水, 人工回灌地下水
C.加固地质构造, 减少地铁建造
D.植树造林,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4.大力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 生能源, 是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北” (东北、华北、西北) 地区和沿海及岛屿地区 (如图1所示) 。
(1) 据材料一分析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和该地风能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核能发电能量密集, 地区适应性强, 极少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不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图2是我国核电工业省区分布图。
(2) 据材料二分析说明我国核电开发省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3) 据材料二分析C市发展核能发电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
5.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该循环经济示范区将在2015年建成, 届时将形成覆盖甘肃全省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结合下面甲、乙两图, 回答问题。
(1) 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开发哪些新能源?指出这些能源的共同特点。
(2) 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发展过程中易导致何种生态问题?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 结合图乙, 分析该地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
6.百度百科介绍, 我国十大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 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读“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例A表示的环境问题是____, 其会引发____ (环境问题) 。东北地区该问题较严重, 针对此状况, 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2) 图例B表示的环境问题是____, 其主要分布 在我国西 北地区的 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 图例C表示的环境问题集中分布在我国____地区, 试简述其原因。
(4) 图中1地区主要 的环境问 题是____, 在其综合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提高化石能源的比重, 会增加碳化合物、硫化合物、颗粒物的排放, 加剧环境污染, 其与建设“美丽中国”不符。降低单位GDP能耗、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均符合“美丽中国”的要求。
2.B材料中的三个地面沉降严重的地区都是我国人口、城市密集且工农业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 从而导致城市地面下沉。
3.B针对城市地面下沉的原因, 必然要通过节约用水等措施来解决该问题。
4. (1) 原因:内蒙古地区位于中高纬度, 距冬季风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近;地形平坦开阔, 植被稀疏、低矮, 地表摩擦 力小, 风力强劲。有利条件: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 利于发电厂的布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本区域能源需求量大, 市场广阔;技术条件 成熟;国家政策支持。
(2) 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区, 且南方多于北方。原因: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城市集中, 经济发达, 能源需求量大;东部沿海地区常规能源相对短缺;北方常规能源的分布与生产多于南方, 且南方的能源生产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政策支持;核电工业 的地区适 应性强。
(3) 不合理。理由:C为重庆市, 其附近有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 水电资源丰富且可向外输送;大力发展核电势必造成资源浪费。
合理。理由:人口、城市集中, 经济发展快, 能源需求量大;核能发电能量密集, 地区适应性强, 污染小。
解析:第 (1) 题, 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等角度分析风力强劲的原因;风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市场广阔、技术成熟、政策支持等都有利于风能资源的开发。
第 (2) 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 核电开发省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并且南部多于北部, 其原因可从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常规能源分布状况、国家政策、核电本身特点等方面分析。
第 (3) 题, C为重庆市, 联系重庆的实际可回答该题 (可进行辩证分析) 。
5. (1) 新能源:风能、太阳能。共同特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2) 问题:土地荒漠化。措施:合理控制产业规模, 节约用水,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合理即可)
(3) 废渣、矿渣、电石渣、盐渣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 减少污染, 改善生态, 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延长产业链,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促进经济的发展, 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 (1) 题, 河西地区位于甘肃西北部, 气候干旱, 风力大, 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些新能源都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
第 (2) 题, 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需引水灌溉, 灌溉方式不合理易造成土地盐碱化等, 所以要控 制产业规 模, 合理利用 水资源。
第 (3) 题, 结合图乙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
6. (1)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或生物多样性锐减) 措施:加大监管力度, 禁止乱砍滥伐;采育结合, 积极营造人工林;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2) 荒漠化气候干旱, 降水少
(3) 南方原因:南方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受盆地或低山丘陵地形的影响, 污染气体不易扩散;南方的煤含硫量高;土壤为酸性, 不能中和酸雨。
(4) 湿地破坏加强湿地保护,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采取工程措施, 进行湿地恢复等。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图例A表示的环境问题分布在西南和东北地区, 应为森林破坏, 其会引发水土流失, 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并且其防治措施应主要从造林、合理砍伐和综合开发等方面进行分析。图例B表示的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应为荒漠化, 其自然原因主要为气候干旱。图例C表示的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川、黔、湘、桂、苏、沪等地, 应为酸雨, 考生可结合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酸性土壤及煤炭的含硫量高等特点分析其原因。图中1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平原, 其主要环境问题应为湿地破坏, 对已经破坏的湿地要进行治理, 对没有破坏的湿地要进行保护, 对正在破坏的湿地要逐步退耕还湿。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篇13
回来时总是满满的一大桶,可 乐坏了爷爷。小河的改变,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增加了爷爷的收入 ,一举两得,很划算。 让我们一起为了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福祉,让我 们从...
时时凄咽着忧伤的调子。 随着地球母亲的身体越发衰弱,保护坏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光注和重视;为了不让溪水忧郁的调子传遍天涯为了让我们可爱的家园更加美丽富饶……我们...
减少私家车行驶乘用公共交通(公共汽车铁等)类要砍树制造纸张砍棵种棵制造纸张水污染让我事做起节约每张纸每滴水每棵树
美好家园就像一个梦想,我心中的美好家园是个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环境优美的地方。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座落在一座山前,这座..
当你在这美丽的校园中学习,为我们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着时,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渴望... 为共建环境友好型的`和谐校园而努力!只要我们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和珍惜我...
能传情显神,让读者一见钟情,过目难忘。所以,同学们在作文时,如非命题作文,可首先给... 如一位同学在《关心》一文中是这样写地球的:在远古时代,地球就像一位年轻漂亮的女...
我心中的美好家园 家园,在我心中应该是绿色、舒适的,可我现在的家园和我心中的完全不一样。 在河沿边,已经可以闻到河里飘出的阵阵臭气。水里像一碗大杂烩,上面飘着...
学校是我们的家,我们是学校的主人,建设靠的是我们。让我们从点滴做起,爱护校园环境... 为了使我们生活的校园更加美丽,更加和谐,就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保护美丽河湖建设美好家园倡议书 篇14
——致全体学生、家长的倡议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湖泊、河流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美丽的家乡自然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美丽的湖泊、河流也极易受到污染,她们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用心呵护;保护美丽的河湖,是建设我们美好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美丽河湖、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
在此,我们发出倡议,让我们共同携手,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节约用水,珍惜点滴宝贵的水资源;
二、不乱丢垃圾,爱护美丽的自然环境;
三、珍爱生命,不擅自下河游泳;
四、保护河流、湖泊自然资源,不电鱼、毒鱼、炸鱼;
五、不做其它危害自然环境的事情。
保护美丽河湖,建设美好家园,需要你我参与。我们共同携手,从小事做起,为建设美丽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学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篇15
从广义上来说,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应该包括环境建设、法制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科技建设几个方面。 通过调查当地的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了解到居民居住的附近存在噪声污染、空气质量差、生活垃圾污染、植被减少等环境的问题;在经济方面, 虽然当地居民的工资收入与往年相比大幅度的上涨, 但是这类工资上涨是以环境作为代价, 例如:在污水排放方面没有按国家要求经过无害处理, 造成了水体污染的现象;在文化方面, 从某种程度上讲因为当地的政府机构、社区以及居委会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 所以居民不能全面的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因此, 希望通过此次的调研报告, 期望政府能够给予花东镇有更多的政策支持, 并且引导当地居民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1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的问卷调查发现, 花东镇在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公共环保意识有待提升、企业配合和支持较少、推广和普及力度不够。 从多个选项都可折射出大多数花东镇村民生态文明知识欠缺, 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不重视, 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人或者单位没有一套严而有效的法律措施。
1.1 政府太过侧重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①政府过于快速引进企业进驻发展经济, 忽略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应相互协调发展, 造成了当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冲突日益凸显。 ②没有形成主流的文化舆论导向, 干部群众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宣传没有突出重点, 缺乏针对性。 ③没有充分利用好各种纪念日或活动日, 运用讲座、报刊等媒体进行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等科普知识的宣传。
1.2 绿色经济的发展还比较落后
①生态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②品牌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意识亟待增强; ③生态工业关键技术创新不足;④节能工作刚刚起步, 但宣传不够, 未引起企业足够重视;大多数企业规模小, 力量薄弱, 产品档次低, 单位产品能耗高, 节能改造心有余而力不足。
1.3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还须加强
①当地因企业进驻而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 人员管理缺乏完善、有效的制度, 且在环境建设方面更是缺乏公众参与意识, 造成当地环境卫生出现“脏、乱、差”现象。 ②清洁能源还未全面推广使用。 近年来, 虽然建成沼气池, 在这项能源的开发上,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在推广使用时, 却受到了资金、技术、服务等条件的限制, 并未在农村全面推广使用。 ③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 许多农民对于生态文明创建工作不理解, 认识不到位, 参与热情不高。
1.4 工业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从总体上看, 目前花东镇仍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 资源能源消耗量大, 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 工业污染源中以工业废水污染为主, 而废水中以工业园区污染较突出。 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 污染治理进展较慢, 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源企业虽已经限期治理, 但仍存在结构性污染严重、排污总量大、治污欠帐多的问题。 企业生产力不断增加, 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 污染治理相对滞后。
1.5 生态建设法规与条例不完善, 相关部门执法能力和力度亟待强化
花东镇环保执法力度不足, 环境监察、监测设备相对落后, 专业人员较少, 离环保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未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环境管理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 环境管理能力仍然薄弱。
2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2.1 强化监管力度, 保障生态建设
①切实抓好污染减排工作, 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②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和验收关, 切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③抓好节能减排, 将减排任务分解到排污单位。 对各种污染物严格管理, 实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处理规划。 对于重污染工厂或个体, 采取强制性措施, 责令其升级管理或者转移到其它发展项目, 慢慢淘汰现有污染项目。 ④按照国家环保部的部署, 加强对“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的整治;积极推进产业升级, 逐步完善产业结构和调整生产力布局, 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环境影响小的优势产业或者新兴产业, 加快形成高效、环保的产业体系。 ⑤重点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确保了饮用水源水质量100%达标。
2.2 加强环境监测
①切实抓好县内大中型企业污染源全年的常规监测工作;②认真做好污染投诉的监测调查取证工作;③认真做好环境监督监测工作。
2.3 大力提升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管水平
解决生态问题, 从管理上要目标化、具体化, 要以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以制定农村各种污染物的收集和无害处理长效机制为核心, 稳步推进农村污染物收集处理体系建设, 打造生态文明的农村宜居环境, 建立“户保洁、镇清运”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2.3.1 户保洁。 按照门前 “三包”责任制要求, 各农户、商铺和单位做好各自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 特别是提倡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 枯枝稻草、动物粪便等可以利用的有机物尽量返田, 生活垃圾归集到垃圾池 (桶) 。
2.3.2 镇清运。 分配镇环卫工人负责镇区范围内的卫生保洁, 并协助环卫站垃圾运送车司机将村道等所有垃圾及时清理到垃圾填埋场。
2.3.3 加强垃圾收集基础设施建设。 在花东镇范围内科学规划、定点修建十多个垃圾堆放池。 通过这一举措将扎实有效地改变过去垃圾乱堆放的不良现象, 更好地引导村民形成定点堆放、及时清理的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
2.3.4 完善垃圾收集处理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环卫工人队伍。聘请专职环卫工人, 配置垃圾手推车、垃圾分拣钳、垃圾铲、扫帚等;可另外聘请一位专职环卫车司机, 负责开车绕镇逐家逐户收集垃圾以及运输垃圾到定点垃圾填埋场。 二是成立垃圾收集处理领导机构。 由镇居委会全面负责本村本镇的垃圾收集处理工作, 除了监督和布置落实每天的保洁清运工作外, 还要负责上户收取保洁费, 在镇中做好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宣传工作, 全面提高村民自我保洁和公共环境保护意识。
2.3.5 以政府拨付、单位集资、群众自筹为原则, 实行垃圾收集清运有偿服务, 多渠道筹集资金, 确保经费的落实。 镇政府每年要定期定数拨款一定的转运费, 加上各机关单位企业的集资和个体户店铺自觉缴纳的保洁费, 保洁清运工作市场化运作, 真正做到上下联动, 全民参与, 有偿服务。
2.4 强化政府调控力度, 落实责任制
2.4.1 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个人或者单位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2.4.2 可以利用市场调节和行政力量的相互作用来推动。 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 生态建设能否利用市场机制来运作呢?一则将花东镇各种资源定出价格, 构成自身的产业体系, 而作为资源利用者则按价交纳补偿费;二则是针对工厂不恰当排放工业废弃污染面积计算负责赔偿环境污染费, 将该收费投入到生态保护和建设。 生态建设重点必须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来推动, 由国家和地区按工程项目投资, 受益地区群众适当投入劳力, 共同完成各项规划任务。
2.4.3 强化资金保障, 完善资金监管机制。 设立专项专用资金, 建立健全资金的共管制度, 促进“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形成。
2.4.4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① 加大宣传力度, 广辟宣传阵地和渠道, 培养全民的生态观念, 树立强烈的生态责任感, 让推进生态文明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②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大力开展以“绿色企业”、“绿色家园”、“绿色学校”等为主线的绿色系列创建活动;③引导群众树立生态化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 适度消费, 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④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开展奖励环保违法举报人活动;⑤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动员工作;⑥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队伍的发展, 在“环保日”、“地球日”、“土地日”、“保护母亲河” 等纪念活动中发挥引导者和主力军的作用。
总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 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和公众的参与。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很多地方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 通过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等方法, 加以综合研究, 分析不足之处和提出解决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探讨
参考文献
[1]方世南.马克思环境思想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14.
[2]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 2013 (01) :29-36.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推荐阅读:
生态文明家园建设05-15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12-06
关于支持生态绿家园建设的汇报09-11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12-03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乡08-14
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07-30
专题四: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09-25
在全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会上讲话11-09
营造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乡作文09-04
改善城市水生态,建设美丽新贵阳09-08